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复习教案(精选16篇)
作为一名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复习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二年级上册数学复习教案 1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整理,进一步理解乘法运算的意义。通过知识的系统复习,沟通乘法口诀与乘法算式之间的联系,发现并整理乘法表中的规律,能正确、合理、灵活地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问题。
2.在经历整理、找规律、合作研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体会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教学思想。
3.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感受数学规律美。
学情分析
这节课是学生已经学习了1~9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对乘法口诀进行整理与复习。人教版教材第101页第2题主要安排了三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借助乘法数表巩固乘法口诀,使得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乘法口诀。二是发现规律。通过观察发现乘法数表中的规律,进一步熟记乘法口诀,并感受其中的思想方法。三是运用规律。应用发现的规律完成一些变式练习。在学习本课内容时,学生已系统地学习完了表内乘法,对乘法口诀基本上都已熟悉,学生基本上已了解乘法的意义,乘法口诀的含义,也进行了关于乘法口诀的各种形式的练习。
重点难点
重点:
进一步理解乘法口诀与乘法算式之间的联系,发现乘法表中的规律
难点:
运用乘法表中的规律进行填数
教学过程
活动1【活动】一、建构乘法数表
1.出示1、4、9、16、25、36、49、64、81
师:今天老师请来了9个数宝宝,我们一起轻轻地读一读这些数。
生读
师:这些数让你想到了什么?
生:乘法口诀、乘法算式
2.揭题:今天我们要对表内乘法进行复习,板书:表内乘法复习
3.沟通乘法口诀与乘法算式的联系
出示空的表格
师:你看得懂这张表格吗?如果现在要把9填在表格中,你知道它在哪儿吗?为什么填在这儿?
生可能有:1×9=9 9×1=9 3×3=9
师:1×9=9和9×1=9都可以用哪句口诀计算?3×3=9呢?
师:9我们找到了3个位置,那16呢?你又能找到几个位置呢?
指名上来指一指
师:猜他可能想到了哪句口诀?
根据生的交流板书:四四十六 二八十六
师:看来有时候看到一个数可以让我们想到两句不同的口诀。
师:那你知道二八十六可以计算哪两道算式吗?四四十六呢?为什么二八十六可以计算两道算式,而四四十六只能计算一道算式呢?
生:四四十六是同数相乘。
师:二八十六这句口诀表示什么意思呢?你能画图表示它的意思吗?
生画图后展示
师:看来二八十六既可能表示2个8相加,也可以表示8个2相加。
4.指导填表
师:1、4、25、36、49、64、81这7个数宝宝,它们的位置又在哪儿呢?你能找到它们的位置吗?
师:看到25,让你想到了几和几?看到36呢,你又想到了哪句口诀?
指名指一指,师课件演示7个数宝宝的位置。
师小结:看来想口诀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这些数宝宝的位置。
5.独立填写表格
出示要求:
①想一想,怎样填又对又快。
②查一查,是否已全部填对。(同桌检查)
③找一找,有什么规律。
师:你觉得怎样填可以填得又对又快?
指名交流,生交流师课件演示
师:我们可以一行一行地填,也可以一列一列地填。
师:现在你能独立完成这张表格吗?我们来比赛看谁填得又对又快,计时开始。
生独立填写后同桌检查。(预计4分钟)
师出示完整的口诀表
师:说说你是怎么填得那么快的?引导学生说出口诀和顺序。
师小结:看来乘法口诀非常重要,想口诀可以快速完成表格。
活动2【活动】二、探究规律
1.自主探究规律
师:刚才在填表格的时候,有很多小朋友发现了许多秘密,现在请你们仔细观察一下,看谁找的规律多。
活动规则:
①找一找,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②与同桌说一说你发现的规律
2.反馈:
预设:①横着看,第一行逐渐加1,第二行逐渐加2……
追问:你知道为什么第二行为逐渐加2吗?
生:第二行都是与2有关的口诀。
师追问:第5行会逐渐加几?
师小结:横着看,第几行就是几的'乘法口诀,所以就多几。
②竖着看,第一列逐渐加1,第二列逐渐加2……
追问:你知道为什么第四列为逐渐加4吗?
生:第四列都是与4有关的口诀。
追问:第8列会逐渐加几?
根据学生的交流课件演示
师小结:竖着看,第几列就是几的乘法口诀,所以就多几。
师:原来横着看和竖着看的规律是一样的(课件将两张横看竖看的表格合并在一起)
师小结:不管是横着看还是竖着看,第几行或第几列就会多几。
③斜着看,1、4、9、16、25、36、49、64、81都是同数相乘的积。
生说出相应的口诀。
师:这些口诀能计算几道乘法算式?为什么?
师:斜线上的这些数都是由两个相同的乘数相乘得到的积。像这样的数叫做正方形数。
师:1、4、9、16、25、36……都是正方形数。?想一想,还有哪些数也是正方形数?
学生交流后课件演示正方形数。
3.师:认识了这些特殊的正方形数宝宝,我们再来看看这张表格,如果以这些正方形数为界线,仔细观察斜线两边的数,你还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生:1、4、9、16、…、81这一斜行两边的数是相同的。
课件演示把它沿着这一斜行对折,引导学生观察重叠在一起的数都是相同的。
师:原来,斜线左边的数和右边的数是一样的,那这张表只要记一半就可以了。
4.出示乘法口诀表,沟通乘法数表与乘法口诀表的联系。
师:其实这和乘法口诀表是一样,同样我们只要记住这45句口诀,就可以计算81道算式。
活动3【活动】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复习了什么?我们先由数想到了乘法口诀表,并在乘法表中找到规律,并应用规律填数。
二年级上册数学复习教案 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经历制作作息时间表的活动,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和遵守作息时间的好习惯。
2.过程与方法:结合生活情景,体会时刻与经过时间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会根据钟面说出经过的时间。学习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发展时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学学生珍惜时间,从小养成良好的,有规律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
制作作息时间表,并根据表提出问题。
教学难点:
简单的时间计算。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学校作息时间表,实物投影
学生准备:
学具钟,纸片
教学方法:
探讨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激趣,引入。
1、谈话: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天起床、上课、放学、休息都有一定的时间。时间就像生命一样,我们要爱惜它,科学合理地安排它。
2、投影学校的作息时间表:认识这张表吗?
这是我们学校的作息时间表。
3、组织观察:你能从表上看出什么?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集体交流:把你们看到的给全班同学说一说。
我们可以看出来,学生上学时间是8点20,过了8点20就迟到了。
老师引导谈话,引入新课:知道作息时间表的用处吗?
你想自己编一张作息时间表吗?(板书课题。)
二、制作时间表,探究简单的时间计算。
1、出示白纸片,安排制作任务
以小组为单位,可制作在学校的作息时间表,也可以制作在家里的作息时间表。请小组成员共同商量,讨论,分工合作,并用学具钟拨一拨。
教师巡视,参与学生的活动。
2、体展示汇报:请每小组选代表把你们制作的作息时间表放在投影仪下,并说说你们组是怎么做的。
3、投影大家选出来的作息时间表,引导学生分析表里的内容:仔细看看这张表,老师有几个问题想考考你们,如:上午10点同学们在干什么?
第二节课什么时候下课?
第一节课用了多少时间?……
谁设计的最合理?
4、鼓励提问: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完成书上68页的说一说。)
三、练习巩固
1、投影书第69页练一练第1题
教师读题,给学生思考和动手寻找答案的时间,再请学生回答。
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拨钟,时针走了2圈,就经过了2个小时。
2、投影第2题
请仔细看看两个钟面上指针有什么不同?
时针和分针指的地方不同。
这中间经过了多少时间?
1小时30分(90分钟或1个半小时)
引导学生说一说:昨天这段时间你正在干什么?
3、投影第3题
先组织学生看懂上面三副图的.意思,先估计一下,每幅图发生在几点钟?
再联系图意认读钟面时间,填写在书上。
最后借助学具钟拨一拨,算出中间经过的时间。
要求:学生完全理解题意后独立完成。
(教师巡视,辅导有困难的孩子)
做完的同学在小组内订正,相互批改,给能干的小伙伴画上一颗☆。
四、拓展性学习
1、估一估:你上学时,路上大约用了多少时间?
2、实践活动:请你在上学的时候,记录一下你出发的时间和到校的时间,再算算路上经过的时间,在小组内交流,并比较一下自己估计的准不准确。
五、总结。
二年级上册数学复习教案 3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让学生学会建立规范表格的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我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自我创新、团体协作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励,体验成功,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在不断摸索中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
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掌握规范表格建立的方法和文字格式设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
表格的设计和文字格式的设置。
教法阐述:
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在教学中必须“立足基本操作,渗透基础知识”,从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信息处理任务出发,引导学生由易到难完成任务,以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使学生具有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从而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
为了让学生掌握本课的内容,我采用了情景导学法与任务驱动法,帮助学生消化本课的内容,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教师的主体作用。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辅之以演示法、比赛法,并借用了艺术课的“三位一体(即欣赏、技能、情感)”教学法,以期达到教学效果的化。
学法指导: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强调的: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在这节课中,我始终引导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与求知欲进行学习与操作,通过自主探索获取知识与技能。把“自学—尝试—创新”的思想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明确目标任务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发现方法、解决问题,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环境:
多媒体电子网络教室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首先提问同学们:你们什么时候到校呀?为什么你们会按时下课,按时来上信息技术课呢?什么时候你们回家呀?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引出学校运转是有规律的,同学们按时上下课,按时放学回家。引导同学们找出学校是怎样有规律的运转的。
二、任务驱动,自主学习
任务一:创建表格
老师出示学校的作息时间表(电子版和打印版),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仔细观察,看看我们学校的作息时间表有几行几列。老师提问同学回答,一致通过后,由同学们自己来制作12行3列的表格,老师巡视指导。
任务二:在表格中输入文字
请同学们参照老师给出的学校作息时间表填写表格。
任务三:设置表格中的文字格式
提问:同学们注意到没有,老师制作表格中的文字和同学们表格中的文字位置好像不太一样哦?同学们觉得哪一种更漂亮一些呢?
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探究如何使用“单元格”对齐命令。
设计意图:通过老师的提示,让同学们通过观察找出不明显的差异,以此来锻炼同学们的观察力并且提高同学们的审美能力。
三、综合运用,知识拓展
同学们既然会制作作息时间表了。那么同学们能不能制作出你们班的课程表呢?希望同学们课下的时候证明给我看,下节课的时候展示给老师看好不好?
四、作品展示,知识巩固
找出好的作品展示给同学们看。同一班的同学做出好的作品,对全班同学都是一种激励,老师就是要以此来激发所有同学的学习热情,认真的制作表格,向好的同学看起。
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制作规范表格的方法,但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你们制作的表格相比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展示给同学们的还不太一样,是哪不一样呢?这个问题留作课下讨论,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自己动手解决一下,看能不能达到老师的水平。
五、设计理念
1、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并且通过多种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自我创新),获取信息,掌握操作。
2、情景与任务驱动的融合。在每一个任务抛出的时候,都创设了许多适当的情景,以此让学生在不知不觉在情景中积极主动地接受任务。
3、分层教学的实施。怎样照顾到学生个体差异性,使得每一位学生在教学活动都获得个体的发展。
二年级上册数学复习教案 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工具:
刻度尺,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和老师比,谁高?谁矮?(老师高,同学们矮)
师: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
“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板书课题——长度单位。
二、探究新知。
(一)统一长度单位。
当古代的人们没有发明长度单位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出示例1情境图)观察这些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说:古人用张开的手臂丈量石头的宽度,以一拃或脚长为标准量物体的长度。
你觉得他们的这些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一拃(zhǎ)、一步都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这样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现在我们就用一拃作单位,量一量桌子的长度。(师生共同测量课桌的长)
交流汇报:课桌的长是几拃?学生汇报:4拃、5拃半、5拃等等。
教师提出疑问:我量了只有3拃。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进行测量后,量的结果也不同。
追问: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学生:用相同的标准进行测量。
教师小结:因为测量选用不同的标准,它们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
(二)整体感知,认识厘米。
1、教学例
2、观察尺子,认识刻度。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尺子,把你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较一下,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呢?(学生可能回答:都有竖线、还有数字)
这些竖线有的长有的短,我们把它叫做刻度线。每一个数字都对着一条比较长的刻度线,第一个数字是0,我们就把这条刻度线叫做刻度0。后面的呢?(刻度1……)让我们来读一下这些刻度。
尺子上有这样的字母——cm,也有的同学的尺子上是“厘米”两个字,其实cm就表示厘米的意思。“厘米”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3、认识1厘米。
教师指出:这个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始。从刻度0到刻度1的长度就是1厘米。
尺子上还有哪一段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谁上来指指看?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加手势):从刻度2到刻度3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是1厘米,从刻度3到刻度4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刻度4到刻度5呢?我们发现了什么?(每一个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因为每个大格的长度都一样,所以我们在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时才有了统一的标准。
同学们你们觉得1厘米的长度怎么样啊?(很短)是呀,1厘米确实很短。
追问: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让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呈现食指的宽度、田字格的宽度、图钉的长度。
用1厘米来说一句话:我们的食指宽大约是1厘米。你也能用1厘米说一句话吗?
学生积极发言。
4、认识几厘米。
师:刚才同学们认识了1厘米,那现在老师要增加难度了,看从0到3的长度是几厘米,从0到7呢?
学生自主学习。
5、教学例3。(量一量)
(1)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条,用手比划下它的长度,说说它可能是几厘米,同桌合作量一量。再汇报交流。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把尺的刻度0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提醒学生注意在测量时要把尺子平放在要测量的物体边上,沿着物体的直边来量,量时要按紧尺子。
6、实践应用。拿起数学书,找到封面上比较短的那条边,估计这条短边大约有多长?再量一量,看你估计得是否准确。再量一量数学书长边的长。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
让学生看刻度尺,说出铅笔的长度,再说说是怎么想的。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题。先估一估大约几厘米,再量一量。
3、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2题。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说出手掌的宽和一拃的长大约是几厘米。
说明:接近8厘米的,我们说它大约是8厘米。
同桌合作,量一量一步是多少厘米?测量从脚尖到脚尖的距离。
课后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测量物体的长度必须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还认识了1厘米的长度,并会用手上的尺子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
二年级上册数学复习教案 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加减混合所表示的意义,掌握加减混合的计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1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计算。
2、过程与方法:同学经历从实际情境中笼统出加减混合计算数学问题的过程,直观地理解加减混合计算的意义。在学习活动中,经历观察、比较、笼统和概括等思维过程,发展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使同学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培养同学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加减混合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协助同学理解加减混合式题的意义和计算顺序,正确计算。
2、教学难点:理解加减混合式题的意义和计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分组进行比赛,激发学习积极性。
(二)创设情境
1、复习:
9-3-4= 8-2-3= 9+0+1=
4+3+2= 5+4+1= 5-3-1=
2+4+0= 10-7-2= 10-1-6=
指生回答。
9-3-4你是怎么算的?(生回答:)
4+3+2你是怎么算的?(生回答:)
连加连减题在算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答:都是先算前两数,然后用得数再和第三个数进行计算。(也就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课件出示)师:这里有四只丑小鸭,每只丑小鸭身上都带着一道题,只要同学们把这些题解决了,丑小鸭们就会变成美丽的天鹅。谁来帮帮它们?
2、新课引入。
师:丑小鸭们变成了美丽的天鹅,它们飞呀飞呀,飞到一个美丽的湖边,它们纷纷落入湖中尽情地嬉戏着。
(三)探究新知
1、学习例1。
(1)教师电脑演示:(湖面上有4只天鹅,又飞来了3只天鹅。)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湖里有4只天鹅,又飞来3只天鹅,可以提出“湖里一共有几只天鹅?”的问题。
师:那应该怎样列式?板书:4+3
(2)教师操作屏幕,重现湖里有4只天鹅,又飞来了3只,再飞走2只的场面。
师:看到这一情景,谁能完整地来说一说,并提出问题呢?
生:湖里有4只天鹅,又飞来了3只,再飞走了2只,现在还有几只?我们该怎么列式呢?(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4+3的'后面写上-2,把算式写完整并读算式。
⑶谁能再读一读这道题,对照图画来说一说4+3-2所表示的意义。(指名说)
⑷观察:这个算式和我们刚学过的连加、连减有什么不同?能给它取一个名字吗?(学生自由发言。)
⑸引出课题:像这样既有加法又有减法的运算,我们把它叫做加减混合。(板书:加减混合。)学生齐读课题。
2、类比探究算法。
⑴那么4+3-2该怎么计算呢?
①学生同桌讨论,互说计算过程。
②学生汇报。师板书:4+3-2并标明计算顺序。
(先算4+3得7,再算7-2得5。)
③教师小结。(板书得数“5”。)
3、学习例2。
电脑演示例2:湖中4只天鹅,先飞走2只,又飞来3只。
师:美丽的小湖上,天鹅又发生了新变化你能把图意说给大家听吗?
⑴学生说图意。
⑵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⑶谁来列式?(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⑷翻书试着计算4-2+3。
⑸交流汇报计算过程。
生:先算4-2得2,再算2+3得5。
师:为什么先算4-2?计算第二步时是哪两个数相加?
教师配合学生的回答在算式中标明注出计算的顺序。
4、师生共同小结:加减混合计算顺序。(从左到右)
(四)反馈练习
1、完成第75页做一做。(课件出示图画)
⑴说图意,并提出数学问题。
⑵列式计算。
⑶说说算式7-3+4=8的意义和计算顺序。
2、游戏:小青蛙找家。(练习十二第2题)
⑴班齐唱《小青蛙找家》每组选派一名代表戴上头饰,帮小青蛙找家。
⑵分组读算式,并说出计算顺序。
⑶对学生进行热爱大自然,保护益虫的教育。
3、解密大行动。
⑴独立完成计算卡上的10道式题。
⑵游戏规则:任选一题算出得数,如果这个得数是下方这5个密码中的一个的话,你们组可相应获得两颗星星。
⑶请同学说出得数,并说出计算过程。给说中密码的那组加星星。
4、小结比赛结果。
(五)课堂总结。
引导学生小结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
(六)布置作业。
1、把课本第75页说给爸爸妈妈听。
2、算一算
1+6-2= 6-5+8= 9-6+5=
4-3+9= 6+4-5= 4+2+4=
二年级上册数学复习教案 6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1页第3题及练习二十五第12题。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 进一步使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
(2) 进一步使学生知道“1时=60分”。
(3) 进一步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复习,让学生经历总结归纳知识的过程,体验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复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对时间有更深的'认识。
难点: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法与学法:
教法:讲授法。
学法:练习法。
教学准备:
练习课中的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谜语引入
启发谈话: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谜语,仔细听,看哪个同学先猜出来。
哥哥长,弟弟短,弟弟跟着哥哥转。哥哥跑一圈,弟弟走一格。这是什么?(钟表)
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认识时间》。
二、复习几时
(1)谁来说说钟面上有什么?
引导学生看出有1—12这些数,有时针和分针,有12个大格,每一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共60个小格。
(2)老师拨出7时和7时半,让学生用两种方法写一写。指名学生到黑板上来写,反馈。
并引导学生小结:①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②当分针指着6,时针刚刚走过几就是几时半。半时就是30分。
(3)复习“1时=60分”。
师拨12时,问:现在是几时?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时针和分针的变化。(拨到1时)
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一圈。
引导学生一起回答:时针走一大格是—1时;
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
分针走一大格是—5分。
老师拨钟,引导5分5分地数到60分,分针走一圈正好是60分,而这时时针正好走一大格,是1时。
板书:1时=60分
三、做一做
(1)老师拨时刻(7:45、 10:50、 11:15、 1:35),学生在纸上写一写,说一说。
(2)老师说时刻(3:45、 1:25、 4:05、 6:55),学生拨钟面。
强调:表示分的数要占两个位置,不满10分的要用0来占位。
四、复习经过的时间
(1)4时再过5分是( )。
(2)10时30分再过10分是( )。
(3)8时45分再过5分是( )。
(4)5时56分再过( )分是6时。
五、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101页第3题。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二十五第12题。
独立完成,小组评议。
六、总结提升
这节复习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吗?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
二年级上册数学复习教案 7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
2、学生会用多种方法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和求知欲。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都喜欢看《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动画片吗?今天,草原上要举行运动会,第一项田径项目是竞走,参赛运动员是喜羊羊与懒羊羊,懒羊羊走长方形的路线,喜羊羊走正方形的路线。都走一圈,看谁走的快?懒羊羊说:“不合理,我走的路多,喜羊羊走的路短。”
(大家看图,出示多媒体课件)
同学们,你们来当评委,看看懒羊羊提的要求合理吗?
引导:喜羊羊和懒羊羊可不是光凭你们的猜想就能说服的,我们必须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验证,让他们心服口服。你觉得喜羊羊和懒羊羊走的路线与我们所学的哪一个数学知识有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揭题:你们真聪明!老师非常欣赏你们对数学的敏感。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问题.提问:他俩所走的路程到底怎么算呢?
板书课题: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
二、探索新知:
1、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的长方形,动手摸一摸长方形的一组长边,再摸一摸长方形的一组短边。长方形较长的一组对边叫做长方形的长,较短的一组对边叫做长方形的宽。请同学们动手量出所需的数据,再算一算它们的周长。
2、引导:从同学们的脸上,我可以看出你们肯定有成果了,谁愿意给大家展示一下。(学生说教师板书。要求说清这样做的道理。)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有这三种:
(板书)
(1)6+4+6+4=20(厘米)周长=长+宽+长+宽
(2)6×2+4×2=20(厘米)周长=长×2+宽×2
(3)(6+4)×2=20(厘)周长=(长+宽)×2
3、提问:计算长方形的周长你比较喜欢哪种方法,说说你的想法。
4、请同学们再拿出手中的正方形,先量一量,再在练习本上求出正方形的周长。
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有这两种:(板书)
(1)5+5+5+5=20(厘米)
边长+边长+边长+边长=周长
(2)5×4=20(厘米)边长×4=周长
提问:计算正方形的周长你比较喜欢哪种方法,说说你的想法。
提问:要求正方形的周长需要知道什么条件(边长)。
5、提问:懒羊羊也用尺子量出了长方形草坪的长是12米,宽是6米,请你们帮它来算一算这个草坪的周长是多少?
指名板演,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写出计算过程。
6、解决了懒羊羊的问题,那我们就来帮助喜羊羊算出他所走的路程吧!他也量得正方形草坪的边长是9米。请你算出它的周长。
7、同学们比较一下谁走的路长?(一样长)
8、谈话:原来,他们俩走得一样多,经过科学地计算,懒羊羊心服口服了,他们不再吵了,都全身心的投入到比赛中。
三、巩固练习
1、请你量出需要的数据,并计算它的周长。
2、如果绕篮球场走一圈,要走多少米?篮球场的周长是多少米?
3、试一试:正方形的手帕的边长使25厘米,他的周长是多少?
它的周长是100厘米。
4、想想做做。
能拼成不同的长方形吗?它们的周长相等吗?
四、拓展延伸:
课下练习:
一根长24米的绳子
(1)围成一个正方形。围成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米?
(2)围成一个长方形,如果长方形的长是9米,宽是几米?
想一想:如果长不是9米,还能围成哪些长是整数米的长方形呢?
(让学生独立思考,再交流。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围成的图形)
五、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2、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方形的周长,在生活中有许多关于周长的有趣的问题,只要我们去认真观察,去仔细发现,就会发现其中的奥妙。
二年级上册数学复习教案 8
教学目标:
1、在丰富的感性认识3的乘法口诀,然后记住3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3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类推、概括、理解、记忆等方面的能力。
3、通过各式和样的练习,培养学生乐于探索、勇于争先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3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记忆和运用。
教学难点:
对“数学故事”的理解、表述和解疑。
教学准备:
挂图、乘法口诀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手工吗?谁能说说你会用自己的这双小手做些什么呢?”
“这是一个周末,方方想给自己的'好朋友每人送一辆自制的三轮车,就把各个零件拿出来进行组装,聪明的小朋友们,你能帮他算算,一共需要几个轮子吗?”
二、问题探究
谈话:1辆三轮车需要3个轮子,2辆需要6个,那么3、4、5、6、7、8、9辆三轮车要几个轮子?
三、体验感悟
1、拿小棒摆三角形。
2、一个三角形用几个小棒?能列乘法算式吗?编制口诀?
3、板书:1×3=3;一三得三。
4、组织学生摆2、3、4、……个三角形,写算式,编制口诀。
四、实践应用
“练一练”
1题:找朋友。
2题:找规律填数。
3题:动物运动会。
数学故事。
五、小结
这节课你学懂了什么?
六、布置作业
一课一练第10页。
板书设计:
需要几个轮子
1×3=3;2×3=6;3×3=9;3×4=12。
一三得三;二三得六;三三得九;三四十二。
3×5=15;3×6=18;3×7=21;3×8=24。
三五一五;三六十八;三七二十一;三八二十四。
3×9=27;
三九二十七。
教学反思:
这节课学生掌得不错,记忆方法也能掌握。口诀大部分同学能在课堂上背出来。应用方面还有欠缺。
二年级上册数学复习教案 9
教学分析:
教材首先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为什么他们说的数不同?”这一问题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接着,教材指出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量、画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的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初步学会量线段的长度。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发展空间观念。
4、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表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感悟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量一量我们的课桌面有多长。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质疑:为什么大家得到的结果不一样?有什么办法可以使我们的测量结果相同呢?(用同一种测量工具)看来,只有在测量时使用同一种测量工具,才能得到相同的测量结果。你知道生活中用来测量物体长度的工具是什么吗?(课件出示:尺子)对了,尺子就是生活中用来测量物体长度的工具。
二、尝试感悟,探索新知。
1、认识尺子。
请你拿出自己的尺子,仔细观察,尺子有些什么?
师小结:尺子上都有长短不同的线(刻度线),都有一些不同的数字,0刻度,还有cm两个英文字母。其实cm就表示厘米。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做单位。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板书课题:认识厘米。
2、认识1厘米。
(1)尺上指
1厘米有多长呢?谁来猜一猜。(点击课件,出示“1厘米”) 生:从0到1。
师:对了,这就是1厘米。(课件出示)除了这一段,你还能找到哪段也是1厘米吗?
师:(小结)我们把每相邻两个数之间的距离叫做一大格,(板书:1大格)尺子上每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板书:1厘米)也可以写作1㎝(板书:1㎝)。
其实,每一小格的长度也可以用一种更小的长度单位来表示,这个我们以后来认识。
(2)用手比
请小朋友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出1厘米,指给同桌看。
你能不能像老师这样,用大拇指和食指比划出1厘米的长度。比划得正确吗?用尺子去检验一下。
轻轻地把尺子移开,手指不要动,观察比好的1厘米,你感觉怎么样?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把它记在脑子里了吗?
(3)生活中找
睁开你的眼睛,找一找我们生活中有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吗?
师:现在,老师用1厘米来说一句话:注意听清楚,这个图钉的长大约是1厘米。我们的`食指宽度大约是1厘米。你也能用1厘米说一句话吗?学生说一句奖励一个贴画。(田字格的边长,橡皮的厚度,数学书的厚度,文具盒的厚度--)
3、认识几厘米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自己的尺子,你能找出从哪儿到哪儿是2厘米吗?3厘米呢?4厘米?
学生在尺子上找出2厘米、3厘米、4厘米的长度,教师巡视指导。归纳出:从0刻度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板书)
4、学习用厘米量。
(1) 先让学生尝试自己量一量一根小棒有多长。让学生说出答案。
师:究竟谁量得对呢?请同学们来看看老师量的。 (2)教师边示范边讲解:“量时,先把小棒放平,使尺的0刻度对准小棒的左端,再看小棒的右端对着尺上的刻度几,这根小棒就是几厘米。现在这根小棒的右端对着5,那么它就是5厘米长。”
(3)学生再用正确的方法测量一次。
(4)判断。
课件同步,出示几种不同的测量方法,包括正确的和错误的测量方法,让学生判断那种测量方法对。
(5)小结:量一个物体时,要把尺子“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板书)
三、练习
四、总结
师: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五、板书
认识厘米
从0刻度到1刻度的长度是1厘米。
从0刻度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量一个物体时,要把尺子“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二年级上册数学复习教案 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二年级学生经历用不同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
(2)在实践操作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了解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
通过二年级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二年级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二年级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合二年级学生亲身经历不同测量工具的合用,体会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和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难点:
培养二年级学生初步估测意识。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突破难点。
教学准备:
将二年级学生分成4—6人的合作学习小组。
二年级学生尺、剪刀、宽1厘米的白纸条、1角的硬币、回形针、小刀、棱长1厘米的小方木。
教学过程
课堂导语:同学们,比一比粉笔和回形针,哪个长,哪个短?粉笔和铅笔哪个长,哪个短?
一会说粉笔长,一会说粉笔短,这是为什么呢?这根粉笔到底有多长,有多短呢?大家想知道吗?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统一长度单位。(板书课题)
一、探究新知
(1)提出问题。
同学们,你知道我们的课桌有多长吗?让二年级学生讨论,想办法,小组交流。
(2)汇报交流,分组活动。
刚才同学们想了很多办法,用1角的硬币、手、三角形学具、方木块等作为工具测量,下面就请同学们分成5人一组,和教师一起测量课桌的长度。
测量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
(3)小组交流。
让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测量结果。显然,同学们和教师的测量结果不同。
(4)质疑问难。
为什么我们测量的都是课桌的长度,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为什么同学们一拃一拃地量,教师也一拃一拃地量,结果也不一样呢?
让二年级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渐明白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手作为测量标准,所以量出的结果不同。
那么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用相同标准进行测量)让全班同学选同一物品(如小刀或小方木)再一次测量课桌的长度,并汇报测得的结果。由此归纳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5)活动延伸。
①用回形针测量数学课本的宽,用小刀测量一个文具盒的长。
二年级学生测量后汇报测量结果。(数学课本的宽是5个回形针的长,文具盒的长是5个小刀的'长)
师:数学课本和文具盒不一样长,为什么它们都用5表示?
让二年级学生分组讨论,然后集体交流。
②归纳升华。
同学们,数学课本的宽和文具盒的塔尖不一样的,它们都用5表示是因为测量的标准不一样。因此测量物体的长度必须用统一的标准。
二、积累运用
用手一拃一拃地量桌子的长、高及凳子的高,可以一次接一次地测量。
三、总结提升
(1)大家亲自测量了很多物体的长度,在测量过程中,你们学会了什么?
让二年级学生自己总结本课所学内容。
(2)归纳强调。
在测量物体长度时,必须要用统一的标准去测量。
板书设计
一测量课桌的长。(分组活动,汇报交流)
二用回形针测量数学课本的宽,用小刀测量文具盒的长。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目标主要是让二年级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就目标而言,二年级学生不难达到,但总体上感觉太匆忙。
让二年级学生在活动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活动课上,二年级学生学具的准备、课堂纪律的掌控都是需要考虑重视的问题。
二年级上册数学复习教案 11
教学内容:
课本P23 例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用减法解决“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问题。
2.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3.培养学生的数学生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生学会用减法解决“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问题。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主题图。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指名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
二、合作探究
(一)、教学例4
1、出示题目,仔细观察、思考。分组讨论。
2、学生探讨解答的方法。学生回忆、迁移思考,或是摆学具帮助理解。学生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3、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解答的思路。学生汇报。
(二)、完成第23页做一做。观察图,在小组内交流了解到的信息。指名说明解题思路。思考、提问,在小组内交流问题。选择一个提问进行解答。全班交流并说出解答思路。
(三)、小结:比较一下,今天学习的知识和以前学习的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指名回答。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所学知识。
[设计意图]:在操作中掌握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四第3题,选择二题说说计算方法。
2、完成练习四第1、2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解答方法,体验解答的过程。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学生自己总结。
二年级上册数学复习教案 12
教学目标:
1、能感知除法的意义,感悟乘、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2、能根据具体的`除法算式正确选择乘法口诀求商,并能熟练地口算表内除法。
3、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用除法解决的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
能根据具体的除法算式正确选择乘法口诀求商,并能熟练地口算表内除法。
教学难点:
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用除法解决的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具、学具:
视频展示台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出示例3情景图。
观察图,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教师: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用乘法口诀求商。(揭示课题)
二、学习新课
1、用一句完整的话说一说图意
2、小组讨论
⑴怎样列出算式?
⑵怎样求出商?
3、反馈。你是怎样想的?
4、完成书上的空。
三、小结
这节课小朋友们知道了什么?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四、课堂活动
1、书上80页课堂活动。
摆一摆,填一填
⑴63根小棒平均分成7份,每份几根?
⑵63根小棒每份9根,可以分几份?
⑶72根小棒平均分成8份,每份几根?
⑷56根小棒每份7根,可以分几份?
2、练习十六第1题。填表。
小马拉车。学生独立完成,填在书上。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六第2题。
二年级上册数学复习教案 1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3页例1~例3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通过动手操作,经历计数单位(千、万)产生的过程,认识计数单位“千”、“万”,理解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进一步培养数感。
【教学重点】
认识计数单位“千”、“万”。
【教学难点】
理解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
教具:主题图、小棒、方格、木块(课件或挂图)、计数器。
学具:小棒、学生用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调查感知、情景引入
1、学生交流课前学习成果
组织学生课前调查:生活中比100大的数有哪些?举出几个例子说一说。对于比100大的数,还知道些什么?
2、情景引入
教师出示主题图。学生观察、汇报:从图中了解到哪些信息?有哪些发现?引入新课:既然我们身边有这么多比100大的数,那就肯定会有比“个”、“十”、“百”还大的计数单位,小朋友想知道吗?板书:计数单位。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回顾旧知
出示小棒,单独1根,1捆10根,1捆100根,让学生猜一猜各是多少根,并说一说10根1捆里有多少个一,100根1捆里有多少个十。板书: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
教师:“一”、“十”、“百”是以前学过的计数单位,有了这些计数单位,才能帮助大家数数和读数。
2、探索新知
教师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猜一猜比一、十、百还大的计数单位是什么?(千)
(1)认识一千。
①数一数。
课件(或实物、挂图)出示一千,先让学生猜一猜一千里有几个一百,然后课件演示,学生跟着数:一百,二百,三百??一千。
提问:一百一百地数,几个一百是一千?
教师板书:10个一百是一千。说明:“千”是比“百”更大的计数单位。
②拨一拨。
学生在自己的'计数器上拨出100、200、300、1000。学生之间交流自己是怎样拨的,然后抽学生汇报。
③填一填。
说一说线段上的括号里该填什么,为什么?填好以后,一起数一数。
教师在计数器上拨出100、500、1000、2000,让学生快速的看出是多少,并说出前两个数里有几个一百,后两个数里有几个一千。
(2)认识一万。
①数一数。
教师:你会一千一千地数吗?谁来数数看?然后出示课件(或实物、挂图)演示,师生一起数一数。教师介绍计数单位“万”。
出示例2示意图。一摞纸是1000张,这里一共有多少张?学生在示意图上独立一千一千地数一数,并和同桌一起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发现10个一千是一万,板书:10个一千是一万。
②拨一拨。
学生在自己的计数器上拨出1000、2000、3000、10000。
3、整体认知计数单位,掌握相邻两个计数单位的进率
(1)看一看、读一读。
教师出示计数单位对比图(第3页例3),让学生看着图,读一读:一、十、一百、一千、一万。
(2)拨一拨、说一说。
学生在计数器上拨一拨,再次体验一、十、一百、一千、一万产生的过程。教师提问:你们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归纳:个、十、百、千、万都是计数单位,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三、巩固新知、拓展提高
(1)互相说一说。
()张1角是1元,()张1元是10元,()张10元是100元,10张100元是()元,10个一千元是()元。
(2)完成第4页课堂活动第1~4题,学生独立思考,试做。然后小组交流,相互帮助解决问题。
集体反馈,评价课堂活动。
[点评: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和与人交流的能力。]
(3)挑战题:看图思考。
10箱里面有多少个乒乓球?
四、课堂小结
教师:大家学到了什么知识,是怎样学习这些知识的?
教师引导学生一方面对所学知识进行自我评价,另一方面也对学习方式、情感态度等方面进行自我评价。
二年级上册数学复习教案 14
教学内容:
课本1页第3页例1、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题;练习一中的第1至第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实际长度,初步学会学生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意识。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初步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度的'方法。难点:用户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准备:米尺,学生尺,长短两枝不同的铅笔,白纸条若干条,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形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出示两枝长短明显不同的铅笔,然后提问:这两枝铅笔哪支长些?哪支短些。再问:谁能说一说我们的数学课本的短边有多长?
二、新授
教学例1
(1)认识米尺
(2)介绍0刻度线
尺子的左端从0刻度开始起点,在尺子上找1厘米,还有哪段是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
教学例2
(1)让宝贝量一量准备好的纸,让宝贝说一说怎么量的。
三、作业:
1、填空:量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作单位
图钉的长大约是()厘米
2.量一量
(1)你的铅笔长()厘米(2)数学课本长()厘米(3)铅笔盒长()厘米。
二年级上册数学复习教案 15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5页例4、例5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正确地数百以上、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
2、正确地用万以内的数表达和交流信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感。
3、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培养自主探索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数“翻坎数”,万以内数的组成。
【教具、学具准备】
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1)教师用课件(或挂图)出示两堆小棒:一堆97根,另一堆5根。让学生猜一猜两堆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学生汇报自己的猜想,并说说为什么。
二、主动探究,建立模型
1、数一百零几
(1)99之后再数1根是多少?100之后再数1根是多少?强调“一百”与“一”之间一定要加1个“零”。
(2)101之后再数1根是多少?看着上图一起数一数,明确一百零几中间有1个“零”。
2、数一百零几与一百几十
(1)学生拿出整的100根小棒和散的20根小棒各放一堆。
(2)同桌相互数一数,检查一下是不是符合要求。
注意109是“100”与“9”合起来,110是100与10合起来,突出101与110的区别。
(3)引导学生观察120根是1个100,2个10。(让学生动手捆1个大捆,2个小捆)
(4)引导学生发现120就是由1个100和2个10组成的。
3、在计数器上数一百九十几到二百几十
(1)教师出示计数器,拨出197,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197的组成。
(2)让学生接着往下数,当数到199到200时,怎样拨?
①观察个位,9个一再数1个一是多少个一?(10个一)10个一又是多少?(10个一是1个十)在计数器上怎样表示?(在个位上拨去10个一,在十位上拨上1个十)
②观察十位,已有10个十。10个十是多少?(10个十是100)在计数器上又怎样表示?(在十位上拨去10个十,在百位上拨上1个百)
4、类比迁移
(1)突出990与1000。
教师出示计数器,拨出990,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990的'组成。请学生再拨上10,怎么拨?怎么数?
[点评:在操作活动中,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结合计数单位,突出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突破由十到百、由百到千这个翻坎数。]
(2)突出1010,1020。
①1000之后再数10,在计数器的哪一位上拨?(十位)拨几个?(1个)1000加10读作一千零一十,突出必须在“一千”与“一十”之间加1个“零”。
②1010之后再数10怎么拨?
③从1020再拨到1300怎么拨?
④从1300拨到1400可以怎样拨?
⑤同桌互动:使用计数器一十一十地拨,从880拨到1100,一边拨一边数。提醒学生遇到困难,可以寻求同伴或者老师的帮助。然后抽学生演示,教师重点指导990、1000和一千零几十的拨法及数法。
(3)突出2000,2010。
①1900之后再数10,在计数器的哪一位上拨?拨几个?是多少?(1910)依次到1990。
②1990之后再数10,十位上是多少?(10个一十)十位上怎么办?(10个一十是一百)百位上是多少?(10个一百)百位上怎么办?(10个一百是一千)千位上又是多少?(2个一千是二千)
③从2000到2001,在计数器上可以怎样拨?
三、巩固新知,深化拓展
1、接龙游戏(教师重点指导“翻坎数”)
(1)一个一个地数,课堂活动第1题。(老师和全班学生接龙)
(2)一十一十地数,课堂活动第2题。(男、女同学接龙)
(3)一百一百地数,课堂活动第3题。(各大组接龙)
(4)一千一千地数,课堂活动第4题。(全班齐数)
2、拨一拨、说一说
(1)先拨3500,再说由()个千和()个百组成。
(2)先拨4020,再说由()个千和()个十组成。
(3)先拨6003,再说由()个千和()个一组成。
3、说一说
(1)5400是由()个千和()个百组成。
(2)4070是由()个千和()个十组成。
(3)2496是由()组成。
二年级上册数学复习教案 16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45-46页
教学目标:
1、a组学生能在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线段的条数,会画线段。
2、b组学生在a组学生的基础上,能更进一层地认识到线段的由来,知道每两点就能画出一条线段,尤其是四个点能画六条线段。
3、c组学生在b组学生的基础上,能更深层次地理解线段有长有短,并能通过折知道线段的长短。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
线段的两个端点
教学过程:
一、新授
1、比较红、黄短线的长
师:①小朋友,你们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两根线,一根是弯的,一根是直的,你知道哪哪根线比较长?
②小朋友意见这么多,谁说的才是对的呢?有什么办法来比较出这两根线的长短呢?
生:把弯的拉直就好了。
师:他的意见好不好?那老师就拈住这根线的两头,拉直了贴在黑板上,把黄线也贴在黑板上。
现在两根线都是直直的了,谁来说说哪根线更长呢?
生:不能比较
师:那有什么办法让我们一眼就看出哪根线长?
这个办法好不好?好,我们就把这两根线的一头对齐,现在你能比较出来吗?
对啊,红色的线从这里开始(点一点),到这里结束,黄色的线从这里开始到这里结束了?到这里结束(点一点),所以黄色的线比红色的线长。
2、揭示线段概念
象这样直直的,有长有短的线,我们把它叫做线段。(板书:线段)齐读线段
(指着线)现在谁来说说哪条线段比较长,哪条线段比较短。
3、直观判断
师:(出示较长的线段)
小朋友,老师这里还有一条绿色的线呢,你们看这是不是线段呢?为什么?怎样可以让它成为一条线段?
师:这是不是线段?不管这些线段位置怎么变,但它们都是线段
4、举例得出线段表示法
师:其实在我们的周围许多物体的边都可以看作是线段,看我们数学书封面的这条边从这点开始直直的到这点结束也是一条线段,你能跟老师一样也来找找看吗?同桌一起找。
学生举例:注意让学生用手摸摸找到线段,并比较一下长短,刚才我们找到的许多物体的边都可以看成是线段,那这些线段都是一样长吗?
师:看来线段不仅是直直的,而且有长有短。那象刚才同学们找到的很多物体的边,比如课桌面的边,窗户的边我们能把它拿下来象毛线一样贴在黑板上吗?
所以我们画线段来把它边式出来:因为线段是直直的,所以要先画一条直直的线,又因为线段有长有短,所以我们要在线段开始的地方点上一点,表示线段从这里开始。再在线段结束的地方点上一点,表示线段到这里结束。这两点就叫做线段的两个端点。
5、画线段
师:老师刚才画了一条线段,你能象老师一样也画一条吗?画线段除了要用到铅笔,还要用到什么?为什么要用直尺?如果我们身边没有没有带直尺,那你还能利用其它工具来画吗?
生练习画线段
展示:
1、请你说说你利用什么工具来画的?
2、说说他画得怎么样?
强调:
一定要画直,并且别忘记点上两个端点。
【二年级上册数学复习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上册期末复习教案01-09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复习教案01-25
数学上册期末复习教案15篇01-10
数学上册期末复习教案(15篇)01-10
二年级数学上册总复习教案01-16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复习教案01-31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复习教案02-27
二年级上册数学期末复习教案01-26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复习教案4篇01-25
数学复习教案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