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教学案导学之我见的论文
摘要:本文从正确理解、科学编写、合理利用教学案三方面,详细地阐述了教学案在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教学案;导学;理解;编写;利用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教学案已逐步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 但不少教师和学生在对教学案的认识和利用上还存在偏差,甚至把教学案当作学生做的练习题。我们要正确理解教学案,充分发挥其导学作用,把课堂教学“导”好“导”活,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真正变传统讲授式的“要我学”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式的“我要学”,让学生学到知识,提高能力。
一、正确理解教学案
所谓教学案,既不是教师的教案,也不是片面意义上的学案,更不是简单的教案与学案的结合。而是从学习者的角度,首先由学生依据自身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进行自主设计,再交由教师补充归纳,师生共同完成的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导学材料。
教学案导学是以教学案为纽带,以导学为方法,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知识建构为主线,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式更加强调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求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谐统一,发挥最大效益。在教学中要求最大限度地整合有限的教学资源,理清在教学实践中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努力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学、自问、自做、自练的方法和机会,帮助学生克服胆怯、害羞、不善于表达的心理障碍,在课堂上主动质疑、自主探究,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成就感。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实现掌握知识(学会)与发展能力(会学)的统一,它体现了启发性原则和建构思想,使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相统一。
二、科学编写教学案
教学案是导学的载体,有什么样的教学案就有什么样的课堂导学。
编写教学案时,教师应从教材的编排原则和知识系统出发,对教材和教参资料以及自己所教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认识水平等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合理处理教材,尽量做到教学案的设计重点突出,难点分散,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能自己发现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受到启发,触发联想,产生迁移和连结,形成新的观点和理论,达到认识上的飞跃。编写教学案时应遵循以下几点:
1. 学习目标和内容应明确
围绕学习目标,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和整体化,尽量一课时一个学案,以便控制学习总量,使学生明确目标,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2. 教学案要有启发性、灵活性
对教材中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有的应作适当的提示,配以一定数量思考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 问题设计应有层次性、梯度性
根据学生对问题的认识逐渐加深,做到循序渐进,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看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这样学生就能真正从教师的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看书,学会自学。
4. 教学案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采取分类引导的方法,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设置的问题难度要低一些,且要层层递进,逐渐接触问题的实质;对优秀生要仅仅点拨关键之处,设置的问题难度大一些,使优秀生从中感到挑战,力争使每位学生都得到发展和训练,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案内容的编写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根据具体情况对课本内容删减、合并、重组。
(2)创设问题情景,给学生留有创造性学习的空间。
(3)能体现跨学科的渗透。
(4)要广泛地联系社会生活。
学案内容要呈现思维梯度,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内容的填空、习题的堆积。学案的编写大有文章可做,而且好的学案决不是一蹴而就、一朝一夕之功,必须潜心研究,分类专项突破,以挖掘学案之潜力。决不能把学案当成变相练习,这不但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反而会加重学生负担,与素质教育相违背。
三、合理利用教学案
1.学生自学完成教学案中的有关问题
课前要将预先编写好的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带着问题对所学内容进行预习,并对预习中有疑问的地方作好记录,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课堂。这样,不仅能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能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而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一旦形成,往往能使学生受益终身。
2.学生分组讨论教学案中的有关内容
分组讨论是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应组织学生讨论学案中的有关问题,对一些简单、易懂的内容教师只须一带而过,而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则应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形成共识。而学生在讨论中不能解决或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应及时汇总,以便在精讲释疑或学生展示交流时解决。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讨论交流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紧扣教材、学案,针对教学案中的问题展开讨论交流,避免草草了事或形式主义,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教师要积极发挥教学案的导学作用
教师要对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维持持久的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效率,增强探索问题的能力。一是导学要把握时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学生讨论热烈,对问题似懂非懂,想说却又说不清楚,正是渴望启发的最强烈之时,教师要善于捕捉这种时机,给予适当的诱导和点拨,将起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比如,笔者在讲解一道兴趣题:教室里有3位同学,如果每位同学都要和其他的每一个人握一次手,那么这3个同学一共握手多少次?若是4位同学呢?若是5位同学? 若是50位同学,一共握手多少次?若是n位同学,一共握手多少次?不少同学一开始对此题一筹莫展。我给予了适当的点拨:你能否求出3位同学一共握手多少次?很多同学很容易的解出是3次。4位呢?5位呢?同学们迎刃而解。50位呢?解到这儿有些同学又茫然了,我又给予提示:将其规律找出来学生豁然开朗,解决了n位同学握手的次数。
点拨不需要太多语言,一是要抓住时机,才能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二是导学要讲究艺术。教学是一门艺术,我们变教为导更要讲究艺术,任何拙劣的导学,不仅不能引导启发学生的思路,反而会使学生的思维僵化,甚至退化。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刻地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能力、动机、兴趣、态度,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利,放下老师的架子,完全进入和学生的交流过程,始终与学生要表达的思想合拍,让学生充分展现自我。教师既要跟上学生的思路,又要引导学生的思路。对任何疑难问题不能直接讲授给学生,要创设不同梯度的问题情景,使学生真正领悟、掌握。不能把自己的思路强加给学生,使其硬性接受。
三是导学方式要灵活多样。“?居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长时间单一的引导方式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导学方式应灵活多样。导学与教学案是密不可分的,好的教学案是教师有一堂好的导学课的先决条件,但教师决不能仅仅局限于已设计好的教学案,因为再好的教学案也不能把课堂上的所有情景都设计到。
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依据课堂上的不同情形,迅速且不断的搜集学生学习的信息,进行多元化备课,对教学案进行添加、修改使其进一步完善,而不能受其固定思维框架的束缚。灵活多样的导学方式,可以给学案注入活化剂,从而极大的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教学案导学”的研究前景还很广阔,需要我们不断的认真细致的研究,挖掘出“教学案导学”的巨大潜力,使“教学案导学”适应现代教育的不断改革,从而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案导学之我见的论文】相关文章:
学案导学中的教案怎么写04-25
生物学的研究工具导学案05-01
学案导学的心得体会12-21
学案导学心得体会04-26
学习学案导学的心得体会04-28
《秋天》导学案12-17
学习“学案导学”的心得体会04-26
颐和园导学案05-01
《论语》导学案03-14
《草》导学案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