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3-14 10:54:42 小学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模板合集6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模板合集6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9页的例17、例18和练习十五的第5—8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用“四舍五入”进行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估算方法。

  2、使学生了解估算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及良好的学习、作业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下面各题。

  16×5 30×6 130×2 40×5

  80÷5 420÷7 510÷3 240÷6

  2、估算下面各题。

  479÷6 531÷5 2449÷8 1790÷3

  (1)逐题由学生估算,并说出估算的过程,即第一步求什么?怎么省略被除数的尾数?第二步算什么?应该注意什么?

  (2)说出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估算方法。

  二、新授。

  1.引言。我们已经学习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估算方法,能够根据不同情况估算出它们的近似商。今天我们通过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估算的继续学习,了解它在生活、学习中的作用。

  2、教学例17。

  (1)出示题目:5530除以6大约等于多少?

  (2)读题并理解题意。

  (3)列式:5530÷6

  (4)这道题目对结果有什么要求?(只要求进行估算)怎么看出题目中只要求进行估算?

  (5)进行估算。由学生说出估算方法:把被除数5530的百位后面的尾数省略后约等于5500。再把5500÷6约等于900。

  提醒学生横式上要写“≈”号。

  (6)由学生笔算出准确数。

  得:5530÷6=921……4

  (7)引导学生将估算的结果与实际除的结果进行比较。

  得出:估算的结果和实际除得的结果是接近的。

  3、巩固练习。练习十五第6题的第一行3道题。

  (1)读题,学生进行估算,三人板演。

  教师行间巡视,注意学生被除数是根据哪一位进行“四舍五入”的,横式上是否写“≈”号。

  (2)订正后,再请学生算出各题的准确数。

  (3)通过讨论,说出每道题的估算结果比除得的准确数大一些还是小一些,你是怎么想的.?

  4、教学例18。

  (1)出示题目:用估算检查下题商的最高位有没有错误。

  3976÷8=497

  (2)读题,理用题意。

  (3)进行估算。3976÷8≈500

  (4)引导学生对实际的结果与估算的结果进行比较。

  ①实际结果497的近似数是500。

  ②估算的结果也是500,说明商的最高位没有错。

  5、巩固练习。练习十五第7题第一行的两道题。

  三、课堂。

  师生议论,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估算有什么作用?

  教师出: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估算方法,知道了它在实际计算中的作用、今后我们要能够自觉地运用它来检查计算结果是不是与实际结果接近或除法笔算商的最高位有没有错误,养成良好的作业检查、检验的习惯。

  四、课堂作业。

  做练习十五的第5题,第6、7题的第二行以及第8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详细介绍: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主要学习克和千克两个重量单位,是后面学习"吨的认识"的前提和基础.虽然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重量问题,但重量单位还是第一次接触,还缺乏认识,而且重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因此使学生初步建立起重量的观念既是教学中的重点,也是教学中的难点.

  教材首先通过让学生掂数学教科书和语文教科书,用天平称物体的重量,给学生建立重量的初步观念,使学生知道比较东西的轻重不能靠眼睛观察,必须用手掂一掂或用秤称一称.

  接下去教材分别说明称比较轻的物品的重量,常用克做单位,并通过着重给学生建立1克的重量观念;称一般物品的重量,常用千克做单位,着重给学生建立1千克的'重量观念.

  为了使学生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重量观念,教材安排了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例子,通过让学生用手掂一掂、称一称等实际活动,使学生感受到1克和1千克大约有多重,从而初步形成1克和1千克的重量观念.

  教法建议

  认识重量单位克与千克,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知识.虽然在生活中他们接触过重量问题,但对重量单位还缺乏认识,重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所以在让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时,安排了以下三个层次:

  1.在复习准备过程,通过让学生判断语文书和数学书谁重谁轻,学生用手掂出语文书重数学书轻,老师进一步追问:语文书有多重,数学书有多重,语文书比数学书重多少等问题,学生答不出,引出重量单位,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2.在学习新课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掂一掂2分硬币和2袋精盐,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重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重量观念.为了使学生比较具体地感知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教师可拿出课前准备好的1克、10克、100克、1000克大米,让学生看一看,掂一掂.

  教科书中没有说明天平的使用方法,教学时可以给予适当的说明.除天平之外,教师还应介绍其他的称量工具,如台秤、电子秤等,并简单说明它们的用法.

  3.在巩固反馈过程中,重视用多种多样的练习,区分克与千克.

  本节课建议采用分组授课,这样便于准备学具,使每个同学都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同时可以体现团结合作的精神.

  课题一:克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的

  使学生初步认识重量单位克,初步建立1克的重量观念.

  教具准备

  天平(自制天平)、两个苹果、一个梨(两个苹果一样重,梨比苹果重些.)一个2分币、一些黄豆、15个图钉.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苹果,一个梨和一个2分币.

  教学过程

  1.新课

  教师让学生拿出一个苹果和一个梨(或播放视频"谁重谁轻"下载),掂一掂.再提问:哪个重一些?(学生意见不一.)

  教师:究竟哪个重些,哪个轻些,光靠手掂很难说准确,老师为你们请来了一位裁判来帮忙(出示天平),这位公平的裁判就叫做天平.

  (出示天平图或播放视频"天平的结构"下载)边指点边讲解:天平像一位机器人,它长着一对长长的手臂,两只大手托着两只盘子,可以上下摆动,头上长着一根指针.当两边盘子里物品一样重时,指针指向中间的刻度线;如果左边物品的重量比右边重,指针就向左偏;如果右边物品的重量比较重,指针就向右偏.

  教师演示(或播放视频"天平的使用"下载):先拿出两个苹果,分别放在天平左右两个盘里,让学生观察天平指针的情况,并指出:当指针在标尺中间时,天平两端平衡,表示两个苹果重量相等.

  教师指出:天平还可以用来称东西的重量.拿出一个2分币,提问:

  这个2分币有多重?说明表示比较轻的物品的重量的大小一般用克做单位.

  板书:克.

  1克有多重?

  向学生介绍1克的砝码.并说明用天平称东西重量时需要用砝码.一般左边盘内放置所称的东西,右边盘内放置砝码.

  教师将一个2分币放在左边盘内,1克砝码放在右边盘内,让学生观察天平上指针的情况(或播放视频"称硬币"下载).

  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指出,指针指在标尺中间,天平平衡,表示这个2分币与1克砝码同样重.

  那么这个2分币重多少克?

  让学生拿出自己的2分币,用手掂一掂.

  现在我们来称出1克黄豆.

  教师从天平左边的盘子里取出2分币放入黄豆,直至天平上的指针指在标尺的中间,天平平衡.

  提问:这些黄豆重多少?

  请一位学生来数一数1克黄豆有多少粒.

  接着把1克黄豆让学生分组顺次传递,用手掂一掂.

  教师拿出15个图钉:这里有15个图钉,我们来看一看,它们有多重.

  教师在天平左边的盘子里放入图钉,在右边的盘子里放砝码,从1克、2克、5克放到10克,使天平平衡.

  15个图钉有多重?

  接着把10克图钉让学生分组顺次传递,用手掂一掂.

  教师按照称图钉的方法,称1支粉笔、1本数学教科书、1瓶墨水、1把小刀,也可称其他物品如乒乓球、铅笔等.有些物品称完之后,仍让学生掂一掂,如数学教科书.

  2.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重量单位克.了解了用天平称东西的方法,还亲自掂了掂1克东西的实际重量.

  课堂练习

  1.练习十一第2、3题(学生做第3题时,要提示学生:式题中有单位名称的,得数也应写单位名称).

  2.一支铅笔重7克,8支这样的铅笔重多少克?

  3.37克45克36克6

  60克-28克8克4

  课后作业

  练习十一第1题.让学生向家长或售货员了解题中物品的重量后把得数填在练习中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并能按需要对数据进行简单的整理.

  2.加深对条形统计图的认识,提高学生看条形统计图的能力.

  教学重点

  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

  教学难点

  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小华统计一个停车场里各种机动车的数量.数出有摩托车3辆,小汽车15辆,大客车8辆,载重车6辆.请你帮助她完成下面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教师:要把题中的数据填入统计表中相应的栏目里,再用条形统计图表示出各种车辆数的多少.从题目的条件中可以看出,要统计的有几种数量?(几种车,每种多少辆.)

  教师:制成的统计表有几栏,每栏多少格?

  教师提问:看一看条形统计图中,每格表示多少?

  二、学习新课.

  (一)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

  教师:上面复习题中,统计停车场里面的车辆时,由于车辆是静止不动的,我们可以分类数出各种车的辆数,是用逐项数出数目的方法收集的数据.如果我们要统计一个路口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的各种机动车的数量,还能用逐项数出的方法来收集数据吗?

  教师:收集数据时,根据具体条件不同,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收集.今天就来学习一种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常用方法(板书课题: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教师:请同学们作好准备,你们收集过路口的各种机动车数量.

  学生汇报收集的数据

  教师提问:为什么你们收集的数据不统一;有什么方法可以改进?

  学生讨论:小组内分工,每人记一种车的数;先把各种车的名称写出来排列好,过车时分别作出“正”字的记录……

  学生汇报后教师板书:

  摩托车:正

  小汽车:正正正正正正一

  大客车:正正

  载重车:正正正正

  (二)填统计表和统计图.

  1、教师:上面收集的数据,为了清楚地表示出来,要把这些数据整理,制成统计表.

  机动车种类

  辆数

  合 计

  摩 托 车

  小 汽 车

  大 客 车

  载 重 车

  教师提问:请看条形统计图,每格表示多少?这个数能不能改变?

  教师说明:条形统计图中,每一格代表多少数量,要根据统计的数据大小而定.

  2、学生练习.

  把课本第2页的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补填完整.

  3、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从1992年到1996年,全国每年增加的人口数依次是1348万、1346万、1333万、1271万和1268万.完成下面的统计表.

  教师:统计表要分几栏?为什么?要分几格?为什么?

  年份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增加人口数(万)

  三、巩固练习.

  拿一枚1角硬币,从桌面上约30厘米的高度自由落下,共做20次,边做边记录落下后的情况,然后填入下面的统计表.

  四、课堂总结.

  我们收集数据的常用方法是什么?

  五、课后作业.

  收集本班同学家庭人口的数据,并进行整理填入下表.

  六、板书设计

  省略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感受土地面积单位1公顷、1平方千米的大小。

  2、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100公顷。

  3、进一步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了解1公顷、1平方千米的大小。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经验,发现问题

  ⒈ 填适当的单位。

  ⑴教师手拿的文具盒,它的表面面积大约是2( )。

  ⑵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约是300( )。

  ⑶黑板的面积大约是( )。

  ⒉ 罗山宝城广场占地面积约5( )。

  二、感受体验,获取新知

  1、通常我们在测量土地面积时,要用到更大的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

  它们到底有多大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2、体验

  (1)阅读课本知识,同桌交流自己的收获。

  汇报强调:边长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公顷。

  边长1千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干米。

  (2)实际感受

  ①带领学生到操场进行实际测量,量出边长是10米的正方形土地,用标杆及绳子把这100平方米围起来,或让学生手拉手,围站在正方形土地的四周看一看。教师向学生说明,100块这样大的土地就是1公顷。

  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0000平方米,就等于1公顷。

  打个比方,我们的教师面积大约是50平方米,那200个教室的面积就是1公顷。

  板书:1公顷=10000平方米

  ②边长是1千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千米。相当于100公顷。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足球场的面积约7000平方米,那就有140个足球场面积是1平方千米。

  板书:1平方千米=100公顷

  3、了解生活中的相关知识。

  四人小组先了解课本中的“生活中的数学”,再互相说说你在那见过1公顷、1平方千米。

  4、换算(生独立完成,交流自己的想法):

  30公顷=( )平方米 6平方千米=( )平方米

  80公顷=( )平方米 5平方千米=( )公顷=( )平方米

  70000平方米=( )公顷 4000公顷=( )平方千米

  三、巩固运用,加深记忆

  练习二十第2、3题。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第1、4题。

  六、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单元学习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会数的产生和发展;会正确的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个数,会一个一个,十个十个,五个五个地数数;初步理解十、百的含义,知道数位和数位顺序。

  2、让学生通过操作实践活动,初步理解百以内各个数的含义,初步体会十进制计数法;会读、写100以内的数,会用学具表示这些数,会比较它们的大小;会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以及相应的减法;知道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3、让学生初步学习用具体的数据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与他人交流,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培养用数学的观念看周围事物和看日常生活的意识,培养同学之间相互合作、交流的态度。

  教学重点:

  (1)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2)初步理解十百的含义。知道数位和数位顺序。

  教学难点:难点 数100以内的数。

  课时划分:

  (10课时) 认识整十数1课时;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1课时; 认识几十几1课时; 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1课时; 数的顺序、单双数1课时; 比较数的大小1课时; 多些、少些、多的多、少得多1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页得例题,第4~5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整十数加、减整十数计算方法的过程,并掌握计算方法。

  2、在教师和同伴的鼓励下,能积极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发展初步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与人合作、交流的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谈话: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礼物,看!(出示实物糖球,左手三串,右手两串)。

  2、教师举起左手的糖球,提问:老师左手拿着多少个糖球,你是怎么知道的?右手呢?

  小结:一串糖球有10个,三串糖球就是3个十,是30,两串糖球是2个十,是20。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教学例题。

  提问:看着这些糖球,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会提:一共有多少个糖球?左手比右手多多少个?右手比左手少多少个?) 求一共有多少个糖球用什么方法计算?怎么列式?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30+20=?

  提问: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谈话:你想怎样算?

  可以用学具摆一摆,可以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来想一想,也可以和周围的同学讨论,然后说给全班同学听。

  小组内讨论后,组长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板书算式的得数。 (学生可能会说3个十加2个十得5个十,5个十是50也可能会说因为3+2=5,所以30+20=50。)

  谈话:我们学习了整十数加整十数,(板书课题)同学们的算法都很好,我们的好朋友也来了,看看他们是怎么算的?

  课件显示以下情境(图画加声音)

  小萝卜:我是十个十个地数,30,在数两个十,是40,50。

  小蘑菇:3个十加2个十得5个十,是50。

  小辣椒:因为3+2=5,所以30+20=50。

  小结:我们的好朋友算得和大家都一样,在以后的计算中,你喜欢用哪种方法算就用哪种方法算。

  2、教学试一试。

  提问:刚才,我们提的那个问题可以用减法来计算?你会列式计算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30-20=10。

  提问:计算时你是怎样想的?谁愿意说给大家听。(学生可能会说因为3-2=1,所以30-20=10;也可能说3个十减2个十是1个,就是10。)

  小结:同学们自己动脑思考并与同学合作,学会了一些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以后做题时你喜欢用哪种方法就用哪种。

  三、练习巩固,应用拓展

  1、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说说每道算式的意思以及计算时是怎样想的。

  2、想想做做第2题。

  出示第一组、第二组题让学生按组计算。 出示第三组的第1题,让学生自己写出相应的第2题。 让学生自己出一组这样的题并进行计算。全班交流自己的出题情况。

  3、想想做做第4题。

  谈话:请大家把书翻到第5页,看第4题,小鸭子20+20找到了它的妈妈40,其他小鸭子找不到妈妈了,你能帮助它们找到自己的妈妈吗?在书上画线连一连,连好后同桌同学互相检查。

  4、想想做做第5题。

  谈话:请看第5题,我们来做开火车的游戏。仔细看图,你知道火车怎么开吗,说给大家听听。

  学生在方框里填数后,一人报得数,全班学生一起订正。

  5、课堂作业。

  想想做做第3、6题。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同学们积极思考,并与小伙伴讨论,学到了很多知识,你有哪些收获?说给大家听听。

  教学后记:以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积极性高.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掌握6的乘法口诀。

  2、培养学生简洁地表达和迁移类推的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6的乘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总结出6的乘法口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呈现情境。

  谈话:今天我们要到儿童乐园里去玩一玩。(课件呈现儿童乐园的场景并定格在木马转盘上)

  2.提出问题。

  (1)木马转盘一次可以坐几个人?

  (2)哪6位同学愿意在一起骑木马?让学生自由结合,组建6人小组。

  (3)一次可以坐6人,2次可以坐几个6人,共是多少人?让2个小组的学生走到教室前面来,大家看一看。

  (4)3次可以坐几个6人,是多少人?再让6人到前面来。那么4次、5次、6次呢?不要再走到前面来,设想一下,各有多少人?

  二、经历过程,自主探索

  1.自己尝试。

  2.出示表格: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上面提出的问题,自己尝试计算、填表。

  3.交流探讨。

  小组内交流:自己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

  班内汇报:各组是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的?

  结合学生的`汇报,组织探讨:

  (1)表格中填出的数各表示什么意思?(板书:1个6相加、2个6相加6个6相加)

  (2)你能列出乘法算式吗?积是多少?怎样知道的?让每个学生都写出6个乘法算式,写好后相互检查。

  4.编口诀。

  (1)你能编出6的乘法口诀吗?

  说给小组内的同学听一听,让他们评一评。

  (2)整理口诀。

  这些口诀,你们能按一定的顺序排一排写出来吗?写好后小组内相互检查。

  (3)记口诀。

  把口诀读一读。说说哪几句容易记住,哪几句难记?相互介绍自己记口诀的方法。

  利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由记口诀。

  师生对口令记口诀。

  5.用口诀。

  口算:62 65 63 61

  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三、综合应用,拓展延伸

  1、做想想做做第一题

  学生各自做题,把得数填在书上,共同较对。

  2、做想想做做第二题

  3、做想想做做第四题

  A 6个2相加是多少?

  B两个乘数都是6积是多少?

  4、做想想做做第5、6题,让学生去观察图再进行讨论并集体讨论。

  5、课堂作业,做想一想第三题。

  四、总结评价。

  谈话: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板书设计:

  认识6的乘法口诀

  一六得六,二六十二,三六十八,

  四六二十四,五六三十,六六三十六。

  作业设计:

  1、 62= 36= 64= 65=

  46= 66= 56= 63=

  2、根据口诀,写出两道乘法算式。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6-12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05

小学数学教案07-08

小学数学教案07-08

小学数学教案07-08

小学数学教案07-08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