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上册全册教案

时间:2023-05-04 07:20:23 物理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初二物理上册全册教案

  ●教学目标:

初二物理上册全册教案

  一、知识目标:

  1.学生认识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对物理研究及物理应用有初步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步了解学好物理应注意的事情。

  二、能力目标:

  1.过观察和实验,学习初步的探究问题的方法。

  2.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三、德育目标:

  1.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发现科学实验带来的乐趣。

  2.共同完成的观察及实验中,学会和同伴的协作和配合。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讨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难点:

  能从看到的现象中提出问题。

  ●教方法:

  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师自我介绍

  二、引入

  [师] 从这个学期开始我们学习一门新课物理。请同学们观看漂亮的章首图,然后听一位同学带感情地朗读配文。

  三、进行新课

  [师] 科学之旅的第一站,先请同学们观看几个有趣的实验。

  [演示] 课本图0.1-1实验 [演示] 课本图0.1-2实验。

  教师边演示,边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教师再演示书本的几个 [想想做做]

  1.放大镜看自己的手指纹:是放大的;再用放大镜看窗外的物体:是缩小的。

  2.乓球会落下吗?

  [师] 以上的这些实验有趣吗?

  [板书] 物理是有趣的

  [板书] 物理学的研究范围:声、光、热、电、力等现象

  [师] 这些现象不仅有趣且都包含一定的科学道理,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逐渐弄清楚其中的奥秘。

  物理学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

  [板书] 怎样学习物理。

  [板书] (1)勤于观察、勤于动手

  [板书] (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板书] (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四、小结

  物理学是有趣的,有用的。学习物理要用自己的眼睛仔细观察周围的生活,从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大胆猜想、善于动手、勇于实践,才能最终发现事物的发展规律,才能在真理的大海中勇往直前。

  五、布置作业(略)

  六、板书设计

  1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2.过程与方法

  ●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使用适当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2.难点:误差的产生。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复习:速度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要计算速度必须知道什么量?怎样利用公路上的里程碑大致测出汽车的速度?

  通过学生的讨论得出要测出相应的时间。

  (二)讲授新课

  1.时间的测量

  让学生讨论各种测量时间的工具和方法。学生说出多种方法和用具。鼓励学生用科学的眼光认识周围的事物。

  ①时间的单位:秒(s)、分(min)、时(h)

  ②学生活动:练习使用停表的方法;利用停表测量自己一分钟内脉搏跳动的次数,然后用脉搏估算一段时间;用绳子绑住一支笔做成一个摆,测量摆摆动一个来回所用的时间。

  2.长度的测量

  ①长度的单位:kmmdmcmmmmnm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各进制)

  ②测量长度的工具:直尺、卷尺(刻度尺)、螺旋测微器、游标卡尺

  ③学生活动:测出物理课本的长宽厚;

  ④学生讨论并活动:如何较准确测出硬币的直径、一页纸的厚度、细铜线的直径?

  总结得出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刻度尺要贴近被测物体;刻度尺要跟所测物体的长度平行;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测量结果=数字+单位

  3.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种差别就是误差。

  错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等原因造成的。

  两者区别:误差不能消除,但可以减小,例如多测量几次错误可以消除。

  (三)课堂小结

  懂得测量时间和长度的方法和用具

  (四)布置作业

  完成相应的同步练习

  (五)教学后记

  12运动的描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2.过程与方法

  ●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什么是机械运动以及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物

  2.难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因为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运动情况是可以不同的。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让学生阅读课本序言,让他们有个印象:运动同样具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学好运动的科学,能够深入了解体育,还能深入了解自然。

  (二)讲授新课

  1.机械运动

  让学生讨论课本图11.11所示的运动以及相类似的运动。让学生讨论日常生活中有关运动的现象。

  针对学生的讨论,提出如下问题:

  ①你从座位走到黑板前,这一过程中,你的什么发生了变化?

  ②有一辆汽车停在路边和在路上行使有什么不同?

  ③说天上飞的飞机是运动的,你根据什么?

  引导学生从讨论和回答中得出:

  (1)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改变。(板书)

  提出问题:

  ①图中的那些物体是否在做机械运动?

  ②我们周围的树木,房屋以及教室里的桌椅是运动的吗?

  讨论得出:整个银河系、喜马拉雅山、猎豹都在做机械运动,而树木、房屋以及桌椅也都跟地球自转,同时绕太阳公转,它们也在做机械运动。可见,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运动。

  2.参照物

  播放一部分选择不同参照物所产生不同感觉的教学VCD。使学生回忆类似的场景,然后提问:为什么乘客会产生这样的错觉?组织学生讨论,初步明确乘客判断运动和静止所选的标准不同以后,会产生不同的判断。

  学生活动:把课本放在桌上,课本上放一把尺子,推动课本使课本沿桌面运动。让学生讨论回答:

  ① 选取课本作标准,尺子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

  ② 选择课本作标准,尺子和课桌是运动还是静止?

  ③ 选择尺子作标准,课桌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

  得出参照物的概念:

  参照物: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一起描述图11.13卡车的运动情况:选取地面做参照物,卡车是运动的;

  选取收割机做参照物,卡车是静止的。从而得出:

  在讨论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要看以哪个物体做标准,选择的标准不同,它的运动情况就可能不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描述图11.14的各种情形物体的运动状况。

  (三)课堂小结

  1.什么是机械运动?

  2.什么是参照物?为什么要选参照物?

  3.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四)作业与思考

  1.课本第22页的动手动脑学物理

  2.同步测试相应的练习。

  (五)教学后记:

  13运动的快慢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

  教学重、难点分析

  1.重点:速度的计算

  2.难点:速度单位以及单位换算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场面描述:我校的100米决赛正在进行,小明勇夺冠军,同学都羡慕地说,他跑得真快!而在5000米的长跑竞赛中,运动健将小马一举夺得冠军,同学们佩服地说:小马跑得真快!

  引导学生从事例中提出问题:怎样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二)讲授新课

  1.速度

  组织学生讨论所提出的问题。学生从小明跑得真快的事例中讨论得出:运动员运动的路程相同,比较哪个运动员先到达终点就是哪个运动快。

  得出:通过相等的路程,用的时间短的运动得快。

  提问:小李步行,而妈妈骑自行车,大家同时从家里出发,怎么判断他们运动的快慢?

  学生讨论得出:谁在前边谁就运动得快。

  在相等的时间内,走的路程多的运动得快

  提问:怎样比较小明和小马谁运动得快呢?

  启发学生回答:可以计算出相同路程所用的时间短就是运动快或者计算出相同时间运动的路程长也是运动快的。

  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速度:大小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v=s/t

  单位:m/s或者是km/h

  例题:书本23页

  指导学生学会单位换算

  练习:20m/s= 54km/h=

  例题:书本24页

  指导学生学会熟练掌握公式的变形。

  2.匀速直线运动

  指导学生观察图11.22。让他们提出不同之处。从而引出匀速直线运动的含义: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

  变速运动:物体运动快慢是变化的运动。

  让学生列举一些生活中物体做变速运动的例子(汽车开动时,汽车刹车时,足球在草地滚动时等等)

  平均速度:v=s/t 这样算出的速度上该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三)课堂小结

  1.怎样表示运动的快慢?

  2.速度是怎样计算的?

  3.速度的单位怎样进行换算?

  4.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那么变速运动呢?

  (四)作业

  1.书本26页第一、四题

  2.完成相应的同步测试

  (五)教学后记

  14测量平均速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②.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

  ①.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②.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③.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

  教学过程;

  师:在上课前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把铜丝作为斜面,让滑轮滑下来)滑轮在前半程滑的快,还是后半程滑的快?生答。

  师:前半程或后半程或一样快。要想知道哪一段滑的快,就得比较平均速度。速度又怎么知道呀?用路程除以时间,路程用刻度尺来测,时间要用表来测,那具体应测哪些物理量呀?今天我们就要用实验的方法测出在斜坡上各路段的平均速度,从而来验证斜坡上自由滚下的物体在前半程快还是后半程快。板书课题:平均速度的测量。

  实验器材可从实验台上选取。要求同学们以组为单位,先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画出实验表格,进行分组实验,收集数据最后得出结论。请同学们拿出实验报告,分组讨论并完成实验报告上的第4、第5项内容,时间为5分钟。

  拿出一组同学的实验报告在展台上展示。

  师:很好,那么后半程的时间如何测量呢?生答。

  总结:可以用总时间减去前半程的时间。那秒表又如何使用呢?哪位同学知道呢?生答。

  总结:很好,按一下开始计时,再按一下停止计时,再按一下回零。外面的长针走一圈是30秒,长针走两圈里面的短针走一格是一分钟。我们会使用秒表了,下面就开始进行实验并收集数据,把数据填在表格里。时间为10分钟。开始:

  实验结束把一组同学的报告展示出来。

  师:哪位同学发现他们的数据有什么问题没有?

  很好,长度测量的结果要有准确值和估计值,他们这一组同学没有写出估计值。长度测量写出估计值的同学请举手。你们的路程测得怎么不一样呢?生答。你们是怎么测量的呢(找学生演示他们是如何测量木板的长度的)?我们通过这个实验就验证了,物体从斜面上滚下来时,后半程比前半程的速度快。你们能比较出哪一组的小车滑的快吗?不能,有什么办法吗?有同学说比速度,怎么比呢? 请同学们完善你们的实验方案,算出小车在斜面运动时全程的平均速度,时间为2分钟。

  再拿两组实验报告比较一下,哪一组小车滑的快。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正确地测量路程、时间,并通过实验测出了前半程后半程和全程的平均速度。

  下面请同学们思考如何测出1路公共汽车从河师大到火车站的平均速度呢?

  【作业布置】用一根米尺和一块手表,怎样既方便又较正确地测出从你家门口到学校门口的路程?简要说出测量步骤。

  2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学习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

  速度不同。

  3、能分析一些常见的声现象。

  重、难点:(重)1、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的探究。

  (难)2、设计探究的实验。

  3、声现象的分析、解释。

  关 键: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结论。

  教学过程:

  导学达标:

  学生观看第一部分录像各种各样的声音。引入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

  1、声音的产生

  演示实验:(1)、敲打音叉音叉振动,发声。

  (2)、握住振动的音叉,声音马上停止。

  (3)、放一段声音的录像。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4)、扩展:录制声音

  2、声音的传播:

  (1)、得出:固体、气体可以传播声音。

  (2)、实验14页图1-4示:得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学生活动:月球上的宇航员如何交谈?

  学生活动:如何证明液体可以传声?

  (3)、声波:利用录像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声波?同水波进行对比。

  3、声速: 不同介质中的声速是不同的。

  学生活动:(1)、看15页的表格内容

  (2)、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速度谁快?

  15℃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学生活动: 对着远处的高山喊可以听到回声,为什么在教室里讲话听不回声?

  4、回声:声音的反射。 0.1秒 17米

  二、小结:

  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

  三、达标练习:

  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本节内容,因内容较多,可以留一部分作课外练习。

  四、课后活动:

  动手动脑:1、2、3题。

  教学后记:

  在课堂上对声音的知识不能扩展太多,这只是声音的第一节课,可降低难点。

  要测一测学生的接受情况。

  22声音的特性

  学习目标:1、知道声音的三个特性

  2、知道什么是频率?频率的应用。

  3、利用实验去探索影响声音特性的原因。

  重、难点:(重)1、人耳怎样听到声音的?

  (难)2、设计探究的实验,清楚双耳效应。

  关 键: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结论。

  教学时数:2课时

  教材分析:1、本节是了解性常识,而且比较简单,学生基本上一看就

  懂,所以课堂教学基本上让学生主动去完成,教师加以必

  要的纠正即可。其他时间可以讨论上节课的练习。

  教学过程:

  前提测评:

  1、声音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 , 不能传声。

  3、声音在 、 体中比 体中传播的快。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

  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为什么我们可以区分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

  1、音调:声音的高低

  试验:研究音调与振动快慢的关系

  课本如图示

  结果:振动越快,音调越高,振动越慢,音调越低。

  结论:(1)、频率:物体一秒内振动的次数,频率越高,

  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2)、人的听觉范围:20Hz~20000Hz

  学生阅读课本图示

  2、响度:声音的强弱

  试验:研究响度与振动幅度的关系

  课本如图示

  结果: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结论:(1)、响度与振幅有关

  (2)、响度与发声体距听者的距离有关

  (3)、用dB表示声音的强度,学生阅读材料:

  了解一些环境的响度。

  3、音色:声音的一个特征

  音色表示什么?

  三、小结:

  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

  四、完成物理时习在线本章内容

  五、教后记

  本节内容比较多,应紧扣要求,在课堂上完成教学任务。

  应让学生在课后去分析较多的声现象,并布置一定的思考题?

  23声的利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参观或看录像等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

  生活中利用声的例子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法与学法:阅读自学法、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1)自由说出所了解的利用声的现象;

  (2)观看相关的录像;

  (3)讨论对以上的应用例子怎样归类

  在此基础上,老师综合学生所举的例子和初步的分类方法,进行总结性的讲解。

  1、声与信息

  计算:小明向较远的高山大喊一声,经过1.2s听到回声,请问:小明距离高山多远?(当时气温是15℃)

  学生算出结果后,清楚回声可以测出距离。

  (1)介绍蝙蝠采用回声定位来确定目标的位置

  (2)介绍声呐技术产生的背景以及现代声呐技术的应用方面

  (3)介绍B超在医学上的应用

  (4)超声波测出金属内部的伤痕

  2、声与能量

  介绍超声波清洗精细机械;

  超声振动除结石。

  超声波洁牙。

  课堂小结:

  声可以应用在哪些方面?

  课后作业:

  完成物理时习在线相关内容

  24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培养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境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噪声控制的途径 难点:噪声的危害以及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法与学法:分组讨论法、阅读法

  四、教学过程:

  放一段录像,先放出一段优美的旋律,然后放出一段嘈杂的声音。

  然后引入课题:优美的声音使人心情愉快,而杂乱的声音则令人心烦意乱。那么,令人心烦意乱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它对人有没有危害?怎样才能有效地防止这些声音的产生和或者削弱它呢?

  1、噪声的来源(学生讨论)

  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噪声的含义:

  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物理角度)

  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环境保护角度)

  2、噪声的等级和危害(学生讨论)

  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三条界线:

  90dB,会破坏听力;

  70dB,会影响学习和工作;

  50dB,会影响休息和睡眠。

  3、控制噪声

  复习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引起鼓膜的振动

  (声源发生处) (声音的传播过程) (人耳)

  演示实验:让闹钟发出声音,过一段时间后,把纸盒将闹钟罩住,让学生比较前后声音的不同。

  综合实验和学生活动内容,总结得出控制噪声的途径:

  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五、课堂小结:

  1、 噪声的来源和危害有哪些?

  2、 怎样防治噪声?

  六、布置作业:

  调查学校周围有哪些噪声源,学校应该采取哪些合理的措施?

  七、教学后记: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不多,在强调一两个主要内容的同时,可以安排一定的课外练习让学生在课堂完成。

  31温度

  教学目标:1、理解温度的概念。

  2、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

  3、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重、难点:1、设计测温度的仪器(温度计) 2、正确使用温度计

  教学器材:烧杯、冷热水、温度计、体温计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欣赏一段有春、夏、秋、冬的影片

  问题:你知道物质有几种状态吗?这些状态如何转化?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学生猜想)

  教师:刚才有同学说温度(热),下面我们就来学习

  有关温度的知识 温度计

  二、 进行新课: 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1)、试验:课本70页试验:图4.4-1示

  结论:人们凭感觉判断物体的温度往往不可靠, 必须采取其他较好的办法。

  (2)、探究:有什么方法可以较好的判断出这哪杯水的温度比较高?

  学生结论〔 〕

  2、温度计:测量温度的仪器

  实物观察各种温度计

  结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分类:实验室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实物、录像观察)

  3、摄氏温度:字母C代表摄氏温度 ℃是摄氏温度的单位,读做摄氏度;

  它是这样规定的: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零摄氏度,

  把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摄氏度,0℃到100℃分成100等份,每1份就是1℃。低于0℃用负数表示

  例:37℃读作37摄氏度 -45℃读做零下45摄氏度

  4、体温计: ○1 结构、量程、分度值 ○2使用

  5、实验用温度计的使用:

  探究:怎样使用?要注意些什么问题?

  总结:(1)使用前 观察量程所测温度不能超过或低于量程

  认清分度值每小格代表的数值

  (2)使用时 ①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壁

  ② 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③ 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继续留在被

  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让学生读数,把结果写出来)单位

  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

  课本后练习。

  教学后记:

  温度计的使用方面,按课本要求让学生进行探究,但一定要把步骤总结并进行板书。

  可以对几种温度计进行对比

  32熔化与凝固

  教学目标:1、理解气态、固态和液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2、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3、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4、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重、难点:1、实验探究熔化、凝固的规律。 2、正确得出熔化、凝固的规律。

  教学器材:烧杯、水、温度计、海波、蜡、酒精灯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常用温度计的测温原理是什么?单位是什么?是怎样规定的?

  2、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3、体温计的测温方法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你知道物质有几种状态吗?这些状态可以转化?(学生回答、并举例,教师总结:)

  1、物态变化:物质由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 汽化: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 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

  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 液化: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 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

  下面我们先学习熔化与凝固

  探究实验:课本75页,物质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

  提出问题

  猜想与假设

  设计试验

  进行试验

  数据记录:

  时间/min 1 2 3 4 5 6 7 8 9

  海波的温度/℃

  蜡的温度/℃

  利用数据作出图像然后说明凝固的过程,并在坐标中作出海波、蜡的凝固图像。

  学生探究、寻找规律,教师总结如下:

  2、熔化和凝固:

  固体 晶体: 在熔化时温度不变,晶体熔化的温度叫熔点

  非晶体: 在熔化时温度不断上升,没有熔点。

  晶体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叫凝固点,非晶体没凝固点,同一晶体的熔点=凝固点。

  不同晶体熔点不同(见课本熔点表),记住冰的熔点。

  3、熔化时吸热,凝固时放热。

  4、、介绍一些常见的熔化和凝固现象。

  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1、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2、课本后练习。

  教学后记:本节课的内容较多,且难度较大,节奏可以放慢些,可以给学生补充一些必要的知识:如:图形图像、物质状态等

  33汽化和液化

  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

  3、知道蒸发可以致冷。

  过程和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

  重、难点:1、蒸发、沸腾的相同点与不同点。2、分析一些常见的汽化、液化引起的现象。

  教学器材:烧杯、水、温度计、酒精灯、铁架台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_____, 热。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_____。 热。

  2、晶体熔化和凝固时的规律是什么?

  3、晶体温度在熔点和凝固点所处的状态是什么?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晒在太阳下的衣服一会儿就干了,衣服上的水那里去了?(学生猜想)

  进行新课:

  1、探究:水的沸腾

  ( ) 提出问题

  ( ) 设计试验

  如何进行、需要器材、注意事项、 仪器安装、酒精灯的使用等

  ( ) 进行试验

  数据记录:

  时间/min 1 2 3 4 5 6 7 8 9

  海波的温度/℃

  蜡的温度/℃

  利用数据作出图像,学生探究、寻找规律,教师总结如下:

  2、沸腾:

  (1)、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2)、液体要达到一定的温度才沸腾,沸腾时温度不变,液体沸腾的温度叫沸点。

  (3)、不同液体的沸点不同。(液体的沸点随气压的增大而升高)

  3、蒸发:

  (1)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汽化现象。

  (2)蒸发只发生在液体的表面。

  (3)、蒸发有吸热致冷作用

  4、沸腾与蒸发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汽化的两种方式)

  5、液化(放热):举例说明:降低温度可以使气体液化(生活中水蒸气遇冷会液化)

  压缩体积也可以使气体液化(生活中的实例)

  (1)、降低温度与压缩体积是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

  (2)、液化要放热(水蒸气烫伤更严重)

  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1、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2、课本后练习。

  教学后记:液化、汽化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可以举较多的例子进行分析

  可以讨论:吸热、放热是必要条件

  34升华和凝华

  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

  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2、过程和方法:通过观察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学道理。

  重、难点:1、判断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2、解释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教学器材:可密封的玻璃瓶、酒精灯、碘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物质由_______转变为_______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两种方式是________和________。

  2、物质由_____转变为_____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过程______热量。居民使用的液化石油气,就是在常温下用_________的方法,是石油气变成液体储存在钢瓶里的。

  3、关于蒸发和沸腾,下列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沸腾必须在一定温度下进行;

  B、蒸发不需要吸热,沸腾需要吸热;

  C、蒸发是液体表面汽化的现象,沸腾则是在液体内部进行的汽化现象;

  D、蒸发是缓慢的汽化现象,沸腾是剧烈的汽化现象。

  4、夏天扇扇子,人感到凉爽,主要是因为扇来的风:( )

  A、 降低了周围的温度;

  B、 降低了人的体温;

  C、 加快了人身上的汗水的蒸发;

  D、 赶走了人体周围的热空气。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雪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猜想:〔 〕

  进行新课:

  1、升华(吸热):物质直接从固态变成气态。 凝华(放热):物质直接从固态变成气态,

  2、实验:碘的升华和凝华

  结论:(1)、注意直接。(2)、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3、解释常见的升华、凝华现象

  ○1卫生球变小 ○2干冰的人工降雨和人造烟雾 ○3冰花的形成

  ○4雪、霜、冰雹的形成 ○5雾松的形成 ○6 灯泡用久了会变黑

  固体

  4、小结本章内容:

  液体 气体

  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课本后练习。

  教学后记:

  要分析一些常见的凝华、升华现象

  41光的直线传播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

  2、过程和方法

  阅读我们看到了古老的光的内容,了解宇宙的信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亲身的体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亲身的体验与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

  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提高探索的积极性。

  重、难点:

  1、 光的直线传播的内容。2、分析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器材:

  激光源、玻璃杯、水、烟雾、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①我们为什么可以看见物体?物体有光线射

  入我们的眼睛。例如:阳光、日光灯、电视等。

  ②学生探讨:光线是如何传播的?

  二、 进行新课:

  1、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例如:学生举例

  上面的光源能分成几种类型? (1)、自然光源 (2)、人造光源

  2、探究:光的传播

  演示试验①:图片阳光穿过树林

  演示试验②:激光在水中穿过

  演示试验③:激光在烟雾中穿过

  结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应用:影、排队、射击、日食、月食

  (可以让学生先讨论,部分现象要解释)

  3、光的速度:

  讨论:光有没有速度?(有,非常大)

  在真空中,光的传播速度为 c=3108m/s,是宇宙中

  最快的速度。

  利用对比说明:34页图示。 在其他介质中的速度都比在真空中小

  4、分析总结小孔成像的原理及特点:倒立的实像。

  5、影子与像的不同:

  三、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四、课后活动:

  1、 完成物理套餐内容。

  2、 课本后练习。

  42光的反射

  一、知识和技能

  1、了解光在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 2、认识光反射的规律。

  3、知道光路可逆。 4、知道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二、重、难点:

  1、理解光的反射规律的内容。

  2、利用实验现象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三、教学课时:2课时

  四、教学过程:

  1、、前提测评:

  1、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现象,说明光是沿 传播的。

  2、闪电与雷声虽然同时产生的,但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而后听到雷声,这说明了什么?

  2、、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①我们为什么可以看见物体?②学生探讨:许多物体本身并不发光,我们为什么也可以看的见?

  五、进行新课: 1、任何物体表面都可以反射光。

  2、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角i 角r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器材:有什么器材?如何使用

  方法、步骤:如何做?

  结果:填入左表

  结论如下:

  3、光的反射规律:

  (1)、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练习:物理套餐P30作图题

  4、试验:两种反射,得到定义如下

  (1)、漫反射:表面凹凸不平的反射(反射光线朝各个方向)

  (2)、镜面反射:光滑镜面的反射(平行光线射入,光线平行射出)

  探讨:在漫反射中,是否遵守上面的反射规律?

  (学生讨论后,作图证明)

  漫反射也遵守光的反射规律。

  5、光的反射的应用:学生举例(注意黑板反光问题)

  6、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六、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七、教学后记:

  在探究活动中,应给出较具体的指导,避免学生的盲目性。

  前、后的练习要补充。

  八、完成时习在线作业,并做好训练题。

  43平面镜成像

  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了解光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4、初步了解图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重、难点:1、利用试验、现象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平面镜成像原理。

  教学器材:蜡烛、平面镜、纸、玻璃、球面镜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光是沿 传播的。 2、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3、 作图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①试验:平面镜可以成像,为什么?

  ②学生探讨:平面镜成的像有什么特点?

  ③讨论:把镜后面的水银去掉,还能成像吗?

  进行新课:

  1、学生试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器材:蜡烛、纸、玻璃、尺

  步骤:①试验装置如何?步骤如何?

  ②要策什么数据?要注意什么问题?

  ③能得出什么结论?

  2、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2)、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3)、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现象:水面成像(可详细讲解)

  3、平面镜成像原理: 光的反射

  (1)、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2)、讨论:水银面起什么作用?窗户上的玻璃能否成像?如何成像?

  4、球面镜:

  (1)、凸面镜:可以使光线发散,可以开阔视野,常用作观后镜。成什么像?

  (2)、凹面镜:可以使光线会聚,常用作太阳灶、汽车头灯 成什么像?

  学生讨论:球面镜的应用

  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完成物理时习在线本节内容。

  完成课本后习题。

  写出平面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00字以上)

  教学后记:

  要补充必要的知识点:如距离、虚实、原理等。

  44光的折射

  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

  了解光的折射的现象。

  了解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时的偏折规律。

  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

  2、过程和方法

  通过观察,认识折射现象。

  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觉。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近的情感。

  重、难点:掌握光的折射规律的内容。利用试验、现象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教学器材:激光源、透镜、水、纸、角度测量器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现象,说明光是沿 传播的。

  2、光在传播的过程中,如果遇到另一种介质,就会在介质表

  面发生 ,其反射角 入射角。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①现象:筷子折了、图像通过玻璃后变形了? 是什么原因?

  ②光的直线传播均匀介质,如果介质不均匀,光的传播不是直线吗?同学们猜一猜

  进行新课:

  1、试验: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光线向哪个方向偏折?

  (先让学生猜想:光线会往哪边折?)

  结果:

  2、光的折射规律:

  (1)、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

  (2)、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

  (3)、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

  结果:在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光从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偏折。

  光垂直界面射入时,传播方向不改变。

  4、有关现象:

  (1)、池底变浅:做图说明

  (2)、筷子弯折:做图说明

  (3)、海市唇楼:做图说明

  (4)、渔民刺鱼:做图说明:

  (5)、通过透明物质看物体,都是折射现象,成的都是虚像

  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完成课本练习。

  光的折射现象在生活中的实例(200字以上)

  教学后记:

  折射的三种情况要清晰,最好能做图。

  折射现象的解释:教师应先示范

  45光的色散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色散现象。知道色光的三原色是不同的。

  2、过程和方法

  探索色光的混合和颜色的混合,获得有关的知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亲身的体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亲身的体验与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

  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提高探索的积极性。

  重、难点:

  1、 掌握光的三原色、颜料的三原色

  2、 知道决定物体颜色的因素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无前面无相关内容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①我们为什么可以看见物体?物体有光线射入我们的眼睛。

  ②学生探讨:光线是如何传播的?

  ○3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什么?

  ○4生活中有哪些光的折射现象?

  进行新课:

  1、光的色散现象:彩虹现象

  实验:三棱镜分解太阳光

  光谱:红、橙、黄、绿、蓝、靛、紫

  2、光谱中红光偏折程度最小,紫不偏折程度最大

  3、物体的颜色:

  (1)、试验:光的色散说明什么问题?

  结论:白光是由各种颜色的光组成的,不同颜色的光混合后会变成其他颜色。 不同颜色的光分散的过程叫光的色散。

  (2)、颜色之迷: 不透明物体:由物体反射的色光决定。

  透明物体:由透过的色光决定。

  (3)、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4)、颜料的三原色:品红、黄、青

  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51透镜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2、过程和方法

  观察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重、难点:

  焦点、焦距的定义。

  透镜对光的折射作用。

  教学器材:

  激光源、各种透镜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完成光路图:

  空气 玻璃

  水 空气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我们经常用到一些玻璃器件。如:眼镜、照相机的镜头,它们有什么作用?

  进行新课:

  1、透镜:一些玻璃做的透明的器件(实物观察)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 (图3.1-1示)

  2、透镜的做法:

  主光轴:连接圆心的直线

  光心:透镜的中心 光心在主光轴上。 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3、透镜对光的折射作用:

  (1)、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又叫会聚透镜。

  (2)、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又叫发散透镜。

  4、焦点和焦距:

  焦点: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会聚到一点,叫凸透镜的焦点。

  焦点有几个?

  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单位是什么?

  5、凹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6、两种透镜上能画三条特殊的光线

  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完成课本练习。写出日常生活中你见到的透镜。

  教学后记:对光心、主光轴的知识进行补充。会聚、发散的结论。

  52生活中的透镜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和方法

  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与虚像的主要特征。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模拟照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喜悦。

  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重、难点:

  照相机的原理。

  凸透镜成像的特征。

  教学器材:

  透镜、纸片、放大镜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凸透镜、凹透镜对光各有什么作用?

  什么是焦点?什么叫焦距?

  光心有什么特点?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我们在生活中,有哪些仪器用到透镜?

  进行新课:

  1、照相机:可以成缩小、倒立的实像

  照相机的结构: 镜头凸透镜

  胶卷

  快门

  图3.2-1示

  2、活动:制作模型照相机(10分钟)

  3、投影仪:可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结构:图3.2-4示

  4、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实际是一个凸透镜

  怎样使用?

  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完成课本练习。

  写出照相的一些技巧。

  教学后记:

  考虑二个问题:如何讲解结构、原理时具体化?

  如何连接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过程和方法: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重、难点:1、试验的过程。2、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器材:透镜、光屏、蜡烛、刻度尺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凸透镜、凹透镜对光各有什么作用?

  2、什么是焦点?什么叫焦距?光心有什么特点?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

  照相机:可以成缩小、倒立的实像

  凸透镜 投影仪:可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思考:是什么原因影响了凸透镜所成的像?

  1、演示试验:

  物距: 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用U表示。

  像距: 像到透镜的距离,用V表示。

  焦距: 用f表示

  2倍焦距:用2f表示

  注意事项:A、蜡烛、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B、 调节光屏找出最清晰的像。

  结果:距离不同成的像不同

  像与距离有什么关系?

  2、学生试验:试验过程如课本示

  A、要找出放大、缩小的区域 B、要找出倒立、正立的区域 C:要找出不成像的区域。

  试验结果填入课本表格,并进行总结

  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对照电脑模拟)

  物距 像距 倒、正 大、小 虚、实

  u2f

  u=2f

  f

  u

  4、凸透镜成像的原理:(作图法)

  实像:真实光线汇聚而成的像,可以出现在光屏上。

  虚像:讨论其特点

  讨论:平面镜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

  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完成课本练习。

  写出凸透镜成像时各种的规律。

  54眼睛和眼镜

  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

  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了解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2、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具有眼保健意识。

  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重、难点:眼镜怎样矫正视力。

  教学器材:近视眼镜、远视眼镜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完成光路图:

  空气

  F F

  水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 眼睛是如何看见物体的?为什么有的人会近视?

  进行新课:

  1、眼睛:

  (1)、眼睛的结构:图3.4-1示

  各部分的作用 晶状体:

  睫状体:

  视网膜:

  (2)、眼睛如何看到物体:课本P63示

  总结:眼睛实际上是一个可以改变透镜焦距(厚度)的高档照相机

  2、近视眼与远视眼的产生原因:

  (1)、近视眼: 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

  眼球前后方向太长 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前面

  (2)、远视眼: 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差

  眼球前后方向太短 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后面

  探究:如何调整?

  3、眼镜: (1)、近视眼镜:让光线发散凹透镜

  (2)、远视眼镜:让光线会聚凸透镜

  4、眼镜的度数: 度数越大,折光能力越强。

  远视眼镜(凸透镜)正数

  近视眼镜(凹透镜)负数

  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完成课本练习。

  教学后记:实物眼睛凸透镜 比较

  总结规律:眼睛是可调的凸透镜

  可以播放动画说明近视眼、远视眼及调整方法

  55显微镜和望远镜

  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

  了解显微镜、望远镜的基本结构。

  2、过程与方法

  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获得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重、难点:显微镜、望远镜结构原理

  教学器材:显微镜、电脑平台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一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当:

  物体与透镜的距离为25cm时,成

  物体与透镜的距离为15cm时,成

  物体与透镜的距离为5cm时,成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 为什么要利用显微镜和望远镜?

  进行新课:

  1、显微镜:

  (1)、显微镜的结构:

  各部分的作用 目镜:

  物镜:

  反光镜:

  (2)、显微镜如何放大物体:课本P65示

  (作光路图说明)

  总结:显微镜实际上是二各凸透镜的组合,一个做投影仪,另一个做放大镜。

  2、望远镜:图3.5-2示

  各部分的作用 目镜:

  物镜:

  反光镜:

  (2)、望远镜如何看清远处的物体:课本P66示

  (作光路图说明)

  总结:望远镜实际上是二各凸透镜的组合,一个做照相机,另一个做放大镜。

  4、介绍新型的显微镜、望远镜。

  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1、完成课本练习。

  2、我还想知道?

  教学后记:

  可以让学生自学的方式进行,最后总结它们的结构和原理,然后复习本章知识。

  61质量

  课 时: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

  (2)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3)用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初步理解物质的量的含义。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而变化的物理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重点:天平的使用

  难点:天平的使用

  教具、学具: 教师演示用具:铁锤1把,大铁钉1个,托盘天平1台、砝码1盒。

  学生实验器材:托盘天平和砝码,塑料瓶,剪刀,白糖,水,小烧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一)质量

  (1) 通过对实物的观察,引入质量的概念。

  请学生观察讲台、课桌。提问:①它们是由什么东西组成的?②讲台和课桌哪个的木材多?

  教师出示铁锤和铁钉让学生观察,使学生知道铁锤和铁钉都是由铁组成,但铁锤含有的铁比铁钉含的铁多。

  讲解:讲台、课桌、铁锤、铁钉物理学中称为物体,组成这些物体的木材、铁叫物质。由上面的观察看出:讲台、课桌含有木材的多少不同;铁锤、铁钉含铁的多少也不同。物理学中用质量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板书:1.概念 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叫质量,质量的符号:m)

  (二)质量的单位

  (1)教师讲解:千克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为了方便,还有比千克大的单位吨,比千克小的单位克、毫克。

  板书:2、质量国际单位:千克( kg)

  质量其他单位:吨(t)、克(g)、毫克(mg)

  (2)学生练习一些质量单位的换算

  提问:质量的单位由大到小怎样换算?

  (板书:1t=1000kg、1kg=1000g、1g=1000mg)

  请学生观察课本表格一些物体的质量。读出大头针的质量、新生儿的质量、鲸的质量。

  (三)质量的测量天平

  (1)教师出示:托盘天平和物理天平,介绍学校实验室常用天平称质量。

  (2)托盘天平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讲解:由于托盘天平使用较简便,先学习托盘天平的用法。

  (a)托盘天平的构造

  让学生将课桌上的托盘天平与课本图10.22对照,认识托盘天平主要部件的名称。

  请一位学生上讲台利用托盘天平的实物说明托盘天平各主要部件的名称。

  (板书:托盘天平的构造:底座、横梁、托盘、平衡螺母、指针、分度盘、游码、标尺)

  (b)天平标尺的零刻线、最大秤量值、最小刻度值

  讲解:使用有刻度的工具,要先观察①零刻线在哪里?②量程多大?③最小刻度值多大?

  让学生观察课桌上的托盘天平,然后汇报上述三个问题的结果。

  学生汇报,教师指出:由于标尺上零刻线在左边,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线处时,是游码的左边与0对齐,因此游码读数时以左边的线为准;天平的量程即最大秤量值就是这台天平配套砝码盒内砝码的总数加游码最大的读数所表示的质量;最小刻度值就是标尺上每小格表示的质量数。

  (C)托盘天平的调节

  讲解:托盘天平是较精密的称质量工具,使用前要先调节,先把游码放在零刻线处,再调节横梁平衡。

  (板书:托盘天平的调节)

  教师边讲边示范,教师调一步,学生跟着调一步。

  教师指出:①由常见跷跷板的道理知道,指针偏左,右边平衡螺母向右调;指针偏右,右边平衡螺母向左调;②在调节横梁平衡时,如指针在分度盘中央左右摆动的格数相等,横梁也平衡;③天平调好后,左右天平盘不能互换。

  (d)天平的使用

  让全班阅读课本10页天平的使用方法。

  提问:如何用调好的托盘天平或物理天平称一个铁块的质量?

  (板书:天平的使用)

  师生讨论后归纳:用调好的天平称物体质量的方法:①铁块放左盘,砝码放右盘;②向天平盘加砝码要由大到小逐步替换;③铁块质量等于砝码和游码的质量数相加;④测量结束后,砝码放回砝码盒,游码移回零刻线。

  (3)天平的使用注意事项

  引导学生看课本天平使用要注意的事项。

  4、学生活动:完成课本11页想想做做

  教师小结:(板书:物体的质量不随它的形状、状态和位置而改变)

  三.小结

  四.巩固练习

  五.布置作业:完成对应同步练习

  六.教学后记:

  62密度

  课 时: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2)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

  (2)学习以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性(物质的本质特征)来定义密度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密度反映的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通过探究活动,使用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

  重点:密度

  难点:密度

  教具、学具:体积相同的不同种物质木块、铝块、铁块的质量,大小不同的若干铝块,大小不同的若干铁块, 托盘天平(最大秤量值200克)和砝码1套,刻度尺1只。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学生活动:想想做做

  让学生用天平称量体积相同的不同种物质木块、铝块、铁块的质量。

  学生对称量的结果会认识到,体积大小一样,但种类不同的物质,质量是不同的。表明物质在这方面性质上的差异。

  二.新课教学

  (一)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

  通过上面想想做做 提出问题: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会有什么关系?

  推测:同一种物质,体积越大,质量越大。如果体积增大到原来的两倍,质量是否也会增加到原来的两倍呢。也就是说,同一种物质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成正比吗?

  取大小不同的若干铝块,分别用天平测出它们的质量,用直尺测出边长后计算出它们的体积,列出表格来,然后以体积V为横坐标,以质量m为纵坐标,在方格纸上描点,再把这些点连起来。

  从测量数据上看,会得到同种物质的质量增加,其体积也增大;质量减少,体积也会减小的结论。将测量数据图像化,会更直观地得出:同一种物质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成线性关系,即同一种物质的质量跟体积成正比。

  将铝块换成铁块重做上述实验。

  分别计算每个铝块、铁块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可以得出其比值是个定值。这种比值不变性反映的正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对不同物质来说,其质量和体积的线性关系表现在过原点的不同直线上。换句话说,各种物质所对应的比值是不同的。

  讲解: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是单位体积的质量;同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相同,不同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一般不同,由此可知,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物理学中用密度表示物质的这种特性。

  (二)密度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教师指出:理解密度的概念时,要注意:(1)单位体积就是有一定大小的体积,如国际单位制中的1米3、1分米3、1厘米3等。(2)密度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每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如将铁块锉成铁屑,铁的密度都不变。

  (三)密度的公式

  密度=质量/体积

  讲解: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m/v

  教师指出:要注意:(1)的写法、读法。(2)密度只与物质种类有关,与物体的质量、体积无关。

  (四)密度的单位

  密度国际单位:千克/米3(kg/m3)

  密度其他单位:,克/厘米3(g/cm3)。

  1g/cm3=1000kg/m3

  让学生看课本一些物质(固体、液体、气体)的密度值,要求学生会查密度表中的密度值。引导学生阅读表中列出的各种物质的密度值,对于那些常见的物质的密度,形成一些具体的认识,例如金比铜的密度大,铜比铁的密度大,冰比水的密度小,记住水的密度等。

  讲解例题,教给学生如何运用物理公式进行密度计算。要求学生按一定的格式和步骤进行计算,不能只写公式和数字,一定要把必要的文字说明写出来。特别是对单位的运算要加以强调,提醒学生注意正确地书写,不能遗漏。

  三.小结

  四.巩固练习

  五.布置作业:完成对应同步练习

  六.教学后记:

  63 测量物质的密度

  课 时: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物质密度的概念。

  (2)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3)学会量筒的使用方法。一是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的方法;二是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重点:密度的测量

  难点:密度的测量

  教具、学具:量筒或量杯,水,盐水和形状不规则的塑料块,天平及砝码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前面学习质量、密度概念及用天平测量质量的基础上,学习测量物质的密度。学习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某个物理量的方法。

  二.新课教学

  (一) 规则形状固体物质的体积可以用刻度尺等测量工具来测量,液态物质的体积应该使用量筒来测量,不规则形状固体物质的体积也可以使用量筒来测量。

  学生活动:想想做做 怎样使用量筒?

  在学生观察实物的基础上,通过阅读课本,回答课本中提出的几个有关问题,并动手操作,学习使用量筒测量液体和不规则固体体积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1.量筒上的单位刻度多是以毫升(mL),也有一些是用立方厘米(cm3)来标度的。

  2.与许多测量仪器(学过的电流表、电压表、天平等)一样,量筒也有它的最大测量值。实验室中常用的有:50mL、100mL、500mL、1000mL等。

  3.量筒的分度值也各不相同,根据你测量精度的要求和被测物的尺度等因素来选择量筒的大小和分度值。

  4.视线与液面水平,与刻度线垂直。

  5.怎样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

  不规则固体物质体积的测量,需用量筒或量杯。

  另外,对于有余力的学生可在此基础上提出这样的问题:

  1.如果要测量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过大或无法浸入现有量筒之内,你有什么办法测量出它的体积?

  可采用溢杯法。即,将物体浸入盛满水的容器内,同时将溢出的水接到量筒中,读取的数值便是该物体的体积。如果现有量筒一次仍不能盛取溢出的水量,可慢慢将物体浸入,并多次盛接和读取数据,最后相加得到物体的体积。

  (二) 如何用量筒测量密度小于水的不规则物体(石蜡)的体积?

  可采用悬垂法。先读取悬挂重物浸没于量筒中液体时对应的体积,然后将石蜡和重物系在一起浸入量筒中读取此时的体积。两者的差值便是石蜡的体积。

  (三)探究

  怎样测量物质的密度?

  以盐水和形状不规则的塑料块为研究对象,

  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用于记录测量盐水和塑料块密度时所用的数据及所得的结果。要让学生明白需要记录哪些数据。让学生把所测得的有关数据填入其表格中,并根据测量数据进行数据处理,通过物理公式计算,间接得出被测物质的密度值。

  三.小结

  四.巩固练习

  五.布置作业:完成对应同步练习

  六.教学后记:

  64密度与社会生活

  (一)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 理解密度与温度的关系,并能解释简单的与社会生活相关的密度问题。

  (2) 利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总结出:一定质量的气体,温度高,密度变小;温度低,密度变大。

  (2) 学会利用密度这一重要属性鉴别物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充分把密度知识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

  (二)教学重点: 1、密度与温度的关系。2、密度与物质鉴别。

  (三)教学难点:水的反常膨胀,4℃水的密度最大。

  教具

  4千克的铅球、水桶、体重计、纸风车、酒精灯、细线、圆底烧瓶、水槽.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已知铁的密度为7.8103千克/米3,它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2.铅的密度为11.3103千克/米3,与铁的密度不同,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二)引入新课

  密度是物质的基本属性,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密度。密度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有重要的价值。在解决不同的实际问题时,密度知识是如何应用的.

  1.密度与物质鉴别

  讨论的问题如下:

  教师出示学生体育课上用的4kg的铅球,问学生:你如何判断,这种铅球是否用铅制成的?请说出你的办法来.

  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作答:先分别测量出铅球的质量和体积,再利用密度公式求出它的密度,判断它是否是铅组成的。

  又提问:如何利用家里能找到的器材,测出测量出铅球的质量和体积呢?

  用体重计测出铅球的质量,可以用水桶做排水器材测出铅球排开水的质量,即可算出铅球的体积。

  实验:

  计算:

  总结:用密度鉴别物质问题,如果我们计算出某一物体密度和密度表中某一物质密度相同,我们只能说可能是这种物质,如果前边例题中你不知道是铜球,这样用计算出的密度值。一分析就会错误地认为是铁球.

  所以在用密度进行物质鉴别时往往还要配合利用物质的其他特性,比如颜色、硬度等等.更科学的鉴别物质的方法,应采用化学分析或光谱分析,鉴别组成它的化学元素成分.

  同种物质的密度一般是不变的,如一瓶水用去一半,剩下一半水的质量是原来的二分之一,但密度不变。

  问题:同种物质的密度一定不变吗?如果某物体的质量不变,而它的体积改变了呢?

  实验:气体的热胀冷缩实验

  介绍实验装置:圆底烧瓶上用带有注有一小段红墨水的玻璃管的橡皮塞密闭空气。先后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观察。

  现象:烧瓶放在热水中时,里面的红墨水向外移动,说明瓶内气体受热体积膨胀了。

  而放在冷水中时,里面的红墨水向里移动,说明瓶内气体遇冷体积收缩了。

  同学们回家可做类似实验:两个吹胀的气球分别放在冰箱的冷藏室和炉火附近。观察现象。

  上面的实验说明最物质的密度与温度有关。

  2.密度与温度

  自然现象中风的形成也是因为密度与温度有关形成的

  做风形成的实验:教材P22

  空气因受热体积膨胀,密度变小而上升,热空气上升后,温度低的冷空气就从四面八方流过来从而形成了风。

  思考:教材P24

  根据气体的密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现象,试分析房间里的暖气一般都安装在窗户下面的道理。

  暖气周围的空气受热体积膨胀,密度变小而上升,靠近窗户的冷空气密度大,下沉到暖气周围,又受热上升,利用这种冷热空气的对流,可以使整个屋子暖和起来。

  人们很早就利用风力了,例如:利用风力来取水,灌溉、磨面,推动帆船、滑翔机等,近代大规模应用风力,主要在发电上。

  温度可以改变物质的密度。固体、液体的热胀冷缩不像气体那样明显,因而密度受温度的影响比较小。

  设问:难道所有的物质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吗?

  水的凝固点是0℃,北方的寒冷冬天,气温在0℃以下,湖面结成了冰,行人可以在湖面上行走。湖底还有鱼存活吗?

  300多年前,人类就已知道水在4摄氏度时密度最大这一现象。在冰湖中作的测试表明,表面冻结的湖里,冰面以下的水体中密度从上至下递增(这是当然的事了,重在下,轻在上),温度也是由上至下递增,从表层水体的0℃至底层水体的4℃。正是因为这个特性,湖里的鱼类能够在严寒的冬天躲在底层水体中,不至于被冻成冰块。

  水在04℃之间,是热缩冷胀,在4℃以上是热胀冷缩。

  水的反膨胀现象,给人们带来了好处,江河湖面的水结冰时,因为冰的体积膨胀,密度比水小,总是浮在水面上;而水到了4℃,密度最大,总是沉在下面。这样,冰块就成了一层天然的防寒屏障,使江河湖海不至于一冻到底,使大量的水下生物得以生存。

  水的反常膨胀,给人类生活也带来不方便。北方的冬天,放在户外的自来水管将冻裂。所以对自来水管的保护显得尤其重要。

  观看密度在

  初二物理上册全册教案(人教版)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 1.学生认识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对物理研究及物理应用有初步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步了解学好物理应注意的事情。

  二、能力目标: 1.过观察和实验,学习初步的探究问题的方法。

  2.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三、德育目标: 1.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发现科学实验带来的乐趣。

  2.共同完成的观察及实验中,学会和同伴的协作和配合。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讨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难点:能从看到的现象中提出问题。

  ●教学方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师自我介绍

  二、引入

  [师] 从这个学期开始我们学习一门新课物理。请同学们观看漂亮的章首图,然后听一位同学带感情地朗读配文。

  三、进行新课

  [师] 科学之旅的第一站,先请同学们观看几个有趣的实验。

  [演示] 课本图0.1-1实验 [演示] 课本图0.1-2实验。

  教师边演示,边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教师再演示书本的几个 [想想做做]

  1.放大镜看自己的手指纹:是放大的;再用放大镜看窗外的物体:是缩小的。

  2.乓球会落下吗?

  [师] 以上的这些实验有趣吗?

  [板书] 物理是有趣的

  [板书] 物理学的研究范围:声、光、热、电、力等现象

  [师] 这些现象不仅有趣且都包含一定的科学道理,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逐渐弄清楚其中的奥秘。

  物理学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

  [板书] 怎样学习物理。

  [板书] (1)勤于观察、勤于动手

  [板书] (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板书] (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四、小结

  物理学是有趣的,有用的。学习物理要用自己的眼睛仔细观察周围的生活,从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大胆猜想、善于动手、勇于实践,才能最终发现事物的发展规律,才能在真理的大海中勇往直前。

  五、布置作业(略)

  六、板书设计

  1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2.过程与方法

  ●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使用适当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2.难点:误差的产生。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复习:速度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要计算速度必须知道什么量?怎样利用公路上的里程碑大致测出汽车的速度?

  通过学生的讨论得出要测出相应的时间。

  (二)讲授新课

  1.时间的测量

  让学生讨论各种测量时间的工具和方法。学生说出多种方法和用具。鼓励学生用科学的眼光认识周围的事物。

  ①时间的单位:秒(s)、分(min)、时(h)

  ②学生活动:练习使用停表的方法;利用停表测量自己一分钟内脉搏跳动的次数,然后用脉搏估算一段时间;用绳子绑住一支笔做成一个摆,测量摆摆动一个来回所用的时间。

  2.长度的测量

  ①长度的单位:kmmdmcmmmmnm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各进制)

  ②测量长度的工具:直尺、卷尺(刻度尺)、螺旋测微器、游标卡尺

  ③学生活动:测出物理课本的长宽厚;

  ④学生讨论并活动:如何较准确测出硬币的直径、一页纸的厚度、细铜线的直径?

  总结得出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刻度尺要贴近被测物体;刻度尺要跟所测物体的长度平行;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测量结果=数字+单位

  3.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种差别就是误差。

  错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等原因造成的。

  两者区别:误差不能消除,但可以减小,例如多测量几次错误可以消除。

  (三)课堂小结

  懂得测量时间和长度的方法和用具

  (四)布置作业

  完成相应的同步练习

  (五)教学后记

  12运动的描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2.过程与方法

  ●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什么是机械运动以及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物

  2.难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因为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运动情况是可以不同的。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让学生阅读课本序言,让他们有个印象:运动同样具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学好运动的科学,能够深入了解体育,还能深入了解自然。

  (二)讲授新课

  1.机械运动

  让学生讨论课本图11.11所示的运动以及相类似的运动。让学生讨论日常生活中有关运动的现象。

  针对学生的讨论,提出如下问题:

  ①你从座位走到黑板前,这一过程中,你的什么发生了变化?

  ②有一辆汽车停在路边和在路上行使有什么不同?

  ③说天上飞的飞机是运动的,你根据什么?

  引导学生从讨论和回答中得出:

  (1)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改变。(板书)

  提出问题:

  ①图中的那些物体是否在做机械运动?

  ②我们周围的树木,房屋以及教室里的桌椅是运动的吗?

  讨论得出:整个银河系、喜马拉雅山、猎豹都在做机械运动,而树木、房屋以及桌椅也都跟地球自转,同时绕太阳公转,它们也在做机械运动。可见,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运动。

  2.参照物

  播放一部分选择不同参照物所产生不同感觉的教学VCD。使学生回忆类似的场景,然后提问:为什么乘客会产生这样的错觉?组织学生讨论,初步明确乘客判断运动和静止所选的标准不同以后,会产生不同的判断。

  学生活动:把课本放在桌上,课本上放一把尺子,推动课本使课本沿桌面运动。让学生讨论回答:

  ① 选取课本作标准,尺子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

  ② 选择课本作标准,尺子和课桌是运动还是静止?

  ③ 选择尺子作标准,课桌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

  得出参照物的概念:

  参照物: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一起描述图11.13卡车的运动情况:选取地面做参照物,卡车是运动的;

  选取收割机做参照物,卡车是静止的。从而得出:

  在讨论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要看以哪个物体做标准,选择的标准不同,它的运动情况就可能不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描述图11.14的各种情形物体的运动状况。

  (三)课堂小结

  1.什么是机械运动?

  2.什么是参照物?为什么要选参照物?

  3.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四)作业与思考

  1.课本第22页的动手动脑学物理

  2.同步测试相应的练习。

  (五)教学后记:

  13运动的快慢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

  教学重、难点分析

  1.重点:速度的计算

  2.难点:速度单位以及单位换算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场面描述:我校的100米决赛正在进行,小明勇夺冠军,同学都羡慕地说,他跑得真快!而在5000米的长跑竞赛中,运动健将小马一举夺得冠军,同学们佩服地说:小马跑得真快!

  引导学生从事例中提出问题:怎样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二)讲授新课

  1.速度

  组织学生讨论所提出的问题。学生从小明跑得真快的事例中讨论得出:运动员运动的路程相同,比较哪个运动员先到达终点就是哪个运动快。

  得出:通过相等的路程,用的时间短的运动得快。

  提问:小李步行,而妈妈骑自行车,大家同时从家里出发,怎么判断他们运动的快慢?

  学生讨论得出:谁在前边谁就运动得快。

  在相等的时间内,走的路程多的运动得快

  提问:怎样比较小明和小马谁运动得快呢?

  启发学生回答:可以计算出相同路程所用的时间短就是运动快或者计算出相同时间运动的路程长也是运动快的。

  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速度:大小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v=s/t

  单位:m/s或者是km/h

  例题:书本23页

  指导学生学会单位换算

  练习:20m/s= 54km/h=

  例题:书本24页

  指导学生学会熟练掌握公式的变形。

  2.匀速直线运动

  指导学生观察图11.22。让他们提出不同之处。从而引出匀速直线运动的含义: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

  变速运动:物体运动快慢是变化的运动。

  让学生列举一些生活中物体做变速运动的例子(汽车开动时,汽车刹车时,足球在草地滚动时等等)

  平均速度:v=s/t 这样算出的速度上该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三)课堂小结

  1.怎样表示运动的快慢?

  2.速度是怎样计算的?

  3.速度的单位怎样进行换算?

  4.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那么变速运动呢?

  (四)作业

  1.书本26页第一、四题

  2.完成相应的同步测试

  (五)教学后记

  14测量平均速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②.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

  ①.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②.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③.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

  教学过程;

  师:在上课前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把铜丝作为斜面,让滑轮滑下来)滑轮在前半程滑的快,还是后半程滑的快?生答。

  师:前半程或后半程或一样快。要想知道哪一段滑的快,就得比较平均速度。速度又怎么知道呀?用路程除以时间,路程用刻度尺来测,时间要用表来测,那具体应测哪些物理量呀?今天我们就要用实验的方法测出在斜坡上各路段的平均速度,从而来验证斜坡上自由滚下的物体在前半程快还是后半程快。板书课题:平均速度的测量。

  实验器材可从实验台上选取。要求同学们以组为单位,先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画出实验表格,进行分组实验,收集数据最后得出结论。请同学们拿出实验报告,分组讨论并完成实验报告上的第4、第5项内容,时间为5分钟。

  拿出一组同学的实验报告在展台上展示。

  师:很好,那么后半程的时间如何测量呢?生答。

  总结:可以用总时间减去前半程的时间。那秒表又如何使用呢?哪位同学知道呢?生答。

  总结:很好,按一下开始计时,再按一下停止计时,再按一下回零。外面的长针走一圈是30秒,长针走两圈里面的短针走一格是一分钟。我们会使用秒表了,下面就开始进行实验并收集数据,把数据填在表格里。时间为10分钟。开始:

  实验结束把一组同学的报告展示出来。

  师:哪位同学发现他们的数据有什么问题没有?

  很好,长度测量的结果要有准确值和估计值,他们这一组同学没有写出估计值。长度测量写出估计值的同学请举手。你们的路程测得怎么不一样呢?生答。你们是怎么测量的呢(找学生演示他们是如何测量木板的长度的)?我们通过这个实验就验证了,物体从斜面上滚下来时,后半程比前半程的速度快。你们能比较出哪一组的小车滑的快吗?不能,有什么办法吗?有同学说比速度,怎么比呢? 请同学们完善你们的实验方案,算出小车在斜面运动时全程的平均速度,时间为2分钟。

  再拿两组实验报告比较一下,哪一组小车滑的快。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正确地测量路程、时间,并通过实验测出了前半程后半程和全程的平均速度。

  下面请同学们思考如何测出1路公共汽车从河师大到火车站的平均速度呢?

  【作业布置】用一根米尺和一块手表,怎样既方便又较正确地测出从你家门口到学校门口的路程?简要说出测量步骤。

  2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学习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

  速度不同。

  3、能分析一些常见的声现象。

  重、难点:(重)1、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的探究。

  (难)2、设计探究的实验。

  3、声现象的分析、解释。

  关 键: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结论。

  教学过程:

  导学达标:

  学生观看第一部分录像各种各样的声音。引入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

  1、声音的产生

  演示实验:(1)、敲打音叉音叉振动,发声。

  (2)、握住振动的音叉,声音马上停止。

  (3)、放一段声音的录像。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4)、扩展:录制声音

  2、声音的传播:

  (1)、得出:固体、气体可以传播声音。

  (2)、实验14页图1-4示:得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学生活动:月球上的宇航员如何交谈?

  学生活动:如何证明液体可以传声?

  (3)、声波:利用录像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声波?同水波进行对比。

  3、声速: 不同介质中的声速是不同的。

  学生活动:(1)、看15页的表格内容

  (2)、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速度谁快?

  15℃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学生活动: 对着远处的高山喊可以听到回声,为什么在教室里讲话听不回声?

  4、回声:声音的反射。 0.1秒 17米

  二、小结:

  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

  三、达标练习:

  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本节内容,因内容较多,可以留一部分作课外练习。

  四、课后活动:

  动手动脑:1、2、3题。

  教学后记:

  在课堂上对声音的知识不能扩展太多,这只是声音的第一节课,可降低难点。

  要测一测学生的接受情况。

  22声音的特性

  学习目标:1、知道声音的三个特性

  2、知道什么是频率?频率的应用。

  3、利用实验去探索影响声音特性的原因。

  重、难点:(重)1、人耳怎样听到声音的?

  (难)2、设计探究的实验,清楚双耳效应。

  关 键: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结论。

  教学时数:2课时

  教材分析:1、本节是了解性常识,而且比较简单,学生基本上一看就

  懂,所以课堂教学基本上让学生主动去完成,教师加以必

  要的纠正即可。其他时间可以讨论上节课的练习。

  教学过程:

  前提测评:

  1、声音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 , 不能传声。

  3、声音在 、 体中比 体中传播的快。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

  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为什么我们可以区分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

  1、音调:声音的高低

  试验:研究音调与振动快慢的关系

  课本如图示

  结果:振动越快,音调越高,振动越慢,音调越低。

  结论:(1)、频率:物体一秒内振动的次数,频率越高,

  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2)、人的听觉范围:20Hz~20000Hz

  学生阅读课本图示

  2、响度:声音的强弱

  试验:研究响度与振动幅度的关系

  课本如图示

  结果: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结论:(1)、响度与振幅有关

  (2)、响度与发声体距听者的距离有关

  (3)、用dB表示声音的强度,学生阅读材料:

  了解一些环境的响度。

  3、音色:声音的一个特征

  音色表示什么?

  三、小结:

  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

  四、完成物理时习在线本章内容

  五、教后记

  本节内容比较多,应紧扣要求,在课堂上完成教学任务。

  应让学生在课后去分析较多的声现象,并布置一定的思考题?

  23声的利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参观或看录像等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

  生活中利用声的例子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法与学法:阅读自学法、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1)自由说出所了解的利用声的现象;

  (2)观看相关的录像;

  (3)讨论对以上的应用例子怎样归类

  在此基础上,老师综合学生所举的例子和初步的分类方法,进行总结性的讲解。

  1、声与信息

  计算:小明向较远的高山大喊一声,经过1.2s听到回声,请问:小明距离高山多远?(当时气温是15℃)

  学生算出结果后,清楚回声可以测出距离。

  (1)介绍蝙蝠采用回声定位来确定目标的位置

  (2)介绍声呐技术产生的背景以及现代声呐技术的应用方面

  (3)介绍B超在医学上的应用

  (4)超声波测出金属内部的伤痕

  2、声与能量

  介绍超声波清洗精细机械;

  超声振动除结石。

  超声波洁牙。

  课堂小结:

  声可以应用在哪些方面?

  课后作业:

  完成物理时习在线相关内容

  24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培养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境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噪声控制的途径 难点:噪声的危害以及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法与学法:分组讨论法、阅读法

  四、教学过程:

  放一段录像,先放出一段优美的旋律,然后放出一段嘈杂的声音。

  然后引入课题:优美的声音使人心情愉快,而杂乱的声音则令人心烦意乱。那么,令人心烦意乱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它对人有没有危害?怎样才能有效地防止这些声音的产生和或者削弱它呢?

  1、噪声的来源(学生讨论)

  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噪声的含义:

  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物理角度)

  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环境保护角度)

  2、噪声的等级和危害(学生讨论)

  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三条界线:

  90dB,会破坏听力;

  70dB,会影响学习和工作;

  50dB,会影响休息和睡眠。

  3、控制噪声

  复习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引起鼓膜的振动

  (声源发生处) (声音的传播过程) (人耳)

  演示实验:让闹钟发出声音,过一段时间后,把纸盒将闹钟罩住,让学生比较前后声音的不同。

  综合实验和学生活动内容,总结得出控制噪声的途径:

  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五、课堂小结:

  1、 噪声的来源和危害有哪些?

  2、 怎样防治噪声?

  六、布置作业:

  调查学校周围有哪些噪声源,学校应该采取哪些合理的措施?

  七、教学后记: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不多,在强调一两个主要内容的同时,可以安排一定的课外练习让学生在课堂完成。

  31温度

  教学目标:1、理解温度的概念。

  2、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

  3、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重、难点:1、设计测温度的仪器(温度计) 2、正确使用温度计

  教学器材:烧杯、冷热水、温度计、体温计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欣赏一段有春、夏、秋、冬的影片

  问题:你知道物质有几种状态吗?这些状态如何转化?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学生猜想)

  教师:刚才有同学说温度(热),下面我们就来学习

  有关温度的知识 温度计

  二、 进行新课: 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1)、试验:课本70页试验:图4.4-1示

  结论:人们凭感觉判断物体的温度往往不可靠, 必须采取其他较好的办法。

  (2)、探究:有什么方法可以较好的判断出这哪杯水的温度比较高?

  学生结论〔 〕

  2、温度计:测量温度的仪器

  实物观察各种温度计

  结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分类:实验室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实物、录像观察)

  3、摄氏温度:字母C代表摄氏温度 ℃是摄氏温度的单位,读做摄氏度;

  它是这样规定的: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零摄氏度,

  把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摄氏度,0℃到100℃分成100等份,每1份就是1℃。低于0℃用负数表示

  例:37℃读作37摄氏度 -45℃读做零下45摄氏度

  4、体温计: ○1 结构、量程、分度值 ○2使用

  5、实验用温度计的使用:

  探究:怎样使用?要注意些什么问题?

  总结:(1)使用前 观察量程所测温度不能超过或低于量程

  认清分度值每小格代表的数值

  (2)使用时 ①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壁

  ② 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③ 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继续留在被

  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让学生读数,把结果写出来)单位

  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

  课本后练习。

  教学后记:

  温度计的使用方面,按课本要求让学生进行探究,但一定要把步骤总结并进行板书。

  可以对几种温度计进行对比

  32熔化与凝固

  教学目标:1、理解气态、固态和液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2、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3、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4、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重、难点:1、实验探究熔化、凝固的规律。 2、正确得出熔化、凝固的规律。

  教学器材:烧杯、水、温度计、海波、蜡、酒精灯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常用温度计的测温原理是什么?单位是什么?是怎样规定的?

  2、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3、体温计的测温方法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你知道物质有几种状态吗?这些状态可以转化?(学生回答、并举例,教师总结:)

  1、物态变化:物质由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 汽化: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 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

  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 液化: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 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

  下面我们先学习熔化与凝固

  探究实验:课本75页,物质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

  提出问题

  猜想与假设

  设计试验

  进行试验

  数据记录:

  时间/min 1 2 3 4 5 6 7 8 9

  海波的温度/℃

  蜡的温度/℃

  利用数据作出图像然后说明凝固的过程,并在坐标中作出海波、蜡的凝固图像。

  学生探究、寻找规律,教师总结如下:

  2、熔化和凝固:

  固体 晶体: 在熔化时温度不变,晶体熔化的温度叫熔点

  非晶体: 在熔化时温度不断上升,没有熔点。

  晶体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叫凝固点,非晶体没凝固点,同一晶体的熔点=凝固点。

  不同晶体熔点不同(见课本熔点表),记住冰的熔点。

  3、熔化时吸热,凝固时放热。

  4、、介绍一些常见的熔化和凝固现象。

  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1、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2、课本后练习。

  教学后记:本节课的内容较多,且难度较大,节奏可以放慢些,可以给学生补充一些必要的知识:如:图形图像、物质状态等

  33汽化和液化

  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

  3、知道蒸发可以致冷。

  过程和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

  重、难点:1、蒸发、沸腾的相同点与不同点。2、分析一些常见的汽化、液化引起的现象。

  教学器材:烧杯、水、温度计、酒精灯、铁架台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_____, 热。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_____。 热。

  2、晶体熔化和凝固时的规律是什么?

  3、晶体温度在熔点和凝固点所处的状态是什么?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晒在太阳下的衣服一会儿就干了,衣服上的水那里去了?(学生猜想)

  进行新课:

  1、探究:水的沸腾

  ( ) 提出问题

  ( ) 设计试验

  如何进行、需要器材、注意事项、 仪器安装、酒精灯的使用等

  ( ) 进行试验

  数据记录:

  时间/min 1 2 3 4 5 6 7 8 9

  海波的温度/℃

  蜡的温度/℃

  利用数据作出图像,学生探究、寻找规律,教师总结如下:

  2、沸腾:

  (1)、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2)、液体要达到一定的温度才沸腾,沸腾时温度不变,液体沸腾的温度叫沸点。

  (3)、不同液体的沸点不同。(液体的沸点随气压的增大而升高)

  3、蒸发:

  (1)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汽化现象。

  (2)蒸发只发生在液体的表面。

  (3)、蒸发有吸热致冷作用

  4、沸腾与蒸发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汽化的两种方式)

  5、液化(放热):举例说明:降低温度可以使气体液化(生活中水蒸气遇冷会液化)

  压缩体积也可以使气体液化(生活中的实例)

  (1)、降低温度与压缩体积是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

  (2)、液化要放热(水蒸气烫伤更严重)

  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1、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2、课本后练习。

  教学后记:液化、汽化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可以举较多的例子进行分析

  可以讨论:吸热、放热是必要条件

  34升华和凝华

  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

  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2、过程和方法:通过观察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学道理。

  重、难点:1、判断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2、解释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教学器材:可密封的玻璃瓶、酒精灯、碘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物质由_______转变为_______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两种方式是________和________。

  2、物质由_____转变为_____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过程______热量。居民使用的液化石油气,就是在常温下用_________的方法,是石油气变成液体储存在钢瓶里的。

  3、关于蒸发和沸腾,下列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沸腾必须在一定温度下进行;

  B、蒸发不需要吸热,沸腾需要吸热;

  C、蒸发是液体表面汽化的现象,沸腾则是在液体内部进行的汽化现象;

  D、蒸发是缓慢的汽化现象,沸腾是剧烈的汽化现象。

  4、夏天扇扇子,人感到凉爽,主要是因为扇来的风:( )

  A、 降低了周围的温度;

  B、 降低了人的体温;

  C、 加快了人身上的汗水的蒸发;

  D、 赶走了人体周围的热空气。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雪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猜想:〔 〕

  进行新课:

  1、升华(吸热):物质直接从固态变成气态。 凝华(放热):物质直接从固态变成气态,

  2、实验:碘的升华和凝华

  结论:(1)、注意直接。(2)、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3、解释常见的升华、凝华现象

  ○1卫生球变小 ○2干冰的人工降雨和人造烟雾 ○3冰花的形成

  ○4雪、霜、冰雹的形成 ○5雾松的形成 ○6 灯泡用久了会变黑

  固体

  4、小结本章内容:

  液体 气体

  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课本后练习。

  教学后记:

  要分析一些常见的凝华、升华现象

  41光的直线传播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

  2、过程和方法

  阅读我们看到了古老的光的内容,了解宇宙的信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亲身的体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亲身的体验与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

  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提高探索的积极性。

  重、难点:

  1、 光的直线传播的内容。2、分析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器材:

  激光源、玻璃杯、水、烟雾、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①我们为什么可以看见物体?物体有光线射

  入我们的眼睛。例如:阳光、日光灯、电视等。

  ②学生探讨:光线是如何传播的?

  二、 进行新课:

  1、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例如:学生举例

  上面的光源能分成几种类型? (1)、自然光源 (2)、人造光源

  2、探究:光的传播

  演示试验①:图片阳光穿过树林

  演示试验②:激光在水中穿过

  演示试验③:激光在烟雾中穿过

  结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应用:影、排队、射击、日食、月食

  (可以让学生先讨论,部分现象要解释)

  3、光的速度:

  讨论:光有没有速度?(有,非常大)

  在真空中,光的传播速度为 c=3108m/s,是宇宙中

  最快的速度。

  利用对比说明:34页图示。 在其他介质中的速度都比在真空中小

  4、分析总结小孔成像的原理及特点:倒立的实像。

  5、影子与像的不同:

  三、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四、课后活动:

  1、 完成物理套餐内容。

  2、 课本后练习。

  42光的反射

  一、知识和技能

  1、了解光在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 2、认识光反射的规律。

  3、知道光路可逆。 4、知道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二、重、难点:

  1、理解光的反射规律的内容。

  2、利用实验现象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三、教学课时:2课时

  四、教学过程:

  1、、前提测评:

  1、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现象,说明光是沿 传播的。

  2、闪电与雷声虽然同时产生的,但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而后听到雷声,这说明了什么?

  2、、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①我们为什么可以看见物体?②学生探讨:许多物体本身并不发光,我们为什么也可以看的见?

  五、进行新课: 1、任何物体表面都可以反射光。

  2、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角i 角r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器材:有什么器材?如何使用

  方法、步骤:如何做?

  结果:填入左表

  结论如下:

  3、光的反射规律:

  (1)、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练习:物理套餐P30作图题

  4、试验:两种反射,得到定义如下

  (1)、漫反射:表面凹凸不平的反射(反射光线朝各个方向)

  (2)、镜面反射:光滑镜面的反射(平行光线射入,光线平行射出)

  探讨:在漫反射中,是否遵守上面的反射规律?

  (学生讨论后,作图证明)

  漫反射也遵守光的反射规律。

  5、光的反射的应用:学生举例(注意黑板反光问题)

  6、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六、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七、教学后记:

  在探究活动中,应给出较具体的指导,避免学生的盲目性。

  前、后的练习要补充。

  八、完成时习在线作业,并做好训练题。

  43平面镜成像

  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了解光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4、初步了解图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重、难点:1、利用试验、现象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平面镜成像原理。

  教学器材:蜡烛、平面镜、纸、玻璃、球面镜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光是沿 传播的。 2、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3、 作图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①试验:平面镜可以成像,为什么?

  ②学生探讨:平面镜成的像有什么特点?

  ③讨论:把镜后面的水银去掉,还能成像吗?

  进行新课:

  1、学生试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器材:蜡烛、纸、玻璃、尺

  步骤:①试验装置如何?步骤如何?

  ②要策什么数据?要注意什么问题?

  ③能得出什么结论?

  2、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2)、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3)、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现象:水面成像(可详细讲解)

  3、平面镜成像原理: 光的反射

  (1)、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2)、讨论:水银面起什么作用?窗户上的玻璃能否成像?如何成像?

  4、球面镜:

  (1)、凸面镜:可以使光线发散,可以开阔视野,常用作观后镜。成什么像?

  (2)、凹面镜:可以使光线会聚,常用作太阳灶、汽车头灯 成什么像?

  学生讨论:球面镜的应用

  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完成物理时习在线本节内容。

  完成课本后习题。

  写出平面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00字以上)

  教学后记:

  要补充必要的知识点:如距离、虚实、原理等。

  44光的折射

  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

  了解光的折射的现象。

  了解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时的偏折规律。

  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

  2、过程和方法

  通过观察,认识折射现象。

  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觉。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近的情感。

  重、难点:掌握光的折射规律的内容。利用试验、现象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教学器材:激光源、透镜、水、纸、角度测量器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现象,说明光是沿 传播的。

  2、光在传播的过程中,如果遇到另一种介质,就会在介质表

  面发生 ,其反射角 入射角。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①现象:筷子折了、图像通过玻璃后变形了? 是什么原因?

  ②光的直线传播均匀介质,如果介质不均匀,光的传播不是直线吗?同学们猜一猜

  进行新课:

  1、试验: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光线向哪个方向偏折?

  (先让学生猜想:光线会往哪边折?)

  结果:

  2、光的折射规律:

  (1)、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

  (2)、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

  (3)、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

  结果:在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光从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偏折。

  光垂直界面射入时,传播方向不改变。

  4、有关现象:

  (1)、池底变浅:做图说明

  (2)、筷子弯折:做图说明

  (3)、海市唇楼:做图说明

  (4)、渔民刺鱼:做图说明:

  (5)、通过透明物质看物体,都是折射现象,成的都是虚像

  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完成课本练习。

  光的折射现象在生活中的实例(200字以上)

  教学后记:

  折射的三种情况要清晰,最好能做图。

  折射现象的解释:教师应先示范

  45光的色散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色散现象。知道色光的三原色是不同的。

  2、过程和方法

  探索色光的混合和颜色的混合,获得有关的知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亲身的体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亲身的体验与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

  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提高探索的积极性。

  重、难点:

  1、 掌握光的三原色、颜料的三原色

  2、 知道决定物体颜色的因素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无前面无相关内容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①我们为什么可以看见物体?物体有光线射入我们的眼睛。

  ②学生探讨:光线是如何传播的?

  ○3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什么?

  ○4生活中有哪些光的折射现象?

  进行新课:

  1、光的色散现象:彩虹现象

  实验:三棱镜分解太阳光

  光谱:红、橙、黄、绿、蓝、靛、紫

  2、光谱中红光偏折程度最小,紫不偏折程度最大

  3、物体的颜色:

  (1)、试验:光的色散说明什么问题?

  结论:白光是由各种颜色的光组成的,不同颜色的光混合后会变成其他颜色。 不同颜色的光分散的过程叫光的色散。

  (2)、颜色之迷: 不透明物体:由物体反射的色光决定。

  透明物体:由透过的色光决定。

  (3)、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4)、颜料的三原色:品红、黄、青

  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51透镜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2、过程和方法

  观察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重、难点:

  焦点、焦距的定义。

  透镜对光的折射作用。

  教学器材:

  激光源、各种透镜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完成光路图:

  空气 玻璃

  水 空气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我们经常用到一些玻璃器件。如:眼镜、照相机的镜头,它们有什么作用?

  进行新课:

  1、透镜:一些玻璃做的透明的器件(实物观察)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 (图3.1-1示)

  2、透镜的做法:

  主光轴:连接圆心的直线

  光心:透镜的中心 光心在主光轴上。 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3、透镜对光的折射作用:

  (1)、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又叫会聚透镜。

  (2)、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又叫发散透镜。

  4、焦点和焦距:

  焦点: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会聚到一点,叫凸透镜的焦点。

  焦点有几个?

  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单位是什么?

  5、凹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6、两种透镜上能画三条特殊的光线

  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完成课本练习。写出日常生活中你见到的透镜。

  教学后记:对光心、主光轴的知识进行补充。会聚、发散的结论。

  52生活中的透镜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和方法

  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与虚像的主要特征。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模拟照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喜悦。

  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重、难点:

  照相机的原理。

  凸透镜成像的特征。

  教学器材:

  透镜、纸片、放大镜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凸透镜、凹透镜对光各有什么作用?

  什么是焦点?什么叫焦距?

  光心有什么特点?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我们在生活中,有哪些仪器用到透镜?

  进行新课:

  1、照相机:可以成缩小、倒立的实像

  照相机的结构: 镜头凸透镜

  胶卷

  快门

  图3.2-1示

  2、活动:制作模型照相机(10分钟)

  3、投影仪:可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结构:图3.2-4示

  4、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实际是一个凸透镜

  怎样使用?

  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完成课本练习。

  写出照相的一些技巧。

  教学后记:

  考虑二个问题:如何讲解结构、原理时具体化?

  如何连接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过程和方法: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重、难点:1、试验的过程。2、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器材:透镜、光屏、蜡烛、刻度尺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凸透镜、凹透镜对光各有什么作用?

  2、什么是焦点?什么叫焦距?光心有什么特点?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

  照相机:可以成缩小、倒立的实像

  凸透镜 投影仪:可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思考:是什么原因影响了凸透镜所成的像?

  1、演示试验:

  物距: 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用U表示。

  像距: 像到透镜的距离,用V表示。

  焦距: 用f表示

  2倍焦距:用2f表示

  注意事项:A、蜡烛、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B、 调节光屏找出最清晰的像。

  结果:距离不同成的像不同

  像与距离有什么关系?

  2、学生试验:试验过程如课本示

  A、要找出放大、缩小的区域 B、要找出倒立、正立的区域 C:要找出不成像的区域。

  试验结果填入课本表格,并进行总结

  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对照电脑模拟)

  物距 像距 倒、正 大、小 虚、实

  u2f

  u=2f

  f

  u

  4、凸透镜成像的原理:(作图法)

  实像:真实光线汇聚而成的像,可以出现在光屏上。

  虚像:讨论其特点

  讨论:平面镜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

  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完成课本练习。

  写出凸透镜成像时各种的规律。

  54眼睛和眼镜

  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

  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了解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2、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具有眼保健意识。

  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重、难点:眼镜怎样矫正视力。

  教学器材:近视眼镜、远视眼镜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完成光路图:

  空气

  F F

  水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 眼睛是如何看见物体的?为什么有的人会近视?

  进行新课:

  1、眼睛:

  (1)、眼睛的结构:图3.4-1示

  各部分的作用 晶状体:

  睫状体:

  视网膜:

  (2)、眼睛如何看到物体:课本P63示

  总结:眼睛实际上是一个可以改变透镜焦距(厚度)的高档照相机

  2、近视眼与远视眼的产生原因:

  (1)、近视眼: 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

  眼球前后方向太长 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前面

  (2)、远视眼: 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差

  眼球前后方向太短 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后面

  探究:如何调整?

  3、眼镜: (1)、近视眼镜:让光线发散凹透镜

  (2)、远视眼镜:让光线会聚凸透镜

  4、眼镜的度数: 度数越大,折光能力越强。

  远视眼镜(凸透镜)正数

  近视眼镜(凹透镜)负数

  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完成课本练习。

  教学后记:实物眼睛凸透镜 比较

  总结规律:眼睛是可调的凸透镜

  可以播放动画说明近视眼、远视眼及调整方法

  55显微镜和望远镜

  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

  了解显微镜、望远镜的基本结构。

  2、过程与方法

  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获得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重、难点:显微镜、望远镜结构原理

  教学器材:显微镜、电脑平台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一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当:

  物体与透镜的距离为25cm时,成

  物体与透镜的距离为15cm时,成

  物体与透镜的距离为5cm时,成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 为什么要利用显微镜和望远镜?

  进行新课:

  1、显微镜:

  (1)、显微镜的结构:

  各部分的作用 目镜:

  物镜:

  反光镜:

  (2)、显微镜如何放大物体:课本P65示

  (作光路图说明)

  总结:显微镜实际上是二各凸透镜的组合,一个做投影仪,另一个做放大镜。

  2、望远镜:图3.5-2示

  各部分的作用 目镜:

  物镜:

  反光镜:

  (2)、望远镜如何看清远处的物体:课本P66示

  (作光路图说明)

  总结:望远镜实际上是二各凸透镜的组合,一个做照相机,另一个做放大镜。

  4、介绍新型的显微镜、望远镜。

  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1、完成课本练习。

  2、我还想知道?

  教学后记:

  可以让学生自学的方式进行,最后总结它们的结构和原理,然后复习本章知识。

  61质量

  课 时: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

  (2)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3)用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初步理解物质的量的含义。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而变化的物理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重点:天平的使用

  难点:天平的使用

  教具、学具: 教师演示用具:铁锤1把,大铁钉1个,托盘天平1台、砝码1盒。

  学生实验器材:托盘天平和砝码,塑料瓶,剪刀,白糖,水,小烧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一)质量

  (1) 通过对实物的观察,引入质量的概念。

  请学生观察讲台、课桌。提问:①它们是由什么东西组成的?②讲台和课桌哪个的木材多?

  教师出示铁锤和铁钉让学生观察,使学生知道铁锤和铁钉都是由铁组成,但铁锤含有的铁比铁钉含的铁多。

  讲解:讲台、课桌、铁锤、铁钉物理学中称为物体,组成这些物体的木材、铁叫物质。由上面的观察看出:讲台、课桌含有木材的多少不同;铁锤、铁钉含铁的多少也不同。物理学中用质量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板书:1.概念 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叫质量,质量的符号:m)

  (二)质量的单位

  (1)教师讲解:千克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为了方便,还有比千克大的单位吨,比千克小的单位克、毫克。

  板书:2、质量国际单位:千克( kg)

  质量其他单位:吨(t)、克(g)、毫克(mg)

  (2)学生练习一些质量单位的换算

  提问:质量的单位由大到小怎样换算?

  (板书:1t=1000kg、1kg=1000g、1g=1000mg)

  请学生观察课本表格一些物体的质量。读出大头针的质量、新生儿的质量、鲸的质量。

  (三)质量的测量天平

  (1)教师出示:托盘天平和物理天平,介绍学校实验室常用天平称质量。

  (2)托盘天平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讲解:由于托盘天平使用较简便,先学习托盘天平的用法。

  (a)托盘天平的构造

  让学生将课桌上的托盘天平与课本图10.22对照,认识托盘天平主要部件的名称。

  请一位学生上讲台利用托盘天平的实物说明托盘天平各主要部件的名称。

  (板书:托盘天平的构造:底座、横梁、托盘、平衡螺母、指针、分度盘、游码、标尺)

  (b)天平标尺的零刻线、最大秤量值、最小刻度值

  讲解:使用有刻度的工具,要先观察①零刻线在哪里?②量程多大?③最小刻度值多大?

  让学生观察课桌上的托盘天平,然后汇报上述三个问题的结果。

  学生汇报,教师指出:由于标尺上零刻线在左边,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线处时,是游码的左边与0对齐,因此游码读数时以左边的线为准;天平的量程即最大秤量值就是这台天平配套砝码盒内砝码的总数加游码最大的读数所表示的质量;最小刻度值就是标尺上每小格表示的质量数。

  (C)托盘天平的调节

  讲解:托盘天平是较精密的称质量工具,使用前要先调节,先把游码放在零刻线处,再调节横梁平衡。

  (板书:托盘天平的调节)

  教师边讲边示范,教师调一步,学生跟着调一步。

  教师指出:①由常见跷跷板的道理知道,指针偏左,右边平衡螺母向右调;指针偏右,右边平衡螺母向左调;②在调节横梁平衡时,如指针在分度盘中央左右摆动的格数相等,横梁也平衡;③天平调好后,左右天平盘不能互换。

  (d)天平的使用

  让全班阅读课本10页天平的使用方法。

  提问:如何用调好的托盘天平或物理天平称一个铁块的质量?

  (板书:天平的使用)

  师生讨论后归纳:用调好的天平称物体质量的方法:①铁块放左盘,砝码放右盘;②向天平盘加砝码要由大到小逐步替换;③铁块质量等于砝码和游码的质量数相加;④测量结束后,砝码放回砝码盒,游码移回零刻线。

  (3)天平的使用注意事项

  引导学生看课本天平使用要注意的事项。

  4、学生活动:完成课本11页想想做做

  教师小结:(板书:物体的质量不随它的形状、状态和位置而改变)

  三.小结

  四.巩固练习

  五.布置作业:完成对应同步练习

  六.教学后记:

  62密度

  课 时: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2)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

  (2)学习以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性(物质的本质特征)来定义密度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密度反映的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通过探究活动,使用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

  重点:密度

  难点:密度

  教具、学具:体积相同的不同种物质木块、铝块、铁块的质量,大小不同的若干铝块,大小不同的若干铁块, 托盘天平(最大秤量值200克)和砝码1套,刻度尺1只。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学生活动:想想做做

  让学生用天平称量体积相同的不同种物质木块、铝块、铁块的质量。

  学生对称量的结果会认识到,体积大小一样,但种类不同的物质,质量是不同的。表明物质在这方面性质上的差异。

  二.新课教学

  (一)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

  通过上面想想做做 提出问题: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会有什么关系?

  推测:同一种物质,体积越大,质量越大。如果体积增大到原来的两倍,质量是否也会增加到原来的两倍呢。也就是说,同一种物质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成正比吗?

  取大小不同的若干铝块,分别用天平测出它们的质量,用直尺测出边长后计算出它们的体积,列出表格来,然后以体积V为横坐标,以质量m为纵坐标,在方格纸上描点,再把这些点连起来。

  从测量数据上看,会得到同种物质的质量增加,其体积也增大;质量减少,体积也会减小的结论。将测量数据图像化,会更直观地得出:同一种物质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成线性关系,即同一种物质的质量跟体积成正比。

  将铝块换成铁块重做上述实验。

  分别计算每个铝块、铁块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可以得出其比值是个定值。这种比值不变性反映的正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对不同物质来说,其质量和体积的线性关系表现在过原点的不同直线上。换句话说,各种物质所对应的比值是不同的。

  讲解: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是单位体积的质量;同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相同,不同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一般不同,由此可知,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物理学中用密度表示物质的这种特性。

  (二)密度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教师指出:理解密度的概念时,要注意:(1)单位体积就是有一定大小的体积,如国际单位制中的1米3、1分米3、1厘米3等。(2)密度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每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如将铁块锉成铁屑,铁的密度都不变。

  (三)密度的公式

  密度=质量/体积

  讲解: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m/v

  教师指出:要注意:(1)的写法、读法。(2)密度只与物质种类有关,与物体的质量、体积无关。

  (四)密度的单位

  密度国际单位:千克/米3(kg/m3)

  密度其他单位:,克/厘米3(g/cm3)。

  1g/cm3=1000kg/m3

  让学生看课本一些物质(固体、液体、气体)的密度值,要求学生会查密度表中的密度值。引导学生阅读表中列出的各种物质的密度值,对于那些常见的物质的密度,形成一些具体的认识,例如金比铜的密度大,铜比铁的密度大,冰比水的密度小,记住水的密度等。

  讲解例题,教给学生如何运用物理公式进行密度计算。要求学生按一定的格式和步骤进行计算,不能只写公式和数字,一定要把必要的文字说明写出来。特别是对单位的运算要加以强调,提醒学生注意正确地书写,不能遗漏。

  三.小结

  四.巩固练习

  五.布置作业:完成对应同步练习

  六.教学后记:

  63 测量物质的密度

  课 时: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物质密度的概念。

  (2)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3)学会量筒的使用方法。一是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的方法;二是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重点:密度的测量

  难点:密度的测量

  教具、学具:量筒或量杯,水,盐水和形状不规则的塑料块,天平及砝码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前面学习质量、密度概念及用天平测量质量的基础上,学习测量物质的密度。学习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某个物理量的方法。

  二.新课教学

  (一) 规则形状固体物质的体积可以用刻度尺等测量工具来测量,液态物质的体积应该使用量筒来测量,不规则形状固体物质的体积也可以使用量筒来测量。

  学生活动:想想做做 怎样使用量筒?

  在学生观察实物的基础上,通过阅读课本,回答课本中提出的几个有关问题,并动手操作,学习使用量筒测量液体和不规则固体体积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1.量筒上的单位刻度多是以毫升(mL),也有一些是用立方厘米(cm3)来标度的。

  2.与许多测量仪器(学过的电流表、电压表、天平等)一样,量筒也有它的最大测量值。实验室中常用的有:50mL、100mL、500mL、1000mL等。

  3.量筒的分度值也各不相同,根据你测量精度的要求和被测物的尺度等因素来选择量筒的大小和分度值。

  4.视线与液面水平,与刻度线垂直。

  5.怎样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

  不规则固体物质体积的测量,需用量筒或量杯。

  另外,对于有余力的学生可在此基础上提出这样的问题:

  1.如果要测量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过大或无法浸入现有量筒之内,你有什么办法测量出它的体积?

  可采用溢杯法。即,将物体浸入盛满水的容器内,同时将溢出的水接到量筒中,读取的数值便是该物体的体积。如果现有量筒一次仍不能盛取溢出的水量,可慢慢将物体浸入,并多次盛接和读取数据,最后相加得到物体的体积。

  (二) 如何用量筒测量密度小于水的不规则物体(石蜡)的体积?

  可采用悬垂法。先读取悬挂重物浸没于量筒中液体时对应的体积,然后将石蜡和重物系在一起浸入量筒中读取此时的体积。两者的差值便是石蜡的体积。

  (三)探究

  怎样测量物质的密度?

  以盐水和形状不规则的塑料块为研究对象,

  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用于记录测量盐水和塑料块密度时所用的数据及所得的结果。要让学生明白需要记录哪些数据。让学生把所测得的有关数据填入其表格中,并根据测量数据进行数据处理,通过物理公式计算,间接得出被测物质的密度值。

  三.小结

  四.巩固练习

  五.布置作业:完成对应同步练习

  六.教学后记:

  64密度与社会生活

  (一)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 理解密度与温度的关系,并能解释简单的与社会生活相关的密度问题。

  (2) 利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总结出:一定质量的气体,温度高,密度变小;温度低,密度变大。

  (2) 学会利用密度这一重要属性鉴别物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充分把密度知识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

  (二)教学重点: 1、密度与温度的关系。2、密度与物质鉴别。

  (三)教学难点:水的反常膨胀,4℃水的密度最大。

  教具

  4千克的铅球、水桶、体重计、纸风车、酒精灯、细线、圆底烧瓶、水槽.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已知铁的密度为7.8103千克/米3,它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2.铅的密度为11.3103千克/米3,与铁的密度不同,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二)引入新课

  密度是物质的基本属性,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密度。密度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有重要的价值。在解决不同的实际问题时,密度知识是如何应用的.

  1.密度与物质鉴别

  讨论的问题如下:

  教师出示学生体育课上用的4kg的铅球,问学生:你如何判断,这种铅球是否用铅制成的?请说出你的办法来.

  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作答:先分别测量出铅球的质量和体积,再利用密度公式求出它的密度,判断它是否是铅组成的。

  又提问:如何利用家里能找到的器材,测出测量出铅球的质量和体积呢?

  用体重计测出铅球的质量,可以用水桶做排水器材测出铅球排开水的质量,即可算出铅球的体积。

  实验:

  计算:

  总结:用密度鉴别物质问题,如果我们计算出某一物体密度和密度表中某一物质密度相同,我们只能说可能是这种物质,如果前边例题中你不知道是铜球,这样用计算出的密度值。一分析就会错误地认为是铁球.

  所以在用密度进行物质鉴别时往往还要配合利用物质的其他特性,比如颜色、硬度等等.更科学的鉴别物质的方法,应采用化学分析或光谱分析,鉴别组成它的化学元素成分.

  同种物质的密度一般是不变的,如一瓶水用去一半,剩下一半水的质量是原来的二分之一,但密度不变。

  问题:同种物质的密度一定不变吗?如果某物体的质量不变,而它的体积改变了呢?

  实验:气体的热胀冷缩实验

  介绍实验装置:圆底烧瓶上用带有注有一小段红墨水的玻璃管的橡皮塞密闭空气。先后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观察。

  现象:烧瓶放在热水中时,里面的红墨水向外移动,说明瓶内气体受热体积膨胀了。

  而放在冷水中时,里面的红墨水向里移动,说明瓶内气体遇冷体积收缩了。

  同学们回家可做类似实验:两个吹胀的气球分别放在冰箱的冷藏室和炉火附近。观察现象。

  上面的实验说明最物质的密度与温度有关。

  2.密度与温度

  自然现象中风的形成也是因为密度与温度有关形成的

  做风形成的实验:教材P22

  空气因受热体积膨胀,密度变小而上升,热空气上升后,温度低的冷空气就从四面八方流过来从而形成了风。

  思考:教材P24

  根据气体的密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现象,试分析房间里的暖气一般都安装在窗户下面的道理。

  暖气周围的空气受热体积膨胀,密度变小而上升,靠近窗户的冷空气密度大,下沉到暖气周围,又受热上升,利用这种冷热空气的对流,可以使整个屋子暖和起来。

  人们很早就利用风力了,例如:利用风力来取水,灌溉、磨面,推动帆船、滑翔机等,近代大规模应用风力,主要在发电上。

  温度可以改变物质的密度。固体、液体的热胀冷缩不像气体那样明显,因而密度受温度的影响比较小。

  设问:难道所有的物质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吗?

  水的凝固点是0℃,北方的寒冷冬天,气温在0℃以下,湖面结成了冰,行人可以在湖面上行走。湖底还有鱼存活吗?

  300多年前,人类就已知道水在4摄氏度时密度最大这一现象。在冰湖中作的测试表明,表面冻结的湖里,冰面以下的水体中密度从上至下递增(这是当然的事了,重在下,轻在上),温度也是由上至下递增,从表层水体的0℃至底层水体的4℃。正是因为这个特性,湖里的鱼类能够在严寒的冬天躲在底层水体中,不至于被冻成冰块。

  水在04℃之间,是热缩冷胀,在4℃以上是热胀冷缩。

  水的反膨胀现象,给人们带来了好处,江河湖面的水结冰时,因为冰的体积膨胀,密度比水小,总是浮在水面上;而水到了4℃,密度最大,总是沉在下面。这样,冰块就成了一层天然的防寒屏障,使江河湖海不至于一冻到底,使大量的水下生物得以生存。

  水的反常膨胀,给人类生活也带来不方便。北方的冬天,放在户外的自来水管将冻裂。所以对自来水管的保护显得尤其重要。

  观看密度在社会生活中的其它应用的影片。

【初二物理上册全册教案】相关文章:

初二思想品德上册教案全册04-25

初二美术教案3(全册)04-25

初二下册语文教案全册05-02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05-01

英语第四册全册教案04-25

人教版第四册教案全册05-02

四年级上册音乐全册教案03-24

六年级上册美术全册教案02-01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04-25

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二)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