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2023-01-02 09:04:20 小学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精】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精】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发现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

  2、会灵活运用商的变化规律。

  3、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结论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引导学生思考发现商的变化规律的过程,灵活运用商的变化规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重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

  难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

  教具图片

  教学过程

  教师导学

  一、故事导入

  安排老猴子分桃子的.故事

  1、8个桃子分2天吃完,16个桃子分4天吃完,32个桃子分8天吃完,64个桃子分16天吃完。(将数字板书在黑板上)

  2、提问:老猴子运用了什么知识教育了小猴子?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二、探究新知

  1、提问:观察数字,你发现了什么?你怎么知道的?

  学生说方法,教师板书。

  8÷2=4

  16÷4=4

  32÷8=4

  64÷16=4

  2、我们分别用第2、3、4式与第1个算式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被除数、除数分别都乘以一个相同的数。(扩大)

  3、教师带领学生分别比较。

  4、提问:谁能给我们总结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5、学生讨论,并发现:

  在除法里,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教师板书)

  6、提问:为什么说是“同时”,“相同”?可以举例子来证明

  7、我们分别用第1、2、3式与第4个算式进行比较,你又发现了什么?

  被除数、除数分别都除以一个相同的数。(缩小)

  8、通过观察,谁能再给我们总结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在除法里,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板书课题:商的变化规律

  三、总结:

  提问: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了除法里有商的变化规律,那么谁能说说你觉得这个规律需要我们注意的有哪些?

  你们看我这样写对吗?为什么?

  48÷12=(48×0)÷(12×0)

  让学生判断。

  四、巩固练习:书P87“做一做”

  五、总结

  在运用商的变化规律时,一定要注意什么?(“同时”,“相同”。)

  六、作业:练习十七第6题、9题。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三角形,掌握三角形的概念,理解三角形的含义;

  2。从实例中感知三角形的稳定性以及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并能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认识三角形的高,掌握三角形高的画法,能画出任意三角形的一条高。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三角形的含义,掌握三角形的概念。

  难点:掌握三角形高的画法,能画出三角形的高。

  教学准备

  课件、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教具、三角尺。

  主要教法选择:观察法、知识迁移法

  教学设计

  一、导入

  请每位同学从你的抽屉里拿出两根小棒,试一试,你能摆出什么图形?

  谁来说说自己摆出了什么图形?(指名说)

  下面请每位同学再添上一根小棒,能摆成什么图形?(指名说)

  用屏幕出示学生们可能摆出的图形,提问:你能说说自己摆的是什么图形吗?那么,在同学们摆出的图形中,那些是三角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三角形的特性。(板书课题:三角形的特性)

  二、学习新课

  1、学习三角形的定义及组成

  ⑴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三角形,你能说出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吗?(让学生充分发言)

  同学们说了这么多,其实在我们的校园中也有许多的三角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播放录像)

  ⑵刚才我们一起观察了生活中的三角形,那么你能说说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等)

  提问:那你能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吗?(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你认为这句话中哪个词比较重要?(围成)为什么?(三角形是封闭图形)

  那么这三条线段应该怎样去围呢?(每相邻的两条线段端点相连)

  请学生互相说一说,什么是三角形。(同桌互说,再指名说)

  2、学习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⑴小组活动:请组长将本组的小棒分给组员,每人三根小棒,摆一个三角形,看谁摆得又对又快!

  有学生发现自己的三根小棒摆不成三角形,这是怎么回事啊?

  小组研究:为什么有的三根小棒摆不成三角形?

  小组汇报,并总结: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⑵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屏幕出示例3的图,让我们帮助小明解决一个问题:小明每天上学从哪条路走最近?为什么?(中间的这条路最近,两点之间直线距离最短;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3、学习三角形的稳定性

  ⑴游戏

  让我们来轻松一下,做个游戏,比一比谁的力气大。

  游戏规则:每人一个图形,拉动这个图形,只要使它的形状发生变化,就算赢。

  请学生推荐两名力气比较大的`学生(一男一女),出示教具,一个三角形,一个平行四边形,先让女生选择一个图形,另外一个就是男生的。

  请大家预测一下,男生和女生谁会赢?为什么?

  得出结论: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⑵三角形具有稳定性,那么,要想使这个平行四边形也能够固定住,该怎么办呢?(加上一根木条,形成两个三角形。)

  正是因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所以在生活中的运用也非常广泛。

  ⑶你瞧:这张桌子摇摇晃晃多危险啊!有什么办法加固它呢?

  斜着钉两根木条,组成三角形。

  4、学习三角形的高

  ⑴刚才我们知道了三角形有三个顶点,我们可以用大写字母来表示点,例如,我们可以给这三个点分别取名字为A、B、C,那么这个三角形就可以称为三角形ABC,三角形的三条边就可以分别称为AB、AC、BC,下面想请同学上来指一指,每一个顶点分别对应哪条边。

  ⑵教师边示范边讲解: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提醒注意:高要画成虚线,而且要画上垂直符号。

  想一想:一个三角形中能画出几条高?为什么?(有三条高,因为每个三角形有三个顶点)

  ⑶学生练习

  请每位学生在课本86页,练习十四第一题,请你画出第一个三角形的高。

  提醒注意:三角形的高要画成虚线,并且要画上垂直符号。

  你能画出几条高?那么,另外两个三角形的高你会画吗?试一试,好吗?

  (让学生互相检查,并说说怎么检查)

  三、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进一步认识了三角形,我们知道了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具有稳定性,而且三角形的任意两条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我们还认识了三角形的高,并且学会了给三角形画高,不同的三角形所在位置不同,我们下一节课再继续研究。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3

  教材分析:

  “近似数”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中的第五课。这部分内容既丰富了对大数的认识,又是对后续学习除法“试商”的基础。另外,近似数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当很难得到或不需要得到精确数,或是用大数描述事物时,人们经常会选择近似数。因此,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知识的衔接上近似数都显得至关重要。

  学生收到前面计算教学中估算的影响,以及学生自身的经验积累,很多学生在课前已经可以凭借数感找出万以内数的近似数,也有一部分学生了解甚至可以用“四舍五入”法来求大数的近似数。但是大部分学生对“四舍五入”法只是一个模糊的认识,对于“四舍五入”法具体是什么,它的道理是什么,什么情况下运用“四舍五入”法都不是十分清楚。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进入了小学中年级段,具有一定的学习经验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与分析,了解近似数和精确数的意义,感受近似数和精确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借助数线,较直观地感知“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道理,知道近似数的书写格式,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3、经历探索求近似数的过程,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培养数感。

  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求近似数的过程,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难点:

  经历探索求近似数的过程。

  教学方法:

  合作学习法分析归纳法

  教学策略:

  小组合作情境创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分类感受精确数和近似数。

  1、观看一段国庆60周年阅兵视频,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师:这么大的场面中一定蕴涵着许多数学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这些数学问题。

  2、课件出示整理的一段文字,让学生默读其中的数字两遍,初步感知数据。

  3、仔细观察这些数,有没有什么共同特点,能不能把它们分一分类?

  组织学生讨论,学生可能会按数据的大小来分,一些按单位分,如60,169,56,66都是以个为单位的,20万、2万是以万为单位的。或者学生将60、169、56分为一类,66、20万、2万分为一类。

  师:为什么将60、169、56分为一类,66、20万、2万分为一类呢?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可能会说是准确的数,估出来的数。

  师:是的,在数学上,像60、169、56这样准确的数、不多不少正好的数,是精确数;而66、20万、2万是大概的,大约的,差不多的,与实际数接近的数,是近似数。

  4、读一读以下的数据,哪些是精确数,哪些是近似数吗?

  小明身高130,2cm,就说约130cm;小红从家里到学校走了395米,就说大约走了400米。

  5、你能说说生活中哪些事物的数量一般用精确数来表示,哪些事物的数量一般用近似数来表示?了解近似数的作用。

  师:有些情况下,我们没有必要用准确的数据来描述,只要知道一定的范围就足够了,这时用近似数来表示就比较方便。看来近似数在生活中的应用还是相当广泛的。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国庆60周年情境引入,出示一些感性材料,通过分类,帮助学生在比较和辨别中体会哪些是实际的、精确的,哪些数是模糊、大约的,从而认识精确数和近似数;又通过列举活动,深化理解,了解近似数在实际中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合作学习,自主探究。

  (一)借助数线,直观感受“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道理。

  1、师:巨幅国画《江山如此多娇》的实际面积是18000平方米,但报道中称“近2万平方米”,这里的“2万”是如何得到的?

  同桌交流,指名说说想法,学生可能会说18000接近2万,所以用2万来表示。

  2、结合直观的数线图,分析“18000平方米”称为“近2万平方米”的原因。

  师:18000介于整万数1万和2万之间,由于18000千位上是“8”,所以可以把千位上8直接去掉变成0后向万位进1,就得到了近似数“2万”。

  介绍18000约等于2万,用“≈”表示,写作:18000≈2万全班读一读。

  3、在数线上标出11000,120xx,13000,14000,15000,16000,17000,19000这几个数,请学生尝试分别说出它们的近似数及想法。

  师:15000这个数约等于多少呢?

  学生可能觉得1万可以,2万也可以,因外它刚好在中间。

  师:15000离1万和离2万的距离是一样的,但为了方便记录,我们认为规定15000≈2万。

  课件上将约等于1万和约等于2万的数进行对比,让学生观察,分析归纳。

  师:请同学们对比两组数据,仔细观察,说说你有什么发现,能得到什么结论?请同桌互相讨论,教师巡视指导了解情况。

  学生汇报交流,学生可能会发现以15000为分界线,11000,120xx,13000,14000接近1万,16000,17000,18000,19000接近2万。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千万上的数,当千位上的数是1、2、3、4时,近似数是1万,当千位上的数是5、6、7、8、9时,近似数是2万。

  教师借机在黑板上板书:0、1、2、3、4舍;5、6、7、8、9入,介绍“四舍五入”法。

  【设计意图:结合数线图,分析“18000平方米”称为“近2万平方米”的原因。数与形结合,将四舍五入的本质清晰地展现出来,培养学生的数感。】

  (二)合作学习,探究“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1、参加国庆阅兵的精确人数是233482人,在下图中找到这个数的大致位置,说一说“约20万人”,这个数是怎样得到的?

  合作要求:1、同桌2人一起学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2、学习时,每人都要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并将讨论的结果填在学习卡上。3、组织简单、清晰的语言准备全班汇报。

  教师巡视,了解小组讨论的情况,并对有困难的小组给予指导。

  2、全班交流。生可能想法:在数线图上标出,发现233482接近20万,;或者233482比25000小,所以近似于20万;直接用四舍五入法,看万位上的数是3,小于5,所以直接把十万后面的`尾数“33482”舍去变成5个0,得到近似数20万。

  请多组的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只要说得有道理,给予鼓励。

  3、教师小结:四舍五入到十万位,关键看万位。

  4、如果将233482四舍五人到万位、千位、百位、十位,近似数分别是多少,怎样得到的?小组内讨论,再全班交流,帮助直观感知求近似数的方法。

  5、引导学生初步概括方法,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怎样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与空间经历探索的过程,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掌握求近似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三、巩固练习

  1、读一读下面的数据,哪些是精确数,哪些是近似数?(教材第11页练一练第一题)

  鼓励学生通过自主阅读与分析,找出精确数和近似数,加深认识,并感受到近似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华山是我国的五岳之一,海拔约2155米,在下图上标一标,四舍五入到百位大约是多少米?

  学生独立完成,有些学生在数线上找点时会遇到困难,教师适时指导,帮助学生通过数线进一步感受四舍五入到百位,要看十位上的数。

  3、按要求填表。

  提醒学生认真看要求,仔细数数位。特别对29957四舍五入到百位、千位、万位重点指导。

  【设计意图:巩固练习是帮助学生掌握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三道练习题,加深对近似数的认识,感受近似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能用所学的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请学生说说这节课的收获。

  师:这节课我们经历了探索求近似数的过程,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同时知道近似数的书写格式。希望同学们能留意生活,去感受近似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板书设计:

  近似数

  0、1、2、3、4舍18000≈20000

  四舍五入法

  5、6、7、8、9入233482≈200000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4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56页-57页。

  【教学目标】

  1、认识垂线和平行线

  2、使学生掌握“相互平行”与“相互垂直”的含义。

  3、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垂直和平行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平行线定义中“在同一个平面内的”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整理明标

  1、复习导入:

  师:我们在第三单元学习了线段、直线和射线,现在请你在你的本子上画出一条直线,再回忆一下直线有哪些特征?

  预设:(1)直的(2)向两边无线延伸(3)无法测量(2)没有端点

  师:在你刚才所画的直线旁边随意再画一条直线,会发生什么情况?

  预设:

  预设:通过回忆直线的特征,构建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引入本节课的知识点——平行与垂直。

  2、整理明标

  (1)认识平行

  (2)认识垂直

  二、明确路径,合作探究

  问题一:采用小组合作探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进而发现什么是平行。

  问题二:通过学生观察,教师讲授,得出两条直线相互垂直的概念。

  三、展示反馈,对抗质疑

  问题一:认识平行

  (1)提出问题:观察一下每组中的两条直线,它们的位置有什么不同?你能按位置将他们分分类吗?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一下你是怎么分的?

  (2)操作:按照相交和不相交的标准将它们分类。

  (3)汇报:

  (1) ①②,③④

  (2)①,②③④

  (4)出示定义:我们将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下了一个定义: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5)提出问题:你从刚才读的这句话里找到那些重要的信息?

  (6)汇报:①同一个平面内②不相交

  (7)对抗:为什么要强调一定要在同意平面内?不在同一平面内行不行?

  (8)演示:出示画着两条平行的直线的白纸,然后将纸沿着两条直线中间剪开,成两个平面展示。

  (9)提出问题:如何表示两条直线互相平行?(a∥b);生活中有平行线吗?

  (10)小结: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有平行线的存在,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问题二:认识垂直

  (1)操作:跟着老师一起来量一量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是多少度

  (2)汇报:成90度和不成90度

  (3)出示定义:我们将两条直线相交成90度的'情况下了一个定义: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相互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4)对抗:你从刚才所读的这句话中得到哪些重要的信息?

  (5)汇报:①相交②成直角

  (6)提出问题:我们如何表示他们呢?(a⊥b);生活中有垂直的例子吗?

  (7)小结:生活中有很多垂直的例子,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相互垂直。

  四、检测总结,拓展延伸

  1、练习

  (1)教材第57页做一做:独立完成

  2、全课总结: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3、课后拓展:

  (1)判断

  ①、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②、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不平行就一定垂直。?

  ③、过直线外一点能画无数条直线的平行线.

  (2)下面的图形有平行和垂直的情况吗?

  出示“双杠”图让学生找出平行与垂直。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目的:

  ●通过动手操作,会按角的特征及边的特征给三角形进行分类。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会按角的特征及边的特征给三角形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

  会按角的特征及边的特征给三角形进行分类,。

  教学用具:

  量角器、直尺。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认识了三角形,三角形有什么特征?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按照三角形的特征对三角形进行分类.怎样分?

  二、新课:

  1小组活动:

  (1)出示小片子,观察每个三角形.可以动手量一量,分工合作。根据你发现的特点将三角形分类。

  2按角分的情况

  引导学生明确:相同点是每个三角形都至少有两个锐角;不同点是还有一个角分别是锐角、钝角和直角.

  我们可以根据它们的不同进行分类

  (1)分类.

  根据上边三个三角形三个角的特点的分析,可以把三角形分成三类.

  图①,三个角都是锐角,它就叫锐角三角形.(板书)

  提问:图②、图③只有两个锐角,能叫锐角三角形吗?(不能)

  引导学生根据另一个角来区分.图②还有一个角是直角,它就叫直角三角形,图③还有一个钝角,它就叫钝角三角形.

  请同学再概括一下,根据三角形角的`特征可以把三角形分成几类?分别叫做什么三角形?

  教师板书:

  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叫做锐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叫做钝角三角形.

  (2)三角形的关系.

  我们可以用集合图表示这种三角形之间的关系.把所有三角形看作一个整体,用一个圆圈表示.(画圆圈)好像是一个大家庭,因为三角形分成三类,就好象是包含三个小家庭.

  (边说边把集合图补充完整.)

  每种三角形就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反过来说,这三种三角形正好组成了所有的三角形.

  (3)三角形中至少要有两个锐角,所以判断三角形的类型,应看它的内角.……

  问:还有没有其他的分法?

  3按边分的情况:

  我发现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还有三条边都相等的。

  师:我们把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条边叫腰,另外一条边叫底。

  师:把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边三角形。

  分别量一量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各个角,你有什么发现?

  从红领巾、三角板、慢行标志中找一找哪里有这两种特殊的三角形?

  三巩固练习:

  1.判断题.

  (1)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2)锐角三角形中的角一定小于90°.

  (3)看到三角形中一个锐角,可以断定这是一个锐角三角形.

  (4)三角形中能有两个直角吗?为什么?

  2.87页7题猜一猜小组同学模仿练习

  四作业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巩固如何判断直线的互相平行与互相垂直。

  2、通过练习巩固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画指定度数的角。

  教学重难点:会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画指定度数的角,会判断直线的互相平行与互相垂直。

  课前准备:实物投影,量角器,三角板,圆形纸,长方形纸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本单元的知识重点

  1、直线、线段与射线的特点与读法

  2、平行、垂直的定义及平行线、垂线的画法

  3、角的度量及画法

  二、练一练

  1、第一题下图是北京城区地图的一部分,请你找出两组互相平行、两组互相垂直的道路(让学生说说判断的方法)

  2、第二题说一说,在你的学校附近,哪两条道路是互相平行的?哪两条道路是互相垂直的.?可以让学生画个草图

  3、第三题先估计,再量出下面各角的度数思考,角的边不够长,不能指到量角器上的准确度数,该怎么办?(把角的一边延长)

  4、第四题

  (1)将一张圆形纸对折三次,得到的角是多少度?

  A、学生试做,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

  B、引导学生发现,每对折一次,所得到的角是原来的一半。

  C、摊开折过后的纸,在这张纸上你能找到哪些度数的角。

  小组合作,可画一画。

  (2)用长方形纸分别折出45°,135°的角可先让学生独立操作,再全班交流。

  三、复习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

  练习二第3、4题:先让学生估一估角的大小,再用量角器测。

  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练习二第5题:

  这是一道操作题,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规律,解决问题。这道题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讨论、发现规律、解决问题。

  2、练习二第6题:

  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观察找出图中的直角、锐角、钝角,然后与同学交流。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初步感受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

  2、数学思考:通过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并渗透“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3、解决问题: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4、情感与态度:使学生欣赏到数学运算简洁美,体验“乘法分配律”的'价值所在,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教学重点: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教具准备:课件

  激问导学:

  一、激问导学

  创设情境,激趣引思。

  提出问题,筛选重心。

  活动一:买衣服。

  1、阅读理解:你发现那些数学信息?

  2、思考问题:请选择数学信息解答。

  3、汇报、交流。

  体验学习。

  二、自主体验

  发表、反思:学生激活经验,尝试体验,引发观点

  活动二:计算周长。

  1、请你介绍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有哪些部分组成?

  2、请根据所给的数据计算它的周长。

  3、汇报计算情况。

  体验学习。

  三、合作体验

  方法探究、学法指导、领悟提炼、培养学习能力。

  活动三:观察、对比。

  1、思考:你有什么发现?

  2、结合活动说一说列式的含义。

  3、试一试:你能用字母把列式转化为公式吗?

  4、汇报、交流。

  5、归纳、总结。

  综合体验。

  四、实践体验

  综合实践体验,拓展延伸,感悟内化,对知识进行多元化运用体验。

  1、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数。

  (1)(24+8)×125=____×____+____×_____。

  (2)25×(20-4)=25×____—25×____。

  (3)45×9+55×9=(____+____)×_____。

  (4)8×27+73×8=8×(_____+_____)。

  2、下面各题可以用乘法分配律计算吗?为什么?把能用的写出来。

  (1)(12+31)+82。

  (2)17×17+15×16。

  (3)14×9+9×36。

  (4)(24+37)×8。

  3、思考题。

  (1)9×47+53×9。

  (2)25×(100—4)。

  五、课堂学习体验小结

  学生课堂学习评价,教师课堂教学反思,多元体验,共同发展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在计算中,你有哪些好的建议?(a-b)×c=?请你结合“买衣服活动”课后思考。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详案(3篇)相关范文: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比较小数大小及与同伴交流的过程;

  2、体验小数比较大小的策略的多样性,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发展数感;

  3、在交流合作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正确掌握小数大小比较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运用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熟练地比较小数的大小。

  教学设计:

  一、复习旧知

  1、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组我们黄山市一些旅游景点的图片

  2、看完这组图片有何感想?

  3、是的,这些图片都很美,我们黄山市是一个旅游城市,每年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来我们这里观光旅游。最近,我从网络上收集了一些资料,一起来看看吧!2014年黄山市接待游客41650000人;2015年黄山市接待游客46658700人;2016年黄山市接待游客51871000人;2017年黄山市力争接待游客57000000人。你能把这些数据按一定顺序进行排列吗?

  4、这些整数,你是如何排列出大小的?引导学生总结比较整数大小的方法。

  二、探究新知

  1、阳春三月,正是踏青时节,我家隔壁小军、小芳、小红、小强四家准备进行一次春游活动。要说去春游,四位同学可高兴,正积极准备呢!

  2、要去春游,他们首先想到要准备吃的和喝的,于是他们一起去逛超市了。

  3、这是他们购买的四种饮料的价格表:

  5、如果请你选择其中两种商品的单价进行比较的话,你会选择哪两种?(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板书)

  6、同学们说得太多了,能不能把上面商品的单价整理一下,怎样分类比较合适?(分类结果:两个小数中整数部分不同的;两个小数中整数部分相同的,但十分位不同的;两个小数中整数部分、十分位相同,但百分位不同的)

  7、根据分类,可以得出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学生讨论,总结归纳方法:①如果整数部分不相同,如何比?先看它们的'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就大②如果整数部分相同,看十分位,十分位上的数字大的那个数就大……以此类推。

  8、请学生把这四种商品价格,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

  设计意图: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自主尝试与探究的机会,关键处应给予点拨。

  三、巩固练习:

  (一)分析超市中水果价格

  1、四位同学购买饮料后,又购买了水果,我已将他们购买的水果单价制作了一张简单的表格:

  2、请学生说说这四种水果单价中哪种水果最高,哪种水果单价最低?你是如何比较的?

  (二)选商店买商品

  1、为了让这次春游更有意思,四位同学说不能只是走走看看,要进行一些活动,于是他们又逛了一些商店,发现这些店里同样的商品价格却不相同,他们想买最便宜的商品,你们能帮他们参考一下吗?

  2、完成教材42页第8题

  (三)给商品加上价签

  1、四位同学买了体育用品后还剩一点钱,商议后决定买一些奖品,于是他们买了以下四种商品,现在价签没有了,你们能帮他们把价签加上去吗?你觉得这些奖品应该怎样奖励?(完成教材41页第5题)

  (四)分析跳远比赛成绩

  1、四位同学在家长的带领下由于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使得这次春游活动既充实又快乐,他们还进行了一次跳远比赛,请大家看看他们的成绩吧!

  姓名:小军、小芳、小红、小强

  成绩/米:2.05、1.84、1.88、1.93

  2、请你帮他们排排名次吧?

  (五)认识四位同学

  1、今天我把这四个同学的照片带来了,我也检测了他们的体重,一起来看看吧!(出示教材42页第9题)

  2、按照体重由大到小给他们排排序。

  (六)精彩挑战

  1、同学们,现在正是春花烂漫时节,你们也一定想走出教室去大自然看看吧!不过我这里有道习题,如果你能顺利闯关,春游就有希望啊!快快拿出你们手中的笔完成吧!(出示教材42页最后一个练习题)

  四、课堂小结:

  1、请同学们说一说如何进行小数的大小比较。

  2、这节课上你对自己的表现是否满意?你觉得有哪些地方应该改进?

  板书设计:

  小数的大小比较

  1、50<2、55 2、55<2、88 2、88>2、85

  先看整数部分整数部分相同整数部分和十分位

  比较十分位都相同,再比较百分位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与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估算、笔算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通过整理和复习,培养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能选择合适的算法进行计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自觉整理数学知识的习惯和能力。

  3.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应用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乘法口算、估算和笔算等计算方法的联系,并能根据具体情境选择合适的算法进行计算。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梳理知识,沟通联系

  1.教师:本单元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小组内说一说。

  学生分组交流,完成后全班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逐步形成如下板书:

  2.结合以上知识整理,边整理知识,边完成数学书88页1-4题。(课件依次出示以下各题及答案)

  (1)出示教科书第88页第1题。

  抽学生口答,并要求说出算法。最后让学生说说怎样口算最简便,引导学生说出:整百数乘整十数,只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因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课件显示)

  (2)出示教科书第88页第2题。

  指名学生口答,并说出估算方法,教师用课件显示相应内容。最后让学生说说三位数乘两位数怎样估算。(学生回答后,课件显示。)

  (3)完成教科书第88页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可指名上台板演),课件显示答案,学生核对,并让学生说说每个题计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学生汇报后,课件显示计算方法)

  (4)完成教科书第88页第4题。

  先分别让活到说说解题思路(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显示相应内容),再列式计算并汇报,教师板书。计算时注意提醒学生怎样算简便。

  二、基本练习,巩固提高

  1.完成教科书第89页第1、2题。(课件出示题目及答案)

  学生独立口算,集体评议。第2题完成后,让学生说说积的变化规律。(课件显示规律)

  2.完成教科书第89页第4题。(课件出示题目)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集体交流。

  教师:你是怎样估算他们大约走了多少米的?

  学生1:我把187看成200,32看成30,由此得出他们大约走了6000m。

  学生2:我把187看成200,32不变,由此得出他们大约走了6400m。

  学生3:我把187看成190,32看成30,由此得出他们大约走了5700m。

  (课件展示以上三种估算方法。)

  3.完成教科书第89页第5题。(课件出示题目及估算方法)

  学生估算:24×365,可以把24看成20,365看成360,350或400都可以。

  三、拓展练习,促进发展

  课件出示教科书第90页的思考题。

  教师:请认真看图、审题,说一说从题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觉得运费的多少会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1:运费少和路程有关。

  学生2:运费少还和运的质量有关。(课件显示:与运费少相关的因素)

  教师:分组讨论一下,往哪些仓库运费用会少一些?为什么?

  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完成后指名汇报。

  学生:如果把粮食运往3号和4号仓库,则运量大,费用肯定多。所以应把粮食往1号或2号仓库运输费用会少些。(课件显示)

  教师:看来只要计算出运往1号仓库和2号仓库的总运量,就可以比较出谁了运费更少。怎样计算总运量呢?

  学生:运输量可以用“运输吨数×路程”来计算。(如期学生不能说出,则由教师告知学生。)(课件显示)

  教师:现在请同学们按这种方法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并比较。

  学生独立计算后汇报。

  学生1:如果运到1号仓库,总运量是40×10+30×20+20×30=1600

  学生2:如果运到2号仓库,总运量是50×10+30×10+20×20=1200。所以运往2号仓库运费最少。

  四、全课小结

  教师:通过今天的整理和复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五、布置作业

  数学书89页3题,90页6、7、8题。

  六、课外阅读

  数学书91-92页:你知道吗?——奇妙的乘法。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了解数的产生。

  2.初步认识自然数。

  3.认识亿级的数和计数单位亿、十亿、百亿、千亿,掌握千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和十进制计数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亿级的数和计数单位。

  难点:掌握千亿以内数位顺序和十进制计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老师:同学们,生活当中的每一天,我们都在和不同的数字打交道,想一想我们在做什么事情能够用到数字。(打电话、人民币的面值等)

  师:生活中每一天我们都离不开数,那数是怎样产生的,大家想不想了解一下?那就让我们走进课本,把书打开,自己先来学习一下。(学生自学书16-17页)

  师:都读完了吗?我想请同学来讲一讲古代的人是怎样来计数的?(学生介绍)

  你总结的真好!

  师:谁能对古代人的计数法做一个评价呢?(学生发言)

  太棒了!

  师:因为这些方法给我们带来的许多不便,所以后来人们又发明了用计数符号计数

  (出示PPT)

  师:这些计数符号我们就叫做数字。谁来讲一讲,都有哪些数字?(生:说三种数字)

  师:和以前的计数方法比起来,感觉怎么样?(方便了很多)

  师:有一个罗马人,他来到中国想买茶叶,于是他走进了一家店铺,掌柜的问他,你想买多少斤呢?于是他把一张写着罗马数字茶叶斤数的纸条拿给中国的掌柜看,你们说中国的掌柜看到这张纸条会有什么样的反应?(不知道买多少斤)

  师:不知道他要买多少斤茶叶对吧?因为在罗马数字当中这个数字表示的是306,而在我们中国不是这样表示的(出示算筹表示形式)这样交流起来不方便,这单生意能做成吗?这些商人最渴望什么呢?(生:发明一种在世界各地都能用的数字)你太了解他们的心声了,于是后来就出现了什么?(阿拉伯数字)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阿拉伯数字的来源吗?

  师:每天和我们打交道的这些数字就是阿拉伯数字,带着这些阿拉伯数字我们再回到古代,他们分别可以用哪些数字来表示呢?(分别表示4、5、7)是不是非常方便?

  师:我们可以用阿拉伯数字表示物体的个数(出示PPT)像这样表示物体个数的1等等我们给他起了一个名字,叫?(生答:自然数)对吗?刚才他读的时候你发现,这里面没有发现谁的身影呢?(生:没有0)

  师:为什么没有0呢?老师给大家讲一讲,以中国数为例,看不见的物体人们是不数的,就用空位表示,后来用方框来表示,大约在700年以前就用圆圈来表示,慢慢的才演变到现在的数字0

  师:请问0表示什么呢?(生:0表示一个物体也没用)

  师:同意吗?那0是不是自然数?是!非常好!谁来读一读这两句话?(0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0也是自然数)

  师:在数学上我们把所有的自然数都称为整数。这些自然数有哪些性质和特点呢?出示几个问题PPT,以同桌为单位讨论一下(相邻的两个自然数相差几举例说明)太棒了!你真会学习!有最大的自然数吗?无论我们说出哪个自然数我们都能找到比他大一的自然数对吧?

  师:在生活中啊,我们还会遇到一些比亿以内的数还要大的数,谁来给大家读一读?出示PPT,在我国第二次人口普查当中一共这么多人,这个数字怎么读呢?( 生读)

  师:你能这么块就把这个数字读出来了啊!介绍一下你的方法!(生:从个位起,每4个数位一级,分三级读出来)

  师:咱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个数字都用到了哪些计数单位?(生回答)

  师:我听这位同学说到十亿,我们之前没有接触过这个计数单位对吧?那么十亿和一亿有者怎样的关系呢?(生:十个一亿是十亿)是这样的吗?

  生:是这样的吗?咱们一起来看一看,首先我们先在亿位上播一颗珠子,表示1个亿,一起接着数,播到第10颗珠子了,该怎么办呢?(亿位上珠子都播回去,在十亿上播一颗珠子)

  师:亿和十亿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呢?生:10个一亿是十亿 师板书 再请同学说一说

  师:还有没有比十亿更大的计数单位呢?生:百亿和千亿

  师:那十亿和百亿,百亿和千亿之间又是怎样的关系呢?请仿照刚才的方法来说一说,补充板书

  师:再请一为同学来读一读。

  师:现在再来读这个数字就容易了对吧!再找一位同学来读一读

  师:请问1在什么位上?表示什么?9呢?这两个3表示的意义是一样的吗?

  师:今天我们又学习到了几个新的计数单位,现在请同学们把数位顺序表补充完整,写完的.同学可以和同桌说一说

  师:我们今天学习的计数单位有,他们对应的数位是什么呢?我们把这几个计数单位组成的数级叫做什么呢?亿级包括哪几个计数单位?还有没有比亿级更大的数位吗?我们用……表示

  师:在大家的努力下,我们把这个数位顺序表补充的更完整了,下面请同学们来说一说我们到目前为止都学过哪些计数单位?

  师:这些计数单位之间都有这样的关系吗?咱们一起仿照这种形式开火车说一说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每两个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师:像这样每两个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的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板书十进制计数法

  师:找一找这句话当中哪两个字最关键?生:相邻。为什么?

  师:介绍关于十进制的资料

  师:生活中不光只有十进制计数法,还有其他进位制的计数方法,我们来看一看,介绍资料

  师:学习了这些知识,咱们可以用它来解决问题了

  练习题

  这个数的最高数位在什么位上?这个数大吗?

  读了这段资料你有什么想说的?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熟悉的对称物体和直观图形的探讨和研究,使学生初步认识认识轴对称图形,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能够概括出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和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使学生在讨论、交流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探索意识、创新意识得到发展。

  2.在观察比较、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自主学习的精神,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难点】

  1.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概括出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和特征。

  3.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4.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设计】

  1.设计思想:

  找准学生学习新知的“最近发展区”,在大背景下认识轴对称图形。同时加强直观教学,降低认知难度。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感知。

  2.教材分析

  (1)轴对称图形是图形运动教学的进一步深入。轴对称主要是体会轴对称图形不仅仅是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两半。通过数一数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概括出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对应点连线垂直于对称轴,从而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从经验上升到理论。教学设计主要是联系学生亲身体验,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探究新知。此节内容的学习将为以后学习画轴对称图形,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做好铺垫。

  (2)分析本课内容的组成部分:学生会判断轴对称图形;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认识到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动手实践操作,体验知识的建构过程。

  (3)分析本课内容与小学教材相关内容的区别和联系: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体验过“图形运动”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学习轴对称和平移。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从经验上升到理论。

  3.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对称和平移现象,初步认识了轴对称图形;又在前面研究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以上内容的学习为本单元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和经验基础。本单元将学习轴对称图形的平移,教学时要重视实践操作和探究学习,积累更加丰富的活动经验。通过动手操作,与同桌探讨交流找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

  4.教学策略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展示课件让学生观察轴对称图形,给学生一个直观的认识,引导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体会轴对称图形不仅仅是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两半;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引导学生概括出轴对称图形的性质。降低了对轴对称图形性质理解上的难度。特别是一个图形有多个对称轴时,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找出所有的对称轴,促进了学生的交流与合作,助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准备】

  1.学生的准备:长方形、正方形纸片各一张;轴对称图形纸片。

  2.教师的教学准备课前了解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熟悉程度有多少。

  3.教学准备的设计和准备:长方形、正方形、纸片各一张,轴对称图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准备了许多有趣的图片,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见过这些图片,我们一起来看看好吧。(出示课件)

  同学们,刚才我们看了那么多有趣的图片,你们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了么?

  生:学生七嘴八舌各抒己见(烘托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老师抽学生进行表达。

  师:同学们发现了他们的可以平均分成两份这一共同的特征,但它们还有一些别的特征,同学们发现没有?我希望通过我们今天的学习,同学们都能发现这一特征。那么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轴对称图形。

  板书:轴对称图形

  二、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探究新知

  1.系统认识轴对称图形,找出对称轴

  师:那么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呢?老师这准备了一个小实验,请同学们观察这个实验。课件展示小实验。(观察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指导学生用双手体会轴对称图形。

  引导学生归纳出轴对称图形,指出对称轴。

  板书: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师:同学们,现在给你们一个图形,你们会不会对折?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纸片,对折一下,看能不能完全重合。同桌之间相互说说你是怎么对折的。

  生:学生分组实践、讨论和交流。

  师:走近学生,观察和指导学生进行探究。

  生:(小组交流,全班汇报)将本小组实践的结果向全班汇报。通过对折我们发现长方形对折后能完全重合,所以长方形是轴对称图形。

  师:我发现同学们非常聪明,很快就得出了长方形是轴对称图形,那么正方形呢?怎么对折,你有几种方法?请同学们拿出正方形纸片对折,同桌相互说说,你是怎样对折的。

  生:学生分组实践、讨论和交流。

  师:走近学生,观察和指导学生进行探究。

  生:(小组交流,全班汇报)将本小组实践的结果向全班汇报。通过对折我们发现正方形对折后能完全重合,所以正方形也是轴对称图形。

  2.练习巩固

  师:我们找到了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对称轴。那么别的图形你会找么?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的纸片观察、对折,看看它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生:学生分组实践、讨论和交流。

  师:走近学生,观察和指导学生进行探究。

  生:(小组交流,全班汇报)将本小组实践的结果向全班汇报。 师:用手展示怎样快速的找出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生:学生先观察,然后自己动手实际操作,完成书上练习,之后集体订正。

  三、探究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四、展示课件,给出方格纸上的轴对称图形

  师:同学们,请用刚才的方法判断,这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课件展示情景图)

  师:观察方格中的松树图,它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是的话找出对称轴。

  生:从图中可以发现,它是轴对称图形,DG就是它的对称轴。 师:通过对称轴对折能重合的点叫做对应点。从这幅图我们知道A和A'是一组对应点,B和B'也是一组对应点。那么请同学们观察,图中A和A'有怎样的关系?

  生:点A和点A'分别在对称轴的两旁,点A到对称轴的距离是3,点A'到对称轴的距离也是3

  师:那么请同学们看看点B和点B'。

  生:点B和点B'到对称轴的距离都是2.

  师:对应点A和A'到对称轴的距离是?相等么?对应点B和点B'到对称轴的距离是?相等么?

  生:学生观察,并回答

  板书:轴对称图形中的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师:连接图中点A和点A',你看对称轴和对应点的连线怎样? 连接B和点B',他们的连线和对称轴呢?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生:点A和点A'的连线于对称轴垂直。

  师:连接图中点B和点B',点E和点E'也是这样么?

  生:(小结)对应点的连线都和对称轴垂直。

  巩固新知

  师:练习下面各题。

  观察数字,哪些是轴对称图形,是的画出对称轴。

  找出图形中的对应点(三组),分别说说,他们到对称轴的距离。(学生练习巩固新知)

  五、知识小结

  1.什么是轴对称图形,什么是对称轴?

  2.轴对称图形中的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对应点的连线都和对称轴垂直。

  【板书设计】

  轴对称图形

  1.轴对称图形各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2.对应点的连线都和对称轴垂直。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2、技能目标:能运用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合作学习的品质,让学生感受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数学知识。

  教学过程:

  一、引入的开放(创设情景)

  1、游戏入手,请学生说出几个任意多位数,老师不用计算就能很快地说出它是否能被3整除。

  2、师生共同验证老师的判断,认为无误后,学生尝试。

  3、思考:老师是用什么方法这么快就断定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的?

  设计意图:采用游戏的形式,引入猜数活动,创设教学情景。使学生带着欢快、带着激情,在和谐、宽松、活跃的开放氛围中,立刻引起好奇性,他们会主动地向老师提出问题:您是用什么方法这么快就能断定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的?以致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情感,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对知识的探索之中。

  二、展开的开放

  1、探求知识

  ①请学生说出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然后让学生大胆猜想:你认为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与个位上的数字有关吗?

  (学生各自发表自己的观点)

  ②让学生说出一些能被3整除的两位数:(按照学生的口答板书)

  12、15、18、21、24、27、30、33、36、39、42

  议:这些数的个位上数字有特征吗?

  (个位上的数字是0、1、2、3每个数字都有)

  思考: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从一个数的个位上的数字来考虑,有可能吗?

  ③任意写出一个能被3整除的数,如:162

  让学生变换数字的位置,问:你发现了什么?

  再把黑板上所列的`两位数也调换一下数字,想一想,能不能被3整除?

  (被3整除的数,交换数字的排列顺序,仍然能被3整除。)

  2、形成共识

  ①引导:能被3整除的数,与各个数位上数字的和、差、积、商有否关系?

  ②分组交流,发表观点:

  (初步认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与一个数的各位上数字的和有关)

  ③用上面的方法判断下面的数能不能被3整除。

  54 372 454 837

  (判断后,通过演算验证)

  ④学生看书释疑

  议:书上用什么方法推导的?怎样记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设计意图:因势利导,开放了教学思路,充分重视教师导的作用和学生学的体验。这一阶段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猜想--验证的探索过程来发现知识,获得结论,并感悟方法,安排了以下三个层次的教学活动:1、通过学生猜想、举例尝试,使学生产生两次认知冲突;接着通过交换数字的位置,使学生有模糊的认识,但仍然没能发现特征 ,产生第三次认知冲突。2、通过计算各数位上的数的和、差、积、商,使结论逐渐显露。3、通过交流,教师点拔,学生自我释疑,形成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

  三、应用的开放:

  1、应用知识:(学生独立完成)

  ①下面哪些数能被3整除,为什么?

  45 51 111 201 437

  ②写出几个能被3整除的多位数

  2、开放提升:

  ①在下面每个数中的□里填上一个数字,使这个数有约数3。

  23□5 127□ 3□6□ 5□□0

  ②你能写出几个能同时被2、5、3整除的数吗?想一想,有何特征?

  ③你能去找到能被7、11、13、4、9等数整除的特征吗?

  设计意图:练习是对知识的巩固与延伸,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这一阶段安排了两个层次:

  1、主要是为了关注学困生,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方法及已掌握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目的。

  2、设计了一些开放性的题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去完成,特别在互相启发下,使学生思维敏捷,思路开阔,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1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八册第43页例3。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一个数除以两个数的几种常用算法,并能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使计算计算简便。

  2、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探索、研究数学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在理解一个数连续减去或除以两个数,可以减去两个数的`和或除以两个数的积的知识基础上,自己探索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改为除以两个数的积。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我们学过哪些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怎样用字母表示?

  2、简算。

  155+264+3625×5×4(20+18)×1583×115+115×17

  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评讲时让学生说说各运用了哪些运算定律。

  3、简算。

  20xx-368-1321814-378-422

  小结: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减去两个数的和。

  二、新授。

  1、教学例3

  (1)出示例题:一共有25个小组,每个小组种了5棵树苗。购买树苗花了1250元,每棵树苗多少钱?

  (2)学生分析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想一想怎样列式?

  (3)学生列式:(要求学生说出每一种列式的理由)

  第一种:1250÷25÷5

  提问:1250÷25表示什么?(每个小组购买树苗花了多少钱)50÷5又表示什么?(每棵树苗多少钱)

  第二种:1250÷(25×5)

  提问:25×5表示什么?(25个小组一共种了多少棵树苗)1250÷125又表示会么?(每棵树苗多少钱)

  (4)谈话:这两种列式都表示每棵树苗多少钱,那么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

  1250÷25÷5=1250÷(25×5)

  (5)想一想: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我们可以怎样算?学生分组讨论。

  (一种:同级运算可以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另一种: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这个数除以这两个数的和。)

  (6)谈话:上面的连除算式怎样用字母表示?a÷b÷c=a÷(b×c)

  (7)你还能举几个例子吗?

  2、练习

  (1)完成课本第43页的做一做第1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教师讲评时指名说说这题是根据什么进行简便计算的。

  (2)完成课本第43页的做一做第2题。

  学生自己分析题目,然后列式计算。

  三、课堂小结。

  四、作业:补充习题。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生通过测量、撕拼的方法探索和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和是180°。

  过程与方法:学生经历合理猜想和验证三角形内角度数和等于180°的过程,发展空间观念及分析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愿望和兴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探究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教学难点:

  在猜想和验证三角形内角和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理解内角、内角和概念

  1、谜语引入:形状似座山,稳定性能坚,三竿首尾连,学问不简单,打一几何图形猜一猜是什么?

  Q:结合谜面的信息来说一说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2、介绍内角:这三个角都在三角形的里面,又叫内角。

  Q:三角形有几个内角?

  3、介绍内角和:把三个内角的度数加起来求和就是三角形的内角和。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三角形内角和。

  活动2【活动】观察图形

  1、观察图形的.变与不变

  ppt依次出示

  Q:这是锐角三角形,什么是它的内角和?

  出示直角三角形,它的内角和是指?

  出示钝角三角形,内角和是指?

  质疑:哪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最大?

  预设1:钝角三角形内角和大。(说想法)

  预设2:一样大。(说想法)

  预设3:180度。

  小结:三个三角形的样子不一样,大小也不一样,三个内角也不一样,但内角和是一样的。

  (二)活动二:猜想内角和不变的度数

  Q:这个一样的度数是多少?你是怎么知道的?

  预设1:听说过,学过。

  预设2:直角三角尺上三个角的度数和是180度。

  预设3:等边三角形。

  这两个都是我们知道度数的特殊的三角形,请你根据这个特殊的三角形来大胆的猜猜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那任意的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度数是不是180°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

  活动3【活动】测量验证

  (一)思考量的方法和原因

  过渡:你想怎么研究?(用量角器去量)

  Q:谁来介绍介绍量的方法?

  预设:要想研究内角和,只要把三个内角度数量出来再加起来看看是不是180度就可以了。

  (二)动手测量

  PPT:操作建议:

  1、请你找到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用彩笔标序号1、2、3。

  2、用量角器仔细测量后,记录角的度数。

  3、列式计算出三角形内角和度数。

  动手测量

  (三)汇报交流:

  学生1展示测量的过程。

  Q:还有谁测量的这个锐角三角形,说一说?

  追问:为什么同一个三角形内角和度数却不一样?

  Q:你在测量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

  Q:观察这些数据,虽然都不太一样,但是都很接近?

  小结:测量确实可以帮助我们找到三个角的度数,加起来就可以求出内角和,但是测量有误差。

  活动4【活动】拼角验证

  (一)思考其它验证方法

  Q:你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预设1:学生没有反应。

  师引导:说到180度,你想到什么角?(平角)

  预设2:撕拼法

  Q:怎么把三个内角拼在一起?

  (生不撕,教师帮助突破,撕下三个内角。)

  Q:你能在投影上拼一拼吗?

  预设3:折叠法

  你的方法也很好,你们听懂了吗?一会儿可以试试。

  预设4:描画法

  Q:怎么描?你能演示一下吗?

  其他同学观察他在做什么?

  引语:刚才说的方法都很好,下面我们自己来试一试。

  (二)动手拼一拼

  操作要求:

  1、请你用彩笔在纸上随意画一个三角形,并剪下来。

  2、用彩笔标出三个内角。

  3、尝试操作。

  动手操作

  (三)汇报交流

  Q:你是怎么研究的?发现了什么?

  (四)小结

  刚才每人的三角形是自己任意画出的,形状、大小都不一样。无论是撕拼、折叠、还是描画的方法,都是在把这三个内角拼在了一起,转化成一个平角,我们发现他们的内角和都是180度。

  活动5【活动】几何画板验证

  引:但我们时间有限,研究的三角形个数有限,是不是任意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呢?我们可以借助几何画板来看一看。

  师:介绍:计算机能够帮助我们比较精确地测量出三个角的度数,并计算它们的和。

  观察:老师拉动一个顶点,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小结:也就是,无论我们怎么改变三角形的形状,大小,虽然它的内角在变化,但三个内角和的却是不变的,都是180度。

  活动6【练习】基础练习

  1、三角形中∠1=55°,∠2=45°,∠3=?

  2、直角三角形:我有一个锐角是40°,求另一个角?

  3、说一说:在一个三角形中,能有两个直角吗?能有两个钝角吗?为什么?

  4、拼三角形

  师:两个180°不是360°吗?

  小结:看来,组合以后的图形还要分清楚哪些是内角。

  活动7【练习】拓展练习

  (一)拓展练习

  今天,我们通过自己的研究发现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那四边形有没有内角和呢?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课件演示。

  说说这节课你的收获?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15

  一、谈话导入,引入气温:

  1、交流所在地今日天气状况及获取信息的途径。

  2、播报天气预报,感知一天温度高低变化。研究温度变化中的数学知识。(板书课题温度)

  [教学手段:课件视频播放]

  天气播报时要求学生把听到的城市气温写在表格中。(生听边记录)

  (生小组交流,互相补充,找记录不同符号的学生到黑板书写。)

  3、模仿播音员播报天气预报。(生读记录)

  4、自主创造引出新数。

  (学生交流不同的记录方法,统一介绍温度的读法和规定的写法。)

  (1)认识温度单位℃。

  (2)认识零上温度的读法和写法。

  (3)认识零下温度的读法和写法。

  (4)指名读北京的最低气温,检查反馈。

  5、教学反馈。(投影出示天气预报的城市气温表示方法)

  学生检查记录订正完善,练习读城市温度。

  二、合作探究,理解意义:

  1、合作探究温度计组成部分。

  2、汇报交流,认识0℃及理解温度情境下表示的意义。

  (1)温度计组成。(两种不同的单位、数字、刻度线、水银柱(煤油柱)组成,有的温度计一格表示1℃,有的表示2℃。

  (2)认识零度在温度计的位置,介绍意义。

  (实物)在自然界中,我们把水刚结成冰的温度也就是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0度比冰的温度要高,比水的温度要低。

  在0℃以上的温度就是零上温度,在0℃以下的温度就是零下温度。因此今天的0又有了一个新的意义,它是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点。

  3、在温度计上找到零下温度,理解零下温度表示的意义。

  (1)拨出长春的气温,生读温度,追问表示的意义。

  (2)指名学生拨出9.5℃、拨出-9.5℃、零下6度、追问怎样找到的。(从零度向上10个半格)意义?(生做)

  (3)比较零下6度和零上6度的不同?

  教学小结:刚才的学习你了解到了什么?(零上温度比零度高,零下温度比零度低)温度计是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

  三、联系生活,丰富认识:

  1、从温度计上读出教室的.温度,表示的意义。

  2、游戏活动猜温度:现在老师说一个温度,你猜猜看它到底是多少?

  它是一个零下温度,在-10℃和-15℃之间,比-15℃高2℃

  3、从课件中读取城市温度:(几种特殊情况温度大小的比较,课件出示的温度计)

  一组是两个零上温度;两个零下温度;一个零下一个零上温度的比较)

  广州:12度---25度佳木斯:-6度-----12度丹东:-2度---8度

  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零上温度比零下温度低,零下温度数字越大温度越低)

  4、在题卡上画出三个不同城市的温度高低。(87页括号3)

  四、走进生活,深化认识:

  1、说一说-5℃和-20℃哪个温度低?

  师:引导学生用不同的观察方法比较。

  2、看图回答问题:(教师根据学情,灵活选择相关练习)

  3、某日黄山的气温中午12时为8℃,到晚上9时下降了9℃,那么这天晚上9时的气温是多少?

  质疑:两个城市之间的温度相差多少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五、课堂小结:

  请大家说说这节课的收获和疑问。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四年级09-29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11-17

小学四年级下数学教案01-13

小学数学教案06-12

小学数学教案07-08

小学数学教案07-08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13

小学数学教案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