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7-08 10:55:21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教学目标】

  1.在生活情境中,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2.让学生能正确地计算及描述小数乘整数的过程。

  3.感受小数乘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及算法。

  【教学准备】

  课件、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秋天到了,人们都在广场放风筝。有三个小同学也想去放风筝,他们想买一样的风筝(课件展示例题图)。大家仔细观察,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意图:通过生活情境的引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思想,并为下面学生自主探究小数乘整数提供条件。]

  二、自主探索

  (一)了解小数乘整数

  1.说一说如果是你,想买哪种风筝?

  学生自由回答。

  2.根据学生汇报情况,教师提出:××同学说想买3.5元一个的风筝,那么买这样的三个估计需要多少钱呢?学生思考并汇报。

  师:你们能不能准确算出一共需要多少钱?

  学生独立计算。

  指名汇报(可能想出几种不同的方法),教师根据学生叙述板书:

  方法1:连加。

  方法2:化成元角分计算,先算整元,再算整角,最后相加。

  方法3:竖式笔算35角×3=105角。

  方法4:竖式笔算3.5元×3=10.5元。

  [意图:在实际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自主地进行估算、笔算,培养了学生的估算能力、计算能力的同时,让学生懂得估算也是检验笔算的一种方法。在探究计算方法时,教师为学生搭建了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平台,利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同时又了解了新的解决方法──竖式笔算。]

  3.小结引出课题。

  师:刚才我们在解决买三个风筝一共用多少钱时,想到了几种不同的方法(教师指板书),可以用小数加法解决,可以化成元角分来解决,还想到了把元角分转化成乘法竖式来计算,同学们可真棒。(二)自主探索小数乘整数的算理、算法

  1.比较发现。

  师:同学们看这个乘法算式,与以前学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学生会发现,算式中有小数或小数乘整数。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板书:小数乘整数。)

  2.尝试解决。

  教师出示0.72 × 5。

  师:同学们看0.72不是钱数了,没有元角分这样的单位了,能不能计算出结果呢?

  (1)学生独立思考。

  (2)小组交流计算方法。

  (3)汇报演示。学生汇报的`同时展示学生计算过程。可能有两种方法:加法和乘法。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认识到乘法比较简便。

  教师板演乘法竖式计算过程。

  (4)理解算理算法。

  师:仔细观察乘法算式,谁能给大家解释一下,你是怎样计算的。

  (教师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三点:怎样把乘数转化成整数;乘积如何处理;积末尾的0如何处理。更好地理解算理。)

  (5)互动交流,总结概括。

  师:同学们在计算小数乘整数时,想到了用转化的方法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计算。谁能举个例子和大家说说具体的方法,计算时应注意什么呢?

  学生举例子说明算理,并板书。

  [意图: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充分展示学生的知识潜能及合作能力,并自主获取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教师作为一名点拨者、合作者,在重点处启发引导,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及方法。通过引导学生举例说明计算方法,给不同的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实践应用

  师:(出示主体图)我们通过解决买风筝的问题,认识并学会了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我们看图中还有几种不同的风筝,如果买3个其他形状的,需要多少钱呢?能不能很快地算出来?

  学生独立计算,汇报交流。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把风筝放飞(出课件)。

  1.放飞第一个风筝。(点击第一个风筝)出示:

  (1)算一算,比一比。

  7 0.7 12 1.2

  ×4 × 4 × 5 × 5

  _____ _____ _____ _____

  学生计算后,引导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比较小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

  (2)想一想,做一做。

  14.5× 63.07×8

  学生独立笔算。教师巡视指导点拨。

  2.放飞第二个风筝。(点击第二个风筝)出示:

  (1)看谁观察得最仔细,你发现了什么?

  7.5 1.35

  × 4 × 3

  _____ _____

  300 40.5

  (2)解决问题:小红家距奶奶家2.8千米,她每天往返一次共是多少千米?

  3.放飞第三个风筝。(点击第三个风筝)出示:试试你的智力。

  用1到5五个数字及小数点,任意组成小数乘一位整数的算式,并算出来。(能写几道写几道)

  [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既加强了学生对小数乘整数的理解,又使学生能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四、总结

  师:通过本课学习,你想对大家说点什么?

小学数学教案2

  认识直角

  一、教学目的要求:

  1、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会画直角。

  2、通过看一看,比一比、画一画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实践能力。

  3、使学生知道直角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教育学生学会寻找生活中的数学。

  二、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手帕、练习本、黑板上的角,说明这些角是直角。再借助三角板来说明什么角是直角。然后让学生通过折纸作直角,加深对直角的认识。最后让学生学会用三角板画角。

  三、教学方法:

  练习法、实践法、引导法

  四、教学过程

  (一)预习:看书21-22页。

  (二)引入:

  1、投影出示画有角的图片,这些图形叫什么?请指出这些角的顶点和边。

  2、说一说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有角?有哪些角的形状和复习题中第一个图的形状相同?(去掉投影图中的锐角和钝角,保留直角 )

  象这样的角叫直角。(板书课题)

  (三)讲授:

  (1) 观察物体表面的直角。

  请同学们拿出教科书、练习本,他们的封面各有几个角?看看这些角的形状是不是相同?观察桌面上的四个角,他们的形状是不是也相同?

  把教科书封面上的一个角和课桌面上的角比一比,大小相等吗?

  这些角都叫什么角?

  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物体的表面有直角?

  (2)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三角板,找一找三角板中的哪一个角是直角。

  用三角板中的直角,可以检验一个角是不是直角。

  做“做一做”的第一题。

  (3) 学画直角

  教师边示范边讲解:从一点起用三角板画一条边,将三角板中直角的顶点和这条边的端点合在一起,使三角板的一条边和这条边合在一起,再从顶点起沿三角板的另一边画出角的另一边,就画出了一个直角。要画上直角符号。

  学生边画边说。同桌相互评一下。

  学生按操作画,教师巡视。

  (4)分组进行比赛,每组拿一个正方形盒子,数一数所有的面一共有多少个直角,评选出数的最快的'小组。

  (四)课堂练习:

  1、做练习的第二题,数出图中的直角,想一想怎样数才能数的又对又快。

  2、练习第三题,在右边的四边形里加一条线段,把它分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三角形。

  (五)课堂小结:

  说一说,这堂课你认识了什么图形?学会了什么本领?

  (六)板书设计: 直角

  (七)课后作业:

  在方格纸上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用三角板画)

  (八)后记及反馈:

  本节课由于找三角板中的直角出现困难,所以课堂节奏有些慢,没有完成预期的任务。直角与生活有密切的联系,人们周围许多的物体表面都有直角,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认识直角,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效果不错。

小学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的推导过程,明白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

  2、在探索体积单位进率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学习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

  教学重点:

  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

  归纳相邻体积单位间换算的方法。

  课前准备:

  正方体教法学法实践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2、引导学生回忆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单位间的进率。

  3、提问:(1)常用的长度单位有米、分米、厘米,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2)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3)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猜想今天我们学习的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可能是多少?

  二、引入新课

  到底你们的猜想对不对呢?让我们一起验证一下。

  猜想

  1、认识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出示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提问:体积是多少?

  给一条棱涂色,提问:棱长多少厘米?(10厘米。)

  提问:体积是多少?

  (101010=1000(立方厘米)。)

  教师:由此可知1立方分米等于多少立方厘米?学生口答后老师板书: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2)教师:如果把刚才的'图理解为棱长1米,即体积为1立方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学生口答老师板书: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请生说一说推导过程。

  教师:能说一说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吗?(1000。)

  (3)完成课本34页表格,进一步区分长度、面积、体积单位及进率。

  2、体积单位的互化。

  (1)教师: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经常需要把体积单位进行转化,现在来学习这个问题。

  出示例3:3.8立方米是多少立方分米?

  教师:看一看问题是从高级单位向低级单位转换,还是低级单位向高级单位转换?如何计算?并说出这样计算的理由。

  学生边讨论边试算。然后归纳,老师:大化小,乘进率。

  3.81000=3800立方分米

  (2)2400立方厘米是多少立方分米?

  生独自完成,集体订正,说明计算过程。

  (3)说一说这两道题有什么不同?学生讨论后归纳,老师小结。

  高级单位低级单位,用进率高级单位的数。

  低级单位高级单位,用低级单位的数进率。

  三、巩固提高

  1、试解下面几题

  ①2米380立方分米=( )立方米;

  教师可作提示:哪部分需要转化?没转化的部分如何办?

  ②5.34立方分米=( )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

  2、课本做一做

  四、总结

  今天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作业布置课本P36

  练习八:(写出转化过程)

  板书设计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高级单位低级单位,用进率高级单位的数。

  低级单位高级单位,用低级单位的数进率。

小学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大量的生活实例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相互关系,会用圆规画圆。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圆规,所以用圆规画圆是难点,掌握圆的特征是重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是圆形的呢?(指名回答)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很多的圆形,如有的钟面是圆形的,当然钟面也可以做成方的;现在的硬币有多边形的,也有圆形的。唯独车轮子,不管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不管是大车还是小车的车轮子,为什么都要做成圆的呢?

  (产生疑问,引起争议,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圆的认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可以圆满地解决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圆的认识)

  二、学习新课

  1.认识圆心、半径、直径。

  同学们在操场上做游戏,想画一个比较标准的大圆,可以怎么画?(指名回答)

  (老师在黑板上演示用绳子画圆)先取一段绳子,把绳子的一端固定在一点上,另一端套在石头和棍棒上,然后拉紧绳子,绕着这个固定的点转一周就画出了一个圆。

  老师刚才画圆时,中间的点怎么样?(中间的点不动。)

  我们把这个不动的点叫定点。(板书:定点)

  粉笔画出的线为什么能首尾相接呢?

  应该说圆上任意一点到定点的距离都是相等的,我们把这段相等的距离叫定长。(板书:定长)

  如果我们在本上画圆,用我们刚才画圆的方法方便吗?(不方便)那可以怎么画?

  (出示圆规)这是我们画圆的工具圆规。圆规有两个脚,一脚带尖,另一脚带笔。认真看老师怎样用圆规画圆。画圆时,先定好一点,然后把圆规的两脚分开,定好两脚的距离,把有针尖的一脚固定在这点上,把带有铅笔的一脚旋转一周就画出了一个圆。(老师用圆规在黑板上画一个圆。)

  你们会用圆规画圆吗?

  请你在本上画一个任意大小的圆,边画边想,画圆时要注意什么?(指名回答)

  画圆时,要先定点,再定长,刚才我们用圆规画圆时哪是定点?哪是定长?

  (先让学生动手画圆,边画边体会出哪是定点,哪是定长。先感性认识,再上升到理性认识。)

  定点,用数学语言说叫圆心。(板书:圆心)

  什么叫圆心?(指名回答)

  哪儿是定长?老师在圆上画出这段定长,观察这条线段两端在什么地方?这条线段叫半径。(板书:半径)

  谁说说什么叫半径?(指名回答)

  (老师再在圆上画出直径。)老师边画你们边观察,这条线段通过哪儿?两端在哪儿?

  像这样,通过圆心,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直径。(板书:直径)

  谁再说说什么叫直径?(指名回答)

  我们通过观察,认识了圆心、半径、直径。书上对这些概念做了准确的`叙述,同学们打开书,看看我们刚才概括的跟书上完全一样吗?有没有补充?

  (学生补充:圆心用字母O表示,半径用字母r表示,直径用字母d表示。)

  (老师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总结出什么是圆心、半径、直径,这是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再通过看书,使总结出的结论更准确,更完善。)

  老师想看看同学们是不是真正掌握了这些概念。

  练一练

  (1)判断这几条线段中哪一条是半径?

  (2)判断哪条线段画的是直径?

  (3)这四条线段中哪一条是半径?哪一条是直径?(学生举数字卡片判断) 同学们对于半径、直径的概念掌握得很好,我们继续研究圆还有什么特征?

  2.研究圆的特征。

  用我们准备好的学具转动A面,你发现半径有什么特征?转动B面,你发现直径有什么特征?

  (学生分小组讨论。)

  (老师再在幻灯上演示一遍,提问讨论结果。)

  (板书)无数条相等

  刚才同学们自己发现了直径、半径有这些特征。在下面两个圆中:(出示) 甲圆的半径和乙圆半径相等吗?

  甲圆直径是乙圆直径的2倍吗?

  那么圆在什么情况下才存在这些特征?(板书:同一圆里)

  练一练(正确画,错误画。)

  (1)在同一圆里,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3)在同一圆里,半径是4厘米,直径一定是2厘米。()

  (4)圆心在圆上。()

  同学们判断得都很正确。老师想让同学们用直径、半径的倍数关系来计算下面几道题

  同学们对于半径、直径的倍数关系掌握得很好,如果老师给出半径和直径的数据,你们会画圆吗?小组讨论一下,半径2厘米的圆怎么画?直径6厘米的圆怎么画?(小组讨论)

  请同学们把半径2厘米的圆画在本上,要求标圆心、半径。边画边想,什么决定圆的位置?什么决定圆的大小?直径6厘米的圆请同学们回家画在本上。

  刚才同学们画了半径是2厘米的圆,圆的位置由什么决定的?圆的大小呢?

  (板书)位置大小

  圆心决定圆的位置,画圆时要先点圆心。

  (老师举起一个圆)有一个同学是个小马虎,他在画完这个圆后,忘了点圆心了,你能帮助他找到圆心吗?

  如果这个圆画在黑板上或本子上忘了点圆心,怎么找到它的圆心呢?

  (指导学生说出用直尺在圆面上从下往上推,推到最长的一段,就是直径。)

  三、课堂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你能用我们刚学的圆的知识来解答刚上课时提出的问题为什么世界上的车轮子都是圆的吗?(指名回答,前后呼应,用刚学的圆的知识来回答刚才上课时提出的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分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认识圆心、半径、直径。通过演示用绳子在黑板上画圆,使学生体会到:画一个圆必须要有定点、定长。定点用数学语言说叫圆心,定长就叫半径。并引出直径的概念。通过判断半径、直径的练习,巩固其概念。

  第二层次,研究圆的特征。每四人一组,每组有一个学具,学具是在一个硬纸板的正面和反面,分别钉1个用透明胶片剪成的活动的圆,在A面的活动圆上画着半径,B面的活动圆上画着直径。学生分小组转动A面的活动圆,发现在同一个圆中有无数条半径;转动B面发现在同

  出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小学数学教案5

  一、教材分析

  主要包括:教学主要内容,教材编写特点(本节课内容在单元中的地位,本节课教材编写的意图及特色等。),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

  说明:可以在教学组内或学区中心集体研讨,或专家的`指导下完成。需要注意的是,对教学内容的分析应体现在学习目标和教学过程的设计上。

  二、学生分析

  主要包括: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含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学生学习该内容可能的困难,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方式和学法分析。说明:学生分析应该通过学生调研,以作为科学依据,不能仅凭经验判断。学生分析是个性化的工作,不能由他人的结果简单代替对自己的学生分析。已有知识基础的'调研可以通过设计几个指向明确的小问题实现,对这方面的数据统计及分析是更为重要的,这种分析是教师设计和修正“学习目标”的重要依据。

  学生经验、学生学习困难、学生学习兴趣等的调研可以通过访谈实现,可以是抽样,也可以是有针对性的选择访谈对象,如对于学困生做特别的访谈。调研中可以将学生测验、访谈、小组观察等结合起来。

  三、学习目标(以学生为主语)

  1.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数学思考、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说明:

  1.教学内容分析和学生分析是学习目标制定的依据和前提。因此,如果对教学内容分析的要求越透彻,对学生分析的要求越科学和规范,学习目标的设计就越不是一件简单而迅速的`工作。

  2.学习目标是为学生的“学”所设计,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习目标的达成服务的。学习目标是个性化的,又是尊重数学学科发展需要和学生未来学习需要的。

  3.学习目标的制定应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思考,但具体形式不一定逐条对应。

  4.学习目标应该在下面的教学活动中得到实在的落实。特别是教学活动中设计意图应该阐释,活动及其组织与实施是如何为达成目标服务的。

  四、教学过程

  主要包括

  1.活动内容:

  2.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说明:指教学活动开展的具体形式,包括学生学习方式—独立学习,还是合作学习等;教师活动的开展—提问或提出任务,组织合作学习,组织交流,讲授等;教学资源的准备等,如学具、教具、课件等。

  3.活动的设计意图

  说明:为教学活动和活动的组织实施进行辩护,辩护的出发点是分析它们是否促成了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不是简单地主观臆断是为目标服务,应该有一定的理由—数学的、教学的。更不应该写成一些没有针对性,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

  4.活动的时间分配预设

  a)说明:主要指对教学活动的时间分配预设,以便于自己检测教学设计上合理与否。

  五、习题设计

   1.题目设计

2. 题目解析

六、总结

1.教学效果

2.个人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通过有趣的探索活动,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2、在探索的过程中体会探索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在探索的过程中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体会探索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第一关:奇妙的宝塔

  1、出示题目:1×1= 11×11= 111×111= 1111×1111=

  2、观察与发现:

  让学生观察前三个算式的'因数与他们的结果有什么特点。

  3、运用规律快速说出答案:

  让学生根据发现的规律迅速说出第四个算式的答案。请学生自己出类似的算式并说出答案。

  二、第二关:奇怪的142857

  1、出示题目:142857分别乘1、2、3、4你发现了什么?

  2、小组内计算,并找规律。

  3、全班交流所发现的规律

  4、运用发现的规律写出乘5、6的得数。

  三、第三关:神奇的9

  1、出示题目:99×99= 999×999= 的得数有什么特点。

  2、小组内计算,并找规律。

  3、全班交流所发现的规律

  4、运用发现的规律写出9999×9999,99999×99999的得数。

  四、第四关:寻找神秘的数

  1、出示题目:

  2、小组内计算,并找规律。

  3、全班交流所发现的规律

  4、运用发现的规律

小学数学教案7

  教材分析:

  学习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其教学的生长点是整数乘法。然而,“按整数乘法相乘后怎样得到原来的积”,则需要经历一个严密的推理过程,教材安排两次探究活动:第一次在例1,思考虚线框里三个箭头以及上面的“×10”“÷100”的意思,扶着学生经历推理过程;第二次在“试一试”,让学生在三个箭头上面的括号里填数,并写出左边竖式的积,独立进行推理。在两次探究以后,比较各题中两个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发现“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这一规律,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得出在积里点小数点的操作方法。同时通过归纳推理的方式总结出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学情分析:

  进行小数乘整数和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会进行小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小数乘、除法的计算在日常的生活中以及进一步学习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小数乘整数以及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既是小数乘、除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进一步学习和探索小数乘小数、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基础;学生有了整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积、商的变化规律,以及小数乘整数、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等基础,就有利于学生完整地掌握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和相关运算规律的理解,提高应用四则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乘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

  2.初步培养学生类推和抽象概括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探索活动本身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

  掌握小数乘小数的方法,会熟练的进行笔算,并能解决实际问题。掌握小数末尾的0的处理方法。

小学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用1~6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知道1~5的数序,能认读1~5各数,建立初步的数感。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体验与同伴互相交流学习的乐趣。

  4.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4~16页

  教、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1~5的数字卡片、点子图;学生准备1~5的数字卡片、5个小圆片、5根小棒。

  教学设计

  从现实中抽象出数

  1.师:小朋友们,你去过动物园吗?你们瞧,(课件演示)在一个天气晴朗的早晨,老师和同学们来到了野生动物园。(课件出示14~15页主题图),这里有这么多可爱的小动物!跟你的小伙伴讲一讲,你看到了什么?分别有几个?

  [创设学生喜欢、熟悉的情境“野生动物园”激发儿童主动探究的欲望。]

  学生小组内交流,并且教师参与到个别组的交流中,引导学生按不同事物类型分类数数,并且进行有序观察。

  [通过教师参与,渗透分类观察的方法。]

  2.学生汇报。

  3.老师根据汇报情况适时把卡片1~5贴在黑板上进行认读。

  同时让学生找出自己的数字卡片,并摆在桌子上。

  [通过小组交流、认读数字卡片以及找出自己的数字卡片等活动,逐步抽象出数。]

  反馈实践

  1.谈话:老师说一个数字,你能用小棒表示出来吗?你还能用其他方式表示吗?

  [从抽象的数中再回到实践中去,让学生通过摆学具进一步体会数的基本含义,使学生在丰富的'操作和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数的概念,发展数感。]

  2.谈话:老师拿出3个苹果,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和老师同样多的苹果数吗?

  请告诉你的小伙伴你是用哪种方式来表示这个数的。

  3.同桌之间考一考,教师参与到个别组的活动中。

  感知数的顺序

  1.逐次感知1~5的顺序。

  课件演示,学生跟着摆。

  学生先摆1个圆片,再摆1个是几?这个2是怎么得来的?再摆1个得到几个?

  ……

  依次感知3、4、5的来源。

  [通过亲自摆一摆,让学生感知每一个数都是在前一个数的基础上添1得来的。]

  2.整体感知。

  a.出示点子图,你来给它们5个排排队。

  请两名学生上台摆,其他学生在下面自己动手摆。

小学数学教案9

  一.教学内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传授知识要求达到的教学目的'。

  2.能力目标——发展智能要求达到的教学目标。

  3.德育目标——思想政治教育要求达到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1.突出重点,必须分清主次。

  2.不能孤立重点,要以重点带动一般,以一般烘托出重点。

  3.认真思考,分析得出。必须突出重点、排除难点、把握关键。

  四.教学方法(过程):

  1.主要包括教学内容,时间分配,教学方法,课堂小结,习题作业等。

  2.设计顺序:复习旧知识——传授新知识——巩固新知识。

  3.顺序启发式教学方法:边讲边实验,边讲边讨论,边复习边讲授。

  4.使用以下提示语:

  (复习提问)——(引入新课)——(讲授新课)、(演示)——(讨论)——(讲述)、(设疑)——(启发)——(小结)、(举例)——(分析)——(解答)、(概括)——(归纳)——(推论)、(练习)、(提示)、(着重指出)、(板书)、(边写边讨论)、(回忆)、(强化)、(注意)、(资料)、(思考)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小结:

  引导学生归纳、得出规律性的结论,发展他们的智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要启迪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讨论问题,病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去解决问题。

  七.教学反思:

  在明确的计划指导下,随着教学进程,逐步启发、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结果;通过复习、练习以及结合实际的运用,形成学生认知结构。

小学数学教案10

  【学习目标】

  1、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并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

  2、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可用猜测、列表、假设或方程解等方法。

  3、体会到数学问题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学习重难点】

  1、重点是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2、难点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学习过程】

  一、故事引入

  在我国古代流传着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鸡兔同笼”就是其中之一。这个问题早在1500多年前人们就已经开始探讨了。

  阅读书本P112鸡兔同笼的故事,能用你自己的话表述一下题目的'意思吗?

  二、探索新知

  1、阅读P113例1,根据书本提示,会用列表法求出鸡、兔各几只吗?

  (完成课本表格。)

  2、假设笼子里都是鸡或者都是兔,脚数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能列式解决吗?

  (会用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3、自己动笔,尝试用方程的方法解决鸡兔只数的问题?

  (有困难的可参考书本P114)

  4、用假设或者解方程的方法解决P112“鸡兔同笼”问题

  (1)方程解:(2)算术解:

  解:设鸡有x只,那么兔就有(35-x)只。解:假设都是鸡。

  根据鸡兔共有94只脚来列方程式2×35=70(只)

  2x+(35-x)×4=9494-70=24(只)

  2x=4624÷(4-2)=12(只)

  x=2335-12=23(只)

  35-23=12(只)答:鸡有23只,兔有12只。

  答:鸡有23只,兔有12只。

  5、以上三种解法,哪一种更方便?

  ☆友情小提示:

  要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可以采用假设法或方程解都可以。用方程解更直接。

  6、阅读P114阅读资料,了解下古人是怎样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

  三、知识应用:独立完成P115“做一做”,组长检查核对,提出质疑。

  四、层级训练:1.巩固训练:完成P116练习二十六第1--5题。

  2.拓展提高:练习二十六第6、7题。及P117“思考题”

  五、总结梳理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

  学习心得XXXXXXXXXX(a.我很棒,成功了;b.我的收获很大,但仍需努力。)

  自我展示台:(把你个性化的解答或创新思路写出来吧!)

小学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能独立分析和解决用小数加减计算可以解决的简单问题,并能正确处理小数加减计算过程中需要进位或退位的问题。

  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体验估算,培养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教学重点

  小数的加减法(有进位后退位)。

  教学难点

  1、小数加减法(有进位后退位)。

  2、培养估算意识。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出示菜单:

  (1)买一份青菜和一份肉片,要多少元?

  (2)买一份青菜和一份炒蛋,要多少元?

  (3)一份肉片比一份炒蛋贵多少元?

  (4)买一份饭,一份青菜和一份肉片,共要多少元?

  (5)还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二、讲授新课

  1、教学例题。

  (1)出示课本情境图。

  (2)自己提出数学问题:

  (3)列出算式。

  (4)估一估,大约需要多少元邮资?

  (5)探索计算方法。

  1)让学生自己探索方法:

  第一种:把元化成角来计算。

  第二种:按不同单位分别相加。

  第三种:列竖式计算。

  2、拓展练习。

  (1)题:2包书的邮费相差多少元?

  (1)列式:12.4—1.6=(元)

  (2)选择正确的计算方法。(列竖式)

  (3)交流计算方法、过程。

  1)处理退位问题。

  2)小数点对齐。反省自己在计算中是否注意到这些问题。

  3)课堂小结。

  由学生自己小结小数加减法计算(有进位或退位)的方法,及计算过程中注意的问题。

  三、课堂活动

  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要求他们在解答过程中,要自我提醒必须注意的'问题。

  3、小黑板作业。

  四、巩固练习

  1、课内外作业。

  课本第9页“练一练”的第1题。(独立例竖式完成,提醒注意的问题。)

  2)选用作业。

  五、作业设计

  1、列竖式计算。

  2、可乐的单价是1.8元.

  果汁的单价是10.5元.

  (1)两种饮料各买一瓶,要多少元?

  (2)买一瓶果汁比买一听可乐贵多少元?

  (3)买2听可乐,一瓶果汁,15元够吗?

  六、板书设计

  寄书

  一共需要多少元?

  算式:1.6+12.4=(元)

  列竖式计算:

  教学后记

小学数学教案12

  一、说课的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第一册第18页。

  1、自然数有两方面的含义,用来表示事物有多少时,称为基数,用来表示事物的次序时,称为序数。

  本节教学自然数的另一个含义:序数含义。在学生了解了1-5的基数含义的基础上,教材通过一幅常见的排队购票图,引入序数含义的教学。

  2、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初步感知自然数的基数含义和序数含义,并能用第几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2)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向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遵守公共秩序,文明守纪的教育。

  (3)让学生在愉快的游戏中理解、运用知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参与意识。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学会区分5以内的几个和第几个,这是教学的重点。学生对第几来描述物体的位置是教学的难点,可通过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探索、思索、交流,从而获取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参与意识。

  二、说教法学法

  为全面准确地落实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本着学生全面发展的特点,教学时将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在教学时应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给运动员排名次的'过程中,自然的掌握第几和几个的概念。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探索、思索、交流,来获取新的知识。同时创设游戏,让学生在玩的同时自然的获取知识,而且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参与意识。

  三、说教学程序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师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开运动会吗?今天,老师和小朋友们在教室里举行一次小小的运动会吧!安排学生看运动员跑步的快慢,看看谁跑得最快?谁跑得最慢?让学生在给运动员排名次的过程中,自然的掌握第几的概念。

  (二)巧设练习,巩固新知

  运动员按照跑步的名次站成一排,老师找几个平时接受知识较慢的或课堂上不爱参加活动的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来发奖牌,从中了解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1、发奖。师说:跑步比赛结束了,现在我们要举行发奖仪式,请学生代表给运动员发奖牌。师提出不同的要求:请你给第一名的运动员发奖牌;请你给第二名的运动员发奖牌等等。2、送水。运动员很辛苦,现在他们正在休息,你能把这杯水送给第3个运动员吗?(这时运动员已经打乱跑步名次,与同学们面对面坐着。学生在给运动员送水的时候发生了分歧,一个学生给从左数的第三个运动员送水,另一个学生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他把水送给另一个运动员。在学生分辨不清的时候,让学生说说自己送水的理由,在两个学生的争论中,同学们理解了从左数和从右数的含义,同时也意识到数学语言的严密性。同时巧设练习,把知识的难点放给学生,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探索、思索、交流,从而获取知识。

  (三)分组合作,运用新知

  让学生在愉快的游戏中理解、运用本节课的知识,而且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参与意识。师说:运动会还在进行着,天真热,老师准备了一些太阳帽,请各小组长把帽子发给同学们吧。要求:让小组成员按一定的顺序排成一队,组长仿照老师刚才组织同学给运动员送水的游戏,组织本组的同学玩分帽的游戏,要求每一个同学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组长提出不同的要求,让同学们戴帽子。如:给从左面数第4名同学戴帽子,给从右面数第2名同学戴帽子,给从左数 等。

  (四)再设练习,扩展知识

  这一环节的设计,使第几和几个的概念更深的掌握,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发展学生的思维有很大的帮助。师说:运动会结束了,同学们表演了团体操,老师有两个问题想让同学们帮着解答:(1)小林的前面有2人,后面有3人,小林这排一共有几人?(2)小红从前面数排在第2,从后面数排在第3,小红这排一共有几人?让个小组讨论,提示学生可以演示,找出规律,全班交流。

小学数学教案13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制小学数学第六册第六单元《梯形的认识》

  设计理念:

  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关注学生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数学活动是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目标:

  1、观察梯形的特点,概括归纳出定义,并且知道各部分名称;通过动手操作找到等腰梯形的特征;并对所学四边形进行建构,能用集合图表示它们的关系。

  2、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概括、动手操作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通过动手操作、讨论、归纳等活动获取新知,对知识进行建构,使其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经历探究的过程,获取新知,亲身经历知识的再现过程。

  教学具 :

  实物投影、剪刀、一张16k白纸、等腰梯形纸、量角器、直尺、三角板、一组梯形的题卡等。

  教学过程:

  一、从经验出发导入新课。

  通过收集展示学生课前所画的各种四边形,并结合生活实例引入课题。

  (评析:学生对梯形早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对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进行整理,为后面进行四边形的建构奠定基础。)

  二、从需要出发合作探究。

  1.了解学生的需要

  师:凭前面学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经验,你们想从哪些方面认识梯形呢?

  预设:生可能从以下方面回答:

  (1)定义

  (2)各部分名称

  (3)特性

  (4)特征

  ……

  师:那我们就按自己的想法先研究什么样的图形是梯形。

  (评析:学生已经学过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对研究方法已有一定的掌握,这样教学以关注学生需求,教师可就着学生的思路进行教学,是教师跟着学生走,而不是教师拽着学生走,学生跟着教师跑。)

  2.合作探究梯形的定义

  学生选择老师提供的研究材料(一组梯形的题卡、量角器、直尺等),先独立思考,再以小组汇总意见讨论。(学生以组讨论,教师巡视,引导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去。)

  组织小组汇报交流,预设:小组可能从以下几个方面回答:

  (1)通过数一数、量一量等方法得知有四个角、四条边、四个顶点、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图形是梯形。

  处理应变:引导学生把“四个角、四条边、四个顶点”等特点归纳为“四边形”

  (2)有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

  处理应变:引导学生把两句话归为一句话。

  (3)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

  处理应变:提问:“只有”起什么作用。

  ……

  (评析: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以合作者、参与者的.角色与学生一起研究讨论,学生由于有前面学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基础,自己利用准备的工具和材料去研究梯形的特征,教师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先自主探究,再合作交流完成学习任务。)

  3.动手操作,创作梯形。

  学生创作梯形,然后交流学生的作品及方法。

  (评析:通过画、折、剪等操作活动,学生更进一步掌握梯形的特征。)

  4.了解梯形各部分的名称

  (1)学生自学课本了解梯形各部分名称,同桌拿起刚才剪的梯形指指各部分,并标出各部分的名称。

  (2)汇报交流,重点说说梯形的高在哪里。

  (3)学生把剪的梯形(标出各部分名称的)贴在黑板上展示。

  5. 观察发现等腰梯形的特征

  (1)学生拿出老师给准备的等腰梯形,以小组通过动手操作,实践找一找这样的梯形特殊在哪儿。

  (2)汇报交流,互相补充,达成共识。

  可能出现的情况:a两条腰相等

  b上面底角、下面底角分别相等

  c 对角度数的和是180

  ……

  6.知识建构

  师:现在,我们认识的四边形家族中又多了一个成员,你们能把这几位成员间的关系想办法清楚地表示出来吗?

  学生分类整理学过的四边形,然后展示交流整理结果,组织互评,激励学生用不同的形式整理。

  学生可能用集合图表示或其他的方法表示。

  (评析:通过对所学过的四边形进行分类整理,学生系统整理掌握的知识。)

  三、从兴趣出发实践应用。

  1.玩一玩。

  你能把等腰梯形只剪一刀就拼成一个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吗?

  (评析: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也体现了玩数学的教学理念,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

  2.找一找,数一数。在下面的图形中找我们学过的图形,数数分别有几个?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是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凡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教师绝不要提示或暗示,凡学生能自己得出的,教师绝不要代替。

  在教学设计中,注重了对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提供典型的感性材料,有目的地创设学生活动的空间,学生充分利用学具看一看,剪一剪,折一折,量一量,拼一拼,说一说等操作活动,在猜想、争论、验证、互相补充中汇报交流、亲自参与、亲身感知、再现知识发展的过程,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使学生发展了自己的数学思想,学会进行数学交流,倾听别人的想法,并且注重了学生对四边形的建构,使其理清关系、形成系统、完整的认识。力争始终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创设了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

小学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感受数学和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记住各月的天数。

  教具、学具。挂图、年历

  一、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知道今天是几月几日吗?(学生回答)你是怎么知道的?

  2、生活中每天都有很多事情发生,在一年中有很多值得纪念的重大节日,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出示挂图)图上描述的是什么事?你知道这些事发生的时间吗?把你知道的跟同学说一说好吗?

  3、你们还知道哪些有意义的'日子呢?

  4、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年、月、日的知识。

  板书:年、月、日

  二、自主探索 合作学习

  1、认识年历

  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年历,认真观察,你可以从年历上直接了解到哪些知识?

  ①让学生独自观察

  ②同桌讨论

  ③你们能根据年历回答问题吗?

  一年有几个月?板书:一年12个月

  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

  二月有多少天?一年有多少天?

  板书:大月(31天):一、三、五、七、八、十、十二、

  小月(30天):四、六、九、十一、

  特殊月(28天):二

  2、教学生记天数的方法

  我们知道了每个月的天数,也知道大月和小月,有没有好的办法让我们很快的记住每个月的天数呢?

  (1)可以用拳头帮助记忆。凸起的地方每月是31天,凹下的地方每月是30天(二月除外)

  师做示范 学生动手数一数

  (2)老师再介绍一首儿歌,帮你们记住一年中的大月。( 出示儿歌)

  板书: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

  3考考你

  你们都记住了吗?现在老师可要考考你们了。

  ①你的生日是几月几日?你父母的生日是几月几日,用笔在年历上画出来,并说说是大月还是小月。

  ②老师的生日是大月的第二个月,你知道是几月吗?

  4、游戏

  我们一起轻松一下,玩个小游戏吧,老师报月份,如果是大月就请同学们举右手,是小月就请同学们举左手,明白了吗?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48页做一做

  四、本课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2、教师总结:

  板书设计: 年、月、日

  一年12个月

  大月(31天):一、三、五、七、八、十、十二

  小月(30天):四、六、九、十一

  特殊月(28天):二

  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

小学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测量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通过观察,明确毫米与厘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使学生在操作中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4、使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小组合作学习,估计课本的长、宽、厚。

  (1)出示例1情境图,学生认真观察。教师提出问题。

  (2)4人小组合作,分别估计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厚。将估计的结果填在记

  录表的'“估计”一栏中。

  (3)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

  2、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估计的结果。

  (1)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用自己喜

  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

  (2)交流测量的结果,引出毫米。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探究体验

  1、了解毫米与厘米的关系。

  (1)提问:“从尺中,你发现毫米与其他单位间的关系吗?”。

  (2)学生观察并独立思考后回答问题。从而引出1厘米=10毫米的关系。让学

  生多说发现这个关系的过程。

  2、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1)在尺上观察1毫米的长度,互相比划一下1毫米的长度。

  (2)教师提出问题:“请大家说出生活中长或宽或厚大约是1毫米的东西。”

  先在组内说,再在全班交流。

  (3)要求学生合作完成:先从课本中数出几页(捏紧后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再用尺子验证一下是不是1毫米,然后调整到厚度是1毫米,最后数一数看有多少张。

  三、实践应用

  1、生独立完成“做一做”,再在小组内说出填写的结果。

  2、生说一说,在生活中测量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

  3、师生共同小结:当测量长度的结果不是整厘米数时,可以用毫米来表示;1厘

  米=10毫米;1分硬币、电话卡、储蓄卡、医疗保险卡等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

  四、课堂练习

  1、练习一第1题。安排学生在书上完成,练习时要求学生先估测,后判断,再

  用尺子进行测量验证。

  2、练习一第2题。要求学生完成在作业本上。

  3、练习一第3题。先让学生估计实物的长(或宽),再用尺子进行测量。完成

  后,让学生对估计和测量的结果进行对比。

  五、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

  2、师总结。

  分米的认识 学习设计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12-17

小学数学教案06-12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05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06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06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