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4-07-22 08:16:29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案(合集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教案(合集15篇)

小学数学教案1

  建议思考的问题

  1.教学中课本上的结论是否就是定论?

  2.课堂上采用小组讨论形式,万一发言一发不可收,提出令人尴尬的问题或课堂教学秩序混乱,教学任务完不成怎么办?

  3.课堂上小组讨论是否会流于形式,反而浪费了课堂时间?

  背景

  最近,我教《约数和倍数》这一章,感到非常头疼。因为我教书8年来,一直认为这章概念多,难理解,要想学生学好,必须讲得细,扎扎实实练好每一节。所以,我认真备课,把要学的每一个知识点都准备讲得清清楚楚。但事与愿违,上课时,许多学生觉得挺简单,我在讲解时,他们不停地插话,打断我的思路;可让他们做作业时,却错误百出,真是“自以为是”!但是不让他们插话,认真听我讲,结果他们兴趣索然,趴在桌上不想听课!我真是不知该怎么办,甚至埋怨这班学生不如其他班的,真是“朽木不可雕也!”。

  后来,我停止了抱怨,开始反思:如何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呢?嗯……对!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案例描述

  一、复习。

  1.什么叫公约数?什么叫最大公约数?

  2.自己默默地想一想如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二、教学新课。

  (黑板上出示)求下面每组数的最大公约数,如能简便,请用简便方法计算;如不行,就用短除法来求。

  11和12 8和15 12和18 21和7

  学生们认真地观察这些数字,进行着思考和计算。一会儿,有的学生喜形于色,有的学生紧锁眉头,此时的教室里鸦雀无声,每个学生都在积极地思索(进入了状态),5分钟过去了,一个学生轻轻问:“段老师,讲讲吧?”我歉然一笑,说:“老师现在不会告诉你的。”接着又向大家说:“现在分小组讨论,交流各自的意见。”

  一句话击起了“千层浪”,学生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些学生认为4个题都可简便,有些学生认为有三个可简便,有些学生还认为简便的方法不只一种。这时,我出示了一张表:

  根据工作表,小组长带领组员思考要探究的问题,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猜想,并尝试着进行实践证明……在一番自主活动之后,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充分展示自己的思考方法和探究过程——

  生:我认为第一组“11和12”可以简便计算,它们相差是1,最大公约数就是1。

  生:(对刚才那个学生反问)我认为你的想法是错误的,11和12互质,所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是1。

  生:(支持第一个学生)我举了好几个例子,比如7和8相差1,最大公约数就是1。

  生:我认为只要是两个互质数,它们的公约数就只有1,因此,最大公约数也是1,例如:第一组中的“11和12”,第二组中的“8和15”;而其中11和12的最大公约数是1,也正好相差是1,这是一个巧合,也是正确的,但它不能代表所有互质数的求法,只能代表相邻的两个数的求法,又因为相邻的两个数一定互质,我们为何不把它归为一类:两个互质数,最大公约数就是1。

  同学们听后纷纷投去赞许的.目光。

  师:同学们,道理只有越辩越明,经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如果两个数是互质数,它们的最大公约数就是1。(投影出示)

  生:我们组认为第三组“12和18”求最大公约数也可用简便方法,可以用公约数6去除,再看所得的商还有没有其他公有质因数,结果没有了公有质因数,因此,12和18的最大公约数是6。

  生:(反对刚才那个同学所说的)我们在用短除法求最大公约数时,只能用质因数去除,怎么能用公约数去除呢?

  生:是啊!只能用公有质因数去除,6是一个合数,不能用6去除。(一片议论声。)

  师(引导):大家想一想最大公约数是求什么?

  生:是求两个数公有的约数中最大的一个。

  师:既然这个最大公约数既是18的约数,又是12的约数,因此,就可以用18和12的公约数去除,大家之所以习惯用公有质因数去除,是因为短除法当时从分解质因数演变过来的,但从最大公约数的意义考虑,是可以用它们的公约数去除的。

  学生听得非常认真,并且有恍然大悟的神情。

  生:我发现第四组“21和7”也有简便方法,它们的最大公约数是7,7的约数有7,21的约数也有7,所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是较小数7。

  生:我对刚才那位同学进行补充,因为21是7的倍数,所以,21的约数必定有7,7又是它本身的约数,因此,它们的最大公约数是7。

  师:同学们刚才说得非常好,这就是第二个规律(投影出示):如果较小数是较大数的约数,那么较小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经过刚才的发言,举手的人渐渐少了,可有一位同学仍坚持不懈地高高举着手,我便请他发言。

  生:我认为除了老师您黑板上的例子可以简便,还有一种可以简便处理的方法,那就是:两个相邻的奇数一定互质,它们的最大公约数也是1,虽然它包含在互质数这一类中,但仍比较特殊。

  他的回答着实让我和同学们吃了一惊,当时,我也对他的答案是否正确把握不准。于是便领着学生们进行验证,发现果然是正确的,同学们都露出了佩服的神情。

  接下来,同学们又认真地看书中例题,并且积极地做了相关的练习题。

  课后反思

  上面这个案例,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个片段,它体现了我思想上的一些创新和转变。

  1.由指令性活动向自主性探索转化。

  在前段时间教学时,总是对学生不放心,结果只会束缚学生的手脚,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因为真正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实践活动必须是学生自主的活动。这一节课中,学生自己在进行观察、假设、探究等高层次的思维活动之后,得出的结论是我始料不及的。

  2.由问答式教学向学生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学习转变。

  在教学中,学生一直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状态之中,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探究,形成独特见解,此时的合作有了基础。当有了不同意见时,才会产生创新的思想火花;当意见相同时,就会充分展示自己的思想和表现欲,那小组合作怎会流于形式呢?可能这会“浪费”些时间,但这让我们的学生获得了多少知识和能力啊!

  3.课本不能被当作惟一不可改变的标准。

  课本在学生学习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学生可在此基础上进行探索和创新。例如在这节课上,学生们总结出来的规律可能被分别归入书中几类,但他们所发现的细微的结构特征是书上所没有的,它是那样有新意,我们有什么理由可以“一刀切”呢?

  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关键在于教师,一方面要求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另一方面要求教师能将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特别是要改变长期形成的、习惯了的旧的教学方式。只有让学生充分从事探究学习活动,发挥他们的自主性、主动性、选择性和创造性,才能真正地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小学数学教案2

  学内容: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要求:

  1、 使学生知道余数的意义,会计算有余数的除法式题。

  2、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策略意识和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看谁能很快说出( )里最大能填几?

  ( )×5<6 ( )×3<20 5×( )<38

  ( )×4<22 6×( )<34 7×( )<24

  2、 游戏“猜猜看”激发孩子探索新知。

  出示情境图:几十个按红、黄、蓝顺序排列的彩球。

  师;老师不看屏幕,同学们告诉我几号球,我就能说出它是什么颜色,不信,谁来考考老师?

  生:老师为什么能很快猜出彩球的颜色呢?

  二、新课

  1、 设疑

  请同学们笔算题卡上的3道除法式题

  6÷3= 7÷3= 11÷3=

  学生提问:7÷3=、11÷3=该用哪句口诀,该怎样计算?

  2、 解疑

  (1) 摆一摆

  师:①同学们动手分一分,7÷3、11÷3的结果是多少?

  ②剩下的为什么不再分呢/

  ③今天分的这两道与以前分的有什么不同?

  平常我们分东西,有时候正好分完,有时候不能正好分完。剩下的又不够再分。剩下的不够分的数就叫余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 出示课题)

  (2) 说一说

  师:刚才我们通过分知道7÷3的结果,那么笔算3 7 ,商是几,竖式该怎样列,余数该写在哪儿,请同学们同桌议一议,也可以动手试着做一做。

  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① 3 7 商是几,为什么商是2,你是怎么想的?

  ②7的下面应该是几,为什么?“6”表示什么?

  ③余数是几?你是怎么算出来?“1”表示什么/

  ④横式中的得数该怎样写?

  教师指导:

  先写商,接着用6个点表示还剩,最后写余数“1”。读作;六余一

  师:有余数除法的笔算与整除除法的笔算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3) 做一做

  请同学们笔算题卡中的'式题

  把一位同学的式题用投影仪展示,并说一说是怎么想的,全班集体讲评。

  3、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 请同学们观察7÷3、11÷3的余数与除数,你发现了什么?

  7÷3=2……`1 11÷3=3……2

  2 3

  3 7 3 11

  6 9

  1 2

  (2) 学生提出问题:余数为什么要比除数小?余数比除数大行吗?余数和除数可不可以一样大呢?等等

  4、 突破难点 解决问题

  (1) 情景图:分四次苹果,列出除法算式

  第一次:有15个苹果,每4个分一盘,可以分几盘?还剩几个?

  师:剩下的3个还够分一盘吗?为什么?那么“3”就是什么数?(余数)

  列出除法算式15÷4=3……3

  第二次:有16个苹果,每4个分一盘,可以分几盘?还剩几个?

  分3盘时,问;剩下4个是余数吗?为什么?

  师:可见剩下的数都是余数吗?为什么?(不是)那么,剩下怎样的数才叫余数呢?

  列出除法算式:16÷4=4

  第三次:有17个苹果,每4个分一盘,可以分几盘?还剩几个/

  师:老师分了3盘,还剩下5个就不再往下分了,你们认为这样分恰当吗?

  列出除法算式:17÷4=4……1

  师;通过分苹果我们列出了3道除法算式,从中你明白了什么?

  学生思索、讨论,得出结论:①剩下不能再分的数才叫余数。

  ②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

  (2) 小游戏

  小朋友想一想,在一道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如果除数是6,余数有可能是几?如果除数是8,余数有可能是几?

  5、 笔练

  请学生笔算38÷5,并说说是怎样算的?

  小结;①计算有余数的除法算式,要想几和除数的积最接近被除数而且小于被除数,商就是几。②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

小学数学教案3

  单元学习目标:

  1、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体验数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2、能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逐步发展数感。

  3、结合生活实际,会数,会读,会写100以内的数,会比较数的大小,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在次基础上,初步体会基数,序数和位值制度。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把认数范围从20以内扩展到100以内。对数的认识,教科书首先强调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设计了”数花生”等活动,帮助学生从中抽象出100以内的数。教科书还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安排了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意义及相对大小关系、理解位值制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等活动。

  单元教学重点:

  结合生活实际,会数,会读,会写100以内的数,会比较数的大小,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在次基础上,初步体会基数,序数和位值制度。

  单元教学难点:

  结合生活实际,会数,会读,会写100以内的数,会比较数的大小,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在次基础上,初步体会基数,序数和位值制度。

  单元学习课时:7课时

  数花生(100以内数的数法)1课时

  数一数(100以内数的数法)1课时

  数豆子(100以内数的读写)1课时

  谁的红果多(比较数的大小)1课时

  小小养殖场(数的相对大小关系)1课时

  做个百表数(100以内数的顺序)1课时

  练习二 1课时

  教学内容数花生(100以内数的数法)

  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会数、会读100以内的数。

  2.会用不同的方法来数数。

  3.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在表达和交流中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数感。

  4.在数数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会认100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能用不同的数数方法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个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老帅带来了一样东西(出示装有花生的盒子),知道里面是什么吗?引导学生猜一猜,使学生明确盒子里装的是花生。

  那么,我们怎么知道盒子里到底有多少个花生呢?(板书课题:数花生)

  二、数花生

  (1)想一想,一把花生有多少个呢?学生猜测,小组交流。

  (2)数一数问:一把花生有多少个呢?指名回答。你是怎么知道的?先抓一把花生,再数一数。

  刚才你是怎样数的?学生汇报:一个一个的数。

  (3)一把花生可以一个一个地数出来,那三把花生有多少个?谁能快速的数出来呢?

  学生尝试数一数。

  现在,谁愿意把自己的方法介绍给其它同学呢?

  组织集体交流。教师根据回答板书几种数法并标上序号。

  ①两个两个的数。

  ②五个五个的数。

  ③十个十个的数。

  教师补充:当我们不能确定是否数对的时候,就可以换一种方法数一数。

  三、应用拓展

  (1)7接龙:老师说一个数,你们说出后面连续的五个数,看谁说的又快又对。

  ①师生互动。②生生互动。

  (2)接力赛。你们能根据给出的数填写后面三个数吗?34,36,38,(),(),()。

  45,50,55,(),(),()。

  (3)排顺序。

  学校的运动会快到了,今天老师特地选出了几位运动员,请看——6名学生上台。每人胸前写有一个数,分别是13,11,15,14,16,12。现在请问同学们根据运动员胸前的数将他们排排队,看谁排的又快又好!

  学生活动。

  (4)拓展:今天我们学习了100以内的数,在平时生活中,你在哪儿看到过或听到过呢?

  四、小结:这节课你收获到了什么?还有问题要请教吗?补评

  板书设计:

  二十七 二十八 二十九 三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 十五 二十 二十五 三十

小学数学教案4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页练习二(3—8)

  教学目标:

  1、在加强笔算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正确的试商的方法,增强计算能力。

  2、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加以应用使得计算由正确向熟练推进。

  3、在对自己和他人计算分析的过程中增强辨析、归纳的能力。

  4、在计算的过程中能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能熟练、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并板书课题。

  二、口算练习。

  1、第7页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校对。

  2、口算比赛。

  24×3 72÷3 90×5 24÷4

  240×3 720÷3 450÷90 240÷40

  12×3 270×3 54÷2 960÷4

  13×4 150×4 75÷5 450÷3

  3、估算:第7页第4题

  先独立连线,再交流是怎样想的?

  三、笔算练习。

  1、复习笔算方法。

  提问:昨天学习除数是几位数的除法?我们把除数看作什么数来试商?

  2、第7页第5题:

  先说出下面每题把除数看作几十来试商,再计算。

  比较上下两题除数的区别,认识用四舍或者五入试商的区别。

  3、第7页第6题:

  说出各题的商是几位数,你是怎样想的?

  4、第7页第7题:

  读题分析:怎样求第一个问题?为什么是除以14,而不是除以2?如果除以2表示什么意思?

  集体计算,得出平均每天生产水泥11吨。

  再独立完成第2小题,将结果填写在表中。

  提问:观察上表,你有什么发现呢?

  得到:要生产水泥的吨数越多,需要的天数也就越多。

  四、补充实际问题:

  1、甲乙两港之间的水路长是384千米。小明上午7:00从甲地上船,晚上7:00到达乙地。这艘客船平均每小时航行多少千米?

  2、一个修路队要修路726米。已经修了285米,剩下的如果每天修63米,还要用多少天?

  五、作业。

  第7页第6、8题

  课前思考:

  通过练习,进一步让学生熟练而正确地掌握试商的方法和能正确计算出结果,为解决实际问题而打下基础。

  说出每题把除数看作几十来试商,再计算以及比较上下两题除数的区别,认识用四舍或者五入试商的区别。这些大量的练习都是为以下的试商调商作准备。

  练习中要注意学生的表述,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并对自己和他人的计算分析的`过程增强辨析、归纳的能力。

  教后反思:

  今天的练习主要是巩固除数不是整十数的两位数除法。从学生的练习中感到基本的计算方法学生都会了,但在计算时学生还是有许多问题。比如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能力差,退位减的方法还掌握的不牢固。今天我主要从这些方面来让学生练习,帮助学生提高正确率。

  授后小结1:

  本节课是四舍五入法试商的练习课,正如小宋老师所说,从练习的情况来看学生的试商方法基本掌握,但是计算中的错误很多,尤其商是两位数,学生要经过两次试商才能完成。另外学生计算的速度也没有我料想的那样快。

  授后小结2:

  本节是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把两位数看成整十数来试商,试商的方法比较单一,学生掌握教快。但是,学生计算时不关你上课如何强调,还是有一部分同学用商去乘整十数,同样也有商是两位数的,不知道十位的商与除数相乘末尾与商的哪位对齐。总之作业的速度和正确率不够理想。

小学数学教案5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62~63页“方程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认识等式与方程的关系,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

  2.在观察、比较、描述、抽象、概括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等式与方程的过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数学模型,发展抽象思维。

  3.加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

  2.教学难点:建立“方程”的概念,并会应用。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今天的这节数学课上老师带了一种利用平衡创造的工具,你们看是什么?(出示天平)关于天平你们都有哪些了解的?(简单介绍天平的工作原理)

  (二)探究新知

  1.现在我们对天平有了初步的了解,那我们来看这幅图(出示天平:左盘2个50g的物品,右盘100g砝码。)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在这副图里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师:能用一个式子表示这种平衡状态吗?(50+50=100或50×2=100)。

  2.我们再来看这幅图又告诉了你什么信息?(课件出示:左边一个空杯子,右边一个100g砝码的天平。)(杯子重100g)

  3.师:现在我给杯子倒满水,天平还平衡吗?天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师:我们不知道加入的.水有多重,可以用一个未知数x来表示(水重xg),那么天平左边的杯子和水共重多少克?可以怎样表示呢?(100+x)

  师:天平向左倾斜,说明左边这杯水的重量比右边100g砝码的重量要重。得到数学式子:100+x>100

  4.现在我给右盘再加一个100g的砝码,仔细观察,现在天平平衡了吗?得到数学式子:100+x>200

  师:我给右盘再增加一个100g的砝码,你又发现了什么?得到数学式子:100+x<300

  师继续演示:将右盘中的一个100克砝码换成50克砝码,天平逐渐平衡,从中得到数学式子100+x=250。

  5.观察比较:

  50+50=100

  100+x>100

  100+x>200

  100+x<300

  100+x=250

  总结:像这样两边相等的(用等号连接的)算式我们把它叫做等式。

  像100+x=25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就是方程。

  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学的就是“方程的意义”。(板书课题)

  6.提问:这一个等式是方程吗?为什么?

  追问:这两个式子里都含有未知数,它们是方程吗?

  思考:你认为一个方程应该符合哪些条件?

  (强调:方程既要是等式,又要含有未知数。)

  (三)巩固练习

  1.判断下面哪些式子是方程,并同桌说一说理由。

  35+65=100 8-x=2 y+24

  2.4=a×2 x-14>72 15÷b=3

  5x+32=47 28<16+14 6(y+2)=42

  2.下面哪些天平不能用方程表示?(出示6幅天平图)

  用方程表示出剩下天平的数量关系。

  (说一说天平两边的数量关系,列方程)

  3.用方程表示下面的数量关系。(说数量关系,列方程)

  先独立列出方程,再与同桌说一说方程表示的数量关系。

  4.猜方程

  让学生初步感知: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5.写方程,编故事。

  6.方程“史话”。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方程,方程必须要具备几个条件?方程和等式是怎样的关系?

小学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和整理,进一步认识《观察物体》、《统计与可能性》及植树问题的相关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通过复习和整理,进一步理解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数学意识,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过程:

  一、回顾内容,畅谈收获。

  你知道我们在《观察物体》、《统计与可能性》这两个单元中,主要学习了哪些知识吗?你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

  先和同桌进行交流。

  然后集体交流。

  二、书本练习,扎实基础。

  1、请你找出书本上相关的《观察物体》、《统计与可能性》的题目。

  2、完成书本第9、15题。

  3、交流题目。

  三、补充练习,延伸深化。

  第一部分:统计与可能性

  (一)连线。

  10个红球 摸出的肯定不是红球。

  8红2绿 摸出的'红球可能比绿球多。

  5红5绿 摸出的肯定是红球。

  1红9绿 摸出的红球和绿球可能差不多。

  10个绿球 摸出的红球可能比绿球少。

  (二)应用题。

  1、校园里栽了4行树,每行10棵,其中有15棵是杨树,剩下的是柳树。栽了多少棵柳树?

  2、三年级(2)班有28个男同学,20个女同学。每8个同学分一组,全组可以分成几组?

  3、手工组做了50朵花,送给幼儿园14朵,剩下的每3朵装一盒,可以装多少盒?

  4、两个小队做纸花,第一小队做了400朵,第二小队有4个队员,平均每人做80朵。这两个小队共做了多少朵?

  5、三(2)班参加农业活动,每个小队有10人,平均每人摘冬瓜5千克。4个小队一共摘了多少千克?

  6、养场有奶牛200头,肉牛的头数比奶牛的3倍还多50头,肉牛有多少头?

  7、每辆面包车坐22人,每辆大客车坐49人三年级有100名学生去公园游览。

  (1)5辆面包车够吗?

  (2)2辆大客车够吗?

  (3)2辆面包车和1辆大客车行吗?

  第二部分:植树问题

  先填空,再列式计算。

  1、把一根木料锯3次,能锯成( )段。如果要锯成6段,需要锯( )次。

  2、把一根木料锯成4段,每锯一次要3分钟,一共要锯( )分钟。

  3、在20米的路边种树,从一端隔4米种一棵,一共要种( )棵。

  4、6只兔子一排做操,每两个兔子之间相隔2米。队伍长( )米。

  5、一条走廊15米,每隔3米放一盆花。如果两头都放,一共要( );如果两头不放,一共要( );一头放一头不放,一共要( )

  6、小明家住四楼,他每上一层楼要走12级台阶,小明从一楼到四楼要走( )级台阶。

  7、一条马路长56米,从头到尾共插8面彩旗,相邻两面彩旗之间相距( )米。

  8、一座楼房每上一层要走18级台阶,小明家住四楼,要走( )级台阶。

  9、一个正方形花圃周长20米,在它的四周每隔2米放1盆花,一共可以放( )盆。如果在一个长20米的跑道一边,照这样放,一共可以放( )盆。

  10、一根50厘米的钢条,锯成5厘米长的小段,一共要锯( )次。

  11、学校通道的一侧插红旗,每隔5米插一面。从起点到终点共插了10面,这条路有( )米长。

  四、全课小结,激励评价:

  1、通过今天对这些知识的复习,你在原来学习的基础上有什么进步?

  2、你认为今天谁的表现不错?为什么?

小学数学教案7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长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2.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长。

  3.培养学生观察和探何能力,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4.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建立长正方体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仪,学生准备长、正方体实物。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导入新课。

  1、引导谈话。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看到的保健箱、牙膏箱、建筑用的砖块等,它们的形状都是长方体。下面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带的长方体实物。并说明:“像这种形状的物体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

  2、谁还能说出生活中的长方体实物?

  3、出示反例

  教师拿出一个不是长方体的实物(四棱台),问学生是不是一个长方体?学生如果答不出来,教师趁势说明:要判断一个个物体是不是长方体,要用长方体的特征来进行分析、判断。长方体有哪些特征呢?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认识长方体的特征(教师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二、启发引导,探索新知。

  (一)认识长方体

  1、巧切萝卡妙引思路。

  引导学生切第一刀得到一个面,切第二刀得到两个面,一条棱,切第三刀得到三个面、三条棱、一个顶点。

  引导谈话:下面我们就从面、棱、顶点这三个方面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2活动一:

  拿几个长方体的物品来观察,你能发现什么?将小组同学的发现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通过以上的观察和讨论可以知道:

  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也可以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未成的立体图形。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3活动二:

  用细木条核橡皮泥,小组同学共同做一个长方体的框架。说一说在制作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你能回答下面的问题吗?

  (1)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

  (2)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我们把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

  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指出下面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

  多少厘米?

  4活动三:

  剪下附页1的图样。

  (1)把图样中完全相同的长方形涂上同样的颜色。

  (2)用这个图样做一个长方体。

  (3)量一量所作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厘米?

  (二)认识正方体

  1、拿一个正方体的物品来观察,想一想它有什么特点?

  2、剪下附页2的图样做一个正方体,再量出它的棱长是多少厘米?

  3、揭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小组讨论: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

  正方体

  长方体

  正方体具备长方体所有的特征,

  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我

  们可以用图来表示它们的关系。

  三、巩固深化,培养能力。

  1、填空。

  (1)长方体有——个面,6个面都是——(也可能2个相对的面是——),相对的面的面积——,长方体有——条棱,每组相对的4条棱的长度都——,长方体有——个顶点。

  (2)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也叫——),正方体是——的长方体,6个面都是——,6个面的面积都——,12条棱的长度都——

  2.判断。

  (1)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

  (2)到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的物体不是长方体就是正方体。()

  (3)长方体相对面的面积相等。()

  (4)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5)相对的4条棱的长度都相等的物体一定是长方体。()

  3.如图,这是一个纸巾盒

  4、这个粉笔盒是什么形状的?它的棱长时多少?有几个面完全相同?

  (1)这个纸巾盒的前面是什么形状?长和宽各是多少?和它相同的面是哪个?

  (2)它的右面是什么形状?长和宽各是多少?和它相同的面是哪个?

  (3)哪几个面的长是24厘米,宽是12厘米?

  作业:

  1、量一量数学书的长、宽、高各是多少,然后说一说每个面的长和宽是多少。

  从生活中找一个长方听或正方体包装箱,量一量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课后小结:

小学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理解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写法,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及求比值的方法。

  2、弄清比同除法、分数的关第,明确比的后项不能为0的道理,同时懂得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3、通过主动发现的小组合作学习,激发学合作意识,培养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4、养成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和运用比的意义及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

  教学难点:

  理解比的意义。

  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表格、四幅比例不同的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四幅画,(A、头身一样长 B、头:身=2:3 C、头:身=1:5 D、头:身=1:6)选出你认为最美的人物速写。

  师:早在一千多年前,德国心理学家费希纳也做过这样一个类似的实验,而评选的结果与我们刚刚的评选竟惊人地不谋而合。那这些人物画为什么会被大家公认为是最美的,其中的.奥秘到底又在哪里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开始今天的学习。

  师:根据经验,你觉得一幅人物速写美不美,主要跟它的什么有关?

  师:确实,人物画的美与所画的头与身之间的关系有密切的联系。想想怎样比较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探索规律,揭示意义

  (一)出示:

  1、一个镜框长5分米,宽3分米。长是宽的几倍?

  还可以怎样表示长与宽的关系?

  像这种表示长与宽的关系有时也说成长与宽的比是5比3,

  宽与长的比是3比5。这两个长度的比属于同类的量相比。

  2、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90千米。

  已知什么?可以求什么?

  路程与时间两个不同类的量,表示它们的关系时可以用速度来表示,也可以说成:汽车所行路程与时间的比是90比2。

  三、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1)看书自学,小组讨论交流: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理解了比的意义,在课本的46~47页还涉及到一些关于比的其他知识,你们想自己研究、探索吗?那么就请你们先独立自学,自学完了在四人小组里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开始吧!

  (2)汇报。(允许学生无序汇报,注意让学生举例说明,并即时练习)

  ①写法。

  我学会了比的写法,5比3记作5∶3。(让学生板演)

  问:这个∶叫做什么呢?谁愿意给它起个名字?(强调:写∶应该注意上下对齐,点要圆一点,它不同于冒号。)那么4比3、110比12.51又记作什么?(指名板演,其他同学写在练习本上)3∶4 4∶3 110∶12.91又怎样读呢?

  思考:刚才大家学会了用∶的形式来写出两个数的比,除了这种形式,还可以写成什么形式呢?(指名板演)读作什么?还可以读作二分之三吗?为什么?(把3∶4改写成分数形式的比,并齐读。)

  ②各部分名称。(结合板书)

  ③比值。

  我学会了什么叫做比值。(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问:那么怎样求比值呢?(前项除以后项的商)

  练习:求出下面各比的比值。3∶4 0.7∶0.35 8∶4

  0.2∶

  让学生观察求比值的过程,想想比与除法有什么联系?

  (四)探讨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区别

  根据分数与除法的联系想想比与分数有什么联系?

  小组合作,让学生拿出所发表格进行填写。

  展示学生整理的内容:

  联 系 区 别

  比 前项 比号(:) 后项 比值 两数之间的关系

  除法 被除数 除号() 除数 商 一个算式

  分数 分子 分数线() 分母 分数值 两数之间的关系或具体的量

  用字母a和b分别表示两数,想想比、除法、分数的关系可以怎样表示呢? (a:b=ab=(b0))

  比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如3:5也可写成。。。。

  【1】第一层练习

  1、填空:

  (1)小华家养了12只鸡,9只鸭。

  鸡和鸭只数的比是 ( ),比值是( )。

  鸭和鸡只数的比是 ( ),比值是( )

  (2)买3千克苹果用了7.5元。买苹果的总价和数量的比是( ),比值是( )。

  2、把下面的比改写成分数形式、

  25∶100 21∶18

  这里注意:改写成分数形式后读法还是和比的读法一样,读做谁比谁。

  并且不能约分,因为约分后的结果是比值,不是比。这里要区分

  3、选择

  买4支钢笔是12元,钢笔总价和数量的比是( )

  A、4∶12 B、12∶4 C、12/4

  为什么B和C的答案都对呢?(因为比还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但是读还是读做几比几。)

  4、判断:

  (1)小明今年10岁,爸爸37岁,父亲和儿子的年龄比是10∶37。

  (2)一项工程,甲单独做要7天完成,乙单独做要5天完成,甲乙两人的工作效率比是7∶5。

  (3)大卡车的载重量是6吨,小卡车的载重量是3吨,大小卡车载重量的比是2。

  【2】第二层练习

  1、写出比值是2的比。

  【3】随机练习(看时间情况定)

  陈俊明今年12岁,是六年(4)班学生,该班共有48个学生,小明爸爸今年38岁,在科技公司上班,每月工资5000元,年薪60000元,小明妈妈每月工资800元,年薪9600元,她所在单位有职工24人。

  要求:根据题目中提供的条件,寻找合适的量,说出两个数之间的比。

  五、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1、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2、你能说出一些生活中的关于比的例子吗?(学生举例)

  师:同学们,其实,比在我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1)松下高清晰数字彩电有4:3的宽屏幕,与未来标准接轨,超 值影院享受。

  (2)雀巢咖啡是由白砂糖和速溶咖啡按2:5混合而成的,香气浓郁,味道好极了!

  (3)在雅典奥运会上,共32次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它的宽和长的比是著名的黄金比 1:1.618.。

  (4)人的脚长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7;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的比大约是:1︰1知道这些有趣的比很有用,如果你到商店买袜子,只要将袜底在你的拳头上绕一周,就会知道这双袜子是否适合你穿。

  课后,希望同学们能继续调查比在生活中的应用,并且把你的发现写成一篇数学日记。

小学数学教案9

  一、教学目的

  1、 认识大面额的人民币,并能进行换算。

  2、 会用大面额人民币付钱,体会付钱方式的多样化。

  3、 感受大面额人民币在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培养学生勤俭意识。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不同面值大面额人民币,教学软件,学生学习材料。

  学生准备:各种面额的人民币学具。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昨天,我们去人民币王国里做客,在那里我们认识了人民币,人民币是用什么做单位的呢?

  学生: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贴出元、角、 分三个单位 )

  教师:你能说说人民币之间有什么最重要的互换关系吗?

  学生:1元=10角,1角=10分。

  ( 教师板书此关系式)

  教师:今天,我又给孩子们带来一些用元作单位的人民币大朋友,他们的名字叫做大面额人民币。他们也想跟孩子们一起玩儿,你们愿意和他们交朋友吗?

  (教师出示课题:大面额人民币)

  教师:他们就在我们数学书里第73页上等着你们呢!快去找一找他们吧!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复习,由小面额人民币引出大面额人民币,为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提供框架,使新旧知识很好的联系起来。同时,也为学生学习大面额人民币之间的`关系提供知识迁移的基点。]

  (二)、认识大面额人民币

  1、教师:孩子们见过他们吗?在哪儿见过?

  学生1:我在超市里见过。

  学生2:我在老师收学费的时候见过。

  学生3:我在商场里见过。

  2、教师:用过他们吗?什么时候用过?

  学生1:开学交学费时我用过。

  学生2:我和爸爸、妈妈去超市买东西付钱时,妈妈让我去付钱,那时用过。

  3、教师:孩子们既然见过、用过这些新朋友,那你们一定也认识他们吧?下面就请你跟同桌的孩子相互介绍介绍新朋友吧!

  教师:有谁愿意把新朋友介绍给全班的孩子听一听。

  (学生上台用教师准备好的教具展示并板贴)

  学生介绍认识人民币的方法;(教师表扬发现人民币正面主席像的孩子,并给学生简要介绍主席。)

  4、教师:今天我们的新朋友们要去参加人民币王国里举行的一次化装舞会,他们想请你们帮他们检查检查他们化的装好不好,别人还能不能认出他们来。

  (教师出示多媒体游戏内容)

  游戏1:教师出示遮住一部分颜色和图案但留有数字的人民币。

小学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知道轴对称图形的含义,会判断轴对称图形,能找出对称轴。

  2.通过自我实践、小组合作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观察、讨论、创作,使学生充分感知数学美,激发学生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用学生喜欢的事物、人物创设课堂情景,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思维,积极探索新知。在导入新课时,利用孩子们十分喜爱的漫画人物——三毛,创设情景:黑板上画一个缺眼睛,少耳朵的三毛,请学生画出来。孩子们都踊跃地上黑板添眼睛,画耳朵,可其他同学总觉的不满意,其中一位同学获得大多数人的赞同,于是邀请她介绍经验。生:耳朵和眼睛都要一样大小,都要互相对称。学生从画三毛头像中意识到“对称”二字,为学习新课作铺垫。

  二、联系生活,引导探究。

  电脑演示:飞机、机器猫、蝴蝶、京剧脸谱、建筑物等轴对称图形。学生哗然,十分欣赏,气氛十分活跃,纷纷谈各自感受。

  生A:这些图片我都很喜欢,但我比较喜欢机器猫、蝴蝶的图片,太漂亮了。

  生B:我喜欢蝴蝶,颜色鲜艳,而且左右对称,看了很舒服。

  生C:有一部分的图片,如蝴蝶、京剧脸谱都是左右对称的。

  生D:很多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很美。

  师:的确是的,这些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很漂亮,你想自己制作一张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吗?试一试。同桌两人合作画画,有的学生直接在纸上画;有的学生先画一半,再画另一半;有的学生把纸对折再画;有的学生用剪刀剪……方法各异。制作完毕,把部分学生的作品展示,并介绍制作的方法和过程。并让学生谈谈这些作品共同的特点。

  生E:两边都对称。

  生F:这些作品都可以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完全重合。

  师:那老师也来试一试,把纸对折,用手随便撕了一个图形,问学生这个作品是否有那样的特点。

  生齐答:有。

  师:具有这种特点的图形,我们叫它轴对称图形,你知道中间这条直线是什么吗?

  生: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师:让我们带着学到的新知道再来欣赏一下刚才的图形,找找它们的对称轴。

  学生再次欣赏,有了更深的理解,对轴对称图形的美有了更深的体会。师:生活中还有这样的图形吗?用你们的眼睛去发现、去寻找。

  生A:蝴蝶、飞机都是轴对称图形。

  生B:京剧脸谱也是轴对称图形。

  生C:窗户、桌子、椅子、汽车……都是。老师的衣服,还有我的脸也是。

  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老师笑着问:“那你脸的对称轴在哪里呢?”学生很仔细的.从额头一直画到下巴,样子十分可爱。学生从生活中找到了许许多多的轴对称图形。深刻地体会生活中充满着有趣的数学知识,也深深的体会到数学原来是这么美的。学生也从已学图形中找到了轴对称图形,老师趁热打铁组织讨论。哪些是轴对称图形,有几条对称轴?学生分组研究,师生交流。在离下课大约还有十分钟左右,鼓励学生自己去创作轴对称图形,学生有画画,有剪窗花,剪字。。。等等,并积极的把作品展示给同学看,足见他们这堂课是多么的有成就感啊。

  教学反思:

  这堂课生动活泼,气氛浓烈。同学们学得轻松,愉快,在教师引导自行探索,在探索中学到知识,掌握本领,并紧密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实践,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投其所好,导出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用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作为课堂的开场白,足以吸引教室里所有的眼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节课以“帮三毛画耳朵眼睛”的开场白,学生以绝对轻松的心态开始学习,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正常发挥。并且在看似游戏的活动中发现数学,充分煽动学生学习的激情,为新授作最佳铺垫。

  2、欣赏生活,欣赏数学。

  教学中学生认识了轴对称图形后,去生活中寻找轴对称图形,最终找到了许许多多,足以体会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当学生看着机器猫、蝴蝶、飞机啧啧赞赏时,实际上学生也在赞赏数学。原来数学并不是枯燥的数字和公式,而是很美的,也可以用一颗欣赏美的心去学习。

  3、小组合作,自行探索。

  在当今社会中,面对许多机遇和挑战,要把握机遇,迎接挑战,除了自己个体的竞争意识,还需要团结协作的群体精神。因此,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自行探索,自行发现知识,归纳知识,掌握知识。学生能在这种探索中获得成功的满足感,并在与人合作的过程中,培养合作意识,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我们通过数学教学,提供给学生更宽阔,更精彩的生活舞台,更丰富多样的生活形式,在教学中,充分相信孩子,让他们的个性得到张扬,让他们的人格得到健全,成为有学识,有能力,有修养的高尚的人。

小学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长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2、过程与方法:在具体情境中,培养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认识周长,会测量并计算基本图形的周长。

  教学难点:

  理解周长的含义,初步探索各种图形的周长的测量和计算方法。

  教学关键:

  结合教材提供的具体情境,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描一描,摸一摸等活动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在体验、交流活动中使学生的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

  教具准备:

  直尺、软尺、学生自带图片,线绳、学具、叶子、方格纸、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让学生分组沿着花坛、跑道、草坪各走一周。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在这美丽的季节老师在胡杨林拍了几张照片想与同学们一起欣赏。(配乐播放图片)。面对这美丽的景色,可爱的小蚂蚁高兴极了,它捡了几片树叶和同伴玩起了爬树叶的游戏。同学们快来看看,小蚂蚁是怎样玩的,它在玩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课件演示)

  指导学生根据课件演示复述留意:小蚂蚁沿着树叶的边线爬了一周,它发现树叶一周的边线就是树叶的周长。

  师:你想知道它的同伴是怎样玩得吗?

  课件演示:同伴1:沿着树叶的边线爬行,但没有回到起点就停下了;同伴2:沿树叶的边线爬了一半,从树叶的中间回到了起点。

  师:谁能告诉老师这两只小蚂蚁感受到树叶的周长了吗?(教师鼓励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表述,但在表述中必须注意强调从起点———沿边线——回到起点)噢,小蚂蚁的伙伴没有遵循游戏的规则,所以没有感受到树叶的周长,同学们鼓励它们重新走一次,好吗?(课件演示)

  师:看来小蚂蚁非常地聪明,它能在游戏当中发现树叶的周长,真的很了不起!同学们想认识周长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什么是周长”。板书课题:什么是周长。

  二、进入情境探索新知

  (一)、感知体验周长

  1、想一想、说一说

  师:课前我们也分组做了游戏,看看哪个同学像小蚂蚁一样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把你的发现告诉老师和同学们?(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说出什么是花坛、跑道、草坪的周长。)

  师:你们真聪明。老师还准备了一些图形,你能帮我找到它们的周长吗?(课件出示游泳池、篮球场、树叶图形)

  学生上台来边讲述边用课件演示游泳池池口、篮球场、树叶的周长。

  2、找一找、摸一摸

  师:你能找出文具盒盒面、桌面、课本封面的周长吗?你还发现了哪些图形的周长?和你的同桌说一说、摸一摸。

  3、描一描、画一画。

  用彩笔描出课本44页的树叶和45页的第一题。教师重点强调从起点、沿边线、回到起点。

  结合以上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周长。概括并板书: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二)理解计算周长

  出示以下图形,分别计算出它们的周长:(单位:厘米)

  小组计算、交流汇报结果。学生可能出现以下不同的解题策略:(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显示)

  三角形5+5+6或5×2+6

  正六边形4+4+4+4+4+4或4×6

  平行四边形4+5+4+5或4×2+5×2或(4+5)×2

  针对学生的不同回答,只要学生能够说出道理,教师都应该给与充分的肯定和鼓励,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三)操作测量周长

  1、简单图形的周长测量

  出示课本45页第二题,要求学生用尺子测量并计算三角形、长方形和梯形的周长,并汇报测量、计算的结果。

  注意:引导学生说出计算这些图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条件,以此获得学习的方法和策略。

  2、较复杂图形的周长测量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会了简单图形的周长测量和计算的'方法。老师还准备了一些比较复杂的图形,你们想挑战自我,测量出它们的周长吗?

  小组活动。

  出示:五角星,硬币,日历卡和合作学习提纲:

  1、先在组内说一说你们准备怎么测量;选用什么测量工具:2,组内先做好分工,两人测量,一人做记录,一人准备汇报;3、记录测量结果及方法并算出周长。(为节省时间,方法可以简写,只要能在汇报时表达清楚就行了)。

  生分组活动,师巡视指导。指名汇报。

  学生的汇报可能存在以下不同答案。

  日历卡:

  1、用毛线绳围着日历卡绕一圈,然后量出毛线绳的长度:

  2、用尺子测量日历卡的长和宽进行计算。方法可以用四条边相加、长×2+宽×2、或(长+宽)×2

  五角星:

  1、用绕毛线的方法量出五角星的周长:

  2、用尺子量出五角星的一条边,然后乘10。(针对接受能力比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一起来数一数它的边,加深感性的认识)

  硬币:

  1、用绕毛线的方法测量硬币的周长。

  师:还有别的方法吗?(同学们思考)大家想一想硬币是圆形,圆形容易怎样哪?(教师做一个车轮滚动的手势)。学生恍然大悟。得出。

  2、用滚动的方法测量它的周长。(用课件演示测量的方法)

  师:你想试一试吗?学生动手操作。

  (三)实践应用周长

  1、用你所学的知识测量你的腰围和头围。(同桌可以合作完成)

  2、智力闯关:火眼金睛。下面两组图形的周长相等吗?说出你的理由?(课本45页第三小题)

  鼓励学生用方格纸验证自己的想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用课件演示,初步的渗透平移的思想。

  三、拓展延伸实践创新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生:我学会了什么是周长?还学会了测量并计算三角形、梯形、长方形等图形的周长…

  生:我还学会了用“绕”毛线的方法测量五角星和硬币的的周长。另外还可以用“滚”的方法测量圆形的周长…

  师:说的太好了。看来大家的收获真的不少。下面我们来欣赏几张图片。(音乐响起。课件展示限高警示牌、镜框、栅栏、车轮、花边等图片,教师做简单的解说。)

  师:看来周长在我们的生活里随处可见,这说明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只要我们像小蚂蚁一样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就会发现数学王国里更多的奥妙。大家有信心吗?同学们,就让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为我们今天的出色表现喝彩。

小学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根据天平平衡的原理,理解等式。能用方程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理解方程的意义,渗透符号意识,发展数感。

  2.使学生在观察、思考、分析、抽象、概括的过程中,经历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表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形成模型思想。

  3.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对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识,激发保护珍稀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理解等式和方程的意义,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料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相等”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同学们,我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有许多的珍稀动物,你知道有哪些?

  预设:熊猫、白鳍豚、东北虎??

  课件出示:(金丝猴、短尾猴、白鳍豚、东北虎、熊猫)

  谈话:这些都是我国的珍稀动物。

  谈话:老师非常喜欢憨态可掬的熊猫吗?瞧,它们在做游戏呢。

  2.提供素材、感知“相等”

  出示课件:

  谈话: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1.跷跷板平衡,追问:说明了什么?

  2.熊猫一样重,追问:你怎么看出来的?

  谈话:熊猫的质量是50千克,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吗?

  预设:50=50

  谈话:观察这个式子,和我们以前学习的式子有什么不同?

  预设:以前的式子中有运算符号,这个式子中没有。

  追问:没有运算符号,为什么也能用“=”连接呢?

  预设:两边的重量是相等的。

  小结:原来相等的关系就可以用“=”表示出来。

  谈话:想一想,生活中,你学习的知识中,也有相等的关系吗?

  2.预设:这辆车的速度和那辆车的速度一样ab=ba

  二、分析素材、理解“相等”

  1.借助跷跷板,理解相等与不相等。

  出示课件:

  谈话:能用式子表示现在的关系吗?

  预设:40100,100span=

  谈话:同学们看,又来了一只熊猫,你猜会发生什么情况?

  预设:1.左边重、右边轻或左边轻、右边重

  2.平衡,一样重

  谈话:你能说说它们的关系吗?

  预设:1.两只小熊猫的重量〉一只大熊猫的重量

  或两只小熊猫的重量span=一只大熊猫的重量

  2.两只小熊猫的重量=一只大熊猫的重量

  2.认识含有未知数的式子。

  谈话:小熊猫跳上去后,跷跷板是这样的。你能说说这三只熊猫的质量有怎样的关系呢?

  预设:1.小熊猫的重量+40=100

  谈话:你是怎样想的?

  预设:一只熊猫的质量加40千克熊猫的质量等于100千克熊猫的

  质量

  追问:你能用谁和谁是相等的再来说一说吗?

  谈话:同学们找得到了跷跷板中相等的关系,能用更简洁的式子

  来表示吗?

  预设;a+40=100

  2.x+40=100

  谈话:真了不起,会用字母表示未知数。不知道的数量,我们通常用字母表示。一般情况下,像这样的未知数用字母x表示。

  出示课件

  谈话:现在两边的熊猫交换了位置,你还能用式子来表示吗?

  预设;100=x+40

  小结:看来“=”不仅可以表示运算的结果,还可以表示相等的关系。

  三、借助素材,理解等量关系

  1.理解图示中的等量关系。

  (1)课件出示:

  谈话:谁会用含有未知数的式子来表示?

  预设:3x=200+200,x+x+x=200+200小结: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谈话:说说你这个式子的意思?(引导学生说说谁和谁是相等的)

  谈话:天平平衡,说明两边相等,你能说几个这样相等的式子吗?

  预设:10+20=30

  x+300=1000

  (2)课件出示(出示动物的名字)

  谈话:这幅图中,既没有跷跷板、天平,你还能找到相等的关系吗?预设:两只金丝猴的质量和一只短尾猴的质量是100千克

  教师引导,也就是这些猴子的质量和与100千克时相等的`

  小结:像这样相等的关系数学上称为等量关系。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常常需要先找到这样的关系。

  2.理解信息中的等量关系。

  谈话:看图找等量关系同学们都学会了,有些等量关系还藏在文字信息中,试试看,你能不能找到他们。

  (1)课件出示:白鳍豚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濒临灭绝。1980年约有

  400只,比20xx年多300只。

  谈话:信息中提供了哪几个量?

  预设:1980年只数20xx年只数300只

  谈话:这三个量之间有怎样的等量关系呢?

  预设:1980年只数-20xx年只数=300只

  1980年只数-300只=20xx年只数

  20xx年只数+300只=1980年只数

  谈话:你怎样找到等量关系的?

  预设:根据1980年约有400只,比20xx年多300只。

  谈话:你太棒了,抓住了关键的信息,你很会读题和思考。

  谈话:1980年的只数和20xx年的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预设:1980年的只数比20xx年的只数多300只

  谈话:根据这个关系,你能用未知数x表示出它的等量关系吗?

  预设:x+300=400

  (2)课件出示:20xx年,我国野生大熊猫约有1600只,是人工养殖大熊猫数量的10倍。

  谈话:为了保护珍稀动物,我国采用了人工繁殖的技术来增加珍稀动物的数量。

  谈话:自己默读题,你能找到哪几个相等的数量关系?

小学数学教案13

  教学内容:

  五年级下册教科书第65—66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探究和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并能正确地用分数表示两个整数相除的商,会用两种方法叙述分数的意义。

  2.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等探究的能力。

  3.体会知识来源于实际生活的需要,激发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

  经历探究过程,理解和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难点:

  通过操作,让学生理解一个分数可以表示的两种意义。

  教材分析:

  《分数与除法》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分数》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在对分数意义有初步认知基础上的深入理解。在这节数学课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分数与除法之间直观的位置关系,还要从分数意义中理解分数与除法的联系。所以在本课的的设计中,以分数意义的辨析贯穿始终。因为分数的意义,本身就是除法的界定,这才是分数与除法最根本的联系。

  本节教学内容重视引导学生在观察比较中发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探究整数除法得不到整数商的情况时,可以用分数表示;在表示整数除法的商时,用除数作分母,用被除数做分子。教材从“分蛋糕”的实际情境引入,引导学生列出除法算式,并结合分数的意义得出结果,然后引导学生比较几个算式,探索发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让学生用分数表示两数相除的商或把分数写成两数相除的形式。

  教具学具:

  课件,模型。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师:孩子们,上课之前先考验下大家,(出示课件)这个谜底是什么?

  生:月饼。

  师:你们的课外知识真丰富,你们喜欢吃月饼吗?

  生:喜欢。

  师:老师也喜欢。在月饼中也含有许多数学知识,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出示课件),把6块月饼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块?怎样列式计算?

  生:2块,6÷3=2(块)。(板书)

  师:说得真棒,要是声音再大些就更好了,我们再来看下一个问题,把1块月饼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几块?怎样列式计算?

  生:0.5块,1÷2=0.5(块)。(板书)

  师:表达得特别清楚,让大家一听就懂。老师就继续考验大家,如果把1块月饼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几块?怎样列式计算?

  师:你为你们组又增添了一份光彩。看来大家已经能够解决分月饼的问题了,不用学具直接说出5除于7等于多少?

  生:七分之五。

  师:非常正确。我们再来看这些算式,整数除法得不到整数商的时侯,可以用什么数表示商?

  生:可以用分数表示。

  师:在表示整数除法的商时,用谁作分母?用谁做分子?

  生:用被除数作分子,除数作分母。

  师:那么分数与除法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谁能用语言概括下?

  生:被除数除以除数等于除数分之被除数。

  师:你表达得这么清晰流畅,了不起!

  师总结:可以用分数表示整数除法的商,用除数作为分母,被除数作为分子,除号相当于分数中的分数线。反过来,一个分数也可以看作两个数相除,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分数线相当于除号。所以,分数与除数的关系我们可以用式子来表示为: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板书)。用字母表示是?

  生:a÷b= a/b(b≠0)(板书)

  师:这个关系式里每个数的范围要注意什么?

  生:因为在除法里除数不能是零,所以分数的分母也不能是零。即b≠0。

  师:想一想分数与除法有哪些联系和区别?

  教师强调:分数是一种数,但也可以看作两个数相除(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除法是一种运算。

  师:今后我们再看分数时,会有两种意义。(把“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3份的数,也可以是把“3”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1份的数。)

  二、巩固练习

  师:你们知道阿凡提吗?你有他聪明吗?敢不敢挑战他?我们来闯关,大家有信心吗?

  1.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式的商。

  (1)3÷2 =()

  (2)2÷9 =()

  (3)7÷8 =()

  (4)5÷12 =()

  (5)31÷5 =()

  (6)m÷n =()n≠0

  2.把5千克糖平均分成7份,每份是( )千克;把1千克糖平均分成7份,5份是( )千克;也就是说5千克糖的( )和1千克糖

  的( )是相等的.

  三、课堂小结

  说说你的收获是什么?重点说说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结束语:今天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并学会了这么多知识,老师真为你们骄傲!其实生活中有更多的知识等着我们去发现、探索,快做个有新人吧,你会成长得更快!

  四、作业布置

  练习十二第1,3题。

  板书设计

  分数与除法

  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

  a÷b= a/b(b≠0)

  教学反思

  这节课在引入课题之前,先利用谜语激发学生兴趣,引进分数,复习旧知。在探索新知时,从想象中每人2个饼,到一张饼,把一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能得到几块?有了刚才的复习知识进行铺垫、迁移,很容易能用算式1÷4来计算,学生很快会说出1/4,这时我会再提问:为什么是1/4?你是怎么分得?学生用准备的圆片分一分;接着出示:学生一步步经历了分得过程,对分数的意义就理解得更好了,也就明白了为什么是3/4。当用分数表示整数除法的商时,用除数作分母,用被除数作分子。反过来,一个分数也可以看作两个数相除。可以理解为把“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3份;也可以理解为把“3”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1份。也就是说,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建立过程,实质上是与分数的意义的拓展同步的。教学之后,再来反思自己的教学,发现就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存储于学生脑海里的状态而言,除了抽象性的之外,应当是抽象与具体可以转换的数学知识。

小学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除法的简便算法。

  2、能正确、灵活地进行计算。

  3、通过练习,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除法的'简便算法。

  教学难点:

  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节课我们复习、整理了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复习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二、复习

  1、回忆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是怎么进行简便计算的?进行简便算法时要注意什么?

  2、全班交流:个别汇报

  当一个两位数可以分解为两个一位数相乘时,可以把两位数除法改为除数是一位数的连除式题。

  要注意:不是所以的题目都可以这样的,有些题目这样并不能很简便,做时要灵活运用。

小学数学教案15

  教学内容: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例5、例6 P82—84页。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主要内容

  本课时教学内容是万以内数的认识,主要内容包括:例5(数数、认识“万”及数位顺序表)和例6(数数,数的组成)。

  对于整数的认识,教材是分4个阶段编排的。学生已经在一年级上学期,学习了20以内各数的认识,这是认数教学的第一阶段;在一年级下学期,学习了100以内各数的认识,这是认数教学的第二个阶段;本学期将认数范围由100以内扩展到万以内,学生认识万以内的数,这是认数教学的第三个阶段;在四年级上学期,认数范围由万以内扩展到亿以上,学生学习大数的认识,这是认数教学的第四个阶段。在这四个阶段中,万以内数的认识是整数认识的主要内容。因为这一阶段的认数,包含了整数认识的所有要素,如数的表示、满十进一的进位制、数位、各个数位上数字所表示的值等,学生也将认识从“一”到“万”的计数单位,包含了一个完整的数级。因此,本课时的教学内容非常重要,它不仅是认识更大自然数和大数计算的基础,而且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同时,这部分内容也是培养学生数感非常重要的素材。

  为此,教材的编者非常重视本课时的内容编排。在内容上,本课时继续突出了对“计数单位”的认识,并使学生能在用计数单位计数的过程中,进一步感知、理解“十进制”“位值制”两个基本概念,从而使认数知识逐步积累。同时,由于这个时期的学生,思维形式已经开始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但在抽象的过程中,仍然需要借助大量的形象感受,因此,教材充分借助了直观图、带数位的计数器等,让学生借助形象感受时适当地进行抽象,让学生切实打好基础。

  (二)教材编写特点

  与实验教材相比,修订后的新教材在本单元的编排上体现了如下几个特点。

  1、注重让学生经历运用计数单位数数的过程。数(shù)来源于数(shǔ)。因此,学生认数离不开数数的过程。教材在编排上,特别注重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如,例5就是让学生借助前面例1学过的计数单位“千”数数,既认识了计数单位“万”,又体会“十进制”。紧接着的“做一做”,学生在已有数数经验的基础上利用计数器边拨珠边数数,让学生分别一个一个、一十一十、一百一百地数,深化学生对计数单位的认识,再次感受十进关系。

  2、注重借助多种模型,由直观到抽象,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鉴于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学生在认数的过程中离不开直观的模型。“形”作为学生学习的载体,能将抽象的数形象化,可以较好的沟通数的意义、数感的培养。为此,本课时教材提供了小方块、带数位的计数器、星星图、明信片等模型,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的基础上掌握数概念中诸多重要但又较抽象的内容。

  3、注重数感的培养。

  课改以来,从《标准(实验稿)》到《标准(20xx)》,从教材到教学,都非常注重对学生数感的培养。本课时专门安排了例6、第84页“做一做”第一题这样的例题和练习来体现对学生数感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直观感受到相应的数到底有多少,并使学生通过交流从多角度去理解数,进而强化了直观感知的数和抽象数之间的联系,落实了数感的培养。

  4、借助具体情境理解数的意义,加强数与生活的联系。

  从数量抽象到数,离不开直观的现实情境。在编排时,教材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使学生感受到更大的数的引入来源于实际生活的需要,体会数的意义。例如教材第82页的情境图、例6的星星图、第84页的明信片都蕴含了丰富的数字信息和数学问题。既是学生体会到数的产生与发展都是生活实践的需要,又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许多实际问题的解决都与数有关,进而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悟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能正确地读、写万以内的数(中间、末尾没有零),建立计数单位“万”的概念,掌握数位顺序表,理解数位的意义。

  2、教学难点:

  接近整千、整万“拐弯处”的数数。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在一年级上学期学习了20以内各数的认识,在一年级下学期学习了100以内各数的认识,在本单元前4个例题中已经认识了1000以内各数,对“十进制”、“数值制”有了一定的理解,对计数单位、读数、写数都有了一定的认识,为本课时的学习打好了重要基础。

  由于本时期的学生,思维形式已经开始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借助直观图、计数器等模型,让学生借助形象感受时适当地进行抽象,从而切实地打好基础。

  主要包括: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含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学生学习该内容可能的困难与错误分析,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方式和学法分析。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认识计数单位“万”,理解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表。

  (2)会读、写万以内的数(中间、末尾没有零),知道这些数的组成。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发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结合实际进行估数,发展数感,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复习引入

  二、贴近生活,建立数感

  三、回顾整理,巩固练习

  四、提供空间,总结延伸

  五、课后练习,灵活运用

  五、教学反思

  万以内数的`认识既是学习多位数读、写法的基础,也是学习万以内数算的基础,如果学生对万以内数的概念不清,读写数不熟练,将直接影响对万以内数的计算的理解和掌握。为了使学生切实理解和掌握万以内数的概念,在教学“万以内数的认识”时,注意下面三个问题:

  一、借助直观素材,加强指导,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概念

  教学“万以内数的认识”我借助直观,加强学法指导,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例如,教学“万以内的数和万以内的数的顺序”,我结合计数器的演示,让学生边拨珠边数数,先拨上一千,当数到九千时,要问学生:“九千后再添一个千是多少?该怎么拨?”学生在前面已经学过百位有10个珠时,10个百是一千,去掉百位上的10个珠,要向千位进1,依次类推数到九千时,学生就自然知道怎样拨珠。这样通过计数器的演示,有利于使学生了解“相邻计数单位之间十进关系”,比较形象直观地建立数位的概念。

  二、利用已有经验,进行迁移学习,促进学生认知建构

  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可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采用“以类比促迁移”的教学策略,把新知识纳入旧知识,实现新知识的同化,以促进学生认知建构。结合计数器从一百数到一千告诉学生可用一、十、百、千这些计数单位来数数,让学生弄清“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又如,教学“四位数的读法”例题时,由于学生已经学会了三位数的读法,可以让学生结合计数器,拨上一个数后,先说出它的组成,然后试着读数,这样让学生通过类比推理,由此及彼地获得新知,既使学生掌握了万以内数的读写方法,又培养了学生的类比迁移能力。

  三、联系生活实例,拓展认数活动,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万以内数的数数、组成”,我注意捕捉与本课知识有关的生活现象,搜集学生生活中的实例,拉近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参与认数、数数活动。如在学生初步学会“一千一千地数”之后,让学生从亲身经历的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有利于丰富学生对百、千、万为单位的数的感知和体验,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感。

  六、案例研讨

  以内数的认识是在学生学习了100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对数的认识的进一步的学习。怎样把学生原有的认识基础、认识规律与“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结合起来设计教学,是本课着重研究的内容,本课的教学在以下几方面有所突破:

  1、确定目标,注重双基的教学

  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力求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突出“双基”的要求,让学生能数清万以内的数、建立计数单位“万”的概念并认识数为顺序表,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同时,注意情感、态度的培养,结合现实,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让学生通过操作、探索、讨论,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性心,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2、提供空间,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本课如果再简单的交给学生“10个一千是一万”已不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了,因此,本节课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建立的数感上,让学生自己得出10个一千是一万。整个过程重视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用脑思考、开口数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着和合作者。只有教师放手让学生操作和探索,才能有学生的自主构建的可能,才能有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才能形成学生主动学习的心态,才会有主动的体验。

  3、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的方式。本节课自始至终贯穿着学生的动手操作与实践,让学生结合已有的学习经验,学生会想到需要新的计数单位“万”。当学生的思维处于萌芽状态时,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达成共识,这个过程自然渗透了“10个一千是一万”。通过拨一拨、说一说、数一数、填一填,学生既有独立思考,又有观察和交流。这一切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4、有效地运用了教学手段

  在教学以内数十进制关系时,学生在前面认识千以内的数时已经数过小方块,知道一个大正方体由一千个小方块组成,并知道千以内的数怎样在计数器上表示,这里老师又巧妙地利用课件展示一千一千地数小方块,然后又用计数器一个一个地数、一十一十地数、一百一百地数,使得学生对相邻数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更加清晰。同时,老师借助“计数器”,把数数、写数、读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最新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范文01-24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10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09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02

小学数学教案07-08

小学数学教案07-08

小学数学教案07-13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