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1-03 11:42:59 小学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荐】关于小学数学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小学数学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荐】关于小学数学教案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1

  学习内容:

  《圆的认识》(六年级上册第57、58页内容。)

  学习目标:

  1、知道圆各部分的名称。

  2、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3、学会用圆规画圆。

  学习重点:学会用圆规画圆,掌握圆的'特征。

  学习难点:能熟练地画出规定大小的圆。

  学习准备:圆形纸片、圆规、米尺、铅笔、彩笔。

  课前

  搜集信息:生活中哪里见到圆?

  动手操作:剪好一个圆片。

  课中

  自主学习:

  1、填空:

  圆中心的一点叫做(),用字母( )表示。

  连接( )和( )任意一点的()叫做半径。

  通过( )并且( )的( )叫做直径。

  2、用红彩笔描出圆中的半径,用蓝彩笔描出圆中的直径。

  合作探究:

  探究一:完成学习卡

  探究二:

  用圆规画圆时,圆规两脚叉开的距离等于( )的长度。

  ( )决定圆的位置,()决定圆的大小。

  达标训练:

  (一)基础题(必做)

  1、判断。

  在同一个圆内只可以画100条半径。 () 直径是半径的2倍。()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中,直径最长。 ()任意两条半径都可以组成一条直径。 ()

  2、填表。

  (二)拓展题(选做)

  用圆规和尺子画一自己喜欢的组合图形。

  综合评价: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

  课后

  课外作业:课本练习十三

  知识延伸:用圆规和尺子画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小学数学一年级(上海版)第一学期P30

  认知目标:1、通过补充,会求缺少的加数。

  2、会根据提供的情景,叙述有关补充情节,并解答。

  能力目标:1、还缺几个可以继续往前数,也可以对和进行分拆。

  2、培养学生看图表述的能力和探究的精神。

  情感目标:经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感受自己身边的数学知识,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知道通过补充求缺少的加数。

  教学难点:根据提供的情景,叙述有关补充的情节,并解答。

  教学准备:课件、学具等

  教学设计思想:

  新教材十分注重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过程,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认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新数学课程给学生越来越充分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时间操作的机会。现实的、有趣的和探索性的数学学习活动将成为数学课程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为此在本课设计中,我尽量遵循二期课改理念,体现我校小班化教育的特点,从一下几方面考虑:

  1、基于学生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数学教学。

  学生学习新知,首先必须具备接纳新知的原有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在学习新知前,要帮助学生整理原有的认知结构和已有经验,为学新知作准备。因此课伊始,我设计了上超市的情景,让学生在模拟的购物活动中做好学习的准备,并一次来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兴趣。

  2、在生动有趣的情景中进行教学。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正字法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身边有趣事例的的调查活动,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学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正字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

  教学难点:

  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问题。

  教学方法:

  讨论法、观察法、情景法、分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具准备:

  操行统计表、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设情景问题置疑,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六一儿童节就要来了,我们班上要出两个节目,大家觉得我们可以出什么呢?

  生:唱歌、跳舞、绘画、走时装步??。

  师:不错,合唱、舞蹈、小品、乐器我们可以考虑一下,我们可以从这四类节目中选出两个,我们怎么决定出哪两个节目呢?这就要用到我们一年级时所学的统计知识。老师想让大家投票来决定,下面老师请每组讨论出两个节目,等会投票。板书课题:“统计”

  二、探究新知(随时注意给表现突出的大组或个人加五星和红旗)

  1.收集数据的过程

  师:我们要知道哪两个节目的票数第一步就需要我们来收集数据。

  板书“收集数据”

  师:小组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教师行间巡视,对方法收集好的小组和合作愉快的小组加五星)

  师:下面请各小组汇报交流各种方法,并说说本小组认为最简单的记录方法,谈谈为什么?

  师: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个新的方法正字法,下面组长就把讨论结果在黑板上按“正”字的书写顺序画一笔画。(学生按大组顺序上台投票配上音乐伴奏曲)

  2.整理数据的过程

  师:请大家整理好每种节目的票数,再填到统计表中,我们数“正”字笔画的过程,就是我们整理数据的过程。(板书“整理数据”)

  师:为了能够使每种节目的数目更直观的表示出来,让我们来共同制作统计图。(小组讨论汇报交流,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在条形统计图下板书节目种类。)师:0是起点,如果1格表示1票,则数轴上依次应标的数字是1、2、3??糟了,合唱的票数最多有8票,只有5格,不够涂该怎么办呢?

  师:下面请小组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生:(汇报交流结果)一个格子不表示1票,而把它表示成两票刚好用4个半格子??

  师:大家觉得他的方法可行吗?没错,我们可以用一个格子表示2票。请大家分别在条形统计图上用这种方法表示出每种节目的票数。老师想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来画一画。

  师:一个格子表示几票要根据统计表中数量最多的项目和每竖行总共的格子数来确定。

  3.描述、分析的过程

  师:从黑板上的统计表和统计图中你看出了些什么?知道了什么,明白了什么?生:??的票最多???的票最少?最多的比最少的多几票?知道了条形统计图中一个格子不但可以表示1个人或物,还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表示2个或3个甚至更多个人或物。

  师:刚才大家的.回答就是我们对统计表描述分析的过程(板书“描述、分析”)

  三、联系生活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要用到我们的统计知识,比如跟跟妈妈一起去超市购物回来,我们可以统计买的什么种类的商品最多;老师在班上要统计哪一组的五角星最多,哪一组的表现最优秀等等。回家后大家继续找一找能够用到统计的例子,下节课我们一起来说一说。

  四、描述分析

  这个案例能贴近学生生活,从学生感兴趣的事例中选取素材进行教学。案例中,教师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从熟悉有趣的“庆六一”开联欢会出节目出发。由于学生喜欢的节目很多,可是出2个节目,产生进行统计活动的需要,必须从同学们喜欢的节目中选取最多人喜欢的2个节目。只有通过统计才能确定出哪2个节目。让学生经历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逐步体会统计的必要性。在这样一个良好的情境中,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合作、交流,课堂成了学生创造灵感的空间。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以历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笔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地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计算过程(方法)

  教学难点: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计算过程的理解。

  教学准备:

  挂图、小黑板、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下面各题

  40×2,42÷2,84÷4,90÷3。

  60÷3,36÷3,99÷9,66÷2。

  (42÷2要说说是怎样想的)。

  二、导入

  我们知道,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时,应先从被除数的位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的上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板书课题)

  三、教学例题

  1、出示挂图。

  (1)学生看图

  (2)问:

  ①从图中你可以知道些什么?要求什么?

  ②要求“每班能分到多少个”该怎样列式?(板书52÷2)

  ③52÷2=?你会用竖式计算吗?(学生尝试,让一生板演)

  计算的过程有没有什么发现?十位上的5除以2不能除尽,那么这题到底怎样来计算,结果是多少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用小棒代替羽毛球来分一分。(一捆小棒代替一筒羽毛球)

  (3)学生动手操作。

  汇报操作结果:你是怎样分的?最后每个班分得几个羽毛球?

  (4)教师根据生的汇报再次演示分法:

  ①先把5捆平均成2份,每份2捆,剩下1捆,再把1捆拆开,变成十根再与剩下的2根合起来就是12根,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最后得到26根。

  ②先把剩下1捆拆开先分,再分2根。

  ③全部拆开分。

  (4)问:请同学们比较一下,第①②种分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5)这两种分法都是先把整捆的分,多下来的捆拆开来分。

  (6)谁能再来完整地说说刚才我们是怎样分小棒的?

  (7)同桌互相说一说,分一分。

  2、教学笔算

  (1)根据刚才摆小棒的过程,52÷2的笔算该怎样写呢?(板书)谁来说说52÷2的`笔算该怎样算呢?先算哪一位上的?

  (2)十位上余下来的1表示什么意思?接下去该怎样除?

  (3)请你接下去除。完成书上第7页上的例题。

  (4)谁来告诉大家,刚才是怎样除的?(把关键的地方用红笔标出来)

  追问:十位上剩下1以后怎样除的?

  (5)检验:这道题计算是不是正确呢?可以怎样检验?

  (6)比一比:52÷2和口算题中的42÷2,在计算时有什么不同?(补充板书:首位不能整除)

  3、练一练

  (1)完成“想想做做”第一题的前2题。

  ①评讲:当十位上有余数时,接下去要怎样算?

  ②同桌互相校对。

  (2)其他题独立完成。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1)出示前2组题,让学生任选一组进行计算。

  (2)出示后两组题,分组练习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

  2、做“想想做做”第6题。

  (1)先让学生然算。

  (2)问:你是怎样想的?

  通过计算来验证估算得对不对。

  3、做“想想做做”第4题。

  (1)让学生独立观察,理解图意。

  (2)提问:不计算,你能说说哪种分法的组数多些?

  (3)还可以每组几人来分?

  4、完成“想想做做”。

  (1)你能根据图提出一些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吗?

  (2)同相互说一说,指名说,全班一起列式计算。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上,在摆摆、说说、算算中你有哪些收获?

  五、课堂练习

  做“想想做做”第2题。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5

  【教学设计】

  百分数在日常生活中运用非常广泛,它源于分数,又有别于一般分数。在教学百分数意义时,我适当改进教材内容,为学生的研究活动提供比较感兴趣、比较贴近实际的材料,从生活常见实例出发,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生活中去学习百分数。通过比较得出百分数的概念,即"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然后通过学生的有针对性的自学讨论,补充完善对百分数的认识。要特别注意的是百分数只表示两个数相比的一种关系,不表示一个数值。百分数的后面不能带单位表示一个具体的量。这就是百分数与分数之间的区别,所以百分数也叫做百分比或百分率。教学中,我注意孕含百分数应用题的基本思想,可通过让学生分析一些百分数表示谁与谁比,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并抓住一些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资料,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思想教育。练习充分考虑到趣味性、层次性和针对性,有的放矢。

  教学目标:

  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学会读写百分数,初步认识百分数的应用。

  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激发学生形成积极主动探究的学习兴趣。

  教具:

  多媒体

  学习准备:

  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数,填写到调查记录单上。

  教学过程:

  里庄是个篮球之乡,村村都有篮球场,是不是?同学们爱篮球、画篮球、更爱玩篮球。谁能告诉我班里谁打篮球棒?前阶段举行的.全国第十届运动会上,知道男篮和女篮冠军都给哪个队拿走的吗?(解放军队),我们江苏获得多少块金牌?

  一、报道引入,揭示课题

  (出示)10月23日,全国十运会在江苏南京隆重闭幕。我们江苏队获得56块金牌,占了金牌总数的12%,解放军队获得的金牌数是金牌总数的9%,广东队获得的金牌数是金牌总数的10%。

  同学们,这三个队中,你们知道哪个队获得的金牌数多呢?然后呢?少的又是哪个队?

  你是怎么知道的?能具体说说看吗?如果把金牌总数看作是100份的话,江苏队就获得了——12份,解放军队?广东队?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百分数的意义。(板书:百分数的意义)

  二、寻找生活中的百分数,理解意义

  老师在课前布置大家收集一些生活中的百分数?带来了吗?

  (1)从生活中的百分数引出意义

  A、实物投影学生收集的百分数。说一说,这个百分数是谁与谁比的。

  板书:是的

  B、像这样,请同桌交流你收集的这个百分数的意义。

  C、我们现在已经接触了各种各样的百分数了,同学们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样的数,就能把它叫做百分数了呢?

  板书: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

  (2)巩固对意义的理解

  老师收集两条信息。

  (出示)我国耕地面积约占世界的5%,人口却占世界的20%。目前,我国的耕地面积由于沙漠化、开发等因素,还在不断减少。

  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不到14%,而日本却高达60%。尽管如此,日本却从中国大量进口一次性筷子,很少砍伐本国树木。

  问:这条信息中的百分数的意义是什么?看了这句话你还有什么想法?

  过渡:现在,我们已经知道百分数的意义?你还知道有关百分数的什么知识?

  那你还想知道百分数的什么知识?

  (根据学生的提问,有选择、有顺序的板书:读写法、用途、和分数的区别……)

  三、自学课本,探究交流

  1、自学是我们高年级同学常用的有效方法。看书P89-90

  要求:默读、划出重要地方——思考所提问题——自由交流,看能解决其中的哪些问题?或者你还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生默读后,引导自由交流)

  全班交流,解答问题。

  (1)读法:读黑板上的百分数。

  写法:请学生上来,大家一起边说边写。

  (2)用途:便于统计和比较,因为百分数的分母都是100。

  是吗?让我们来试一试,能不能用刚学到的百分数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

  哪组是最佳投篮组。

  组别投球数投中数

  甲组5043

  乙组200180

  丙组300252四人小组分工计算,请其中的一个同学汇报。

  汇报,我们一下子比较选出了最佳投篮组了。

  (3)和分数的区别

  我们还是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说明吧!

  (出示)下面哪几个分数可以用百分数来表示?为什么?

  一堆煤97/100吨,运走了它的75/100。

  23/100米相当于46/100米的50/100。

  (口答)

  因此我们知道,百分数只能表示……,而分数呢?

  现在,你认为分数和百分数在意义上有何区别?

  (出示)“一堆煤97/100吨”不能改写成97%吨。为什么?

  小结:通过我们的自学交流,我们已经掌握了百分数的(指读)意义、读写法、用途以及它和分数的区别。下面,我们就通过练习检查一下同学的掌握情况。

  走入生活,实践运用

  1、填一填:P91第4题

  看谁填得又对又快!

  2、根据这些读法,写出百分数

  出示:百分之五十

  百分之三点五

  百分之一百

  百分之二十四点七

  百分之一百三十

  百分之零点六五

  百分之一

  百分之五点七

  百分之二百八十点三

  百分之七十

  学生动笔书写的过程中,教师突然叫停笔。

  A、你写好几个,完成了任务的百分之几?

  B、完成了任务的百分之一百的举手(展示评价)

  C、请同学们读出其中最小的一个百分数,最大的、等于1的、等于二分之一的。

  3、辩一辩:

  1.分母是100的分数就叫做百分数。

  2.我们羊毛衫厂的产品质量特好,一件羊毛衫中的羊毛含量可达200%。

  3.下周一大扫除,各班派10%的同学打扫,那每班派出的人数一样多。

  4.一根绳长50%米。

  四、小结

  1、同学们,今天,我们就学习了百分数的意义。

  愉快吗?

  问题?

  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交待:……知识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对自己今天的学习满意吗?满意度可以达到百分之多少?

  2、老师送大家一句名言,与大家共勉:

  天才=99%的汗水+1%的灵感

  3、课外作业:收集一段含有百分数的资料,分析这个百分数的意义,谈谈感受,写成一篇数学小论文。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6

  教学内容:教材第48~49页的24时计时法,例1、例2和练一练,练习十第1~5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2、使学生初步认识时间和时刻的区别,学会计算简单的求经过时间的问题,并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学具:教具钟面、学生准备学具钟面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提问口答。我们学过哪些时间单位?1个世纪是多少年?一年是多少个月?1个月的天数有哪几种情况?

  2、引入新课。一天又叫做一日。一日是多少小时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24时计时法。

  二、教学新课1、教学24时计时法。

  (1)说明:1天就是1日,1日的时间就是一昼夜。在一日的时间里,钟表上的时针正好走两圈。想一想,一日共多少小时?

  (2)演示:第一圈从夜里12时也就是0时起,夜里1时、2时、3时上午8时、9时、到中午12时,是12时。

  提问:这是从夜里12时起走了几圈?现在是什么时候的12时?经过了多少小时?

  板书下面的直线图:第二圈再从中午12时走,下午1时、2时、3时、晚上8时、9时、再到夜里12时,也就是第二天的0时,也是12小时。提问:第二圈是从中午12时到什么时候的12时?也就是经过了多少小时?板书直线图:

  提问:谁来说一说在一日里,钟表上的时针走了怎样的两圈,共多少小时?

  追问:一日等于多少小时?板书:1日=24小时

  指出:从夜里12时起,走一圈正好是中午12时,是12小时;再走一圈到午夜12时又走了12小时,共24小时,所以1日等于24小时。

  (3)认识24时计时法。说明:像上面这样分上午几时和下午几时来记时的方法,通常叫做普通计时法。邮电、交通、广播电视等部门为了记时方便,不使上午和下午时间混淆,一般都采用的是从0时到24时的记时方法。就是把时针走第二圈时,时针所指的钟表上的数分别加上12:下午1时叫13时、下午2时教14时晚上12时叫几时?24时也就是第二天的几时?

  指出:像这样的0时到24时的'记时方法,通常叫做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比,上午的时刻相同,下午的时刻要把普通计时法的时刻数加上12。中央电视台每天19时播放新闻联播节目,这里的19时就是下午几时?

  说明:在24时计时法里只要直接说几时,比较方便,在普通计时法里,一定要说明是上午几时或者是下午几时。

  (4)巩固练习练一练第1题。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在课本上。练习十第1题。小黑板出示,学生口答。练习十第2题。小黑板出示,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写在作业本上。集体订正。强调普通计时法要说明是上午还是下午。

  2、教学求经过时间。

  (1) 教学例1。出示例题,读题。画直线图。

  提问:题里用的是什么计时法?

  这辆汽车从南京的开车时刻是什么时候?

  到达上海的时刻是什么时候?要求什么?

  说明:求路上用了多少小时,就是求14时30分到18时30分经过了多少时间?

  追问:路上用了多少小时?你是怎样想的?这里的14时30分、18时30分指的是什么?4小时指的是什么?

  (2)教学例2。出示例2,指名读题。提问:题里用的是什么计时法?在24时计时法里,这两个时刻各是几时?每天从8时到19时,营业了多少时间怎样计算?老师板书。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巩固如何判断直线的互相平行与互相垂直。

  2、通过练习巩固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画指定度数的角。

  教学重难点:会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画指定度数的角,会判断直线的互相平行与互相垂直。

  课前准备:实物投影,量角器,三角板,圆形纸,长方形纸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本单元的知识重点

  1、直线、线段与射线的.特点与读法

  2、平行、垂直的定义及平行线、垂线的画法

  3、角的度量及画法

  二、练一练

  1、第一题下图是北京城区地图的一部分,请你找出两组互相平行、两组互相垂直的道路(让学生说说判断的方法)

  2、第二题说一说,在你的学校附近,哪两条道路是互相平行的?哪两条道路是互相垂直的?可以让学生画个草图

  3、第三题先估计,再量出下面各角的度数思考,角的边不够长,不能指到量角器上的准确度数,该怎么办?(把角的一边延长)

  4、第四题

  (1)将一张圆形纸对折三次,得到的角是多少度?

  A、学生试做,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

  B、引导学生发现,每对折一次,所得到的角是原来的一半。

  C、摊开折过后的纸,在这张纸上你能找到哪些度数的角。

  小组合作,可画一画。

  (2)用长方形纸分别折出45°,135°的角可先让学生独立操作,再全班交流。

  三、复习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

  练习二第3、4题:先让学生估一估角的大小,再用量角器测。

  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练习二第5题:

  这是一道操作题,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规律,解决问题。这道题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讨论、发现规律、解决问题。

  2、练习二第6题:

  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观察找出图中的直角、锐角、钝角,然后与同学交流。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8

  教学内容:教材第61页练习十二第8~12题

  教学要求:

  1、 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笔算加、减法的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相差关系三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各类应用题的分析、解题的思路,能正确地解答三类不同的应用题,进一步培养分析、综合、推理、判断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计算练习

  做练习十二第8题后两题(加和减)

  1、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做在作业本上。

  2、 集体订正,让学生重点说一说计算过程。

  3、 提问:笔算加法和笔算减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加法计算个位满十要怎么办?减法计算个位不够减怎么办?

  二、应用题练习

  1、 看图列式

  (1) 示线段图。(用线段图分别表示蓝墨水28瓶,红墨水20瓶,求蓝墨水比红墨水多几瓶)

  请小朋友说说图上是什么意思?

  哪种墨水的`瓶数多?怎样列式?为什么用减法算?28-20表示什么意思?这道题的问题还可以怎样提?为什么?

  (2) 在图上改变已知数和问题,成为求蓝墨水瓶数的题。

  让学生说说现在图里的意思? 怎样列式?为什么要用加法算?

  (3) 谁能改变和问题,成为求红墨水瓶数的题?(根据改变两个条件和问题) 怎样列式?

  2、 针对性练习

  现在,说说第一句中是哪种数量多,它可以分成哪两部分。

  (1) 小猴子比大猴子多几只?

  (2) 公鸡比母鸡少几只?

  (3) 松树比杨树少10棵。

  (4) 红金鱼比黄金鱼多5条。

  师:我们分清了谁多、谁少,就可以根据题目的意思来分析数量关系,解答应用题。

  3、 完成练习十二第9题

  先做第一题,做完后提问:这个问题还可以怎样提?

  想一想,这道题里有哪三个数量?(张芳养17只,徐军养26只,徐军比张芳多养9只)

  根据三个数量,还可以编成另外两道应用题。

  做第(2)(3)题

  做完后指出:虽然每道题里的三个数量都一样,但由于条件和问题不同,所以解答的方法和算式也不一样。因此,解答应用题先要分清条件和问题,然后根据条件和问题的联系,确定用什么方法算。

  4、 做练习十二第10题

  让学生说明题意,明确和绿旗面数都是与哪种旗比的。为什么解题的方法一样?

  三、课堂作业

  练习十二第8题前4道计算题,第11题、12题。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9

  素质教育目标:

  ㈠知识教学点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初步形成质量的概念,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2、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3、使学生了解用秤称物品的方法。

  ㈡能力训练点

  1、发展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自主选择合适的秤称物品。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品质量的意识。

  ㈢情感教育点

  1、引导学生关心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数学。

  2、使学生感悟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提高审美意识。

  教具准备: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盘秤、有奖竞猜的物品、一个1角硬币

  (学生用)六人一组:10个1角硬币、10克、20克、30克、50克、100克的物品,2包500克的盐、苹果、饼干、石头、米、花生米、果冻等......

  重点: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难点:培养学生估测意识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

  师:今天森林里发生了一件大事,我们也去凑凑热闹好吗?

  生:好!

  师:我们去看一看。

  1、观看课件演示:(熊猫森林超市开张情景)

  咦,什么声音,这么热闹?

  噢,原来今天是熊猫森林超市开张的日子。

  2、课件显示(超市内部场景)

  师:好,我们进去看一看,你看到了什么?

  (生自由说出看到的商品名称、质量、有数字、有克和千克...)

  3、(出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克和千克。(板书课题)

  4、请打开课本P86页。

  二、认识称。

  师:要知道物品的轻重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

  生:用秤来称。

  师:那么你知道哪些称呢?

  生:(多媒体课件出示盘秤、台秤、电子秤、天平、弹簧秤、磅秤。)

  师:你在哪见过这些秤?

  生1:我在超市卖食品的地方见过电子秤。

  生2:卖水果的地方有盘秤。

  生3:我见过夏天卖西瓜的用磅秤。......

  师:大家真留意身边的事物。

  三、感觉体验,形成质量观念。

  1、认识1克。

  师:同学们请看这是什么?(1角硬币)你猜一猜有多重呢?

  生:1克......

  师:我们用天平来称一称。请看屏幕。(播放录像)

  师:你们真棒,一枚1角的硬币约重1克。请大家拿一枚1角硬币放在手中掂一掂,好啦,感觉怎么样?

  生:很轻。

  师:大家知道1克的重量了,现在找一找生活中有那些物品的重量大约是1克。

  生:乒乓球、小发夹、药片、小螺丝、纽扣、图钉......

  师:你们真利害能找到这么多大约1克的物品,那你还能找出10克、50克、100克的物品吗?

  生:......

  师:大家真聪明,找到这么多以克为单位不同重量的物品。

  师:请大家从篮子里找出100克的物品。看哪一组找得最快。准备开始。

  师:大家都来感觉一下。

  2、认识千克

  师:刚才第二小组找100克的物品又快又好,现在我们再来找出1包500克的物品,准备开始!

  师:找得好快啊!这是一包500克的盐。(500克)

  师:一袋盐500克,那么两袋呢?(生答师板书:1000克)

  师:我们在验证之前一齐来认识盘称。我们一齐来观察一下。(观察盘称认识盘称)

  生:(汇报)

  师:现在我们把两袋盐放在一起,用盘秤称一称。那么大家知道有多重啊?(学生操作称量)

  生:1千克

  师:1000克里面有几个1克呢?(1000个)

  师:那么1000克和1千克哪一个重呢?(相等)我们一齐来读一读。

  师:老师想到超市买几样东西你能帮帮老师吗?(能)

  [要求:请各组合作帮忙称出1千克的物品]

  学生汇报:我们组称了6个苹果是1千克......

  师:通过称量,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这六袋物品重量相同,都是1千克。

  生:我发现1千克的石头少,1千克的饼干多。

  生:我发现虽然1千克的石头少,1千克的饼干多,但是他们的重量是一样的。

  师:你们的发现可真多!谢谢大家的帮忙。

  师:现在我们每人轮流掂一掂,试一试这1千克的感觉,各小组也可以交换物品试一试。

  师:感觉怎么样。

  生:我觉得1千克很重。

  生:我觉得1千克比1克重多了。

  生:我觉得1克比1千克轻很多。

  师:真的吗?好了,我们拿出1克和1千克的物品比一比。

  师:感觉怎么样。

  生:1克很轻,1千克很重。

  生:1克比1千克轻很多。......

  师:一般情况下,我们称较重的`物品用千克做单位,称较轻的物品用克做单位。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P86,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四、联系生活,巩固练习

  同学们学了这么多知识,熊猫老板很想请大家去他的超市帮忙,你愿意吗?听听熊猫老板的要求吧?(想成为我的职员可不容易,要经过三关的考验。勇敢的小朋友请来吧!)你们有信心吗?

  第一关:1、书P88页2。

  2、书P89页4。

  3、书P89页5。

  第二关:判断提。(学生用动作判断)

  (1)一个1角硬币重1克,10个1角硬币重1千克。()

  (2)5千克比5000克要轻一些。()

  (3)小明重25千克。()

  (4)1千克铁比1千克棉花重。()

  第三关:亮亮去春游写了一篇日记请小组合作找出不对的地方并改正。(课件出示)

  亮亮今天春游啦!他为自己准备了可口的食物:有50千克重的两个,150克重的一个...他们班游玩的地点是动物园,在那里亮亮看到了许多动物,他最喜欢重达3000克的、和脖子长达3克的。

  五、有奖竞猜活动

  师:这节课同学们学得这么好,老师想送些礼物给大家。请看,想要吗?

  师:呵呵,都想要,不过,得先猜猜它有多重?哪个小组猜对了奖品就是你们组的!

  (每组一分物品学生通过掂一掂,估一估说出重量。)

  六、小结。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10

  学情分析: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并能灵活运用长方形面积计算和平行四边形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将为后面学习梯形、三角形、圆的面积及立体图形的面积奠定基础,因此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剪、移、补等活动,让学生主动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及积极参与、团结合作、主动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和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

  师:多媒体,平行四边形。

  生:剪刀、三角板、平行四边形纸片、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1.谈话:同学们,你们来猜一猜,今天我们要学习什么知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你怎么知道?(黑板上写着)你真是个善于观察的孩子。(师板书)大家齐读课题。

  二、自学互学,探究新知。

  (一)引出数学思想方法,激起学生探索的兴趣。

  1、师:同学们,我们之前学会计算哪些图形的面积?(长方形,正方形)我们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将要学习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都是数学家们动手实验得来的,今天,你们想不想像数学家一样,自已动手实验,找到求平行四边形面

  积的方法?(想)研究是要讲究方法的,今天的研究,我们将要用到什么数学思想方法呢?大家能猜到吗?

  2、师:下面请大家做一道练习。求出下面图形的面积。谁能勇敢地把自己的答案说出来?(生答: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9×5=45m2)

  师:利用公式计算面积非常地快。(师根据学生说的板书长方形面积公式,并贴一个长方形的图)

  师:那第二个图形呢,谁能用快简捷的方法算出它的面积?(生:把中间的图形移到下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然后再计算面积,10×6=60m2)

  师:还有别的移法吗?(师课件演示另一种移法)看一看,这样移,可以吗?

  3、师:刚才这位同学非常机灵的把原来的组合图形,转化成了我们学过的长方形,再计算面积。其实这就是数学家们常用的一种思想方法,猜一猜是什么?(转化)你们同意她的`想法吗?(同意)我们数学家呀,就是把这种方法叫做转化。(师板书:转化)

  师:转化就是把未知的变成已知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用转化的数学思想,研究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师:怎样用转化的数学思想,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呢?请同学们拿出三角板,铅笔,剪刀,根据屏幕上的提示,用转化的数学思想,把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

  (二)动手操作,深入探究。

  1、学生自已动作操作,并与同桌交流,师巡视。(时间:4分钟)

  2、师:老师把你们的作品拍成图片,看,你们能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什么图形(长方形)你们真会思考,动手能力也强,有数学家的风采。老师不知道怎么剪,我想请同学们来教教老师。其它同学在下面监督,有问题随时提出。

  (生:先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再沿着高剪,向右平移,变成我们学过的长方形。)

  师:跟他们的方法一样的,举手。(生举)真棒。同学们成功的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长方形,掌声鼓励鼓励自己。

  3、课件演示强调剪拼要注意的事项。

  师:昨天,老师也剪几个平行四边形,看一看。行不行?大家一起说?(不行)为什么?(因为这样剪,就变不成我们学过的图形了)对,所以,我们一定要沿高剪,这样才能拼成我们学过的长方形。

  师:那老师这就去剪拼。这样剪行不行?(不行)为什么?(这样剪,面积就变了)你同意吗?你能再说说吗?转化时,我们不能改变原来面积的大小,面积变了,求出的还是原来图形的面积吗?(不是)

  师:我们把刚才操作的过程通过电脑再演示一次。(电脑演示剪的各种方法。)有些同学还有别的方法以,我们一块来看看图片。

  4、找到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联系。

  师:通过我们自己动手操作,把平行四边形形转化成了长方形,我们能不能发现它们之间的等量关系,找到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呢?请同学们根据屏幕上的问题,小组内互相交流,找到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计算方法。

  生汇报。师电脑展示

  师:你们找到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了吗?(找到了)请你们大声地告诉现场的老师(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为什么是底乘高?(因为长方形的长等于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高)说得真完整,把掌声送给他。

  师:用S表示面积,a表示底,h表示高,你能不能用字母表示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s=ah)

  (三)总结

  1、师:今天,我们五(4)的同学,用转化的数学思想,通过画、剪、拼的等方法,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板书:推导)恭喜你们,个个都是小小数学家了。

  赶紧用热烈的掌声送给自己。

  (四)数方格,验证公式

  1、数方格

  师:以前我们用数方格的方法找到了长方形面积,其实,我们同样可以用数方格的方法,找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看着屏幕上的,我们一块来数一数。

  师:再一次观察表格中的数据,我们同样找到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而且也再一次验证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以高)。

  2、师:通过公式观察,如果我们要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必须要知道哪两个条件?(底和高)谁的底和高?老师的答案中比你的多了两个字,为什么得强调是对应的?比如这一个平行四边形,7cm对应的高是(6cm),5cm对应的高是(8.4cm)。

  三、练习巩固,大显身手。

  师:下面,就用我们的研究成果,去解决问题。

  四、总结升华

  1、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2、师:看来同学们的收获还真不少!不但学会了知识,而且还掌握了一种方法—转化。通过转化,我们可以找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解决新问题。这种数学思想方法非常重要,在我们的数学学习中会经常用到它。希望同学们以后能运用这种方法去解决更多的难题。好,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五、板书设计。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转化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s=ah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11

  教学要求:

  1、会根据统计的要求,收集、整理数据,并能制作统计表。

  2、能根据统计表作出分析、预测或判断和决策。

  3、培养学生统计的意识,并能应用统计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让学生体验统计的过程,感悟统计的方法。

  重点:学会收集、整理数据,并学会制作简单的统计表。

  难点:怎样去实际收集数据,能根据统计表作出预测或决策。

  教学过程:

  一、统计本班学生双休日最喜欢的活动情况。

  1、同学们,双休日你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整理并板书:体育运动、玩电脑、学音乐、看书学习、出去旅游。

  2、怎么知道大家双休日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呢?(生:要进行调查和统计)

  (板书课题:简单的统计)

  3、怎样进行统计呢?(讨论得出:可以划正字,或举手数一数等)

  4、请小组统计员统计每种情况的人数。(各组当堂推选出统计员,要求进行统计)

  5、师总结:刚才统计员通过举手数出了每种情况的人数,这个过程叫收集数据,为了科学准确,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板书:收集数据,不重复,不遗漏)

  6、请大统计员把每种情况的人数进行分类整理,把各种情况的人数加起来(指定全班统计员整理并合计)。这个过程叫整理数据(板书:整理数据)

  7、把统计出来的数据整理到一张表格里去,这张表格叫做统计表,叫什么统计表呢?(XX班星期天最喜欢做什么的情况统计表)。学生回答每种情况的人数,教师填好统计表,并填好合计人数。是什么时间制作的?(注上制表时间)。这个过程叫做制作统计表。

  8、看了这张统计表,你发现什么?想到什么?

  刚才我们对这张统计表进行了分析,并做出了判断、预测和决策。(板书:进行分析,判断、预测和决策)

  9、 你统计了我们一个班的情况,得到的信息是否就很准确呢?还要统计什么?(还要统计其他班级的情况)。统计的数据越多,我们得到的情况就越准确。

  【评析:统计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教者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选取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双休日最喜欢的活动作为切入口,使学生感到统计就在自己的身边,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通过对情况的真实分析,引发学生的真情流露,学生想说敢说,非常投入。教师注意把统计的过程随教学过程充分展示出来,渗透自然,学生乐于接受。对统计表的分析注意了开放性,让学生扮演统计员的角色,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学生经历了知识的产生、形成、发展和再创造的过程,使课堂成了学生主动探究的乐园。】

  二、统计听课老师双休日最喜欢的活动情况。

  今天来了许多听课老师,老师们在双休日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你打算怎样知道听课老师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统计)怎样进行统计呢?

  (1)请每小组打开信封,看一遍,要求我们干什么?

  (2)请每个小组商量一下,怎样合作统计?

  (3)学生汇报打算怎样调查。怎样问老师?(提醒学生要有礼貌)

  (4)学生到听课教师中去调查统计,收集数据。

  (5)填好手中的统计表,汇报统计情况,你得出什么预测?

  (6)把同学们和老师们星期日里最喜欢做什么的两张统计表能否合在一起。(教师把数据合在一张统计表中)你发现什么?

  【评析:本环节教师注意让学生亲身体验统计的过程,在统计活动中,感悟统计的价值。(1)让学生把学到的统计方法应用到实际统计活动之中,随学随用,每个学生都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做到了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实际数学化。(2)以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探讨统计的方法,学生畅所欲言。统计的办法是学生想出来的,数据是学生自己动手收集出来的,发挥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培养了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3)对学生双休日活动情况统计表与教师双休日活动统计表进行对比分析,并把二者合二为一,学生预测的准确、分析的透彻,培养了学生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

  三、实际上统计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的'多。(分别出示多张统计表)

  i。南京造地铁,选择颜色一张调查统计表。你发现什么?

  ii。第十四届亚运会前四名获金牌情况统计表。你发现什么,想到什么?

  iii。选举班长情况统计表,引导学生做出分析

  iv。近几年来南京旅游的人数情况统计表。

  【评析:选取的几个例子切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刚刚发生的事情,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学生分析的饶有兴致,既具有开放性,培养了发散思维能力,又增强了学生的爱国精神、民主意识等。】

  四、自学课本(100页101页)

  a)出示思考提纲

  i。原始数据表与数据统计表有什么不同?

  ii。书上的三个小问题。

  (1)观察统计表,说出喜欢每种球类活动的各有多少人?

  (2)估计一下,在这个班级里组织什么球类比赛最受欢迎?

  (3)你还能想到什么?

  iii。制作统计表要注意什么?

  b)学生合作交流上述问题。

  c)学生汇报并补充。

  【评析:教学过程不是教教材,而是在用教材教,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教者不囿于教材,让教材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特别是对原始记录表与统计表有什么不同这一问题的讨论,巩固了统计的过程,在比较原始记录表与数据统计表有什么不同时,孕伏了任何两种方法不存在对错之分,各有各的优越性,我们在实际使用时谁的最方便就最好。】

  五、统计公路上汽车通过情况。(电脑出示马路过往车辆情况的场景)

  i。这是车辆通过的情况,现在请大家进行统计,(学生统计失败)为什么无法统计?你有什么感觉?(太快),

  ii。如果要你统计车辆通过的情况,该怎么办?

  ①需要去分类。(弄清要统计哪几种车辆)。②怎样收集数据?③怎样整理数据。④怎样画统计表?⑤分析一下结果。

  iii。讨论一下怎样才能很快的统计出来?(如何分工)

  iv。汇报你们分工的情况。通过活动你有什么想法?

  v。从统计表中想到什么?知道什么?(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注意空气的污染情况等)

  【评析:这一环节让学生想办法解决怎样统计动态的物体的问题,又一次让小组交流,发挥了团队的力量。通过虚拟的道路交通场景,学生尝试了统计的失败,又在教师分小组交流一下的话语点拨下,寻求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获得了统计的成功。教学中,教师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原有的认知水平,相信学生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真正地发挥了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

  六、用统计的方法解决身边的问题。

  【评析:让学生自己举例,联想到用学过的统计知识如何解决身边的事情,学生发言踊跃,培养了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作业:完成101页做一做,练习十二第1题。

  【评析:在培养能力的同时,还重视了双基的落实。】

  【总评:本节课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极力选取学生身边的事例,使生活素材贯串于整个教学的始终。注意将数学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遵循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通过数学教学,实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一、从生活经验导入新课,使数学问题生活化。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课一开始,教师就从双休日同学们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的话题导入新课,从怎样知道每种活动有多少人最喜欢来切入主题。这样做使学生感到所学的内容不再是简单枯燥的数学,而是非常有趣、富有亲近感,他们被浓厚的生活气息所感动,兴致勃勃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之中。

  二、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小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情节:怎样知道星期日最喜欢做什么各有多少人呢?很自然的说出了要调查统计,那么怎样调查和统计呢?接着让统计员进行统计。教学过程环环相扣,整个统计的经历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清晰、充分地展现出来。课堂气氛活跃,双基训练扎实。

  三、借助生活知识,让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感到数学的归宿是应用,使数学问题生活化。

  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把握数学问题的加工度,努力改造数学问题,增加数学的情境性、开放性,注重呈现方式的多样化。为了巩固刚学会的统计方法,教者让学生去统计听课老师最喜欢干什么这一实践活动,首先让学生讨论教师人很多,怎样去统计这一问题,组织学生交流想办法,得出了一小组统计一排老师比较节省时间的方法,然后让学生按照想出的办法去统计。办法是学生自己想出来的,统计的过程是学生亲身经历的,学生人人参与,争论不断,效果明显。

  四、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统计一分钟内车辆通过情况时,教师又一次让大家合作交流,学生讨论的结果是一小组有4人,1人负责记录数据,另3人每人统计一种车辆的简便方法。当学生把统计好的数据整理成统计表时,让学生分析讨论从统计的数据中你发现什么?想到什么?,这样的设计颇具挑战性和现实意义,挖掘出了许多促使人发展的因素,出现了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买摩托车、汽车的人很多、汽车多了,要注意安全,要注意保护环境等思想教育的话题,变关注知识为关注学生情感态度、思维等方面的进步和发展,使知识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得到了平衡与和谐的整合。

  纵观整节课,教者注意把数学与生活沟通,使数学教学贴近生活,使学生在知识的获得中得到发展,在发展过程中习得知识,使课堂充满生活气息,生命的活力。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认识直角、平角、钝角、锐角和周角.

  2.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各种角的概念.

  教学难点:正确地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演示课件角的度量导入

  提问:这些角你能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给他们排一下队吗?

  教师指出左端两个大小比较接近的角

  提问:你知道他们相差多少吗?

  2.教师谈话:如果我们能够度量出每个角的大小,以上问题就可以解决了.你们想不想知道他们究竟相差多少呢?(揭示课题角的度量和角的分类)

  二、探索新知

  (一)角的度量

  1.出示图片认识量角器

  讲解:量角的大小,要用量角器,因为它的形状是一个半圆,所以又叫关圆仪.角的计量单位是度,用符号表示,结合图片,认识半圆仪中心,0刻度线和内外圆刻度.

  2.(1)播放视频1角的概念

  (2)出示几个不同的角,并估算角的度数.

  (教师:要想知道所估算的是否准确,还要通过测量.)

  3.量角的方法

  (1)自学教材第123页第一、二自然段.

  (2)由学生汇报度量角的方法.结合黑板上的角,边度量边介绍.

  (3)播放视频量角方法

  (4)尝试测量角的度数(尽量使角的开口方向不同)巡视中注意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5)教师举出几种学生常见的错误:

  错误类型一:学生量角时,量角器中心点和角的顶点没重合.

  错误类型二:量角器0刻度线与边没对齐.

  错误类型三:看错了刻度,应看里圈,却看外圈刻度了,或者应看外圈却看里圈刻度了.

  (6)讨论:怎样避免前面的错误,正确迅速地量出角的度数呢?

  (0在哪个圈上,就在哪个圈上找角的另一边所对的`刻度)

  (7)播放视频角的大小比较

  (播放前先请同学用估算的方法判断,播放后教师进行总结)

  (二)角的分类

  1.自学教材第124页《角的分类》.(可按书中内容边学习边操作)

  2.小组讨论:

  (1)角可以分哪几类?每类角的特征是什么?

  (2)直角、平角、周角之间有什么关系?

  (3)平角和直线一样吗?

  3.利用活动角,按老师要求摆角.

  (直角、钝角、平角、锐角......)

  三、巩固练习

  1.量一量一副三角板中各个角的度数.

  2.完成教材第126页第7题.

  说出每个钟面上的时间,量出时针和分针所成的角度.

  提问:不用度量你能知道每个时刻分针与时针的夹角吗?

  3.利用活动角的量角器摆出下面各角.

  (1)直角(2)平角(3)120(4)30(5)77

  四、质疑总结

  1.这节课都学会了什么?

  (角的度量和分类.量角时要对刘顶点和0刻度线,确定如看哪一圈刻度)

  2.教师整理成顺口溜助记

  量角器量角很简单,角可分为五大类.

  中心重合角的顶点,直、平、周角最特殊,

  一条边对齐0刻度,锐角小于九十度,

  角的度数看另一边.钝角介于直、平间.

  3.鼓励学生对所学知识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解题

  五布置作业

  完成第127页第9题.

  把下面的角的度数分别填在适当的圈里.

  五、板书设计

  角的度量和角的分类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1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加减混合的计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数的加减混合计算。

  【过程与方法】

  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在交流、计算中,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并能正确进行脱式计算的书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学生能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

  【难点】

  能正确进行脱式计算,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三、教学准备

  教学图片、课件、直尺等。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旧知

  以小精灵明明带我们去动物乐园,看见一群小动物,每个小动物身上还有一道算式,这个情景引出:

  16+9+8=32-10-6=25+20-10=48-8+17=

  先指定学生说说每道题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让学生动手计算,复习连加连减的计算。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课件出示第47页例1:

  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

  1.观察画面,收集信息

  2.分析信息,提出问题(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该怎样列算式)

  3.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学生独立列式并进行计算,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方法一:分步算式,53-24=29(人),29+38=67(人);方法二:综合算式,53-24+38=67(人)。

  4.反馈解法,初步感知(全班汇报交流:每种方法每步分别求的是什么?教师板书)

  5.比较归纳,总结算法:(全班交流讨论)

  给出规定: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时,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6.深化概念,运用计算

  (1)讲解脱式计算53-24+38的书写格式,教师示范板书,边讲解边说明计算方法,注意:等号上下要对齐。

  (2)梳理提问:在书写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谁能完整地说说这道题是怎么算的啊?

  (三)巩固练习、深化新知

  1.探究例1的另一种解法。现在我们知道“这天阅览室共来了91人”和“中午走了24人”,还可以怎样求“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要求学生独立计算,再汇报交流,列综合算式:53+38-24,体会加减法混合运算,交换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2.改错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指定学生说明错误的理由。

  3.书中练习题:先学生说运算顺序,再独立计算全班交流,强调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四)小结作业

  师生共同总结,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课后继续提出能用今天的算法解决的问题。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14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能正确辨别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知道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能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正确地解决有关排列数和组合数的问题,渗透排列和组合的思想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能进一步体会到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借助学生的操作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

  教学难点:能正确辨别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三、教学准备

  课件、玩具汽车等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引入课题

  1.情境中设问

  (1)课件出示第100页图(四)的情境图。

  (2)指定学生说说和这学期学的什么知识有关?

  (3)课件出示两件不同的上衣和两条不同的裤子,问:看到这个图,你想到这学期学的什么知识?

  2.揭示课题

  板书:观察物体和搭配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的创设及教师的设问,让学生发现已学的数学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师引导,自主梳理

  1.复习观察物体

  (1)课件出示小汽车的图,同时将实物汽车摆放好。

  ①自主观察,组内说说。

  小组内的学生坐在自己的位置上,观察小汽车,组内说说自己所看到的小汽车的样子。

  ②交流汇报,发现问题。

  a.指定一组内的学生说说看到小汽车的样子。

  b.为什么他们看到的样子会不同呢?小组内交流。

  c.汇报交流,引导发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不一样。

  ③课件出示从前面、后面、侧面看到小汽车的图样,指定学生进行连线,说说:你是怎样判断?

  (2)及时练习

  ①练一练。(课件出示教材第102页的'第7题)

  a.学生独立在数学书上进行连线,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b.汇报交流,重点交流:前面、后面是怎样判断的?

  ②说一说。

  a.从任何方向看到都是正方形的立体图形是什么?(正方体)

  b.从任何方向看到都是圆形的立体图形是什么?(球体)

  ③猜一猜。

  看到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的一个面是正方形,它可能是什么?(正方体、长方体、圆柱)

  a.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立体图形进行观察。

  b.汇报交流,学生汇报时教师适时出示立体图形让学生观察。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观察、交流、比较中,发现观察一个物体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图形可能不一样,并在不同形式的练习中加以巩固、提高,从而经历总结归纳知识的过程。

  2.复习搭配问题

  (1)课件再次出示两件不同上衣和两件不同裤子

  ①学生根据图样,提出数学问题。(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

  ②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小组内交流想法,提示学生:可以利用画图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③汇报交流,重点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及解决问题时要有序。

  (2)及时练习

  ①排列问题

  课件出示:从8、2、4、1四个数字中选出两个数字组成两位数,每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一样,能组成几个两位数?

  a.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小组内交流想法。

  b.汇报交流方法,重点说明:在组两位数时一定有序地摆数。

  ②组合问题

  课件出示:每两人握一次手,6个人一共握手多少次?

  a.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小组内交流想法。

  b.汇报交流方法,重点说明:在握手时一定有序地握手,同时每两人间只能算一次握手,不考虑顺序问题。

  (3)引导比较,发现问题

  上面的组数问题和握手问题在解决时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穿衣服、组数、握手”等活动中掌握排列问题和组合问题的解决方法,并在比较中发现两类问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与过程,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搭配问题的认识与与理解,渗透搭配问题的思想方法。

  (三)解决问题,巩固提高

  1.练一练

  课件出示教材第105页的第13题。

  (1)学生独立在数学书上进行连线,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汇报交流,指定学生说说:你是怎样判断的?

  2.组一组

  课件出示:从5、9、0三个数字中选出两个数字组成两位数,每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一样,能组成几个两位数?

  (1)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组数的方法。

  (2)汇报交流,重点说明:和0组数时,0不能摆在十位。

  3.送一送

  课件出示:元旦时,小明、小刚、小阳三人互相赠送一张贺卡,他们一共赠送多少张贺卡?

  (1)学生独立完成,提示学生:可以利用画图的方法来分析。

  (2)汇报交流,指定学生说出思考的方法。

  4.比一比

  课件出示:六个小朋友进行乒乓球比赛,每两个小朋友要比赛一场,一共要比赛多少场?

  (1)学生独立完成,提示学生:可以利用画图的方法来分析。

  (2)汇报交流,指定学生说出思考的方法。

  5.摆一摆

  课件出示教材第105页的第14题。

  (1)学生动手用小棒摆一摆,然后小组内交流想法。

  (2)汇报交流,指定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重点:让想法不同的学生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巩固了观察物体和搭配问题的相关知识,同时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的灵活性,渗透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

  (四)畅谈收获,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复习,你又有什么收获?以后在解决问题时应注意什么?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15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第七册第二单元《画角》。

  教材分析:本教材是在学习了量角器使用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使学生认识到量角器不光能量角,而且还能帮助我们画角。

  本班情况及学生特点分析:本班有学生19名,其中男生有12名,女生有7名,班上学习风气比较正,大多数学生能自觉学习,只有两名学生因年龄小有些吃力,学生合作意识比较强。

  教学目标:

  1、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2、会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

  教学重点: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教学难点:在使用量角器画角时,内外圈不分。

  设计思路:

  通过回忆量角器的使用方法,激励学生,量角器不光能量角,还能帮助我们准确地画角,你们愿意试试吗?自然地过渡到今天的知识点。之后给学生宽松的环境,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取有用的技能和方法。同时边画边说基本步骤,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学生任意画角,并量出自己所画角的度数。

  教师巡视,发现问题。

  2、展示量角中读错的度数,巩固量角方法,引起学生注意

  二、新课学习

  1、师:刚才画的角度数不一,小组能不能想办法让组内每个同学所画角的度数都相等?

  师巡视,发现:有的小组同学没有按要讲求去做,仍“各自为政”,自画自角。

  2、教师再次强调要求:

  个别小组:在组长建议下,画相同度数的`角:35度、50度。但画的方法不一,且部分同学方法错误

  大多组:由小组同学发现直接用三角板画比较快,统一采用此方法

  3、画角方法

  (1)以50度为例:

  生1:错误画法

  生2:展示正确画法!

  纠正画角中的问题:

  A.点顶点。

  B.画其中一条边。

  C.确定另一条边另一条边如何确定?自学书本:P58页

  (2)展示借助三角板画角的方法

  4、小组再次画同样的角

  要求:不画直角、平角、周角这类特殊角

  5、巩固练习:

  (1)画出下列度数的角:

  40度140度

  (2)在点和射线上分别画出70度、120度角:

  三、在教师要求下画角

  1、画60度角(你想怎么画?)

  (一般会出现有的用三角板画,有的同学用量角器画。)

  说一说,哪种更方便。

  2、画75度角

  (你想怎么画?)

  (一般会出现有的用三角板画,有的同学用量角器画。)

  说一说,哪种更方便。

  画150度角

  3、画15度角

  在发现用两个三角板拼不出来后,学生们都用量角器画角,只有一个学生采用展示量角器画15度角的方法。

  展示用三角板“减角”的方法画。

  4、画100度角

  看到100度角很多学生采用三角板拼的方法,短暂时间后放弃三角板用量角器画。

  师:三角板只能拼(减)特殊角,很多角需要用量角器画

  四、课堂总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06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05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