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上学期教案(7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年级数学上学期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年级数学上学期教案1
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不同的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3、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内容分析
教学重点: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
投影仪、不同长度的铅笔若干、刻度尺。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一、导入新课。
教师言语导入。
师:通过同学们,我们每天在这间教室里学习,讲台是老师的好伙伴,课桌是同学们的好伙伴,今天,这两位伙伴有话要对大家说呢?大家听吗?
录音:大家好!我是讲台,今天我想知道自己有多长,小朋友们能告诉我吗?还有我呢,我是课桌,我也想知道自己有多长,亲爱的'小朋友,你们能告诉我吗?
二、新授
1、桌子有多长。
(1)估计活动。
师:小朋友们,请大家先用手比划一下讲台有多长,课桌有多长。
学生用手比一比,说一说。
(2)实际测量。
教师询问:同学们还能用其他的方法说明课桌有多长吗?
学生回答可以用东西量。
(3)讨论交流。
让学生来说一说刚才用什么方法来说明桌子有多长。
学生们说他用不同的工具量的。
师总结:原来大家用的测量工具不一样,标准也不一样,这样说起来真是麻烦。
那有没有办法使测量的结果都一致呢?
生说:可以用尺子来量。
(4)认识刻度尺,用尺子量。体会1厘米的实际意义。
让学生拿出刻度尺,认一认。
师讲解:让学生知道刻度尺上每10个小格组成一大格,就表示1cm,即1厘米。让学生指一指从哪到哪是1厘米。
再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厘米的。(指甲盖、鼻孔等)
2、量一量:铅笔有多长?
(1)引导示范。
师:首先我们应找到0刻度,把笔的一端对准它,看另一端对准哪个数值,再把它读出来。
让学生想想,有时候一枝铅笔不会刚好是政厘米数,该怎么办?
应该读出较为接近的整厘米数即可。
(2)学生动手操作。
让学生展示测量的过程。
二、完成练一练。
1、第一题:先估计有多长,再量一量。
2、第二题:蚂蚁搬豆。
3、第三题:由学生独立完成。
三、全课总结。
今天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设计:桌子有多长(厘米的认识)
教师及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会学生比的方法。
请学生说出所知道的测量的工具,教师及时补充。
指导学生任意测量,再全班交流。
一年级数学上学期教案2
教学内容:
一年级北师版数学14-15页。
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了解实际生活中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学会估测较小物体的长度。
3.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
认识和体会“1厘米”的意义,初步培养估测意识,学会正确地进行简单的测量。
教学难点:
正确体会“1厘米”的实际意义,正确进行简单的测量。
养成教育训练点:
培养合作意识,锻炼观察、操作及推理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方法:
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尺子。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小熊遇到了难题,想让小朋友帮忙,难题是“桌子有多长”。
二、知识探究
1.自主探索,感悟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学生测量桌子的长度,并汇报结果。
师生一起观察测量的结果,引出尺子。
2.认识尺子,认识1厘米。
活动一:通过认真观察、交流,总结出:
(1)尺子上有数字0、1、2、3、4……,0在尺子的最左端,表示起点。
(2)有一条一条的线,有长的短的,我们把这些一条条的线叫做刻度线。
(3)有“cm”-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学生通过打招呼认识它。
活动二:认识1厘米。
尺子上从0到1这一段的.长度是1厘米,尺子上每一大格为1厘米。
活动三:1厘米到底有多长?
学生用拇指和食指对准尺上的0和1,比划一下就能感受到1厘米的长度。
寻找身边的1厘米:大拇指指甲的宽度、拇指的宽度、图钉的长度大约都是1厘米。
有了1厘米的基础,进而认识3cm、5cm。(有几大格就是几厘米。)
三、用直尺测量物体的方法。
1.当0刻度完整无缺时,将物体的一端对准0刻度,看另一端与尺子上的哪个刻度对齐。(生动手测量自己的铅笔有多长,在测量过程中,一定会出现物体的一端与0刻度线对齐,而另一端却不能于某个刻度对齐,这时我们就看它的末端离哪个数字近,就说大约()cm。)
2.尺子上0刻度找不见的时候,物体的一端对准一个整刻度,看另一端与尺子上哪个刻度对齐,此时,物体的长度为两刻度值的差。
四、应用练习。
小熊量东西。
五、课堂小结。
小熊在大家的帮助下,顺利地通过了老师的测试,高兴极了,说想让小朋友总结一下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可以吗?
板书设计:
桌子有多长
尺子cm—厘米
教学反思:
《桌子有多长》一课,重点是让孩子认识1厘米,体会1厘米的实际意义,以及能正确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教学过程中需要多次进行活动,这就需要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和教育机智,然而,这也正是我所欠缺的东西,导致整节课进行得杂乱无章,秩序混乱,所以这是一节失败的教学。
1.创设问题情境,以小熊做客为主线贯穿整节课,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2.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学生动手量桌子这一环节,学生没有完全参与进来,这与我有很大关系,教师的示范作用本应该体现出来,但是自己也没有做到,这是不应该的。
3.认识1cm,体会1cm的实际意义这一环节,我做的准备不够充分,学生只是用手比划了几次1cm,不如给学生准备一些1cm的实物让他们体会好。
4.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少,只是单纯的看了小熊的错误,这种间接的方式肯定不如亲身体验好。
5.另外,平时的习惯养成没做好,导致课堂中间经常出现一些突发现象,我处理得很不到位,也没能及时的处理好,这些方面的技巧还需要自己一点一滴的去积累,慢慢去摸索,多动脑思考,多请教其他老师。
恳请各位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一年级数学上学期教案3
教学目标:
1.能选用适当的单位表示长度,会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2.能估计身边物体的长度,初步形成估计意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3.增强同学们的合作意识和探究意识。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引导学生估计身边物体的长度,再动手实际量一量,进一步学会使用测
2.量工具和选用适当的长度单位,从而培养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激疑
1.前面我们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①长度单位:米(m)、厘米(㎝)
② 1米=100厘米1m=100㎝
2.今天,米和厘米又来找我们做朋友,想了解同学们对它们俩掌握和应用的情况,看你能不能正确的应用米和厘米来估一估、量一量身边的物体。比如说:黑板的长、桌子的高等
二、互动解疑
1.黑板的长是多少?
①估一估
2米、3米、5米……
②量一量,谁估计得更准确
③分组测量,汇报结果
2.说一说是怎样测量的。
3.测量时要注意些什么?
测量时尺子不够长,量完一次就做一个句号,数数量了几次,还剩多少,最后得出结果。
三、启思导疑
1.量自己的'身高、步长
①先估计,然后同桌合作量一量。
②交流讨论
2.完成试一试
①先估测
②再量一量
③最后填出具体的数值。
四、实践应用
1.在○里填上“<”、“>”或“=”。
①25厘米○ 2米②100厘米○1米
③51厘米○49厘米④98厘米○89厘米
⑤1厘米○1米⑥10厘米○1米
⑦33厘米○3米⑧6米○600厘米
2.填一填。
①1米=( )厘米②12米+7米=( )米
③13厘米+8厘米=( )厘米
④2米+45厘米=( )米( )厘米
⑤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 )做单位。
⑥量比较长的物体,可以用( )做单位。
五、总结评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估一估量一量
先估计再测量
不够整米,剩余部分用厘米做单位。
一年级数学上学期教案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并辨认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2、能力目标: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3、情感目标: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会辨认这四种图形。
教学难点:
体会“面”在“体”上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漂亮的城堡)
今天,我们的好朋友淘气准备带我们去参观数学王国中的图形城堡,想不想去呢?淘气有个要求,这节课你必须认真听讲,积极发言。做到了吗?在这座城堡里,住着各种形状的图形,请小朋友们认一认,说一说这些图形的'名字。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都是立体图形。在图形的城堡里,除了立体图形家族,还住着一个庞大的家族,那就是平面图形。(课件出示:平面图形)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这些平面图形。(板书:认识图形)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感知“面”在“体”上
(1)观察操作。
淘气告诉我们一个小秘密,他说这些平面图形都藏在大家桌面上的物体中,请大家找一找、摸一摸你桌上的物体其中一个面,并说一说你摸的感觉。赶快行动吧!
(2)汇报交流
说一说:你摸一摸自己找的图形的面,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说出“面”的主要特点是平。)
2、动手操作,合作学习
(1)教师启发:谁能想出一个好办法,把这些平面图形从立体图形上请出来,留在桌上的白纸上呢?小组合作讨论方法。引导学生想出多种办法(可用描、画、印等方法),给予赞扬。
(2)老师已经为你们准备好了纸张,下面就请大家动手选自己喜欢的立体图形,把这些平平的面请下来吧。
(3)汇报、展示不同的方法。
3、小结
像这样把物体的一个平平的面表示成一个平平的图形,这些图形就叫做平面图形。
4、大家真了不起,老师也将这些平平的面请到了电脑上,仔细观察会发生什么变化。
(课件演示,出示图形名称,板书。)
5、想一想,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呢?你想怎么记住这四位新朋友呢?
6、仔细观察哪两个图形长的比较像呀。怎么区分它们呢?(课件演示)
7、我们已经认识了这些图形,下面就用小棒来摆一摆,看一看你能摆出哪些图形。(学生动手操作,演示)
师:有没有摆出圆的?现在能不能快速的将这些图形分一分呢?
8、间休:幸福拍手歌
其实这些图形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请你在教师中找一找哪些物体的哪个面是我们今天认识的图形。老师也找到了几个图形,这些交通标志的表面都是什么图形呢?
小结:正是这些交通标志牌无时无刻都在提醒着我们注意交通安全。
三、巩固加深,迁移拓展
1、猜一猜。
2、完成练习一1、2题
3、欣赏图形。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一年级数学上学期教案5
【学习目标】
1.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及厘米的实际意义,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的意识。
3.在合作、讨论中去发掘知识,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科学的测量精神,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好伙伴,天天陪着我们一起学习,它就是我们的课桌。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了解桌子有多长。(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提问:你能用什么方法知道课桌有多长呢?
1.估计:让学生试着估计一下自己的桌子长度,可以用眼睛看,也可用手比划着估,估好后,举手交流结果。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一个物体的长度提前有一个不具体的感官认识,同时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能力。)
2.测量: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量桌子的长度呢?请同桌两人先商量一下用什么方法量,然后共同量一量你的课桌有多长。
学生交流汇报,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及时总结。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在学习中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以及学会学习的能力。结合学生的动手操作,充分调动起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个学生都融入其中,体验到动脑的.乐趣。)
质疑:为什么测出的桌子长度的说法都不一样呢?同样的桌子真的都不一样长吗?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小结:使用的工具不同,结果就会不一样,只有当工具一样时,结果才会相同。看来,统一测量的工具非常重要,你知道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一般用什么工具测量物体的长短吗?
(设计意图:使学生感受生活中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同时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3.认识尺子。
(1)师:尺子有很多种,不止是你们手中用的这种,还有这些。(出示各类尺子,拓宽知识面,让学生多认识一些尺子。)而在我们的学习中,大家常用的就是学生尺。(在黑板上贴出放大的直尺图。)
(2)观察、探究:学生尺上有些什么?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的动手操作,充分调动起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个学生都融入其中,体验到动脑的乐趣。)
结合学生的发现,讲解刻度线、字母cm及其含义、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板书:长度单位——厘米(cm)。)
(3)师:在尺子上找到“0”了吗?它在什么位置上,谁知道表示什么意思?
尺子上还有些数字是什么意思?请找到尺子上从“0~1”这一段,从0~1是几厘米?
(4)在认识厘米的基础上,让学生用手比划感受一下“1厘米有多长”,再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你见到过什么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中常见物体理解厘米的实际意义,使抽象的单位变得可以体验。)
(5)认识几厘米
①数一数:从0刻度到2刻度之间有几个1厘米,是几厘米?从3刻度到7刻度是几厘米?
②猜一猜,5~6.9~10、0~2.0~6之间分别是几厘米。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经验和认识出发,加入“猜想”这一催化剂,促进学生多角度思维,从而抓住事物的本质,得出结论。诱发学生的跳跃思维,加快1厘米的认识过程。)
③打手势:4厘米大约有多长?7厘米大约有多长?10厘米大约有多长?
(同桌互评。)
4.量物。
(1)要求学生取出统一物体(学具中的等腰三角形),找到长边(正好整数),小组讨论试着量,再汇报。面对结果不统一时,大家讨论原因。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找一人上台演示,得出经验:量物体时,先把一端对准0刻度线,再看另一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2)再量这个三角形的一条短边,不够整数,全班交流该读作多少。
讨论:离哪个刻度线比较近,大约是几厘米。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用不同的工具测量课桌,到用相同的工具测量物体,在操作中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出事物的本质,得出结论,找出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在自主的探索中去发现与创新。)
三、巩固练习。
1.估计大约是几厘米?(如:书的厚度,小棒、铅笔的长度等。)
2.请几名同学分别量出这几种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并注意测量的方法。
3.小组活动,完成第15页第1--3题,先估计,再测量。
四、总结评价。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觉得你表现得怎样?
一年级数学上学期教案6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学习,让孩子选择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掌握分类的方法,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初步感知不同标准分类的多样性。
2、通过分一分、看一看,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孩子合作交流、互相学习能力。
3、让孩子体会到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有分类,并养成生活习惯有条有理。
教学重点:
依据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
依据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
学具准备:
各种水果卡片、铅笔。
教具准备:
各种文具盒、各类书、若干个瓶子、各种玩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
1、在讲台上倒出各种杂物(瓶子、玩具、书、文具盒各若干件),让孩子感受到教室杂乱的讲台。
2、引出分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师:同学们,你们瞧,现在在我们的讲台上堆放了许多东西呀?
师:这些东西放在这里,好不好?(生:不舒服、乱七八糟等。)
师:那你说该怎么办好呢?(生:把东西分类放好;玩具一类、书一类、文具一类、瓶子一类。)
师:谁能把这堆东西分类摆放好?(请四位孩子上来整理。)
师:现在的讲台与刚才的讲台相比怎样?(生:整齐了、舒服了,美观了。)
师:其实我们还可以给同一类物品进行分类,比如说,我们还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对这堆瓶子进行分类。(板书课题:分类)
二、主动探索,实践操作(学习不同标准分类)
动手分水果卡片,初步体会到不同标准分类。
1、师:现在请看看是什么(组长拿出(1)号信封,倒在桌面上)
(生答:水果卡片。)
2、师:现在我们来把这些水果卡片来分一分(以小组为单位),分类前先提几点要求:
1)分类前,每位同学先自己独立思考你按什么标准分的?然后再小组动手交流。
2)静静地听同学发表想法,后再讲讲自己的想法或进行补充。
3)商量一下,如果上来给大家汇报。
3、等孩子操作完后,请孩子汇报。
4、请一组孩子上来汇报,教师指导。
5、请不同分法的小组继续上来汇报。
出现的分类标准有:按形状分,按颜色分,按水果种类分。
6、经过大家的合作交流,你有没有发现按照不同的标准去分同一类物品,可以得出不同的分类结果。
7、现在我们再动手按其他小组的'方法再来分一分。
三、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的分类
师:在生活中我们也会处处接触到分类,那么我们一定要认真地学好数学,用我们学到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分花。要求:想一想,你能怎么分?为什么这样分?
小结:这4朵花,我们找到了两种分法,颜色、品种(或叶子的形状)各不相同。
2、考眼力:找一找每一行中不一样的。
3、应用练习,给公园中的人分类。(第41页第5题)
4、小比赛:
整理自己的学习用品,说说你是按什么样的分类标准整理的?
四、拓展延伸,知识迁移。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分类的知识,同学们以后能用这一知识做些什么事?
生1:帮助爸爸妈妈整理鞋架。
生2:对自己的图片、小人书进行分类整理。
生3:对自己的玩具进行分类整理。
一年级数学上学期教案7
教材分析
10的认识的编排与前面8、9的认识基本相同,先显示一幅主题图供学生数数并抽象出数10,再认识10、10以内数的顺序,比较相邻两个数的大小,最后学习10的组成和写数。这部分内容在编排上与8、9的认识主要有两点不相同:一是没有安排10的序数意义,这主要是考虑到学生对自然数的序数意义已比较熟悉了,没有像前面那样具体介绍。二是将10的组成提前到写数前面,而将写10安排在认识数的最后,这样安排既有利于在教学中利用1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去更好地突出10的组成,同时也有助于学生集中练习10的.书写。
学情分析
为了能让学生能更好更快地掌握10的读写和组成,以及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根据学生之前的知识基础,还有一小部分的学生对数的组成掌握得并不是很好,针对这种情况,我准备了各种不同的教具,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更好地掌握10的组成。
教学目标
1、学会10的读写和组成及1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2、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及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3、引导学生经历认识10的过程,初步建立10的数感。
4、引导学生感受数1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10的读写和组成及1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难点:感受数字1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一年级数学上学期教案】相关文章:
一年级数学上学期教案02-20
一年级数学上学期教案7篇03-14
一年级数学上学期教案(集合7篇)03-14
一年级数学上学期教案(集锦7篇)03-14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1-14
一年级数学上下教案02-19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人教版)12-17
一年级数学上册加法教案12-17
一年级数学上册《10》教案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