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2-03 08:46:38 小学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模板集锦十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模板集锦十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89~92页例1、例2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能按照一定的标准,采用不同的方法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分析、描述,经历统计的全过程。

  2、进一步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1个单位),并能完成相应的统计图表,能从统计图表中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体验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4、让学生受到环保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观看主题图(制成的动画)——环保站的工作人员工作的情景:

  ①环保站工作人员工作的情景——监测空气质量。

  ②小丽爸爸与工作人员之间的对话——昨天和今天的空气质量状况。

  (2)教师:看到些什么、

  二、探索新知

  (一)出示例1

  下面是张叔叔整理的某地4月份空气质量情况:

  某地区4月份空气质量状况统计表

  空气质量状况优良轻度污染合计

  天数(天)717630

  (1)学生观察统计表。从表中可以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2)学习统计图。

  ①教师:谁来说一说我们过去都学过了哪些统计图?(用作记号等方法来制作统计图等)

  ②出示教科书第90页的统计图

  教师:这是条形统计图,谁来说一说你从图上都看到了什么?

  ③小结:像这样用条形来表示统计表中的数据,我们就叫它条形统计图。

  让学生从统计图中找一找天数最多的表示的`是什么空气等级,天数最少的表示的是什么空气等级。

  让学生明白:在条形统计图中一眼就可以看出谁多谁少。

  (二)教学例2

  (1)学生观察四(1)班男同学身高记录表。

  教师:你从表中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教师引导:全班男生合在一起统计,人数太多,男同学身高的状态比较混乱,可以分段整理数据。

  (2)学生完成统计表。

  ①将学生分为5个小组,分别按身高段统计一个部分。

  ②将5个组的数据汇总。

  ③要想得到全班的数据,该怎么办呢?(求出合计)

  (3)根据统计表完成统计图。

  学生独立完成统计图。

  (4)回答第92页的两个问题。

  学生还可以根据统计图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并解答。

  (三)练习

  完成第92页的课堂活动。

  统计(二)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93~95页例3、例4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愿望,培养他们的统计意识。

  2、能将表格进行完善,并能完成复式统计表,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回答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明明到三(2)班作“最喜爱的电视节目”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新闻:8人动画片:22人体育7人

  电视剧:8人其他:4人

  二、自主探索,体会领悟

  (一)尝试制表

  1、教师:要想制作成统计表,应该做哪些方面的考虑呢?

  学生:要考虑表应画几列和几行。

  根据“节目类别”和“喜欢的人数”应画两行;“节目类别”有5类,要画5列,加上“合计”要画6列。

  2、学生动手画一个2行6列的表。

  3、填写相关内容。

  (1)写上统计表的名称。

  (2)填写表中的内容和数据。

  4、检查统计是否准确。

  可将各类别人数之和与合计数、合计数与调查总人数进行比较,看是否一致。

  (二)出示例4中男生、女生体重情况统计表

  1、观察表,说说表中有哪些信息?

  2、教师:如果将两张表交给班主任老师,老师想知道某个体重范围内的男女生人数,就要看两张表,挺麻烦的。

  能不能想办法将两张表合成一张统计表,让老师看起来更方便一些呢?

  3、学生自主讨论,完成复式统计表。

  教师:同学们可以讨论一下,怎样改进统计表?

  (老师出示复式统计表)

  介绍表头:体重、人数、性别。

  教师:你能将表格填好吗?(学生尝试完成)

  反馈:展示学生做好的统计表。

  教师:像这样的表格我们叫它复式统计表。(课题:复式统计表)

  教师:从这张表中,你知道了什么?与刚才的两张统计表相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更喜欢哪一张统计表?为什么?

  三、巩固深化,拓展应用

  完成第95页课堂活动。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57~58页。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能正确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学会用竖式进行减法运算。

  2、数学思考:探索中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的算理。

  3、问题解决: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加减法的意义。

  4、情感态度: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

  教学难点:

  理解不同算法的算理。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课件出示情境图。

  观察画面,淘气和笑笑在做什么?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用减法解决的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直接要求学生提出用减法解决的数学问题,进入本课学习内容。

  二、独学思疑,合作交流。

  解决提出的问题:笑笑比淘气少收了多少玉米?

  比多比少,实际上就是两个数相差多少,你知道用什么方法计算吗?怎样列式呢?

  学生用减法计算,算式是: 57 - 42 = ?

  57和42都是两位数,你学过哪些两位数的减法计算?你能用学过的知识来计算57-42吗?

  独立尝试,抽生汇报。

  1、把42拆成4个十和2个一,先用两位数减整十数,再减一位数。

  2、把57拆成5个十和7个一,把42拆成4个十和2个一,先用整十数减整十数,一位数减一位数,再把结果相加。

  你能用摆小棒的方法,验证刚才的算法吗?(能)学生尝试。

  在小组内一边摆一边说一说自己的算法。

  【设计意图】首先用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再借助小棒模型帮助学生理解计算的道理。

  三、内化展示,点拨引领。

  在计数器上拨一拨,说说这两种算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学生独立操作计算,师巡视、个别指导,指名生汇报操作过程。

  除了这两种方法,你能用竖式计算吗?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展示汇报减法的竖式过程:(师板书过程)

  5 7 先在上面写出被减数57,

  -4 2 再在下面写出减数 42,个位对个位,十位与十位对齐

  1 5 从个位算起,7-2=5,再计算十位5-4=1,得到15。

  列竖式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小结:计算的时候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设计意图】通过拨计数器加深学生对位值的理解,为学生理解竖式做支撑,明白相同数位相减的道理。当学生理解了算理后再来巩固计算的具体写法。

  四、实践运用,体验成功。

  课件出示练习题,指导学生完成。

  1、森林医生,学生说一说错误原因并纠正。

  2、用竖式计算,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解决问题,理解题意后独立完成,指名说说解答过程。

  五、课堂小结。

  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我们今天解决了哪些问题,是用什么知识来解决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总结所学知识,促进知识建构,实现情知共融。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第五单元分类

  课题:分类(单一标准)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8页的内容,完成相应的做一做及第40页的第1——————3题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观察商场实物的摆放情况,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通过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

  2、通过分一分、看一看,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4、让学生体会到生活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

  学会对物体进行分类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求新知

  1、感知分类

  学生认真观察情景图:

  你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使学生明确商场物品有很多种。)

  引导学生说出,商场是把一样的东西放到了一起。

  2、明确分类

  (1)观察商场物品近镜头(文具柜台第一层是文具盒;第二层是练习本;第三层是笔。一位售货员正在往柜台里分类摆放文具)你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阿姨是把一样的东西放到了一起。

  师小结:像这样把一样的东西放到了一起就叫分类。(板书课题)

  (2)猜一猜

  继续观察猜测阿姨拿的物品会放到哪一层,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要把同一类的物品放在一起。

  二、巩固发展,体验分类

  1、摆一摆

  出示商品柜台,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相应的物品分类摆放在柜台里。学生汇报物品是如何摆放的,教师指明分类的必要性——————通过分类使每种物品看得更清楚了,也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许多方便。

  2、完成“做一做”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类活动。

  (2)小组活动,组内互相交流是怎样分的,体验分类的方法,通过分一分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分类的作用。

  (3)汇报交流

  教师注意不同的分法。

  3、完成练习六的第1———————3题

  (1)第1题,启发学生在书上圈一圈,并说一说是怎样圈的,为什么这样圈?

  (2)第2题,指导学生独立完成。评价时,将学生的用品展示出来。启发说出:4辆车是同一类的。

  (3)第3题,教师说明题意,学生互相交流,使学生明确其中一个与其他三个是不同类。

  4、补充练习

  每组一袋物品明确要求:先讨论一下应该怎样分,哪能一组分

  得又对又快又准备。然后汇报说明。

  三、全课总结

  课题:分类(不同的标准)

  教学内容: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让学生选择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掌握分类的方法,初步感知不同标准分类的多样性。

  2、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互相学习、合作交流能力。并在课堂中指导学生如何尊重他人意见等与人合作交流的方法。

  3、采用小组之间互评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判断力和审美观。

  4、让学生体裁会到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分类,处处有数学,并养成有条有理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难点:

  能选择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学生每6———7个人一组围坐在一起,并在中间乱七八糟地堆放着各种杂物,让学生感受到教室里的杂乱,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揭示课题

  (1)小朋友们,在我们这羊教室里堆放了好多东西,你们都看见了有哪能些东西?

  (2)这些东西这样放在教室里,好不好?为什么?你有什么好

  的建议吗?

  师:今天,我们就来当一回小管家,把这些东西收拾、整理、分类摆放好。

  板书:小管家

  你知道管家是做什么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开展“最佳小管家”的比赛,看看哪能个小组的同学最能干,能把东西收拾得最快、最整齐、最美观。

  二、新授

  1、整理教室(复习单一分类)

  以小组为单位,先把杂的进行整体划分。

  (1)我们全班一哄而上来收拾东西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2)我们怎样才能避免这种不安全的现象呢?

  (学生有序的来捡走本组选中的物品)

  (3)现在和刚才比,你们觉得有什么不同?你喜欢什么样的教室?

  2、整理桌面的东西(不同的标准分类)

  (1)一大堆杂物经过大家的努力,已经分类放在了每组的桌面上了,想一想,这样就算收拾好了吗?

  (2)你们能把它们收拾得更整齐、更合理,更便于我们在生活中使用它们吗?

  (学生操作,学习小组汇报)

  (3)你们小组是怎么收拾的?

  (4)这样收拾有什么好处?

  师小结:同学们桌面上的东西经过这样一整理,既美观又便于我们找东西了,真好。对刚才同学们的整理,你认为哪能一组整理的最好?可以当选“小管家”的称号?你们对别人的整理还有什么

  看法和建议吗?

  (学生提出建议,师问被提建议的组是否接受这个建议?)

  (5)请大家想一想你们手中的东西,除了像这样分一外,还能怎么分?请你们试一试(学生操作,教师指导)

  每一组学生重新汇报后,学生互评哪一组好,好在哪里。

  三、活动

  想一想:你们组里的人可以按什么样的标准进行分类?学生活动,教师指导,然后学生汇报情况。

  (1)你们是按什么样的标准进行分类?

  (2)还有哪一组也是这样分的?

  (3)你们在生活中见过这样分的吗?

  四、小结

  (1)今天,你们学会了什么本领?

  (2)平时,在什么地方看过、接触过分类?

  五、布置课外活动

  请小朋友利用今天学到的本领做一次小管家,把自己的书包、书柜、衣柜事理好。

  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课本第77~78页(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参与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中,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在学生实际操作,抽象概括,得出一般结论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探究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学具准备:每人15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出示长5厘米、宽15厘米的长方形,边长3厘米的正方形)

  (1)这两个分别是什么图形?为什么?

  (2)动手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正方形的边长。

  2、面积和面积单位

  (1)什么是面积?请生摸摸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是什么?

  (2)同桌合作,动手测量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在桌子上用1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有次序地将长方形和正方形摆满)

  (3)汇报结果

  二、新课

  1、导入

  上面用面积单位测量出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但要测量黑板、草场或更大的地面面积,使用面积单位一排一排的实际测量行吗?今天就寻找一个计算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规律,推导出计算公式。

  2、猜想

  请仔细观察刚才摆的面积单位,沿长边摆了几个?长是多少?沿宽边摆了几个?宽是多少?你发现了什么?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3、验证

  同桌合作,完成课本第77页例2的(2)

  观察比较,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4、概括

  (1)长方形的面积等于________

  要用公式计算长方形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2)想一想:同桌讨论

  正方形的面积=______________

  三、巩固

  1、完成课本第78做一做

  2、完成课本第79页1、2、3、4

  四、小结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总目标:

  1. 使学生认识自然数和整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含有三级的多位数。

  2. 使学生理解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3. 使学生掌握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整数口算、笔算的熟练程度。

  4. 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法和减法的笔算和简单口算。

  5.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数据整理的方法,以及简单的统计图表;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的平均数。

  6.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会比较熟练地计算一般的三步式题,会使用小括号,会解答一些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的文字题。

  7. 使学生会解答一些数量关系稍复杂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并会解答一些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的应用题;初步学会检验的方法。

  8. 结合有关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和唯物辩证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的主要知识及结构: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整数和整数四则运算,量的计量,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学法及能力培养的主要方向:

  1. 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

  4. 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5. 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探索规律。

  6.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7. 注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学习习

  惯。 教学的重点:

  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是本册书的一个重点。

  第一单元

  混合运算和应用题

  整体感知

  第一单元内容分为三节,第一节:混合运算;第二节:应用题;第三节:数据整理和求平均数。

  混合运算中的三步试题是在第五、六册已学过三步试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的三步试题,是小括号内含有两级运算的三步式题,通过学习,进一步巩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三步式题与两步计算式题间的联系,强化运算顺序,让学生在掌握运算顺序的基础上独立计算,并逐步提高运算的正确率与运算速度。三步计算文字题是在两步计算文字题的基础的扩展,以提高学生理解数学语言并用算式表达的能力和列综合算式的能力,进一步强化运算顺序。计算三步文字题时,要着重从分析文字叙述人手,先确定最后一步是什么运算,再根据数量关系向前推导,确定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哪一部分在前,哪一部分在后,以及括号怎样使用等,直到列出综合算式。 应用题是本单元的重点,其中两步计算的连乘和连除应用题与第六册学习

  过的连乘和连除应用题有所不同,特点是未知量可以随两个量的变化而变化。教学时,要从求未知量与两个已知量的联系人手,分析数量关系,得出两种解题思路,进而列式解答。连乘应用题与连除应用题从解题思路上是互逆的,教学时,应加强两种类型题的联系,通过对比练习强化数量关系,并要求会用两种方法解答,能列综合算式解答。

  应用题部分还安排了比较容易解答的三步计算应用题,这是原来两步计算应用题的发展。这部分内容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近,数量关系简单,学生利用两步应用题的基础,通过类推,可以比较容易掌握三步应用题的分析解答方法。教学时,可以从两步应用题引入教学,让学生利用两步计算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来分析主要数量关系,从与两步应用题的对比中确定运算步骤。应用题教学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的能力。同时,教材还介绍了检验的方法,应注意培养学生养成检验的良好习惯,但检验方法只要求学生初 步掌握,不要求写检验过程。数据整理和求平均数是统计的初步知识。教材在以前渗透统计思想的基础上,从本册开始介绍统计的初步知识。数据整理包括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通过教学,要使学生对数据整理有初步认识,会看简单的统计表和统计图,能把不完整的简单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填写完整。求平均数是一种统计方法,要着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注意与平均分的区别,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据的方法。本单元的统计知识都是最基本的,要求学生理解即可。

  在本单元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知识间的迁移、类推、比较、拓展,将新知识点与学生原有知识体系联系起来进行教与学。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放手让学生去探究,要多动手、多讨论、多交流,尽量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要调动学习有困难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特别是学习应用题的乐趣。此外,在知识学习的同时,要注意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能力,包括计算能力、分析判断能力、综合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等。

  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例1及“做一做”练习一第1、2题。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初步掌握括号内含有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2.能够计算较复杂的三步式题。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类推能力及计算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教育学生计算和做事要仔细认真。 ’

  (四)美育渗透点

  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美,提高审美意识。

  二、学法引导

  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小括号内含有两级运算的三步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2.教学难点:准确计算三步运算式题。

  四、教具学具准备

  卡片、 课件

  五、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练习:(卡片)

  30+30÷3 42×3 80÷16+2

  12×5—60÷2 8×5×10 120÷4×5

  2.说出下列各题的运算顺序 同桌各选一题,互相说一说:题中含有哪些运算,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说出为什么按这样的顺序进行计算? 订正并强调:一个算式里,如果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含有括号的算式,要先算括号里面的运算。

  3,计算:

  32+540÷18 100—(32+30)

  同桌互说运算顺序,并口算出结果。

  (二)探究新知

  1.引入新课:

  观察刚才的两道题,能不能把这两道题合并成一道式题呢?(教师边提问边用色笔在30和540÷18下面画上线。)

  学生组题,老师板书:100—(32+540÷18)

  指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混合运算的例题1。

  板书课题: 混合运算 例1

  (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运用知识迁移类推,学会知识。)

  2.对照例1与复习题,讨论:例1与以前我们学习过的混合运算题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得出结论:例1的小括号内含有两级运算。 教师引导:这道题中的小括号内含有除法和加法两级运算,应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呢?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3,学生自己直接试做例题,做完后同桌对照,并互相订正。

  4.指名学生汇报自己的计算过程,形成板书:

  例1 100—(32+540÷18)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进一步认识连续比较多、少或几倍的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进一步掌握这类应用题的分析推理过程,并能正确解答,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

  教学重、难点:掌握应用题的结构,学会解答应用题的方法。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对比练习

  1、一步应用题与两步应用题对比

  ⑴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做下面两题。

  ①小林语文得88分,数学比语文多得6分,数学得了多少分?

  ②小林语文得88分,数学比语文多得6分,英语比数学少得3分,英语得了多少分?

  ⑵提问:第①题怎么做的'?第②题怎样做的?

  ⑶提问:为什么第①题只要一步,第②题要用两步算?

  2、完成练习十九第6题

  ①指名板演,其余独立完成。

  ②提问;这两题的条件和问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③第①题是怎样想的?第②题呢?第一步都是先求小汽车有多少辆,为什么第①题先用加法算,第②题要先用乘法算?

  三、综合练习

  1、练习十九第7题

  指名板演,其余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指名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为什么第一步用减法,第二步用加法?

  2、练习十九第9题

  让学生解答,集体订正。

  3、练习十九第12题

  让学生先讨论,再口答结果。

  四、全课总结

  解答两步计算应用题,首先要先看条件去想能求的问题,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再想每一步用什么方法算,正确地列出算式解答。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九第8、10、11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3.通过合作,学生能用米尺度量整米长度的物体,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

  教学难点

  用米尺较准确地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学具和教具

  投影片、1米长的卷尺、皮尺或折尺.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都学会了什么知识?(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2.厘米是个长度单位,它可以用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3.我们还学会了以厘米做单位画线段的方法.)

  2.师:请大家用手比一比,1厘米大约有多长?

  新授

  1.认识米

  导入谈话:看来,大家厘米的知识掌握的都不错,老师这有一道小难题.谁愿意到黑板前面来解决这个问题?

  抛出问题(老师事先给学生准备好一把量程为12厘米的刻度尺)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568 bgColor=#ffffff

  A.请你用老师提供的尺子来测量黑板的长度。并把测量结果告诉大家。

  B.在测量时,你有什么问题,或有什么想不通的地方,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3)学生提问题.(如A:这把尺子也太短了,量这么长的黑板太费劲.B:有没有比厘米长一些的单位.)

  (4) 师:谁能回答这个同学提出的问题?s

  (5) 师: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如操场的两边相距多远,通常用米作单位.(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学习认识米、用米量.补充:米可以用字母m来表示.

  (6)出示米尺,观察米尺有什么特点.(米尺的刻度都是以10厘米为单位的)

  (7)让学生拿着自己带来的1米长的卷尺到讲台前来和教师的1米直尺比一比,体验不同的尺子上1米的长度是相同的(在这里误差可以忽略不计).

  2.用米量

  (1)实际体验.请同学们互相用自己带来的卷尺量一量,把两臂伸开,看一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

  (2)再次体验.两人再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的什么部位是1米,看看你的身高比1米高出多少?

  (3)以小组为单位,量出1米,2米给大家看.

  3.教学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1)初步质疑.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厘米的认识,同学们用两个手指比一下,1厘米有多长呢?教师在黑板上1米长的线段的上面画出1厘米.

  师:1米有多长呢?同学们可以用两手比一下.

  师:那么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2)教师出示一把木制米尺,这是一把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这把尺上有多少厘米.10厘米、20厘米、30厘米、、100厘米.

  (3)请同学们看看自己的卷尺,1米里面是不是也有100厘米呢?

  (4)教师在黑板1米长的线段上,以10厘米为单位,分成10份,再次问:谁来说说,1 米等于多少厘米?(板书:1米=100厘米)

  (5)教师出示卷尺.说:量比较长的距离,一般用卷尺.用卷尺量物体的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尺子要拉直,再看另一端在尺子的什么刻度上,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巩固练习

  1.选择合适的单位.

  我们的教室长6( ),黑板长2( ).

  小明身高124( ),课桌高90( ).

  2.操作性练习.

  (1)两人互相量身高,是____米____厘米.

  (2)分小组合作测量,4个人用1米长的卷尺,合作量教室里感兴趣的较长物体的长度,测量后进行汇报,交流.(如:教室前后黑板的长;教室地面的长、宽,四周墙壁的长等.)

  四、归纳质疑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都有些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认识米 用米量

  1厘米长的线段

  1米长的线段

  1米=100厘米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内容:

  课本P18页例1,练习四第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自己得出除法算式

  的商;通过比较分析的思维过程,使学生体验到可以用多种方法求商,感受到用口诀求商的简便;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以及语言

  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学会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用多种方法求商。

  教学准备:情景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出示例1放大图,讲述猴妈妈给小猴分桃的故事。

  【设计意图】:故事引入,激发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看图,思考问题:小猴摘了几个桃子?猴妈妈准备分给几只小猴?

  2、动手操作,探究方法。

  (1)各小组动手分一分,并说说分的过程。

  (2)小组合作,交流方法。

  3、我们通过分一分知道了可以分给4只小猴。如果我们不动手分,那该怎样想呢?

  4、学生交流想法。

  5、揭示课题,板书课题: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6、12÷3的商是几?你是怎样算的?

  7、学生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8、小结。

  【设计意图】:通过操作为下面的抽象思维作准备,使学生由直观向抽象过渡。通过相互交流、启发达到共同发展的效果。让学生在感受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中逐渐加深对计算方法的理解。

  三、拓展应用,加深理解。

  1、引导学生完成第24页的“做一做”。

  (1)要求学生利用口诀独立解决,并想想这些题目有什么特点。教师巡视指导。

  (2)交流汇报。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1题。

  学生认真观察图,说说图意。然后独立完成。

  3、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2、3题。

  【设计意图】:寓学习于游戏中,并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让学生体会被除数和除数一样时商是1。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本单元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分1~5各数、0、6~9各数、10四段安排。在认识1~5 各数后插入几和第几的教学,在认识0后插入=、>和<的教学,全单元还编排了两个练习。10以内的数都比较小,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这些数,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认识。教材把1~5各数和6~9各数相对集中起来教学,能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效率。适时安排几和第几,=、>和<的教学,能促进学生理解数的意义。0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而且不同场合往往有不同的含义。10对以后的学习有十分重要的基础作用。因此,教材把0和10的认识单独安排。 1.把认识1~10各数的教学都安排成四个环节。

  学生认、读、写1~10各数并不困难,但初步形成这些数的概念却不容易,后者是教学的重点。为此,教材把认数教学分成四个连贯的环节,让学生经历认数的过程,体会数的意义。下面以1~5各数的教学为例,分析这四个环节。

  (1) 在现实情境中数物体的个数。例题的主题图中有人和许多物体,数量各不相同。让学生仔细看图,分别数出各种物体的个数,一方面获得认数的感性材料,另一方面感受数(shù)产生于数(shǔ)。数图中的物体,可以看到什么数什么。如1块黑板,上面有5个字;3个女孩跳舞,1个男孩拉手风琴……通过指出物体及其数量的活动,体会数能反映物体的量的属性。

  (2) 用算珠表示物体的个数。1个男孩、1架手风琴、1块黑板的个数都是1,都可以用1粒算珠来表示。2盆花、2个红气球、2个黄气球的个数都是2,都可以用2粒算珠来表示。教材通过1粒、2粒……5粒算珠,分别表示一类等价集合的元素个数,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教学的时候,先让学生在主题图中寻找哪些物体是1个、哪些物体是2个……再分别用1粒、2粒……算珠表示个数。

  2粒算珠表示2的时候,1粒算珠浅色,1粒算珠深色;3粒算珠表示3的时候,2粒算珠浅色,1粒算珠深色;4粒算珠、5粒算珠里也各有1粒深色的算珠。这是因为教学1~5各数,是先认识1,再依次认识2、3、4、5。1粒浅色珠和1粒深色珠,表示1添上1是2;2粒浅色珠和1粒深色珠,表示2添1是3……这里的1粒深色珠表达了相邻两个数之间的关系。教学的时候,要渗透这样的关系。

  (3) 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一类等价集合的元素个数,不仅可以用算珠表示,还能用数表示。男孩、手风琴、黑板的数量都用“1”表示,盆花、红气球、黄气球都是“2”个……学生从中体会1~5各数都是有意义的符号。对这些符号意义的体会,就是建立数的概念。

  (4) 写数指导。通过示范、描红、独立书写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规范、工整地在“日”字格上写数。教材十分注重学生把数写好,除了本单元的写数指导与练习,在第七单元仍然安排了写数的练习。

  2.几和第几的教学分三个层次进行。

  非“0”自然数有时表示物体的数量(一共有几个),有时表示物体的次序(是第几个)。教学几和第几,在生活中恰当地应用数,可以加强对数的认识。学生在认识1~5各数时,已经能够用这些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教学几和第几,要懂得第几的含义,区分几和第几这两个不同的概念。

  (1)教学分三个层次进行。①例题中先数出有几个人排队买票,再数出戴帽子的男孩和不戴帽子的男孩各排在第几。在数的活动中感知几和第几的含义,初步体会它们的区别。②“想想做做”第1题,通过涂4个和涂第4个的操作与比较,进一步体会几和第几有什么不同。③“想想做做”其他题,应用几和第几的知识回答实际问题。

  (2)所有学生都在生活中接触过有关几和第几的现象与问题。教学几和第几,要提取这些现象,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研究、理解。在例题里,要让学生说说怎样数出一共几个人排队,怎样数出两个男孩分别排在第几。明白前者要数队伍里所有的人,后者只要数到那个男孩为止。体会“5个人”表示队伍的总人数,“第5个”表示不戴帽子的男孩在队伍里的位置。同样,“想想做做”第1题里涂4个和涂第4个,从两次涂的个数不同,两次涂色的灯笼表示的意思不同,体会几和第几的区别。

  (3)正确表述或判断第几要联系方位,离开方位讲的第几往往是不确定的。教材中有三种情况: 一是规定了方位,如“从左边起”涂第4个,“4号车前面”是几号车。二是遵循生活习惯。如在队伍里一般“从前往后”数,楼房的层数都是“从下往上”数。三是允许多样,给学生空间。如猴子捞月亮的图中,戴帽子的那只猴,可以是从上往下第2只,也可以是从下往上第4只。教学时,除已经约定俗成的外,讲第几的同时,应该讲方位。

  3.0的含义比较宽广,教材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0,在不同场合,0往往有不同的意思。对此,教材有明确的要求。

  (1)着重教学“一个也没有,可以用0表示”。这个内容安排两道例题,第一道例题里三只兔都采到了蘑菇,分别用3、2、1表示蘑菇的个数。还有一只兔没有采到蘑菇,可以用0表示个数。学生在这个情景中体会0也是一个数,它的产生也是计数的需要。第二道例题中,地上原有4个萝卜,都拔掉后,地上一个萝卜也没有,让学生用0表示萝卜的个数。从4个到0个,渗透了“有”与“无”的相对关系,二者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

  (2)结合直尺教学0。直尺上有0~5六个数,0在直尺的左端,直观显示出0在直尺上的意思:从这里开始。这是数轴上表示数和用直尺量长度必须具备的认识。从0开始,向右依次是1、2、3、4、5,按顺序整合了0~5各数,这也是“想想做做”第3题按顺序写数的基础。

  (3)“想想做做”第4题展示了0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只要学生有所体会,不必解释其中0的具体含义。

  4.在=、>和<的教材中突出两点内容。

  =、>和<都是数学里的关系符号。教学中,除了要帮助学生建立“同样多”“多”“少”等数学概念,认识和使用这三个符号外,还要培养符号化思想。

  (1)例题从森林运动会的情境图中分别提取兔与猴、松鼠与熊的只数进行比较,是让学生知道,比较两种物体数量的多少,只要把两种物体对齐着排一排、比一比。这是基本的思想方法,也是后继学习中经常进行的数学活动,从现在起就要帮助学生逐渐掌握。通过排和比,获得对“同样多”“多”“少”的体验。

  (2)例题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和×同样多”“×比×多”“×比×少”等数量关系,分别用符号=、>、<表示两个数间的大小关系,让学生感受用符号表示关系比图画和文字语言简便。教材把>和<同时教学,5>3和3<5都表示松鼠与熊的只数关系,让学生体会符号和关系的表达是可以转换的。这些都是最初步的符号化思想。

  “想想做做”通过比较数的大小,加强数的概念。两道题设计成两个认知层次,第1题在图形直观下比较两个数的大小。题目要求先“摆一摆”,目的是经历两种图形对齐着排排、比比的活动,体会并初步学会这种比较的思想方法。教学时不能仅看教材里的图画就进行数的大小比较。再根据图形的数量写出数,从图形个数的有多有少,理解数的大小关系,在这些活动中能再次体验数的意义。第2题没有具体情境的支持,直接比较数的大小,可以借助例题和“想想做做”第1题里获得的经验,也可以依据数的排列顺序进行思考,使数的概念得到再次加强。

  练习一是0~5认数的综合练习。有三个特点: 一是重视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第1题看直线上的点写数,回忆各个数的意义,进一步掌握数的排列顺序。第5题写0、2、3和5,这些数比1和4难写,给学生多一些练习机会。二是重视知识的现实应用。第2题在数出三种动物套中圈的个数以后,比较这些数的大小才能得出名次。这里就应用了比较数的大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第3题应用数数和比较数的大小的知识回答现实情境里的问题。图中蜻蜓的`只数是0,把0和3比大小,知识有了扩展。三是适度地开放。第4题除5=外,其他题都有多个答案。通过自己填写和相互交流,体会思考问题要全面。

  5.教学数10,丰富学生的认识。

  认识10的教学仍然按“数物体个数—用算珠表示个数—用数表示个数—写数指导与练习”的线索进行。“想想做做”中设计了形式多样的练习,丰富学生的认识。

  (1)渗透10个一是1个十。让学生数出10根小棒,捆成一捆。在这项活动中感受10根和1捆的关系,直观接触10个一和1个十,为以后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作些铺垫。

  (2)学习按群数数。引导学生2个2个地数樱桃的个数,5个5个地数手指的个数,既提高数物体个数的效率,又具体感受10与2、10与5的关系。

  (3)体会双数和单数。10只鸭排成一行,戴帽子的和不戴帽子的一一间隔。从左边数起,戴帽子的鸭依次是第2、第4……第10只,这些数都是双数。从右边数起,戴帽子的鸭依次是第1、第3……第9只,这些数都是单数。学生照这样数一数,感受了双数和单数。

  (4)辨认左和右。在数物体的个数时,联系左边和右边等内容,帮助学生正确分辨左和右。

  (5)直观看出相差数。正方形和三角形上下两行对齐着排列,不但能比出哪种图形的个数多,哪种图形的个数少,还能数出正方形比三角形少3个,三角形比正方形多3个。这些都是以后探索相差数问题所需要的知识。

  6.培养数感。

  数感是自觉地理解和应用数的态度和意识。数感强的人,在遇到与数学有关的具体问题时,能主动地与数学联系起来,用数学的思想、方法、知识进行思考、解释和交流。数感是人的基本数学素养,与具有的数学知识有关,但不一定成正比例。数感要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逐步发展,尤其要从小培养。

  本单元主要从理解数的意义,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和用数表达、交流信息三个方面培养数感。

  (1)理解数的意义。一方面根据已有的物体,通过数一数,用适宜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如第12页第1题、第13页第5题、第21页第1题等。另一方面根据已有的数,通过画图的方式,表达它的含义。如第12页第2题、第22页第2、3题等。

  (2)体会数之间的关系。不仅用=、>和<等符号表示数与数的大小关系,还体会数与数的接近程度。如5离8近一些还是离1近一些。又如>3,方框里可以填许多数,最小应填4。<10,方框里也可以填许多数,最大应填9。

  (3)用数交流、表达信息。让学生用学过的数说一句话,体会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可以用数描述。如果缺少数,交流就不清楚,表达就不准确。

小学数学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掌握求比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通过对比,使学生沟通分数应用题和百分数应用题的联系和区别

  2、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比较、解答应用题的能力,会求比一个数少百分之的数是多少的问题。

  3、进一步体验百分数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

  教学难点:

  正确、灵活地解答这类百分数应用题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老师很高兴和咱们班的同学一起学习关于百分数应用的问题。你们想学么?生说想。好我们先来检验一下你们前面学过的知识。

  教师引导学生看复习题(1)学校图书室原有图书1400册,今年图书册数增加了168册,现在图书室有多少册图书?

  要求学生口答 ,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教师肯定学生的表现,接着说如果老师将这道题的条件变为“今年图书册数增加了12%”,应该怎样分析解答呢?同学们想知道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它。。

  板书课题:比较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的方式复习前面的知识,引入所要学习的新知识,激情的导入,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识的热情。学生跃跃 欲试急于去学习。)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出示课件

  学校图书室原有图书1400册,今年图书册数增加了12%。现在图书室有多少册图书?

  (1)学生默读题。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例3与复习题有什么异同?(两道题问题相同,条件不同。)条件不同在哪儿?引导学生多说。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比较 明白新旧知识的联系,更容易掌握)

  (3)引导学生思考增加了12%是什么意思,是把谁看作单位“1”。 使学生明确今年增加的册数相当于原有册数的'12%,现在的册数相当于原有册数的1+12%,即112%。 ,然后小组合作探讨解题方法。组长记录讨论结果。

  (4)教师巡视指导。参与到学生中间去。

  (5)师生共同交流。各小组派代表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方法1

  方法2

  (6)教师对学生的进行补充讲解。再让学生板演在黑板上。对学生的做题情况进行评价,适时表扬鼓励。

  (7)师生共同总结出两种解答方法。让学生比较一下哪种方法最优。学生纷纷陈述自己的理由。

  (8)比较百分数应用题和分数应用题的区别和联系。

  相同点: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完全相同

  不同点: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用百分数来表示;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用分数来表示。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过了思考再进行小组合作更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并且注意了解题策略的多样化,最优化。)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幸福镇去年收粮食300万吨,今年比去年多20%,今年生产粮食多少万吨?

  2、.龙泉镇去年有小生2800人,今年比去年减少了0.5%。今年有小学生多少人?

  3、思考:如果例3改成:学校图书室现有图书1568册,比原有图书册数增加了12%,图书室原有多少册图书?(这题单位“1”的量不变,要比较的量也不变,例3单位“1”的量是已知量,这题单位“1”的量是未知量。)

  (设计意图:巩固应用环节让学生从基本应用、综合应用、思维拓展三个层次进行了练习, 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及迁移。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解决这类题的关键是什么?

  师述:今天我们学习了比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解决这类题的关键就是要找准单位“1”,然后根据问题列出文字算式来帮助大家列式计算。

  百分数应用题和分数应用题的思路和方法是一样的,只不过表示形式不一样而已。

  板书设计:

  百分数应用题(三)

  例3: 方法一: 方法二:

  1400+1400×12% 1400×(1+12%)

  =1400+168 =1400×112%

  =1568 (册) =1568 (册)

  答:现在图书室有1568册图书。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06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05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06

小学数学教案06-12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8

小学数学教案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