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15篇(必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是个大数;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理解、掌握我国记数习惯,每四个数位为一级。
3。掌握数位顺序,能够根据数级初步地读出亿以内的数。
过程与方法:
通过情境创设、小组合作学习等形式,使学生获得正确读数一些基本方法的成功体验;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培养学生在生活中主动探究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记数单位以及各记数单位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数级、数位、记数单位的'区别以及“位值”的理解。
教学准备:
课件、计算器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生成问题
1、课件导入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很多大数。(出示投影)
1994年首都北京的人口有一千零五十一万。
光的速度是每秒二十万千米。
地球离月亮大约有三十八万四千四百千米。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还经常用到比万大的数,今天咱们一起来认识一些大数。(板书课题)
2、介绍主题图(出示主题图)
20xx年我国进行了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次普查中这六个省市、自治区的人口数据。(课件出示:我国人口)
谁能尝试读出上面这些数?
指名读数,并让学生说说他是怎样读的?
二、探究交流 解决问题
出示例1:13819000这个数有多大呢?
1。计数器操作,认识计数单位。
在这个计数器上,你发现了什么?
用计数器数数:拨上一千,然后一千一千地数,一直数到九千,再拨上一千。
问题:九千再加上一千是多少?千位满十要怎样?
认识十个一千就是一万。(板书“万”。)
让学生在计数器上一万一万地数,一直数到九万,再加一万,是多少?认识十个一万是十万,板书“十万”。用同样方法,完成一百万、一千万、一亿的认识,分别板书:百万、千万、亿。
2。小组讨论学习计数单位间的关系。
大家知道万、十万、百万、千万、亿是什么吗?你们发现这些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3。认识数位和数位顺序表
(1)学习数位。将13819000按数位顺序写出。说出每个数字所占的数位名称、计数单位,表示有多少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2)同桌学生互相说一说其他数位上的数各表示多少。
(3)学习“数级”。介绍我国计数的四位分级法。
为了便于读亿以内的数,我国沿用了四位一级的计数规律,即从右起每四位为一级。个、十、百、千是个级,表示多少“个”;万、十万、百万、千万是万级,表示多少个“万”。
三、巩固应用 内化提高内化提高
完成第4页“做一做”第1题。
同桌之间互相说数,一个一、一万一万地说,另一个拨。
四、回顾整理 反思提升
让学生谈谈学习体会、收获。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与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估算、笔算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通过整理和复习,培养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能选择合适的算法进行计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自觉整理数学知识的习惯和能力。
3.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应用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乘法口算、估算和笔算等计算方法的联系,并能根据具体情境选择合适的算法进行计算。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梳理知识,沟通联系
1.教师:本单元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小组内说一说。
学生分组交流,完成后全班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逐步形成如下板书:
2.结合以上知识整理,边整理知识,边完成数学书88页1-4题。(课件依次出示以下各题及答案)
(1)出示教科书第88页第1题。
抽学生口答,并要求说出算法。最后让学生说说怎样口算最简便,引导学生说出:整百数乘整十数,只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因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课件显示)
(2)出示教科书第88页第2题。
指名学生口答,并说出估算方法,教师用课件显示相应内容。最后让学生说说三位数乘两位数怎样估算。(学生回答后,课件显示。)
(3)完成教科书第88页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可指名上台板演),课件显示答案,学生核对,并让学生说说每个题计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学生汇报后,课件显示计算方法)
(4)完成教科书第88页第4题。
先分别让活到说说解题思路(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显示相应内容),再列式计算并汇报,教师板书。计算时注意提醒学生怎样算简便。
二、基本练习,巩固提高
1.完成教科书第89页第1、2题。(课件出示题目及答案)
学生独立口算,集体评议。第2题完成后,让学生说说积的变化规律。(课件显示规律)
2.完成教科书第89页第4题。(课件出示题目)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集体交流。
教师:你是怎样估算他们大约走了多少米的?
学生1:我把187看成200,32看成30,由此得出他们大约走了6000m。
学生2:我把187看成200,32不变,由此得出他们大约走了6400m。
学生3:我把187看成190,32看成30,由此得出他们大约走了5700m。
(课件展示以上三种估算方法。)
3.完成教科书第89页第5题。(课件出示题目及估算方法)
学生估算:24×365,可以把24看成20,365看成360,350或400都可以。
三、拓展练习,促进发展
课件出示教科书第90页的思考题。
教师:请认真看图、审题,说一说从题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觉得运费的多少会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1:运费少和路程有关。
学生2:运费少还和运的质量有关。(课件显示:与运费少相关的因素)
教师:分组讨论一下,往哪些仓库运费用会少一些?为什么?
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完成后指名汇报。
学生:如果把粮食运往3号和4号仓库,则运量大,费用肯定多。所以应把粮食往1号或2号仓库运输费用会少些。(课件显示)
教师:看来只要计算出运往1号仓库和2号仓库的总运量,就可以比较出谁了运费更少。怎样计算总运量呢?
学生:运输量可以用“运输吨数×路程”来计算。(如期学生不能说出,则由教师告知学生。)(课件显示)
教师:现在请同学们按这种方法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并比较。
学生独立计算后汇报。
学生1:如果运到1号仓库,总运量是40×10+30×20+20×30=1600
学生2:如果运到2号仓库,总运量是50×10+30×10+20×20=1200。所以运往2号仓库运费最少。
四、全课小结
教师:通过今天的整理和复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五、布置作业
数学书89页3题,90页6、7、8题。
六、课外阅读
数学书91-92页:你知道吗?——奇妙的乘法。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3
教学内容:角的大小、角的计量单位,用量角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课文第37-38页的内容,“做一做”)
教学目标:
1、认识量角器、角的度量单位,会在量角器上找出大小不同的角,并知道它的度数,会用量角器量角。
2、 通过一些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通过联系生活,使学生理解量角的意义。
4、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形成度量角的技能,同时使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5、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角
教具准备:量角器、尺或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出示下列三种椅子问学生:你喜欢坐哪种椅子,为什么?
学生回答后作如下小结:根据刚才同学们的交流,看来椅子*背的角度不同,它的作用也不同,像第2种椅子就是专门给登月的宇航员设计的,要造这样的椅子就要知道*背的角度,你有办法知道它的角度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课题:角的度量)
二、自主探究,认识量角器。
1、认识量角器的中心、0刻度线、内外圈刻度。
(1)师:量角用什么工具?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2)小组合作研究量角器。
(3)学生汇报研究的结果。注意这里要尽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有的问题还可以让学生来解答。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要说明哪里是量角器的中心,哪里是0度刻度线及内刻度和外刻度,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等。根据回答作出下列板书:中心、0度刻度线、内刻度和外刻度。(如果学生答不到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教师可提下列问题启发:根据量角器上的刻度和数,你想一想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多少份的?)
2、建立1°角的观念。
(1)让学生把量角器上平均分成180份中的每一份所对的角用细丝游戏棒(在一种塑料扫帚上剪下的)在课桌上摆一摆大约有多大。
(2)与学生共同讨论,得出同学们刚才摆出的这个角就是1°角。
3、认识几度角。
(1) 在量角器上出示下列角,问学生这是多少度的角,为什么?
(在量角器上画出20°的角,其中每一个刻度都用虚线标出,便于学生讲出为什么20°的道理,图略)
(2)在量角器上出示60°、120°角(把角画在印在纸上的量角器上)。和学生一起讨论为什么同一个刻度,一个表示60°,另一个却表示120°?从而让学生谈谈在量角器上读角时要注意什么?突破读内外圈刻度易错这一难点。
(3) 量角器上找出30°、100°、135°的角。
三、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
1、出示下列角(P37),问:这个角你能读出它的度数吗?(因为没有标角的度数,所以学生读不出)。接着问:要读出这个角的度数该怎么办?指导学生实际操作,按步骤去量角。
第一步,使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第二步,使量角器的零刻度线与角一条边重合;第三步,看角的另一条边所对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教师边说明边演示,巡视加以指导。
2、量出下列角的度数(P39、3)。(突出第二个角的边不够长可以延长边来量,要问学生为什么可以延长边来量的道理)。
四、比较角的大小。
用量角器量下面的两组角,比较一下它们的大小。(P38例1)
讨论: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总结结论: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画出的长短没有关系。角的大小要看两条边*开的大小,*开得越大,角越大。
五、巩固练习:
1、P38“做一做”
2、P39、4先估算每个角的度数,然后验证。
3、P40、6用一副三角板拼出下面度数的角。
75° 105° 120° 135° 150° 180°
六、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4
教学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它们的面积。
教学重点:
熟悉所学实际测量的知识,能正确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口算。P.145页口算(四)。
二、复习指导
1.实际测量的有关知识
(1)同学们已经知道在测量地面上较远的两点间的距离时,应先测定一条直线。怎样做才能测定这条直线呢?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看P.86页的.插图及怎样做的步骤。
(2)在进行步测时,首先要知道自己走一步的长度。怎样做才能知道自己走一步的长度是多少呢?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让学生看P.87页怎样算出自己走一步的平均长度。
(3)学生独立做练习二十第7题。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讲自己是怎样想的。
2.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
练习二十第5题。
(1)明确各是什么图形?再动手量出计算它们面积所需的数据,并算出它们各自的面积。
(2)比较它们的面积,你发现了什么?
(3)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说明,这四个图形的形状虽然不同,但面积相等。它们的高都等于2厘米,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底1.5厘米,所以它们的面积相等;而梯形上底与下底的和以及三角形的底都是3厘米,比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扩大了2倍,但按照它们面积的计算公式底和高相乘后还要除以2,所以它们的面积与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
三、课堂练习
1.练习二十第6题。
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2.练习二十第9题。
在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后,教师再强调:三角形的面积是由它的高和底确定的。如果两个三角形等底、等高,它们的面积就相等;如果两个三角形的高相等,而底不相等,那么它们的面积就不会相等。
四、作业
1.练习二十第8题。
2.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做练习二十第11题及思考题。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5
导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95页的例3及相关内容。
导学目标:
1、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把复式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2、能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提出并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会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导学重点:
能把复式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并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导学难点:
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进行数据分析。
导学准备:
课件、图片等。
导学过程:
一、预学--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某地区城镇和乡村人口统计表,让学生从中获取信息。
2、请你用学过的条形统计图的知识将这个统计表中的信息在条形统计图中画出来。
生自主画图。
3、 在画这个条形统计图时,我们应注意哪些问题?
师:这些是我们学习过的单式条形统计图,老师想考考大家:请问1980年乡村人口比城镇人口多多少人呢?
生:多37万人。
师;在比较过程中,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觉得这样对比比较麻烦,要先找到第一个图,再找第二个图,然后再计算。
生:那我们能不能将两个条形统计图合并成一个统计图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适时进行引导,使学生明确:将两个统计图中的内容合成一个统计图,便于信息的获取与对比。
师:像这样将两个统计图中的`内容合成一个统计图,这种新的统计图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复式条形统计图。(板书课题。)
引出课题--复式条形统计图
二、 互学--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1、明确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放手让学生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
(1)明确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师:我们来看这位同学制作的复式条形统计图,你觉得还有哪些地方需要进一步完善?
根据学生讨论,明确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①要用两个直条来表示两组不同的数据;②为了区别两个直条表示的不同含义,要在统计图的右上角标明图例。
(2)放手让学生在样图中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师:请同学们根据这个统计表中的数据把教科书第96页上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2、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简单的问题并进行分析和判断,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教师:(出示完整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观察这幅复式条形统计图,回答以下问题
(1)哪年城镇人口数最多?哪年最少?
(2)哪年乡村人口数最多?哪年最少?
(3)哪年城乡人口总数最多?哪年最少?
(4)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
师适时加以引导:①感受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②观察发现:人口总数逐年上升,从而进行人口教育;③了解:随着经济的发展,乡村人口不断转为城镇人口,乡村人口不断减少,城镇人口不断增加。
3、认识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感受复式统计图的不同呈现形式。
师:这里还有一幅复式条形统计图。认真观察,你能从中获取哪些信息?
生:他们都通过复式条形统计图表示出了城乡人口。
总结: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和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中记录的信息是相同的。
教师:为什么复式条形统计图有横向和纵向之分呢?
生:因为这是两种不同表现方式。
总结: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与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只是形式上的不同,在其他方面是相同的。
师:请大家在教科书第96页的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小结: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又认识了一种新的统计图——复式条形统计图。根据实际需要,复式条形统计图有不同的呈现形式,例如纵向的、横向的以及两个直条上下重叠在一起的。不论哪种呈现形式,都直观地反映了所统计的数据,方便我们更好地获取有关信息,进行分析和判断。
三、评学--及时练习,巩固提高
1、教科书第97页“做一做”
2、教科书第98页第1、2题。
板书设计:
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区别
1、两个直条表示不同的数据
2、在条形统计图的右上角标明图例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6
一、教学内容:
《认识平均数》教学设计领导签字
二、教学目标:
1、集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平均数、求平均数以及讨论平均数意义的过程。
2、初步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3、积极参加数学活动,体会用“平均成绩”说明问题的公平性
三、教学重点:
使学生体会用“平均成绩”比较哪个组成绩好的公平性,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学会计算平均数。
四、教学难点:
体会平均数的作用,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时数1
板书设计认识平均数
六、教学过程:
(一)炫我两分钟
口算练习
,560÷40= 240÷60= 420÷7= 150÷30= 54÷9=
,960÷6= 88÷8= 76÷4= 85÷5= 810÷9=
(30+50+80)÷4 (80+80+80+80+85)÷5=
【设计意图:炫我两分钟的内容要围绕着“目标原则”,即尽量设计成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本课重点内容为计算平均数,通过对简单的加法、除法的口算练习,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为这节课计算平均数打下基础。】
(二)尝试小研究课前尝试小研究
1、1号笔筒有( )支铅笔 2号笔筒有( )支铅笔 3号笔筒有( )支铅笔4号笔筒有( )支铅笔 5号笔筒有( )支铅笔
2、上图中一共有( )支铅笔。要使每个笔筒放的铅笔同样多,每个笔筒应放( )支铅笔,动手分一分。
3、列算式为:
(三)课上尝试小研究
1、读上面的统计表,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2、上面两个组哪个组的成绩好?
3、你能算出每个组的'平均成绩吗?
【设计意图:整个小研究的设计体现了低起点、多层次、深思考、求精炼的原则,课前尝试小研究的设计意在从学生旧有知识,且与本课密切相关的逐渐渡到新知的尝试研究,充分发挥旧知识的迁移作用,为学生的解决尝试新知铺路搭桥。而课上尝试小研究通过计算平均数,加深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展示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感受平均数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增加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存在。】
(四)小组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交流课上研究(一)(二)。多媒体出示小组合作交流建议:
1、组长组织本组成员有序进行交流,确定好组员的发言顺序。
2、认真倾听其他组员的发言,对他的发言内容进行评价,组内达成统一意见。
3、组内分工,为班级展示提升做准备。
【设计意图:给每一个孩子创造一个发言的机会,小组合作交流建议的给出使小组交流有序进行,让学生在思考、交流的过程中学会表达与合作、学会倾听与欣赏、激发了全体学生参与学习、探索知识的欲望。】
(五)班级展示提升
1、找一个小组展示本小组对尝试研究问题的讨论结果,其他小组作补充和评价。
要求:下面的同学也要认真听,看看你同不同意他们的研究方法。一会说出你想问他们的问题,或者对他们的研究方法做出自己的评价,或者对他们的研究方法进行补充。
2、组长带领全组同学,对老师指定的尝试小研究的内容进行交流汇报。
在交流汇报的基础上,组长组织全班同学进行评价、补充、质疑。
组长:哪个同学对我们小组的汇报有评价、补充或提出不懂的问题?
其他组的学生进行评价、补充、质疑。教师适时点拨,填写评价表格。
3、教师适时点拨引领:平均数的含义,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4、互相纠错,小组内同学互相检查尝试题做得是否正确,错误的加以改正。
【设计意图:班级展示提升是小组内形成统一的观点向全班同学展示交流并引发深入思考的过程,通过小组间思维碰撞,以及老师精彩的点拨引导,使教学重难点得以突破,使知识更加系统化,使学生将知识内化于心】
(六)挑战自我
尝试应用,解决平均数问题:
出示新华小学四年级(1)班第五组和第六组同学体重的统计表,让学生读表,了解表中的信息。交流时关注学生是否发现第五组有7个人,第六组有8个人。
教师提出:要比较哪组同学的平均体重重一些,该怎么办?学生可能回答先计算两个组的平均体重,然后进行比较。
接下来让学生分别求出两个组的平均体重。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教师巡视。指名两名学生进行板演。
预设:第五组同学平均体重:
(34+36+42+44+46+50+42)÷7=42(千克)
第六小组同学平均体重:
(38+34+54+34+35+41+39+45)÷8=40(千克)
提出“议一议”中问题“ 42千克、40千克分别表示什么?”组织学生讨论求出的两个平均数的意义。完成比较哪一组平均体重重一些的问题。
【设计意图】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使学生感受计算平均数的必要性,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
(七)巩固练习,提升学习质量:
1、独立完成教材中练一练的第二题;
小军的身高是1米40厘米,他在一个平均水深为1米20厘米的 游泳池中(小军不会游泳),问:小军会不会有危险。
【设计意图】借助此题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拓展延伸:
小军的身高是1米40厘米,他站在一个平均水深为1米20厘米的游泳池中(小军不会游泳),问:小军会不会有危险。
课后反思学生掌握了求平均数的方法,课堂气氛活跃。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7
设计说明
除数不接近整十数的除法的试商方法是本单元教学的难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在计算不同的除法算式时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试商。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主要突出以下两个方面:
1.创设故事情境,引入新课。
学生对于计算课都有这样的感受:计算课难,学会不容易,学好更不容易。因此在教学时,要着重从实际生活事例引入新课,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创设了“韩信点兵”的故事情境,这样可以使学生较快地进入本节课的学习,在相对轻松的问题情境下获取新知。
2.注重有序思考的方法。
通过观察平时的'计算课教学发现:有些学生机械模仿,有些学生会做不会说。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让学生用简洁的语言表达,说说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展示自己的思考过程,并能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总结除数不接近整十数的除法的笔算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小红花
教学过程
故事引入,揭示目标
1.教师为学生讲述“韩信点兵”的数学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的方向。
设计意图: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状态,采用轻松、活泼的形式引出知识。因此本节课以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入新课,利用故事人物的榜样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出示问题:计算240÷26。
2.组织计算竞赛。
请大家独立计算,做得又对又快的前五名学生每人奖励一朵小红花。
3.学生计算结果,评选优胜的学生,奖励小红花。
4.选择计算中不同的试商情况进行汇报。
预设:生1:我把除数26看作30,想:30×8等于240,试商后发现余数32比除数大,32里面还有1个26,所以商8小了,改商9。
生2:我是这样想的,10个26是260,比240多20,可以商9。
生3:我把除数26看作25,想4个25是100,8个25是200,余下的40里面还有1个25,8+1=9,所以商9。
(如果学生想不到把26看作25来试商,教师要提示能否把26看作25来试商,并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5.思考:哪种方法比较简便?你是怎样想出商的?
学生讨论、交流,发表各自的见解。
6.介绍“中数试商法”。
师:把26这样的数看作与它接近的25来试商,这样的试商方法叫做“中数试商法”。
7.介绍“同头无除商xxx”的试商方法。
(1)先用自己喜欢的试商方法计算239÷26,再结合课件逐步介绍“同头无除商xxx”的试商方法。
(被除数与除数首位上的数相同,俗称同头,但被除数第二位上的数小于除数第二位上的数,不够商1,俗称无除,那就可以用8或9试商。如239÷26,被除数与除数的首位都是2,称为同头;23小于26,不够商1,称为无除,可以用8或9试商)
(2)判断下面哪些算式能使用这种方法试商并计算。
532÷61= 532÷51= 532÷55=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8
设计意图:
数学实践活动课,顾名思义为:数学+实践活动。活动是形式,是数学内容的载体和实际目标的手段。数学实践活动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去观察、分析、研究问题,从而明确学习数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应用。养成从数学的角度考虑日常事务的习惯。为此,要根据小学生的好奇、好动、有较强求知欲的特点,尽可能做到方法要“活”,组织形式能“动”。
本节课设计基于两点
1、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学习数学,通过讨论和交流丰富学生对1亿有多大的直观感受,从而培养学生的数感。
2、给数学找到生活的原型,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33-34页。
教学目标:
1、经历猜想、实验、推理和对照的`探究过程,利用可想像的素材,通过量一量、数一数让学生充分感受一亿的大小,发展数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初步渗透用局部解决整体的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在活动探究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树立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感知一亿的大小
教学难点:
数感的培养
教学准备:
课件、纸、尺、计算器、电子表、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教师板书“100000000”,提问:这个数是多少?应该怎样读?
2、1亿是由()个千万组成的、由()个百万组成的。
师:仅仅知道这些知识还是不够的,今天我们一起去研究一亿有多大。(揭题)
二、合作探究
1、猜一猜。
课件出示研究问题
(1)1亿张纸又叠起来大约有多厚?
(2)数一亿纸,大约要用多久?
(3)一亿粒大米大约有多重?
(4)当一亿个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行,大约可以绕地球赤道多少圈?(地球赤道全长是40000000米)
学生发挥想象,说说自己想象中1亿的大小。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老师也和你们一样好奇,不知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有什么好方法进行验证吗?
2、确立研究的问题
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及课前材料准备情况,合理分组,选择课堂上能进行实验操作的研究问题(1)或(2)。
3、确定研究方案
选择问题(1)的小组说说应如何进行测量?
教师启发学生思考:是否真的要量出1亿张纸叠起来直接进行测量呢?不能直接测量怎么办?启发学生说出:可以先测量一部分纸的厚度,再由部分推算出整体是多少。
教师继续提问:那“部分”应该取多少呢?
启发学生说出:可以先量出100张纸的厚度或1000张纸的厚度。
教师追问:你们为什么不取101张、1021张呢?
教师说明:为了计算方便,应该取整百、整千、整万的数量。
选择问题(2)的小组说说如何去数一亿张纸?
引导学生说出:可以先数出10张或100张纸所需要的时间?
师:为了计算方便应取整十秒算。电子表上的秒数从整秒开始计时。
[设计意图:通过描述研究方案的过程,初步渗透用局部解决整体的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实验操作
教师提供实验记录表
小组成员
活动名称
10张纸
100张纸
1000张纸
计算过程
结论
各小组数据方案开展活动,并将获得的数据、推算过程记录在记录表中。教师参与到学生活动中有针对性地指导、帮助。
5、交流汇报
(1)小组交流活动过程及体会。
启发学生发现:选择基数不同,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得出:基数越大,误差越小。
(2)验证猜想
(3)进一步想象一亿有多大?
我们教学楼的一层约4米高,1万米就相当于2500层楼那么高。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操作实验、讨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量一量、数一数来体验一亿的大小,发展数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在活动探究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树立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三、综合应用
1、简要说说问题(3)一亿粒大米有多重?的研究方案
课件显示数据:我国约有13亿人口,如果每人每天节约1粒米,那么全国1天大约可节约多少粒?如果每人每天平均吃400克,13亿粒米又够多少人吃1天呢?
师:了解到这种情况,你有何感想?(渗透思想教育)
2、读有关“1亿有多大”的信息。
①1亿张纸叠在一起,比珠穆郞玛峰还要高。
②1亿个点,一刻不停地画,每秒钟画一个点,需要3年2个多月。
③1亿滴水可汇成3333升水,可装四辆大型运水车。
④1亿粒米大约重2500000千克,用载重量为10吨的卡车来运,需250辆同时运才能运完。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我们是怎样来进行研究的?
师:1亿确实很大,浪费的确严重。但它再大,基数还是1.节约应从我们每一个人做起,从节约每一张纸,每一粒米,每一滴水做起。
五、作业布置
课后研究问题(4)当一亿个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行,可以绕地球赤道多少圈?(地球赤道全长是40000000米)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9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区别;进一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含义,能用角的符号表示角。
2.通过“画一画”、“数一数”等活动,初步感悟:从一点出发可以画无数条射线,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3.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和变化的观点。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比较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直线、射线和角的含义;掌握直线、线段、射线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难点:
掌握直线、线段、射线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准备:
教学、三角板、小组讨论表单。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孩子们,现在的你们已经了解了许多的数学知识。大家都知道数学和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许多知识都是从生活中发现的,现在我们来看看今天的知识是从什么地方开始的。请孩子们看大屏幕:出示一幅生活中图片(有明显的`太阳光,建筑物的线条很明显),学生认真观察。
师:这图是从生活中拍摄的,很美吧。我们今天探究的数学知识就藏在这些图里面,画面上藏着许多的线,大家找找看,用手比划一下你找的线。(生比划)
师:你比划的是哪些线?(请2-3名学生说)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复习线段
出示有线段图,从图中抽象出线段。
教师:刚才有孩子找到了这些线,这种线的名字叫什么?线段。
教师:孩子们认真看看,线段是什么样子的呢?
学生;有两个端点,是直直的,有的线段长,有的短等等。
2.学习射线
教师:还有的孩子找到了这些线(出示太阳光图,除去颜色抽象到射线)这种线的名字你知道叫什么吗?
板书射线,认识射线的特征
3.学习直线
教师:刚才大家在生活中找到了许多的线段和射线,还有一些曲线。可是还有一种在我们生活中找不到的线,却在我们数学王国里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大家想不想认识这位神秘的朋友呢?
出示直线,动画延伸。
在自己本子上画一条直线。
4.线段、直线、射线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师:现在我们认识了线段、射线和直线,他们之间有着什么联系呢?
接下来就需要大家一起认真观察,讨论找一找他们三线的区别和联系,活动之前请大家听清楚活动要求。
活动要求:
请每个小组分工合作把报告单上的填完。
填好后小组团结探索找出三种线的区别和联系。
报告单:
关于角,你已知道了什么?(找角、试画角等)书本是我们最好的老师,我们再来深入探究角的秘密吧!
3、看书36页自学。
(1)自学,可以说一说、画一画、比一比。
(2)小组探讨,确定交流内容。
4、集体交流。(视学生交流情况,老师及时引导)
(1)学生概括得出角的概念。角是由什么组成的吗?(出示没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你也来画几个角。
画角(先自由画,再一生实物投影演示)说说你是这么画的?(定点,引出两条射线)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 P36做一做
2 练习四1、2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都知道了哪些知识?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10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能够利用电子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2、使学生知道用电子计算器计算顺序和笔算顺序是一样的。
3、让学生善于观察发现数学的秘密,能够对一些有规律的数进行口算。
教学重点:
能够利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
懂得观察发现一些有规律的数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利用计算器计算:
386+179=
说说你是怎样使用的。
(先按“386”,屏幕上显示386,再按“+”,屏幕显示不变,再按“179”,屏幕显示179,按“=”,显示结果565。)
试试ce键有什么功能?(清除)
自己试试看:
26×39= 312÷8=
l、你觉得使用计算器需要注意些什么?
看清数,别摁错了;每次计算前要清0。
2、计算。
54+46= 60×2=
198÷49= 50+30=
38×79= 201+99=
计算后说一说你怎么算的这么快?(并不是任何时候用计算器计算都是的,像可以直接口算的、能简算的题目,就不需要使用计算器了。)
3、做一做练习。
让学生在小组内做一做,然后同桌做一做。
二、观察发现
1、比一比,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
9999×1= 9999×2= 9999×3= 9999×4=
说说你为什么做的又对又快。
观察上面的算式和结果,你发现什么规律?
生畅所欲言。
师:根据你们的发现大胆猜测,能不用计算器,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答案吗?
9999×5= 9999×7= 9999×9=
师总结:碰到9999乘9以内的自然数(0除外)答案都是五位数,位和个位就是自然数与9的乘积,中间三位数都是9。
三、练习
做一做。练习30页的第11、12题。
第11题用比赛的方式进行,以巩固学生使用计算器计算。
第12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讲评。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11
一、教材分析
线段、直线、射线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角的度量的起始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线段、角、锐角、直角和钝角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内容主要是认识线段、射线、直线,为进一步更深层次的认识角和角的度量做铺垫,这些都是图形与几何中的最基本的部分,是后续学习的基础,学生直观认识射线和直线的特征,辨析线段、射线和直线的联系与区别,从而建立射线、直线的概念。
二、学生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的学习中,对角已经有了较多的直观认识,对线段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些都是本课学习可以利用的基础。对于射线和直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历过一些感性的例子,但不太会注意它们的几何特征。再者,射线、直线的概念比较抽象,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抽象思维还不成熟,因此学起来会有一定难度。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直线,知道线段、射线、直线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发展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等能力,并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与空间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事物间相互联系的辨证统一思想,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线段、射线、直线和特征,知道线段、射线、直线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难点:对直线射线无限延伸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利用多媒体出示以前学过的线段图,并回忆以前接触到的线段的知识。
(二)认识直线
利用多媒体展示动画,直观观看从线段的两端无线延伸得到直线,并引出直线的概念。并学习直线的特点以及直线的表示方式。
(三)认识射线
1、利用多媒体展示动画,直观观看从线段的一端无线延伸得到射线,并引出射线的概念。并学习射线的'特点以及直线的表示方式。
2、举例生活中的射线,打开手电筒,我们把光线射向天空,这线穿过窗户、透过云层、射向宇宙,张开你想象的翅膀。
3、师生合作,将教室窗帘拉上,将手电筒的光线射到教室的墙壁上。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墙壁上的亮点与灯泡之间的光线可以看成什么?把线段一段无限延伸,得到一条射线,从而让学生理解射线与线段的区别和联系。
(四)观看有趣动画视频,认识加深
观看动画加深认识线段,直线和射线的概率理解已经从概念上理解如何正确命名。
(五)认识线段、射线与直线之间的关系
在学生掌握了线段、直线和射线的特点之后,要求学生小组合作找出这三者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并将结果填入学习表中。
(六)巩固新知,学以致用
练习是巩固新知,形成技能的重要手段,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通过从易到难的四道题,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体会收获的喜悦,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能力。
(七)课堂小结
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回顾梳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在收获知识的同时积累经验,体验成功。
(七)板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12
设计说明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试商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用“四舍”法试商,另一种是用“五入”法试商。对于学生来说,用“四舍五入”法把除数看作整十数来试商是一个较难掌握的知识点,因此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主要突出以下两方面:
1、先复习旧知,通过判断括号里最大能填几、求近似数的练习,为学习新课作铺垫。
2、在探究新知的环节中,让学生通过观察情境图,从中寻找信息,提出问题,并引出84÷21,教学用“四舍”法把除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十数20来试商。因为被除数和除数相对较小,所以很多学生很自然会想到直接试商,但是也有部分学生因为有准备题的铺垫,会把21看作20来试商。接着通过练习题巩固用“四舍”法把除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的方法。197÷28是用“五入”法把除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十数30来试商。这道题既是第一次出现用“五入”法试商,又需要调商,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针对此种情况,在此处设计讨论交流环节,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探究,既让学生掌握了试商方法,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
1、(出示课件)下面的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60×( )<262 80×( )<453
70×( )<492 50×( )<304
2、说一说下面各数分别接近哪个整十数。
21接近( ) 53接近( )
88接近( ) 39接近( )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与新课有直接联系的旧知识,为本节课学习除数接近整十数的除法的试商方法作铺垫。
⊙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探究用“四舍”法试商。
(1)(课件出示教材76页例3情境图)文化用品商店购进了一些商品,看一看,从情境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能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
(学生交流信息,自由提问题,自主解决)
(2)出示问题,明确数量关系,列出算式。
①出示问题(1):一个笔袋21元,84元可以买多少个?
②理解题意,列出算式:84÷21。
(3)探究试商方法。
①观察,发现不同。
请仔细观察,此题与上一节课学习的除法有什么不同?(除数不是整十数)
②尝试计算。
你们有信心自己解决这个问题吗?看看谁做得又快又准。
(学生尝试独立计算)
③交流汇报。
谁愿意将自己的计算过程展示给大家看?
(教师根据巡视情况指名进行展示)
师小结:这道题中被除数和除数都比较小,同学们一眼就看出了它们的商。如果被除数和除数都比较大,不能一眼看出商几,又该怎么办呢?
(学生明确可以试除,也就是试商)
(4)小组合作探究,经历试商的过程。
师:现在我们来探究如何进行试商。请大家思考:把21看作几试商?怎样试?
(学生思考后汇报:除数21接近20,把它看作20,4个20是80,接近84又小于84,所以商4。把4与21相乘,正好等于84,说明商4合适)
师说明:用20试除得到的商4称为“初商”。要判断“初商”是否合适必须进行检验。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13
设计内容
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重视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成立环保小组的情境来探究除法知识,在计算过程中重视培养估算能力,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试商,突破试商难点;加强学生的口算能力,重视培养数感,以提高学生试商的水平;重视发挥数学课的育人功能,结合生活实例进行保护环境的教育。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出新知
出示主题图组“身边的环境”:图1展示广场一角地上的塑料袋被风吹得到处飞扬;图2展示学校对面的马路垃圾堆积成山;图3描述校园中的一位同学将香蕉皮随手丢在地上,地上已经有好多食品包装袋。
师:同学们,这些地方你们熟悉吗?看到这样的情境,你们有什么感受?我们都不希望自己生活的地方这么脏,但这需要我们来共同维护。所以,学校少先队决定成立一个雏鹰环保实践队,我们共有612名少先队员参加了这项实践活动,为了方便行动,每18人组成一个环保小组,可以组成多少个这样的小组呢?
(学生根据题意列出算式:612÷18)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身边的实际情境,充分利用教材呈现的情境图来创设教学情境。自然渗透环保教育,同时将计算融入到解决实际问题中,使计算教学生动有趣。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探究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重点解决商的最高位的书写位置问题。
(1)讨论交流。
①出示讨论题目:计算612÷18时,应该先算18除什么数?商的最高位应该在什么位置上?
②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③汇报讨论结果。
预设
生1:应该先用18除61,商的最高位应该在十位上。
生2:我把18看成20,612里面大约有30个20,所以商的最高位应该在十位上。
(2)尝试计算。
学生根据讨论结果进行试算。
(3)汇报计算过程。
(18除61个十商3个十,余7个十,再加上个位上的2,变成72,18除72,商4)
(4)观察思考,对比发现。
仔细观察,你发现这节课学习的除法和前面学习的除法有什么不同?
(商是两位数)
设计意图:运用数学知识可以迁移的.特点,引导学生从已有的除法口算或估算经验出发,通过交流探讨确定商的位置。
2.探究“商的个位是0的除法”。
师:为了更好地提高同学们的环保意识,学校把十月定为学校环保月。下面请同学们来看看雏鹰环保实践队在这个月取得的成绩:共收集了940节废电池。那么他们平均每天收集多少节废电池?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学生分析题意,并列出算式:940÷31)
(1)提出要求。
师:大家试着用我们学过的知识算一算商是多少。你在计算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2)学生试算,提出问题:31除94商3后余1个十,与个位上的0组合后不够31除,商应该怎样写?
(3)小组讨论,明确商的个位的写法。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后汇报:商的个位应写0占位。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14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教材81-83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索、思考、总结,经历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方法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
3、使学生感受除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书写整洁、计算认真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试商的方法,确定商的书写位置。
教学难点:
理解算理,确定商的书写位置。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列竖式计算:96÷8 145÷6
说出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1)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先看被除数的前(一)位,如果前一位不够除,要看前(两)位。
(2)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的(上面)。
(3)每次除得的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2、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除法,老师想考考大家。
教师出示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题卡,让学生边读题,边说出答案。
60÷30= 350÷70= 240÷60= 140÷20= 270÷90= 560÷80= 420÷70= 320÷80=
同学们对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掌握非常好,在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下面去看看同学们今天上午交上来的问题。
二、探究新知
1、出示问题一:学校买来92根跳绳,如果每班30根,可以分给几个班?
第一个问题告诉我们什么信息?你能列式解决吗?(92÷30)
为什么用除法?(这道题是让我们求92里面有几个30,所以用除法。)
你估计可以分给几个班?(92÷30≈3(个))
92÷30,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教师板书课题:笔算除法)你会算吗?
出示学习指导:
1、先独立思考计算的方法,把你的方法写下来;
2、同桌交流,方法是否正确,为什么这样算?
2、让学生上台板演竖式,并说出笔算的方法。
学生在说完笔算方法后,追问3为什么写在个位上。
3、出示问题二:学校十月份收到《小手牵大手,安全常相伴》200本,每班30本,可以分给几个班?
让学生独立解决,独立笔算后汇报。
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除,怎么办?(要看前三位)
并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商“6”,“6”应写在哪一位上面。
三、巩固内化
1. 用竖式计算。
60÷20 96÷40 140÷20 160÷30 585÷80
2.改错题(看书上的83页)
3.问题三:一个足球20元,用75元钱可以买几个足球,还剩多少钱?
4、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获得了哪些笔算经验?说一说笔算除法是怎样计算的?
(1)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如果前两位不够除,
要看前(三)位。
(2)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的(上面)。
(3)每次除得的余数都必须比除数(小)。
5.问题四:学校组织学生秋游,共有师生280人,如果每辆车能坐50人,一共需要安排多少辆车?
四、全课总结。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15
教 材 分 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当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本课所学内容就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简单事例,让学生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的方案,初步体会统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
学 情 分 析
四年级学生在数学知识和技能方面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其思维能力尚停留在形象化和表面化,对于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也不能灵活运用,所以在教学时,教师应做好课前准备,让学生提前了解烙饼的方法和时间。
教 学 目 标
1、通过生活中的简单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到优化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中的策略的多样性,初步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化方案的意识。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优化思想。
教学难点: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上册教案01-29
小学六数学上册教案01-14
小学四年级教案数学上册01-25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02-06
苏教版数学小学四年级上册教案05-02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06-25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05-06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5-16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01-11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