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时间:2024-11-29 21:09:29 林强 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通用10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通用10篇)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一、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人物形象。

  二、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

  三、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教学设想

  一、以“说”为主学习课文。

  二、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的评析,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三、主要教学过程 通读——说读——评读。

  四、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

  1.介绍《战国策》。

  (师先提问,生答后再小结。)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

  2.简述时代背景。

  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其余山东六国中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了,又过了几年,秦就统一了天下。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国谈判。

  二、通读——说内容。

  1.生齐读课文,教师听音。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请同学们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

  雎(jū) 怫(fú) 跣(xiǎn) 抢(qiāng)

  祲(jìn) 缟(gǎo) 傀(guī) 挠(náo)

  3.请同学们说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加惠(给予恩惠。)

  怫然(盛怒的样子。)

  免冠徒跣(摘了帽子,光着脚。冠,帽子。跣,赤脚。)

  抢地(撞地。抢,碰、撞。)

  休祲(吉凶的'征兆。休,吉祥。祲,不祥。)

  色挠(指变了脸色。挠,屈服。)

  谢(道歉。)

  谕(明白,懂得。)

  4.请同学们结合注释读课文。

  (学生散读,老师巡视。)

  5.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要求:能准确地概括出文章的主旨。生思考后师提问。)

  6.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

  (要求:在准确的前提下,能复述出人物的精神特质。生稍作准备后回答。)

  三、说读——说译文。

  1.学生分角色读课文。

  (叙述者、唐雎、秦王各由一人担任,要能读出人物应有的语气。)

  2.教师以句子为单位读一段课文,每读一句,学生就跟着集体杂然地翻译文句。

  3.学生仿效老师的方式分组译读课文。

  4.教师从二、三段中找出几个难句请学生口头翻译。如: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5.学生杂然地再读课文。

  四、评读——说意味。

  1.学生演读课文。

  ⑴演读分两组,每组各找两位同学分别饰演唐雎和秦王。

  ⑵演读内容分别为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

  ⑶演读地点设在讲台。

  ⑷要求饰演者能在充分理解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演读出人物的精、气、神,能融入角色中。

  2.每个同学以“……表现了……”(或“……写出了……”、“……反映了……”)说一句品析课文语言的话。如: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表现了秦王的外强中干;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写出了秦王盛气凌人、以强凌弱的心态;

  “挺剑而起”反映了唐雎不畏强暴、宁死不屈。

  (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然后请学生回答。)

  3.教师评点。

  (教师评点的原则,是以鼓励、夸赞为主,同时也要指出学生回答中的不当之处。)

  4.教师小结。

  这篇记叙文,写了唐雎忠于使命,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揭露了秦王的骄横欺诈,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本质,虽不假修饰,却十分鲜明生动,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五、作业 。

  查找资料,了解外交史上那些出使他国而“不辱使命”的人和故事。

  附:板书设计

  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骄横欺诈 敢于斗争

  狂妄无理 善于斗争

  不可一世 不畏强暴

  秦王 唐雎

  前倨后恭 胆识兼备

  色厉内荏 有智有勇

  外强中干 不卑不亢

  【说明】

  学习《唐雎不辱使命》这篇课文,应着重了解人物性格,注意人物性格的反衬作用。所以,本方案的教学角度拟为:说读——以说为主学习课文,了解人物形象。具体操作步骤是通读——说读——评读。

  设想能让学生在读、说中了解人物性格,锻炼学生的复述、翻译、朗读能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设想能让学生在自己的亲身饰演中,把握人物性格,并学习唐雎的那种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设想让学生学会通过对具体语句的分析,了解人物性格、把握人物形象的方法。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训练点

  1、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2、领悟本文言辞的巧妙美。(言之有节,言之有据,言之有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点

  1、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理解人物语言的个性化特点,分析人物对话描写的作用。

  四、教学时数:

  根据学生情况,力争一课时,如果学生对文章不熟悉或阅读层次不高,得分两课时。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设计教学预案,查阅相关资料,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熟读课文,翻译课文。

  六、教学设计:

  (一)导入

  简介《战国策》。

  (二)质疑

  1、今天我们将学习里面的一篇文章《唐雎不辱使命》(板书),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看了课题,你有什么想要知道的,或者不明白的`地方想要提出来的吗?

  2、学生质疑,教师提出关键问题,PPT展示:

  ①唐雎的使命是什么?

  ②为什么唐雎要出使?

  ③“不辱”是什么意思?唐雎是怎么完成使命的?

  ④唐雎是个什么样的人?

  (三)初读

  1、指明四个同学分段朗读文章,出示听读要求:

  (1)你觉得哪些字容易读错,提醒一下大家。

  (2)看你能通过听和想,明白刚才提出的哪个问题。用笔作上记号。

  2、学生汇报,正字正音,珍视学生的初读感受。

  3、分组练读,分译全文。

  (四)悟读

  1、为大家讲讲这个故事。

  2、看看前边还有哪些问题我们没有解决。(分析唐雎和秦王的性格)

  (五)演读

  1.假如你是导演,你觉得这个剧应该拍几个场景?你会招几个演员?

  2.排演,准备。

  3.表演,评议。

  (六)延伸

  战国时期的“士”是指哪一类人?能不能举出几个历史上有名的“士”?

  教后记:

  上这课之前,有个学生给我打电话,说感觉自己最近语文学习的兴趣下降了,我仔细一想,自己为了赶进度,已经有开始满堂灌了,难怪学生有点厌倦。我原想初三的孩子会不好意思,应该不爱表演了吧?因为前两次孩子们的表演质量就不是很好,我原本不打算“浪费时间”了,但上课时我想到那个孩子的话,临时决定让他们换新角色-------导演,没想到孩子们情绪高涨,竟然认真地改写剧本,认真排练,参与度非常高,课后我给他们发了最佳导演奖,最佳演员,最有创意奖,我发现孩子们学习效果特别好。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进一步积累文言词汇,培养文言语感。

  2、体会唐雎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勇士形象。

  3、学习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评价人物。

  4、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独立思考的思维品质。

  5、学习本文对人物言行简洁传神的刻画方法。

  教学重难点:

  1.积累古文词语:谓、易、其(作语气词)、虽然、虽、休、寝、错、仓等及出自《战国策》的常见成语。

  2.文章对“士”的作用的强调;选材的突出重点。

  教学方法:

  朗读(多种形式):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上出现了许多杰出的人物,他们正如夜空中闪烁的`群星照亮了历史的天空,相信这些人物也曾照亮过你的心灵。请你说说你喜欢他们中的哪一位,并根据查找的资料简要说明……今天老师再向大家介绍一位非常有性格的古人,他就是唐雎,现在让我们大家一起走进唐雎。

  二、反复朗读,质疑答疑。

  1、结合注释自由朗读。

  2、指名分段朗读。要求读准字音及语句节奏。

  3、生生评价,师适时点评,必要时示范引领。

  4、默读课文,学生提问,教师答疑。

  (《战国策》是战国时期各国史官和策士的言论辑录,后由西汉刘向编订,始定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分国别编辑。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重要活动,着重记载了谋臣策士的谋略和言论。)

  三、疏通文意

  1、指名结合文章注释叙述文章大体内容,不要求字字落实,遇到不理解的字、词、句可越过。(不求甚解读文章,旨在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

  2、语段讲解接龙。

  (学生讲解语段中的文言知识点: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及特殊句式。)

  3、师生共补。

  四、笔尖沉淀:

  归纳整理文言知识点。

  第二课时

  一、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a、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b、针对课文的内容提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

  2、引导学生逐字逐句的深入阅读,并通过四人小组讨论。

  问题:

  (1)秦王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真正目的何在?真得如他所说“请广于君”吗?

  (2)秦王为什么不直接攻打,而要易地呢?

  (3)安陵君拒绝秦王与唐雎拒绝秦王有何不同?

  (4)秦王说的“天子之怒”是指什么?他说天子之怒的目的是什么?

  (5)唐雎为何要说专诸、聂政、要离这三个人的事?

  二、合作探究,理解人物明确:

  这篇文章中唐雎和秦王在你心目中各自留下了什么印象?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概括一下他们的性格特点,并在文中找出相应的依据。

  三、结合实际,分析评价,启迪思想。

  唐雎的自主自强、不畏强权的精神和敢于为国牺牲的精神,在他与秦王的较量中表现的淋漓尽致,请同学们谈一谈他的这种精神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没有意义?

  四、巩固训练:

  1、熟读课文。

  2、以小组为单位编写剧本,突出唐雎和秦王的舌战。

  3、搜集“完璧归赵”“毛遂自荐”“晏子使楚”的故事。

  五、课外练习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读一读写一写本文的字词;

  能力目标:

  借助注释和工具疏通文意。

  重点难点:

  体会秦王和唐雎这两个对立的人物在性格上的反衬作用。

  策略和方法:

  朗读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由电影《我的一九—九》中著名外交家顾维均的故事?引出他“不辱使命”,然后,列举众多“不辱使命”的外交者,如硕相如、鲁仲连、周恩来等,以引出唐雎和课题。

  二、简介作者,释题

  1.《战国策》:战国时代国别体史书。原有《国事》《国策》《短长》等不同名号,共有33篇。西汉成帝时,刘向根据战国末年的纵横家著作整理编辑而成。

  2.辱:辱没。

  三、教师范读课文

  解决以下字音:

  唐雎 怫然 免冠徒跣 以头抢地 休寝 缟素 色挠

  四、整体感知:

  1.你是如何评价唐雎的?故事中的人物有哪些?主要人物是哪个?

  2.故事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最后的结果是怎样的?

  五、研读赏析:

  1.听录音带,学生跟读第一段。

  2.采用老师讲述为主的方法,疏通以下字词。

  安陵君其许寡人

  大王加惠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

  秦王不说

  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①细读秦王的话,体会一下,秦王以五百里地易安陵是出于好心吗?

  ②秦王易地的真正目的是什么?请恰当推测一下。

  ③安陵君以什么理由拒绝了秦王的要求?

  ④请概括第一段的段意。

  4.学生齐读第一段。

  六、学习课文第二段

  1.男生齐读第二段。

  2.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翻译全段,引导学生理解以下词句: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请广于君

  而君逆寡人,轻寡人与

  虽千里之地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

  3.讨论以下问题:

  ①细读秦王对唐雎说的话,回答:秦王认为自己对安陵君是什么态度?安陵君对他又是什么态度?

  ②你认为秦王说的是真心话吗?为什么?

  ③唐雎是如何反驳的。

  ④注意比较一下:唐雎的理由和安陵君的理由有何异同。

  七、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简单回顾—卜课时内容,引入新课

  二、学习课文第三段

  1.女生齐读课文。

  2.学生结合注释自读第三段。

  3.师生互相提问,弄懂重点词句的意义。

  秦王佛然怒

  大王能尝闻布衣之怒乎

  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怀怒未发,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4.指名口译全段,教师予以订正和评价。

  5.思考以下问题:

  ①秦王说的“天子之怒”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②秦王为什么要说“天子之怒”呢?

  ③唐雎一连举了专诸、聂政、要离等三个人物,其目的是什么?

  ④“若士必怒……今日是也。”表现了唐雎的什么精神?

  ⑤讨论:唐雎说,怀怒未发,休棱降于天,你认为正确吗?为什么呢?

  6.学生齐读第三段。

  三、学习课文第四段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散读第四段,然后迅速笔译第四段。教师巡堂,随时解决学生的疑问。

  3。思考讨论:面对唐雎严厉反击,秦王有什么行动和言语?

  明确:面对唐雎的反击,秦王软弱了,“色挠”“长跪而谢之”以及他说的“徒以有先生也”,都说明了他的.外强中奸、色厉内荏的内心世界。

  4.秦王的反映对刻画唐雎的形象有什么好处?

  明确:从侧面刻画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的智勇超群、英气逼人的大无畏精神。

  四、学生齐读课文,思考

  1.人物的对话主要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举例说明。

  明确:主要用了夸张、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

  夸张: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排比;夫专诸刺王潦也……苍鹰击于殿上。

  对偶: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2.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语言的力量,使人物的对话具有强大的说服力,体现了雄峻奇伟的语言风格。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5

  学习目标

  积累文中词句,把握唐雎形象。

  课堂预设

  初读感知

  1.裸读(不借助资料和注释阅读),了解难词句和课文大意。

  2.就课文内容提出阅读问题。

  【参考】

  (1)“使命”指什么?

  (2)唐雎是怎样做到“不辱使命”的?

  (3)唐雎是一个怎样的人?

  再读理解

  1.结合注释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句,并思考提出的阅读问题。

  2.组内交流:

  (1)解决难词难句。

  (2)修正或完善对问题的回答。

  3.师生互动。

  重点引导:

  (1)词语归纳性积累。

  (2)回答问题要以原文为依据,完整作答,并准确翻译。

  【参考】

  (1)第一段故事的起因,交代“唐雎使于秦”的原因;第二段故事的发展,写唐雎重申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弗敢易的观点,抵制秦王骗局;第三段故事的高潮,写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并“挺剑而起”;暗示他将效仿古人,行刺秦王。第四段故事的结局,写秦王“长跪而谢之”,唐雎不辱使命。

  (2)文章通过记述唐雎以超人的'胆识和雄辩之辞折服骄横、狂妄、狡诈的秦王,打消了秦王企图吞并安陵的妄想,终于不辱使命之事,赞颂了唐雎的机智沉着、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

  三读感悟

  阅读课文,你有什么感想或启示?

  学生自由交流,可从唐雎、秦王等角度来谈。

  课堂检测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文后习题。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1)故不错意也错:

  (2)弗敢易易:

  (3)长跪而谢之曰谢:

  (4)寡人谕矣谕:

  2.下列各组词句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①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日②太守谓谁

  B.①秦王不悦②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C.①安陵君其许寡人②潭中鱼可百许头

  D.①愿终守之②愿借子杀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1)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

  (2)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4.自古至今,像唐雎一样“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还有许多。试举一例,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事迹。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6

  教学目的

  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感受人物个性特征,品味古人凛然气节

  教学内容

  对话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周恩来与派克钢笔的故事导入,孟子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为大丈夫!”的句子入题——凛然气节,板书标题。

  二、课文内容理解

  1、归纳故事情节

  2、勾画出随着情节发展的推进人物情态发生变化的语句并设计图表展示

  三、分析人物形象

  1、分别找出秦王和唐雎说的话(原文复述)

  2、小组结合课文内容商讨并归纳人物各自特点,老师适时点拨

  3、总结人物刻画的.主要描写手法

  语言描写,并且使用了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语言力量,体现了本文雄峻奇伟的语言风格,从而更好地突出了人物的个性特色。

  四、感受人物个性

  1、分角色朗读,并要很好揣摩人物个性特征

  2、朗读评价(师生兼评)

  五、拓展训练

  假如本文中两个人物都在我们面前,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

  (学生训练,老师点评)

  六、小结

  面对一心要吞并天下的强秦,唐雎,这位安陵小国的使者,从容镇定,不畏强暴,拼死一搏,使安陵国避过了一劫。唐雎确实不辱使命。我们要学习他为真理正义而斗争的凛然正气。

  八、作业

  当堂背诵精彩对话(第三段)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7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知识,掌握“之”“其”“而”用法辨析一词多义。古今异议。积累常用文言句式

  2、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作文方法。

  3、熟读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

  1、指导学生重视诵读,培养学生文言文的语感,提高诵读能力。力求读出节奏感。读,得流利,读出感情。

  2、课外搜索战国七雄,与“士”的相关资料,学会自主分析资料,主动探究,养成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习惯。

  3、体会本文,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鲜明表现各自性格特点的写法。领悟全文。

  4、体会唐雎言之有节,言之有句,言之有力的说话技巧。

  [德育目标]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正气凛然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点】:

  1、理清行文思路,读出人物性格,背诵课文

  2、本文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的特点。

  【教学难点】

  1、理解关键语句体会人物语言的个性化特点

  2、体会秦王与唐雎这两个对立人物性格上的反衬作用。

  【教学方法】

  1、文献法。组织学生课前搜集整理有关资料。

  2、朗诵法。引导学生在多角度,多层次朗读中。理解文意,感受其美好情操。

  3、讨论点拨法。对词句理解,对文意的概括通过生生互动,培养合作探究意识。对难以理解问题,教师作必要点拨;师生互动,提高效率。体现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地位

  【教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掌握基本文言词语;理清行文思路;指导学生多角度朗读背诵;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概括人物形象;赏析文章祥略得当,语言个性鲜明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张艺谋导演的《英雄》轰动一时,刺客刺秦的故事广为流传,那么同学们想不想听一个刺秦的故事老师出示课题

  {二}熟悉时代背景:

  1、出示《战国七雄形势图》

  2、学生联系初中国历史知识,分析战国七雄的形势

  3、老师总结介绍:本文讲叙的'故事在战国哪个阶段呢?从文中灭韩之魏一词看应发生在秦王灭六国之前,此时赵燕齐楚四国都奄奄一息,亲统一天下大势已定。在这种形势下,魏的附属国安陵芨芨可危,此时秦王提出易地要求,安陵君会答应吗?安陵君的命运如何?让我们一起阅读课文吧!

  学生大声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板书课题。

  {三}扫清障碍:

  1.请三位同学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听读音,并订正其读音错误。

  2.老师出示课件。请同学们正确读出下列字的读音

  3.同学们在订正字音和字义的过程中能做到音正字准,可惜缺乏文言文的音律美。

  4.请听示范朗读。

  老师播放多媒体配乐朗读课件。同学们听后讨论示范朗读有那些优点。同学们练习朗读各段。

  请同学们想象描绘一下你心中的秦王,唐雎,安陵君分别是什么形象?

  同学们自由发表见解以后,老师出示课件:唐雎,秦王,安陵君的形象图。

  {四}整体感悟:

  1.针对题目你可能提出哪些问题?请同学思考讨论发表见解:

  同学可能会提出:唐雎是个什么性格的人?他的使命是什么?秦王怎样羞辱他?他怎样不辱使命的?

  2.决同学们的这些问题,都可以在课文中找出答案,请同学们默读全文,在文中划出可以理解回答这些问题的原句。

  3.学生默读课文思索问题。

  {五}深层探究:

  1、唐雎的使命是什么?

  {1}同学齐读第一段,一名同学用原文回答:秦王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一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述:秦王以易地为诱饵企图吞并安陵遭拒绝,秦王不悦,安陵国危在旦夕。

  老师点评后并指出这是情节开端。除了几句串场的叙述,几乎全用对白交代了事情起因。

  {2}老师提问;这段表现出秦王,安陵君什么样的个性特点?

  那些词语能体现出他们的性格?

  {3}老师指导学生分组朗读:三组读秦王,一组读安陵君,老师点拨:三组同学应读出秦王的专横,一组读出安陵君的不卑不亢。

  2.唐雎怎样不辱使命的?

  {1}学生讨论回答斗争应分三个回合:

  第一个回合{第二段}唐雎义正严辞的驳斥秦王“轻寡人“的理论。

  {2}老师指出这是情节发展,并安排同学分组朗读。2组读秦王,2组读唐雎

  {3}老师强调应读出此阶段秦王的气势汹汹和唐雎的针锋相对。

  第二回合{第三段}唐雎以布衣之怒与秦王天子之怒相对挺剑而起。

  老师指出这是情节高潮,并将四组学生分成3组读唐雎,一组读秦王。要读出秦王的骄横狂妄。

  第三回合{第四段}侧面描写“秦王色挠,长跪谢之”点明主题,教师指出这是情节结局。

  老师安排一组学生朗读体会秦王的色历内荏,贪生怕死,外强中干。

  教师总结:本文较短,但围绕着“唐雎不辱使命”这么一个中心事件,形成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故事情节,自然紧凑,严谨完整。

  {六}重现历史:

  1、请同学按照情节分组,全文朗读,回味本文,自然紧凑的情节。在朗读中体会秦王,唐雎,安陵君的人物性格。

  2、用一句话概括唐雎,秦王的人物性格。

  3、教师课件演示:

  唐雎:不畏强暴,忠君爱国,有勇有谋。

  秦王:色历内荏,外强中干,贪生怕死。

  老师总结:

  这篇文章绘生绘色地塑造了唐雎和秦王的形象,作者把这两个人物放在一场尖锐的矛盾冲突中,通过对话,鲜明地表现了各自性格,我们也应在朗读中读出这种性格。

  {七}作业:

  模仿《战国策》体例特点,设想唐雎出使回国后,唐雎,秦王,安陵君之间的故事。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文言积累重点字词句。

  2、领悟本文言辞的巧妙美。(言之有节,言之有据,言之有力。

  3、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演能力。

  2、加强诵读,从整体文意的把握来帮助理解文中的具体字、词、句,从对文中关键字词句的确切理解来帮助掌握整体文意。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重要字词句理解与积累。

  2、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1、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

  2、唐雎辩论的技巧。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

  2、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法

  3、讲练相结合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课件导入新课。

  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荆轲在易水上辞别燕太子丹时,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土一去兮不复还”。这就是《战国策》里描绘的燕赵游侠之士的形象,虽然他最终失败被杀,但他的.故事却一直为后。人传诵,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要讲的则是另一个故事:作为小国之臣的唐雎,在秦王寻衅威胁的情势下出使秦国,能够毫不畏惧,敢于同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最终理直气壮地折服秦王,不辱使命。这种勇气是难能可贵的。这里的唐雎,是《战国策》里塑造的又一个游侠勇士的形象。

  二、走近作者,走进作品

  多媒体显示

  《战国策》:西汉末年刘向编写的一本以记言为主的史书,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它叙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灭六国为止,约二百三四十年时间,是我们研究战国时期历史的一部重要著作。它叙事长于铺陈,多加渲染夸张,写得有声有色;语言生动流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人物形象比较鲜明丰满;在论辩中往往采用故事或寓言作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文学色彩。所以它对后代的散文著作有很大影响。

  这篇文章记叙了战国末期的一段故事:公元前230年和公元前225年,秦先后灭亡了韩魏两国;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想用诈骗手段并吞安陵。安陵君拒绝秦王的要求,在秦王不悦的情况下派遣唐雎出使秦国,目的就在于保全国土,解除与秦国之间的矛盾。

  三、朗读课文,初步把握

  1、听课文朗读带,然后显示朗读课文。

  2、投影检测

  弗fú 雎jū 怫fú 跣xin 抢qiāng

  傀guī 祲jìn 缟go 挠náo 谕yù

  四、再读课文,翻译全文

  1、显示再次朗读课文,并结合注解,借助工具书和参考资料,自行疏通文意,同桌之间可以讨论。

  2、学生翻译课文,师生共同明确,把握课文内容。

  3、分析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叙述唐雎出使秦国的缘由。

  第二部分(2-3)写唐雎和秦王面对面的斗争。

  第三部分(4)写秦王被唐雎的浩然正气所折服。

  五、整体感知

  本文通过唐雎面对暴秦展开斗争直至折服秦王的记述,赞扬了唐雎坚持正义、勇敢无畏的爱国精神。全文短小精悍,全部用人物对话来叙写和展开情节。

  六、作业设计

  1、复习本节课内容并预习课文。

  2、在我国古代有很多“士”,这个特殊的阶层流传下来许多故事,如毛遂、蔺相如、晏子等,课下搜集整理一些,在班级交流。

  附: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1)叙述唐雎出使秦国的缘由。

  第二部分(2-3)写唐雎和秦王面对面的斗争。

  第三部分(4)写秦王被唐雎的浩然正气所折服。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法。

  2、培养学生朗读、复述、翻译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3、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权、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了解民族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

  结合课后练习二,围绕“不辱”二字展开教学。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去年张艺谋导演的影片《英雄》曾轰动一时,刺客刺秦的故事也广为流传,多方演绎。今天我们要学的是历史上一个类似刺秦的故事。下面请大家自读一下这篇出自《战国策魏策》的历史短篇。

  二、学生活动:

  1、自读后,请几位学生分段朗读,其他学生判断其读音、句读是否有误。

  2、齐读。

  3、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四人一组,教师轮流指导)

  4、请学生复述故事大意。(其他学生从语气、语态、是否流畅、描述是否准确生动等方面进行评价)

  5、分组讨论出场人物的性格特点。(注意揣摩其语气)

  三、教师小结:作为小国之臣的唐雎,在秦王寻衅威胁的'情势之下出使秦国,能够毫不畏惧,敢于同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最终理直气壮地使秦王折服,终不辱使命,这种勇气和胆识是难能可贵的。而秦王正是在这份胆识的威慑下败下阵来。

  四、人物分析(板书)

  (傲慢无礼)秦使→安陵君(委婉坚决)

  (不卑不亢)唐雎→秦王(骄纵、虚伪、阴险――“不说”、“怫然怒”

  色厉内荏、前倨后恭――“色挠”)

  五、作业:

  1、搜集有关《战国策》、文中典故的资料。

  2、完成课后练习二、三。

  3、自由结组,编成课本剧,课上展演。

  第二课时

  一、检查第二项作业完成情况,抽查字词解释。

  二、资料搜索:

  1、结合本文的写作特点了解《战国策》(结合注释了解)

  2、战国时期的“士”及以养士三千著称的“战国四公子”

  3、文中三刺客的故事及历史上其他著名刺客的故事注:1、《战国策》又名《十二国策》,记录了上至春秋、下至秦灭六国约二百三四十年的历史,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国别体史书。(学生只要能了解本文通过对话表现人物鲜明性格这一写作特点即可。)2、以上三方面资料大部分由学生讲述,教师适当补充。

  三、学生课本剧展言:

  注:通过演出旨在考察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理解人物性格的能力,亦可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及临场发挥的能力。

  四、作业:1、课后练习四、本课同步

  2、预习《核舟记》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后记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10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和文言句式。

  2.分析人物形象。

  3.学习文章的写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靠勇敢和智慧取得成功的人士。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他的名字叫唐雎。(板书课题《唐雎不辱使命》)

  2、简介《战国策》。

  二、疏通文意。

  1、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标出生字词读音。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结合课本上的注释,弄明白词语和句子的意思。不懂的词标出来问老师或同学解决。

  3、老师出示多媒体课件,检查学生对词语和句子的掌握情况。

  (1)解释红色的词语。

  唐雎不辱使命秦王使人谓安陵君

  虽然,受地于先王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请广于君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仓鹰击于殿上休祲降于天

  天下缟素长跪而谢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译文: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译文:

  4、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感情。

  三、熟读背诵。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描写进行熟读背诵。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一、品读人物。

  1、找出文中秦王和唐雎的对话,看两人是怎样较量的.?较量的结果如何?从中看出人物有何性格特点?

  秦王“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盛气凌人,先发制人)

  唐雎“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不卑不亢,据理力争)

  秦王“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恼羞成怒,进行恫吓)

  唐雎“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毫不示弱,针锋相对)

  结果: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总结人物性格:

  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

  秦王前倨后恭,色厉内荏。

  二、讨论写法。

  1、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秦王以大欺小,明着易地,实则强夺。安陵君看透秦王的阴谋,不想易地,这就惹怒了秦王。在这紧张的矛盾中唐雎出使秦国。秦王一上来便盛气凌人的指责唐雎,接下来又以天子之怒进行恫吓,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秦王的前倨后恭,色厉内荏和唐雎的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形象跃然纸上。

  2、丰富的潜台词。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乖乖地把地送来,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与臣而将四矣。(我将效法他们与你拼命。)

  三、拓展提升。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你知道哪些?课下读一读相关的文章,交流一下他们的故事。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05-01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405-01

唐雎不辱使命05-01

《唐雎不辱使命》05-01

唐雎不辱使命 教学设计示例205-02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设计05-01

唐雎不辱使命 习题精选04-28

唐雎不辱使命反思04-01

唐雎不辱使命课后反思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