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集锦15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分数的大小,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2、能比较分母相同的或分子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和初步对比、总结的能力。
4、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比较分数的大小的方法,能正确比较分母相同或分子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教具准备
1、投影仪及相应的投影片
2、完全相同的正方形纸若干张,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创设情境,复习旧知
在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几分之几的分数,同学们能够通过折纸的方法表示出一些你喜欢的分数吗?
(1)学生用纸折分数
(2)小组交流自己是怎么做的,表示出了那些分数。
(3)全班交流汇报展示的过程,有针对性的张贴并板书四组分数:(3/4,1/4)、
(1/4,1/2)、(3/8,1/8)、(1/8,1/6)。
2、观察分数,组织分类。
刚才老师把同学们展示的分数张贴了四组,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这四组分数,你能给它分一下类吗?
(1)学生独立观察每组分数的特点
(2)小组讨论交流如何分类
(3)全班交流:小组选代表陈述分类的思维过程。
(4)教师小结:我们把分数分成了两类:一类是分母相同,分子不同,像3/4和1/4、3/8和1/8,一类是分子都是1,而分母不同,像1/4和1/2、1/8和1/6
3、引导质疑,引入课题
对于刚才我们分出的这两类分数,大家想研究它们哪方面的问题?
(1)生充分说出自己的想法:
生1:我想知道两个分数哪一个大,哪一个小?
生2:我想知道两个分数的和是多少
生3:…
(2)有选择的解决问题
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可真多,下面我们就来解决比较一下两个分数,哪个大哪个小这一问题,好吗?(板书课题:比大小)
(二)探究新知:
1、比较分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
(1)质疑:
“3/4和1/4谁大?你是怎么想的,四人一组拿出手中另一张正方形纸分一分,涂一涂,发挥集体的力量,看能不能得到答案”
(2)四人一组合作学习,分一分,涂一涂,比一比,说一说。
(3)交流汇报。
①出示图(见课本61页右上图)。
②小组选代表说出比的思维过程
(3)教师小结:
把两张完全相同的正方形纸平均分成四份,表示其中的3份,也就是三个1/4,而另一张纸表示其中的一份,也就是一个1/4,3个1/4比一个1/4大,所以3/4>1/4。
(4)用同样的方法比较3/8和1/8的大小。
①出示图(见课本61页中间左边图)。
②学生争当“小老师”自行讲解比的过程。
2、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1)质疑:
“1/4和1/2谁大呢?大家是怎么想的,用刚才比较的方法,四人一组想一想”。
(2)四人一组合作学习,分一分、涂一涂、比一比、说一说。
(3)交流汇报。
①出示图(见课本61页右上图)。
②小组选代表说出自己小组比较的思维过程。(师适当引导并小评)
(4)教师小结:
把两张完全相同的正方形纸,一张平均分成4份,表示其中的一份,就是1/4;而一张纸平均分成2份,表示其中的1份,也就是1/2。4份中的一份,比2份中的一分少,也就是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反而越少,所以1/4<1/2。
(5)用同样的方法比较1/8和1/6的大小。
①出示图(见课本61页中间右图)。
②学生自告奋勇讲解比较的过程。(师适当引导并鼓励)
③根据分类总结比较大小的策略。
(1 )学生独立思考比较大小的方法。
(2 )小组交流如何用简洁的语言描述比较大小的方法。
(3 )全班交流,归纳总结:分母相同看分子,分子大的分数大,分子小的分数小;分子是1的分数比大小,分母越大分数反而越小。
(4 )拓展延伸
为什么?说明:分母相同,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的份数相同,那么每一份的大小就相同,分子大的表示取得份数,分数就大;分子小的表示取得份数少,分数就小。
分子是1的分数表示都取其中的一份,分母小的'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得的份数少,其中的1份反而大;而分母大的表示平均分得的份数多,其中的一份反而小。
(三)巩固、实践、应用。
1、给分数先涂上颜色再比较大小(见课本61页下图)。
要求学生先独立完成,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2、按份数涂颜色,并比较分数的大小。(投影出示)
(1)、学生独立看一看、涂一涂、比一比。
(2)小组交流
(3)全班汇报交流
3、电脑出示题意:怎样才能平均分呢?
(1)学生独立审题。
(2)小组交流,把自己分的思维过程讲给同伴听。
(3)全班交流。
(4)教师小评:
同学们表现的很出色,能够运用自己的智慧独立解决一些问题,希望同学们继续努力。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更新的收获?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对分数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学会了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知道了比较分数的大小分两种情况,也就是分母相同还有分子是1的时候。分母相同时,看分子,分子越大分数越大,当分子是1时,分母越大,分数反而越小。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2
9加几这个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11~20各数的认识以及10加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了进一步完善学生对加法的认识,教材选取了具有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素材,采取螺旋上升的方式,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9加几的计算规律。同时,本节课学习的内容也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其他进位加法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己得出9加几的方法;使学生初步理解“凑十法”,初步了解“9加几”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正确计算9加几的口算。
2.培养学生的观察、合作交流和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初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3.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知识与技能:
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初步理解“凑十法”和“九加几”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计算。
过程与方法:
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探究、思考的意识和能力,鼓励算法多样化,树立创新的有意识,追求思维的灵活性。
情感与价值观:
使学生能应用知识解决生活里的相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作用,初步树立应用数学的意识。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不同算法的交流、体会和比较,提出可以用“凑十法”计算,掌握“凑十法”的思维过程,能进行正确的计算。
教学难点是通过观察思考、归纳“9加几”的计算规律。
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下面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来谈谈。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学过程中,不是教师单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学,任何人都不能替代学生学习。学生的参与状态,参与度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本节课我利用情境,生活经验等多种方法,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以多媒体课件为载体,按照自主探究—讨论—归纳这样的思路,运用知识的迁移让学生发现新知、掌握新知,在自主探究讨论中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学会自主探究,并提供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让学生在感知、体验、交流、合作比较中灵活地掌握本节的教学重点,突破难点。
最后我来具体谈谈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数学源于生活,情境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首先通过谈话导入新课,并用课件呈现小猴买桃的情境图,熟悉的生活情境能迅速地将学生的思维和情绪集中起来,成功地将学生引入课堂,为后续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接着让学生结合情境图中的信息自由地提出一些问题,通过讨论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同时,学生提出的问题作为后续学习的材料,符合新课程“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理念。
二、循序渐进,探究新知
本环节我将分以下三个层次进行教学。
1、复习铺垫
先引入口算题进行复习:第一关9+()=10;第二关都是10加几的练习,帮助学生回忆10加几就是十几;第三关9+1+几的口算接着我会提问学生:刚才口算的这些题,你发现有什么共同的地方?为计算9加几的内容做出铺垫。
【本环节通过复习10加几、9+1加几的算式让学生体会到10加几就是十几,算十加几很快。为下面教学9加几奠定了知识基础。】
2、引导设计问题,探索计算9加几的各种方法,动手操作,体会凑十的过程。
首先我会出示图片并以小故事的方式引入:有一天,小猴带了好多桃子来看大家,帮小猴算一算一共有多少个?
师:我们先来看,这些桃是怎样摆放在桌子上的?
有一些桃摆在盒子里,还有—些桃摆在桌子上。
师:盒子里有几个?(9个),盒子外面有几个?(4个)
师:用什么方法可以算出一共有多少个桃呢?
师: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因为是把盒子里的桃和盒子外面的桃合并在一起,所以用加法。
(师板书出算式9+4)
师:那么,怎样算出9+4的结果呢?请同学们先自己探索,再和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生独立探索并与同桌交流)
【数学知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我们要多引导学生在操作探索中思考加工,培养技能技巧,促进思维发展。因此,如何计算9加几,我并不是直接告诉,而是让学生们观看课件自己探索,解决“一共有多少个桃?”的问题,寻找合适自己的计算方法。再通过小组探讨全班交流,课件展示小组汇报的各种方法,并通过学生摆弄学具,在操作中体会、理解凑十的过程。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整体过程中,经过不断的自我反思,逐渐形成对数学方法的认识,从而达到自己能够接受数学上的优化,也让学生感受到算法的多样化。而我在此对学生的各种方法不做优劣评价,只是肯定了学生的方法并问学生喜欢哪种方法,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选择。】
3、据现实生活情况,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自己设计问题。
我先出示“试一试”图片,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数学问题并列出算式。
接着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9+7。也可以在教科书上先圈出10个再填一填。
【为了让学生发现问题设计问题,让学生收集信息,再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再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从而提高了兴趣,增强课堂的直观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3
教学内容: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98101页 学看整时。
教学目标:1、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会看钟表;会认读整时。
2、结合学生生活中的作息时间,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和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学会认读整时,感受时间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
学 具:自制钟表模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老师要求你们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制作一个钟表的模型,经过老师的检查,发现你们每个人都做得很漂亮!那老师还想问问,你们的家里有没有真的钟表?它有什么用啊?
2、生自由回答。(可能会说:看时间用)
3、师:在你的生活中,都什么时候需要看看时间啊?
4、生自由回答。(可能会说:上学时、看动画片时等等)
5、师:除了在家里,你还在哪里见到过钟表?
6、生自由回答。(电信局的楼顶上、火车站的大厅里等等)
7、师:看来钟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有用!今天我们就来《学看钟表》。(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发散、联想到哪些场所、什么场合用到时间,充分交流对时间的了解和认识,目的是使学生熟悉、感受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时间,调动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
二、学看整时
1、认时钟表面。
①、师:今天老师还请来了许多钟表朋友来和我们一起上课。(课件演示各种钟表图片) 它们虽然穿的衣服都不一样,但在它们身上有着许多共同的特点。(课件演示:钟表面)
②、师:钟面上都有什么?(生自由发言,可能会说:有12个数字、时针和分针,师随着学生发言引导小结)
③、师:每个钟面上都有12个数字,我们按着从小到大的顺序数一数,好吗?(生数)你们知道它们表示什么吗?(生自由发言)
师:钟面上的12个数字,每个数字都表示一个时刻。1代表1时,就是我们平时说的1点,1时是数学语言,在数学课上我们要用数学语言来表达。2呢、3、4、(师指钟面说几个数字)
④、师:钟面上有两个表针,短的是时针,长的.是分针。(课件辅助演示)跟着老师再认一遍,短的是?长的是?
注:③④的引导顺序要随学生的发言调整。
2、学看整时。
①、师:那你能告诉老师现在钟面上表示的时间吗?(学生很可能会说出3时,师课件辅助演示)
师:为什么是3时?你是怎么想的?(生自由发言)
师:你的想法是对的!(或你真有想法!)时针指着3,分针指着12就表示3时。(要训练孩子说完整话:时针指着几,分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②、师课件依次出示三个钟面:7时、10时、8时
师:你能把话说完整吗?
生1:时针指着7,分针指着12就是7时。
生2:时针指着10,分针指着12就是10时。
生3:时针指着8,分针指着12就是8时。
③、师课件同时出示三个钟面:我们把3时、7时、8时、10时这样的时刻叫做整时。(板书:3时 7时 8时 整时)
⑤、师:同学们,请你们认真观察,这三个钟面上的整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自己想好了,可以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
(设计意图:整时的判定对于学生而言不是很难,通过对四个钟面整时的判断,加上日常生活中的积累,这里设置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合作的意识。)
⑥、小结:整时的时候分针总是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3、试一试:(学生利用手中学具拨出整时)
①、活动要求:一组拨1时,二组拨2时,三组拨3时
②、生活动
③、反馈。(让其他组的学生作判断)
4、数字符号表示法:
①、(课件演示电子表、手机、电视屏幕上的时刻):你见过这样的时间显示吗?(师指课件:这是几时?)这也是一种时刻的表示方法。
②、(课件出示7时、10时、8时)7时还可以写成7:00,也读作七时
③、同样的方法写出10时、8时。
三、巩固练习
1、快乐的一天:
①、师引:有一个小朋友也上一年级了,我们一起走进他的一天,看看他是怎么度过的,好吗?
②、学生边回答边课件反馈。
2、过1小时是几时?
3、为什么都是10时而小朋友做的事却不一样?
四、数学文化
古代计时工具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4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连加、连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安排了两道例题。根据小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的特点,我在教学中力求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获取新知,具体教学设计如下:
1.创设情境,让情境贯穿课堂始终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的数学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所以,我在开头便创设了一个大家都喜欢的《丑小鸭》的情境,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上来了。而且在新课部分也延续了这一情境,由丑小鸭变成的这些白天鹅展开教学,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更有效地组织了课堂纪律。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通过声情并茂的课件演示对学生形成刺激,为学生自主探究创造条件。课件演示4只白天鹅,先飞来3只,又飞走2只这样的场面,让学生认真观察、自觉叙述、理解图意,然后自己读题、自己试算、同桌交流,体现学生活动的主体意识,重视让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概括,把加减混合与连加、连减联系起来,从而得出方法相同的.结论。一方面培养学生类比迁移的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建构数学知识;另一方面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互动,培养学生的相互合作能力。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小棒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引入
同学们,《丑小鸭》的故事大家听说过吗?那是丹麦著名作家安徒生写的童话。谁知道那只受尽了苦难的丑小鸭最后怎样了?(变成了白天鹅)今天,老师就施展魔法,把丑小鸭也变成白天鹅,大家高兴吗?
课件出示口算题:(口算题的背景是4只丑小鸭)
3+2+4= 4+1+5=
9-2-6= 7-2-3=
只要同学们把这些题答对了,丑小鸭就会变成美丽的白天鹅,童话能不能变成现实就看你们的了!
2.生速算出答案
学生正确算出一道题,师点击鼠标,就会有一只丑小鸭变成白天鹅。(课件演示:白天鹅飞起来,飞到湖边)
师:多么美丽的白天鹅啊!雪白的身子,细长的脖颈……它们飞呀飞,飞到了一个美丽的湖边,它们纷纷落入湖中尽情地嬉戏着。
设计意图:一年级新生的学习大多以无意识注意和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好奇、好胜,对新事物有着天生的亲切感。因此,用他们喜爱的童话激发兴趣,复习引入,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心理需求,进而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5
内容:
P53-P54的内容及练习八第1-2题。
目标:
1、通过数8、9个的物体的实践活动,认识8、9,会写8、9。
2、知道9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9以内数的大小,
3、能准确区分8个、9个和第8个、第9个,培养初步的比较能力。
4、结合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教育。
重点、难点:
区分基数和序数及比较大小。
教具:多媒体。
学具:小棒。
教法:引导观察法。
学法:观察操作法。
教程:
一、创设情景。
1、从0数到7,再从7数到0。
2、小花猫钓无尾鱼和半截鱼的故事引出8、9。
3、板书:8、9的认识。
二、合作探索:
1、认识8、9。
(1) 引导观察主题图,仔细看一看,数一数,说一说图意。
(2) 用8、9说一句话。
(3) 提问小结。从说一句话中,你知道8、9的用途吗?数字8可以是八个任意物体的数目,也可以是第八个、第八名、第八等。
2、基数和序数及大小比较。
(1)操作:拿出数字卡片08,摆一摆,从0排到8,再从8排到0,说说是按什么顺序排的。
(2)涂色:P54蝴蝶图,给从左数第8只蝴蝶涂上黄色,第9只蝴蝶涂上红色。
(3)媒体出示:尺子图,引导观察数的顺序。
(4)媒体出示点子图,数7和8,8和9并比较大小。
(5)指导写8、9,练习写8、9。
三、应用拓展:
1、练习八第1题。
多媒体出示动物坐火车的图和火车进山洞的图
2、练习八第2题。
3、从小到大排列下面各数:2、3、5、8、0、1、4、6、9、7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6
教材分析:
捆小棒这个教学内容,其实主要是学习认、读、写11-20各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初步建立数位的概念,学生在这之前已经学习了有关10以内数的认识及有关10以内的加减法。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加减法的含义,掌握了10以内各数的顺序及大小,会进行1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并对20以内数及运算有一些初步认识。但是,要让学生熟练掌握20以内数的知识,并能熟练正确地完成20以内的计算,还必须经过必要的学习,对于有困难的学生,还允许他们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过程。
教学目标:
1、 在具体的活动中,认识11-20各数,能正确地数、认、读、写11-20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 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体验数位的含义,建立数位的概念,并培养合作意识。
3、 通过有趣的数学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的趣味性,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教学重点:
掌握数的意义和组成。
教学难点:
明确不同数位上数字的含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提出问题,合作探究。1、 猜测。学生估计的数板书在黑板上(教师拿出一捆10小棒)同学们能猜出有多少根小棒吗?(数一数)2、 思考。各小组数小棒要得出准确的根数,我们应怎么办?你有什么好办法能较快地数出整捆的根数?方法一:一根一根数3、 探索方法二:二根二根数给每个小组提供一捆小棒,1捆是(1)个十,10个一就是(1)个104、 交流?选择有代表性的数数方法在全班汇报,可能有:?5、 说说?1捆是()个十,10个一就是()10?动手操作,感知数的组成。1、 11的认识(学生马上就回答出11。)1) 数一数a 因为我本来就知道10上面是11。同学们都有了一捆小棒,再拿出1根小棒,你们知道这表示多少吗?b 10加1就是11。2) 说一说c 一捆是10,再加旁边的1根,就是11。你们怎么这么快就看出是11呢?怎么看的?可能出现:学生边听边认3) 讨论?11当中有两个1,这两个1表示的意思是一样吗??4) 认识计数器,?看一看自己手中的计数器,玩一玩,说一说你知道了些什么?并在计数器上拔出11动手操作,感知数的组成2、 摆一摆、拔一拔学生边说边摆小棒。1)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摆一摆15、19,并告诉你们组的同学为什么这么摆?同桌说含义拨计数器。2) 在计数器上拔出这两个数,说说含义。2个十就是20。3) 20的认识。刚才认识了15、19,知道19由1个十和9个一组成,9根再数上1根,是几根呢??我们也把这10根捆成1捆,现在是多少?为什么??在计数器上拔出2个十,并说含义。所表示的`意义3、 拔数练习。4人小组,1人说,另3人拔。4、 看直尺,感知数的顺序、大小。1) 读一读各自准备好的直尺,读一读。2) 看看尺子上的数,你能提一些数学问题吗?5、找一找。抽生说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见到过11-20各数?应用新知,巩固提高。1、看图写数。学生完成2、找朋友。3、我会说。1) 19的前面是( ),后面是( )。2) 比14多1的是( )。3) 17的邻居是( )和( )。4) 比16大,又比19小的数有( )。总结师总结生总结
自我评价:
20以内的数绝大多数儿童在入学前已初步会数,但对于数的概念却未必都清楚,同时一年级的小朋友参与数学活动,很少是因为认识上的需要,而只是对数学活动本身感兴趣。因此,在本设计中除了落实知识技能的教学目标外,更关注学生的态度,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体会到学数学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7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24~25页。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加法的意义,会正确计算5以内数字的加法。
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及看图表达,使学生经历加法的计算过程。
3.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加法的含义,正确读写加法算式。
【教学难点】理解加法的意义,并能将加法的知识运用于生活。
【课型】新授课。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圆纸片。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利用PPT呈现图片和小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师:小朋友们,上一节我们学习了《2—5的分与合》,先一起来回顾一下。(PPT呈现图片,学生通过回答问题,对《2—5的分与合》进行复习回顾,为学习《1~5的加法》奠定基础。)
二、观察图片,展开新课
创设情境,用PPT展示图片。
师:在公园门口,我们经常看到卖彩色气球的,非常漂亮。我们看图片上就有一个小丑在公园里卖气球(学生初步感知图中有3个红气球和1个绿气球)。 下一页PPT,提出问题(图片中小蜜蜂提出问题,吸引学生注意力)。 师:图中一共有多少气球?
生:四个,小丑右手有3个红色的气球,左手有1个绿色的气球。
师:非常好。下面请同学用课前准备好的圆纸片代替气球,表示一下图中我们看到的气球。(之后电脑演示用圆纸片代表气球的过程。)
师:大家刚才表现都很好。我们看到,算气球的总个数就是把左手的气球和右手的气球放到一块儿,也就是合起来的意思。(教师边说边用手势表示合起来
的动作,初步渗透加法的含义。)
师:在数学上,我们用符号“+”表示合起来的过程(教师板书“+”,并带领学生读一读)。把3和1合起来,我们就能用加法来表示(板书:3+1=4)。 读作:3加上1等于4(强调:“+”为加号)。
[设计意图]:由直观图抽象到数字的加法计算,使学生感知加法的含义,并知道加法算式的写法及读法。
刚才我们认识了新朋友“+”,下面我们听一听这个式子中“+”和“=”的介绍,希望小朋友能理解并记住它们。(PPT播放小视频)
[设计意图]:通过动画使学生对“+”和“=”更深入的理解。
师:对“+”有了更深的理解,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下面的问题(PPT动态呈现小丑交换左右手气球的.过程,引导学生用式子重新表示气球个数)。
师:小朋友刚才说的都很好。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副图,看松鼠一共有几只?
[设计意图]:数气球个数的例题,是学生在理解“+”含义的基础上,借助于上一节学习过的4的分与合,引导列出加法算式。数松鼠个数的例题,使学生借助于5的分与合,列出算式。
三、知识应用
1.看图说一说算式表示的意思。
2.在方框中填入正确的数字。
3.先用
摆一摆,再填得数。
4.思考题。
四、课堂小结
五、课后作业
1.P28-29练习五:
第1,2题和第6,7,8加法部分习题;
2. 《同步练习册》 第三单元《加法》练习。
【板书设计】
加法
3 +1=4 1 +3=4
读作:3加1等于4 读作:1加3等于4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8
教学内容:
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84-8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探究、思考的意识和习惯。通过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使学生能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里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作用,初步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人,激发兴趣
谈话:小朋友,你们喜欢做游戏吗?现在我们来玩一玩,好不好?
师一边拍手一边有节奏地说:小朋友,我问你,9和几凑满十?
学生:邵老师,告诉你,9和1凑满十
[评析: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为新课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口令游戏不但复习了10的组成,也为学生探索8、7加几的算法提供了依据。]
二、操作探究,学习新知
1.教学小号图。
(1)提问:这是一幅小号图,谁能说说这幅图的意思?
你能提出一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怎样列式?
[评析:让学生先说一说图意,再提出问题,旨在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
(2)提问:8+7等于几?你能从图上看出来吗?在小组里说一说。
(3)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交流,可能会有下面的想法:
①一个一个数出来的。
②左边8个加2个是10个,10个加5个是15。
③右边7个加3个是10个,10个加5个是15个。
④两个盒子一共20格,现在空掉5格,就是15个。
⑤8+7=8+2+5=15。
⑥8+7=7+3+5=15。
学生在交流第②、③种方法时电脑动画演示小号移动的过程。
[评析:教师充分利用主题图的作用,让学生自主探索8+7的计算策略。以上不同的算法反映了学生的三种认知水平:第①种算法表现出动作把握倾向,认知水平有待提高;第②③④种算法表现出图形把握倾向,这些学生对图形有较强的观察力和想像力;第⑤⑥种算法表现出符号把握倾向,这些学生具有抽象思维能力,认知水平较高。]
2.教学小棒图。
(1)小朋友想出了很多办法计算8+7=15,那你们想不想知道小青椒和小蘑菇是怎样想的?
小青椒是用摆小棒的方法计算的,请你们在小组里说一说,它是怎样想的?指名说一说。
动画演示,学生填出方框里的数。
(2)小蘑菇的想法和小青椒有点不一样,请你们在小组里说一说它又是怎样想的?指名交流。
[评析:设置一个帮助小青椒和小蘑菇的情境,让学生填出方框里的数,有利于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美德,同时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3)这两种方法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有什么一样的地方?小结:这两种方法都是凑十法。
3.(1)教学想想做做第1题。
请小朋友先用学具摆一摆,再计算。学生完成后交流。
(2)(电脑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下面我们来做个圈十游戏。先圈出10个,再计算。
(3)教学想一想。提问:不看图、不摆小棒,你们会这样想吗?请你在书上填一填。
提问:计算8+9还可以想哪些有联系的算式?
谁来说一说。学生可能想到:
①因为9+8=17,所以8+9=17。
②因为9+9=18,所以8+9=17。
③因为8+10=18,所以8+9=17。
④因为17-9=8,所以8+9=17。
[评析:让不同的学生表现不同的思维过程,使他们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感受成功的快乐,同时使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进一步发展。]
(4)小结:我们计算8+9的时候可以想以前学过的算式,这个办法真不错。(电脑出示想想做做第4题)你能很快算出这些题的得数吗?
学生口答。
[评析:通过题组对比,使学生认识到较小数加较大数,可以利用学过的算式直接算出得数,同时体会两个数相加,交换位置,和不变。]
三、寻找规律,巩固新知
1.电脑出示8加几的题目,学生口答,引导学生发现,只要把加上的数分成2和几,就知道得数是十几。小结:发现了这个规律,就会算得又对又快。
[评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让他们去观察、比较,从而发现8加几得数的规律,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口算速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探究、思考的习惯。]
2.电脑出示7加儿的题目。提问:那么7加几有这样的规律吗?谁能很快算出这些题目的得数?
3.组织口算比赛男女生各派一名代表,其余打手势。
四、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提问:光会计算还不够,我们还得学会开动脑筋,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你们看,面包房里有3袋面包,第一袋装了9个,第二袋装了8个,第三袋装了6个。幼儿园王阿姨要为班上15个小朋友准备点心,你觉得买哪两盒比较合适?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
小结:运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且,只要肯动脑筋,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不止一种。
[评析:教师从现实生活中提出了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学生需要在具体的情境中,作出分析、估计和判断。问题解决的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发展了求异思维,培养了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创新精神。]
总评:本课的教学,没有严谨的计算方法的讲解和反复的、规范化的算理语言的训练。教师允许学生用适合自己思维特点的形式思考,探索计算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学生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等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生动的和个性化的过程。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9
五、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教学内容】人教课标版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P42――P83)
【教学目标】
一、基础性目标:
1、使学生熟练地数出6~10各数,会读、会写这些数,并会用这些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2、使学生掌握6~10数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熟练地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3、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的含义,会用这些符号来表示数的大小。4、使学生比较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
5、使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10以内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计算。二、发展性目标:
1、认学生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6~10各数的过程。
2、使学生用1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3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热爱家乡、热爱自然、保护环境、讲卫生等方面的教育,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教学重点】
1、计算:使学生熟练进行10以内的加减法的计算,其中包括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2、用数学:用1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使学生体验用数学的乐趣。6―――10的各数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难点】
1、基数与序数:虽然在1—5的加减法时,学生已经学习了基数与序数的意义,知道第几和几个的含义。但是由于数字的增大,所以这里依然是难点。
2、用数学:其中包括一图两式、一图四式、带有大括号的图画应用题、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应用题,对于学生来说,看懂图意,选择正确的方法计算是个难点。1、数概念的形成
2、6―――10的加减法【编排结构】
教材的知识顺序和结构与原通用教材相似。但认数部分不再一个一个的认,合并为三段。节约了时间、提高效率,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相邻两个数的关系。10比较特殊仍单独编排。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主要由“6、7的认识和加减法”、“8、9的认识和加减法”、“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连加和连减”、“加减混合”等内容构成。这些内容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而且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2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计算最直接的基础。本单元内容是全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教学中,可加强操作和观察活动,高度重视学生对实物、模型、图画的深入观察和学具拼摆,引导学生亲身经历观察、操作的活动过程,让他们在活动中建立起6-10的数概念和加减法计算的知识表象,让学生全面感受数概念的形成过程,通过多种途径掌握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编排特点】
1、相对集中安排6~10的认识。
教材改变了传统教学逐一认识10以内的书的作法,采取相对集中的办法,讲6和7、8和9分别放在一起认识,这样不仅可以节约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同时还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相邻两个自然数之间的联系和比较大小。由于数“10”是由两个数字组合而成的,学生认识10特别是它的写法,相对要比前面所学的数困难一些,因此教材单独安排了10的认识,这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10的概念。
2、认数与计算紧密结合。
教材将6~10的认识和相应的加减法计算有机地结合起来穿插安排,学习一组数后接着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或数的组成学习相应的加法和减法。如6、7的认识和有关6、7的加减法,教材让学生在认识数的过程中体会6、7的组成,然后通过学具拼摆有关6和7的加法、剑法计算。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利用数的组成更好地掌握1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同时又可以使学生在计算中加深概念的理解。
3、让学生经历数概念形成的过程。
6~10各数的认识,教材都给学生提供了经历数概念产生过程的现实背景,引导学生结合生动的画面按照数数(通过具体实物与自然数建立一一对应关系而理解自然数所表示的基数意义)→认识数字→数的顺序→比较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序数→写字板→数的组成的顺序认识数,这个过程不仅从不同侧面展示了6~10各个数概念的丰富内涵,同时还给学生提供了经历数概念形成的过程的情形和机会,让学生有条件在现实背景中抽象出6~10的数概念,形成相应的数感。
4、教材内容生动丰富有趣,富有思考性。
本单元教材在内容的选择和呈现上都比较注意现实性,使教材内容成为主动从事观察、实验、推理等数学活动的有效素材。首先,教材注意选择学生所喜欢的素材作为数学知识的载体,如充分利用小动物图帮助学生认识数的计算,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其次,教材内容的呈现形式生动有趣,有利于学生学习。如第72页用小鸡觅食的生动画面引出连加、连减的计算过程及其算理。再次,教材尽量避免直接向学生呈现
现成的答案,而是给学生提供一些探索的线索,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发现答案。另外,教材除在认数和计算过程中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外,还两次集中安排了“生活中的数”的内容,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我们的生活与数学密不可分,学数学是生活的需要。
5、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教学的价值和用数学的乐趣。
本单元教材除集中安排了“生活中的数”外,还安排了大量“用数学”的内容(如第47页、第51页、第58页、第62页等),另外教材在练习中还安排了一些充分体现数学价值的习题。这些内容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我们所学的数学都有用的,它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建议】
本单元作为全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教学中应切实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1、加强操作和观察活动。
从学生的学习方式来看,本单元的知识主要是借助操作和观察来进行的。在教学中应高度重视学生对事物、模型、图画的深入观察和学具拼摆,以此丰富学生关于6~10各数概念和加减法计算的表象,让他们在丰富的事物背景中更好地理解6~10的数概念和相应的加减法计算方法。
2、充分发挥主题图的作用。
教学时要充分发挥主题图各方面的育人功能,以促进学生的知、能力、情感、态度的全面和谐发展。充分挖掘画面内容关于讲卫生、爱劳动、热爱班集体,与他人分工合作等方面的教育功能,感受到思想和情感教育。
3、引导学生全面感受数概念的形成过程。
教学时要注意做好两项工作:一是引导学生有步骤地逐一认识、理解数概念的内涵,让他们感受到数的含义。二是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概念的学习活动,让他们全面感受数概念的形成过程。
4、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掌握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一是利用数的组成计算加减法,二是通过学具拼摆计算加减法,三是通过实物、图形的观察去完成任务。充分体现《标准》关于“算法多样化”的理念。
5、加强学生“用数学”活动过程的指导。
在教学中一方面要放手让学生去大胆探索,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学生“用数学”过程的指导,在问题情境中去选择有用信息解决问题,以此让学生获得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和途径。
6、引导学生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时除用好这些材料外,好要注意充分挖掘其他内容中有关学数学、用数学的资源,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学习的乐趣,体会用教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乐趣,感受数学学习成功的乐趣。
【单元课时安排】
本单元共约21课时。
1、6、7的认识和加减法5课时2、8、9的认识和加减法5课时3、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4课时4、连加、连减、加减混合4课时5、整理和复习2课时实践活动:数学乐园1课时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让学生选择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掌握分类的方法,初步感知不同标准分类的意义。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判断能力、合作交流能力。
3.让学生体会到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养成有条有理的生活习惯。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9页。
教具、学具准备:衣服、鞋子、篮子、书及作业本、瓶子、小熊。
教学设计
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每6人一组,围成半圆形坐好,并在中间乱七八糟地堆放着各种杂物(衣服、鞋子、篮子、书、瓶子、小熊各若干件)。
师:同学们,在我们这间教室堆放了好多东西,你们瞧都有哪些东西?
生1:有小熊、书、衣服。
生2:还有鞋子、篮子、瓶子。
师:这些东西这样放在教室里,好不好?为什么?
生1:不好,这些东西放得乱七八糟的。
生2:把鞋子、饮料瓶、衣服放在一起不卫生。
师:你能给老师一个好的建议吗?
生1:应该把东西整理好。
生2:把衣服放一起,瓶子放一起,鞋子放一起
师指出:今天我们一起来当个小管家,把这些东西收拾、整理、分类摆放好。
板书:小管家
学生读课题。
师:你知道什么叫小管家吗?
生:小管家就是把东西一样一样地放好。
师:老师今天想看哪位小朋友最能干,能评上最佳小管家的称号。
新授
1.整理教室(复习单一分类)。
师:同学们,这么多东西要收拾,光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我们大家一起来分工合作好不好?(渗透团体精神)
请你们讨论一下我们6个学习小组怎么分工才好?
生1:我们组收拾小熊。
生2:我们组收拾篮子。
生3:我们组收拾瓶子。
(每组选择收拾一种物品)
师:我们全班一哄而上来收拾东西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呢?
生:会挤来挤去,不安全。
师:我们怎么样才能避免这种现象呢?(渗透谦让精神及有序的思考方法)
生:一组一组的来。
师让学生有序地上来捡走本组选中的物品。
师:现在和刚才比,你们觉得有什么不同?你喜欢什么样的教室?
生1:这样收拾干净后,漂亮了许多。
生2:我想拿语文书时就不用翻来翻去,一下子就能找到了。
(让学生感受到分类的好处,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整理桌面的物品(不同标准分类)。
师:一大堆杂物经过大家的努力,已经分类放在了每组的桌面上了。想想,这样算收拾好了吗?
生:这样还不算,因为桌面上的东西太乱了。
师:你们能把它们收拾得更整齐、更合理吗?
学生操作后,学习小组汇报。
师:你们小组是怎么收拾的?
生1:我们把蓝色小熊放一排,白色的放一排(即按颜色分)
生2:我们小组把塑料篮子放一起,铁篮子放一起。(按质地分)
生3:我们把大的瓶子放一起,小的瓶子放一起。(按大小分)
生4:我们把书放一起,作业本放一起。
生5:我们把皮鞋放在第一层,球鞋放在第二层,拖鞋放在第三层。
生6:我们是把衬衣放在第一层,裤子放在第二层,裙子放在第三层。
师:第5组和第6组这样放衣服、鞋子有什么用处?
生1:想穿什么就去哪一层拿,比较好找。
生2:比较整齐好看。
师:同学们桌面上的东西经过这样一整理,既美观又便于我们找东西,真好。对刚才同学们的整理,你们还有什么意见?
生1:我觉得小熊那组分得最好,很整齐、漂亮。
生2:我觉得第6组分得不好,他们没把衣服叠好就放在了架子上,太乱了。
师:第6小组接受这个建议吗?
老师想请一位能干的同学帮助他们,谁来?
生3:我觉得第3组的一个瓶子放错了,它应该放在下面小瓶子的那堆!
生4:我不同意他的意见,这个瓶子比上面大瓶子要小,应该放在小的那边!(注:这个瓶子不大不小)
师:你们有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让学生课后讨论)
生5:老师,我们已经把衣服叠好了。
师:第6组的小朋友们已经把衣服叠好,真能干!你们看看现在怎样?
生1:漂亮多了。
生2:叠好后衣服不会皱了。
师:请大家想一想,你们手中的东西,除了像现在这样分,还能怎么分?
学生操作,老师指导。
学生在小组间观摩、交流中得到了启发,然后重新进行分类,又得出了几种分法。
生1(第1组):这次我们把小熊按大小来分。大的放在上面,小的放在下面。有一个特大的没地方放了。
师:你们讨论一下这特大号熊放哪儿才更整齐、更好看?
生2(第2组):我们的篮子是按颜色分。
每一组学生重新汇报后,学生互评哪一组好,好在哪里。
活动
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想想:你们组的人可以怎么分?
学生活动,老师指导。
学生汇报情况:
第1学习小组:我们组是按男女分的,女同学站一边,男同学站一边。
师:还有哪一组也是这样分的?(4、6组也是按男女分)
师:你们在生活中见过这样分吗?
生1:见过,男厕所、女厕所就是按男女分的。
生2:男的不能进女厕所,女的不能进男厕所。
第2学习小组:我们组按是不是少先队员来分,这一边的是带红领巾的少先队员,这一边的是还没有入队的小朋友。
师:还没入队的小朋友要多努力,争取下一次光荣地加入少先队,好吗?
第3学习小组:我们是按衣服的颜色分。
师:这样分有什么用呢?(渗透分类的好处)
生:(略)
小结
师:今天,你们学会了什么本领?平
时,你们在什么地方看过、接触过分类?
生1:有人说普通话、有人说英语、有人说法语
生2:有哈巴狗、有猎狗
生3:有白种人、黄种人、黑人。
生4:有卖玩具的商店、有卖衣服的商店、有卖学习用具的商店。
师:这样的分商店有什么好处?
生:比较方便,想买铅笔就去学生用品商店。
布置课外活动
请同学们利用今天学到的本领做一次小管家,把自己的书包、书柜、衣柜整理好。
教学设计说明
分类思想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它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有序划分和组织的过程。学生分类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儿童能够自己提出分类依据。本节课重点是观察儿童能否独立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而不是教师提出分类依据。依照教材的编排意图和学生认知规律,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和设计本节课: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课本是知识的载体,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中介物。它对教学起着指导作用。教材是外在的,教师只有把教材加工成学生可以感受到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才变得生动有味。因此,我在教材提供素材的基础上,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扩大了取材的范围,增加了学生熟悉的玩具、书本、衣物等,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思考空间。同时向学生展示有着一大堆凌乱物品的场景,使学生自觉产生要收拾、整理的愿望。从而引出课题,渗透分类的好处。
2.以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最大限度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程度。学生不是一张白纸,即使是一年级的学生也有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和知识的积累。特别是分类这一内容,学生在生活中或多或少地接触过。因此,我在进行教学时,不是让学生被动地吸取、模仿、记忆和反复练习,而是创设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情境。通过把学生分成若干组,以评选最佳小管家作为奖励机制。先让学生共同把教室的杂物按品种进行分类。每组选取一样后,让每组学生把小组内的物品按照一定的标准,再一次地进行分类整理,尽量让物品摆放得有序、整齐和美观。同时鼓励学生选取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和尝试。通过这样,不断把分类过程进行细化,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分类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感受到不同标准的分类有着不同的意义和用途。在这样的设计中,没有教师生硬的讲解与演示,而是让学生在组内讨论交流,在组与组之间观摩学习,在动手操作中体会和掌握知识。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3.力图体现分类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让学生体会到我们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养成有条有理的生活习惯。我们教师的工作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善于在教学中挖掘各种素材对学生进行教育。根据本节课的内容,我希望学生学习完后,能养成有条有理的生活习惯。因此在设计本节课时,我有意识的在整节课中去渗透分类的意义,并适当地布置任务让学生收拾自己的学习、生活用具。以评选最佳小管家正面向学生树立良好的形象,达到我的教育目的。
总而言之,本节课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精心设计。在这样的教学设计中,学生不光学到了知识,其动手能力、交流合作技巧也势必得到发展。
专家评析
本节课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1.注意良好习惯的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学生发展的重要基础。从本节课教师设计的几个活动来看,均在这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课一开始,教师就把玩具、书、篮子、衣服、鞋子、饮料瓶等东西零乱地丢在教室中间,让学生亲自体验杂乱无章的生活,既不美观,又不卫生,自然而然产生收拾东西的欲望。有了欲望,教师并不忙于让学生动手,而是让学生思考:全班这么多学生如果都上来,会造成什么后果?学生想像这样做的危险,这样做的混乱,自然产生了讲秩序的念头,体验秩序能使生活有条有理。不显山不露水地渗透了做事要讲秩序,物品要按需要分类的思想。如果我们老师每节课都能把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样有意、有机地渗透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想水平将会上一个新的台阶。
2.注意张扬学生的个性。数学学习与其他学习一样,都是一种个体化行为。由于每个人生活经验的不同,认识水平的差异,即使是面对同一个问题,也会有不同的看法。而教育目的不是统一思想,统一要求,而是不同的人获得不同的发展。这节课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理念。如,面对同样的东西,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分类、整理方法,教师不仅不框学生,反而积极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开放,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需要、自己的习惯去分类。
3.注意学生的感性认识。这节课,无论是开课时对分类重要性的渗透,课中对分类方法的学习,还是课外对分类的应用,都注重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注重学生的感受。如课一开始,杂乱的东西让学生感觉难受,经过整理,感觉不仅舒服,更重要的是方便学习、生活。有了这样的体验,教师又通过布置课外活动,整理自己的书包、书柜、衣柜,将课内体验向课外延伸,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逐步形成。
4.注重教材的二次开发。为了加强对分类的体验,教师对原有教材进行了二次开发,把教材中分学具改为分日常用品,把教材分类的课题改为小管家。通过这样修改,学生真真正正感受到数学就是生活,数学就在身边。我能看得到、摸得到、想得到。展示了数学较深层次特有的魅力及生命力。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1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从实际情景中抽象出连加计算数学问题的过程,直观理解连加计算的意义。
2、掌握连加计算的方法,能正确地计算10以内的连加计算。
3、初步学习用连加计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体会连加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连加的意义,会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把第一步计算结果记再脑子里,再参与第二步计算。
教具、学具准备
10根小棒、实物图形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小明是一个爱劳动的孩子。今天,她又在帮妈妈干活了,瞧!小明在干什么?(出示小明在喂5只小鸡)
问:现在地上有几只小鸡在吃米?
二、操作探索,学习新知
1、引导观察。
请同学们观察。(小明在喂5只小鸡,接着出示跑来2只小鸡,停顿一下,最后出示跑来1只小鸡)
2、交流、汇报。
①问:你看到了什么?
小组交流。
②学生汇报。(学生可能说:小明在喂5只小鸡,跑来2只小鸡,又跑来1只小鸡,共有几只小鸡?也可能说有5只小鸡在吃米,跑来3只小鸡,共有几只?提醒学生,跑来的学生说出算式,5十2十1,教师问:这个算式和我们以前学过的算式一样吗?不一样。3只是一起跑来的吗?)
3、揭示课题:像这种算式我们叫“连加”。
板书课题:连加
4、探究“连加”计算的`顺序方法。
问:5十2十1=8,你是怎样算出数的?
①小组合作探索方法。
②小组汇报。学生可能说一个一个地数出来的;5只加上2只是7只,再加上1只是8只;共跑来3只,加上原来的5只,共是8只。(不管哪种方法,学生只要说出理由,都给予肯定。)
③教师总结计算顺序和方法。
板书:5十2十1=8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1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8页的例题,第39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材简析]
5以内的加法一课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首次接触计算的问题,这节课的知识基础是5以内数的分与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要能初步理解加法的含义,并能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在这个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初步的数学意识
本节课包括加法的初步认识和5以内的加法两部分内容。加法的初步认识是选择了学生熟悉的在校园中劳动的场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到把两个数合起来要用加法计算。在此基础上,通过进一步让学生看看、摆摆、算算,学习5以内的其他加法算式,并初步学会用加法解决生活里简单的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重点是初步认识和理解加法的含义,并学会5以内数的加法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加法的含义,并能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2、发展初步的观察、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3、初步学习用加法计算解决问题,树立数学意识,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游戏:快速抢答
5可以分成2和( ) 1和3合成( )
( )可以分成2和2 1和( )合成2
3可以分成( )和2 4和1合成( )
二、认识加法,理解含义
1、谈话:我们在学校里上学,不仅要学习,而且要劳动
看,一些小同学正在校园里干什么出示例1图
总结:原来有3人浇化,又来了2人,一共有5人。
2 提问:你怎么知道有5人的?
提问:把3个人和2个人合起来,可以用加法算。(板书:3+2=5)
读算式:3加2等于5。
提问:3表示什么意思?2呢?
+表示什么意思通过交流,明确是合起来的意思
=5表示什么意思?
小结:+的名字叫加号,它代表了一种计算方法加法。把两部分合起来,求一共是多少,就要用加法算。
三、学会计算,掌握方法
1、连续出示例2的两幅图,让学生说出图意
2、引导学生根据图意列出加法算式
提问:算式中的每个数代表什么意思在小组中互相交流
3、谁知道得数多少是怎样想的
教师对学生合理的方法都加以肯定。
四、实际应用,深化新知
1、想想做做第1题。
谈话:小动物们看到同学们学得这么好,纷纷把自己的宝宝带来向大家学习。你们看,谁来了
(1)出示图1(鸡妈妈一家),学生说图意,提问题,列算式计算。说说怎样算出来的(可以用多种方法) 说说3+1=4这个算式中每个数表示的意思
(2)出示图2(小兔一家)、图3(青蛙一家),按图1的要求完成。对算式的含义在小组中交流。 2、 想想做做第2题
谈话:聪明的.小青蛙,看到大家在学习,自己也想学加法,回家后,列了许多加法算式,得多少呢它正在用画圆圈的方法计算呢!
同桌学生合作,看算式,先画圆圈,再在书上填得数
集体订正。纠正错误,对学生加以鼓励
3、 想想做做第3题
(1)出示加法算式:4+1=□,
你能说出结果吗把得数填在书上
(2)出示:2+1=□,1+2=□。引导学生用3的分与合来计算结果
4比较:刚才我们用数图、画圆圈、想分与合的方法来计算加法,你最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小结:这就是今天同学们学习的5以内的加法。(板书课题)
五、拓展应用,提高能力
1、想想做做第4题
讲述:小白兔看到同学们学得这么好,正在准备礼物奖励大家呢!
(1)出示图1。学生列加法算式,说含义
(2)根据图2、图3的意思,学生在书上完成
(3)集体订正
2 想想做做第5题
谈话:下面我们来做一个送信的游戏,大家看到书上的信筒么?上面都有哪些数?
2+2这封信送到了4这个邮筒里,为什么?
你能把其它的信也送一送么,用线连一连。
小结:大家用5以内的加法解决了这么多问题。
回家后,继续观察,看看还能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好吗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13
教学内容:
可爱的校园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体会数的意义。
2.初步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3.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数学是有趣的,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重点难点:
1.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数具有表示物体个数的含义和作用。
2.初步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有序化。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教学。
谈话引入:小朋友们,从今天开始你们就是小学生了。我们要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起游戏。你们喜欢我们的学校吗?
活动一:我们的校园
1.在我们的校园里你都看到了什么?
(我们的校园里有操场,我们的学校里有老师,我们的学校里有小朋友)
2.你能用一句带有数字的话说一说你都看到了什么吗?
教师:对了!你们说的真好!我们的校园里还有许多的树、许多的花、许多的教室和老师,我们要在校园里共同生活学习,老师是你们的大朋友,如果你有什么困难就来找我好吗?
活动二:动物王国的校园
教师:动物王国的`动物学校也开学了,小动物们都高兴地来到学校,你们想到它们的学校看看吗?(想)
1.出示主题图
2.观察小动物
(1)你们都看到有哪些小动物来上学了?(小熊、小松鼠、小兔子)
(2)你们能数一数这些小动物都有几只吗?(有6只小熊)
(3)我们一起数一数,看看是6只小熊吗?(师生共同数)
(4)有几只小松鼠呢?(有4只小松鼠)
(5)小兔子呢?(有2只小兔子)
(6)它们的老师是谁呀?(大象)
(7)有几位老师呀?(1位)
3.用带有数量的话说一说
在动物王国的学校里你还看到了什么?能用带有数量的话说说吗?
怎么数就能不丢不落?(可以把数过的标上记号,也可以从左到右数)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14
教学目标:
1、掌握17,18 减几的计算方法,能熟练地口算17,18 减几的减法。
2、能积极参与合作学习,在探究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实际意义,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3、能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17,18 减几的思考过程,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沟通本单元知识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导入新课。
1、口算
11-5=
11-8=
12-7=
14-6=
13-4=
15-8=
14-9=
16-8=
做完口算以后大家说一说怎么做的。
二、创设情景,探究新知
1、教学例1(实物投影仪出示第95 页主题图)
教师:同学们,学校校园里花坛里的新栽了一些小树,你们喜欢嘛?我们要爱护这些小树苗。今天有两个小朋友在给这些小树苗浇水,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请仔细观察图,从图上你获取了哪些信息呢?
学生1:小红说:我只浇了9 棵,剩下的是小华浇的。
学生2:我数了数,一共有16 棵小树。 教师:从两位同学获取的信息里,谁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学生3:小华浇了几棵?教师:这个问题提得好。谁能用一个算式来解答呢?
学生4:16-9=(教师板书)
探讨计算方法。
教师:我们以前学会了怎样算11,12,13,14,15 减几,用这种方法能算16-9 吗?请同学们自己先想想,说说应该怎样算。
学生1:我是这样算的:把16分成10和6,先算10-9=1,再算 1+6=7,16-9=7。
学生2:我是这样算的:想9+7=16,所以16-9=7。
学生3:我是这样算的:把9分成6和3,先算16-6=10,再算10-3=7,16-9=7。
教师小结学习情况。
指出: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计算就行了。注意不要算错了。然后请学生独立计算16-9。
2、教学例2
教师:刚才同学们从过去学的知识中找到了计算16减几的方法,表现很好,老师真高兴现在想考考你们,看看是不是真的会计算了。大家愿意吗?
学生:愿意。
出示例2:算一算17-8=, 18-9=。看谁算得 又对又快。
教师:请同学们独立计算后,再在全班交流:你是怎样算的? 学生计算。
教师:请几位同学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学生甲:我是这样算的:因为8+9=17,所以17-8=9,17-9=8。
教师:真不错,算减法想加法,这是我们常用的方法。还有不同的算法吗?
学生乙:我是这样算的`:17-8,先从17 里面拿出10,10-8=2,再把2+7=9,17-8=9。18-9,先从18 里面拿出10,10-9=1,再把 1+8=9,18-9=9。
教师:你真行。这也是好方法。还有不同的算法吗?
学生丙:我和他们都不一样,17-8,我把8分成7和1,先算17-7=10,再算10-1=9,所以17-8=9。18-9,我把9分成8和1,先算 18-8=10,再算10-1=9,18-9=9。
教师:看来你们的方法还真不少。还有不同的算法吗?
学生丁:我是用数数的方法算的。17-8,我从17开始倒着数8个数:16,15,149,所以17-8=9。17-9,我从17开始倒着数9个数得到17-9=8。
教师:老师为你竖起大拇指!这个方法也不错,但是算得慢,今后可以尝试其他的计算方法。我相信你能行。
三、巩固练习
同学们,你们真棒,学会了16,17,18 减几的计算方法,并且每个人的计算方式都不一样,今天表现得非常好,恰好今天有个小动物过生日,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嘛?
师:今天喜洋洋过生日,总共邀请了16 个小朋友来参加聚会,我们来看看来了哪些小朋友呢?我们一起来数一数现在来了多少个小朋友呢?还差多少个小朋友没来?
生1:来了7个小朋友。
生2:16-7=9,还有9个小朋友没有来。
师:你是怎么算的呢?
生:
师:现在所有的小朋友都来了,喜洋洋为了欢迎大家,拿出了自己心爱的玩具和大家一起玩。我们一起看看是什么呢?
生:积木 师:对了,喜洋洋要给他的朋友一起玩积木,他一共拿出了17个积木,用积木来建两座城堡。我们一起来看看喜洋洋是怎么建的城堡的,你们数一数第一座城堡用了多少个积木。喜洋洋用声下的积木建了第二座城堡,你们能计算出喜洋洋建的第二座城堡用了多少个积木嘛?
生:17-8=9,第二座城堡用了9个积木。
师:你是怎么计算的呢?
生:
师:喜洋洋和小朋友玩积木游戏玩累了,好多小朋友都饿了,这时,美羊羊给喜洋洋送来了一个大的生日蛋糕来祝贺喜洋洋生日快乐,并且在生日蛋糕上插上了蜡烛,现在需要点燃蜡烛了。这个时候需要小朋友帮忙了,因为每只蜡烛下面都有一道数学算式题,只有把算式题答对了,蜡烛才会点亮。你们能行嘛?我们就来点燃蜡烛吧! 老师以抽问的形式解决这道题。
师:喜洋洋的生日过完了,喜洋洋最后告诉我们要好好学习,你们能做到嘛?我们来看看书上的练习题,好嘛?
师:请小朋友们完成第96页练习二十第1,2 题。
四、课堂小结
1、请小朋友们说一说,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3、怎样才能有规律地写出16,17,18 减几的算式,这个问题留在下节课研究。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15
教学目标
进一步正确地数出5以内物体的具数;识田字格,能按要求正确、规范、整洁地书写1—5各数;进一步理解基数和序数的联系与区别。(正确数出5以内物体的个数,会正确、美观地写出1—5各数)
教学重点
1—5的书写
教学难点
1—5的书写格式,2和3的书写。
教学方法
讲述、练习、讨论
教具准备
各小组准备一些玩具、主题图、1—5数字卡片、田字格黑板。
教学活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出示主题图,在这幅图上你看到了什么?数一数和同桌说一说。
二、探究新知,讲授新课
1、指名说
2、每说一种在练习本上用圆圈表示。
3、指导写1-5各数。
形象记忆:1象小棒 2象鸭子 3象耳朵 4象小旗 5象秤钩
要求学生对数1-5的书写逐步达到整齐、匀称、熟练。
三、 巩固练习,形成能力
1、写数:理解题意,第一行,仔细数一数,认真写出数;
第二行通过观察发现要写涂色的三角形的个数。
2、练一练第2题:看数画线,画的方法不唯一,但尽量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
3、第3题:数一数,填一填
(1)一共有几节车厢/
(2)挡住的是第几节车厢?
(3)用数字表示出来。
(4)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如1的`后面是几?5的前面是几?和3相邻的数是几?
四、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1-5各数的写法,请大家要注意认真书写。比一比看谁写的好。
板书设计
1——5的认识
1 2 3 4 5
作业设计
完成课后练一练1、2、3题
课后反思
整节课设计了四个活动来达成教学目标,数玩具是低年级小朋友所喜欢和熟悉的,我选取了这一学生感兴趣、熟悉的材料,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感到学习是一件有意思的事。让学生将具体物体的个数转化为图形来表示,再对图形抽象出数字,通过“直观操作―图形符号―数字符号”的转变,使学生在实际的情境中体会数的意义。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小学一年级上册教案01-06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01-02
小学数学上册教案01-29
小学数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2-06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4-07
数学小学一年级上册《位置与顺序》教案01-12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热】01-23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热门】01-23
【荐】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01-23
【精】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