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时间:2023-01-20 14:20:09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结合生活实际情景,探索并掌握除法是整十数除法的算法。

  2、过程与方法

  能正确应用进行计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计算中增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除法是整十数除法的算法。

  【教学难点】

  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的试商方法和商的书写位置。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讨论法、讲解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谈话:听说同学们都乐于助人,今天展示一下吧!我们一起帮小动物们回家,好吗?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情境图,提出问题。

  谈话:我们一起去超市买东西吧!

  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交流提出的问题,师揭示本节课重点解决的问题:

  80元可以买多少个书包?

  160元能买几个计算器?还剩多少元?

  2、解决第一个问题,学习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和笔算。

  (1)出示问题:80元可以买多少个书包?

  师:小组合作完成,看哪个小组完成的最好。

  温馨提示:

  ①用10元人民币摆一摆。

  ②想出不同的计算方法。

  (2)汇报交流算法:

  a、每2张10元人民币买一个书包,能买4个书包。

  b、因为20×4=8,所以80÷20=4。

  c、因为8÷2=4,所以80÷20=4。

  d、用竖式表示:

  答:80元可以买4个书包。

  3、解决第二个问题。

  课件出示:160元能买几个计算器?还剩多少元?

  师:我们男女生进行比赛,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汇报交流:160÷30=5(个)……10(元)

  5×30=150,比160小,6×30=180,比160大,应该商5。

  答:160元能买5个计算器,还剩10元。

  4、试一试,巩固整十数的除法。

  (1)你能算出600÷30的结果吗?

  同桌比一比:谁想到的方法最多。

  汇报交流:①20×30=600 600÷30=20

  ②60÷30=2 600÷30=20

  ③60÷3=2 600÷30=20

  (2)你敢挑战吗?用竖式计算520÷40,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师:我们小组之间展开竞赛吧,比赛规则:

  ①自己独立完成

  ②组内交流方法

  ③又对又快就是冠军

  汇报交流:520÷40=13

  5、归纳小结: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怎样计算?

  师: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除就看前三位,除到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的上面,每次除得的余数要比除数小。

  (三)拓展提高

  用火车向地震灾区运输700吨货物,每节车厢限装60吨货物,需要多少节车厢才能装完

  (四)课堂练习

  谈话:同学们,你们学得怎么样了?我们一起到智慧乐园挑战一下自己吧!有没有信心呢?

  1、小猴摘桃子。

  2、括号里最大填几?

  30×( )<220 50×( )<85

  40×( )<140 60×( )<306

  60×( )<220 80×( )<314

  (五)课堂总结

  师: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交流:

  除数两位看两位,

  两位不够看三位,

  除到哪位商那位,

  余数要比除数小。

  (六)板书设计

  买文具

  160÷30=5(个)……10(元)

  答:160元能买5个计算器,还剩10元。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重难点是试商的.方法和商的书写位置。其中让学生理解“商为什么要写在个位上”、“为什么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除要看前三位”的算理和算法更显得重要,而把抽象的算理算法呈现讲解得形象生动,易于学生的理解和消化以及把算理算法进行有机的融合,让二者相辅相成。就成为本节课的关键和一个亮点。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不同形式的题型,让学生四人小组讨论:用整十数除,应该从哪里除起?要看被除数的前几位?商要写在什么位置?这些题型紧紧围绕算法设计的,在学生经过充分的讨论和精彩的汇报后,教师及时的加以规范和引导自然总结出了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2

  教学目的:

  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2、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3.树立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主题图。

  教学方法:谈话法;情境教学法。

  一、谈话导入

  师: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数学问题,这些问题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出示主题图)

  二、探索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1.学生思考:要想知道谁跑得快,要比较什么?你有什么办法?

  2.小组交流,明确:要想知道谁跑得快,就要看看同一时间里谁跑得远,谁就快。这个同一时间在这里就是1小时,那么拖拉机1小时跑了120÷2=60(千米)而面包车1小时跑了210÷3=70(千米)60<70,因此,面包车跑得快。

  3.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单位时间即为:1时、1分、1秒。在单位时间内所行驶的路程叫做速度。本题中,拖拉机的速度是60千米/时,而面包车的速度为70千米/时。因此,面包车的速度快。

  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明白要想知道谁跑得快,不是看谁行驶的路程多,而是要看统一时间内谁跑得远,建立单位时间的表象。

  4.让学生根据这一情境得出路程、时间、速度三者的关系。

  速度=路程÷时间

  5.看一看。

  出示生活中常见的数据,拓展学生对日常生活中速度的`认识,也可以把学生课前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交流。

  通过实例,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的空间,真正明确了路程、时间、速度这三者的关系。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试一试”第一题。让学生看图,根据情境解答。进一步巩固路程、时间、速度三者的关系。

  2.完成“试一试”第2题。

  三个算式结合具体情境去体会、思考、交流、汇报。让学生进一步理清三者关系。

  四、总结谈话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第4课时:路程、时间与速度

  教学目的:

  1、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2、树立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谁来说说这三者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让学生理清三者关系,为下面的练习打基础。

  二、综合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一题。

  2.完成“练一练”第二题。根据情境图列式计算。

  3.完成“练一练”第三题。根据第1个算式写出第2、3个算式的得数,寻找其中的规律。

  4.完成“练一练”第四题。列式计算后,与自己的同桌再出一组这样的题并解答。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培养学生策略意识。让学生通过观察得出结果、发现规律,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让学生自己编题,是对所学知识的再次巩固和延伸,这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三、实践应用

  完成“练一练”第五题。

  看线段图解答,然后提问:15分、35分分别在什么位置。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体会路程、时间、速度三者的关系。

  四、拓展练习指导学生完成数学自主学习相关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3

  教学内容: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课文第33页的内容及第34页的“练一练“)

  教学重点: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正确、合理地对数据进行估算。

  教学关键:

  联系实际,灵活处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

  2.能与同学交流自己估计的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品格,形成积极、主动的估算意识。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

  学具准备:

  同桌准备一张报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实物投影呈现图片。

  略。(图片可以是课文主题图,也可以自选)

  教师:你知道这是什么建筑物吗?你有什么感想?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 提出问题。

  教师:你能估算这个体育场的座位数吗?

  二、 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1. 让学生认真观察体育场座位排列情况,估一估这个体育场能坐多少人。

  (1)独立思考,估算整个体育场座位数;

  (2)小组交流,让每个同学都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己估算的方法,估算的结果数据。

  (3)由小组派代表反馈交流结果。

  由于图中没有具体数据信息,也没有呈现体育场的四周看台,所以学生的回答不可能得到较准确的数据结果,只要有合理的估算方法,教师就应该予以肯定。

  学生1:从图中看出每小块看台大概有50个座位,这个体育场可能有30个看台,大约有1500个座位。

  学生2:把体育场分东、西、南、北四个方位,每个方位大约坐1000人,4个方位,大约坐4000人。

  学生3:体育场的每一排座位数大允是20xx人,估计这个体育场有30排,大约共6000个座位。

  以上估算的'方法,都有一定的道理,教师都应该予以肯定和表扬,让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

  2.出示具体看台数据,进行估算。

  (1)幻灯呈现

  这个体育场共有28个看台,如果每个看台的座位数相同,你能估计出这个体育场的座位数吗?

  (2)理解数量关系,列出解答版式。

  引导提问:

  ①这个体育场一共有多少个看台?

  ②每个看台有多少个座位(根据课文插图,说出准确数)?

  ③整个体育场的座位数可以用什么算式表示?

  从而板书:12×6×28或72×28

  (3)估算版式结果。

  一般情况下,学生把72看成70、28看成30来估算。

  即:70×30=2100

  (4)小结:一般情况,估算时是根据“四舍五入”法把数据估算成整十、整百的数,方便计算。

  三、课堂活动

  课文第34页“练一练“的第1题。

  题中要求估计一张报纸一个版面的字数,学生有多种方法,可以将报纸折一折或圈出一块,在知道这一块的字数的基础上再得到整版的字数,也可以数一数某一行的字数与总行数,然后相乘得到整版的字数。

  四、巩固练习

  课文第34页“练一练”的第2-4题。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通过处理实验数据的活动,体会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必要性。

  2、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的`实际意义,能从复式条形统计图中尽可能多的获取信息

  3、能把生活中的一些数据,绘制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重点: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的实际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出示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

  到底谁的蒜苗长的高呢?

  二、探索活动

  解决办法:

  将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合在一起,就能清楚的比较了。

  我们称之为复式条形统计图

  问题:从统计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问题: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优点是?

  三、画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注意事项:

  1、要有图例

  2、找好间距

  3、一格表示的数量相同

  4、制图名称

  四、完成试一试

  五、课堂小节

  你有什么收获?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5

  一、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经从中年级迈向高年级,他们的思维已经开始由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较以前上升了一个层次,已经会用归纳概括的方法认识事物及解决问题,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数学知识,为学好本册教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已经基本掌握了小学第一学段的学习方法,师生之间也由陌生到熟悉。大部分学生学习常规好,喜欢学习数学,对所学知识掌握较好,并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是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思维发展也就不一致,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更要注意因材施教。

  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认识更大的数、乘法、除法、生活中的负数、线与角、图形的变换、方向与位置统计等教学内容。

  1、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本单元是在第一学段学生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亿以内的数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掌握大数读写的方法,认识近似数及其作用。

  2、第二单元“线与角”。

  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直线、线段、射线的认识,平行线与垂线的认识,平角、周角的认识,以及用量角器量角与画角。

  3、.第三单元“乘法”。

  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三位数乘两位数,对一些较大的数进行估计,认识计算器以及运用计算器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4、 第四单元“运算律”

  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加法和乘法交换律、加法和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

  5、第五单元“方向与位置”。

  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某一点的位置、描述简单的路线图。掌握根据方向(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认识周围的环境。

  6、第六单元“除法”。

  本单元的学习是小学阶段整数运算的最后一个章节内容。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三位数除以整十数,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速度、时间与路程的数量关系。

  7、第七单元“生活中的负数”。

  本单元主要是使学生认识生活中一些常见的负数,对此学生已经积累了比较多的生活经验。

  8、第八单元“可能性”。

  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感受简单的随机事件、感受可能性有大有小。在这一单元中,学生学习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感受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三、教学目标

  1.学生将经历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大数的过程,感受学习更大数的必要性,并能体验大数的实际意义;认识亿以内数的计数单位,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并会正确读、写;能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掌握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的方法;认识近似数,能求一个数的近似数,能对大数进行估计。

  2.学生将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能对生活中具体事物的数量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计;掌握计算器的运用方法,会利用计算器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3.学生将理解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进行正确地计算;在实际情境中,理解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并能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经历探索商的变化规律的过程,初步掌握探索的方法,并能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体会中括号运用在计算中的必要性,并能正确计算带有中括号的三步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4. 经历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这两个运算定律,并能将其应用于简便计算之中。体验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的意识和能力。

  5.学生能认识负数在日常生活中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6.学生将能识别直线、线段与射线,会用字母表示直线、线段与射线;认识平面上的平行线和垂线,能用三角尺画平行线、垂线,知道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理解平角、周角;会用量角器量(画)指定度数的角。

  7.学生将能在具体的情境中,用数对来表示物体位置;在具体的情境中,用方向和距离表示物体的位置。

  8. 初步感受到事件的发生随机性,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四、教学措施

  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加强直观演示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成功的体验。

  3.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探索规律。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注重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5.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新意识。

  6.注重让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7.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数学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8.加强导优辅差工作,特别是差生的辅导,努力使他们迎头赶上。

  五、课时安排:

  一、认识更大的数9课时

  二、线与角9课时

  三、乘法7课时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6

  教学目标:

  1、借助现实情景认识线段、射线、直线。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线段、射线与直线。

  2、培养操作、观察、发现、总结、概括等能力。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感受数学的重要作用。在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认识、区分线段、射线与直线。

  教学难点:

  理解直线与射线的含义。

  教学用具:实物展示台

  教学过程 :

  (一)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二) 小组合作,深入探究

  1、认识线段

  (1)建立线段的数学模型,认识端点

  (3)画线段

  师:请你在练习本上画出1条线段,师巡视指画法不同的学生画在黑板上,同位互相看一看画的线段,反馈出线的问题。如:画弯,没点两个端点,画的方向等。

  追问:你认为谁画的对?为什么?不加两个端点行吗?两个端点的作用是什么?你认为画线段时要注意哪几点?

  强调线段的方向可以自由调整。

  (4)读线段

  师:谁能帮老师给黑板上的这条线段起个名字?怎么读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两个端点命名,给线段命名,生读,师板书:读作:线段AB(或BA)指出有两种读法。

  强调:读线段时可以从任意一个端点读起。

  (5)找线段

  师:其实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条线段,请你找出1条线段,用手指出它的两个端点,与同桌说一说。

  同位互动,指2个生汇报。

  2、认识射线。

  (1)建立射线的数学模型

  课件演示手电筒的灯泡发射出一束光线,问:你看到了什么?

  (2)画、读射线

  师:射线有什么特点?怎么画?怎么读呢?请你先思考再动手试一试,完成后和同桌交流。

  师巡视发现问题,让一组同桌到黑板上板演。

  师:刚才你在画射线时遇到了哪些困惑?又是怎样解决?读射线呢?

  引导学生在辩论中明确:要先画一个端点,然后沿着任意一个方向画一条直直的线,指出:由于射线无限长我们只需要画出线的一部分就可以了。为了方便读,要把射线的端点用大写字母A表示,再在射线上任取一个点用B表示,但是不能取在两端,读作:射线AB,不能读射线BA,读射线时要从端点读起,只有一种读法。

  (3)寻找射线

  师:想一想,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物体发出的射线?

  引导学生说出:激光、探照灯、红外线、太阳、灯泡等。

  师:别忘了恩泽地球上万物生灵的太阳发出的光线也是射线。

  3、认识直线

  (1)建立直线的数学模型

  (2)画、读直线

  师:直线又有什么特点?怎么画?怎么读呢?请你先思考再动手试一试,完成后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师巡视发现问题,让一个四人小组到黑板上板演。

  师:谁有不同的想法?追问:点A、点B是直线的端点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在辩论中明确:由于直线无限长我们只需要画出线的一部分就可以了。为了方便读,要在直线上任意取两个点用A、B表示,但是不能取在两端,读作:直线AB(或BA),读直线时从哪一端读起都可以,有两种读法。

  (4)找直线

  师:实际上在生活中根本不存在真正的直线,比如当一条笔直的马路一眼望不到头向两端直直的无限延伸时才可以把它近似的`看作一条直线。想一想,生活中还有类似的例子吗?

  生举例如:高压线、铁路、高速公路等。

  (三) 实践活动,归纳特征

  比较三线的区别与联系: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三种线,请你认真观察它们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或不同的地方?

  指生说其余同学补充。

  指出:看来三种线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课件演示:直线向两端无限延伸;在直线上截取1条线段;一条线段去掉1个端点向一端无限延伸,就可以得到一条射线;线段、射线也是直线的一部分。

  (四) 综合运用,感知提升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直线、射线、线段3位好朋友,下面让我们和它们一起来玩玩闯关游戏,好吗?

  第一关:猜谜语,打一线的名称。

  1、有始有终(线段)

  2、无始无终(直线)

  3、有始无终(射线)

  第二关:他们谁说对了?

  1、小明说:我画的线段长4厘米。(对)

  2、小红说:我画的射线长1米。(错)

  3、小丽说:我画的直线长2分米。(错)

  第三关:试一试画直线。

  1、过一点画直线

  先任意画一点,然后过一点画直线,师带领学生完成。

  体会:过一点,可以画出无数条直线。

  2、过两点,画直线。

  学生操作体会。

  追问:能不能再画呢?

  总结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第四关:你发现了什么?

  从老虎山到狐狸洞有许多条道路,哪条路最短?(小结:两点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五)检测。

  判断题:

  (1)直线AB长30cm。( )

  (2)线段的一端能无限延长。( )

  (3)线段CD长5cm。( )

  (4)射线的两端能无限延长。( )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7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1415页的线的认识。在本学段中,学生将了解直线、线段和射线的的基本特征,进一步学习线的变换和确定线与线的关系的方法,发展空间观念。而直线和线段是几何初步知识中的起始概念,也是进一步学习平面图形的基础。全**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在这一学段的教学中,应注重使学生探索现实世界中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应注重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变换;应注重通过观察物体、认识方向、制作模型、设计图案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认识线段、射线和直线。

  2、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线段、射线与直线。

  教学重点:

  理解三种线的特征,掌握三种线的读法。

  教学难点:

  体会直线、线段、射线的区别与联系,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教师演示:教师取出手电筒,打开电源开关,让光线射向远处。师问:同学们,你们观察到手电筒的光线了吗?手电筒射出来的光线是什么线?你还在哪见到过这样的线吗?

  2、电脑出示第一幅图:笔直的铁轨一眼望不到边,我们可以把它看成什么线?

  3、出示第二幅图:马路上的白线条是什么形状的?长方形的四条边是什么线?

  二、探究新知

  1、认识直线、线段和射线

  教师拿出三张纸分别对折,请学生观察折痕。

  提问:这三条折痕是直的吗?(都是直的)

  拿出一张纸,在折痕中间画A、B两点,再连接A、B两点,明确这是一条线段。

  拿出第二张纸,同前一张一样,画出线段AB。

  提问:如果沿着这条线段的A、B两点向反方向无限延伸,会得到一条什么线?(直线)

  拿出第三张纸,还是先画好线段AB。

  提问:如果沿B点向反方向无限延伸,会得到一条什么线。(射线)

  2、比较三种线的特征

  组织学生讨论:这三种线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集体交流,得出结论。

  直线:都是直的,没有端点,可无限延长。

  线 段:有两个端点,不可无限延长。

  射 线:只有一个端点,可无限延长。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边操作边提问,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开始积极思考。在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创造了良好的探究情境,学生迅速集中注意力,不断地观察、思考、总结,使学生感到自己就象科学家那样在探索中去发现直线、射线、线段的特征。

  3、三种线的读法。

  教师出示三种线,让学生指出哪条是直线,哪能条是线段,哪条是射线。

  我们给这些图形起个名字,边读出三种线的名称边板书

  图(1)的.线段读作:线段AB(或BA)

  图(2)的射线读作:射线AB

  图(3)的直线读作:直线AB(或BA)

  师强调:读射线时要注意,它的读法是从端点读起,只有一种读法,而直线、线段的读法都有两种。

  师:三种线的读法大家已经掌握了,那你能画出线来吗?

  4、画直线。

  (1)过一点画直线

  先任意画一点,然后过一点画直线,师带领学生完成。

  体会:过一点,可以画出无数条直线。

  (2)过两点,画直线

  学生操作体会,总结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5、两点间的距离。

  教师设计一个小狗吃骨头的情景(电脑演示)引导学生用三种不同颜色的细线摆出三条不同的路线,再将三条细线都拉直进行比较,从而认识到两点间的线段比曲线和折线都要短。

  〖设计意图:学生能够积极表达自己的见解,与同学之间敞开的进行沟通和交流,大胆与全班同学汇报自己的思维过程,能够体现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而老师只是一个点拔者、组织者。

  三、动手操作、巩固新知

  比眼力:(1)比较下面两组线段一样长吗?

  师:同学们你们估一估,哪一条线段长?

  根据同学们估的结果,让学生亲自动手量一量,来确定自己估计的结果是否正确。

  〖设计意图看一看,量一量环节是告诉学生眼睛的观察与实际的测量还有一定的差距,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所以我们不要被表面的现象干扰。学生先猜一猜,然后再亲自动手量,使孩子们真正的体会到了学习成功给自己带来的喜悦和享受,从而结束了本节课全部的教学任务。

  四、拓展延伸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回到家找一找,你生活中亲眼见到的,或在电视或其它资料上看到的有哪些线是直线、哪些线是射线、哪些线是线段。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8

  教学目标: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进一步体会负数的意义。

  2、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点:在熟悉的生活情境,进一步体会负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初步认识了正负数。

  知道了温度有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

  但是还有零度。零度既不是零上温度,也不是零下温度。

  二、新课教学

  同学们回答的都非常好,像5,7,6,20,100,……都是正数,有时我们在正数的前面添上“+”,如+5,+7,+20,+100。

  相反我们都给负数的.前面加上“-”。例如:-2,-56,-5……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那么这些数该怎样读呢?

  谁愿意来读这些数

  教师出示数。

  三、课堂练习

  1.世界上最高的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出8848米,如果这个高度表示为+8848米,那么比海平面低155米的新疆吐鲁番盆地的高度应表示为()米;海平面的高度为()米。

  2.如果小华家月收入2500元记作:+2500元那么她家这个月水,电,煤气的支出200应记作()元。

  3.如果电梯上升15层记作+15,那么下降6层记作()层。

  4.如果进了3个球记作+3,那么失2球记作()

  四、课堂练习

  见课本87页练一练

  教师巡视指导

  五、课堂小结

  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鼓励性的总结。

  板书设计:

  正负数

  5、6、9、12、100、等都是正数,或记做+5、+6、+12、+100。

  -2、-3、-15、-123都是负数。

  5或+5读做正5,-2读作负2。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9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平行线。

  2、会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

  [教学重、难点] 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小棒、三角尺、直尺

  [教学过程]

  一、平移

  平移铅笔:让学生动手用铅笔在方格纸上移一移,并说一说移的前后铅笔的位置关系。说明铅笔平移前后的线条是互相平行的。

  二、平行

  1、移一移:

  第1题:这幅图中有许多组平行线,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时,先让学生用小棒移一移,然后说一说哪些线段是互相平行的。

  第2题:本题平移后线段之间的平行关系是比较复杂的,特别是寻找一些斜线之间的平行关系学生可能更困难一些。可先安排一些简单图形如:菱形、直角三角形等,让学生说说这些图形在平移前后哪些线段是互相平行的。

  2、折一折

  通过折一折的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平行线的.特征。活动中让学生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折,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就互相平行的折痕进行讨论;然后可以鼓励学生讨论如何说明两条折痕是互相平行的。

  3、说一说

  在生活中,每天都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平行线。根据书中给出的图片,想一想日常生活中还看到了哪些平行线,与同学交流。

  三、画平行线

  教学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的方法。

  四、实践活动

  从长方体和正方体中找平行线。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1.在活动情境中体验事件的发生有的是确定的,有的则是不确定的。

  2.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判断,并会用可能、一定、不可能加以描述。

  3.在简单的猜测和实践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树立自信,激发兴趣,培养主动探索的精神。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处处留心,学习生活中的数学的习惯。

  【教学重点】

  探索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初步体验可能、一定、不可能,能用自己语言加以描述。

  【教学难点】

  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学情分析、设计理念】

  四年级学生上课纪律良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强,对学习数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学生对猜想一类的问题比较感兴趣。在教学时充分考虑到中年级学生的特点,以活动为主线组织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发展,使他们在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成功与快乐在教学活动中,适时、恰当地使用激励手段,注意学生情感的鼓励与交流,利用多媒体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情景,引导学生主动获取数学知识,体验人文关怀,思想教育蕴涵其中。

  1.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精髓。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创设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活动情境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他们觉得数学是那么的亲切熟悉,从而产生强烈的自信心并快乐的学习。

  2.课标指出: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以活动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去实践探索、合作交流、发现总结,获取知识,使孩子们乐学善思,体验成功。

  3.在教学活动中,适时、恰当地使用激励手段,注意学生情感的鼓励与交流,利用多媒体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情景,引导学生主动获取数学知识,体验人文关怀,思想教育蕴涵其中。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引出课题

  1、谈话:

  师:同学们喜欢玩游戏吗?平时都喜欢玩哪些游戏?

  (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游戏,学生产生积极情感)

  2.抛硬币,初步感知

  (先请学生观察硬币,说明正面、反面)

  师:同学们先猜一猜,硬币落下后哪面会朝上?

  师:到底哪面朝上,我们验证一下。老师先抛一次验证。

  3、小组活动。

  课件出示活动规则:先猜一猜,再抛。每人抛2次,用你喜欢的方式统计。

  4.小结:师:不论怎么抛硬币,落下后正面反面都有可能。到底是正面朝上还是反面朝上,我们是不能确定的。因此,我们可以说:可能会正面朝上,也可能会反面朝上。

  师:请同学们用可能说说抛硬币的情况。

  二、活动探究,体验发现

  1.体验可能:

  师:在装有3个白球和3个黄球的盒子里摸球。请同学们先猜一猜每次摸到的会是什么颜色的球,再摸球。每人摸一次。(摸球游戏)

  师:从汇报的摸球情况中,你发现了什么?

  2.体验不可能:

  师:从刚才的盒子里能摸出黑球吗?为什么?

  生1:不能摸出黑球,因为盒子里只有白球和黄球。

  生2:盒子里根本就没有黑球,所以不可能摸出黑球来。

  师:好。还不可能摸到什么颜色?

  生1:不可能摸出绿球。

  生2:不可能摸出蓝球、红球和紫球。

  生3:不可能摸出其他颜色的球。

  生4:除了黄球和白球,别的颜色的球都不可能摸到。

  3、体验一定:

  教师出示一盒球,摇晃均匀,请学生先猜再摸球。

  师:下面请几位同学来摸球,验证一下大家的猜想。

  生1摸出的是白球。(猜对的学生异常兴奋,继续猜,有人猜可能会是白球,还有人猜可能会是红球,个别人依然坚持别的颜色)

  生2摸出的还是白球。(猜对的学生更加兴奋)

  生3摸出的依然是白球。(学生已经迫不及待想说明原因)

  生答:我知道下来摸出的还是白球。因为盒子里装的全是白球(许多学生表示赞同)

  师:怎么装球,摸出的一定是白球?

  生1:盒子里装的全是白球。

  生2:盒子里只装白球,其他颜色的球都不装。

  4、感受可能性的大小(拓展):

  (学生注意观察,教师往盒子里装入6个白球和1个蓝球。)师:同学们猜一猜,摸出的会是什么颜色的球?

  (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后,请5位学生摸球,并将结果统计在黑板上)

  师:从统计的结果来看,你发现了什么?

  生1:可能会摸出白球,也可能会摸出蓝球。

  生2:摸出白球的次数多,蓝球的次数少。

  师追问:为什么摸出白球的次数多而蓝球的次数少?

  生1:因为盒子里白球多,蓝球只有一个。

  生2:盒子里有白球、蓝球,所以白球、蓝球都有可能摸到;但白球数量多,摸到的次数就多,蓝球数量少,摸到的次数就少。

  师小结:好。盒子里的白球数量多,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就大,次数就多;篮球数量少,摸到篮球的可能性就小,次数就少。

  三、实践应用

  1.连一连

  找朋友游戏

  刚才,我们小朋友玩了摸球的游戏,小淘气、笑笑和机灵狗它们也玩了这个游戏,如果它们分别从盒子里摸一个球,你们判断一下,会是什么结果呢?(出示书中的练习。)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让学生在猜一猜、摸一摸、玩一玩、说一说等充满童趣的活动中,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助于学生知识的自主构建】

  2.转一转,比一比

  3.练一练

  4.看图说话:(拓展)

  (一位小男孩正在踢球,球飞向玻璃窗,窗下走着一位老奶奶和她的小孙子。)

  师:同学们说一说画上谁在干什么?

  师:想想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

  生1:球可能会打碎玻璃。

  生2:球可能会反弹下来砸到老奶奶和小孙子。

  生3:球可能会跑进别人家里,砸坏电视机或其他物品。

  生4:球可能会打碎玻璃,玻璃掉下来会弄伤老奶奶和小孙子。

  生5:砸坏了人家的东西要赔。

  生6:砸伤了老奶奶和小孙子得赶快送医院。

  师:可能发生这么多危险的事情,你想对小男孩说些什么?

  生1:不要在花园踢球。

  生2:应该找没人的地方去踢球。

  生3:应该到比较空旷的地方去踢球。

  生4:到体育馆去踢球,就不会伤到别人。

  生5:千万不能到马路上去踢球,太危险!

  四、总结谈话

  点拨联想

  1、师: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妈,好吗?

  五、作业

  小调查,数学书

  【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相互交流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促进学生自主构建的教学过程,关注学生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树立自信,使他们乐学、善学。《抛硬币》这节课在这方面作了大胆、合理的`尝试。

  一、学习形式多样化,学习内容生活化

  《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多样化的学习材料以其生活性、趣味性,更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心理特征、爱好倾向和思维特点,使学生容易形成认知结构,自主建构,深刻领悟数学知识,体验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在本节课中通过创设抛硬币、摸球、选礼物、装球、估算、看图说话等多样化的活动情景,给学生展示了一个情趣盎然的活动空间(有游戏、活动、生活),使数学课堂不再枯燥与乏味,而是充满了生动情趣和创造活力。学生大胆猜想,动手实践,操作验证,体验感悟,获取数学知识。

  二、经历探究体验,转变学习方式

  《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生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注重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标》的重要理念精髓。传统数学教学方式过分单一、枯燥,强调讲练结合,缺乏生机与活力,而现代数学教学则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经历体验,自主构建,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猜测探索,体验成功,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本节课中,教师首先提供给学生的是不同的情境,让学生自己猜想,动手操作,探索可能性,体验事情发生的不确定性,并能从统计的结果中发现规律,让学生把自己的发现用语言表达出来,这种在操作、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的全新发现,就是学生的创造。学生在经历猜测---验证---探索---体验---感悟之后,感受数学的趣味本质,享受成功的喜悦,通过小组活动,讨论交流,学生不仅可以学会知识,还培养了主动探索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注重学科整合,渗透人文精神

  21世纪的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学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与学的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课堂教学通过多媒体构建一种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状态,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主动获取知识,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情境中,自主探究,发现问题,体验感悟,获取新知。在本节课中,通过多媒体创设各种不同的活动场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自由主动的学习空间,使他们更容易突发奇想,让学生大胆猜想,再实践验证,发现规律,体验确定性与不确定性,自主获取数学知识,便于培养思维的创造性。例如看图说话中,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的是一个生动、鲜活的现实生活情景:一位小男孩正在花园踢球,球飞向三楼住户的玻璃窗,窗下走着一位老奶奶和她的小孙子。引导学生说图意,预测可能发生的事情,对小男孩提建议,使学生不仅感受到了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更主要的是通过建议,让学生更多地感悟到生活中各种事情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我们不仅要保护自己,还要关爱他人,不要做损害他人的事情,这样,才会把事情做得更好。此时此刻,学生不仅理解了数学知识,解决了实际问题,更重要的是感受着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的熏陶。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11

  教学目标:

  1.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数方法,能正确写出亿以内的数。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

  3.进一步培养数感,结合相关数据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及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学重点:

  1.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数方法,能正确写出亿以内的数。

  2.中间、末尾有0的亿以内数的写法。

  教具准备:

  计数器,数位顺序表,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在昨天的数学课上我们了解了第五次人口普查后,我国的人口数量,同时学习了较大数的读法,下面这些数请你来读一读。

  56900 40080500 14590320

  2.提问:你读得又快又准,能说说读数的方法吗?(学生回答)

  3.请你说出亿以内数的数位顺序,并说一说是怎样分级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整理数位顺序表)

  4.写出下面各数,并说一说怎样写万以内的数。

  七 七十 七百零八 一千五百三十二

  5.根据学生回答,明确万以内数的写法。

  二、探究新知

  我们已学过万以内数的写法,今天我们学习亿以内数的写法。(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写法)

  1.整万数的写法。

  出示:四十四万、一千三百八十二万、六百七十八万

  2.学生小组尝试写出这些数,然后交流写法。

  3.根据学生发言,说明:整万的数,要写在万级上,只要在万级上写44、1382、678,然后在个级上写四个0就可以了。

  4.练习:五万、六千万、八十万、九千六百七十二万

  含有万级和个级两级的`数的写法。

  出示:十万三千二百四十五

  提问:这个数有几个级?应该先写哪级上的数,再写哪级上的数?

  学生尝试写数。(画出分级线,让学生检查写的数是否正确。)

  老师说数,学生练习写数

  一万三千二百六十五、四百六十三万七千八百九十二、

  十七万九千三百、二十五亿六千四百七十二万

  中间及末尾有0的数的写法。

  提问:三十二万零六百这个数有几级?万级上怎样写?个级上一个也没有怎么办?

  教师在数位表上写出这个数,再让学生读一读进行检查。

  由学生在数位顺序表上试着填写二千零五十万七千,再说一说是怎样写的。

  学生回答:先在万级上写出二千零五十,再在个级上写出七千,合起来就是二千零五十万七千。

  学生自主探究下面的数的写法。

  十万二千三百四十五、三十二万零六百、二千零五十万七千

  三、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又有了哪些新的收获?你认为今天这节课谁表现的最好?为什么?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和交流等活动中,经历认识三角形的过程。

  2.认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会画三角形的高,了解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特征。

  3.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几何图形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三角形的特性;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学具、小棒、钉子板、直尺、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引出课题感知三角形

  1.谈话导入。

  2.学生汇报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三角形信息。

  3.教师展示三角形在生活中应用的图片。

  谈话引出课题:“你想学习有关三角形的什么知识呢?(板书课题:三角形的认识。)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动手制作三角形,概括三角形定义。

  (1)学生利用老师提供的材料动手操作,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做一个三角形。(制作材料:小棒、钉子板、直尺、三角板。)

  (2)学生展示交流制作的三角形,并说说自己是怎么做的。

  (3)观察思考:这些三角形有什么相同地方?

  (4)认识三角形组成,初步概括三角形定义。

  (5)教师出示有关图形,引起学生质疑,通过学生思考讨论,正确概括出三角形定义。

  (6)判断练习。

  2.理解三角形的底和高。

  (1)情境创设。

  “美丽的南宁邕江上有一座白沙大桥,从侧面看大桥的框架就是一个三角形,工程师想测量大桥从桥顶到桥面的距离,你认为怎样去测量?”

  (2)课件出示白沙大桥实物图和平面图。

  (3)学生在平面图上试画出测量方法。

  (4)学生展示并汇报自己的测量方法。

  (5)学生阅读课本自学三角形底和高的有关内容。

  (6)师生共同学习三角形高的画法。

  (7)学生练习画高。

  3.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

  (1)联系实际生活,为学生初步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做准备。

  (2)动手操作学具,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

  (3)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4)学生联系实际,找出三角形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5)欣赏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总结本课内容

  1.学生说说本节课收获。

  2.教师总结。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1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生活问题中理解连减的简便计算方法,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连减时不同算法的算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寒假期间,你都去过哪些地方?

  二、小组合作,探索新知

  1、出示情境图。(多媒体演示)

  师:现在正是踏青的好季节,李叔叔打算外出旅游。在出发前,他要查阅资料。请同学们看,你从图上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自助旅游》这本书共234页

  李叔叔昨天看了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

  问:还剩多少页没看。

  师:这个问题同学们会解决吗?那就试试吧。

  2、小组交流汇报。

  师:你们是怎么想的?

  第一种解法:234—66—34(从总页数中减去昨天看的,再减去今天看的。)

  第二种解法:234—(66+34)(先算出昨天和今天一共看了多少页,再从总页数中减掉。)

  第三种解法:234—34—66(先从总页数中减去今天看的,再减去昨天看的.。)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下面就请你从这三个算式中任选一个计算一下吧。

  3、交流。

  你是用哪种方法计算的?

  4、小精灵(动画人物)总结。

  通过解决问题可以看出,在计算连减时,有多种方法。可以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也可以把减数加起来,再从被减数里去掉;还可以先减去后面的减数,再减去前面的。我们可以根据算式中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算法,进行连减的计算。(板书课题:简便运算)

  5、现在我把234改成266,想一想,你认为怎样计算简便?

  (学生思考回答)

  三、巩固练习

  1、比一比,谁的方法简便。

  621—82—18560—178—22756—189—156

  2、利民水果店原有711千克苹果,已卖了476千克,坏了24千克,还剩多少千克好苹果没卖?

  3、提出可以用连减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

  四、小精灵总结全课

  同学们在运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了连减计算的不同方法,并且都能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巧妙的运用到生活中。希望你们平时多留心、多观察,发现和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获得更多的数学知识。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14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具体物体中抽象出角的过程,认识平角、周角,知道平角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能按一定标准分类。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体会通过探索解决问题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引发知识冲突,引出“度”

  第一次情境引入

  小丸子和花轮同学各画了一个角,争论谁画的角大?你们能帮着想个办法吗?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熟悉并喜爱的人物,吸引、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如重叠、剪、利用三角板或活动角等)直观比较出两个角的大小。

  第二次情境引入

  出示挖掘机工作时的情境。

  谈话:挖掘机的“长臂”组成的角都不一样,挖掘机的高度和“长臂”的的长度都可以用尺量,用米等长度单位来表示,那么用什么度量角?用什么单位表示角的大小呢?

  【设计意图】挖掘机工作时的情境,通过上节课学习学生已经熟悉,但对想知道角的具体大小,如何测量,学生无从说出,这就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并感觉到度量的必要性,促使学生产生积极探究未知的心理倾向,从而在激发学生学习求知欲的基础上,明确学习内容和目标。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认识度量单位

  分小组讨论、汇报。

  谈话:大家说得对不对?下面听小电脑博士的介绍。

  (听介绍,课件演示)

  认识10角:(多媒体)出示一个圆,分成360份,然后分为二个半圆,把这样的一个半圆分成180等份,每份所对的角度就是1度角,在不同位置着色闪动。而度就是角的大小单位,通常我们用10表示1度。

  (媒体展示10 100  200 900角。问:100由几个10组成?如果一个角由90个10组成是几度的角)

  为了方便,又从左边开始标数字。演示10 100  200 900角。

  板书:10 =1度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的动态演示,让学生能够形象地理解度,建立起1度角的概念、大小。在引基础上学生可以很快地说出100 200 900角。通过左右两边不同颜色的刻度,初步建立内、外刻度线的概念。知道可以从左右两边看,关键找0度。

  2、认识量角器

  谈话:刚才我们已经把一个半圆分成180等份,就得到这样的一个圆形,请同学们想一想,它和那个学习用品比较像-------量角器

  (1)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说一说对量角器的认识。

  (2)学生拿出量角器仔细观察,看看有什么发现?

  (3)说说你的发现,有疑问也可以小组讨论解决。

  (4)小结(课件演示或用教具演示)

  ①半圆的圆心是量角器的中心。

  ②内圆的数字称为内刻度线,外圆的数字称为外刻度线。

  ③以右边的00为起点,起点处的00这条刻度线是内刻度00的刻度线。

  同桌相互操练。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相互操作,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这一知识点,充分认识了量角器,为下面的度量打好基础。

  3、角的度量

  出示60度角。那么怎样来量角的大小呢?

  (1)自学尝试。

  A、边自学书上第35页上半部分的内容,边自己也学着量一量。

  B、量的时候想一想,你量角的步骤是怎样的?

  C、最后把量角过程在小组中交流一下。如果你有疑问,也可以在小组中提出,大家一起来解决。

  (2)指名汇报,教师演示。

  (3)提醒注意:由于量角器有两圈刻度,读刻度时,要根据测量角的方向选择合适的刻度。

  (4)点拨。编儿歌

  板书:量角的步骤

  点对点

  边对边

  找零度

  认刻度

  【设计意图】在学生对量角器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再次放手让学生先自学,然后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自行探索并归纳出度量角度的步骤,并学会抓住关键字眼,编儿歌,帮助学生理解记忆量角的方法。

  4、角的分类及各种角间的关系

  (1)量一量下面各角的度数,你有什么发现?(让学生直接在书上量,并填在书上)

  (2)小组讨论、交流,最后全班反馈总结。

  板书:直角是90度

  平角是180度1平角=2直角

  周角是360度1周角=2平角

  锐角<90度

  90度<钝角<180度

  谈话:刚才我们学习了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你喜欢这些角吗?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把它们画出来,再用量角器验证。(展示生画的角)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知识的逻辑联系,通过角的度量对角进行分类,这样使学生既巩固了角的度量方法,又对角的分类及各种角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为后面学习三角形的分类打下基础。

  5、画角

  谈话:给你一个角的度数,你能画出来吗?

  (1)尝试画一个40度的角。

  (2)小组内交流画法。

  (3) 总结画角的方法,课件演示。

  (4)再练习画几个角。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全课总结

  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何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谈收获,系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反思

  1、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创设问题情境应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合知识背景出发,既要让学生感觉到所面临的问题是熟悉的,常见的,同时优势新奇的,富有挑战性的。一方面使学生有可能去进行思考和探索,另一方面又要时期感受到自身已有的局限性,从而处于一种想知而未知、欲罢而不能的心理状态,引起强烈的探索欲望。这样就把枯燥的知识变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

  2、充分利用多媒体,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

  度的概念非常抽象,以往教师指着量角器比划,学生听的无趣,听了半天还是一头雾水。而通过课件演示:古希波来人认为一年360天,所以把一个圆,分成360份,然后分为二个半圆,把这样的一个半圆分成180等份,每份所对的角度就是1度角……学生听得入神。动画演示,并在不同位置着色闪动。这样既使“度”的概念形象化,而且分解认识量角器上刻度的难点。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15

  教材分析

  在学习本单元内容前,学生已经在三年级初步感受了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接触了在方格纸上作水平、垂直方向的平移。本单元学习的图形变换内容是在上述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通过具体实例的展示,使学生知道一个简单图形在旋转、平移的过程中,能形成一个较复杂的图形。在教学本单元的内容时,需把握以下几点。

  1.在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图形变换的特点

  本单元内容的教学,应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并在操作的过程中积极地思考。如图形的旋转活动(教材第54页),教材中展示的两幅美丽的图案是由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而得到的。教学中,可以准备四张画着同一图案的纸,然后逐张围绕某一点进行旋转,旋转90后,贴上一张纸,再旋转90,再贴上一张纸,直至形成一个完整的图案。在旋转的过程中教师要提醒学生观察并思考:图案发生了哪些变化,是绕着哪一点旋转的。

  本单元的很多练习都是可以操作的,因此,在课前可以请学生准备一些小的学具,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就有操作的机会。练习中的一些问题最好也通过学生的操作回答,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

  2.在图形的变换中,提倡不同的操作方法

  一个图形经过变换后,可以得出新的图形,但得到同样的新图形,可以有不同的操作方法。因此,可以先让学生想一想,再在方格纸上试一试,然后全班来说一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到学生活动中去,从中发现学生有特色的操作方法,并给予鼓励与肯定,为学生互相学习与交流提供条件。

  3.在欣赏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设计制作美丽的图案

  本单元的数学欣赏内容是任意一个简单的图形,当它围绕一点进行旋转,并把每次旋转后的图形沿轮廓画下来,那么就会形成一个美丽的图案。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欣赏了正方形旋转的过程,并进行了制作。本单元把这一内容进一步扩展,可以是任意的简单图形。在教学中,先请学生欣赏,然后,每个学生用硬纸剪一个任意的简单图形,接着进行变换制作。对学生制作的图案,只要基本符合要求,教师就应肯定。对一些设计特别优秀的学生,也可以让他们当场再演示一遍,以带动动手能力较弱的学生。

  教学目标

  1. 通过实例观察,了解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并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

  2. 通过在方格纸上的操作活动,说出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化过程。 教学重点

  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绕固定点顺时针旋转90

  一、活动一:创设情境 ,解决问题。

  (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出示幻灯片):这些图案漂亮吗?你想知道它们是怎么设计出来的吗?

  (2) 教师演示,学生观察。

  师(演示幻灯片):在生活中,有各种美丽的图案,但其中有很多图案是由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获得的。请你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3) 小组交流、巡视反馈。

  师:现在请同桌同学就刚才观察到的现象进行交流。(教师走进孩子的中间,与他们进行初步的交流)

  师:哪一个小组来汇报呢?(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整理。)

  ①图形B可以看着图形A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得到;

  ②图形C可以看着图形B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得到

  ③图形D可以看着图形C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得到;

  (4) 观察感悟,发现规律。

  师:从图形A旋转到图形B,图形B旋转到图形C,图形C旋转到图形D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大小不变、点O是固定的,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

  (设计意图:在观察、交流的过程中,初步感悟一个图案是由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获得。在旋转的过程中,这个简单的图形总是围绕一个点按照一定的方向旋转的。)

  二、活动二:动手实践,亲身体验。

  1、转一转、描一描。

  (1) (课件出示教材P55第一题)下面这些三角形是以哪一个顶点为中心进行旋转的。先独立解决。可以剪一个三角形标上各点转一转。(独立尝试,动手操作)

  (2) 学生操作后小组交流,老师巡视、指导。

  (3) 请三个学生上台演示,引导学生进行交流。

  2、想一想、填一填。

  师:(课件出示教材P55 第2题) 仔细观察4个图形的位置,完成填空。

  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

  3、数学万花筒。

  请同学们自己剪一个任意的三角形,接着一边旋转,一边把旋转后所得的图形描绘下来,让孩子们自己去创造,老师作适当的指导。

  4、归纳总结。

  (1) 通过刚才的动手操作,你有哪些体验,把你想法与同学说一说。

  (2) 班上交流,引发更多的同学进行反思。

  (设计意图:在学生初步感受图形旋转的一些方法与规律后,让学生大胆地实践,经历动手设计的过程,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活动三:拓展练习,延伸应用。

  1、P56试一试的第2题

  练习时,让学生用三角形在方格子上按要求进行操作,学生比较熟练后,再请他们按要求画出旋转或平移后的图形。

  2、P56试一试的第3题

  练习时,请学生自己摆一摆,在摆的过程中,让学生积累一些经验,然后再涂颜色。

  3、开放性练习。

  请你在课后自己设计一个美丽的图案,可以应用我们今天学过的方法来进行设计,相信你能成功的!

  《图形的变换》教学设计(第二稿)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54-56页。 〖教材分析

  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在三年级初步感受了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沿水平、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课件)。本课学习的内容是在上述基础上的延伸,把学生的视角引入到图形的旋转,意在通过欣赏、探索、创作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体验到简单图形变成复杂图案的过程,理解旋转的中心点、方向、角度不同,形成的图案也不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今后继续学习图形变换奠定基础。

  四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在其认知过程中仍占主导地位。因此,要本着边操作边感悟的原则,让学生在经历中体会旋转的三要素(课件),感受图形旋转带来的变换美。具体的处理方式有两种:一是,我用课件设计一个图形旋转的过程,并逐步展示每一步变化的过程(课件)。二是,准备四张画着同一图案的纸,然后逐张围绕某一点进行旋转,旋转90贴上一张纸,再旋转90再贴上一张纸,直至形成一个完整的图案(课件)。在旋转的过程中要提醒学生观察并思考:图案发生了哪些变化,是绕着哪一点旋转的。(强调这一点称为中心点)

  1.在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图形变换的特点

  本单元内容的教学,应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并在操作的过程中积极地思考。如图形的旋转 活动(教材第54页),教材中展示的两幅美丽的图案是由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而得到的`。教学中,可以准备四张画着同一图案的纸,然后逐张围绕某一点进行旋转,旋转90后,贴上一张纸,再旋转90,再贴上一张纸,直至形成一个完整的图案。在旋转的过程中教师要提醒学生观察并思考:图案发生了哪些变化,是绕着哪一点旋转的。

  本单元的很多练习都是可以操作的,因此,在课前可以请学生准备一些小的学具,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就有操作的机会。练习中的一些问题最好也通过学生的操作回答,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

  2.在图形的变换中,提倡不同的操作方法

  一个图形经过变换后,可以得出新的图形,但得到同样的新图形,可以有不同的操作方法。因此,可以先让学生想一想,再在方格纸上试一试,然后全班来说一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到学生活动中去,从中发现学生有特色的操作方法,并给予鼓励与肯定,为学生互相学习与交流提供条件。

  3.在欣赏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设计制作美丽的图案

  本单元的数学欣赏内容是任意一个简单的图形,当它围绕一点进行旋转,并把每次旋转后的图形沿轮廓画下来,那么就会形成一个美丽的图案。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欣赏了正方形旋转的过程,并进行了制作。本单元把这一内容进一步扩展,可以是任意的简单图形。在教学中,先请学生欣赏,然后,每个学生用硬纸剪一个任意的简单图形,接着进行变换制作。对学生制作的图案,只要基本符合要求,教师就应肯定。对一些设计特别优秀的学生,也可以让他们当场再演示一遍,以带动动手能力较弱的学生。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变换,探索它的特征和性质。

  2.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的图形旋转90。。

  3.初步学会运用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欣赏图形的旋转变换所创造出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感受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1.理解图形旋转变换的含义。

  2.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教学难点

  1、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2、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绕固定点顺时针旋转90并说出旋转过程。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每桌一个学具袋(基本图形、彩笔)。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出示课件):这些图案漂亮吗?你想知道它们是怎么设计出来的吗?

  (2) 教师演示,学生观察。

  师(演示幻灯片):在生活中,有各种美丽的图案,但其中有很多图案是由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获得的。请你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3) 小组交流、巡视反馈。

  师:现在请同桌同学就刚才观察到的现象进行交流。(教师走进孩子的中间,与他们进行初步的交流)

  师:哪一个小组来汇报呢?(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整理。)

  ①图形B可以看着图形A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得到;

  ②图形C可以看着图形B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得到;

  ③图形D可以看着图形C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得到;

  (4) 观察感悟,发现规律。

  师:从图形A旋转到图形B,图形B旋转到图形C,图形C旋转到图形D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大小不变、点O是固定的,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

  (设计意图:在观察、交流的过程中,初步感悟一个图案是由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获得。在旋转的过程中,这个简单的图形总是围绕一个点按照一定的方向旋转的。平移和旋转变换是两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教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图案素材,引导学生观察、分类,发现其中的特点。这种从大视角界入,给学生提供全面的、具有思维含量的认知空间,对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是很有必要的。)

  二、活动二:动手实践,亲身体验。

  1、转一转、描一描。

  (1) (课件出示教材P55第一题)下面这些三角形是以哪一个顶点为中心进行旋转的。先独立解决。可以剪一个三角形标上各点转一转。(独立尝试,动手操作)

  (2) 学生操作后小组交流,老师巡视、指导。

  (3) 请学生上台演示,引导学生进行交流。

  图一,按顺时针旋转,图二,按逆时针旋转,图三,先请同学们预测一下旋转的方向,然后课件演示,问和同学想象旋转方向是否一样?

  2、想一想、填一填。

  师:(课件出示教材P55 第2题) 仔细观察4个图形的位置,完成填空。

  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

  3、数学万花筒。

  请同学们自己剪一个任意的三角形,接着一边旋转,一边把旋转后所得的图形描绘下来,让孩子们自己去创造,老师作适当的指导。

  4、归纳总结。

  (1) 通过刚才的动手操作,你有哪些体验,把你想法与同学说一说。

  (2) 班上交流,引发更多的同学进行反思。

  (设计意图:在学生初步感受图形旋转的一些方法与规律后,让学生大胆地实践,经历动手设计的过程,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活动三:拓展练习,延伸应用。

  1、P56试一试的第2题

  练习时,让学生用三角形在方格子上按要求进行操作,学生比较熟练后,再请他们按要求画出旋转或平移后的图形。

  2、P56试一试的第3题(机动)

  练习时,请学生自己摆一摆,在摆的过程中,让学生积累一些经验,然后再涂颜色。

  3、开放性练习。

  请你在课后自己设计一个美丽的图案,可以应用我们今天学过的方法来进行设计,相信你能成功的! 生活中,还有许多关于旋转变换的知识有待我们去探索,就让我们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去领略数学的无穷魅力吧!

  《图形的变换》教学设计(第三稿)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54-56页。

  教材分析

  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在三年级初步感受了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沿水平、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课件)。本课学习的内容是在上述基础上的延伸,把学生的视角引入到图形的旋转,意在通过欣赏、探索、创作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体验到简单图形变成复杂图案的过程,理解旋转的中心点、方向、角度不同,形成的图案也不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今后继续学习图形变换奠定基础。

  四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在其认知过程中仍占主导地位。因此,要本着边操作边感悟的原则,让学生在经历中体会旋转的三要素(课件),感受图形旋转带来的变换美。具体的处理方式有两种:一是,我用课件设计一个图形旋转的过程,并逐步展示每一步变化的过程(课件)。二是,准备四张画着同一图案的纸,然后逐张围绕某一点进行旋转,旋转90贴上一张纸,再旋转90再贴上一张纸,直至形成一个完整的图案(课件)。在旋转的过程中要提醒学生观察并思考:图案发生了哪些变化,是绕着哪一点旋转的。(强调这一点称为中心点)

  1.在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图形变换的特点

  本单元内容的教学,应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并在操作的过程中积极地思考。如图形的旋转活动(教材第54页),教材中展示的两幅美丽的图案是由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而得到的。教学中,可以准备四张画着同一图案的纸,然后逐张围绕某一点进行旋转,旋转90后,贴上一张纸,再旋转90,再贴上一张纸,直至形成一个完整的图案。在旋转的过程中教师要提醒学生观察并思考:图案发生了哪些变化,是绕着哪一点旋转的。

  本单元的很多练习都是可以操作的,因此,在课前可以请学生准备一些小的学具,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就有操作的机会。练习中的一些问题最好也通过学生的操作回答,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

  2.在图形的变换中,提倡不同的操作方法

  一个图形经过变换后,可以得出新的图形,但得到同样的新图形,可以有不同的操作方法。因此,可以先让学生想一想,再在方格纸上试一试,然后全班来说一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到学生活动中去,从中发现学生有特色的操作方法,并给予鼓励与肯定,为学生互相学习与交流提供条件。

  3.在欣赏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设计制作美丽的图案

  本单元的数学欣赏内容是任意一个简单的图形,当它围绕一点进行旋转,并把每次旋转后的图形沿轮廓画下来,那么就会形成一个美丽的图案。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欣赏了正方形旋转的过程,并进行了制作。本单元把这一内容进一步扩展,可以是任意的简单图形。在教学中,先请学生欣赏,然后,每个学生用硬纸剪一个任意的简单图形,接着进行变换制作。对学生制作的图案,只要基本符合要求,教师就应肯定。对一些设计特别优秀的学生,也可以让他们当场再演示一遍,以带动动手能力较弱的学生。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变换,探索它的特征和性质。

  2.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的图形旋转90。。

  3.初步学会运用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欣赏图形的旋转变换所创造出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感受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1.理解图形旋转变换的含义。

  2.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教学难点

  1、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2、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绕固定点顺时针旋转90并说出旋转过程。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每桌一个学具袋(基本图形、彩笔)。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见到一些美丽的图案,请看大屏幕-。(出示课件)

  看到这些图案你有什么想法?

  (提问学生。)

  师:这些图案有什么特点吗?

  (预设生:每一个图案都是相似的、都有相同的部分)

  师:哪些部分一样?

  那我们就可以把这些图案分成若干相同的部分。

  我们以这幅图为例,它有什么特点?

  它可以分成几部分?

  (生:四部分)

  师:它是怎样由这一幅图通过怎样的运动变换成这幅图形的?

  能否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说一说?

  (预设生:它们先向右平移、再向下平移、再向左平移)

  (2) 教师演示,学生观察。

  师:那这幅图呢?它又是通过怎样的运动形成这幅图形的呢?

  (课件出示图形)

  请同学们拿出学具摆一摆、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

  小组活动。

  (3) 小组交流、巡视反馈(活动一)

  师:现在请同桌同学就刚才观察到的现象进行交流。(教师走进孩子的中间,与他们进行初步的交流)

  师:哪一个小组来汇报呢?

  提问学生1:你是怎么得到这个图形的?

  到前面演示操作过程。(操作感受)

  师:哪个小组再来汇报?

  这次我有问题:这幅图是以哪点为中心转动的?向哪个方向转动?角度是多少?得到哪幅图形?

  提问学生2:(学生边演示边说过程)

  师:还是平移吗?

  以哪点为中心,叫什么?

  向哪个方向转动?(和我们钟表转动方向一样叫顺时针,相反的叫逆时针)

  旋转到这个位置是多少度呢?(看边的变化)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整理。)

  ①图形B可以看着图形A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得到;

  ②图形C可以看着图形B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得到;

  ③图形D可以看着图形C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得到;

  (4) 观察感悟,发现规律。

  师:从图形A旋转到图形B,图形B旋转到图形C,图形C旋转到图形D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大小不变、点O是固定的,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

  (设计意图:在观察、交流的过程中,初步感悟一个图案是由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获得。在旋转的过程中,这个简单的图形总是围绕一个点按照一定的方向旋转的。平移和旋转变换是两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教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图案素材,引导学生观察、分类,发现其中的特点。这种从大视角界入,给学生提供全面的、具有思维含量的认知空间,对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是很有必要的。)

  二、活动二:动手实践,亲身体验。

  1、转一转、描一描。

  (1) (课件出示教材P55第一题)下面这些三角形是以哪一个顶点为中心进行旋转的。先独立解决。可以剪一个三角形标上各点转一转。(独立尝试,动手操作)

  (2) 学生操作后小组交流,老师巡视、指导。

  (3) 请学生上台演示,引导学生进行交流。

  图一,按顺时针旋转,图二,按逆时针旋转,图三,先请同学们预测一下旋转的方向,然后课件演示,问和同学想象旋转方向是否一样?

  2、想一想、填一填。

  师:(课件出示教材P55 第2题) 仔细观察4个图形的位置,完成填空。

  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

  三、活动三:拓展练习,延伸应用。

  1、P56试一试的第2题

  练习时,让学生用三角形在方格子上按要求进行操作,学生比较熟练后,再请他们按要求画出旋转或平移后的图形。

  2、P56试一试的第3题(机动)

  练习时,请学生自己摆一摆,在摆的过程中,让学生积累一些经验,然后再涂颜色。

  四、归纳总结。

  (1) 通过刚才的动手操作,你有哪些体验,把你想法与同学说一说。

  (2) 班上交流,引发更多的同学进行反思。

  (设计意图:在学生初步感受图形旋转的一些方法与规律后,让学生大胆地实践,经历动手操作的过程,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数学万花筒。

  (1)课件演示

  六、开放性练习。

  (1)让学生说任意点,任意度数旋转图形老师课件演示

  (2)请你在课后自己设计一个美丽的图案,可以应用我们今天学过的方法来进行设计,相信你能成功的!

  生活中,还有许多关于旋转变换的知识有待我们去探索,就让我们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去领略数学的无穷魅力吧!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上册教案01-15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01-30

小学数学上册教案01-29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01-26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2-27

四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01-25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14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14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2-23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