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2024-06-24 10:55:50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四年级数学教案(共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四年级数学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四年级数学教案(共15篇)

四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巩固练习--教材第20-21页练习五3-8题与15。

  教学目的: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较容易的三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灵活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混合练习

  1.做练习五的第4题。

  请一位学生读题后,指名让学生说一说这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计算步骤,然后让学生自己解答。教师巡视,看看有没有不同的解法。如果有不同的解法,教师把它们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讨论一下两种解法都对不对,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培养学生灵活的解题能力。如果没有不同的解法,教师可启发学生想一想,还有没有其他的解法。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自己找出另一种解法,集体讨论、订正。

  2.做练习五的第5题。

  先请一位学生读题,说一说题里的已知条件和问题。然后教师提问,指名让学生回答:

  要想求出平均每人做几朵花,先要求出什么?(先要求出两个班一共做了多少朵花。)

  能不能直接求出两个班一共做了多少朵花?(不能。)

  还要先求出什么?(先求出二班做花的朵数。)然后让学生独立解答。注意发现和鼓励学生想出的不同解法。

  3.做练习五的第6题。

  教师可出示第6题的挂图:请一位学生读题后,教师借助图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弄清楚“甲、乙二人同时从同一地点向相同的方向出发。”是什么意思。

  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这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接着教师提问,指名让学生回答:

  要想求出2小时后二人相距多少千米,先要求出什么?(先要求出甲、乙2小时后各行了多少千米。)

  能不能直接求出?(不能。)

  还要先求出什么?(先求出乙骑摩托车的速度是多少。)

  那么,这道题应该怎样列式解答呢?(20×3×2-20×2=80)

  让学生自己列式解答,教师巡视。做完后集体订正。

  教师提问:这道题还有没有其他的解法?可以先算出什么,再算出什么?

  引导学生想出可以先算出甲、乙二人每小时相距多少千米,再算出2小时后二人相距多少千米。

  教师让学生自己试着列式计算。(20×3-20)×2=80

  做完以后,集体订正。

  教师提出问题:上面两种解法,哪一种更简便一些呢?(第二种解法更简便一些。)

  二、增加条件的练习

  1.做练习五的第7题。

  请一位学生读题后,指名让学生说一说题里的条件和问题,怎样列式计算。然后,教师提出问题:

  这是一道需要几步计算的应用题?(两步。)

  你能改变题里的条件,使它变成一道三步计算的应用题吗?

  教师要求学生:想一想,应该怎样改。引导学生想出只要把原题中的一个直接条件变成间接条件就可以了。(例如:把“五月份生产了2199件”改为“五月份比四月份多生产359件”或者把“四月份生产了1840件”改为“四月份比五月份少生产359件”。)

  教师让学生把自己改成的'三步题,在自己的作业本上解答出来。解答之后,可指名让学生说一说两步应用题与三步应用题的区别,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三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2.做练习五的第8题。

  请一位学生读题后,教师可出示这一题的示意图: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使学生明确:这是一道连续两问的应用题;要想求出扩建以后的操场面积,应该先求出扩建以后操场的长和宽;要想求出扩建以后操场的面积比原来增加了多少,只要用扩建以后的操场面积减去扩建以前的操场面积就可以了。然后,让学生自己列式解答。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试做第15题。

  先让学生自己读题,理解题意,然后让学生试着编题、改题。首先编一道完整的一步应用题:一辆汽车3小时行105千米。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之后,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如加条件、改变条件的叙述方法、改变问题等,把这道一步应用题改编成一道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再改编成一道三步计算的应用题。(如两步应用题:一辆汽车3小时行105千米,一辆自行车每小时行15千米。这辆汽车比自行车平均每小时多行多少千米?三步应用题:一辆汽车3小时行105千米,一辆自行车4小时行60千米。这辆汽车比自行车平均每小时多行多少千米?)

  三、作业

  练习五的第3题。

四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学会用字母表示数,能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有关图形的计算公式。

  2、通过探索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用字母表示数,能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有关图形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探索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

  教学活动

  活动一:儿歌

  1、儿歌:1只青蛙1张嘴,2只青蛙2张嘴,3只青蛙3张嘴,......

  2、你能用一句话表示这首儿歌吗?

  n只青蛙_____张嘴

  活动二、猜年龄:

  1、妈妈比小淘气大26岁.小淘气1岁,妈妈的年龄是多少岁?小淘气2岁呢?

  小淘气年龄/岁

  妈妈年龄/岁

  (1)1

  2

  3

  ...

  (2)a

  1+26

  2+26

  3+26

  ...

  a+26

  2、如果小淘气a岁,那么妈妈的年龄是多少岁?

  a表示小淘气年龄,a+26表示什么?

  活动三:摆小棒

  1、摆1个三角形需要3根小棒,摆2个这样的三角形需要多少根小棒?摆10个呢?摆a个呢?

  三角形个数

  小棒根数

  (1)1

  2

  3

  ...

  (2)a

  1×3

  2×3

  3×3

  ...

  a×3(3a)

  用学生熟悉的儿歌让学生体会到字母表示数的作用

  通过比年龄的情境让学生体会到a+26表示妈妈的年龄,也可以表示妈妈年龄和小淘气年龄之间的.关系

  通过摆小棒体会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和意义。

  2、a×3写作:3●a或3a,数字通常写在字母前面.

  3、a表示a个三角形,摆1个三角形需要3根小棒,3a表示什么?

  4、你能再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活动四:解释运用:试一试

  1、你能用一句话说一说这首儿歌吗?

  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

  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

  3只青蛙3张嘴,6只眼睛12条腿;

  ......

  ___只青蛙_____张嘴,____只眼睛____条腿;

  2、填空

  1只手有5个手指,2只手有10个手指,n只手有____个手指。

  3、用字母表示你学过的有关图形的计算公式。

  生交流完成。

  4、用字母表示你学过的运算律。生独立完成并交流

  练一练

  1、填空。

  生读题,理解题意,独立完成后交流。

  2、摆图形。

  生读题,理解题意,动手摆图形,独立完成后交流。

  你找到了什么规律?用字母怎么表示?

  结合生活理解问题

  鼓励学生利用小正方按照规律摆图形,并用字母表示数。

四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亲自动手,通过量、剪、拼等活动,发现并证实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应用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动手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

  重点、难点:

  经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这一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应用的全过程。

  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探索和验证。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那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里面的角),它有几个内角?(三个)出示纸片,那什么又是三角形的内角和呢?(把三角形的三个角的度数加起来就是三角形的内角和)

  出示课件

  2、提出问题,为后面做铺垫。

  现在有3个三角形(出示课件),直角三角形说:“我是直角三角形,我的内角和最大”钝角三角形说:“我有一个钝角,比你们三个角都大,所以我的内角和才是最大的。锐角三角形说:“我虽然是锐角三角形,但我的个头最大,所以我的内角和才是最大的。

  孩子们,它们这样吵起来可不是办法呀!你们可知道它们谁的内角和最大呢?那我们就一起来证明给他们看。

  二、新授

  1、任意画不同的类型的三角形,算一算三个内角和是多少度。我们就画三个不同类型的三角形,算一算三个内角和是多少度,我们有三大组,为了节约时间,每一大组画一种又分几小组,三人一小组,一人画,一人量,一人记录。(小组合作,画图,量角,记录,计算)

  指名汇报结果并板书(至少一种一个板书),有不同意见的举手,相差1、2度很正常,量角会有误差(你们完成的又快又好,因此可见小组合作很到位)

  师出示一个大直角三角板,请大家算一算这个三角板的内角和是多少?

  (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一样大的,都是180°,仅仅一个实验还不能让它们心服口服,下面我们再来做两个实验,让它们心服口服)

  1、拼一拼,折一折

  孩子们,我们又活动起来吧,拼一拼折一折,让它们看一看,拿出你们准备好的三角形。我们一起来:拿出一个三角形(不管形状),撕下三个角,然后拼在一起(注意三个角的顶点要在同一个点上)你们发现了什么?(拼成了一个平角,这一点就是平角的顶点)

  我们再拿出一个三角形,折一折(注意科学的严谨性,折的时候不留很宽的缝隙)你又发现了什么?(这个三角形还是组成了一个平角)

  通过这三次实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不分形状,不分大小,任何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

  此时,这三个三角形还争吵吗?它们都心服口服了。

  孩子们,你们真了不起,轻而易举就平息了一场争吵。现在你能不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呢?

  三、练习

  1、抢答游戏(答对的给你的那一小组加一分)

  ①

  这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②

  把这个三角形平均分成两个小三角形,每个小三角形是多少度。

  ③

  这个小三角形再分成一大一小两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分别是多少度?

  ④

  三个小三角形拼成一个更大的三角形,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2、智慧角

  3、判断(用手语表示)(哪个小组同学全部举手,就由哪个小组回答,口说手划答对加一分)

  4、知识扩展

  其实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一个小朋友发现并提出来的,当时他只有12岁,比你们大一点点,真了不起,你们想知道他是谁吗?(帕斯卡)

  出示课件

  孩子们,其实你们跟他们同样聪明,以后,我们就利用所学知识去发现探索新的知识和规律,只要努力,就一定会成功的,孩子们加油吧!

  四、总结

  任何一个三角形不分大小,不分形状,它们的内角和都是180°

四年级数学教案4

  统计教案

  一、复习分段整理数据

  出示第1题,让学生读懂题目,再独立完成

  全班交流:

  (1)是交流自己所用的方法,比如可以每统计一个数据之后把该数据做一记号

  (2)交流统计结果,检查自己做对了没有

  (3)交流自己统计的时候有没有出现问题,其他同学可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办法

  最后要提醒学生注意检查的习惯:数据提供的是20个学生的记录,那在后面的表格中,也应该要有20个“合计”,否则就是遗漏或是重复了。

  看统计好的表格,说说你从这表格中读懂了哪些信息?

  二、条形统计图:

  1、看图:

  出示第2题:先让学生读懂题目

  回答问题一:这一周的用水量,哪天,哪天最低?

  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回答问题二:怎么评价一周的用水量呢?(一般可用用水总量或是平均每天的用水量)想一想:哪种方法更清楚?怎么求平均每天的用水量呢?请你算一算

  算完后问:有没有哪天正好是这个平均数“9吨”的?

  从条形统计图上看一看,它在整体中处于一个怎样的水平?(不高不低)

  从这份条形统计图中,你还想到了什么问题?

  2、画图:

  出示第3题。先请学生说说各类食品具体所指,按要求分类整理,制成统计图。

  完成统计表后继续完成条形统计图,注意不要遗漏了制作时间和直条上的数据。

  比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说说你认为它们各有什么好处?

  (统计表能清楚地反映各类数据

  条形统计图不仅能反映出各类的具体数据,还能清楚地看出各类之间的.多少关系,更加的直观。)

  三、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出示第4题。判断3个游戏规则:

  1、正方体的三个面写“1”,三个面写“2”。“1”朝上甲赢,“2”朝上乙赢

  让学生说说是否公平?为什么?

  (1和2都有3次出现的机会,是公平的。)

  2、正方体的四个面写“1”,两个面写“2”。“1”朝上甲赢,“2”朝上乙赢

  (1有4次出现的机会,2只有2次,是不公平的。)

  3、正方体的六个面分别写1~6,朝上的数小于3甲赢,否则乙赢

  理解“否则”:小于3的只有1和2,否则就是指剩下的3、4、5、6,有4个,所以是不公平的。

  小结:像这样的游戏要判断是否公平,主要看什么?

  (决定输赢的次数是否相等)

  四、思考:

  小明和小刚同时各抛一枚硬币,这两枚硬币落地后如果朝上的面相同,算小明赢;朝上的面一正一反,算小刚赢。这样的游戏规则公平吗?为什么?

  可先让学生猜一猜。再互相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全班交流的时候,适当板书:

  正正、正反;反反、反正有2次出现是一样的,2次是不一样的,所以是公平的。

四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让学生经历探究数学的过程:猜测--实验--结论,感受数学思想在生活、学习中的应用。

  3、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想像猜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探究,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并能应用到生活中。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想像、猜测、实验,研究什么样的三条线段能围成三角形,发现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不同长度的纸条

  ●○教学过程:

  一、课前思考:

  本节课从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引入,利用学生已有的的生活经验判断走哪条路近,然后引导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实践应用的过程,整节课以学生动手操作、合作学习为主,教师适当点拨为辅,既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又能在探索和创新中获得新知,感受成功,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喜欢看《黑猫警长》的故事吗?

  课件播放:黑猫警长骑着警车,正在追击老鼠,(老鼠正逃向自己的老窝)正在这时,黑猫警长来到了一个路口,(如下图)你知道黑猫警长从哪条路走近些,能最快到达老鼠洞口,堵住老鼠回洞吗?

  黑猫警长老鼠洞

  学生都认为走上面那条路近一些,能最快到达老鼠洞口。

  师:同学们一致认为走上面的一条路近,可是你怎么知道上面的路近呢?结合你的生活经验,能谈谈你的想法吗?

  生1:生活中我就是这样走的,感觉到走上面的路最近,最省时间。

  生2:因为上面的一条路是直的,而下面那条路拐弯了,绕远路了,浪费了时间。

  ......

  师:同学们说出了自己的想法,都很有道理。下面我们用数学的眼光来看这两条路线,它们组成了一个什么样的图形?

  生:三角形。

  师:那么,要走上面的一条路,实际上就是走三角形的一条边,而下面的一条路就是三角形的另外两条边的和。你们的意思是下面两条边的和要比上面一条边长,是吗?(生点点头。)是不是所有三角形的三条边都有这样的关系呢?

  有的学生说是,有的学生表示不肯定。

  师:该怎样来验证我们的想法是对还是错呢?(学生可能会提出做实验)。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三角形边的特征》。(出示课题)

  三、小组合作,探索新知

  (一)初步实验,大胆猜测

  实验1:从学具袋中任意拿出三张纸条摆一个三角形,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1、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回查看。

  2、汇报交流(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边摆边说。)

  小组一:我们组拿的是3厘米、4厘米、8厘米的纸条,怎么摆都摆不成一个三角形。

  小组二:我们组拿的是2厘米、3厘米、5厘米的纸条,也没有摆成。

  小组三:我们组拿的是5厘米、6厘米、7厘米的纸条,摆成了一个三角形。

  ......

  师:为什么有的用三根纸条能摆成三角形,有的却不能呢?

  生:我发现刚才摆不成的这三根纸条中,上面的两条短了一点,如果再长些,就可以了。

  师:(指着没有摆成的三角形)也就是说这两条边的和再多一点吗?

  学生点点头表示同意。

  师:请同学们大胆猜测一下: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生1:我猜测三角形两条边的和要比另一条边大。

  生2:我猜如果两条边的和等于另一条边也可以。

  师:大胆合理的猜测是研究问题的非常重要的一步,下一步我们做什么?

  生:验证!

  (二)动手操作,发现特点

  1、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从学具袋中任意拿出三张纸条,摆一摆,并将实验结果填入表格中。

  2、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组成三角形的'三条边(单位:厘米)

  任意两条边的和与第三条边的关系

  你的发现

  能否围成三角形

  567

  5+6>76+7>5

  5+7>6

  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能

  649

  6+4>94+9>6

  6+9>4

  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能

  459

  4+5=95+9>4

  4+9>5

  有一组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

  不能

  237

  2+3<73+7>2

  2+7>3

  有一组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

  不能

  3、分析数据,发现特点

  ①观察实验的表格,说一说不能摆成三角形的情况有几种?

  生1:有一组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的不能围成三角形。

  生2:有一组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的也不能围成三角形。

  ②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条边有什么特征?

  生1:我发现能围成三角形的两边之和都大于第三边。

  生2:我发现是任意两边的和都要大于第三边。

  师:“任意两边的和都要大于第三边”是什么意思?

  生1:就是不管是哪两条边的和都要大于第三边。

  生2:就是在边长是5厘米、6厘米、7厘米的三角形中,不仅

  5+6>7,还要6+7>5,5+7>6。

  师小结:通过我们的实验观察,大家一致认为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是吗?

  4、验证结果

  师:那我们的发现对不对呢?请各小组摆三角形验证一下。

  ①学生交流验证结果。

  ②师小结:同学们通过观察、实验、验证,发现任意两条线段的和大于第三条线段,这三条线段就能围成三角形。也就是说: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③应用

  再次观看实验表格,根据刚才总结的特征,你能很快说说怎样把不能围成三角形的这两组也变成能围成的吗?

  生1:可以把4厘米换成6厘米。

  生2:也可以把5厘米换成6厘米

  生3:换成7厘米、8厘米也可以。......

  5、看书质疑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刚才我们发现的就是三角形边的特征,其实数学家和我们想的是一样的呢!下面请看数学书82页。

  (三)运用新知,解决生活问题。

  师:现在你能从数学的角度说说黑猫警长为什么走上面的一条路近吗?

  四、深化练习

  1、判断红绿灯,过马路。(出示数学书86页第4题)

  要求:能组成三角形的,绿灯通过;不能组成三角形的,红灯停止。

  2、找朋友。

  下面这些线段里面能组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就是一组好朋友,找找看,哪三条线段是一组好朋友?

  3厘米4厘米6厘米8厘米

  3、猜一猜。

  现在有两根分别是2厘米和7厘米的小棒,猜一猜:与它们能组成三角形的第三根小棒的长是多少厘米?

  4、反馈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惑吗?

  五、板书设计

  三角形边的特征

  组成三角形的三条边(单位:厘米)

  任意两条边的和与第三条边的关系

  你的发现

  能否围成三角形

  567

  5+6>76+7>5

  5+7>6

  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能

  649

  6+4>94+9>6

  6+9>4

  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能

  459

  4+5=95+9>4

  4+9>5

  有一组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

  不能

  237

  2+3<73+7>2

  2+7>3

  有一组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

  不能

四年级数学教案6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初步体会对策论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重点:

  体会优化的思想

  一、情境导入:

  1、你们听过“田忌赛马”的故事吗?田忌是怎样赢了齐王的?谁能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

  2、问:田忌的马都不如齐王的马,但他却赢了?这是为什么呢?

  3、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研究。

  板书课题:数学广角

  二、探究新知

  1、把田忌在赛马中使用的方法在给出的表格中补充完整。出示表格

  2、思考:田忌所用的这种策略是不是唯一能赢秦王的方法?讨论

  3、引导学生:看一看田忌一共有多少种可采用的'应对策略?把田忌所有的可以采用的策略都找出来,填如表中。

  4、展示各组汇报的结果

  田忌可采用的策略一共有6种,但只有一种是唯一可以获胜的。

  5、说一说:田忌的这种策略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结合实际说一说。

  三、巩固新知

  1、数学游戏:

  学生讲田忌赛马的故事

  思考问题

  学生将表格填写完整

  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通过对照表找到答案

  汇报讨论结果

  学生举生活中的实例

  如乒乓球团体比赛等

  通过讲故事,使学生体会对策论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使学生体会对策论在生活中的应用。

  1、两人轮流报数,每次只能报1或2,把两人报的所有数加起来,谁报数后和是10,谁就获胜。

  想一想:如果让你先报数,为了确保获胜,你第一次应该报几?接下来应该怎么报?

  说明游戏规则

  2、两人轮流报数,必须报不大于5的自然数,把两人报的数依次加起来,谁报数后和是100,谁获胜。:如果让你先报数,为了获胜,你第一次报几?以后怎么报?

  四、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写一篇数学日记

  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结果

  同桌两人一组来玩这个游戏。小组内讨论问题,汇报交流

  学玩游戏

  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四年级数学教案7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6页的例2、例3,完成第106页下半页的“做一做”和练习二十四的第4-5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学会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具准备:小黑板若干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把下面各数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280000764100004050000

  2.把下面各数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60000000042000000000

  3.求下面小数的近似数,保留一位小数。

  2.68343.518180.47

  二、新课

  教师:为了读写方便,常常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以前,我们学过把整万、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今天我们来学习,不是整万或整亿的数改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来表示。

  教师用小黑板出示例2。请一位学生读题后,提问:

  把7645000台改写成用“万台”作单位的数,就是看7645000里面有多少个万,应当用多少来除?(用10000来除。)也就是要把7645000缩小多少倍?(缩小10000倍。)小数点该向哪个方向移动几位?(小数点向左移动四位。)教师:所以7645000台=764.5万台。(教师板书。)教师提问:谁能把做这一题的道理说一说?指名让学生回答上面教师的提问。教师:我们明白了改写的算理,为了简便起见,在改写时,只要找到万位,然后在万位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去掉小数末尾的0,写成764。5万台就可以了。教师用投影片(或小黑板)出示:把468000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指名让学生改写,并说一说是怎样做的。(找到万位,在万位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去掉小数末尾的0,写成46.8万。)

  教师:那么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应该怎样做呢?

  教师用小黑板出示例3。请一位学生读题后,让学生先试着自己进行改写,然后说一说是怎样做的。(找到亿位,在亿位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去掉小数末尾的O,写成1.46亿吨。)

  教师提问:我们得到了1.46亿吨这一结果,如果现在要求保留一位小数该怎么办?自己试试看。让学生自己把1.46这个数保留一位小数,求出近似数。做完以后集体订正。教师:通过上面两个例题,我们知道了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所用的方法。谁能完整地说一说这一改写方法?

  指名让学生发言,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亡,教师总结: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改写时,只要在“万”位或“亿”位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在数的后面加写“万”字或“亿”字。如果小数值数比较多,可以根据需要保留一部分尾数。

  三、课堂练习

  1.做第106页下半页“做一做”的第1-3题。

  先让学生独立做,做完以后,集体订正,每一题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做的,教师要提醒学生在点小数点后,不要忘记写“万”或“亿”字。

  2.做练习二十四的第4题。

  学生独立做,教师行间巡视。如发现没有写“万”或“亿”字的,要加以纠正。特别要强调,遇到有单位名称时不要把单位名称漏掉。如241.5万人,59.3亿册。

  3.做练习二十四的第5题。

  学生独立做,教师行间巡视,个别辅导。集体订正时,指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做的。(先找到“亿”位,在右边点上小数点,然后根据要求求出近似数,再在近似数的后面加写“亿”字。)

  教师提问:求近似数和改写成用“万”、“亿”作单位的数有什么区别?

  通过学生的发言讨论使学生明确:求近似数需要省略某位后面的尾数,所以求出的是一个近似数;而把较大的数改写成以“万”、“亿”作单位的数,尽管也去掉了小数末尾的O,但求出的仍然是准确数。

  四、选做题

  如有时间,教师可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做练习二十四的第6’题。

  第(1)题,可启发学生想:由于小数的百分位是“四舍”的,所以原数的十分位、个位上的数同近似数的十分位、个位上的数是相同的,即是6和3,百分位上可以是1-4的任何一个数。所以3.61、3.62;3.63、3.64的百分位“四舍”后成为3.6。

  第(2)题,可以启发学生想:小数的百分位“五入”后成为5.0,也就是原数的十分位加上l以后才得5.0。所以原数的个位和十分位上的数应是4和9,而百分位上可以是5-9任何一个数。所以4.95、4.9614.97、4.98、4.99的百分位是“五入”后成为5.0。

  6.整理和复习

四年级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通过交谈,使学生了解期末考试的总体情况及自己的错误知识点;通过对第八册教材的初步分析,了解学习内容,明确学习方向,端正学习态度。

  2、在师生的交流,共同的分析,解读中,联系假期生活、教材内容,渗透数学思考方法,培养并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数学计算能力,同时形成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力的经验。

  3、在活跃、开心的课堂活动过程中,明确学习方向,端正学习态度,重温学习规则,做好上课准备。

  教学重、难点

  了解学生丰富多采的假期生活,分析,阅读,解说初步了解教学内容.

  教学准备

  端正学习态度,重温学习规则,做好上课准备.

  教学环节

  过程目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反思

  谈话导入

  解读数学书

  通过师生交流,总结经验教训,加油鼓劲,为下学期的数学学习做好充分准备。

  联系教材目录,联系已有生活知识经验,让学生畅所欲言,使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得到充分的肯定,通过研究、分析、比较,正确建构数学的一些知识。

  一、交流期末考试总体情况

  1、教师总体介绍。

  2、个别交流学生的错误。

  二、介绍新课本

  1、解读目录

  认识本册教材涉及的内容,解释有关数学用语。

  如:角、可能性......

  2、谈谈你对这些知识的认识

  哪些你已经了解了?哪些与前阶段的数学知识有联系?......

  3、作些准备

  学习这些知识要做一些准备。

  学生个别交流。

  师生共同认识本册教材涉及的内容,解释有关数学用语。

  小组交流你对这些知识的认识

  如:哪些你已经了解了?哪些与前阶段的数学知识有联系?......

  交流假期生活

  (机动环节)

  全课小结

  不管在交流假期生活还是检查作业,或参观作业中注重让学生比较、思考联系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同时,在评比参观中注意树立榜样,时刻提醒、激励学生端正态度,认真学习,努力向上。

  激励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了解寒假作业(机动环节)

  1、同学们,假期一转眼就过去了。你能说说这个寒假你过得愉快吗?

  2、交流假期生活

  同学们,寒假中你参加了哪些有意义的活动?在哪些生活问题中你用到了数学知识,交流一下,是哪方面的数学知识?

  3、检查寒假作业

  寒假里我们认真完成了寒假作业,同桌先相互检查寒假作业,比一比,谁的字迹端正?谁的作业认真?

  4、分析寒假作业的有关练习

  5、参观优秀作业

  优秀作业展示,大家来看优秀作业。

  四、全课小结:

  新学期,你准备以怎样的精神面貌投入到我们的学习中去呢?

  小组讨论并交流寒假中你参加了哪些有意义的活动?

  在哪些生活问题中你用到了数学知识,交流一下,是哪方面的数学知识?

  同桌先相互检查寒假作业,再评比。

  小组讨论:寒假作业中的练习,你是怎样想的?交流、核对。

  全班参观优秀作业

  谈谈你的感想。

  小组说说

  再集体交流。

  解读目录要注意联系前后知识。注意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全面的了解本册知识点。如:先了解一些新的数学内容,谈谈你的认识;再如:有相同的标题,比较有什么区别;

  板书设计:新学期新气象

四年级数学教案9

  一、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经从中年级迈向高年级,他们的思维已经开始由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较以前上升了一个层次,已经会用归纳概括的方法认识事物及解决问题,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数学知识,为学好本册教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已经基本掌握了小学第一学段的学习方法,师生之间也由陌生到熟悉。大部分学生学习常规好,喜欢学习数学,对所学知识掌握较好,并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是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思维发展也就不一致,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更要注意因材施教。

  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认识更大的数、乘法、除法、生活中的负数、线与角、图形的变换、方向与位置统计等教学内容。

  1、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本单元是在第一学段学生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亿以内的数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掌握大数读写的方法,认识近似数及其作用。

  2、第二单元“线与角”。

  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直线、线段、射线的认识,平行线与垂线的认识,平角、周角的认识,以及用量角器量角与画角。

  3、.第三单元“乘法”。

  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三位数乘两位数,对一些较大的数进行估计,认识计算器以及运用计算器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4、 第四单元“运算律”

  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加法和乘法交换律、加法和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

  5、第五单元“方向与位置”。

  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某一点的位置、描述简单的路线图。掌握根据方向(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认识周围的环境。

  6、第六单元“除法”。

  本单元的学习是小学阶段整数运算的最后一个章节内容。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三位数除以整十数,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速度、时间与路程的数量关系。

  7、第七单元“生活中的负数”。

  本单元主要是使学生认识生活中一些常见的负数,对此学生已经积累了比较多的生活经验。

  8、第八单元“可能性”。

  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感受简单的随机事件、感受可能性有大有小。在这一单元中,学生学习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感受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三、教学目标

  1.学生将经历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大数的过程,感受学习更大数的必要性,并能体验大数的实际意义;认识亿以内数的计数单位,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并会正确读、写;能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掌握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的方法;认识近似数,能求一个数的近似数,能对大数进行估计。

  2.学生将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能对生活中具体事物的数量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计;掌握计算器的运用方法,会利用计算器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3.学生将理解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进行正确地计算;在实际情境中,理解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并能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经历探索商的变化规律的过程,初步掌握探索的方法,并能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体会中括号运用在计算中的必要性,并能正确计算带有中括号的三步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4. 经历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这两个运算定律,并能将其应用于简便计算之中。体验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的意识和能力。

  5.学生能认识负数在日常生活中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6.学生将能识别直线、线段与射线,会用字母表示直线、线段与射线;认识平面上的平行线和垂线,能用三角尺画平行线、垂线,知道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理解平角、周角;会用量角器量(画)指定度数的角。

  7.学生将能在具体的情境中,用数对来表示物体位置;在具体的情境中,用方向和距离表示物体的位置。

  8. 初步感受到事件的发生随机性,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四、教学措施

  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加强直观演示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成功的体验。

  3.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探索规律。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注重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5.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新意识。

  6.注重让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7.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数学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8.加强导优辅差工作,特别是差生的辅导,努力使他们迎头赶上。

  五、课时安排:

  一、认识更大的数9课时

  二、线与角9课时

  三、乘法7课时

四年级数学教案10

  一、教材说明

  1、本单元的内容结构及其地位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与我们原来的老教材大致相通,可以先来看一下内容安排:

  小节标题

  主要内容

  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

  小数的意义(例1)

  小数的读写(例2、例3)

  小数的性质和大小比较

  小数的性质(例1、例2、例3)

  小数的大小比较(例4)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例5、例6、例7)

  生活中的小数

  生活中的小数

  单名数、复名数的互化(例1、例2)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例1)

  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亿”作单位的数(例2)

  上面这些内容是在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学生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为今后学习小数四则运算打好基础。

  2、教材的编写特点

  (1)注意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

  本单元一些内容与前面的知识有一定的联系,教材在编排这些内容时,注意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如小数的读、写,学生在三年级下学期初步认识小数时已学习过,这里只是小数的数位增加了,读、写方法没有变。因此,教材先

  出示一些小数,如:53页;例2、例3,让学生试着读、写,在读、写过程中进一步明确小数读、写的方法。

  (2)重视对小数意义的理解

  对小数意义的理解要涉及十进分数,由于学生没有系统学习分数的知识,理解分数的十进关系有困难,为此教材除了在正式教学小数的意义时,借助计量单位的十进关系(如,长度单位)来帮助学生理解外,在练习中还安排了很多根据十进制计量单位理解小数的实际意义的练习。如教科书第55页第4题“用手势比划下面的长度”,第57页第10题。

  (3)、加强实践与生活的应用

  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为了让学生体会这一点,教材单设一小节“生活中的小数”将生活中的小数、单名数与复名数的互化合并在一起进行教学。其中,单名数与复名数的互化还是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来编排,使学生体会到单名数与复名数的互化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

  (4)、改变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中“扩大......倍”“缩小......倍”的说法。

  “扩大......倍”与“缩小......倍”在小学数学阶段约定俗成的理解是:扩大几倍就是乘几。缩小几倍就是除以几。但是一些人对此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数a扩大n倍,应是a+na倍,而不是na。也有人认为:“倍”只适用于数的扩大,不适用于数的缩小。考虑到上述问题以及与中学的衔接,教材中进行了尝试性的改变。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中,将“扩大......倍”“缩小......倍”修改为“扩大到......倍”“缩小到......分之一。

  3、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会读、写小数,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2)使学生掌握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3)使学生会进行小数和十进复名数的相互改写。

  (4)使学生能够根据要求会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数位,求出小数的近似数,并能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

  二、课时划分

  本单元设想用14课时来完成。具体划分如下:

  第一课时:小数的产生和意义(P50~51、例1及练习九第1、2题)

  第二课时:小数的读法和写法(P52~54、例2、例3及练习九第5、6、7题)

  第三课时:练习九(P55~57、练习九第5~13题)

  第四课时:小数的性质(P58~59、例1~例3及练习十第1~3题)

  第五课时:小数的大小比较(P60、例4及练习十第4~7题)

  第六课时: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P61~63、例5~例7及练习十第8题)

  第七课时:练习十(P65~66、练习十第9题~13题)

  第八课时:生活中的小数(P67~69、例1、例2及练习十一第3、4题)

  第九、十课时:练习十一(P70~72)

  第十一课时: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P73~74、例1及练习十二第1、2题)

  第十二课时:把小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P74、例2及练习十二第3、4题)

  第十三课时:练习十二(P76~77)

  第十四课时:复习与整理(P78~79)

四年级数学教案11

  教学目的: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简单的三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灵活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教师用口算卡片或小黑板出示口算题,指名让学生计算。

  9300÷300=650-350=5400÷600=

  12×500=4800÷800=370-190=

  240+260=700×30=80×5×2=

  二、混合运算练习

  教师用小黑板出示题目,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时,指名让学生先说一说运算顺序,再说出得数。

  (44+36×5)÷32400÷(632-27×16)

  33×(60-168÷3)(54+14×9)×2

  三、解答应用题练习

  1.做练习五的第9题。

  请一位学生读第(1)题后,先指名让几名学生说这题的两种解法,并且说出每种解法的每一步算的是什么。然后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接着让学生做第(2)题,做完以后集体订正。订正时也让学生说出不同的解法,并且说出每种解法的每一步算的是什么。

  2.做练习五的第10题。

  请一位学生读题后,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然后指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解法。接着,教师可以问学生还有没有其他的解法。如果有学生列的算式是:(7+8)×6=90(个),要让列出算式的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讲清算理。

  让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列式解答,教师巡视。做完后集体订正。教师可以提问:这道题还有没有其他的解法?为什么?

  4.做练习五的第13题。

  请一位学生读题后,先让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列式解答,然后,指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解法,并且说一说每一步算的是什么。

  5.做练习五的第12题。

  让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列式解答,教师巡视。做完后集体订正。

  6.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试做第14题。

  先让学生独立做题,教师行间巡视,个别辅导。

  这道题有一般解法和简便解法。一般解法是:先求出原来计划每天做多少件玩具:9060÷4=2265(件),再求出现在每天做多少件玩具:(9060+120)÷4=2295(件),最后求出现在每天要比原来多做多少件玩具:2295-2265=30(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认真读题,一步步分析出解法。这道题的简便解法是:想现在总共要多做120件玩具。而这120件要平均分配到每天做的玩具数中去,因此,每天做的玩具数就增加了:120÷4=30(件)。所以,平均每天要比原来多做30件玩具。

四年级数学教案12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并能够应用求除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

  2.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到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

  教学难点

  理解和掌握.

  教学过程

  课前练习,引出课题.

  1.口算.

  250÷5= 230÷10= 78÷3= 64÷4=

  360÷6= 2400÷10 28÷2= 450÷90=

  2.新课导入 .

  教师提问:

  (1)谁来根据演示的内容编一道应用题?(演示课件“月饼装盒”,演示月饼装盒的过程)

  (2)请你列出算式并说出列式的根据是什么?(继续演示课件“月饼装盒”,出示18÷3=6)

  (3)在这个除法算式中,18、3、6各是什么?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继续演示课件“月饼装盒”,出示被除数、除数、商)

  教师小结:我们已经学习过了除法的有关知识,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除法的知识.

  (板书课题:)

  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引出新知.

  教师提问:不改变题意,改变题目的条件和问题,谁能编出一道应用题?

  学生编题、列式、计算.

  教师板书:18÷6=3(盒) 6×3=18(块)

  教师提问:第二题求的是什么数量?第三题呢?

  你能不能象学习乘法各部分关系那样也能找到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呢?(小组讨论)

  教师板书: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教师提问:求除数用除法进行计算,求被除数为什么用乘法计算呢?

  2.应用知识,进行验算.

  教师出示: 1247÷29=43

  教师提问:你怎么能够知道这道题算的是否正确?

  我们可以怎样验算呢?

  验算:

  4

  3

  ×

  2

  9

  3

  8

  7

  8

  6

  1

  2

  4

  7

  3.应用知识求除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

  出示例5:求280÷ =56中的未知数 .

  教师提问:结合今天学过的知识,大家看看这道题应该怎样计算呢?

  板书: 280÷ =56

  =280÷56

  =5

  教师提问:为什么用除法计算呢?你的根据是什么?(根据除数=被除数÷商)

  (2)出示例6: 一个数除以48得15.这个数是多少?

  教师提问:根据以往的经验,这题可以怎样解答?

  一个数除以48得15,这个数是多少?

  设要求的数是 .

  ÷48=15

  =15×48

  =720

  教师小结:在解答这道题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三、练习巩固,掌握新知.

  1.填空.

  被除数

  28

  80

  除数

  4

  12

  商

  30

  20

  说说你是根据什么填空计算的

  2.根据1288÷23=56,写出一个乘法算式和一个除法算式.

  ×=

  ÷=

  3.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35=2380 1653÷=19

  4.选择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里.

  ÷28=84

  A. =30 B. =2352 C. =300

  1414÷ =14

  A. =11 B. =101 C. =1001

  四、小结

  教师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关于这部分知识的应用,你有没有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地方?

  五、课后作业 .

  1.求未知数 .

  ÷50=14 141÷ =47 ÷40=108

  ÷104=9 256÷ =64 612÷ =51

  ÷120=31 4815÷ =45 -374=689

  2.(1)什么数除以64得28?

  (2)4698除以什么数得81?

  (3)5475是哪个数的75倍?

四年级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学生会用简便方法计算乘、除数是5、25、125的乘、除法式题,提高计算的速度。

  2.练习中,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并能迅速、正确、合理、灵活地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请学生叙述用5、25、125乘、除的算式怎样进行简便计算?

  (1)陈述过程准备(自言自语式)。

  (2)小组互说(四人小组)。

  (3)指名代表性地叙述。

  (4)教师复述。

  2.填空练习

  (1)请全班同学做第58页中练习十四的第1题。

  (2)设问:你认为教材中首先编排这6道题的目的是什么?

  (3)对!(为我们今天的.练习作准备)。

  (二)基本练习

  1.做练习十四第2题。

  (1)指名口答:说一说简便计算的第一步,应当明确乘数、除数是5,25就想到用乘以10再除以2或用乘以100再除以4来计算。

  (2)学生练习,教师巡视,辅导差生。

  (3)集体校对,检查中下学生的正确率。

  2.练习十四第3题。

  (1)四人小组互相说说解各题的简便方法。

  (2)学生独立练习,教师巡视,辅导中下学生。

  (3)集体校对作业,指出注意点。

  3.练习十四第4题。(投影)

  把下面各题计算中的错误改正过来。

  (1)指名说出各题的错误之处。

  (2)教师指出产生这些错误的原因。

  (3)学生练习,教师巡视、辅导。

  (4)集体校对。

  (5)教师。

  (三)综合练习

  1.学生独立做,练习十四中的第6题和第7题。

  2.用投影来校对。

  3.师生共同。

  4.教师设问:这样的应用题的简便计算请每位同学能引起关注。

  5.鼓励少数智力较好的学生能编一道应用题。

  (四)开放练习

  1.投影出示第5题。

  2.布置课内作业。(要求用多种方法解答)

  3.四人小组讨论。

  4.集体,选取好的方法。

  (五)思考题教学

  提示:把8888写成88×101的形式

  (六)作业:《作业本》第48页(四十八)

  2.应用题

  (1)一般的三步计算应用题

四年级数学教案14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学会“四舍”“五入”的试商方法,正确的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知道在什么情况下需要调商,初步掌握调商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试商的全过程,掌握试商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重点

  使学生学会用“四舍”“五入”的试商方法,正确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难点

  教师导学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时间

一、复习:

  1、()里最大能填几?

  30×()<7540×()<180

  2、在○里填上>或<

  35×4○13842×5○230

  3、下面各题应该商几?

  91÷20xx÷40

  198÷20215÷30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3

  (1)21本《作文选》要付84元。一本《作文选》多少元?

  问:怎样列式?和昨天学习的除法题有什么不同?如何计算?

  提问:你能计算出84÷21等于多少吗?是怎样想的?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

  如果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就比较方便了。

  21最接近20,把21看作20来试商,这样把84÷21转化成84÷20,应该商几?商写在哪一位上?试商4。因为除数21,不是20,因此,商是否合适,还要看商与除数相乘的情况,可以在商的个位上先轻轻地写上“4”然后把4与21相乘,看结果是否等于或小于84。因为21×4正好等于84,说明商4合适,这时将4写清楚。

  反馈练习64÷2168÷3492÷23

  引导学生观察三道题的除数的个位数。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汇报

  学生列式

  除数不是整十数

  学生尝试计算,讨论汇报计算方法

  学生叙说试商过程,讲解计算的.过程

  指名板演,讲述计算的全过程

  通过复习与新课有直接联系的旧知识,为本节课学习除数是任意两位数除法的试商方法在计算和思路上做好准备。

  使学生体会用“四舍”“五入”试商的方法,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提问:这三道题的除数的个位数分别是几?你把它们看做多少来试商?你是怎样计算的?

  归纳小结:当除数的个位是1、2、3、4时,把除数的个位数舍去,看作整十数来试商,试得的商和除数相乘,如果余数比除数小,说明试得的商是合适的。

  (2)王老师还有196元,要买39元一本的词典,可以买多少本?还剩多少元?怎样列式?怎样想的?

  196÷39=

  5

  39)196

  195

  1

  归纳:如果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就比较方便了。

  39最接近40,把39看作40来试商,这样把196÷39转化成196÷40,应该商几?商写在哪一位上?试商4。因为除数39,不是40,因此,商是否合适,还要看商与除数相乘的情况,可以在商的个位上先轻轻地写上“4”,不行再调商为5。

  学生试做:

  练习:

  198÷23215÷34552÷63

  提问:你把各题的除数看作多少来试商?你怎么计算的?这三道题的调商过程有什么共同点?

  小结:用“四舍”或“五入”的方法,把除数看作整十数来试商,初商容易大,大了要调小(小了要调大)。

  三、巩固练习:

  1、板演

  46÷23153÷51300÷74

  293÷31294÷42200÷63

  2、练习书后2、3

  四、总结

  1、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新知识?

  2、当除数的个数是1、2、3、4时怎样试商?

  五、作业:P864、5、6

  四、总结

  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自主练习计算题

  观察后汇报计算过程

  总结试商方法

  读题分析后列式计算

  学生叙说试商过程,讲解计算的过程

  学生板演,说方法。

  找出共同特点

  独立计算后互相检查,讲方法

  展示试商的全过程,知道在什么情况下需要调商,进一步掌握调商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通过练习,巩固试商方法,掌握计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

四年级数学教案15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例1及相应练习。

  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感悟分的段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能理解段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规律。

  3.使学生能够借助图形,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植树的问题。

  过程性目标:

  1.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2.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

  4.通过实践活动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教学过程:

  1、直接引入

  揭题:植树问题

  2、初步感知数学模型,引导学生学会变复杂为简单的数学思想。

  例题: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间隔5米栽一棵。

  3、建立两头都栽的数学模型

  (1)师:这个画100米有点麻烦,我们先从简单的`题目来研究一下。

  出示:同学们在全长1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间隔1米栽一棵。

  一共要栽多少棵?

  (2)动手操作

  (3)汇报

  (4)尝试用算式解决问题

  (5)小结:发现并归纳间隔数和棵数之间的关系。

  4、脱离表象模型

  出示:如果像刚才这样是100米,每5米栽一棵。『两头都栽上』

  (1)师:你认为是几棵,怎么想的?

  (2)生尝试列式

  (3)学生交流表达想法

  5、巩固模型,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1)师:如果不载树,我改成摆花了,谁会做?

  你还能把它改成什么?

  比较小结:

  (2)列举生活中的植树问题

  6、研究植树问题中其他两种情况,并进行比较和沟通。

  7、20xx÷50+1如果用这样的算式解决的问题,你猜可能跟生活

【四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四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案02-26

四年级数学教案02-10

小学数学教案四年级09-29

四年级数学教案12-30

四年级数学教案04-25

四年级趣味数学教案01-05

【热门】四年级数学教案02-02

【热】四年级数学教案02-01

四年级数学教案【热门】02-02

四年级数学教案【荐】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