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三年级优质教案(10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三年级优质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数学三年级优质教案1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2.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用具:挂图,数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 复习
完成口算除法的练习题一组。
学生听算,做完后集体订正。
二、 情境导入
同学们,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水平也在迅猛的发展.我们先进的社会,科技水平到底发展到什么程度 还有哪些领域还有待我们继续开发 你们想了解吗 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科技馆去参观.
三、 探索新知
1、 出示题目,提出问题:你从题目中都能获得哪些数据和信息?
学生认真读题,从题目中或信息及问题,并与同伴说一说。
2、 指名列式,板书。
学生先列出算式,然后思考算法,并在小组内交流。
3、 组织学生讨论算法。
将学生的算法板书在黑板上。
可能出现的方法:
1、 2×30=60 60÷2=30
2、 6÷2=3 60÷2=30
4、 将答案写在书上。
5、 完成试一试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体验乘除法之间的联系。
6、完成试一试第2题,并让学生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观察纵向的算式,发现规律,在小组内交流。
组织学生在小组和全班进行交流。
三、拓展应用
1. 60÷3 200÷5 240÷8 120÷4
560÷7 900÷3 180÷6 270÷9
2.一包糖共80块.分给2人,平均每人……
你发现了什么
3.这本书共170页,我已经看了90页.
⑴还剩多少页每看。 ⑵剩下的书,要在4天内看完,平均每天看多少页
小学数学三年级优质教案2
设计说明
吨这个质量单位比较抽象,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少接触,不易直接感受,因此在本节课,教师通过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组织算一算、估一估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感受和体验质量单位吨。
1.创设情境,丰富学生对吨的感性认识。
三年级的学生,生活经验很少,接触这些质量单位的机会更少。针对这种情况,光靠教师的讲解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创设学生喜欢的情境,充分利用PPT课件,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主动接受信息,丰富学生对吨的感性认识。
2.结合已有知识经验,让学生利用各种推理方法来解决问题。
在学生认识了吨,掌握了吨与千克的关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独立完成例8,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各种推理方法来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猜一猜同学或老师的体重。
2.讲故事。
张伯伯的农场今年获得了大丰收,收获了好多的'大米,张伯伯要把这些大米装在袋子里,准备运到城里出售,他会选择什么样的车呢?
设计意图:通过猜测游戏和故事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师生交流,探究新知
1.认识吨。
(1)出示课件,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张伯伯要运送大米,选择集装箱和火车运送,你知道它们分别能装多少吨货物吗?(学生看车厢上的数,说出它们的载质量)
(2)1吨到底有多重呢?还是让这些大米告诉我们答案吧!
课件出示:一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多少千克?
学生通过计算得出:10袋大米重1000千克。
(3)揭示课题:这10袋大米的质量就是1吨,吨是比千克还大的质量单位。(板书:1吨=1000千克)
2.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1)在班级里找到一名体重约25千克的同学,问:10名这样体重的同学大约共重多少千克?
40名这样体重的同学呢?(指出:40名这样体重的同学大约共重1吨。然后让班级的40名同学到前面站成密集队形,体会1吨的视觉效果)
(2)让学生完成课堂活动卡,丰富对吨的感性认识。
(3)联系生活实际,找一找质量是1吨的物体。
(4)说一说日常生活中什么情况下用吨作单位。
(计量鲸、大象的体重,计量煤炭、建筑用的沙石的质量等)
小学数学三年级优质教案3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1.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2.理解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算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进行口算训练)
12÷3=8÷4=6÷2=36÷6=
18÷9=45÷5=49÷7=56÷8=
2.口答
(1)90里有几个十?800里有几个百?60里有几个十?600里有几个百?
(2)300里有几个十?420里有几个十?540里有几个十?500里有几个十?
(二)情境引入
同学们,星期六淘气班将要到科技馆参观昆虫展。他们班一共有60人,想坐2辆车去科技馆,平均每辆车坐多少人?可以怎样列式,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学生列式:60÷2并说明自己的想法。(板书:60÷2=)
请学生说说60÷2的含义。
(三)探究算法
1.60÷2应该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自己先想一想,然后和小组同学说说你的想法。
2.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
3.全班交流算法:
①因为2×30=60,所以60÷2=30(想乘法做除法)
②因为60里有6个十,把6个十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个十,即30,所以60÷2=30
4.将答案写在书上,把答语补充完整。
5.拓展训练:
⑴如果我们60人,找3辆小汽车去科技馆,平均每辆小汽车坐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怎样计算呢?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60÷3=20(人)
(2)我们班和一班合起来共120人,如果坐2辆大轿车,平均每辆车坐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怎样计算呢?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20÷2=60(人)
6.完成试一试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组织学生比较上下算式,说说两个算式之间的联系。
7.完成试一试第2题。
⑴先让学生独立计算。
⑵组织全班交流
①抽几个整百数、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题,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算的。
②让学生比较每一组算式,用自己的话说说发现了什么?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你学到了什么?
(五)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交流后抽几题让学生说一说口算方法。
2.“练一练”第2题
先让学生结合本题情境图说说题目的意思,再让学生列出算式计算。最后,引导学生观察表格说说发现了什么?
3.“练一练”第3题
先让学生依题意独立解答,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4.“练一练”第4题
先准备好计算卡片,以“小组接力”的形式开展活动,即一位学生做好一题,下一位学生接下去做下一题,看哪个小组先完成题目并且正确率。游戏结束,让每一位学生把这8道题都独立做出来,并与同学交流。
小学数学三年级优质教案4
三维目标:
1、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交流、合作,自主认识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通过动手操作等丰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时间观念。
3、教育学生从小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借助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时钟
学具准备:
每人准备一个时钟、口算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新年联欢晚会的片段)
师:新年的钟声将敲响,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课件出示钟面,伴随着“滴答”声,让学生共同进行倒计时)
师:刚才,我们进行倒计时,象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我们就共同来认识这个新朋友。(板书课题)
二、 新授
(一)认识钟面上的秒
1、师:你知道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吗?请仔细观察你们所带的钟表,看看有什么发现。
2、学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3、学生反馈:
① 时钟有3根针,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针。
② 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
③ 如果是读取电子表上的时间时,让学生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电子表的读取方法进一步类推。
4、 体验1秒钟
① 师: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② 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
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③ 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
④ 小结:刚才,我们听到钟声“滴 答”一声就是一秒,我们拍一下手用1秒,数一个数也是用1秒。1秒的时间确实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举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
5、 师:(边拨秒针)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6,这表示经过几秒?从数字6走到8,表示经过几秒?请你轻轻告诉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
6、 你还知道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也是10秒?
(二)探索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1、师: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
2、让学生小组合作,仔细观察钟面,自主探索。
3、学生反馈。
4、小结:秒针走1圈,就是60秒,这时分针走1小格,也就是1分钟,所以1分=60秒。
(三)练习:体验1分钟
1、让学生看钟表,通过读秒来体验
1分钟的长短。
2、师:1分钟能做什么呢?
让学生分组画画、写字、做口算、摸脉搏体验1分钟实际的长短。
3、让学生举例,说说1分钟可以做什么事。
(四)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认识时间单位——秒)有了秒针,计时就更准确了,时针、分针、秒针在时间王国里分工合作,准确地为人们报时。
三、 巩固练习
1、做练习十四:
补充:
①我们上一节课的时间是40( )。
②小明跑100米要用19( )。
2、跑步比赛
师:让我们一起到紧张激烈的运动场上去看看。50米决赛刚结束,你能通过钟表的显示,说出运动员的成绩吗?从这张成绩表中,你能看出什么?
3、活动:
师:下课铃声响了,请大家安静,迅速地将课桌上的学习用品整理到书包里,看看需要多少时间。看谁整理得又快又好。(学生整理,教师报时)
师:相信大家今后每时每刻都能这样珍惜分分秒秒,做时间的主人。
四、 作业
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如练习十四第3题)
小学数学三年级优质教案5
教学内容:
课本1页至第3页例
1、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题;练习一中的第1至第3题。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意识。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初步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
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教具准备:
米尺、学生尺、长短两枝不同的铅笔、宽1厘米白纸条若干条、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形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出示两枝长短明显不同的铅笔,然后提问:这两枝铅笔哪枝长些?哪枝短些?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物体有长有短。
教师再提问:谁能说一说我们的数学课本的短边有多长?
让学生用带来的学具分组进行操作,教师巡视。
通过以上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由于测量工具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课题,指出:今天我们来学习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量米”做单位。
二、新授
1、教学例1 (1)认识米尺。
教师出示米尺,告诉学生这是“米尺”,用来量物体长度的尺子。请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尺子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汇报。教师介绍0刻度线
尺子的左端从0刻度开始表示起点(这叫尺的0刻度)在尺子上找1厘米,还有哪段是1厘米,你发现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2)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呢?你的尺子一共有多少厘米?问:2个1厘米是几厘米?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2教学例2
(1)教师在黑板上贴出一张纸条,估计一下大约有多长?想知道它的长度是多少,用什么量?
(2)教师拿出放大的米尺,讲讲如何量纸条的长度。
三、练习
1、让学生量一量课前准备好的纸条,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量的。
2、完成课本练习一第1至3题。
3、判断下面的量法对吗?说明理由。 (1)没有对准0刻度的。 (2)不是从零刻度量的。
4、如果尺子的前面断了,看不刻0刻度线,怎么办?
四、总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学会了什么本领?先让个别学生说,然后教师再小结。
五、作业设计:
1、填空
(1)量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 )作单位。 (2)图钉的长大约是( )厘米。
2、量一量
(1)你的铅笔长( )厘米。
(2)数学课本长( )厘米。
(3)你的笔盒长( )厘米。
小学数学三年级优质教案6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36-37页:《植树》
教学目标:
1、结合“植树”的现实情境,经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并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经历实际分物过程,再次体验分物过程与除法的内在联系,在与他人交流过程中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3、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会除法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发展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在与他人交流过程中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4分钟)
1.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道算式朋友,你们看喜欢吗? ●课件出示
(学生独立完成,比一比谁最棒!)
60÷3= 300 ÷6=
200 ÷5= 70 ×8=
11 × 5= 23 ×2=
2、导入
师:非常好!同学们知道3.12是什么日子吗?(生答:植树节)你知道植树有什么好处吗?
师:植树造林是全社会的大事,所以三年级3个班的学生要去植树, 植树前,他们都要去苗场领树苗(课件出示教材情景图)在领树苗时,他们遇到了一个难题,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板书课题:“植树”
二、引导探索,解决问题
1、出示主题图(课件出示)。
师:从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生回答)
师: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师:要求学生把信息和问题完整的说一说
引导得出:一共有36棵树苗,分给三个班,平均每班分到多少棵树苗? 分一分,算一算。
师: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怎样列算式,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并解答。36÷3
小组交流。“与同伴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探索口算方法。(可以通过摆小棒来帮助思考)
(1)用乘法想除法
12×3=36,所以36÷3=12(因为12乘3等于36,所以36除以3,就等于12)
(2)可以通过摆小棒来帮助思考。
师:引导学生得出:先分3捆小棒,每班一捆,得出算式30÷3=10,再分6根,每班2根,得出算式6÷3=2。每班分得1捆和2根,得出算式10+2=12
(3)如果在没有小棒的情况下怎样得出36÷3的结果?
师:引导学生得出:把36分成30和6,先用30除以3得10,在用6除以3得2,最后10加2得12。(30÷3=10 6÷3=2 10+2=12)
(4)直接口算
先用被除数十位上的.3除以3得1,把1写在十位上;再用被除数个位上的6除以3得2,把2写在个位上,这样就算出了得数是12。
师:为什么要把1写在十位上么?
这里的1表示的是1个十,所以要把1写在十位上。
(设计思考:这个环节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思维空间和交流空间,倡导算法多样化,注意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且不固定计算思路,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过渡语:每班的树苗分好了,三(1)班的学生开始栽树了,但在栽树之前他们要进行分组。
观察出示情景图(课件)
生读题,
师:能列出算式吗?
(48÷4=)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引导学生说出把48人,分成每4人一份,可以分成多少分?(48里面有多少个4)
(课件出示)48个点,每一个点代表一个学生,让学生独立分一分,然后交流。
通过操作,让学生观察出把48分成40和8,用40除以4,8除以4,把除得的商相加。( 怎么让学生上台分?这地方如果不用课件演示,而是准备一个点子图让学生画。)
(课件出示)口算过程:40÷4=10 ,
8÷4=2
10+2=12
3、课件出示:算一算,你发现了什么?
30÷3=
33÷3=
36÷3=
39÷3=
(1)学生独立算一算,病观察算式中的变化规律,与同伴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2)组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说清楚什么变化,被除数和商是怎样变化的?
课件演示:算式的规律是除以3不变,被除数每次加3,商每次增加1(增加1个3)。
(3)试着让学生写出如上面的算式,算一算结果,巩固学习到的方法。这题是让学生在发现 48÷4规律的基础上续写)
课件出示:提问你还可以写出一组算式吗?
40÷4=10
44÷4=11
48÷4=12
用你的发现尝试计算52÷4=(用上面发现的方法完成,重点引导学生用5除以4商1余1,余下的1在十位上,表示一个十,与个位上的2组成12÷4=.
(4)小结
师:小朋友请看刚刚算的这些题,它们的除数都是几位数?(一位)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板书)
三、巩固练习、检测反馈
课件出示
1、分一分,算一算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解决生活的问题(课件出示)
第1小题。一双鞋子的价钱是一副手套的几倍?
应该用除法解决。55÷5=11(倍)
答:一双鞋子的价钱是一副手套的11倍。
第2小题。一双鞋子的价钱比一副手套贵多少元?
应该用减法解决。55—5=50(元)
答:一双鞋子比一副手套贵50元。
师:同学们思维这么敏捷,下面我们来进行2分钟小竞赛。在规定的时间内看谁先到达终点
3、挑战赛。课件出示
学生独立算一算,然后交流,说说口算的方法。巩固整十、整百数以及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
(设计思考:这一环节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练习机会,在练习中,让学生解决
多信息,综合性、开放性较强的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了学生根据问题正确选择信息的能力,体会数学在生活的应用。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 你有什么收获?
今天我们学习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
老师给大家介绍了几种不同的口算方法。(有想乘法算除法;有直接用除法口算;还可以用小棒帮助算。)你最喜欢用那种方法,下课以后和你的小伙伴说一说。
五、作业
完成教材37页4、5题
板书设计:
植树---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
36÷3=12(棵)
答:平均每班分到12棵。
48÷4=12(组)
答:可以分成12组
小学数学三年级优质教案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初步了解复式统计表的格式,能正确地填写表格,并对表中数据进行合理分析。
过程目标:经历统计的全过程,体会复式统计表的产生及其优越性,增强统计的意识和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统计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它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数学学习兴趣。
学情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二年级已经学习了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了单式统计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生已经对统计表的结构填写方法、对表内数据的分析有了一定的基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对多张单式统计表进行合并,绘制出复式统计表。
教学重点:
认识复式统计表的结构,学会填写复式统计表,并能对统计表作简单分析。
突破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交流中掌握简单的数据分析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使学生形成统计观念。学会用统计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突破方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真正投入到统计的全过程中去。
教学过程:
一、创境导入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师:孩子们,学数学有用吗?在哪儿有用?
生自由回答: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师:孩子们,最近课间活动时,我们班总喜欢闹矛盾,出现一些不和谐的现象。我在想,这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在课间活动时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为此我下了功夫,做了调查,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照片)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活动照片:
师:这是我拍的一些你们课间活动的照片。孩子们在干什么呢?
生观察照片说说是些什么活动?
师:现在给你1分钟思考:你最常做的是哪一项课外活动?
2.出示4张单式统计表。
师:有答案了吧,现在我想又快又清楚地知道我们班同学最经常做的哪项活动,该采取什么方式进行调查呢?
生:全班举手表决。
2、收集整理数据,填写统计表。
3、解读分析,制造冲突
抢答游戏:
(1) 课间看书的男生多还是闲逛的男生多?
(2) 看书的女生多还是跳绳的男生多?
(3)闲逛的男生多还是闲逛的女生多?
(4)课间男生最喜欢干什么?女生呢?
制造冲突:在刚才的抢答游戏中你有什么感受?
生:找条件很麻烦,
师:那怎样解决?
生:合并成一张表
3.动手操作,解疑合探
小组合作完成,比比哪组最快。
学生展示合并过程,让学生说清楚为什么可以这样合并?(重复的地方去掉,更简洁)
师: 孩子们,你们真了不起,创造了这样一个4合1的统计表,我们给他取一个名字叫复式统计表,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师板书:复式统计表
师:为什么取这样的名字?
师小结板书:它把多张单式统计表合并复式统计表。
4、认识表头
师:我们来看看这个新朋友,你觉得哪里不合理,你想怎样改呢?
生说。引出表头。
请学生大声地介绍一遍表头。
5、变式表格
师:现在我把这个复式统计表变个样,你们还能看得懂吗?谁来说说它的组成。看来,他真的懂了,现在你们能这个表格填完整吗?
生说,再填数据。
6、感受优势
师:现在我们再来回答刚才的问题:
(1) 课间看书的男生多还是闲逛的男生多?
(2) 看书的女生多还是跳绳的男生多?
(3)闲逛的.男生多还是闲逛的女生多?
(4)课间男生最喜欢干什么?女生呢?
生再抢答,从而体会复式统计表的优势。
师:这样观察起来确实更方便了吧。这就是咱们复式统计表的优点。
7、分析数据
现在我们就来解决课前提出来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班课间会闹矛盾?
你们能读出这些数据背后的信息?
生:少拍球,会有危险。少闲逛,多看书。
师:看来用数据说话比老师说十遍、百遍更有用。这也是我们统计的最终目的。
三、生活中的复式统计表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见过复式统计表吗?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师展示:生活中的复式统计表如课程表、比赛、成绩
四、巩固练习
[课件出示]金牌统计表
师:孩子们,这张复式统计表完整了吗?
[根据回答依次出示:国家 届数]
找数据及数据的意义
请问28表示什么意思?[点击课件圈出28]
请问23表示什么意思?[点击课件圈出23]
(3)快速抢答
A、[课件出示]中国获得的金牌一届比一届多。
B、[课件出示] 俄罗斯获得的金牌一届比一届少。
C、[课件出示] 每届都是美国获得的金牌最多。
(4)增加行与列
五、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学得开心吗?有收获吗?
小学数学三年级优质教案8
教学内容:
教材第23~24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第1~6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其竖式的.简便写法,能正确地计算这类算题。
2.在研究算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合情推理能力和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算式的简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出示:3×2=7×2=13×2=3×20=7×200=21×4=
口算后讨论:你是怎样口算的?
二、教学新课
1.学习例题
⑴出示例题插图问:你从题中了解到哪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
⑵指名说出口算方法和结果。问:你是怎样由4×12=48想到4×120=480的?
⑶小结。
2.教学“试一试”
⑴让学生在书上计算,指名板演。
⑵指名板演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⑶问:第一题中乘数250末尾有一个0,积1500的末尾为什么有两个0?第二题算过7×9得63后,为什么积的末尾要添写2个0?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独立完成在书上,并进行评讲。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独立完成。组织讨论:每组上下两题有什么联系?计算方法有什么区别?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组织学生口算,体会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几百几十和几相乘的口算方法。
4.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引导学生读题。问:你能看懂表的内容吗?让我们计算什么?学生填表。问:观察这张表,你有什么发现?
四、总结评价,点拨学法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你是怎样掌握的,先互相说一说,再告诉大家。
五、作业:完成“想想做做”第2.5.6题。
教学反思:
(略)
小学数学三年级优质教案9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科书第10至第11页。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2.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3.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培养学习兴趣,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用具:
课件、幻灯、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复习
1、口算表内除法
6÷3,12÷4,18÷6,35÷7
2、口算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
30÷3,600÷2,560÷7,360÷9
说说你们是怎样想的?
3、师出题:84÷4
观察这道算式,比较与第1、第2题算式有什么不同?
4、根据这道算式你能编一道应用题吗?
二、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1、学生汇报所编应用题,尝试计算解答。
2、探索计算方法,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同桌互相交流计算方法。鼓励学生算法的'多样化。
3、全班汇报,交流思考方法。通过交流、讨论、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启发学生总结归纳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4、优化算法。你认为哪种方法?为什么?
师小结:同学们,这几种方法都是你们自己的想法,各有各的理由,你喜欢哪种就用哪种。
5、运用知识,解决例题。
(1)让生根据课件创设情境。
生:阳春三月,鸟语花香,一年一次的植树节到了,老师带领同学们在山坡下植树,他们又说又笑,干劲可大啦。
(2)在画面中加入条件“有36人,每组3人”。你能提出问题吗?
让生独立思考,提出解决的问题“可以分成多少组?”。
(3)你想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吗?
(4)让生独立思考后,列式解答;师巡视,了解学生情况。
(5)全班交流,指名说是怎样算的,允许学生多种方法并存。
三、灵活运用、拓展延伸
1、 46÷2 84÷4 630÷9 96÷3
66÷3 100÷5 720÷8 48÷2
2、7元 84元
⑴、一双鞋子的价钱是一副手套的几倍?
⑵、一双鞋子的价钱比一副手套贵多少倍?
⑶、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几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本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全课小结、自我评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请把你的收获与大家共同分享。
小学数学三年级优质教案10
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内容具有很强的操作性,需要学生根据以往的生活经验来估测从家到学校的距离。本节课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回顾、讨论、交流,在必要的时候适当予以指导、提示,而不是过多地干涉学生的活动,让学生自觉地获取知识,感受到学习的成就感。
1、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
通过解决“估一估,从你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来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经验总结估测的方法,在交流中体会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并针对不同情况结合学生的经验加以估测方法上的指导,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
2、及时总结,促进知识的生成。
在教学中,当学生把自己的想法都说出来之后,教师作以恰当的总结,帮助学生把没有表达清楚的地方进行完善。这样,不仅使学生受到了启迪,更提高了表达的'技巧和能力,从而得到成功的体验。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直尺
教学过程
⊙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你能用手势表示它们的长度吗?
2、估测一下面前的橡皮、铅笔有多长,书桌有多高,再用尺量一下,看谁估得准。
3、揭示课题:大家估测的结果与实际长度十分接近,这节课我们就来挑战一下估测更长的距离,你们有信心吗?(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先复习学过的长度单位,并让学生用手势比划一下,加深学生对这些长度单位的理解。再让学生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为本节课的学习进行预热。
⊙联系实际,学习估测方法
1、(课件出示教材27页例6)估一估,从你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引导学生想一想自己上学采用的是哪种交通方式。(步行、骑自行车、坐公共汽车等)
(3)每天上学在路上要花多长时间?
2、小组合作,探究、交流估测的方法。(出示课堂活动卡)
(1)汇报估测结果。
预设生1:我走200步大约是100米,从家到学校需要走600步,大约是300米。
生2:我从家到学校需要坐3站公共汽车,每站地约500米,大约1500米远。
生3:走100米我大约要用2分钟,从家到学校我大约要走10分钟,约500米。
(2)说一说你喜欢哪种估测方法,从你家到学校的距离适合用哪种方法来估测。
3、总结估测较长距离的方法。
方法一步数估测法。先看走100米需要走多少步,再数出从家到学校一共走多少步,然后换算出结果。
方法二时间估测法。先看走100米需要多长时间,再统计从家到学校一共需要多长时间,然后换算出结果。
方法三站点估测法。公共汽车走一站地大约是500米,只要知道从家到学校需要走几站地就能估算出结果了。
师小结:同学们的估测方法真多,也都很巧妙。大家在估测的时候都知道要确定一个单位长度,然后看从家到学校有几个这样的单位长度,就能估算出结果了。
4、反馈练习。
完成教材27页下面“做一做”。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估测,并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使自己的估测更合理、更准确;然后对大家的估测方法进行总结提炼,加深学生的理解并形成技能。
【小学数学三年级优质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三年级优质教案01-13
小学数学优质课教案07-22
数学优质教案11-05
小学数学三年级优质教案10篇01-13
小学数学优质课教案9篇02-05
小学数学优质课教案(9篇)02-05
小学数学优质课教案15篇01-02
小学数学优质课教案(15篇)01-02
小学数学优质课教案6篇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