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2-12-27 12:04:59 小学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必备】小学数学教案范文9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必备】小学数学教案范文9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能独立分析和解决用小数加减计算可以解决的简单问题,并能正确处理小数加减计算过程中需要进位或退位的问题。

  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体验估算,培养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教学重点

  小数的加减法(有进位后退位)。

  教学难点

  1、小数加减法(有进位后退位)。

  2、培养估算意识。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出示菜单:

  (1)买一份青菜和一份肉片,要多少元?

  (2)买一份青菜和一份炒蛋,要多少元?

  (3)一份肉片比一份炒蛋贵多少元?

  (4)买一份饭,一份青菜和一份肉片,共要多少元?

  (5)还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二、讲授新课

  1、教学例题。

  (1)出示课本情境图。

  (2)自己提出数学问题:

  (3)列出算式。

  (4)估一估,大约需要多少元邮资?

  (5)探索计算方法。

  1)让学生自己探索方法:

  第一种:把元化成角来计算。

  第二种:按不同单位分别相加。

  第三种:列竖式计算。

  2、拓展练习。

  (1)题:2包书的邮费相差多少元?

  (1)列式:12.4—1.6=(元)

  (2)选择正确的计算方法。(列竖式)

  (3)交流计算方法、过程。

  1)处理退位问题。

  2)小数点对齐。反省自己在计算中是否注意到这些问题。

  3)课堂小结。

  由学生自己小结小数加减法计算(有进位或退位)的方法,及计算过程中注意的.问题。

  三、课堂活动

  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要求他们在解答过程中,要自我提醒必须注意的问题。

  3、小黑板作业。

  四、巩固练习

  1、课内外作业。

  课本第9页“练一练”的第1题。(独立例竖式完成,提醒注意的问题。)

  2)选用作业。

  五、作业设计

  1、列竖式计算。

  2、可乐的单价是1.8元.

  果汁的单价是10.5元.

  (1)两种饮料各买一瓶,要多少元?

  (2)买一瓶果汁比买一听可乐贵多少元?

  (3)买2听可乐,一瓶果汁,15元够吗?

  六、板书设计

  寄书

  一共需要多少元?

  算式:1.6+12.4=(元)

  列竖式计算:

  教学后记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通过实践操作,充分展示和发挥学生的想象思维才能,积极主动参与探索知识的形成与发展,因此,教师必须精心组织材料,创造性地设计问题,为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创造条件。这不仅可以使学生的书本知识得到运用,让知识转化为能力,并且在实际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将推动学生自主去思考问题、探索问题。把数学知识寓教于学生身边喜闻乐见的生活之中,体验解决问题,应用知识策略的多样化,让学生的思维由课堂进入社会生活的大空间。例如:人教版数学第七册《长方形、正方形的计算》时,我是这样进行的:

  一、复习沟通,建立联系:(5分钟)

  检查预习效果,学生基本上掌握了求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二、自主探索,发挥想象,突出创新性:

  师:同学们,我这里有一块面料想做窗帘,却不知道每块窗帘要多大?你们有什么金点子吗?

  (学习小组积极行动起来,一边量窗子,一边计算)

  师:谁来说一说,你们的金点子是什么,好吗?

  生:老师,我们计算出这个窗子的长是2米、宽是1米,面积是2平方米,只要裁剪一块长2米、宽1米的布料就可以了。

  师:好办法。噢,对了。我这里有一块面积正好是2平方米的面料,我们把它安上去,看一看行不行?

  (老师和一名学生用双面胶装上窗帘)

  生:老师,窗帘布太小了,这样不行。

  生:老师,这样太难看了,另换一块吧。

  师:是啊。我怎么没有想到这点呢?这样好吗?学习小组比一比,谁是最出色的设计师,怎样设计出最合理、最美观的窗帘。

  (一石激起千层浪,探索气氛活跃、高昂)

  师:哪一组的设计师,先来发表自己的设计方案?

  生:我们是这样设计的,窗子长2米,宽1米;我们就裁剪一块长2。5米,宽1。5米的布料,窗子就可以遮住了。

  生:我们有不一样的,我们设计的是两边拉的窗帘,每块长2。5米,宽1。6米,这样的窗帘比较好看。

  生:我有比他们更好的设计方案,经过测量从地面到窗子上方30厘米处,总长度是3。30米,我们就裁剪一块长3。30米,宽1。6米的布料做窗帘,这样的窗帘不是比他们更好看吗?

  生:我的想法跟他差不多一样,但是我们设计的是两开的窗帘,每块长3。2米,宽1米,面积是3。2平方米。只要拉开两块窗帘却成了一个八字形,这样的窗帘更好看更优雅。

  师:好样的,很有远见,有个性。

  生:老师我们这样设计行不行?我们也是设计两开的只不过,只不过。

  师:没关系,大方一些,同学们给他鼓励一下好不好?

  (掌声热烈响起)

  生:老师,窗子上方的墙壁已经变色了,经过测量从地面到天花板长度正好是4米,在天花板下安装一根长1。6米的不绣钢管,再裁剪两块布料,每块长4米,宽1米,面积是4平方米的窗帘,如果把整个教室都安装上窗帘,教室就变成优雅的客厅了,小芳家的窗帘是这样设计的。(掌声阵阵响起)

  师:(竖起大拇指)你们真是太棒了!个个都是出色的'设计师。

  课后评析:

  本节课学生充分展示了各自的风采,想说就说,想做说做,团结合作,大胆创新。开放了学生学习心态、凸现学生的主体性、张显学生的个性,拓宽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本节教学的着重点。通过实践活动,注重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自主探索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应用知识的过程中,把书上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并形成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从而真正实现从学会到会学乃至会用的迁移,真正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过程,了解加减法的联系,掌握十几减9的运算技能。

  2.能用生活经验解决问题,并初步学会表达解决十几减9这一数学问题的大致过程。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4.在交流合作的过程中,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法。

  5.在他人的鼓励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掌握计算十几减9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十几减9的算理。

  教具学具:课件 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故事导入:今天是兔妈妈的生日,兔哥哥兔姐姐兔弟弟准备为妈妈庆祝生日。他们来到大街上,各自去买一些东西。兔弟弟到了小猴开的一家“水果超市”,看到又大又红的桃子,开心极了,就对小猴说:“猴哥哥,我想买一些逃。”小猴说:“可爱的小兔,我只剩下一盒桃和这3个桃了。你想买几个桃?”兔弟弟说:“猴哥哥,我想买9个。”

  小朋友,小猴一共有几个桃?兔弟弟要买几个?你能把这些告诉同学吗?(学生交流)

  听了×××说的,你想提什么问题?谁能用三句话连起来说。(指名说)

  你们能用一个算式把小猴买桃的事表示出来?(学生回答后板书:13-9=4)

  那小猴是怎么从13个桃里拿出9个给了兔弟弟自已还剩4个的?让我们一起做一回小猴吧!

  二.主动探索,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

  1.个体操作,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操作。以小棒代桃,先摆10个,再摆3个,在13个桃中拿出9个可以怎么拿?

  2.小组合作。边操作边说。

  3.班级交流。你组什么好办法请介绍听听?(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边操作边交流。)

  4.你最喜欢谁的方法,为什么?

  5.运用方法解决问题。

  如果小猴只有12个桃,兔弟弟买了9个,还剩几个?板书:12-9=□请你用自已喜欢的方法计算。有困难的可用小棒摆摆。

  那如果小猴有16个桃,兔弟弟买了9个还剩几个?板书:16-9=□,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三.巩固深化,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

  兔弟弟买了桃高高兴兴地回到了家,看到兔哥哥买回了方糕,买了几块方糕?谁能用算式表示出来?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兔姐姐买了一些黄瓜,有几条?你能用算式表示出来吗?请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这时,妈妈出来了,看到孩子们这么乖非常高兴,就拿出三个苹果奖励他们。小朋友你想得到老师的奖励吗?你只要答出苹果上的两道题那那个苹果就归你了。

  9+2= 9+5= 9+9=

  11-9= 14-9= 18-9=

  这三组题你发现了什么?(同桌互说,后交流)

  (显示蚂蚁图)看,谁来了?他呀想跟我们玩游戏呢?你知道这个游戏怎么做的?(游戏)

  海洋里的鲸鱼也来凑热闹了,他给我们带来了一些题目,要考考我们呢,你们有信心通过吗?

  做了这些题,你们又发现了什么?(同桌互说,后交流,学生谈自已的发现教师随机揭题:十几减9)

  你们的发现太棒了,希望以后有更多更精彩的发现。

  看,兔妈妈捧着一个大蛋糕走来了,你发现蛋糕上插着什么?能用几句话告诉大家吗?同桌列式。

  四.

  今天我们一起参加了兔妈妈的生日活动,在这个活动中你有学到了什么?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巩固除法的含义,及除法的各部分名称。为后面学习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打基础。

  教学过程设计:

  一、完成教科书第21页练习四第7题。

  先让学生独立写出除法算式,然后再全班讲评。

  (1)6除以3等于2。 6÷3=2 (复习除法的读法)

  (2)被除数是15,除数是3,商是5。 15÷3=5 (复习除法的`各部分名称)

  (3)把20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4。20÷5=4 (复习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4)9个苹果,每3个一份,分成了3份。 9÷3=3 (复习把二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也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二、完成完成教科书第21页练习四第8题。

  看图写算式。呈现给学生实物图,请学生写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练习时,先借助画面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再让学生根据实物图写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之后,让学生展示自己写出的算式,说一说每个算式表示的意思,使乘法、除法的内在联系自然渗透。

  三、找朋友:完成教科书第22页练习四第9题。

  一部分的同学拿口诀,一部分的同学拿乘法算式。先由拿乘法算式的同学读算式,然后问“我的朋友在哪里”,拿口诀的同学就说“你的朋友在这里”。也可交换着玩。

  四、完成教科书第22页练习四第10题。

  要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然后全班讲评。重点要问学生为什么这样列式?

  教学反思:

  省略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千米是较大的长度单位,吨是较大的质量单位。同学在前几册教材里已经陆续学习了一些较小的长度单位和较小的质量单位。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他们就基本掌握了常用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

  二年级(上册)

  认识米和厘米,1米=100厘米。

  二年级(下册)

  认识分米和毫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三年级(上册)

  认识千克和克,1千克=1000克。

  三年级(下册)

  认识千米,1千米=1000米;认识吨,1吨=1000千克。

  本单元编写了两道例题、两次“想想做做”、一个练习和一次实践活动。另外还有一道考虑题,设计最优的运输方案。一篇“你知道吗”,介绍关于计量和丈量工具进步发展的历史事实。具体布置是先教学千米,后教学吨。

  1.认识千米。

  例题先出示四幅画面,显示千米在生活中的一些应用。结合这些画面告诉同学:

  计量路程或丈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作单位。这些画面和这句话,给同学一个鲜明的印象:

  计量很长的路或很长的长度时,要用千米作单位。教学时要给同学讲讲画面中标志的意思,如火车已经行驶了180千米,公路上汽车限速每小时60千米,离南京还有98千米,地图上的1厘米、2厘米、3厘米分别表示实际长度16千米、32千米、48千米。还要让同学知道“千米”可以用符号“km”表示,这在生活中和后面的数学练习中经常使用。

  教材接着讲1千米有多长,教学的重点是协助同学感知1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先联系学校操场上的跑道,告诉同学1 000米就是1千米。由于多数学校都有100米长的直跑道,同学对100米已有具体的感知,所以“10个100米是1000米,就是1千米”,既让同学对1千米是多长有初次感性认识,又讲了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教材继续让同学联系自身学校的跑道一圈长是200米、250米还是400米,通过简单的推算,算出跑道几圈的长正好是1千米,又一次空虚对千米的感性认识。要注意,这里不是解决实际问题,只要根据自身学校的跑道一圈的长度,重点进行一次推算就可以了,另两次推算不必都进行。不过,重点进行的那次推算要让全体同学都参与。教材这样的布置,较好地落实了《规范》的要求:

  让同学体会1千米,也便于教师组织教学活动。

  “想想做做”紧紧扣住体会1千米而设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有扎实的知识技能训练,又注重在解决问题中发展数学考虑。第1题结合看路线图再次突出1千米就是1000米。第2题结合解决实际问题把20xx米换算成2千米,为第3题作铺垫。第4题通过选用适当的单位,体会米和千米在生活中的应用往往是不同的,积累一点正确使用单位的经验。第5题以比较数的大小为基础进行长度的比较。第6题教学看铁路路线图,并进行有关千米的笔算和估计。在交通路线图上,依据已知一段的实际长度,估计其他路段的长度是十分实用的技能。教学时,不求同学估计得很精确,但要充沛地交流估计的方法和考虑,激发估计的兴趣。

  2.认识吨。

  教材中关于吨的编写思路与千米很相似,也从几幅画面引入吨。首先告诉同学港口码头上的大批货物、列车要装运的大宗物品、集装箱里的货物,都要用吨作计量的`单位。接着利用画面配合文字叙述的方式展现了10个100千克是1000千克,也是1吨。形象具体地讲了1吨,以和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教材充沛考虑到同学体会1吨是比较困难的,为此,收集了一些实际的素材继续协助他们积累对1吨的感性认识。这些素材有40个小同学的体重、1000棵白菜、2头牛、20包水泥、5桶油、10头猪,它们的总重分别都是1吨。通过这些常见的、熟悉的素材,联系生活体验,有助于同学发生对1吨的体会。特别要注意的是教材还让同学从1桶水10千克推算几桶水1吨,从2块砖5千克推算几块砖1吨,加强1吨是1000千克的认识。充沛地利用熟悉的10桶水、200块砖体会1吨有多重。

  “想想做做”第5题,通过填写合适的单位,让同学再次感受吨是计量比较重的物体时使用的单位。第6题在解决问题时进行关于吨的四则计算。

  练习六的前两题是知识整理,其中第1题通过填写单位,使同学明白吨和千克都是计量物重的单位,千米和米都是计量长度的单位,长度与物重是不同的量,要使用不同的单位。第2题练习单位换算,既有本单元教学的吨与千克、千米与米的换算,还有前几册教学的米与厘米、千克与克的换算,是一次对计量单位的整理活动。第3~6题解决实际问题,联系了空间与位置、时间计算等内容,有一定的综合性。这些问题的难度并不大,但与日常生活结合得很好。第7~9题结合解决实际问题进行节约资源的教育。

  《了解千米》是一次操作型的实践活动,仍然紧扣体会1千米设计。在“走走看看”栏目里布置的活动能激起同学的兴趣,协助同学对1千米形成更丰富的体验。在“查查填填”栏目里,引导同学到图书馆或网上查找资料,既空虚活动内容,又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明确三角形的特征,学习了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掌握了角的概念和角的分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三角形是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学好这部分内容,为学习其他多边形积累了知识经验,为进一步学习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打下了基础。根据三角形由三边围成的图形的独有的特征,以及角的分类:锐角、钝角、直角等这些推理,对学生来说,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总结和归纳“三角形分类”的标准并不难。

  教材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三角形按角分为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并通过集合图形象地揭示三角形按角分的三种三角形之间的关系,体现分类的不重复和不遗漏原则;二是三角形按边分为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和一般三角形,按边分类较难一些,教材不强调分成几类,着重引导学生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边和角的特征。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一些三角形的每个内角大小的测量、比较、分类,使学生认识三角形可分为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2、通过动手测量操作,会按边的特征给三角形进行分类,使学生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及它们的特征。

  3、使学生联系实际感受三角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学习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会按角的特征及边的特征给三角形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区别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量角器、三角板、直尺、随堂小卷(包含有供给学生探索的各类三角形图形)。

  五、设计理念

  “自主学习的过程实际就是教学活动的过程”。以活动促学习是本节的教学定位。通过情景创设,学生经历探索发现、讨论交流、独立思考等活动,逐步建立对三角形角与边特征的认识。通过看一看、想一想、量一量、分一分、连一连、猜一猜等多种形式的学习,为学生提供更多“数学对话”的机会,通过教具、学具、多媒体的运用,让学生经历从现实空间到几何空间的抽象变化的过程,从而获得对三角形边、角特征的认识,进而学会给三角形分类。

  六、学情分析

  “三角形分类”是新课程教材中“空间与图形”领域内容的一部分。学生在学习此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认识,能够在物体的面中找出三角形,学习了角的知识,认识了常见的`角,为学生研究三角形的特征,从角和边的不同角度对三角形进行分类做好了有力的铺垫。

  四年级的学生通过一、二年级的学习,对三角形都有一定的认识,而且也学习了角的分类和线线之间的关系,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量一量、比一比、分一分、议一议等方式来解决问题。在交流各自的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解决问题。

  七、教法与学法

  教法:创设情景——为自主探究搭建平台;积极引导——为有效学习指明方向;主动参与——为合作交流营造氛围;激励评价——为主动学习鼓励加油。

  学法:观察分析——在情景中提出问题;探索思考——在操作中解决问题;分组交流——在探索中理解问题;独立反思——在总结中内化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师:下面的角各是什么角?(出示课件)

  怎样判断一个角是锐角、直角或钝角?

  师:那么我们能不能根据角的分类对三角形进行分类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三角形的分类。揭示课题并板书:三角形的分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复习与新知识有密切联系的旧知识,是为学习新知识做好迁移铺垫,为突破难点打好基础。)

  二、新课:

  1、动手活动:

  (1)出示小卷子,观察每个三角形。可以动手量一量,并填写好表格。根据你发现的特点将三角形分一分类。

  2、按角分的情况

  引导学生明确:相同点是每个三角形都有两个锐角;不同点是还有一个角分别是锐角、直角和钝角。

  师:我们可以根据它们的不同进行分类

  (1)分类。

  根据三角形三个角的特点的分析,可以把三角形分成三类。

  图①和图⑥,三个角都是锐角,它就叫锐角三角形。(板书)

  图②和图④还有一个角是直角,它就叫直角三角形。(板书)

  图③和图⑤还有一个钝角,它就叫钝角三角形。(板书)

  师引导学生归纳出:

  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叫做锐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叫做钝角三角形。

  (2)三角形的关系。

  我们可以用集合图表示三角形之间的关系。把所有三角形看作一个整体,用一个圆圈表示。(画圆圈)好像是一个大家庭,因为三角形分成三类,就好象是包含三个小家庭。(边说边把集合图补充完整。)

  (3)因为三角形中至少要有两个锐角,所以判断三角形的类型,应看它最大的内角……

  问:还有没有其他的分法?

  3、按边分的情况:

  让学生动手操作,量出下面各三角形边的长度,找一找发现了什么?

  (1)生:我发现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还有三条边都相等的。

  (2)师:我们把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条边叫腰,另外一条边叫底。(边说边板书)

  (3)师:把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边三角形。(边说边板书)

  (4)师:同学们请你们分别量一量课本84页的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各个内角,你有什么发现?

  (5)从红领巾、三角板、慢行标志中找一找哪里有这两种特殊的三角形?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操作,可以引导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也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探索思考的环境,使得他们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时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一知识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讨论和交流,使学生在“互助”中积极去探索,去发现,去发现知识,解决问题。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促使学生在探究分类中学会参与,学会合作,学会创新。)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面积和周长的比较,使学生正确区分、理解、掌握面积和周长这两个概念,熟练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和周长的计算方法.

  2、运用比较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正确区分周长和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周长或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出示饭店招牌的平面图【图片招牌】.教师说明:小明家的饭店要开张了,需要制作一个招牌.招牌的底色要漆成白色,四周还要装饰一圈彩灯.要完成这些任务,小明要告诉工人些什么?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面积?什么是周长?

  3.面积和周长是两个有着根本区别的.数学概念,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却常常容易混淆,为了使大家正确区分、理解和掌握这两个概念,我们今天就来对面积和周长进行比较.(板书课题)

  二、新授.

  1.请学生拿出一个长方形的纸片,让学生闭上眼睛想想它的周长和面积,并用手摸一摸.利用手中的学具测量周长和面积.

  2.学生分组活动,然后汇报自己的方法.

  (1)用线测量出周长,用面积单位测量出面积.

  (2)用尺子测量出长和宽,再计算周长和面积.

  3.例1 算出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各是多少?

  教师:现在已经知道了长和宽的数据,请完成周长和面积的计算.

  4.思考:通过计算,你发现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各需要知道哪些条件?周长和面积又有哪些不同呢?

  学生分组讨论.

  提纲:

  (1)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各指的是什么?

  (2)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各是什么?

  (3)周长和面积各用什么计量单位?

  5.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填写下表.

  长方形

  正方形

  意 义

  计算方法

  计量单位

  相同点

  三、巩固练习.

  1.分别指出手帕、桌面的周长和面积.

  2.计算饭店招牌的面积和周长.(单位:米)

  3.填表.

  图 形

  边 长

  周 长

  面 积

  长方形

  长18厘米,宽16厘米

  长方形

  长7米,宽4米

  正方形

  12 分米

  4.一块正方形地,边长是12米,面积是多少?如果在这块地的四周围上篱笆,篱笆长多少?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了什么新的收获?周长和面积有哪些区别?

  五、课后作业.

  1.学校操场的长是110米,宽是90米.它的面积和周长各是多少?

  2.要给一个长方形的房间铺地板革,要买多少地板革才能铺满地面?需要哪些条件?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课题:认识平年和闰年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平年、闰年的基本含义,初步了解“四年一闰”的道理。

  2、掌握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并能解决一些有关的生活问题。

  3、能积极参与寻找、发现平年与闰年的关系,对数学产生好奇心与求知欲。

  教学重点:发现并掌握平年和闰年的判断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判断年份数是整百数的年份是否是闰年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谈话:小华每次过生日都要种一棵“生日树”,她在12岁生日那天种下了第3棵“生日树”。你知道她的生日是哪一天吗?

  学生自由发言、交流,教师不做评价。

  2、揭题:学习了本节课之后,你就会明白原因了。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2。

  (1)课件分别出示xxxx~xxxx年的年历,将每年的2月份用不同的色块提炼并排列起来。

  引导:这是xxxx~xxxx年2月的天数,依次观察,每年的2月有多少天?填在下面的表格里。

  年份(年)xxxx……xxxxxxxxxxxx

  2月的天数(天)

  (2)组织交流。

  ①反馈填写结果。(学生说,教师板书)

  年份(年)xxxx……xxxxxxxxxxxx

  2月的天数(天)28……282829

  ②引导观察:观察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20xx、20xx、xxxx年的2月有29天,其他年份的2月有28天)

  ③揭示平年和闰年的含义:根据2月天数的不同,我们把年份分为两种,2月只有28天的年份是平年,有29天的年份是闰年。(板书)

  (3)探究判断平年和闰年的方法。

  提问:仔细观察表格,平年和闰年的出现是随意的`,还是有一定的规律?你发现它们有什么规律?

  指名回答并引导学生共同发现“四年一闰”的规律,再让大家将表格中的闰年圈出来。

  通常每4年里有3个平年、1个闰年。公历年份数除以4没有余数的一般是闰年。公历年份数是整百数的,必须除以400没有余数才是闰年。例如,20xx年是闰年,而2100年是平年。

  (4)提问:现在大家知道小华的生日是在哪一天了吗?

  学生根据平年和闰年的知识回答:2月29日。

  2、数学文化。

  谈话:同学们,你们想知道为什么会有“四年一闰”的规律吗?这里面包含很多的天文知识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本第48页“你知道吗”的内容。

  指名阅读短文,并让学生解释“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的意思。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并板书:公历年份数是整百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要求学生举例说明“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

  如20xx年、1600年是闰年,2100年、1800年、1700年是平年。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48页“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平年和闰年的判断方法,再指名回答,最后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48页“想想做做”第3题。

  提问:你知道什么是季度吗?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明确:一年有4个季度,把12个月平均分成4份,每3个月是一个季度。

  师出示表格并追问:你能算出今年每个季度的天数吗?

  学生计算,并说说计算的方法。

  追问:今年是平年还是闰年?(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答)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探索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的过程,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

  3、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的过程、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正确的口算需要退位的两位数减两位数。

  教学流程

  第一段:

  流程1:基本练习

  课件出示下面一组题。

  师:请看屏幕,请大家看算式,直接写出得数。(暂停)

  课件出示得数。

  师:你都算对了吗?最后一组算式,你是怎样算的?

  第二段:

  流程2:教学不退位减法的口算和退位减法的口算

  1、不退位减法口算

  课件出示例题场景图

  师:从图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暂停)

  师:根据要求的问题,怎样列式?

  板书:38—25=44—25=

  师:这两道算式都是两位数减两位数,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我们已经学过了,今天我们用口算的方法算得数。

  板书课题: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

  师:我们先来看38—25,你能口算出得数吗?在小组里说说你是怎样算的?为了让同学听得明白,说的时候可以按照“我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的思路去说。(暂停)

  师:同学们在口算时可能想到了下面几种方法,我们一起来看看:

  PPT课件呈现:

  算法1:个位上8—5=3,十位上3—2=1,合起来是13;

  算法2:先算30-20=10,再算8-5=3,10+3=13;

  算法3:先算38-20=18,再算18-5=13;

  算法4:先算38-5=33,再算33-20=13

  师:这些方法都有一个相同的特点,就是“拆数”。前两种算法是把被减数和减数拆成四部分,个位上的数减个位上的数,十位上的数减十位上的数,再把两次结果合起来;后面两种算法是把减数拆成20和5,从38里面分两次减。你是用哪一种方法口算的?

  2、教学退位减法的口算

  师:44—25该怎样口算呢?想一想,把你的算法跟同学交流一下。(暂停)

  PPT课件呈现:

  算法1:先算14-5=9,再算30-20=10,10+9=19;

  算法2:先算44-5=39,再算39-20=19;

  算法3:先算44-20=24,再算24-5=19。

  师:这里收集了一些同学的算法,这些算法和刚才的算法类似,也是用拆数的方法算的,你们看懂了吗?(暂停)

  第三段:

  流程3:比较退位减法和不退位减法的口算

  PPT课件呈现:

  (两道例题的完整板书)

  师:这两道题在口算时有什么相同,又有什么不同?(暂停)

  小结:一道题是不退位减,一道题是退位减,在口算时都有不同的方法,都可以用被减数先减减数十位上的`数,再减个位上的数;或者可以先减减数个位上的数,再减十位上的数;还可以用被减数和减数十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

  数分别相减,再把结果相加。注意在遇到退位减时,运用第三种方法计算要把被减数拆成几十和十几,与减数十位、个位上的数想减。

  第四段:

  流程4:完成想想做做/1、5

  1、完成想想做做/1

  师:现在我们来完成“想想做做1”,请同学们在课本上写得数,并选择其中一组算式说说是怎样算的。(暂停)

  课件出示得数。

  师:你们都算对了吗?请看第一组算式,为什么都是57减三十几,有的是二十几,有的是十几?(暂停)

  师:都是57减三十几,一个是退位的,一个是不退位的。在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时候,要比较被减数的个位数字与减数的个位数字,看是否需要退位。

  2、课件出示想想做做/5

  师:我们来看想想做做第5题,先估计一下每道题得数大约是几十多,再口算,验证自己估计得对不对。

  课件出示题目答案进行核对。

  第五段:

  流程5:完成想想做做/2、4、7

  1、完成想想做做/2

  课件出示题目

  师:请同学们在书上填写答案。(暂停)

  课件出示题目答案进行核对。

  师:你们都算对了吗?看每一组题目中的三道题,有什么相同点?在口算时有什么联系?(暂停)

  师:每一组的三道题,被减数是相同的。根据第1题可以想后两题的得数。

  2、完成想想做做/4

  课件出示题目

  14—6=…

  140—60=…

  1400—600=…

  师:请同学们观察每一组算式的特点,你能很快写出得数吗?在小组里交流你是怎样算的?(暂停)

  课件出示题目答案进行核对。

  师:每组题的第一行都是十几减几,第二行都是一百几十减几十,第三行都是一千几百减几百,算一百几十减几十、一千几百减几百都可以先想十几减几,然后在末尾添一个0或两个0。

  3、完成想想做做/7(课件出示)

  课件出示题目

  师:从图上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要求的问题是什么?你能完整地说一说吗?(暂停)

  师:在作业本上列式计算。(暂停)

  课件出示题目答案进行核对。

  师:你是这样算的吗?你能说说每步是算什么吗?为什么先算还剩多少个?

  第六段:

  流程6:课堂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你有哪些收获?口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最新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范文01-24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8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