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通用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1
教材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61页
教学目标:
1、知道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能依据这一变化规律,比较熟练地判断随着小数点位置的变化,引起这个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2、经历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体会观察比较、归纳的学习方法。
3、感受数学知识中的逻辑之美,激发学生热爱数学、学习数学的情感。
重点难点:
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规律
教法学法:
1、教法:情境激趣,引导探究。
2、学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生成问题 激兴导入
1、学生根据课题提出问题。
师:知道这节课我们要研究哪部分内容吗?
师:你看了这个题目,大家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向哪移?变化?)
师:带着问题学习会让我们的学习过程更清晰,学习目的更明确。相信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解决心中疑惑。
(设计意图:学贵有疑,利用小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自主发问。这些问题来自于学生本身的思考,也就是他们急于探究新知的动力,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和探索中去。)
2、出示孙悟空打小妖的情境动画,将情境中的数据列出,感知小数点位置的变化及小数大小变化。
师:课前老师通过和同学们交流知道同学们都爱看西游记,这天师徒四人正行走在西去取经的路上,突然杀出一个妖怪,想不想看当时是什么情况?(放动画片)
(设计意图:孩子好动,喜欢动画,这一环节设计能有效地把学生的精神集中起来,并通过动画,让学生初步感知小数点位置的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为探索有什么变化规律作好准备,在心理上产生强烈的我要探索的冲动。)
二、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从情境中提取数据让学生填空
0.009米=(9)毫米 ①
0.09米=(90)毫米 ②
0.9米=(900)毫米 ③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2
一、教材内容分析
1.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8单元书119页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在直线上植树问题的解题规律。
2、会根据实际问题,灵活选择方法进行解答。
3、经历解决植树问题的过程,体验比较、区别学习方法。
4、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通过生活中的简单事例,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和它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应该让学生从实际问题入手,逐步发现隐藏于不同的情形中的规律,经历抽取出数学模型的.过程,体验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认真观察分析,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投影仪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一、复习回顾
(1)教师: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探讨了有关植树的数学问题,植树问题中有哪几种情形?解答时应注意什么问题?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相互交流。再组织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①两端都要栽:植树棵树=间隔数+1
②两端都不栽:植树棵数=间隔数-1
③只栽一端:植树棵数=间隔数 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相互交流。
二、指导练习
(1)教材练习二十第1题。
①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②小组讨论:当大钟敲5下时,前后共有几次间隔?平均每次间隔时间有多长?
③大钟敲12下,需要多长时间呢?
大钟敲12下,共有11次间隔,所以共需时间是:2×11=22(秒)。
组织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教材练习二十第3题
教师:从王村到李村之间设电线杆,会有几种情况?
学生在小组中根据分析的情况,独立解答,并相互交流。根据可能会存在的三种情况,分别有三种解答结果。
a.16-1=15 200×15=3000(米)
b.16+1=17 200×17=3400(米)
c.200×16=3200(米)
教材第119页思考题。
教材练习二十第4题。
①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②学生观察示意图,小组讨论:有多少个间隔?有多少盏灯?
教师: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在封闭路线上植树时,间隔数=植树棵树。(板书)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3号在1号队员的前面,1号队员不是第4名,而3号队员不是第1名,所以3号队员是第2名,而1号队员是第3名,当1号队员第3名时,由于号码名次不同,所以2号是第4名,4号是第1名。
所以排名是:
1号 2号 3号 4名
第3名 第4名 第2名 第1名
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可能会说出:大钟敲5下,共有4次间隔,平均每次间隔时间是8÷4=2(秒)。
学生独立思考,并解答。教师指名汇报,然后集体订正。
组织学生议一议,然后汇报。汇报时学生可能会说出:共有三种情况:
a. 两端都设有电线杆。
b. 两端都不设电线杆。
c. 只在一端设电线杆。
学生讨论后汇报,汇报时可能会说出:1号第3名,2号第4名,3号第2名,4号第1名
三、应用练习
(1)一度长180米的大桥两侧,每隔30米安装一盏路灯。
①两端要安装,需路灯几盏?
②两端不安装,需路灯几盏?
(2)小刚到电影院看电影,他前面有8排,后面有9排,左边有15个座位,右边有17个座位。电影院一共有多少个座位?(每排座位一样多 学生独立练习,然后小组交流。
指2名学生板演,再集体订正。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解答。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又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植树问题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3
教学总目标:
1. 使学生认识自然数和整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含有三级的多位数。
2. 使学生理解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3. 使学生掌握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整数口算、笔算的熟练程度。
4. 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法和减法的笔算和简单口算。
5.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数据整理的方法,以及简单的统计图表;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的平均数。
6.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会比较熟练地计算一般的三步式题,会使用小括号,会解答一些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的文字题。
7. 使学生会解答一些数量关系稍复杂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并会解答一些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的应用题;初步学会检验的方法。
8. 结合有关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和唯物辩证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的主要知识及结构: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整数和整数四则运算,量的计量,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学法及能力培养的主要方向:
1. 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
4. 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5. 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探索规律。
6.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7. 注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学习习
惯。 教学的重点:
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是本册书的一个重点。
第一单元
混合运算和应用题
整体感知
第一单元内容分为三节,第一节:混合运算;第二节:应用题;第三节:数据整理和求平均数。
混合运算中的三步试题是在第五、六册已学过三步试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的三步试题,是小括号内含有两级运算的三步式题,通过学习,进一步巩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三步式题与两步计算式题间的联系,强化运算顺序,让学生在掌握运算顺序的基础上独立计算,并逐步提高运算的正确率与运算速度。三步计算文字题是在两步计算文字题的基础的扩展,以提高学生理解数学语言并用算式表达的能力和列综合算式的能力,进一步强化运算顺序。计算三步文字题时,要着重从分析文字叙述人手,先确定最后一步是什么运算,再根据数量关系向前推导,确定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哪一部分在前,哪一部分在后,以及括号怎样使用等,直到列出综合算式。 应用题是本单元的重点,其中两步计算的连乘和连除应用题与第六册学习
过的连乘和连除应用题有所不同,特点是未知量可以随两个量的变化而变化。教学时,要从求未知量与两个已知量的联系人手,分析数量关系,得出两种解题思路,进而列式解答。连乘应用题与连除应用题从解题思路上是互逆的,教学时,应加强两种类型题的联系,通过对比练习强化数量关系,并要求会用两种方法解答,能列综合算式解答。
应用题部分还安排了比较容易解答的三步计算应用题,这是原来两步计算应用题的发展。这部分内容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近,数量关系简单,学生利用两步应用题的基础,通过类推,可以比较容易掌握三步应用题的分析解答方法。教学时,可以从两步应用题引入教学,让学生利用两步计算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来分析主要数量关系,从与两步应用题的对比中确定运算步骤。应用题教学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的能力。同时,教材还介绍了检验的方法,应注意培养学生养成检验的良好习惯,但检验方法只要求学生初 步掌握,不要求写检验过程。数据整理和求平均数是统计的初步知识。教材在以前渗透统计思想的基础上,从本册开始介绍统计的初步知识。数据整理包括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通过教学,要使学生对数据整理有初步认识,会看简单的统计表和统计图,能把不完整的简单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填写完整。求平均数是一种统计方法,要着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注意与平均分的区别,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据的方法。本单元的统计知识都是最基本的,要求学生理解即可。
在本单元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知识间的迁移、类推、比较、拓展,将新知识点与学生原有知识体系联系起来进行教与学。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放手让学生去探究,要多动手、多讨论、多交流,尽量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要调动学习有困难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特别是学习应用题的乐趣。此外,在知识学习的同时,要注意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能力,包括计算能力、分析判断能力、综合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等。
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例1及“做一做”练习一第1、2题。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初步掌握括号内含有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2.能够计算较复杂的三步式题。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类推能力及计算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教育学生计算和做事要仔细认真。 ’
(四)美育渗透点
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美,提高审美意识。
二、学法引导
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小括号内含有两级运算的三步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2.教学难点:准确计算三步运算式题。
四、教具学具准备
卡片、 课件
五、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练习:(卡片)
30+30÷3 42×3 80÷16+2
12×5—60÷2 8×5×10 120÷4×5
2.说出下列各题的运算顺序 同桌各选一题,互相说一说:题中含有哪些运算,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说出为什么按这样的顺序进行计算? 订正并强调:一个算式里,如果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含有括号的算式,要先算括号里面的运算。
3,计算:
32+540÷18 100—(32+30)
同桌互说运算顺序,并口算出结果。
(二)探究新知
1.引入新课:
观察刚才的两道题,能不能把这两道题合并成一道式题呢?(教师边提问边用色笔在30和540÷18下面画上线。)
学生组题,老师板书:100—(32+540÷18)
指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混合运算的例题1。
板书课题: 混合运算 例1
(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运用知识迁移类推,学会知识。)
2.对照例1与复习题,讨论:例1与以前我们学习过的混合运算题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得出结论:例1的小括号内含有两级运算。 教师引导:这道题中的小括号内含有除法和加法两级运算,应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呢?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3,学生自己直接试做例题,做完后同桌对照,并互相订正。
4.指名学生汇报自己的计算过程,形成板书:
例1 100—(32+540÷18)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2、经历探索小数乘法计算方法中,如何确定积的小数位数的过程。
导入新课
师:学校最近准备盖一个礼堂,供我们学校的师生使用,现在同学们看到的这幅图就是电脑为我们学校设计的,同学们看后想说什么?
生:(1)真漂亮!
(2)太好了,我们也能坐在这样的礼堂里上课了。
(此处的目的:是想通过看礼堂情境图,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初步感知
师:下面让我们走进礼堂去看一看里边的情况:(课件出示礼堂内部情境)边演示,教师边介绍:这个礼堂准备建长30米,宽20米,在礼堂前面的墙壁上挂一块长3米 、宽2米的屏幕,地面上准备铺长0.3米、宽0.2米的地砖……看到这里你们知道了什么?
生:知道这个礼堂的地面、屏幕、地板砖都是长方形的。
师:你们还想知道什么?
生:(1)礼堂的`占地面积是多少?
(2)屏幕的面积?
(3)地砖的面积?
……
师:请同学们快速计算一下:礼堂的占地面积、屏幕的面积分别是多少?
生:汇报:(学生汇报的同时教师板书)
(1)礼堂的面积为:30×20=600(米2)
(2)屏幕的面积为:3×2=6(米2)
师:怎样计算地板砖的面积呢?
生:0.3乘0.2
师:0.3乘0.2的积是多少呢?该怎样计算呢? 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一下,试一试怎样计算0.3乘0.2的积。
(此处的目的是让学生独立思考,让全班每一个学生有动脑思考的时间、空间,为小组合作互相交流做准备。)
师:四人一小组,互相交流一下你们各自的想法和办法,你们小组准备用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全班反馈)
生:(1)我们小组是把0.3米变成3分米,0.2米变成2分米,
3×2=6(平方分米2)
师:请你们小组说一说为什么把0.3米、0.2米要变成3分米,2分米呢?生:因为0.3、0.2是小数,我们不会计算,变成3和2就可以计算了。
师:其他小组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我们小组试着用画图的方法去做,做一半不会了。
(学生迁移第一节的画图知识,但遇到了困难)
师:除了这些你们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没有了。
(此时的学生遇到了困难,他们用求助的眼光看着老师,急切地想知道解决的办法。)
师:老师从你们的眼神中看出,你们遇到了困难,那老师和大家共同解决好吗?
生:可以。
师:课件演示图形。
师:6个小格表示多少?
生:0.06或6/100
师:说明“0.3×0.2”的积是多少?
生:积是0.06。
师:以上两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解决0.3乘0.2的积,还有其它方法吗?
请同学们观察这两个式子:
礼堂面积: 30×20=600(米2)
屏幕的面积:3×2=6(米2)
看一看长与长之间、宽与宽之间有什么关系?请小组同学讨论交流一下。(在小组交流讨论的基础上,全班反馈)
生:(1)我们小组发现:这两个长方形的长有关系,从30→ 3,小数点向左移动1位,缩小10倍。
(2)我们小组发现宽从20→2,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宽缩小10倍。
师:同学们对这两个式子中的长、宽进行了比较,现在我们比较一下(1)和(2)两式的面积,看一看有什么发现?
教师指板书:30 × 20 = 600
3 × 2 = 6
生:面积从600→6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面积缩小100倍。
师:同学们的发现非常正确,你们能不能用刚才推理的方法,比较一下(3)式和(2)式,看一看它们的面积之间会有什么关系?
生:从(2)→(3)长.宽分别缩小10倍,面积就应该缩小100倍,所以0.3×0.2=0.06
师:从刚才的比较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发现了乘数变化积也变化。
师:小结:
刚才我们用三种不同的方法分别计算了“0.3乘0.2”的积都是0.06。
巩固练习
师:你们能不能用我们刚才发现的规律,做一做P45的试一试,做完之后同座两人互相交流一下,你们发现了什么?(全班反馈交流)
师:重点追问:“0.4×0.3”的积是多少?怎样得到的?
生:与(1)式比较,4和3分数缩小10倍,所以,积“12”也应缩小100倍,是原来的1/100,所以等于0.12。
师:“0.13乘0.2”的积是多少?
生:与(1)式比较从13到0.13缩小到原来的1/100,到0.2缩小到原来的1/10,所以积应缩小到原来的1/1000,积是0.026。
师:继续完成P45填一填,完成之后独立思考一下,你又发现了什么?然后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你们的发现。(全班反馈交流)
师:说一说填的结果。
生:报结果。
师:说一说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发现积的小数位数与两个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和一样。
师:能举一个例子说明一下吗?
生:如“0.13×0.2”第一个乘数中是两位小数,第二个乘数是一位小数,积就是三位小数。
师:你们与他们的发现相同的吗?
生:相同
归纳小结
以后我们计算小数乘法时,就可以把小数看成整数去乘,然后在看两个乘数一共有几位小数,在积中从右向左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就可了。
如“0.3乘0.2”可以用竖式计算。(教师板书乘法竖式)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5
教材分析
本课通过实验来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学生们知道“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能对线段的长度进行基本的测量与计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三角形任意(较短)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2、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的过程,通过猜想—实验—结论的方式,感受数学在学习、生活中的作用。
3、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想像、猜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难点:判定两条线段的和等于第三条线段时能不能组成三角形。
预设过程
一、引入:
1、把一根吸管任意剪成三段,再用电线穿在一起,(这电线穿在一起做什么用知道吗?)头尾相连,会得到什么图形?
2、首尾相连一定是三形吗?(举手表决)。刚才有的同学认为可能围成,有的认为可能围不成,那到底能不能呢?同桌合作,剪一剪,围一围。
二、展开:
1、学生操作:把一根吸管任意剪成三段,再用电线绕一绕。
2、反馈:
把具代表性的三种不同情况的贴在黑板上。为了便于研究,给标上序号。
(围成的贴三个、围不成的各一个,)
3、同桌讨论思考:假如我们把吸管看成三角形的三条边,也就是三条线段。同样的一根线段,任意剪成三段,为什么1、2、3号能围成三角形,而4、5号却围不成呢?课件演示.
4、交流并作第一次。板书:三角形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5、尝试:出示4厘米、10厘米、5厘米的三条线段。
符合两边和大于第三边,能围成三角形吗?
6、第二次:板书:任意(较短)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7、自学:书上是怎样说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的,自学书本第82页。
三、巩固:
1、书上86页习题,在能围成三角形的各组小棒下面画钩。集体交流,能不能用刚才的算式来说明?有没有用简单的方法来判断或你认为哪个办法能快速判断?
2、对习题进行变式练习
①3厘米4厘米5厘米:观察边有什么特点?是不是所有的三个连续自然数都能围成三角形呢?举例:1、2、3或0、1、2或7、8、9。
想象一下,这三条线段围成的`三角形是怎样的?(初中会学到勾三、股四、弦五)
②3厘米3厘米3厘米:三边有什么特点?围成的图形是怎样的?(正三角形或等边三角形)是不是所有的三条相等的线段都围成正三角形?
③2厘米2厘米6厘米:怎么变才能围成?怎样判断呢?
④3厘米3厘米5厘米:用手势表示一下围成的样子,知道是什么三角形吗?如果换掉其中5厘米的这条边,可以怎么换?讨论一下。
交流:为了研究方便,我们都以取厘米的数。
331:搭起来的三角形会是怎样的?用一个词来说:细细的、尖尖的。。。
332、333(这是什么三角形)、334、335。发现图形有什么变化?(扁了、胖了、矮了)
如果要换调3厘米的边,可以怎么换?
四、拓展
1、哪条路最近?请用今天所学知识来解释。
2、抽象出三角形:用字母表示三角形三边关系
3、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剪三段围成三角形中的奥秘解析
4、。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6
设计说明
四边形分类是学习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的基础。在本课时的设计上,既重视知识本身的构建,又重视课堂结构的构建,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1.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
学生学习知识是发现和创造的过程,通过“分一分”“想一想”“填一填”“画一画”“拼一拼”“剪一剪”等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悟、悟中创。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这样多层次的感知、多角度的思考把四边形分类,概括其特征,让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得到同步发展。
2.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
学生学习数学既是一个主动探究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也是一个经验共享、相互启发的过程。本课时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为学生创设了多次合作、讨论与交流的机会,努力营造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学习兴趣盎然,从而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直尺 不同类型的四边形图片 剪刀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课件出示下面一组图形。
师:你们认识这些图形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
(引导学生观察,明确这是一组四边形)
师:这节课我们就根据四边形的特征给它们分分类。(板书课题:四边形分类)
设计意图:通过指认学过的四边形,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分类探究
1.简单四边形分类。
(1)让学生说说如何将上面的6个图形进行分类,可以分成几类?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①学生分类后交流、汇报分类过程和结果。
这些图形可以分成两类:①③⑤为一类,它们都有两组互相平行的边;②④⑥为一类,它们都只有一组互相平行的边。
②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明确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
(2)请学生说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各有哪些。
学生分别指认6个图形中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2.复杂四边形分类。
(1)在上图的基础上增加两个四边形⑦和⑧。(课件出示下图)
师:你们能把这些图形分类吗?
(2)自主探究,尝试分类。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把上面的'8个图形分类。
(3)汇报、展示分类的结果。
分类完成后,请各小组派代表展示本小组的分类结果。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没有平行的边:
(4)为什么这样分类?这样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汇报是根据四边形的对边是否互相平行和有几组对边互相平行进行分类的。
师: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和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分别是什么图形?
学生汇报分别是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教师小结:
通过观察、比较,根据边的特点,可以把四边形分为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任意四边形。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7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实践使学生自己发现并掌握小数的性质。
2、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动手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探索的精神。
复习引入
1、准备题(1)1元=()角=()分
(2)在下面()里填适当的小数。
3角=()元
30分=()元
100毫米=()米
(3)0.4里面有()个0.1
0.40里面有()个0.01
2、引入:今天继续研究小数。
体验发现
1、课件出示例4:
(1)读题
(2)分组准备,讨论。
(3)说出结果。0.3元=0.30元
(4)为什么?
学生阐明自己的观点。
A、0.3元和0.30元都是3角,所以0.3元=0.30元。
B、画图理解。
C、从小数的意义解释。0.3是3个0.1,也就是30个0.01,0.30也是30个0.01,所以0.3=0.30。
(5)这两个相等的小数,小数部分有什么不同?
提问:小数部分末尾的0添上或去掉,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小数变了,小数的大小没有变)。
2、课本试一试:先看图填一填,再比较0.100米、0.10米和0.1米的大小。
(1)学生自主填空。
(2)交流自己的看法,并阐明观点。
(3)汇报自己的结果。
由1分米=10厘米=100毫米,得到0.1=0.10=0.100。
(4)观察板书:
你得到什么结论?学生自由发言。
总结:小数的末尾填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是小数的性质。
理解内涵
1、课件出示例5:
学生自主填空。
提问:这些小数中,哪些0可以去掉?指名回答。
(着力于对小数“末尾”的理解。)
结论:根据小数的性质,通常可以去掉小数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
学生尝试做“练一练”第1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试一试。
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各数改写成三位小数。
0.4=()3.16=()10=()
学生自主改写。
交流:(1)改写这三个数时应用了什么知识?
(2)为什么给三个数添上的“0”的个数不同?
(3)“10”是整数,怎样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
给学生充分的交流时间,进一步体验小数性质的应用。
3、练一练第2题。
学生自主比较,得到结果,并运用学过的.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进行阐明。
巩固练习
练习六的1—5题。
第1、2两题巩固并深化对小数性质的理解,突出去掉或添上“0”必须是小数末尾的0。
第3、4、5题都是应用小数的性质改写小数,其中有去掉末尾“0”化简小数,也有在末尾添“0”增加小数部分的位数;有改写小数,还有改写商品的单价。
这些练习题使学生在应用中掌握小数的性质。
教学后记
让学生自己发现,小数的末尾填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是小数的性质。发现小数的性质并对小数的性质作出抽象概括。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8
教学总目标:
使学生认识自然数和整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含有三级的多位数。
使学生理解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使学生掌握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整数口算、笔算的熟练程度。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法和减法的笔算和简单口算。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数据整理的方法,以及简单的统计图表;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的平均数。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会比较熟练地计算一般的三步式题,会使用小括号,会解答一些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的文字题。
使学生会解答一些数量关系稍复杂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并会解答一些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的应用题;初步学会检验的方法。
结合有关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和唯物辩证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的`主要知识及结构: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整数和整数四则运算,量的计量,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学法及能力培养的主要方向:
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9
1.联系生活,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所以一开始创设了跳高和跳远比赛的生活情境,使学生马上投入到学习中来,在这个具体的情境中,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2.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空间和自主合作探究的机会。
在学习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的原则,以学生合作探究为主线,并借助一些图示,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小数数位顺序表 直尺
教学过程
⊙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教材9页例题情境图。
1.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获取数学信息。
师:运动会上学生们正在进行跳高和跳远比赛,让我们去看看吧。说一说你们获取了哪些数学信息。
2.提出问题。
师: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预设 生1:谁跳得高?
生2:谁跳得最远?
……
师:下面请同学们来当小裁判,评出谁是第一名。(板书课题:比大小)
设计意图:通过例题情境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根据数学信息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引发学生思考,从而使学生有了主动学习的热情,并且初步感知了小数有大有小,体会比较小数大小在生活中的意义。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学习比较整数部分是“0”的两个小数的大小。
(1)大胆猜测。
师:在跳高比赛中,王红跳了0.69米,李娜跳了0.8米。她们谁跳得高一些呢?
(生各抒己见)
(2)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师:你们都认为李娜跳得高一些,你们是怎么想的?在小组内说一说你这样比较的理由。(学生讨论、交流后汇报比较的方法)
方法一 单位换算比较大小。因为0.69米=6分米9厘米,0.8米=8分米,8分米大于6分米9厘米,所以0.8>0.69。
方法二 根据小数的意义比较。因为0.69是69个0.01,0.8是80个0.01,80>69,所以0.8>0.69。
方法三 化成分数比较。因为0.69=,0.8=0.80=,>,所以0.8>0.69。
方法四 画图比较。(画教材9页中间的小数直观图)通过画图就可以知道0.8>0.69。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
2.学习比较三个小数的大小的方法。(课件出示教材9页例题情境图及跳远成绩表)
师:谁跳得最远?
(学生讨论交流后,汇报比较的方法)
师:用单位换算和画图的方法虽然容易理解,但是操作起来很麻烦,有没有更简捷的比较方法呢?
(课件出示小数数位顺序表)
借助小数数位顺序表,师生共同明确2.97,3.13,3.08的整数部分分别是2,3,3,所以可以先判断出最小的是2.97,要比较3.13和3.08的大小,应该看它们的十分位,3.13十分位上的数是1,3.08十分位上的数是0,因为01,所以3.13大。
师:可不可以用数线上的点来比较呢?(学生利用数线上的点来表示数的位置,然后比较大小)
师:你们能将这三名同学的成绩按顺序排列起来吗?你们认为应该按怎样的顺序来排?为什么?(出示课堂活动卡,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反馈)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10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P17—18。
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概括推理能力。
3.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学习重点:
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学习难点:
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学习准备
课件、学习单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暑假是外出旅游的大好时节,好多人都旅游去了,当然李叔叔也不例外,看他是怎么去的?课件出示:
生:骑自行车。
师:你们看的真准,再仔细看看,你从图中还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生1:李叔叔准备骑车旅行一周。
生2:李叔叔上午骑了40km,下午骑了56km。
2.师:根据了解到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生2:李叔叔今天上午比下午少骑多少千米?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一)探究加法交换律
1.列式计算
师:今天我们选取“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来做我们的学习材料,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列式?
生1:40+56(板书)
师:还可以怎样列式?
生2:56+40(板书)
师:它们之间可用什么符号连接?
生:等号。(师板书等号)
师:为什么可以用等号连接?
生1:因为它们的和都是96千米。
生2:因为它们都是求的李叔叔一天行的总路程。
2.课件出示:
123+377 Ο 377+123
1124+76 Ο 76+1124
师:这两道题,它们的算式之间的能用等号相连吗?请你算一算!
生:能
师:为什么?
生:因为它们的和都相等。
师板书:
3.师:观察这三个等式,你发现了什么吗?
生: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师:从刚才的发现中,你们会猜想到什么呢?
生:是否所有的加法算式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呢?
(板书: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4.师:口说无凭,你打算怎样验证咱们的猜想?
生:我们可以再举几个例子来验证一下。
师:那请大家拿出本子来,举几个这样例子来验证看看!
(生独立举例验证)
5.师:谁来上台说说你是怎么举例验证的?
生:(百以内的加法、多位数的加法、小数加法……)
师:通过刚才这两位同学的举例,都能证明我们的发现是正确的。谁有没有发现交换加数位置和不相等的情况吗?
生:没有。
师:也就是说,我们举不出反例,那证明我们该刚才的发现是正确。
师:谁能够再一次总结一下我们刚才发现的这个规律?
生: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师:旁边的问号是不是可以擦掉了?!
师:这个规律,数学家们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做“加法交换律”
(板书加法交换律)
6.师:刚才同学们举了那么多的例子,这样的例子能举完吗?
生:举不完。
师:是啊,像这样的等式我们能写出很多很多来。
(师边说便在等式的下面板书“……”)
师:既然像这样的等式写不完,你能否开动你的脑筋,想办法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所有的等式吗?试一试,把你的想法在本子上写出来。
(学生尝试)
7.师:谁来说一说你是用一个怎样的算式表示加法交换律的?
生1: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生2:△+□=□+△
生3:a+b=b+a
师:这三位同学的方法能表示出所有的情况吗?
生:能。
师:这三种方法,你更欣赏哪一种?
生:第三种。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因为第三种更方便、更简洁。
师:其实咱们的数学家想到的式子,跟生3的想法不谋而合,也是a+b=b+a。
(师板书a+b=b+a)
师:你觉得a和b可以表示哪些数?
8.师:同学们现在回想一下,我们是怎样探索出“加法交换律”的,同桌互相交流一下。
生1:我们是先观察发现,再举例验证,最后是总结规律。
师:很简单明了,还有谁来说一说?
生2:我们第一步是观察发现,我观察这三个等式,发现了任意两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第二步是举例验证,我们举了好多例子,证明我们是正确的,最后一步是总结规律,总结的规律是“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师:说的好不好?把掌声送给他!
(板书:观察发现→举例验证→总结规律。)
9.师:我们刚才是通过观察发现,然后是举例验证,再总结规律,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刚才大家经历了一次像数学家一样做数学的过程,那你能不能用这种学习方法去探索其他的运算定律呢?
生:能。
(二)探究加法结合律
1.师:现在请大家自学<学习单一》,自学之前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学习锦囊,谁愿意大声读一遍?
生:
一.观察发现。
仔细算出每一组题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二.举例验证。
你能再举出几组这样的例子吗?
三.总结规律。
你能用符号表示这个运算定律吗?
2.师:下面就请大家按照自学锦囊上的提示自学,开始。
(生独立完成)
师:完成的同学同桌交流一下。
3.师:都完成好了吗?谁愿意到前面分享一下你的自学收获?
生:我发现第一组算式都等于288,第二组算式都等于273,第三组算式都等于507,它们都可以用等号来连接。
师:每一组题的两道算式的计算方法有什么不一样吗?
生1:前一道算式都是先算前两个数的和,再和第三个数相加,后一道都是先算后两个数的和,再和第一个数相加。
师:刚才这位同学分享了这么多自学的收获,那你还发现了什么?还其他的发现吗?
生:我还发现这三组题,后面的'题都改变了运算顺序。
师:运算顺序改变了,那么什么没有变?
生:和不变。
师:还有没有什么不变?
生:数字的位置没变,只是运算顺序变了。
4.师:刚才通过这三组算式发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那这个规律对不对还需要我们怎么样?
生:举例验证。
师:那谁来说一说你举的例子?好,你来!
生1:(24+76)+28=24+(76+28)(师板书)
师:谁再来分享一下你举的例子?
生2( 8+7)+3=8+(7+3)
师:谁再来举一个?
生3:(325+178)+22=325+(178+22),他们都等于525.
5.师:谢谢大家的分享。刚才,我们大家进行了举例验证,你们验证我们发现的规律对不对?
生:对!
师:有没有举出反例的?
生:没有。
师:那由此可以说明,我们该发的规律是……
生:正确的!
师:下面请同学们把我们发现的规律齐读一边,预备,起!
生::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师:刚才发现这个重要的规律,我们把它叫做加法结合律。
(板书:加法结合律)
6.师:这是我们发的第二个运算定律,那你能用符号表示加法结合律吗?
生:(a+b)+c=a+(b+c)。
7.师:今天这节课,我们采用观察发现、猜想验证、总结规律的学习方法,发现了两种的加法运算定律,现在你还有什么不懂得、想提出来供大家研究吗?
生: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师:这个问题很有研究的价值,下面就请大家小组内交流研究,开始!
(生小组交流,师巡视)
师:哪一位同学到前面来分享一下你们讨论的结果?
生1:我们小组发现的它们的相同点是都是加法,和不变;不同点是加法交换律的加数是两个数,加法结合律的加数是三个数。加法交换律是数字的位置变了,加法结合律是运算顺序变了。
师:你们同意吗?还有和这一组不一样的吗?
师:好的,看来其他组的同学的发现同他们是一样的,我们班的同学观察力和思考力非常强,那下面,我们就运用我们学会的本领来练一练,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下列等式各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你能( )中填上适当的数吗?
3.今天我和妈妈一起逛超市,看到体育用品柜台有下列物品:
4.小明在上课的时候,老师出了一道这样的题目:
四.课堂总结。
1.本节课你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2.师:同学们今天的表现非常出色,用自己善于发现的眼睛和聪明的头脑找到了加法算式中的规律,认识并理解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你看,数学家能总结出来的运算定律我们也能总结出来,我相信只要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勤动脑、多动手,一定可以把数学学得更棒!
五.板书设计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11
教学内容:
p.10~12。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包括初步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这是学生学习过长度、质量、时间及其计量单位后,认识的又一类量及其计量单位,这对于丰富学生对量及其计量单位的认识是十分有益的。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2、使学生初步了解测量、比较容量的方法,能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3、使学生联系实际感受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学习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教学难点:
形成一升的具体概念。
学具准备:
每生自带2件左右常见的容器。
教学过程:
一、教学容量。
1、(1)老师取两个大小明显有区别的容器,问:这两个容器,哪个可以装得更多?
在学生回答的时候,教学生用容量来说一说,指出:这个容器所能装的液体的多少,可称之为容量。
(2)拿两个差不多大的容器,让学生猜一猜哪个容量比较大。
当有分歧的时候,让学生说说用什么方法来验证猜想?(可装水倒一倒)
实验,(略)得出结论。
想象一下,如果反过来倒水,会出现什么情况?说明了什么?
完成书上的练习(1)和(2)
分别让学生把图的意思说一说,再得出某个结论。
(3)议一议:小红家水壶装满后可以倒5杯,小明家水壶可以装满后可以倒4杯。你认为哪家的水壶更大?为什么?
在学生说理的基础上,得出:要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因为倒的杯子可能有大有小,用它来比是不合适的。
二、认识1升
说说你通过昨天的预习,知道关于升的哪些知识?
1、计量液体的多少,才用做升做单位
2、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正好可以装1升水
拿出该正方体,从里面量它的棱长。问:为什么量里面而不是外面?
倒满水。倒入1升的量杯中,正好,指出:这么多水就是1升。
3、用学生带来的常见的容器来认识1升
(1)请学生把从家里带来的1升大的容器放在一起比一比。
分别指名问一问:你是怎么知道它的容量是1升?
指出:这些容器各不相同,但大致大小接近,容量都是1升。
(2)取出大于1升的容器。
分别请这部分学生举起该容器,其他同学可估一估其容量大约是几升。
可结合2.5升的可乐瓶,请学生想象一下,家里什么容器的`容量和它比较接近,大约是几升?
老师取一小盆,大家猜它的容量大约是多少?(实验得出:1升多一点)
想象:以它为参照,什么容器的容量和它比较接近,大约是几升呢?
比如:可用手比画一下,像电饭锅大约有2个这么高,那它的容量就可能是2升多。
取一脸盆,猜一猜,你洗一次脸大约要用几升水呢?(实验得出:2升)
以这一脸盆为参照,估计一下,边上的这桶水大约有多少升?(10升)
再看一看,教室里的这桶纯净水有多少升呢?(18.9升)这桶水你拎得动么?
介绍:成人一天一般要喝1到1.5升水,孩子要喝1升水,那你知道1升水大约是这样的几杯呢?
分别取几个大小不同的杯子倒一倒。
想一想,你每天的水喝够了么?
4、练习,完成(3)和(4)
三、全课总结
说说今天的学习,让你明白了哪些知识?
布置实践作业:以有刻度的容器,分别用倒水或看刻度等方法,去了解家中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12
学习目标:
1.经历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的过程,能正确辨认从前面、上面、左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2.经历从同一位置观察不同物体的过程,,明确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的形状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3.通过观察、操作、想象、判断等活动,培养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能正确辨认从前面、上面、左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教学难点:从观察的物体中抽象出平面图形。
学习过程:
一、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1.观察图形,理解题意。
题中的物体是由4个小正方体拼摆成的,前后共两行,前面一行有3个小正方体,后面一行有1个小正方体。通过观察,辨认三个平面图形分别是小华从什么位置看到的。
2.摆正方体,观察图形。
学生用学具照着书上图形操作,从不同方向观察,并且连线。
3.交流看法。
学生做完题以后,老师指名说说为什么这么连线。
4.教师根据书上图形,分析做题方法。
二、从同一位置观察不同形状的物体。
1.分析第一个图形。
照着书上图形摆小正方体,分别画出从上面、从左面、从前面看到的图形。
2、分析第二个图形。
教师引导学生说说,从上面看和从左面看到的正方形,忽略距离的远近,拉在同一个平面上。
3.分析第三个图形。
总结规律:从同一位置观察由相同个数的'小正方体拼摆成的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三、巩固练习。
1.摆一摆,看一看。
从左面、右面、上面看到的图形相同,从前面看到的图形不同。
2.易错题分析。
让学生摆一摆,看一看。从左面和从前面看到的图形相同,从上面看到的图形与左面、前面不同。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13
【教学内容】
课本第49页例3课堂活动第2题及练习十三。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小数及小数的计数单位,让学生会读小数。
2、进一步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3、通过对现实生活中一些自然、人文景观的数据的读写,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
【教学重点】
进一步认识小数及小数的计数单位;会读、写小数。
【教学难点】
小数部分的读法、写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小数,什么叫小数呢?一位小数表示几分之几?两位小数呢?三位小数呢?学生回忆整数读法并在全班交流。
揭示课题:同学们你们会读小数吗?今天我们就来探讨小数的读法。
二、自由讨论、学习新知
1、教师用卡片出示例
0.7,0.19
2、学生先自由读一读,再抽读。
3、议一议:读小数时要注意什么?
4、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再归纳小结小数的读法,强调整数部分与小数部分读法的不同。
三、巩固新知
1、同桌相互读数。(课堂活动第2题)
2、练习十三第4题。
让学生独立看题后,再把自己从题中获得的信息告诉同桌或全班同学。
3、练习十三第5题。
教师先引导学生认识表格,并向学生简介表中一些名称的含义。
再让学生看表分组接龙游戏。
4、练习十三第6题学生自己看图写数,三人板演,集体订正。
5、指导练习。
(1)第9题。
教师:5.6与5.7之间相差多少?让学生数一数,5.6与5.7之间平均分成了多少份?从而认识到把0.1平均分成10份,即比0.1更小的计数单位是0.01。因此,第1小题应该填两位小数。
同理,比0.01更小的计数单位是0.001,第2小题应该填三位小数。
填完后,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2)第10题。
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明白每个小数位上的数代表着什么。
四、拓展提高
1、练习十三第1、2、3、7、8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思考题:第12题用2,5和3个0写小数。
(1)1个0都不读出来的一位小数。
(2)3个0都读出来的小数。
让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后读一读。
3、课后作业:第11题和第13题。
回家请父母帮忙,与父母共同完成。
五、课后小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小数的读写
0.7读作:零点七
0.19读作:零点一九
3.08读作:三点零八
103.503读作:一百零三点五零三
读整数部分时按整数读法来读,读小数部分时顺次读出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
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14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牢记所有公式。
2.通过复习,发现学生以前知识中的问题,及时改正。
3.通过复习,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形成知识网络。
重点难点:
通过复习发现学生以前知识中的问题,及时帮助学生纠正,加深记忆教学目标
一、复习公式。
师:想一想你都学习过哪些运算定律和性质?
1.加法交换律:a+b=b+a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2.加法结合律;(a+b)+c=a+(b+c)
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3.乘法交换律:a×b=b×a
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4.乘法结合律:(a×b)×c=a×(b×c)或a×b×c=a×(b×c)
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这叫做和乘法结合律。
5.乘法分配律:(a+b)×c=a×c+b×c或(a-b)×c=a×c-b×c
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用:a×c+a×b=(a+b)×c或a×c-b×c=(a-b)×c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6.减法不变性质 :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等于第一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 a-b-c=a-(b+c)
7.商不变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倍数(零除外),商不变。a÷b=(a×c)÷(b×c)=(a÷c)÷(b÷c) (c≠0)(b≠0)
8.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差,等于先减去第一个数,再加上第二数,即:a-(b-c)=a-b+c
9.某个数先减去第一个数,再加上第二个数,等于某数减去这两个数的差:a-b+c=a-(b-c)
二、总结
这些定律和性质,大都可以推广,
加法交换律结合律:推广到多个数相加。
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推广到多个数相乘。
乘法分配律:推广到几个数的和或差乘以(或除以)一个数。
请同学们再记一下公式。
三、解题思路。
公式记熟了,遇到简算题,选择合适的'方法是关键。(板书:方法是关键)
一般来说,连加算式中,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连乘算式中;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津;在除法算式中,应用商不变性质;连减或加减混合算式中,应用减法的性质。
四、巩固练习
1.判断下面简算各题是否正确。
(1)99×4.4 (2)45÷2.5
=(100+1)×4.4 =(45×4)×(2.5×4)
=100×4.4+1×4.4 =180×10
=440+4.4 =1800
=444.4
(3)25×(0.4×9)
=25×0.4+25×9
=10+225
=235
2.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1)13÷2.5 (2)3.2×12.5×25
(3)(44×4)×25 (4)999×9
教学反思:
这堂课我设计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放手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相互探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完全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只是辅助性的导,包括后面例题的教学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本堂课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信都充分地得到了激发。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1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地进行小数加减法混合计算,并能选择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
2、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1、掌握小数加减混合计算的运算顺序,并能准确地计算。
2、能选择简便的方法准确计算。
教学准备:
购物小票、购物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出示课本超市购物图,笑笑在收银台结算账单。师:笑笑正在核对找回来的钱数对不对,让我们一起帮助她。
2、师出示购物小票,学生说说上面都有些什么内容?(生答货号、销售价、数量、应付款、实付款、实收、找零。)
3、师:怎样帮助笑笑核对找回来的钱数对不对?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小数的加减混合计算。(板书课题:小数的加减混合计算。)
二、合作交流,探究算法
1、核对小票。
师:同桌互相说说通过观察购物小票,你知道笑笑都买了什么吗?我们可以怎么帮她?
2、汇报学习情况,先把一个蛋糕和一瓶橙汁的价钱加在一起,然后用20元减去买东西花的'钱,看剩下的钱和购物小票上找零一项的钱数是不是一样。列式:20-(12.30+4.85)。
师指名学生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小组讨论,核对小票,还可以怎样算?引导学生探究还可以用买东西的钱加上找回的钱看是不是等于20元钱。列式为:12.30+4.85+2.85。
4、师生小结算法。
计算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时,按有括号先算括号里面的,没有括号要从左到右依次计算的顺序来计算。计算时,相同数位要对齐。
三、练习运用,体验成功
1、模拟购物。
师:我们小组合作,模拟购物。一人当售货员,其他三人扮演顾客,到货架上选自己需要的、喜欢的文具,选完后填到购物单中,请售货员算一算买这些商品要花多少钱?顾客再核对一下,售货员四人轮流当。小组合作模拟购物,并填购物单。
2、反馈练习。
(1)师:在计算这几种商品的总价时,你有比较简便的算法吗?
(2)小组交流。
(3)师生小结:在计算小数连加法时,使用加法交换律或者结合律可以使计算简便;在计算小数连减法时,两个减数如相加可凑整,先把两个减数相加,再从被减数中减去,也可使计算简便。
四、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师:我们学习了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今天让我们当一回家,为家人准备晚餐,选购食品。钱数在30元以内,你打算选购什么食品?
生写出自己的方案并列式计算出共花多少钱?如有剩余,余下多少钱?
五、小结全课: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购物小票
1.25+2.41=3.66 3.66-1.25=2.41
1.25 3.66
+2.41 -1.25
3.66 2.41
计算时只要小数点对齐,其他就和整数加减法一样了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下册教案11-15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的教案01-27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07-21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1-21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15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01-27
四年级下册教案数学03-17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及反思09-17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平移范文09-28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