认识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差异

时间:2023-04-30 16:22:01 教育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认识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差异

  八十年代以来"听说领先"、"提高学生听说能力",已经成为我国中学外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目标。我国的广大外语教师和专家亦在这方面作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然而我们的教学离开这一目标尚有很大的距离。在这方面我们需要进行更深入、系统的探究。本项研究旨在运用心理学理论,尤其是各种有关语言习得的心理学理论,对比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外语)习得过程中的差异,探讨提高中学英语听说能力的条件,并进而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在总结多年英语教学的基础上提出若干教学策略,以提高英语教学水平。

  一、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三大差异

  (一)学习动机上的差异

  语言是人类最易习得的知识技能系统之一,所有发育正常者都能学会母语。如果不是这样,人类就不会选择语言作为人类的交际工具。然而外语又是许多国家学生耗时最多,最难学好的学科之一;在外语教学中,听说能力的提高又是难中之难。原因之一是,对于大多数学习者来说,第一语言习得的动机是第二语言习得动机难以比拟的。

  在时间上:第一语言的学习动机始于婴儿的"呀呀学语",而且第一语言的习得是从听说开始。第二语言习得,多从小学,初中开始,不一定从听说开始,动机的形成也较晚。

  在需要上:第一语言的学习动机是"内在的"、"本能的"、"自发的"与人类最原始的生存,最基本的需要联系在一起。而第二语言的学习动机至少在开始是"外来的",以后与"赢得兴趣认同"和"赞扬"、"成功"联系在一起的。这对英语教师是一个大的挑战,强化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教学效果高低的第一个关键,研究和形成多种引起和保持动机的策略,是教师必须努力探索事半功倍的领域。

  (二)刺激量的差异

  一百多年前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曾经做过一系列关于记忆的实验,并撰写了《重新记忆》一书,他在实验和著作中,描述了学习次数与记忆准确率的关系,构成了著名?quot;艾宾浩斯记忆曲线。"如果我们将学习次数作为"刺激",那么"刺激"的频率,包括次数和间隔的时间长短,就成为语言习得的一个重要指标。"刺激"量大,频密是儿童学习第一语言的重要条件。所有父母都有类似但往往被忽视的经验,那就是当孩子能含混不清地喊出"爸爸,妈妈"的时候,当父母在为此兴奋不已的时候,我们已经为教宝宝喊"爸爸、妈妈"给了无数次的"刺激。"这些"刺激"不仅刺激儿童的听觉,而且还与其它的感官刺激相联系在一起。

  中学生学习第二语言,外语的刺激量显然在总量和密度上都是难以与儿童学习第一语言时的刺激量相比较,即使是增加课时也是非常有限的。因此要提高中学生的听说能力,教师必须设计多种教学策略,增加学生听说和学习语言材料的刺激量。

  (三)认知和发展水平上的差异

  著名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智力发展大约经过感觉阶段(出生至二岁),具体运算阶段(二岁至十一岁)和形式运算阶段(十一岁以后)具体运算阶段,尤其是具体运算阶段的前半阶段-一"前运算阶段"是儿童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因为此时儿童的智力发育一方面己经达到成年人的70%的水平,但另一方面,他们的认知机能又有具体不可逆性和刻板性的特征。这给直观教学,准确记忆和反复操练带来了便利。可以说在这个时期儿童的语言学习与他们的认知发展水平是一致的。但儿童进入初中之后,认知发展水平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形式运算",这个时期少年的认知机能开始日益逻辑化,不仅思考现实与表象,而且开始走向逻辑地整理和理解现实与可能的关系。简单机械地记忆不可逆的词汇和句型,对智力发展的进程而言,己不再具有发展的挑战

[1] [2] [3] [4] 

【认识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差异】相关文章:

语法教学与第二语言习得04-26

认知风格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04-30

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交际策略研究04-29

教师话语与第二语言习得05-02

浅析影响二语习得效果的个体差异04-28

Krashen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与新疆双语教学04-27

论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范畴迁移问题05-03

文学语篇构思图式理论与第二语言习得04-29

第二语言习得探析-作为外国语的日语04-29

第二语言的习得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