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时间:2024-07-14 12:06:51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通用)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通用)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植树问题》

  教材分析: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几个层次:两端都栽、两端不栽、环形情况以及方阵问题等。其侧重点是:在解决植树问题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一种在数学学习上、研究问题上都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思想,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同时使学生感悟到应用数学模型解题所带来的便利。本课的教学,并非只是让学生会熟练解决与植树问题相类似的实际问题,而是把解决植树问题作为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一个学习支点。借助内容的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一定的思维能力。

  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思维特点看,四年级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抽象思维能力也有了初步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类梳理的数学活动经验。这部分内容放在这个学段,说明这个内容本身具有很高的数学思维和很强的探究空间,既需要教师的有效引领,也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性: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了解同一直线上植树问题的三种基本情况,能阐述不同情况下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能理解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规律。 能够借助图形,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植树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践活动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引导探究、发现两端都栽时棵数与间隔数之间关系。

  教学难点:

  运用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解决逆向思维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植树问题虽然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生活现象,但对四年级的学生还是有很大的难度。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教育不是告知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学生主动性建设的过程。因此教学中我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找方法--在方法中找规律在规律中学应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我以学生的小手为载体引入本课

  【以学生身体的一部分为游戏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利用学生的表现欲望和爱玩的天性,使学生对要学的内容产生好奇心理,顺利解决植树问题中的间隔含义,同时让学生在生活实例和亲身实践中,直观地感受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2.3月12日植树节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顺利过渡到第二个环节。

  二、探索规律建立模型

  先出示引例:同学们在全长2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指导学生读题

  1.从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说一说)

  2.题目中每隔5米栽一棵是什么意思?

  3.题目中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大家的吗?(一边,两端要栽)

  4.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你能自己想办法找到问题答案吗?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借助线段图画一画。

  5.交流。

  6.反馈。

  (1)请你们两人把你们的方法写到黑板上展示给大家看看,好吗?

  (2)学生分别说想法。使学生明确:间隔数+1=棵数。

  三、巩固练习实际应用

  在这一环节我还原例1,让学生解决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我会填,让学生现一次巩固总长,棵数,间隔数之间的关系。研究两端都种的情况。如果路长是10米、15米、25米、30米,每隔5米种一棵(两端都种),各要种多少棵树呢?先想一想,再用一条线段表示小路画一画,验证一下! 每隔5米种一棵(两端都种) 路长(米) 画一画 间隔数 棵数

  每隔5米种一棵(两端都种)

  路长(米) 画一画 间隔数 棵数

  (1)反馈交流:可以种几棵?你是怎么种的?

  (2)观察比较表格中的数据,有什么发现?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

  (3)全班交流汇报,引导学生概括规律(板书规律)。

  两端都种时: 棵数=间隔数+1

  间隔数=总长间隔

  2、我会算,设计两旁都要栽的练习。出示119页做一做

  3、智力大比拼,通过两端都要栽的情况顺理成章地使其明白另外两种植树问题。联系生活,完善建构。

  (1)感知植树问题的三种模型。

  看课件三种情况。(两端种、两端都不种、一端不种)

  (2)想一想,生活中有类似这样的植树问题吗?请举例说一说!

  课件出示例2(两端不种)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在学生初步感知植树问题基础上,引出另外不同的种法,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以便能更好的理解与植树问题有关的生活题型,让学生在具体生活中理解数学现象,并运用规律解决形式各异的生活问题,使学生深深地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

  4、应用模型,解决问题(植树问题并不只是与植树有关,生活中海油许多现象和植树问题相似。)如

  (1)垃圾箱问题. 为净化环境,公园沿一条600米长的小路一侧设置垃圾箱,每隔30米放一个(路的一头不放),一共需要多少个垃圾箱?

  (2)一根木头长10米,要把它平均分成5段。每锯下一段需要8分钟,锯完一共要花多少分钟?

  (3)学校召开秋季运动会,在笔直的跑道一旁插彩旗。跑道全长100米,每隔2米插一面(两端都要插)。需要多少面彩旗?

  (4)在全长20xx米的街道两旁安装路灯(两端也要装)。每隔50米安一座,一共要安装多少座路灯? 指名读题,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解题。教师追问思考过程。

  (5)园林工人沿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是多远?

  (6)广场上的大钟5时敲响5下,8秒敲完。12时敲12下,需要多长时间? 【练习紧扣中心,拓展情境,让学生运用规律独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这样不但巩固了新知,而且完成了建构,更重要的是训练了学生的多向思维。】

  五、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如此设计是基于学生的思维状态,引导学生说说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收获,进一步深入总结,给学生留有回味和发展的空间。】

  2、只要我们细心观察,生活中还有更多更有挑战性的问题等着我们去解决,比如小朋友们排队,如果排成个圈儿,棵数与间隔数之间会藏着怎样的秘密呢?就留给大家课后去思考吧!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通过系统的和练习,使学生对本单元所学有关三角形的知识有进一步的了解,熟练完成练习。

  2、指导学生有序地思考问题。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努力学好数学。

  教学重难点

  课前准备

  电脑课件、学具卡片

  教学活动

  一、本单元知识

  提问: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有关三角形的知识?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适当加以补充,,使本单元的知识系统化。

  二、完成练习三的题目

  第1题

  小黑板出示题目,指名学生判断各是什么三角形,并说明判断的理

  由。

  在书上画出每个三角形的高。

  实物投影展示。

  第2题

  出示题目,明确题目要求。

  学生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为什么前两个可以直接判断,而第3个却不行呢?帮学生进一步理解三角形按角分类的要求。

  第3题

  出示题目,明确题目要求。

  学生小组交流有哪些不同的拼法。

  全班交流,实物投影展示学生不同的方法。

  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提示学生:怎样想就能很快找出不同的方法。

  引导学生说出:三角形三个内角和是180度,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度。

  第4题

  通过两个角的度数,可根据角分类,也可从等腰三角性形的角度去考虑。

  第5题

  学生先自己摆一摆后全班交流。

  通过交流学生进一步明确:三角形两边之和一定要大于第三边。

  第6题

  出示题目,明确题目的要求。

  (1)走哪条路最近,为什么。学生明确;在所有连接两点的线中,线段最短。

  (2)通过计算,学生知道,走红线和蓝线路线一样长,都等于120米。

  第7题:从不同的角度可得到不同的分类结果。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奥运"信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有关的数学问题。

  2.通过解决体育赛场上的有关问题,体会数学和体育之间的联系,进一步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

  1.熟练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2.经历体育中的数学,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关系。

  教材分析:

  教创设了"激情奥运"的情境,不仅使学生能综合的运用小数运算、观察物体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也使学生体会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设计:

  一、师生交流,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2008年奥运会在哪个城市举行吗?

  生:知道,在我们国家的首都北京。

  师:对,这是属于我们全体中国人的骄傲。在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上我们国家也取得了令人骄傲的好成绩,体育健儿们为国家赢得了荣誉。

  课件显示2004年奥运会金牌榜和我国体育健儿的风采。

  师:大家观察,你能从这张表中得到什么信息?

  .......

  二、射击比赛中的数学问题

  1.初步交流。

  师:雅典奥运会第一个比赛项目是射击,我国运动员杜丽获得可冠军,为我国赢得了第一枚金牌。

  师:这一块金牌来之不易,相当的惊险,在打完第七枪时杜丽还落后第一名1.4环。我们来看最后三枪的成绩。

  课件出示射击比赛的情况。

  师生交流比赛情况。

  2.计算。

  师:我们是赢了,赢了多少呢,我也觉得有必要算一下。

  (随机选三名同学板演,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

  3.反馈评价。

  4.评价记录。

  5.谁拍的照片:

  师:杜丽以0.5环的优势获得了金牌,为我国赢得了第一枚金牌。由于她的出色表现,记者纷纷为她拍照,你能看出下面四幅照片分别是哪位记者拍摄的吗?

  (1)小组之间讨论。

  (2)随机选一名同学谈谈自己的解决方法。

  (3)安排五名同学分别扮演杜丽和记者,进行表演。

  (4)评价交流,记录成绩。

  三、男子110米栏中的数学问题。

  师:在这届奥运会中,最受关注的运动员是刘翔,他赢得了男子110米栏的冠军。

  课件显示前三名的'成绩。

  1.初步交流。

  师:这是110米栏的决赛成绩,从这张图表中大家能了解到什么信息?

  生:......

  师:我们可以看出他们之间相差了一定的时间,那我们能算出分别差了多少吗?

  2.学生独立计算。

  3、将比赛所用的时间从小到大排列。

  4.哪一张是刘翔冲刺时的照片:

  师:一位摄影记者记录下了冲刺的精彩瞬间,你能分析一下哪一张图片是刘翔冲刺时的照片吗?

  (1)小组讨论。

  (2)随机提问反馈。

  5.跨栏间的距离。

  师:在110米栏的塞道上也有很多数学问题。

  课件展示110米栏的示意图。

  师:中间这几段的距离一样长,长度是多少呢?

  (1)独立尝试。

  (2)随机抽查反馈。

  (3)评价交流,记录成绩。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画线、观察认识平行线,建立平行线的概念。

  2、会画平行线,知道平行线间距离相等。

  3、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及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二、教学重点:

  建立平行线的概念。

  三、教学难点:

  对“同一平面”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两直线间有哪几种位置关系?

  2、对于平行线你有哪些了解?

  (二)发现数学问题

  在生活中你遇到过平行线吗?

  指导:拓展思路:铁轨,电车,算盘,直尺。

  1、抽象出平行线。

  2、想一想:平行线的`样子。

  3、将生活实例抽象出直线。

  4、指导看书

  5、(异面直线)

  (1)观察这两条能相交吗?延长后能相交吗?

  (2)是不是一组平行线呢?为什么?

  (3)试着摆一摆这组不相交的直线为什么无法摆出?并说明理由。

  6、小练:哪组是平行线?哪组不是?为什么?

  7、学画平行线

  (1)自学画法,独立试画。

  (2)说一说你是怎样画的。

  (3)试用最佳方法画一画。

  (三)巩固练习

  1、判断

  (1)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是平行线。

  (2)相交的两条直线是平行线。

  (3)的两组对边互相平行。

  (4)线平行无论怎么延长也不相交。

  (5)相邻的两边是平行的。

  2、游戏:找出图中藏着的平行线。

  (四)作业:

  画平行线;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平行线?

  五、教学反思:

  学生动手画线、观察认识平行线,完善平行线的概念,会画平行线,实际测量平行线间距离相等,教师在测量的过程中应放手让学生操作。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

  小数加减法

  教学目标:

  1.在自主选择信息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精力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

  2.会笔算小数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3.积极主动地参加数学学习活动,感受自主学习的乐趣,培养知识的迁移能力。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1.(1)师:这一段时间我们一直在和小数打交道,同学们对小数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想一想,我们生活中哪些地方经常能够用到小数?

  (预设:生:商店和超市里商品的价格。

  生:测量我们身高的时候,用到小数。)

  师:用得最多的地方的是哪里?

  生:超市和商店里。)

  (2)师:的确如此,我们在买东西的时候经常能够用到小数,哪些同学有过购物经验?

  师:非常好,大家都有买东西的经验。在购物过程中,我们不但会遇到小数,还会遇到小数的计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小数的加减法(板书)

  师:希望大家开动脑筋,大胆猜想,看谁能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发现小数加减法计算的方法,并说明其中的道理。

  (二)引导探索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1.电脑出示四种商品和价钱。

  引导学生说出每一种商品的名称和价格。

  提问:选择你自己喜欢的一顶帽子和一副手套,如何列式算出它们的总价?

  2.学生交流并列式,指名板演。

  3.集体订正。让板演的学生重点说说是如何列竖式。强调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为对齐、小数末尾的0可以划掉。

  4.总结小数加法计算方法:小数加法与整数加法有什么不同之处?有什么相同之处?

  小数点对齐,从低位加起,满十了要向前一位进一。

  (三)自主探索小数减法计算方法

  1.师:刚才这个阶段的学习,同学们表现的真不错,同学们用自己的智慧找到了小数加法计算方法,先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尝试解决--为自己的做法找根据----讨论交流算法,又进行验证。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解决问题策略。相信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同学们自己也一定能够探寻出来。

  2.同类商品的价钱不同,相差多少呢?我们试着算一算。

  学生算,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生说师写。

  重点说百分位不够减的怎么办?

  4.师:谁想再完整的说一说小数减法计算方法?

  计算小数减法时,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的数位对齐,计算的时候不够减,要前一位借1,如果被减数和减数的小数数位不同,可以在小数的末尾补0。

  5.师:我们找到了小数减法和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想一想,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整数加减法相同吗?边计算边体会。

  让学生明白,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的本质是一样的,都是相同数位对齐。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具体情境,学会用字母表示数,用字母表示运算率和有关图形的计算公式。

  2.技能目标:通过探索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用字母表示数,用字母表示运算率和有关图形的计算公式。

  难点:用字母表示运算率和有关图形的计算公式。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纸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儿歌引入:让学生初步体会字母具有的概括性。

  同学们都熟悉这样一首儿歌吧:

  1只青蛙1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2只青蛙2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3只青蛙3张嘴,……

  和同学们交流一下。你能用一句话表示这首儿歌吗?

  学生汇报。

  二、自主探究。

  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和意义:

  1.妈妈和淘气比年龄。

  学生初步体会妈妈年龄和淘气年龄的`关系:

  淘气1岁,妈妈比你大26岁,妈妈的年龄怎么表示:1+26;

  淘气2岁,妈妈比你大26岁,妈妈的年龄怎么表示:2+26;

  如果淘气的年龄为n岁,那么妈妈的年龄是多少岁呢?怎么表示:n+26。

  2.摆图形。

  学生体会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和意义。

  出示图形:摆一个三角形需要3根小棒,摆2个这样的三角形需要多少根小棒?摆10个呢?摆a个呢?

  学生发现寻找规律能帮助我们更快地解决问题,从而产生寻求规律的必要性。为了简洁、清晰地表示规律,需要引入字母,用a代表摆任意的三角形。

  生列式:师强调a×3的写法。

  3.出示游戏课件:学生做游戏。

  三、探究结果汇报。

  1.教师出示:试一试。

  第一题:怎样计算正方形的周长?你能用字母表示吗?

  教师:用C表示周长,谁来说一说用字母表示正方形的周长?

  学生:C=4×a。

  教师:4×a也可以写成4a或者4?a。

  教师:那么正方形面积怎用字母表示呢?(用S表示面积。)

  学生:S=a×a。

  教师:S=a×a也可以写成a2,a2读作a的平方。

  教师:用字母既可以表示数、又可以表示两个数的关系,还可以表示什么?能举例说明吗?

  学生:用字母还可以表示“计算公式”和“运算定律”。

  (出示课件)

  教师出示二题:一张桌子4条腿,a张桌子怎么表示?一本书a元,四本书呢?

  学生小组讨论并汇报。

  2.教师总结:

  用字母既可以表示数、又可以表示两个数的关系,还可以表示“计算公式”和“运算定律”。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教学内容:

  p.89、90

  教材简析:

  学生在三年级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在四年级(上册)学习了用列表的策略收集和整理信息,用从条件或问题想起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在此基础上,这节课学习数量关系比较隐蔽或稍复杂的面积计算问题。例题中已知长方形的长,不知道长方形的宽,但已知长发生变化时面积发生的变化,求长方形的面积。教材主要引导学生用画图的方法反映出长方形的面积变化,使隐蔽的数量关系明朗化,并引导学生用从问题想起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找到中间问题,以求得问题的解决。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用画图或列表的策略整理有关长方形面积计算问题的信息,会解决数量关系比较隐蔽或稍微复杂的长方形的长方形面积计算问题。

  2、让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发展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学习例题

  1、画一个长方形。(老师在黑板上画,学生画在自己的.本子上)

  简单说说长方形的特点。(如较长的边叫长较短的边是宽)

  生活中长方形的形状随处可见,可能是一本书的封面,可能是一块玻璃,现在我们把当成是一块长方形的花圃。它的长是8米(标上“8米”)

  2、后来扩建花圃,长增加了3米,谁能把这个信息在图中表示出来?(指名画图)

  问:现在黑板上一共有几个长方形?分别表示什么?

  (原来的花圃,增加的花圃,现在的花圃)

  3、根据这些信息,你能解决什么问题吗?

  加上一个信息:面积增加了18平方米

  问:这增加的18平方米,写在哪里比较合适?(板书)

  现在你能解决某个问题吗?是什么?

  随学生回答板书:18÷3=6(米)

  多了这个信息,你还能解决什么问题?如何解决?

  (可能的问题:原来的面积:8×6=48(平方米)

  现在的面积:(8+3)×6=66(平方米)或48+18=66(平方米))

  4、学生看书上的例题,比较书上的文字表述与板书的画图表述,你更喜欢哪种?为什么?

  指出:有的时候信息比较复杂,我们就得想好办法整理。像这类面积问题,画图来解决是比较合适的。这节课我们就学习画图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课题

  5、完成试一试:

  在图中画出减少的部分,再解答。

  (可能有的学生画图时,不能比较恰当地表示“5米”的长度。提醒:5米是20米的四分之一,可以先量表示20米的线段长度,再取它的四分之一。)

  二、完成想想做做:

  1、读懂“长增加6米,或者宽增加4米,面积都比原来增加48平方米。”问:画图时能一下子画出来吗?应该怎么画?

  依次画增加的长,算出宽;再画增加的宽,算出长。最后算出原来试验田的面积。

  2、先在图上画出增加的部分,再解答。

  学生可能在画图的时候出现的问题:分别画增加的长和增加的宽,造成有一个缺角的长方形。

  指出:不管增加了长还是宽或是都增加,最后得到的还应该是一个完整的长方形。

  所以像这道题,如果用列表整理也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

  想一想,如何设计并填写这张表格呢?

  把你的满意之作介绍给大家(老师协助完成该表)

  看图解答:指名指出图中增加部分的面积。添加辅助线,把它分成2个或3个长方形,标上号码,再依次算出小长方形的面积并相加。

  看表解答:根据这份表格,你准备怎么求增加的面积?

  (分别算出现在的面积和原来的面积,相减后就算出增加的面积。)

  三、布置作业:(略)

  解决行程问题的策略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

  (一)单元素材解读

  1、素材的选取

  本单元,我们以自然界中形形色色的蛋为素材。为什么选取这样一个素材呢?主要是基于以下两点考虑的:

  (1)体现小数在自然界及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教材中提供了一些鸟蛋、龟蛋的质量,这些数据不仅真实、可靠,而且非常神奇和有趣,同样是鸟蛋,鸵鸟蛋1、65千克多重,蜂鸟蛋才0、46克(2粒黄豆差不多、3000倍)如果没有小数,蜂鸟蛋的大小都很难描述,体现了小数产生的必要性。

  (2)重视学科整合,实现数学教育的多维价值。

  学科整合,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一种新的课程观。在小学各学科中,彼此之间有着前千丝万缕的联系,构成了整个教育教学的体系,如何将各学科的信息元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这正是值得我们去潜心研究的问题,本单元选取“形形色色的鸟蛋、龟蛋等”为素材,其目的就是为了充分发挥科学学科与数学学科的合力,以实现教育功能的最大化。这也正是我们青版教材这套“百科全书”的伟大之处。

  2、情境串

  (二)单元知识分析

  (三)单元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值

  [小数的意义是小数读写、小数大小的比较的基础,小数的性质是小数化简和改写的依据;小数点位置的变化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又是名数改写的依据;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值是小数应用必备的知识点。所以,这3个教学重点抓住了,其他的知识则水到渠成。]

  难点:

  名数的改写(特别是复名数的改写)[这里涉及到精确度的要求问题。难度也不小。]

  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数。

  (四)单元主要编写特色

  1、数形结合,化抽象为直观,降低教学难度。

  小数的意义是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小数的性质也是抽象的数学规律,学生要想真正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是有一定困难的。为了突破这些难点,教材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具体的图形联系起来,挖掘和利用概念中的直观成分,能有效的降低了教学的难度,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如教材50页在学习小数得计数单位时,用大正方形表示整数“1”,它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分别表示成一位小数、两位小数;57页学习小数的基本性质时,依托直尺显示几厘米是十分之几分米;55页在数轴上建立点与相应的一位小数、两位小数的联系、这些都加深了学生对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理解。

  2、始终把小数的意义作为教学重点。

  本单元编排的五个信息窗,教学内容是循序渐进的,小数的意义是进一步教学小数性质、比较小数大小的规则、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名数改写的方法的基础,后4个窗的每一个知识点的探索,都从小数的意义的角度切入,随着这些知识点的教学,小数的概念也逐步地清晰化和明朗化,对小数的认识也进一步得到升华。

  3、选择大量有意义的现实数据。

  前面解读素材的时候说过清息窗的数据全部选用了真实的数据,这一特点,不仅体现在信息窗中,练习中也体现很充分。如(54页、6题)蔬菜之最、(60页、9)几种食物每100克所含的主要营养成分、(69页、5)几种植物的吉尼斯纪录情况、(70页、9)几种动物的奔跑速度、几个州的人口数据等等,集知识性、应用性、思想教育为一体,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等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五)单元信息窗解读

  信息窗1(49页)

  1、情境图(见教材49页)

  (1)情景图解读:此信息窗的情景题目为“鸟蛋的质量”。情景图上呈现的是丹顶鹤、信天翁、鸵鸟、鸡以及四种鸟的鸟蛋,并标示了四种鸟蛋得的质量。

  (2)情景图承载的信息:有4条:(1)丹顶鹤质量0、25千克(2)信天翁蛋的质量0、365千克(3)鸵鸟蛋质量一点六五千克(4)鸡蛋质量零点零六千克。

  2、知识点

  本信息窗一共有3个例题,包含的知识点分别是(1)小数的意义(两位小数的认识)(2)小数的意义(三位小数的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和数位)(3)小数的读写。

  3、教学建议

  (1)以两、三位小数的意义为教学重点,逐渐形成比较系统完整的小数概念和计数方法。

  有关小数意义的教学,教材是这样编排的,先学习小数的.读写,接着学习两位小数和三位小数的认识,同时以两三位小数为例,认识计数单位,和数位,归纳总结小数的意义。例题没有涉及三位以上的多位小数,练习中基本也没涉及。目的是降低难度,集中精力以两、三位小数为抓手,充分认识小数的意义。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细化教学过程,充分利用直观手段,让学生得到充分的感知和体验。:分母是10的分数还可以写成一位小数,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分母是100的分数还可以写成两位小数,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通过学习例题和作基本练习,对小数的认识逐步加深。在此基础上,如果遇到像58页0、0297千克;64页0、0528;72页1、3295公顷;74页40075、5696千米这样的四位小数或者在生活中遇到更多位数的小数时,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自主迁移,自命其理,逐渐就形成了比较系统完整的小数概念。

  (2)在自主整理数位顺序表的活动中理解小数数位及数位之间的关系

  比如教材51页在学习小数的数位顺序表示,教师可以把数位顺序表中的记数单位一行字去掉,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自己去整理小数的数位顺序和计数单位,加深学生对数位和计数单位的理解。(让学生独立去填,完全放手)

  (3)借助计数器帮助学生体会数位和位值的含义

  教材53页用计数器帮助学生体会数位和位值的含义,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由于受版面的限制,教材没有把此内容安排在探索里,而是将它放在练习中,建议教师将它当作又例题功能的习题来处理,你能在计数器上拨出下面的小数吗?充分认识它的重要性,不能把他和普通习题一样看待。

  4、注意的问题

  (1)结合身边事例,加深对小数实际意义的理解

  青版教材把小数的教学分为两个阶段,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家居中的学问——小数的初步认识”,本册本单元“蛋的世界————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是系统学习小数知识的开始,其内容是小数中最基础的知识,是学习小数四则计算的基础。所以,本单元是整个小数教学的重点。因此,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身边的事例加深对小数实际意义的理解。能用语言归纳小数的意义。

  比如:在学习完例题后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小数?

  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可以举出许多例子如:到书店买书《谈谈新的学习方式》5、35元;《新十万个为什么》10、95元;《童话大王》3、85元;《我们爱科学》8、10元;还有测量身高,小红1、46米,小明1、52米。

  (2)要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小数的意义,提高抽象概括能力。

  “抽象”是数学的本质。引导学生用比较规范、简洁的语言抽象概括数学概念,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概念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因此,我们要在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抽象、归纳和概括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3)借助直观模型,建立小数的概念。

  教材在学习小数的意义的探索中,为我们提供了一些直观模型(见教材50页两位数是平面图形,三位数是立体图形),这些数学模型对学生直观地理解小数的意义都将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希望老师们利用图片或多媒体,动态地展示出平均分的过程,让学生深刻理解小数的意义。

  (4)灵活处理教材中的教学情景,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对于教材中原创的教学情境,我个人的意见是:一要尊重。二要理性对待。之所以要尊重是因为,青版教材所选取的素材,应该说凝聚了许多专家、学者、研究人员、一线骨干教师的智慧。又经过这几年教学实践的检验,应该说是比较实用和有效。因此,老师们要深刻地挖掘其内涵,充分利用她,用需老师的话说,不要贱卖了她。说道理性地对待教材中的情境。是因为,受教学条件、学生生活环境及地域特点的影响,再好的素材,也不可能适应所有的教学对象,因此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学生的具体情况,在现实生活中广泛地挖掘真实、有效、生动且有浓厚的“数学味”的教学情境,来代替原有的情境,以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情境引入应有的价值。

  5、自主练习

  53页第2题55页小屋

  信息窗2(56页)

  1、情境图(见教材56页)

  (1)情景图解读:此信息窗的情景题目为“龟蛋的质量”。情景图上呈现的是平胸龟、蛇龟、绿毛龟、金钱龟和小鳄龟及五种龟的龟蛋,同时还标示了五种龟蛋的质量。

  (2)情景图承载的信息:有5组:(1)平胸龟质量11、68克;长0、4分米(2)蛇龟质量24、12克(3)绿毛龟质量11、85克(4)金钱龟质量24、3克(5)小鳄龟质量11、84克;长0、40分米。

  2、知识点

  本信息窗一共有5个例题,包含的知识点分别是(1)整数部分不同的小数大小的比较(2)整数部分相同的小数大小的比较(3)小数大小不变的规律(小数的基本性质)(4)小数的化简(5)小数的改写。

  3、教学建议

  (1)引导学生提出对学习新知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信息窗中提供了5条信息,从组合的角度来说,学生可以提出许许多多的问题,比如说学生提惯了的加减法的问题,一般情况下面对这些信息他们还会提出“谁比谁重多少的问题”。在这里,教师一定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引导。引导他们提出对本节课学习有关的问题(你能提出比较两种量之间的大小的问题吗?),保证学习时间的有效性性。

  (2)教学小数的性质,突出对性质内涵的体验。

  首先体验性质的合理性,然后体验性质的应用性。小数的性质是小数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学小数的性质,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又为教学小数四则计算作必要的知识准备。教材分两段教学小数的性质。第一段是理解性质的内容(57第2个红点),第二段是应用性质化简和改写小数(58页小电脑)。在总结发现小数的性质时,由于受版面的限制,教材中只列举了一个例子,从规律的发现和总结的角度来讲,例子有些单薄,说服力不强,因此,在学生总结发现规律前,建议能引导学生再补充一些类似的例子来验证自己的发现。例2、5元=2、50元。0、1米=0、10米=0、100米等等,这些例子,可为小数的性质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在许多实例里,体验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的规律。

  (3)在比较大小的练习中,压缩思考过程,掌握比较要领。

  学生在红点教学的过程中,初步接触了比较小数大小时经常遇到的一些情况(整数部分不同的、整数部分相同的、小数末尾有零和没有零的),并详细地体验了比较的方法。那么,在自主练习中,可以让学生应用初步获得的经验,通过一定数量的练习,进一步体验比较的方法,掌握比较大小的要领。如59页2(2)比较0、604、0、64、0、064、0、46、0、6的大小,都是纯小数,只要看十分位是6的挑出来比较0、604、0、64、0、6再看这三个数百分位,由小到大排起来是0、6、0、604、0、64,剩下的两个比较小的数0、064最小,因此,五个数的排列顺序是0、064、0、4、0、6、0、604、0、64,如此处理练习,能够引导学生压缩思考过程,体会比较的要领,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敏锐程度。

  (4)在开放的问题中,发现并掌握比较小数大小的一般规律。

  61页11题。在8、□7>8、47,方框里可以填0、1、2、3;56、24?56、2□方框里可以填5、6、7、8、9;通过填这些数,如果两个小数的整数部分相同,十分位上的数大的小数大,如果十分位上的数也相同,百分位上数小的那个小数比较小。练习12题把组成用卡片组成6个不同的两位小数,按大小顺序排列顺序,学生又一次体验了在第11题里的发现。这些发现就是比较小数大小的一般法则,掌握这些法则,就能迅速比较小数的大小,正确作出判断。

  4、注意的问题

  (1)红点1和红点2的教学顺序可以随“问”而“行”

  见教材56页,教师引导学生提出哪个重?哪个轻的问题后,学生可能先提绿毛龟蛋与金钱龟蛋相比,哪个重?也可能先提小鳄龟蛋与平胸龟蛋相比,哪个重?由于这两个知识点不存在着先后之分的问题,所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提问顺序,随机确定知识学习的先后顺序。

  (2)利用直观手段,发现小数的性质。

  小数的性质实际是分数性质在小数上体现,因为小数末尾添上0体现在分数上就是分子分母都添上0,小数末尾去掉0,道理也是如此、小数的性质很重要,学生知道小数的末尾添“0”去“0”不改变小数的大小,就加深了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它还是小数四则计算、小数的化简与改写、小数大小的比较的基础。所以必须要让学生对小数的性质有深刻的理解。小数的性质实质上是说明小数在什么情况下是相等的。它与分数的基本性质是相通的。由于学生还没有学过分数的基本性质,所以只能通过直观手段来说明。(见教材57页)这两个图的作用很重要,一定要让学生理解。

  (3)对教材中设置的关键性的问题,要为学生留有讨论的时间和空间。例如58页在学习小数的化简时教材中抛出了一个关键性的问题:“这个0可以去掉吗?”在学习小数的改写时,教材有抛出了一个关键性的问题:“怎样把5改写成三位小数呢?”对于这些关键性的问题,教师一定引起重视,不要一掠而过,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充分调动他们的思维,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和内化。

  5、自主练习

  61页10、11题

  信息窗3(62页)

  1、情境图

  (1)情景图解读:此信息窗的情景题目为“四种鸟蛋的质量关系”。情景图上呈现的是杜鹃、蜂鸟、锦鸡、几维鸟,同时还标示了几维鸟蛋的质量及它与其他3种鸟蛋之间的倍数关系。

  (2)情景图承载的信息:有4条:(1)几维鸟蛋质量460、5克;(2)一个几维鸟蛋的质量相当于10个锦鸡鸟或100个杜鹃蛋或1000个蜂鸟蛋的质量。

  2、知识点

  本信息窗一共有3个例题,包含的知识点分别是(1)小数点位置向左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2)小数点位置向右移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3)运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解决问题。

  3、教学建议

  (1)解释新的表述方法

  过去,在小学数学阶段关于扩大和缩小的问题,约定俗成的理解是:扩大几倍就是乘几,缩小几倍就是除几。但是一些人对此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数a扩大n倍,应是a+na倍,而不是na,也有人认为:倍只适用于数的扩大不适用于数的缩小(有人认为缩小一倍,原来的数就为0a—na)、考虑到上述问题以及与中学的衔接,我们的教材在表述上做了变化(见教材63页),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中,将“扩大、、、、、、倍”“缩小、、、、、、倍”修改为“扩大到它的、、、、、、、倍”“缩小到它的、、、、、、分之一”、

  扩大到原数的10倍

  扩大到它的10倍

  缩小到原数的1/10

  缩小到它的1/10

  (2)处理好“补零”的问题。

  在应用“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这一规律解决问题时,重点要解决好“补零”和“去零”的问题、特别是小数点向左移动时,如果整数数位不够,则要在数的左边用0补足,补零问题分两种情况,一是非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如,1缩小到原来的1/10就是0、1,如果缩小到原来的1/100就是0、01,小数点后面的0要自己补上。二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小数点向左移动后,小数末尾的零要去掉、如,250缩小到原来的1/1000(教材63页最后一个绿点,只是出示了问题,没有呈现计算过程、在这里,老师一定要将“补零”问题处理到位)

  4、注意的问题

  (1)处理好新旧表述方法的取舍问题。

  前面说过,将一个数扩大或缩小的表述方法与以前不同了,那么,以后的学习中我们就要一行的表述方法为准绳,废除原来不科学的说法。特别是有些不正规的学生用书中,可能还会存在老的说法,教师要注意向学生加以说明,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混乱。

  (2)根据认知需要确定例题功能。

  案例见幻灯片人教版小数变化的规律。

  5、自主练习

  66页第9题

  信息窗4(67页)

  1、情境图

  (1)情景图解读:此信息窗的情景题目为“天鹅的成长”。情景图上呈现的刚出生的天鹅和成鹅时天鹅,图中同时还标有这两个时期天鹅的体重。

  (2)情景图承载的信息:有2条:(1)刚出生的天鹅体重200克;(2)成鹅的体重是10、5千克。

  2、知识点

  本信息窗一共有2个例题,包含的知识点分别是(1)单名数的改写(2)复名数的改写。

  3、教学建议

  (1)掌握名数互化的3个主要步骤

  a先分清是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还是高级单位的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数,从而决定怎么计算。

  b要清楚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10,100,还是1000。

  c根据上述两个方面判断确定小数点应该向左还是向右移,移动几位。

  (2)引导学生对改写方法进行归纳总结

  学生在学习了红点单名数的改写和小电脑复名数的改写以后,对名数的改写方法有所了解,教材中虽然没有要求学生对改写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我个人的意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改写的基本步骤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4、注意的问题

  (1)体现改写成相同单位的必要性。

  教材67页提出的问题是天鹅长大后比出生时体重增加了多少,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将不同的单位改写成相同的单位、教材的编写意图本身就是从解决问题入手,引出小数与名数的改写,突出这种改写是解决问题的需要、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突出体现这一点、

  (2)鼓励改写方法多样化。

  关于多样化的问题,一是,例题本身体现了多样化的特点,如,探索部分,第一个孩子是把高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名数,第二个同学的做法是将低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名数、

  另外,学生还可能有其他算法,①200克=0、2千克;②0、5千克—0、2千克=0、3千克;③10千克+0、3千克=10、3千克。

  (3)复名数的互化是难点,要突破。

  小数与复名数的互化之所以是一个教学难点,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学生常常把进率弄错(进率是10还好说,进率是100、1000或60的就有些困难),二是学生对单名数复名数的认识不足,过去在整数部分接触的就不多,到了小数部分,名数的互化比整数部分更复杂,造成学习上的困难。68页小电脑,出示的是一道复名数改写的题目,这是本信息窗的教学难点,教材只出示了问题,没有呈现改写过程,其目的是增加他的开放性,但并不表示可以弱化它,教师不应轻描淡写,一定要一步步给学生讲解清楚,特别是2、39千克=___千克___克,这里涉及一个补零的问题,教学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时要处理到位。

  5、自主练习

  68页第1题

  信息窗5(71页)

  1、情境图

  (1)情景图解读:此信息窗的情景题目为“测量鸟蛋”。情景图上呈现两个孩子正在测量鸟蛋的长径的场景。

  (2)情景图承载的信息:有2组:(1)小华读得鸟蛋长径是3、9厘米,小明读得鸟蛋的长径是4厘米;(2)鸟蛋的宽径是2、04厘米。

  2、知识点

  本信息窗一共有2个例题,包含的知识点分别是(1)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数(2)求小数近似数方法的巩固(特殊情况取近似数)。(自主练习中:将小数改写成用万或亿做单位的数;保留后的小数末尾正好是0的数。)

  3、教学建议

  (1)探索环节,要抓住关键性问题进行探讨。

  见教材71页,设置了2个关键性问题,合作探索部分,只要抓住这两个关键点,近似数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2)理清保留小数的位数与精确度的关系

  在求小数近似数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保留几位小数的含义,保留一位小数就是精确到十分位,省略十分位后面的尾数;保留两位小数就是精确到百分位,省略百分位后面的尾数,依此类推。

  另外,要特别指出的是,在求小数近似数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弄明白保留不同位数小数的精确程度问题,如:教材72页绿点2、0中的0可以不写吗?这个绿点的设置是让学生体会精确程度。如果不写、则表示2、04保留到整数,写上0则表示保留了一位小数,精确到十分位比精确到整数的精确程度要高。虽然2和2、0从小数性质的角度上看,大小是相等的,但从精确度上看,它们表示了不同的精确程度。所以,近似数2、0末尾的“0”在这里不能去掉。

  4、注意的问题

  (1)结合身边的现实情景,让学生感受求近似数的意义。

  比如:测量物体的长度、重量时由于工具的限制,必然产生误差,所得结果都是近似数(身高1、63米);如用直尺测得课桌的长是1、12米,用秤称小名的体重是25、5千克,这里的1、12和25、5就是近似数,还有对大数进行统计时,一般也取近似数,如某城市有13、5万人,中国有13、1亿人口。这里的13、5万和13、1亿都是近似数、通过这些事例,让学生体会到与实际大体符合的数据或者说是接近实际的数就叫近似数,进一步理解近似数的意义。

  (1)适当增补使用“≈”习题。

  教材上没有出现让学生自己写“≈”的习题,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补此类练习,让学生学会使用“≈”,因为在后面学习用小数四则运算解决问题的时候,要用到“≈”。

  5、自主练习

  73页第5题74你学会了吗。

  (六)本单元提出研讨的几个问题

  1、如何帮助学生建立小数意义的模型?

  2、小数的性质和名数的互化都是本单元的教学难点,要突破这些难点,你认为可以采取哪些有效措施?

  3、在探索数学规律的教学中,应怎样发挥计算器的作用?

  4、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学习,那么,教师的指导作用和提升作用应如何把握?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9

  教学目标:

  1、了解中括号产生的必要,掌握含有中括号算式的运算顺序,

  2、能准确规范计算有关算式题,感受数学符号的奇妙。

  教学重点:

  1、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

  2、正确解答带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猜谜语:圆周分两半,左右各一边,计算常使用,见它要先算。

  2、说运算顺序

  60÷15×2 60÷(15×2) 30×8+12÷4 30×(8+12)÷4 30×(8+12÷4) 360÷(12+6)×5

  3、在这些算式中,小括号起什么作用?

  4、如果算完360÷(12+6)×5小括号内的加法,再算乘法,最后算除法,怎么办?

  5、板书课题:中括号

  二、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你知道吗?自读,谈收获。

  2、说一说360÷【(12+6)×5】运算顺序。

  3、独立计算,一生板演。

  4、集体交流。(重在运算顺序)

  5、对比、发现、深化认识。(课件出示)

  比较360÷(12+6)×5和360÷【(12+6)×5】的计算过程和结果有什么不同?

  6、总结运算顺序(学生总结,老师整理)

  三、拓展应用

  1、算一算,比一比

  (1)120÷(8+4)×2 (2)400÷(51-46)×8 120÷[(8+4)×2] 400÷[(51-46)×8]

  先说运算顺序,再独立计算。

  2、练一练(独立计算,交流运算顺序)

  182÷【(36-23)】×7 288÷【(26-14)×8】 720÷【(12+24)×20】 200÷【(172-72)÷25】

  四、总结

  1、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

  2、中括号有什么作用?

  3、说一说在含有括号的`算式里,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4、作业:课本79页5、6题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P94~96。

  【教材分析】

  《栽蒜苗(一)》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第八单元的第一课时。首先,教材创设了“栽蒜苗”的实践活动,学生在15天的观察与记录中经历着数据收集的全过程,体验着数据收集的方法,感受着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其次,教材提供了学习活动的一些基本要求,即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数据描述的方法与过程,感受学习统计的必要性,感悟统计图中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必要性和灵活性。最后,教材通过“试一试”与“练一练”的学习情景,促进学生学会读条形统计图,提高读图能力,发展统计观念。

  【学情分析】

  在第一学段,学生经历过统计的全过程,感受过“用一格表示一个单位”的统计方法,对象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有了初步的`感受与体验。在第二学段,当学生面对一个新的实践情境(如:“栽蒜苗”)时,他们自然会运用已学的知识去观察、记录蒜苗的生长情况,感受统计的必要性,当学生发现“格子不够画”的时候,自然会产生认知冲突,并尝试着去解决问题。课堂上,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学生能比较快地感悟到“用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必要性和灵活性。

  【教学目标】

  1. 通过实验记录的活动,体会到统计图表中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必要性和灵活性。

  2. 理解条形统计图上的数据所表示的意义。

  3. 会将实验中所得的数据用条形统计图表示。

  4、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活动过程,体会条形统计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体会和理解条形统计图中一格表示多个单位,能把生活中的一些数据绘制成条形统计图。

  【教学准备】

  课件,方格纸,彩笔。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这节课来学习有关的统计知识。[板书:栽蒜苗(一)]

  二、探索新知

  1、 学习数据收集的方法。

  师:同学们,怎样观察与记录呢?我们来看看天才小学的小朋友们是怎样做的。

  2、 讨论数据描述的方法。

  师:请同学们看第一小组蒜苗第十五天生长情况统计表。(学生汇报,集体交流)师:通过统计表同学们都知道了谁的蒜苗长得高,谁的蒜苗长得矮。为了形象地反 映这些蒜苗生长的情况,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画条形统计图)

  3、 制作条形统计图

  师:好,我们来在方格纸上涂蒜苗生长的条形。(教师给每个小组发两张15×9的方 格纸。)

  生:老师,这张方格纸的一格表示1厘米,格子数不够涂怎么办?

  师:这个问题提的好,有没有办法解决格子数不够涂的问题呢?(再补充格子,用一格表示2厘米)

  师:请同学们看第二小组蒜苗第十五天生长情况统计图。(交流信息,指出用一格表示3厘米)

  师:刚才大家想出了用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好办法,它能解决格子不够用的问题。那么每张图上的每一格到底表示几个单位,还与所画条形的数据有关。如果数据很大,那么每一格所表示的单位就多,数据小,那么所表示的单位就小。

  4、 讨论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师:观察这些条形统计图,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指名口答,通过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有关数量的关系比统计 表更加形象、具体,使人一目了然。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P91页“试一试”及P92页“练一练”

  1、 试一试

  这两道题目的练习主要是巩固对条形统计图的认识,使学生能结合现实的背景,说 出条形统计图中数据的实际意义。

  先让学生说一说,在说得过程中体会从一小格表示的几个单位中理解条形所代表的实际数据。鼓励学生从条形统计图中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

  2、练一练

  先让学生在已确定每小格表示几个单位的方格纸上独立画条形统计图,再进行展示交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样画条形统计图的,你能从图上获取哪些信息?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认识的条形统计图与以前认识的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不同?今天认识的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优点?(让学生自由回答)

  五、实践活动。

  生活中有哪些事情可以通过数据来反应?请每个小组的同学自己选择一个主题,进行调查,并将调查的数据在附页2中制成条形统计图。

  板书设计:

  栽蒜苗(一)

  条形统计图

  2cm

  3cm

  一格表示 100个 多个单位

  2人

  形象直观一目了然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

  课题人民币兑换 授课

  教学目标

  1、通过人民币和外币兑换,体会求积、商近似值的必要性,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能够依照要求求出积、商的近似值。

  重点体会求积、商近似值的必要性。

  难点 求积、商的近似值的方法。

  教学步骤

  教 学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活动一:创设情境

  1、小调查:查询外币与人民币兑换的比率。

  2、交流调查结果。

  问:从中国银行20xx年3月公布的外币和人民币之间的比率,你懂得了什么数学知识?与你的小伙伴说一说。

  活动二:探索学习

  1、出示例题(1):美国小朋友玛丽的一本故事书折合人民币大约多少元?

  ①读题,理解题意。

  ②考虑怎样求这本故事书是人民币多少元

  ③要求同学先试着做一做,列出算式。

  2、根据汇报,讲清算理

  ①同学汇报。

  问: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解答的'?能说清楚你的理由吗?

  问:你对他的回答满意吗?还有谁有不同的意见或者需要补充?

  ②小结,讲清算理。

  (方法是用外币×比率=人民币,记得保存两位小数哟!)

  3、出示例题(2):600元人民币可兑换多少美元?

  问:这一题有该怎样解答呢?请同学们先试着做一做,列出算式。

  2、根据汇报,讲清算理

  ①同学汇报。

  问: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解答的?能说清楚你的理由吗?

  问:你对他的回答满意吗?还有谁有不同的意见或者需要补充?

  ②小结,讲清算理。

  (方法是用人民币÷比率=外币,记得保存两位小数哟!)

  3、试一试。(有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

  活动三:练一练

  1、P71-1人民币和港币的兑换练习。

  2、P71-2人民币换日元。注意得出的近似值还需要乘100。

  3、P71-3欧元换人民币不需要示近似值。

  4、P97。4①求近似值在其他问题中的应用。②根据实际的具体的情况来判断是否需要四舍五入。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了解外币与人民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应用外币与人民币之间的兑换比率解决生活问题

  体会求积的近似值在生活中的应用。

  再次应用外币与人民币之间的兑换比率解决生活问题

  体会求商的近似值在生活中的应用。

  联系生活实际,使用计算器。

  培养同学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67---70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学习名数的改写。

  2.应用知识的迁移,学会单名数和复名数之间的改写。

  3.培养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提高合作探索知识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天鹅吗?你了解天鹅的哪些信息呢?

  出示情境图,学生观察。

  谈话:你从图上了解到哪些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天鹅长大后比出生时体重增加了多少?

  [设计意图]以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引入,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探索新知

  谈话:谁能列出算式?

  学生独立列式,教师板书:10.5千克-200克=

  谈话: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在计算当中遇到了什么困难?

  让学生体会到统一计量单位的必要性。

  谈话:怎么改写成相同的单位呢?和小组内的同学讨论一下。

  学生分小组展开讨论,教师指导。

  谈话:哪个小组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和大家交流一下。

  学生可能会出现两种想法;

  ①把千克改写成克: ② 把克改写成千克

  1千克=1000克 1千克=1000克

  就是把10.5扩大到它的1000倍,将小 就是把200缩小到它的 ,将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 数点向右移动三位。

  10.5千克=10500克 200克=0.2千克

  10500-200=10300克 10.5-0.2=10.3千克

  学生介绍自己的想法,师生予以评价。

  教师总结改写方法。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情境图,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同时引导学生独立探索,合作交流,主动获取新知,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适时小结,帮学生进一步理顺了单名数化单名数的方法。

  三、巩固应用

  1.想一想,填一填。

  自主练习的第4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交流,让学生说一说改写的方法。

  2.比一比,填一填。

  自主练习第3题,学生自己填写,同桌互相检查。

  3.算一算

  自主练习第6题,学生做完后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设计意图]习题的设计,考虑到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发展,既有层次,又有坡度。学生通过这样的练习,由浅入深地巩固新知。

  四、全课小结

  谈话: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主评价意识,在总结的同时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体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课后反思:

  1.重视数学教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教学要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和必需的数学,就必须联系学生生活,使学生感到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数学是生动的、有趣的,而不是单调的、枯燥的.。本节课从开始导入天鹅长大后比出生时体重增加了多少?到后来的练习,都把数学和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对激发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和学好、用好数学的自信心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

  本节课教师通过安排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向学生提供了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仅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而且使学生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营造了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3

  一、教研工作的指导思想:

  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的不断加大,对学生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迫切希望学校能切实加强学校内部管理,加大教研力度,让教学能够更上新台阶。针对理科类的教学活动,它必须在不断的探索中完善,在完善中进步。如何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开发教育资源,事例教育优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必须要求我们不断进取,认真研究,找出方法来改进我们的教学,丰富我们的教学生活。在今春的教研工作中我们准备继续贯彻上级的指导思想,抓紧抓实教研工作。

  二、教研工作的奋斗目标:

  1、贯彻执行学和国家在新形势下的教育方针,结合教育发展规律,以人为本,扎实有效地开展教育研究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空间观念、计算能力和对应用题的分析能力,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3、本着共同提高的原则,多互访、互讲、互听、互评。

  4、积极探索,大胆改革,寻找适合农村地区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切实提高课堂效果。

  5、研究如何快乐的、生动的开展理科教研活动。

  6、通过教研,在课堂教育的授课方式,作业设计,跟踪观察等方面有所成绩。

  7、通过教研活动,力争出现几个优秀课任教师,几份优质教案,几篇优秀教学论文。

  8、通过教研,力争整体提高理科业务素质。

  三、教研工作的方法、措施及日程安排:

  1、由每个班的理科教师分别抓一科目,开展主题试验。

  2、深研课程标准,完善教学方法,力争从备课、作业与其他教育活动中实施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3、坚持小分散、大综合方式,重大的教育难题一起研究,探索,坚持集体备课,坚持写教研、教改月报告。

  4、坚持每月听课制度,巡回开展,要求有讲课、说课、评课材料。

  5、开展互帮活动、互相学习,成立小型学习小组,自主开展教研活动。

  6、拟准备在9月份开展互听课活动,10月份开展专题教育月活动,11月分开展教学大比武,12月份主要开展学生活动,教研教改总结活动。

  总之,我们希望通过努力,锐意进取,在数学这一基础学科的教改活动中取得一点成绩,切实提高教师授课水平,提高学生的素质,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一点微薄之力。

  大纲对本册的教学要求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认识自然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读、写亿以内和亿以上的数,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2.会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3.会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乘一位数,整十数除整十数、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

  4.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知道它们的区别;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能按指定度数画角。

  5.认识垂线、平行线,会用直尺、三角板画垂线和平行线;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6.结合生活情境和探索活动学习图形的有关知识,发展空间观念。

  7.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初步了解运筹的思想,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0.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1.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本册重点、难点分析

  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

  ①教学重点:万级数的读、写法。

  ②教学关键:把个级数的读、写推广到万级。

  第二单元:角的度量。

  ①教学重点:用量角器量角、画指定度数的角。

  ②教学难点:量角的方法。

  ③教学关键;量角器刻度的认识。

  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

  ①教学重点:口算、笔算的方法

  ②教学难点:积的变化规律

  第四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③教学重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④教学难点:垂直线与平行线的画法。

  ③教学关键: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第五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①教学重点: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②教学难点:了解商的变化规律。

  第六单元:统计

  ①教学重点:认识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②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第七单元:数学广角

  ①教学重点: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②教学难点:使学生逐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第八单元:总复习

  ①教学重点:使学生对本学期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并巩固和提高。

  ②教学难点:使学生养成系统整理知识的习惯。

  全册总备

  教材的编写特点:

  这一册实验教材对于教学内容的编排和处理,是以整套实验教材的编写思想、编写原则等为指导,力求使教材的结构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儿童的年龄特征,体现了前几册实验教材同样的风格与特点。所以本册实验教材仍然具有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及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同时,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本实验教材还具有下面几个明显的特点。

  1.优化大数认识的编排结构,突出数学的文化特色,提供丰富素材,培养学生的数感。

  本册实验教材“大数的认识”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极为丰富。它的编排,改变了现行九年义务教育教材把大数的认识分成“亿以内的数”和“亿以上的数”两个单元,分别在四年级上、下两册分散编排的'做法,而是在四年级上册整合成一个单元进行教学。这样的编排,一方面是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抽象思维能力较三年级有了较大的提高,能够接受丰富而系统、逻辑较为严密的数概念内容;另一方面由于知识相对集中,便于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迁移类推获得新知,形成较完整的认知结构。例如,在教学亿以内数的读写时,先在万以内数读写法的基础上教学整万数的读写法,再教学含有两级的数的读写法,以便于学生的迁移类推,同时突出了我国的四位一级的计数规律。

  “大数的认识”单元的编排不仅结构合理,而且内容的安排和素材的选择突出了数学的文化特色,例如通过数字的产生、计算工具的发展史、古代计数方法的介绍等内容,渗透了数学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并相互促进的思想,使学生逐步体会到数学不仅是有用的工具,同时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促进人类的进步;数学是人类共同的文化。

  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数感是认数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本册教材与现行教材相比,加强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结合具体的情境和实际活动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例如,教材设计了地球赤道长度,光传播的速度,一小滴血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数量,地球、太阳的直径,全球总人口数,九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地球陆地、海洋总面积等科普知识和相关的情境,不仅大大丰富了学生对大数的感性经验,也使学生认识到所学数的知识在生活中有广泛应用,同时了解到很多科学知识。教材还设计了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面积最大的六个省份、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面积等有关国情的素材,渗透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保护环境教育。

  2.计算教学内容的编排体现改革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

  四则计算的知识与能力是小学生学习数学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小学阶段计算教学的分量比较重,但是它有着重要的教育价值。通过计算教学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现实的密切联系,体会到数学是解决问题的重要工具,从而感受数学的价值,为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打下基础。本册实验教材有两个单元的计算教学内容──三位数乘两位数和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根据《标准》规定,这些内容是第二学段学生要学习的最为复杂的整数计算知识。本册教材的编排与三年级下册一样,注意体现《标准》中关于计算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在内容编排的顺序、例题的安排、素材的选择等各个方面都采取了新的措施,具有这样几个特点:(1)精心设计教学顺序,加大教学的步子,留给学生更大的探索和思考空间。(例如,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教学,从现行教材的22课时减少为15课时,例题也从16个减少为6个。)(2)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对笔算过程与算理的理解,不出现文字概括形式的计算法则。(3)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4)加强估算教学,使学生掌握估算的方法和策略,体会估算的作用。还要指出的是,与前几册教材相比,这一册教材同样突出地体现了:将计算作为解决问题的一个组成部分进行教学,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计算是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的工具,逐步形成──面对具体问题,先确定是否需要计算,再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口算、估算、笔算等),最后应用计算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样一种思维方法。这样,不仅能使学生较好地理解计算的意义,形成灵活选择计算方法的能力,发展起良好的数感;而且也能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计算教学的每一例题都有现实的问题情境,有些例题展示了多种计算方法;在“整理和复习”中则更为明确地设计为:让学生面对现实中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进一步展示不同的计算方法的适用范围,等等。

  3.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实践与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传统的小学几何教学侧重于常见几何图形的认识和长度、面积、体积的计算,而这些内容的教学对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无论在学习素材方面还是在实践操作方面都显不够。本册实验教材关于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安排了“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两个单元。这两个单元的内容是在第一学段的基础上进行复习、扩展和提高,其中有些图形,如线段、角、平行四边形等,在第一学段已经学习过。但当时的学习是初步的,属于直观的认识。本册教材要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对这些内容加以概括和提高,加深对图形本质特征的认识、对图形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例如,在以前的直观描述直线的基础上,进一步描述直线是无限长的;在以前初步认识线段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线段有两个端点、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使学生较好地理解线段、直线和射线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本册教材空间与图形的内容不仅对学生理解、把握、描述现实空间,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有着重要的价值,而且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素材和探索空间。首先,教材设计了丰富的便于实现与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实验,亲身体验图形的特征和变换的规律,获得关于这些图形的感性经验,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感受几何图形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例如,在学习射线时,学生在夜晚用手电筒透过一个小孔射出一道光线来感受什么是射线;在教学平行四边形时,通过推拉用硬纸条钉成的长方形,进一步体会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其次,教学内容的展开加强了探索性,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例如,在教学线段、直线和射线时,让学生通过探索和交流来认识这些图形的特征和相互之间关系;在教学平行线和垂线时,先让学生在纸上任意画两条直线,通过探索和交流,初步体会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在此基础上引出平行线和垂线的概念。使学生经历了线段、直线和射线,各种角,平行线、垂线、平行四边形等知识的形成过程,加深对这些图形的特点及相互关系的理解。空间与图形教学中丰富多彩的探索活动也为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4.加强统计知识的教学,使学生的统计知识和统计观念得到进一步提升。

  在第一学段的教学中,学生已经学习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用简单的统计图表表示统计的结果,学习了根据统计图表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等。通过这些学习,学生初步经历了用统计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为建立统计观念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本册教材是第二学段的开始,教材一方面注意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学习新的统计知识──了解不同形式的复式条形统计图,使学生认识到本册所学习的统计知识和方法,是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在统计量上进行了成对分类对比,从更高的角度来表达数据、解决问题,进而使学生对统计知识的认识有所提升。另一方面教材继续注意结合实际问题,进一步教学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作出合理的推断。这样就把数据分析与解决问题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统计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逐步形成统计观念。例如,简单的数据分析教学,例1先对某地区不同时期的城乡人口数分别进行统计,再把两个统计图合并,形成一种新的复式条形统计图。接着引导学生对上述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发现该地区近年来人口数和分布变化的规律,并通过结合实际的分析,理解人口数和分布变化的原因:随着经济的发展,乡村人口不断转为城镇人口,因而乡村人口数不断减少,城镇人口数不断增加。让学生经历“运用数据进行推断”的思考过程,体会统计对于事物发展趋势的判断作用。又如,例2后面的“做一做”,让学生通过对甲、乙两个地区1985年以来年降水量数据变化的表示和分析,一方面巩固刚学过的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另一方面学习分析统计图所提供的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发现保护好环境的益处,进一步体会统计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使学生的统计观念得到发展。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参与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知识和能力,而且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进而奠定发展更高素质的基础。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要达到的重要目标之一。本套实验教材总体设想之一是:系统而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尝试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可以理解的简单形式,采用生动有趣的事例呈现出来。据此,在本册教材的“数学广角”单元中,安排了简单的运筹思想的教学。运筹学是一门应用数学学科,它在管理、城市规划、军事、工业等各个领域有着大量应用。这一数学思想的引入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良好的素材。

  用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解决问题教学在数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既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过程,又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本册教材作为第二学段的第一册,仍然注意将解决问题的教学融合于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中,通过各部分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能力。同时在“数学广角”单元以及数学实践活动中,加强了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和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教学,使学生逐步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册“数学广角”的教学,一方面让学生初步接触运筹思想,另一方面让学生学习用数学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活动,初步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的奇妙与作用,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逐步形成有序地、严密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同时使他们逐步形成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与欲望,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1亿有多大?”和“你寄过贺卡吗?”两个数学实践活动,则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动手实践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四年级的小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自然与社会现象有了一定的好奇心。此时需要教育者进行有目的的启发与引导,把孩子的好奇心转变为求知欲,逐步形成稳定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会用数学的信心。本册实验教材不仅内容涉及数学教学内容的各个领域,为学生探索奇妙的数学世界提供了丰富素材,而且注意结合教学内容安排了许多体现数学文化的阅读材料、数学史实等,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丰富多彩、充满魅力。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

  (1)提供丰富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素材。

  考虑到学生年龄的增长、视野的扩大等因素,实验教材注意选择内容更广阔、内涵更丰富的教学素材,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例如,第一单元的主题图,在提供几个省、市、自治区人口数的同时,选取了最能反映6个地区特点、形象的图片,渗透了有关地理、文化和国情知识;练习中还安排了天安门广场和故宫的面积、万里长城的长度、我国主要农产品的产量等素材;数学综合应用“你寄过贺卡吗?”介绍了寄贺卡会消耗大量的木材的等知识。为教师结合教学渗透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环境保护等教育提供了丰富而适合的素材。

  (2)注意反映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数学的文化价值。

  与前几册实验教材一样,本册教材仍然注意采用阅读材料的形式,结合教学内容编排一些有关的数学史料,丰富学生对数学发展的整体认识,培养学生探索数学、学习数学的兴趣与欲望。本册教材除了在正文中介绍有关数和计算工具的产生和发展历史外,还安排了6个“你知道吗?”1个“阅读资料”2个“数学游戏”等板块。介绍了数字、数和计算工具的发明发展史、古代劳动人民的记数方法和计算方法等。这些内容不仅可以使学生对数学本身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励他们扩充知识面和进一步探索研究的欲望,而且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3)通过自主探索的活动,让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

  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本册教材设计了很多需要学生自主探索的活动,例如,数学应用活动“1亿有多大?”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找出标准感受1亿的大小;第77页的“数学游戏”──神奇的莫比乌斯带,要求学生理解并学会自己制作莫比乌斯带,体会它的神奇;积的变化规律的教学、笔算除法中“试商”的教学等,加强了探索性和开放性,等等。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应用数学知识,进行自主探索的实践,并通过这些活动获得自己成功、能力增强等良好体验,从而逐步增进学好数学、会用数学的信心。

  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认识自然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读、写亿以内和亿以上的数,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2.会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3.会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乘一位数,整十数除整十数、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

  4.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知道它们的区别;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能按指定度数画角。

  5.认识垂线、平行线,会用直尺、三角板画垂线和平行线;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6.结合生活情境和探索活动学习图形的有关知识,发展空间观念。

  7.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初步了解运筹的思想,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0.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1.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本册重点、难点分析:

  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

  ①教学重点:万级数的读、写法。

  ②教学关键:把个级数的读、写推广到万级。

  第二单元:角的度量。

  ①教学重点:用量角器量角、画指定度数的角。

  ②教学难点:量角的方法。

  ③教学关键;量角器刻度的认识。

  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

  ①教学重点:口算、笔算的方法

  ②教学难点:积的变化规律

  第四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①教学重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②教学难点:垂直线与平行线的画法。

  ③教学关键: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第五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①教学重点: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②教学难点:了解商的变化规律。

  第六单元:统计

  ①教学重点:认识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②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第七单元:数学广角

  ①教学重点: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②教学难点:使学生逐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第八单元:总复习

  ①教学重点:使学生对本学期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并巩固和提高。

  ②教学难点:使学生养成系统整理知识的习惯。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4

  教学目标:

  (1﹚理解物体位置的相对关系,并能分别描述物体相对关系。

  ﹙2﹚会根据描述,画出具体的路线示意图。

  ﹙3﹚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动手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物体位置的相对关系。

  2.画具体的路线示意图。

  教学准备:

  自制幻灯片、直尺、量角器、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请两个同学根据方向说一说自己和身边同学的位置关系。

  (2)教师引入课题并板书:位置与方向﹙二﹚

  二、探究新知

  (一)、出示例3左图幻灯片1北京和上海两地相距1067千米。引导学生观察,你能在图中找到上海和北京的位置吗?说一说这两城市的位置关系,组织学生讨论:

  1、问题一:上海在北京的什么方向上?这时以哪地为参照物?﹙出示幻灯片2)

  (1)组织学生讨论,并用量角器量一量,再同桌相互说一说。

  (2)组织学生汇报本组讨论、测量结果,其他组评价。要求学生汇报时句子说完整,意思表达清楚。

  (3)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幻灯片3

  小结:上海在北京的南偏东30°的方向约1067千米处,这时以北京为参照物。

  2、问题二:北京在上海的什么方向上?这时又以哪地为参照物?﹙出示幻灯片4)

  (1)组织学生讨论,并用量角器量一量,再同桌相互说一说。

  (2)组织学生汇报本组讨论、测结果,其他组评价。

  (3)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幻灯片5小结:北京在上海的北偏西30°的方向上约1067千米处,这时以上海为参照物。

  (4)引导学生把问题二和问题一作比较,讨论两问题不同之处?

  学生汇报两问题的区别:参照物选择不同,两物体位置关系就不一样。

  (5)教师:两物体的位置关系是相对的,方向刚好相反,但距离是一样的。

  3、巩固训练:教材第22页“做一做”,出示幻灯片6,组织学生先观察题目再说一说这两同学的位置关系。教师根据学生描述相机出示幻灯片7、8

  (二)、教学例4:出示例4的路线图,幻灯片9根据路线图,说一说每段所走的方向和路程。

  (1)组织学生讨论:从图中你能得知哪些信息?

  (2)组织学生思考,并汇报如:方向标,表示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比例尺,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50米;有3段赛程;……

  (3)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量出每段赛程所走的方向角以及路程,并相互说一说所走的路线。

  (4)分组汇报各赛程的方向和路程,要求汇报时语言要表达完整。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相机出示幻灯片10(从起点出发沿着东偏北45°方向行200米到达1号站点。)11(从1号站点出发沿着西偏北30°方向行150米到达2号站点处。)12(从2号站点出发沿着西偏南40°方向行250米到达终点。)

  课堂练习:

  (1)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组织学生讨论画路线示意图,先要确定什么?

  (3)引导学生明确先要确定方向标、1厘米代表多少米、出发的.位置等。

  (4)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合作完成,由小组内的一名学生描述自己确定的那条路线路,其他学生按这名同学的描述绘制路线图,再小组内讨论每个人绘制的路线图是否清楚、准确,并加以修改和完成。

  (5)展示各小组画的路线示意图,全班评价。

  课堂小结:

  位置与方向的知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好位置与方向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

  作业安排:教材第23页“做一做”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简单的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结构,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在的表格中制作简单的折线统计图。2.让学生体会统计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及作用,能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或预测,体会统计是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发展统计观念。3.使学生乐于参与统计活动,在活动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掌握用简单的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方法。根据标尺确定表示数据的点。

  课前准备

  小黑板、学具卡片

  教学活动

  一、揭示课题

  1.出示书本例题图片。谈话:你知道这两个同学在干什么吗?(观测气温)我们学校气象小组的同学将他们在5月21日这一天观测到的气温情况记录成表。屏示统计表:深圳市5月21日白天室外气温情况统计表(略)

  2.分析统计表。谈话:你能从这张统计表中了解到哪些信息?对学生意见的预设:早上7。点到晚上7点,每2小时观测一次,共7次;各个时间的气温情况;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

  3.揭示课题。教师边出示统计图边说:为了更便于分析;后来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还将这些数据绘制成了一张统计图深圳地区5月21日.白天室外气温情况统计图谈话:你知道这是一张什么统计图吗?(预测学生能说到是折线统计图,如果学生不知遭,可由教师揭示)教师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二、合作探究

  1.探究特征,感悟优点。谈话.刚才我僻在统计表中了解的信息在这张折线统计图上都能找到吗?(能)那他们为什么还要将数据制成这样的折线统计图呢?(学生可能说到:容易分析气温的变化情况)原来如此,你还能从这张统计图上一目了然地看到哪些信息?(温度变化情况、最高最低气温、早晚温度低中午温度高、各时间段内温度上升或下降的趋势)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追问;你能从图上看出哪段时间气温上升(下降)得最快哪段时间气温上升(下降1)得最慢吗?.请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加以指导,学生可能会说到比较相差数或看折线的上升或下降幅度。谈话:那你认为就分析气温变化的情况来说,用统计表好些还是用折线统计图好些?为什么?

  2.联系生活举例。.你有没有在其他地方见过类似这样的图?(学生应该在生活中见到过折线统计图.,如病人的心电图、股票分析图等,根据学生的介绍可出示相关图片加深印象)教师折线统计图的优点:不但能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3.了解结构。谈话:既然折线统计图能反映数据的变化情况,那我们是否需要了解一下它的结构呢?

  看了图,你知道一张完整的折线统计图应该由哪些部分组成,在制作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再全班交流,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并相应介绍折线统计图各部分的名称,在介绍各部分名称时明确其作用以及画图时的注意点:(1)横轴:一般用于标明时间的前后,每个时间段都要平均分;(2)纵轴:标明数据,单位长度表示的数据大小要_致,一般最高数据比统计到的最高数据稍高一些(和条形统计图相同);(3)描点、连线:要找准数据,看清横轴、纵轴进行描点。当的数据与纵轴上的数据没有直接对应时,要把纵轴上相应的一小段平均分后再找点;在点与点之间连线时不能漏掉或连错。(4)标注数据:在所描的点的上边或下边写上数据,不要写在折线上。(5)填写制表日期。

  三、制作统计图

  谈话:事先我们一起收集了这几年中我们班同学家庭拥有计算机的情况,并制成了统计表,谁来介绍一下。(学生利用事先制成的统计表介绍数据)如果将它制作成折线统计图,你有信心完成吗?学生独立在练习纸上尝试练习。、教师指名展示制成的统计图,同学互相并改正,重点关注所描的点的位置与纵轴上的标尺是否对应。,统计分析:从这张统计图上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对学生发表的意见的预设:每年度的数据;变化情况;哪两年间上升得最快等等。谈话:你能预测今后几年中我们班同学家庭拥有计算机的情况吗?(可能逐渐稳定,也可能还有上升空间,但上升的空间不是非常大)比较折线统计图和统计表,你有什么想法?(折线统计图不但和统计表一样可以反映数据的多少,并且比较易于反映几年中本班同学家庭计算机拥有量的变化情况:持续上升,没有下降)

  四、综合运用

  1.统计心跳情况。谈话:同学们都喜欢运动吧,你有没有注意过运动前后咱们的心跳情况?谁能说说?这里有一幅折线统计图,反映了一个小朋友在跳绳前后的心跳统计情况,我们一看。出示下图,从这张图上,你可以知道些什么?或者你有什么问题想考考大家吗?(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或相互问答)你能预测再往后几分钟小红的心跳情况吗?(趋于稳定,不会一直下降,因为小朋友的心跳稳定在每分80~90次左右)

  2.统计身高。谈话:除了刚才我们讨论的这些情况外,还有很多数据比较适合用折线统计图来统计分析。比如我们同学的身高情况。课前我们一起收集了自己每学期期末时的身高情况,让我们一起来试着将它也制成折线统计图,看看我们的身高增长趋势如何。学生独立将自己的身高数据制成折线统计图,并在小组内交流,说说自己的身高增长情况,再和小组内的同学进行比较,说说能从图上发现什么。

  对学生意见的预设和对策:(1)每个人的身高都在增长,增长的情况各不相同,但大致的增长趋势是相同的。(2)这份统计图和其他的统计图有明显区别,底部从0到110这一段用了折线和虚线。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表示。指导学生发现最低身高数据在110以上,省略O到110这段数据可以使110~145厘米之间的每一段放大,使数据的增减变化情况更明显,而且使统计图更美观。

  3.分析判断。我市人民商场服装部就去年衬衫和毛衣的销售情况作了一些统计,你能从中知道这两张图各表示什么服装的销售情况吗谈话:两种衣服销售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有什么不同?你会作出怎样的判断?小组讨论后指名回答。(上图为衬衫销售情况,下图为毛衣销售情况)教师:有了形象直观的折线统计图,更便于我们对一些情况的分析和了解。

  4.教学“你知道吗”。让学生阅读“你知道吗”的内容提问:通过阅读你知道了什么?你认为这幅统计图是什么统计图?(既是不完整的条形统计图,又有折线统计图的成分)它有什么优点?(简明、生动、形象,给人的印象深刻)

  五、课堂提问: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掌握了什么本领?用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有什么优点?制作折线统计图时要特别注意什么?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四年级下册教案数学11-24

小学数学下册教案12-27

小学数学下册教案11-15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01-15

四年级下册数学的教案02-25

四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案02-26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经典)05-30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4-25

教案(四年级数学下册)04-24

四年级苏教版数学下册教案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