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4-07-17 13:08:49 小学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案15篇【精选】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数学教案15篇【精选】

小学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带小括号的混合算式的运算顺序。

  2.使学生能够正确区分:计算同级运算、两级运算及带有小括号的两步式题。

  3.使学生养成规范解题,认真检查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小括号的作用,能准确地计算带有小括号的混合式题。

  教学难点

  学生能规范地脱式计算。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软件及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我们刚刚结束了+-黄金周,老师想知道你们是怎样度过的,你们想知道小动物去了什么地方吗?

  [多媒体软件伴随录音:清晨数学王国的闩口站满了游客,不一会儿却传来吵闹声。鸭姐姐得意地说:我的票上有+、-号我该排在队伍最前面。猫头鹰也不甘示弱,说:我的票上有、号,我该排在第一个。两人吵闹得面红耳赤,大黄狗跑过来大声嚷到:别吵了,我的票上有( ),你们都该排在我的后面去。师:同学们,你们当小裁判,判断下谁该排第一?跟随学生回答揭示课题。

  二、探究尝试,总结规律。

  1.以旧带新

  3+4x8学生独立完成在练习本上,试给它加上我们的新朋友小括号,使它变成

  另外一道题。学生试做例题(3+4)x8

  2.合作探究

  3+4x8 (3+4)X8=3+32 =7x8=35 =56

  师:请观察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观察、比较去体会小括号的作用)你觉得小括号有什么作用?(让学生充分认识小括号能改变运算顺序)

  3.反馈练习

  42(17-11) 100-(60-10)

  (35+14)7 12(2x3)

  (让学生先读题,自选两道独立完成。)

  4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计算时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做题时要注意什么呢?

  一看(看清题里是否有小括号,有哪些运算);

  二想(想一想这道题的运算顺序);

  三算(按照运算顺序,进行运算);

  四查(要有步步检查的.好习惯)。

  三、巩固练习,不断深化。

  1.小动物们在我们公平的裁判下来到了数学电影院,观看了电影《符号妈妈》。

  同学们谈一谈看完电影的收获。(通过一场电影,把学习的几种运算顺序融为体,既实现了知识的整合,又便于学生掌握和区分。)

  2.小动物参观了数学迷宫,闯关练习。

  第一关:先读题,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

  顺序。

  20+7x6 (82)X9

  4x68 72-99

  36(43-39)100-15+5

  第二关:判断下面各题,结果相等的画,不相等的画,请同学们自己读题,认真思考一下。

  10+155=(10+15)5

  5X(3-2)=5x8-2

  2x4x3=3x2x4

  60-(30-20)=60-30+20

  3.小动物来到了数学游艺厅。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用数字2、5、6和运算符号组成两步式题,结果要比14大。

  四、小结

  师:小动物们快快乐乐地玩了一天,同学们猜猜它们会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课本第9页例4及“做一做”,练习四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

  (2)使学生能够熟练地计算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

  教学重点: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混合运算的步骤。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出示复习题。(投影片)

  (1)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5×6+7×3 15×(34—27)16×4—7×9

  (35+21)×28 70—4×6 36×2+15

  2、引出课题:

  刚才复习的整数乘加、乘减混合的'运算顺序,这节课我们学习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板书课题:分数乘加与乘减混合运算)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4。

  (1)教师点拨:分数加法、减法、乘法混合在一起的时候,怎样计算呢?运算顺序跟整数运算顺序相同。

  出示例4:计算,指名读题。

  (2)学生按整数运算的顺序计算。(教师巡视)

  (3)订正:

  指名学生问:这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说一说计算过程,教师随学生回答板书:

  教师明确:这道题有乘有加,同学们做得很好,如果一道题有乘有减,或者有乘有加还有小括号,这样的题怎么计算?(出示做一做两道题)

  2、做一做:

  (1)试做:

  让学生独立完成在练习本上。(指名两名学生做在小黑板上)

  提示:注意计算时只写必要的计算过程。(教师巡视)

  (2)订正:

  让学生先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根据学生已有经验,启发学生思考、交流主动学会新知。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自己学会了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大家学习得很好。我们要注意在混合运算中计算步骤还要过于繁琐。还要养成做题认真仔细的好习惯。

  (四)巩固练习:

  1、练习四第1题。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指几名学生分别写在小黑板上。

  2、练习四第3、4、5题。

  (五)作业。

  练习四第2题。

  第五课时: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乘法

  教学内容:课本第9—10页的例5和例6,完成练习三的第6—9题。

  教学目标:

  (1)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并能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大胆猜测,勇于实践的思维品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运算定律。

  我们在四年级时学习过乘法的运算定律,同学们还记得吗?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运算定律)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2、这些运算定律有什么用处?你能举例说明吗?

  25×7×4 0。36×101

  (学生口述自己是怎样应用乘法的运算定律简算上面各题的。)

  二、新授。

  1、引入:

  同学们应用乘法的运算定律,可以使整数、小数的一些计算简便,这些运算定律能不能应用到分数乘法中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能否推广到分数乘法)

  2、推导运算定律是否适用于分数。

  (1)学生发表对课题的见解。

  (2)验证:

  有些同学认为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能适用于分数乘法,而有些同学认为不能,你们能找到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吗?(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3、教学例5。

  (1)出示:,学生小组合作独立解答。

  4、教学例6。

  (1)出示:,学生小组合作独立计算。

  (2)小组汇报学习成果,说一说你们组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5、小结:

  应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在计算时,要认真观察已知数有什么特点想应用什么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三的第6题。

  学生说一说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完成课本第10页的“做一做”题目。

  其中第2题引导学生讨论解题思路,把87改成“86+1”应用乘法分配律计算比较简便。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练习。

  练习三的第7—9题。

小学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2、使学生了解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四种图形的关系。

  3、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2、掌握四种图形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

  课件、图形卡片、套娃、吸铁石……。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1、谈话引入:同学们都玩过七巧板吗?七巧板不仅给我们带来过快乐,还能发挥人们的想象力,利用各种图形拼出美丽的图案。

  课件出示:快乐大本营,由七巧板拼的图形。

  鸭子图、小鸟图……。

  师:找出你最喜欢的图案,说一说这些图案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

  生1:正方形

  生2:长方形

  生3:平行四边形

  ……。

  3、回顾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生1: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生2: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1)师:我们在三年级时已经初步认识了平行四边形,谁能说说有关它的知识?

  生1:平行四边形有两组对边

  生2: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

  (2)学生小组合作验证并汇报结果。

  生1:用尺子量丙组对边的长度,长度相等。

  生2:用直尺和三角板平移后发现对边平行。

  ……。

  (3)师:通过同学们的动脑和动手,以及数学家研究大量图形后发现,丙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2、认识梯形的特征。

  (1)师:谁认识这个图形,它叫什么?请同学们从你的学具中找出这样的图形。

  生1:它叫梯形,是妈妈告诉我的。

  生2:它叫梯形,是我从书中看到的。

  ……

  (2)师:看着梯形,猜测一下它的特征,可以从边和角去找。

  生1:我猜对边相等。

  生2:我猜对边平行。

  ……。

  (3)学生小组合作验证并汇报结果。

  生1:我用直尺和三角板平移后,发现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生2:梯形的两组对边不一定相等。

  ……。

  (4)师:我们把只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师:联系实际找出生活中的梯形。

  生1:跳箱的侧面

  生2:球门的侧面

  ……

  3、认识各种图形之间的关系。

  (1)师:这些图形都属于哪个家族?老师给四边开建造了一个家,这个家该怎么布置呢?

  生1:长方形和正方形住在一起。

  生2: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住在一起。

  生3:它们都是四边形,可以住在一起。

  ……

  师:这位同学说得非常好,但不同的四边形它的`房间该怎么分配呢?接下来,我们找一找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2)引导学生找出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生1: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生2: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生3:正方形也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

  师:谁说说它们特殊在哪儿?

  生1:正方形都有长方形的特征,而且四条边都相等。

  生2:度方形都有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而且四个角都是直角。

  ……。

  (3)师生合作在黑板上布置四边行的“家”

  (4)课件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集合图。

  师:边出示集合图边解释集合图的含义。

  生1:边观察边理解,再叙述集合图的含义。

  ……。

  (5)师生合作实物(套娃)形象地演示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课件出示:挑战乐园。

  问题:哪个图形是平行四边形?哪个图形是梯形?为什么?

  2、课件出示:第70面的主题图

  要求:人熟悉的校园中找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3、课件出示:我是小法官(对的打“√”,错的打“×”)。

  (1)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图形叫梯形。()

  (2)平行四边形就是特殊的长方形。()。

  (3)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平行四边形。()。

  (4)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4、课件出示:挑战权限。

  问题:一共有几个平行四边形?

  (四)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四边形有哪些新的认识?

小学数学教案4

  【教学内容】

  本课内容在教材第92-93页。具体教学内容包括:学习事情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教材分析】

  《抛硬币》是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的内容。本节课以抛硬币游戏活动将学生引入可能性问题的学习,让学生在有趣的游戏中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感受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及不确定性。

  【设计理念】

  对数学的认识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体验,数学学习要给学生充分的从事活动的空间,数学活动要建立在学生原有的认识和生活经验基础上。基于以上的认识,本节课力图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有趣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猜测、实验、验证、交流等活动中亲身经历对不确定现象的探索与体验过程,积累活动经验,从而建立对不确定现象的初步认识,并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魅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在抛硬币、摸球等游戏活动中,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并进一步体会到事件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2、初步学会用“一定”、“可能”、“不可能”。

  技能目标:

  1、通过对日常生活事件确定性的描述,提高学生对生活现象的分析和判断力。

  2、经历猜测、实验、验证等探索过程,加强学生对有在猜测的运用。

  情感目标:

  1、养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探索精神、合作意识,初步形成统计意识。

  2、多给学生一些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懂得有些事情一定会发生、有些事情不一定会发生、有些事情一定不会发生。

  【教学难点】

  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     准备硬币、三个盒子、乒乓球数个。

  2、     制作转盘。

  3、     课件

  学生准备:数个硬币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突破点】

  利用大量游戏,尽可能根据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去猜测,充分地给学生提供猜测、实验、探索、验证的时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揭题

  1、借助课件,把学生带入生活现场:

  (1)、六一儿童节,淘气、笑笑两个好朋友高兴地参加学校组织的游艺活动。淘气说:我们先玩小猫钓鱼吧! 。笑笑说:我们还是先去盲人击鼓吧。两个好朋友的意见不一致,到底该听谁的呢?这时淘气说:“我们抛硬币决定吧。如果正面朝上,就先去玩小猫钓鱼;如果反面朝上,就先去盲人击鼓。”

  (2)、足球场上,甲乙两个球队即将比赛,双方的场地如何确定呢?裁判拿出一枚硬币,向空中一抛。

  师:在生活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遇到这样的情况人们常常用抛硬币的方法做决定。

  引发问题:为什么用抛硬币的方法做决定呢?这样公平吗?

  二、扶放结合,探究新知

  (一)、抛硬币实验活动,探讨可能性问题

  1、猜测:硬币落下后哪一面会朝上?

  生:正面朝上。

  生:反面朝上。

  生:可能正面朝上,也可能反面朝上。

  2、实验探索:

  小组活动:同学们以4人小组开展抛硬币实验活动,每人抛5次,(每组共抛20次)抛前可先进行猜测,结果在实验单上作好统计。

  3、全班研讨

  (1)交流实验结果:

  生:正面12次,反面8次。

  生:正面 10次,反面10次。

  生:正面 9次, 反面11次。

  ……

  (2)讨论:在游戏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硬币落地,有时正面朝上,有时反面朝上。

  生:我发现猜的时候,有的时候猜对,有的时候猜错。

  师:为什么?

  生:因为硬币正面、反面都有可能朝上,没抛之前,是不知道的。

  (3)小结:

  抛硬币,硬币落下后可能正面朝上,也可能反面朝上。(板书:可能)

  (二)、猜谜语活动:承上启下

  淘气、笑笑抛硬币,结果反面朝上,按约定两人先去猜谜语,笑笑邀请同学们一起猜谜语。师出示几个简单的的谜语让学生猜。

  (三)、摸球抽奖活动:进一步体验不确定与确定现象

  师:同学们谜语猜对了,获得一次抽奖机会。

  奖品:白球(幸运星) 黄球(智慧星) 红球(勇敢星)

  1、幸运抽奖,感受不确定现象

  愿望:你最想得到哪种奖品?

  观察:放到抽奖箱中的球。

  (老师当着学生将3个白球、3个黄球放入抽奖箱)

  预测:你能得到你最喜欢的奖品吗?

  生:我想得到幸运星,我觉得我有可能得到,也可能得不到。

  生:我想得到智慧星,我觉得我有可能得到。

  生:我想得到勇敢星,我觉得我不可能得到。

  ……

  验证:同学们在小组进行摸球抽奖游戏进行验证。

  统计:师生共同统计摸球情况

  讨论:

  (1)、为什么有的同学摸中黄球,有的同学却摸中白球呢?

  生:因为箱子里有白球,也有黄球。所以可能摸到白球,也可能摸到黄球。

  (2)、为什么没有一个同学摸到红球呢?

  生:箱子里没有红球,不可能摸到红球。(板书:不可能)

  2、开心抽奖,感受事件的确定性

  老师想得到智慧星,你们猜老师可以得到吗?(生猜可能得到,也可能得不到。)老师在另一个抽奖箱里摸球,结果真的摸到一个黄球。学生在下面叫起来:“老师运气真好”。这时老师请刚才想得到智慧星而没有抽到的同学到讲台上一一摸球,结果全都摸到黄球,同学们露出不解的神情。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在这个箱子里每次都能摸到黄球?猜一猜盒子里装着什么颜色的球?

  生:都是黄球。

  老师当着同学们的面把盒子里的球到出来,果真全是黄球。

  师:盒子里全是黄球,摸出来的一定是黄球,不可能摸到其他的球。

  (板书:一定)

  3、智慧抽奖:综合运用

  淘气最喜欢智慧星,笑笑最喜欢幸运星,你有办法使淘气、笑笑一定

  能得到他们最喜欢的奖品吗?

  生:笑笑在3号箱里抽,一定可以抽到幸运星。

  师:为什么?

  生:3号箱子里全部都是白球,抽出来的一定是白球。

  生:淘气在1号箱子里抽,一定抽出黄球,就可以得到他喜欢的智慧星。

  师:为什么不在2号箱子里抽呢?

  生:2号箱子里有白球,也有黄球,抽出来的可能是白球,也可能是黄球。

  三、反馈矫正、落实双基

  1 连一连

  课件依次展示:淘气、机灵狗、笑笑摸球图。

  师:大家都认识他们,他们在干什么呀?他们都从自己的盒子里面摸出一个球会是什么颜色呢?请大家根据每个盒子里的球分析、判断,再在书上第93页连一连。

  2沟通生活,内化认识

  想一想

  出示课件:漂亮的房子里面有10只可爱的小鸭,它们想观看5只小白兔和5只小灰兔的拔河比赛。

  ①房子里面走出来的一定是     ,不可能是    。

  ②比赛结果可能哪队会赢,为什么?

小学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教材第27页例1及练习七1、2、3题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学会分类的方法。

  [2、学生通过分一分,看一看,提高造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4、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探究新知

  1、引入

  [教师:这是小明的家(比较凌乱),你看,小明正在找自己的帽子,可怎么也找不到,你知道为什么吗?

  教师:我们帮他整理一下房间吧。教师随学生的回答利用课间帮助小明逐一归类、整理成整洁的房间。

  教师:小明再找帽子能很快找到吗?怎么找?

  教师:为什么这次很快找到了?]

  小结:刚才我们所做的就是分类。分类摆放物品能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整洁、方便,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分类与整理。师板题分类与整理。

  2、感知分类

  出示例1: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小朋友们买了许多气球,看多漂亮!

  [师问:这些漂亮的气球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板书“形状、颜色”)

  你们都看到了什么?可以怎样分类呢?]

  揭示课题,生活中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一起就叫分类。

  (板书课题:分类)

  2、巩固发展体验分类

  (1)按形状来分一分,怎样记录分的结果呢?

  [学生分组活动,分一分并想办法记录分类结果。]

  讨论汇报:

  [展示分类的结果。并讨论:你喜欢哪种记录结果的方式,为什么?]

  板演分法。

  小结:虽然大家记录结果的方式不同,当仔细观察整理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教师:记录的形式多样,为什么整理的结果相同?

  [教师结合不同的呈现方式,引动学生分析数据——哪种气球最多?那种气球最少?使学生读懂各种呈现方式,体会不同成像方式的特点。]

  ①边数边画;②先分,再数一数;③图和数相结合。

  (2)还可以怎么分?

  [按颜色分类计算,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结果。

  学生分组活动后展示分类结果。]

  教师组织交流、评价:你觉得他做的怎么样?说说理由。

  (3)在对比中讨论

  教师:刚才我们分的都是这些气球,为什么分类的结果不一样呢?

  [教师:无论结果怎么样。什么应该是不变的?]

  二、小结:

  [教师:通过给气球分类,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分类,学会了怎样分类。下面我们就用所学会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巩固提升发散创新

  1、课件出示练习七1、2、3题,学生集体完成。

  [在汇报第2题时,可让学生回答:“从图上你分别知道了什么?”“同样的一组图片为什么分类的结果不一样?”从而让学生在对比中继续推在同一分类标准下分类结果的一致性与不同分类标准下分类结果的多样性。]

  2、开放练习拓宽思路(分正方体)师:同学们拿出你们的另外一袋学具,请给这些物品分类。学生小组活动(4分钟)汇报交流。

  四、课堂小结

  今天同学们都学到了哪些知识?这些知识对你有什么帮助?

  【板书设计】

  分类与整理

  形状颜色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进行统一标准下的分类整理,按不同的形状分一分,学生用不同的计数方法进行了统计,我引导学生对计数的结果进行了简单的分析,从而体会到了完整的统计过程。孩子们可以用边数边画、先分再数、图数结合的方式呈现统计的结果,最终学生发现了分类的标准虽然不同,但分类的结果相同。

  第2课时不同标准

  【教学内容】教材28页例2、做一做及练习七4-8题。

  【教学目标】

  1.学会分同一类物品,并按照多种标准分类,感知分类的意义。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能应用于生活中。]

  【教学重点】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复习: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了按一个标准进行分类,谁能说说什么是“分类”?]

  引入: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分类”。(板书课题:分类)

  二、小组活动,探究新知

  1.出示例2

  [观察这些人有什么不同?(有大人和孩子、有男有女)请你们根据观察到的不同把这些人进行分类。]

  2.小组讨论。

  [说出自己是按什么分类的,又是怎样记录分类结果的?]

  汇报交流。

  [要求:说说你是怎么分的,再听听别人是怎么分的。]

  3.指导看书。

  a.说说书上两个小朋友是怎么分的。

  按大人和小孩分:大人8人,小孩4人。

  按性别男和女分:男6人,女6人。

  [可以把分类的结果整理在统计表中。突出统计表的简洁性。]

  b.小结:根据不同的标准,我们可以有不同的分法。体会不同分类标准下分类结果的多样性。

  三、巩固练习,体验根据不同标准分类

  1、完成做一做:把全班同学分成两组,可以怎样分?请填在书上的表格中。

  2.分图形(第30页第4题)

  [要求:想一想,你会怎么分?你为什么这样分?先逐步整理完成第(1)小题,然后填在(2)题的表格中。]

  在表格中表示分组结果。

  3.分图片。(第31页的第5题。)

  [启发:现在请你们仔细观察这组动物,你能找出多少不同的地方?你们找到了这么多不同的地方,能不能根据每一个不同点都找到一种分法呢?学生自选标准把动物分成两类,并用简单的统计表呈现出来。(①按照行进的方式分为飞行的和爬行的;②按繁殖方式分为胎生的和卵生的`等)]

  4.小结分类方法。

  师:通过活动,我们发现,每找到一种不同,就能相应地得到一种分法。这就是按不同标准分类。接着就请大家用今天学到的本领来做些练习。

  5.混合练习。(第31页的第6题)

  [引导学生理解象形统计图或简单统计表中数据所表达的意思:①说说图中呈现的是什么统计结果。②问学生:小乌龟这一项上涂了3个圆圈,表示什么?是学生真正理解象形统计图的含义。]

  四、应用练习

  1.给公园中的人分类。(第32页第7题)

  [引导: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现在就让我们用学到的本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这是公园中的一个场景,请大家把他们分分类。]

  同桌互相说一种分法,然后交流。

  2.给自己小组中的小朋友分类。

  [引导:刚才大家想到了许多分类的方法,通过交流我们也听到了别的同学的想法。现在就请大家用学到的方法来给小组里的同学分类,你能有几种分法?]

  a.小组活动。(放背景音乐)

  b.集体反馈交流。

  c.优胜组介绍所有的分法。

  五、总结

  [上节课我们学了用一种方法分类,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了按不同标准分类。分类时的关键是找到不同的地方。]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要求学生在不同的分类标准下学生自选标准进行分类整理,从而认识和理解了简单的统计表,并学会了用简单的统计表呈现分类的结果,最终学生感受到了: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体会到了不同分类标准下分类结果的多样性。

小学数学教案6

  课题:

  大数的改写

  教学内容:

  大数的改写课本第14——1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掌握将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的方法,能正确的改写整万的数。

  2、掌握将非整万的数用”四舍五入”法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近似数的方法。能争取地”略写”非整万的数。

  3、理解,掌握”四舍五入”的含义,并能正确运用。

  4、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增强学生的科普知识,扩大学生的视野。

  教学难点:

  将非整万的数用”四舍五入”法改写成以”万”做范围的近似数。

  教学重点:

  大数的”改写”和”略写”

  教学媒体:

  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用幻灯出示下面土模。

  1、写出下面各数

  一百二十万二千三百写作:

  二百零四万五千写作

  三千零二十万零六百八十写作

  五千八百万零七百吨写作

  三百六十四万八千个写作

  写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然后幻灯补充正确写数。

  2、读一读下面各数。

  2000000读作

  3500000读作

  10200000读作

  86000000读作

  学生读数完成后,教师板书补充读数。

  二、讲授新课

  1、教学例5

  (1)出示挂图或电脑课件展示人体血液的构造,介绍红细胞,白细胞的作用。如图:

  说明在一滴血液中含有多大数目的红细胞和白细胞,教师出示板书。

  一小滴血液含有:

  红细胞:5000000个

  白细胞:10000个

  (2)让学生读一读这两个数。再看看这两个数有什么特点。

  学生交流后,教师说明:这两个数都是整万的数。什么是整万的数呢?

  像20000 350000 1000000 1020000……都是整万的数。

  像20035 356000 1000005 1025600……都是非整万的数。

  (学生明确了整万数与非整万数后,不仅对改写以”万”坐单位的数有帮助而且对将非整万数”四舍五入”到以”万”作单位的近似数做了铺垫。)

  (3)明确告诉学生:在生产,生活中人们为了方便读写,常常将万位后面的4个0省略掉,换成一个”万”字来代替数末尾的4个0,这样就把整万的数改写成了以”万”作单位的数。

  (4)改写。

  板书出示:500┆0000个=500万个

  强调:把个级的4个0省略掉,在500后面写上个”万”字。这样照样读作:五百万个。

  想一想:10000个=1万个。

  先让学生来说,然后教师添上板书”1”

  (5)即时尝试把下面的数改成用”万”作单位的数。180000 300000 18000000

  学生独立改成。老师巡视,观察学生是否记住写”万”字,并当作要点进行强调。

  2、教学例6

  (1)投影展示太阳和地球图,让学生观察,收集信息,了解太阳和地球的大小关系。

  (2)让学生读出太阳和地球的直径分别是多少。并说一说太阳的直径是地球的多少陪。这时学生感到直接说出这两个大数之间的陪数关系比较困难。

  (3)启发学生想到:用”万”作单位的数进行比较会比较方便。

  (4)观察这两个数有什么特征?怎样把这两个数改为整万的数?

  (5)介绍”四舍五入”法及如何用”四舍五入”法将非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

  ①找准万位上的数。板书:12756

  ②看万位右边第一位上的数,是2

  ③说明:根据”四舍五入”法规定,像这样小于5,把它和右边的数全舍去,改写成0。板书:12756≈10000。

  说明:因为得出的是近似数,所以必须用”≈”,不能用”=”。

  ④再把10000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板书10000=1万(说明:这里两数是相等的,只能用”=”)

小学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读懂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从中获取有效信息,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能力目标:了解三种统计图的不同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

  情感目标:体会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三种统计图的不同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

  【教学难点】了解三种统计图的不同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设疑引入

  引入:

  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人们为了某些事情或某个问题常常需要做各种调查,在调查中还需要收集数据、分析与整理数据,因此就常常要用到统计图,那么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你都见到什么样的统计图?

  你们说得非常对。其实在日常生活应用中的统计图是多种多样的,只不过我们目前所接触最多的就是这三种统计图,但是你们在学习和观察中是否发现这样的一个问题:有些信息要用扇形统计图来呈现、有些要用条形统计图来呈现、还有要用折线统计图来呈现的,那么,我们在选择统计图时,以什么为标准,作为依据呢?也就是说这三种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用途呢?这就是我本节课要跟同学们共同研究的内容——统计图的选择。

  二、探究新知

  A、了解三种统计图的不同特点

  1、出示教科书第121页的统计表和统计图。

  先引导学生读懂图表,再回答三个问题:

  (1)从哪幅图能明显地看出我国在第25 — 29届奥运会获金牌的变化情况?

  (2)从哪幅图能更明显地看出第29届奥运会我国获得的金牌数?

  (3)从哪幅图能看出第29届奥运会我国奖牌的分布情况?

  2、师生共同小结三种统计图的特点,清楚选择的依据。

  三、合理选择适当的统计图

  1、教科书第122页“练一练”。

  让学生说一说选择某种统计图的理由,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每一种统计图的特点。

  第(1)题反映的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所以选择扇形统计图比较合适。

  第(2)题反映的是喜欢各种课外活动的人数情况,选择条形统计图比较合适。

  第(3)题反映的是小学生身高的变化情况,所以选择折线统计图比较合适。

  2、问答竞赛

  学生分小组进行,让每个学生都提一个统计图的问题,其他学生回答应用何种统计图,再一次让学生在学习和交流中体会三种统计图的特点,学会如何选择统计图。

  3、火眼金眼:让学生看统计图读信息

  (1)某班学生膳食喜好人数情况统计图(少挑食,要注重膳食营养的均衡)

  (2)中秋节小明一家月饼分享情况统计图(学会分享、学会感恩)

  (3)我校学生05~09年上黑网吧人数变化情况统计图(网吧尤如一把双刃剑,随时伤及自己和他人)

  (4)假如你是下一届英国伦敦奥运会的运动员,你猜我国会夺得多少枚金牌?简单说说你的理由。

  四、全课总结

  【板书设计】

  奥运会

  ——统计图的选择

  条形统计图清楚反映各数量的多少

  折线统计图清楚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扇形统计图清楚反映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收集、整理数据,选择统计图,来解决“奥运会”的问题。这课的设计突出了“统计图”实践性比较强的特点,用学生身边的事例,促使学生在自主的探索中经历选统计图的过程。

  1、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

  《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字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实践证明,现实的、有意义的学习内容,能更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中教师不仅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而且紧密结合学生实际,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学习的过程,促进学生的发展。如课的开始,播放04年奥运会刘翔夺冠情景及部分冠军的照片引入问题,在练习环节解决有关NBA、垃圾处理、跑步、我国人口等数据问题,在展示部分投影学习成绩、海口空气质量、家电销售情况等内容,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学习活动。

  2、明确分工的合作学习。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倡导有意义的学习方式,合作交流是被广大教育工作者认同的有意义的学习方式之一,人们也在进行着有关方面的深层次研究。“统计”知识的学习,比较适合合作学习的方式,在本课教学中,我组织了一些“合作学习”。在归纳三种统计图的特点后,让学生同桌合作做图,小组讨论选统计图来巩固知识点。在整个过程中,先出现范例,内容贴近生活,又给学生一个整体的印象,后又让学生自主参与,积极探讨,在小组讨论中发扬合作交流精神,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课设计中安排了不同层次的互动环节,而且采取了灵活多变的呈现方式,从而使教学过程呈现出紧张活泼的特点。

小学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摆一摆的实践活动并结合前面所学数的分解组成,直观形象地熟悉和理解100以内数的组成,以及数位和位值的概念。

  2.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主动探究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寻找事物规律的方法,既不重复又不遗漏的排列组合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让学生在愉悦的操作中感受数学的奥秘,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5页。

  教具、学具准备

  表格、点子、中国象棋(或围棋子)、课件

  教学设计

  激趣导入

  师:小朋友,你们看是谁来了?(聪聪)聪聪看见你们在上数学课,想考考你们。请大家看屏幕。

  (屏幕出现一个数位表),然后问:"这里有一颗珠子,放在个位上该表示什么数?"师:把它放在十位上,读作什么?

  师:聪聪夸奖我们聪明,但对数位的知识一定要掌握好。今天的这一节课我们就利用数位表摆一摆,想一想。(板书课题)

  摆棋探秘

  1.初次摆──交代做法

  教师出示表格(下表)请一位学生到黑板上用一颗点子摆数并填表。当点子放在个位上时,表示个位上的数是1,十位上的数是0,这个数就是1;当这颗点子放在十位时,表

  示个位上的数是0,十位上的数是1,这个数就是10.

  十位个位棋子

  颗数摆出

  几个数摆出的`数

  ○121、10

  ○

  2.再次摆──熟悉方法

  a.教师布置各小组仿照黑板上的摆法,用3颗棋子摆数。

  活动要求:各小组先独立摆,独立记录,然后交流讨论:

  ◆为什么3颗棋子摆在个位上得到的数是3,而摆在十位上得到的数是30?

  ◆怎样摆数才能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

  b.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各小组的结果。

  c.重点研究两种摆棋、写数的方法,师生共同讨论、评价。

  ◆把所有棋子先摆在个位上,再逐一向十位挪棋的情况在黑板上展示(用蓝色的点子)。

  ◆黑板的另一边展示另外一种摆法:先全部棋子摆在十位上,再逐一向个位挪棋(用红色的点子展示)。(如表)

  d.学生议论、质疑,汇报讨论的结果,集体评价。

  因为个位的3表示3个一,所以是3。十位上的3表示3个十,所以是30。

  3.三次摆──探究规律

  a.分小组用2颗棋子,4颗棋子来摆并填表写数。摆完后组内交流。

  b.请摆法像黑板展示的两种方法的小组到黑板摆。(表格)

  (先摆十位,再往个位挪棋的图略。)

  c.引导学生观察"棋子颗数"与"摆出几个数"的关系,试从中找出规律来。

  d.引导学生观察"棋子颗数"与"摆出的数"的关系。

  ◆与数的组成有关。

  棋子

  颗数摆出

  几个数数的组成摆出的数

  12

  或和是1的加法:

  1=1+0 1=0+11、10

  23或和是2的加法:

  2=0+2 2=1+1 2=2+0

  2、11、20

  34

  或和是3的加法:

  3=0+3 3=1+2 3=2+1 3=3+03、12、21、30

  45

  或和是4的加法:

  4=0+4 4=1+3

  4=2+2 4=3+1 4=4+04、13、22、31、40

  ◆列出的数一般是一对一对地出现,而且组成每对数的数字都相同,但个位和十位上

  的数字调换了位置。

  例如:

  这里有两对数:03和30、12和21,它们的组成数字分别是0和3、1和2。

  此外,所列出的数都能分成两组(或找出一个中间数后分成两组)。

  例如:

  (表格)

  十位个位

  ○

  竖着看:

  单独看"个位"上的棋子像一个"▽",也可把它一边对齐,像" "或" "。

  单独看"十位"上的棋子像"△",如果把它一边对齐着放又像一个" "或"⊿"。

  横着看:

  如果"个位"、"十位"一起结合起来看则像" "或"□"。

  ○

  ○○

  ○

  ○

  ○○

  ○○○

  ○

  ○○

  ○○

  ○

  ○○○

  ○○○○

  ○

  ○○○

  ○○

  ○○

  ○○○

  ○

  ○○○○

  4.模仿写──试用规律

  a.各小组内独自写出用5颗,6颗棋子能摆出的数。然后组内交流讨论。查看有否重

  复或遗漏,怎样写又快又完整。

  b.全班集体交流讨论,请个别组上黑板将数填在表中。

  5.直接说──熟用规律

  a.小组内3人分工说出用7颗、8颗、9颗棋子能摆出的数。一个同学作好记录。

  b.组际交流、讨论,检查有否重复或遗漏。

  c.集体评价,填完整黑板上的表格。

  棋子

  颗数摆出

  几个数摆出的数

  121、10

  232、11、20

  343、12、21、30

  454、13、22、31、40

  565、14、23、32、41、50

  676、15、24、33、42、51、60

  787、16、25、34、43、52、61、70

  898、17、26、35、44、53、62、71、80

  9109、18、27、36、45、54、63、72、81、90

  小结

  a.同学们谈谈这节课学了些什么?有什么想法和收获?

  b.本节课学了在数位表上摆棋,得出数的个数比棋子数多1;所写出的数个位数字和十位数字的和正好是棋子数。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继续探索,别忘了把你的发现告诉老师。

小学数学教案9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6的乘法口诀,能熟练地用6的口诀进行计算,并培养学生初步的综合、概括能力。

  教学准备:口算卡片,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复习。

  1、口算:

  老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直接报得数,并指名说说你用了哪句口诀?

  2、列式计算:1个5 3个4相加5的2倍

  3、导入新课: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1~5的乘法口诀,这节课我们将学习6的乘法口诀。

  板书课题:6的乘法口诀。

  二、新授。

  1、教学例题。

  出示例题图提问:图中的小朋友在做什么?

  1次可以坐6人,2次可以坐多少人?3、4、5、6次呢?出示表格,让学生自己填写。

  坐的次数1 2 3 4 5 6

  人数6 12

  (3)一次可以坐6人,是几个6?怎样列出称法算式?你能说一句口诀吗?

  根据提问依次板书:

  1个6 6×1=6一六得六

  提问:“一六得六”表示什么意思?(6和1乘,积是6)

  (4)2次可以坐12人,是几个6?用乘法算怎样列式?请你们编出一句口诀。

  根据提问依次板书:

  2个6 6×2=12二六十二

  引导学生观察两个乘法算式:2个6比1个6多几?所以第二句口诀的得数比第一句多几?

  (5)3个6、4个6、5个6、6个6相加,各是怎样列乘法算式?可以编怎样的口诀呢?请学生按次序写一道算式,编一句口诀,把85页上的乘法算式和口诀填完整。

  (6)让学生说出每道算式和相应的每句口诀,老师依次板书算式和口诀。并指名说出每句口诀表示的意思。

  (7)引导学生比较。

  6的乘法口诀一共有几句?这些口诀从上到下按顺序排列后,每句口诀的`积都比它上面的一句多几?为什么会多6?

  (8)请学生把口诀齐读一编。

  再请大家边轻声读边试着背背看。

  (9)试背口诀。

  A、师生对口令,开火车说口诀。

  B、请学生齐背口诀,再指名背口诀。

  2、教学“想一想”。

  (1)出示“想一想”2×6=()5×6=() 1×6=()

  3×6=() 4×6=()

  (2)口算出结果,并说说各用哪一句口诀?

  3、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6的乘法口诀,应用6的乘法口诀,能很快地算出6和几乘积是多少,我们根据一句口诀可以算出两道算式。

  三、完成“想想做做”。

  1、完成“想想做做”1。

  (1)你能背出6的乘法口诀吗?

  (2)师生对口令背出1~6的乘法口诀。

  2、完成“想想做做”2。

  (1)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2)6的乘法口诀还有几句?可以用哪些乘法算式?

  3、完成“想想做做”3。

  8题口算,要求学生在1分钟内完成,力求都算对,集体交流对做得又对又快的学生给予表扬。

  4、完成“想想做做”4。

  (1)要求学生多读几遍题后,再列式计算。

  (2)比较一下6×6与6×2(2×6)有什么不同?哪个算式的两个乘数都是6?哪个算式是6个2相加?

  5、完成“想想做做”5。

  (1)出示第5题图,提问:求鸭子有多少只需要知道什么条件?(鸭有多少只)

  从图中去数一数。

  (2)独立列式、口算、集体订正,指名说说你为什么用乘法算?

  四、作业:

  1、背6的乘法口诀。

  2、把乘法口诀写完整。

  ()六十八()六得六六()三十六二()十二

  四六()()六三十

  3、写出乘法算式,并算出得数。

  A、3个6相加是多少?B、6乘5是多少?C、6的4倍是多少?

  4、写出四道得数是12的乘法算式。

小学数学教案10

  重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矩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矩形是在平行四边形的前提下定义的,首先她是平行四边形,但它是非凡的平行四边形,非凡之处就是“有一个角是直角”,因而就增加了一些非凡的性质和不同于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矩形的这些性质和判定定理即是平行四边形性质与判定的延续,又是以后要学习的正方形的基础。

  本节的难点是矩形性质的灵活应用。由于矩形是非凡的平行四边形,所以它不但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同时还具有自己独特的性质。假如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是矩形,就可以得到许多关于边、角、对角线的条件,在实际解题中,应该应用哪些条件,怎样应用这些条件,经常让许多学生手足无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给予足够重视。

  教法建议

  根据本节内容的特点和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以下问题:

  1.矩形的知识,学生在小学时接触过一些,可由小学学过的知识作为引入。

  2.矩形在现实中的实例较多,在讲解矩形的性质和判定时,教师可自行预备或由学生预备一些生活实例来进行判别应用了哪些性质和判定,既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感又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3. 假如条件答应,教师在讲授这节内容前,可指导学生按照教材145页图430所示,制作一个平行四边形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道具,既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参与感,有在教学中有切实的体例,使学生对知识的把握更轻松些.

  4. 在对性质的讲解中,教师可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个学生分别对事先预备后的图形进行边、角、对角线的测量,然后在组内进行整理、归纳.

  5. 由于矩形的性质定理证实比较简单,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思路,由学生来进行具体的证实.

  6.在矩形性质应用讲解中,为便于理解把握,教师要注重题目的层次安排。

  矩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矩形的定义和矩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联系;能说出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和矩形的的对角线相等的性质;能推出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的性质。

  2.能运用以上性质进行简单的证实和计算。

  此外,从矩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区别与联系中,体会非凡与一般的关系,渗透集合的思想,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引导性材料

  想一想:一般四边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图4.5-l的圆圈中填上“四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字样来说明这种关系:即平行四边形是非凡的四边形,又具有一般四边形的一切性质;具有一些非凡的性质。

  小学里已学过长方形,即矩形。显然,矩形是平行四边形,而且矩形还具有四个角都是直角(小学里已学过)等非凡性质,那么,假如在图4.51中再画一个圈表示矩形,这个圈应画在哪里?

  (让学生初步感知矩形与平行四边形的从属关系。)

  演示:用四根木条制作一个平行四边形教具。利用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演示如图4.52,当平行四边形的一个内角由锐角变为钝角的过程中,会发生怎样的非凡情况,这时的图形是什么图形(矩形)。

小学数学教案11

  教学内容:

  五年级下册教科书第65—66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探究和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并能正确地用分数表示两个整数相除的商,会用两种方法叙述分数的意义。

  2.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等探究的能力。

  3.体会知识来源于实际生活的需要,激发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

  经历探究过程,理解和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难点:

  通过操作,让学生理解一个分数可以表示的两种意义。

  教材分析:

  《分数与除法》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分数》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在对分数意义有初步认知基础上的深入理解。在这节数学课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分数与除法之间直观的位置关系,还要从分数意义中理解分数与除法的联系。所以在本课的的设计中,以分数意义的辨析贯穿始终。因为分数的意义,本身就是除法的界定,这才是分数与除法最根本的联系。

  本节教学内容重视引导学生在观察比较中发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探究整数除法得不到整数商的情况时,可以用分数表示;在表示整数除法的商时,用除数作分母,用被除数做分子。教材从“分蛋糕”的实际情境引入,引导学生列出除法算式,并结合分数的意义得出结果,然后引导学生比较几个算式,探索发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让学生用分数表示两数相除的.商或把分数写成两数相除的形式。

  教具学具:

  课件,模型。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师:孩子们,上课之前先考验下大家,(出示课件)这个谜底是什么?

  生:月饼。

  师:你们的课外知识真丰富,你们喜欢吃月饼吗?

  生:喜欢。

  师:老师也喜欢。在月饼中也含有许多数学知识,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出示课件),把6块月饼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块?怎样列式计算?

  生:2块,6÷3=2(块)。(板书)

  师:说得真棒,要是声音再大些就更好了,我们再来看下一个问题,把1块月饼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几块?怎样列式计算?

  生:0.5块,1÷2=0.5(块)。(板书)

  师:表达得特别清楚,让大家一听就懂。老师就继续考验大家,如果把1块月饼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几块?怎样列式计算?

  师:你为你们组又增添了一份光彩。看来大家已经能够解决分月饼的问题了,不用学具直接说出5除于7等于多少?

  生:七分之五。

  师:非常正确。我们再来看这些算式,整数除法得不到整数商的时侯,可以用什么数表示商?

  生:可以用分数表示。

  师:在表示整数除法的商时,用谁作分母?用谁做分子?

  生:用被除数作分子,除数作分母。

  师:那么分数与除法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谁能用语言概括下?

  生:被除数除以除数等于除数分之被除数。

  师:你表达得这么清晰流畅,了不起!

  师总结:可以用分数表示整数除法的商,用除数作为分母,被除数作为分子,除号相当于分数中的分数线。反过来,一个分数也可以看作两个数相除,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分数线相当于除号。所以,分数与除数的关系我们可以用式子来表示为: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板书)。用字母表示是?

  生:a÷b= a/b(b≠0)(板书)

  师:这个关系式里每个数的范围要注意什么?

  生:因为在除法里除数不能是零,所以分数的分母也不能是零。即b≠0。

  师:想一想分数与除法有哪些联系和区别?

  教师强调:分数是一种数,但也可以看作两个数相除(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除法是一种运算。

  师:今后我们再看分数时,会有两种意义。(把“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3份的数,也可以是把“3”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1份的数。)

  二、巩固练习

  师:你们知道阿凡提吗?你有他聪明吗?敢不敢挑战他?我们来闯关,大家有信心吗?

  1.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式的商。

  (1)3÷2 =()

  (2)2÷9 =()

  (3)7÷8 =()

  (4)5÷12 =()

  (5)31÷5 =()

  (6)m÷n =()n≠0

  2.把5千克糖平均分成7份,每份是( )千克;把1千克糖平均分成7份,5份是( )千克;也就是说5千克糖的( )和1千克糖

  的( )是相等的

  三、课堂小结

  说说你的收获是什么?重点说说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结束语:今天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并学会了这么多知识,老师真为你们骄傲!其实生活中有更多的知识等着我们去发现、探索,快做个有新人吧,你会成长得更快!

  四、作业布置

  练习十二第1,3题。

  板书设计

  分数与除法

  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

  a÷b= a/b(b≠0)

  教学反思

  这节课在引入课题之前,先利用谜语激发学生兴趣,引进分数,复习旧知。在探索新知时,从想象中每人2个饼,到一张饼,把一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能得到几块?有了刚才的复习知识进行铺垫、迁移,很容易能用算式1÷4来计算,学生很快会说出1/4,这时我会再提问:为什么是1/4?你是怎么分得?学生用准备的圆片分一分;接着出示:学生一步步经历了分得过程,对分数的意义就理解得更好了,也就明白了为什么是3/4。当用分数表示整数除法的商时,用除数作分母,用被除数作分子。反过来,一个分数也可以看作两个数相除。可以理解为把“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3份;也可以理解为把“3”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1份。也就是说,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建立过程,实质上是与分数的意义的拓展同步的。教学之后,再来反思自己的教学,发现就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存储于学生脑海里的状态而言,除了抽象性的之外,应当是抽象与具体可以转换的数学知识。

小学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在初步掌握用四舍五入法进行试商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一些灵活试商的方法,对除数是14,15,16,24,25,26的除法题,能较快地求出一位商

  (二)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除数是14,15,16,24,25,26的除法题的灵活试商方法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知识,能较快地求出一位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算、(口算卡片)

  15×4 16×5 16×6 4×25

  60÷4 80÷16 96÷16 100÷25

  60÷15 80÷5 96÷6 100÷4

  14×8 24×7 26×5 24×5

  2、先说出思维过程,再说结果、

  15×6+15 25×8—25 24×5+24

  14×7—14 26×4+26 16×8—16

  3、下面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15×( )<76 16×( )<120

  25×( )<204 24×( )<124

  26×( )<158 14×( )<121

  二、学习新课

  (一)启发谈话:我们已经掌握了用四舍五入法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的试商方法、请你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独立完成下面例题,并通过思考还可以采用什么不同的方法试商、

  (二)教学例1

  1、出示例1:70÷14=

  (1)学生独立解题、老师巡视、个别指导,有目的地了解各层次学生的不同思路,做到心中有数、

  (2)学生讨论、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老师深入各个小组,掌握学生实际情况、

  2、师生共同小结

  (1)当学生充分讨论后,老师组织学生集中,先请一名用一般的试商方法的同学讲述试商过程、(把除数14看成10试商)(老师板书)

  同学回答后,老师可以请同学评议一下,同学们可以说出,用这样的试商方法,需要调商好几次,比较麻烦,影响计算速度、

  (2)老师请用不同方法试商的同学说一说自己的解法、

  生:把14看作10来试商,商7后和14相乘,积是98,98比70多28,28是2个14,所以改商5、

  老师可以出示投影片,(与这个同学讲的思路一样)老师给予鼓励,并补充说:很好,调商一次、

  生:我是用口算,14和5相乘,积是70,所以我直接商5、

  老师出示投影片,(与这个同学讲的思路一样)给予肯定,非常好,一次确定商、

  生:把14看成10来试商,商7一定大,先试商6, 6和14相乘,积是84,还大,改商5、

  老师出示投影片,(与这个同学讲的思路一样)老师表扬:也很好,肯动脑筋,调商一次、

  生:14接近15,我把14看成15,5个15就是75,所以商5、

  老师肯定这个学生,平时注意口算练习,这样,试商的速度能提高、

  (学生回答不同的解法,不一定按老师准备好的顺序,教师要有应变能力)

  在老师的引导下,从中选择出适合自己的最佳试商方法、今后自己在做题时可以灵活选用、

  3、做一做:

  订正时,请说明自己试商的过程、

  (三)教学例2

  1、出示例2: 240÷26=

  看题后,思考片刻,理顺思路

  2、小组讨论、说出自己的试商方法、通过启发,比较后,你认为哪种方法好,自己尝试一下,写在自己的作业本上、

  3、集体汇报、按照例1的做法,学生回答哪种试商方法,老师出示哪种事先准备好的投影片、

  生:把26看作30来试商,商8,8和26相乘,积是208,240减208,余数是32,比除数大,说明商小了,改商9、

  师:看哪些同学的思路与这种方法相同、(老师要重视这种反馈信息)

  生:我是这样想的,因为10个26是260,比被除数240多20,所以商9合适、

  师:给予肯定,看看哪些小组有这种思路是谁说出的.,应该表扬、

  生:把26看作25来试商,4个25是100,8个25是200,余下的40里面还有1个25,所以可以商9、

  师:真不错,肯动脑筋、再了解一下,哪些小组讨论到这种方法,是哪个同学提出的、启发是否还有其它的不同想法,充分给时间让学生发表、

  4、做一做:

  独立完成后,同桌同学可以交换一下,自己用什么试商方法、

  (四)小结

  今天我们讲的例题和“做一做”的题目,除数有什么特点?(除数的个位数是4,5,6)通过学习和练习题,你能说一说,这样的题目怎样试商简便吗?(同桌位同学可以互相说一说)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归纳:

  当除数是14,15,16,24,25,26时,可以用灵活的试商方法,采用口算直接乘的方法,还可以选择其它能减少调商次数的方法、

  三、巩固反馈

  1、说出下面各题各应商几?(逐题出示)

  2、判断,下面各题的商是否准确,不准确的调整过来、

  3、说出下面各题应该商几、(逐题出示,谁先看出来立即抢答)

  4、计算下面各题、(一、三、五组做上面4道题,二、四、六组做下面4道题、做完本组题,可做另一组题)

  88÷16 128÷14 165÷24 128÷16

  91÷15 150÷25 113÷15 194÷26

  四、作业

小学数学教案13

  在本次活动中,学生将综合应用图形、乘除法、方程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探索实践中体会数学的价值与应用,是培养学生初步数学意识的好教材。能培养学生多动脑、勤思考的习惯,增强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爱数学的意识。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图形面积、乘除法、方程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以及与同伴交流的良好习惯。

  3.在实践活动中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综合应用图形面积、乘除法、方程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屏幕显示:小明家搬新家,妈妈让小明自己设计自己的卧室。星期天,小明要和妈妈去买地砖,去之前小明要做些什么准备呢?

  生:应该知道小明的房间有多大?

  生:从屏幕上看小明的房间是长方形的,那小明应该量一量房间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米?

  师屏幕显示:小明的新房间的长和宽分别是4m和3m。

  师:同学们,你们能帮小明算算他的房间有多大吗?

  生:34=12(平方米)(师板书)

  师:买多少地砖?怎样铺呢?现在就让我们和小明一起来讨论铺地砖的问题。(板书课题)

  【利用课件显示小明卧室要铺地砖的情景,让学生深切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好数学能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由学生自己讨论买地砖前应做的准备工作,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一)提出问题

  师:小明一家来到装饰城,小明逛了一圈,看到了很多漂亮的地砖,小明经过认真的挑选,再三权衡,最后剩下两种地砖(课件出示两种地砖)

  师:现在小明无法取舍,同学们,你们能帮小明拿拿主意吗?

  生讨论后汇报出:先分别算算用两种地砖铺满整个地面,至少需要多少块这样的地砖,需要多少钱?选择便宜的一种。

  (二)解决问题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帮小明选便宜的地砖铺卧室

  生分组讨论

  1.所需40厘米40厘米地砖的数量及所需钱数

  2.所需30厘米30厘米地砖的数量及所需钱数

  3.比较选哪种便宜

  生汇报交流

  问题一:用边长为40cm的正方形地砖铺满整个地面,至少需要多少块这样的地砖?需要多少元?

  方法一

  43=12(平方米)=120000(平方厘米)

  4040=1600(平方厘米)

  1200001600=75(块)

  875=600(元)

  方法二

  4040=1600(平方厘米)=0.16(平方米)

  10.16=6.25块

  43=12(平方米)

  6.2512=75(块)

  875=600(元)

  方法三

  解:设至少需要边长为40厘米的地砖x块。

  4040X=4310000

  X=75

  875=600(元)

  问题二:如果要用边长为30cm的正方形地砖,那么铺满整个房间至少需要多少块这样的地砖?需要多少元?

  (用同样的方法求出至少需要边长为30厘米的地砖的数量以及钱数)

  问题三:用哪一种地砖铺地面便宜些?便宜多少元?

  生会很快答出用边长为30厘米的地砖便宜,便宜了70元。

  【创设出买地砖时出现的取舍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很自然地引出了本课需要解决的问题。再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最终解决问题。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

  三、巩固新知,练习反馈

  1.小明爸爸、妈妈的房间面积约为18平方米,用边长为40厘米的正方形地砖铺地面,至少需要多少块这样的地砖?需要多少钱?你能帮小明算算吗?

  (生独立完成后汇报)

  2.有一块长方形田地,长100米,宽80米,在中间筑两条如图所示(图见课件)的路,路宽3米,那么剩下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生汇报后,课件验证)

  3.李伯伯去年修建了一块1公顷的正方形花圃,今年要扩大规模,把花圃的边长再增加50米,每平方米需要栽花木幼苗5棵。今年比去年多栽花木多少棵?

  (独立完成后,同桌交流,再汇报)

  【在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后,进行交流,给所有学生都留有足够的思考的空间,能达到较好的练习效果。】

  四、总结与评价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这节课上自己表现的怎么样?你认为谁表现的最好?

  师:孩子们,这节课,你们积极动脑,解决了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老师还相信只要你们善于观察、勤于动脑,一定会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

  【总结全课时,学生从知识、能力、情感三个方面谈收获,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让学生评自己、评他人,以培养学生评价能力,增强竞争意识。】

小学数学教案14

  【教学内容】

  圆锥的认识。(教材第31~32页例1及教材第35页练习六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认识圆锥,掌握它的各部分名称及特征。

  2.认识圆锥的高,掌握测量圆锥的高的方法。

  3.通过观察圆锥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从实物抽象到几何的能力。

  【重点难点】

  认识圆锥的高及高的测量方法。

  【教学准备】

  圆柱纸筒,布,圆锥形的实物,圆锥模型,木板,多媒体课件,米(或沙子),三角板,长方形,半圆形硬纸片。

  【情景导入】

  “魔术”导入,引出课题。

  1.出示一个圆柱,用这个圆柱外壳套住一个圆锥。

  教师:这是一个圆柱,谁能说说它有什么特征?

  学生回答。

  2.教师:现在老师用一块布把这个圆柱遮住(边说边演示)。如果这个圆柱的上底面慢慢的缩到圆心时,那么圆柱将变成怎样的呢?你能试着描述一下吗?

  学生回答。

  3.教师:现在看一看,老师能不能把这个圆柱变成你们说的那样。

  教师喊一、二、三,揭开遮在圆柱上面的布,露出一个圆锥。

  教师:像你们说的一样吗?

  学生回答。

  4.教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呢?

  【新课讲授】

  1.初步感知。

  电脑出示圆锥实物图。

  教师:观察上面这些物体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点?教师利用课件动画光点的闪烁,闪动实物图的轮廓,移走实物的模样,剩下图形的轮廓,抽象出圆锥的几何图形。

  教师:这样的图形叫圆锥。在我们生活的周围,你们知道哪些物体是圆锥形的?

  2.认识圆锥及各部分的名称。

  (1)引导学生认真对照图形和模型观察。

  请一名学生上台指出哪是圆锥的底面,哪是圆锥的侧面。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圆锥的底面和侧面,大家围绕下面几个问题同桌之间共同探讨。

  ①圆锥有几个底面?是什么形状的`?

  ②用手摸一摸圆锥的侧面,你发现了什么?

  ③用手摸一摸圆锥的顶点,你有什么感觉?组织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中相互交流,然后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结果小结:圆锥有一个底面,是圆形的,有一个侧面,它是一个曲面,有一个顶点。

  (2)怎样画圆锥的平面图呢?

  示范:先画一个等腰三角形,它的底边是虚线,然后画出它的底面,底面要画成椭圆的,最后标出顶点、底面、圆心、底面半径r。(师在黑板上画出来)

  学生试着在自己的练习本上画。

  (3)认识圆锥的高。

  师:圆锥的高在哪里?圆锥的高有几条?先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汇报,然后全班讨论。

  教师:圆锥的高就是指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师在黑板上画出来)

  那么它有几条高一看就知道了。(1条)

  (4)测量圆锥的高。

  教师:由于圆锥的高在圆锥的里面,我们不能直接测量它的长度,怎样测量圆锥的高呢?

  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汇报。

  课件演示测量过程,教师叙述:

  ①把圆锥的底面放平;

  ②用一块木板水平的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

  ③竖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

  同桌相互配合,动手测量手中圆锥的高。

  教师:谁来展示一下你的方法,有其它的方法吗?

  教师:如果是圆锥形的沙堆和粮堆,又怎样测量它的高呢?(学生合作实验,并相互交流)

  (5)大家喜欢制作玩具吗?下面我们一起制作一个玩具,好吗?拿出你准备的三角形、长方形硬纸片,快速转动,看一看它们是什么形状?(学生操作演示,小组内互相演示)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32页的“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35页练习六第1、2题。

  答案:

  1.做一做:提示:亲自动手测量出圆锥的底面直径和高。

  2.第1题:蒙古包由圆柱和圆锥组成;墨水瓶由2个长方体和1个圆柱组成;建筑物由圆柱、圆锥、长方体组成。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让学生畅所欲言后,教师再加以小结。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1课时圆锥的认识

  圆锥的底面是个圆,侧面是一个曲面。

  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

小学数学教案15

  一、谈话导入,引入气温:

  1、交流所在地今日天气状况及获取信息的途径。

  2、播报天气预报,感知一天温度高低变化。研究温度变化中的数学知识。(板书课题温度)

  [教学手段:课件视频播放]

  天气播报时要求学生把听到的城市气温写在表格中。(生听边记录)

  (生小组交流,互相补充,找记录不同符号的学生到黑板书写。)

  3、模仿播音员播报天气预报。(生读记录)

  4、自主创造引出新数。

  (学生交流不同的记录方法,统一介绍温度的读法和规定的写法。)

  (1)认识温度单位℃。

  (2)认识零上温度的读法和写法。

  (3)认识零下温度的读法和写法。

  (4)指名读北京的最低气温,检查反馈。

  5、教学反馈。(投影出示天气预报的城市气温表示方法)

  学生检查记录订正完善,练习读城市温度。

  二、合作探究,理解意义:

  1、合作探究温度计组成部分。

  2、汇报交流,认识0℃及理解温度情境下表示的'意义。

  (1)温度计组成。(两种不同的单位、数字、刻度线、水银柱(煤油柱)组成,有的温度计一格表示1℃,有的表示2℃。

  (2)认识零度在温度计的位置,介绍意义。

  (实物)在自然界中,我们把水刚结成冰的温度也就是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0度比冰的温度要高,比水的温度要低。

  在0℃以上的温度就是零上温度,在0℃以下的温度就是零下温度。因此今天的0又有了一个新的意义,它是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点。

  3、在温度计上找到零下温度,理解零下温度表示的意义。

  (1)拨出长春的气温,生读温度,追问表示的意义。

  (2)指名学生拨出9.5℃、拨出-9.5℃、零下6度、追问怎样找到的。(从零度向上10个半格)意义?(生做)

  (3)比较零下6度和零上6度的不同?

  教学小结:刚才的学习你了解到了什么?(零上温度比零度高,零下温度比零度低)温度计是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

  三、联系生活,丰富认识:

  1、从温度计上读出教室的温度,表示的意义。

  2、游戏活动猜温度:现在老师说一个温度,你猜猜看它到底是多少?

  它是一个零下温度,在-10℃和-15℃之间,比-15℃高2℃

  3、从课件中读取城市温度:(几种特殊情况温度大小的比较,课件出示的温度计)

  一组是两个零上温度;两个零下温度;一个零下一个零上温度的比较)

  广州:12度---25度佳木斯:-6度-----12度丹东:-2度---8度

  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零上温度比零下温度低,零下温度数字越大温度越低)

  4、在题卡上画出三个不同城市的温度高低。(87页括号3)

  四、走进生活,深化认识:

  1、说一说-5℃和-20℃哪个温度低?

  师:引导学生用不同的观察方法比较。

  2、看图回答问题:(教师根据学情,灵活选择相关练习)

  3、某日黄山的气温中午12时为8℃,到晚上9时下降了9℃,那么这天晚上9时的气温是多少?

  质疑:两个城市之间的温度相差多少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五、课堂小结:

  请大家说说这节课的收获和疑问。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最新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范文01-24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8

小学数学教案07-08

小学数学教案07-08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