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2024-06-27 07:42:26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三年级数学教案通用(1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年级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三年级数学教案通用(15篇)

三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书本P23-25整合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掌握运用“四舍”的方法把除数看成整十数来试商.

  (二)使学生初步掌握调商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除数个位上的数用“四舍”法看作整十数试商的两位数除法.

  难点:初步掌握调商的方法.

  一、复习准备:

  1、口算:32×4= 17×3= 18×4= 29×5= 63×3=

  目的:

  (1)口算时要从个位乘起

  (2)注意进位

  2、说说下面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1)20×()< 84 (3)50×( )< 420

  (2)40×( )< 310 (4)70×( )< 628

  目的.:通过说说怎样想的?生:想84里有几个20?算8÷2商4

  复习首位试商的方法。

  3、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或“<”

  54×8( )430 29×4( )120

  72×4( )280 43×6( )260

  二、比较、探究

  (一)第一种情况:看小

  1、列竖式计算:

  (1)296÷30=

  (2)296÷20=

  目的:通过竖式计算,比较不同点。复习除法方法: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用被除数的前两位去除,够除的,商就写在第二位上,不够除的,就用被除数的前三位除,商就写在第三位上。

  做除法确定商的位置:想商的最高位在哪一位,商是几位数?

  (2)确定商是几?窍门:首位试商

  2、引入:改变296÷30为296÷32

  小组学习:讨论试商时我们可以怎样想?

  生:

  (1)前两位不够除,看前三位,商在个位,商是一位数。

  (2)想29÷3

  师:为什么这样想呢?对,我们在试商时又要看十位上的数,又要看个位上的数,比较麻烦,因此我们把32看成30。也就是首位试商。

  3、练一练:

  (1)下列各题中,可以把除数看成几十来试商,商是几?

  生:看成20,想5除以2商2

  (2)完整计算第2题

  (二)第二种情况:看大

  1、想一想:296÷39该怎样看?怎样想呢?

  2、试一试:1人板演,其余做在本子上。

  3、练一练:268÷58

  (三)将方法一般化:

  师:我们在试商时一般情况下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但也不是绝对的,要根据题目实际情况仔细计算。

  思考:155÷52可以怎样看?怎样想?发现了什么问题?

  三、练习巩固

  1、不用竖式计算,很快说出下面各题商是几?

  2、学校买来160盆花,放在大礼堂28盆。剩下的花分给22个班,平均每班分到几盆?

  四、总结:今天学到了什么本领?

  五、作业:书本P23(4道题)

  练习册:P18

  课后反思:

三年级数学教案2

  (一)教材说明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对数的认识的一次重要拓展,它与整数相比,在意义、书写形式、计数单位、计算法则等方面有某些相同的地方,但也有一定的差异。这里是学习小数的初步认识,教材中出现的这些小数的小数部分都只有1—2位,小数的计算也只涉及一位小数的加减。

  (二)教材的编写特点

  1。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经历多样化的认识过程,突出对小数的初步认识。

  2、充分利用现实生活题材,加强小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3、结合小数的初步认识安排数学文化,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学习小数的积极性。

  (三)教学提示

  1、突出小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的`联系,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小数。

  2、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商品价格认识小数。

  3、激励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学生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4、重视整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在小数加减法中的迁移。

  (四)各节教材内容分析和教学建议

  小数的初步认识

  本节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小数,教材安排了4个例题、2个课堂活动和1个练习。

  例1:结合商品重量认识一位小数,让学生感受到小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初步会读一位小数。

  例2:结合商品价格认识两位小数。既要会读小数,也要能理解用小数表示的商品价格的实际意义,并在例1、例2学习的基础上用描述的方式揭示小数的概念,让学生初步获得对小数的感性认识。

  例3:结合量身高学习用小数表示长度,借助已有的1m=100cm这些认知经验,经历将厘米转化成米并用小数表示的探索过程。

  例4:结合分母是10、100的分数来认识小数,一方面是沟通分数与小数之间的联系,为认识小数提供更丰富的题材;另一方面,通过把分母是10、100的分数用小数表示,为今后学习理解小数的意义作准备。

  例5与例4具有密切的联系,学生在初步明确了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两位小数表示的基础上,让学生同时用分数、小数去表示正方形方格中阴影部分的面积,进一步沟通十进分数与小数间的联系,促进学生对小数的认识。

  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本节教材安排了2个例题,1个课堂活动和一个练习,并且只涉及一位小数相加减。教材在编排时,充分考虑了数学知识的这些内在联系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力求引导学生在原有认知基础上进行自主探索,初步理解一位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例1:是学习一位小数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教学的重点是怎样列竖式进行计算。教材引导学生按照整数加减法中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的道理列出竖式计算,这样充分利用整数的有关知识来学习小数加减法。

  例2:学习一位小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它是在例1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一位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教材通过“十分位上不够减,怎么办?”和“十分位上的数相加满10,怎么办?”这两个问题,突出本例题学习的的重点和关键。此外,教材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相同点和计算时要注意的问题,去理解并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

三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P70~71的内容

  教材简析:这部分内容教学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教材首先提供了小学生在400米的跑道上进行长跑的场景,从中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习新的计算内容。安排上,先通过例题教学不进位的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再通过“试一试”让学生自主完成需要进位的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口算整百数乘一位数的算法的过程,会口算整百数乘一位数。

  2、在具体情境中应用数学方法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探索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具准备:情景图。

  学具准备:每人一份猫捉老鼠的口算题,同桌两人一份抽卡片的口算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师:同学们今天有两位小朋友要到我们班级和大家一起学习、游戏,欢迎吗?

  生:欢迎

  师:掌声有请两位小朋友

  2、出示例题图。

  3、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从图中你知道哪些信息?(搜集信息,指名学生口答)

  4、问:那么你们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的提问可能有:(1)男孩子跑了多少米?(2)女孩跑了多少米?(3)谁跑得多?(4)男孩比女孩多跑多少米?(5)……

  5、师:同学们提的问题真多,今天我们就来研究(1)男孩子跑了多少米?(2)女孩跑了多少米?这两个问题。谁来说说女孩跑了多少米?该怎样列式?

  6、学生口答,教师板书:400×2,师: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并板书课题: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设计理念:“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这一环节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生成中研究探索数学问题,这既培养了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又为学生的学习探索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探索400×2的计算方法

  (1)师:请同学们先想一想怎样计算400×2,再在小组里说一说。

  (2)在班内交流

  师:谁来说说你们小组是怎样计算的?

  学生说出算法,教师板书。

  学生的算法可能有以下几种:

  方法一:用加法算400+400=800(米),方法二:按照数的组成去想,4个百乘2得8个百,8个百是800,方法三:因为4×2=8,所以400×2=800。

  提问:你喜欢哪一种方法算?为什么?把你喜欢的方法告诉大家。(指名同学回答,好多同学将会是喜欢用第二和第三种算法,因为简单)

  2、尝试解决“小男孩跑了多少米?”

  (1)提问:“小男孩跑了多少米?”怎样列式?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400×3

  (2)用你自已喜欢的方法先算一算,再告诉你的同桌你是怎样算的?

  (3)班内交流:4个百乘3得12个百,12个百是1200。

  提问:为什么不用第一种方法算?(第一种方法比较麻烦)

  3、小结方法:整百数乘一位数,用几个百乘几,得几个百就是几百,得几十几个百就是几千几百

  设计理念:课堂教学的生命力集中体现在学生主体对知识的建构上,让学生自主探究算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主选择,合作交流,真正体现了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观察每一组题的.特点,再比较算法上的联系,然后让学生口算在书本上,最后指名口答,说说你是怎样算的,从而更深一步理解算法。

  2、游戏练习

  师:同学们老鼠最大的本领是什么?

  生:捉老鼠

  师:那我们一块儿来玩猫捉老鼠的游戏,看看你的猫能不能捉住老鼠。完成下面的练习:

  100×2

  4×700

  10×2 300×2 500×9

  4×21 32×3

  400×6

  4×200

  800×5

  设计理念:计算题的练习是很枯燥的,如果单一练习,学生就会感到无聊,甚至不想学,而学生又是非常喜欢做游戏的,这样设计就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3、应用题练习

  师:小猫的本领真大,把老鼠都捉住了,猫妈妈为了庆祝这一喜事,答应了小猫的要求,去文具店买打印纸,他们来到商店,发现打印纸的种类很多,(如下图)如果你是小猫,准备买哪种纸,买几包,算一算一共有多少张?

  先在小组里说说,再班内交流

  4、抽卡片游戏

  师:小猫买到了打印纸高高兴兴地回家了,一回到家,就要求猫妈妈给他出题,然后和妈妈一会儿玩抽卡片游戏,先由妈妈拿卡片,小猫抽,抽到哪一张就算哪一张,猫妈妈负责检查小猫有没有算错,小猫抽完了,再交换,你们想不想和他们一起玩抽卡片游戏?

  生:想

  师:拿出你们的卡片玩吧!

  学生练习,老师巡视,并作指导

  (同桌两人有12张小卡片,每一张上都有一题口算题,题目分别是:800×5 800×4 800×3 900×5 700×5 700×4 700×3 600×4 600×8 400×6 300×3 200×4

  设计理念:新课标中指出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在交流中体会数学不再是单调重复的数字和计算,而是一门具充满趣味性的课。

  5、开放题练习

  师:小猫觉得这些题目太简单了,要猫妈妈出一些难一点的题目。你们想挑战这些题目吗?

  生:想

  师:请接受挑战

  开放题:从下面的数中选出两个数组成一题你可以解决的乘法口算题,比一比谁的多

  100 200 300 40 600 800 3 4 8

  学生先在小组里说,然后在班上交流

  学生口答算式教师板书算式

  6、课堂作业

  师:同学们真是很棒的,一下子说了这么多,那么这些算式,你们会算吗?

  把黑刚才你所组成的算式写在作业本上并计算答案。

  设计理念:这是一题开放题的练习,有利于学生灵活地掌握知识,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四、课堂小结,结束全课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三年级数学教案4

  在几何中,长方形(又称矩形)定义为四个内角相等的四边形,即是说所有内角均为直角。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长方形的周长,我们来看看下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长方形面,使学生初步理解由面组成体的意义;使学生在认识长方形面、掌握长方形特征的基础上,通过操作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意义,会求长方形的周长。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2.过程与方法: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提出问题,通过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发现规律,主动他就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能初步应用长方形的计算公式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教学重点:理解长方形周长的意义,会求长方形的周长。

  教学难点:

  长方形周长的推导过程。

  教具准备:

  钉子板 活动记录单学具准备:带有长方形的盒子,钉子板学具,米尺

  教学过程:

  一、 联系生活,引入新课上节课,老师给大家留了个作业。

  让同学们观察周围的物体,看哪些物体上有长方形,并量出他的长与宽,你们搜集到了吗?(搜集到了)都搜集到什么?学生汇报自己收集到的长方形并说出它的长和宽。还有很多,是吗?(是 )好了,同学们,看得出来,你们都是细心观察的好孩子。同学们搜集到了这么多的长方形,看来,长方形在生活中到处可见,数学啊就在我们身边,对吗?这么多的长方形,它们的大小一样吗?举起你手中的物体,师选出两个大小不一样的带有长方形的盒子,让学生到前面来。这两个长方形哪个大?哪个小?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指的是什么呢?谁能上前面来指给大家看看?那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呢?它们的周长一样长吗?谁能看出这两个长方形,哪个周长长一些?你是怎么知道的?可见长方形的周长是由它的长和宽决定的,长方形的周长和它的长、宽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的周长。师板书课题:长方形的周长

  二、 动手操作,探索新知大家手中都有一个钉子板学具,你能在上面围出任意的一个长方形,并求出它的周长吗?

  好,听好活动要求:每人先任意围出一个长方形,然后由组长领着,选出你们最喜欢的几个长方形填到报告单中,并求出每个长方形的周长,重点要想想:你是怎么知道它的周长的?活动中要注意分工合作。听明白了吗?那我们开始吧!老师巡视指导学生活动汇报操作情况老师看到了,同学们在活动中合作的'非常好,哪个小组愿意第一个来汇报?想来几人来几人。其他小组也来汇报。老师在每个小组的汇报单中画出他们用的不同方法:哪中方法是最简单的?(长与宽的和乘2是最简单的)你们同意吗?所以我们常用长与宽的和乘2来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师板书: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怎么求长方形的周长?在小组里说一说,再汇报说。那么,如果知道了长和宽,我们能求出长方形的周长吗?

  三、巩固新知,应用实践

  1、基础练习题:看图算出长方形的周长

  2、实践题:在我们的身边也有长方形,比如:我恶魔内数学书的封面,还有什么?学生举例你最想知道哪个长方形的周长,一会你就去找一找,然后量一量算一算吧。学生汇报自己的实际测量情况。在实际测量中,我们难免会出现误差,因此在测量中我们要力求准确,减少误差。

  3发散拓展题:请同学们看老师在钉子板上围图形,你也能围出支援的图形吗?试一试,并切除这个图形的周长。

  四、全课总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三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

  2.通过进位乘法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敢于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勇气。

  案例片段:

  重点评议笔算方法:

  师:刚才小朋友能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解决了今天的新问题,并且能正确解决乘的过程中的进位问题,你们真棒。

  师:下面我们来检查一下刚才的竖式过程。第一步算的是什么?是怎样算的?个位满十怎么办?

  生:我的第一步是19乘以9;

  生:刚才我的第一步是用19去乘第二个因素的个位9;

  生:不对,19×9是用9去乘19的每一位,积的末位要和个位要和个位对齐,表示9个19是171,个位满80向十位进8。

  师:很不错。那第二步算的是什么?你又是怎样算的?

  生1:我的第二步是19乘1得19;

  生2:我认为应该是用十位1去乘19的每一位。

  师:十位1×9代表什么?应写在什么位上?

  生:十位1×9代表9个十,9应写在十位上。

  师:那第二个积你们写19,实际是多少?

  生:实际上是19个十。只要在百位和十位写19就可以了。

  师:真的很不错。那我们的第三步又是算什么呢?

  生:第三步就是把两个加起来;

  生:第三步是把刚才乘的积171和190合起来。

  具体教案可以参考教师用书。

三年级数学教案6

  学习目标:

  1.通过收集和欣赏各类交通标志,体会对称与不对的的区别,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2.通过设计校园交通标志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审美意识。

  3.在设计校园交通标志的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体会数学与艺术、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轴对称在图案设计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吴老师收到了一份海报,谁来给大家读读?

  学生读海报

  师:嗯,你读得真清晰!请坐。

  师:这一节课,就请同学们来当小小设计师

  我们的活动任务是:设计校园交通标志

  而且,要和什么有关?

  生:人车分流

  师:好,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

  二、回顾复习

  师:在上一节课,我们进行了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和分享资料。

  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

  师:你认识这些交通标志吗?它们用到了哪些数学知识?

  学生欣赏交通标志

  师:你真会发现!

  这些交通标志有什么作用吗?

  生:提醒我们注意安全

  师:你总结得可真好!

  三、解决问题,体验新知

  师:在“人车分流”活动中,哪些地方需要交通标志呢?

  小组讨论一下

  生:校门口、操场……

  师:同学们考虑得真周到!有些地方吴老师都没想到。

  师:如何设计出一个与“人车分流”有关的校园交通标志呢?

  小组讨论一下。

  生:突出主题;用到轴对称图形

  师:同学们的想法真不错!

  四、小组活动,分享交流

  师:小组活动之前,吴老师这里有几点要求:

  学生分组读活动要求

  师:对于这个活动要求,你有什么疑问吗?

  吴老师这里有一点提醒:活动时间有限,一定要合理分配。当音乐响起的时候,活动开始,当音乐停止的时候,不管你是否完成,都停下来,分享的时间就要到了。

  师:听清楚要求的孩子请坐端正。

  好,各组开始

  师:音乐停止了,分享的时间到了,给你5秒钟的时间,整理自己的桌面,同时,各小组上交你的作品。

  师:你们的作品真漂亮!谁愿意分享给大家?

  师:听了你们的分享,吴老师觉得大家真了不起!

  五、收获体会,总结全课

  师:在设计“人车分流”交通标志中,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主说收获

  师:学有所得,就是会学习的孩子。请拿出自我评价表,给自己的表现打个分吧。

  师:这节课,同学们的表现真精彩!有了这些交通标志,咱们学校会更加秩序井然!探究,让数学更好玩!

三年级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提出并解决有关问题,理解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末尾商0的道理,掌握商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2、在探索计算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及合作能力。

  3、经历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感受数学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过程:

  活动一:

  师:出示上节课学生提出的两个问题:“平均每分钟生产多少瓶干红葡萄酒?”“平均每分钟生产多少瓶干白葡萄酒?”

  师: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列出算式]

  师板书:420÷3

  问: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在小组中想办法解决一下。

  学生分小组合作,教师要巡回指导,及时掌握情况。

  师:哪一个小组交流一下你们的做法?

  学生可能出现的做法:

  1、分学具;2、先估算的;3、用竖式计算的。

  师:当用十位上的2除以4不够商1时,可以在十位上商0。

  学生写的竖式会有两种情况:

  师板书:

  师肯定两种写法,选取最佳的写法。

  活动二:

  师:我们再来看第二个问题。这个问题怎样解决,该怎样算呢?同学们有信心自己解决吗?

  做完后全班交流,着重让学生说一说个位上2除以6时该商几?

  活动三:

  师:我们今天学到的知识有什么特点?

  学生进行观察总结。

  活动四:巩固应用

  1、做课本41页第三题巩固除法的基本练习题目。可以抽生板演。

  目的是以此来提高除法计算的准确性。

  2、第四题是一道解决现实问题的题目。练习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平均每天看50页能不能按期归还,为什么?让学生明白计算结果与解决现实问题的关系,学会灵活思考问题。

  3、小测验:第六、七、八题。

三年级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直观认识正方形连成的多连块。

  2、动手实践用正方形拼组各种平面图形。

  过程与方法:在小组合作过程中,通过操作探究,探索多连块的组合规律,培养学生归纳、推理能力。

  情感与态度:在交流合作中体验合作的愉悦,成功的快乐。

  教学准备:

  相应的学具:若干个正方形:“一连块--四连块”的所有图形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一个小正方形。问:这是什么图形?正方形的特征是什么?

  (正方形4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

  媒体演示:看!小丁丁、小胖、小亚、小巧等同学用这些大小相同的正方形正在拼图,组成了一个个有趣的图形。

  (让学生各抒己见,说说他们分别用了几个大小相同的.正方形,拼成了怎样的图形?)

  揭示课题:正方形组成的图形

  [说明:借助媒体情境,展示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

  二、学习探索

  1、认识多连块。

  (1)介绍:1个正方形就是1个一连块。

  (2)出示:两个同样大小正方形,问:你能用它们拼合成怎样的图形?

  可能拼出 或 的图形。

  师:像这样两个同样大小正方形拼合成的图形就是两连块。

  问:两个正方形可以拼成几个两连块?(教师应指出这两种拼法其实是没有差别的,因为相互可以通过一次旋转得到。所以可以拼成一个两连块。)

  (3)如果有3个同样大小正方形拼合成的图形就是?(三连块)4个呢?5个呢?

  (让学生找一找多媒体情境中的三连块和四连块。)

  小结:在数学王国里我们常把像这样用几个同样大小相互拼合而成的新图形叫做多连块。

  [借助直观演示,让学生感知三连块和四连块的含义,从而抽象多连块

  的定义。]

  2、探究多连块的不同形状。

  请学生小组合作拼一拼不同形状的三连块、四连块甚至依据班级实际还可以拼出五连块各有几个?

  引导学生从两连块推导出三连块,从三连块推导出四连块

  从四连块推导出五连块:

  通过操作探究,探索多连块的组合规律。

  汇报板书: 多连块

  (可以借助英文字母TVIUWXYZLPF直观形象记忆其中的11种)

  [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多连块的不同形状,借助形象记忆,充分挖掘学生的想象力。]

  三、利用多连块拼出几何图形

  拼出2×4的长方形。

  (1)出示:书上小亚用多连块摆成的2×4的长方形。

  瞧!小亚也学会用正方形组成了多连块,她还巧妙的将它们进行了组合,又变成了一个新图形。请看她又用这些多连块组合成了什么图形?(长方形)

  师:这个长方形横向有几个正方形?纵向又有几个正方形?

  (这个长方形横向有4个正方形,纵向有2个正方形。)

  师:我们把这样的长方形叫做2×4的长方形或4×2的长方形

  (2)出示一个2×4的白色长方形。你们能用多连块把它填满颜色吗?(学生自己操作,集体反馈。)

  (3)用各种多连块摆出3×5的长方形。(引导学生用不同的多连块多摆几次。)

  (4)请学生尝试用多连块摆一个4×4正方形,并且汇报交流。(有困难的学生可以模仿书上小巧的样子,学着拼一拼。)

  [学生在多媒体情境的引导下,直观感知多连块拼成的长方形。并通过亲自实践,尝试用多连块拼规定大小的正方形、长方形。]

  四、拓展提高

  只能用同一种四连块拼一个4×4的正方形,如图:

  想一想其中有哪几种是可以的?

  (1) ( )

  (2) ( )

  (3) ( )

  (4) ( )

  五、全课总结。

三年级数学教案9

  一、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本单元的知识是学生在一、二年级已经学习了认识钟表,了解时、分、秒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而且对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具有常识性,虽然在课堂上没有系统学过,但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已有很多经验。因此,根据以上情况我对本单元的知识内容作了一个调查性的小测,测试情况如下:优良率达86%,并且对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具有常识性认识;有24%的学生不合格,其中对钟表的知识掌握差的占20%,有14%的学生没有对有关年月日和时分秒的知识具有常识性认识。由本次测试可见本年级的学生的中下面较大,因此根据本班级情况本人设计了本单元的教学计划为10个课时,并在结束本单元新授课后,紧接着进行综合测试,及时反馈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以便进行查漏补缺。

  二、单元教学目标

  1、认识年、月、日,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

  2、了解平年、闰年的有关知识,能判断平年和闰年。

  3、会看日历,能从日历中找到有关的信息;

  4、认识24时记时法,体会引入24时记时法的必要性。

  三、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

  已学过的相关内容:

  一年级

  ●认识钟表

  二年级下

  ●认识时、分、秒

  ●体验时间的长短

  ----------->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认识年、月、日

  ●认识平年、闰年

  ●认识24时计时法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掌握有关年月日的知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认识24时记时法。

  难点:

  1、能够对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所表示的时刻进行相互换算。

  2、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会推算出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所经过的时间。

  五、单元评价要点

  1、知道年、月、日之间的关系,会判断平年和闰年,会看日历,能从日历中找到有关信息。

  2、能根据日历进行在关日期的简单推算。

  3、了解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所表示时刻之间的关系,能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计算出经过的时间(可以不列出算式)

三年级数学教案10

  一、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11-12页例6、例7。

  二、 教学准备

  学生了解自身体重

  三、 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本节课的重点与关键是让学生建立1吨的物质概念。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可利用主题画创设问题情境。围绕“能否同时过桥”引导学生开展讨论,让学生迫切想知道1吨有多重。然后通过体验、计算、感悟1吨的重量,并联系身边物体的质量,形成感知。同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力求展现学生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据此,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 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吨的物质概念,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的换算;

  2、 通过体验、观察、比较、猜测等活动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估测意识与能力,能在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相应的问题;

  3、 通过主题画问题的解决,并联系生活,使学生树立安全意识。

  四、 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 猜体重

  (1) 你知道质量的单位有哪些吗?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2) 你估计老师的体重是多少?你是怎么估的?

  2、 创设情景(出示主题画)

  你们看谁来了?这天阳光明媚,牛大哥、熊大哥、马大哥和鹿老弟相约去游玩,走着走着,他们来到一条小河边。你们看,他们在讨论什么呢?他们遇到什么麻烦了吗?

  学生:马大哥要大家一起过桥,但桥边有个牌子写着“限重1吨”,他们不知道1吨有多重,大家能同时过桥吗?

  3、提出问题

  老师:你认为他们能同时过桥吗?你是怎么想的?小组讨论

  (学生有的认为行;有的认为不行,桥可能会断掉。)

  师:从哪看出桥可能会断掉?

  生:因为桥边写着“限重1吨”。

  师:“限重1吨”是什么意思呢?

  生:“限重1吨”就是不能超过1吨的意思。超过1吨就会断掉。

  师:那1吨又是多重呢?(学生茫然)

  师:看来要知道大家能否同时过桥,首先要知道1吨有多重。

  揭题: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吨”。吨也是一个质量单位,那么1吨有多重呢?吨与千克有什么关系呢?

  (二) 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1、 1吨有多重

  (1) 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说说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2) 让学生相互背一背,感受1个同学的体重有多重;

  (3) 1个同学的体重约是25千克,4个这样的同学约重多少千克?(约100千克)

  (4) 40个这样的同学大约重多少千克?(约1000千克)

  (5) 师:1000千克也就是1吨。板书:1吨=1000千克

  (6) 联系班中40个体重约是25千克的同学,让学生感悟1吨的重量。

  2、 哪些东西大约有1吨

  (1) 一袋大米重50千克,几袋大米重1吨?

  (2) 一头猪约重200千克,几头猪约重1吨?

  (3) 你能说说生活中什么东西大约重1吨吗?请在小组内相互说说。

  (4) 你认为什么样的物体要用吨作单位呢?

  小结:我们在计量较重物品或大件物品的质量时,常用吨作单位。

  (5) 你平时在哪些地方看到用吨作单位的吗?(货车的载重量、电梯的载重量、桥的载重量等)

  3、 能否同时过桥(出示主题画)

  (1) 现在你们知道它们能同时过桥吗?为什么?

  (2) 可以怎样过桥呢?(小组讨论)

  (3) 小朋友的方法真多、真好,牛大哥它们用了你的方法都安全地过桥了,它们非常高兴。

  (4) 如果我们全班同学也去这个地方游玩,我们能同时过这个桥吗?为什么?

  4、 单位换算

  3吨=??????????千克????6000千克=????????吨

  学生尝试完成,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三) 巩固、应用

  (1) 估一估,连一连(课件展示)

  大象?????鲸???????山羊

  50吨???60千克???4吨

  (2) 在一辆载重是2吨的货车上,装6台重300千克的机器,超载了吗?为什么?

  通过“猜体重”激发好胜心,复习旧知,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与能力。

  由学生喜爱的故事引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在情境中提出问题并展开讨论,学生迫切想知道1吨有多重。

  使学生主动、自觉地参与到学习、探究新知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利用学生熟悉的体重,通过背一背、算一算让学生体验、感悟1吨的重量,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并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联系生活,进一步感悟吨的大小。

  在学生了解1吨有多重的基础上,通过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让学生自主完成,鼓励学生多想,用自己的方法解决。

  五、 教学片段实录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猜体重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质量单位有哪些吗?

  生1:有千克、克。

  生2:还有斤。

  师:那有谁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生:我知道,1千克=1000克,1千克=2斤。

  师:你知道得真多,那有谁能估计出老师的体重有多重呢?你是怎么估的?

  生:我猜老师有45千克,因为我的体重是26千克,老师比我要大。

  生:我猜老师有60千克,因为我爸爸的体重是66千克,老师比爸爸要小一些。

  ……

  师:你们都猜得很有道理,也很有办法,老师的体重是58千克。我们了解自身的体重是非常有用的,下面老师就给大家讲一个有趣的故事。

  2、创设情景(出示主题画)

  师:你们看谁来了?这天阳光明媚,牛大哥、熊大哥、马大哥和鹿老弟相约去游玩,走着走着,他们来到一条小河边。你们看,他们在讨论什么呢?他们遇到什么麻烦了吗?

  生:马大哥要大家一起过桥,但桥边有个牌子写着“限重1吨”,他们不知道1吨有多重,大家能一起过桥吗?

  3、探索新知?提出问题

  师:你认为他们能同时过桥吗?你是怎么想的?小组讨论。

  生1:我认为他们可以同时过桥。

  生2:我认为不行,他们太重了,桥可能会断掉。

  师:你从哪看出桥可能会断掉?

  生2:桥边有个牌子写着“限重1吨”。

  师:“限重1吨”是什么意思呢?

  生:只能是1吨,不能超过1吨的意思。

  师:那1吨又是多重呢?(学生茫然)

  师:看来要知道大家能否同时过桥,首先要知道1吨有多重。

  揭题: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吨”。

  师:吨也是一个质量单位,那么1吨有多重呢?吨与千克有什么关系呢?

  (二)解决问题

  1、 1吨有多重

  师:请大家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体重,然后互相背一背,感受一下他有多重。

  师:如果1个同学的体重约是25千克,4个这样的同学约重多少千克?

  生:约100千克。

  师:如果是40个这样的同学呢?

  生:约1000千克。

  师:1000千克就是1吨。板书:1吨=1000千克。

  师:请体重是25千克左右的同学站起来(挑出40位)。这40位同学的体合起来大约就是1吨。

  2、 哪些物体大约有1吨

  (出示课件)师:1袋大米重50千克,几袋大米重1吨?

  生:20袋,因为20袋大米刚好1000千克,也就是1吨。

  师:一头猪约重200千克,几头猪约重1吨?

  生:5头,因为5头猪刚好1000千克,刚好是1吨。

  师:你还能说说生活中哪些东西的重大约是1吨呢?(请大家先在小组内说说,看谁知道得多。)

  生1:一辆大客车的重约有1吨。

  生2:我觉得2头大水牛就有1吨。

  生3:一架飞机的重量有1吨。

  生4:飞机很大的,肯定不只1吨,大概有3吨吧。

  ……

  师:大家真棒,知道这么多东西大约有1吨重。那你认为什么样的物体要用“吨”作单位呢?

  生:有飞机、轮船、大石头、大象……

  小结:我们在计量较重物品或大件物品的质量时,常用吨作单位。

  师:你平时在哪些地方看到用吨作单位的吗?

  生:货车的车门上有写起来。

  生:电梯上也不能坐太多人的。

  ……

  3、 能否同时过桥

  师:刚才大家知道1吨有多重了。那你们现在你们知道它们能同时过桥吗?为什么?

  生:不能同时过桥,因为他们的体重总共有1300千克,超过1吨了,他们一起过去,这桥就会断了,他们就掉到水里淹死了。

  师:说得真棒,他们如果同时过桥的话,他们的体重就有:400+300+500+100=13000(千克)了。超过1000千克了,也就是超过1吨了,桥就会断掉。

  师:那他们应该怎样过桥呢?大家可以先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看哪个小组的方法最多、最好。

  生1:他们可以一个人先过去,另一个再过去。

  生2:也可以两个人一起走。

  生3:还可以让牛大哥先过去,然后他们三个一起过去。

  师:你们的方法真棒,牛大哥他们用了你的`方法都安全地过了桥,都很高兴。

  师:如果我们全班同学也到这个地方玩。我们能同时过桥吗?

  生1:不行,因为我们班40个同学的体重就有1吨了,我们全班有57人,这桥肯定受不了,会断掉。

  生2:这桥太窄了,我们一起走不过去,会掉进水里的。

  生3:我们可以排队走过去。

  师:你们想得真周到。我们过桥时一定要注意安全。你们还知道什么时候也要注意安全呢?

  生1:过马路的时候要注意安全。

  生2:乘车的时候不能坐超载车。

  生3:我还知道坐电梯的时候,人太多了就会有危险。

  ……

  师:小朋友们知道的可真多,真了不起,这些都是我们平时要注意的。

  4、 单位换算

  3吨=??????????千克??????6000千克=????????吨

  师:你们自己会做吗?看谁的办法最好?

  生:3吨=3000千克,因为1吨=1000千克,3吨就是3个1000千克,就是3000千克。

  生:6000千克=6吨,因为1000千克就是1吨,6000千克有6个1000千克,也就是6个1吨,就是6吨。

  师:这种方法很好,大家都是这么想的吗?

  六、教学反思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是非常重要的,学生自身的体验与生活经验对知识的掌握起着重要作用。按照我的教学设计实施后,感悟如下:

  1、 这样的教学过程,让学生亲历“能否同时过桥”的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对学习有了参与热情,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有了解决解决问题的愿望与策略,能主动想办法解决,学生能提出不同的方法,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在建立“吨”的概念时,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悟,通过与身边的熟悉物体联系起来,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掌握得比较好。

  3、 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学生能自觉地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想到如果全班同学同时过桥的话,会很拥挤,会掉进水里,要排队过去等。有一定的安全意识。

三年级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借助画一画,摆一摆的方法,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植树问题模型的过程,掌握种树棵数与段数(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2、用画线段图来分析问题,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探究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灵活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生成问题

  师:在上课之前,老师了解了一下,发现我们班很多同学都很喜欢唱歌,现在离上课还有一点时间,我们一起来唱一首《幸福拍手歌》好吗?(齐唱:幸福拍手歌)

  师: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双手创造了幸福的生活,在我们的手上也隐藏了数学奥秘,同学们想知道吗?

  师:看着老师的手,你从中得到了什么数字?(5,5个手指)

  师:老师从中也得到了一个数字-4,你们知道它指的是什么吗?

  师:对了,指的是手指间的空格,在数学上我们把这样的空格叫做间隔。我们手上每两个手指之间有一个间隔,大家仔细观察老师的手,5个手指,有几个间隔,4个手指的时候有几个间隔呢?3个手指,2个手指呢?

  师:你们发现手指数与间隔数的关系了吗?谁能说一说?

  2.引入

  师:连手上都有这么多数学奥秘,看来数学真是无处不在!现在我们可以开始上课了吗?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手为素材,初步感受手指数与间隔数有关系,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同时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教师出示几幅有关北方沙尘暴的图片,引出植树的话题。

  师:在我国的北方,冬天经常会出现沙尘天气,你们听说过吗?

  生:听说过。

  师: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

  生观看

  师:沙尘暴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都带来了非常大的危害。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沙尘天气实际上是大自然对人类的一种惩罚。由于我们人类过去滥砍滥伐,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才造成今天的恶果。

  师:要治理沙尘天气,最好的办法是什么?

  生:植树造林

  师:对,植树造林。你们看,上至国家领导,下至学生,都积极投身到植树造林的活动。看到这一排排整齐的小树,如果我们从数学的.角度来分析,这里面还有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植树中的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沙尘暴的图片、视频引入新课,过渡自然、真实,并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趣味性。

  出示公告:为美化校园环境,现在面向全校学生征集植树方案,择优录取。

  师:你们想不想成为校园环 境设计师啊?请你们认真看看方案设计要求。

  【媒体】需要在一条路的一边种5棵丹桂树。你会怎么种,请设计植树方案。

  (桔色学具代表道路,黄色小棒代表丹桂树)

  学生活动:先独立 思考方案利用学具摆一摆。(利用目测的方法,做到两树之间的距离基本一致)

  再4人小组合作探讨,汇报方案。(看一看有几种不同的方法)

  (1)我是两端都种。(学具演示,板书)

  (2)我是一端种、一端不种。(学具演示,板书)

  (3)我是两端都不种。(学具演示,板书)

  二、共同探讨,感受新知

  师:你们真棒,设计出了三种方案。那我们一起来 讨论第一种情况。

  两端都种,棵数是5 ,道路被分成了几段(段数)?

  (棵数是5,段数是4)

  师:棵数和段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棵数比段数多一)

  师:还可以怎么说

  (段数比棵数少一)

  师:可以用怎么样的算式来表 示棵数和段数之间的关系?

  板书:段数=棵数-1 (棵数=段数+1)

  师:段数多还是棵数多?棵数多(强调)

  师:请同桌小组讨论一下,剩下的两种情况棵数和段数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第2种情况,只种一端,棵数是5,段数也是5,段数=棵数)

  (第3种情况,两端不种,棵数是5,段数也是6,段数=棵数+1)

  小结:分段有这三种情况,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课题数学广场分段。

  板书:分段

  师:如果在这条路上装路灯,装8盏路灯又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呢?

  (画草图 ,画一条横线代表 道路,画圆代表路灯)

  两端都种 8盏灯 道路分成了7段 段数=盏数-1

  只种一端 8盏灯 道路分成了8段 段数=盏数

  两端不种 8盏灯 道路分成了9段 段数=盏数+1

  三、巩固应用 、内化提高

  填空:

  (1)一条路的一边装路灯,从起点到终点都要装,装10盏灯

  有( )间隔?

  师:想想是第几种情况,再回答问题。

  (第一种情况,两端都种。我是从“从起点到终点都要装”看出来的。段数=棵树-1 9个间隔。)

  师:这里的段数、棵数相当于问题里的什么?

  (段数相当于间隔数,棵树相当于盏数。)

  师:所以间隔 数等于什么?(间隔数=盏数-1)

  (2)在一条路的一边插彩旗,从起点开始插,终点不插,共插了11面彩旗,这条路被分成了( )段?

  (第二种情况,只种一端。面数=段数 分成了11段)

  (3)在走廊一边摆花盆,走廊的起点与终点都不摆,把走廊分成了6段,一共需要( )盆花?

  (第三种情况,两端不种。段数=盆数+1;盆数=段数-1 需要5盆)

  (4)把一根木头,锯了11次,这根木头被锯成了( )段?

  (第3种情况 同两端都不种的情况一 样。锯子锯的 地方相当于植树处,锯了几次就好比种了几棵树,每段木头相当于树与树之间的间隔 段数=次数+1 锯了11次,锯成了12段。)。

  师:看来植树问题并不只是与植树有关,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生活,去找寻生活中的植树问题。

  判断题:

  师:请同学们用手势表示

  (1)如果要把一根纸带剪20段,需要剪21次。(X)【第3种情况】

  (2)把一根木头锯了11次,一共锯了11段。(X)【第3种情况】

  (3)体育课上,10位同学排成一排,他们之间有9间隔。(√)【第1 种情况】

  选择题 :

  (1)小胖在一根绳上挂气球,绳子的两端都不摆挂,一共挂了9个气球,把这根绳子分成了( ③ )段? 【第3种情况】

  ①8段 ②9段 ③1 0段

  (2)一根绳子长15米,小胖把它剪成了5段,剪了( ① )次?

  ①4次 ②5次 ③6次 【第3种情况】

  (3)小胖从底楼走到3楼,他走了( ② )层楼梯?【第1种情况】

  ①3层 ②2层 ③4层

  动脑筋:

  (1)小胖在他家的游泳池的池岸边上放了8盆兰花,把游泳池的池岸分成了几段?

  (封闭图形就好比第二种情况,只种一端,盆数=段数)

  (2)如果在每两盆兰花之间再放上1盆茶花,需要几盆茶花?

  (每两盆兰花之间指的就是段数,有几段就放盆)

  (3)爸爸上楼的速度是小明的2倍,如果父子两人同时从底楼上楼,当小明走到3楼时,爸爸已经走到了几楼。

  (小明从底楼走到3楼,一共走了2层楼梯。所以这时候爸爸应该已经走了4层楼梯,到了5楼。【第1种情况】楼梯数=楼数-1)

  四、小结:今天我们所解决的这些问题,在数学上我们统称为植树问题。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植树问题,通过动手画、摆、比,找到了植树问题的规律。

  只栽一端间隔数就是植树棵树,两端都栽植树棵数比间隔数多1,两端不栽植树棵数比间隔数少1)

  板书: 分 段

三年级数学教案12

  一、动物趣闻--克、千克、吨的认识

  一、教学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感受质量单位克、千克、吨的质量,初步建立1克、1千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1吨=1000千克,会进行简单的换算,能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衡器称物体的质量。

  2、在观察、操作活动中,培养初步的估计能力。能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质量有关的简单问题。

  3、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体会质量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材解读及学与教建议

  (一)单元教学解读:

  本单元是数与代数中常见的量的重要内容之一。这是刚刚开始学习有关质量知识,它是今后解决有关质量问题的基础。质量的知识比较抽象,特别是克与吨这两个质量单位,学生在生活中接触的较少,缺少必要的`生活经验。因此,教学中要切实组织好观察、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初步形成质量观念。

  本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克、千克、吨的认识,克、千克、吨的关系及克、千克、吨的简单应用。教学重点是:克、千克、吨的认识和对常见物品质量的估计,教学难点是:初步建立质量观念。

  本单元教材的主要特点是:

  1、加强了学科间的联系,注重学科间的整合。呈现最小的蜂鸟,最小的狗,袋鼠,蓝鲸......将学生带进神奇的动物世界,在了解动物质量的过程中,把数学与生物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开阔了学生视野。

  2、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教材以几个孩子查阅资料为背景,以几种动物的质量为素材,让学生在情感感染中学到查阅资料的学习方法。

  3、让学生经历猜测――体验――验证的学习过程。教材重视学生的亲身经历和体验,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估一估、掂一掂、称一称的过程中建立质量观念。

  4、素材选取广泛,练习形式多样。选用素材,有学生熟悉的生活用品,有学生经常见到的生活现象,有动物的体重......练习的形式多样,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积累生活经验,建立质量观念。

  本单元安排了一个信息窗。该信息窗呈现的是小朋友们在一起阅读《动物趣闻丛书》查阅资料的情景。通过提出”1克有多重?“”1吨有多重?“等问题引出对质量单位克、千克、吨的认识。通过看、掂、估、称等活动逐步建立初步的质量观念,培养初步的估计能力。借助形式多样的练习,进一步加深对克、千克、吨的认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单元学与教建议

  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

  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动物趣闻“这一素材,由动物世界的奇闻趣事引出对质量问题的探究。让学生在兴趣中主动提出问题,进行交流。

  2、重视估计、验证、调查,让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形成对克、千克、吨的初步认识。

  教学时组织学生通过估、掂、称等一系列活动,充分感受、体验。还可以充分挖掘现实生活中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举出一些熟悉的物体的轻重,加深理解。

  3、教学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体重的变化情况,认识自我,体会成长的快乐。

  单元教学课时数:3课时

三年级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和整理,进一步巩固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会熟练计算,并且能根据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通过复习和整理,进一步理解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数学意识,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过程:

一、回顾内容,畅谈收获。

  你知道我们在《乘法》这个单元中,主要学习了哪些知识吗?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先和同桌进行交流。

  然后集体交流。

  二、书本练习,扎实基础。

  1、请你找出书本上相关的《乘法》的题目。

  2、完成书本第7、8题。

  3、交流第7、8题。

  三、补充练习,延伸深化。

  (一)口算。

  500×6= 31×2= 9×800=

  110×6= 4×22= 306×5=

  3×208= 5 + 0= 5×0 =

  (二)填空。

  1、一个正方形果园的边长是700米,沿果园走一圈,一共走了( )米。

  2、一个长方形菜地长100米,宽40米,沿菜地走一圈,一共走了( )米。

  3、饲养小组养兔80只,养的鸭比兔少30只,养鸡的只数是鸭的2倍,养鸡的'只数是( )只。

  4、去年放养900尾鱼,今年放养的鱼苗数是去年的2倍,今年放养( )尾。

  5、上午有3批学生参观,每批200人,下午参观的学生有250人。

  (1)下午比上午少多少人?

  (2)这一天一共有多少同学来参观?

  6、味精每包重200克,糖每包重300克。

  2包糖和7包味精一共重( )千克。

  7、西红柿300克,萝卜的重量是西红柿的4倍,西红柿比萝卜少多少克?

  (1)先求萝卜有多少克?

  (2)先求西红柿比萝卜少几个300克?

  8、每个乒乓球2元,每袋有10个乒乓球。买5袋乒乓球一共要( )。

  9、松树有100棵,柳树的棵数是松树的4倍。

  (1)柳树有( )棵。

  (2)松树和柳树一共有( )棵。

  (3)松树比柳树少( )棵。

  10、牛的体重400千克,大象的体重比牛的8倍还多150千克。这头大象重( )千克。

  11、一辆三轮车200元,一张小床400元。

  (1)张老师买了4辆3轮车和1张小床一共用去( )元。

  (2)王老师买2辆3轮车,付出500元,应找回( )元。

  四、全课小结,激励评价:

  1、通过今天对这些知识的复习,你在原来学习的基础上有什么进步?

  2、你认为今天谁的表现不错?为什么?

三年级数学教案14

  教学内容:练习十三的第10—16题。

  教学目的:通过综合练习,使学生比较熟练地掌握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62÷31 44÷22 720÷80 168÷42 70÷5 90÷6

  94÷74 93÷63 98÷43 99÷11 84÷42 324÷54

  2、在下面的 里填上>或<。

  54×6 320 32×8 65 41×9 364

  63×7 424 24×7 170 25×5 128

  二、指导练习。

  1、板演与全班笔练。

  9900÷45 9083÷31

  (3)议论后归纳: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一般按照四舍五入法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用四舍五入法试商,有的只要一次就准确定商;有的初商偏大或偏小,就要进行适当地调商。必须指出:“四舍”后把除数着小,初商容易偏大,商大要调小;“五入”后把除数着大,初商容易偏小,商小要凋大。

  2、下面各题的商是几位数?试商时把除数着作多少来试商最好?用口算估计商应该是几?

  ①546÷78 ②900÷37 ③2960÷83

  ④282÷29 ⑤4372÷585 ⑥754÷16

  提问:

  (1)怎样确定商有几位数?(先根据除数是几位数,看被除数的前几位,如果被除数的前几位比除数小,就多看一位,确定商的最高位,然后再根据数位顺序确定商的位数。)

  (2)以上哪几题用“四舍五入”的方法试商比较简便?为什么?(第①、②、③题用“四舍五入”法试商比较简便。因为第①、②题两题除数的个位上的数8、7比5大,第③题除数个位上的数3比5小,它们都不接近“5”,所以用”四舍五入”法试商,比较简便。)

  (3)第⑥题为什么不用“四舍五入”法试商?(这道题用口算的方法试商比较简便,如果用“四舍五入”法试商要试商几次,比较麻烦。)

  (4)第④题为什么不用“五入”法试商呢?(因为这道题除数和被除数的首位相同,而被除数的前两位小于除数,可以直接商9,比较简便。)

  (5)第⑤题怎样试商较简便?(第⑤题被除数的前两位接近除数的一半,所以直接商5。)

  综上所述,教师指出: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试商方法,但要我们计算既正确,又迅速,必须灵活运用各种试商方法。

  三、作业。做练习十三的第10—16题。

  (12)商中间有0的两位数除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3页的例13及“做一做”题目,练习十四的第1—5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商中间补“0”的意义,掌握除数是两位数商中间有零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指出下面各题商的最高位是什么位?商是几位数?

  2、学生板演计算并口述过程。

  教师结合订正评讲时强调: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上面,也就是说,在求出商的最高位之后,每除一位必得一商。

  3、全班笔练。

  提问:

  ①第(1)题商的百位上为什么是0?

  ②这三道题除的`过程,会出现被除数除以除数不够商1的情况,这样的商有什么特点?

  二、新课。

  1、引言。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在求出商的最高位以后,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就在那一位上写0。这个方法也适用于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今天学习的内容是商中间有0的两位数除法。(板书课题)

  2、教学例13.2835÷27

  (1)排出竖式。

  (2)师生一起边议论边演算。

  ①商是几位数?是怎样确定的?商的首位写在被除数的哪一位上?应该商几?

  ②当除到被除数的十位,用13除以27,不够商1,怎么办?(在商的十位上写0,然后移下被除数个位上的5继续除。)

  ③十位上的商为什么必须写“0”?这个“0”可以不写吗?为什么?(求出商的百位上的数以后,余下13个十,被27除不够商1个十,要在被除数的十位上写0,这个0起占位的作用。)

  板书:

  在被除数十位的上面为什么写0?

  (3)这道题应如何检验?

  105×27

  小结:初学商中有0的除法容易发生错误,为此,在计算过程中要验证商是否正确,可以用“除数乘以商”来验算除法。

  三、巩固。完成教科书第63页上面“做一做”题目。

  四、课堂总结。

  两位数除多位数与一位数除多位数一样,要先确定商是几位数,在求出商的最高位后,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时,就一定要在那一位的上面写0占位。

  五、作业。做统习十四的第1—5题。

三年级数学教案15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正、反归一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结构特征及解题关键。

  2、初步学会用综合算式解答正、反归一应用题,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归一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会解答此类应用题。

  教学难点

  1、线段图的画法

  2、检验方法

  教具准备

  投影片或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自主探索

  1、学习例3

  (1)出示图片(画有5个书架,下面有一个问号),教师说:“学校想买5个书架,你知道需要花多少钱吗?想一想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产生疑问或说出需要先知道每个书架多少钱。)

  (2)教师及时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图片(画有3 个书架,标出一共75元),教师说:“我告诉你买3个书架一共用了75元钱。现在你能解决了吗?”

  (3)个人试做,小组交流并汇报小组的想法。

  思路:要想求5个书架多少钱?先求每个书架多少钱?再求5个一共多少钱?(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进行点拨,并做主要的板书。)

  (4)练习:教科书第107页“做一做”。让学生独立解答,指名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2、学习例4

  (1)出示例4:学校买了3个书架,一共用75元。照这样计算,200元可以买多少个书架?

  (2)小组先讨论研究,再试着把它完成。

  (3)小组间交流讨论,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板书。

  (4)“做一做”中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分析题目,并解答完成。

  3、比较例3和例4,你觉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学生各抒已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做出小结:“遇到应用题,一定要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来分析数量关系,然后再解答。”

  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出示图片(练习二十四的第1、2题),让学生独立解答。

  2、老师用IC卡给家里打电话,时间用了4分,正好花了2元8角钱。想一想,如果打电话时间用了6分,又会用去多少钱呢?(学生独立思考)

  “老师的IC卡里现在只有3元5角钱了,我必须在几分内把话讲完呢?

  板书设计:

  两步应用题

  (1)先求每个书架多少钱? (2)先求每个书架多少钱?

  75÷3=25(元) 75÷3=25(元)

  5个书架多少钱? 200元能买几个书架?

  25×5=125(元) 200÷25=8(个)

  答:买5个要用不着125元。 答:200元可以买8个书架。

  归总应用题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2页的例5及“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二十五的第1~4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了解归总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能够正确地解答这种应用题。

  2、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乘、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结构特征和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

  学画线段图,并借助线段图分析题中数量关系。

  教具准备

  投影片或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索、领悟方法

  1、学习例5(为了贴近学生生活,便于学生理解、计算,将例题进行了改编)。

  (1)教师说:“小华读一本书,如果每天读9页,几天可以读完?”(学生各抒已见)。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告诉他们:“知道每天读12页,6天可以读完。现在你能解决这个问题了吗?”

  (3)小组展开讨论,并独立列式试做。(教师注意巡视,及时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

  (4)小组汇报自己的想法,教师点拨,小组间相互质疑问难。

  (5)教师根据小组的汇报情况,边小结边进行必要的板书:

  先求这本书一共多少页? 12×6=72(页)

  再求几天能读完? 72÷9=8(天)

  (6)让学生根据分步算式,独立列出综合算式。

  2、改编例题,引出题目:(如果小华8天读完,他每天读几页?)

  (1)学生独立思考,并试着列式解答出来。

  (2)请一名学生汇报。通过学生之间的质疑问难,教师根据出现的情况,及时进行小结:要求每天读几页?首先知道这本书一共有多少页?遇到问题,一定要分析清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3)学生独立列出综合算式。

  3、比较例题和改编的问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相同点:都是先求这本书的总页数。不同点:例题是求几天读完,改编后的问题是求每天读几页。

  4、教科书第112页“做一做‘的第2题和例5,让学生独立完成。

  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做练习二十五的第1题。

  让学生认真读题,独立完成,并找出两个小题的异同点。

  2、教师:小林从家往学校走,每分走100米,需要用8分走到学校。如果每分走80米,你知道需要用几分走到吗?

  让学生说一说想法,然后独立列式解答。

  3、做练习二十五的第3、4题。

  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做完后,集体订正。

  三、课堂小结

  通过师生交流,突出两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板书设计:

  两步应用题

  (1)先求这本书一共多少页?

  (2)先求这本书一共多少页?

  12×6=72(页) 12×6=72(页)

  再求几天能读完? 再求每天读几页?

  72÷9=8(天) 72÷8=9(页)

  答:8天可以读完。 答:每天读9页。

【三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三年级的数学教案09-20

三年级人教版数学教案02-27

三年级上数学教案12-13

三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案01-11

有关三年级的数学教案01-20

三年级优秀数学教案01-17

三年级趣味数学教案01-31

三年级下数学教案01-11

三年级数学教案01-14

三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案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