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15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战国策》;
2、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直译课文;
3、积累文言语汇和句式知识;
4、背诵全文;
5、了解完整的故事情节;
6、赏析生动的人物形象;
7、学习叙事简洁、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8、认识除弊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语汇和句式知识;
2、赏析生动的人物形象;
3、认识除弊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难点
1、背诵全文;
2、学习叙事简洁、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
读书指导法;练习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资料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战国策》;
2、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直译课文;
3、积累文言语汇和句式知识。
教学程序
一、导入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不苦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解题
1、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2、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齐威王,是位贤明的君王。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了解〈〈战国策〉〉
1、学生自读文注○1;
2、补充:
《战国策》是战国时代国别史汇编,也是一部历史散文总集。又称《国策》、《国事》,由汉代刘向编订的,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十二策。它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它语言流畅,写人记事真切、生动。读这本书真是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它具有宏肆激越的风格,铺陈伟丽,叱咤雄豪,艺术上有很高成就,对后代文人的影响不小。
四、初读感知
1、掌握生字
除文注外,补充:
期年:j ī
燕赵:yān
纵横捭阖b āi hé:纵横,合纵与连横,指外交活动;捭阖,分开与联合,指说话技巧;全词指运用政治和外交手段达到联合或分化的目的。
2、注意朗读技巧(幻灯片)
3、回答课后“练习一”。
五、翻译全文
学生结合文中注释,在下面各自小声口头试译;抽查优生翻译,并校正错误。
六、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知识
(一)、一词多义(课后“练习二”:朝、孰、诚、善、间)
(二)、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土地方圆)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国君旁边的近臣)
(三)、古字通假(略)
(四)、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朝,名词作状语;服,名词作动词)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闻,动词使动用法)
(五)、文言句式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
2、忌不自信(宾语前置)
3、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省略句)
4、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介词结构后置句)
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6、王之蔽甚矣(被动句)
七、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完整的故事情节;
2、赏析生动的人物形象;
3、学习叙事简洁、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4、认识除弊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5、背诵全文。
教学程序
一、了解完整的故事情节
第一部分(1):进谏的缘起。
第二部分(2):进谏的内容。
第三部分(3、4):进谏的结果。
二、赏析生动的人物形象
1、邹忌:
○1、他能从生活小事联想到国家大事,可谓忠于职守,勤于王事。
○2、在妻、妾、客的交口称赞中,他没有得意忘形,这说明他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头脑冷静,善于思考,观察事物深入细致,具有丰富的社会经验,能透过现象看本质。
○3、他毫不迟疑地向君主进谏,反映了他“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坦荡胸怀。
○4、他的进谏,以耐人寻味的小事打动齐王,以己之受蔽推论到齐王之受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他是一位足智多谋、娴于辞令、深谙君王心理的谋士。
2、齐威王:
他深深懂得收买民心的重要,勇于听取不同的意见。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还能广开言路,根据人们对朝政的批评议论,兴利除弊,进行大胆的政治改革。他是一位有魄力的.开明君主。
三、学习叙事简洁、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本文采用了“三叠法”,从头至尾一直使用三层排比的手法写作:
三问:妻、妾、友三答
三比:妻私我→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三赏:上赏、中赏、下赏
三时: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
三态:邹忌以现身说法、齐威王广泛征求意见、各国“皆朝于齐”
四、主旨:认识除弊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课文通过邹忌借用自己家庭亲友间的事情和切身感受,讽劝齐王纳谏除弊的故事,从而说明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的道理。
当今社会,作为领导,更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要偏听偏信,要广泛听取他人的批评意见,对于奉承话要保持警惕,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不犯或少犯错误。
五、背诵指导
六、总结全文
七、练习《绿色通道》中的习题。
附幻灯片内容提示:
1、标题;
2、导入语;
3、解题;
4、简说〈〈战国策〉〉;
5、补充注音;
6、文言朗读方法指导;
7、课文内容和翻译;
8、文言词汇和句式积累;
9、课文结构;
10、人物形象;
11、说理与叙事;
12、主旨。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知识和能力
(1)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战国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3)全面、正确地认识和分析人物形象。
2.过程与方法
(1)朗读课文,培养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2)合作探究,体味本文写作技巧之妙,分析邹忌劝谏成功的原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2)领会文中类比推理和比喻说理的方法,学习“三叠式结构”的写法;
(3)体会“讽谏”的妙处,认识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4)初步培养学生快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组织语言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引发兴趣
敢于直言进谏的忠臣比干,被商纣王剁成肉酱;“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屈原,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被唐太宗李世民当做自己一面镜子的魏征,因直言进谏而险被杀头;“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的韩愈,因进谏反对供奉佛骨,触怒唐宪宗而被贬。历史上此类事件屡见不鲜。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一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有的进谏成功,有的失败,而进谏能否奏效,不仅要看君王是否贤明,还要看谏者是否注意进谏的策略,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的齐威王就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领略它的语言艺术。
第二环节把握字词,整体感知
1、《战国策》是战国时代的一部国别史,杂记东西周及齐、楚、燕、韩、赵、魏、秦、卫、中山诸国之事。由汉代刘向整理加工而成,以国别体例记录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的韬略之书,共33篇。《战国策》长于叙事,描写人物形象,极为生动,善于运用巧妙生动的比喻,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2、掌握字音词义:
形貌丽(yì)时时而间进(jiàn)
朝服衣冠(zhāo)期年之后(jī)
群臣进谏(jiàn)皆朝于齐(cháo)
讽:是动词,讽喻的意思。谏:是名词,指批评意见。
朝服衣冠(穿戴)旦日客从外来(明天)
吾妻之美我者(认为……美)私我者(偏爱)
今齐地方千里(土地方圆)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指齐王身边的近臣)
王之蔽甚矣(受蒙蔽)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者(指责)
能谤讥于市朝(议论)时时而间进(不时;间或、偶然)
(字词:学生自读后,老师进行点拨,将本文应重点掌握的.字音、词语一一点明)
3、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全文共四段。
第1段: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
第2段: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蔽纳谏。
第3、4段:写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教师总结:本文先由用作设喻的事实写起,写了邹忌与徐公比美,妻、妾、客的赞美之辞。接着写邹忌讽谏齐王,正面设喻来说明君王易于受蒙蔽的道理。最后从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写出了邹忌讽齐王纳谏后取得的巨大成效)
4、翻译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②忌不自信
翻译:我和城北徐公比,谁更美?翻译: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更美)
③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翻译: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第三环节探究拓展,激思启智
问题一:讨论课文的结构层次采用什么手法?
(巧用“三叠式”结构手法,体现了课文结构的对称美,排比、递进的层次美)
教师说:学生可以从文章中找到,邹忌三问,妻、妾、客的三答;邹忌解蔽的三思;入朝见威王的三比;齐威王纳谏的三赏;纳赏后齐国的三变这些内容。但是文章中还有一些与三有关的内容,那就是:时间上的“三”:“朝”、“旦日”、“明日”;邹忌思想转变的“三”:“熟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全部事态发展的“三”:邹忌现身说法讽谏、齐威王广泛征求意见、邻近的诸侯国都来入朝。
问题二:课文除了在“三”字上很有意味,在“比”字上也下足了工夫。请同学们说说文章中的“比”。
答:①类比、喻比 (如:以“家事”比“国事”:私、畏、求)
②详比、略比 (如:“邹忌进谏”写得详;“臣民进谏”写得略)
③侧比、正比 (如:“三问三答”侧面比;“三思”正面比)
④明比、暗比 (如:“邹忌比美”是明比;“四国朝齐”是暗比)
(目的:采用“一字经纬式”的教学方法,串起对课文内容的整体理解。这里,抓住了“三”、“比”两个字,从写法入手,促内容理解:通过“三”字的切入,必能拎起全文的内容理解;通过“比”字的深化,从而引出课文的写法探究。课中“关键字”的使用,力图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
问题三:结合课文内容,说说“邹忌”这个人物形象。
(邹忌:头脑冷静,善于思考;实事求是,缘事及理;忠于职守,足智多谋,善于辞令,勇于进谏)
问题四:说出邹忌的讽谏艺术是什么?
(善用类比、对比、以小见大,设喻论证;把握对方心理,委婉含蓄,点到为止)
第四环节布置作业,学以致用
1、联系自身和社会现实,说说本故事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学生可从普通人对待他人意见的态度方面谈;从说话、交际的艺术方面谈,言之成理即可)
2、发挥想象力,以邹忌或齐王为第一人称改写这个故事。
这样设计有利于不同程度的学生,在有限的范围内充分释放自己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完成教学任务。
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齐威王群臣他国
讽谏→纳谏→进谏→朝见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篇3
知识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宾语前置的句式特点。
2、了解《战国策》。
能力目标
1、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德育目标
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理读课文,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
教学难点:反复诵读,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讨论点拨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直言的大臣是不成的。可人们常说:“良药苦口,忠言逆耳。”在历史上有些敢于进谏的大臣却没有什么好的下场。请看大屏幕:(课件演示)
比干菹醢:比干因劝谏暴君商纣王而被剁成肉酱;
屈原投江:屈原因劝谏昏君楚怀王而遭流放,最终投江自尽;
魏征死谏:魏征曾被明君唐太宗李世民称为是自己的一面镜子,但有时也是冒着杀头危险直言进谏的。
由此可见,进谏成功要有两方面的因素: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是既要敢于进谏,
更要善于进谏,要讲究进谏的策略和技巧。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解题
1、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
讽齐王,齐王纳谏。
2、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 齐威王
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
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
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提供有关《战国策》与战国的`资料
《战国策》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
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
影响极为深远。
四、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昳(yì)丽 朝(zhāo)服衣冠(guān) 窥(kuī)镜
期(jī )年 朝(cháo)于齐 间(jiàn)进
(二)再读课文,读清句读。
五、学生根据文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可逐段讲解)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巩固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文中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设疑。从不同角度设疑,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朗读。引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理解文章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邹忌劝谏成功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中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
2、本文记述了邹忌以自己的生活感受为喻,讽劝齐王纳谏除蔽的故事。如何较全面、正确地认识邹忌
这个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导语: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解题
1、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2、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借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淳于髡(kūn)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出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被破格重用的日子不远了。时过一年,齐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提供有关《战国策》与战国的资料
《战国策》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四、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昳(yì)丽 朝(zhāo)服衣冠(guān) 窥(kuī)镜
期(jī)年 朝(cháo)于齐 间(jiàn)进
(二)再读课文,读清句读。
1、再读课文:教师从读音、语气、句读三个角度进行指导,让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理解字义、词
义、句意。
第一段记叙十分生动,读时应注意表现人物的情态。
第二段是邹忌讽谏齐威王的话,颇能表现邹忌的个性特色,读时应注意以略带诙谐的方式说出严肃的
内容。
第三段记叙纳谏的举措及结果,要读得层次分明。重读“面刺寡人之过”“上书”“谤讥于市朝”“门
庭若市”“时时而间进”“无可进者”“皆朝于齐”等词语。
2、三读课文:理清结构层次
第一段:进谏的缘起。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从中体味出国君不易听到直言的道理,并决定
“入朝见威王”。
第二段:进谏的内容。邹忌以自己受蒙蔽之事讽谕齐王,用自己的切身体会,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
威王省悟到纳谏的必要性。
第三段:纳谏的举措及结果。齐威王接受邹忌的劝告,立即颁布政令,悬赏求谏。齐威王纳谏除蔽政
政治清明,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
五、学生根据文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可逐段讲解)
六、布置作业:熟读课文,依据注释试译全文,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重点字词。
第 二 课 时
一、检查学生课后学习情况,教师对本文教学重点予以强调
(一)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邹忌讽齐王纳谏(讽: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劝告或指责。 谏:臣子向国君提出的意见。)
能谤讥于市朝 (公开指出。谤,公开地指责,没有贬义;讥,微言讽刺。注意区别:诽,背地里议
论、嘀咕)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指责)
上书谏寡人者(信函,亦泛指文书、文件。这里指奏章)
期年之后(期,一周年叫期年;一整月叫期月)
(二)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服,名词作动词)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
(三)一词多义
1、修
a.乃重修岳阳楼(兴建,建造)
b.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整治)
c.雨村便急忙修书(撰写)
d.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
2、朝
a.相如每朝时常称病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上朝)
b.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拜)
c.于是入朝见威王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廷)
d.朝服衣冠《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早晨 (zhāo) )
3、孰
a.我与城北徐公孰美 (代词,谁 )
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同“熟”,仔细。)
4、诚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确实,的确)
b.帝感其诚 《列子愚公移山》 ( 诚心、诚意)
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诸葛亮:《出师表》 (确实、的确 )
d.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曹军必矣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表假设,如果、果真 )
(四)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 (土地方圆)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国君旁边的近臣)
3、明日,徐公来。(古义,第二天。 今义,今天的下一天。)
(五)句式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
2、忌不自信 (宾语前置)
3、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省略句)
4、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介词结构后置句)
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6、王之蔽甚矣 (被动句)
(六)注意一个成语
门庭若市:形容来者之多。(注意与“门可罗雀”区别)
二、品读课文,理解邹忌劝谏技巧之高。
1、学生分角色朗诵课文,品味人物精彩对话。
【学生活动】请五位同学分别扮演邹忌、妻、妾、客、齐王,其余同学扮演旁白,分角色朗读课文。
要求:仔细揣摩人物语气,想像其神态、心理,有感情的朗诵。
教师指导:给予不同人物语气提示。
邹忌三问 妻、妾、客三答
一问:充满自信、沾沾自喜 妻答:自然、肯定、赞美
二问:严肃、疑虑、急切 妾答:肯定、讨好、畏惧
三问:不好意思、试探 客答:平淡、敷衍、恭维
邹忌劝说齐王:诚恳、忧虑、恭敬
齐王下令纳谏:急切、真诚、诚恳
【教师小结】这些对话含蓄隽永,耐人寻味。通过语言描写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文中的人物各具有怎么样的特点。
2、概括人物性格,分析人物形象。
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分析人物。
【思考】关于邹忌:
a)邹忌与徐公比美,得到赞美却并不沾沾自喜,而是反复问,反复思考,为什么?
b)邹忌由与徐公比美受蒙蔽,联想到齐王受蒙蔽,说明什么?
c)齐王很快接受了邹忌的建议,说明邹忌怎么样?
关于齐王:
a)齐王作为国君,听了邹忌一番话,欣然接受,你觉得齐王有什么特点?
b)齐王的`“三赏”及齐国朝廷的“三变”,让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国君?
c)齐国“战胜与朝廷”的结果,让你对齐王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学生活动】结合老师的问题,自主分析,概括人物形象,教师点拨。
【教师小结】在同学发言的基础上,归纳人物性格。
邹忌:敢于劝谏、善于劝谏、不偏听偏信、有责任感、有自知之明、有远见卓识……
齐王:从谏如流、广开言路、善于听取正确意见、善于治国、用于改革……
3、再读课文,品味邹忌的劝谏技巧。
教师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概括邹忌劝谏成功的原因。
【思考】为什么邹忌劝谏齐王能取得成功?
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究:
a)把邹忌劝谏齐王的段落找出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他劝谏的过程。
b)用诚恳、担忧的语气读一读这些句子。
c)想一想:邹忌是由什么想到齐王受蒙蔽的?邹忌在劝说齐王时是不是单刀直入?他先说什么?为什么要这样?邹忌与徐公比美这件小事与齐王治国有什么关系吗?
【学生活动】结合人物身份、地位,说话语气,劝谏结果,归纳邹忌劝谏成功的原因。
【教师小结】在同学发言的基础上总结邹忌劝谏的技巧。
邹忌的劝谏技巧:
a)以小见大。由比美这样的生活小事联想到国家大事。
b)类比推理。将自己的地位、处境与齐王类比,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让人易于接受。
c)设喻说理。自己比美听不到真话,设喻让齐王明白,以他的身份,直言不易更甚。
d)语言委婉,态度诚恳。由于尊卑关系,下级劝上级不宜直言,且邹忌巧用攻心术,站在齐王角度巧劝,使齐王欣然接受。
三、理解文章的写作特色。
【学生活动】默读课文,合作探究这篇课文在写法上的特色。自由发言。
提示:可从结构、语言人物等方面探究。
【小结】这篇文章篇幅短小,采用了奇特的三叠排比的结构形式;文章结构紧凑,详略得当,祥得具体生动,略得余味无穷;语言朴实,毫无哗众取宠之意,却收到了发人深省的效果;语言形象,对话动作栩栩如生。很值得大家在写作中借鉴。
四、拓展延伸。
1、说一说:邹忌的劝谏技巧对于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学生活动】各抒己见,鼓励个性化理解,言之有理即可。
【点拨】在现代社会中,推荐自己、了解别人非常重要,而这些又离不开口语表达能力。所以,我们要学习邹忌的劝谏技巧,劝说别人时要注意方式,言语要把握分寸,态度要礼貌诚恳、不卑不亢,这也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2、写一写:运用邹忌的劝说技巧,从下列话题中任选一个,写出你的劝谏方式。
话题一:劝谏父母不要抽烟。
话题二、劝谏长辈不要沉迷麻将。
话题三:讽谏同学不要迷恋网吧。
【学生活动】课后写一写,并小组交流,然后全班展示。
五、总结。
同学们,邹忌的巧妙讽谏,齐王的虚怀若谷,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吧?这篇文章精巧的结构,朴实的语言,鲜明的人物也让你赞叹。希望同学们认真领会邹忌劝谏的艺术和本文写作的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在生活中正确认识自己,与他人友好相处!
板书:
20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 —— 妻 ————妾————客
私 ————畏————求 讽
齐王—— 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 蔽甚 设喻(委婉)
三赏————广开言路
纳 三变————政治修明 谏
四国朝齐——国家强盛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篇5
教学设计:龚侃 复旦初级中学
教学目标:掌握文言字词,翻译全文
找出文中“三分”的思想,形成行文的层次意识
理清文章逻辑脉络,理解邹忌劝谏的思路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字词,翻译全文。理清文章逻辑脉络。
教学难点:理清文章逻辑关系,形成行文的层次意识
教学流程:
一、 导入
1、一个宰相因为臭美照镜子而使得国家从此富强,你相信吗?今天我们学习的《邹忌讽齐王纳谏》就讲了邹忌因为臭美照镜子而使得齐国成为战国时代霸主的故事,那么其中原委究竟如何呢?我们先读文章,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 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讲故事的感觉
2、参考课下注释,复述故事情节
3、编写字词解释和句子翻译的练习题
闻、面、服、孰、私、美等词的特殊用法
4、指名回答,落实重点字词、句子
5、快速翻译全文,带过次要语句。
三、 “三分”思想与层次意识
1、中国文化中对“三”这个数字有特别的偏好,如“桃园三结义”、“三打白骨精”“刘姥姥三进荣国府”等。这篇文章中暗含了多少“三”呢?
2、首先老师找一个“三”做示范:本文从结构上看就可以分为三层,哪三层?分三个层次的好处是什么?
结构三分的好处:类似起因、经过、结果,是交代一件事情最基本的要素
3、老师只是举了一个例子,其实文中还暗含了许多的“三”,请从文中尽可能多的`归纳出“三”,并想一想作者这样分分别有什么好处?
四、 “三分”思想与逻辑关联
1、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三”的思想?
邹忌三问美、亲朋三答美、
邹忌三反思、归纳三原因、
劝谏王三蔽、
齐王三行赏、成效三阶段
2、其中最重要的是哪一项“三”?
劝谏王三蔽——本文的中心,所有“三”的指向
3、理清各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归纳邹忌讽谏的方法。
劝谏前的三问、三答、三反思、三归因是步步推进指向齐王的三蔽的,劝谏后的三行赏、三阶段是齐王认为“三蔽”的劝谏的“善”的结果。
齐王的“三蔽”是文章的中心,把文章贯穿了起来,即使邹忌实际上经历的是两问或者四问五问,为了有针对性地劝谏齐王的“三蔽”,他也会改为“三问”
4、文中的“三”有的是三方面,有的是三角度,有的是三阶段,作用各不相同,分别分析文中各处作者从三个方面写的好处
结构更清晰,层次更鲜明,角度更多样,想象更丰富。
5、明确:不是要求写文章刻意追求凑成“三”,而是从本文的对“三”的归纳中形成写文章的层次意识。
五、 总结
1、归纳邹忌成功劝谏的原因,分析本文中邹忌和齐王的人物形象。
2、归纳本文写作上的特色:结构层次的清晰、严谨之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2.体会古人劝谏,说话的艺术以及在今天的指导意义。
3.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体会古人劝谏的技巧。
(2)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3)词类活用、宾语前置。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方法
讲读法 诵读 提问法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战国策》得体例是什么?
明确:国别体
《战国策》内容?
明确: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得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
二、导语:
我国有句名言叫做:“苦口良药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句话确实有道理,逆耳的忠言往往利于行,然而,我们知道现在有一种药,并不苦,叫“糖衣片”,那么,有没有不逆耳却又利于行的忠言呢?难道忠言就一定要逆耳吗?今天,让我们来看一下我们的古人是如何做的。
三、思考:本文的标题应该如何理解?讽在本文中是什么意思?
明确:这是个兼语结构,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为讽
四、请同学们思考:邹忌为什么会成功?他的劝说有什么特点?
明确:邹忌用设喻的方法来进谏的。他用自己切身的感受设喻,巧妙地讽喻齐王。
五、请问,比喻说理有什么好处?
明确:能用具体的事物说明抽象的道理,变深奥为浅显,变复杂为简明,变逆耳为顺耳,委婉而有较强的说服力。
六、讽谏为线索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
明确:(一)讽谏缘由。
(二)讽谏内容。
(三)讽谏结果。
本文特点:
1、第一段:讽谏缘由
先写邹忌容貌之美:“修八尺有余,而形貌轶丽”,可谓玉树临风,仪表堂堂。“窥
镜”自视,逼真地刻画出他不无得意的神情。正是有了这点自信,才使他敢于和齐国有名的美男子徐公比美。
提问:在写到邹忌和徐公比美的时候作者实际了一个很有趣的小情节,这个小情节是什么?
明确:三问三答
妻,妾,客异口同声称赞他比徐公漂亮,但是邹忌没有沉醉在赞美声中。但日,徐公来,首先是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其次是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自己得结论和妻,妾,客的结论发生了矛盾,所以邹忌暮寝而思之,终于悟出其中的缘由,“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至此,一个头脑冷静,实事求是,善于思考的邹忌形象也就跃然纸上了。
同时,妻,妾,客三人得形象也就从他们各自只有一句得回答中显露出来。
提问:三人的回答由于由于身份地位的不同,语气上有什么样得差别?
明确:旗子对丈夫应该是由衷得喜爱,爱恋之情溢于言表,所以她的语气应该是由衷,热情的;妾的地位比较低下,她害怕言语不甚造成失宠,所以回答的时候语气应该是拘谨,勉强的;客则是外人,他得语气最为平淡,同时也不无奉承之意。
齐声诵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指导他们读出不同人物因为心境,身份不同造成的语气不同。
2、第二段:讽谏内容
邹忌不愧是高明的谋臣策士,他不打算内没有因为别人得奉承而受蒙蔽,进而从自身得经验悟出国君纳谏的重要性。于是作为宰相的他献身说法,向齐威王陈述政见,启发威王广开言路。
提问:邹忌进朝以后有没有直接说“威王您受蒙蔽已经很深了”?那邹忌是怎么向威王进谏的呢?
明确:没有!
妻私我-------------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于我-------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运用了类比和联想的方法从而从家事扩展到国事。
邹忌入朝以后没有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先从“闺房小语”谈自己的感受。然后再用类比和联想的方式委婉进谏。我们说讽就是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所以这一段也正是邹忌讽谏艺术的体现。
正如《古文观止》编者评价的“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评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
3、第三段:讽谏的结果
提问:邹忌的讽谏艺术是如此之高明,所以大家看齐威王最后有没有接受邹忌的意见呢?
明确:从王曰:“善”,可见威王欣然纳谏
提问:接受以后威王又怎么去做得呢?起到了什么效果呢?
明确:颁布了三赏;齐国在一年之内发生了三大变化
提问:最终的结果是什么?
明确:战胜于朝廷。也就是说国势日强,以至于用不着使用武力就使各国臣服于齐。
七、作业安排:
1、背诵课文完成课后作业。
2、请找出本文词类活用的例子。
吾妻之美我者
明确:美,这里是形容词活用做动词,意动用法:“以……为美”
3、请分析这一句话“忌不自信”
明确:这是一句宾语前置,即:“忌不信自”
八、体会本文的说话艺术: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接触了一系列比较有名的.外交辞令,象烛之武说服秦君的那一大段话,象文种去吴国求和的时候说的那一段话,大家用两分钟的时间分组讨论一下他们的成功之处,再对照本文看看邹忌为什么可以成功。(只要言之有理就可以)
这些都是说话艺术的反映,所以在生活中当你想象家长他建议的时候,当你想和老师提意见的时候,当你觉得你的朋友在某件是上处理不当,你想劝他改正的时候,你一定不要忘记了说话的艺术 。这也许是你的意见能否被接受的关键。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篇7
【导入新课】
文言总结(作业)
【新课探究】
一、通假字
孰视之 孰:通"熟",仔细
二、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邹忌讽齐王纳谏(讽: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劝告或指责。 谏:臣子向国君提出的意见。)
能谤讥于市朝 (公开指出。谤,公开地指责,没有贬义;讥,微言讽刺。注意区别:诽,背地里议论、嘀咕)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指责)
上书谏寡人者(信函,亦泛指文书、文件。这里指奏章)
期年之后(期,一周年叫期年;一整月叫期月)
三、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早上;服,名词作动词 穿戴)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认为…美)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名词作状语 当面)
4、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 使…听到)
四、一词多义
1、修
a、乃重修岳阳楼(兴建,建造)
b、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整治)
c、雨村便急忙修书(撰写)
d、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
2、朝
a、相如每朝时常称病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上朝
b、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拜
c、于是入朝见威王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廷
d、朝服衣冠《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早晨 (zhāo)
3、孰
a、我与城北徐公孰美 代词,谁
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同"熟",仔细。
4、诚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的确)
b、帝感其诚 《列子?愚公移山》 诚心、诚意
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诸葛亮:《出师表》 确实、的确
d、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曹军必矣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表假设,如果、果真
5、之
a、 臣之妻私臣 (结构助词 的)
b、 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 (代词,指客)
c、 孰视之 (代词,指徐公)
d、 暮寝而思之 (代词,指妻、妾、客都说"我"美这件事 )
e、 吾妻之美我者 王之蔽甚矣! (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f、 燕、赵、韩、魏闻之 (代词,指齐国广纳谏言,修明政治这种情况 )
6、美
a、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漂亮,美丽)
b、 吾妻之美我者 (赞美,认为……美)
7、于
a、 欲有求于我也 (向)
b、 能谤讥于市朝 (在)
c、 皆朝于齐 (到)
d、 皆以美于徐公 (比)
8、间
a、 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 (jiān夹缝、间隙、空隙)
b、时时而间进 (jiàn间隔、间断、偶尔)
9、以
a、 皆以美于徐公 (认为)
b、 以钳搏之 (用)
10、若
a、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及,比得上)
b、 门庭若市 (如,好像)
五、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 (土地方圆 今:处所)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国君旁边的近臣 身边的`人 侍从 今:表方位)
3、明日,徐公来。(古义,第二天。 今义,今天的下一天。)
4、能谤讥于市朝 (谤讥:指责——今:讽刺)
5、邹忌修八尺有余 (修:长、高——今:修理)
6、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私:偏爱——今:自私)
7、邹忌讽齐王纳涑(讽:委婉规劝——今:诽谤 )
8、窥镜而自视(窥:古:照 今:偷偷地看 )
9、暮寝而思之(寝:古:躺而不睡 今:睡觉)
六、句式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
2、忌不自信 (宾语前置)
3、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省略句)
4、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介词结构后置句)
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6、王之蔽甚矣 (被动句)
七、注意一个成语
门庭若市:门口和庭院热闹得像市场一样,形容交际来往的人很多。
【小结】
本文紧扣题眼"讽",遵循文章的写作思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怎么样",连点成线,有机地串起了全文,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牵一"讽"而动全文。邹忌从与徐公比美这一生活小事中,悟出了治国的道理。
《邹忌讽齐王纳涑》对话精彩,结构精巧,邹忌的睿智,齐威王的英明等等,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邹忌的讽谏艺术,对于当代人际交往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愿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正确评价自己,积极接受他人建议,善于向他人推销自己。
《邹忌讽齐王纳谏》用了大量的笔墨写邹忌之妻、妾、客美邹忌,忌自省,看似与主题无关,实是为突出主题作铺垫。邹忌先从自己的私事说起,随后用私事比国事,让齐威王从两事相似之处受到启发。这种由近及远,由小及大,由生活琐事推及国家大事,用设喻讲述道理,表明见解的方法,在写作方面可加以借鉴。
【结构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
方式:设喻
臣之妻私臣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臣之妾畏臣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结论: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齐王纳谏
下令:
面刺 上赏 初 门庭若市
三赏 书谏 中赏 三变 数月 间进
谤讥 下赏 期年 无可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 结合工具,读准字音。
2、 结合注释、积累,明确文言重点字词含义,疏通文意。
3、 质疑讨论,明确人物形象,体会邹忌讽谏的艺术。
4、 背诵全文,培养文言语感。
教学重点:
1、结合注释,掌握部分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及特殊文言句式的用法,理解全文内容。
2、背诵全文,培养文言语感。
教学难点:
质疑讨论,熟悉人物形象,欣赏邹忌讽谏的艺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离罢春秋激烈的.战场,我们走入了战国的风云。今天,我们将跟随邹忌,一同在《战国策》中去感受君臣间的一段轶事。
二、结合工具,明确字音
1、生结合注释、字典,扫清生字障碍。
2、师生交流疑难字词。
3、师出示投影,明确重点字词
(投影)
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 入朝见威王 时时而间进 期年之后 皆朝于秦
4、齐读课文,读准字音。
5、师纠正误音。
三、 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梳理第一小节
①生结合注释,梳理第一小节、
②生质疑,师生讨论共同解决疑难字词、
③师明确第一节重点字词﹑语句、
(投影)
邹忌修八尺有余 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徐公何能及君 徐公来,孰视之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
2、梳理二小节
由自己个人的生活小事悟出其中的道理,这与讽齐王纳谏有什么关系呢?
①生结合注释,梳理第二小节、
②生质疑,师生讨论共同解决疑难字词、
③师明确重点字词﹑语句、
(投影)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 王之蔽甚矣
3、梳理第三小节
① 生结合注释,梳理第三小节、
② 生质疑,师生讨论共同解决疑难字词、
③师明确第一节重点字词﹑语句、
(投影)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篇9
教学目的
一、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二、掌握课文中的多义词,并能正确翻译课文中一些特殊的文言语句,解释其中某些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三、领会课文设喻说理的'写法。
四、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教学设想
一、本文是自读课文,文字较浅易,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自读提示”,明确自读要求,然后对照注释,自读课文,不懂的词句可以借助工具书解决之。
二、教师适当补充相关知识,让学生质疑问难,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自读检测。通过检测来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教学时数
2 教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引导学生自读“自读提示”,教师补充相关知识。
(一)关于《战国策》
《战国策》杂记东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之事。其时代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约240年(460—220)。《战国策》是国别体。作者不可考,西汉刘向重加整理,定名为《战国策》。 《战国策》的基本内容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保存了不少纵横家的著作和言论:
《战国策》的文章特点是长于说事,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喜欢夸张渲染。就历史散文的明白流畅来说,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书中说事常常运用巧妙生动的比喻,通过许多有趣的寓言故事,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说服力和鼓动性。
(二)齐威王事迹
据史载,齐威王田齐在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一切都交给大臣办理,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说:“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威王听后,顿然醒悟,回答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于是,决心任用贤才,修明政治,使齐国成了最强的诸侯,“自称为王,以令天下”。齐威王于公元前357—
前321年在位,凡36年。
(三)邹忌事迹
邹忌是齐国的谋臣,以敢于进谏和善于辩论著称。据史载,有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借谈琴来说明治国安民的道理:弹琴要音调谐和才算善于弹琴;治国也和弹琴一样,能安抚百姓才算是善于治国。威王听后,大为赞赏,于是封他为齐相。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就是记叙邹忌用设喻的方法规劝齐王,使齐王接受别人的意见。
(四)关于课题《邹忌讽齐王纳谏》
讽,婉言规劝。谏,直言规劝。“讽”与“谏”是相对的,目的相同,但方法不同。这题目不能解释成“邹忌劝告齐王听取意见”,而应该把题目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邹忌讽齐王”,一部分是“齐王纳谏”。
二、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课文。
一读疏通文意,了解大意。教师补充注释:
二读划分段落,归纳段意,理清思路。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小结:
第一段: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提出问题)
第二段:邹忌以自己受蔽的事讽喻齐王。(分析问题)
第三段:齐王纳谏除蔽,内政修明。
三、布置作业。
1.完成“思考和练习”一、二。
2.有哪些疑难问题(包括内容和写作技巧方面)?准备下一堂讨论。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篇10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大家翻开课本第92页,今天们学习一篇新的古文——《邹忌讽齐王纳谏》。我们先来看题目。从题目中我们能得到什么信息呢?一个是本篇古文涉及到的两个人物,邹忌和齐王;另一个是这篇古文将要讲的两件事,邹忌讽齐王和齐王纳谏。大家在仔细观察一下题目,在“邹忌讽齐王”中,“齐王”是做“讽”的宾语,而在“齐王纳谏”中,又是做“纳谏”的主语,这种在同一个句子中,同时做两种句子成分的词语叫做兼语,而这种兼语短语充当谓语的句子叫做兼语句。
我们再来看一下“讽”字,在课文的注解是什么样的?是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为什么这里用“讽”呢?为什么邹忌要用含蓄的话去暗示或劝告齐王呢?为什么不直言进谏呢?大家一定还记得上节课我们学习过的《勾践灭吴》中,文种是怎样进谏的?很直白犀利的吧?责备与抱怨的语气凸显在字里行间,他甚至很直白的责备勾践“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让后乃求某成,无乃后乎?”这样的谏言,尽管是忠言,可是毕竟逆耳。所以尽管文种帮助勾践灭掉了吴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可是终究还是难免杀身之祸。伴君如伴虎,所以作为臣子,为了保全性命,但是又要紧守作为臣子的本分,言行举止都必须顾及很多东西。所以邹忌在进谏的时候,选择了“讽”的方式,这既符合他作为臣子的身份,同时也表明邹忌的聪明。那么邹忌将会怎样“讽”齐王的,结果又是怎样的?我们一起去文种寻找答案。
二、《战国策》简介
《战国策》,课文的注解中提到了《战国策》记载了这一系列国家的历史,主要记载的是各国谋臣测试纵横捭阖的斗争以及相关的谋议或辞说。它是我国历史上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著作。它的作者已经不可考证。后来经过西汉的刘向整理编辑后,才定名为《战国策》。因为《战国策》主要是以记载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所以《战国策》的`文章又有这样三个特点:①长于说事,无论是个人陈述还是双方辩解,都喜欢夸张渲染,充分发挥,畅所欲言;②描写人物形象极为生动;③书中常用巧妙生动的譬喻说事,常常通过一些有趣的寓言故事来讲道理,增强论者的说服力。大家对《战国策》可能有些陌生,但是对《战国策》中用来说理的寓言故事一定不陌生,像亡羊补牢、南辕北辙、狐假虎威、鹬蚌相争等等。
从体例上看,《战国策》属于国别体史书,大家还记得之前我们接触过的哪一部史书也属于这种体例呢?——《国语》。那么大家还记得《左传》是什么体例的吗?——编年体。
三、课文分析
大家在初中的时候已经接触过这篇文章了,相信大家对这篇课文的翻译应该不是很成问题,那么今天我们对这篇课文的学习那就以讲解语法知识为主,翻译课文为辅。一起去看看邹忌讽齐王纳谏是怎样进行的。
首先请大家有感情的朗读一遍课文。
1、先请一位学生翻译第一自然段。根据学生翻译情况进行第一自然段的疏通
语法知识:①我孰与城北徐美?——大家都知道,在古文中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在没有标点符号的情况下,我们是通过什么知道这是一句问句呢?句中有疑问词。在古代汉语中,句子一般要有疑问词的帮助,才能发出疑问。有时候是疑问代词,有时候是疑问语气词,有时候二者都用。那么大家在这句话中找找,那一个是疑问词,是属于疑问代词,还是属于疑问语气词呢。“孰”,疑问代词。“孰”字经常表示选择,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在文中就是指人了。大家再来看一下“孰”在句子中做成什么句子成分呢?宾语。既然是宾语,那么在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有什么规则呀?宾语前置。还记得前两篇古文中,我们学过哪些句子属于这种情况的呢?“夫晋,何厌之有?”“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宾语是动作、行为的对象,是动作的承受者。“孰”是比美的对象,也是比美的承受者。)
我刚在问哪一个是疑问词的时候,听见有同学说是“孰与”。其实“与”是一个连词。可在古书中,常常看见“孰与”连用,用来比较人物的高下或者事情的得失。像文中就是“孰与”连用,来比较人物在容貌上的高下。大家接触过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这样一句话“公视之廉将军,孰与秦王?”意思是:您看廉将军和秦王相比,那一个比较厉害?这是比较人物在权利与地位上的高低。在比较事情的得失上,也有这不少例子,像《战国策齐策》里的“田侯召大臣而谋曰:‘救赵孰与勿救’”意思是田忌召集大臣商量说:‘救赵和不救赵,哪个得哪个失呢?’这是比较在事情上的得失。
②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这是一个判断句。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得出的一种句型,它是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即说明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那么在这一句中,那一是属于谓语部分呢?要找出谓语部分,这就得先了解古代汉语中的判断句的表达习惯。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和现代汉语不同,一般不用系词“是”,而是用名词性谓语(即,用名词或名词性词语充当谓语)直接表示判断。在句子的末尾,常常可以加上语气词“也”加强判断句的肯定确认语气。所以在这一个句子中,谓语部分就应该是“齐国之美丽者”。这是古汉语中判断句的一种类型。接下来,我们还会陆续的接触古汉语中判断句的其它表达方式,大家要注意知识的积累。(可以建议学生专门找一本本子记录古文的语法知识,这样有利于学生古文语法知识的系统积累)。
③忌不自信——这是一个否定句。这里应该是翻译为“邹忌不自信”还是“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呢”?是后者。这样看来,这里的“自信”就应该与现代汉语中的自信不一样了,取后面的翻译的话,我们是把“自”与“信”的位置对调了。为什么要这样翻译呢?这又涉及到古汉语中,否定句的一个语法规则。在古汉语中,否定句中有“不、毋、未、莫”这些字,如果代词作宾语,宾语要前置,放到谓语动词的前面。所以句子中把“自”提前了,放到了“信”的前面,其实正确的顺序应该是“忌不信自”。前面我们学了一个问句中的宾语前置句,这里是一个陈述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大家可以在课后把这两种宾语前置句放在一起比较,看看它们有什么异同。
④坐与谈——这是一个省略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只要不发生歧义,就可以省去句子的某些成分。这些省去了某些成分的句子就叫省略句。古汉语省略的成分是多样的,如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兼语省略、介词省略、分句省略等等。在一句中,我们看看它省略了那些句子成分。省略了主语,翻译的时候要记得补充省略的部分。
⑤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这也是古汉语表判断的一个典型句型。前面我们学的判断句是谓语后面直接加“也”。但在这一句中,我们看到了“……者……也”这样的句型。所以古文的判断句也可以是这样的,在主语后面加语气词“者”表提顿,然后再在谓语后面加语气词“也”。这里是对妻子认为我美的属性作出判断,是因为妻子偏爱我。
2、疏通第二段的文义,解释一些重点的字词
①今齐地方千里——这里的“地方”与现代汉语中的“地方”是不一样的,现在汉语中的地方是指某一个区域,或者是与中央相对的各级行政区划的统称,但在这里,得分开翻译,地,土地;方,方圆。本句就是现在齐国土地方圆千里。
②左右——这里指身边的跟随的人,现在汉语中也有这种意思,所以严格的说来这不算是一个古今异义词
3、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面”名词做状语。在现代汉语中,普通名词一般不能单纯作状语,它通常跟介词结合,组成介宾短语,才能作状语(当面)。但在古代汉语中,名词可以直接放在动词前面,起修饰和限制作用,作该动词的状语。在这里,“面”做状语,表示完成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或采取的方式,“面”表示的是“刺”的方式,即“当面表达”的意思。
4、疏通完本篇文章,那么我们重新来看一下,邹忌讽齐王纳谏是怎样进行的?明确:先是用自己的小事,悟出道理,然后进谏齐王,进谏的时候不是单刀直入,而是不把自己的切身体会讲给齐王,然后以类比推理的方式讲出“王之敝甚矣”,完成进谏。
5、讨论邹忌进谏方式的妙处
提示:个人小事与国家大事之间有共同点,那就是受蒙蔽。邹忌以这个为突破点入手,既可以使深奥的大道理变得浅显易懂,同时也投齐王所好,(爱听隐语),使齐王容易接受。
6、讨论课文中人物形象
邹忌:作为课文的中心人物,他是一位足智多谋、娴于辞令、深谙君王心理的谋士。作为齐王的谋臣,他能从日常生活联想到关系国家治乱的大事,可谓忠于职守,勤于王事。在妻、妾、客的交口称赞中,他没有得意忘形,而是进行调查、比较,最后实事求是地承认自己“弗如远甚”。这说明他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头脑冷静,善于思考,观察事物深入细致,具有丰富的社会经验,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一旦考虑成熟,他毫不迟疑地向君主进谏,反映了他“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坦荡胸怀。他的进谏,也不像战国时期的说客那样,靠夸夸其谈、危言耸听去游说国君,而是以耐人寻味的小事打动齐王,以己之受蔽推论到齐王之受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齐王:他是一位有魄力的开明君主。他深深懂得收买民心的重要,勇于听取不同的意见。邹忌当面说“王之蔽甚矣”,他不仅没有生气,反而闻过则喜,认为“善”,表示赞同,并且马上付诸实施,制定了对进谏者的奖励办法。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还能广开言路,根据人们对朝政的批评议论,兴利除弊,进行大胆的政治改革。需要指出的是,作者对齐威王有明显的美化成分。
7、讨论说话艺术(略)
8、总结全文
9、课后作业背诵全文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篇11
【设计简说】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古典散文中的名篇,它生动地记叙了邹忌婉辞劝说齐王广开言路,博采众议,修明政治的故事。文章叙事完整,曲折动人,说理充分而富有鼓动性。这是九年级学生继上学期学了《唐雎不辱使命》这篇课文后,再次接触出自《战国策》的故事。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引导学生借助语境疏通文意,掌握文中重要字词、语句的意义(重点)。
2、体会文章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借鉴文章语言朴实而生动的特点(难点)。
3、认识纳谏除弊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4、熟读、背诵课文。课前布置学生借助注释读课文,了解《战国策》。
考虑到本文语言浅显,内容并无特别费解之处。因此,教学的基本方式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点拨为辅,在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同伴对话中互补、互构、互融。教学时间为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俗话讲:“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其实,忠言有时未必逆耳,那是要看人们如何看待别人的劝谏。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将会领略到以雄辩著称的邹忌的讽谏之法,相信一定会给同学们带来启示。
二、解题并简介邹忌和齐王
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点明了文章内容的两个方面:邹忌劝说齐王,齐王采纳意见。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借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谋士淳于髡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边听边在书上作记号,包括生字的读音、某些句子的节奏。
2、朗读指导:
⑴请学生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邹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妾弗谤讥期年时时而间进
⑵注意节奏如“今齐地/方五千里”
⑶朗读语气:
朗读时,要把握好语气,如第一段邹忌问自己与徐公谁美时,他的妻、妾、客因为身份不同,想法不同,语气也各不相同:妻由衷的偏爱之情,妾是卑怯顺从的口气,客人则是阿谀奉承之情。
3、学生朗读课文:
四、学生自读课文,讲述故事内容
五、细读课文,探究问题
1、课文结尾写到“此所谓战胜于朝廷”的“此”指代什么?
2、为什么燕、赵、韩、魏皆朝于齐?
3、待学生找到依据后,教师予以充分肯定,并归纳:从“令初下”到“期年之后”,出现了由“门庭若市”直至“无可进者”的可喜形势,可见进谏情况出现了“三变”。这是什么原因呢?
4、学生找到原因后,请学生翻译该句子,并明确这是齐威王“三赏”的结果,然后齐读最后一段。提醒学生其中有成语“门庭若市”,并注意排比句的效果。
5、齐威王能作出如上决定,是受邹忌的讽谏,那邹忌是如何劝说的?
6、学生合作探究,明确邹忌的“三比”后,应该体会到邹忌设喻说理的方法,他由己及君,由家事说到国事,这是类比说理。提醒学生回忆上一单元的《公输》和《鱼我所欲也》同样出现过类似方法。
7、学生齐读第2段,解决词句理解上的疑难
如私臣:偏爱齐之地方:土地方圆王之蔽甚矣:受蒙蔽而不明
8、那邹忌因什么而有上述思考呢?
学生会说到邹忌的“三问”,其妻、妾、客的不同语气的回答以及邹忌的“三思”,要求学生认真读好三句答句以及邹忌的“三思”,并翻译,提醒学生注意以下词句:“明日徐公来”:第二天“吾妻之美我者”:认为……美。“忌不自信”: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这是一个提宾句)
然后学生齐读第1段,并提醒体会作者以朴实的语言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的语言魔力。
9、由此可见,邹忌和齐王是怎样的人?
10、归结课文:
本文从邹忌与徐公比美入手写起,依次叙述了进谏的缘起,进谏的内容,进谏的结果。邹忌因小见大,由己及君,形成了三问──三思──三比──三赏──三变──战胜于朝廷的行文思路。这篇文章篇幅短小,妙趣横生,采用了一种奇特的三叠排比的结构样式,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层层推进,句式整散错落有致。
六、朗读课文
七、明确纳谏除弊在当时的作用和借鉴意义(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八、总结并延伸
《邹忌讽齐王纳谏》让我们看到了邹忌这一贤臣和齐威王这一明君,相信邹忌这一善于讽谏的谋臣形象已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上学期我们学过《唐雎不辱使命》,唐雎那善于辞令,不畏强暴,积极维护国家尊严的品质,我们应该记忆犹新。《战国策》中像这样的故事还有不少,请大家课后去阅读。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出自《国语》的《召公谏厉王弭谤》,请比较厉王和齐威王对待臣子的讽谏的不同态度和结果。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
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亡于彘。
九、布置作业
1、熟读、背诵课文。
2、写一段文字,要求用类比说理的方法阐明一个道理。
3、课外阅读《战国策》中的短小故事。
【附板书】
三问“吾与城北徐公孰美”(起因)
妻──私臣
三思妾──畏臣──明己之弊
客──求臣
宫妇左右──私王
三比朝廷之臣──畏王──推王之弊
四境之内──求王
邹忌讽谏
齐王纳谏
面刺──受上赏
三赏上书──受中赏──措施得力
谤讥──受下赏
令初下──门庭若市
三变数月后──时时而间进──效果彰显
期年后──无可进者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结果)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宾语前置的句式特点。
2、了解《战国策》。
能力目标
1、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德育目标
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借鉴意义。
教学重难点
1、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
2、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
教学方法
1、朗读
2、讨论
3、点拨
教具准备ppt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疏通文意,理清思路,翻译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语
说话是一门艺术,提意见建议更是一门艺术。会提的,让人心悦诚服;不会提的,让人火冒三丈。今天,我们学习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看邹忌是怎样向齐王提建议,齐王怎样心悦诚服地接受他的建议的。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战国策》全书共33篇。记载从东周贞定王17年到秦始皇31年共245年间的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方面的概貌。主要记载战国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最初有《国策》《国事》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战国策》特点:长于议论,善于描画;文笔恣肆生动,条理清晰,善于通过人物的言行刻画人物性格;善于夸张渲染和铺陈排比;善于体情状物。
二、解题
1、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点明了文章内容的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2、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
3、齐威王,在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句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边听边在生字、多音字、通假字下作记号。
注意下面的字音:
形貌昳丽yì
窥镜kuī
间进jiàn
期年jī
谤讥bàngjī
朝服衣冠zhāo
皆朝于齐cháo
2.教师作诵读指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①第一自然段诵读指导:
此段从邹忌与徐公比美写起,三问三答,非常精彩,他们身份不同,想法不同,语气也各不相同:其妻由衷的爱恋之情、其妾畏惧拘谨之情、其客的阿谀奉承之情都要读出来。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此句则是邹忌通过“孰视”“窥视”终于发现自己远远不如徐公而引起的深思,他的自言自语道出了妻、妾、客阿谀自己的原因。要读得深沉、恳切,并注意其节奏感。
②第二自然段诵读指导:
本段是邹忌用现身说法和亲身体验来讽劝齐王。
“于是入朝见威王”句要用中速较缓慢地读出。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句重音要放在“诚”字上面。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有求于臣”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一一对应,两两相比。三比之中,道理自然而出。节奏感很强,读时要注意,并且要读出恳切、至诚之意。
“今齐/地/方千里”中的“地”当作“土地”讲,“方”是“方圆”之意,因此在“今齐”与“地”之后都要略作停顿。
③第三自然段诵读指导:
“善”要读出齐威王的心悦诚服,音调要适当拉长。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则是齐威王鼓励纳谏的三赏。要用中速读出真诚、恳切之意。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句中的“此所谓”后要略作停顿。
3、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句,翻译课文。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请学生翻译课文。
四、深入理解,把握文意
1、学习第一段:
①第一段重点词语:
修八尺有余长,这里指身高。
朝服衣冠早晨
旦日第二天
明日第二天
孰与徐公美用于比较,哪一个
孰视之仔细周详
吾妻之美我者形容词意动以……为美
私我也动词偏爱
妾之美我者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②“孰与”:“与……比,哪个……”用于比较。
意思是:“跟……比较,哪个……?”
吾与徐公孰美?
③宾语前置:在文言文中,动词的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此时动词宾语前置。翻译时我们将宾语放回动词后。
忌不自信。
忌不信自”
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
④第一段翻译:
邹忌身高八尺多,容貌英俊。(一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端详镜子里自己的形象),对他的妻子说:“我同城北徐公比,哪个更美?”他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怎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又问他的妾说:“我同徐公比,哪个美?”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呀?”第二天,(有)客人从外边来(拜访),(邹忌)同(他)坐着谈话,又问他:“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第二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端详他,自己觉得不如(徐公美);(又)照镜子看看自己(的形象),更(觉得)远不如(徐公美)。晚上睡觉时思考这件事,说:“我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妾认为我美,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想有求于我。”
⑤概括第1段: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
⑥学生根据板书提示,试背诵第一段
板书
进谏的缘起邹忌比美
受弊———比徐公美
清醒———臣之妻→私臣
臣之妾→畏臣
臣之客→求臣
2、学习第二段
①重点词语:
诚确实的确
地方土地方圆
蔽受蒙蔽
②省略句:
皆以美于徐公。
皆以(我)美于徐公。
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③被动句:
王之蔽甚矣。
“蔽”,被蒙蔽。
大王您被蒙蔽很深啦!
④第二段译文:
(邹忌)于是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想要有求于我,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里的王后嫔妃和亲信侍从,没有不偏爱您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不害怕您的;全国的老百姓没有不有求于您的:由此看来,大王您受的蒙蔽太深啦!”
⑤概括第2段: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蔽纳谏。
⑥熟读课文,并根据板书提示,试背诵第二段
板书
威王受蔽
妻私我→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朝廷之臣畏王
客求我→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3、学习第三段
1)重点词语:
谤讥于市朝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讥:讥讽。谤讥:这里指议论
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
时时而间进断断续续地偶尔
皆朝于齐朝见朝拜
2)注意以下句子(状语后置及文言省略现象):
①谤讥于市朝。
于市朝谤讥(寡人之过)。
在公众场所议论(君王的过失)。
②朝于齐。
于齐朝。
到齐国来朝见。
③战胜于朝廷。
于朝廷战胜(别国)。
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3)第三段译文:
齐威王说:“好!”于是发布命令:“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寡人过错的,得上等奖赏;上书劝谏寡人的,得中等奖励;能够在公共场所议论指责寡人,让我听到的,得下等奖励。”命令刚下达,大臣们都来进谏,宫廷里像集市一样(人来人往);几个月以后,有时候偶尔有人来进谏;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言,也没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到这种情况,都到齐国来朝见。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敌国。
4)概括第3段:写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5)齐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学生根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板书:
威王除蔽
三赏面刺→上赏上书→中赏谤讥→下赏
三变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无可进者
4、文章生动地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第二部分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蔽纳谏;
第三部分写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五、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个古人纳谏的故事,这个故事增长了我们的见识,我们从中也受到良好的教益。希望同学们能熟读背诵这篇课文,反复体味,用心领悟,做到学以致用。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背诵课文。
3、思考:邹忌讽谏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受弊——比徐公美
进谏的缘起
清醒——私畏求我
妻私我→宫妇左右私王
讽谏齐王妾畏我→朝廷之臣畏王
客求我→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小→大
家事→国事
齐王除蔽
面刺→上赏
三令上书→中赏
谤讥→下赏
门庭若市
三变时时而间进
无可进者
除蔽结果:四国朝齐→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篇13
科目:
年级:
时间:20xx年9月6日
课题:邹忌讽齐王纳谏
时序:教学操作过程设计(教法、学法、课练、作业)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中的文言文、虚词和特殊句式
2、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3、通过本文学习古人说话的艺术
重点:
难点:
教法:
1 、熟悉和掌握词类活用的特点
2 、了解和掌握宾语前置的特点
一、导入课文
我国有句名言叫做:“苦口良药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句话确实有道理,逆耳的忠言往往利于行,然而,我们知道现在有一种药,并不苦,叫“糖衣片”,那么,有没有不逆耳却又利于行的忠言呢?难道忠言就一定要逆耳吗?今天,让我们来看一下我们的古人是如何做的。
(书写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授课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
(二)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我朗读,要求思考
(1)本文的标题应该如何理解?——这是个兼语结构
(2)邹忌为什么会成功?他的劝说有什么特点?这种说理有什么好处?
——邹忌用设喻的方法来进谏的.自己切身的感受设喻,巧妙地讽喻齐王。
——能用具体的事物说明抽象的道理,变深奥为浅显,变复杂为简明,变逆耳为顺耳,委婉而有较强的说服力。
(三)梳理课文
要求在学生朗读基础上疏通大意(主要由学生自己展开)
(四)课文分析
请思考本文在说理以及记叙上有什么特点。
本文采用了“三叠法”:
三问:妻、妾、友三答
三比:妻私我→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三赏:上赏、中赏、下赏
三时: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
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形成一种奇特的篇章结构。
(五)分析三问的设喻
联想
妻私我→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六)请找出本文词类活用的例子
吾妻之美我者
吾妾之美我者
吾友之美我者
——美,这里是形容词活用做动词,意动用法:“以……为美”
(七)请分析这一句话“忌不自信”的特点
——这是一句宾语前置,即:“忌不信自”
三、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落实本文的字词句,掌握易读错的字,理解重点字词。
2、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3、通过探讨本文记叙的故事、人物形象等,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4、引导学生初步学会委婉劝说别人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培养学生委婉劝说别人的能力。
教学方法:
练习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词句
(一)读准易错的字
昳(yì)丽朝(zhāo)服衣冠(guān)窥(kuī)镜期(jī)年朝(cháo)于齐间(jiàn)进
(二)理解标题中的“讽”、“谏”两个字意思
1、讽,这里是动词,讽,这里是动词,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
2、谏,这里是名词,指批评意见。
(三)巩固其它字词
(1)修
(2)尺
(3)明日
(4)美我
(5)地方千里
(6)王之蔽甚矣
(7)面刺
(8)虽欲言
(9)皆朝于齐
(四)翻译以下各句: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2.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
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4.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二、再读课文,感知文意
(一)提问:结合本文,说一说怎样朗读,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朗读课文
三、整体把握课文
1、你能讲一讲本文记叙了一个什么故事吗?
2、邹忌是怎样成功说服齐王的?
3、讨论:邹忌和齐王分别是个怎样的人?为什么?
四、拓展延伸
提问:邹忌的`劝说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五、学一学劝说
语境1:初春天气,时冷时热,假如你要劝你的母亲多穿件衣服,你该怎么说?你的母亲要劝你,又该怎么说?
语境2:小英时不时的在看男同学写给自己的信,假如你是母亲,你将如何与女儿谈话?
语境3:齐景公酷爱打猎,非常喜欢捉野兔的老鹰。烛邹不当心,让一只老鹰逃走了。景公大发雷霆,命令将烛邹推出去斩首。晏子走上公堂,怎样进谏才救得了烛邹?
六、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二。
2、发挥想像力,以邹忌或齐王为第一人称改写这个故事。
3、课外选读《战国策》中的《狐假虎威》《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等寓言故事。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篇15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理解词语 修、尺、服、窥、美、私、闻、莫、地方、左右、市朝等。
②、归纳多义词义项 朝、孰、旦、诚、闻。
③、句式 a、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b、忌不自信。 c、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④、理清课文的思路和结构
2、情感目标 ①、理解课文的思想意义 ②、领悟课文的现实意义
3、技能目标 ①、背诵全文 ②、学会讽喻的方法
4、学习重点 ①理清课文的思路和结构 ②探究人物不同身份、心理及语气
【方法指津】
学习方法 :
1、诵读法。(生通过诵读,在充分利用注释的基础上理解课文的词句,掌握课文内容)
2、讨论法。(在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由教师提出富有启发性和针对性的问题,学生充分地展开讨论,集思广益,理解课文的思想意义)
3、练习法。(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检测题和作业题,让学生在做练习题的过程中掌握并积累有关词句知识)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预习资料
1.关于《战国策》
《战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作者不明。其中所包含的资料,主要出于战国时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臣的记载,汇集成书,当在秦统一以后。原来的书名不确定,西汉刘向考订整理后,定名为《战国策》。书名或曰《国策》,或曰《国事》,或曰《短长》,或曰《事语》,或曰《长书》。总共三十三篇,按国别记述,计有西周一、东周一、秦五、齐六、楚四、赵四、魏四、韩三、燕三、宋、卫合为一、中山一。记事年代大致上接《春秋》,下迄秦统一。以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反映出这一时期各国政治、外交的情状。全书没有系统完整的体例,都是相互独立的单篇。
2.相关注
二、解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三、研习课文
1、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2、学生自行反复朗读课文
要求: ①、至少诵读两遍。 ②、借助注释、工具书,完成下列自测题。
A、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a、形貌昳丽( ) b、时时而间进( ) c、朝服衣冠( )
d、期年之后( ) e皆朝于齐( )
B、 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a、邹忌修八尺有余。 b、朝服衣冠,窥镜。
c、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d、今齐地方千里。
e、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f、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C、 翻译下列句子
a、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b、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c、忌不自信。
d、彼不我恩。 e、莫我肯顾
3、整体把握课文的思路和结构
含义:( ) (是什么)
原因:( ) (为什么)
讽
方式:( ) (怎么办)
效果:( ) (怎么样)
4、探究人物不同身份、心理及语气
要求:
①、毛遂自荐扮演角色。
②、读出人物身份和心理,如妻溢于言表的 之情,妾 的回答,客 的意味,邹忌勤于王事、委婉讽谏的表现,齐威王闻过则喜、从谏如流的气魄。
5、尝试背诵课文
邹忌三问 妻、妾、客三答 邹忌三思:私、畏、求
齐王之蔽甚矣:私、畏、求 齐王三赏 齐国三变
时间:“朝” “旦日” “明日”
邹忌的思想转变过程: “熟视之,自以为不如” “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
四、课外作业
1、背诵全文。
2、查工具书,理解归纳课后练习(二)五个多义词的义项。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 采用填空的'形式检查背诵。
2、订正练习(二)五个多义词的义项(略)
二、分析人物形象
这篇课文有两个主要人物,即邹忌和齐威王。这两个人物的举动不仅可以看出人物的思想性格,更能体现课文所包含的思想意义,有针对性地设计具体有趣的问题。
1、邹忌的两次“窥镜”,反映了他当时什么样的心态?
2、邹忌不厌其烦地询问妻、妾、客,是不是很无聊?为什么?
3、忌的“三思”使他从迷惑中对自己有了请醒的认识,反映了邹忌有什么样的品质?
4、邹忌向齐王进谏时,为什么先要从自己的生活小事说起?体现出邹忌的什么本领?
5、邹忌进谏后,写齐王的反应只有王曰:“善”,乃下令“……”两个举动,反映了齐的什么精神?
6、“君臣进谏,门庭若市”、“时时而进谏”、“虽欲言,无可进者”与齐王有什么关系?反映了齐王的什么精神?
邹忌、齐王的人物形象
邹忌:
是一位 、 、 的谋士。
齐威王:
是一位 的有魄力的开明君主。
三、揭示课文的思想意义和现实意义
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课堂分小组讨论。
1、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此题容易,学生不难回答。课文通过邹忌借用自己家庭亲友间的事情和切身感受,讽劝齐王纳谏除蔽的故事,从而说明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蔽,才可以兴国的道理。学生只要答对基本意思即可,不要在文句上过严要求。
2、学了此文后,从不同角度出发,我们有哪些体会?
小组讨论,发表意见,集思广益:
四、围绕话题,即兴表演
话题:
1、讽谏同学不要迷恋网吧。 2、讽谏长辈不要吸烟、酗酒。
3、讽谏教师不要歧视后进生。 4、讽谏上级领导注意环保。
(话题可根据实际,同学们也可以自行设计。)
五、布置作业
1、 继续背诵课文,要求准确、精熟。
2、 了解下列名句:
①、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 ②、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资治通鉴》)
③、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④、闻过即改,从谏如流(《贞观政要》)
⑤、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论语》) ⑥、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⑦、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⑧、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资治通鉴》)
3、 拓展阅读材料二则,请完成后面练习:
A、《受谏与谏人》
贞观五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自古帝王多任情喜怒,喜则滥赏无功,怒则滥杀无罪。是以天下丧乱,莫不由此。朕今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恒欲公等尽情极谏,公等亦须受人谏语,岂得以人言不同已意,便即护短不纳?若不能受谏,安能谏人?”
(选自《贞观政要》)
B、《厉王止谤》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
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于彘。 (选自《国语》)
①、解释加点字
②、翻译划线句子
③、联系这二则材料及《邹忌讽齐王纳谏》,请你以“纳谏与止谤”为话题写一篇短文,谈谈你的看法。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相关文章: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01-23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12-17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06-24
《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案12-16
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案12-16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12-16
《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案09-30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09-29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09-29
《邹忌讽齐王纳谏》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