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校本课程管理的三度空间论文

时间:2021-09-04 14:11:51 管理论文 我要投稿

语文校本课程管理的三度空间论文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维特点和思考方式,对问题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但是在传统的语文课程中,教科书都是分科知识,过分强调本学科知识,这与在实际生活中学生所要面对和处理的生活事件或问题的多元化相矛盾,忽视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扼杀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创新能力。面对教育和现实脱节的现象,在大量的理论学习之后,我们根据后现代课程观,给校本课程建设作了重新定义,认为它实际上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实施的过程,是校园文化形成的过程,是学生个性成长和教师专业得到提升的过程。

语文校本课程管理的三度空间论文

  我们在对照语文课程标准和课程计划的基础上,以“上海市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绿色指标”作为导向,对本校一千多名学生进行问卷调研,从语文课程目标的设定、课程内容的设置、课程资源的开发等方面进行改革。我们尝试利用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遵循学校校本课程管理制度,有机扩充语文教学内容,研发了“创意阅读与表达”和“趣味语文”两门语文校本课程。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语文校本课程管理的“三度空间”。

  一、整体规划,部门联合,决定了课程的高度。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需要学校整体规划,各部门加强联合,以此提升校本课程的高度。

  首先,由校长室牵头,架构了校本课程管理的三级组织机构,即教导处、德育处、科研室、党支部和总务处,联合负责校本课程的建设、管理、规划审定、监督检查和考核验收等工作,并分成课程决策和研究两支队伍来分头落实。第一支队伍由专家、校长、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和家长代表组成,其职责是确立目标、建立制度、组织教师、安排课时、确定场地、强化社会、沟通协调和实施评价;第二支队伍是根据课程编制的需要,由同学科或不同学科的教师组成,其职责是制订方案、明确分工、相互研讨、合作教学、编写教材、评估学生等。

  其次,我们精心制订了《语文校本课程建设方案》,对校本课程所涉及的学校各方面的人力、物力与财力,包括教学设备、师资结构、教学组织等予以落实,进行整体规划。我们规范了校本课程的管理流程:从课程申报、初步审核、课程实施、课程管理、活动总结、实施评价到课程评定等,每个环节都有与之相匹配的管理制度和落实情况的检查。在管理过程中,教导处、德育室、科研室联手,形成合力,从课程组织上予以全程管理,保障落实。在遵循课程计划刚性规定的基础上,我们努力拓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活动具有可操作性。

  同时,我们还设立了校本课程建设专项基金,用于重点课程所需的器材费、活动展示费、聘请专家费和绩效工资奖励等,采用“多米诺骨牌”式的研究策略,对在课题建设方面表现突出的教师进行奖励,激励教师在不断学习、实践、反思、提升的过程中,以理论学习为先导,以探索实践为重点,逐渐形成特色,积累富有成效的做法和经验,将校本课程建设浸润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由点到面,从无到有,从有到优,让课程改革深入到每个人的心中,将课程改革推向新的高度。

  二、统整课程,内外贯通,决定了课程的宽度。

  语文学习应该是分支广、范围宽、实践性强的综合性学习过程,它需要各种学习资源和学习途径。因此,我们在研发语文校本课程时,立足于关注学生的生活,统整各类课程,打破学科壁垒,沟通校园内外,尊重和满足每个学生和教师个性发展的需要,以“大语文”的学习思路,拓展了校本课程的宽度。

  从宏观角度看,我们在学生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从学校的办学理念、学生成长需求、社会发展期待等方面,架构了“金色童年”校本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其目标是系统地安排基础型、拓展型、探究型三类课程的学习内容,形成学习链,以此彰显学科学习的综合性。语文学科就是将语音、文字、语法、修辞、逻辑等语言文字知识的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实践活动的成果(如思维、写作、演讲、交际)等内容进行整合。在实施语文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我们力求做到打破学科壁垒,利用社区和学校的各类课程资源,选择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常识性问题,较系统地引导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不断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除了教给学生学科知识与技能外,还加入了学生思想、观察、记忆、想象、思维、审美、创造能力、人格情操等各种语文学习能力和人文精神的培养。

  从微观角度看,我们根据“金色童年”校本课程体系的框架结构,聚焦三类课程建设,将语文校本课程的研发纳入到整个语文课程体系建设中。课程内容的组织结构包括社区、学校、家庭多个层面,它的组织方式既有一定的规律,呈递进或形成序列,又有多维度的交叉,具体如下。

  内环——基于课程标准,立足教材,活用教材,对教材进行适度调整,以此来弥补课程标准要求下的教材局限。中环——基于课程标准,根据学情,进行学科拓展,设计开发学科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按学段将学科知识与技能进行梯度式拓展,并形成序列,引导学生将课内所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在生活情境中综合运用。外环——基于课程标准,挖掘资源,进行学科整合,通过设计开发跨学科式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从目标、内容、实施方法三个层面对基础型课程的教材进行统整,以此打破学科间的壁垒,在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内环是核心,主要是通过课堂学习,让学生储备知识和学习方法,培养基本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中环和外环属于综合实践活动范畴。前者是单学科的,旨在促进单门学科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后者是跨学科的,旨在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养。从活动来说,中环的实践活动主要是借助任务单实现统一的学习目标,外环则更具有选择性,具有激扬学生个性发展的活力。我们基于国家课程标准,不断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培养了他们的语文学习能力和人文精神,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赋予“金色童年”校本课程新的活力和内涵。

  三、多元评价,延展时空,决定了课程的厚度。

  除了丰富的语文教学资源和合理的教学方式,还需要配套的评价方式才能有效落实课程的实施。因此,我们结合“上海市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绿色指标”测试和金山区基础素养评估项目,根据语文三类课程的不同特点,尝试采用体现表现性的多元评价模式。我们将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综合素质作为评价考核目标,延展评价的时空,通过课内和课外两条途径实施课程评价,搭建各类平台,让学生“表真、表善、表美”,将校本课程推向纵深发展。

  课内三条措施:一是通过精心设计学案,在学科课时计划中完成;二是依托“快乐活动日”的实施,在学科拓展型课程中完成;三是基于学科知识结构和能力目标培养,借助其他学科共同完成综合素养的提升。

  课外三条措施:一是依托校园学科节,基于学科特征,在校园活动中自主完成;二是赋予“雏鹰假日小队”学习知识与技能的行动内涵,在小队活动中合作完成;三是挖掘寒暑假黄金时段的资源,在亲子活动中互动完成。

  我们从基础知识技能、综合素养评价和快乐活动评价这三个视角,从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动态评价。例如,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参与学习的态度,以课堂评价、作业展评、教师评价为主,采用“单向研究学习单”“成长记录表”和“网络探究的交流”等多元化评价方式。

  “单向研究学习单”是根据研究主题确定研究内容和方法来设计的具有项目特点的学习记录单,通过过程性记录,学生之间互评,不断改进学习成果。“成长记录表”即用表格的形式,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几个层级记录学情,作为“优秀学生”的评比条件,由学生本人、其他学生、教师、家长(或社区)四方面分别予以评价。最后,把学生项目活动的成绩载入《学生成长手册》。同时,教师将学生的活动成果借助班级展示墙、开放阅览角、“小荷才露尖尖角”博客网站等进行展示评比,通过发布主题式网络研讨话题帖子,让不同年级的学生共同参与研讨,根据点击率和评价质量的好坏,来评选“麻辣点评家”“精华帖”等,将研究的内容不断扩大,研究的难度逐步加深。

  在教师、同伴、家长、自己等多方评价下,学生在品鉴别人活动成果的同时,学会积累与自我评定,取长补短,促进学生自我反省能力的提高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学生发现了自己的优点,获得了自信,从而能始终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快乐地学习。

【语文校本课程管理的三度空间论文】相关文章:

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利与弊论文04-21

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建设的初步研究论文04-22

高中语文校本课程使用策略论文10-11

校本课程开发中的课程领导的浅谈的论文05-30

语文校本课程教学总结01-13

小学语文校本课程纲要07-31

校本课程工作的阐述论文09-10

校本课程管理制度05-11

小学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及探索论文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