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4-06-08 23:27:54 美云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通用11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通用11篇)

  小学数学教案 1

  教学内容:

  教科书P55、56

  教学目标:

  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到运用有余数的除法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

  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说说从图中了解到什么信息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板书:有32人跳绳,6人一组,可以分几组?

  二、新课

  师:这个活动有没有进行平均分?

  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小组讨论)

  汇报,师板书:32÷6

  学生独立算出结果。

  汇报:可以是横式,也可以是竖式。

  师问:得到的5是什么意思?2又是什么意思?所以单位是什么?

  师:在解决这样的题目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欢来选择用什么算式解决。注意结果的单位。

  三、做一做

  出示食品饮料柜,问:你了解到什么信息?

  (1)师:现在小丽有20元,全部买矿泉水,最多可以买几瓶?剩几元?

  思考:买同样的.东西是不是把钱进行平均分?

  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注意对横式单位的检查。

  (2)如果你有15元,你能提出一个减法、一个有余数除法、没有余数的除法问题吗?(小组讨论、汇报)

  四、练习

  练习的第3题

  出示四月份的日历。从日历上你发

  现了什么?师提出问题:四月份有几个星期?

  要求有几个星期,必须知道什么信息?

  四月份有几天?一星期有几天?

  学生得出解决的办法。30÷7

  既然有4个星期,那么一定会有几个星期六和几个星期天?如果要使四月份有5个星期六和5个星期天,那么剩下的两天就分别是六、日。所以4月1日可能上星期六。

  五、作业:练习十三的第1、2题。

  小学数学教案 2

  教学内容:

  P47,例6,练一练,第1~4题。

  教材分析:

  小数除法经常会出现除不尽或者商的小数位数较多的情况。但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并不总是需要求出很多位小数的商,而往往只要求出商的近似值就可以了。本节课让学生掌握,在一般情况下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近似值,但也有特殊的情况,要根据实际情况保留位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43.9095保留整数是( )

  43.9095精确到十分位是( )

  43.9095保留两位小数是( )

  43.9095精确到千分位是( )

  提问:用“四舍五入”法怎样保留位数的`?你是怎样想的?

  为什么要用约等于号?

  2.引入新课:求商的近似值。

  二、新授:

  1.自学例6:五年级一班有42名学生,在一次救灾活动中共捐款384元。全班平均每人捐款多少元?

  ①学生试做例题,发现除不尽,然后交流怎么办?

  ②商为什么要保留两位小数?(根据实际情况回答)

  ③商要保留两位小数,只要除到小数部分第几位?用什么方法保留位数?

  ④说说余数的意义,表示几个几分之一?

  2.小结:求商的近似值,一般先除到比需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再按照“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值。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1题。

  求商的近似值,保留两位小数。(做完之后,让生说说怎么想的)

  3.6÷1.7 19÷7

  2.小结:判断说明。

  如果要保留两位小数,那么只除到小数部分第二位,能不能判断出千分位上满不满五?

  (如果除到要保留的商的位数以后,也可以看余数满不满除数的一半来取商的近似值…)

  1. 练一练,第2题。

  求商的近似值。保留三位小数。方法不限。

  45.5÷38 0.2÷0.64

  4.练习十二,第2题,填表。

  想一想,每到除法算式,先除到商的哪一位上 ,再分别取近似值比较方便?

  5.根据实际情况去近似值:

  ①有一种油桶,最多能装油2.6千克,要装40千克油,需要这种油桶多少个?

  ②一件衬衫要钉6粒纽扣,现有100粒纽扣,能钉多少件衬衫?

  做完之后肯定有不同意见,可以让学生自己商量、讨论解决。

  老师可以介绍一下两种保留位数的方法:进一法和去尾法。并交流一般在什么情况下要用到。

  四、全课总结:略。

  五、课堂作业:第1、4题。

  小学数学教案 3

  教学目标

  1.在具体场景里体会左右的位置关系,理解其相 对性,能比较准确地确定物体所在的左右位置。

  2.能按左右的方位要求处理日常生活里的简单问 题,能运用左右等词描述物体所在位置,发展初步的 空间观念。

  3.在熟悉的情境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 系,学习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理解其相对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

  1.用左右手引入,感知自身的左与右。

  (1)提问:大家说说,我们常用右手做哪些事?我 们常用左手做哪些事?

  (2)谈话:左手、右手是一对好朋友,配合起来力 量可大了!小朋友再看一看自己的身体,还有像这样 的好朋友吗?谁来说说?(要求学生摸着说) [评析:通过自己身体上的实例,使学生获得大 量感性材料,为正确确定物体间左右位置关系奠定 础。]

  (3)小游戏:听口令做动作。(由慢到快)

  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

  拍拍你的左肩,拍拍你的右肩;

  拍拍你的左腿,拍拍你的右腿;

  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

  左手抓右耳,右手抓左耳。

  [评析: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充分体验左和右。 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悟,体会到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结合具体场景,进一步理解左右的位置关系。

  (1)出示挂图:小朋友在教室里上课的场景。 谈话:小朋友,人的手、脚、眼睛、耳朵都有左之 分,那么我们坐的位置有没有左右之分呢?我们一起 来看,画面中坐在前面的小明(男)和小红(女)是同桌, 你能说说他们的位置关系吗?

  同桌讨论,尝试说说小明与小红的位置关系。 交流反馈,引导学生正确说出小明坐在小红的左 边,小红坐在小明的右边。

  提问:有的同学说小明坐在左边,这种说法对 吗?为什么?

  讨论使学生明确:在描述两个人的位置关系时, 要说清楚谁在谁的左边或右边。

  提问:你还能看图说说哪些物体有左右的位置关 系吗?同桌讨论后汇报。

  [评析:紧密结合小朋友上课的情景,引导学生讨 论交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理解和掌 握左右的位置关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逐 步发展空间观念。]

  (2)联系教室真实场景,强化对左右位置关系的 认识。(想想做做第1题)

  让每个学生说一说坐在自己左面的小朋友是谁, 坐在自己右面的小朋友是谁,再同桌交流,最后指名 回答。

  选同桌两个小朋友,让其他小朋友说一说谁在谁 的左边,谁在谁的右边。

  选横排里的三个小朋友,请学生说说中间小朋友 B所处的位置。

  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一会儿说B在左边,一会 儿说B在右边。

  讲述:我们在描述某一物体位置时,一定要说清 楚,说完整,它在谁的左边或它在谁的右边,而不能光说它在左边或右边。

  [评析:联系实际,在活动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某 个物体的位置是相对于另一个物体而说的。]

  让学生就教室里的`某一人或物说一说所处的位置。

  [评析:通过说说教室里的某一人或物所处的位 置,培养学生观察、描述位置关系的习惯和应用意识, 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二、巩固深化,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摆一摆。(想想做做第2题)

  (1)同桌合作操作:把数学书摆在课桌的中间,把 文具盒摆在数学书的右边,把铅笔摆在文具盒的右 边,把学具盒摆在数学书的左边,把橡皮摆在学具盒 的左边。

  (2)让学生说一说,摆在最左边的是什么,摆在最 右边的是什么。从左数,文具盒是第 个,从右数,文具盒是第 个。数学书的左边有什么,右边 有什么。

  (3)请同桌合作,自由摆放学具,再互相说给同桌 听,指名几人交流。

  [评析:通过摆一摆、数一数、说一说,把操作、观察 和语言表达紧密结合。自由摆放学具的活动,打破了学生的思维定势,发展了思维,培养了创新意识。]

  2.说一说。

  (1)想想做做第3题。

  谈话:丁丁和拉拉跟着妈妈去超市购物,他们来到了玩具柜台。呵!那么多玩具,挑选什么呢?妈妈规定每人只能买一样,并且不能说出它的名字,只能说 出它上、下、左、右的邻居各是谁。

  提问:小朋友,如果你是丁丁或拉拉,你会怎么说呢?其他小朋友能根据他的说法,猜出他想买的是什 么吗? (评析:给单调的练习赋予一定的情境,可以极大 地调动学生主动观察、猜测、推理、交流的积极性,让 学生在愉快的氛围和情境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提高 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想想做做第4题。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最后指名全班交流。

  [评析: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综合运用前后、上下、左右的方位词描述物体位置,每个学生都 有说的机会,人人参与,人人表现,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实践活动,增强应用意识

  1.想一想。

  谈话:老师有一个问题问大家,我跟大家面对面 地站着,(举起右手)请问:老师举的是右手吗?(可能有 的学生说是右手,有的说不是右手,说法不一)

  请小朋友把右手举起来再判断一下,老师举的是 不是右手。

  (教师举起右手转身与学生同向,让学生检验自 己的看法。)说明:我们面对面站着,因为方向相对,举起的右手就刚好相反。

  [评析:左右的相对性是本课教学难点,运用设疑的方法让学生判断老师举的是不是右手, 引起学生 注意,引发思考;让学生举起右手与老师对照,促使 学生去体验感悟;最后教师转身验证让学生明白:面 对面站着,因为方向不同,左右也就不同。总之,这段 教学活动融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于一体,有效地 突破了难点。]

  2.动脑筋。

  (挂图显示学生上下楼梯的情况)让学生观察思 考:上下楼梯时应该靠哪边走?谁走错了?为什么?

  (在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的基础上组织全班学生表 演体验。)

  小结:方向不同,左右不同,判断时应把自己当成 走路的人。平时我们上下楼梯时,应该靠右边有秩序 地走。

  [评析:看图判断左右,学生容易以自己为标准来 下结论。为此,组织有效的表演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 来,去感悟\去体验,使学生清楚地看到方向的变化过 程,明白方向不同左右不同的道理,同时又对学生进 行了安全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四、总结点拨、拓展应用

  谈话:同学们,这节课玩得愉快吗?在玩的过程中 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课后,到学校和家里再观察观察,找出各种物体 间的左右位置关系说一说。

  [评析:教师富有情趣地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知识汇报交流学习过程和掌握的学习策略,在自由的氛 中,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本领去探索周围更广阔领域 知识,体验学习的乐趣,这样的课堂总结是必要的,有价值的。]

  总评

  认识左、右这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在具体场景 里体会左右的位置关系,能按左右的方位要求解决日 常生活里的简单问题。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从学生已有 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根据儿童年龄特点,让他们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学生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学习,较好地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和新思想。

  1.把数学知识的学习融于生动有趣的、学生感兴 的活动中,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活动中体验左右的 置关系及其相对性。如组织学生利用自己身体上的 右开展有趣的游戏活动,组织学生运用身边的学习品进行探索性的操作活动,创设购买玩具的情景组 织学生开展猜测、推理活动,组织学生表演上下楼梯 体会左右位置与判断者的关系,这些无不激起学生学 习数学的兴趣,实践了《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让 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的理念。

  2.注意数学学习和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充分利 用书上的练习与场景,并由此延伸和挖掘大量的生活 实例,无论是新课引入、范例的选择还是练习的设计、 作业的布置都将学生置于生活的大背景中,去感受、去发现、去比较左和右的不同,学会用辩证的观点了解其相对性,真正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运用数学, 实践了《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选取密切联系学生 生活、生动有趣的素材,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 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的理念。

  小学数学教案 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制作、展示、交流、评价等实践活动,使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知道条形统计图的意义和用途。

  2、掌握制作单式条形统计图的方法,能制作简单的条形统计图;简单分析统计图。

  3、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领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制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能看图准确地回答问题。

  教学难点:

  制作条形统计图的第二步:确定直条和间隔的宽度;第三步:确定单位长度表示的数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幻灯机,直角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展示多媒体课件第2页)谈话:自古至尽,我们国家就是一个山清水秀,名山众多的国家。你们知道我国有哪些名山吗?

  (设计意图:从生活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谈话:今天,老师把其中的五座名山给同学们搬来了。(展示课件第37页:五座名山图片)

  (设计意图:学生简单了解五座名山海拔高度,感受祖国山川的美,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探究新知

  1、认识条形统计图

  (1)(展示课件第8页)出示问题:你能很快说出哪座山最高吗?

  (设计意图:为下面研究条形统计图做铺垫。)

  (展示课件第8页:五座名山海拔高度统计图)出示问题:观察条形统计图,你能回答老师的问题了吗?从统计图中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初步分析图,感知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2)简单概括条形统计图的表示方法。

  2、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

  (1)(展示课件第9页:四幅条形统计图)让学生感受条形统计图与实际生活联系的紧密,学习条形统计图制作方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出示课件第10页的问题:该怎么画条形统计图呢?)学生在小组里讨论,引导学生探究制图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全班交流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给予评价,出示制图步骤。

  (3)(展示课件第11页)出示例题,指名读出例题统计表中的数据。

  教师: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画图。(教师课件演示制图步骤)

  (4)幻灯机展示学生学生画图,及时给予评价。对于不规范的图给予指导,画图难点集中指导。

  (设计意图:让学生亲身体验画图,亲身感受画图的难点,教师针对难点集中指导,让学生突破本课难点)

  3、引导学生简单分析统计图

  (1)(展示课件第12页)游戏:你来问 我来答

  出示问题,让学生选择问题,指定其他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图的能力。此环节变换教学方式,让学生不再有学习疲劳的感觉。)

  4、认识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展示课件第13页: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对比)提出问题:统计表和统计图,哪一种方式表示的数量之间的关系更直观?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让学生深刻认识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三、巩固新知

  1、(出示课件第14页)让学生依据统计表中给出的数据画一幅条形 统计图。

  2、(出示课件第15页)让学生观察条形统计图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强化教学重点,突破画图难点)

  3、(展示课件第16页,出示问题:把你这节课的收获告诉我好吗?)

  (设计意图:学生小结本节课所学新知,学习方法,情感体验等,提高本节课的学习效果。)

  小学数学教案 5

  教材简析:

  能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的式题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一个数乘两个数的和(或可以转化成一个数乘两个数的和),可以直接应用乘法分配律算出结果;另一种是求两积之和的算式里有一个乘数相同,可以逆向应用乘法分配律算出结果。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能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的式题的特点,学会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2、让学生学习应用估算的方法判断计算结果的合理性。

  3、让学生联系现实问题主动运用规律解决问题,感受数学规律的普遍使用性,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运用数学规律提高计算效率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加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教学过程:

  一、讲解学生作业错得较多的题目

  1、99×37+37=37×(□○□)

  指名说说这题是如何思考的:乘法分配律其实就是合起来乘可变成分别乘或是分别乘变成合起来乘。在这个算式中,只有一个乘,那就要把后面的“37”改装成乘“37×1”,然后就可以看出是在分别乘37,应该等于合起来乘37,括号里应该填写的是“99+1”

  2、把左右两边相等的算式用线连起来

  11×58+49×11 12×77+8×77

  (12+8)×77 36×25+4×25

  (58+12)×14 27×21+27×29

  27×(21+29) 11×(58+49)

  (36×4)×25 58×14+12

  先让学生说说哪几组是肯定能连线的,还有哪几组有问题?说说为什么不能连线?

  (1)(58+12)×14应该等于分别乘14,但“58×14+12”中的12没有乘14,所以是不相等的。

  (2)(36×4)×25,乘法分配律要有乘有加,这里只有乘,不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特点,它只能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所以不能和36×25+4×25连线。

  二、学习例题

  1、出示例题图

  说说例题的信息和问题,说说相关的数量关系式。

  2、列式并估算等:32×102≈3200(元)

  说说估算的方法:把102看成100,32乘100等于3200,32×102的积应该略大于3200。

  还可以怎么算?(用竖式算)

  3、3200元其实是几件衣服的价钱?那要算102件,还要怎么办?

  (加上2件),这2件是多少元呢?总共是多少元?

  怎么把这个过程完整地用算式表达出来呢?

  板书:32×102

  =32×(100+2)

  =32×100+32×2

  =3200+64

  =3264(元)

  指出:利用乘法分配律,我们可以把这类题目进行简便计算。

  学生完成书上的例题剩下部分。

  4、完成试一试:用简便方法计算46×12+54×12

  观察算式特点,并完成简便计算。交流:=(46+54)×12

  =100×12

  =1200

  比较两题,说说在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时候有什么要注意的?

  (有的时候是合起来乘容易,有的时候是分别乘更容易。要根据具体的题目来选择。)

  三、完成想想做做

  1、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在○里填上运算符号(题略)

  学生独立完成,再校对。

  2、口算下面各题,并说说是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的(第3题)

  学生说出口算的过程,体会也是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3、读第5、6题,观察数据的特点,说说怎么算才更简便?

  四、探索思考题

  99×99+199○100×100

  观察算式,说说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大小关系呢?说说是怎么想到的?

  在交流过程中完成板书

  99×99+199

  =99×99+99×1+100

  =99×(99+1)+100

  =99×100+100×1

  =100×(99+1)

  =100×100

  学生自己尝试完成算式:999×999+1999的探索过程

  发现规律,直接完成算式:9999×9999+19999=( )×( )

  五、布置作业

  p.57第2、4、5、6题

  小学数学教案 6

  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熟练掌握小数加减法及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能够熟练计算。

  2、经历小数加减法的复习整理过程,了解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比较,感受整数加法运算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能运用这些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4、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整理与复习知识的重要性,养成回顾与反思的习惯,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进行熟练计算。

  教学难点:会运用小数加、减法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问题回顾,再现新知。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这学期我们学习了许多有关小数的知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继续复习和整理第六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板书课题:小数加减法的整理与复习)请打开课本,回顾一下,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知识?学生打开课本共同回顾:信息窗1:小数的口算,以及位数相同和位数不相同的小数笔算。信息窗2:小数连加、边减、加减混合运算以及小数的简便运算。

  师:请同学们根据以下问题以小组为单位来进行回顾与整理,好吗?在整理知识之前,请思考你打算采取哪种整理方法进行整理,如大括号式、集合图式、表格式、树形式、其他形式等,在整理过程中可以参考课本,整理后让别人看了既美观又清晰,一目了然,时间为5分钟,5分钟后准备汇报。

  课件出示问题引领:

  (1)小数加减法口算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2)位数相同与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是怎样的?

  (3)小数的混合运算与整数的混合运算有哪些相同点?怎样计算?

  (4)小数的简便运算与整数的简便运算有什么相同点?怎样计算?课件出示小组合作分工要求:

  1号:检查知识整理有无错误,遗漏的地方。

  2号:标出单元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及易混不懂的地方。

  3号:对整理的形式及美观度提出修改方法。

  4号:综合组员意见,整理出一份优秀的知识整理卡准备展示。

  学生分组合作整理知识网络,老师参与其中。教师巡视时,根据每个小组不同的情况进行适当的方法指导和建议,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2、全班汇报交流。

  汇报交流:

  展示两组学生作品,在汇报交流的过程中师生给予适当的评价。

  师:刚才同学整理的知识网络都很有特点,并且知识点也比较准确全面。老师也整理了一个知识网络。(出示知识网络)针对每种方式整理出来的内容,教师从下表中的几方面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梳理:(由于内容较多,只板书部分内容)项目计算方法计算时的注意事项小数加减法的口算利用小数的性质:小数末尾添0大小不变,把小数位数对齐,再相加减。

  认真,仔细,容易对错数位。

  小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小数位数相同的小数加法及演算(进位、计算结果要化简)列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把小数的(小数点)对齐,再从(末)位算起,得数的小数点要和(加数或减数原来的小数点)对齐。计算结果是小数,且小数末尾有0时,一般要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化简。

  ①小数点对齐

  ②从末位算起

  ③别忘记化简

  ④竖式要写得美观

  ⑤计算要细心小数位数相同的小数减法(添0占位)及演算。

  小数位数不同的小数减法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同级运算按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带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面的,然后算括号外边的。

  小数加减法的混合运算顺序与整数加减法的混合运算顺序相同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方法和整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方法相同。

  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律同样适用于小数。

  3、提升认识师:通过我们的整理和复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还有哪些疑问?你认为本单元的重点是什么?哪些是易错或不懂的,以及同学们应该注意的问题?预设:

  ①运用小数的加减法解决问题是重点。

  ②重点是小数加减的计算方法,和简便算法…………小结:同学们说的真好,看来同学们不仅在整理知识方面有了进步,还能整体把握一个单元的重难点,我们要在熟练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之上再进行简便计算和解决问题。下面我们就来检测一下,看看这个单元我们掌握的如何?

  二、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一)基本练习,巩固新知

  1、口算。

  4.5+5.5=1-0.25=5.4-0.7=12.7+7.3=7.3-0.98=7+0.7=9.8-7.9=0.02+7.98=指名直接说得数,全班集体判断对错。并说一说小数的口算需要注意什么?教师强调:小数的口算首先要看清楚算式中的两个数分别是几位小数,在心中口算时一定要对齐数位,其次要注意进位和退位问题。

  2、用竖式计算并验算。

  21.35+2.65=6.7-5.02=10-0.8=9.7+12.34=

  (1)独立计算,同时指名板演。

  (2)集体更正答案,并且让板演的.同学分别说一说计算过程。

  (3)指名说一说竖式计算和验算需要注意的事项。

  (4)教师结合学生的练习情况总结强调:

  计算时首先要小数点对齐,即相同数位对齐;

  然后当数位不相同时,要利用小数的性质,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再进行计算;

  接着在计算时跟整数的竖式计算方法一样加法满十向前一位进一,减法,不够减的向前一位借一当十;

  最后要把得数的最简形式写到横式的后面。

  验算方法也和整数的验算方法一样:加法可以互换加数计算或者用和减去其中一个加数进行验算;

  减法可以用被减数减去差或者差加减数进行验算。

  3、算一算,填一填。(新课堂95页第1题加补充题目)

  (1)8.64比1.28多(),0.34比5.58少()

  (2)甲数是4.2,比乙数多1.4,乙数是()

  (3)3千米500米比2千米50米多()千米。

  (4)2.25+0.72+0.75+0.28=(+)+(+)

  (5)比5小0.5的数比4大()

  (6)17.5-()=15.05()+0.8=3.93

  (7)2.73.44.1()()

  学生在练习本上只计算不抄题,找生汇报,集体更正。教师重点关注后进生,给予指导。

  3.能简算的要简算。

  ①64.45-14.3-32.19②12.25+36+7.75③5.83+3.6-4.79④159-(62.39+58)⑤13.05+12.38-4.05⑥5.6-0.71-0.29⑦65.3-(5.3-1.24)

  (1)独立计算,指名板演,集体更正,说一说每题的运算顺序。能简算的说一说运用什么方法进行简便计算的。

  (2)第5小题和第7小题是简算的一些变式练习,学生易错,容易与加法和减法的运算律搞混,教师注重指导后进生的做题情况。

  (3)教师强调:有小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同级运算按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进行计算。进行简便计算时一定要先观察算式中各数的特点和联系,然后再利用加法和减法的运算律进行计算。

  三、梳理总结,提升认知

  1、教师总结:你对本节课自己的评价满意吗?你能从积极、合作、会问、会想、会用五五个方面评价一下自己吗?学生评价。

  2、提升认识:我们通过整理与练习进一步巩固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和应用,课上,大家不仅能灵活地运用小数加减法的知识解决问题,还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触类旁通、学以致用,老师为大家感到特别高兴。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相信同学们一定能用今天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更多的数学问题!板书设计:

  小数加减法的整理和复习口算:数位对齐竖式计算:小数点对齐,末位算起,化简混合运算:与整数的运算顺序相同简便计算:整数的运算律适用小数使用说明:

  1、教学反思:回味课堂,我感觉亮点之处有:

  (1)整理有序。上课时发现很多同学整理知识找不着头绪,而且整理的知识比较乱,不清晰,用时较多,不知采取何种方式去整理,针对此问题让学生充分利用课本,以问题引领的形式,让学生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思路,以哪些问题开始整理思考,并在整理之前思考采取哪些方式进行整理并提出整理要求,怎样整理既美观又清晰,给学生提供一个支架,合理科学的把知识形成网络,学会整理知识的方法,提高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进一步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养成回顾与反思的好习惯。

  (2)用心练习。除了知识的整理与归纳之外,练习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练习的设计很全面,涉及到各个知识点,层次性较强,由基本的小数加减法的练习、混合运算、利用小数加减法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循序渐进,沟通了小数与整数之间的联系,融会贯通,通过练习,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形成技能,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把所学知识运用在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自信。

  2、使用建议。

  在整理知识时,教师注意指导学生的整理方法,注意把握小数与整数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练习要适量适当,尽可能全方位,多角度的评价学生,不仅体现在知识上,还要体现在情感态度上,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小学数学教案 7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用计算器进行较大数目的四则运算,并能用计算器探索发现规律。

  2、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教学重点:

  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探索规律等。

  教学难点:

  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探索规律等。

  教学过程:

  回顾与整理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上一节复习课。我们复习一下第四单元《用计算器计算》。在这个单元

  中,你都学到了哪些知识?(生答,师板书)

  2、师:计算器上有很多按键,你还记得他们的功能吗?(课件出示、生答)同学们记性真好!

  师:这些功能按键可以帮助我们进行较大数目的计算。(板书)你会用计算器进行计算?那我们来比一比谁的速度最快?算完一题就迅速说出答案,不可以提前做哦!

  师:最后两题的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生答)要看清楚运算顺序。

  师:在这个单元中还有一种非常重要的题型(生答)我们可以借助计算器来探索和发现规律(板书)

  二、练习与应用

  1、师:整个第四单元我们主要就是围绕这个三块内容学习的。看来同学们对这个单元的了解还真不少!接下来老师要跟大家来做个游戏了。看看大家到底学得怎么样?(课件出示)这个游戏的名字叫:勇闯智慧岛。这有四座岛屿,每个岛屿上都有对应的题目,只有顺利答题才能获得小红旗插在岛屿上。同学们有信心攻岛吗 (生答)你们想先闯哪座岛屿

  师:第一座岛屿后面就是同学们刚才所说的“找规律”。

  师:(师读题)请同学们试着做一做。(在这,我们为了方便,就用读各位上数字的方法来读数)

  师: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生答:除数不变,被除数乘几,商就乘几)

  师:(师演示)这样纵向的规律我们已经找到了,那横向的规律是什么呢?(生答)

  师:我们在做找规律的题目时,要多方面考虑,不仅要纵向考虑,还要横向考虑。

  师:同学们真厉害!这么快就攻克一座岛屿,可以插上一面小红旗了。接下来你们想闯哪座岛呢?

  2、师:请一位同学们读一下题目。要想知道李伟带的钱够不够,必须先做什么 (生答)那他花的钱都反应在哪了呢 (生答:发票)这张发票该怎么填呢?在填写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生答)

  师:请同学们带着这些注意点来填写发票。

  师:(投影展示)我们来看这几张发票,你觉得有什么问题吗?

  师:发票填好以后,这道题目结束了吗 还要进行比较。发现李伟带的钱是够的,最后写上答句。

  师:像这样的需要填写发票的题目,同学们在平时做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发票中物品的数量和总金额大写的写法。

  师:恭喜大家又顺利攻下一座岛屿,插上了一面小红旗。接下来我们要闯哪座岛了呢?

  师:(学生读题)可以先和同桌讨论一下,再自己试着算一算,框一框。

  师:有结果了吗?这9个数和中间数有什么关系?(中间数的9倍是这9个数的和)

  师:那9个数的'和是207,怎么找到这9个数呢?(只要把207除以9就可以确定中间数)

  三、探索与实践

  4、师:通过同桌合作,我们一起找到了这道题目的规律。

  师:同学们的实力真是不容小觑啊!又顺利攻下了第三座岛屿,只剩最后一座岛屿了,有信心把它拿下吗?(生答)

  师:请同学们独立完成在练习纸上,并思考一下有什么规律,看谁找得又快又对。

  (横向:第二个乘数减减数的得数就是结果中1的个数。纵向:第一个乘数每次多一个数,第二个乘数不变,是9,减数每次少1)

  师:同学们真棒!最后一座岛屿的题目可不止这样哦!我们再来看下一道题目。(课件出示)

  师:先请同学们用计算器计算每一组的前三题,再根据规律写出后一题和第三组题目的结果。如果在探索规律时如果觉得有困难,可以前后四人讨论一下。

  师:看来最后一座岛屿的题目的确有难度哦!不过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下,也被我们攻克了,顺利拿下4面小红旗,为自己鼓鼓掌。

  5、师:为了奖励大家,老师准备给你们开展一次“抢答比赛”。题目出示后,算出答案快速告诉老师。

  师:做完这些抢答题,你有什么想法?(生答)

  师:计算器是很方便,但是不是计算器一定算得快呢?也不一定吧!得看题目而定。

  四、评价与反思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复习了《用计算器计算》这个单元,同学们有什么感想吗?(生答)

  师:希望同学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合理运用好计算器,让自己的数学学得更好!

  小学数学教案 8

  一、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掌握四则运算和混合运算的顺序,包括含有小括号的运算。

  2、引导学生形成认真审题、规范书写、仔细计算的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掌握含有括号进行四则运算的能力。

  三、教学设备:

  幻灯片,板书和小黑板。

  四、教学过程:

  1、复习准备

  家长带着孩子到“冰雪天地”游玩,成人门票每张24元,儿童票半价。题干要求求出购买三张票要花多少钱。学生在练习本上解决此问题,并与同桌交流各自的解答。

  教师会根据学生的解答进行板书。例如:

  (1)242424÷2242412481260(元)此题中,24÷2是儿童票的价格(半价),前两个24为两张成人票的价格,所以三张门票的总价就是两张成人票的价格再加上一张儿童票的价格。

  (2)24×224÷2481260(元)在这个题中,24×2是两张成人票的价格,24÷2是儿童票的价格。所以将三张票的价格相加得出总价。

  这两个综合式子有什么共同点?答案是:它们都没有使用括号,而且式子里有加减乘除。那么这种综合式子的顺序是怎样的呢?学生需要总结一下相应的运算步骤。

  2、引入新课

  以小黑板为例,先读题,然后口述其运算顺序,最后求出答案。请看以下两道习题:

  120—144÷18 35(58 37)÷(64—45)

  对于这道习题,学生需要口述出其运算顺序,而教师则可以使用针对这些顺序的框线图进行标记。

  3、教学例1

  在复习课上提到的那组题目中,把144改写成36×4的'形式,并引出一个新的例子:120—36×4÷18 35。

  这个例子的难点在于学生可能无法确定乘除法的运算顺序。因此,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指导方法,如何正确计算。全班同学一起合作解答,讲归档指出难点并加以讲解。

  4、教学例2

  本例旨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小括号在综合运算中的运用技巧。教师可以口述习题内容并引导学生合作解答。

  1.将准备题2中的45改成9×5形式,并引出例题2(58 37)÷(64-9×5)。

  2.比较例题2和准备题的异同,以确定运算顺序。

  3.独立完成计算并进行自我评价,指派一位同学向全班汇报。

  4.练习“试一试”。

  1)板书:1515—15×(94 54÷9)。

  2)同桌之间互相交流,并独立完成计算。

  3)用投影校对典型错误,归纳出鼓励性的评价。

  5.师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巩固练习

  1.投影出填空题,让全体学生进行计算。

  1)280—43×6,540÷36可以同时计算的是x和x。

  2)120(28×5—120)÷10的第一步应该计算x。

  3)100—(80 480÷24)×8的第二步应该计算x。

  4)317 104÷13×52-270的最后一步应该计算x。

  2.课本练习第1题,首先确认各小题的运算顺序,然后进行计算。

  1)请让每位学生在认真审题后再对4个小题进行计算。

  2)学生独立完成各小题。

  3)全班集体校对,并订正错误。通过学习本节课,特别是参照例1和例2,大家明白了在四则混合运算中,必须先进行审题、思考,然后再进行正确的计算。

  小学数学教案 9

  【教学主题】

  学习统计表的制作和应用。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统计表的基本概念和制作方法,掌握数据整理和简单统计的技能。

  【重点难点】

  让学生系统掌握统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素材、学生调查表、班级统计表。

  【情景导入】

  1.引入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经常需要进行数据分析和比较,这就需要进行统计。

  2.启发思考

  学习统计表的前置知识:在小学阶段,我们学过哪些统计知识?

  【整理归纳】

  整理数据,制作统计表。

  老师提出班级希望和另一个班级建立联系,要求同学们整理设计一份调查表,用于了解对方同学的基本情况。同学们根据老师的要求,设计了调查表并进行了实地调查。

  接着,老师引导同学们制作统计表,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同学们积极参与,分工协作,利用课堂时间完成了班级统计表的制作。大家互相交流数据,讨论问题,最终完成了完整的统计表。

  【课堂作业】

  请同学们练习书本上的例题,做好各种类型的统计表。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统计表的定义和制作方法,掌握了简单的.数据统计和分析技能。我们将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加深我们的应用能力,为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做好准备。

  你在本节课中获得了什么收获?

  【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节课的练习。

  本节课是第一课时,主题为统计与概率(1)。

  以下为本课时内容:

  (1)统计表

  (2)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

  小学数学教案 10

  单元目标:

  本单元的目标是,使学生们能够认识圆形的特征,并掌握圆周率的意义和近似值。此外,学生们还将学会计算圆形的周长和面积的公式,并理解圆弧、圆心角和扇形的概念。此外,学生们也将了解轴对称图形,并掌握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的方法。最后,通过介绍圆周率的历史,学生们还将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单元重点:

  本单元的重点是让学生们认识圆形和轴对称图形,并掌握圆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

  单元难点:

  本单元的难点在于理解圆周率“π”,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以及画具有定半径或直径的圆。

  第一课时:认识圆

  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们认识圆形,掌握其特征,并理解直径和半径的关系。学生们还将学会使用工具画圆,并培养观察、分析、综合、概括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动手操作,帮助学生们理解直径和半径的关系,认识圆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于画圆的方法,以及认识圆形的特征。

  教学准备:

  本节课的教学准备包括多媒体课件和圆规等工具。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课件出示)

  1.请学生列举出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并说出这些图形的特征。

  2.出示其他平面图形,并让学生说出这些图形的特征。

  3.出示圆形图案。

  (1)圆形是用什么线围成的?(圆形是一种曲线图形)

  (2)请举出几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圆形物品。

  (例如钟面、车轮、水杯和碗口等)

  二、新知探究

  本文主要讲述了如何认识圆心、直径和半径以及如何画圆的方法。具体内容如下:

  (一)认识圆心、直径和半径

  1、教师出示自学提纲并让学生折纸片,寻找圆心、直径和半径。

  2、自学和小组讨论,学生掌握半径和直径的概念,并得出“在同一个圆里,所有的直径和半径都相等”的结论。

  3、学生自主量出手上圆的半径和直径,并讨论它们之间的关系。

  4、学生做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二)画圆

  1、介绍圆规的各部分名称及使用方法。

  2、让学生观察教师画圆的方法并自学课本内容,总结出画圆的步骤和方法。

  3、小组内按练习要求画圆,并由组长检查评比,最终由全班评比。

  (三)当堂测评

  1、学生回答判断题并说明理由。

  2、按要求画出指定大小的圆。

  3、思考如何在操场上画出指定大小的大圆。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查看并纠错,最后组长组织解决存在问题。

  (四)谈收获、讲表现。

  学生回顾学习收获,并讨论自己的表现和学习效果。

  你在本节课中获得了哪些收获?你对自己的授课表现是否还有其他提升建议?你认为还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

  小学数学教案 11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找出较大的物体,会比较大小。

  2、培养幼儿的初步分析、比较能力。

  活动准备

  1、课件—数学卡

  2、不同大小,相同形状的图片,形状标记、大小标记各若干个。

  活动过程

  1、出示数学卡比较

  教师:林子中大象和蚂蚁是好朋友,大象和蚂蚁虽然身材不一样,但是他们互相帮助,大象的身材大,小蚂蚁坐在大象的背上开心的玩。

  (1)小朋友看看,小蚂蚁的身体和大象的身体比起来有什么不同?

  (小蚂蚁的身体小,大象的身体大)

  (2)谁来说一说这是什么水果?(苹果,草莓)

  哪一个水果大呢?我们用圆圈把它画出来吧?

  (3)小狗和小蜜蜂也来玩了,小蜜蜂和小狗的身体谁更小呢?

  我们用小圆点把他画出来吧。

  2、出示数学卡比较

  妈妈的衣服和孩子的衣服哪一个更大一些呢?

  (1)请幼儿观察比较图片中衣服,鞋子的大小。

  (幼儿相互说一说)

  (2)请幼儿联想生活中,爸爸、妈妈和自己的衣服鞋子的大小。

  (3)请小朋友看这三张图片,你认识他们吗?

  (小鸡,蝴蝶,大象。)

  教师:最大的动物,我们用圆圈画出来,最小的动物,我们用圆点画出来。

  (幼儿说,教师画)

  3、按标记将相同形状、不同颜色的图形片分类。

  出示这些图形片:

  (1)这是什么图形片?该回哪个家?

  (幼儿讲,老师操作大图形片,我送你到大标记的家;

  小图形片我送你到小标记的家。)

  (2)请幼儿把余下的图形片送回家。

  (要求幼儿边操作边讲述操作过程)

  4、游戏活动:《大丰收》

  老师带大家到农场(区域)去收水果和蔬菜,然后把它们送回家。

  (要求幼儿一边送一边讲。)

  例:大萝卜我送你到大标记的家。

  5、活动评价

  老师小结活动情况。

  活动目标:

  (1)在游戏活动中感知了解10以内数字的相邻关系;

  (2)通过游戏的方式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在游戏互动中学习。

  活动准备:

  数字1—10卡片若干、动物图片、棋子、插板。

  活动过程:

  游戏一、小动物来排队

  孙悟空发礼物,每个孩子一个数字卡片。当孙悟空说“呛呛呛呛呛”时,幼儿四散跑或走,当孙悟空说“呔”时,幼儿要立刻按1—10的顺序排好一队,要求从左到右排列。可以反复玩几次,练习1—10数序的排列。

  游戏二、找朋友

  幼儿按1—10的顺序排好队后,孙悟空带着幼儿说儿歌:

  小猴小猴转一个圈,小猴小猴瞧一瞧,左瞧瞧,右瞧瞧,瞧见的朋友真不少,你的朋友是几和几?请你快来告诉我。

  幼儿大声告诉彼此,自己的朋友是几和几?

  幼儿可以交换数字卡片,反复玩几次,进一步理解相邻数之间的排列关系。

  游戏三:小动物住哪里?

  孙悟空请来小动物做客:(猴、猫、狗、马、牛、羊、ji、鸭、蛙、蜂)将10种动物分别放在教师演示板上的1—10数字下边的`格子里。

  小动物住在哪间房子里,哪个数字就表示哪个小动物。

  如:小猫住在5号房间,5就代表小猫。

  玩法:

  1、老师学小动物的叫声,请幼儿说出代表小动物的数字;

  2、老师说数字,请幼儿说出数字代表的小动物的叫声;

  3、老师学小动物的叫声,请幼儿说出这个小动物两边相邻的邻居是谁;

  4、老师学小动物的叫声,请幼儿说出这个小动物两边相邻的数字是几。

  活动结束:

  表扬幼儿的积极参与,给幼儿发贴纸。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最新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范文01-24

小学数学教案04-25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05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06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