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优选15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数学教案1
一、 教学目标
1、 在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培养有条理思考的习惯。
2、 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
二、 重点难点
找因数的方法。
三、 教学过程
(一) 游戏引入新课
1、
①、用12
②、再与其他同学交流。
2、
1×12 12=3×4
=2×6 12=4×3
12=6×2 12=12×1
312的因数。
4、 总结:
①12的全部因数有:1、2、3、4、6、12。
②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5、 练习:用同样的方法,分别找出9和15的全部因数。
(二) 练习巩固,加深理解
无纸化备课教学设计
1、 练一练。1、填空。
2、 第2题:让学生自己找一找18的因数和21的因数,并用不同
的符号作好记号,然后让学生说说找因数的方法。最后,说说哪几个数既是18的因数、又是21的因数。
3、 第3题:利用数形结合,进一步体会找因数的方法。
4、 第5题:可以引导学生用找因数的方法进48=1×48=2×24=3×16=4×12=6×8,48有1010种装法,如每行12人,排4行;每行437只有2个因数,只有两种装法。
(三) 总结
四、 板书设计
找因数
1×12 12=3×4
=2×6 12=4×3
12=6×2 12=12×1
12的`全部因数有:1、2、3、4、6、12。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们初步掌握了找因数的方法。但在具体实施时很难正确得出结果,即使得出了结果,书写不规范。比如:48=3×16=6×8=1×48=4×12=2×24。48的全部因数有:1、48、2、24、3、4、6、8、12、16。不是按照一定的顺序书写的;找因数的时候不准确。在经后的练习中应及时纠正。
小学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27—28页。
教学目标:
1、结合熟悉的生活情境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认识减法的意义。学会从具体的情境中提出减法问题并解答。
2、在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和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活动中,探索5以内数的减法。
3、初步培养学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思考过程和认真倾听与理解别人思路的能力,体会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能正确计算5以内的减法。教学难点:理解减法的意义。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智慧老爷爷请王老师带来5个智慧星,请看,他说呀,想把这5个智慧星送给咱们一(8)班会倾听,能观察,肯发言,专心思考聪明孩子。想得到这些智慧星吗?看大家的表现吧!
一、创情导入、引入新课笑笑家的苹果成熟了,她邀请我们到她家做客,大家想去吗?
二、操作探究,理解意义
(一)还剩下多少个苹果?
1、大家仔细观察,这棵苹果树上一共有几个苹果?现在发生了什么?掉下了几个苹果?现在树上还剩几个苹果?你能把这个数学故事完整地讲出来吗?(树上原来有5个苹果,掉了2个,树上还剩下3个苹果。)
2、你能根据这个数学故事能完整地表达出两个数学信息,并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原有5个苹果,掉下2个,还剩多少个?)
3、师板书课题还剩下多少。今天我们就来解决还剩下多少这一类的数学问题。
4、摆一摆。师:刚才我们讲出了这个数学故事,其实我们还可以把这个故事用我们手上的学具摆出来。
请同学们拿出5个圆片来代替5个苹果,摆一摆。学生动手摆一摆。
(先摆5个圆片,拿走2个圆片,还有3个)
5、你是怎么摆的?又是怎样知道还剩下3个苹果的?引导学生说出:是从总数5里去掉2个,就是少了2个,还剩下3个。
6、板书贴图。
强调:从整体中去掉一部分,另一部分就是剩下的`。
(二)还剩下几块奶酪?
1、数一数,一共有几块奶酪?看,小老鼠干什么呢?你能把这个数学故事完整地讲出来吗?(有5块奶酪,搬走2块,还有3块)
2、你能根据这个数学故事能完整地表达出两个数学信息,并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有5块奶酪,搬走2块,还剩几块?)
3、摆一摆。
同桌互说你能把图中的意思用圆片摆出来吗?同桌互相说一说,你是怎样摆的。
4、板书贴图。
强调:从整体中去掉一部分,另一部分就是剩下的。
5、画一画。
你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画下来吗?师引导:数学故事不仅可以讲出来,摆出来,还可以画出来呢,我们可以用图形(圆,三角形,正方形等形状)代替奶酪,怎样把5块奶酪,拿走2块又怎样画下来,思考一下,把这个过程画在本上。
6、交流汇报。
师引导把表达与操作,形与数结合,体会减法的意义。
三、抽象理解,认识减法
1、谁愿意再来说一说这两个数学故事。
2、我们把这个两个数学故事用算式表示出来,怎么表示?板书:5—2=33、你知道每个数都表示什么意思吗?让学生结合情境说一说。
3、认识减号,读算式这里的—是减号,表示去掉的意思,像这样的有减号的算法,叫作减法,补充课题,认识减法师:这个算式怎么读呢?(5减2等于3)从左往右读,能把减号两边的数交换吗?
4、这两个数学问题为什么要用减法计算呢?引导归纳:从总数中去掉一部分,求还剩下多少要用减法来计算?
5、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用减法来计算的例子,我们还是以5—2=3为例子,它还要可能讲的是什么数学故事呢?引导学生完整表达。
比如5颗糖,吃了2颗,还剩下3颗。有5元钱,花了2元,还有3元钱。
四、综合练习,加深理解
1、画一画,算一算引导学生读懂图意,尝试练习,汇报交流。
2、练一练第1题。
先学生说一说图意,再列出算式,集体汇报。
五、评价小结,拓展运用利用智慧星讲评,老师想把智慧老人带来的智慧星奖下去,如果从这5个从一次拿走1颗,你想用什么方式来记录这个过程,算式5—1=4,如果我一下子拿走2颗呢?5—2=3如果我一下子拿走3颗呢?5—3=2如果我一下子拿走4颗呢?5—4=1如果我一下子拿走5颗呢?(全部拿走)5—5=0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得数是0的减法。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我们是怎么认识减法的?减法有什么意义?附板书设计:还剩下多少(认识减法)图15个苹果掉下2个,还剩3个图25块奶酪拿走2块,还剩3块5—2=3减号读作:5减2等于3。
小学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使学生重视估算的现实应用,理解估算的方法,并学会用“≈”表示估算结果。
教学重、难点:加法估算的理解与应用。
教具:教学用光盘。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说说下面的各数各接近几百。
896401609593689
2、揭示课题。
二、新授。
1、教学例题。
出示家电图,商店里有这么几样商品,请你说一说它们的名称和各自的价格。
估计一下,买一台电话机和一台取暖器,大约需要几百元?指名口答说说自己的`想法。
500元是一个准确的价格吗?(不是,它是一个大约的价格,所以在这里不能用等号,而要用约等号“≈”
读作:二百零六加二百九十二约等于五百元。
指导学生写约等号,再齐读。
2、教学试一试。
完成第(1)问题。学生用估算的方法自已解决,指名说说估算的方法和理由,列出相应的算式。
完成第(2)、第(3)题。先独立完成,再组织不同的方法。
3、小结。
三、巩固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第1~7题。
小学数学教案4
小班数学:吃吃玩玩(分类)
活动目标:
1.学习看标记把吃的和玩的分类。会说“XX是吃的,XX是玩的。”
2.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
活动准备:
1.玩具:玩具车、娃娃等
2.吃的:苹果、香蕉、橘子、果冻、酸奶、饼干
活动过程:
一、吃吃玩玩
宝宝们,你们看,妈妈在我们的旁边给宝宝们准备很多好玩的和好吃的东西,我们一起去吃一吃、玩一玩吧。
提问:你刚才赶什么了?(学说XX是吃的,XX是玩的)
二、学习分类
现在妈妈想请宝宝们帮我一个忙,好吗?
出示大筐里混合的东西。你们看妈妈这些筐里有很多吃的和玩的东西,请宝宝把这些吃的和玩的东西分开来。把吃的给嘴巴吃,把玩的给小手玩。(幼儿分类)
宝宝门很快帮妈妈把吃的和玩的东西都分开来了,让妈妈来检查一下,看宝宝们分的饿好不好。(如果有错,就请大家一起纠正)
三、活动结束
今天宝宝们真能干,帮妈妈把吃的和玩的东西都分开来了。做饭的阿姨今天也给宝宝们准备了好吃的东西,我们一起去看一下吧。
小班数学活动:树叶分类
有幸参加了平湖市地十一届双高课的教学比武活动,在去之前准备了一些零散的经验,除了业务上的一些外,更重要的是抱着学习的态度去的.力争在比赛的24个小时里,调整好自己的状态,与那里的孩子共享快乐课堂.设计的教案如下:
设计理念:
《纲要》中提到:引导幼儿对身边的常见的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秋天丰富多样的树叶给幼儿提供了探索、发现、表达的广阔空间。幼儿园老师经常带小朋友开展着捡落叶的活动,这些颜色不一,大小不一的落叶给孩子们带来无限的惊喜和好奇,“老师这是黄树叶,老师你看这是片树叶真大呀!”,当小班的孩子们高举这些落叶向老师诉说的时候,心中就有说不出的激动。设计树叶分类的科学活动,能够满足孩子的探究愿望,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建构认知,尽情畅游在树叶多彩的世界里。
活动目标:
1 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活动,体验树妈妈和树叶宝宝的浓浓亲情。
2 能排除大小的干扰,按黄、绿颜色对树叶进行分类。
活动准备:
一颗大树(树干为主),树叶(大小不等,合计60多片,黄色多些,绿色略少)
幼儿每人一个盒子,里面放3片树叶,放在椅子底下。
活动重点:
在教师引导下积极参与活动。
活动难点:
能排除大小的干扰,按黄、绿颜色对树叶进行分类。
活动过程:
一、 树叶宝宝问个好——区别颜色
1、秋天到,秋风吹,小树叶一片一片落下来。看看,这是什么颜色的树叶宝宝?(黑板上拿起一片绿色树叶)——提问几名幼儿(绿树叶宝宝)
2、那和绿树叶宝宝问个好吧。
3、这是什么颜色的树叶宝宝?(黄树叶宝宝,方法同上)
二、树叶妈妈找宝宝——巩固颜色,初步感知分类。
1、你们喜欢树叶宝宝吗?那请你们去捡树叶,听清楚,每个小朋友轻轻地到这里(老师指着黑板)捡一片树叶。(捡好树叶的小朋友轻轻地回到座位)
2、老师拿一片黄树叶,问:黄树叶宝宝在哪里?黄树叶宝宝在哪里?请把黄树叶宝宝举起来。
3、老师拿一片绿树叶,问:绿树叶宝宝在哪里?绿树叶宝宝在哪里?请把绿树叶宝宝举起来。
重复几次。
三、送树叶宝宝回家——颜色对应,操作中学习分类。
1、大树妈妈想念树叶宝宝了,我们送树叶宝宝回家吧。(出示颜色标记——绿房子和黄房子,放在大树的两边)
2、请绿树叶宝宝住绿房子,黄树叶宝宝住黄房子。(分批摆放树叶)
3、小结:树叶宝宝又回到了妈妈身边,真开心。绿树叶宝宝住绿房子,黄树叶宝宝住黄房子,真好。
四、帮助大树妈妈——在操作中进一步巩固分类。
1、秋风吹,又有许多树叶飘落下来,帮助大树妈妈,给树叶宝宝按绿色、黄色分一分。(出示塑料篮子4个,2个黄色,2个绿色。)
2、每个幼儿椅子底下放一个小盒子,里面放2—4片树叶。
3、操作后简单讲评幼儿操作情况。
五、延伸活动,激发继续探索的兴趣
1、请幼儿按黄、绿两种颜色排排队。
2、我们到外面去捡树叶,找一找还有哪些颜色的树叶宝宝。
设计意图:
和树叶宝宝问个好,使幼儿很快进入角色,并认知绿、黄树叶宝宝,为下环节做铺垫。
角色扮演,使幼儿感受浓浓的亲情,并初步感知了分类的意义。
通过送回家的游戏让幼儿在情境中学习分类,满足幼儿的需要。
在操作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对颜色的分类。
延伸环节让幼儿继续保持对分类活动的兴趣和激发研究愿望
小班数学教案:10以内的相邻数
活动目标:
1、知道相邻数的概念,掌握1――10的相邻数,理解并能说出相邻数之间多一少一的关系
2、发展幼儿的比较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活动准备:
相邻数填空卡片,人手一份图纸和1――10的数字头饰。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
“一些小朋友他们今天很开心,小朋友们想不想知道他们是谁啊?”“他们是数字小朋友,因为他们今天般了新家,小朋友们想不想去看看啊?”
2、出示图片
(1) 教师:“这个房子漂不漂亮啊,小朋友们想不想住这样的房子?”
(2) “现在让我们走进这座房子,看看数字们是怎么住的。”
(3)用向小朋友们介绍数字新邻居的方式引出相邻数这个概念。
教师:“数字们见小朋友们来了都非常的高兴,所以都换上了五颜六色的衣服欢迎我们小朋友的到来。现在我们来认识一下他们的新邻居。”
(4)逐个向小朋友介绍数字们的“邻居”,使幼儿直观的了解“相邻”这个概念
(5)介绍完后提问幼儿,使幼儿初步掌握各数的相邻数
3、发给幼儿表格,让幼儿用根据数字画几何图形的方式让幼儿初步了解相邻数之间多一少一的关系。
(1)教师:“现在有四个数字想请我们小朋友帮一个忙,想请我们小朋友为他们画上和他们数量一样多的三角形、圆形或其他你喜欢的图形。现在我把这几个数字请到了我们小朋友的桌子上,请小朋友拿起你手中的画笔来帮帮他们吧。”
(2)画完后教室在黑板上挂一张大的挂图亲自进行演示。演示完后请小朋友一起来数一数,引导幼儿自己发现相邻数之间多一少一的关系。
4、出示相邻数填空卡,进行一场小竞赛。
“现在数字们想让我们小朋友们来一场小比赛,看谁能又快又准确地说出他们的邻居,而且说出他比他们的邻居是多一还是少一。”
小班教学活动《多彩的春天》
活动名称:
多彩的春天
设计思路:
春天到了,万物复苏,幼儿园的小花园里都发生了一些明显的变化。柳树抽出了嫩芽,桃花开得正艳,在午后散步的.时候孩子们总是新奇的发现着,交流着。与季节相结合,最近我班正在开展“小花园”的主题。针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爱幻想,喜欢艳丽的色彩,所以我开展了此活动。
活动目标:
1、发挥想象力说说心中春天的颜色,感受春天的美。
2、在装扮小花园的过程中,练习涂色的能力。
活动准备:
VCR、画有线条的纸 油画棒
活动过程:
一、 说说春天的颜色
1、师:小朋友们,春天来了。幼儿园的花园里可真美丽,有着各种各样的颜色。可是,王老师,认为春天是绿色的。你们猜猜为什么呢?
幼:因为春天里有柳树姐姐是绿色的……
师:恩,说的真好。
小结:因为春天到了,绿绿的小草发芽了,所以我觉得春天是绿色的。
2、那么你们认为春天是什么颜色的呢?为什么呢?(先想一想再回答)
幼:红色的,黄色的……
3、幼儿相互讨论。
师总结:我听到有的宝宝说春天是红色的,有的说春天是蓝色的,看来春天真是一个五颜六色的季节。春天美吗?
二、 装扮小花园
1、师:看看我今天带来的是什么,你们来猜猜看
2、其实这是老师的花园,黑黑的线是花园里的小篱笆。我在这块种上绿绿的草坪(边说边涂色,指导语:要让草坪长的满满的,可以有小白点吗?)你们帮老师想想花园里除了草地还会有什么?如:花丛,花丛会是什么颜色的,红色的,黄色的
3、师:可是,这么大的小花园王老师一人装扮,有点累。所以,我请大班的哥哥姐姐帮忙。看,哥哥姐姐装扮的小花园漂亮吗?那你们想不想知道他们在花园里种了什么呢?一起来看看VCR
4、幼儿操作
师:剩下的,请你们去用各种美丽的颜色来打扮你们的小花园吧。
三、作品交流:蝴蝶飞飞
1、暖暖的春风出来,引来了蝴蝶姐姐,我们跟着蝴蝶姐姐一起去看看你们的小花园吧。
2、幼儿边做蝴蝶飞边看看伙伴的作品。
自评:
本次活动是在春天《小花园》的主题下进行的,这段时间我们利用午间散步、森林公园春游等等机会中,一起和孩子们找找春天里的颜色。本次活动分三个环节:说说春天的颜色、装扮春天的花园、和蝴蝶姑娘一起参观花园。
这三个环节都是紧紧围绕目标所设置的,教师目标意识较强。在第一环节中,老师用说说自己心中的春天引导孩子说说他们心中春天的颜色。在这个环节中,幼儿语言表达比较完整,基本能说完整话,如:“春天是**色的,因为…..”老师可以根据孩子语言表达的能力适当的调整一下,在小结的时候可以加强为幼儿感受春天美的体验,如“春天是嫩嫩的绿色的,因为….春天是粉粉的红色的,因为…”但是在幼儿自由交流的环节,也许由于有客人老师在的缘故,讨论的气氛不是很热烈。在第二个环节中,由于看了VCR,孩子们的兴趣很浓,在装扮涂色中,孩子们的表现很好,很投入。在第三环节中,老师应该给幼儿更多的时间让孩子们完成花园的装扮,这样孩子们才水到渠成的跟着蝴蝶姑娘参观花园。
有人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结束活动的时候总是有着很多的遗憾和不足。但是也正是有着这些遗憾才让我们有不断改进的动力和方向。
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小猫玩球(认识1和许多)
活动目标
1、认识1和许多,了解他们的关系.
2、学习滚接大皮球.
活动准备
1、小猫头饰若干与幼儿人数相等.
2、两个幼儿一个大皮球.
活动过程
1、通过游戏”小猫学本领”,学习认识1和许多,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1) 出示一个猫妈妈的头饰,启发幼儿说出这是一位猫妈妈.
(2) 桌子上面放着许多个小花猫头饰,启发幼儿说出这是许多小花猫.
(3) 请每个幼儿拿一个小花猫头饰戴在头上,启发幼儿说出许多个成了一个,一个的.
(4) 妈妈带小猫集合去玩球,启发幼儿说出一个一个合起来是许多个.
2、小猫学滚接球的本领,双手将球向前滚.
(1)1只小猫学本领.(2)许多只小猫学本领.(3)两只小猫相对滚接大皮球.
活动延伸
在计算角内提供许多1与许多的实物或图片,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幼儿继续学习小猫捉鱼。
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好玩的轮子
活动目标:
1、创设玩具城情境,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体验和同伴共同学习的愉快情绪。
2、通过看看、说说、粘粘等形式感知4以内数量,发展思维能力。
3、能有序的进行操作,提高动手操作能力的发展。
活动准备:
玩具车幼儿人手一辆、幼儿操作材料每人一份、教师示范教具一套
活动过程:
一、激发去玩具城的兴趣
1、我们小朋友喜不喜欢玩玩具?你喜欢玩什么玩具?(幼儿自由讲述)
2、随律动《开火车》进入活动室
二、玩玩具,初步感知4以内的数量
1、幼儿第一次玩玩具,感知轮子能滚动的特性,初步学习点数4以内的数量
小结:原来轮子都会滚动,而且都不一样。
2、幼儿互相交换第二次玩玩具,感知不同数量的轮子,巩固对数量的认识
3、送玩具回家,幼儿按点送物
三、帮玩具宝宝数轮子
1、玩具宝宝要去参加装轮子大赛,可是他们还不知道自己该装几个轮子,怎么办呢?
2、出示范例,引导幼儿思考
这是什么车?它应该装几个轮子?(根据幼儿讲述示范粘贴一种,其他的请幼儿思考并轻轻告诉老师)
3、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幼儿相互进行验证,适当启发个别能力较弱的幼儿
4、集体验证
引导幼儿说一说你帮什么车装了几个轮子?是不是每一个玩具宝宝都会数自己的轮子了?
四、我们也来变一变
1、我们小朋友想不想跟着玩具宝宝一起去参加比赛?
2、请你们动一动小脑筋,变一变,你想变成什么车去?
3、幼儿随音乐出活动室
五、延伸
1、在数学区投放相应材料供幼儿巩固
2、在日常活动中引导幼儿自由的变成轮子数量不同的玩具车
幼儿园小班数学活动:逛苹果园
一、活动构思
刚入园2个月的小班孩子的注意力还很不稳定,容易分散,不能时时注意教师的讲解,因此我以“苹果”这个孩子最熟悉的水果为主角,采用了活泼生动的情景教学方法,让幼儿在有趣、直观、形象的“逛苹果园”情景中,通过对学具的操作,使幼儿始终以角色身份参与游戏,感受数量,学习按颜色分类、配对,使幼儿学得轻松、自主。一环扣一环的情节既符合小班幼儿好动的特点,又不断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在有趣的游戏中体验并感知,引发幼儿对数的好奇和探索的兴趣。
二、活动目标
1、发展幼儿对物品颜色、数量的感知能力,尝试简单的分类。
2、幼儿在玩的过程中练习用夹子夹物,发展幼儿的小肌肉群。
3、幼儿能愉快地参与活动。
三、活动准备
1、音乐《郊游》、《苹果》。
2、椅子若干,皱纹纸铺成的小路一条(宽25cm),红黄绿篮子各2个。
3、彩色苹果夹若干,纸杯制成花状(比幼儿人数多,花瓣数分别为2、3、4)。
4、数码相机一个。
5、事先在门口为每个孩子发一张果园的门票,上面印有不同颜色的苹果。
四、活动过程
㈠ 引出活动内容
1、师:“今天老师请小朋友一起去苹果园玩玩,瞧,前面有一条小路,我们必须走小路、跨过小沟才能进入苹果园,走小路的时候要当心,千万不要踩到旁边的小草。让我们一起出发吧!”
2、幼儿走小路,跨过小沟进入苹果园(这个环节使活动更具真实性,同时又锻炼了幼儿的平衡与跨的能力)。
㈡ 捡苹果
1、走进“果园”,师:“呀,昨晚刮了大风,苹果树上的苹果都被大风刮下来了,我们快来帮忙捡苹果吧!”幼儿分散捡苹果,老师参与幼儿活动。
2、幼儿集中,老师请小朋友们摸摸苹果宝宝、亲亲苹果宝宝,满足其好奇心。
3、老师出示自己捡的苹果宝宝,利用夹苹果的机会让幼儿集体数数。
师:“瞧,我也捡了几个苹果宝宝,你们来帮我数数吧!”
4、请幼儿把小苹果夹在自己的衣服上(让幼儿夹苹果,目的一是练习用夹子夹物,发展幼儿的小肌肉群;目的二是为下面的活动更清楚地看到自己和别人苹果数量奠定基础)。
⑴师:“哈哈,你们都变成了苹果树啦!我们一起来唱《苹果》歌、跳苹果舞吧!音乐一停小苹果树就不能动喽。”
放音乐,音乐声停,给幼儿拍照:“让我来看看哪棵苹果树是一动不动的,我来给他拍照。”(孩子都特别喜欢拍照,因此这个环节用拍照的形式能使活动更有趣味性。而且,小班的幼儿是好动的,拍照可以使他们更好地遵守规则。)
老师提问个别幼儿:“你的树上结了几个苹果?”(巩固幼儿对数量的认识,如果有超过4个以上的,可以让幼儿以“许多”表示。)
⑵第二次游戏,要求音乐声一停,幼儿坐下休息:“我们再来玩一次吧,不过小苹果树们刚才站得很累了,这次音乐一停,我们可以坐下来休息一下。”
放音乐,音乐声停,老师提问个别幼儿:“你的树上结了几个苹果?”
再次拍一张集体照。
㈢ 送苹果。
1、师:“现在苹果宝宝该回家啦,我们把她们送回去吧!看,那里有什么颜色的篮子?”
“红苹果宝宝应该送到什么颜色的篮子里去?……”
2、幼儿把苹果送到相应颜色的篮子里去,老师引导幼儿发现送错的苹果宝宝,并请幼儿自己纠正。(幼儿第一次尝试按颜色分类。)
㈣ 找朋友
1、引导幼儿按照自己门票上苹果的颜色去取相同颜色的纸杯花。
师:“我们在进入苹果园之前每个人都发了一张门票,小朋友看看自己门票上的苹果宝宝是什么颜色的?我们来为它们找个好朋友吧!瞧,那里有许多小花,请你去找一朵花心颜色和你苹果宝宝颜色一样的小花,会吗?”(幼儿第二次尝试颜色配对。)
2、师:“小朋友们,花心的颜色和你门票上苹果宝宝的颜色一样吗?看看小花上有几片花瓣?”(再次巩固幼儿对数量的认识。)
“听,那里的苹果宝宝也吵着要和小花做朋友呢,我们来帮帮它们吧。看看老师手里的花心是什么颜色的?那我该找什么颜色的苹果宝宝来和它做朋友呢?”引导幼儿发现可以用苹果夹子做花瓣,并强调一片花瓣夹一个夹子。
3、幼儿每人拿一只纸杯花,找相应的苹果夹子来装饰,先做好的可以再选择另外的纸杯花。(再次让幼儿用夹子夹物,渗透一一对应的概念,并第三次进行颜色配对的练习。)
老师巡回指导。(放音乐《苹果》)
4、拍照留念,发现有错误的进行纠正。(利用拍照使幼儿迅速地集中到老师的周围,同时也便于检查幼儿操作的结果。)
㈤ 回家,自然结束
师:“今天我们来到苹果园做了好多事情,大家都是能干的小朋友,现在现在让我们带着小花回家吧!”(播放音乐《郊游》)原路返回。
小学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
学生日常生活中已经能够对质量的概念有感了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概念。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质量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环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课时安排:
2课时
(48)课题一:克和千克的认识
教学内容:第86~87页内容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认识秤等工具了解称的方法。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4、通过小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交流、合作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教具学具准备:
硬币天平健康秤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案调整
一、新课导入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
1、背一背
我们来玩一个背一背的游戏,三人,一人背另两人,将背的感觉告诉大家。
2掂一掂
掂一掂铅笔盒和数学书,把你的感觉在小组里说一说。
3、导入课题:
看来物体也有轻重之分。那么你们用什么单位来表示物体的`轻重呢?今天我们来认识克和千克。
这个重,那个轻。
学生独自活动,互相交流汇报。
生:我觉得铅笔盒比书重。
生:我觉得一样重。
二新授、1、联系生活,找克和千克
你们在哪儿见过克和千克?
2、感知1克,5克,10克
师:2分硬币大约是1克重,每人拿一个硬币,感觉一下在小组内说一说。
掂五个硬币,然后10个硬币。
3、估计其他克数
估计一下如饼干,牛奶,干脆面。
4、感知1千克
掂一掂一袋盐的重量说感受
你还发现了什么?
5、认识秤
要知道物体的重量就要用到秤。每组一个秤自己试秤准备的物品。
在小食品上,粮袋上。等等。
开始活动,掂硬币,说感受。
生1:一克很轻,根没有差不多。
掂一掂说感受。
饼干50克,牛奶250克,干脆面60克。
生:很重
比硬币重的多
1千克=1000克
秤出物品的重量师:前几天老师让同学们广泛收集、调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
师小结:同学们说了那么多,你有什么发现吗?
2.认识秤。
师:要知道物品的轻重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
生:用秤来称。
师: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几种常见的秤?
(多媒体课件出示盘秤、台秤、电子秤、天平、弹簧秤、磅秤。)
师:你在哪见过这些秤?
我在超市卖食品的地方见过电子秤。
卖水果的地方有盘秤。
我见过夏天卖西瓜的用磅秤。
师:同学们都没见过天平,下面我们来一起认识一下天平。
(介绍天平的组成、用法)
3.认识"克"
师:每个同学拿一个2分的硬币掂一掂试一试,感受一下1克有多重?
你能说出大约重1克的物品吗?
像这样大的一一块橡皮:
师:为什么呢?
生4解释:因为有的玉米大,有的玉米小。
4.称物品的质量
师:同学们的桌面上有一些物品,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来称一称,好不好?
听清要求:(1)先掂一掂,估计一下物品的质量,然后再用天平称出物品的质量。
(2)称好的物品的质量用近似数表示就可以。
师:刚才有的学生想知道我们的数学书有多重,用标尺上的刻度不够,我们还有个办法用法码来称。
说明:游标拨回刻度0,在右盘放入砝码,直至天平平衡。
将砝码和标尺上的质量加起来就是数学书的质量。
师(拿出一袋盐):谁来估量一下一袋盐的质量?
师:我们来一起看一看质量标注,一袋盐500克,那两袋呢?
生:1000克。(板书1000克)
5.认识"千克"
师:如果再重一点的物品用天平来称还合适吗?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家里常用的弹簧秤,谁知道弹簧称的用法?
我们分小组从你的材料袋里称出1千克的物品。
在1000克右边(板书:1千克)
师:我们称出了分别1千克的大米和石子,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都是1千克,但不一样多。
师:虽然体积不一样,但质量是相同的。
师:同组同学依次掂一掂1千克有多重。
师:你能估计一下你的凳子、书包有多重吗?
称一称试一试吧!
小组活动并汇报。
6.认识1000克=1千克
师:1千克大米和刚才称的1000克的盐比较,请小朋友来猜一猜,谁重?
(学生猜)
师:我们用弹簧秤来称一下这两袋盐的质量。
生:1千克大米和1000克盐同样重
师:也就是说1000克=1千克(补充"="注意读法)
也可以说1000个1克是1千克。
三、应用拓展
1.认识常用的台秤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天平和弹簧秤我们来一起认识一下台秤,你能读出台秤上的数据吗?
2.认识健康秤
师:谁能说出他们的体重?
3.连线
西瓜100克
方便面5千克
4.判断
(1)一个乒乓球约重3克。()
(2)小胖今年7岁,约重2千克。()
(3)1千克铁比1千克棉花重。()
5、
四、全课小结(略)
三、巩固练习完成做一做小组内完成增加:我们认识了克和千克
可以帮爸爸妈一帮妈妈检查买的鸡蛋够不够妈做点什么?
如:
教后记:从"背人"的活动引入,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并使学生初步感知质量。由此可见越是身边的数学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调查收集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包装袋上的质量,可以看出克和千克本身就是身边的问题,所以把问题还原到生活中去后,学生感到亲切。教学过程以学生活动为主,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索,去体会,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整节课结构紧凑,各个环节衔接自然,先是初步感知,(从学生活动,到进一步的反馈调查情况)到认识称,(课件出示)然后认识克,(--估计--称一称)感知一克有多重,认识千克,(--估计--称一称)感知1千克有多重,再到克与千克的进率关系,不足的是:在教学进率的时候,有些粗糙,不够细致,缺少有关的练习。导致学生掌握的不够扎实。只能在练习课的时候进行补充。
(49)课题二、练习课
教学内容:练习十八1~8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3、通过小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交流、合作和创新意识。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案调整
一、复习汇报昨天回家完成的内容生1:妈妈买了3千克苹果
生2:妈妈买的淀粉重500克
……
二、练习练习十八1、2题
练习读取秤上的数值
第3题
调查物品重量
第4题
巩固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第5题
第6题
先估测在实际测量
第7题
综合运用题
第8题
同位先互相读一读,然后读给大家听
将自己调查的结果汇报
让学生根据物体自己选择合适的单位
要求学生在括号里填大于号、小于号、等于号。独立完成。
学生分组活动
先观察画面再说一说3.连线
西瓜100克
方便面5千克
4.判断
(1)一个乒乓球约重3克。()
(2)小胖今年7岁,约重2千克。()
(3)1千克铁比1千克棉花重。()
5千克()500克
600千克()600克
四、全课小结(略)
三、小知识让学生读一读
教后记:
(50)补充练习
(51)练习
小学数学教案6
一、观教材编排体系
(老师们,我想首先对人教版教材关于统计这块知识的编排做一个简单的回顾和展望。)
各册的目标定位:
一年级目标:
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会用画正字或自己喜欢的方法收集数据,会看简单的统计图,并学会以一格表示一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
二年级上册目标:
继续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同时还要求学生学会以一格表示两个单位的统计图,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
二年级下册目标:
1、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统计图(一格代表五个单位)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3.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三年级下册目标:
1、向学生介绍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使学生学会看这两种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二、本册教学内容编排思考
我认为本册的教学内容有三大看点:
看点一:比较简单的复式统计表
略:例1(教学简单的复式统计表)
(1)是在前面学习单式统计表的基础上,设计了测量体重的情境,通过统计全班同学一年级和二年级时的体重,先分别用单式统计表表示,再引出复式统计表。
(2)由于学生已经学过单式统计表,复式统计表的填写可让学生自主探索后合作交流,最后全班进行讨论达成共识,明确单式统计表和复式统计表的联系和区别。
(3)根据统计表回答问题,可让学生独立思考,尤其是第3问,要让学生多发表想法,对体重过轻或过重的同学提出合理的建议,体会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祥细说明:例1中出现了复式统计表,它是在单式统计表的基础上,设计了学生熟悉的检查身体的情境(如上页图)。首先统计学生刚入学时的体重情况和现在的体重情况,并把数据填入单式统计表中,然后提出:如何在一个统计表里表示呢?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复式统计表,并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在设计的三个问题中有一个发散性的问题:你还能发现什么?学生可在观察的基础上独立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由于学生在前面已经掌握了用正字记录法,本册教材中没有再出现提示,在学生收集两年的体重数据时,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点拨。由于学生已经具有填写单式统计表的基础,在把两年的体重数据填入一张复式统计表中时,教师应该为学生的自主学习留有一定的空间,首先让学生独立尝试填写,然后小组合作交流,最后全班集体讨论形成共识,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个别指导,明确单式统计表与复式统计表的联系与区别。根据统计表回答的三个问题,可以让学生独立尝试完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从统计表中发现更多的问题。如,组织学生对体重过轻或过重的学生提些合理化建议等,从而明确统计的作用与意义。
2、做一做安排的是对学生参加各种课外小组活动人数的统计,可以组织学生互相交流,独立完成数据的收集、整理并把数据填入复式统计表中。在复式统计表中给出了一个班级参加四种课外小组活动的人数,其余的内容教师可组织学生对本班或其他班级的情况进行调查统计,然后对统计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并讨论回答统计表后面的四个问题。教材所呈现的内容贴近学生的校园生活,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让学生在交流、合作中经历统计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参与意识。
看点二:认识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5个单位的)
略:例2(认识1格表示5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1)通过统计某路口20分钟过往车辆的数量,使学生经历收集随机出现的数据的过程,并学习用1格表示5个单位的方法表示数量,并根据统计图表回答简单的问题。
(2)没有条件进行现场统计的学校,可通过放录像或做游戏的形式进行统计,统计时注意用画正字记录,便于用1格表示5个单位。学生可在教师引导下独立完成统计图,如果在统计过程中出现不是整5的数据,可在条形图上方把数据标明,条形图位置要基本准确。
(3)回答问题,先独立思考,再进行全班交流,第4小题要让学生多发表想法。
教参详细说明:例2是在学习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通过统计某路口过往车辆数量,使学生体验随机出现的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与方法,同时使学生体验动态的统计过程(如上页图)。从数据来看,当在一条比较宽阔的马路上统计20分钟后,所得到的数据比较大,教材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用每个表示2辆汽车,最多要画几个呢?太麻烦了,怎么办呢?这是例2的一个重点内容。
教材中虽然给出了过往车辆的数据,但教师可根据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做具体处理,有条件的可组织学生现场收集,也可以用播放录像的形式让学生记录、采集数据。在记录数据时,教师要明确要求用正字记录法,对得到的数据,教师可有意识地加以整理,便于用一个表示5辆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等形式,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师生共同完成以一格代表五个单位的统计图的制作。
例2后面的做一做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提供的素材把统计引向更广阔的社会生活,如有条件可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从而加深理解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看点三:注意渗透根据统计结果进行预测的思想。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观察到这么一个细节,在例二中一共有四个问题,其中最后一个问题是:
20分钟后来的第一辆车最有可能是哪一种车?这在以前是不曾出现的。这可以说明什么问题呢?我认为这是一种知识上的递进,它通过一步步的培养学生对统计的结果提出问题,并对统计的结果进行简单的预测,逐步让学生明确统计的结果带来的对决策的意义和作用。统计不仅可以呈现事物的状况,而且通过对统计结果的分析,还可以发现事物内部的规律,预测事物发展的情况,指导以后的工作。不论国界和所从事的工作,一些基本的统计观念却是人们普遍应当具备的。
英国的PeterHolmes在1980年提出统计观念表现在5个方面:(1)数据的收集;(2)数据的记录与表示;(3)数据的提炼;(4)数据与概率的关系;(5)对数据进行解释并作出推断。
统计观念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1)数据的收集、记录和整理能力;(2)对数据的分析、处理并由此作出解释、推断与决策的能力;(3)对数据和统计信息有良好的判断能力。
我想本册比较关注的就是对数据的分析、处理并由此作出解释、推断与决策的能力的培养。教材中对此的安排如例2及后面的做一做、练习二十二的第2、3、4题,让学生根统计结果预测20分钟后来的第一辆车最有可能是什么车?根据五年级比二年级近视的人多,根据一周每天电视机销售情况和学生需要增添什么图书等提出合理化建议。在教学的时候可让学生大胆猜测,并说明猜测的理由,使学生明确根据统计图表可以进行简单的预测,以便作出较为合理的判断。
三、课时划分建议
(1)可分三课时
课时一:106页的例一和108页的做一做
课时二:109页的例二和111页的做一做
课时三:112、113页的练习二十二
(2)各课时目标
课时一:1、体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掌握数据的收集整理方法。
2、探索填写比较简单的复式统计表。
3、让学生感知统计的作用和意义。
课时二:1、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5个单位),据统计表提供的数据初步掌握绘制统计图的方法(1格表示5个单位)。
2、根据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并作出合理的预测。
3、进一步体会统计图的决策作用。
课时三:1、通过练习进一步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过程。
2、进一步掌握简单复式统计表填写和一1格表示5个单位的统计图的绘制。
3、感知数学知识在生活中起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教学建议
1.注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2.可以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灵活选取素材进行教学。
3.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
4.注意让学生体会统计对决策的意义和作用。(有待认真深入思考后写)
小学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理解梯形的概念,知道梯形各部分名称,认识梯形的底和高。
(二)知道什么叫做等腰梯形,以及等腰梯形和梯形的关系。
(三)使学生了解所讲过的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并会用集合图表示。
(四)进一步提高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梯形的概念,认识梯形的底和高并会画梯形的高是教学重点;整理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掌握各种图形的特征及其异同点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下面哪些图形是平行四边形?(投影)
2.说一说学过的四边形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订正1题时,明确图(1)、(2)是平行四边形,图(3)有几条边?几个角?从而知道图(3)是四边形。但这个四边形的形状像什么?(梯子)这就是梯形。
今天就研究什么叫梯形。(板书课题:梯形)
(二)学习新课
1.认识梯形。
(1)出示图形。(投影)
提问:
①生活中你见到过这样的图形吗?它们外面的形状都像什么?(梯子、木箱、槽子)
引导学生看出它们的外形是四边形。
②这样的四边形有什么特点?
一人到黑板上测量。全班同学看课本153页,测量四边形。
(2)交流测量结果。
通过检查测量使学生明确:有一组对边是平行的,但长度不相等,另一组对边不平行。
(3)概括梯形的定义。
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板书)
2.认识梯形各部分名称。
结合图形说明,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梯形的底,根据图形的位置,一般在上面的'叫上底,在下面的叫下底。习惯上上底画得短些,下底画得长些。不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腰。从上底的一个顶点向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梯形的高。高的画法与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中高的画法相同。(在原梯形上补充)
想一想:能不能在梯形的腰上画高?
引导学生明确:梯形的高只能从相互平行的两条边中任一边上的点向它的对边画垂线。
再想一想:你怎样区分梯形的底和腰呢?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再次强调梯形的底和腰是根据对边是否平行来区分的,平行的一组对边是底,不平行的一组对边是腰。梯形的上底和下底是根据梯形的位置来区分的,一般上面的叫上底,比较短,下面的叫下底,比较长,但也不是绝对的。例如京密引水渠截面是梯形,渠口的宽度(上底)就比渠底(下底)的宽度长。
3.教学等腰梯形。
(1)教师演示。
拿一等腰梯形,对折一下。你发现两腰有什么特点?(两腰相等)
(2)学生测量。
153页的梯形,量一量两腰的长度,结果怎样?(两腰相等)
(3)概括。
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板书)它是梯形的一种特殊情况。用图表示。
4.四边形的关系。
到现在我们学过的四边形有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腰梯形。
如果根据对边平行的情况,你可以把这些四边形分成几类?每类各有什么图形?
在同学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明确,根据对边平行的情况分成两类:一类是两组对边平行,其中包括有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另一类是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其中有梯形和等腰梯形。
同学们再回忆一下,前边讲过的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有怎样的关系?怎样用集合图表示?
学生回答后填在四边形的圈里。
启发学生想一想:梯形和等腰梯形有怎样的关系?怎样用图表示?也填在四边形的圈里。
教师指出:在我们掌握每一种四边形的特征的基础上,理解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它们的关系可用上图表示。
(这部分知识不作为共同要求和考试内容。)
(三)巩固反馈
1.画出下面梯形的高,并指出上底和下底。(三人在黑板上做)
2.在下面梯形里画一条线段,把它分割成两个图形,有几种画法?可以分成什么图形?(每人在本子上画)
(四)课堂总结
启发性提问:
1.什么叫梯形?什么叫等腰梯形?
2.梯形和等腰梯形有什么关系?
3.怎样区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4.四边形之间有什么关系?
(五)作业
练习三十二第4~6题。
小学数学教案8
●学习目标
1、初步理解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含义,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探究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初步理解和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计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问题
3、能初步利用等量划分(包含除)与平均分(等分除)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4、进一步理解“倍”的含义,知道两个量的关系有时可用“小数倍”表示。
●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学习难点:小数除以整数中“商与被除数小数点对齐”;除到被除数末尾有剩余,在剩余部分后面添0,再继续除。
●教材知识讲解
例1、买3千克黄瓜要5.28元,每千克黄瓜售多少元?
分析与解答:
根据我们的生活,知道5.28元不到6元,因此黄瓜每千克的售价不到2元。又:黄
瓜的'单价=黄瓜总价÷数量,因此列出除法算式:5.28÷3
5.28÷3怎样计算呢?
方法1:5.28元=528分528÷3=176(分)176分=1.76元
方法2:5.28元里有528个0.01元,528÷3=176(个)
就是说每千克是176个0.01元,是1.76元
两种方法算得的结果一样,接近我们的估测,而且两种方法都采用了整数除法计算,
我们尝试用竖式计算:
点拨:如果除到被除数末尾有剩余,在剩余部分后面补0继续除。
例3、有3.5千克葡萄干,平均分给7人,每人可分多少千克?
分析与解答:
3.5÷7,显然,每人分到的不足1千克,整数部分不够分,怎么办?
我们把3.5千克转化成3500克计算,3500÷7=500(克),500克=0.5千克。
用竖式计算:
●方法与技巧
1、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按整数除法的方法计算,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如果除到被除数末尾有剩余,在剩余部分后面补0继续除。
2、被除数的整数部分比除数小时,在个位上直接商0,点上小数点,再按整数除法的方法
继续算。
3、求大的量是小的量的几倍时,不仅可以用整数倍,还可用“小数倍”表示。
3、应用
(1)甲、乙两地相距180千米,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48千米,几小时后可以到达?
(2)甲种巧克力每千克售65.8元,乙种巧克力每千克售47元。甲种巧克力的单价是
乙种巧克力单价的几倍?
自我检测参考答案
1、1.2,0.003,1.525,0.25
2、 8.1,5.4,0.029,0.065,0.45,0.035
3、(1)180÷48=3.75(小时)
(2)65.8÷47=1.4
小学数学教案9
教学内容:
教材第70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让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经历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仔细观察,积极思考的习惯。
2、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在不断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过程中逐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使学生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光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复习了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和笔算方法,运用除法解决了简单的实际问题,还记得吗?
指名说一说。
小结:大家掌握了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这节课,老师带领大家,通过除法计算发现计算中有趣的规律,大家有兴趣吗?(板书课题:复习)
二、基础知识训练
1、完成复习第6题
要求观察每组题的前后两个算式,判断每组题的大小。
2、完成复习第7题
观察每组算式:先估算,猜猜每组算式的结果相等吗?
学生独立计算后,在小组里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小结: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这两个除数的积。
3、完成复习第8题
独立计算并核对,说说通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被除数有什么共同特点?(被除数的三个数字都是1、2、6)你能再选三个数字组成不同的三位数,使它们除以9都没有余数吗?
三、解决实际问题
1、完成复习第9题
观察图,说说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列式计算,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教师小结评价。
2、完成复习思考题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补全竖式。
左题:可根据除数和十位上的商求出它们的积,填在相关的方框内,再根据十位上余数2算出被除数的前两位,然后根据个位上的余数2,填出被除数个位上的数9 。
右题:商百位商只能是1,十位上只能是0,个位上可以是2、4、6、8中任何一个数,对应的被除数是5 1 2 、5 2 2 、5 3 2 、5 4 2 。案不唯一。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6. >
7. 106 106 150
150 101 101
8. 14 24 68
18 29 69
(1)没有余数。
(2)都是由1、2、6三个数字组成的。
用2、3、4这三个数字组成不同的三位数,它们除以9都没有余数。
(65+5)÷6=11(顶)……4(人)至少搭12顶帐篷。
思考题
教学反思:
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所谓体验性学习,就是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让学生参与知识探索、发现与形成的全过程,并通过体验与感受,建构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可见,体验性学习是知情合一的学习,是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数学学习活动,它旨在让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活动,学习科学的知识和方法,体验探究的乐趣。
小学数学教案10
教学内容:
教材第15页第1-7题。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笔算方法。
2.能运用所学知识,熟练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灵活性。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熟练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笔算方法,并理解算理。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再现新知。
同学们,我们刚刚学习完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对于笔算乘法,你认为需要注意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找个别同学说一说,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出竖式计算的计算法则和注意事项,其余的同学对其中进行补充。)
二、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1.基本练习。
(1)我是口算小能手。(练习二第1题)
出示口算卡片,开火车。随机选出几道题让孩子说说自己怎么算的。(2)用竖式计算。(练习二第2题)
37×2= 73×2= 329×3= 293×3=
让学生以比赛的形式进行,找四名同学板演,找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反馈。
(3)火眼金睛:(练习二第3题)
先让学生同桌进行交流指正,然后指名回答。
2.综合练习,应用新知。
(1)练习二第5题。
先让学生观察表格,说一说从表格中能获取到哪些信息?再说说解题的方法。最后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练习二第6题。
先让学生读题,然后说一说你从题目中获取到哪些信息?问题是什么?你打算如何解答?为什么?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3)练习二第7题。
先让学生读题,同桌交流。教师注意巡视指导,要注意学生的语言表达的完整性。
指名回答,其它同学可以补充。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那些收获?
板书设计:
2. 74 146 987 879
3.找错略,改正如下。
2 8 1 1 3 1 5 2
× 3 × 7 ×4
8 4 7 9 1 6 0 8
4. 84 166 248 85 1065 2739 946 20xx
5. 78 60 72
6. 114×5=570(分)
7. 300×4=1200,318×4>1200,能都有座位。
教学反思:
这一节练习课主要是对前边学习的整十、整百的数乘一位数及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知识进行系统的.练习。计算知识的掌握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和前提,练习课又是数学课堂上最基本和最常见的课型,教师和孩子都很苦恼,教学中我通过激趣导入、基本练习、巩固练习、解决问题和拓展训练,让孩子们快乐的进入课堂,在轻松愉悦的氛围内、在竞争前进的心境下,进行练习。
小学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采用合作探究的形式,概括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正确、较熟练地运用公式计算梯形面积,并能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在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思考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数学迁移、转化思想,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自主探究梯形的面积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梯形的面积公式,会计算梯形的面积。
教学准备:
师:多媒体、完全一样的梯形若干个。
生:剪刀、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纸片(如等腰梯形、直角梯形等)、练习本。
教学过程:
1.导入
上课!同学们好,同学们请坐,上课之前老师想请大家帮一个忙,学校安排老师给校车的车窗贴防晒膜,可是老师不知道买多少防晒膜合适,你们能帮帮我吗?哪位同学能说一说?老师看到了你渴望的眼神,就请你来说一说吧。
你说通过观察发现车玻璃的形状是梯形,只需要算出来这个梯形车玻璃的面积是多少就能知道需要买多少防晒膜了。
那我们该怎么求出梯形的面积是多少呢?老师看到同学们露出了疑惑表情,没关系,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梯形的面积。
2.新授
同学们,虽然我们不知道梯形的面积公式,但是之前咱们已经探究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还记得我们是如何探究的吗?你来说,哦,你说我们是通过转化为我们熟悉的长方形来进行探究的,真棒!那梯形能不能转化成我们熟悉的图形来探究它的面积呢?
现在就请同学们前后桌四人为一小组,拿出老师课前分发给大家的各种各样的梯形,来剪一剪,拼一拼,看看有什么发现吧,小组合作,现在开始!
老师给大家五分钟的时间!
好了,时间到。大家都停下来吧,哪个小组代表来展示你们的结果?
第三小组代表,你来说。你说之前学过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所以你把梯形剪成了一个三角形,一个平行四边形。很好,说的请具体,还有哪个小组代表有不同的做法?
第一小组代表,你们是怎么做的?哦你说你们把梯形剪成了二个三角形。同学们各有各的方法,你们可真厉害。还有别的小组有不同的方法吗?
哦,第二小组代表,你的手举的最高,你来说。哦,你说你是用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
真棒!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老师在大屏幕出示了这种用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方法!
好了,我们现在已经得到了我们熟悉的图形,该如何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呢?我们以第三种方法一起来推导一下吧。同学们,请思考一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梯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呢?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又与梯形的什么有关呢?
这个问题,请大家先独立思考,再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开始吧。
你最先举起了手,你来说。哦,你说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梯形的2倍!梯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的一半!真棒!还有谁再来补充一下呢?第二排戴眼镜的女生,你来说,哦,你说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梯形的上底+下底,高就是梯形的.高!真是个了不起的发现!
同学们,我们知道,平行四边形面积等于底乘高,所以梯形的面积就是(上底+下底)*高÷2!如果我们用a表示上底,b表示下底,高是h,梯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的呢?你已经迫不及待了,就请你来说吧,哦,你说梯形的面积等于(a+b)*h÷2!。思路很清晰说的很完整,请坐!所以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S=(a+b)*h/2!
同学们,我们用这种方法推导出了梯形的面积公式,那刚刚我们采用剪一剪的方法,得到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也可以得到两个三角形,这两种方法能不能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呢?这个问题,就留给同学们课下探究吧!
3.巩固
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了梯形的面积公式,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解决校车防晒膜的问题,窗户的上底长40里米,下底长50厘米,高30厘米,请你们在三分钟的时间内独立算出校车需要多少防晒膜。
时间到,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老师已经出师了答案,你们的答案和老师的答案一样吗?
哦,都一样啊,看来大家都掌握的不错!
4.小结
大家都是爱学习得好孩子,最后谁能来说一说通过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说你学会了求梯形得面积,还有你来补充,哦你说梯形得面积公式是(上底+下底)*高÷2,你们说得都很好。
这节课我们主要通过动手操作得方式学习了梯形得面积,从而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同时也学会了转化的思想。
5.作业
马上要下课了,现在老师来布置一下咱们的作业,请看大屏幕,请同学们课下完成课后习题1,2题,并利用所学得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吧。
板书设计
小学数学教案12
教学内容
《除法估算》选自苏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教科书数学第九册P51的内容。
教学思路
小学数学应该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使学生的学习更具有现实性、趣味性和挑战性。“估算”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与其他知识也密不可分。因而,在教学“除法估算”这一部分内容时,设计围绕从学生刚经历的秋游活动来展开,让学生独立思考以发现估算的题材、自主探索以感知估算的价值、小组合作来交流估算的策略、尝试解题来总结估算的方法、实践运用以提高估算的能力。
设计理念
1、数学教学活动要关注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直接经验
新的《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学生的个人经验(除法计算)、直接经验(秋游的感受)和现实世界(生活中的数学)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
2、注重学生自主性和个性化的学习
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获得知识,激励学生自得自悟。并且注意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尊重他们不同的思维方式,让数学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教学目标
1、经历除法估算方法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估算的方法。
2、能灵活运用估算方法解决实际的问题。
3、在探索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培养探索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并获得积极的、成功的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
一、秋游场景引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上课后,出示秋游时拍的照片,询问学生当时的心情,一下就让学生回想起秋游那天的情景,因那天是远足秋游,学生对步行印象极深。在导入新课前,就提供路程和时间,让学生进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的复习,求出同学们步行每小时大约行多少米。接着让学生把计时的单位改小,继续求每分钟的步行速度,便于我们判断走得比较快还是慢。此时顺利进入了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的教学中。
二、创设问题情景,激励学生自行探究。
1、关于所需车辆的计算:
师:同学们走的速度很快呢,是玩的心情很迫切吧!怪不得有同学问老师:“为什么不坐车呢?大家想知道原因吗?”
(1)出示题目并讲述:老师联系车子的时候只有中型客车,每辆车子可以坐44人,而我们四年级参加秋游活动的学生一共有235人。现在只有5辆车子可以用,你们认为够吗?
(2)学生自己思考解答后交流。
师:请同学来说说你的结果。(交流情况)
生1:我觉得不够。因为235÷44≈6(辆),要6辆车子才可以。现在只有5辆,所以不够。
(240)(40)
生2:我认为够了。235÷44,235的近似数取200,235÷44≈5(辆)。
(200)(40)
生3:我认为是不够的,老师还没有算在里面呢。
生4:老师,我用小数做的行吗?
师:当然可以了。你课外知识真丰富!请你说说看。
生4:我用235÷44≈5.3,把结果求近似数就是约等于5,所以我觉得5辆车就够了。
生5: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有时不能把后面的直接去掉,应该要向前面进一。
生6:我同意生5的观点,5辆是不够的。我是这样想的:一辆车可以坐44人,那么5辆车大约可以坐44×5≈200(人),而200人<235人,多出来的人就坐不下了,要用6辆车才够。
师:是啊,多出来的人怎么办呢?不去了吗?
师:我看,问题主要是在生1和生2的两种解法中 235,也就是被除数的取近似数出现了分歧,那先来解决除数取近似数是怎样统一的?
生7:只要省略最高位后面的尾数,保留整十数。
师:其他同学有不同意见吗?(生都摇头表示没有)。问题是被除数到底该怎么考虑求近似数呢?在现实生活中来考虑这个问题,哪一种更符合实际呢?
生齐:生1说的那种。
生2:我现在想想应该是不够的,刚才没有仔细考虑。
师:那就是说,被除数取近似数时,要考虑尽量和原来的数接近。
生8:老师,那230也接近235的,为什么要取240呢?
师:谁能回答这个问题?
生9:因为240÷40是整数6,计算方便,算得快。
师:为什么会这么快?
生9:因为我想乘法口诀:四六二十四
师:这个方法真妙啊!把除数的近似数求出来后,用乘法口诀来想,找个最接近被除数的,把它取作被除数的近似数。你真会动脑筋!
师:(小结)我们用估计的.方法求出了5辆车是不够的,所以决定远足秋游,还能观赏沿途风光呢,倒也是一举多得。
2.关于缆车票价的估算(出示缆车图)
(1) 理解价格表
师:到了坐缆车的地方,同学们可兴奋了。不知道有没有同学注意到了这张价格表呢?你能看懂它吗?(指名学生发言)
生10:大人坐缆车上山要20元,上山、下山一起要30元。
生11:大人光上山不下山是20元。儿童的票价是大人的一半。
师:两人说得都很棒,生11补充得更好,那按价格表的说明,同学们每人应该付多少钱呢?
生12:(口答)30÷2=15(元)
师:老师要负责付同学们的费用了。请大家帮忙算一下:一个人的票价是15元,我们班级有58名同学参加秋游,那么该付多少钱呢?
(学生小组讨论后交流)
生13:我们小组认为老师要付15×58≈1200(元)
(20)(60)
生14:我们小组认为老师只要付15×58≈900(元)
(60)
师:怎么一下就相差了300元?该听谁的呢?
生15:我们小组是列竖式计算的,其实只要15×58=870(元)
师:同样是估算,相差300元,这里就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的情况,估算目的是计算快速,但也要注意准确。大家想知道事实上老师付了多少钱吗?
(学生纷纷猜测)
生16:老师,我想您付的钱应该比870元少。
师:为什么这么说?
生16:因为我想集体乘坐应该可以优惠的,很多地方集体购票都可以打折的。
师:你的生活经验真丰富!的确如你所料,老师实际上付了775元。
(生恍然,纷纷点头。)
师:58个同学乘坐缆车,总共用了775元,你能算算自己用了约多少钱吗?
列式:775÷58 ≈
生解答后交流:除数58的近似数是60,被除数考虑能被60整除,而又接近775,所以求近似数是780。师板书:775÷58 ≈ 13(元)
三、提供数据信息,鼓励学生自选解题。
在学生掌握了除法估算的方法以后,出示一组信息,让学生选择其中对于自己想了解的情况有用的数据,进行计算解答,并和小组里的同学交流。
反思:
这堂课上得生动活泼,同学们都投身于自己探究知识的活动之中。他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合作交流,终于发现了知识、领悟了方法,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我在实践后的体会如下:
1、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这句话是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的。也说明了学习应该是学生自己的实践活动。以往教科书上枯燥的例题让学生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而我们现在应该更加关注学生会关心什么、经历了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在生活中想要发现些什么。因为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将学习和学生们的生活充分融合起来,让他们在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中去寻找、发现、探究、认识和掌握数学。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学得积极主动,才会学得兴趣盎然。
2、估算与生活
估算的内容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在日常生活中,对量的描述,很多时候只要算出一个与精确数比较接近的近似数就可以了。这堂课的教学,让学生把自己的经历和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结合起来,因此培养了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小学数学教案13
1、教师都能按照要求提前备一周的课,课时量充足。能在资源共享的情况下进行有效的二次备课,逐步完善预设的过程。如王校长《识字6》教学过程中设计了“请你向外国友人介绍一处景点”的活动,让学生将词串表现的情境用语言描述出来,激发了学生说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夏金侠老师《识字8》教学预设时: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设计了“我做你猜”的游戏和“看图说句话转转盘”的预设来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生字的读音、字形和字义;陆璐老师设计《朱德的扁担》一课时通过具体语境和插图理解“山高路陡”,显得扎实有效。
2、多数教师教学目标明确,能运用新理念设计教学过程,重难点突出。在教学环节设计中,能注重关注学生个体,注重情境创设和兴趣培养,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注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知识的积累与内化,注重实践性与拓展性。如:丁礼秀、石德芬老师在备课中进行了很好的体现。
3、教师们能重视作业设计和板书设计,使板书真正达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如张灵宁老师让学生画一画秋姑娘写的信的样子,符合一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王越越老师设计“秋姑娘的'信还会写给谁?”鼓励孩子想象写话,捕捉了文本中生成点;毕言琳老师设计让学生编课本剧演一演,注重了语文的实践性。陈晓飞老师的《梅兰芳学艺》板书设计抓住“勤学苦练”突出从“没有神儿”到“有神儿”的变化,理清了文脉。
4、教师们对教学的反思态度,比以前更认真了。很多教师能结合课堂教学实际总结得失,撰写课后反思,写得实在,具体,体现出教师对教材的深入研究以及对教学中出现问题的进一步改进。如杨霞兰老师能从指导朗读方面反思了《我叫神舟号》的成功做法;刘暄老师在《江南》一课反思时不仅反思了自己的教法还反思学生的学法;周寰寅老师反思《识字7》时围绕“图文结合识字”深入展开,针对性强;潘成越、朱小力老师的课后反思详实、丰富,有一定的价值,值得一读。
5、手写备课的教师态度认真,页面整洁、清楚、美观。老师们备课态度认真,工作扎实。母案中圈圈点点,并且对现成的内容进行了针对性地增、删、改、批,留下了老师辛勤耕耘的串串足迹。如王越越老师、陆璐老师的备课笔记看着真是一种享受。
6、方余顺、周寰寅和满斌三位教师的工作态度更是值得学习,他们不仅要备好自己主学科的课程内容,在兼职学科的备课上也毫不马虎,教案备得非常认真。
小学数学教案14
圆的复习课教案
—、学习内容
有关点、直线、圆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复习。
二、学习目标
1、了解点和圆、直线和圆、圆和圆的几种位置关系。
2、进一步理解各种位置关系中,d与R、r数量关系。
3、训练探究能力、识图能力、推理判断能力。
4、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发展形象思维,并能解决简单问题。
三、学习重点切线的判定,两圆外切、内切与两圆圆心距d、半径R、r和的数量关系的联系。四、学习难点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及灵活应用。
五、学习活动概要问题情景引入――基础知识重温――综合知识应用
六、学习过程
(一)、图片引入,生活中的圆。
(二)、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1、问题引入:点和圆的位置关系有哪几种?怎样判定。复习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点到圆心的距离d与半径r的数量关系与三种位置关系的联系。
2、练习反馈如图,已知矩形ABCD的边AB=3厘米,AD=4厘米。
(1)以点A为圆心、4厘米为半径作圆A,则点B、C、D与圆A的位置关系如何?
(2)若以A点为圆心作圆A,使B、C、D三点中至少有一点在圆内,且至少有一点在圆外,则圆A的半径r的取值范围是什么?
(3)、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1、知识回顾: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及交点,三种位置关系与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与半径r的数量关系间的联系。
3、分组活动:全班分为三组,各代表相交、相切、相离。
当出示的问题是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是哪组代表的,那组的同学起立,看那组同学反应最快。已知⊙O的半径是5,根据下列条件,判断⊙O与直线L的位置关系。
(1)圆心O到直线L的距离是4
(2)圆心O到直线L的垂线段的长度是5
(3)圆心O到直线L的距离是6
(4)圆心O到直线L上的一点A的距离是4
(5)(圆心O到直线L上的一点B的距离是5
(6)圆心O到直线L上的一点C的距离是6
4、要点知识重温:圆的切线出示图形,同学们重温切线的有关性质及判定。
5、知识应用
1、已知AB是⊙O的直径,BC是⊙O的切线,切点为B,OC平行于弦AD,求证:DC是⊙O的切线。
(1)、在以点O为圆心的两个同心圆中,大圆的弦AB和CD相等,且AB与小圆相切于点E,求证:CD是圆的线。
(2)圆与圆的位置关系1、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列举反应圆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实例,以投篮为例。
2、知识回顾:1圆和圆的五种位置关系2)两圆外切、内切时,圆心距d与半径R、r的位置关系。
3、抢答1)两圆圆心距为4㎝,两圆半径分别是1㎝、3㎝,则两圆位置关系是———— 2)两圆外切,半径分别是1㎝、3㎝,则圆心距为―― 3)两圆半径分别是1㎝、3㎝,圆心距是2㎝,则两圆位置关系是―― 4)两圆相切,半径分别是3㎝、1㎝,则圆心距是―― 5)两圆内切,圆心距为4㎝,一圆半径是5㎝,则另一圆的半径是―― 4、活动与探究已知图中各圆两两相切,⊙O的半径为2R,⊙O1、⊙O2的半径都是R,求⊙O3的半径。 。
3。求圆的认识教案一篇
《圆的认识》教案设计教学目的:
1、掌握圆各部分名称以及圆的特征;会用圆规画圆。
2、借助动手操作活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渗透知识来源于实践、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掌握圆各部分的名称及圆的特征。圆的画法的掌握。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圆规、直尺等学具准备:各种不同的圆形实物、剪刀、彩笔、直尺、圆规、圆形、纸片等教学主要过程一结合实际、谈话引入新课。
谈话引入:今天非常高兴能和六(五)班同学一起来学习、研究一个数学问题。
我们以前已经初步认识了圆,你能找出生活中哪些物品的形状是圆的吗?(生举例师强调——指物品的表面)师:看来大家平时非常留心观察。
课前请同学们画两个大小不同的圆,并把它们剪下来,你们准备好了吗?师:把它们举起来,大家互相看一看。
回想自己画圆、剪圆的过程,你能说说圆是什么样子的吗?(师一手拿一个圆)(圆是没有棱角的,边是弯的;圆的边是一条曲线。)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
圆的边是弯曲的,跟以前学的长方形、正方形的边是不同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种平面上的曲线图形。
(板书课题)二、引导探究新知识
1、导:圆里究竟藏有什么秘密呢?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把你的圆对折,再对折,多折几次,把折痕画出来,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并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汇报。
最后看看谁的收获多。(1分钟)
2、学生动手操作,讨论交流。
几分钟后分别从圆心、半径、直径各方面纷纷展示汇报。(5分钟)师:你们组观察得真仔细!大家的发现可真不少,现在我们就把刚才的发现整理一下。
3、展示探究结果。结合多媒体课件辅助,完整认识圆的特征(8分钟)谁来告诉老师,你有哪些新发现?那是什么原因呢?你怎样发现的?结合学生交流、汇报探究结果,及时引导梳理。
主要从圆的圆心、半径、直径、等方面来认识。这里特别要注意通过板书帮助学生进行新知的有目的的整理。
预设板书:圆的认识——平面曲线图形圆心(o)圆中心一点确定圆的位置半径(r):线段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确定圆的大小长度都相等〈在同一个圆里〉直径(d)线段通过圆心两端都在圆上长度都相等〈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d=2r r=d/2 4、学习画圆(5分钟)你是如何画圆的?课件展示如何画圆。然后学生动手练习,并强调画圆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揭示圆大小位置的确定学校要修建一个直径是20米的花坛,你能帮学校画出这个圆吗?生演示操作三应用拓展1、基本练习(4分钟)〈1〉投影出示找出下列圆的半径直径〈2〉半径直径的相关计算〈3〉概念的判断和识别2、应用练习。(10分钟)〈1〉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的,车轴应安装在哪?如果车轮制成方形的、三角形的,我们坐上去会是什么感觉呢?结合课件演示〈2〉你能用今天学习的圆的知识去解释一些生活现象吗(举行篝火晚会时,人们总是不知不觉会围成一个圆形,为什么?平静的湖面扔一小石子,会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月饼为一般都做成圆形的,为什么?)看来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蕴含着丰富的道理,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来认识它,解释它、运用它。
〈3〉同学们学到现在,已经很累了,我们来轻松一下吧。老师给大家猜一个迷语。
有一个人在一片青草地上钉了一根木桩,用一根绳子拴了一只羊在那里。(利用电脑配上画面)先请同学们猜测一个字。
(很多学生都说可以猜“样”)再学生猜两个字的水果名,学生在启发下猜出草莓(草没的谐音)师:羊吃草的情况与今天学的知识有关吗?我们来看一看羊吃草的最大范围有多大好吗?(用电脑演示羊拉紧绳子旋转一周的情况,让学生直观的看到原来羊能吃到的草的最大范围是一个圆,拴羊的绳子与这个圆有什么关系吗?(是这个圆的半径)钉在那儿的木桩是这个圆的什么呢?(是这个圆的圆心)如果要让这个羊吃草的范围更大一点可以怎么办?(把绳子放长一点,也就是把半径扩大)如果要让羊到另外一个地方去吃草,可怎么办?(可以把木桩移动一个地方,也就是移动圆心的位置),这说明圆的半径与圆心与圆有什么关系呢?(圆的半径决定了圆的大小,而圆的圆心可以决定圆的位置。)四总结全课(3分钟)1、质疑(篮球是圆形吗?表示圆心、半径和直径的字母可以随意改变吗?)2、这节课你都学会了什么?不管怎么说,老师觉得同学们的学习表现是不错的,所以我提议:我们一起伸出手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句号是圆形的)延伸:1、用圆作画2、谈谈我眼中的圆。
小学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结合具体实例,认识图形的面积的含义,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为后面的面积单位做好铺垫。
(二)过程目标
通过观察、重叠、数格子的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通过“拼一拼”、“摆一摆”、“画一画”,从实际生活中形成面积单位的表象。
(三)情感目标
学会自主学习、参与学习、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
认识面积,知道面积的含义,建立面积的概念,能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
【教学难点】
理解面积的含义,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设境激趣,导入新课
请两个同学做一个涂树叶比赛,看谁先涂完。哪位同学愿意参加?你会选哪片树叶?为什么?
二、操作探究,构建新知
(一)初步认识面积。
1.认识物体的表面的面积
摸数学书的封面,再摸课桌面,这两个面哪个大?哪个小?
摸文具盒的上面,橡皮的正面,哪个面大呢?
引出:物体的表面就是它们的面积。
看一看1元硬币与1角硬币的大小。
2.认识封闭图形的面积
(课件抽象出面积)
这些图形都是封闭图形,也就是说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封闭图形)
(出示课件:缺角的长方形)
师:这个图形的面积在什么地方?它不是封闭图形,没有面积。
(二)进一步认识面积(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
1.探密游戏
这里有5个图形,秘密就在其中的一个里面,想知道它在哪个图形里吗?老师给你一些提示,排除一些错误答案,请听好:①它不在面积最大的图形里,去掉谁?(提醒学生这是用观察的方法。)②它不在面积最小的图形里,去掉谁?③它不在圆里。④它在剩下的两个图形中面积较大的图形里,猜一猜它在哪里?
师:这两个图已经在桌面上了,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比较大小。打开信封,可以让里面的学具帮助你,先思考后小组合作。比比哪个小组想的`办法多?
2.小组合作探究、汇报。
小组成员到投影前展示自己的方法。
(课件出示)游戏的秘密
原来是智慧老人,为我们带来一个宝盒,猜猜里面装着什么?学生猜。
打开看看是什么?
三、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1.这节课已接近尾声,谈谈自己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吧?
2.课本第50页“练一练”第5题(2)。
“面积”是学生学习几何形体的基础,因此,教师需要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面积”概念。
简单的推理
例1每种水果都表示一个数,你能知道这个数是几吗?
-6=15=
12-=8=
+2=35=
25-=11=
例2每个图形代表一个数,你能算出这个数是多少吗?
(1)△-7=5+△=17
△=()=()
(2)☆+☆=12☆-△=6
☆=()△=()
例3每个图形代表一个数,你能算出这个数是多少吗?
△+□=9○-△=1△+△+△=9
△=()□=()○=()
例4每个图形代表一个数,你能算出这个数是多少吗?
○+○+○=6○=()
△+△+△=12△=()
例5每个图形代表一个数,你能算出这个数是多少吗?
☆+☆+☆=6,△+△=20,则△-☆=()
例6黑兔、兔和白兔三只兔子在赛跑。黑免说:"我跑得不是最快的,但比白兔快。"请你说说,谁跑得最快?谁跑得最慢?
()跑得最快,()跑得最慢。
三.达标测试
1、
2、每个图形代表一个数,你能算出这个数是多少吗?
(1)△-4=11+△=16
△=()=()
(2)☆+☆=24☆-△=6
☆=()△=()
3、每个图形代表一个数,你能算出这个数是多少吗?
△+△=10△=()
△+△+□=20□=()
4、每个图形代表一个数,你能算出这个数是多少吗?
△+△=14△-○=2
则△=()○=()
5、每个图形代表一个数,你能算出这个数是多少吗?
□+○=10☆+☆+☆=9○+☆=7
□=()○=()☆=()
6、三个同学比身高。甲说:我比乙高;乙说:我比丙矮;丙:说我比甲高。()最高,()最矮。
四.家庭作业
1、每个图形代表一个数,你能算出这个数是多少吗?
※+※+※=9-+※=8
※=()-=()
2、小白猫和小花猫钓了同样多的鱼,送给奶奶一些后,小白猫还剩2条,小花猫还剩1条,()送给奶奶的鱼多。(在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后面画"√")
小白猫□小花猫□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最新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范文01-24
小学数学教案06-12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8
小学数学教案07-08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