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管理论文

时间:2023-01-29 07:39:16 管理论文 我要投稿

社区管理论文范例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大家都接触过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论文该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社区管理论文范例,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社区管理论文范例

社区管理论文范例1

  摘要:社区文化建设在物业管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对社区文化基本概念界定的基础上,进而指出物业管理工作和社区文化建设的相互作用,探讨了社区文化建设的不足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指出开展社区文化活动必须有资金支持和场地等。

  关键词:住宅小区;社区文化;社区文化建设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区文化开始走进人们的生活,社区文化是物业管理行业的重要特征,是创造良好人文环境和提高居民生活品位的重要手段,是实施物业管理工作的润滑剂。社区文化包括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四个方面。人们已经普遍接受了“买房买环境,买房买享受”的观念,而这种生活方式恰恰最直接地体现于社区文化之中。健康向上的社区文化直接反映了小区的生命力,关系到物业的保值、增值,因此,社区文化建设在构建和谐社区中起着相当大的作用。

  一、社区文化建设和物业管理工作的相互作用

  住宅小区本身具有兼容性和凝聚性的特点,各种环境设 备设施的设立和业主之间的接触为社区文化建设提供一个良好环境。深圳万厦居业——一个在全国物管行业中被反复传颂和效仿的著名品牌,为了更好地发展社区文化,深圳万厦居业从各方面筹集资金,增加文体设施和场地。目前,社区及周边学校的体育设施配套不断完善,已建成游泳场1个、健身广场1个、篮球场6个、网球场2个、羽毛球馆5个。此外,在梅林一村开通社区网站,设立24小时服务热线。这些无疑为社区文化建设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1]。

  无论什么样风格的建筑只是个外壳,社区文化才是灵魂。通过社区文化的建设,可以增强业主对居住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住宅小区有限的生活空间加强了业主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邻里关系、小区内的安全秩序,都容易成为业主共同关注的话题,容易形成社区的认同感。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不仅可以减少业主的烦躁、焦虑心理,也为净化人们心灵找到了切入点[2]。物业管理应以优质服务、文明家庭、文明楼栋评选等一系列社区活动为契机,努力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物业管理公司要想提高管理水平,社区文化建设是不可或缺的。物业管理企业是社区文化建设的组织者、引导者、推动者,可以进一步完善服务项目,如提供老人保健咨询、儿童教育帮助、家庭生活服务等多种活动,让小区内业主觉得有依靠、有温暖、有归属感。在此基础之上,引导大家开展一些有益的社区活动便具有号召力。可以通过循序渐进的文化建设,发挥文化的导向功能、约束功能、激励功能,最终实现物业管理企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二、开展社区文化所面临的市场机遇与挑战

  社区文化作为当代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各级领导应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开展社区文化的重要作用。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不能单纯依靠国家提供各种福利,在很大程度上要从社区做起,即由最基层的社会公众参与,提出自己的需要并切实加以解决。而社区文化建设的目的就是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使社区业主在长期的`文化熏陶中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陶冶美化人们的心灵,自觉抵制不健康文化,不断提升社区业主的文化品位,引导人们追求真、善、美。

  但在文化封闭的一些地区,很多业主没有接触社区文化。业主之间意识冷漠,有的小区业主平时沟通不够,信任基础不够,使人们在交往时顾虑重重。连开展“认识我的邻居”活动都比较困难,患上人际关系淡薄这一“现代都市症”。这一病症像一堵无形的围墙阻挡了社区成员间的沟通与融洽,给精神文明建设带来消极影响。针对住宅小区社区文化所面临的挑战,物业管理公司更应该重视企业文化发展,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亲和力,为社区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创造各种条件。

  三、住宅小区社区文化建设现存的不足

  对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定位不准。不少物业管理公司把社区文化建设简单地等同于住宅小区内的休闲和健身娱乐,认为无非是组织业主说说唱唱、跳跳蹦蹦,社区文化建设流于形式,简单化。通常重视环境的美化、硬件设施的达标,而轻视人文环境的营造。在对物业管理工作的检查、指导、考核中,社区文化建设始终没有成为关注的主要内容。这些制约了社区文化建设的发展,甚至取得成果也难以巩固,必然影响着社区文化迈向成熟。

  社区文化硬件设施不完善也影响社区文化活动开展。

  在现代社会,由于消费者购房心理发生变化,消费者对大自然的渴望日益强烈,开发商在小区环境的规划和设计中,景观非常漂亮,用雕塑、假山、水池、喷泉、亭台装扮小区,使小区景色优美、清幽宜人,但是却没有小区会所。即使小区会所建成后,由于缺乏资金,不能更新、添置设备,文化活动和培训活动不能正常开展。住宅小区无法在节假日向业主提供文体活动。

  社区文化活动的覆盖面不够广泛,社区成员参与度不高。表现在参与的主要力量是老人、儿童、以及部分下岗、失业人员,他们多属于社会的“弱势群体”。并且其中一部分是以“旁观者”的角色来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就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而社区中的“强势群体”——中青年参与却不多,造成社区文化活动参与群体的单一化,开展社区文化活动的功能没有完全体现。大多物业管理公司都遇到过此类难题,甚至小区业委会经过几年的酝酿由于精干业主不愿意参与而成立不起来。

  另外,开展社区活动经费不足,资源难以整合。物业管理公司是保本微利型行业,大多保证正常运转已较为困难,很难有充足的资金举办社区文化活动。市、区政府社区文化建设的投入基本没有,在政策上也缺乏支持力度,开展社区活动的经费主要靠物业管理公司自身解决问题,没有经费社区文化活动就得不到保障。

  四、住宅小区社区文化建设解决的方案

  首先要提高认识水平,对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有深刻认识。住宅小区作为城市的基层细胞,社区文化建设的好不好直接关系到一座城市的文明和稳定发展。可以通过宣传教育,使广大业主认识到自己既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又是社区文化建设的受益者,积极参与社区文化建设也是自己的一份责任。加强社会文化建设有利于增强业主成员的社区意识,激励大家共建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业主成员间的文明交往方式,培育融洽的人际关系。其次,大力加强社区文化的“硬件”建设。设施和活动应两应俱全,不能一则以喜,一则以忧[3]。首先要求规划好业主会所,作为休闲健身的场所,会所也给业主提供了良好的社交场所;还可以在住宅小区内成立书画中心、戏曲角等区内各种活动基地,使业主休闲娱乐有去处,锻炼学习有场所,业余生活更充实。开发商和规划设计部门应将业主会所的场地设施纳入规划,物业管理企业在前期介入阶段要从业主角度提出合理化建议,这样社区活动开展的场所就有了切实的保障。

  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还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物业管理公司每年从物业管理费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社区文化建设,还可以寻求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赞助。可以把在住宅小区举办的社区活动与企业赞助相结合,这样既给社区文化建设提供了活动经费,又给企业做了广告,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实现社区与企业互利双赢。也可以业主需求为导向,物业管理公司举办社区学校或各类培训班等形式(如少儿艺术口才班、书画学习班、老年电脑辅导班等等),收取一定的培训费,以补偿物业管理经费的不足,维系社区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小区业主委员会、各物业公司之间可以进行协商,以“功能互补,服务共享”为原则,制订社区文化设施资源整合方案[4]。距离较近的几家社区共享文化设施使用权,如各小区健身房、网球场、篮球场、游泳池、图书室、儿童活动中心等,使文化设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使不同小区的业主可以实现资源共享。

  最后开展社区文化要雅俗共赏,既要有超前意识,还要有短期规划。社区文化活动的内容既有格调较高的高雅艺术,又有适合于一般业主的通俗文化。随着我国人口结构老龄化速度的加快,老年人占总人口比重越来越大,因此各个物业小区在文化建设过程中更应针对老年人开展一些活动。组织住宅小区社区文化活动也应该尽量照顾不同文化层次、不同爱好业主的文化需求。目前,社区文化活动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通俗的活动如家庭卡拉OK比赛、双升比赛、烹饪技巧交流活动等,高雅的活动如举办交响音乐会、春游、少儿书画展、保健知识讲座等。不同年龄层次的业主可以分享到社区文化活动的无穷乐趣,并能从中得到教育、交流和提高。社区文化的特点是以文“化”人,从人的成长来看,社区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对人的素质和整体人格的影响是最大、最持久的。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特别引导物业管理专业在校大学生积极参与到社区文化建设中来,让他们在社会实践中得到锻炼,增长才干,取得锻炼人、培养人的双重效果。

  五、结论

  物业管理小区和社区文化建设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社区文化建设发展至今,有其自身的特点,物业管理的充分发展为其建设的内容和进程提供了强大的原动力,社区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也提高了物业对内的凝聚力和对外的领导力。

  参考文献:

  [1]高占祥主编.论社区文化[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89.

  [2]段洪义,袁永胜.探索物业管理为社区建设服务的新道路[J].中国物业管理,20xx(2):38.

  [3]洪文霞,卢培猛.智能管理系统在住宅小区的应用[J].住宅科技,20xx(4):125.

  [4]龚贻洲.论社区文化及其建设[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20.

社区管理论文范例2

  一、物业管理工作的难点

  1.物业管理定位不准,工作无目标

  由于山丹马场地处山区和草原,工作场所和生活小区没有严格区分,造成社区的物业单位名称难以确定。历史上挂过三块牌子,由军队时期的“军马场家属区”,到移交央企后的“马场家属区”,又被普遍称作“马场小区”。在目前国有企业体制下,马场社区作为被管理对象,给企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企业是以保障民生为重,还是以经营效益优先?对此,难以统筹协调,特别是如何做好社区物业管理工作,成为企业的一个难题,目前只能遇到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常常是“茶壶盖不如茶壶多,盖不住冒气的茶壶”,老问题还没解决,新问题又产生了。

  2.旧有管理思想固化,工作无头绪

  社区居民多为离退休老干部、军转干、老职工,他们曾经是英勇无畏的战士,做出过卓越贡献的牧马人,他们为山丹马场在特定历史发展时期,社、教、文、体、经济等诸多方面,奉献了才智和汗水。面对市场化、社会化发展的进程,在社区物业管理上思想难免守旧、不易适应。普遍存在观点是“企业出钱维持社区正常运转是理所应当的”,即所有公共设施或事务都由“公家”解决。社区的供水、供暖等公共设施维护支出,不夸张地说“针眼大的窟窿斗大的风”,这些看不见的日常支出,在企业预算支出上占去较大的份额。企业有限的现金不能有效用在增加利润的经营策划中,拖了企业经营发展的后腿。如何实现政企分开,为企业减负,剥离社会职能,推进物业管理社会化,是一个现实的难题。

  3.企业自身机制限制,工作无动力

  保障物业费的有效收取和保持物业费的合理规模,是保证物业管理工作正常开展的基础。而现实却是拒绝缴纳物业费的现象很常见,特别是部分业主对国家有关政策断章取义,在对文件精神一知半解的情况下,抵触情绪较强。同时,社区物业管理受山丹马场自身经营管理体制的局限,累积了许多问题,如:专业人才匮乏;服务质量难以适应居民要求;管理办法粗放简单;物业费收取方式缺乏灵活性等,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难以形成持续有效的物业管理工作动力。

  二、突破物业管理困局的探索

  近期,一则《驻渝央企分离移交“三供一业”启动工作会在渝举行》的标题新闻,详细报道了重庆央企“三供一业”剥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和解决企业包袱试点工作,对于地方央企具有示范作用,为探索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提供了有益的借鉴,特别是对地理自然环境脆弱,企业经营发展、社会职能履行、人文发展矛盾突出的山丹马场无疑于“一场及时雨”,带来了一线曙光。山丹马场下辖4个农牧企业,10个工(商)矿企业,4个事业单位,分布在9个社区,场区境内土地、煤矿、水力资源丰富;养马业长兴不衰;连片油菜籽是全国最大的种植区;工农业产品在河西地区有一定的份额;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构成山丹马场独居特色的旅游资源;已并行发展为农牧工商联合体。正因为山丹马场的独特资源和特色优势,社区管理脱困的改革创新,牵一发而动全身,更具有区域特点和探索意义。

  1.实施分类监管,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统一思想认识,坚持深化改革,根据不同企业类型,合理界定山丹马场及二级企业功能,明确定位,有针对性地调整企业结构。以实现社会效益为主要目标,承担政府战略任务或提供公共服务的企业,可以分为功能性企业;以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的企业,可以分为竞争性企业。根据不同国有资产布局结构,动态调整国有企业分类,实现山丹马场资源优化配置,推动山丹马场转型升级。山丹马场社区物业管理,主要承担公共服务,侧重民生社会效益,归为功能性企业类型,对社区实行有针对性的社会化管理,促进山丹马场社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2.厘清政企职能,推进社区物业管理社会化

  坚持以资本为纽带,结合企业功能特点,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对关系国家安全和涉及重要民生的企业,国有资本保持独资或绝对控股;对涉及重大基础设施,重要矿产资源的企业及战略产业,国有资本保持相对控股;对其他国有股权可以根据市场竞争和发展情况,按市场规则有序进退。社区物业管理属于民生工程,关系到公共服务和安全,有序推进山丹马场政企分开,剥离山丹马场社区物业管理的'社会职能,由政府职能部门承担对应的社会责任,既有助于山丹马场轻装上阵,也有助于物业管理持续健康发展。

  3.完善配套政策,助推山丹马场融入地方发展规划

  社区物业管理移交,关系到山丹马场每一个职工的切身利益,少不了每名职工的参与,更离不开退职人员的关心和支持。必须充分尊重历史,贯彻落实相关政策,健全改制协调机制,真正将山丹马场发展融入区域发展规划。关键是要认清山丹马场所承担的社会职能,特别是在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承担的生态资源保护责任,政府应给予相应的资源配置和补助。建立健全公共建设项目补偿机制,制定财政、税收、土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具体政策和措施,提升山丹马场公共基础建设水平,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目前,已经启动的央企分离移交工作成效显著。物业管理移交工作的开展和推进,不可避免的有这样那样的困难和挑战,还需多方共同努力,只有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四中全会精神上来,以“联合发展,互利共赢”的原则,抢抓西部大开发历史性机遇,才能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减轻山丹马场发展包袱,集中精力提高企业效益,为职工增收谋福利,保障山丹马场社会职能分离改革有序、协调、稳健推进,实现山丹马场转型跨越发展,铸造强场。

社区管理论文范例3

  在市场化、工业化、信息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作为城市社区管理体制重要一环的街道办事处面临着许多现实的困难,难以满足现在社会快速转型的节奏,如何适应时代发展,对街道体制进行改革,创新社区管理体制值得我们思考。近年来,安徽省以理顺区、街道和社区关系为核心,同时理顺政党、政府和社会关系与政治领导、行政管理和社区自治关系,进行了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创新试点工作,形成了撤销街道模式、再造街道模式和不设街道模式等多种社区体制改革模式,值得我们总结和思考。

  一、撤销街道模式

  撤销街道模式是以铜陵市铜官山区和狮子山区、蚌埠市禹会区和淮上区、六安市裕安区等基层政权建设模式为代表。其主要做法是直接撤销街道、重构大社区,调整区直部门和社区职能,完善区直部门与新社区工作对接机制,[1]实行区直接管理服务社区,实现一级政府两级管理。

  (一)撤销街道模式取得的成效

  撤销街道模式有效的摈弃了原有街道“二传手”的弊端,实行区直接管理服务社区,真正压缩了管理层级,较好理顺了区和社区之间的关系以及行政管理和社区自治的关系,有利于服务性政府建设和社区自治的推进。具体而言,这种模式取得了以下几方面的成效。

  1.行政管理层级缩减,办事效率显著提升撤销街道,建立大社区体制之后,将原来的“区—街道—社区”三级管理体制变为现在的“区—社区”两级管理体制,变垂直化管理为扁平化管理,实现了区和社区的直接互动,降低了管理过程中的信息失真情况,使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更加贴近居民。

  2.资源配置进一步向社区积聚,社区服务能力得到加强撤销街道后,资源直接向社区倾斜。以铜陵市铜官山区为例,改革前,铜官山区每个小社区工作经费只有3万元左右,改革后每个社区工作经费在30-60万之间不等,社区的办公经费明显增加。改革前社区居民文化用房总面积为6267平方米,改革后达到10052平方米,比改革前增加了57.9%。改革前,干部浮在上面,为居民服务的少,但改革之后,干部开始向社区流动,真正的开始为民服务。改革前,社区工作者素质不高,能力不足,改革后,社区工作者队伍得到精简,社区工作者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和素质得到显著提高,同时区直部门和街道办事处的优秀人才也被充实到社区工作者队伍当中,大大提升了社区工作者的办事能力。在对铜官山区阳光社区进行调研时,该社区某领导说道,改革之前,三个小社区的工作经费加在一起,最多也只有12万,改革之后,阳光社区光办公经费就有58万,加上其他的经费大概有120万左右。同时建立大社区后,原来小社区的工作场所都变成了居民活动中心,居民的活动场地更多了,社区工作者的办公场所也更好了。

  3.拓宽居民参与渠道,强化居民自治功能改革后,通过直接差额选举社区居委会成员,提升了居民关注社区事务的积极性,同时居委会为民服务的意识也得到加强,改进了自己的工作方式和服务质量。此外,社区社会组织的建立和各类社区活动的蓬勃开展,扩大了居民参与的范围,拓展了居民参与自治的空间。在这次调研中发现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积极性很高,他们越来越把社区当成自己的家来看待,成立了一系列社区志愿者组织,像金口岭社区的“夕阳红”卫生服务保健队、义务巡逻队、网吧监督队。同时文体类和慈善类社会组织在社区蓬勃发展。

  (二)撤销街道模式存在的问题

  1.区和社区之间的关系仍然存在不顺之处调研发现,虽然政策设计上较好的理顺了区和社区之间的关系,但是现实中有些制度根本没有办法落实。例如,合理界定区直部门和社区职能,将街道的经济发展、城管执法等主体职能收归区相关职能部门制度以及社区事务“准入制度”,现实中就没有很好落实。区仍然把相关任务下放到社区中去,社区无法拒绝上级相关职能部门交办的任务,这样就导致社区的事务更多、人更累了,许多社区职能范围外的事项都交办至社区,使社区疲于应付,社区行政化和社区负担重问题仍然有待破解。

  2.政党、政府和社会之间关系不顺这种模式的社区治理结构是以社区党工委为核心,社区居委会、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各类社会组织为支撑的社区新型治理架构。[3]由于在大多数社区,党工委书记、公共服务中心主任和居委会主任由一人担任,如果党工委书记政治素养较好、原则性较强,党就能更好的融入和整合社会,这样既能发挥党行政化的执行功能又能发挥党社会化的服务功能;如果党工委书记政治素养不够,在压力型体制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他就会强化党行政化的`执行功能而忽视发挥党社会化的服务功能,强化社区选举形式化和居民被参与化,进一步加剧党政不分和政党行政化,从而进一步强化社区党组织结构僵化和功能失调问题。

  二、再造街道模式

  再造街道模式以马鞍山市雨山区与花山区、合肥市庐阳区和芜湖市镜湖区的基层政权建设模式为代表。其主要做法不同于直接撤销街道,实行区直接管理服务社区的基层政权建设模式,而是对原有的街道予以保留或把街道“翻牌”为公共服务中心,但对街道和社区所辖范围进行调整,职能和运作流程实行再造,继续实行区、街道(公共服务中心)和社区一级政府三层管理。下面以芜湖市镜湖区为例进行分析。

  (一)再造街道模式取得的成效

  1.社区组织体系基本完善,社区管理模式基本形成实现了社区居委会在辖区范围内的全覆盖,形成了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社区服务组织三位一体的社区管理组织管理体系。随着街道办事处的撤销和公共服务中心的设立,初步实现了减少管理层级,推行信息化、网格化、扁平化管理服务体系,迈出了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的新步伐。

  2.社区大党建格局逐步形成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进一步加强,城市基层区域化党建格局基本形成。辖区单位党组织也越来越多的参与到社区党建工作中,实现了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在社区的“双覆盖”,做到资源共享,事务共办,党群互动和文明共建。3.政府效能建设有所提高通过对区直部门、街道和社区居委会承担的面向社区群众的行政服务事项认真梳理后,将其全部纳入公共服务中心,进一步优化办事流程,实行“一窗受理,一站办结”,提高了政府部门办事效能。

  (二)再造街道模式存在的问题

  1.社区管理职能仍然不清这种模式下,原有条块分割的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所导致的“政出多门”、“多头管理”,重视经济建设忽视社会建设的情况并没有实质性改变,导致社区管理职能仍然不清。

  2.社区居委会工作负担还是较重镜湖区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后,通过试点社区服务标准化,实施社区工作准入制,相对减轻了社区居委会行政事务。但是,该区是芜湖市唯一一个试点区,下改上不改,市级考核管理指标体系未能考虑该区社区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的特点,市直部门考核指标体系没有改变,一些工作的压力还是由社区承受,社区居委会工作负担还是较重。

  3.扁平化的社区管理模式很难实现这种模式下,一方面,无论是区直部门还是社区,对公共服务中心(原街道)都有根深蒂固的依赖性;另一方面,十个公共服务中心的辐射范围与原街道的管辖范围没有多大变化,公共服务中心党工委对社区的党建统揽、指导,已扩大为行政上的指挥与指导。由此导致公共服务中心(原街道)作为中间层级依然客观存在,扁平化的社区管理模式很难实现。

  三、不设街道模式

  随着安徽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一些城市逐渐向外围拓展,出现了大面积的新建城区(这些新建城区部分隶属于功能性经济开发区,部分隶属于传统的行政辖区)。上述撤销街道模式和再造街道模式主要在老城区实施,不设街道模式主要在那些新建城区实施。不设街道顾名思义就是在这些新建城区不再设立街道这一政府派出机构,直接建立新的大社区,实行区直接管理服务大社区的基层政权模式,这种模式以合肥市包河区滨湖世纪社区为代表。

  (一)不设街道模式取得的成效

  第一,不设街道模式一方面吸取了老城区撤销街道模式的优点,实现了区直接管理服务社区的一级政府二级管理,缩减了城市管理层级和管理成本,提高了管理效率。第二,不设街道模式吸取了再造街道模式的优点,建立较大的社区服务中心,有利于应对新建城区特有的社区禀赋,集中供给居民服务需求、节省并科学合理使用公共资源。第三,不设街道模式设立社区党委,不同于撤销街道模式下的社区党工委,这样更有利于社区党内民主的开展,更有利于加强党的社会服务功能和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更有利于整合较多的社会资源。第四,不设街道模式在大社区下分设居民委员会,推行“居政分离、居民自治”,居民委员会不承担行政事务,而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协助社区服务中心开展工作,并承接社区公益性服务,这样更有利于让居委会回归自治属性,开展较大的自治活动。

  (二)不设街道模式存在的问题

  第一,不设街道模式在一个社区中设立多个居民委员会即“一社多居”,和国家相关政策所倡导的“一居一社”不同,其在运作中如何和国家的相关政策进行有效衔接,如何赢得相关部门的认同支持是一个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第二,这种模式下区、大社区和小社区的层级关系,和再造街道模式下的区、街道(公共服务中心)和社区关系存在类似的问题,即文本上清晰的职能界定可能在实践中无法落实,导致区、大社区和小社区之间关系的混乱。第三,小社区中居民委员会由于拥有的资源有限,可能无法有效监督社区服务中心和开展社区自治服务,导致居委会边缘化的问题。

  四、安徽省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启示

  笔者认为,评价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是否有效的重要标志是看这种管理体制是否能够理顺区、街道和社区,政党、政府和社会,政治领导、行政管理和社区自治这三个关系(尤其是区、街道和社区之间的权力关系),并且要看看党和群众、政府与居民之间的关系是否更加密切、社区居民自治是否得到强化、社区服务是否更加完善、老百姓是否更加满意。相对于再造街道模式和不设街道模式,撤销街道模式更有利于上述关系的理顺和目标的实现。

  (一)从管理层级上而言,撤销街道模式真正优化缩减了行政管理层级,进一步优化了区和社区之间的权力关系

  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再造街道模式在政策中设计的区、街道(公共服务中心)和社区之间职能的明晰划分,在实践运作中根本没有办法落实。由此导致,街道或公共服务中心仍然是一个“二传手”的角色,由于这个“二传手”的法定职能减少而实际职能难以减少,从而导致区、街道(公共服务中心)和社区之间的推诿扯皮,其关系更加混乱。虽然,撤销街道模式也存在区和社区之间关系不顺之处,但是这种模式却是实实在在摒弃了街道这个“二传手”,精简了管理层级、提高了管理服务效率并降低了管理服务成本。撤销街道模式相较于再造街道模式,其社区负担确实较轻、社区行政化确实较弱。当区相关职能部门无法像以前那样把行政任务下推到社区,而自己又难以完成时,这样就倒逼区级权力机构优化管理流程、进行大部制改革和服务性政府建设,大力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和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力度,大力对社区进行赋权赋能,从而推进社区自治和服务性政府建设。在铜陵铜官山区,我们可以看到其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势头非常猛,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力度也前所未有的增大。

  (二)从管理主体上和管理功能上而言,撤销街道模式也明显优于再造街道模式

  撤销街道模式中,没有街道或公共服务中心的“肠梗阻”,大量的资源都下沉到社区。就下拨社区经费来说,大社区一般有30到60万元,而小社区一般只有10到20万。由于大社区比再造街道模式中的小社区拥有更多的公共资源和公共空间,因此,就更有利于开展更多的公共集体活动,从而更有利于社区居民公共公民意识、公民社会组织和公民行动能力的培育,更有利于推动社区自治。这样就有利于优化政府和社区之间的关系。另外,由于撤销街道模式中的社区党工委和社区居民之间的关系更加接近,党更加融入到社区之中,居民的需要和要求能够更快的反应到党工委里去,党工委所受到的社会压力更加直接和迫切,这样就会倒逼基层党组织进行功能转型,由行政功能过强、社会功能过弱的党转型为社会功能强而行政功能优的党,从而有利于服务性党组织建设,有利于密切党群关系。

  (三)撤销街道模式的有序良性运行表明不愿意撤销街道而实行再造街道模式的两个担心也是不必要的

  调研中,我们了解到一些地市之所以不愿意撤销街道主要有两个担心。一是,担心基层工作人员的分流和人员稳定问题,他们怕那些与撤销街道利益相关的基层工作人员闹事,怕他们抵制改革,影响基层政权有序运作。二是,担心撤销了街道,行政权力缩减后,区和社区控制不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从而导致维稳出现问题,社会失序和社会矛盾加大。铜陵和蚌埠等市区撤销街道后,他们的人员得到了有序分流、也很稳定。社会不但没有失序,而且更加稳定,社会活力也增强了。由此表明,那些担心是没有必要的。

  五、结束语

  安徽省进行的社区管理体制创新探索表明,在老城区撤销街道模式可以成为下一步中国城市基层政权建设的可行模式,其存在的问题也更容易解决。而各种形式的再造街道模式,可能徒增更多的混乱,其存在的问题可能很难解决。但是,我们必须明确,撤销街道仅仅是第一步,下一步必须对市甚至省级政府进行实实在在的大部制改革,省、市适当下沉权力于区,真正优化省、市和区之间的权力关系,优化行政管理流程。另外,由于在新建城区合肥市包河区所探索的不设街道模式刚刚运行两年的时间,具体成效尚有待观察研究,但是就其现在所取得的成效而言,其可以成为一个在新建城区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较好选项。

社区管理论文范例4

  一、社会治理创新与社区建设的基本理论

  1991年民政部门在倡导社区服务的基础上,开始倡导社区建设,首次提出了“社区建设”这一概念并启动了社区建设工程,使社区工作向整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工作延伸。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要求全国各地地区、各单位结合自身情况,认真学习贯彻并执行该文件,开展好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工作。这也标志着我国城市社区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社区建设指的是一种社区工作,是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社会力量,利用社会资源,强化社区功能,完善社区服务,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和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过程。

  二、社区治理创新与社区建设的关系

  (一)加强社会管理创新是推进社区建设发展的重要思想

  北京市政企合作的居家养老试点中,场地由北下关街道提供;康复器材由区残联提供;区民政局进行政策指导,同时为失能、智障老人出资购买服务;区卫生局进行社区医院、家庭医生服务;双榆树南里二区居委会负责社区宣传和监督;慈爱嘉公司负责专业化管理服务。专家指出,“合作创新模式把来自民政、残联、卫生、街道办事处及居委会的资源聚集在服务中心内,避免交叉管理和重复建设,节约了大量的社会资源。企业按市场竞争机制经营,自负盈亏。”进一步推进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发展,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进社区治理体制的创新。创新是城市社区治理体制改革的不竭动力,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区建设存在的不足,促进社区更好更健康发展。

  (二)城市社区建设是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内容

  社区是社会的组成部分,是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内容,是政府深入群众的基础。利用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思想,加强社区建设既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又加强构建和谐社会。某市某街道东江社区创新地推出“e线”工作法,一条看不见的“e线”成为辖区12个小区、2937户、7000多居民情感相连的纽带,成为快速高效解决居民急事难事、社区大事小事的“大管家”。这种创新思维的工作方法,开启了社区020服务群众新模式,给居民带来便捷,实现为人民服务的目标。

  三、社会创新的重要意义

  在经济主体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社会治理创新正在不断推进。经济的不断发展,势必会带来一些社会问题,如民生问题、社会矛盾等,这些问题的解决要与社会治理创新同步进行。社会治理创新是在政府的带领下,激发社会各界力量,促进社会组织参与其中,保障民生、促进社会公平。因此,在社会治理创新下加强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具有重要重要意义。一是社会治理创新是党在治国理政理念升华后对社会建设提出的基本要求。二是社会治理创新是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必然要求。三是社会治理创新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在化的'重要环节。

  四、社会治理创新下加强我国社区建设的路径选择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关键在体制创新,核心是人。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强了,社会治理的基础就实了。要深入调研治理体制问题,深化拓展网格化管理,尽可能把资源、服务、管理放到基层,使基层有职有权有物,更好为群众提供精准有效的服务和管理,因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坚持政府领头,构建和谐社区

  一是进一步构建和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区治理格局。要建立健全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以社区自治组织为主体、以社区社会组织为补充、驻区单位密切配合、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的社区治理结构,建立县、街道、社区“三级管理”工作平台,制定实施规划和具体方案,将社会公益性的工作尽量交由社区,以增强社区凝聚力。二是强化工作考核考评,落实部门共建责任。按照“共驻共建、资源共享、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大社区”工作格局,以增强社区的实际工作能力。

  (二)创新工作方法,提高社区建设效率

  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建设效率,是社区建设的重点和难点。一是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首要目标。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着力解决社区居民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和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关心、关注和解决弱势群体、特殊群体、社会群体的根本利益。二是建立和完善矛盾纠纷调解机制。三是建立和完善社会稳定风险预防机制。

  (三)针对社区重点问题,突破难点

  社区重点问题在于社区人群的管理。针对重点人群,一是加强社区流动人口管理,掌握社区人口的户籍,对社区内人口和社区外人口进行分类,对外来人口进行备案,促进人口的规范流动。二是加强青少年群体的管理。开展适合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活动,加强对社会闲散青少年、流浪乞讨未成年人服务管理。三是加强刑释解教人员管理。

  (四)扩展服务内容,整合社区资源

  扩展社区服务内容,整合社区资源,是社区建设的关键。一是促进社区内外的就业服务机制。二是提供多元化的社区救助机制。针对失业人口等弱势群体这些服务对象,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通过多渠道救助方式改善他们的生活。三是促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以政府为主体,倡导社会各界力量,推进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项目,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内容多样化、满足老人需求的服务模式。

社区管理论文范例5

  摘要:进入21世纪后,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国民素质不断提高,人民受教育水平也越来越高,高校教育改革不断推进,高校社区成为大学生的重要生活场所。在高等教育逐渐国际化的当下,留学生社区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逐渐凸显出来,亟待解决。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我国高校留学生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寻找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高校留学生社区;问题;解决策略

  随着我国高校教育的不断发展进步,许多高校都开始招收留学生。留学生管理工作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是我国经济发展、引进人才、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也是一所高校教育质量、知名度、国际认可度的体现。

  一、留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

  1.文化差异

  每所高校的留学生多是来自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不仅不同于中国的文化习俗,而且各国的留学生之间也存在文化差异。许多留学生在初入中国高校时都将面临文化的适应性问题,很多人会出现“文化休克”的现象。由于语言不通、文化不同、教育背景不同、以及生活和学习方式不同等诸多差异的存在,使得留学生最初会对中国高校的教育管理方式的理解上存在差异,容易产生焦虑、紧张等负面情绪。需要高校在管理方式上尽量减少这类问题的出现,保证留学生能更快地融入环境,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

  2.学生人数增长

  最初各高校招收的留学生多是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随着我国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开始更加多元化的专业学习,学习更多的热门专业,以谋求更好的职业发展。选择面拓宽,机遇的增加,使得选择来中国留学的学生越来越多。

  二、留学生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

  1.社区服务功能不尽完善

  上文已经提到我国高校留学生的人数不断增长,随着社会发展进步,留学生的需求也在增长,加之留学生对新环境不熟悉,对于留学生社区的功能要求就相对比较高,我国诸多高校原本的留学生社区已经不能全面满足留学生的需求。

  2.消防安全问题

  各国不仅文化习俗存在差异,饮食习惯更是各有特色。很多高校在对于留学生的社区管理相对较为宽松,很多留学生不愿意在食堂就餐会选择在宿舍自己烹饪,使得在人员集中的宿舍内使用大功率电器的情况较多,因而埋下了诸多安全隐患。

  3.宿舍管理制度与现实脱节

  现在高校的宿舍管理制度已经实施很长时间,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速度,而且很多学校的留学生社区管理制度同我国在校生的管理制度并没有很大区别。这样的管理模式忽略了留学生和我国学生有着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生活习惯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管理制度的实际执行力。

  4.宗教信仰不同

  随着我国高校的国际化趋势不断发展,我国的诸多高校中汇集了来自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不同国家的`留学生有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却需要生活在同一个学校社区内。例如,来自非洲的留学生多数信仰穆斯林,来自欧美的留学生大部分信仰基督教,还有部分信仰佛教的留学生。不同宗教群体的宗教活动大不相同,而各宗教活动之间并不兼容,如此长期共处同一社区必然存在诸多隐患。

  三、解决对策

  1.申请专项资金,健全留学生社区建设

  各高校应当申请专项资金,用于留学生的教育与管理,建设留学生专用宿舍楼,尽量采用单间或者标间的住房格局,这样一来,将同一国籍或者同一宗教信仰的学生安排在一个房间,可以尽可能的解决留学生相互之间宗教信仰不同的问题。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为了更好的保障留学生的日常饮食,可以聘请专门的厨师制作各国的典型菜肴,也要注意切实登记好有宗教信仰的留学生的饮食禁忌,为其提供专门的就餐区域;另一方面,也可以在宿舍楼开辟几个专门的区域作为留学生的厨房,在公共厨房内做好消防安全的防护措施,比如,安装摄像头,安排人员定时检查等,在尽可能多的满足留学生的需求的同时,更要保证学生安全。

  2.健全留学社区管理规章制度

  在完善留学生社区管理规章制度时总体上把握住人性化管理,宽严适度的原则,建立一套完备、合理的留学生社区管理制度。各校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参考之前留学生社区管理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完善管理制度,不仅明确相关要求,而且要制定相应的惩罚措施,使得规章具有可执行性。规章制定后,一定要全面的公布于留学生,并且安排专门的时间向留学生讲解具体的内容,让留学生知道在留学生社区这样的公共场所,有自己的自由,但是是有限的、法律范围内的自由,不能肆意妄为。最为重要的是,规章制度制订就是为了执行,因此一定要确保规章制度的坚决执行,不能一味的过分强调外事影响和友好关系,而对留学生不敢管。

  3.留学生管理干部要加强同留学生的联系

  大部分留学生在最初入学时对于所在学校、城市缺乏了解,加之语言交流尚存在一定的障碍,此时留学生的管理干部就显得十分重要。留学生管理人员是最接近留学生日常生活的人,应该加强同留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情况的交流,在留学生最初在中国学习期间给予更多的帮助,帮助其适应异国的学习和生活。比如,可以组织各国的留学生和我国的学生举办文化交流活动、组织文艺汇演、厨艺比拼等等一系列的大型活动,每周也可以定期开展茶话会等交流活动,像留学生详细介绍我国的风俗、美食、民族特色等,激发各国留学生对于中华文化的兴趣。

  4.尊重留学生的宗教信仰

  高校留学生的管理人员应当将本校留学生的宗教信仰状况向公安部门反映,征求公安机关意见,为留学生寻找公安部门批准的地点进行相应的宗教活动,从而既能尊重各留学生的宗教信仰,在法律范围内保证其开展正常的宗教活动,又能减少不同宗教信仰的留学生之间的冲突。总之,留学生社区管理工作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相信通过上述改进措施,能够逐渐探索出一套符合高校实际情况又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极大的推动我国高校留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田福贤,外国留学生社区管理问题的探讨,[J],中国教育,20xx年第11期.

  [2]刘涛,加强高校留学生社区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J],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xx年第3期.

  [3]李继贤,从文化冲突看高校留学生管理工作的改进,[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xx年第1期.

社区管理论文范例6

  摘要:目的评价天津市糖尿病社区教育管理的效果。方法将20xx年天津市河西区下瓦房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个居委会中符合入选标准的146例无血缘关系的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选取4个居委会作为观察组,4个为对照组,检测两组糖尿病患者管理前后的各项生化指标。结果对社区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管理后,其收缩压、舒张压、体质指数、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的下降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对社区糖尿病患者进行教育管理可以有效控制血糖和血压。

  关键词:2型糖尿病;社区管理;干预;效果评价

  糖尿病已经成为了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它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同时也给各国经济带来沉重的负担。近年来中国的糖尿病患者已达到9240万例,患病率高达9。7%[1—2]。近30年来,我国糖尿病患病率明显增加,≥60岁人群的患病率可高达20。4%[3],这也证明了糖尿病在我国也成为了一种影响居民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难题。因此。在社区管理中预防和控制糖尿病的工作更加凸显重要。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取20xx年天津市河西区下瓦房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个居委会中2型糖尿病患者146例,入选标准:(1)住在本辖区内,步行可在15min内到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年龄≥60岁,无血缘关系;(3)符合20xx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4],经上级医院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4)理解此次研究内容,并且依从性好。此次共有8个居委会146例患者参与研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4个居委会73例患者为一组,直至结束时两组均无失访。其中,男性70例,女性76例,年龄60~75岁,均为已婚患者;病程最短1年,最长>30年,平均10年;胰岛素治疗的患者60例,其中10例为胰岛素加口服降糖药治疗;单纯口服降糖药治疗的患者86例,文化程度及经济结构:入组患者均具有中专以上文化程度,均为本辖区常住人口,经济能力均衡。两组人群在各项指标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方法

  两组共146例2型糖尿病患者均维持入组前的药物治疗不变,但对观察组另外进行社区干预,干预方法如下:(1)建立城乡居民健康档案,详细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家庭住址、婚姻状况、家庭成员组成、文化程度、既往史、家庭遗传病史、家庭的日常生活习惯等基本信息;(2)详细记录患者的饮食、运动、行为等生活方式;(3)调查患者对糖尿病的认知程度、服药情况等;(4)每月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1次糖尿病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知识讲座;(5)签订家庭医生协议,每月医护人员入户随访1次,记录并评估患者及其家属对糖尿病相关知识的理解认知程度、血糖的自我检测数据、运动的时间方式、饮食的控制情况、服药的依从性等情况;(6)建立糖尿病随访表,记录患者糖尿病的症状、体征、生活方式指导、辅助检查、服药依从性、有无低血糖反应、用药情况等;(7)每年检测患者各项生化指标1次,连续3年为一个周期。

  1。3评价标准

  空腹血糖控制满意:≤7。0mmol/L,不满意:>7。0mmol/L;餐后2h血糖控制满意:≤10。0mmol/L,不满意:>10。0mmol/L;HbA1C控制满意:≤7。0%,不满意:>7。0%;血压控制满意:≤140/90mmHg,不满意:>140/90mmHg;肥胖:BMI≥25kg/m2,非肥胖:BMI<25kg>5。72mmol/L;三酰甘油(TG)控制满意:≤1。70mmol/L,不满意:>1。70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控制满意:≤3。64mmol/L,不满意:>3。64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控制不满意:≤1。0mmol/L,满意:>1。0mmol/L;血尿酸控制满意:≤420μmol/L,不满意:>420μmol/L。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软件处理分析,所有数据均采用x±s表示,两组间的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各项指标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干预前,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体质指数、收缩压、舒张压等指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通过社区干预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体质指数、收缩压、舒张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等指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中国糖尿病的发展趋势日趋严峻,防治状况也不容乐观。近10年来,糖尿病的流行病情况更为严重,糖尿病患病率亦显著增加。因此,要想有效地控制患者病情的发展,除了有正确合理的治疗方案外,还要有持续专业的指导和健康管理。致使糖尿病患者早亡、致残的主要原因是各种慢性并发症,而糖尿病所致微血管病变亦可以引起神经、肾脏以及视网膜病变,其中大血管病变中包括下肢血管病变、脑卒中和冠心病等[5—6]。从本研究中,社区管理前与社区管理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的监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足以证明社区管理对糖尿病的控制是有效的。经过合理用药、饮食干预、运动干预、健康指导、血糖监测、心理治疗等综合干预,逐步建立符合辖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行的糖尿病防治方式[7—8]。糖尿病是由自由基毒素、遗传因素、精神因素、微生物感染及其毒素、免疫功能紊乱等各种因素导致的胰岛素抵抗、胰岛分泌胰岛素功能减退等而引起的水、糖、电解质、脂肪、蛋白质等代谢紊乱的综合征,以血糖升高为主[9]。经过此次对辖区内糖尿病患者的社区干预发现,糖尿病的监测、治疗和社区干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中包含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自我血糖监测和药物治疗等社区指导与调整[10]。通过一段时间的干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收缩压、舒张压、体质指数等指标均有明显好转[11]。因此,只有患者依从社区管理,才能有效、持续的控制好2型糖尿病[12]。而完成这项服务最好的机构就是辖区所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沈丰庆,陈红丽,孙赟。糖尿病社区规范管理模式和效果探讨[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xx,24(1):39—41。

  [2]李菁,李峥,潘慧,等。2型糖尿病患者社区个案管理的效果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xx,48(3):257—260。

  [3]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S]。天津市社区公共卫生项目工作指南,20xx:60。

  [4]沈丰庆,陈红丽,孙赟。糖尿病社区规范管理模式和效果探讨[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xx,24(1):39—41。

  [5]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xx年版)[J]。中华医学杂志,20xx,88(18)∶1227-1245.

  [6]金挺。老年糖尿病人群社区干预的效果分析[J]。浙江医学教育,20xx,12(1):59—61。

  [7]陈国伶,邵爱和,吴亚君,等。家庭护理中心在社区护理中的地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xx,20(6):60—66。

  [8]张爽,马红梅,吴凌云,等。国内社区健康教育对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依从性效果的Meta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xx,10(19):20—25。

  [9]陆璐。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的健康管理研究[D]。沈阳:中国医科大学,20xx。

  [10]黎淑洁。糖尿病的社区护理干预体会[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xx,5(7):1020—1021。

社区管理论文范例7

  油田企业属大型国有企业,油田矿区大都是独立矿区,社区服务仍然是油田企业的一项重要职能,已成为中国石化集团油田企业的三大板块之一。降低社区服务成本,提升市场化运营能力,是油田社区服务单位面临的一大课题。江汉油田是典型的独立矿区,三大社区管理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是油田社区管理服务的主体。笔者站在江汉油田层面,以五七社区管理服务中心为基点,就油田社区服务经营管理过程节点控制作一探讨。

  1推进市场扩张,拓宽经营渠道

  市场化动作,是中石化集团对油田社区服务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之一。推进市场扩张,拓宽经营渠道,是提升中心市场化运作能力的重要一环,关键是强化外部市场项目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市场扩张。

  1)严控外部项目用工总量。物业服务工作大都机械化程度不高,主要靠员工进行现场服务,人工成本占比较大,而在远离江汉的武汉、荆州开发的项目,还需增加住宿、生活、沟通等补贴,人工成本更高。降低人工成本的首要任务是严控用工总量。应本着精干高效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压缩管理人员定员,岗位作业人员也按满负荷要求进行配备。

  2)优化外部项目人员配置。在外部项目人员配置上,综合考虑经济效益、质量效益、社会效益,以质量保证为前提,经济效益为目标,社会效益为支撑,采取就地招聘与油田派遣相结合的劳动力组织管理机制,在保证关键岗位员工队伍稳定的同时,着力降低一般性岗位用工成本,除炊事员等骨干队伍由江汉派遣外,其他用工大多就地招聘,并优先录用主业单位在当地的家属,有效减少异地就业人数,降低住宿费、住勤费及交通费开支,缓解异地就业成本高的问题,也解决部分主业单位员工家属的实际困难,实现了一举多得。

  3)优选外派人员住宿方案。从油田派遣到武汉、荆州等城市的外部项目工作人员,住宿成本较高,在减少派遣人员数量的同时,还必须注重优选住宿方案,综合考虑住房费、交通费、水电费等相关费用,力求成本最小化。一般来说租房比宾馆住宿低,派遣人员由宾馆住宿改为租房住宿,是降低住宿费用的有效途径。选择租赁房时,须综合考虑区域租金价格差异,交通费用差异等相关成本差异,选取最佳方案,在保障服务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下,做到住宿相关费用最小化。

  2简化经营流程,降低管理成本

  优化机构、班组、岗位、活动设置,推行职能、会议、资料“三合并”,简化经营管理过程,消除无效环节,改进低效环节,实现人力、物力、财力的节约,从而提高管理活动效率。

  1)合并管理职能。一是内部车辆集中管理。改变生产指挥车、生产运输车、环卫专用车分散管理的格局,将中心所有车辆集中到运输队进行统一管理,提高运输队管理的幅度,充实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强化生产指挥车和环卫专用车的专业化管理,有效降低油料消耗和修理费用。二是现场服务规模化管理。对规模过小的班组进行合并,提高场所、设备、器材的综合利用率,提高了班组活动效率。在进行机构合并的同时,还对部分岗位进行了合并,如将中心办公楼安保值班岗与生产调度岗进行合并,消除重复值班,降低人工成本。

  2)合并大型会议。大型会议涉及面广,会议成本高。中心本着少而精的原则,注重会议的策划,力求将多个会议合并召开,减少开会次数。如社区中心半年检查讲评会、经营纯净考评分析会、ISO9000质量体系管理体系评审会,可合并召开。要注重策划,讲求实效,防止会议走形式,既节省会议费用,也提高会议效率。

  3)合并基础资料。中心10个职能部门,各路都对基础资料有自身的要求,存在交叉、重复设置基础资料的现象;质量体系,经营管理,和谐创建等,对基础资料的'要求也不尽相同。要将基础资料归口到中心经营管理科,统筹考虑集团公司“三基”工作、ISO9000质量体系、中心内控管理、文明和谐小区创建等要求,协调各职能部门意见,对基层单位资料进行整合、精简。按照这一思路,中心形成了4部手册统领16类、48项规范记录本组成的资料体系,消除了重复资料,实现了管理与服务过程的可追溯。

  3细化预控管理,严把费用出口

  中心作为油田经费单位,收入来源渠道较为单一,管理局对经费指标压得很紧,从客观上要求中心细化预控管理,严把费用出口。应以目标管理为依托,精细预算为核心,严格考核为动力,量入为出,挖潜增效。

  1)优化降本目标管理。中心下达基层单位的费用指标时,强化“四分开”、“四严控”。做到固定费用与变动费用分开,生产性变动费用与非生产性变动费用分开,锅炉供暖费用与常规服务费用分开,经常性费用与临时性费用分开,给每个基层单位明确下达单项费用指标30余项,同时还下达节约非生产性费用和节水,节油,节电、节煤等节本降耗目标,要求基层单位及班组严控水、电、油及零星材料费用支出,规范班组效益指标考核办法,统一班组主要效益指标分解考核台账,促进微观指标分解落实到人头,促进目标管理的深化。

  2)推行精细预算管理。内控管理已推行多年,多层次、全方位的预算管理体系已趋于完善。应注重强化预算的科学性,要求各基层单位、各职能部门,根据中心核定的年度单项费用指标,深入调查分析,结合生产进度与季节性差异,在适当留有余地的情况下,准确制定月度预算,每月20日前上报下月费用预算,并附详细的预算说明。需发生现金支出的,必须提前两天上报资金计划,否则不予付款。中心财务资产科要加大预算审核力度,发现某单位、部门预算与实际不符的,一律要求说明原因,提高有关人员的精细预算意识,降低基层预算的随意性,提高预算的合理性。

  3)强化成本费用考核。一是严格费用确认。要求物料消耗年有预算,月有计划,购有审批,报有依据,领有程序,耗有记录,不符合内控制度要求的费用支出不予认可。二是严格成本核算。严格水电计量跟踪监控,保持中心、基层、班组能源计量数据三对口,提高了现场计量数据与财务结算数据的一致性。三是严格成本考核。既考核总成本,还考核单项成本,特别是严格考核常规能源消耗成本,对费用节约率排名靠前的单位,月度挂红旗,作为年度评先选模的重要依据;对月度费用超支的单位,月度挂黄旗,并责成单位领导限期查明原因,拿出改进措施。四是实行效益挂钩。如无领导认可的特殊理由,月度累计常规变动费用超支的单位,暂停发放单位员工的月度效益工资。年终考核常规变动费用节约的单位,按节约额的50%提奖,超支的单位,等额扣减单位年终兑现奖。

  4抓住关键环节,推进挖潜增效

  社区服务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锅炉供暖等服务项目又是高耗能项目,人工与能源成本,占总成本的80%以上。降低人工成本与能源消耗,是挖潜增效的两大关键点。

  1)全员动手创效。中心员工能干的活,一律不外包,也不外顾临时劳务人员,环卫保洁、绿化养护、主排水沟清淤和小型维修工程,靠员工自己动手来完成。引领社区居民、社区党员、青年志愿者,参与“共创和谐社区、共建美好家园”、“清淤保畅通,为小区添光彩”等活动,营造社区共建、共融、共享的良好氛围,缓解了经费紧张的压力。结合油田矿区绿化调整,将规划淘汰的一些有价值的树种,自己动手移栽到特定区域,形成新的园林景观,如中心各小区物业站员工自己动手,从局水杉公园移栽拟淘汰的棕榈达1300棵,仅此一项就节约开支10万余元。

  2)管理创新创效。以精细管理为出发点,大力推进管理创新,采用新手段、新机制,强化节水、节电管理。运输小区牧业服务站通过QC小组活动,解决了自动冲洗水冲式公厕冲洗频率自动调节系统,能够通过定时调节器,对不同时段的冲洗频率进行自动调节,中心对该成果进行了全面推广应用,并推广到了全油田,在保证冲洗质量的前提下,大大降低了水耗。优化用电精细管理机制,在门卫等倒班作业岗位,完善电表电字交接机制,将电耗考核到各时段,各小班,落实到人头,促进员工节电积极性的提高。

  3)技术革新创效。锅炉供暖是中心技术含量高的一项服务工作,流化床锅炉是近几年供暖改造增加的新设备,技术创新创效的潜力较大。应高度重视锅炉的高效运行,注重技术创新,中心综合调度科应大力抓好技术攻关的组织领导,各相关基层单位应广泛发动群众,开展以QC小组活动为代表的小改小革活动。中心各锅炉房先后解决了引风机运行不正常,流分床锅炉输煤系统故障,锅炉燃烧不正常,排污泵耗电超标等突出问题,降低了能源消耗和设备故障处理费用。

社区管理论文范例8

  【摘要】社区医院感染不仅关系到患者的身体健康,而且还关系到医务人员自身的身体健康。随着社区医院的发展,前来医院就诊的患者越来越多,由此环境质量也就越差,如果医务人员不注重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交叉感染的机会,从而对医务人员以及患者的身体健康带来隐患,因此做好社区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工作至关重要。本文具体分析了当前社区医院发生感染的主要原因,同时还针对具体原因提出了相应的护理管理方法,以此避免社区医院感染的发生,从而为患者以及医务人员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关键词】社区医院;护理管理;医院感染;预防措施

  近几年,社区医院的医疗设施不断完善,医疗技术也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来此就诊,由此医院门诊患者急剧增多,提高了医院感染的机率,从而威胁到医务人员的身体健康,并且不利于患者的恢复,因此社区医院应当做好预防医院感染的工作。医院发生感染的原因比较多,一些医务人员的无菌操作意识不强,没有做好医疗器械等物品的消毒,不注重手卫生,没有严格按照洗手步骤进行清洗,另外一些医务人员没有科学的使用抗生素,同时由于环境卫生不过关,更加增大了医院感染的机会,针对这些问题,我院采取了加强护理管理的方法预防医院感染,取得不错的成效。

  1 社区医院发生感染的主要原因

  一般来说导致社区医院感染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首先,一部分医务人员的无菌操作观念不强,医疗器械等物品的消毒工作不到位,比如没有及时对被污染的听诊器进行消毒,在没有保证无菌操作的情况下,很容易引起交叉感染;其次,一部分医务人员的手卫生不合格,在日常的工作中,医务人员通常需要与不同患者进行直接的接触,这些患者的医疗护理都需要一个人完成,如果手卫生不合格,将会由此传播给接触到的患者,从而造成医院的交叉感染[1];再次,一些医务人员没有合理的使用抗生素。在不了解抗生素用药标准的情况下,同时使用多种抗生素或者不科学的使用抗生素,将会有可能使抗菌药物的副作用增大,从而使患者的正常菌群失调,这样不仅会降低疗效,而且还会增加感染机会;最后,环境因素也很重要。一般来说社区医院的的传染源相对比较多,因此周围环境也遭到了一定的污染,患者接触到的公共设施很容易引起交叉感染,比如椅子、扶手等,而且也可以通过空气等传播。

  2 预防社区医院感染的主要护理管理措施

  2.1建立健全的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的护理管理体系

  社区医院应当充分重视预防医院感染的工作,专门成立相关的管理部门负责该项工作,严格按照我国的相关法律政策,并且在结合医院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健全的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的护理管理体系,明确工作的规章制度。同时该部门要适当指导其他医务人员的工作,并且对之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把预防医院感染的工作列入年终考核的.范围之内[2]。

  2.2要求医务人员做好手卫生工作

  接触性传染是引发社区医院感染的一个重大因素,在日常的工作中,如果医务人员不严格按照操作程序进行洗手,将会使细菌遗留在手上,然后在接触到下一位患者之后,就很有可能把细菌带给患者,从而引发交叉感染。医务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护理操作之前,应当严格按照洗手步骤进行洗手,保证手卫生,这样就不会把病菌传染给患者,从而有效的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3]。

  2.3科学合理的使用抗生素

  每一个医务人员都应当充分了解抗生素的使用方法,不能随便的混合使用,也不能随便的加减药量,不仅要充分了解每一种抗生素使用禁忌以及毒性,而且还要充分了解每一种抗生素有可能产生的副作用以及过敏反应,从而在在使用的过程中尽量的避免耐药菌株的产生,确保患者体内菌群的平衡,这样才能有效避免二重感染,减轻药物对患者身体的损害程度[4]。

  2.4加大医务人员预防医院感染的培训力度

  社区医院应当针对医院感染的问题,定期对医务人员机进行相关的培训,主要是使医务人员了解更多的预防知识以及预防控制措施,不断增强医务人员的预防感染观念,充分认识无菌操作的重要性,并且意识到预防医院感染不仅关系到患者的安全,而且还关系到自身的生命安全,这样医务人员才能积极主动的做好预防与控制感染工作,彼此之间相互监督,从而有效的避免医院感染的发生[5]。

  2.5认真做好社区医院感染的监测工作

  医务人员应当定期采集空气等、公共设施表面等微生物进行培养,并且还要监测医疗器械等物品的消毒灭菌效果,同时还要隔6个月对紫外线强度进行监测,监测的时候一定要记录时间、强度等内容。除此之外,还需要定期对医院里频繁发生感染的科室进行监测,比如口腔科[6]。做好医院感染的监测工作之后,工作人员就可以根据监测的内容分析有可能引起感染事件的因素,然后针对这一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采取对应的预防机制,这样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社区医院感染事件的发生。

  2.6认真做好社区医院的消毒灭菌工作,减轻环境污染程度

  首先社区医院需要进行科学的布局,并设立科学合理的工作流程。供应室应当设置一个污染物的处理间,主要用来处理被污染的医疗用品,将其与“清洁区”隔离开,在具体的工作中,需要严格按照从污染区处理,再到清洁区,然后再到无菌区;其次社区医院需要注重环境管理。应当要求每一个科室定期使用紫外线进行消毒,每一次消毒的时间需要超过30min,重点科室最好每天消毒2次,并且每7天擦洗一次紫外线灯光,这样可以有效减少紫外线的影响。同时每天还要对医院的楼梯扶手等公共设施进行擦拭,一般擦拭的时候使用的是含氯消毒剂。地面要时常进行清洗,如果地上存在血迹或者呕吐物,应当及时使用含氯消毒剂进行擦洗。此外医院里最好使用机械通风系统,并且及时的对中央空调管路等进行清洗,这样才能确保良好的空气质量,防止空气污染;最后社区医院要对医疗废弃物进行管理,每一个科室应当把在治疗护理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丢在专用的容器中,统一放在一个地方,存放点应当设有防渗漏装置,并做好标记,同时安排工作人员管理,由该工作人员将废弃物运送到相关机构进行处理,这样可以有效防止环境污染的发生,从而降低医院感染的机率。

  3 结语

  为了有效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可以通过加强护理管理的方法,做好社区医院感染的监测工作,要求工作人员认真做好社区医院的消毒灭菌工作,减轻环境污染程度,同时要求医务人员保持手部的卫生,在对患者进行护理之前,认真的清洗手部,并且要求医务人员科学合理的使用抗生素,从而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为患者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使其能够更快的恢复。

  参考文献

  [1]林建平,范广益,王秀芳.护理工作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作用[J].新疆医学,20xx,12(04):120-123.

  [2]唐紫金.浅论护士与医院感染[J].职业与健康,20xx,08(01):143-145.

  [3]李卫光,边绍兰,王炜,朱其凤,常艳群.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提高医疗护理质量[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xx,01(04):79-82.

  [4]马汉武.健康教育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应用[J].中国健康教育,20xx,26(07):245-250.

  [5]林建平,范广益,王秀芳.护理工作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作用[J].新疆医学,20xx,24(04):17-20.

  [6]邓行爱,黄爱珍.医院感染与护理相关因素的管理对策[J].医学文选,20xx,11(06):350-353.

社区管理论文范例9

  1一般情况

  350例调查对象中,男170例(占48.6%)、女180(占51.4%),平均年龄(55.3±6.01)岁,平均病程(5.02±3.03)年,空腹血糖为(6.92±1.98)mmol/L、餐后血糖为(10.78±2.98)mmol/L;其中2型糖尿病患者320例(占99.4%),伴有高血压者占29.2%、伴有高血脂者占15.5%;平均月收入为1000~4999元者占20.1%、2000~4999元者占50.5%;离退休者占70.5%。

  2自我管理行为实施情况

  本组调查对象的饮食、运动、血糖监测和服药依从性的自我管理正确率分别为74.29%(260/350)、80.00%(280/350)、75.71%(265/350)和80.57%(282/350),4项自我管理行为全部正确者仅占32.00%(112/350)。高年龄(55~65岁)组的饮食行为自我管理状况明显好于低年龄(35~44岁)组,但血糖监测自我管理情况较低年龄组差;女性的饮食行为和服药依从性自我管理状况显著好于男性,但血糖监测自我管理情况较男性差。

  3讨论

  糖尿病是复杂的慢性终身性疾病,治疗的`关键是控制血糖、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而实施饮食控制、适当锻炼、定期血糖监测及遵医服药则是实现其治疗目的的基本保证;在社区卫生服务的基础上实施糖尿病自我管理,是糖尿病防治工作的发展方向[2]。本次调查显示,社区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监测和饮食行为正确率均较低,自我管理的4项措施均规范和正确者仅占32.00%;高年龄患者的饮食行为自我管理状况明显好于低年龄患者,但血糖监测自我管理情况较差;女性患者的饮食行为和服药依从性自我管理状况显著好于男性患者,但血糖监测自我管理情况较男性差。其表明社区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状况不佳,需要强化社区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教育和干预,重点是血糖监测、遵医服药和饮食行为干预;应采取全面展开、点面结合、因人而异、重点突出、科学性与可行性相结合的干预方法。

  (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建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组,建章建制,明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级医护人员在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干预工作中的职责;应不断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素质,充分调动医护人员的积极性,确保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干预工作顺利开展。

  (2)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干预工作应与社区糖尿病患者突出存在的自我管理问题相结合,制定干预措施和方法时应充分尊重患者的意愿、适合患者的特点,争取患者“喜闻乐见”并积极参与。

  (3)建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干预合作机制,充分调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区卫生防疫站应加大督导检查力度。

  (4)在实施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干预中,要使各种干预措施和方法在时间、空间和人群上相互配合,并要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做好长期、持久开展干预工作的准备。

社区管理论文范例10

  摘要: 大力推进社区管理是我国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的重大改革,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如何逐步健全城市社区管理,是城市政府面临的一个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分析了我国城市社区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城市社区管理模式及特点,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我国城市社区管理的建议。

  关键词: 现代化进程; 城市社区; 城市社区管理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逐步开展的城市社区建设与管理是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是社会转型时期解决社会矛盾、维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城市居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进而提高城市现代化管理水平的必然要求。现代社会是由政府、企业和社区共同构成的一个网络组织体系,社区是现代城市社会最为基础的细胞,社区以共同的价值认同和自治精神为市民构筑了一个能够营造公共精神氛围、实现公共理性和现代人格塑造的全新的公共平台。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进一步加强社区的建设和管理,并指明了社区管理应当是民主自治,而不是政府的行政式管理。因此,在我国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创新城市社区管理体系,是城市政府面临的一个巫待解决的问题。

  一、城市社区的甚本内涵

  城市社区,是指在特定的区域内由从事各种非农业劳动的密集人口所组成的社会。其主要特点是:(1)人口集中,异质性强;(2)经济和其他活动频繁;(3)具有各种复杂的制度、信仰、语言和多样化的生活方式;(4)具有结构复杂的各种群体和组织;(5)家庭的规模和职能较小,血缘关系淡化,人际关系较松散;(6)思想、政治、文化相对发达。社区是现代城市最为基础的细胞。目前,我国城市社区的范围一般是指经过社区改革后作了规模调整的居民委员会辖区。

  二、我国城市社区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1.城市社会人口结构复杂化,社区管理的难度增大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人口构成越来越复杂,一些不稳定因素在增加,对原有社会秩序和管理体制形成了巨大压力。主要表现在:(l)下岗和失业人员增多。企业改革中人员和资产的重组、政府机构的精简,使大量闲散人员以下岗、待业、停薪留职等形式与原单位脱离关系,被推向社会。(2)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按照老龄人口占社会人口的比重7%以上的国际标准来衡量,我国部分大城市已进入老龄化社会。(3)城市贫困人群开始出现。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人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今后一段时期,这类人群仍有增长的趋势。(4)流动人口增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和转移,城市户籍制度的改革,使城市中的流动人口和暂住人口越来越多,有不少城市已达到当地人口总数的20%以上,有些沿海城市高达50%,而且今后其增长速度还会不断加快。

  2. 城市社区管理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政府行为

  理论研究表明,社区管理组织应当是独立于政府和企业之外的社会组织系统,是社区居民为了达到某种共同目标,自动将其行动彼此协调与联合起来所形成的社会团体。我国现行的城市基层社会管理层面的街道办事处与居民委员会“政社合一”的社区管理体制,是与社区建设初期居民自治组织尚处于培育阶段,需要政府外力推动的国情分不开的。从法律上讲,社区居委会与街道办事处是两类性质不同的组织,前者是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后者是政府的派出机构,是行政组织,两者不应该有行政上的隶属关系。

  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社区居委会行政管理色彩较浓,通过调查发现其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缺少自治管理权利和能力,社区居委会与街道办事处形成了事实上的领导和被领导关系;二是社会居委会承担了许多由政府委派的事务性工作,无暇顾及份内的工作。社区居委会成了政府的“腿”,做的大部分工作是政府应该做的事。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其根本症结在于城市政府在强调管理重心下移的同时,把许多不应当由基层政府承担的社会事务也一同转移下来,由此加重了基层政府的社会负担,致使街道办事处不得不把大量事务性工作“转嫁”给社区居委会。同时,一些社区居委会成员习惯于听从上级的指示和安排,缺乏独立自主工作的能力。

  3. 城市社区服务存在着政府化倾向

  作为当今日益全球化的社会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服务业主要是通过非营利性的志愿服务来弥补市场缺陷和政府缺陷所导致的市场服务不足和社会福利不足,是目前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内的世界大多数国家政府都积极扶持的一种非营利性活动。我国的社区服务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由最初纯粹为社会特困群体提供社会救助和福利服务转向同时面向社区居民提供便民利民服务,面向下岗失业职工提供再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服务以及面向社区单位提供社会化服务。

  然而,在社区服务运做过程*政府直接操作社区服务的现象值得关注。在一些城市由政府主办的社区服务中心成了政府参与经营活动的新的经济增长点,社区服务在政府和企业的直接操作下,逐渐脱离了公益性轨道。因为,社区服务的本质属性是它的福利性,这是社区服务的出发点或目标。即社区服务首先追求的是社会效益,而非具体经营业务上的经济效益,这是与主要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商品化服务的根本区别。

  4. 城市现代化发展赋予城市社区管理新的使命

  首先,伴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他们将追求居住环境优美、生活安全舒适、人际关系和谐、心情愉悦舒畅等高层次、高质量的生活。其次,居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国家民主政治向基层的渗透,广大居民对政治生活的关心程度不断提高,自治意识越来越强,对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越来越重视。再次,经济体制的改革使企业独立法人实体不再承担社会管理职能,原先的“单位人”逐渐脱离单位向“社会人”、“社区人”回归。失去了单位依托的居民急需融人社区中,以寻求安全感、归属感和荣誉感。

  此外,高新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不断普及,既为社区管理提供了技术手段和便利条件,也对社会管理者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上述情况说明,在“全能”政府“失效”和“万能”市场“失灵”的背景下,应加强对社区的建设与管理,必须对旧的管理体制作相应的调整。同时,应当明确,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以及城市管理体制改革中,政府与社区是共存与合作的关系,二者共同管理城市事务。

  三、我国城市社区管理模式及其特点

  目前,我国许多城市都在积极探索城市基层组织管理体制,寻木建立新的社区组织管理体制。在这一过程中遵循了两个最基本的原则:一是“小政府、大社会”。政府并不是政府管理权威的弱化,而是要在功能合理定位的基础上切实提高政府的行为能力和效率。“大社会”则是要把社会从国家的超常控制中解脱出来,建立充分发育和健全的社会肌体,使社会有能力行使相应的社会管理职能,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职责。二是要推进基层民主建设,让广大居民享有参与社会管理的民主权利。有关学者经过研究把我国现有的城市社会管理模式概括为三种,即行政主导型模式、半行政半自治型模式和自治型模式。并且认为,行政主导型的社区管理虽然可以在较短的时间整合社会,但所构造的社会与传统体制具有同构性。在这一体制下,政府难以超脱各种利益群体,专事履行公共管理职能。而社区居民自治型的管理模式应当是今后我国社区管理发展的方向。

  笔者认为,我国现有的城市社区管理模式是不同城市从各自的具体情况出发,探索出的城市社区管理方法。今后,也不应当硬性规定同一的城市社区管理模式。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城市现代化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不断提高,城市社区的管理应当是在政府综合协调的基础上,社区职能部门、社区单位、社区组织和社区居民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在这样的社区管理中,政府发挥着综合协调与主导作用,在培育社区、强化社区服务、鼓励社区参与、重建社区组织、加强社区规划等方面,政府将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在社区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过程中,可以使社区公共权力直接置于社区成员的监督之下,从而进一步促进政府不断改善自身的管理。

  四、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我国的城市社区管理

  城市社区的.建设与管理已成为许多国家加强城市管理的一种必要手段。联合国在20世纪50年代初就提出“社区发展计划”,目前已有100多个国家在执行全国性的社会发展计划。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大力推进城市社区建设与管理,是21世纪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的主要途径。

  我国城市社区建设与管理的主要目标是:(1)适应城市现代化的要求,加强社区党的组织和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建设,建立起以地域性为特征,以认同感为纽带的新型社区,构建新的社区组织体系;(2)以拓展社区服务为龙头,促进社区服务网络化和产业化,不断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3)改革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4)坚持政府指导和社会共同参与相结合,充分发挥社区力量,合理配置社区资源,提高社区居民的整体素质和社区的文明程度。努力建设新型的现代化社区。

  为此,我国城市社区管理应不断改革,以适应城市社区管理的科学化与现代化。

  1.重视和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

  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精神文明建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党组织是城市社区组织管理的领导核心,对于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团结、组织党和居民完成本社区所担负的各项任务,支持和保证社区居民委员会依法自治,发挥党员居民在社区中的精英模范作用,发挥党的凝聚力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理顺政府行政管理系统的关系,健全社会自主管理系统的功能

  城市社区管理具有多层次、多系统的特点。多层次是指城市政府的派出机构—街道、居委会和居民代表形成一个纵向的多级管理体系;多系统,即政府行政管理系统、社区自主管理系统和生活服务管理系统形成一个横向的管理

  体系。它们相互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立体的管理网络。

  管理在许多方面就是一种协调,协调好了管理的效能也就达到了。在社区管理*政府要尽快理顺条块之间的关系,确立条块协作的管理体系。要加快完善自主管理系统和生活服务系统,建立符合现代化城市建设标准的社区自主管理和生活服务的发展规划。

  3.健全社区管理的法律制度

  在现代化的城市管理中要做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其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管理,即由直接干预管理变为间接依法管理。因此,在社区管理中要健全法制建设,使社区管理在有序的法制轨道上正常运行。要以法律形式确立新建立的社区管理委员会等决策组织的法人地位,赋予其相应的权利和义务,依法划定与政府行为的边界;通过各项制度确立社区内各类组织的职权范围及其相互关系,建立对各组织机构工作的内外监督制度。

  4.进一步完善社区服务,逐步提升社区居民的民主参与意识

  社区服务是城市社区建设与管理的重要内容。近年来,社区服务在各个城市均有很大发展,许多城市都建立了服务网络、完善了制度、形成了比较规范的社区服务体系。在今后的社区建设与管理中,要逐步使社区服务功能由单一型向综合型、粗放型向集约型、被动型向主动创造型转变,由无偿性、互助性服务向作为第三产业的社区服务业延伸发展,使社区服务成为拓展全面性社区建设的生长点和拉动力,成为安排就业的重要渠道。

  社区管理是一种自我服务、自我管理,所以,要积极拓展居民参与社区活动的渠道和途径,充分表达个人对社区管理的要求和建议。通过建立社区服务志愿者队伍,加大社区人力资源的开发力度,提升居民的公益精神和奉献精神。

  5.加强社区管理队伍建设,适应城市现代化的需要

  在城市社区建设与管理中,人是最关键的要素。在推进城市社区管理改革和构建城市社区管理模式的过程中,抓好管理队伍的建设是至关重要的。目前,城市杜区管理队伍在年龄结构、文化结构、观念素质、服务协调能力等方面,与现代化城市发展的要求有较大差距。为适应新的形势对社区管理队伍的要求,要努力提高其整体素质,对现有的管理人员要加强业务培训、更新观念、不断学习新知识,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通过引进人才,从年龄、知识和专业的角度出发,调整社区管理队伍,从而使社区管理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6. 培育各类社区中介机构,形成组织网络

  随着社会管理重点由单位转向社区,除了要继续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之外,必须大力培育社区中介组织。充分发挥居民委员会群众自治组织在社区管理中的作用;引导各参政党派和组织根据社会发展变化的情况,积极探索自身联系社会、联系群众的组织和活动方式;工会、共青团、妇联等都应当积极探索在社区建立各自的墓层组织并开展活动,以充分发挥社区的整合功能;要大力培育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机构、社会中介组织、各类社区服务机构和组织等社区自治组织和机构。构筑起以政府为主导、以社区为基点、以居民参与为核心的一体化网络组织体系。

  参考文献:

  [1〕张望,何云峰.社区管理概论[M〕,上海三联书店,20xx.

  〔2〕怀忠民.文明城市论〔M〕. http://www.51lunwen.org/ 大连出版社,20xx.

  〔3〕李立.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xx.

  [4]黄序.城市发展中的社区建设〔MI,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xx.

社区管理论文范例11

  【摘要】

  目的探讨重性精神疾病社区管理模式。方法选取20xx年11月~20xx年11月收治的重性精神病患者80例,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人。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管理。观察组对成员进行社会功能训练,生活技能培训,健康知识学习等社区管理模式干预。对两组成员实施2年定期随访。并用社会功能缺陷评定量表(SDSS)进行评分,并作分析与对比。结果观察组成员社会功能缺陷评定量表评分优于对照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存在差异(P<0.05)。结论重性精神疾病社区管理模式是可行的,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康复有帮助。

  【关键词】重性精神疾病;社区;社区管理模式

  重性精神疾病是指大脑功能活动发生紊乱,导致认知、情感、思维、行为和意志等精神活动不同程度障碍的疾病总称。主要有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偏执性精神病、分裂情感性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及精神发育迟滞等六大类病种,有复发率高,病程长,易出现危险行为等特点,通常成年早期发病率较高[1],对患者及家人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对于重性精神疾病的治疗,虽然还是以药物为主,但是由于患者依从性差,治疗效果常不理想,复发率高,且社会功能恢复差。近年来,对患者心理上的辅助治疗逐渐受到重视[2],并且逐渐从医院、病房治疗转向社区。1996年以来,我国残联和政府部门结合我国情况,参考国外经验,在各地展开了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和康复工作。为帮助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康复奠定了基础。20xx年起,由中央补助的668项目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开启了重性精神疾病医院和社区一体化服务模式的新道路[3]。

  1资料和方法

  1.1基本资料

  选取20xx年11月~20xx年11月登记备案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80例,两组患者均需要进行康复治疗。将8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40人,对照组40人。其中观察组男23人,女17人,平均年龄(43.1±5.32)岁。对照组男27人,女13人,平均年龄(45.8±4.52)岁。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按《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工作要求,进行常规管理。对干预组进行新型模式的管理,新型模式大致分为下面几点:

  (1)聘请专家专门培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为社区储备专业的精神疾病防治人员。

  (2)开展全面精神疾病知识宣传与学习,社区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手段,提高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认识,减少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及家庭的偏见。

  (3)增加患者之间的来往与交流。互相交流治病经验,增进患者融入社会的速度。

  (4)做好患者不同时期的随访工作,制定针对个人的管理方案,进行系统的健康教育。

  (5)定期进行康复咨询指导,通过医生与患者交流,逐一对社区管理重性精神病人进行分类评估和综合干预。

  (6)指导患者进行工娱活动,提高患者社会生活能力。

  (7)做好患者家属沟通工作,定期向家属了解患者病情,向家属提供疾病康复指导,定期组织患者家属参加精神疾病预防知识讲座[4]。

  1.3判定方法

  使用社会功能缺陷评定量表采用社会功能缺陷评定量表(SDSS)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进行评分,以问卷形式对两组患者进行社会能力等方面调查。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4.0软件处理统计数据,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其中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给予患者随访2年,统计2年间两组患者日常情况,对家属就患者日常生活知识知晓情况做调查,并且为两组患者进行社会功能缺陷评分。其中对照组干预前SDSS总分445分,干预后466分。观察组干预前SDSS总分472分,干预后237分。两组患者干预后SDSS总分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存在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根据问卷调查情况,对照组在个人生活、责任心、社会活动等方面有所好转。

  3讨论

  当今社会中精神卫生问题已成为当今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越来越多地受到关注和重视,而社区是精神疾病患者康复、回归社会的重要途径。所以,现在的目标是将医院为精神疾病患者的服务转向以社区为中心的服务。重性精神病患者经过治疗离院后,仍离不开定期的随访与康复指导。本文研究对比了对照组患者身体状况、社会能力、家庭职能等方面评分,均较干预前有所好转。所以,社区康复就是患者离院后进一步康复,恢复社会能力的重要保障。做好社区定期的精神卫生知识讲座,做好精神疾病患者的的访问和跟踪报道。社区的服务人员定期对精神疾病患者做心理健康的宣传教育,同时提供一些必要的义务咨询[5-7]。对精神疾病患者做好心里指导和生活上的服务,让精神疾病患者感受到社会的关爱,有利于避免精神疾病患者的复发。同时社区应该积极开展针对心理健康的讲座,不仅让精神疾病患者提高精神卫生知识的.认识,同时对社区的其他人也有较好的预见性,可以降低精神疾病患者的复发率,同时提高精神疾病患者的自理能力和社会参与的能力。精神疾病患者在康复期要在社区系统新型管理的模式下,社区的工作人员和家属一同努力,相互配合,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得到全面的康复[8]。因此,做好社区新模式的管理工作,将会为患者回归社会,减少复发奠定坚实的基础。综上所述,重性精神疾病患者通过社区管理模式进行系统的康复干预管理,各个方面都有所改善。

  参考文献

  [1]马弘,刘津,何燕玲,等.中国精神卫生服务模式改革的重要方向:686模式[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xx,25(10):725-728.

  [2]李欣娜.兰州市重性精神疾病社区管治效果观察[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xx(8):81-83.

  [3]栗克清,张云淑,张勇,等.重性精神疾病医院社区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精神医学杂志,20xx,27(1):47-49.

  [4]冯斯特,刘素珍.国内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社区管理现状与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xx,49(6):764-768.

  [5]王夏玲.近八成精神病患者处于脱管状态:社区管理精神病患者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社区医师,20xx,28(8):3.

  [6]林祥吉,唐宏宇,史天涛.北京市危害社会精神疾病患者管理现状调查[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xx,17(5):463-464.

  [7]丁振明.社会工作介入精神病院康复模式的探索[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12(2):26-30.

  [8]栗克清,孙秀丽,张勇,等.中国精神卫生服务及其政策:对1949-20xx年的回顾与未来10年的展望[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xx,26(5):321-326.

社区管理论文范例12

  【摘要】目的研究社区管理对2型糖尿病患者管理效果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20xx年1月~12月我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8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93例,研究组采用社区管理方法进行会,对照组利用传统护理方法。结果研究组知晓率92.47%、依从度91.39%,对照组知晓率81.72%、依从度80.64%,两组管理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利用社区管理效果显著,患者血糖控制效果、遵医用药行为均得到有效提高,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2型糖尿病;社区管理;护理质量;遵医行为

  我国糖尿患者群的基数逐渐增加,患者发病后需利用药物控制血糖,辅助或代替胰岛功能,但我国糖尿病患者用药依从性存在差异,临床研究显示,文化程度高、发病时间较短的患者用药依从性相对较好,但随着患者用药时间的增加,多数患者逐步减少对用药依从的认识程度,用药依从性下降,导致用药效果也随之下降,患者的高血糖抬头,最终加重疾病对患者各部分器官与组织的影响[1]。患者出现糖尿病眼病、糖尿病肾病以及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率也随之提高。社区干预是指以社区医院为单位,对所辖区域的糖尿病患者进行护理,以提高患者治疗效果。本文对所选2型糖尿病患者的护理资料进行对比,总结管理效果差异,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xx年1月~12月我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8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93例。其中,研究组男52例,女41例,年龄35~87岁,平均年龄(68.83±18.17)岁,病程5~19年,平均病程(15.16±3.85)年,平均空腹血糖(9.64±3.47)mmol/L,文化程度:高中以下文化16例,高中至本科学历50例,本科以上学历27例;对照组男47例,女46例,年龄36~86岁,平均年龄(67.15±18.86)岁,病程6~20年,平均病程(15.61±4.39)年,平均空腹血糖(9.57±3.12)mmol/L,文化程度:高中以下文化18例,高中至本科学历53例,本科以上学历22例。患者均在我院确诊或登记为2型糖尿病患者,排除其他非传染性疾病,排除急性发作,排除精神异常或放化疗病史患者,排除严重功能损伤、躯体损伤患者。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不进行护理管理,研究组加用社区管理。社区管理包括建立患者档案、开展健康讲座、定期随访护理。建立患者档案:针对社区医院对患者用药管理相对薄弱的问题,需在患者就诊开药时为患者建立疾病档案,利用计算机记录患者的健康情况,包括饮食习惯、运动量、生活习惯等,并利用计算机存储与调阅功能对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进行观察,了解患者家庭成员健康情况、患者自我健康管理水平等。开展健康讲座:健康讲座的主要目的是增加患者对糖尿病疾病知识的了解程度。因此需定期在社区医院循环开展讲座,讲座的内容包括糖尿病疾病知识的讲解、糖尿病常用药物的种类、用药方法以及不良反应的讲解,并对患者详细讲解不良生活习惯、不良用药习惯的危害,帮助患者主动、积极的配合医生治疗,加强患者用药依从性。定期随访:在患者的疾病档案中建立起与患者随访工作相结合的随访模式,在每次随访后都将患者情况及时更新到疾病档案当中,随访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对患者血糖情况的分析,对患者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以及对患者饮食、运动情况的观察和指导。随访3个月/次。

  1.3疗效判定标准

  对比两组管理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结果,对比两组糖尿病知识知晓率、糖尿病治疗依从性差异,知晓率包括完全知晓、部分知晓和不知晓。完全知晓:患者熟练掌握糖尿病相关知识,了解用药、使用胰岛素的好处;部分知晓:患者部分了解糖尿病相关知识,并了解用药好处;不知晓:患者完全不了解糖尿病以及用药的相关医学知识。知晓率=完全知晓率+部分知晓率。治疗依从性包括完全依从,部分依从和不依从。完全依从:管理期间患者能够完全遵医用药;部分依从:管理期间患者能够基本遵守医生叮嘱用药;不依从:患者无法遵医用药;依从度=完全依从度+部分依从度。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组知晓率92.47%、依从度91.39%,对照组知晓率81.72%、依从度80.64%,两组管理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2型糖尿病是我国发患者数最多的糖尿病类型,多数患者除由于生活习惯、工作压力影响发病外,遗传因素也是导致2型糖尿病发病的主要因素之一。多数患者在发病后需利用药物治疗方式控制血糖值,改善血糖水平[2]。社区管理是指围绕社区医院的护理管理工作,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要载体,对周围的糖尿病患者开展有效的护理措施。社区护理与住院护理工作差异较大,尤其在患者用药期间的护理,住院护理能够以主动护理方式帮助患者有效用药,但一旦患者出院后,用药水平受护理影响的效果相对较低,无法保证护理对患者用药依从的辅助作用[3]。社区管理工作的主要目的,就是在患者出院后,利用有效的随访、护理机制,帮助患者在出院后及时掌握疾病的最新动态,在开药、取药、用药过程中鉴定用药信心,避免出院时间过长导致患者出院后的`用药依从度下降。且多数患者自身虽然能够对疾病情况产生一定的了解,但由于糖尿病并非急性、重大疾病,患者家属对糖尿病的了解相对较差,无法配合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改善饮食、作息需求,对患者血糖的控制也有较大的影响,多数患者存在在院治疗依从性强,回到家中的作息饮食习惯纠正效果差的问题,影响患者治疗。社区管理能够增加患者家属对糖尿病疾病知识的了解。本文利用糖尿病社区管理对糖尿病患者进行护理,护理效果显著,患者的依从性与知晓率都得到显著的提高,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也有显著的改善。综上所述,利用社区管理对糖尿病患者进行护理管理与随访,患者的护理效果得到显著的改善,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蒋伟萍,韩君华,葛军,顾春光,朱磊,杨翠,王必莲.2型糖尿病患者社区精细化管理干预的效果评价[J].中国社区医师,20xx,34(07):175-193+178.

  [2]刘静,李恋,龙海涛.社区规范化管理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沈阳医学院学报,20xx,19(05):412-413+417.

  [3]黄希凡,梁子敬,张鸿玲.2型糖尿病患者在社区全科模式下行健康管理干预的效果评价[J].黑龙江医学,20xx,41(01):93-78.

社区管理论文范例13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古镇旅游早已发展起来,古镇旅游给社区居民带来了经济、社会、环境、文化等方面的影响,社区居民参与古镇旅游的作用也尤为重要。本文以安居古镇为例,运用田野调查法,访谈的形式进行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发展的现状分析,从安居古镇社区居民的满意度来判断社区居民对古镇旅游的观点,以及古镇旅游中所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从20世纪80年代的中后期,周庄古镇的旅游得到成功开发后,全国各地也开始大量开发古镇旅游,古镇旅游犹如雨后春笋般兴起。然而,古镇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也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比如,经济的收入差距、环境污染、社会治安等。针对古镇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社区居民作为古镇自然历史及社区文化最为密切的人,在社区参与古镇旅游中,当地居民在旅游地形象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社区居民的态度直接影响旅游者的旅游体验质量及对旅游目的地的感觉和印象。只有当社区居民的满意度高了,古镇旅游得到更好的发展,才能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一、关于社区参与

  (1)社区参与的内涵

  社区参与是一种公众的参与,意味着社区居民对社区责任的分担和成果的共享,它使每一个居民都有机会为谋取社区共同利益而施展和贡献自己的才能。社区参与是对各种决策及其贯彻执行的参与,是对社区的民主管理,它使每一个居民都有机会向地方政府表达意见,以维护自己的利益。他的本质理念是以人为本、社区自治:其最终目标是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在古镇旅游发展过程中,社区居民作为最重要的主体,只有让社区居民参与旅游资源开发、保护,提高社区居民的满意度,才有可能减少当地居民对旅游目的地的景观、文化、环境造成破坏,使得社区居民对旅游满意度提高,实现古镇旅游可持续发展。

  (2)社区参与旅游发展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社区与旅游业的发展也紧密联系在一起,从20世纪末人们才开始把社区居民参与旅游作为一种指导思想,并指导旅游目的地的发展。1985年,墨菲(Peter?E?Murphy)在《旅游:社区方法》中指出:旅游业自其产生,就有着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果能使其从纯商业化的运作模式中脱离出来,从生态环境和当地居民的角度出发,将旅游考虑作为一种社区活动进行管理,那么一定能获得更好的效果,这就是社区方法。墨菲是第一次把社区参与这一概念运用到旅游中去的,强调能从社区参与的角度研究分析旅游,希望最大限度地让社区参与旅游发展。Pauline J?Sheldon等指出可持续发展旅游如果没有社区参与就不可能获得成功。

  裴敏莉认为,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是指在旅游的决策、开发、规划、管理、监督等旅游发展过程中,充分考虑社区的意见和需要,并将其作为开发的主体和参与主体,以保证旅游可持续发展和社区发展。社区居民的主动性参与是社区旅游发展的内在动力,社区参与的主体是社区居民,客体是社区旅游中的各种事物。可以看出,尽管社区参与旅游还有待于更为准确的给出定义,国内外旅游爱好者已开始了研究,这说明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研究也被国内外学者所普遍接受。

  二、重庆安居古镇社区参与评价

  (1)安居古镇历史文化及旅游特点

  安居古镇位于重庆铜梁区安居镇,是国家级AAAA旅游景区,也是中国第四大古城。安居依山为城,阁道连居。坛庙众多,有九宫十八庙之称。建筑独特,城门摇相挥映:街景保存完好,明清建筑鳞次栉比,群雄林立,名震川东。安居乡学兴盛,人才辈出,文化灿烂,是集县文化,古巴渝文化,庙宇文化,书香文化,码头文化于一体的千年古城,区位优越,交通便捷,历史悠久,古迹众多,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镇。

  自从安居古镇旅游业发展以来,安居古镇呈现出与其他景区截然不同的景观,是“一个记住乡愁的地方”,特别是安居古镇被评为中国第四大古镇之后,便成为主城区以及西南地区游客旅游休闲的首选地之一。2014年接待游客量达到100万人次。从重庆铜梁旅游网的数据显示,区旅游局数据显示,2015年“五一”期间,全区主要景区(安居古城、奇彩梦园、沙心玫瑰园和龙温泉)累计接待游客19.7万人次(安居古城17.45万人次),累计旅游综合收入7 448.59万元(安居古城6 980.4万元)。从铜梁政府网据悉,2014年,安居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3 200元,同比增长16.5%;到2017年底,安居镇将力争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2万元,年均增长18.02%。运用旅游容量分析,安居古镇旅游人数呈现出稳定增长的趋势,其正处于旅游生长周期的发展阶段,只有使社区居民参与古镇旅游,才能实现古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安居古镇社区参与感知调查与存在问题

  感知是一个负载着文化和意义的认知过程,尤其是当信仰、价值观、道德规范、伦理、文化意识形态等观念文化与社会结构紧密联系时,感知无疑会被打上社会/文化的烙印。林爱明(2007)认为居民对旅游影响感知的涵义为: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居民对旅游给当地社会文化环境和经济带来的影响的认识程度及居民对这些影响的主观反映。笔者在安居古镇社区居民参与旅游满意度的`调查中,为能收集到具有针对性的材料。选择在五一小长假期间对社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以及走访试调查,对不同景点,不同年龄阶段,及受教育程度不同的社区居民进行走访式深度调查,抽样访谈,并分阶段式进行。

  2015年5月1日到7日,笔者在安居古镇对社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居民所参与的类型、经济情况、环境影响、社会文化以及对古镇旅游的满意程度。本次抽样问卷一共发放了200份问卷,共收回176份,有效率达到88%;最后对社区居民采取入户访谈了25户。在收回的176份问卷中有158份问卷对古镇旅游业发展持支持的态度,满意程度非常高,因为他们都处于古镇的核心区,而对于另外的18份问卷所持的不支持或保持中立的居民,大多数属于古镇“边缘地带”。古镇旅游对该地社区居民影响较小,特别是指经济上的利益。针对安居古镇的走访调查中,社区居民作为古镇生活生产的重要主体,通过当地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态度,认识及对旅游发展的感受,尤其是核心区的居民,他们对旅游业带来的种种影响和感知是最为直接、深刻的。从对安居古镇的社区参与调查发现,居民在经济、社会、环境、文化及旅游发所带来的感知都占有很大的好评,社区居民支持旅游业的发展。通过对居民进行访谈式的抽样调查,了解到居民对安居古镇在旅游业发展方面,居民参与的类型、经济发展情况、就业以及旅游对社区居民所带来的环境、文化影响。安居古镇社区居民对旅游业发展的态度、认识以及期望,从社区参与的角度对目前古镇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

社区管理论文范例14

  摘要:目的:探讨社区管理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xx年1月至20xx年12月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186例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社区实行社区精神卫生健康宣讲以及社区管理,观察实施前后社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出现肇事、轻度滋事、自杀等行为的发生率。结果:实施社区管理后,患者病情较为稳定出现肇事、轻度滋事、自杀等行为显著低于实施前(P<0.05)。结论实施社区管理能够有效稳定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病情,降低肇事、轻度滋事以及自杀等行为的发生率。

  关键词:社区管理;严重精神障碍;康复影响

  0引言

  精神病患者早期通常表现为性格突然发生改变(孤僻)、失眠或者工作、学习能力下降等,由于家庭成员以及患者缺乏对精神疾病的认知和不愿接受的心理,使得病情受到延误,耽误治疗[1]。鉴于此,本研究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进行社区管理,旨在提高患者及家属对精神疾病的正确认识和家庭护理技巧,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xx年1月至20xx年12月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186例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在本社区固定居住1年以上,且均已录入我国《严重精神障碍基本数据收集分析系统》,其中,男102例,女84例,年龄32~79岁,平均(55.5±23.5)岁。

  1.2方法

  1.2.1建立患者档案。登记患者的联系方式和住址,对患者的既往病史、危险性评估、家庭经济状况、治疗、用药情况、目前治疗康复阶段等进行登记,并对患者各个时期的检查结果、报告入档管理,以便医护人员定期随访。1.2.2社区健康宣讲。成立严重精神障碍社区管理护理小组,在社区进行精神卫生知识普及,让社区人员对精神障碍形成的原因、症状、危险性、早期症状等有充分的了解,同时呼吁大家应当正确、科学对待精神障碍患者,强化监护人的责任意识,告知大家经过科学证明精神病使可以治愈和预防的疾病,让全社区形成对精神病患者的理解、消除群众对精神障碍患者的歧视和偏见,从家庭到社会给予其心理、情感上的支持,为其营造和谐宽容的康复环境。1.2.3社区管理。定期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进行家访,(1)在家访期间要亲切而专注地和患者进行交谈,话语要简洁、意思要明了、速度要缓慢;(2)对患者近期在生活、工作中所取得的进步,无论大小都应当对其加以鼓励,建立患者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尽量避免对患者进行责备和抱怨;(3)为患者提供一些社交机会,组织患者参加一些活动、表演等,通过参与集体合唱、学习表演等为其制定一些短期目标,让其对生活又充满了希望;(4)鼓励患者对自己内心的想法、情绪等进行表达,对于患者出现一些脱离现实的想法时,应当认真倾听其内心的想法不要与其争辩、说服和嘲笑;(5)强化家属的`责任心以及护理技巧培训。

  1.3疗效评价与观察指标

  观察实施前后患者出现肇事、轻度滋事、自杀等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软件统计与分析实施社区管理前后防治效果,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2检验计数资料,若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施社区管理前后防治效果对比:实施社区管理后患者病情较为稳定出现肇事、轻度滋事、自杀等行为发生率为4.30%,显著低于实施前26.88%,实施社区管理后防治效果显著优于实施前,前后差异显著(P<0.05)。

  3讨论

  精神障碍是指在心理学、生物学、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下,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进而出现以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各种精神活动出现持久的明显异常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疾病的总称,通常表现为狂燥不安、偏执、抑郁、幻听幻觉、敏感多疑、强迫急躁、思维紊乱、胡言乱语、冲动伤人、不能控制自己等,患病时患者可能出现一种毫无根据的错误想法等一些虚幻的知觉,以至最终悲观绝望而自杀,给家庭、社会带来极大的伤害[2]。社区管理是在一种开放式、社会化以及综合性质的管理治疗模式,是将精神疾病医院的防治与康复技术直接在社区中进行推广,服务于社区患者。冯卫玉[3]等人在研究中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社区康复进行了探索,为社区康复提出了诸多建议。本研究中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实施社区管理后,患者出现肇事、轻度滋事、自杀等发生率得到了明显的降低,通过建立档案,有效对社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情况进行掌握;通过对社区群众进行精神卫生知识,有效改善了群众对精神障碍患者的态度,为患者营造了一个和谐宽容的康复环境;通过家访可以对患者病情的发展状态进行掌握,并在家访期间为患者进行相应的护理,以及强化家属责任心和进行护理技巧培训有效促进了患者康复。综上所述,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实施社区管理能够有效消除社区群众对患者的歧和偏见,为患者营造良好的康复环境,使患者病情稳定,降低肇事、轻度滋事、自杀等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李筱永,叶小琴.关于构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强制社区医疗制度的思考[J].中国全科医学,20xx,19(16):1872-1875.

  [2]董兰,张功法.电子健康档案对社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效果探讨[J].精神医学杂志,20xx,29(1):39-42.

  [3]冯卫玉,陶锋,孙晓斐,等.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治疗与社区康复探索[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xx,10(35):176-177.

社区管理论文范例15

  摘 要:

  社区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是城市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也是城市火灾安全管理的重点。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经济发展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加强社区消防安全管理、消防建设是提高城市社区抵抗火灾能力的主要途径。但是从目前我国社区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来看,社区消防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如果问题不能及时解决会危及社区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文章主要围绕社区消防安全管理问题进行分析,同时提出合理建议,希望对提高社区消防工作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

  社区消防;安全管理;问题;建议

  社区消防是城市火灾预防工作的基础,同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社区消防工作应该适应社会变化,从根源上、基础问题解决社区火灾问题,充分尊重社区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主题意识,最大限度依靠居民和社区基层力量,将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纳入社区安全管理工作的范围中。社区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是城市火灾预防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社区消防工作的好与坏直接反映出一个城市抵御火灾的综合能力。随着社会进步,群众对社区消防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一、社区消防安全管理的概念和意义

  (1)社区消防安全管理的概念。社区消防安全管理工作主要指的是城市街道范畴内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社区消防工作指的是公安消防机构依托城市街道办事处、派出所、社区等形成的有机组合,强化社区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可以降低社区发生火灾的概率,提高发生火灾是居民的自救能力,加强社区消防安全环境的建设。社区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具有法律性、社会性、群众性、区域性。区域性主要指的是社区消防安全工作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法律性指的是社区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是消防部门在一定区域内进行消防安全管理的执法工作;社会性指的是社区消防工作的工作方法、工作环节及监督管理工作都具有一定的`社会性;群众性指的是社区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对社区群众具有一定的依赖性。

  (2)社区消防安全工作的重要性。第一,社区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是配合城市现代化发展的需求。城市化是国家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社会化的基本特征和标志,城市化可以客观地反映出城市人口变化规律。我国城市化建设和改革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需要不断建立和完善城市的各项服务体系。城市社区、住宅区的兴起,及大地推动了社区发展。依托社区开展消防工作,适应我国城市建设发展的总体特点,建立全新的、大众化的、富有时代气息的消防安全格局,这是当前各级消防部门必须重视的问题。第二,社区消防安全管理工作促进社区经济发展。社区降低火灾发生概率,可以保障社区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良好的社区环境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地区商业经济发展。换言之,如果社区发生火灾,就会造成建筑损毁,殃及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国家不仅要对发生火灾地区重新建设,同时还会影响人们的生活与工作,不仅造成经济损失,还给人们的心灵带来伤害。从社区的经济建设角度来说,如果社区建设和消防工作没能协调发展,必然会影响社区招商工作开展。必须提高整个社区的消防安全管理能力,减少火灾发生频率,通过加强社区消防工作建设,才能在社区内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消防安全管理机制,进而保护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提高社区经济发展。

  二、当前社区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相关部门重视程度不足。有些社区的消防工作仍然有辖区消防部门负责,致使社区消防管理工作处于大包大揽的管理模式下,受到人员、装备、设施等诸多因素制约,消防工作在社区很难落实到具体。我国很多地方政府和行政部门都将工作重点放在地区经济建设、事业单位发展、公共场所建设、休闲娱乐场所消防安全管理方面,忽略了社区消防安全管理工作,认为社区只有一些规模较小的商店、超市、饭店,不会造成重大火灾事故,人员和财产损失较小,不会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致使社区消防工作存在很多盲点。

  (2)硬件设施严重缺乏。社区内的消防基础设施配备不齐,而且设备老化和维护问题依然存在,家庭灭火器配备几乎为零,一旦发生火灾根本无法在第一时间内以最便捷的方式消灭火源,极易形成更大的火灾事故。此外,有些小区由于物业缴费有限,能够用到消防管理工作方面的资金更是屈指可数,一段时间之后,部分消防设施开始老化,物业公司对消防设施的管理积极性不高,最终造成小区消防管理工作无法开展。近几年,由于社区消防规划不足,很多地区的建筑物耐火等级下降,安全出口、疏散通道、防火间距和其他基础设施等方面都存在严重的缺陷,消防车通道不够畅通,社区内缺少水源,很多电线线路老化问题严重等等,这些问题都严重危害社区安全。在我国很多社区内,尤其是建设年代较早的社区,消防基础设施都不够完善。有些社区为了方便社区管理,擅自在小区内建立路障,小区内外有很多小市场、小摊贩、书报亭,严重挤占了消防通道,阻挡消防车辆进出。

  (3)社区消防管理机制比较混乱。社区体制改革之后,社区的行政管理职能逐渐转化为社区居民服务职能,但是社区派出所、物业、业主、民政之间缺乏沟通,经常出现各自为政的局面,导致消防工作难以落实到具体。同时,社区消防安全管理人员的文化水平及综合素质不高,不了解基本消防常识和法律知识,无法满足基本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需求。

  (4)社区火灾隐患严重,居民安全意识不强。城市仍然存在很多老城区、城中村,其中木结构房屋较多,其抗火灾等级较低,存在严重的火灾隐患。同时,一些小企业聚集在城市边缘,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根本无法落实。小场所聚集地未经严格的消防审核、验收和备案,小型公共场所、市场等未经消防安全检查就擅自经营等等,都为火灾问题埋下隐患。同时,非法贮存,销售危险物品的问题仍然存在。很多社区居民不了解火灾知识,缺乏灭火、逃生等自救知识,消防安全意识非常淡薄。

  三、强化社区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措施

  (1)加强建筑防火性能建设。做好社区消防安全管理工作,首先要在楼房建筑中强化防火设计,建筑防火设计主要出于对建筑物的防火标准考虑,对建筑内部的多方面因素都要考虑到防火设计。例如,建筑物的使用功能、消防设施、防火等级、可燃物数量等等。同时,建筑物的性能设计也是对建筑物综合防火性能进行评定的标准,进而需要制定与建筑物相应的防火系统,一旦发生火灾,尽量避免危及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减少财物损失。

  (2)加强消防宣传。开发智能化安防知识触摸屏、动漫卡通短片,制作宣传彩页、挂历、台历,拓展消防宣传渠道。社区设置消防宣传教育室(场所),配备消防宣传音像、图书和灭火器材、消防训练演示器具等,定期向居民免费开放。利用社区楼宇电视、户外视频、网站、广播等媒体经常性地宣传消防安全知识。每季度组织开展不少于1次的社区居民家庭火灾扑救、逃生自救、安全疏散等消防演练活动;同时社区要及时发放“家庭消防安全自查表”,开展全民消防安全隐患自查。

  (3)加强社区物业服务及消防管理。每个社区内都有物业服务,其职能是为社区居民解决基本生活困难。消防安全管理同样是社区物业的一项主要工作,物业要定期向小区发放消防器材,同时做好消防器材的管理和维护,完善消防器材维修基金的管理与使用,尽快启动器材维修基金,确保消防设施得到有效的保养和维护。物业服务要定期组织社区消防安全检查,重点检查消防通道的畅通性,保证通道内没有小商贩,没有堆积物,及时消灭火灾隐患。物业公司还应该监理相应的社区防火岗位职责,要求每一位员工都要对消防安全负有一定的岗位职责,建立健全社区物业消防安全管理制度与操作制度。通过对物业员工进行培训和教育,增强物业管理人员的安全消防观念、消防基本常识,切实掌握消防的基本技能。

  (4)完善的社区消防安全管理体系。第一,社区应该建立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小组、社区消防安全委员会,两个部门的主要工作任务是强化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宣传教育,对社区用电和用火进行及时管理,制定电力、燃气设备的管理、维修保养制度及与消防相关的奖惩措施。第二,社区居民委员会应该建立一个与社区现实情况相符的社区防火体系,对社区消防通道进行日常检查,保证道路畅通。

  四、总结

  社区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是城市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消防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社区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社区消防管理工作应该遵循一定管理原则,加大宣传力度,让社区居民从思想上重视社区管理工作,重点要建立和完善社区消防工作的基本运行机制,不断强化社区消防设备,积极推进社区消防工作的开展。社区安全与社区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虽然当前社区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存在一些问题,但是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社区消防管理工作一定可以有新的突破,人们的生活将得到更好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李忠东.美国如何预防高层建筑火灾[J].湖南安全与防灾,20xx(12).

  [2] 郭瑞璜.住宅用火灾报警、灭火器的开发与普及[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1995(06).

  [3] 曹跃高.火灾警报来自现代家庭[J].云南消防,1996(06).

  [4] 唐黎标.灭火器,何时进入百姓家?[J].安全,20xx(01).

  [5] 刘文海.徽州古民居防火体系[J].家具与室内装饰,20xx(05).

  [6] 王峰,王凯宇.施工现场火灾的分析与预防[J].建筑安全,20xx(02).

  [7] 赵青华,杨匀波.贵州黔南州高层建筑消防安全调研与防火策略[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xx(07).

  [8] 李石平,邢亚娣.高层住宅建筑消防设计问题探讨[J].才智,20xx(04).

  [9] 卜丽芳.浅谈住宅室内装饰材料与防火设计[J].上海建设科技,1996(06).

  [10] 耿林莽.心防最为上策[J].山东消防,20xx(05).

  [11] 黄奕美.如何让悲剧不再发生――谈歌舞厅火灾危险性的防火对策[J].科技资讯,20xx(22).

【社区管理论文】相关文章:

城市社区管理创新思路论文(精选6篇)05-25

薪酬管理的论文11-16

如何管理企业的论文11-28

管理学论文02-24

社区物业管理方案07-20

居家隔离社区管理方案04-15

社区管理制度03-17

安全管理论文01-03

旅游管理毕业论文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