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公开课教案(集锦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公开课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公开课教案1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用点线图整理数据和表示数据的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并继续学习用画点线图的方法整理数据。基于以上安排,本节课作了如下设计: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具有了用点线图整理和表示数据的意识,也形成了基本的`统计数据的能力,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放手让学生在与小组成员的合作中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2.提高学生阅读图表、获取信息的能力。
在教学设计上,通过演示将统计表中的数据用画点线图的方法整理的过程,引导学生感悟在统计表中直接观察不容易找出“还能够买半价票的人数”,所以应该整理这些数据,使其更便于观察。最后分析点线图中的数据,获得更多的信息,培养学生将获得的信息应用于生活的意识。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20xx年12月1日,铁道部将能买半价票的儿童身高标准调整为120~150厘米。
师:同学们,看了这则信息,你有什么想法?
生个别回答。
师:你的身高属于这个范围吗?看看,如果今年暑假去旅游你需要买票吗?
生自由回答。
师:淘气班的同学暑假也想去游玩,我们看一看他们班同学的身高情况,你知道他们班有多少名同学还能够买半价票吗?这就需要我们继续进行数据整理。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教学必须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感兴趣的情境开始。在学习新课之前,针对学习内容创设暑假旅游买票这一情境,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初步的了解。
⊙探究新知
1.出示教材82页淘气班同学的身高情况统计表。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统计表,谁能快速地说出他们班有多少名同学还能够买半价票?
预设
生:数据太多,不能快速地找出,应该先把数据进行整理。
师:那请同学们小组内讨论,可以用什么方法整理这些数据?
预设
生1:可以用画“正”字的方法。
生2:可以用画图的方法。
师:笑笑想出一个办法,在图中画出了第一小组同学的身高,你能接着画出全班同学的身高吗?
2.出示教材82页笑笑画的点线图。
学生在小组内继续用笑笑的方法画出全班同学的身高。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画的点线图,先数一数他们班有多少名同学还能够买半价票,然后把结果记录到练习本上。
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统计的结果。
个体汇报统计结果。
3.对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蕴涵在数据中的信息。
师:谁能说一说从图中你还能看出哪些信息?
预设
生1:我能快速地看出这个班里最高和最矮的身高分别是156厘米和120厘米。
生2:我知道了这个班同学的身高在140厘米左右的比较多。
生3:我可以快速地看出淘气班的36名同学中,只有2名同学的身高超过150厘米,所以有34名同学还能够买半价票。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明确需要通过整理淘气班同学的身高数据,才能更快地知道他们班有多少名同学还能够买半价票,引导学生在对数据的观察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小学数学公开课教案2
教学目标:
1、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能熟练地写出一个数的.倒数。
2、引导同学自主合作交流学习,结合教学实际培养同学的笼统概括能力,激发同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熟练写出一个数的倒数。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口算。
5/122/5=15/77/5=11/88/13=
5/211/5=3/167/3=8/217/8=
先独立考虑,再指名口算订正。
2、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33/2=21/2=11/88/11=
1/1010=7/99/7=1/77=
6/55/6=1/55=22/3535/22=
同学先独立口算,再口答订正。观察这些算式,说说自身有什么发现。
【设计意图:通过口算,观察,考虑,激发了同学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探究欲望,使同学获得积极的情感经验。】
小学数学公开课教案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5-6页。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变换,探索图形旋转的牲和性质。
2、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的图形旋转90度。
3、初步学会运用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发展空间观念。
4、欣赏图形的旋转变换所创造出的美,培养审美能力,感受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每4人或6人小组,一个风车实物模型。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引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生活中的轴对称变换,其实,图形的变换还有许多种,比如:平移,旋转等等。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生活中的旋转变换。
生活中你见过哪些旋转现象?
二、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牲与性质。
1、认识线段的旋转,理解旋转含义。
(1)观察,描述旋转现象。
①多媒体课件出示钟表,播放动画(指针从“12”指向“1”。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指针的旋转过程。谁能说一说是怎样旋转的?
引导学生叙述:指针绕○顺时针旋转到30度到“1”。
板书:指针从“12”绕点○顺时针旋转30度到“1”。
师:想一想,为什么指针从12指向1就旋转了30度?指针走1个字旋转了多少度?2个字呢?你觉得怎样的旋转是顺时针?怎样的旋转是逆时针?
②多媒体课件出示钟表,播放动画。(指针从“1”指向“3”)
师:这次指针是如何旋转的?
引导学生叙述:指针从“1”绕○顺时针旋转60度到“3”。
③如果指针从“3”继续绕○顺时针旋转90度会指向几呢?
学生回答后多媒体课件示钟表,播放动画给予验证。
④如果指针从“6”继续绕点○顺时针旋转180度会指向几呢?
学生回答后多媒体课件出示钟晴,播放动画给予验证。
(2)小结
小结:要把一个旋转现象描述清楚,不仅要说清楚它的起止位置,更重要的要说清楚旋转围绕的点方向以及角度。
2、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究旋转的牲和性质。
(1)观察风车的旋转过程。
①师:这是什么图形?风车的旋转你见过吗?看!在风的吹动下,风车就要旋转起来了。
多媒体课件出示风车,播放动画。(风车旋转起来了)
②师:请注意观察风车是怎样旋转的?
多媒体课件出示风车,播放动画。
师:从图1到图2,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③师:风车从图1绕点○逆时针旋转多少度到图2呢?怎样才能知道风车旋转的角度呢?
④交流得出:风车从图1绕点○逆时旋转90度到图2。(板书)怎样才能知道风车旋转的角度呢?
(2)继续观察风车的旋转。
师:如果我们将风车在图2的基础上,继续绕点○逆时针旋转到图3,风车旋转了多少度?
(3)揭示旋转后,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变化呢?
得出结论:三角形的位置变了,三角形的形状、大小、点○的'位置,对应线段的长度,对应线段的夹角没有变。
三、绘制图形,体验图形旋转的过程。
师: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个图形旋转的全过程,想不想自己试着画一画呢?
1、出示例4方格图,与学生一起明确画图要求;
2、学生在方格纸上自主完成;
3、作品展示,交流画法;
4、小结画法。
根据旋转的性质,旋转图形对应线段的长度不变,对应线段的夹角不变,我们在画一个旋转图形时,可以首先确定对应线段,然后连线。
四、欣赏图形的旋转变换,感受旋转创造出的美。
1、师:生活中,有很多美丽的图案都是由一些简单的图形旋转而来的,请欣赏第5页第1题,这些图形分别是由哪个图形旋转而来的呢?
多媒体课件出示动画,演示图形的旋转。
2、利用旋转画一条小花。
学生自主画,然后交流,你是怎样画的?
五、全课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呢?
布置作业:
第9页第4、5题。
小学数学公开课教案4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了解了圆柱的特征,掌握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经验,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创设问题情境,点燃探索激情。
基于“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这一理念,教学过程中通过呈现身边圆柱的体积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学习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必要性,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习成为学生自觉的需求。
2.注重直观教学,引导合作迁移。
数学理论的表述往往是抽象的',它影响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而引导学生从观察和分析有关具体实物入手,就比较容易理解概念的本质特征。所以,教学中不但设计了通过排水法理解圆柱体积的实验,而且还借助教具演示、课件演示等直观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推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体会到知识的由来。
3.渗透数学思想,发展数学思考。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对学生有效地进行转化思想的渗透,使学生在体会运用转化思想可以化难为易、化复杂为简单、化生疏为熟悉等作用的同时,参与数学活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圆柱形实物
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
1.操作感知体积的意义。
通过出示一个装了半杯水的烧杯,引导学生猜测:在烧杯中投入一个圆柱形物体,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水面升高或者水会溢出来)
师: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发生?
预设
生1:圆柱占有一定的空间。
生2:圆柱占据了原来水占有的空间。
生3:圆柱是立体图形,它具有一定的体积。
2.讨论、概括圆柱的体积的意义。
师:你认为什么是圆柱的体积?
(圆柱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圆柱的体积)
3.引入: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
(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设计意图:通过操作、演示,使学生在猜测、观察、讨论中加深对抽象的“体积”概念的理解,自主概括出圆柱的体积的意义,为下面的探究活动做好充分的准备。
⊙自主探究
1.探究影响圆柱的体积大小的相关因素。
(1)课件出示两个大小不等的圆柱。
师:哪个圆柱的体积比较大?为什么?
预设
生1:左面的圆柱的体积比较大,因为它高一些。
生2:右面的圆柱的体积比较大,因为它粗一些。
生3:不好比较。因为左面的圆柱虽然高,但比较细;右面的圆柱虽然粗,但比较矮。
(2)讨论、概括。
师:圆柱的体积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圆柱的体积的大小与圆柱的高及圆柱的底面积的大小有关)
小学数学公开课教案5
一、教学目标
1、能直接在方格图上,数出相关图形的面积。
2、能利用分割的方法,将较复杂的图形转化为简单的图形,并用较简单的方法计算面积。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策略、方法的多样性。
二、重点难点
整点:指导学生如何将图形进行分割,从而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和简便性。
难点:学生能灵活运用。
三、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来学习《地毯上的图形面积》。请同学们把书P18页,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幅地毯图,看看它有什么特征。
2、小组讨论。
3、汇报:对称图形、边长为14米的正方形、图案由蓝色组成。
4、看这副地毯图,请你提出一些数学问题。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如果每个小方格的面积表示1平方米,,那么地毯上的图形面积是多少呢?
2、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要求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怎样简便就怎样想,并把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下来。
3、小组内交流、讨论。
4、全班汇报。
a)直接一个一个地数,为了不重复,在图上编号。(数方格法)
b)因为这个图形是对称的,所以平均分成4份,先数出一份中蓝色的面积,再乘4。(化整为零法)
c)用总正方形面积减去白色部分的面积。(大减小法)
d)将中间8个蓝色小正方形转移到四周兰色重叠的地方,就变成4个3×6的长方形加上4个3×3的正方形。(转移填补法)
5、师总结求蓝色部分面积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
1、第一题。
(1)学生独立思考,求图1的面积。
(2)说一说计算图形面积的方法。引导学生了解“不满一格的当作半格数”。
2、第二题。独立解决后班内反馈。
3、第三题。
(1)学生独立填空。求出每组图形的面积。学生完成后班内交流反馈答案。
(2)学生观察结果,说发现。
第(1)题的4个图形面积分别为1、2、3、4的平方数。
第(2)题与第(1)题进行比较,第(2)题的3个图形的.面积分别是前面一组题的前3个图形面积的一半。
(四)总结
对于计算方格图中规则图形的面积,我们可以分割,可以直接数,可以“大减小”,还可以转移填补。
四、板书设计
地毯上的图形面积
一个一个地数(数方格法)
平均分成4份,再乘4。(化整为零法)
总面积减去白色面积。(大减小法)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从设计上讲,我充分考虑到学生是主体的新理念,采用小组合作、探索交流的教学形式,在大胆猜测、积极尝试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对于不同情况优化选择。
小学数学公开课教案6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1~2页。
教学目标
1. 使同学经历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初步理解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算理,会口算整百数除以一位数和笔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够除)的除法。
2. 使同学在学习计算的过程中,提高数学考虑的水平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 使同学在参与学习和探索活动的过程中,培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师:同学们,杨老师在南京城内看到很多这样的卡通画,(出示十运会吉祥物“金麟”)你们知道它是谁?
师:今天这节课,让我们跟着“金麟”再来回顾一下十运会的精彩局面,好不好?(电脑播放十运会电视节目片头录像)
师:“金麟”想出几道口算题,考考我们班的同学,你们愿意吗?
生:愿意。
师:请同学们注意看题,知道答案的不用举手可以直接回答。
逐题出示下面的口算,同学口答。
40 ÷ 2 = 18 ÷ 6 = 200 × 4 =
42 ÷ 2 = 80 ÷ 4 = 75 ÷ 3 =
其中80 ÷ 4,让同学说一说是怎样口算的。
同学口算75 ÷ 3时,速度明显变慢了。
师:有点难吧,请大家拿出练习本用笔算的方法再算一遍。(同学计算)
反馈时,在实物展示台上展示同学的作业。并提问:先算几除以几?商“2”写在哪一位上?为什么?余下的“1”怎么办?
二、 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 教学第一道例题。
(1) 在情境中提出问题。
师:“金麟”对大家的表示非常满意,接下来请看“金麟”给我们带来的第一场竞赛。(播放游泳竞赛视频)
师:这是游泳接力赛,参与竞赛的每个队有4名队员组成,他们共游了800米。通过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个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吗?
生:平均每人游了多少米?
师:你会列式吗?
同学列式,教师板书。
(2) 在交流中掌握方法。
师:这道题你会口算吗?和同桌的同学说一说,你是怎么口算的?
同学在同桌间交流自身的算法。
师:谁愿意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一听。
同学口答,电脑出示相应的口算方法。
① 因为200 × 4 = 800, 所以800 ÷ 4 = 200;
② 8个百除以4等于2个百,2个百是200;
③ 因为8 ÷ 4 = 2,所以800 ÷ 4 = 200。
师:大家真会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通过刚才的口算,我们知道,平均每人游了200米。其实这个竞赛项目的名称就叫4乘200米自由泳接力。
(3) 在练习中巩固算理。
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
师:这里有四组口算题,我们先看第一组题,能用你喜欢的方法算出结果吗?(同学口答)
师:后面的几组题你会口算吗?(同学口答)
师:你有什么发现呢?小声地说给同桌听一听。
先让同学在同桌间交流自身的想法,然后集体交流。
2. 教学第二道例题。
(1) 创设情境。
师:课前,“金麟”告诉杨老师一条信息:十运会期间,南京有一所学校,专门组织了986名同学集体观看了竞赛,他们平均分坐在红、黄2个区内。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个问题吗?
生:平均每个区坐了多少名同学?
师:你会列式吗?(根据同学回答,板书:986 ÷ 2)
师:看看这道除法算式,与我们以前学习的除法有什么不一样?
生:这是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而我们以前学习的是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揭示课题: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2) 估算。
师:你能估计一下平均每个区大约坐了多少名同学吗?
同学估算,并说明理由。
(3) 笔算。
师:平均每个区到底有多少名同学呢?我们可以通过笔算得到结果。大家先在练习本上试一试。在计算的过程中,假如遇到困难,可以和同桌一起商量,也可以向老师求助。
同学尝试练习。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这位同学是如何计算的?
同学口述计算过程,在实物投影仪上反馈。
师:说得非常好。谁愿意和老师一起完成黑板上的竖式?
同学说每一步计算,教师板书。相机提问:
① 先算几除以几?
② 商“4”写在哪一位上,为什么?
③ 余下的“1”怎么办?(1个百当作10个十,与十位上的8,合成18个十)
④ 强调:在计算的过程中,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同学互相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4) 练习。
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的前两题。
师:同学们非常棒。老师这里还有两道题,先请大家估计一下,它们的商大约各是几百多?
同学口答。
师:算一算,它们的结果是多少?
同学独立完成,互相说一说自身是如何计算的。
集体反馈。
(5) 小结。
师:请大家回顾刚才的笔算过程,在小组内说一说,今天学习的除法计算与以前的除法有什么不一样?
小组讨论,然后指名回答。
三、 巩固练习,应用提高
1. 笔算练习。
师:刚才大家观看了“金麟”给我们带来的游泳竞赛。“金麟”还为我们准备了一场110米跨栏的竞赛。听到110米跨栏,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想起一个人的名字,他是——(生:刘翔)
师:看刘翔的竞赛,先要买门票。能正确算出门票上的题目就可以观看竞赛了。同学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后两题,然后集体反馈。
2. 数学医院。
师:刚才很多同学都“买到了门票”,不过我看见还有个别同学因为自身的一时大意将题目做错,没有买到门票。让我们一起帮他们找找错在什么地方,好吗?
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同学错误的计算,集体订正。
3. 说说体会。
师:请大家想一想,在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应注意些什么?
同学用自身的语言归纳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观看这场激动人心的竞赛。(电脑播放刘翔获得110米栏冠军的竞赛实况)
4. 实际应用。
师:刚才那一场场精彩的竞赛,其实也饱含许多后勤工作人员的辛勤劳动。瞧,这些叔叔阿姨们正在为羽毛球竞赛准备竞赛用球呢。(电脑出示问题情境)你能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吗?
生:一共有732只羽毛球,每个纸筒里装6只,现在有120个纸筒够装吗?
引导同学得出:
(1) 120 × 6 = 720(只),732 - 720 = 12(只);
(2) 732 ÷ 6 = 122(盒),122 - 120 = 2(盒)。
让同学结合算式,说说每一种算法的考虑过程。
5. 拓展提高。
师:看到同学们这么棒的表示,“金麟”非常高兴,想与大家一起做一个猜数游戏,你们愿意吗?
电脑出示:
根据下面的竖式,你能猜出被除数百位上可能是几吗?
同学猜数,并交流考虑过程。
四、 课堂作业
“想想做做”第3题,任选3题进行计算。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小学数学公开课教案7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92~94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通过操作和考虑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并能灵活运用方法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置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发展同学的思维能力,增强与同伴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课件、男女生套圈成果图。
学具:每四位同学一副男女生套圈成果学具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谈话:很多同学都知道套圈游戏,一起来看。(媒体出示:三年级一班的男女生进行套圈竞赛,每人套15个圈。下面的统计图表示他们套中的个数。)想请大家来当裁判,愿意吗?可要比比哪个裁判最公正哦!
二、合作探索,解决问题。
(一)两队人数相同,每人套中的个数不同。
屏幕出示第一小组男、女生套圈成果统计图。
提问:要知道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你认为可以比什么呢?
同学回答后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
(二)两队人数不同,每队中每人套中的'个数相同。
屏幕出示第二小组男、女生套圈情况统计图。
请同学一起回答是哪个队套得准一些。
提问:有同学认为可以比比他们套中的总个数,你们觉得公平吗?
结合媒体演示小结。
(三)两队人数不同,每人套中的个数也不完全相同。
1.提出问题,自主探究。
出示第三小组的套圈成果图(例题),引导比较,得出与第二小组套圈成果图的异同。
小小组四位同学利用学具板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巡视。
全班交流比的结果。
指出:其实,象这样移了以后再比,是分别求出了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再去比的。
结合电脑演示教师讲解揭示平均数的含义。
2.提问:你还能用其他方法求出男生平均每人套中了几个吗?女生呢?
指名列式并说说想法。
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谈话引导同学观察、比较,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4.小结。
三、巩固深化,拓展应用
1.辨一辨、说一说。
2.移一移、估一估、算一算。
(1)“想想做做”第1题。
(2)“想想做做”第2题。(三条丝带的长度分别改成6厘米、44厘米、13厘米。)
3.想一想,选一选。
四、全课总结
小学数学公开课教案8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事例,使同学初步了解图形的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并能正确判断图形的这两种变换。结合同学的生活实际, 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
2、通过动手操作,使同学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难点:同学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具准备:投影仪、课件、学具
教学过程:
一、 引入:
小朋友们,上个周末我和聪聪、明明一起去了一个地方。想跟我一起去看看吗?
(课件出现游乐场情景:摩天轮、穿越机、旋转木马;滑滑梯、推车、小火车、速滑)
游乐园里各种游乐项目的运动变化相同吗?(不同)你能根据他们不同的运动变化分分类吗?(同学说分类方法)在游乐园里,像(点击出现滑滑梯、推车、小火车、速滑定格画面)滑滑梯、小朋友推车、小火车的直行、速滑这些物体都是沿着直线移动这样的现象叫做平移(板书:平移)。而(点击出摩天轮、穿越机、旋转木马现定格画面)摩天轮、穿越机、旋转木马,这些物体都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移动这样的现象,我们把他叫做旋转(板书:旋转)。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平移和旋转”。(齐读课题)
二、 新课:
1、生活中的平移。
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平移就是物体沿直线移动。明明想问问你们:(课件出现明明和声音。“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平移现象?”)先说给你同组的小朋友听听!再请同学回答。
说得真棒,瞧,我们学校的观光电梯,它的上升、下降,都是沿着(一条直线移动)就是(平移)。“只要是物体或图形沿着直线移动,就是平移。”
你们想亲身体验一下平移吗?(想)全体起立,我们一起来,向左平移2步,向右平移2步。真棒!!请坐。我们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可多了,你能用你桌上的物体做做平移运动吗?(生说怎么做的)
假如要把平移的现象表示在纸上,我们又该怎么做呢?听!聪聪在邀请我们呢!(聪聪:“小朋友,快来移移看!”)
2、移移看
(1)图上有一所小房子,现在我们要把它向上平移5格,你知道该怎么移吗?(生说)好,让我们一起来移移看!(课件中小房子整体移动。)再问,小房子是向哪个方向移动的?(向上平移)移动了多远?(5格)(2格)
你是怎么知道的?
图形的每一条边都向上平移了5格。
(2)现在小房子要向右平移7格,小房子又该怎么平移呢?(自身说说看)
(生:小房子向右平移7格,也就是它的每一条边都要向下平移7格。)
说得真棒,瞧!(课件出示移动)小房子向右平移7格,也就是它的每一条边都要向下平移7格。小房子向( )平移了( )格。
平移时,我们先确定物体平移的方向,再通过某一条边确定平移的距离。
(3)小房子又平移了两次(课件出示定格画面),你能完成下面的填空吗?翻开书41页,填在书上。
两生汇报,问怎么想的。(展示台)
我们再来看看,(课件出示)小房子……一样的举手!
3、生活中的`旋转
你们真是聪明的小朋友,不只认识了平移的现象还学会了平移的方法。刚才我们还见到了另一种现象,是什么呀?(旋转)
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明明还想问问你们:“你见过哪些旋转现象?”)(先说给同桌听听,然后汇报。)
像钟面的指针,指南针它们都绕着一个点移动,这些都是旋转现象。
小朋友们的思维真开阔,下面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旋转的现象吧!起立,一起来左转2圈,右转2圈。旋转可真有意思,你能用你周围的物体体验一下旋转吗?(师在生中看说。)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轻松轻松,去看看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吧!
(课件欣赏)
三、 小结:
你能用你自身的话说说什么是平移,什么又是旋转吗?
四、练习、活动
1、 区别平移、旋转。
你能区分平移和旋转了吗P43、3
2、老师想送给你们一条小船。请你把向右平移四格后得到的小船涂上颜色。P43、1
3、活动
今天我们学习了──平移和旋转,下面就用我们的学具来拉一拉,转一转,去感受平移和旋转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吧!
(同学活动,然后请上台展示。)
小学数学公开课教案9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50~51页。
教学目标
1. 使同学经历对两种事物进行搭配的过程,初步发现简单搭配现象中的规律,并能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 使同学在观察、操作、笼统、概括、合作和交流等活动中,发展有序考虑的能力,培养初步的符号感。
3. 使同学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准备
课件,上衣和裙子图片,记录纸,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初步感知搭配现象
谈话:无锡有许多旅游景点(多媒体显示无锡的风景图片),小红和爸爸妈妈想来无锡玩。为了这次旅游,妈妈给她准备了2件上衣(出示学具):一件绿色的和一件黄色的。还准备了3条裙子(出示学具):粉红色的、蓝色的和大红色的。用什么颜色的上衣配什么颜色的裙子呢?请同学们给她提些建议吧。
同学交流,教师操作。
小结:像这样,一件上衣配一条裙子,就是把上衣和裙子进行搭配。(板书:搭配)
二、 合作探究,体会有序考虑
1. 合作探究。
同桌合作,把所有的搭配情况都找出来,让小红自身挑。
合作要求:同桌两人,一人拿学具进行搭配,另外一人把搭配的情况记录在表格中。
同学活动,教师巡视,关注同学中出现的不同的搭配方法。
请同学汇报搭配过程,教师演示。
小结:一共有6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2. 比较方法。
提问:通过刚才的观察,你更喜欢哪一组同学搭配的方法?为什么?
同学交流,体会有序搭配是比较好的方法。
小结:有序地搭配可以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板书:有序,不重复,不遗漏)
3. 理解不同的搭配方法。
谈话:你们能像刚才这组同学一样,把上衣和裙子进行有序地搭配吗?请同桌两个同学再次合作,按自身的想法进行有序地搭配。
同学活动,教师巡视。
反馈:谁能具体地说一说,你们组是怎样有序搭配的?
同学一般会出现两种情况:(1) 选上衣,先用绿色上衣分别和3条裙子配,再用黄色上衣分别和3条裙子配。(2) 选裙子,先用粉红色的裙子和2件上衣配,再用蓝色的裙子和2件上衣配,最后用大红色的裙子和2件上衣配。
4. 小结。
谈话:(电脑演示)把2件上衣和3条裙子进行搭配,可以先用上衣进行有序搭配,也可以先用裙子进行有序搭配。
三、 创新表示,感受符号思想
出示问题:小红的爸爸为了这次旅游,准备了3件衬衫和3条领带,(课件出示3件衬衫和3条领带图)衬衫和领带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呢?
1. 讨论。
启发:刚才我们用学具摆出了上衣和裙子有6种不同的搭配方法。现在你还有什么好方法可以把领带与衬衫的搭配方法全都表示出来呢?同桌讨论讨论。
全班交流,教师提示可用连线的方法。
2. 尝试。
谈话:请同学们用自身喜欢的方法在作业纸上有序地表示出这些搭配的方法吧。
展示同学作业,简要研讨。
小结:同学们想到的方法真多,有画实物的,有画简单图形的,还有用字母或数字表示的。
3. 比较。
这么多的表示方法,你更喜欢哪一种呢?为什么?
小结:看来,用简单的图形、字母或数字等符号表示实物的方法更简洁些。
4. 归纳。
电脑演示:电脑小博士就是用简单图形表示的,他用梯形表示领带,用长方形表示衬衫。把3条领带和3件衬衫进行搭配,可以先用领带进行有序搭配(电脑连线),也可以先用衬衫进行有序搭配(电脑连线)。
提问:假如领带的条数不变,衬衫减少一件,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根据同学回答,板书:3×2=6。
再问:假如衬衫的'件数不变,领带增加一条,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根据同学回答,板书:4×3=12。
引导:通过刚才的活动,你有什么发现?衬衫的件数和领带的条数,与有多少种搭配方法是什么关系?
同学在小组里交流。
小结:领带条数与衬衫件数的乘积就是搭配的方法数,这就是搭配的规律(板书课题:搭配的规律)。
四、 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1. 路线问题。
电脑演示:穿上漂亮的衣服,小红和爸爸妈妈高高兴兴地来到了无锡。打开地图,他们准备从火车站动身,经过五爱广场,到锡惠公园去玩。
提问:那从火车站到锡惠公园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走法呢?
同学交流。
再问:这么多的走法?选哪一种比较合适?
同学交流。
小结:当搭配的结果很多时,要注意选择最合适的搭配方案。
2. 奖品问题。
谈话:锡惠公园里有许多有奖游戏,小红的运气真不错,她得奖了。来到领奖处,让我们听听领奖处的叔叔跟她说了什么。
(电脑播放录音)“小朋友,恭喜你得奖。你可以选一个木偶,配上一顶帽子,或者配上一条围巾作为奖品。领奖之前我可要先考考你喔。现在有3只木偶,2顶帽子和3条围巾,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的方法呢?”
同学交流不同的搭配方法。
3. 游戏问题。
同学们在做“石头、剪刀、布”的游戏时,有没有注意其中也有我们研究的搭配规律呢?你知道在这个游戏中,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吗?怎样才干把各种不同的搭配方法有序地玩出来呢?
同桌商量,试着玩一玩。
交流玩法:一个同学连续出三次“石头”,另一个同学依次出“石头”“剪刀”和“布”,就这样玩下去。
同桌两人玩一玩,然后交换一下角色,再玩一玩。
同学活动后,说一说一共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小结:原来游戏中也有数学问题呢,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五、 全课小结,引导延伸
(略)。
小学数学公开课教案10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69~71例1、例2。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分析和讨论,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
2.能够利用公式进行简单的面积计算。
3.渗透转化思想,初步了解极限思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具准备】
1.CAI课件;
2.把圆8等分、16等分和32等分的硬纸板若干个;
3.剪刀若干把。
【教学过程】
一、尝试转化,推导公式
1.确定“转化”的策略。
师:同学们,你们想一想,当我们还不会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时候,是利用什么方法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呢?
预设:
引导学生明确:我们是用“割补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方法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师:同学们再想想,我们又是怎样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呢?
师:对了,我们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转化”成其它图形的方法来推导出它们的面积计算公式。
2.尝试“转化”。
师:那么,怎样才能把圆形转化为我们已学过的其它图形呢?(板书课题:圆的面积)
请大家看屏幕(利用课件演示),老师先给大家一点提示。
小学数学公开课教案11
课前考虑:
1.概念揭示变“逻辑演绎”为“活动建构”。因数和倍数,保守教材是按数学知识的逻辑系统(除法整除约数和倍数)来布置的,这种概念的揭示,从笼统到笼统,没有同学亲身经历的过程,也无须同学借助原有经验的自主建构,同学获得的概念是刻板、冰冷的。假如能借助同学的操作和想象活动,唤起同学的“因倍意识”,自主建构起“因数和倍数”的意义,那么同学获得的概念必定是生动的、有意义的。
2.解决问题变“关注结果”为“对话生成”。要找出一个数的几个因数并不难,难就难在找出这个数的所有因数。这里有一个方法问题。是把方法简单地告诉同学,迫切地寻求结果,还是给同学充沛的探究时间,让他们通过独立考虑、交流讨论,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呢?很多胜利的教学标明,在教学中为同学营造出一个“对话场”,在生生、师生多角度、多层面的对话中,能让师生相互分享经验、沟通考虑,生成新的看法。
3.教学宗旨变“关注知识”为”启迪智慧”。“知识关乎事物,智慧关乎人生;知识是理念的外化,智慧是人生的反观。”从知识课堂走向智慧课堂,为同学的智慧生长而教,应成为我们数学教学的倾心追求。怎样通过对“因数和倍数”内涵的.深度挖掘,在教给同学数学知识的同时,更教会他们数学考虑的方法,让他们在数学课堂上释放潜能,开启心智?这是我设计“因数和倍数”这堂课的宗旨所在。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建构”,使同学领会因数和倍数的意义;通过独立考虑、交流谈论,初步掌握求一个数所有因数的方法。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同学思维的有序性、条理性,增强同学的探究意识和求索精神。
3.通过教学,让同学从中感受到数学考虑的魅力,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准备:
练习纸、学号卡等。
教学重、难点:
掌握求一个数的所有因数的方法,学会有序地进行考虑。
小学数学公开课教案12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 数学》三年级(下册)第24~26页。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生活情景,让同学初步认识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初步了解平移和旋转的特点;能判断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的方向和格数;能在方格纸上将图形按指定方向和格数平移。
2. 通过具体的学习和探索活动,培养同学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提问:同学们每天都要上学,能说一说平时你是怎样来上学的吗?(同学交流)
小结:步行、骑车、坐汽车时人和车的移动都是一种运动,谁知道生活中还有什么物体也在运动?(同学举例)
二、 感受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
1. 引出课题。
谈话: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几段录像,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它们的运动方式也就是运动的样子相同吗?请你们边看边用手势表示出它们的运动方式。
课件播放:电动门、电梯、汽车、电扇叶片、风车等物体的运动录像。
提问:回忆刚才看的这几段录像,再想想你们做的手势,能把它们按运动的方式分分类吗?
同学可能将自动门、电梯、汽车的运动分为一类,它们的运动路线都是直的;风扇、风车、指针分为一类,它们都是转动的。
假如同学在分类的同时说出平移、旋转这两个词,教师直接给予肯定,并板书:平移、旋转。
假如没有出现平移、旋转这两个词,教师讲述:像自动门、电梯、汽车这样的运动是平移;像风扇、风车、钟面上的指针这样的运动是旋转。(板书:平移、旋转)
谈话: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平移和旋转这两种不同的运动现象。(把课题补充完整)
2. 初步了解平移和旋转的特点。
提问:现在谁能说说平移是怎么运动的?它有什么特点?(根据同学回答,板书:沿直线移动)
谈话:旋转是怎么运动的,它有什么特点呢?让我们再来看录像(演示风扇的转动)。
提问:风扇在旋转的时候是不是所有的地方都在动呢?有没有不动的地方?(让同学到屏幕上指出不动的地方)风车旋转时哪个地方不动?钟面呢?
小结:旋转都是物体绕一个固定的点转动。(板书:绕定点转动)
3. 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题目。
谈话: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平移和旋转的特点,根据这些特点判断下面哪些运动是平移?哪些是旋转?是平移的在括号里画“—”,是旋转的画“○”,教师巡视。
反馈:谁愿意把自身的判断结果给大家展示一下。(同学展示,遇到有分歧的问题课件演示)
谈话:你们判断得对不对呢?我们让手中的画面动起来。(电脑按顺序演示,在演示的过程中,让同学用完整的语言来表达:如开关推拉窗时,窗户的运动是平移;升国旗时,国旗的运动是平移……)
4. 举例。
提问:除了这些现象之外,生活中你还看到过哪些平移或旋转现象?(同学举例)
三、 探究平移方法
1. 探究方法。
电脑出示:小鸟平移图。
谈话:谁能到前边来指一指,小鸟原来在什么位置,现在在什么位置,它向什么方向平移了几格?
同学可能回答:
① 向前平移6格。(教师指出:一般情况下,图形在平面上的移动方向用上、下、左、右表示)
② 向左平移3格。
③ 向左平移6格。
……
谈话:那么到底是平移几格呢?同桌合作,拿出小鸟卡片,在方格图上移一移,看平移了几格。
同学拿出卡片操作,并在小组内交流自身得出的结果。
谈话:我们用移图的方法研究了平移的距离。(板书:方法:移图)用这种方法虽然能准确地得到结果,但是比较麻烦,我们可不可以只观察小鸟图的一局部,例如一条线或一个点来研究呢?请同桌讨论。
根据同学的回答,课件演示,并板书:移线、移点。
谈话:这个点在平移前是鸟嘴的点(课件演示),那么它会平移到哪儿呢?(同学指出后,课件演示)平移后它还是鸟嘴的点,像这样的两个点,我们称它们为小鸟图平移前后的一组对应点(板书:对应点)。数一数这组对应点中间有几格?你还能找出一组对应点并数出中间有几格吗?再找一组试试看。
提问:你有什么发现?(同学交流)
谈话:看来,图形平移前后相对应的点的距离相等,这是图形平移的又一个特点。(板书完整:对应点等距离)
谈话:同学们通过不同的方法验证了平移6格,那么判断错误的同学能说出错误的原因吗?(协助同学分析错误原因,并纠正)
3. 练习。
谈话:请拿动身给你们的第2页纸,看一看,小房图、金鱼图和火箭图分别向哪个方向平移了几格?(同学独立完成填空,一起校对)
谈话:观察这三组图形,在平移前与平移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小结:物体或图形在平移后只是位置发生了变化,大小和形状以和图形自身的方向都没有变。
四、 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1. 探索画平移后图形的方法。
出示教材第25页“试一试”第1题。
谈话:方格纸上有一个三角形,要画出三角形向右平移6格后的图形,你们打算怎样画?先和小组内的同学讨论,再试着在第3页的纸上画一画。
提问:谁愿意向大家介绍自身的画法?
同学中可能出现的画法有: ① 先把三角形的三个顶点都向右平移6格,再将三个点连线。② 先把一个点向右平移6格,再根据三个点的位置画出另外两个点,最后连线。③ 先把一条线段向右平移6格,再按这条线段的位置画出图形。
……
结合同学的回答,课件演示各种不同的画法。
2. 练习。
谈话:同学们的方法都很好,可以用你喜欢的.方法画出平行四边形向下平移5格后的图形吗?(同学在第4页纸上完成)
谈话:怎样判断平移得对不对呢?(看对应点的距离是不是相等)
同学展示完成的图,注意纠正错误的画法。
五、 全课总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六、 课堂练习
“想想做做”第4、5题。(略)
研讨
本节课主要有两个教学内容,一是初步认识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二是平面图形在方格纸上的平移。这一内容怎样教?教到什么程度?本课公开课教案对这一问题做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教学物体的平移和旋转,教者并不是只限于引导同学对运动现象进行观察,而是在观察的同时用手势比画运动状态,体会运动方式的变化,继而再考虑同类运动方式的一起特征——先发现平移是物体沿直线移动,再组织观察电风扇、风车等转动时有没有不动的地方,发现旋转是物体绕定点转动。这样,经历“图像感知—动作掌握—言语表述”的过程,同学对平移和旋转现象的认识就有了较深入的考虑。有了这种考虑,对于两种运动方式的判断就会建立在更加自觉的基础上。
教学平面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的格数,先让同学观察静态画面,出现不同的看法,形成认知抵触;再让同学用实物图形操作,然后用多媒体动态演示,从而使同学在认识上达成一致。在此基础上,教师又引导同学研究图形中的线段和点平移的格数,发现图形平移多少格,平移前后图形中的对应线段或对应点也都相距相同的格数。这一认识不只使同学对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距离的判断实现了“面—线—点”的简化,而且为在方格纸上按要求画出平移后的图形提供了依据和方法的指导。这样,从同学的认识水平动身,逐步引导同学初步形成对图形平移基本特征的认识,是一种既必要,又可行的教学处置。
小学数学公开课教案13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教学
1.课件出示路线图。
2.师:这是老师上下班走的路线,从这幅路线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生1:角。
生2:线。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一下平面图形中有关线和角的知识。
(一)线的回顾学习。
1.回顾学过的线有哪几种。
(直线、射线、线段)
2.判断下面各是什么线。
(课件出示一组直线、射线和线段)
3.思考并交流:直线、射线、线段有什么区别?
直线
射线
线段
长度:
无限
无限
有限
端点:
无
1个
2个
与直线的关系
是直线的一部分
是直线的一部分
4.填一填。
(1)经过两点可以画( )条直线。
(2)两条直线相交,有( )个交点。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后完成)
5.追问: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有哪几种位置关系?
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6.指导学生完成教材91页“巩固与应用”1题。
7.讨论:什么叫互相垂直?什么叫互相平行?
(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叫作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作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垂足;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作平行线,其中一条直线叫作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
8.想一想,过一点怎样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和垂线?
小学数学公开课教案14
一、谈话交流
谈话:同学们,刚才一上课大家就做了一组相反的动作,是什么?(起立、坐下。)今天的数学课我们就从这个话题聊起。(板书:相反。)我们周围有很多的自然和社会现象中都存在着相反的情况,请看屏幕:(课件播放图片。)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公交车的站点有人上车和下车;繁华的街市上有买也有卖;激烈的赛场上有输也有赢……你能举出一些这样的现象吗?
二、教学新知
1.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1)引入实例。
谈话:假如沿着刚才的话题继续“聊”下去的话,就很自然地走进数学,我们一起来看几个例子(课件出示)。
①六年级上学期转来6人,本学期转走6人。
②张阿姨做生意,二月份盈利1500元,三月份亏损200元。
③与规范体重比,小明重了2.5千克,小华轻了1.8千克。
④一个蓄水池夏季水位上升米,冬季水位下降米。
指出:这些相反的词语和具体的数量结合起来,就成了一组组“相反意义的量”。(补充板书:相反意义的量。)
(2)尝试。
怎样用数学方式来表示这些相反意义的量呢?
请同学们选择一例,试着写出表示方法。
(3)展示交流。
2.认识正、负数。
(1)引入正、负数。
谈话:刚才,有同学在6的`前面写上“+”表示转来6人,添上“-”表示转走6人(板书:+6-6),这种表示方法和数学上是完全一致的。
介绍:像“-6”这样的数叫负数(板书:负数);这个数读作:负六。
“-”,在这里有了新的意义和作用,叫“负号”。“+”是正号。
像“+6”是一个正数,读作:正六。我们可以在6的前面加上“+”,也可以省略不写(板书:6)。其实,过去我们认识的很多数都是正数。
小学数学公开课教案15
教学目标:
1、使同学在实际情境中,正确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2、在观察中培养同学的创新意识,训练同学思维的灵活性,在操作、讨论、交流中培养同学自主探究的`能力,得出多样化的算法。
3、培养同学的合作意识和学习兴趣,使同学想学、乐学、会学。
4、对同学进行爱家乡的教育,并培养同学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指名口答:
5+8=
9+4=
7+9=
6+7=
6+6=
4+7=
8+5=
8+8=
6+44=
36-5=
45+30=
75-40=
48-3=
57+3=
69-6=
34+5=
2、竖式计算:
23+35=
42+34=
41+56=
34+15=
先让同学独立完成,然后指名说说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
二、新授:
1、过渡:有两个小朋友,课余时间喜欢集邮,请看(课件出示主题图)
根据这两个条件提一个加法问题,用算式解答
2、研讨算法
同学回答师板书:34+16=
这是一个两位数加两位数,怎么计算?让同学考虑指名回答。
画小棒,竖式计算。根据同学的回答相机板书和课件出示小棒图和竖式
3 4
+1 6
3、小结算法:
相机板书:(1)相同数位对齐。
(2)从个位加起
(3)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
4、试一试:
5、想想做做1
三、巩固练习:
1、五一节有没有出去玩?(课件出示照片)这里是哪里?(九滨广场)
我们宜兴山青水秀,人杰地灵。这里有几张是杨老师去游玩时拍下来的照片。以后假期里到森林公园、宜园去领略一下我们家乡的自然风光,顺便拍一些照片留作纪念。你们瞧,两个小朋友正在拍照了,这上面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怎么解决?
2、好的环境需要我们来呵护,请看,一位游客正在扔垃圾呢!
那两个小朋友正在浇花呢!告诉我们什么?要我们求什么?
3、那些小朋友在干吗呢?告诉了我们什么?你会提加法问题吗?怎么解决?
(捡废电池)
【小学数学公开课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公开课大班教案11-01
数学公开课教案《加减混合》12-17
小学数学公开课总结05-18
小学数学公开课总结08-15
初中数学公开课教案(精选10篇)11-07
小学体育公开课教案11-27
九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10-31
幼儿园小班数学公开课教案12-15
幼儿园中班数学公开课教案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