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电力管理模式优化研究
农村电力管理模式优化研究
1 引 言
根据电力部门相关的统计数据,2013 年全年农村居民生活用电为 1100 亿 kWh,按 8 亿农民计算,人均农村居民生活用电仅为 137.5kWh/年, 与发达国家农村居民用电 2000kWh/年的数据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因此,农电管理模式改革作为我国现阶段电力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对于提升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加快农村电力体制改革与发展,解决农村居民用电问题均有着重要意义。 基于此,了解现阶段农电管理模式的不足之处,针对这些问题采取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对于保障农村用电经营及管理可持续稳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2 现阶段农电管理模式概述
农村电网的管理模式是基于供电营业所所运行的, 现阶段, 农村电网供电营业所多采用运行维护不分离的传统工作模式, 主要职能包括管辖区域内农村电网的抄表、 电费的收缴、电力工程安装与管理、业务扩展等等,考虑到我国农村的实际特点, 很多工作人员往往不仅要承担各自管辖区域内的抄表、收费、催费的经营工作,还需要对管辖区域内的高低压线路、电力设备的巡视、维护和事故处理的生产工作承担着主要责任,具有较大的工作难度。 在绩效考核方面,供电营业所的考核主要由用电营销部负责,方式以抽查方式为主,具体考核细则由各地区分局掌握和制定, 但实际售电量受宏观因素影响较大。 在运行费用方面,大部分农村电网管理模式是符合"减人不减资,增人不增资"的资金管理原则的,即一级的运行费用是一定的,其中包括供电营业所人员的薪酬,日常运营费用、日常巡视开销等等,人员的增减不会对总费用产生影响,容易使得农电管理面临较大的资金缺口。
3 创新农电管理模式的必要性分析
3.1 农电管理缺乏资金的有效支持渠道
由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坚持城市发展、 扶持工业的国家战略,故 1998 年之前的农村电网管理模式大多为农民自建自管,建设水平较低,管理难度较大。 随着"两改一同价"战略的实施,农电管理模式逐渐进入了加速的发展阶段,但受历史原因的影响,在政策方资金方面,还缺乏有效的支持渠道。
例如供电营业所受自身服务性质这一定义的影响, 县供电企业的购售电价差往往较小, 导致高于城市的那部分供电成本难以从正规渠道得到有效补偿,"供电越多,亏损越多"开始成为了农村电网面临的棘手难题。 又或者政策规定,农网维管费的测量需要基于当地的经济承受能力实行, 但由于农村地区发展情况普遍偏低, 故维管费的发放标准往往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相违背,加上农电工工资、低压电网维护、供电所管理成本等各项支出都是来自维管费, 使得部分农村电网维护费用缺口较大、农电工收入偏低成为了农电管理中的普遍问题。
3.2 农电管理现有模式存在诸多难题
配电设施是供电的关键, 对配电设施进行安全维护是极其重要的。 但随着农电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农村地区的配电设施的管理开始面临着点多面广,人手不足,运行维护困难等一系列难题。 包括配电室破旧,难以满足配电的基本需求;灭火装备不规范,与相关防火要求不匹配;配电变压器放置的高度不够,人们很容易进行攀登、跨越;对防雷电设施的检测力度不够,不能及时发现安全隐患等等。 无形之中降低了农电运维管理工作的可靠性。
3.3 人力资源管理和岗位设置有待完善
现阶段农电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不完善、岗位设置混乱是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电力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大,现代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越来越需要市场机制在人力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作为支撑, 但由于供电所多处于县级市和地级市,很多工作人员缺乏优秀的的市场竞争意识,未能与现阶段的市场经济体系相匹配,存在着服务意识缺乏、积极性不高等一系列缺陷。 此外,相关岗位设置还存在着较为单一的问题,特别是作为基层的生产岗位系列和岗位层次, 往往扁平性严重,既不能满足部分地区多种用工形式的多样化需求,也不利于基层员工建立起未来的职业发展战略目标, 再加上集体职工、临时用工、劳务派遣用工、农村电工等一系列类别员工混岗工作,导致因员工类别不同,工作方式不同引起的矛盾被进一步放大,相关的劳动合同主体争议、工伤争议、薪资争议等问题也变得难以解决,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农电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已经迫在眉睫。
4 农电管理模式的创新和应用分析
4.1 组织多渠道创收以农电管理的资金来源
在资金渠道缺乏的情况下, 供电所应当采取多种渠道有组织的实现创收,从而改善供电营业所的工作条件,提升农电工待遇,从根本上实现农电管理模式的创新。 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 ①在农村电网建设和客户工程中给予农村电工一定数额的补贴, 例如安徽固镇采取 3km 和 10kV 以下的低压线路工程由农电服务公司和电力企业共同施工的方式, 以施工费用作为农村电工的补贴。 ②建立其完善的服务规章制度和报修服务体系,从而在提升电力服务质量的同时,利用有偿增值服务在实现供电所营业额的增加。 ③多角度地拓宽创收渠道,例如湖北安陆利用农电工走村串户的特性,组织农电工为农民报纸、装电话、收取有线电视费用等等,不仅解决了农电工不愿意下村进行巡视检查的弊端,而且还一定程度上密切了农电服务人员和群众的关系,有效提升了农电服务人员的收入。
4.2 建设高效有力的农电管理运维队伍
在现有的农电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上, 可考虑借助不同渠道加强农电管理运维人员的技术培训工作, 例如与电力施工单位进行施工管理方面的管理经验交流、 与设备供应商进行设备应用的技术交流、 与配电网络设计单位进行组织结构方面的交流等等。 在外来的人才引流方面,考虑到农电运维管理工作与电力设备专业的关联度较高, 可考虑有针对性地招聘具有丰富电力设备知识的专业技术人员, 进一步充实农电管理运维队伍。 而在配电设施的管理上,亦需要要求相关管理人员对配电缺陷能够积极地进行查找、 消除, 不能出现绕过问题、应付解决问题的现象;更不能出现缺陷相继出现,解决不彻底的情况。
4.3 更新农电管理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
无论是电力市场竞争的加剧,还是《劳动合同法》的不断完善, 都使得更新人力资源管理观念逐渐成为了供电所解决人力资源管理和岗位设置问题的重要渠道, 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①建立起依法治企的管理理念,针对部分供电所擅自聘用员工、混岗用工、未能依照相关法律条例签订劳动合同等一系列现象,采用加强劳动用工考核、劳动合同签订监督等一系列方法,维护供电所员工和企业自身的合法权益。 ②建立起正向激励机制和提升管理制度,有效员工的潜能,焕发供电所员工的工作热情,也可考虑引入竞争机制,使得人才待遇与自身的综合能力相衔接,实现人员的最优化配置。 ③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随着传统人事管理模式向现代人力资源开发模式的不断转变,供电所需要树立起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从而在了解基层员工基本需求的基础上,对工资分配、绩效管理、员工福利等一系列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难点工作进行有效的健全与完善。
4.4 完善供电所的岗位管理制度
供电所岗位管理制度的建立可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加强混岗人员的清理,对于在主业岗位工作的不符合身份的工作人员, 应当要求原用人单位进行岗位安排或是劳务派遣,对于供电所的后勤工作人员,则应当结合工作特性采用非全日制用工方法,避免混岗现象的产生。 ②需要在岗位管理方面体现出员工的能力差异, 从而有效提升供电所员工的生产积极性, 相关的管理人员需要依据供电所不同工作的技术复杂程度和技能要求, 对相关生产技能和工作岗位进行层级划分,有效延伸岗位序列,让供电所员工能够在工作岗位上获得精神满足与物质满足,提升工作积极性。
4.5 以电网发展建设带动安全生产管理
电网发展永远是电力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立足之根,而坚强的电网则是供电可靠性的重要保障。 因此,以电网发展建设带动电力安全管理工作是解决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手段。以市场为导向促进各级供电所协调发展, 然后根据当地市场的实际情况出发, 对当地供电所安全管理人员的职业技能以及安全管理意识进行培养和提升,同时借助安全知识讲坛、安全知识考核等工作加速供电所内部安全管理文化氛围的形成。 ②整合科研资源,强化科研管理,加大科技投入,做到以科技带动农村地区电网发展, 借助大容量输电技术和电网升级技术进一步提升整个农村地区电网的安全性。 ③借助实时监测,数据分析,数据采集,电力自动化管理等技术在供电所内部提升电力安全管理工作的安全性和效率, 为和谐社会的建立贡献出更独特的力量。
5 结束语
虽然在农电管理实际运行的过程中, 整个农电管理模式还存在着资金支持渠道缺乏、管理理念不完善等弊端,对相关企业的经营效益和安全生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但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农电管理模式的不断创新,供电所将会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更有效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赵延帅。新农村建设时期的农村电力发展研究[J].电力管理 ,2013,9(11):67~68.
[2]袁 飞。内江电业局农电规范化服务管理研究[J].内江社会科学日报,2013,4(20):190~191.
[3]郑 宇。陕西省电力公司农电收费模式优化研究[J].电力论坛,2014,4(20):80~81.
【农村电力管理模式优化研究】相关文章: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模式研究论文09-14
充分优化农村小学美术课程资源的研究07-12
优化银行资金管理模式论文09-08
优化管理模式提高理财质量01-20
两型视角下农村环境教育优化研究12-31
高等教育管理模式优化措施论文09-09
基于混合优化策略的目标分配优化研究08-17
PDCA管理模式在电力工程的应用论文09-15
电力工程管理模式与创新论文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