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一年级数学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年级数学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一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0页练习三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0的意义及有关0的运算。
2、对学生渗透函数思想的教育。
教学重点:
0的意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
渗透函数思想。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复习0的意义。
出示一盘放了5支比的`盘子,问:你能用哪个数字来表示?
拿掉2支后,问:你能用哪个数字来表示?
拿完之后,你能用哪个数字来表示?为什么用0来表示?
0除了表示没有之外,还有什么含义?
还能表示起点。
2、排序。
每人拿出0-5五张卡片,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再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3、1除了表示一个物体之外,还能表示什么?完成P31第7题。
4、P30第4题。你能介绍一下这两幅图的意思吗?根据3+0=3和0+3=3你有什么发现?
5、现在我们来比一比谁的数字写得最漂亮,等一下拿上来展示给大家看。
6、P31第6题口算。
二、提高练习。
1、P30第5题。
独立完成,问:你们有什么发现吗?可以小组内讨论一下。
哪个小组愿意来汇报一下。
2、P30第3题。独立完成,同桌互相说一说有什么规律。
3、P31第8题。
谁能介绍这幅图得意思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4、P31思考题。
谁来做聪明的小猴呢?
三、小结:你今天又学到了什么?
一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体会计算方法多样化。
过程与方法:
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发展初步的估算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学习的乐趣,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探索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连续退位减法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口算
48 -15= 91-3=
34-22= 23- 5=
56-34= 42-9=
47-27= 72-7=
2、交流:从每组中找一道题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3、出示主题图(小东、小红和小亮在跳绳),并配上解说:今天,小东、小红和小亮利用课间操的时间进行了一场跳绳比赛,老师把比赛结果制作成了一张统计表,请大家看看,说说你从统计表中得到了那些数学信息。学生看表。
二、探究新知
师:看统计表,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1:小红比小亮多跳几下?
生2:小:亮比小东少跳几下?
生3:小亮和小红共跳了几下?
1、合作探究小红比小亮多跳几下?
(1)学生独立列式。(学生说算式,教师板书:40-28=)本节课我们继续探究两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2)估计40-28的得数大约是多少?
学生可能想法:
①把28看成30,40-30=10;
②把28看成20,40-20=20。
(3)上面哪些估算方法把差估计大了?哪些把差估计小了?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可能想法:
①把差估计小了,本来要减28,却减了30,减去的多了,剩下的就少了。
②把差估计大了,本来要减28,却减了20,少减了,剩下的就多了。
说明正确的结果应该比10大,比20小。
2、探究算理。
(1)尝试计算“40-28”的得数是多少?
(2)交流算法。
①40-20=20,20-18=2;
②40-30=10,10+2=12。
③用竖式计算:
4 0- 2 8 1 2
让学生一边拨计数器一边说理由。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独立探究小亮比小东少跳多少下?
(1)个人试做。
(2)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算法:
(1)32-20=12,12-8=4;
(2)32-30=2,2+2=4;
(3)30-28=4,2+2=4;
(4)28+( )=32;
(5)用竖式计算。
2、完成课本第78页,“算一算,说一说”中的题目。
3、课本第79页“练一练”第1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可以跟同学们分享一下。
一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 经历探究连加、连减计算方法的全过程,掌握100以内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同学们的合作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3.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价值。
教学重点
掌握100以内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黑板上出示:3+8+6= 10+5+2= 15-6-3= 20-5-5=
要求学生独立计算后抽学生口述出计算的过程。
教师:这些题是我们在一年级上期时就已经学过的20以内的连加、连减,今天我们要在这个基础上,用我们前面学习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知识学习新的连加连减。
板书课题:连加连减。
二、新课教学
1.教学例1
出示例1情景图。
教师:仔细观察这幅情景图,说一说从这幅情景图能知道些什么。
学生:图中告诉我们少先队分成了三批入队,第一批入队的少先队员有13人,第二批入队的少先队员有18人,第三批入队的少先队员有16人。
教师:根据这个信息需要我们解决什么样的数学问题?
学生:一共有多少名少先队员入队?
教师:根据你前面的学习经验,我们该怎么列式解答?
要求学生列出算式:13+18+16。
教师板书:13+18+16。
教师:这个算式该怎么算呢?同样是加法,它和我们前面学习的进位加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
引导学生说出:前面我们学习进位加法只有两个数相加,这里有三个两位数相加,是一道连加算式。
教师:再比较一下13+18+16这个算式和我们黑板上的3+8+6这个算式,你又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后回答出:两道都是连加,只是连加的范围不同而已,3+8+6是20以内的连加,13+18+16是100以内的连加。
教师:那它们的计算方法是否一样呢?
引导学生猜测它们的计算方法可能是一样的,都要数位对齐后,从个位加起,相加满10都要向前一位进1。
教师:同学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下面请小朋友们在小组内合作,比一比,看哪些小组想的办法更多、更好!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计算后再在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最后全班汇报。
主要引导学生从以下几种算法进行汇报:
① 整十加整十,个位数加个位数,然后再合起来:10+10+10=30 3+8+6=17 30+17=47
② 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把和与另一个数相加:13+18=31 31+16=47
③ 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把和与第一个数相加:18+16=34 34+13=47
学生汇报后,教师整理在黑板上并追问:除了这些算法,我们可不可以用我们前面学过的竖式来计算呢?用竖式又该怎么算呢?
引导学生尝试列出竖式后,抽其中的两个同学到黑板上板书。
主要引导学生列出下面的竖式:
(1)
(2)
如果有学生能列出竖式的第二种写法就请学生列出后说一说他是怎么想的,如果没有学生列出竖式的第二种写法教师则作如下的引导:
教师:其实这种竖式还有另外一种写法,大家想知道吗?
引导学生看书自学后再抽一学生到黑板上板书。
教师:竖式的这两种写法是一样的吗?相比之下你更喜欢哪种?为什么?
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竖式,其实计算过程是一样的,但相比之下,第二种写法更简单一些。
教师:不管是用哪种方法计算,你觉得三个数连加与两个数相加相比,有哪些地方不一样呢?要注意些什么问题呢?
学生:三个数连加比两个数相加要复杂一些,特别是涉及进位的问题,因此要特别注意。
教师小结:在计算连加的算式时,同学们可以选择你喜欢的一种方法来算。
2.教学例2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2情景图。
教师:同学们已经会算连加的算式了,根据这个情景图,你又能列出怎样的算式?
学生:50-18-13。
教师:这是一个什么算式?
学生:连减算式。
教师:这个连减算式和我们以前学的连减算式比有什么不同?
学生:以前学的连减算式是20以内的,50-18-13是100以内的连减,并且需要退位。
教师:根据我们前面的学习经验,你能试着计算这道连减算式吗?
教师放手让学生试着计算,教师巡视观察,发现不同的算法,对有困难的学生尽量指导学生用竖式进行计算。
学生尝试计算后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板书连减的算法,主要引导学生列出以下两种竖式计算:
(1)
(2)
学生列出竖式后请学生分别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教师:在做这道题时哪个地方最容易做错?能给其他的同学提个醒吗?
让学生发现最容易做错的地方就是两次相减时都要退位,因此要按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一步一步地思考每步的计算结果。
教师:在做连加连减的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在连加连减的计算过程中依然要注意进位和退位的问题。
三、巩固练习
教师:同学们已经会做连加连减的算式了,下面让我们来练习一下:
让学生看图独立完成课堂活动(1),(2)小题后集体订正。
四、全课小结
教师:同学们,在今天这节课上,你都学会了些什么?有哪些收获?
学生回答。
一年级数学教案4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
二、教学准备
课件、尺子、磁性数字卡片0-10、小花10朵(教师用)
小花10朵,数字卡片0-10(学生用)
三、教学目标与教学策略
10的认识与前面8、9的认识基本相同,由于我们采用的计数法是十进制计数法,满十要向前一位进一,因此,10的进位十分重要,它是今后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和进一步认识100以内,万以内以及多位数的基础。因此,10的组成即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基于以上的认识,确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㈠知识与技能
1、学会10的数数、认数、写数,会进行1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2、掌握10的组成。
㈡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经历认识10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感。
2、通过数小花,给数字排队等,学生对10的数概念获得全面认识和掌握。
㈢情感态度价值观
1、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动手操作活动,鼓励学生交流自己个性化做法。
2、通过操作、交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
3、引导学生感受1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本课力图体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体验认识事物的过程,抓住学生好动、好玩、好奇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提供有趣的素材,从生活经验出发,以“活动”为主线开展教学,力求课堂“活泼生动”。鉴于以上的目标定位,本课主要采取以下的教学策略:
1、创设生动、活泼、有趣的情景,巧用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增强学生数学交流意识。
3、重视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
㈠情境引入
1、引出学过的几个数(0-9)
师:认识黑板上的这些数字吗?让我们一起来认一认吧!
师:今天,这些数字娃娃又来到我们身边,和我们一起学习新知识,你们欢迎吗?一起来看看他们在做什么?
2、有趣的多媒体课件引出10
数字娃娃去郊游,9最大,是队长,9命令其他数字排好队,他看见0最小,走到0面前骄傲的对0说:“你呀,没头没脑,最小,怎么和我比!”0听了非常伤心,这个时候,1走到0旁边,和0一起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对付9,猜猜看,1和0想出了一个什么好办法?数字娃娃1说:我和0站在一起比9还大,你说对吗?
3、了解起点,揭示课题
师:1和0站在一起就变成一个新的数字10。
师:对于10,你们都知道些什么?(学生说一说)我们今天再来好好的了解了解这位朋友10。(板书:10的认识)
㈡探究学习
1、认10
⑴多媒体显示有关10的主题图(并非课本中的主题图,而是一幅节日的动态画面)。
①这是一幅节日的'画面,仔细看看图中有些什么?②引导学生用10来表述图中的事物。
师:这是一副节日的画面,美吗?各族小朋友欢聚在一起庆祝祖国的节日,仔细看看图中有些什么?(指名说一说)
【备选】如果能说出10的数量,应该加以表扬:能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如果学生没有说出10的物体,例如:“只说有许多小朋友”,教师要问:“到底有多少呢?你是怎么知道的?”(数出来的)
2、数10
⑴学生说说怎样数的方法(强调数数的策略性和有序性)
师:你是怎么数的?来数数看吧!(从左往右数,从右往左数,一个一个数,两个两个数,五个五个数......)
⑵小结数数的方法
师:数数的方法很多,只要按一定的顺序和方法来数都能数出物体的个数。
⑶数学具
师:现在,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也从学具袋中数10朵小花摆在纸上,排成一排。数完后同桌互相检查一下对方数的对不对。
3、找10
⑴举生活实例
师:我们身上,生活中也有很多与10有关的事,请你来找找看,用10说句话。
学生举例完后,教师稍作小结。
师:我们平时要多观察生活中与数学有关的东西。做个数学和生活的有心人。
⑵排队游戏
①请小朋友数数我们班第一排有几个小朋友?(8人)
②(老师站进)现在有几个人?(9人)
③如果想让第一排有10个人,谁有办法?
④数数,现在有几个人?(10人)谁是第10个人?
【备选】当问题刚一提出时,学生不假思索就会产生两种不同答案,这时教师不用着急,只要再多给几秒时间,大部分学生知道会有两种可能性,接着指名回答,学生自会将结果分析得很清楚了。
4、写10
师:现在,数字娃娃家庭里又多了一个新成员(出示卡片10)
⑴10与0-9这些数比一比,有什么不一样?(学生回答)
⑵电脑演示10的写法,教师讲解、指导。
⑶学生在练习纸上进行描红3个,练习5个。
⑷同桌之间互相欣赏,相互提提意见。
⑸教师巡视,注意学生的书写习惯和书写姿势。
⑹写完之后,抽取3张进行评议。
师:你们觉得这位小朋友写得怎么样?(学生进行欣赏、评议、提意见)
5、10的位置和大小比较
⑴在直尺上排列(黑板上出示一张右边断掉的尺子)
①师:那谁来帮帮黑板上的数字娃娃,黑板上这些数字娃娃站得太乱了,谁能让它们整齐的站在这把尺子上(指名上来排一排,鼓励其余学生与老师一起当裁判)
师:他是按什么顺序排的?(从小到大)
【备选】学生应该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知道尺子上的数是左边小,右边大,如果学生排的是从大到小,教师就简单介绍一下尺子的特点。
②师:从这把尺子上你可以看出些什么?
【预设】学生可能会回答:9的后面是几,10为什么排在9的后面,10为什么排在9的后面,10比哪些数大,反过来,哪些数比10小......
⑵火箭发射时的倒数计时(从大到小)
师:生活中有时候也要倒着数,上个星期我们国家非常了不起,又有一枚新的火箭发射上空,来回忆一下当时的情景,让我们为它倒数记时吧!准备!开始!10,9,8,7......发射!他的成功发射又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帮助,我们的小朋友也要从小努力学习,长大了多为祖国做贡献。
6、10的组成
⑴情境引入教师进述:把10朵小花分成两部分,进行记录。
师:我们来个比赛吧,比什么呢?请听清楚了,我说开始才能开始哦!把桌上的10朵小花分成两部分,你可以怎么分?比一比,哪一组合作得最好,方法多,分得快,记得又清楚。
⑵同桌合作,动手操作,一人动手分,一人把分法记录在纸上。
⑶教师巡视,个别指导,发现个例。
⑷汇报不同的分法,电脑逐个演示不同的方法,教师进行板书。
注意引导学生根据一种分法,心里想出另外一种分法,得出两种不同的记法。
⑸【备选】如果教师在巡视过程中,有发现个别学生的方法很奇妙,既快又不遗漏,指名上来演示,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如果学生当中没有出现这几种巧妙分法,教师可以适时地给出,方法1:即10可以分成1和9,9和1,还可以分成2和8,8和2,3和7,7和3以此类推;方法2:即10可以分成1和9,2和8,3和7,4和6,5和5,6和4,7和3,8和2,9和1。
⑹对方法进行评价,观察数字特点,渗透数学思想。
师:你觉得这种方法好不好?好在哪里?学生汇报(快、清楚又不容易遗漏),教师板书。
㈢运用提高
1、对口令
师:我们轻松一下,来玩对口令的游戏吧,我说1,我说9,1和9组成10......
先师生玩,然后生生玩,边玩边举数字卡片。
2、运用:游乐场中的数学问题
师:你们学得很认真,为了奖励你们,如果老师带你们去游乐场玩儿,我给你10元钱,你想玩哪些项目?(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板书,如:□+□+□=10□+□+□+□=10等)
具体项目:
荡秋千1元
滑滑梯 2元
骑木马 3元
小火车 4元
旋转飞机 5元
碰碰车 6元
滑船 7元
观看魔术 8元
摩天轮 10元
【备选】如果学生选择的项目加起来大于10或者小于10时,在纠正的同时,更要向学生渗透数与算式之间的大小比较思想,为下节课学习几个数相加比大小做铺垫。如:□+□+□<10□+□+□+□>10等
㈣课堂总结
1、师:今天这节课学得开心吗?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2、提出希望。
五、教学片段实录
片段一:认识10与数10
师:这是一副节日的画面,美吗?各族小朋友欢聚在一起庆祝祖国的节日,仔细看看图中有些什么?
生:图中的小朋友在表演节目。
师:到底有几位小朋友呢?能连同数量一起说出来吗?
生:图中有十位小朋友在表演各种不同的节目。
师:你的话说得很完整。
生:图中还有十个气球。
生,应该是图中有十个不同颜色的气球。
师:很好!说出了带有数量的物体,那你们是怎么知道它们的数量的呢?
生:我看出来的。
生:我是用手指头数出来的。
师:你是怎么数的?
生:这样1、2、3、4......10(伸出手指头,指着大屏幕,认真地数起来。)
师:这位小朋友是从左往右数,而且是一个一个地数出来的,谁用不同的数的?
生1:我也可以从右边开始数。
生2:我可以两个两个地数。
师:那你来数数看!
生:2、4、6、8、10。
师:他的方法怎么样?
生1:我觉得这种方法数得快,再说你们看,气球本来就是两个两个靠在一起的,这样数起来更加清楚。
生2:我可以两次就数出10。
师:是吗?数给大家看看,好吗?
生:5、10就好了嘛!(脸上露出自豪的表情)
师:这个好办法是你自己想出来的吗?
生:嘻嘻!是我平时看妈妈数复印纸的时候,也是这样五张五张数的。
师:老师很喜欢你!你不仅很会观察,而且能把生活中的经验带到课堂上来,跟我们大家一起分享!就是这样,生活中有很多的数学问题等着我们去发现!
⑵小结数数的方法
师:数数的方法很多,只要按一定的顺序和方法来数都能数出物体的个数。
......
片段二:10的位置和大小比较
师:那谁来帮帮黑板上的数字娃娃,黑板上这些数字娃娃站得太乱了,谁能让它们整齐的站在这把尺子上。
(一学生上来从0排到10)
师:他是按什么顺序排的?
生:(齐答)从小到大。
师:从这把尺子上你可以看出些什么?
生1:我看出它们是从小到大排列的。
生2:10在9的后面。
生3:1-9都比10小。
生4:0站在最前面,10在最后面。
生5:也就是0最小,10最大。
生6:不对,10不是最大的,还有很多比10更大呢!
师:那你知道还有哪些数比10大?
生;20、30、100、1000很多很多。
师:你懂得可真多!比10大的数还有许许多多,数也数不完,不过在0-10这几个数当中最小的是-0,最大的是-10。
师:还看出些什么?
生:这是一把断了的尺子,如果没断的话,10后面应该还有很多数字。
生:那尺子不就太长了。哈哈!(学生议论纷纷)
师:到底尺子上有哪些数字呢?今天回去就找来尺子好好看看,一定要多找几种尺子看哦!
......
片段三:10的组成
......
师:好!现在哪一组同桌先来介绍你们的分法。
生:我们把10朵小花分成5朵和5朵,两边一样多。
师:也就是说10可以分成5和5。(板书)
生:10可以分成4和6.3和7。
师:当你们把10分成4和6时,能不能马上从这种分法里再想到另一种不同分法?
生:也可以是6和4啊!
师:对啊!根据一种分法,可以得出10的两种不同组成。这样就很好记了。
生1:10可以分成1和9,9和1。
生2:10可以分成2和8,8和2。
生3:10可以分成3和7,7和3。
生4:已经有了,把10分成3和7刚才已经汇报过了。
师:哦!原来差点重复了。你听得可真仔细哦!
师:还有吗?
学生扫视着黑板,过了一会儿,陆续地摇头。
师:很不容易啊!把这么多不同分法都展示出来了。那有没有更好的记法,能很快的把这么多方法都记录下来,而且不会重复,不会遗漏,让人一看就明白呢?
生:有!我们刚才记得时候就很有规律,所以记得特别快。
师:哦?有规律!是什么样的规律呢?可以介绍给大家看看吗?
学生将自己的记录成果展示在屏幕上,开始介绍。(学生列的是竖式,能看得清清楚楚)
即10可以分成1和9,2和8,3和7,例如:10
4和6,5和5,6和4,7和3,8和2,9和1.19
师:你们觉得这种方法怎么样?28
生:我觉得好极了!我怎么没想到呢?
师:那到底好在哪里?
生:这样就不会漏掉,也不会重复了。
生:很容易就记住了。
生:因为数字很有规律,左边的数字从1开始慢慢地多1多1,而右边的数字就从9开始满慢地少1少1。
生:左右两边都在变化,但是变得很有规律,让人觉得很美。
师:是啊!真有一种美的享受!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学生参与活动为主线,整节课,我创设了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自主地去认识和发现,课堂上再现的是师生“原汁原味”的活动情景。
㈠创设活动化的情境,使学生经历数学学习过程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心理学研究表明,游戏是儿童非常熟悉非常喜欢的活动,对其内在动机是很强烈的。为此,本节课安排了“排排队”“分小花”和“对口令”及“游乐场中的数学问题”等活动,营造了一个轻松、愉快、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在活动中给学生提供大量主动探索体验成功与创新学习的空间,学生兴趣怏然,主动参与,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交流,在快乐的游戏中,不知不觉地经历和体验学习的过程。
㈡体现“用数学”的理念,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教学要体现“用数学”的理念。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如果学生能将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就会让他们觉得学数学是非常有用的,从而激发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向往数学、热爱数学、树立学习的信心、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
本节课在学生认识了主题图后,说说数数的策略,引起他们的联想:自己或者家人在生活中的好多地方也会用到这个知识,接着举出一些生活实例,然后是排排尺子上的数字和火箭发射时的倒数记时,无不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更培养了学生热爱生活和热爱祖国的思想。在最后一个环节,花10元钱选择游乐场中的活动项目,学生进一步体验应用知识的快乐。
㈢运用多样性的评价,使学生增强数学交流意识
“评价学生学习是应该让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而不仅仅局限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本节课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评和互评的方法,如:谁愿意来介绍你们同桌两人的方法?你最喜欢谁写得10,为什么?”你觉得这种方法好在哪里?等等让学生在自我评价中学会自我肯定,自我反思,在评价他人中学会欣赏,学会批评,培养了学生的数学交流意识。同时,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借助语言可使动作思维内化为智力活动,因此,鼓励学生进行展示、交流、评价,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有利于操作表象的形成,对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也起着重要作用。
一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
课本第62——63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联系具体情境提出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计算和是9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2、知道看一幅图能写出四个算式,进一步感知加、减法之间的相互联系,培养初步的比较、联想能力。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学会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在探索与讨论的基础上,正确计算和是9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解决相应的简单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算式的含义和认识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游戏:师生对口令(9的组成)
二、探究交流:
1、出示例题图。
(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说说图意,提出数学问题并写出算式。
(2)集体交流:看了这幅图,你想提什么数学问题?
图中有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可以怎样算?(板书:8+1=口,1+8=口)
怎么想8加1和1加8等于几?看看这两个算式,你有什么想法?(相加的两个数交换位置,得数一样。)
(3)看了这幅图,你还能提什么数学问题来?怎样列式?(板书:9-1=口)怎样想9减1等于几?
(4)你又能提出什么问题来?怎样列式?(板书:9-8=口)怎样想9减8等于几?
(5)想一想刚才我们根据这幅图列出了几道算式?看了这4道算式,你想到了什么?
(小组讨论、交流,体会加、减法算式之间的联系)
(6)小结:
根据同一幅图,不但可以列两道加法算式,还可以列相应的.减法算式,这里的四道算式是有联系的。
2、动手操作:让学生把9个花片分成两堆,有几种方法?观察每一种分法,再想出相应的4条算式。同步交流。
3、全班交流,发表见解。
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出一种分法及相应的4条算式。(教师板书)并让学生要说出相应的得数。
4、归纳整理
让学生以四人为一组有顺序地整理出得数是9的加法算式及9减几的算式,然后让每组的学生把整理的算式在全班交流。
三、游戏体验,巩固知识。
教师说活:小茄子博士看到小朋友这么聪明,他就想邀请你们到动物之家去走一走。
游戏一:
小茄子博士先带你们到小蜜蜂那儿去看一看,看看它那里有没有什么数学问题。
小蜜蜂的数学问题是“火眼金眼”显神威。
想想做做第1题(凑成9)
让学生说出加法算式。
游戏二:
小鱼吹着泡泡欢迎大家,它也有问题考大家。(想想做做第2题)用9减每个鱼泡泡上的数,看谁算得既对又快。
游戏三:
“乖乖做作业”(出示想想做做第3题)
教师把12条算式写在卡片上,让学生以口算形式抢答。
游戏四:
动物大本营(出示想想做做第4题)
动物大本营要举行数学竞赛了,你们愿意参加吗?让我们也来比一比吧!
□+□=9 9-□=□
比比谁说得又多又对。
四、课堂总结:
说说你们在本节课上的收获。
板书设计:
得数是9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8+1=9 1+8=9
9—1=8 9—8=1
教学反思:
以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课外活动这一情境入手,素材贴近学生生活,既提起了学习兴趣又很快带动学生进入了学习的状态。根据加法学减法,教材这样安排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同时也为讲解加减法的关系奠定了一个基础。要求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这个过程是一个探究学习、合作交流的机会,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同时也适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一年级数学教案6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7页例一、例二,“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含义,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正确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比较、判断和迁移能力。
3.渗透“变与不变”思想,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小黑板,练习本,10根小棒。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
1.连加、连减口算(小黑板出示)
师:说一说连加、连减的计算题应当怎样计算。(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2.加法、减法口算:4+3= 7-2= 3+7= 10-4=
4-2= 2+3= 8-1= 7+3=
学生口算出得数,并观察每组中的两题有什么特点。
小组讨论、汇报。(第一个算式的得数是第二个算式中的第一个加数或者是被减数)
二、学习新知
1.初步感知加减混合运算,发现加减混合运算的特点
师:利用这个特点能不能把每组中的两道题合成一道题?
学生说组合题,教师板书:4+3-2= 3+7-4= 4-2+3= 8-1+3=
师:这些题有什么特点?(这些题有加法计算,也有减法计算)给它们起个合适的名字。
学生交流,教师归纳:这些题就是加减混合运算题。
教师板书课题:加减混合
2.探讨计算方法
师:想一想这些题应当怎样计算?4人小组讨论一下,试着算一算。
学生交流后说说个人方法。
教师让学生结合课本的两幅图说图意并正确进行计算。
学生说出4+3-2,3+7-4,4-2+3,8-1+3的计算顺序:第一步先算……第二步再算……
教师板书出计算过程。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刚刚我们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计算的'?谁能用一句话把这种顺序总结起来?
归纳:加减混合运算先算前两个数,用得数再与第三个数进行计算,也就是从左到右依次进行计算。
三、巩固练习
1.学生说一说第75页“做一做”的图意并玩成填空。
2.同桌互相摆小棒,列出加减混合的算式并计算。
五、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了解了哪些知识?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实际情景里提出并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计算十几减9。
2、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发展探究、思考的意识和思维的灵活性。
3、能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作用。
教学重点:
能比较熟练地计算十几减9。
教学难点:
理解十几减9的退位计算方法。
教学资源:
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讲到小猴子水果店里的桃子可香甜了,你看(挂图出示)小白兔蹦蹦跳跳跑来了,它对小猴子说:我买9个。你们能看图提出哪些要解决的问题呢?
学生互相说图意。
全班交流,提出:还剩多少个的问题。
应怎样计算呢?
根据回答板书:13-9=□
二、自主探索,领悟算法。
1、实物操作。
讲述:假如用小棒来表示,你应该怎样摆、怎样算?(学生摆学具)
2、请大家先独立思考,再四人一组互相讨论:13个怎样减去9个?
3、小组汇报:你是怎样算的?
4、结合学生的回答演示不同的算法。
方法一:10-9=1 1+3=4
方法二:13-3=10 10-6=4
方法三:9+( )=13 9+(4)=13
一年级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掂一掂、称一称的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到物体有轻有重,逐步加深对轻重的感受和理解、
2、使学生体会到物体的轻重和物体的体积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3、提高小组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够分辨什么样的物体轻,什么样的物体重、
教学难点
1、通过中介物体、等量代换比较物体的轻重、
2、运用多种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教学用具
弹簧秤、皮筋、简易天平、水槽和托盘、蓝、绿、黄、红四种颜色的盒子各九个(绿的和蓝的为空盒子,绿的比蓝的轻,黄和红盒子中装东西,轻重相近,比白蓝盒子都重,四个盒子中绿的最大,蓝的最小,黄的和红的大小中等且相近、)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掂球游戏”感受轻重
(一)游戏
教师介绍游戏:游戏叫“看谁扔的远”、同学们每人拿一个球在同一条线后面往前扔,如果有两个球让你挑,为了扔的最远,你会怎么挑呢?
(二)教师出示两个大小一样但轻重不同的球,让一个学生到前面挑一挑、教师双手端平并同时递给学生并给予协助,让其他学生看到掂的过程、
(三)小结
看来物体是有轻重的,有的比较轻,有的比较重,而且有时候,分辨他们的轻重,是很重要的、并且用我们的两只小手,就能感受到它们的轻重,你们想不想都来感受感受?
二、活动二:掂自己身边的物体,感受轻重
(一)请你从你身边选两样物品,用手仔细的掂一掂,感受一下谁轻谁重,并把你的感受告诉给你同组的同学听,看谁选的物品和别人不一样、
(二)小组汇报
教师:哪个组已经掂完了,愿意把你的感受说给大家听一听吗?
三、活动三:掂不同的盒子,感受轻重
教师:看来你们的感觉非常准、老师有几样物品,想借你们的小手感受一下,判断一下他们的轻重,愿意吗?
(一)实验一
教师:我看到想参加我们活动的同学,现在都已经坐好了,在等我把东西发给他、
1、发蓝盒子和绿盒子
要求:绝对不许动,只能看,观察观察 ,猜一猜这两个盒子哪个比较轻,哪个比较重,但你猜的一定要有道理,一会说给大家听一听、
2、你觉得他们两个比,谁轻谁重?为什么?(大的重)
3、到底谁轻谁重,赶快试一试!(学生动手掂、)
4、说说你的感受?还想接着玩吗?
(二)实验二
教师:想玩的同学又已经做好准备了,眼睛都看着老师呢、
1、老师这里还有一个黄色的盒子,还是不能动手,你再猜猜看、这3个盒子中谁比谁重?谁比谁轻?可以四个人小声的商量商量,一会把你猜的道理说给同学听听、
2、教师请同学说自己的猜想、
3、到底谁猜的对呀?你们是不是特别想知道、动手试试吧!
4、教师提问:这个绿盒子怎么一会儿轻,一会儿重?它到底是轻还是重?
5、这次为什么很多同学没猜对呢?
6、小结:看来,并不是物体越大就一定越重,越小的物体就一定轻、
(三)实验三
教师:如果还想玩就请把绿、蓝盒子轻轻放到位子里,看哪个组的动作又快又轻!
1、老师这儿还有一个盒子,还是不能动,你能判断出他们谁轻谁重吗?只凭观察,你们能判断吗?
2、怎么这次有很多同学都不做判断?怎么不发表意见了,有什么困难吗?
3、同学们都认为,只凭观察已经不能判断它的轻重了,你们想怎么办?(动手掂一掂)
4、说说你的感受,有不同的'感受吗?换手再掂一掂、
教师提问
(1)你们有同样的感觉吗?(学生出现分歧、)
(2)咱们的意见不一样了,这可怎么办呀?
(3)看来,在有的时候用我们的一双小手也不能准确的判断出物体的轻重了,那么有没有办法呢?
(4)小组讨论,汇报、
(5)教师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并做好各种准备工作,对学生提出的方法,尽可能给予演示、同时,要考虑方法的可行性、
四、活动四:总结探索结果
(一)教师介绍生活中的测量物体重量的工具
咱们班的同学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好办法,我们的前人就是根据你们的这些想法发明了天平,秤等很多种能够准确的测量出物体重量的工具、而且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用到、你们见过吗?
(二)完成课后练习、
1、出示图片:练一练1
2、出示图片:练一练2
3、出示图片:练一练3
(三)不知不觉当中,一节课就要过去了,你们上得高兴吗?老师也很高兴,因为我觉得你们个个都很出色、你觉得今天你又有那些收获?又有那些进步?这节课咱们班谁最棒?哪个小组最值得你学习?
教学设计点评
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教师注意让学生亲身经历比较的过程,通过多个实验,比较物体的轻重。教学时,教师自创情境,从学生喜爱的游戏引入,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比较轻重的过程,感悟出比较轻重的具体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探究活动
左重右轻
活动目的
1、让学生逐步加深对轻重的体验与理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为学习10以内的加法做铺垫、
活动准备
1、天平
2、1克、3克、4克、5克、6克的砝码各1个,2克的砝码2个
活动题目
在天平的右边放入2克和6克的砝码各1个,天平的左边放入5克的砝码1个,现在天
平是左轻右重、从剩余的4个砝码中任意选择两个,放入天平的托盘上,以改变现在天平左轻右重的情况,可以怎样放?
活动过程
1、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操作、
2、总结方法、
3、分组演示并说明、
参考答案
方法一:只在左边放、
1、使天平左右平衡:
在左边放入质量是1克、2克的两个砝码,由于1+2+5=2+6,因此天平左右平衡、
2、使天平左重右轻:
(1)在左边放入质量是1克、3克的两个砝码,由于1+3+5>2+6,因此天平左重右轻;
(2)在左边放入质量是1克、4克的两个砝码,由于1+4+5>2+6,因此天平左重右轻;
(3)在左边放入质量是2克、3克的两个砝码,由于2+3+5>2+6,因此天平左重右轻;
(4)在左边放入质量是2克、4克的两个砝码,由于2+4+5>2+6,因此天平左重右轻;
(5)在左边放入质量是3克、4克的两个砝码,由于3+4+5>2+6,因此天平左重右轻、
方法二:在左右两边都放一个、
左边放入质量是4克的砝码,右边放入质量是1的砝码,由于4+5=1+2+6,因此天平左右平衡
一年级数学教案9
“9加几”是第一册第七单元“20以内进位加法”中的第一课,这个单元是学生学习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之一,十分的重要。
在这之前,学生已经会熟练地计算10以内加法及10加几的式题,初步积累了一些计算经验。而通过这节课的探讨,不仅使学生掌握凑十的计算规律,而且能让他们把已经掌握的计算方法迁移到新的情况中去,比如,8加几。7加几等。
所以,我首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和情境,让学生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发现并设计简单的数学问题,再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其次,运用迁移规律,引导学生把已掌握的计算方法迁移到新的情况中去,体现温故知新的教学思想。第三,体现算法的多样化,让学生拥有自主发现的经验,尊重学生发现的方法和自己的选择,让学生在不断探索中发展创新意识。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得出计算9加几的各种方法;通过比较,使学生体验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初步理解“凑十法”,初步掌握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计算9加几的口算。
2、形成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3、培养合作学习和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
教学用具:
教具:实物投影,投影片,牛奶15瓶,2只箱子,小棒18根。
学具:每组15瓶牛奶,2只箱子,每人小棒18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笑笑很喜欢喝牛奶,有一天爸爸给她买了一箱,妈妈又给她买了一箱,没过几天,笑笑就喝了好几瓶,然后投影牛奶图。
2、观察牛奶图你想对笑笑说什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从情境入手,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观察、操作,探究新知
1.通过解决“还有几瓶牛奶”的问题,体现9加几算法的多样性。
(1)以故事形式说明图中的笑笑为什么想知道“还有几瓶牛奶。”并请小朋友帮助笑笑算一算。
(2)分组操作。(一箱有9牛奶,另一箱有5瓶牛奶)组内同学边操作边相交流计算方法。
(学生操作时,教师巡视,注意发现不同的方法)
学生可能出现三种算法:
A、数数法:1、2、3、4......13、14,一共有14瓶。
B、接数法:箱子里有9盒,然后再接着数10、11、12、13、14,一共有14瓶。
C、凑十法。
教师说明:你们说的几种方法都很好,这三种方法中你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9加几,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所提倡的新理念。]
2、动手操作,学习凑十法。(用小棒摆一摆9+5的凑十过程。)
(1)要算还有多少瓶牛奶怎样列式?(板书9+5)
(2)9+5该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用小棒摆一摆,同桌相互交流摆的过程。
教师指导操作:左边摆9根小棒代表第一只箱里的9牛奶,右边摆5根小棒代表第二只箱子里的4瓶牛奶。
(3)根据学生的叙述摆的过程教师板书如下:
9+5=149+5=14
1445
[从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使学生初步感知“凑十法”,并从中体验出“凑十法”是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通过操作,使学生进一步形成“凑十”的表象,再把表象转化为图式,及时内化为计算方法。]
3、试一试。(根据学生实际,引导学生摆一摆,算一算)
9+3=7+9=
[通过试一试,进一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想法,进一步理解凑十法的意义。]
三、练习反馈
1、圈一圈,算一算。(“做一做”第1题)
学生独立看图说意,并动手圈一圈,直接看图写出得数。
2、看图列式。(“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看图填写,订正时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运用“做一做”中的题目,分层次进行练习,不仅巩固新知,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亲身体验9加几的思维过程,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题目有什么特点?(板书课题:9加几)
教师指出:今天我们学习的是9加几,计算9加几的题目,可以用数的方法,也可以用计算的方法。
[教师的小结点到为止,不给过多的结论性的东西,不限制学生的算法。]
五、数学游戏:“找朋友”
播放儿童歌曲《找朋友》,全班同学根据歌曲内容进行动作表演。表演结束后,根据前面同学戴的头饰,(9+2、1、3、4、5、10、9、8、7、6)用抢答的方式计算9加几。
[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一年级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1.通过折纸、剪纸、拼图等活动进一步认识平面图形2.能对简单图形进行分解与组合。3.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教学设计〗
(一)活动一:折一折
师:首先,请大家拿起面前的正方形纸,把它折成相同的两部分,然后举起来说说它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1:它变成了两个一样大的长方形。生2:它变成了两个三角形。
师:(假装奇怪地)咦,都是正方形,怎么有的变成长方形,有的变成三角形,什么原因呢?
生1:因为我们折的方法不一样(用手比划),我是斜着折的,他是对折的。
师:(拿起一张纸示范,明白了似地)噢--,有的是沿对角折的,有的是对半折的,是吧?
生:(高兴地)是。
师:真是些聪明的孩子,现在请将桌面上的长方形、三角形、圆形全部对折,看看它们的变化,然后在班上汇报。
生1:我的长方形对折后变成了两个正方形,圆变成了两个半圆,三角形变成了两个更小的三角形。
生2:我的长方形变成了两个三角形。生3:我把长方形折成了两个小长方形。
师:现在请同学们沿对折线将这些图形全部剪开。(学生剪纸)
(二)活动二:拼一拼
师:我们有了这么多的图形,可以用它们来干什么呢?想一想。生:可以把它打扮成我喜欢的东西。
师:(欣喜地)说说看。生1:(拿起一个正方形)给它画上花朵和线条,就变成了漂亮的手绢。
生2:(举着一张三角形纸)把它涂成红色,就变成了一面小红旗。(学生激昂、兴奋起来,纷纷举手。)
生3:(举起一张长方形纸)给它上面画上锁,就变成了一扇防盗门。
生4:把两个三角形拼在一起,就变成鱼了。
师:(意外地)还可以拼呢!生:用一个半圆,一个正方形可以拼成房子。(生抢着回答,有的急得跳了起来。)
师:同学们想出的主意真好,那我们就利用剪出的图形拼一种自己喜欢的图案,粘到老师为大家准备的大白纸上,然后用彩笔装扮成一幅图,挂到教室墙周围的绳子上。
(放轻音乐,学生拼图。)
部分学生作品。
(各小组相互参观作品)(音乐停止)
(三)活动三:说一说
师:刚才看到的图案中你最喜爱的是哪一幅?说一说。
生1:我喜欢两只小鸟在说悄悄话的那幅。生2:我喜欢那座美丽的宫殿。
生3:我看见一只船在大海上航行。
生4:我看见一只小狗在看大门。......(学生表达的欲望非常强烈,七嘴八舌地各抒己见。)
师:同学们都想说,那就把你最喜欢的说给同桌听。
(四)活动四:猜一猜
师:同学们拼出了这么多美丽的图案,老师为你们骄傲,老师也拼了一幅图案,请大家先闭上眼睛,我喊一、二、三,到三时你们再睁眼看,然后说出它是什么。
(出示图)
生1:狐狸的耳朵!生2:这是一顶古代人的帽子。生3:古时候国王的帽子。生4:是裤子!也有可能是一顶尖尖帽。
师:同学们真富有想象力。这是我用附页1图3的材料做的一顶王冠。你们还能用这些材料拼出其他有趣的图形吗?请大家取出准备好的材料,剪一剪、拼一拼。
部分学生作品展示:
(请部分学生拿着作品到讲台上展示,先让其他学生猜猜是什么,然后请作者说出名称。)
(五)活动五:叠一叠
师:一张普普通通的纸,经过同学们聪明的头脑和灵巧的手,竟然设计出这么美丽的图案,真神奇!你还会用纸做什么?生1:我会用纸叠飞机、小鸟、还有狐狸。生2:我会叠企鹅、骑士、衣服、裤子。......
师:好,你想叠什么就叠什么,叠完后和同组的同学交流一下叠的方法。(学生折叠、交流叠法,相互欣赏作品。)
(六)活动六:谈体会
师:这节课,老师欣喜地发现,同学们都有一双发现美、欣赏美的眼睛,有一颗创造美的'心灵,有一双灵巧的手。这就是我这节课最大的感受。你们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生1:我最大的感受是:我很聪明,我会拼美丽的图画。生2:我发现任何形状都有用处。
生3:我学会了叠小猫。生4:我发现我的手不如他的巧。(指同桌)......
〖教学反思〗
我在设计本课时,按照递进的层次安排“折一折”“拼一拼”“说一说”“猜一猜”“叠一叠”等活动,让学生经历图形的分解与组合过程、从设想到实际创作的过程、由个人创作到观赏以及描述他人作品的过程、由拼组平面图形到折叠立体图形的过程,使他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真切感悟到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教学过程中的各环节过渡,我采用激发兴趣、启发诱导、悬念引领等方式,以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创新思维。
问题:本节课中有些地方给学生的思维空间不足。如:“拼一拼”这一环节,为了便于展示和欣赏,我事先为每个学生准备了一张16开白纸,并且在教室里拉上线绳,要求学生先拼好一幅图,再粘到白纸上,最后用彩笔装扮好,挂在绳子上。可是在课堂中我发现这“粘--画--挂”的过程缩小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因为把拼好的图案粘在白纸上挂起来,使还想拼一拼的学生没有拼图材料了,这等于告诉学生:“你只能创作一幅图”。如果不是这样,学生利用这些材料还可以拼出一些更精彩的图案。所以,在课后,我想:如果这里用实物投影仪展示作品,既能使学生充分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又能充分满足他们的创造愿望。
一年级数学教案11
一、教学内容
20以内的退位减法。
教材分三段安排:
1.十几减9(P1~4);2.十几减8、7(P5~8)
3.十几减6、5、4、3、2(P9~12)
最后还安排了复习(P13~15)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精心创设情境。
按照课程标准的理念,计算教学一般是先创设情境,从中提出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本单元的三道例题都是按照这样的理念编排的。例1是小猴卖桃小兔买桃的情景,解决剩几个桃的问题,例2是计算剩下的军号的把数,例3是小兔采蘑菇的情景,根据蘑菇的总个数和一种蘑菇的个数,求另一种蘑菇的个数。例1、例3是儿童喜欢的童话情境,例2是儿童熟悉的生活情境,这些情境对儿童来说是现实的、有趣的、有挑战性的,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要注意的是,在创设的情境中提供了能帮助学生探讨计算方法的直观材料,这些直观材料对计算方法的思考能起到支撑和导向作用。以例1为例,由于13个桃,有10个放在盒子里,3个放在盒子外,当思考如何减去9个时,学生就有可能看着图想到9个桃都从盒子里拿走,或先从盒子外拿走3个,再从盒子里拿走6个。这种基于直观材料和生活经验的思考便会引发计算方法的探究。
2.提倡算法多样化。
“提倡算法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标准的一项要求,是这次课改中遇到的突出的问题,也是个很有争议的问题。下面我从五个方面来谈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1)为什么提倡算法多样化?
算法多样化是采用学生自主探索这种学习方式后必然出现的现象。由于学生的知识储备不同,生活经验不同,看事物的着眼点不同,思考方式不同,在不受他人影响的情况下,产生不同的算法是一种必然的现象,不是教材或教师强加给学生的。承认算法多样化才能承认学生的自主探索。
(2)本单元教材中是怎样呈现算法多样化的?
有两种呈现方式:一种方式是例举学生可能产生的算法。13-9呈现了四种算法:第一种是一个一个地减去,通过操作得到结果;第二种是破十减,先从10个里减去9个,再把盒子外的1个和盒子里的'3个合起来得到结果;第三种是平十减,先减去盒子外的3个,平了10,再减盒子里的6个得到结果;第四种是做减法想加法。15-8呈现三种算法,分别是平十减、破十减和做减想加。另一种方式是只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例3就是这样的,只提出“和同学说说你是怎样算的”这个问题。这里还要特别注意一个问题:学生的思路除了破十减、平十减、做减想加外,还有一种就是利用过去学过的根据一幅图列两道减法算式的体验,即利用两道相关减法算式的联系,由一道算式想到另一道算式。例如,例题在算出11-5=6之后,就应该据此得到11-6=5。这一段的运算绝大多数都可以采用这一种思路,P10②就是强化这种思路的练习,这条思路又很简洁,所以它是一种很重要的思考方法,但前提是对前面的减法计算必须很熟练。
(3)怎样处理教材中例举的算法?
例举的算法是教材编者对学生可能产生的算法的预测,是帮助教师把握教材预测学情用的。课堂实况与教材预测完全相符的情况是很少的。一般情况下,课堂上只研究学生想到的算法,这些算法不管是书上有的还是没有的。对于书上低水平的思考方法,例如一个一个地减如果学生没有提到,说明这班学生认识水平是比较高的,不要再降到低水平上去研究;对于书上高水平的思考方法,例如想加算减,如果学生没提到,教师可以合作者的身份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思考。例如:我们知道4+5=9,就很容易想到9-4=5,9-5=4,那么做13-9时,你会想到哪道加法题呢?如果这样引导也无效,这种方法暂时不学,在组织练习时安排9+4=13,与13-9=4的沟通练习,再引导学生想加算减。
(4)算法要不要优化?
方法优化是人类永恒的追求,算法也不例外。问题是什么是优良的算法?评定算法是否优良应该有两个标准,一个是客观标准,一个是主观标准。所谓客观标准,就是方法本身是繁琐还是简单,是耗时还是省时,就退位减来讲,低水平的一个一个地减去的办法肯定要淘汰,其他三种算法就思考难度来讲,想加算减大一些,而计算速度在进位加熟练的情况下想加算减快一些,可以说三种算法难分优劣。所谓主观标准,就是学习者本身对算法的认识,哪些算法学生能理解算理,掌握方法,运用纯熟,哪种算法他认为就是优良算法。综合来看,客观上允许,主观上认同就是优良算法。
接下来的问题是怎样优化?优选算法的过程是学生进行多种算法的理解、比较、选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加深对自己原有算法的理解和确认,也可能放弃自己的算法而学习、吸纳别人研究出来的算法,从而对自己的认识进行修正或完善。所以算法优化的过程是学生认知水平提高的过程,那种认为学生原来的算法就是最好的不需提高的看法是带有片面性的。
优化的途径有两条,一条是学生在探索之后的相互交流,包括师生的交流,另一条是通过一段时间的计算实践,通过教材中的题组练习逐渐优化自己的算法。P2第2题、P3第1题,P6第3题,P7第1题,P8第8题等等都是在沟通加减法的联系,利用加法算式的记忆和加减互逆关系的理解快速计算减法。这也说明了优化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学生逐渐感悟、理解、接受的过程,不能用背诵思路的方法去解决。
(5)学生要不要掌握书上的每一种算法?
只要承认书上的算法是教材编者的预测,就不要求每个学生都掌握这些算法。有的学生可能每种算法都理解,都会运用,这当然是好事,但不要求所有学生都达到这一水平。不过,要保证每一个学生至少会一种算法,不然他就无法计算。要做到这一点,课堂上要关注差生,让学习小组长帮助了解组内每个成员是否都能说出一种算法。对于一种算法也不会的学生教师要个别辅导教会他一种算法。
3.逐步提高算法思考的抽象程度。
在学习十几减9的算法思考中,注重用实物操作,在操作中获取表象,以表象支持运算。到学习十几减8、7时,仍让学生用学具操作,在具体形象的支持下抽象成数的运算,出现分步算式,而且不再呈现一个一个地减的方法。到学习十几减6、5、4、3、2时只提出要求“和同学说说你是怎样算的?”引导学生进行抽象思考。
4.安排形式多样,数量较多的练习,使学生达到熟练口算的程度。
20以内的退位减,是今后学习减法计算的基础,必须达到熟练口算的程度。教材为此提供了数量足够的练习。三道例题各安排一次“想想做做”,一次练习,最后还有复习,一共安排了10课时,也就是说除了3节新授课外,还有7节练习课、复习课。练习的形式多样化,即有旨在理解基本算法的练习,也有旨在沟通知识联系优化算法的练习,即有提高计算技能的练习,又有应用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教师要理解每一道题的安排意图,把题目用到位。这里还要着重说明两点:一是在学生理解算法后要把其注意力引导到记忆结果上去,不要老是纠缠你是怎样想的,而着重问你怎样记住计算结果。二是对于课本中安排的实际问题,其数量关系没有发展变化,仍然是上册学过的两种,加法求总数,减法求剩余。教学时要让学生逐步学会审题,会说出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然后再根据自己对加减法意义的理解去列式计算。这一单元仍不写单位名称,不写答语,但P15第10题应口头作答
一年级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与实践活动,使学生知道的两种含义:表示没有和起点。规范0的写法,使学生能规范整洁的书写0。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合作、探究能力和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3、通过紧密联系生活的实践活动,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教学重点:
0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数字,它具有比较特殊的含义,有关0的加减法也是很有规律可循的,因此将理解0表示没有的含义,知道0在直尺在表示起点;会计算有关0的加减法作为这节课的重点。
教学准备:
1、课前学生预习新知和准备直尺
2、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为学生创设一个个丰富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进行交流,从而亲身体验关于0的计算及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积极参与、体验的含义……在已有知识经验的支持下,自主能动的探索,实现教学的再创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知
1、小朋友,今天的数学课请来了一位小客人,你想知道它是谁吗?(播放课件,出示小猴)
师:看,它来了。是小猴。小猴子聪明又可爱,猴妈妈出了一道题想考考它:孩子,我在盘子里放了你最爱吃的桃子,桃子的'个数比1多,比3少。请猜一猜妈妈给小猴留了几个桃子。
(师出示课件)果真是2个又大又红的桃子。接着看,小猴子看见两个又大又红的桃子,会做些什么呢?(课件出示小猴吃桃子图)。
师:我们看盘子里有两个桃子,用数字几来表示?(用2)吃了一个桃子,剩下1个,盘子里的桃子用数字几来表示?(用1)又吃了一个桃子,盘子里一个也没有了,你认为该用什么数字来表示?(用0)
师总结:看来只要是什么都没有就可以用数字0来表示。(板书:0表示什么都没有)
师:0和1,2一样,也是一个数字。一个也没有就用0表示。这节课,我们就先来认识数字王国的新朋友——0。(板书课题:0的认识)
2、发散思维,充分想像
(1)老师竖起2根手指问学生读几
(2)老师握起拳头,一根手指头也没有,这时一个指头出没有伸出来,谁知道可以用几表示?
(3)请说一说有关0的故事。
二、出示直尺,揭示第二种含义
1、出示直尺图
师:表示什么也没有时用0,直尺上也有0,看看0在哪儿?在几的前面。这里的0表示起点(板书“起点”)指直尺上的数,按顺序读出0~5各数。看尺子读出0~5,5~0
2、小结:尺子上从“ 0 ”开始越往后数就越大,数越大,离“ 0 ”就越远。用尺子量东西时,这个“ 0 ”就表示起点,用“ 0 ”对齐物体的一端,看另一端到数几,达到的数越大,东西就越长,以后的学习我们会进一步认识尺子的使用。
3、说一说你的生活中哪里还有0?
三、学习“ 0 ”的书写
刚才我们认识了0,你能说说0长得什么样子吗?
生:0像个鸡蛋。生:0像鸭蛋。
师:0像老师手中拿的圆片(教具)吗?生:不像。0没有那么圆,有一点长,有一点扁,像个椭圆。师:观察得真仔细。我们给0编首歌吧,就说――数字0,像鸡蛋,上下长,左右扁。想知道0到底怎么写吗?
老师一边范写一边讲解,学生们在桌子上书空。
师:请大家在方格中写两个0,比一比谁写得又快又漂亮。
刚才我们认识了0,还学会了写0,下面我们来学习有关0的加减法。(板书课题:和有关0的加减法)
四、学习有关0的加减法
1、同数相减等于0。
A、课件演示:小鸟飞走动画请认真看,你看到了什么?3只小鸟都飞走了,那现在鸟窝里还有几只小鸟?你会列式吗?板书:3-3=0鸟窝里有3只小鸟,这3只小鸟都飞走了,鸟窝里一只小鸟也没有了,用0来表示。
B、同学们看,3—3=0 2—2=0你还能说出几减几等于0呢?
C、读了以上算式,有什么发现?(相同的两个数相减等于0。)
2、有关0的加法
谁又来了,请你认真看,你都看到了什么?
A、课件出示:荷叶上有4只青蛙,又漂来一片荷叶。
老师来提个问题:两片荷叶上一共有几只青蛙?你会列式吗?学生说算式师板书:4+0=4
B、想一想0 4=?
C、同学们看4 0=4 0 4=4你还能说出几个这样有关0的加法算式吗?
D、读了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一个数加上0,等于这个数自己。 0加上一个数,还等于这个数自己。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得数不变。)
3、一个数减去0,还等于这个数本身。
A、请教大家:5-0=?同桌讨论交流,请一个学生说出得数,并说明理由,全班评价。
B、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C、读了这些算式,你又有什么发现?(一个数减去0,还等于这个数。)
五、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我们今天认识了0,还学习了有关0的计算。我们就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1、课件出示三个鱼缸,说说每个鱼缸有几条金鱼,分别用几来表示鱼缸里金鱼的数量呢?第三个鱼缸有几条金鱼?为什么用0来表示。(什么也没有就用0来表示)
2、完成第30页的做一做(全班集体评价)
3、第31页的第3、4题。(课件出示)
要求:同桌的两个同学先互相说图意,然后再列式计算。 评价要求:先同桌互评,再全班进行集体评价。
六、课堂总结
师:今天我们这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
师小结:一个小小的0就可以让我们知道这么多的知识,可见数学知识是多奥妙无穷的。今后我们就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吧!
一年级数学教案13
教学内容:66页例4例5,练习八2--5、9、12
教学目的:1、进一步认识11--20各数
3、知道这些数的顺序和大小
4、正确书写11--20
5、进一步掌握11---20各数的组成
6、巩固数位顺序
教学重难点:1、知道这些数的顺序和大小
2、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一、复习
出示卡片11--20各数
看卡片说数的组成
一个十,6个一9个一1个十一个十3个一1个十14个一
二、新授
(一)、教学例4
1、出示放大的直尺图
看图读0--20
2、问:0表示什麽?
3、观察:你发现了什麽?
小组讨论
(1)从左往右,依次多1
(2)15在14的后面,在16的前面
..............................
(二)教学11--20各数的书写
1、描红
2、]田字格写
三、课堂练习
练习八2--5、9
第3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八6--13
教学目的:1、进一步巩固掌握11--20各数的组成
3、巩固掌握数位的意义
4、联系生活应用
5、增进学习的兴趣几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一、基训
对口令,说数和数的组成
二、指导练习
1、69页7
看数画珠子,并且说个位,十位表示什麽
2、69页8
出示图
小猪家新修了一座房子,小熊也修了一座房子,他门请自己的`好朋友来完,小猪的好朋友小于13,小熊的朋友大于15,你能帮他们找朋友吗?
学生练习
3、69页10(10分钟)
4、70页11
看图,弄懂图的意思
5、70页12
学生独立完成
6、出示图
小动物门出去玩,他们排着队伍,你知道山羊排第几吗?
你还能提那些问题
(1)房子里有几个动物
(2)房子外面有几个动物
(3)一共有几个动物
可后记:
第4课时
教学内容:71--72页例1--例3,72页--73页课堂活动1、2
教学目的:1、通过学生自主探索,感悟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计算方法的多样性
2、认识加减法各部分名称
4、正确计算
教学重难点:计算方法多样化
教学过程:一、复习
3+25-210+710+9+
学生说计算方法
二、新授
(一)教学例1
1、出示小棒图
2、看图写算式
3、认识各部分名称
我们每个人有自己的名字,加法算式也有自己的名字
板书:加数加数和
4、学生用小棒计算13+2,同桌交流,
(1)把3喝合起来再加10
(2)从13接着往后数
......................................
(二)教学例2
1、出示小棒图,学生说图的意思
列算式15-2
2、认识减法各部分的名称
板书:被减数减数差
3、学生用小棒计算15-2,同桌交流
(1)先算5-2,再算10+3
(2)因为13+2=15,所以15-2=13
.......................................
(三)教学例3
1、学生蓝图写算式
2、小组交流计算方法
3、全班交流
三、课堂活动
1、72页1
2、口算卡片
课后记:
一年级数学教案14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9、20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摆一摆、折一折、搭一搭、画一画、拼一拼等实践活动,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4种平面图形的认识,感受图形间的联系。
2、通过动手操作,体会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图形的特征,丰富识别图形的经验,发展初步的比较、推理能力。
3、通过操作、实践等活动,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树立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增强主动与同学交往、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能够主动寻求灵活多样的操作方法
教学准备: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纸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谈话:我们已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谁能说一说我们学过了哪些平面图形?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它们,上一节练习课。
二、练习
1、摆一摆(练习四1)
我们已经认识了这些图形,能不能摆出一些图形呢?请大家拿出6根小棒摆出题中的图形。
操作后交流。
2、折一折(练习四2)
要求学生沿着图中的虚线折一折,说说折出了什么图形?展开,说一说折出的图形哪些是你认识的?
3、画一画(练习四3)
要求学生在方格纸中画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4、折一折(练习四4、5)
(1)、你能用一张长方形纸折成两个的三角形吗?
先让学生独自折一折,集体交流,反馈。
(2)、你能用一张长方形纸折出一个正方形吗?
先让学生独自折一折,请学生扮演,交流,反馈。
三、找规律
照样子接着滑下去(练习四6)
学生观察图形排列规律,自己试着画一画。
小结:在这些动手实践中你对学过的图形有了哪些更深刻的.体会和认识?
四、启发思维,隐身拓展
1、完成思考题
让学生看图,明确没副图下面的填写要求。
引导学生数一数,结合交流适当指导。
2、组织“动手做”
让学生说说课本上用学过的图形拼成的格式什么图案。
引导:你能拼成怎样美丽的图案?在小组里试一试,互相交流。
一年级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的过程。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多多少(或少多少)用减法计算。从而会解决日常生活中类似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交流,培养学习
数学
的情趣以及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复习导入
1. 智慧老爷爷听说小朋友特别爱动脑筋,心里可高兴。送了份礼物给大家,要想打开礼物,先解开盒上的密码:
(课件:7比4 6比9 8比3 2比9)
学生口答
2. 打开礼物出现水果。(课件出示)让学生对两种水果进行比较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生活中常见事物数量比较,自然导入新课,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为下面解决问题作铺垫。]
二、引导探索 解决问题
1.数圆片
师:数数信封里的圆片,知道了哪些数学
信息
生:红圆片13个
生:蓝圆片8个
师:根据这些信息,我们可以提哪些数学问题?
生:红圆片比蓝圆片多多少个?
生:蓝圆片比红圆片少多少个?
生:圆片和红圆片一共多少个?
[让学生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思维意识。]
2.摆圆片
让学生摆圆片,摆出的圆片必须一眼就能看出红圆片比蓝圆片多多少个?
学生摆,教师巡视
展示学生摆的情况,说出摆的方法(一个一个对齐)
[学生在具体的数学实践活动中,通过动手、观察感知一一对应,直观的发现谁比谁多。]
3.领悟算法
(1)让学生把红圆片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数量和蓝圆片同样多。
(2)讨论:老师:什么要这样分?学生:发表意见。
(3)要求红圆片比蓝圆片多多少只要怎样?用什么方法?(反过来问又怎样列式?)
从(13)里面去掉和(蓝圆片)同样多(8)个。剩下的是多出的部分。(课件展示)
学生列式
(4)提问:13-8=5可以表示什么?
教师适当的'引导如:13-8=5可表示为:小明有13朵花,小红有8朵花,小明比小红多多少朵花?
学生表述,教师评价。
小结:求谁比谁多多少?谁比谁少多少?就是从多的部分里去掉少的部分,剩下的就是多出的部分(少出的部分)
[学生在数学实践活动中通过手动、口动、脑动、眼动把抽象的理论变得简单形象,帮助学生理解问题,从而悟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计算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从算式入手“13-8=5可以表示什么。”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给孩子营造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既巩固知识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三、开展游戏 设问解答
1. 分6组
2. 交代游戏规则:
(1)每组选三人抓棋。
(2)抓棋的人先把自己的名字写在表格里,然后每人抓一次,数一数抓棋的个数,写在自己每名字的下面。
(3)填好表后,每人根据自己组里填表情况提一个“比多少”的数学问题写在纸条上,最后把纸条贴在表格里。
【一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一年级数学教案04-25
一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案02-23
一年级数学教案10-13
一年级北师数学教案02-25
一年级上数学教案02-05
一年级下数学教案01-27
一年级数学教案09-22
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案07-02
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案01-07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