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导学案

时间:2024-03-14 08:38:37 好文 我要投稿

《论语》导学案

《论语》导学案1

  教学目标:

《论语》导学案

  1、启发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并用以指导自己的言行。

  2、了解《论语》一书和孔子及其思想。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等。

  教学重点:

  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

  教学难点:

  深层理解《论语》内蕴;引导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资料助读:

  孔子及《论语》简介

  (1)《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内容上以教育为主,涵盖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体现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2)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新知学习:

  1、课文朗读:

  ①范读: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②自渎:学生自读课文。

  ③感知:本文的内容包括学习的哪些方面?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习的态度、方法和思想修养。

  2、质疑交流:就课文字词的理解,学习小组间互相质疑,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讲解: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朋”旧注:“同门曰朋。”跟现在说的“同学”“同班”相近。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讲解:“三省”,多次反省。文言文中,“三”“九”诸字皆有“多”义,不是确数。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讲解:最后的“知”字当破读,通“智”。孔子说这番话的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用现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

  (一)内容提要

  本课所选内容主要涉及这么几个方面:一是关于读书做学问的,二是修身养性的,三是关于立志与自我人格完善的。

  (二)问题设计

  1、为什么每一则前面都有“子曰”呢?

  提示:子,指先生,因为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所记,用“子”是表示对老师的尊敬。因为《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言行的书。所以《论语》中的“子曰”就是指孔子说的话。

  2、“三省吾身”真的是反省三次吗?

  提示:古代人对“三”、“六”、“九”有一种数字崇拜,“三”一般是泛指多数,而不是一个确切的数字。

  3、孔子关于读书的论述对我们有何启发?

  提示:关于读书,孔子提出了“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独到见解,并以“吾尝终日不食,终日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来进行论证。这些对于我们科学的求知和事半功倍地学习都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4、孔子心目中的“君子”是什么样的人?

  提示:“君子”是孔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君子”一词在《论语》中的“出镜”率最高,约一百多次。孔子认为君子除了是一个善良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与人和睦相处的人,还有一个重要的说话和做事的标准,他应该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敏于事而慎于言”、“君子喻于义”。

  (三)本课中出现的成语、格言和警句等。

  成语: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见贤思齐择善而从

  格言警句

  1、谈学习态度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谈学习方法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

  3、谈修身做人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四)正确认识和评价《论语》

  一个时期以来,孔子及其《论语》似乎被人神化,其实《论语》是一部内容很平实、很富于人情味儿的充满了人生智慧的书,一部可以用审美鉴赏的眼光去读的书。只要善于读,我们不仅可以从中得到一种美的愉悦,而且可以得到很多的人生智慧的启迪和人格的感染。因而,在诸子百家中,以孔子为第一人,诸子之书以《论语》为第一部。

  体验反思:

  1、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

  2、与课文自相对照,说说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3、“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

  拓展体验:

  1、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2、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好,今后有何打算?

  课外延伸:

  1、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

  2、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要求注明出处、含义。

《论语》导学案2

  一、学习目标

  1、理解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3、理解本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培养把所学知识、道理付诸实践的意识。

  二、学法指导

  1、反复诵读,勤于归纳。借助相关工具书,掌握本文中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把握其规律,活学活用。

  2、以小组为单位,搜集有关《论语》的知识,了解孔子思想的精髓。

  3、联系旧知,温故而知新。联系之前所学的有关孔子的思想内容,结合儒家思想的基本要义,加深对本文的理解。

  三、知识拓展

  1、作者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2、背景资料

  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大变革时期。面对这样的乱世,知识分子纷纷思考救国救民、解决社会矛盾的方针、路线。他们各自的想法大不相同,于是形成了不同的学说、流派。除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之外,还出现了道家、墨家、法家等不同的流派。这些流派之间相互批评,展开了激动人心的学术争鸣,“百家争鸣”的局面就此出现。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是“百家争鸣”中最重要的学术流派之一。

  3、文题解读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练,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本课节选的是《论语》中的经典篇目,一共十二章,称之为“《论语十二章》”。

  四、整体感知

  1、预习检查

  (1)识记字音

  篑(kuì)譬(pì)

  (2)通假字

  知者不惑(知,同“智”,明智,聪明)

  (3)古今异义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古义:野,粗野、鄙俗;史,虚饰,浮夸。今义:野,野外;史,历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古义:这样之后。今义:连词,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一日克己复礼(古义:一旦。今义:一天)

  请事斯语矣(古义:实践,从事。今义:事情)

  小子何莫学夫《诗》[古义:老师对学生的称呼。今义:男孩子;人(用于男性,含轻蔑意)]

  (4)一词多义

  任重而道远(连词,表示进一步,相当于“而且”)

  人而不仁(连词,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连词,表示顺承,相当于“就”)

  就有道而正焉(动词,接近,靠近)

  故能就其深(动词,成就)

  任重而道远(形容词,重大,重要)

  商人重利轻别离(动词,重视,看重)

  重岩叠峰,隐天蔽日(动词,重叠)

  卷我屋上三重茅(量词,层)

  添酒回灯重开宴(副词,再次,重新)

  知者不惑(形容词,同“智”,明智,聪明)

  人不知而不愠(动词,了解)

  知之为知之(动词,知道,懂得)

  克己复礼为仁(动词,归复)

  不敢出一言以复(动词,回答,答复。这里是辩解的意思)

  复行数十步(副词,再,又)

  山重水复疑无路(形容词,重复)

  (5)词类活用

  形容词的活用

  就有道而正焉(形容词作动词,匡正)

  见贤思齐焉(形容词作名词,有德行的人;有才能的人)

  (6)特殊句式

  倒装句

  敏于事而慎于言(正常语序为“于事敏而于言慎”)

  判断句式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也”,表判断)

  固定句式

  如礼何(如……何,译为“把……怎么样”)

  小子何莫学夫《诗》(何莫……,表反问的句式,译为“为什么不……呢”)

  (7)词语积累

  克己复礼:严格约束自己,使一言一行都合于礼。

  食无求饱:饮食不要求饱。指饮食有节制,生活要求不高。

  见贤思齐:看见有道德、有才学的人,就想向他学习,向他看齐。

  居无求安:居住不要求舒适。指不追求物质方面的享受。

  文质彬彬: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来形容人文雅有礼貌。

  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程又长,比喻责任重大,需要长期艰苦奋斗。

  2、主旨点睛

  《<论语>十二章》主要阐述了孔子关于贫富、义利、自我要求等方面的观点,以及孔子重视《诗》的教育作用,较为全面题体现了孔子的思想。

  3、重点难点

  重点:在《<论语>十二章》的`《雍也》篇中,孔子论及了“文”与“质”的关系,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文”与“质”的关系?

  孔子这里说的“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质,同时又合乎“礼”并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这一方面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方面反映了孔子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而主张不偏不倚,执两用中。

  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理解,“质”是指质朴的品质,“文”则是指文化的修养。那么,“质胜文则野”就是指一个人没有文化修养就会显得很粗俗;“文胜质则史”就是指一个人过于文雅就会显得像个“酸秀才”“书呆子”,注重繁文缛节而不切实际。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就是典型的“文胜质则史”。所以孔子提倡“文质彬彬”,既要有文化修养,又不要迷失了本性,只有这样,才能够称得上是真正的君子。

  难点:如何理解孔子的理欲观?

  在以往对孔子的研究中,人们往往忽略了对孔子理欲观的研究,通常认为孔子主张只要仁、义,不要利、欲。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能够富贵安逸。因此,孔子并不反对人们去获取财富,只是孔子认为获取财富必须通过正当的方式。这就是孔子在《论语里仁》中传达的正确思想,通过对比的手法,揭示了君子和小人对待“利”的不同态度从而告诉人们无论致富达贵还是摆脱贫贱,虽然都是人的正常欲求,但是均不能采取不正当的手段,这是孔子对义利关系的基本看法。在义利关系面前,是见利思义、见义勇为还是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确实可以检验出一个人境界的高低,孔子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来表达这种判断。

  五、阅读指导

  1、层次解读

  第一章,孔子认为君子要善于抵制物欲,要尽可能地把精力放在对德行的追求上。

  第二章,孔子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爱之心的人,根本谈不上礼、乐的问题。

  第三章,孔子认为人可以为“道”而死,强调了“道”的重要性。

  第四章,孔子提出君子和小人在义利的不同态度。

  第五章,孔子强调在修身养德的过程中见贤而思齐的重要性。

  第六章,孔子强调人的修养中质朴的本质和文化修养配合适当。

  第七章,曾子表达了士人要有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坚定信心和决绝的勇气。

  第八章,孔子阐释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

  第九章,孔子希望自己的学生具备智、仁、勇的三种品质,成为真正的君子。

  第十章,孔子强调“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方法。

  第十一章,阐释孔子对“恕”的理解。

  第十二章,多角度具体阐释《诗》在“兴”“观”“群”“怨”等多方面的作用。

  六、相关链接

  (一)儒学

  儒家是中国古代在董仲舒“独尊儒术”之后最有影响的学派,为历代儒客尊崇。作为华夏固有价值系统的一种表现的儒家,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学术或学派。一般来说,特别是先秦时,儒家是最有影响的学派之一。和墨家并称显学。在秦始皇时“焚书坑儒”受到重创,在汉武帝后兴起。

  儒家思想的内涵丰富复杂,在广泛汲取古代典籍精华基础上逐步发展出基础理论和思想,即讲大一统、讲君臣父子。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第一次打破了旧日统治阶级垄断教育的局面,一变“学在官府”而为“私人讲学”,使传统文化教育播及到整个民族。这样儒家思想就有了坚实的民族心理基础,为全社会所接受并逐步儒化全社会。儒家学派固守“道不过三代,法不贰后王”(《荀子王制》)。

  儒家思想的精华包括先秦儒家思想、孔子的仁与礼、从前孔子时代的礼乐制度到孔子的仁礼思想、孔子的仁、孔子的礼、孔子的孝道、《论语》中的孝、《孝经》论孝、孔子的命观、孔子命观形成的背景、孔子命观的特征与内涵、“修身俟命论”的人生指导意义、孔子的人生问题论、乐——孔子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境界、孔子与弟子论志向、立身行事中的言与默、孟子的性善论与孟子的使命、孟子的仁政学说以及荀子的性恶论与礼治说、儒家思想的流变、贯通天人——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性即理”——周、张、程、朱的理学思想、“心即理”——象山、阳明的心学思想、新儒家——西学东渐的文化回应、儒文化圈的崛起——儒学促进现代经济发展的可能等内容。“儒学”、“儒家”、“儒教”这些概念要分清。儒学作为一种学说,儒家作为一个阶层,儒教作为一种信仰,三者相同也不同,需要区分开。

  儒家学派之前,古代社会贵族和士通过“师”与“儒”接受传统的六德(智、信、诚、仁、义、忠),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社会化教育。从施教的内容看,中国古代的社会教育完全是基于华夏民族在特定生活环境中长期形成的价值观、习惯、惯例、行为规范和准则等文化要素之上而进行的。儒家学派吸收这些文化要素并上升到系统的理论高度。

  (二)名句(关于君子)

  61548;君子务知大者远者,小人务知小者近者。—《左传》

  61548;君子暇豫则思义,小人暇豫则思邪。《阮子》

  61548;盖君子小人,如冰炭之不相容,薰莸之不相入。—朱熹

  61548;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资治通鉴》

  61548;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孟子》

  61548;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欧阳修

  61548;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庄子》

  61548;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苏轼

  (三)知识拓展

  四书五经六艺,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其实本来应该有六经,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但后来亡于秦末战火,只剩下五经。六艺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礼即礼节,乐即音乐,射即射骑技术,御即驾驭马车的技术,书为书法,数为算数。还有一种说法将六艺解释为六经,即《易经》《尚书》《诗经》《礼记》《乐经》《春秋》。

  四书五经六艺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认为诗的四种作用是兴、观、群、怨

  语出《论语阳货》,原文是: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这是孔子提出来的关于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的说法。

  兴,指诗歌通过意向,向读者传达一种感发生命的力量,可以使人从诗歌鉴赏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

  观,是指诗歌真实地反映社会政治和道德风尚状况,因而能让人从中观察出政治的得失和风俗的盛衰。

  群,则是认为诗歌可以有使人互相交流情感、加强团结的作用。

  怨,是指文学作品有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是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源头,对后来的现实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和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

  (四)影视

  孔子(20xx)纪录片

  内容简介:大型纪录片《孔子》由国内版六集和国际版两集构成,拟于20xx年播出国际版,20xx年播出国内版。这将是第一部面对国内外观众播出的关于孔子的纪录片。这部纪录片将以开放性的当代视野,以创新性的电视影像风格,讲述鲜活的故事,解读深邃的思想,站在历史与今天,中国与世界的高度上,一起去发现孔子那些由凡而圣的生命历程和经久不衰的思想特质。

  (五)文本特色

  《论语》多为语录,但都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

  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等。

  《论语》的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用意深远,在修辞上采用了丰富多变的手法,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还有就是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同时语言浅近易懂,接近口语,也是一个特点。

《论语》导学案3

  【学习目标】

  1、了解孔子其人和《论语》一书,熟练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在翻译课文的基础上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理解每则的思想内容。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等,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学习重点】

  朗读、理解、积累

  【学习难点】

  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结集工作是由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完成的。《论语》名称的来由,班固《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这一说法,大体可信。《<论语>十则》都是人生格言,有的谈求知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修身做人

  2.走近作者

  《论语》的作者谁呢?应该不是孔子本人。在先秦,学者与学生讨论问题,并且亲自参与将这些言论集结成书,这部书常常就以这位学者命名,比如《孟子》、《荀子》、《韩非子》等等。假如孔子亲自参与了《论语》的集结,那么这部书就应该叫做《孔子》。郭沂先生认为司马迁所说的《中庸》就是《子思子》一书原来的名字,为子思所著,我对此还是有些疑虑的。

  《汉书经籍志》引刘向的话,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篡,故谓之《论语》。”那么,《论语》是孔子的学生们在孔子死后将他的论述编辑起来而成书的。虽然刘向对先秦典籍的整理常常遭到后世的怀疑与批评,但对这一点,迄今没有人提出过质疑

  3.相关资料

  (1)孔子简介: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公认的世界文化名人。政治上,孔子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俗话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就是这个意思。他的政治主张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所以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至圣”。教育方面,他是我国历史上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所以也有人呼吁要以孔子诞辰为中国教师节。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一视同仁),因材施教,相传孔子“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课文中提到的曾子、子贡和子路都在“贤弟子”之列。

  (2)《论语》简介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它是孔子的弟子和他弟子的弟子记录孔子等人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此书在中国的地位就相当于西方社会中《圣经》一书,所以也有人把《论语》看成是中国人的《圣经》。

  【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①不亦说()乎

  ②人不知而不愠()

  ③学而不思则罔()

  ④吾日三省吾身()

  2.解释句中加粗的词。

  ①有朋自远方来()

  ②人不知而不愠()

  ③思而不学则殆()

  ④传不习乎()

  3.翻译下列短语。

  ①不亦乐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温故而知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见贤思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任重道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的“而”字有两种用法:顺接和转接。下列句子中的“而”:①表顺接关系的有________,②表转接关系的有________。

  A.学而时习之

  B.人不知而不愠

  C.温故而知新

  D.敏而好学

  E.学而不思则罔

  F.择其善者而从之

  G.学而不厌

  5.填空。

  ①《论语》主要是记录春秋时期________、________言行的书,内容涉及政治、文学、哲学、________以及________的道理等多方面,是________家经典著作之一。

  ②朱熹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称为“四书”。

  【合作探究】

  《论语》十则中,有的谈求知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修身做人。请思考:

  6、课文在求知态度上强调什么?在学习方法上强调什么?在修身做人上又强调什么?

  7、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8、请你总结本文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等。

  【精读精练】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文后问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岂不善者而改之。”

  9、以上这几句语录选自《》,这本书是记录_______________的书。这本书是____________家的经典著作,与《》、《》、《》

  合称“四书”。

  10、从这句语录看,孔子认为学习的快乐在于_______________“学习”与“思考”二者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从这几句语录看,孔子认为,什么样的人才能做老师?这种观点是否与第5条语录的观点相矛盾?

  答

  12、从这几条语录看,孔子认为,一个人可以所有人那里学到东西,因为如果别人比自己优秀,那么_______________;如果别人有缺点,那么_______________

  13、以上4条语录中,现在仍有生命力的词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为什么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结合你的学习生活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主题阅读】

  读下面的语段,回答文后问题。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衰,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苟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苟政猛于虎也!”(《礼记.檀弓》)

  [注释]式同“轼”,车前的横木。这里理解为“凭着轼”(表敬意)。壹似:很像。

  舅:公爹。古时候女子称丈夫的父亲。小子:长辈对晚辈的称呼。

  15、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孔子过泰山侧()

  (2)夫子式而听之()

  (3)然()

  (4)昔者吾舅死于虎()

  (5)何为不去也()

  (6)小子识之()

  16、“小子识之”的“识”应读为_________

  17、“式而听之”中的“而”表示(A、顺接B、转接)

  18、文中的“夫子”指的是____________

  19、妇人当时在墓前哭的是___________

  20、妇人的丈夫儿子因何而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而曰”前省略了主语,如果补出来,应该是_______________。

  22、文中哪句话可做本文的主题?请翻译这句话。

  【拓展提升】

  1.《论语》的伟大

  《论语》——中国人的《圣经》

  中国有句俗话“半部《论语》治天下”,意思是说,一个人只要能真正学好半部《论语》,就可以去当官治理天下了。当然这是一句夸张的话,不过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中,《论语》确实成为了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一本被中国人读了几千年的教科书,包含了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与治国之道,是我们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一把钥匙。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辑录,被称为中国人的《圣经》。《论语》是中国古代大思想家孔子的言论汇集,正如《圣经》在很大程度上是古代希伯莱人的先知耶稣的言论汇集一样。孔子和耶稣都是他们的母亲与人“野合”而生的,即都是私生子。私生子们似乎都特别的聪明,因为他们是最热烈的爱情的产儿。一个大思想家对于民族文化和历史的影响,是一百个。乃至几百个帝王将相之影响的总和都难以比得上的。孔子和耶稣对于中国和西方历史文比的影响就是如此。古人说:半部《论语》可以治天下。自不免有些夸大其辞,但却证明了《论语》的非凡价值。《论语》在中国的地位,犹如《圣经》之在西方,它是历代中国人的人生宝典,至今仍是我国教育部门规定的青年学子的必读书。

  孔子及其《论语》曾经长期被人神化,其实《论语》是一部内容很平实、很富于人情味儿的充满了人生智慧的书,一部可以用审美鉴赏的眼光去读的书。只要善于读,我们不仅可以从中得到一种美的愉悦,而且可以得到很多的人生智慧的启迪和人格的感染。

  因而,在诸子百家中,以孔子为第一人,诸子之书以《论语》为第一部。

  2.有关《论语》

  《论语》的体式有三种:语录体(格言体)、对话体、叙事体

  语录体(格言体),只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环境和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课文的1~9则都属于语录体;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出的回答,他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课文第10则属于对话体;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结,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南宋时,朱熹把《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而“五经”则是指诗、书、礼、易、春秋,即《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左传》。“四书五经”是我国古代科举考试的内容。

【《论语》导学案】相关文章:

《论语》十二章导学案03-08

《秋天》导学案12-17

秋天导学案03-02

济南的冬天导学案02-28

真正的英雄导学案05-05

《落日的幻觉》导学案03-05

秋天的怀念导学案03-06

《秋天的怀念》导学案03-06

月球之谜导学案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