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鸡妈妈的新房》

时间:2023-01-18 11:00:14 小学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小学语文教案:《鸡妈妈的新房》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鸡妈妈的新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语文教案:《鸡妈妈的新房》

小学语文教案:《鸡妈妈的新房》1

  【教学目标】

  1.通过自由读、指名分段读等多种形式读懂课文内容,并能从读中掌握读书方法,从而提高

  学生的阅读能力。

  2.多次不同形式的朗读感悟之后,知道鸡妈妈新房子前后的变化,了解变化的原因,懂得听不进别人的劝告不好,轻信他人的话也容易上当。这个道理。并联系实际,指导行为。

  3.与他人交流自已的感受和想法。

  【教学重点】

  读书方法的掌握、运用。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语言实践。

  同学们,鸡妈妈有许多孩子,为了不让孩子风餐露宿,她建造了一座新房子。现在我们就参观参观。

  (出示课文插图)

  参观鸡妈妈的新房子,给你的感觉是——(漂亮、牢固)

  这房子这么漂亮,该怎么读?

  这房子这么牢固,该怎么读?

  同一个课题不同的情况,读法就不同,这就是我们语文的魅力所在。

  鸡妈妈的房子有两个特点:漂亮牢固

  谁把鸡妈妈的房子这两个特点连起来说一说。

  出示:

  鸡妈妈的新房子造好了,既漂亮又牢固。

  辨别句子

  ①鸡妈妈的新房子造好了,既牢固又漂亮。

  ②鸡妈妈的新房子造好了,既漂亮又美丽。

  ①词语可以前后调换;

  ②“既……又……”这个句式中前后两个词既要相关,又不能同义重复。

  你能用“既……又……”的句式造句吗?

  我们一起再来欣赏鸡妈妈的新房子。学生读课文第一节。

  我们知道房子讲究的不仅仅是漂亮、牢固,还要什么呢?(舒适)

  对于鸡妈妈的房子哪些人提出改进的建议?不妨我们走进课文。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温馨提示:

  1.要求把句子读通读顺,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或请教同桌、老师。

  2.课文中哪些人给鸡妈妈的新房子提出改进建议,请用()标出。

  3.交流学习成果:

  (1)要注意“上当”的“当”的读音。

  (2)板书:鹅大哥狐狸

  刚才同学们自学了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又通过自己的`努力,读通读顺了课文,并知道了鹅大哥与狐狸对鸡妈妈的新房子提出了建议很了不起。

  三、比较阅读,自主感悟。

  鹅大哥与狐狸对鸡妈妈的新房子提出了建议,它们的建议相同在哪里,不同在何处?再次走进文本。

  默读,用笔画出相关的句子。

  交流:

  板书:

  鹅大哥开窗通风为他人

  狐狸开窗做坏事为自己

  自己想一想,鹅大哥与狐狸的话怎么读?然后练一练。读给同桌听。

  指导朗读。

  面对鹅大哥与狐狸的建议鸡妈妈尝到了酸甜苦辣,她究竟哪些甜,哪些苦呢?

  交流:

  板书:

  治好了孩子的病

  失去了孩子

  从这两件事中,你想鸡妈妈今后遇到类似的情况,她会怎么对待?(好人的话要听,坏人的话不能听。要听得进别人的意见,但不能什么意见都当真;按好意见办可以把事情办好,照坏点子办则会把事办坏。……)

  你从中明白了什么?(好听的话固然人人爱听,但光别人的,不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不去分析思考,会付出惨重的代价。)

  学生再次感悟课文。

  四、链接课外,深化阅读

  回忆语文园地四的文章《骑驴》,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小学语文教案:《鸡妈妈的新房》2

  教学目标:

  1.会认“既”“牢”“印”“此”四个生字以及多音字“当”。

  2.掌握“既..又..”的句式,并能口头造句。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4.懂得生活中要善于分辨,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听取别人的意见。

  教学重点:

  1.能正确识字,读准多音字“当”。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能明白不是谁的意见都得听,别人的意见要通过思考才接受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新朋友,大家想认识她吗?课件出示鸡妈妈的图片:这是谁呀?大家跟鸡妈妈打招呼。

  2.师:鸡妈妈有许多孩子,为了不让孩子风餐露宿,它建造了一所新房子。我们来参观一下吧!(出示图片)

  师:瞧,这就是鸡妈妈的新房子,今天我们要学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新房子里。(板书课题)谁能来读课题,让我们一听就知道是谁的新房子。(指名读课题)谁再来读课题,让我们一听就知道这是鸡妈妈的什么。(指名读)看来同一个课题,不同的读法,要表达的意思侧重点也不同了,这就是读书的魅力所在。

  3.《鸡妈妈的新房子》是怎样一个故事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请小朋友把书翻到第173页,仔细地读读这个故事,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二、初读课文

  1.生自由读课文。

  2.指名分段读课文,相机评价。

  三、精读课文

  (一)学习第1段

  1.读得真好,鸡妈妈也来欢迎我们啦!我们再观察一下鸡妈妈的新房子,你感觉怎么样,请你用一个词形容一下。

  2.课文中有一句话也描写了鸡妈妈的新房子。课件出示:鸡妈妈的新房子造好了,既漂亮又牢固。

  师:新房子很漂亮,我们刚才用眼睛看到了。那你知道牢固是什么意思吗?

  师:是啊,鸡妈妈的新房子很坚固,很结实,不会受到刮大风下大雨的影响,鸡宝宝们呆在里面安全极了。

  师:谁能用朗读夸夸鸡妈妈的新房子。指名朗读:你读出了新房子的漂亮和牢固,看来你很喜欢鸡妈妈的新房子。

  师:这里用上“既?又?”把新房子的两个不同的特点连起来,你也能用这样“既?又?”来说一句话吗?

  (二)学习2-3段

  1.住在这么漂亮坚固的新房子里,鸡妈妈一家一定幸福极了。可是有小动物却来给鸡妈妈提意见了!谁来提意见了?他们提了什么意见呢?自己读2-6自然段,找一找,用直线把他们的意见划下来。交流反馈:板书鹅大哥狐狸

  2.两个人都建议鸡妈妈开窗,那到底谁的意见该听呢?我们先来看看鹅大哥的意见。指名先读,你们觉得鹅大哥在说这句话的时候语气是怎样的?(有礼貌、热情、好心、诚心诚意)你用这样的语气来读读这句话。指名再读。

  3.听了鹅大哥提的意见,鸡妈妈的态度怎么样?出示:鸡妈妈听了,很不高兴。你们猜她当时心里会想些什么呀?

  4.那鹅大哥的意见到底好不好呢?你从哪里看出来的'?(指名说)

  师:你什么时候也有这样又闷又热的感觉呢?(挤的公交车,夏天下雷雨之前,夏天我们坐在教室里,使用多媒体,把窗帘拉上了,又关门、关窗时)

  师:是呀,整天生活在这样又闷又热的环境里,没有新鲜的空气,怪不得鸡娃娃都生病了。还好,鸡妈妈听了鹅大哥的建议,她赶紧在墙上开了个窗。这样——清新的空气进来了。

  师:小朋友,你觉得在我们的生活中什么时候哪里的空气比较清新呢?创设情景:让我们一起来想像一下,在一个晴朗的早晨,太阳刚刚升起,一位老奶奶来到公园里散步,微风吹拂,路边的花儿发出阵阵清香,小鸟在耳边欢唱,我们闻一闻周围的空气,感觉神清气爽,这就是清新。

  5.师:小朋友,学到这里,我们知道鹅大哥让鸡妈妈开窗,是为了让房子空气流通,让清新的空气进来,才使鸡娃娃的病好了。看来,鹅大哥是关心鸡妈妈一家的,是真心为鸡妈妈好的,他的意见是----善意的板书:善意

  6.鸡妈妈听了鹅大哥善意的意见,开了窗,鸡娃娃的病都好了,这个时候你猜猜鸡妈妈会怎么想呢?(要是早一点听鹅大哥的话,我的娃娃就不会生病了,以后一定要多听别人的意见。)嗯,课文里也是这么写的。——出示:以后一定要多听别人的意见。

  (三)学习4-6段

  1.我们再来看看狐狸的建议。指名读。

  2.听了狐狸的建议,鸡妈妈是怎么做的?指名说,出示:鸡妈妈听了狐狸的话,就把窗子开得大大的。指导朗读。

  3.通过上次的事情,鸡妈妈明白了要多听别人的意见。可是这次,它听从狐狸的意见,结果怎么样?(少了一只鸡娃娃)鸡娃娃哪去了?你是怎么知道的呢?指名读,出示:忽然,她在窗台上发现了狐狸的脚印。鸡妈妈明白了,自己上了狐狸的当。认识多音字“当”。你真会读书,一下子就找到了狐狸干坏事的证据。原来狐狸让鸡妈妈把窗开得大大的,为的是??(偷鸡)多狡猾的狐狸呀!指导读狐狸的建议,教师点评(别有用心、不怀好意、诡计多端)

  4.是啊,狐狸给鸡妈妈提建议是为了方便自己偷鸡娃娃,对鸡妈妈来说,这种建议是不怀好意的,是恶意的。板书:恶意。

  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师:故事学到这里,你一定有很多感受,你想对鸡妈妈说些什么呢?

  2.师:鸡妈妈明白了这个道理了吗?你从哪句话看出来?“从此”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呢?引导学生理解从此。

  3.课文学完了,我相信学生们的收获一定很大,让我们牢牢地记住这个道理,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辨别善意的和恶意的意见。对于善意的意见,我们要多听,对恶意的意见,我们要多思考,做出正确的判断。

【小学语文教案:《鸡妈妈的新房》】相关文章:

鸡爸爸盖新房作文11-16

鸡妈妈的翅膀教案09-12

小班游戏教案:鸡妈妈和鸡宝宝_小班体育教案07-07

鸭妈妈和鸡阿姨教案12-17

教案《小小鸡和它的鸡妈妈》12-17

小班数学教案:鸡妈妈和鸡宝宝02-28

小班数学教案鸡妈妈和鸡宝宝03-28

鸡妈妈的问题12-08

大班音乐鸭妈妈和鸡阿姨教案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