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时间:2024-07-31 19:11:26 宜欢 小学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精选15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精选15篇)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1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48~49页整理与练习练习与应用第8~12题,探索与实践第13~14题,评价与反思。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能正确地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能应用因数、倍数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或探索数的一些简单规律或特点。

  2.使学生整理并进一步理解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能在思考、解决问题中有条理地思考,培养观察、比较、归纳等思维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解决问题和探索实践过程中,感受获得方法、发现规律的喜悦,体会数学的奇妙,培养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培养回顾反思、客观评价的意识、习惯和品质。

  教学重点:

  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教学难点:

  探索、理解简单规律。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引入

  1.复习旧知。

  让学生计算练习与应用第8题,直接写出得数。 口答得数,说说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是怎样算的。

  2.回顾内容。

  引导:我们上节课整理与练习了因数和倍数,重点练习与应用了哪些内容?

  你能找出12和8这两个数的因数和倍数吗?(板书:1 2 8)自己找一找,把因数和倍数写下来。

  交流:12的因数和倍数各有哪些?8呢?(因数和倍数分别对应板书) 提问:比较两个数的因数,你能找出怎样的.数?比较倍数呢?

  3.引入复习。

  提问:那什么叫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呢?

  引入:今天的数学课,我们继续整理与练习因数和倍数,在上节课复习的基础上,重点整理与练习公因数和公倍数的知识。通过这节课的复习,要进一步认识公因数和公倍数,特别要能正确地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同时还要通过探索与实践,发现一些关于数的特征的简单规律。

  二、练习与应用

  1.整理方法。

  引导:我们已经从上面的练习中了解了公因数和公倍数的意义,能不能自己举出两个数的例子,找出公因数和公倍数?每个同学独立完成。

  指名交流自己的例子,教师选择两个例子板书过程。 让同桌同学互相交流自己的例子,说出公因数和公倍数。

  提问:黑板上的例子里,最大公因数是几,最小公倍数是几?怎样找出来的?

  那现在说一说,求公因数和公倍数的方法各是怎样的?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一般方法是怎样的?

  2.做练习与应用第9题。

  (1)要求学生完成前四组题,先求最大公因数,再求最小公倍数。

  (2)交流:这四组数各是怎样找最小公倍数的,结果各是几?说一说你的方法。(根据交流板书过程和结果)

  3.做练习与应用第10题。

  学生读题,弄清题意:每次分别按3格和4格走,找出两种棋都走到的格子涂上颜色。 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找出这些格子,涂上颜色。

  三、探索与实践

  1.做探索与实践第13题。

  2.做探索与实践第14题。

  四、评价总结

  1.评价反思。

  让学生对照评价内容,反思自己三个方面的学习表现,在☆上涂色表示。 交流评价结果,肯定全班的学习表现,提出以后的学习希望和要求。

  2.交流收获。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整理与练习,你对这部分内容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体会?

  3.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与应用第9题后四组题,第11、12题。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2

  学习内容:

  长方体的认识(教材第18~19页的内容及第21~22页练习五的1、2、3、6、7题)。

  学习目标:

  1.初步认识立体图形、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2.通过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继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形成勇于探索、善于合作交流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具运用:

  一些长方体物品,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谈话引入,回忆以前学过哪些几何图形?它们都是什么图形?(由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

  2.投影出示教材第18页的主题图。提问:这些还是平面图形吗?(不是)教师:这些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它们都是立体图形。提问:在这些立体图形中有一种物体是长方体,谁能指出哪些是长方体?

  3.举例: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长方体的物体?长方体又具有什么特征呢?引出新课并板书课题。

  二、新课讲授

  1.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1)请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学具,摸一摸,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长方体有平平的面)

  板书:面

  (2)再请学生摸一摸长方体相邻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有什么?讲述:把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

  板书:棱

  (3)再请同学摸一摸三条棱相交的地方有什么?(一个点)讲述:把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板书:顶点

  (4)师生在长方体教具上指出面、棱、顶点。学生依次说出名称。

  2.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1)面的认识。

  ①请学生拿出长方体学具,按照一定的顺序数一数,长方体一共有几个面?(6个面)有几组相对的面?(3组)前?后,上?下,左?右。

  ②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的6个面各是什么形状的?

  板书:6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教师分别出示这两种情况的教具。

  ③引导学生进一步验证长方体相对的面的特征。

  板书: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④请学生完整叙述长方体面的特征。

  (2)棱的认识。教师出示长方体框架教具,引导学生注意观察

  ①长方体有几条棱?②这些棱可分为几组?③哪些棱的长度相等?通过以上三个问题,分组讨论,实际测量。根据学生汇报后并板书: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教师:请大家把长方体棱的特征完整地总结一下。

  (3)顶点的认识。课件演示:先闪动三条棱再分别闪动三条棱相交的点。

  师:请你们按照一定的顺序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板书:8个顶点。

  指名让学生把长方体的'特征完整地总结一下。

  3.认识长方体的直观图。

  (1)请学生拿出长方体学具,放在桌面上观察,最多能看到它的几个面?(三个面)

  (2)怎样把长方体画在纸上或黑板上。

  4.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1)讨论:要知道长方体12条棱的长度,只要量哪几条棱就可以了?

  (2)归纳:我们把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习惯上,长方体的位置固定以后,我们把底面中较长的棱叫做长,较短的棱叫做宽,和底面垂直的棱叫做高。

  (3)拓展:老师将长方体横放、竖放,让学生分别说出长方体的长、宽、高。

  三、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19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21页练习五的第1、2、3、6、7题。

  (1)第1题:此题是让学生观察长方体纸巾盒,说出各个面的形状,哪些面形状是相同的?各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同桌合作。

  (2)第2题:求长方体的棱长和。

  (3)第4题: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长方体棱之间的关系,如:各组棱互相平行;与其中一条棱垂直的几条棱相互平行等。

  (4)第6题、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长方体,知道了长方体的相关知识,谁愿意来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板书设计:

  第1课时长方体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长方体的六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下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3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47~48页整理与练习回顾与整理和练习与应用第1~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加深认识因数和倍数,能找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进一步认识质数和合数;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进一步认识偶数和奇数;加深理解质因数,能正确分解质因数。

  2.使学生能整理因数和倍数的知识内容,感受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能应用相关概念进行分析、判断、推理,进一步掌握思考、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积累数学思维的初步经验,提高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能力;加深对数的认识,进一步发展数感。

  3.使学生主动参与回顾、整理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等活动,培养乐于思考的品质和与同伴互相交流、倾听等合作意识和能力;感受数学方面的知识积累和进步,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整理、应用因数和倍数的知识。

  教学难点:

  应用概念正确判断、推理。

  教学准备:

  小黑板、准备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学具。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谈话:最近的数学课,我们学习了哪方面的内容?回忆一下,都学到了哪些知识? 揭题:我们已经学完了因数和倍数这一单元的内容,今天开始主要整理与练习这一单元内容。(板书课题)通过整理与练习,我们要进一多认识因数与倍数,2.5.3的倍数的特征,能熟练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的`方法;能判断偶数和奇数、质数和合数,了解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能正确分解质因数,提高对数的特征的认识,加深对数的认识。

  二、回顾与整理

  1.回顾讨论。 出示讨论题

  (1)你是怎样理解因数和倍数的?举例说明你的认识。

  (2)2、5、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我们是怎样发现的?

  (3)自然数可以怎样分类,各能分成哪几类?举例说说什么是质因数和分解质因数。

  (4)什么是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结合讨论适当记录自己的认识或例子。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4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页的例1、例2和试一试,完成练一练和练习一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联系与区别,体会方程就是一类特殊的等式。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

  教学难点:

  会列方程表示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出示例1的.天平图,让学生观察。

  提问:图中画的是什么?从图中能知道些什么?想到什么?

  2.引导

  (1)让不熟悉天平不认识天平的学生认识天平,了解天平的作用。

  (2)如果学生能主动列出等式,告诉学生:像“50+50=100”这样的式子是等式,并让学生说说这个等式表示的意思;如果学生不能列出等式,则可提出“你会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

  二、教学例2

  1.出示例2的天平图,引导学生分别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

  2.引导:告诉学生这些式子中的“x”都是未知数;观察这些式子,说一说写出的式子中哪些是等式,这些等式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3.讨论和交流:写出的式子中,有几个是等式,有几个不是,而写出的等式都含有未知数,在此基础上,揭示方程的概念。

  三、完成练一练

  1.下面的式子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

  2.将每个算式中用图形表示的未知数改写成字母。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1题

  先仔细观察题中的式子,在小组里说说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再全班交流。要告诉学生,方程中的未知数可以用x表示,也可以用y表示,还可以用其他字母表示,以免学生误以为方程是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

  2.完成练习一第2题

  五、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六、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

  板书设计:

  方程的意义

  X+50=100

  X+X=100

  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5

  教学内容:

  教科书P89-90练习十三第4-10题

  教学目标:

  1.学生进一步感受圆的特征,能熟练地用圆规画指定大小的圆,了解圆心、半径与圆的位置、大小之间的联系,会运用圆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现象或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比较等活动,加深对圆的认识,提高操作实践的能力,培养比较、抽象及概括等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主动参与操作、实践等活动,体验圆在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知识的价值和作用。

  教学重点:

  认识圆的相关属性

  教学难点:

  理解、归纳圆的相关属性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进行圆的有关练习

  二、练习指导

  1.判断。

  (1)圆的直径是半径的2倍。( )

  (2)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 )

  (3)画圆时,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

  (4)要画直径是4厘米的.圆,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是4厘( )

  (5)半径是2厘米的圆比直径是3厘米的圆大。( )

  2.完成练习十三第4题。

  生口算,校对得数

  3.完成练习十三第5题。

  (1)学生先独立在书上画圆,再和同桌比一比,看谁画的圆大?

  (2)小组讨论:在正方形内画一个最大的圆,圆的半径是多少?怎么确定最大圆的半径?

  (3) 学生试画最大的圆。

  (4)全班交流

  ① 展示学生画的正方形内最大的圆。

  ② 指名说一说怎么确定正方形内最大圆的半径?圆的半径和正方形的边长有什么关系?

  ③ 圆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4.完成练习十三第6题。

  (1)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和同桌交流。

  (2)全班交流:比较圆的大小,其实就是比圆的半径或直径的大小。

  5.完成练习十三第7题。

  生填空,交流填法

  问:圆的位置与什么有关?

  三、拓展练习

  1.完成练习十三第8题。

  生思考,说说自己的发现

  交流:为什么这样测量圆的直径?

  2.完成练习十三第9题。

  生思考,小组讨论

  指出:因为同一个圆的所有半径都相等,所以车轴装在圆心位置上,无论车论怎样滚动,车轴到地面的距离都保持不变。这样就可以使行驶的车辆始终保持平稳状态。

  3.完成练习十三第10题。

  先说出对称轴的条数,再画一画

  四、总结延伸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6

  教学内容:

  教科书P 92-93例4、例5,试一试、练一练和练习十四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的周长,认识圆周率,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应用圆的周长公式计算周长,解决周长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测量、计算和交流、归纳等活动过程,推导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积累推导计算公式的学习过程,发展分析、综合和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积累参与实验探究,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感受探索计算公式的成功,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推导圆的周长公式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4。

  1.谈话:同学们,我们经常听人们说:我买了一个28的自行车。我买了一个24英寸的彩电。这里的28和24英寸都是表示物体规格的数字。

  2.课件出示例4题目及图示,全班交流:你从图中了解哪些信息?

  3.小组交流:从你课前滚动大小不同的圆片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4.课件演示车轮滚动,验证学生的发现。

  5.全班交流

  你觉得圆的周长和圆的什么关系?(直径越大,圆也就越大,所以周长也越长。因为直径是半径的`2倍,所以说圆的周长跟半径也有关。)

  二、教学例5。

  1.课件出示例5,全班交流:这样的实验你们课前做了吗?

  2.拿出课前探究圆周长与圆的直径关系实验单,小组交流并演示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

  周长/cm 直径/cm 周长除以直径的商

  (保留两位小数)

  3.指名汇报,全班交流。

  ⑴ 各小组派一名同学展示实验记录单,介绍实验过程。

  ⑵ 纵观各组的实验结果,你们有什么发现?

  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

  4.学生自学课本93页,了解圆周率及我国古代数学家的杰出研究成果。

  5.概括圆周长公式。

  ⑴ 圆周率用字母表示,如果圆周长用字母C表示,直径用字母d表示,谁来说一说、C、d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板书:Cd=,C=d ,C=d)

  ⑵ 求圆的周长用哪个公式?(C=d或C=2r)

  三、巩固拓展

  1.完成试一试

  ⑴ 学生独立计算。

  ⑵ 全班展示交流。

  2.完成练一练。

  3.完成练习十四第1题。

  学生独立计算,再全班交流。

  4.完成练习十四第2题。

  ⑴ 学生独立计算。

  ⑵ 全班展示交流。

  ⑶ 学生订正。

  5.完成练习十四第3题。

  指名口头列式,学生集体计算。

  交流:为什么求是车轮的周长?

  6.完成练习十四第4题。

  学生独立计算后再汇报交流。

  四、总结延伸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7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43~44页例1 1、例1 2和“练一练’’,第46练习七第9~10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认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能用列举的方法求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能通过直观图理解两个数的倍数及公倍数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借助直观认识公倍数,理解公倍数的特征;通过列举探索求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体会方法的合理和多样;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能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发展分析、推理等能力。

  3.使学生主动参加思考和探索活动,感受学习的收获,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求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教学难点:

  理解求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揭题:我们已经学习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今天这节课学习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板书课题)

  提问:看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想法? 你对公倍数有哪些想法?对最小公倍数呢?

  引导:大家交流的想法,实际上是联系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进行联想,提出自己的想法。这样的学习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学好数学。那刚才大家的想法是不是正确呢?现在,我们一起来研究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知

  1.认识公倍数。

  (1)出示例11,让学生说说知道了些什么,提出的什么问题。

  引导: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铺两个正方形,哪个正好铺满,哪个不能铺满?看图想一想是为什么,你能不能根据自己的想法写出算式来说明理由,并和同桌互相说一说?

  交流:哪个正方形能正好铺满,哪个不能铺满?

  提问:联系铺满长方形的图形,观察列出的算式,你觉得6和3、2这两个数有怎样的'关系?

  说明:6既是3的倍数,又是2的倍数,是3和2公有的倍数。

  (2)引导:想一想,这个长方形纸片还能正好铺满边长多少厘米的正方形?为什么?和同桌说说你的想法。

  交流:还能正好铺满边长多少厘米的正方形?你是怎样想的?(明确可以正好铺满边长12厘米、18厘米的正方形)

  你发现正方形的边长厘米数只要满足什么条件,就能用这个长方形正好铺满? 像这样能被正好铺满的正方形有多少个,能找得完吗?

  (3) 引导:现在你发现,6、12、18、24这些数和2、3都有什么关系?说说你的想法。 指出:同学们的理解还真不错!大家发现6、12、18、24这样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也就是2和3公有的倍数,我们称它们是2和3的公倍数。(板书:公倍数)

  追问:8是2和3的公倍数吗?为什么不是?

  那哪些数是2和3的公倍数呢?(板书:6,12 ,18,24是2和3的公倍数)为什么公倍数里要用省略号?你还能任意再说几个2和3的公倍数吗?

  2.求公倍数。

  出示例12,明确要找6和9的公倍数和最小的公倍数。

  让学生独立找出6和9的公倍数和最小的公倍数,与同桌交流自己的 方法。 交流:你是怎样找出6和9的公倍数和最小的公倍数的?

  结合学生交流,教师板书用不同方法找的过程和结论,使学生领会。

  小结:大家用不同的方法找出了6和9的公倍数有18,36,54其中’最小的是18。 18是6和9的最小公倍数。

  追问:有没有最大的公倍数?为什么?

  说明:两个数的公倍数有无数个,没有最大的公倍数。两个数的公倍数里最小的一个,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板书:最小公倍数——公倍数中最小的一个)

  3.用集合图表示公倍数。

  引导:你也能用圆圈图表示6的倍数、9的倍数和公倍数的关系吗?自己画一画。 学生交流,呈现集合相交的图,(图见教材,略)分别标注出“6的倍数”“9的倍数”“6和9的公倍数”,并强调三个部分都有无数个数,都要用省略号表示。

  让学生看直观图说说,哪些数是6的倍数,哪些数是9的倍数,哪些数是6和9的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是几。

  指出:从图上可以直接看出,6和9公有的倍数,是它们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三、巩固深化

  1.做“练一练”第1题。

  2.做“练一练”第2题。

  3.做练习七第9题。

  4.做练习七第10题。

  四、总结提升

  引导:今今天学习的是什么内容?什么是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可以怎样找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写公倍数时要注意什么?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8

  一、教学内容概述

  本册数学教材主要围绕“简易方程”这一单元展开,旨在通过具体情境帮助学生理解等式的含义、方程的意义,以及等式的性质,并学会解简单的方程。同时,还涉及质数、合数等概念的教学,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探索。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联系与区别,知道方程是一类特殊的等式。

  掌握等式的性质,即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

  学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会列方程解答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理解质数、合数的`意义,会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知道100以内的质数。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方程的过程,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等式的性质,能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理解质数、合数的概念,会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会列方程解答简单的实际问题;区分奇数、质数、偶数、合数;建立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空间想象力。

  四、课时安排

  本单元的教学建议安排为12课时左右,具体分配如下:

  方程的意义(2课时)

  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联系与区别。

  会列方程表示数量关系。

  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1)(2课时)

  理解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学会用等式的这一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2)(2课时)

  理解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

  学会用等式的这一性质解含有乘除法的简单方程。

  质数和合数(2课时)

  理解质数、合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制作100以内的质数表。

  长方体和正方体(2课时)

  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理解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复习与巩固(2课时)

  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巩固,查漏补缺。

  通过练习提高解题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五、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挂图、小黑板、实物模型(如天平、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等。

  学具准备:学生自备笔记本、铅笔、橡皮等学习用品。

  六、教学过程示例

  以“方程的意义”第一课时为例,教学过程如下:

  引入新课

  通过天平图等具体情境引入等式和方程的概念。

  新课讲授

  出示天平图,引导学生观察并列出等式。

  引导学生理解方程的含义,即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讨论并交流:写出的式子中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这些等式和方程有什么共同特点?

  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中的练一练和练习一的相关题目。

  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回指导。

  全课小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引导学生总结方程的意义及特点。

  布置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或教材中的相关练习。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9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基础数学概念,如质数、合数、方程等。

  学会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如列方程解答实际问题。

  理解等式的性质,并能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

  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认真审题、仔细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简易方程

  等式的含义与方程的`意义

  认识等式和方程,了解等式与方程的关系。

  学会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并判断哪些式子是等式,哪些是方程。

  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

  理解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掌握利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如只含有加法或减法运算的方程。

  进一步理解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并能用此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第二单元:质数与合数

  质数与合数的概念

  理解质数、合数的意义,会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知道100以内的质数,熟悉20以内的质数。

  制作质数表

  学习制作100以内的质数表,掌握筛选法等方法。

  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它们的特征。

  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如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学习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解决与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体积相关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等式的性质,能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并能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及其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会列方程解答简单的实际问题。

  区分奇数、质数、偶数、合数等概念。

  建立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空间想象力。

  四、教学方法

  直观演示法:利用天平、实物等教具进行直观演示,帮助学生理解等式的含义和方程的意义。

  动手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如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等,掌握其特征。

  讨论交流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分享彼此的想法和见解,促进思维的碰撞和融合。

  练习巩固法:通过大量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应用能力。

  五、课时安排

  根据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的具体内容,课时安排可能因学校、教师等因素而有所不同。但一般来说,每个单元和课题都会安排相应的课时进行教学和练习。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10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方程的基本概念,能够列方程表示数量关系,并会解简单的方程。

  使学生理解等式的性质,掌握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的方法。

  使学生理解质数、合数的概念,能够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并熟悉100以内的质数。

  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和应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等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通过动手操作和实践活动,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

  简易方程:等式的含义与方程的意义,等式的性质(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解方程,列方程解答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质数与合数:质数、合数的概念,判断质数、合数的方法,制作质数表。

  长方体和正方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体积的计算,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方程的含义,掌握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的方法。

  理解质数、合数的概念,会判断质数、合数。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会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

  难点:

  会列方程解答简单的实际问题。

  区分奇数、质数、偶数、合数的概念。

  建立空间观念,培养空间想象力。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挂图、小黑板等教学辅助工具

  学生用的学具(如小圆木棒、橡皮泥等,用于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

  五、教学过程

  以“简易方程”单元中的“方程的意义”为例,教学过程可能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导入新课:

  通过天平图等具体情境,引导学生认识等式和方程,了解等式与方程的关系。

  新知讲授:

  出示例题,让学生观察并尝试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

  引导学生讨论和交流,揭示方程的概念,即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讲解方程中的未知数可以用不同的字母表示,不仅仅是x。

  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对方程意义的理解。

  小组讨论,分享解题思路和答案。

  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方程的意义和重要性。

  提醒学生注意方程与等式的区别和联系。

  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1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会列方程表示数量关系。

  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认识质数、合数的概念,会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

  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归纳总结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简易方程

  等式的含义与方程的意义:

  通过天平图等直观情境,认识等式和方程,了解等式与方程的关系。

  揭示方程的概念,即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

  探索并理解“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探索并理解“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学会解只含有加法、减法、乘法或除法运算的简单方程。

  2. 质数与合数

  质数与合数的.概念:

  写出1~20各数的因数,根据因数的个数进行分类。

  揭示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即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的数叫做合数。

  质数与合数的判断:

  判断给定数中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制作100以内的质数表。

  3. 长方体和正方体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通过观察实物和动手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等特征。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性质,如长方体的长、宽、高,正方体的棱长等。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关系:

  理解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体会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等式的性质,能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掌握质数和合数的概念,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难点:

  会列方程解答简单的实际问题。

  区分奇数、质数、偶数、合数。

  建立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空间想象力。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设备、挂图、小黑板等。

  实物模型(如天平、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

  练习题和补充习题。

  五、课时安排

  根据教学内容和难易程度,通常可以安排多个课时进行教学。例如,简易方程部分可以安排4-6课时,质数与合数部分可以安排2-3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部分可以安排2-3课时。

  六、教学过程示例(以“方程的意义”为例)

  导入新课:

  通过天平图等直观情境引入等式和方程的概念。

  新课讲授:

  出示例1的天平图,让学生观察并尝试列出等式。

  引导学生理解等式的含义,并揭示方程的概念。

  出示例2的天平图,让学生分别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并讨论哪些式子是等式,哪些式子是方程。

  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一中的相关题目,加深对方程概念的理解。

  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方程的意义和等式的性质。

  布置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1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同分母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能够熟练地进行分数加减法的计算,并能正确解答相关应用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讨论、合作等方式,经历分数加减法计算法则的探索过程。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概括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同分母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通分过程及计算结果的化简。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练习本等教学用具。

  预习作业:让学生提前复习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为学习分数加减法做好准备。

  四、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复习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为学习分数加减法打下基础。

  通过具体情境引入分数加减法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知探究

  出示例题,引导学生发现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难点在于分母不同。

  讲解通分的方法,强调通分后分母相同,再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

  练习巩固,注意通分过程和计算结果的化简。

  出示例题,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特点。

  总结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练习巩固,注意检查结果是否能约分。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巩固练习

  设计多层次的练习题,包括基础题、提高题和拓展题,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鼓励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并在小组内交流解题思路和方法。

  总结提升

  引导学生总结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和注意事项。

  强调分数加减法的实际应用价值,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分数加减法的应用实例。

  布置作业

  完成教材上的相关练习题。

  预习下节课内容,思考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1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分数加减法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等方法,理解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认真审题、仔细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及通分过程。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分数卡片、练习纸等。

  四、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复习分数的意义,引导学生回忆分数的基本性质。

  出示几组分数,让学生判断哪些是同分母分数,哪些是异分母分数。

  新知探究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异分母分数如何相加减。

  介绍通分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通分的必要性。

  示范通分过程,强调通分后转化为同分母分数进行计算。

  归纳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先通分,再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

  创设情境,引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发现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规律。

  归纳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巩固练习

  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包括基本计算、实际应用等。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

  总结提升

  引导学生总结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强调注意事项。

  鼓励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提出疑问。

  作业设计

  完成教材上的相关练习题。

  自主设计几道分数加减法的题目,并解答。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1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并掌握等式的基本性质,能熟练解形如x+a=b、ax=b等类型的方程。

  熟练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算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理解并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掌握约分、通分、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

  理解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方法,能进行简便计算。

  理解体积与重量的关系,会计算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物体的重量。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讨论、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经历由多样到优化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规范书写和自觉检验的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等式的基本性质及其应用。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算法及估算。

  分数的基本性质及约分、通分、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

  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方法。

  体积与重量的'关系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熟练掌握解方程的方法和步骤。

  灵活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算法解决实际问题。

  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复杂的分数问题。

  熟练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简便计算方法。

  理解并应用体积与重量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和原理。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促进学生思维的碰撞和拓展。

  实践法:通过动手操作、实验观察等方式,使学生直观感受数学知识。

  练习法:通过大量的练习,巩固学生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四、教学过程示例

  复习导入:

  复习方程的意义,引导学生回忆什么是方程。

  出示情境图,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算术方法解决。

  新知讲授:

  引导学生尝试用方程解决问题,列出形如x+a=b的方程。

  利用实物演示(如天平),通过提问引导学生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一: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引导学生自己思考、探索x的值的求法,并在小组讨论后汇报。

  巩固练习:

  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交流答案。

  强调解方程的每一步都是等式,注意书写规范。

  总结提升: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强调等式的基本性质的重要性。

  强调解方程的方法和步骤,以及书写规范的重要性。

  作业布置:

  布置适量的练习题,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算术思维向方程思维的转变,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要重视对学生书写规范的要求,从一开始就强化书写规范,促进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形成。

  要关注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1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一,并能较熟练地运用它解形如x+a=b的方程。

  能较为熟练地运用形如x+a=b的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初步理解方程的解、解方程的含义,会检验给出的未知数的值是不是某方程的解。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讨论、交流等活动,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培养学生规范书写和自觉检验的好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对等式的基本性质一的理解和运用。

  掌握解形如x+a=b的方程的依据、步骤和书写格式。

  能较为熟练地运用形如x+a=b的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掌握解形如x+a=b的方程的依据、步骤和书写格式。

  较为熟练地运用形如x+a=b的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天平图片、情境图等)

  实物演示工具(如天平模型)

  学生预习材料

  四、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复习方程的意义,引导学生回忆方程的基本形式。

  通过情境图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算术方法和方程方法解决。

  新课讲授:

  学生自己思考、探索x的值的求法。

  小组讨论后汇报,强调解方程的每一步都是等式,而不是递等式。

  教师引导学生规范书写解方程的过程。

  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一:利用实物演示(如天平),通过提问引导学生理解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列出方程:根据情境图列出形如x+a=b的方程。

  探索解方程的方法:

  巩固练习:

  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交流解法。

  强调检验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用方程法检验解的正确性。

  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强调解方程的方法和步骤。

  强调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区别。

  作业布置:

  完成教材上的相关练习题。

  预习下一节内容。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下册教案12-27

小学数学下册教案11-15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09-28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1-24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02-06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1-02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03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精选20篇)07-04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15篇)01-04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精选15篇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