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三年级数学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年级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第70页“毫米的认识”,练一练,练习十五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实际长度的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
2、使学生能用毫米作单位量物体或线段的长度,以及用毫米作单位画线段。
教学重、难点:用综合法思路分析应用题。
教学具准备:每人准备直尺一把或三角板一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复习学过的长度单位
提问:我们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让学生口答。
2、提问: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1米=()分米
1分米=()厘米
1米=()厘米
下面请同学们用尺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是多少?
学生动手得出结论(不足1厘米)
3、引入新课
我们要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可以用一个新的比厘米还要小的长度单位,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毫米。
(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教学新课
1、指出直尺上的厘米刻度
让学生在直尺上找到1厘米的刻度线,并且用拇指和食指示范出1厘米的长度。
2、认识毫米
(1)提问:在这1厘米中间还有没有刻度线?它们之间的一小格所表示的长度是多少呢?
学生回答(1毫米)
(2)请同学们再看一看,直尺上表示的1毫米有多长?
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的长度是多少。
用手指比划一下,1毫米有多长。
3、认识1厘米=10毫米
(1)1厘米是这么长,1毫米是这么长,(教师比划),你们知道1厘米和1毫米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
我们借助直尺来看一看。
1厘米是几毫米?我们只要数一数1厘米里面有几小格,那么它就等于几毫米。
请同学们拿着铅笔,用铅笔尖指着尺上的小格数一数,看看1厘米等于几毫米。
(学生数,然后回答)
(教师领读一遍)
教师板书:1厘米=10毫米
总结:到现在为止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毫米,知道了毫米是比厘米还要小的长度单位,1厘米=10毫米。
4、教学例1
(1)教学例1
a、请同学们拿出一根自动铅笔的笔芯,平放在课桌上。
b、要求大家用尺量一量这根笔芯的长是多少毫米,然后告诉老师。
(要求把0刻度线对准笔芯左端,看右端对准多少毫米的刻度。教师巡视辅导)
请同学们看一看课本第70页的例1,你的量法和书上的一样吗?
数一数课本上笔芯的`长度是多少毫米,并填在书上。
5、画线段
(指导画线段的方法:先画什么?用直尺上的0刻度对准这一点?要画多长就画到多少毫米为止,最后还要注意什么?)教师示范。
请同学在练习本上画一条42毫米的长的线段。
让同桌互相量一量,看看画的是不是42毫米长的线段。
小结:用毫米作单位量物体和画线段,都要把直尺的哪一刻度对准左边端点,然后看哪边的刻度确定长度?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请同学们拿出一枚1分硬币,量一量看看它的厚度是多少?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请同学们看看图上的花边和回形针各是多长,把结果填在括号内。
3、做“练习十五”第1题
请同学们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
4、完成“练习十五”第2题
让学生先量然后提问回答。
5、做“练习十五”第3题
分2人小组讨论,得出结果然后指名回答。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毫米)。一毫米有多长?请大家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用毫米作单位量长度或者画线段要怎样做?
五、作业
练习十五第4题。
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三位数的加减法,并能进行简单的口算。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
3. 学科交叉:结合语文、科学等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掌握三位数的加减法口算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口算。
2. 教学难点:对于一些口算难度较大的题目,如何通过分步计算来简化口算过程。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知识(5分钟)
通过展示一些三位数的加减法题目,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进行口算。
2. 讲授新知识(20分钟)
讲解三位数的加减法口算方法,重点讲解如何通过分步计算来简化口算过程。
3. 练习与巩固(25分钟)
让学生进行口算练习,并在练习中发现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优化口算过程。
4. 拓展应用(10分钟)
结合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数学应用,如购物结账等。
5. 总结与评价(5分钟)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学习数学。
四、教学方法
1. 演示法:通过演示口算过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口算方法。
2. 交互式教学法: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进行口算。
3. 问题导向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问题。
五、教学资源
1. 教学课件:通过课件展示口算过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口算方法。
2. 练习题:提供一些口算练习题目,让学生进行练习和巩固。
六、教学评价
1. 学生自评:让学生自己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鼓励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2. 教师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指导。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演示口算过程、交互式教学和问题导向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了三位数的加减法口算方法。但是,对于一些口算难度较大的题目,学生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练习和巩固,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口算方法。
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复式统计表,会根据复式统计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通过数据的整理和分析,使学生能对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并会制作复式统计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知识链接
最近天气越来越热了,喜羊羊去摘了好多水果给羊村的孩子们,瞧!你能根据这幅图提出数学问题吗?
为了能更好的统计数据,我们可以利用单式统计表。
提问:对比一下,单式统计表有什么特点。
二、探究新知,理解概念
1.收集数据同学们一起收集我们班同学最喜欢的课外活动。再进行整理现场组织:请两个小助手,一名同学数,一名同学写。
先完成男生最喜欢的活动,再完成女生最喜欢的活动。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创设了一个调查学生最喜欢的活动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统计的必要性,为复式统计表的学习做好铺垫 2、分析数据请同学们比较两张表。每张表统计的活动都是一样的。我们可以把这两张表合成一张表。
同学们靠自己多次尝试,教师引导多次修改,最终合成一张完整的复式统计表。
分析统计表里的数据,提问:你能得到什么信息,有什么建议。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新课教学的主体,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培养数据分析观念。单式统计表入手,把握学生知识的'起点,通过对比分析,引发学生内在的认知冲突,从而产生合并创造一个更简洁的表格的欲望,真切地感受到复式统计表的优越性和必要性,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帮助学生分析数据背后的信息。
3、对比表格请同学们对比单式统计表和复式统计表,你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对比,概括出复式统计表的优势。
三、巩固运用,拓展提升1.教材38页练习八第1题。
思考:怎样阅读表格?引导学生根据表格结构有序地阅读信息,在此基础上完成本题辨析。
2.创造统计表。
分小组统计三名同学的基本信息,再根据这些信息绘制一张复式统计表。
【设计意图】通过分层练习,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巩固运用复式统计表,在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回顾总结,积累经验1.回顾课堂,畅谈收获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
信息单式统计表复式统计表统计项目一项多项数据一目了然方便对比特点表类
附板书设计:
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4
每4年里有3个平年,1个闰年。
师:每4年里有3个平年,1个闰年,这些闰年的年份与4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师:按照这样的规律请你推断一下,下一个闰年是哪一年?往前推算,哪一年是闰年? 通过计算引导学生发现“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是闰年。” 要判断某一年是不是闰年,就可以用这一年的年份除以4,看是不是4的倍数。 当学生按一般方法判断2100年为闰年时,教师说2100年是平年。这是怎么会是呢?
练一练:
1、判断下列各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
(1)1997后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
(2)北京承办2008年第29届奥运会。
2、中华人民共和国是 年 月 日成立的,今年的 月 日是建国 周年纪念日。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判断正误。
(1)每年都有365天。( )
(2)一年中有7个大月,4个小月。( )
(3)小华说:“我爸爸4月31日才从北京开会回来。”( )
(4)小明说:“我表弟是1992年2月29日出生的。”( )
(5)1900年是闰年。( )
2、小强满12岁的时候,只过了3个生日。猜一猜他是哪一天生的?(视频)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 如果你还想更进一步研究有关年月日的知识,你们还可以到网上去查找这方面的资料。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 结合熟悉的事物和生活经验,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年、月、日之间的关系,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的知识,并记住各月及平年、闰年的天数,能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能力教学点:帮助学生建立较长的时间观念,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归纳概括的能力。
德育教学点:体验年、月、日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自觉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 发现并掌握闰年的判断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有这么多老师来听我们上课,你们高兴吗?
师:老师和你们一样,也非常高兴!让我们记住这难忘的日子(教师板书讲课当天的日期)
师:我特意给你们带来了一组精彩的`图片。你们想看吗?
师:谁愿意把你熟悉的图片给大家介绍一下。
师:(出示赛跑的图片)
生:赛跑
师:你跑100米大约用多长时间?
师:谁还愿意给大家介绍介绍。(出示学生篮球比赛的照片)
生:这是一场篮球比赛。
师:你知道一场篮球比赛大约是多长时间吗?
生:40分钟 师:谁还想来?(出示春节联欢晚会图片)
生:这是春节联欢晚会上千手观音的图片。
师:你知道春节晚会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一场春节晚会大概经过多长时间?
生:春节晚会晚上8:00开始、12:30结束。一场春节晚会大概经过3个半小时。
师:你知道国庆节是在什么时候吗?
生:十月一日
师:你从上小学到现在经过了几年?
生:三年。
师:这些图片都跟什么有关系?(时间)
师:我们学过那些时间单位?(时、分、秒)
师:其实年、月、日是比时、分、秒更大一点的时间单位,它在我们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年、月、日。
二、观察年历,探究新知
1、认识年历。
师:关于年、月、日的知识,同学们可能已经知道了一些,谁愿意把你知道的给大家讲一讲?
生:(自由发言)
师:是这样子的吗!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各年的年历卡片,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认真观察这些年历卡片,看你们还能发现什么? 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一年有12个月 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月(每月31天) 四、六、九、十一月(每月30天) 二月 28天或29天 一年有365天或366天
2、教学大月、小月。
师:习惯上,我们把有31天的月份叫做大月(板书:大月)。
师:想一想,把有30天的月份起个什么名字? 师:二月份既不是31天,又不是30天,那我们应该给它起个什么名字?
师:同学们数一数,一年中有几个大月?几个小月?
师:怎样才能很快地记住哪几个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呢?你们能自己想想办法吗?
生:(自由发言)
师:现在老师告诉你们几个巧妙的记忆方法。 教师用课件出示左拳图,介绍用左拳记忆的方法。
师:为了更容易记住哪几个月是大月,你们还可以记住下面的歌诀。 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 平年二月二十八,闰年再把一日加。 (教师说明:这里的“腊”是指十二月。)
师:我们还可以这样来记: 7个大月心中装,七前单数七后双。
3、教学平年、闰年。
教师指出:二月是一个特殊的月份,它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它的天数很奇怪,有的时候是28天,有的时候是29天,这是怎么回事呢?
师:我不用看年历,你要你说出这一年的年份,我就知道这一年的二月份有多少天?不信谁来考考我?
生:自由说 师:我为什么不用查看年历就能准确地判断这一年的二月份有多少天呢?这里面有什么规律吗?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上表格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让学生将闰年的年份涂成红色。
师:闰年的出现是有规律的,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的演示,看能发现什么规律? 引导学生得出:每4年里有3个平年,1个闰年。 出示课件让学生观察并发现规律,并能总结规律。即:每
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
2、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
一、出示情境图,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下围棋吗?
呈现下围棋的画面,介绍有关围棋赛的事例(或战绩)。让学生观察棋盘结构。使学生了解到:围棋的棋盘面由纵横19道线交叉组成。引出问题:“棋盘上一共有多少个交叉点?”请学生说一说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从而列出算式19×19。
二、探讨计算方法
1、各组讨论:怎样计算19×19。
请把想出的计算方法写在纸上。
2、组织交流。
各组展示本组的算法。不容易说清楚的,就写在黑板上。
3、师生评议。教师展示三种计算的方法。
(1)请学生说一说,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2)教师对学生发表的意见作以肯定或补充。使学生了解每一种算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例如:估算的方法能很快算出大约有400个交叉点,但它不能满足解决问题的要求。
(3)重点评议笔算。
用检查竖式每一步计算的方式,再现笔算过程。在此基础上,夸赞学生:能用刚学过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解决今天的新问题。并且,能正确解决乘的过程中的进位问题。你们真棒!
三、练习
1、尝试练习。
用竖式计算第65页“做一做”中的4道题。可以让几个组的学生做前2道,另几个组的学生做后2道题。
完成计算后,组织交流。说出笔算的过程,加深学生对笔算过程的了解。
2、完成练习十六第1题。
独立计算,集体订正。根据班上出现错题的情况,和学生一起讨论错误的原因,请学生订正错题。请学生注意:计算时要认真仔细。
四、总结
1、请学生讨论笔算乘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并交流。
2、教师强调:用竖式计算时,每次乘得的数的末位应该和哪一位对齐。还要注意记住进位数,正确处理进位问题。
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掌握一位数乘两位数口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2、理解乘法的意义,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掌握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乘法
教学难点:一位数乘两位数(进位)口算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教师教学设计学生的活动教学反思
一、复习。
教师出示上节课所学的口算乘法练习。
二、新授。
1、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观察。
2、教师提出问题:卖3个游泳圈需要多少钱?
3、教师板书学生的方法,并问:12×3怎样计算?
4、学生将答案写在书上。
5、出示第二个问题:买3个球需要多少钱?
6、教师组织学生讨论:
怎样计算:15×3
与12×3有什么不同
7、学生将答案写在书上
三、练习。
完成P3第1~4题
1、2题可独立完成。
2、4题对部分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可适当的辅导。
四、评价
你觉得这节课学得怎样?哪些地方还需要提高?
学生听算,做完后集体订正。
学生仔细观察图片,说说图片中的数学信息。
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并列出算式:1、12+12+12=361、12×3
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名回答计算方法。教师板书:10×3=302×3=6所以12×3=36
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并尝试解答。
这是本节课的难点,学生可以用笔算的计算顺序来解答也可有其他的方法,必须掌握扎实,多复述。
做完后小组交流
学生自评、互评。
板书设计:
买3个游泳圈需要多少钱?买3个球需要多少钱?
12×3=3615×3=45
10×3=302×3=610×3=305×3=15
30+6=3630+15=45
第3课时:练习一
教学内容:练习一第1~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联系,巩固前面所得的口算乘法,使学生能够熟练计算。
2、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乘法的意义。
教学重点: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口算乘法
教学难点:在能够正确迅速计算的同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教师教学设计学生的活动教学反思
一、复习。
1、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口算练习。
2、一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
3、一位数乘两位数(进位)
二、练习。
完成练习一的第1~6题。
1、教师组织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2、组织学生看图,思考,列式,计算,写答语。
第2问有学生自己提问题并解答,教室可组织小组进行交流
3、先出示题目,问学生应该先做什么,再比较,哪些题还有其他方法?
4、本题数字信息较多,问题由简单到复杂,可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后再个别辅导。
5、先让学生说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然后再解答。
6、爸爸的年龄学生计算是没有问题的,妈妈的年龄,可给与一定的提示。
三、课堂评价
你觉得口算乘法掌握得怎样,你能解决那些实际问题?
学生听算,集体订正,并与同伴交流计算的方法。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并说说计算是要注意什么。
先观察图片从中获取数学信息,然后思考问题,列出算式最后解答。
学生提出问题后自己解答,并在小组内交流。
比较大小的方法不,可先算出结果,也可观察因数的变化。
学生先观察图片,获取信息,再根据问题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解答。可以请求教师帮助。
学生弄清楚运算顺序后再解答,最后订正。
先独立思考,在完成题目。
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说,可与他人交流自己的不足,互相帮助。
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7
一、教学内容
1、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2、周长的概念,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3、长度的估计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四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会用不同的方式表示平行四边形。
2、使学生了解周长的概念,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3、通过对长度和周长的估计,培养学生的长度观念。
三、编排特点
1、从日常生活中引入几何概念,使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学习几何知识。
利用校园的情境认识四边形和平行四边形。利用学生熟悉的事物(树叶、教科书、小国旗、钟面)来认识和计算周长。
2、利用活动巩固对几何概念的认识。
教材中设计了各种形式的活动:涂色、分类、拉一拉平行四边形、在钉子板上围平行四边形、在方格纸上画平行四边形、用长方形纸剪平行四边形、用七巧板拼图、实际测量一个物体的周长,等等。这也是由几何知识的直观操作性决定的。
3、周长的概念更强调从一般性的角度引入,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从任意图形(包括不规则图形)入手,使学生体会到周长是一个一般概念,避免学生产生只有长方形、正方形、圆等规则图形才能求周长的思维定势。此外,通过对一般图形周长求法的探索,使学生经历长、正方形周长求法的知识形成过程。
四、具体编排
(一)四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1、主题图
提供了一个校园的场景,图中有很多几何图形,其中包括很多四边形,如学校大门的推拉门上有平行四边形,人行道上有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菱形,篮球场是一个长方形、篮板是一个长方形,篮板上有一个长方形的框、羽毛球场地上有很多长方形、足球门上有长方形、梯形,远处教学楼的楼梯上有平行四边形、窗户是长方形的。教学时,要让学生充分进行观察。有些名词,如平行四边形、梯形、菱形虽然没学过,但如果学生有这方面的知识,教师要给予肯定。通过观察主题图,可以看到生活中有各种四边形。
2、例1(认识四边形)
让学生把自己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涂上颜色,从而让学生通过讨论,找出四边形的特征:有四条直的边和四个角。由于学生已经有了认识长、正方形的基础,可以利用长、正方形的边和角的特征归纳四边形的特征。这也是合情推理(归纳)的`一种体现。
可能有的学生一开始认为第三行第二个图形也是四边形,认识了四边形的这两个特征以后,就能正确地判断了。
通过本例,学生对小学阶段出现的各种特殊四边形乃至一般四边形都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在以后的学习中将逐一认识。
3、例2(对四边形分类)
(1)例1的目的是把四边形从其他图形中区别出来,例2是在四边形内部进行分类。
(2)教材上给出了三种分类结果:
A、长方形、正方形是一类,其他是一类。(突出了长方形、正方形四个角的特征。)
B、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菱形是一类,梯形是一类。(突出所有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且相等的特征。)
C、长方形是一类,正方形和菱形是一类,平行四边形是一类,梯形是一类。(把第二种分法进一步细分,突出正方形和菱形四边相等的特征。)
(3)鼓励学生发现更多的分法,但是一定要注意让学生说出分的理由来。(如把平行四边形分成矩形和一般平行四边形两类,或分成邻边不相等的和菱形两类。)
(4)通过本例,可以进一步感性地认识和区别各种四边形的特征。
4、“做一做”
第1题,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四边形,可以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第2题,让学生通过在钉子板上围不同的四
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进一步认识物体或图形的评移,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2掌握在放歌纸上画平移后的图形的方法。
3、进一步体会平移的特点,培养空间观念。教学重点:画出平移后的图形位置教学难点:正确画出平移后图形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谁来说说怎样判断物体或图形平移距离的方法?板题:图形的平移
二出示学习目标
进一步认识物体或图形平移的特征和方法,掌握在放歌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的方法。
二、出示学习指导
三、
1、认真看书例3,弄清题意后,思考怎样移,注意顺序,重点看黄色字体。
2、认真看例4,思考:这四个图形能一次移到图(2)吗?应该怎样移,有几种移法?
四、先学
师:看书时比谁看书最认真,坐姿最端正。开始看书自学。
(四)看一看
学生看书自学
师:看完的请举手,下面老师要来检测一下你们的自学效果出示检测题2名学生板演,其他在练习本完成
(五)做一做
练习六第3题
要求:要看清题中黄色字体的要求
1、指名板演
2、生独立完成
五、后教
(一)更正
师:认真观察黑板上的题,发现和你的.答案不一样的请举手。(指名上台用红笔纠错)
(二)讨论
1、认为对的举手,为什么?
师:谁能说说怎样画平移图形?师强调:(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平移前,先要确定图形中某一点的位置,画新图形中的每条线段长度与原图形每条线段长度要相等。
2评正确率、板书
3、师:对照黑板上的答案,批改自己的。
4、教师小结: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在方格纸上画评移图形的方法……下面就用今天所学知识来做作业,比谁的课堂作业做得又对又好。
六、当堂训练
练习六第4题
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9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乘法。教科书第63页例1及“做一做”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习了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的笔算乘法分两个层次编排。先出现不进位的,突出乘的顺序及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因为,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不仅可以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还为学习多位数四则混合运算打下基础。而且,为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因数是更多位数的乘法问题,奠定了基础。因此在计算体系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在弄清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和书写格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准确计算的能力。
3、培养学生书写工整、认真计算的学习习惯及善于思考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
掌握笔算方法并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解决乘的顺序和第二部分积的书写位置。
【教具准备】课件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乘法。教科书第63页例1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在弄清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和书写格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准确计算的能力。
3、培养学生书写工整、认真计算的学习习惯及善于思考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
掌握笔算方法并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解决乘的顺序和第二部分积的书写位置。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启动数学列车——复习铺垫
1、口算(指名说得数并说出怎样口算的)
30×40= 80×30= 900×10= 60×70=
21×20= 88×10= 13×30= 32×20=
2、笔算:
24×3= 38×2=
『设计意图:兴趣是的老师。新课开始,我便以准备带同学们去一个神秘的地方,充分调起学生的胃口,然后再以邀请
同学们乘坐数学列车的方式吸引孩子,让孩子在愉悦的氛围中,轻松完成准备题。』
二、进入儿童乐园——探究新知
1、出示课本63页例1的情境图
(1)学生观察:你收集到了哪些数学信息?提出了什么问题?
(2)要算一共付多少钱,该怎么列式呢?(24×12)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2、揭示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
3、分小组讨论,尝试计算
4、全班交流,整理算法
5、设疑:刚才我们求妈妈买12本书用288元,计算时一共用了3个竖式,那能不能把这3个竖式给合并起来写成一个竖式呢?
6、生尝试用笔算方法计算
7、师生共同分析24乘12的笔算方法
说明:在把两个积加起来的时候,个位上是计算8加0,0只起占位作用,为了方便,这个0可以省略不写,边说边把0擦去。
8、小结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乘法的笔算方法
(1)相同数位要对齐;
(2)用第二个因数各个数位上的数依次去乘第一个因数;用哪一位上的数去乘,积的末位就写在那一位的下面;
(3)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设计意图: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为此,我创设了有趣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算理与计算方法,让孩子在不断的探究与交流过程中理解算理,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学生在操作探究过程中,也培养了合作意识,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张扬了自己的个性。』
三、回顾反思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关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你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吗?
『设计意图:课尾对本课知识及时进行回顾反思,可以加深学生对法则的理解、对法则的应用,更好的领会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
四、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十五第1、2题
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回顾本单元的知识,是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较为系统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水平。
2、巩固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3、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难点
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总结算法。
下面各题你会选择合适的算法吗?
(1)小军每分钟大约走65米,他从家到学校大约要走8分钟。他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
(2)每套课桌椅坐2个人没学校新买来200套课桌椅,一共可以坐多少个人?
(3)阳光小学每个年级都有136人,全校6个年级共有多少人?
学生独立思考后与小组内同学讨论,然后集体交流。交流时说出各题选择的方法,并说明理由。
第(1)题应选择估算。因为不需要求出准确结果,从题目可以看出问题是求大约多远,所以只知道大概的结果就可
以了,因此用估算,65×8≈560;
第(2)题应选择口算,因为题目中的多位数是整百数,口算比较方便,
200×2=400;
第(3)题应选择笔算,因为题目要求求出精确的结果,口算起来比较困难,所以就要进行笔算。
二、练一练。
1、口算下面各题。
20×4 70×3 12×3 120×4 3×6+5
200×4 600×8 21×4 320×3 4×8+7
500×2 1000×7 32×2 1100×68×8+6
做完后说一说口算的方法。
(用多位数中0前面的数和一位数相乘,再看多位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2、估算下面各题。
98×4 79×3 102×5 287×6
53×6 212×4 319×7 72×8
做完后说一说估算的方法。
(把多位数看成和它接近的整十或整百数,用这个接近的整十或整百数去乘一位数,就得出了估算的'结果)
3、笔算下面各题。
213×3 89×7 28×4 507×5
213×6 354×4 146×9 470×3
做完后说一说笔算的方法。
(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去乘多位数中每一位上的数,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它的前一位进几)
三、课堂作业。
学校组织同学们去华山旅游,成人票每张125元,儿童票每张60元,有2位老师,9名学生,买票一共要用多少钱?
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测——试验——分析实验数据”,让学生经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探索过程,初步感受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初步感受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性。
2、能对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进行描述,结合具体情境,能对某些事件进行推理,知道其可能性的.大小。
3、在与同伴的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体会数学学习与现实的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求实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试验操作、分析推理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教学难点:
利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转盘、盒子、布袋、乒乓球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我们来玩摸球游戏。(板书:课题)
二、体验“不可能”
师:老师这里有个盒子,看看盒子(空盒子),猜一猜老师会摸出什么东西?(学生猜想)
师:请认真看(倒转空盒子)老师有可能从盒子里摸出东西吗?为什么?
生:因为盒子里什么东西也没有,所以不可能摸出东西。(板书:不可能)
三、体验“一定”
师:现在老师把1个黄球放到盒子里,猜一猜老师会摸出什么东西?
生:黄球。
师:一定是黄球吗?
生:一定,因为盒子里只有黄球。(板书:一定)
四、体验“可能”
师:如果再多放1个白球到盒子里。然后继续摸球,你想一想老师会摸出的球会是什么颜色,猜一猜。
生:可能是白球,可能是黄球。
师:也就是说,这次摸球出现两种可能。可能是……(生齐答),也可能是……(生齐答)。(板书:可能)
老师这里有9个黄色乒乓球和一个白色乒乓球。
1、猜想
黄球的数量多,摸到的可能性就大,白球的数量少,摸到的可能性就少,这只不过是我们的猜想[板书:猜想],怎样才能证明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呢?
2、实验
就采用大家的办法,要通过实验来验证[板书:实验]一下我们的猜想是不是成立?
老师也为每组准备了装有9个黄球和一个白球布袋,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一起做摸球游戏好吗?课件出示
学生小组内摸球,教师巡视指导。
3、验证
请各组的记录员汇报一下你们组摸取黄球、白球各几次?(教师填写记录表)让我们把全班摸球的结果和起来看看吧。观察统计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生讨论交流)
4、推测
我们用验证的结果来推测一下,要想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变大一些,可以怎么办?
(学生各抒己见)
5、总结规律
通过这个活动,验证了我们的猜想。黄球的数量比白球多,摸出黄球的可能性大。白球数量比黄球少,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就小。也可以说我们很可能摸到黄球,偶尔能摸到白球。
板书:在一定的条件下:
数量黄球多大(很可能)
可能性
白球少小(偶尔)
巩固新知,应用拓展。
如果再增加一种颜色,是否仍然符合“物体数量多少决定摸出哪种物体可能性大小的规律”呢?
(1)出示:袋子里有2红、4黄、8白三种颜色的球,一共有14个球,任意摸出一个球,会是什么颜色呢?(学生猜测)
(2)实验验证:(学生现场摸球,教师及时记录)
(3)深化结论:通过这次摸球,你有什么新的的发现?
(可能性大小与物体数量多少是密切相关的。)
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结合具体的情境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平面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
2.能力目标:
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同分母的两个分数的大小,并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
3.情感目标:
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了解分数产生和发展的大致历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初步认识几分之几,运用直观方法比较同分母两个分数的大小。 难点:理解分数的含义,能自己创造出几分之几的分数。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认定目标(预设1 分钟)
1.回忆前一节课所学内容。
2.认定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
二、自主学习,建构模型(预设17 分钟)
1.根据老师的要求进行折纸、涂色练习。
(1)把一张圆形的纸平均分成4份,把其中的3份涂上颜色,
(2)把同样大小的一张长方形的纸平均分成4分,请男同学把其中的3份涂上颜色,请女同学把其中的1份涂上颜色。
(3)教材第101页试一试
(4)例2。
把同样大小的一张长方形的纸平均分成5分,请男同学把其中的3份涂上颜色,请女同学把其中的2份涂上颜色。
2.根据老师的要求进行合作学习
自主学习菜单:
(1)在小组里说一说:你是怎样比的?
(2)1张5份涂了其中的3份的,1张5份涂了其中的2份,请大家想一想:涂色部分分别可以用哪个分数来表示?⑶.这两个分数哪个大?哪个小?你是怎样想的?
3.全班交流
(1)在小组相互说的'基础上,在班级里进行交流:学生可以这样说:我是看五分之三涂色部分大,五分之二的涂色部分小,所以五分之三大于五分之二。学生也可以这样说:把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平均分成了五份,取的越多,表示的分数就越大,取的越少,表示的分数就越小。
(2)(补充)师出示两张同样大小的圆形纸片,都平均分成了8份,1张涂了其中的1份,1张涂了其中的2份,再请学生比较从中发现规律。
三、组织练习,完善认识(预设12 分钟)
(一)基本练习
1.完成书上“想想做做”的第3题。
2.完成书上“想想做做”的第4题。
先按照下面的分数涂上颜色,再比较它们的大小。
(二)发展练习
3.完成书上“想想做做”的第5题。
4.了解“你知道吗?”
自主阅读。
四、当堂检测,评价反思。(预设6分钟)
1.谈收获。
2.课堂作业:
必做题:完成《补充习题》80页第1、2题。(计算练习)
完成《补充习题》80页第4题。(要注意分均分)
选做题:完成《补充习题》80页第5题。(解决实际问题)
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13
教学内容:练习二十一第4-8题。
教学目标:认识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部分的两步计算应用题与有关应用题之间的联系,学会解答这类应用题。
教学重、难点:认识分析法思路的特点,学会用分析法思路分析两步计算应用题。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食堂原有350千克大米,第一天吃了100千克,第二天吃了130千克,还剩多少千克?
2、(1)学生读题说说已知条件和问题。
(2)学生用两种方法解答
(3)订正时,学生讨论:两种方法各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二、变式练习
1、第97页第4题
(1)学生齐读
(2)学生列式解答
(3)思考:第(2)小题中第二天看的与第一天同样多是什么意思?
(4)集体订正时,同桌互相交流每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5)这3道题比较一下: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2、(1)同学们要栽54棵树、已经栽了37棵,还剩多少棵没栽?
(2)同学们要栽54棵树,第一天栽了18棵,第二天栽19棵,还剩多少棵?
(3)同学们要栽54棵树,已经栽了2天,每天栽18棵,还剩多少棵?
⒈学生独立读题,并列式解答
⒉同桌互相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⒊比较3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3、第97页第5题
学生列式解答,集体讨论时,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第98页第6题
(1)学生读题,比较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2)学生列式解答
(3)分别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在计算时有什么区别?
三、作业:
第98页(7)、(8)。
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14
一、教学内容:练习十三的第4、5、7、8题及相关补充练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与态度让学生感受到有余数除法的价值,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其中也让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造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的实际问题
2、难点: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创设情境、自主探索
五、教学准备:情境图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师:同学们,现在书店对小朋友进行书的优惠,每本儿童读物都只卖4元,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几个同学都要买些什么书吧。
师出示书店买书的情境图
让学生找出问题,独立解决。
2、师出示森林餐厅的情景图,让学生先说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老师板书。
问:是不是平均分的`事情?是怎样分的?
那么该如何解决?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汇报不同解决办法。
3、出示丛林探险的情景图,让学生观察,说说自己所了解到的数学信息。并说说要解决每个问题所需的数学信息是不是知道。独立解决。
4、观察花店的图,把了解到的数学信息列出来。理解题目的要求。
让小组一起用圆片、三角形、正方形来代替花进行扎花。最后一起确定解题策略。
5、给班级分组,怎样分比较科学,说说理由。
(三)拓展延伸,深化提高
聪聪陪妈妈去水果市场买水果,妈妈说:“聪聪,我想买35个苹果、28个梨子、32个橘子,然后你按4个苹果、5个梨子、6个橘子装一袋,看看可以装几袋?
(四)课堂总结
你有什么收获?
【三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三年级的数学教案09-20
三年级数学教案07-01
三年级上数学教案12-13
三年级优秀数学教案01-17
有关三年级的数学教案01-20
三年级数学教案11-07
三年级趣味数学教案01-31
三年级下数学教案01-11
三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案01-11
三年级人教版数学教案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