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家庭教育视角下分析小学生厌学问题成因及对策论文

时间:2021-09-24 15:51:58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基于家庭教育视角下分析小学生厌学问题成因及对策论文

  摘要:小学生厌学的事件屡见不鲜, 表现为学生对学校生活积极性不高, 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和逃避行为, 若置之不理长此以往不仅会使成绩下降而且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本文从家庭教育角度, 从家庭中学习目标设置的方面来分析问题成因并提出对策。

基于家庭教育视角下分析小学生厌学问题成因及对策论文

  关键词:小学生; 家庭教育; 厌学;

  1 小学生厌学的成因分析

  杜威在《民主与教育》中指出:任性和反复无常是一种猛然的爆发, 是对环境适应不良引起的, 凡是外力强迫的或听从命令的行为, 而且行为者在听命行事中没有自己的目标可达到, 或者不明白该行为与其他行为有何关联, 就会反复无常的任性表现[1]。由此可见, 对儿童厌学的“任性行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为学习目标出现问题。

  1.1 家庭中的学习目标不合理

  当儿童产生厌学情绪时, 首先要考虑养育者为儿童制定的学习目标是否合理。

  杜威认为, 如果教育目标是不切实际的, 恶果之一就是因为根本行不通而导致胡乱利用眼前条件。望子成龙是天下父母心, 比如养育者均希望儿童在学习成绩上成为“第一名”“名列前茅”, 常常以此为儿童的学习目标。然而这种情况会产生两方面的问题:

  (1) 养育者会因为该目标而急切地为儿童报各种昂贵的课后补习班, 而忽略儿童自身实际, 也不计补习班的真实效果。倘若脱离了儿童自身情况, 儿童也会为此痛苦, 上课走神, 学校效果不佳, 徒增学习负担。

  (2) 儿童缺乏为此学习的动力。比如儿童的成绩在中等左右, 但养育者要求每一次考试都达到“第一名”, 显然不具备现实可行性。

  管理学中期望理论说激励动力等于期望值乘以效价, 对结果的渴望和达成结果的难度同样重要[2]。也就是指即使达到目标的奖励回报再丰厚, 当目标遥不可及的时候, 动力值依然不高。即无论采取何种奖励与回报, 当为儿童制定的学习目标难度过大时, 儿童学习的动力依然不强, 不愿付之行动。由此可见, 脱离实际的目标会造成儿童产生畏难情绪、打消学习积极性, 失去动力。

  1.2 儿童个人目标不受重视

  《民主与教育》中提到, 儿童的养育者往往定下他“自己的”目标当作孩子应有的成长目标。儿童的学习目标多为养育者或者学校、老师代替儿童制定, 属于外定的目标, 而非儿童根据当下自身经验和自身情况得出的目标。两种目标没能有效的协调而产生矛盾让儿童无所适从。儿童天性被压抑, 也因此难以调动积极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1.3 对学习目标缺乏沟通和理解

  儿童厌学也可能是出于对他人订立的学习目标的不理解。儿童尚处在成长阶段, 社会经验缺乏, 对于养育者要求其积极学习不能够清楚的理解———比如“为什么要好好学习”“学习有什么用”———因而困惑不解, 没有学习的积极性。但有部分养育者认为道理浅显无需与儿童进行这方面的沟通, 或者“长大了就明白了”, 或者认为成人这样说儿童自然就会理解, 并没有站在儿童的角度来看待问题。这种分歧自然而然就造成了儿童无法理解学习目标, 对其感到困惑, 缺乏学习动力。

  2 小学生厌学的对策

  2.1 合理化家庭中的学习目标

  针对儿童厌学情况, 养育者应当合理的制定家庭中儿童的学习目标, 从儿童自身出发, 不宜不切实际, 比如, 先进步两到三个名次, 再进步一到两个名次, 逐步前进, 并且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和修改。这样有助于让儿童看到完成目标的希望, 一方面愿意付出努力去达成目标, 另一方面可凭借完成目标而产生成就感, 肯定自身价值, 继而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当儿童一步步完成目标、发挥才能的时候, 儿童的未来也就无需养育者过多担忧了, 因为并不需要养育者直接为儿童订立一个宏大的、遥不可及的目标, 更宜将儿童的学习目标制定得符合实际, 这样才能够有效激发儿童学习的动力。

  2.2 重视儿童的个人目标

  蒙台梭利在研究中发现, 儿童对玩具、糖果等物质奖励并不感兴趣, 激发他们能力的是自由的天性发展[3]。因此当儿童出现厌学现象时, 物质刺激并非最优方式, 而是养育者应找出儿童的个人目标, 与教育目标相结合。

  (1) 养育者应理解并尊重儿童的个人目标, 面对儿童的自身目标养育者不要轻易否定, 不要把养育者的人生目标强加在儿童身上。人人生而不同, 儿童有自身的天性发展需求, 可能和自己的兄弟姐妹以及养育者都不相同。养育者将自己认为适当的目标强加于儿童只会违背儿童发展的.天性, 造成儿童的痛苦, 有损儿童的心理健康, 而其真正的天性则得不到发展。

  (2) 儿童正处于身心的发育期, 尚未成熟, 其社会经验不足, 因此儿童的个人目标可能并不明确, 不是“想成为战地记者”“希望当遗传学家”这样能够为成人社会迅速接受并精确定位的目标。儿童的个人目标可能表现为一种爱好、一种专长, 在其生活中体现出来, 此时需要养育者用心观察, 并借助成人丰富的社会经验加以分析, 帮助儿童明确个人目标。比如美国检察官梅琳达, 从小最喜欢并且擅长的事情是与人吵架[4]。

  在以上两点的基础上, 养育者应当让儿童个人与家庭和学校设立的学习目标相结合, 从根本上激发儿童学习、进步的兴趣, 积极发掘自身潜能, 乐于学习。蒙台梭利指出, 儿童懂得“自我教育”, 当设定目标之后, 儿童不需要成年人的干涉, 会主动修正自己的行为。因此让儿童目标和家庭中的学习目标相结合, 能够帮助儿童从自身克服消极厌学情绪。

  2.3 加强沟通和理解

  养育者需要尊重儿童并理解儿童, 站在儿童的角度进行沟通, 耐心讲解, 才能有效的为儿童解释学校和家庭设立的学习目标的理由和与之带来的好处, 帮助其理解和认同。若是将成人的观点强加于儿童硬要求儿童理解并赞同, 比如“好大学”“能赚大钱”“找好工作”, 对于成长中的儿童而言, 目标从近在眼前的“取得好成绩”“考试成绩前三名”变成了遥远未来十分不确定又不具体的事物, 更加模糊, 反而不易理解并付诸努力。因此成人要站在儿童的角度进行沟通和讲解, 当儿童理解并认同了学习目标的时候, 便会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厌学情绪, 自发的进行学习。

  参考文献

  [1]约翰·杜威.民主与教育[M].译林出版社, 2012.

  [2]周三多.管理学 (第三版) [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3]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5.

  [4]唐·艾里姆, 珍妮·艾里姆.养育女儿[M].北京出版社, 2002.

【基于家庭教育视角下分析小学生厌学问题成因及对策论文】相关文章:

厌学症成因与对策07-08

三农问题成因分析及对策选择07-20

基于服务视角下的高校文秘工作论文02-20

美学视角下的木鼓舞分析的论文11-26

大学生厌学心理的成因及对策10-05

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成因与对策分析10-06

校本视角下专业对接产业的对策研究论文01-25

数学课堂低效成因分析及对策论文01-23

外贸经营秩序混乱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