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小学数学教案三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第89页例3、例4,90页课堂活动,练习二十二第5、6、7、8题。
教学目标: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进一步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2.感受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会解释生活中的.一些负数的实际意义。
教学重点:
会用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难点:
会用正、负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合作交流、师生互动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
教师:我们来玩个游戏轻松一下,游戏名叫《我反,我反,我反反反》。游戏规则:老师说一句话,请你说出与它相反意思的话。谁先试一试?
向上看 向前走200米 电梯上升15层 我在银行存入了500元
二、复习旧知
我们已经学习了负数,你能举几个负数的例子吗?
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你还知道哪些知识?
三、学习新知
1.教学例3。
出示例3的情境:小明向东走200米,小军向西走200米。
教师问:你准备怎样来表示这两个不同意思的量?
学生1:向东走200米记作+200米,向西走200米就记作-200米。
学生2:向西走200米记作+200米,向东走200米就记作-200米。
教师对这两种记法都应给予肯定。
学生独立试一试
(1)如果汽车向正北方向行驶50m记作+50m,那么汽车向正南方向行驶100m该怎样记?
(2)如果体重减少2kg记作-2kg,那么+5kg表示什么?
学生完成后,集体订正并小结:由此可见,我们可以用正数、负数来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3)练习:课堂活动第2题:说出表中正数、负数表示的意义。
项目、父母工资、电话费、父母奖金 水、电、气费 伙食费
收支情况(元) 4500 -130 1000 -280 -1750
2.教学例4。
教师:其实,正、负数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某农用物资商场把下半年的盈亏情况做了一个表:(出示例4)
月份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试用教材第八册第三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认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会正确地读、写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
2、通过演示、操作、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学生主动探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教学重点:
为什么必须平均分才能用分数表示?
教学过程:
引入:
1、同学们都认识什么数?
2、这节课我们来初步认识分数。
3、猜想:这种数为什么会叫分数?
准备:
(一)分与平均分
问题:6个苹果可以怎样分?
方法:对几种平均分的结果提问。
小结:象这样每份同样多的分法是平均分。
(二)分数的产生
问题:3个苹果可以怎样平均分?
平均分成的每份还能用整数表示吗?
说明:这就要求产生一种新数----分数。
新课:
(一)认识二分之一和二分之二
1、认识二分之一
演示: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
说明:2份中的1份是这个苹果的二分之一。
2、认识二分之二
演示:2份中的每一份都是这个苹果的二分之一。
说明:这样的2份是2个1/2,也就是苹果的2/2。
3、强化平均分
演示: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大小不同的2份。
问题:2份中的1份还是这个苹果的1/2?为什么?
说明:只有平均分成的两份,每一份才能用1/2表示。
4、过渡:
学生动手操作:折出图形纸的1/2;
问题:怎样折出图形纸的1/2?
方法:学生演示折纸的方法和结果。
问题:如果大家继续平均分,能得到正方形的1/4吗?
(二)、认识四分之一和四分之几
方法: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展示折纸的结果。
问题:为什么4份中的每一份都是这个正方形的1/4?
它们有什么不同吗?
这样的2份,3份是这个正方形的几分之几?
方法:指一指哪是正方形的2/4;
闭上眼睛想一想3/4是什么样?
举起正方形的4/4;
问题:为什么4/4是整个的正方形?
2/4,3/4,4/4都和谁有关系?
说明:1/4这样的分数很重要。
过渡:如果继续平均分,还能得到几分之几呢?
(三)、认识三分之一和三分之几
出示:一根钢管
问题:要得到钢管的1/3需要怎样平均分?
出示:一个圆
观察:钢管的1/3和圆的1/3
问题:你又发现什么?
说明:把谁平均分了,得到的'分数就是谁的。
(四)加深理解
出示:花瓣图,看图说分数
小结:1/2,2/2,1/3,2/3,3/3......都是分数;
几分之一都很重要,有这样的几个几分之一,就是几分之几。
学生举例
(五)看图自学
1,看书:P178页(学生边看边说)
2,说一说:对分数又有了哪些了解?
3,反馈:看图写分数、读分数
(1/9)(5/9)(4/9)(9/9)
巩固练习:
1,判断:图1的红色和绿色部分各是线段的几分之几?
图2中的绿色部分是线段的5/8吗?
2、猜想:出示不平均分的苹果图
问题:每一部分不是苹果的1/2,大概是苹果的几分之几呢?
用什么方法可以验证你的猜想是否准确呢?
学生总结:对分数的初步认识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教科书第14面2的乘法口诀。
教学目标
1.结合“摆碗筷”的具体情境,经历编制2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会学习乘法口诀的学习过程与方法。
2.掌握2的乘法口诀,会用已学的乘法口诀进行乘法计算,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材简析
本节课“做家务”(2的乘法口诀)是在学生学习了5的乘法口诀以及乘法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呈现孩子“摆碗筷”的情境图,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紧密。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探索筷子的双数与根数之间的对应,填表表示这一对应关系,再根据这个表,写出乘法算式,编制2的乘法口诀。学生经历这个过程,不仅学习了2的乘法口诀,而且体验了乘法口诀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将对学习后继的乘法口诀产生积极的迁移和影响。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在家里会做家务吗?
参观小明在家做的什么家务。(课件出示 ,让学生观察)小明在做什么呢?(生:帮着摆碗筷。)
师:这节课,我们就通过“做家务(摆筷子)”这一情境来学习2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2的乘法口诀)
关于2的乘法口诀你能背出几句呢?你知道它们表示什么意思?是怎么编写的吗?
(二)操作探究,学习新知
1.看图说一说。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小明摆碗筷这幅图,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小明一边摆一边说的什么? 你们能帮助小明把其余的筷子摆好吗?
2.摆一摆,数一数。
在准备摆之前听清楚几个要求:
(1)请每位同学用小棒代替筷子摆一摆。
(2)要求边摆边说:一双筷子有2根,2双筷子有4根……
(3)边摆边把14页下面表格填完整。
(4)比一比看谁的'动作最快。
3.试一试。
(1)根据表格写乘法算式。
师:1双筷子2根也就是几个2?(1个2),那么1个2是2,用乘法算式表示,你们会吗?
师:2双筷子呢?(2个2) 2个2是4,用乘法算式来表示又是怎样的呢?
师:同学们很聪明,那你们能根据表格写出3双、4双、5双……9双所对应的乘法算式吗? (学生同桌交流后,独立填写算式,再汇报;老师按顺序板书乘法算式。)
(2)观察算式和刚才板书的口诀有什么关系?
(3))寻找2的乘法口诀的秘密。
4.读一读、记一记。
(三)巩固新知、拓展思维 1.摘苹果(口诀基本练习)
2、猜一猜(口诀与算式基本练习)
两个盘子里分别放了5个苹果,上面用白纸盖住,猜一猜每个盘子有几个苹果,并说出两个乘法算式和所用的乘法口诀。
3、独立完成作业第三题,师巡视批改。
4、你知道吗?(关于口诀的一些历史资料)
乘法口诀是我们祖先传下来的,有着悠久的历史。它读起来很顺口,使乘法算的又对又快……
课后反思:
这是一节考评课,也是进入新校被校领导所认识的第一次展示的机会。虽然没有试讲(试讲是我一贯比较反对的一种展示自我的方式),但是从思想上比较重视,在课堂教学中某些地方的处理临时发生了变化,可能是因为时间关系怕完整的教学结构无法展示给听课的领导,以学生发展为本思想被淡化,关注学生的地方自然少了些,课后想起遗憾的地方还是不少加上李老师的诊断思路清晰了许多。
关键处:相当多的孩子在学乘法口诀的时候,并不是一张白纸.所以我在设计课的时候考虑到了学生的学习起点。也想给学生一个机会展示自己,教育学生学习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知道光会背乘法口诀而不知道其意义和来源是不行的,应该进一步的深入研究。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在5的口诀教学中是从算式入手来编制口诀,在这里想打破前一课时的教学顺序让孩子觉得新颖,或者是想让听课的老师也感觉有点新意吧,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按照顺序并全部板书在黑板上,原本打算在学生全部列出乘法算式后,对照算式和口诀有什么关系的时候,会恍然大悟,口诀原来于此处编制的。对于这种教学思路我还是比较满意的,但是遗憾的是在引导观察两者之间的关系时,只问了一句你知道这些算式和口诀的关系吗?当学生还在愕然中便如蜻蜓点水般草草收场,此环节的教学在我的拉拽下学生一句一句的找到了口诀所对应的算式,教学过程不算轻松而且也没有出现我想要的“大悟”。
李老师说的没有错:知道自己要达到一种什么目的,思考透了,课堂上才会收放自如。在这一环节上虽然知道自己想达到什么目的但是根本没有想清楚通过怎么样做怎样引导才能达到这种目的,人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事实上在一节课上关键地方的成功与否也是如此。如果真正的关注学生的心理和感受的话,在此时完全可以多花费一点时间,引导学生发现口诀和其对应的算式的相同与不同,比如算式只是比口诀多了一个乘号,算式是由数字和符号组成的,口诀是中文大写,如果把算式中的乘号盖住的话就能得到其对应的乘法口诀,那么口诀的来源也显而易见了。想要学生的“恍然大悟”也由不得学生“不悟”了。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12-17
小学数学教案06-12
小学数学教案01-22
小学的数学教案01-08
小学数学教案06-12
小学数学教案【热】11-13
【热】小学数学教案11-25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案12-17
小学数学教案范文06-01
实用小学数学教案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