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备】小学数学教案集锦8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8篇,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3页例1、例2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掌握三位数不退位和不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在运用三位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感受数学的价值。
【教具准备】
人民币、情景图、课件、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屏幕出示:星期天妈妈带了340元,(出示人民币图)带雯雯来到商场,哇!商场的东西可真多,(出示图片)普通计算器120元,“文曲星”235元。请帮雯雯算一算:买1台计算器后,还剩多少元?
二、探索新知
1.学生自主尝试计算。
2.展示交流。
教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学生1:我从300元里拿掉100元,再从40元里拿掉20元,就剩下了220元。(上台操作或屏幕演示这个过程)
学生2:我觉得这种方法其实就是用3个百减1个百还剩2个百,4个十减2个十还剩2个十,2个百与2个十合起来是220。
学生3:可在计数器上拨珠。(上台演示)
教师:你们的方法都非常清楚,还有别的方法吗?
学生3:我先列出算式340-120,然后用竖式写出来,像这样:340-120220把对齐的数相减,0-0=0,4-2=2,3-1=2,最后就等于220元。
教师:对,将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你能够将两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用到三位数减法中,你很会学习。
教师:大家用各种方法算出买这种计算器后还剩220元,你能用估算的方法检验一下这个结果是不是合理吗?
学生1:因为把120看作100,300多减去100就剩下200多。
教师:如果妈妈买“文曲星”,买后剩下多少元呢?
学生1:可能剩下100多吧。因为把235看作200,300多减去200,还剩下100多。
学生2:也可以这样想,235元再加上100元就是335元,340元去掉235元,还剩下100多元了。
学生3:我是这样想的`,“文曲星”比普通计算器贵100多元,刚才剩下200多元了,再花100多元,剩下的就只有100多元了。
教师:大家分析得很有道理,但究竟剩多少元呢?
学生:40比35多5元,300比200多100元,最后剩下105元。
教师:大家都用竖式算一算吧。(学生尝试计算)
教师:有什么问题吗?在计算时,这道题与上一道题有什么区别?
学生1:我发现个位上是0-5,不够减,怎么办呢?
学生2:可以用两位数减法的方法来做,不够减就从4退1作10。340-23510510-5=5,4退1剩3,3-3=0,3-2=1,最后还剩105元。
教师:这样看来,做三位数减法与做两位数减法有很多相似之处,那谁来说说做三位数减法时要注意些什么呢?
学生1:相同数位要对齐。
学生2:哪一位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
学生3:哪一位退了1后要记住少1。教师:对呀,怎样记住从十位上已经退了“1”呢?
学生:我把它记在心里。
学生:我在退了“1”的头上记个小点“·”就不会忘记了。
学生:我在退了“1”的4的头上记个小“√”,也不会忘了。……
(3)教师:如果妈妈还想买“商务通”520元,(出示图片)够吗?还差多少元呢?(学生尝试计算)520-340=180(元)。520-340十位上不够减,又怎么办?
汇报并强化:哪一位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
三、巩固深化
(出示例2)教师:看看表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
学生1:知道了女生人数是448人,还有总人数是876人。
学生2:要求男生有多少人。
教师:大家先估一估吧。
教师:大家都计算出来了,怎么知道我们算对了呢?
学生1:和估算结果对照,估算是400多,算出的结果也是400多,说明计算是正确的。
学生2:估算不够精确,我们可以通过再算一遍的方法来验算。
学生3:我们还可以用男生人数加上女生人数,看得数与总数是否相符。
教师:大家的方法都可以,下面我们都用加法验算一下,看自己算对了没有。
四、综合练习
1.59页“试一试”
2.第59页课堂活动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1~11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通过操作、试验、讨论、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要求学生经历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的思维过程,归纳解决问题的最优策略,促进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难点
要求学生经历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的思维过程,归纳解决问题的最优策略,促进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具准备
课件等。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出示天平教具,提问:这是什么(天平)你知道天平的作用吗它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新课讲授】
1、自主探索。
(1)出示教材第111页例1:这里有3瓶钙片,其中有一瓶少了3片,你能用什么方法把它找出来吗
(2)独立思考。老师鼓励学生大胆设想,积极发言。
方案:打开瓶子数一数,用手掂掂,用天平称。(板书课题:找次品)
2、自主探索用天平找次品的基本方法。
(1)引导学生探索利用天平找次品的方法:大家猜猜,怎样利用天平找出这瓶少了的钙片,我们可以拿出3个学具,代替钙片,想象一下,怎样才能找出少了的那瓶
(2)独立思考,有一定思维结果的.时候小组交流。
(3)全班汇报:
①一个一个地称重量(利用砝码),最轻的就是少了的那一瓶;
②利用推理:在天平两端各放一瓶,根据天平是否平衡来判断哪一瓶是少的。如果天平平衡,说明剩下的一瓶就是少的;如果天平不平衡,说明上扬的一端是少的。
(4)小结并揭示课题。
①综合比较几种方法(数一数,掂一掂,盘秤称,天平称……),哪一种更加快速,准确
②在生活中常常有这样一些情况,在一些看似完全相同的物品中混着一个重量不同的,轻一点或是重一点。利用天平能够快速准确地把它找出来,我们把这类问题叫做找次品。
3、如果这里有5瓶钙片,其中1瓶少了3片,请你设法把它找出来。
4、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并汇报。
汇报:
(1)先拿两瓶放在天平两端,如果天平平衡,说明这两瓶都是合格的,再拿两瓶放在天平两端,如果天平还是平衡,说明这两瓶还是合格的,那剩下的一瓶就是不合格的。
(2)先拿两瓶放在天平两端,如果天平两端平衡,说明这两瓶都是合格的,再拿两瓶放在天平两端,如果天平不平衡,说明上扬的一端就是不合格的。
(3)先把5瓶分成2瓶一组,在天平两端各放两瓶,如果天平平衡,说明这四瓶都是合格的,那剩下的一瓶就是不合格的。
(4)先把5瓶分成2瓶一组,在天平两端各放两瓶,如果天平不平衡,说明上扬的一端就是不合格的,把上扬的那一端的两瓶再放在天平两端,天平上扬的一端就是不合格的。
5、小结:
第一种方案,每一份是1个,至少需要称2次就一定能找出来。
第二种方案,每一份是2个,至少需要称2次就一定能找出来。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112页“做一做”。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交流,共同完成。
2、完成教材第113页练习二十七的第1~6题。
答案:
1、第5瓶
2、(2)3次(3)能(4)有可能
3、小明5岁,爸爸29岁。
4、3次
5、略
6、能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找次品,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的收获是什么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课后反思】
本节课内容的活动性和操作性比较强,大都可以采取学生动手实践、小组讨论、探究的方式教学。实际教学时,可先多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充分地操作、试验、讨论、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在活动中出现的一些共性的问题,教师可集中解决,如有的学生在称的次数少于至少能保证找出次品的次数时,就找出了次品,这时教师应提醒学生把所有的可能性都考虑进去。活动完成后,教师可要求学生分组汇报结果,并在黑板或屏幕上一一展示,让学生感受到同一问题却有多种解决方案,同时也为后面寻求最优的解决策略打下了研究、分析的基础。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活动,仅仅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基础或前奏,教学的重点在于活动后的猜测、归纳、推理活动,由此促进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操作活动中,学生往往会得出多种解题策略。教学时,老师应引导学生从这些纷繁复杂的方法中,从简化解题过程的角度,找出最优的解决策略。实际教学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观察各种解决策略,引导学生发现把待测物品平均分成3份称的方法最好,在此基础上,就可让学生进行猜测:这种方法在待测物品的数量更大时是否也成立呢从而可引发学生进一步进行归纳、推理等数学思考活动。教师可引导学生逐步脱离具体的实物操作,转而采用列表、画图等方式进行较为抽象的分析,实现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
2、经历探索两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3、增强学生讲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及创新意识。
4、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1、口算。
26+41= 19+41= 56+28= 83+12=
75+11= 75+21= 67+21= 72+15=
45+24= 58+42= 57+17= 48+37=
2、谈一谈你是怎样算的。
35-20= 35-2= 36-8=
二、探究新知
1、获取信息,理解题意。
谈话: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1页的例2内容,说一说从图文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专线大巴票价:48元,普通快客票价:65元,动车票价:54元)
提问: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1)普通快客的票价比动车贵多少元?
(2)专线大巴的票价比普通快客便宜多少元?
2、尝试解决,探究算法。
(1)两位数的不退位减。
师: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这个问题该怎么列式呢?
生:用减法计算,列式65-34.
师:我们学习过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这道题中的减数既不是整十数,又不是一位数,应该怎么计算呢?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然后汇报。
生1:先算65-50=15,再算15-4=11。
生2:也可以先算65-4=61,再算61-50=11。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这两种方法都是把减数54分成50和4两部分,然后从被减数65中先后去掉50和4,在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时,可以把它们转化成我们学过的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
(2)两位数的退位减。
师:怎么解决第二个问题呢?
生:列式65-48.
师:请根据刚刚的口算经验,尝试算一算65-48是多少,并说说你们是怎么想的。然后尝试填写下列( ):
先算65-( )=( )再算( )○( )=( )
生:把48拆分成40和8两部分,从65里分别去掉40和8。可以先算65-40=25,然后再算25-8=17,也可以先算65-8=57,然后再算57-40=17。学生根据讨论填空。
(3)比较算式。
师:观察上边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两位数减去两位数。
不同点:前者不退位,计算时直接个位数减个位数,十位数减十位数;后者退位,计算时不能直接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二”第6题。
以开火车的方式完成计算,看谁算得又快又准。
2、完成“练习二”第7题。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独立思考后填空。
(2)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3、接力赛。
老师给每一组的第一个同学一个数字,后面的同学每人给一个运算符号和一个数字,第一个同学把数字告诉第二个同学,第二个同学根据第一个同学的数进行计算,然后告诉下一个同学结果,以此类推完成接力赛。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主要讲了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一般把减数看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再从被减数里依次减去整十数和一位数。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一.小数乘法
教学内容:
1.小数乘整数
3.小数乘小数的验算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二、小数除法
单元要点分析
1.小数除以整数
2.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二)
第三课时: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验算
2.一个数除以小数
2.练习课
3.求商的近似值
5.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利用计算器独立探索,发现规律,再用观察来完成各题的商。
2.过程与方法:用先独立发现后小组交流的方式进行教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分析、发现规律,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运用计算器计算,发现算式的.规律。
教学难点:运用规律直接写出商。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循环小数?请举3个例子。
2.小数分为几类?(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二、新授课
1.教学教科书第29页的例题10.
(1)出示例题10: 1÷11
2÷11
3÷11
4÷11
5÷11
先让学生用计算器算出1÷11,则计算器上显示0.090909091.由于1÷11的结果是一个循环小数,所以0.090909091是一个近似数,而这道题采用的是符号,所以我们要把近似数还原为循环小数:0.0909。
1÷11=0.0909
2÷11=0.1818
3÷11=0.2727
4÷11=0.3636
5÷11=0.4545
(2)观察:以4人为一小组讨论,这五道题的结果有什么特点?
分析:
1÷11的循环节是09
2÷11的循环节是18
3÷11的循环节是27
4÷11的循环节是36
发现: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2倍,循环节也扩大2倍,被除数扩大3倍,循环节也扩大3倍
(3)根据上面的规律,直接写出下面几题的商。
6÷11=0.5454
7÷11=0.6363
8÷11=0.7272
9÷11=0.8181
2.完成教科书第29页的“做一做”。
(1)学生先用计算器算出前4题的结果。
3×7=21
3.3×7=22.11
3.33×7=222.111
3.333×7=2222.1111
(2)观察:第一个式子中,两个因数的位数和是多少?积的位数是多少?积是由那两个数字组成的?积的小数在哪里?
再用同样的方法观察第三式和第四式。
(3)根据前几题的规律,得出后两题的结果。
3.3333×6666.7=22222.111111
3.33333×66666.7=222222.1111111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 在分苹果的过程中体会除法竖式的实际含义,掌握除法的竖式书写格式和试商方法,能正确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2.体会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能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分析、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本节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除法的含义、掌握表内除法计算(包括竖式计算和试商)的基础上,安排有余数的除法。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可以加深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知道什么是余数及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同时又可以巩固表内除法计算,还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打下基础。
教材从学生已知的表内除法引入,通过分苹果活动使学生体会到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并主动探索试商的方法,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分苹果的实际操作,抽象出除法竖式的书写过程,使学生体会到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实际含义。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是学生学习的难点,要引导学生经历试商的过程,积累试商的经验,逐步达到熟练。在运用有余数除法解决问题时,要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到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平均分后还有余数的情况,认识到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市级重点实验校,师资力量强,学生的素质也比较高。部分学生以前就接触过除法竖式,但是对于竖式的含义、书写格式及应用还并不明确。教学时可以根据班级学生情况分成一课时或两课时完成。我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将除法竖式和有余数除法的竖式安排在一课时内进行教学。
〖课堂实录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妈妈昨天买了20个苹果,要把这些苹果放在一些盘子里面,你愿意帮妈妈分一分吗?
(揭示课题:“分苹果”并板书)
师:如果把这些苹果平均放在这些盘子里,你准备怎样分?把你的想法和同桌说一说。
(学生的分法主要有:平均每盘放4个、5个、6个、7个。个别学生说每盘放2个、10个,其他同学都说出了这样分的不合理性。学生还提出如果是每4,5个放一盘就正好分完,如果是每6,7个放一盘就会出现剩余。)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1. 活动一:每盘放5个苹果,20个可以放几盘
(1)解决问题,抽象出除法竖式的计算过程
①学生独立思考
②小组内交流
③集中交流(说出结果并说一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生1:通过乘法口诀“四五二十”得出结论,可以放4盘。
生2:5+5+5+5=20,可以放4盘。
生3:20-5-5-5-5=0,可以放4盘。
生4:20÷5=4,可以放4盘。
生5:除法还可以用另一种形式――竖式来计算。
(2)体会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实际含义,正确掌握除法竖式的写法
①理解每一步的实际含义
A学生介绍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B尝试理解竖式的每一步含义。
C教师提示
D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及有疑问的地方。
(学生小结:20是被除数,表示有20个苹果;5是除数,表示每盘分5个苹果;4是商,表示分4盘。)
②教学写法,学生试写
A学生介绍,师在黑板上边板书写法边讲解。
B学生观察,并说一说需要注意什么。
(注意:先写被除数20,然后写除式;4要与0对齐,然后写积20;最后写0,0也要与20的0对齐。)
C剩何?什么4和0都要与20后面的0对齐?
D学生用竖式计算,进行练习。
2.活动二:每盘放6个苹果,20个可以放几盘
(1)解决问题,抽象出有余数除法竖式计算方法
①请学生用20个圆片摆一摆,并列出算式。列式:20÷6=3(盘)……2(个)
(这是学生上学期学习过的内容,学生应该能很快完成。)
②学生先试着自己写竖式,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并说明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
③班内交流。
(展示不同学生的竖式并让学生说明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同时其他学生可以质疑。)
(学生小结:20表示有20个苹果需要去分,6表示每盘放6个苹果,3表示可以放3盘,3盘6个个苹果是18个苹果,还有2个苹果不能继续再分了,还余2。)
(2)体会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因为有前面的摆一摆的活动,大多数学生没有出现余数大于除数现象,但是,恰好有几名学生没带学具,在计算的时候,一个学生出现了余数比除数大的情况。)
师:观察这位同学的计算过程及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如果学生有困难,提示学生观察每道题目的余数和除数。)
生1:20÷6应该商3,而不是商2。
生2:如果余数比除数大,那就能够继续再分。
生3:余数8里还包括一个6,还可以再放一盘,还剩2个。
师:比较每道题里余数和除数的大小,你发现了什么?请同学们思考,在有余数的除法竖式的计算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呢?
生:余数一定比除数小,不然就没有除完。
(3)试一试
20÷7=?用竖式计算,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练习写。
(三)巩固练习,拓展运用
1. “试一试”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在班内交流。)
2.学生用竖式计算
(“练一练”的第1题完成后同桌两人互相检查,并选一道喜欢的题目互相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组织数学活动,目的是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使学生体验除法竖式抽象的过程;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发现生活中有很多经过平均分后还有剩余的现象,体会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了解有余数除法竖式每步的含义;通过自主探索,发现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理解余数的含义。
1. 引导学生体验抽象除法竖式的过程
学生在学习表内乘除法时,利用乘法口诀已经能够在算式上直接写出得数。教材安排了“20个苹果可以放几盘”的“分苹果”活动,列举了四种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我创造性地改编了教材,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分这些苹果,结果自然出现了整除和有余数除法这两种情况,进而再由对除法竖式有一定了解的学生介绍竖式计算,并且把竖式中的每一步所表示的含义和分苹果的活动紧密联系起来。
2.在操作活动中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
在第一次“每盘放5个”的分苹果活动的基础上,我组织了第二次活动“每盘放6个”,通过学生自己的操作活动,感知、体会有余数除法,发现可以放3盘,还余下2个,而这2个不能再继续往下分,不然每盘就放得不一样多了;体会到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把一些物品平均分后有余数的情况,认识有余数除法。
3.在探究中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不断发现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比较,对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有了明确的认识,这个“余数为什么要比除数小”的探索过程,其实也是培养质疑、批判和创新精神,学会学习、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在练习中,教材还安排了分数目比较大的物品,引导学生经历试商的过程,积累试商的经验。
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把能够整除和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的内容都在一课时内教学稍显紧张,有一部分学生接受起来存在一定困难,特别是我校正在尝试小课时教学的研究活动,所以我认为这一课的教学分成两课时更为妥当。
〖案例点评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在这节课中,教师能本着这样的理念进行教学,把一节传统的除法课上得生动、活泼。这节课中有几点设想很有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够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理解和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师能够注意把计算教学和解决问题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无论是认识有余数除法还是学习有余数除法的计算都注意从实际问题引入,让学生结合具体实例体会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理解并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能够引导学生在体验中获取知识
(1)帮助学生在现实活动中建立“剩下”的表象,为形成“余数”的概念打下基础
平均分东西,有时正好全部分完,有时会剩下一些不能够再平均分。“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分苹果”是一个很开放的活动,对每盘分得的数量以及分的盘数都没有做规定,完全由学生自主选择。因此操作的结果,既出现了刚好分完的情况,也出现了有剩余的情况,体现教学设计的巧妙之处。
(2)引导学生研究有余数除法的求商方法
计算有余数除法关键的一步是求商。教材没有把求商的方法直接告诉学生,通过“每盘分6个,需要几个盘子”这样的实际问题,激活学生已有经验――用分实物(分学具)的方法求答案,把动手操作和抽象思考联系起来,为学生提供探索、交流的机会。(3)引导学生比较除法算式中的除数和余数,发现并理解规律
要求学生“比较每道题里余数和除数的大小”,一方面引导学生联想平均分东西,最后剩下的都不够再分的表象;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观察几道除法算式,发现相同的现象,从而理解所发现的规律,归纳出“余数比除数小”的结论。
像“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这样的教学内容实际上是比较传统也比较死板的,但是如果我们能够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全新的教学方式,当然就能够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复习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学会求组合图形的基本方法。
2. 能力目标: 会根据条件选择合适的方法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
3. 情感目标: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够合理的分割、添补,平移。
教学重点:
正确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合理分割、添补、平移。
教学设计:
一、复习
(一)(出示图形)要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二)怎样计算? 长方形的面积=( )×( ); 正方形的面积=( )×( );
(三)标上条件,看图计算:(单位:厘米)
二、新授
1. 把复习部分的两个图形合并,这样的由几个基本图形合成的图形就是组合图形。
2. 出示课件,儿童游乐场有多大?
3. 我们可以怎样计算呢?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4. 交流、总结:(把分割的想法用虚线画出来)
方法一:(左右分)3×5+3×5=30(平方米)或3×5×2=30(平方米)
方法二:(上下分)3×2+8×3=30(平方米)
方法三:(添补)8×5—2×5=30(平方米)
方法四:(平移)3×(8+2)=30(平方米)
(个别同学,指出平移有特殊要求,数据要吻合)
(如果学生出现分割成多块的情况,在肯定的`基础上要求比较方法,得到最优的方法。)
5. 小结:哪种方法最简单?根据条件合理的选择分割的方法。分割的图形要根据给出的条件,分割的图形尽量的少,计算也方便。
三、巩固练习
有多种计算方法,正确的给予肯定。
⑴小胖家的客厅要铺地板,需要买多少平方米的地板?
最简单的方法: 5×8+2×3 =40+6 =46(平方米)
⑵阳光小区要新建一个花园,需要铺多少大小的草皮?
最简单的方法: 25 ×20—9×10 =500—90 =410(平方米)
四、总结
学习了这个内容你有什么收获要和大家分享的?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提倡算法多样化。
2.结合具体情境,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结合形式多样的练习,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一位数除整十或整百数口算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生状况:
1.学生已能比较熟练地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一位数除整十或整百数的除法。
2.学生已具有初步的发散思维能力,基本能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
3.我们的学生来自城市,对于本节课植树的教学情境,感到比较陌生。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结合我校一年级新生招生的`情况,我从学生熟悉的 排座位,需要几张桌子等实际情境引入除法算式,然后让学生经历探索、讨论、交流的过程,使其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新学期开始了,我们学校又招收了一年级的新同学。昨天,我了解了一年级新生的招生情况。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09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10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05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06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02
小学数学教案12-17
小学数学教案07-08
小学数学教案07-08
小学数学教案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