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设计教案

时间:2023-01-02 14:51:51 其它教案 我要投稿

数学设计教案(精选15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数学设计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数学设计教案(精选15篇)

数学设计教案1

  1、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2)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弦切角定理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它在证明角相等、线段相等、线段成比例等问题时,有重要的作用;它与圆心角和圆周角以及直线形角的性质构成了完美的角的体系,属于工具知识之一.

  难点:弦切角定理的证明.因为在证明过程当中包含了由“一般到特殊”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完全归纳法的数学思想,虽然在圆周角定理的证明中应用过,但对学生来说是生疏的,因此它是教学中的难点.

  2、教学建议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设置学习情境,组织或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和归纳结论,应用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在学生主体参与的学习过程当中,让学生学会学习,并获得新知识;

  (2)学习时应注意:

  (Ⅰ)弦切角的识别由三要素构成:①顶点为切点,②一边为切线,③一边为过切点的弦;

  (Ⅱ)在使用弦切角定理时,首先要根据图形准确找到弦切角和它们所夹弧上的圆周角;

  (Ⅲ)要注意弦切角定理的证明,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证明思路.

  教学目标:

  1、理解弦切角的概念;

  2、掌握弦切角定理及推论,并会运用它们解决有关问题;

  3、进一步理解化归和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及完全归纳的证明方法.

  教学重点:弦切角定理及其应用是重点.

  教学难点:弦切角定理的证明是难点.

  教学活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以旧探新

  1、复习:什么样的角是圆周角?

  2、弦切角的概念:

  电脑显示:圆周角∠CAB,让射线AC绕点A旋转,产生无数个圆周角,当AC绕点A 旋转至与圆相切时,得∠BAE.

  引导学生共同观察、分析∠BAE的特点:

  (1)顶点在圆周上;

  (2)一边与圆相交;

  (3)一边与圆相切.

  弦切角的定义:

  顶点在圆上,一边和圆相交,另一边和圆相切的角叫做弦切角。

  3、用反例图形剖析定义,揭示概念本质属性:

  判断下列各图形中的角是不是弦切角,并说明理由:

  以下各图中的角都不是弦切角.

  图(1)中,缺少“顶点在圆上”的条件;

  图(2)中,缺少“一边和圆相交”的条件;

  图(3)中,缺少“一边和圆相切”的条件;

  图(4)中,缺少“顶点在圆上”和“一边和圆相切”两个条件.

  通过以上分析,使全体学生明确:弦切角定义中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二)观察、猜想

  1、观察:(电脑动画,使C点变动)

  观察∠P与∠BAC的关系.

  2、猜想:∠P=∠BAC

  (三)类比联想、论证

  1、首先让学生回忆联想:

  (1)圆周角定理的证明采用了什么方法?

  (2)既然弦切角可由圆周角演变而来,那么上述猜想是否可用类似的方法来证明呢?

  2、分类: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当固定切线,让过切点的弦运动,可发现一个圆的弦切角有无数个.

  如图.由此发现,弦切角可分为三类:

  (1)圆心在角的外部;

  (2)圆心在角的一边上;

  (3)圆心在角的内部.

  3、迁移圆周角定理的证明方法

  先证明了特殊情况,在考虑圆心在弦切角的外部和内部两种情况.

  组织学生讨论:怎样将一般情况的'证明转化为特殊情况.

  如图 (1),圆心O在∠CAB外,作⊙O的直径AQ,连结PQ,则∠BAC=∠BAQ-∠l=∠APQ-∠2=∠APC.

  如图 (2),圆心O在∠CAB内,作⊙O的直径AQ.连结PQ,则∠BAC=∠QAB十∠1=∠QPA十∠2=∠APC,

  (在此基础上,给出证明,写出完整的证明过程)

  回顾证明方法:将情形图都化归至情形图1,利用角的合成、对三种情况进行完 全归纳、从而证明了上述猜想是正确的,得:

  弦切角定理:弦切角等于它所夹的弧对的圆周角.

  4.深化结论.

  练习1 直线AB和圆相切于点P,PC,PD为弦,指出图中所有的弦切角以及它们所夹的弧.

  练习2 如图,DE切⊙O于A,AB,AC是⊙O 的弦,若=,那么∠DAB和∠EAC是否相等?为什么?

  分析:由于 和 分别是两个弦切角∠OAB和∠EAC所夹的弧.而 = .连结B,C,易证∠B=∠C.于是得到∠DAB=∠EAC.

  由此得出:

  推论:若两弦切角所夹的弧相等,则这两个弦切角也相等.

  (四)应用

  例1如图,已知AB是⊙O的直径,AC是弦,直线CE和⊙O 切于点C,AD⊥CE,垂足为D

  求证:AC平分∠BAD.

  思路一:要证∠BAC=∠CAD,可证这两角所在的直角三角形相似,于是连结BC,得Rt△ACB,只需证∠ACD=∠B.

  证明:(学生板书)

  组织学生积极思考.可否用前边学过的知识证明此题?由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思路二,连结OC,由切线性质,可得OC∥AD,于是有∠l=∠3,又由于∠1=∠2,可证得结论。

  思路三,过C作CF⊥AB,交⊙O于P,连结AF.由垂径定理可知∠1=∠3,又根据弦切角定理有∠2=∠1,于是∠2=∠3,进而可证明结论成立.

  练习题

  1、如图,AB为⊙O的直径,直线EF切⊙O于C,若∠BAC=56°,则∠ECA=______度.

  2、AB切⊙O于A点,圆周被AC所分成的优弧与劣弧之比为3:1,则夹劣弧的弦切角∠BAC=________

  3、如图,经过⊙O上的点T的切线和弦AB的延长线相交于点C.

  求证:∠ATC=∠TBC.

  (此题为课本的练习题,证明方法较多,组织学生讨论,归纳证法.)

  (五)归纳小结

  教师组织学生归纳:

  (1)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的知识;

  (2)在学习过程当中应用哪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六)作业:教材P13l习题7.4A组l(2),5,6,7题.

  探究活动

  一个角的顶点在圆上,它的度数等于它所夹的弧对的圆周角的度数,试探讨该角是否圆周角?若不是,请举出反例;若是圆周角,请给出证明.

  提示:是圆周角(它是弦切角定理的逆命题).分三种情况证明(证明略).

数学设计教案2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圆的特征,会正确计算圆的周长与面积,并能解决一些与圆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2.进一步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作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能对图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并加以解决。

  3.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能在方格图上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并根据给出的数对找到相应的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本学期我们学习了圆的哪些知识?

  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二、复习圆的知识

  1.完成第21题。

  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汇报结果以及自己是怎样算的。

  2.完成第22题。

  要求钢丝长多少米,实际是求车轮滚动多少圈的行驶的距离。

  首先要求什么?

  怎样列式解答呢?

  注意什么?

  学生完成解答。

  3.完成第23题。

  引发讨论:要想知道哪些铁皮剩下的废料多?关键是看什么?在小组中讨论。

  学生小组活动。

  汇报讨论结果:应该算出每个正方形中圆的面积或面积和哪个大。

  在小组中完成计算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追问:知道圆的面积或面积和为什么都是相等的'吗?

  正方形中还可以怎样剪,能使剪下的面积和不变?

  三、复习数对

  在生活中,我们是怎样用数对表示位置的?

  完成第20题。

  (4,3)表示什么?(7,y)(x,0)表示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展示学生作业,集体评价。

  四、复习折线统计图

  本学期,我们学习的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完成第24题。

  想一想,自己运动后的心率大概是怎样变化的?

  分组收集数据,讲清要求。

  学生独立完成统计表及统计图的填写。

  展示学生作业,说说从图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

数学设计教案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懂得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乘积。

  2、使学生会用上述规律进行简便计算,并会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灵活解题的策略。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正确理解除法的运算性质。

  2、乘、除法计算的灵活应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述:我们来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1、计算下各题:125×25×4×8 673+245+327+755

  826-273-227 426÷2÷3

  (1)小学生先独立计算。

  (2)抽前4名学生板演,并要求口述计算方法、计算时运用哪些定律。

  125×25×4×8生述: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把125和8、25和4同时相乘,计算起来很简便。 683+245+327+735生述: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把683和327、245和735同时相加,计算起来很简便。

  826-273-227生述:一个数连减两个数,可以从这个数里减去这两个数的和。

  426÷2÷3生述: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上下两题为一小组,口算。

  560÷8÷7= 720÷9÷8= 1800÷3÷6= 6200÷62÷10=

  560÷56= 720÷72= 1800÷(3×6)= 6200÷(62×10)=

  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师述:你们真棒,能说出计算的理由,老师很佩服你们。连加、连乘、连减运用运算定律或规律把复杂的计算转化为简便的计算,那么连除有没有简便方法呢?这节课我们共同来研究这个问题好不好?板书:连除的简便方法。

  (二)新授

  尝试交流生成问题:出示16个苹果,分苹果,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1、投影仪出示:P43的例3,一共有25个小组,每个小组种了5棵树苗。购买树苗花了1250元,每棵树苗多少元?

  (1)学生默读题,并写出解题算式。

  (2)小组交流,说一说各自的解题思路。

  (3)抽生板演解题算式,并口述解题思路。

  方法一:1250÷25÷5方法二:1250÷(25×5)

  = 50÷5 =1250÷125

  =10(元) =10(元)

  (4)师述:以上两种方法都正确,方法一是先算每组花了多少元,方法二是先算一共有多少棵树,

  2、观察综合算式,发现简便方法。

  ①问:你们发现1250÷25÷5和1250÷(25×5)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吗?

  ②抽生口述:

  相同点,每种方法数字是相同的,解决的问题是相同的。

  不同点:列式不相同,计算方法不同。

  ③所以1250÷25÷5=1250÷(25×5)

  ④问:哪个算式计算简便?生述:1250÷(25×5)

  3、举例27÷3÷3○27÷(3×3)

  120÷3÷4○120÷(3×4) 240÷6÷6○240÷(6×4)

  240÷8÷3○240÷(8×3)

  4、通过以上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呢?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你所发现的规律。抽生板演:a÷b÷c=a÷(b×c)

  能用语言说一说,你所发现的规律,小组讨论:

  抽生口述: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一个数除以两个数的积。

  5、质疑:在这些算式中,“一个数先除以一个数,再除以一个数,为什么可以转化为用这个数去除以后两个数的`积”结果相等的呢?(除法的意义除以25就是缩小25倍又除以5就是又缩小5倍一共缩小了125倍)

  6、反向叙述

  (三)巩固练习。

  根据规律填空,使等式成立

  o 1. 20xx÷125÷8=20xx÷( ________)

  2. 500÷( ) =500 ÷ (25 ×4 )

  3. 480 ÷8 ÷12=480÷( )

  4. 210÷(7×2)=210 ÷_________÷__________

  5. 420 ÷35= 420 ÷(________ ×_________) = 420 ÷( )÷( )

  例题分析240÷ 5÷ 8

  (1)先独立完成计算。

  (2)小组讨论简便方法的理由。

  (3)抽生板演,并口述简便计算的理由。

  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390÷13÷3 4000÷125÷8 o 880÷88÷2 650÷(65 × 2)

  880 ÷16

  (四)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什么问题?(连除的简便方法)简便方法是怎样的呢?(一个数除以两个数,可用一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乘积),用字母a、b、c、怎么表示呢?(a÷b÷c=a÷(b×c)

  运用:(课件出示)

  做一做,算一算,比一比

  (五)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数学设计教案4

  一、教学内容

  找次品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2.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发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编排特点

  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重视小组合作与交流。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教科书在素材的选取上非常注重现实性,如钙片、矿泉水、松果、饼干、糖果、白糖等物品,都是学生身边常见的,既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了便利。

  教科书的两个例题在编排上都呈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情景,要求学生通过小组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活动过程中逐步养成合作、交流的习惯。

  2.注意体现思维过程和分析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科书在编排结构上注重体现数学知识的逻辑顺序,强调数学思维的一般过程,着力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如例1安排了从5个物品中找次品,仅要求学生说出找次品的方法,不需要进行规律总结,从而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例2则安排了9个待测物品,并要求学生归纳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从而让学生经历由多样化过渡到优化的思维过程。

  此外,教科书在分析方法的编排上还很重视数学化,即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分析模式。先让学生探讨待测物品数量为5个、9个时怎样找次品,并罗列出各种解决方案;然后从这些方案中寻找规律,总结、提炼出一般方法和优化策略;最后,再利用归纳出的方法去解决待测物品数更多时的问题,同时也从可验证归纳出的方法是否正确。这里之所以需要验证,是因为本单元提供的归纳方法在本质上是一种不完全归纳法,对数量更大时的情形是否适用,还需要通过试验来检验。

  四、具体编排

  例1

  (1)创设找5瓶钙片中的1瓶次品的合作学习的情境。

  (2)认识找次品这类问题 ,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3)体现解决问题方法的开放性、多样性。

  例2

  (1)创设找若干零件中的1个次品的合作学习的情境。

  (2)进一步认识找次品这类问题 ,探索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

  (3)体现解决问题方法的开放性、多样性、有效性。

  练习二十六

  第1题,因总数为9筐,故可平均分成3份,只称2次就保证能把吃过的那筐松果找出来。如果天平两端各放4筐,如果这时天平恰好平衡,则剩下的那筐就是小松鼠吃过的,这样只称一次就找出了小松鼠吃过的那筐松果;但这种方法是不能保证一次就称出来的,也不能保证2次就能称出来,只能保证称3次就一定能称出来,故该方法不是最优的。

  第2题,把15盒平均分成3份,至多3次就可以保证找出较轻的那盒饼干。

  第4题是一个趣味题,问题的关键在于认识到爸爸与小明的年龄差是不会随时间变化而改变的,即现在和3年后两者的`年龄差一样,所以设小明今年x岁,则爸爸今年就是(x+24)岁,从而x+(x+24)=34,可算出小明今年是5岁,爸爸今年是29岁。

  第5题的编写意图在于让学生脱离具体的操作活动,学会用图示来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本题答案是至少需要称3次。

  第6题与例题不同,是另一种类型的找次品,因为不知道次品比正品重还是轻,所以问题就复杂多了。对本题而言,还是分成3份,至多称2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第一次天平两边各放一袋白糖,若天平平衡则剩下的那袋就是次品,再称一次就能判断次品是轻还是重了;若天平不平衡,则这两袋中一定有一袋是次品,可取下轻(或重)的那袋,把剩下的那袋放上天平,若天平平衡,则轻(重)的是次品,若天平不平衡,则重(轻)的是次品。

  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此题为起点,探索数量为4,5时如何找出次品。

  你知道吗:

  本专栏简要介绍了在已知次品比正品重或轻的情况下,保证能找出次品所需测的次数。由该表可发现,只要待测物品数量介于3n-1+1~3n之间,则最多只需要测 次就保证能找出次品。由此,要保证6次能测出次品,待测物品可能是244~729个。

  五、教学建议

  1.加强学生的试验、操作活动。

  本单元内容的活动性和操作性比较强,大都可以采取学生动手实践、小组讨论、探究的方式教学。实际教学时,可先多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充分地操作、试验、讨论、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在活动中出现的一些共性的问题,教师可集中解决,如有的学生在称的次数少于至少能保证找出次品的次数时,就找出了次品,这时教师应提醒学生把所有的可能性都考虑进去。活动完成后,教师可要求学生分组汇报结果,并在黑板或屏幕上一一展示,让学生感受到同一问题却有多种解决方案,同时也为后面寻求最优的解决策略打下了研究、分析的基础。

  2.重视培养学生的猜测、推理能力和探索精神。

  组织学生进行试验操作活动,仅仅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基础或前奏,教学的重点在于活动后的猜测、归纳、推理过程,由此促进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操作活动时,学生往往会得出多种解题策略,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从这些纷繁复杂的方法中,从简化解题过程的角度,找出最优的解决策略。实际教学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观察各种解决策略,引导学生发现把待测物品分成3份称的方法最好,在此基础上,就可让学生进行猜测:这种方法在待测物品的数量更大时是否也成立呢?从而可引发学生进一步进行归纳、推理等数学思考活动。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逐步脱离具体是实物操作,转而采用列表、画图等方式进行较为抽象的分析,实现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

数学设计教案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叫做解比例,会根据比例的性质正确地解比例。

  2、培养学生认真书写和计算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

  经历解比例的过程,体验知识之间的内容在联系和广泛应用。

  情感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体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培养灵活的思维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知识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解比例

  教学难点:

  解比例的方法。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提问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比例,

  出示:1、什么叫做比例?2、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分别指名学生回答)

  2、想一想

  出示比例:3:2=( ):10

  师:你能利用比例的知识说一说括号里应填几?为什么?

  生:可以根据比例的意义3:2 =1.5,想( ):10=1.5(15比10等于1.5);还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两个外项的`积等于30,想( )×2=30(15乘以2等于30)。

  师:你能快速地说出这个括号里应填几吗?

  出示比例:( ):0.5=8 : 2

  师:仔细观察这两个比例,其中几项是已知的?(三项)另一个项是未知的,我们把它叫做(未知项),一般用x表示。根据什么就可以求出这个未知项?(比例的基本性质)

  像这样,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课件出示)。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解比例。(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探索新知

  1、出示埃菲尔铁塔情境图。

  师:解比例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是十分广泛的,同学们,请看:

  这是法国巴黎最有名的塔叫埃菲尔铁塔,高度约320米。我国北京世界公园里有这座塔的一具模型,这具模型有多高呢?到北京公园游玩的游客都想知道.你们能帮帮他们吗?那我们先来看看这道题。

  2、出示例题,教学例2。

  指名学生读题。

  师:从这道题中你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指名学生回答)

  问:1:10是谁与谁的比?你又能写出怎样的数量关系式?

  学生回答后,课件出示:模型的高度:铁塔的高度=1:10。

  师:在这个关系式中,谁还是已知的?

  (埃菲尔铁塔的高度是320米。)

  师:在这个关系式中,我们知道其中的(三项),另一个项不知道,可以设为x,(课件出示)这样就可以写出一个比例,谁来说说看?

  课件出示:X:320=1:10

  师:怎样解这个比例呢?

  引导学生讨论后回答: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写成方程。

  师:同学们会解方程吗?试着把这个方程解出来。

  学生投影展示解比例过程,师适时讲解强调。

  师:我们解答得对不对呢?可以怎样检验呢?引导学生说出可以用比例的意义(把结果代入题目中看看对应的比的比值是否相等.)或用比例的基本性质(看看两个外项的积和两个内项的积是否相等来检验。

  师:解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我们来总结一下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步骤:(先根据问题设X——再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比例式——然后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转化为方程——解方程)最后别忘了检验噢!(课件出示)。

  师:现在同学们会用解比例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了吗?

  3、教学例3

  师:这个比例你会解吗?出示例3

  师:它与例2有什么不同?(这个比例是分数形式)应该怎样解呢?同桌先说一说,然后指名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解这个比例的。(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交叉相乘的积相等把比例转化成方程,然后解方程求出未知数X)

  师:想一想括号里应填什么?

  师:回顾一下我们是怎样解比例的?

  学生说完课件出示,强调最后别忘了检验。

  三、巩固练习

  1、课件出示4道解比例,学生独立完成,投影展示。

  2、解决问题:教材“做一做”第2题。(学生分析后指名学生板演,其他练习本上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3.你知道吗?

  侦探柯南之神秘脚印

  四、布置作业

  课下,和小组成员想办法测量出我们学校旗杆的高度!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那些新的收获?

  学生畅所欲言。(什么叫解比例?怎样解比例?)

  板书

  解比例

  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数学设计教案6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法。

  2、熟练地写含有两级的数。

  教具准备:小黑板、投影片、数位表

  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

  1、小黑板出示:写出下列各数十二万 三百零五万四千零六万五千

  2、这些数你是先写哪一级的?再写哪一级?

  3、请你回忆一下数位表,你能说出数位表在写数时能给你什么帮助?

  4、学生写数:十二万写作:120000三百零五万写作:3050000四千零六万五千写作40065000

  5、学生回忆亿以内数的写法。

  6、学生自由说一说。

  二、课堂练习

  1、投影出示:写出由下列各数组成的数。

  (1)四百万 八十万 五万和三千

  (2)六千万、九万和五百

  (3)八千万和四十反馈:这些数的最高位是什么数?怎样写出这些数?

  2、写出下列各数:四千二百万、四千零七万五千七百、十二万五千、一百七十万、四十九万一千三百

  3、学生写数(3人上黑板写)学生说一说万级和个级上的'数是怎样确定的。

  4、学生写数后大家评议。

  三、游戏:同桌两人在零、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插入一些数字,请同桌写出这个数。看谁会写?

  四、作业:

  练习二: 10、11

数学设计教案7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整式的加减一章是在前两章代数初步知识和有理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本章主要内容是单项式、多项式、整式的有关概念及整式的加减运算等,它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和发展,也是今后学习一次方程、整式乘除等数学知识及其它科学知识的基础。

  整式一节是整式的加减一章的起始课,整式是代数式中最基本的式子,而单项式又是整式中最基础的知识,所以本节内容是本章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单项式及单项式的系数、次数的概念,并会准确迅速地确定一个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教学难点:

  单项式概念的建立

  本节课是研究整式的开始,知识由数向式转化,比较抽象,与学生的认知基础和思维能力有一定差距,学习中会有一定困难。特别是对比较复杂的单项式,在确定其系数和次数时容易出现错误。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要把握以下两点:

  (1)加强直观性:

  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感知材料,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认识概念。

  (2)注重分析:

  在剖析单项式结构时,借助变式和反例练习,抓住概念易混处和判断易错处,强化认识。

  二、教学目的

  (1)了解单项式及单项式系数、次数的概念。

  (2)会准确迅速地确定一个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3)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及应用意识。

  三、教材处理与教学方法

  注重本章知识的整体性,按整体一局部一整体的顺序展开。先利用章头图提出问题,结合所列代数式2(a-5)对本章知识进行整体介绍,然后转入本节课内容的教学。

  针对初一学生学习热情高,但观察、分析、认识问题能力较弱的特点,教学时,将以启发谈话法为主,进行讲解及练习,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逐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

数学设计教案8

  一、活动目标:

  1、认识圆形,运用圆形创作造型

  2、发展幼儿想象力及操作能力

  二、活动准备:

  1、将各色色纸剪成大大小小的圆,贴在磁铁黑板上。剪刀、糨糊、圆形贴纸、画纸、磁铁、彩色等。

  2、幼儿数学用书

  三、活动过程

  (一)以讲《爱画画的波波的故事》的形式引起兴趣

  随着故事情节让幼儿猜猜波波画的是什么?“小猪波波画了好多大大小小的圆,哥哥姐姐看了好久,不知道波波的圆圈是什么,就问波波:“你画的圆圈是什么呀?”波波说:“这个圆圈里有两只手,一只长,一只短,从早到晚绕着转。”哥哥说:“啊,我知道了,是时钟”,姐姐说:“那这个是什么?”波波说:“它下面还有一条长长的线,要抓好,才不会跑掉”。姐姐说:“喔,是气球”哥哥姐姐终于知道波波画什么了。波波又画了许多圆圈,连肚脐眼的圆都有呢?妈妈说:“波波真是个很棒的'画家”。

  (二)运用操作法让幼儿拼图

  幼儿也当波波,用圆形色纸拼拼贴贴,看可以拼贴出什么造型。完成后请幼儿欣赏作品,鼓励幼儿说一说自己用圆形拼贴出了什么

  (三)带领幼儿打开《我的数学》第一页,启发幼儿观察画面内容,让幼儿给圆形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再说说图中还有哪些东西是圆的

  (四)引导幼

  儿观察周围环境,想一想、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是圆的。

数学设计教案9

  教学内容:

  教科书23页例题及做一做,27页练习三第2题

  教学要求:

  1.通过操作、演示,使学生知道加法的含义;能正确读出加法算式;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加法来解决。

  2.通过学生操作、表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3.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知道加法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实物投影、磁力板 、5个圆片、5根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引导学生从1数到5,再从5数到1。

  2.出示数字,读数。

  3.按顺序填数:

  ( ) 3 ( ) 5。

  [设计说明:通过复习数数、认识数字、数的顺序,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

  二、探究新知

  1.引导观察,感知加法的含义

  (1)过电脑反复演示,让学生感知到:1名同学与2名同学走到一起,把1只红纸鹤与2只蓝纸鹤放到一块儿。

  (2)学生之间交流感受与体会。

  教师引导学生同桌相互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3)教师说明:1名同学与2名同学走到一起,把1只红纸鹤和2只蓝纸鹤放到一块儿就是合起来的意思。(教师边说边用手势表示合起来)

  [设计说明:通过演示,加上手势,初步渗透加法的含义。引导学生交流,培养交流的意识。]

  2.学习加法算式

  (1)由人或纸鹤的数量抽象出数字1和2。

  (2)教师说明:把1和2合起来,在数学上我们用符号“+”来表示,教师板书“+”。

  (3)引导学生数一数合在一起是多少?用数字几表示?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板书“=”,并在等号后面写上3。

  (4)教师进一步说明:把1和2合起来,用加法计算。(板书:加法)

  (5)读加法算式。

  教师范读,同桌互读,学生自己读。

  [设计说明:由直观图抽象出数的计算,使学生感知加法的含义,并知道认识加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3.发散联想

  (1)教师引导、启发,使学生说出生活中其它能用1+2=3来表示的加法事例。

  (2)(再指纸鹤图)问:这幅图还以用怎样的加法算式表示?

  教师启发学生说出:

  ①有2只蓝纸鹤,有1只红纸鹤,合起来是3只纸鹤,2+1=3。

  ②有2个小朋友,又来了1个小朋友,合起来是3个小朋友,2+1=3。

  ③有2个男同学,1个女同学,一共有3个同学,2+1=3。

  ④有1个女同学,2个男同学 ,一共有3个同学,1+2=3。

  ……

  [设计说明:通过观察,得出1+2=3,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发散联想,进一步感知加法的含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同时,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巩固发展,学会学习

  1. 动手操作,体验加法含义。

  (1)做一做的左图

  ①教师示范,边操作边说明含义。

  ②学生操作,表述含义。

  (2)做一做的'右图

  学生独立看图操作,表述含义。

  (3)独立操作,边摆边说

  ①教师说明要求:用桌子上的5个圆片摆出不同的加法算式。

  ②学生操作。

  ③汇报交流

  4+1、1+4、3+2、2+3、1+3、3+1......

  [设计说明: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语言表述,边摆边说,学生独立操作,从中体验加法的含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体验成功的快乐。]

  2.看图,体验加法含义。

  打开教科书23页,认真观察气球图,启发学生说明图意,并用加法算式表示。

  3.看算式摆一摆。

  投影出示练习三的第2题,学生边摆边口述。进一步加强对加法含义的理解。

  [设计说明:引导学生通过看算式,摆小棒,进一步理解加法含义。]

  4.联系生活,丰富联想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事例,并用加法算式表示。

  [设计说明:让学生借助于熟知的生活事例学习数学,使学生初步会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释周围的事物,从而充分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四、全课小结(略)

数学设计教案10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尝试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2、能运用解比例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重点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改写成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积的形式,即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改写成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积的形式,即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比例的意义,谁能说一说

  1、什么叫比例?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比例。

  2、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3、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6︰10和9︰15 ( )

  20︰5和4︰1 ( )

  5︰1和6︰2 ( )

  4、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下列各比例改写成其他等式。

  3 : 8 = 15 : 40 3×40=8×15

  9/1.6=4.5/0.8 9×0.8=1.6×4.5

  5、这节课我们学习有关比例的应用的知识,即学习解比例。(板书课题,)

  二、引导探索,学习新知

  1、自学:什么是解比例?请看书第35页

  比例共有四项,如果知道其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解比例要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

  课件出示:法国巴黎的埃菲尔铁搭高320米。它不仅是一座吸引游人观光的纪念塔,还是巴黎这座具有悠久历史的美丽城市的象征

  2、自主学习例2。

  法国巴黎的埃菲尔铁搭高320米。北京的“世界公园”里有一座埃菲尔铁搭的模型,模型的高度与原塔高度的比是1:10.这座模型的高度是多少米?

  出示思考题:

  思考:

  (1)、埃菲尔铁搭模型的高与埃菲尔铁搭的高度的比是1:10。

  也就是( )的高度:( )的高度=1:10

  (2)、题中还告诉了我们什么条件?3、把这个条件换到这个关系式中就是:( ):320=1:10这样在组成比例的四个项中我们知道其中的几个项?

  还有几个项不知道?不知道的这个项我们把它叫做( )项。

  小组内讨论解决问题,汇报:

  (1)把未知项设为X。

  (2)根据比例的意义列出比例:(X:320=1:10 )

  (3)指出这个比例的外项、内项,弄清知道哪三项,求哪一项。

  (4)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它变成什么形式?

  (5)这变成了原来学过的什么?(方程。)

  (6)让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计算完整。课件出示计算过程。

  小结:从刚才解比例的过程,可以看出,解比例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然后用解方程的方法来求未知数x,所以解比例也要写“解”字。

  解比例的步骤是:

  (1)、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改写成方程。

  (2)、应用解方程的知识算出未知数。

  3、教学例3。

  出示例3:

  思考:

  (1)“这个比例与例2有什么不同?”(这个比例是分数形式。)

  (2)这种分数形式的比例也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变成方程来求解吗?

  讨论:

  (1)解这种分数形式的比例时,要注意什么呢?

  (2)在这个比例里,哪些是外项?哪些是内项?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在写方程时,含有未知数的积通常写在等号的左边,然后板书:1.5X=2.5×6

  让学生在课本上填出求解过程。解答后,让他们说一说是怎样解的。课件出示计算过程。

  课件出示:做一做,独立完成后订正。

  4、总结解比例的过程。

  刚才我们学习了解比例,大家回忆一下,解比例首先要做什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

  变成方程以后,再怎么做?(根据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求解。)

  从上面的过程可以看出,在解比例的过程中哪一步是新知识?(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

  三、巩固应用:

  (一)、填空。

  1、解比例x:12=2 : 24第一步24X=12×2是根据( )。

  2、把0、3 : 1、2=0、2 : 0、8可改写成

  ( )×( )=( )×( )

  3、把4×5=10×2改写成比例是( ) :( )=( ) : ( )

  4、若甲:乙=3 : 5,甲=30,则乙=( )

  5、在比例中,如果两个内项的积上36,其中一个外项是9,

  另一个外项是( )

  (二)、判断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

  1、含有未知数的比例也是方程。 ( )

  2、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解比例。 ( )

  3、解比例的理论依据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 )

  4、比就是比例,比例也是比。 ( )

  (三)、根据题意,先写出比例,再解比例。

  1、8与X的比等于4与32的比。

  2、14与最小的质数的比等于21与X的比。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指生说收获。老师小结。

数学设计教案11

  教学目标

  1、理解一个数乘分数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2、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重难点

  理解一个数乘分数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说一说,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步骤。

  (1)整数与分子相乘的乘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2)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计算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3.

  出示题目:

  (1)你想怎样列式?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2)分数乘分数怎样计算?

  ③画示意图分析。

  ④发现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⑤引导学生观察算式和结果,看一看其中的联系。

  想一想:虚线框中,应该是怎样的一个计算过程呢?

  学生经过思考交流,不难发现其中的计算过程。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补充其中的计算过程。

  然后,联系以上的算式,让学生说一说计算方法。

  学生不难发现: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教师可不急于作出归纳,再提出问题,继续验证学生自己的发现。

  (1)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2)你认为计算结果是多少?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1)画示意图加以验证。

  (4)总结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师生共同总结,教师板书:

  分数乘分数,应该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

  1、教学例4

  2、出示教材例题,学生简要了解蜂鸟。

  ②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课堂了解学生计算情况。

  完成后,选择两位不同计算过程的学生上台板演。

  ③强调: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计算。

  (2)5分钟能飞行多少千米?

  ①学生独立列式解答,请一位学生上台板演。

  ②教师出示算式,学生判断可以不可以。

  ③说明分数和整数相乘时约分的方法。

  强调:整数约分后的结果要写在整数的上面,并与分子相乘。

  三、巩固练习

  完成例题后“做一做”

  四、课后作业设计

  完成练习二第3、4题

  课后习题

  完成练习二第3、4题

数学设计教案12

  活动目标

  体验数学游戏的快乐

  能够在点数的基础上说出总数

  认读数字1-4,能够做到数物对应(重点)

  活动准备

  图片:火车头一个、车厢四节、若干小动物

  幼儿用书第1册第30-31页

  小花若干

  活动过程

  一、通过游戏的方式引导

  引导幼儿练习在点数的基础上说出总数。

  1、师:“小朋友,你们看这是什么啊?”“你们来看一共有几个车轮?”(出示火车头图片,带领幼儿手口一致地点数车轮,引导幼儿说出车轮总数“4”)

  2、在火车头后挂车厢,一边挂一边引导幼儿在点数的.基础上说出总数1、2、3、4。

  师:“你们看这是什么?我们一起来数一数有几节车厢?”

  二、出示数字

  帮助幼儿认读数字1--4,练习数物对应。

  1、教师分别出示数字1--4,将数字分别贴在车厢上,启发幼儿想象他们像什么,引导幼儿认识并记住。

  师:“你们认识他们吗?他们是谁?你们看他们像什么啊?”

  2、出示小动物图片,请小朋友们帮忙将他们送上车厢,每节坐4个。

  师:“现在有很多小动物要出去旅行,请小朋友把它们送上火车,可是每节车厢只能坐4个哦~~~~谁来帮助它们?”

  3、每组发一个放满小红花的小筐,奖励每名幼儿4朵,请幼儿自己拿。

  师:“小朋友表现那么棒,现在老师每人奖励4朵小红花,但是要你们自己来数,数对了才送给你们哦~~~”

  三、结束

  组织幼儿进行巩固练习,请幼儿在幼儿用书上进行操作,巩固复习所学内容。

  活动延伸

  引导幼儿学习儿歌《轮子歌》,巩固对数字1--4的认识

  附儿歌:

  轮子歌

  一个轮子什么车?

  一个轮子独轮车;

  两个轮子什么车?

  两个轮子自行车;

  三个轮子什么车?

  三个轮子三轮车;

  四个轮子什么车?

  四个轮子是汽车;

  许多轮子什么车?

  许多轮子是火车。

数学设计教案13

  设计思路

  大班幼儿对数的敏感性比较强,他们对5以内的数量已经能正确感知。在幼儿园室外活动时,幼儿上下楼梯要排队……在排队的过程中,有的孩子能尝试着用第一、第二来表达自己的位置。用图形来进行教学,有利于巩固幼儿对图形的认识。

  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正确用序数(第几)表述5以内的序数。

  2、能力目标:从多方向出发找到物体排列的位置。

  3、情感目标:体验助人的`乐趣。

  活动重、难点

  重点:正确说出5以内的序数 。

  难点:能从多方向出发找到物体排列的位置。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双面胶;1—5数字卡片一套;5层楼5个房间的楼房一栋;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梯形图片各一张;图形队列图。

  经验准备:认识基数;认识简单图形;能区分左右。

  活动方法

  讲解演示法、引导法、观察发现法、游戏操作法、讨论法。

  活动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幼儿兴趣。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都知道自己的家,可是有些图形宝宝找不到自己的家了,你们愿意帮助它们找到家吗?"

  2、活动展开

  (1)通过观看图形宝宝横向和纵向排队,引导幼儿能从不同方向表述5以内物体的排列次序。

  老师:"小区太大了,找不到家的图形宝宝都来到了我们班上寻找帮助,希望你们能帮它们找到家。看!它们排着队来了。"

  ① 教师:"图形宝宝们多神气啊!排着整齐的横队向我们走来了。请小朋友们看一看从左到右排第4的图形宝宝是谁?从右到左排第3的图形宝宝是谁啊?"

  ② 教师:"看!图形宝宝们变成纵队了,请小朋友们看一看从上向下排第1的图形宝宝是谁?从下向上排第2的图形宝宝是谁啊?"

  (2)、开展游戏——送图形宝宝回家,培养幼儿从多方向出发能正确表述物体的位置,体验助人的乐趣。

  教师:"图形宝宝出来的太久了,它们的爸爸妈妈该着急了,让我们一起把它们送回家吧。"(教师出示楼房卡片,贴在黑板上)① 引导幼儿观察楼房卡片,知道楼房有几层,每层有几个房间。

  教师:"这就是图形宝宝们所住的小区,我们一起来数数这栋楼有几层?再数数每层有几个房间?大家记住了,第一层就是最下面的一层,看!老师贴给你们看,第一层贴数字1,下面老师要找小朋友上来贴其它的数字,在第几层就贴数字几。"(幼儿贴完后,教师要明确左右的方向)教师:"有数字的这边是右边。"② 教师提出要求,请小朋友讨论将图形宝宝送回家。(第一个由老师示范)

  a、图形宝宝家住在第3层,从左边数第4个房间。

  b、长方形宝宝家住在第1层,从右边数第3个房间。

  c、三角形宝宝家住在第4层,从左边数第2个房间。

  d、正方形宝宝家住在第5层,从右边数第1个房间。

  e、梯形宝宝家住在第2层,从右边数第5个房间。

  (教师每提一个要求,请一名幼儿将图形宝宝贴在相应的房间内,让其他幼儿讨论贴得对不对。)

  (3)让幼儿讨论,分享游戏感受,体验助人的乐趣。

  教师:"小朋友们互相说说在这次活动中自己的感觉,一会儿告诉老师。"教师:"现在谁来向老师说说自己在活动中感受到了什么?"

  3、活动结束教师:"今天小朋友们真棒,你们帮图形宝宝们找到了家,图形爸爸妈妈们都谢谢小朋友们。他们还让我告诉你们从幼儿园回家时,要乖乖的和爸爸妈妈们一起回家,不要到处乱跑,你们要是走丢了爸爸妈妈会着急伤心的。"

  4、活动延伸巩固幼儿对序数的认识。

  教师:"小朋友们回家后看看自己家在小区的第几层第几单元,也可以找爸爸妈妈帮忙,明天来告诉老师和小朋友们。"

数学设计教案14

  一、 新课导入:

  教师首先问孩子们一些图形的认知,日常生活中哪些图形是圆形啊?正方形的物体有哪些啊?通过问答吸引孩子注意力。

  给孩子一个惊喜:小朋友,你们做过敲击小鼹鼠的游戏么?想不想玩啊?话题转折,进入游戏环节。

  二、 教师介绍游戏玩的方法:

  1、 进入到游戏键面,点击每个图标,获知每个图标的作用。

  2、 点击游戏帮助了解游戏规则并且开始游戏。

  3、 根据语音提示,用你手上的槌子敲打一下正确的鼹鼠。随机出现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几种图形。画面上有4个地洞,随机会有一只小鼹鼠手举着一种图形出现。点开始键后,大恐龙语音出题(随机)。用鼠标(槌子)点击正确的答案。

  三、 集体游戏:

  1、 教师演示,让小朋友一起回答操作。

  2、出题:首先草地景,根据语音提示,用你手上的槌子敲打一下正确的鼹鼠。

  随机出现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几种图形。

  (每次随机出一个形状,共出20题,每2题得1颗星)

  3、说明:画面上有4个地洞,随机会有一只小鼹鼠手举着一种图形出现。点开始键后,大恐龙语音出题(随机)。用鼠标(槌子)点击正确的答案。

  地洞里每次会出现一只小鼹鼠,观察它手上举着的立体图形,如果和I博士念得一样,就赶紧用鼠标移动你手上的槌子敲打一下,注意不要敲错了!

  4、示意图:

  四、 师生互动:

  选一个小朋友一起来玩这个游戏。

  注意协助小朋友操作,鼓励小朋友。

  五、 活动总结和思考:

  通过游戏认识了哪些图形啊?生活中和这些图形一样的物体有哪些啊?

  六、活动结束:

  和家长进行交流,让孩子和家长一起加入到这个活动中。

  七、附录:

  出题:看看白云让的图形哪一个和其他的'不一样?

  (每次随机出一个形状,共出20题,每2题得1颗星)

  题目:随机出现一组共4个图形,有一个和其他不同。

  1. 4个圆形、其中1个大一些

  2. 4个圆形、其中1个小一些

  3. 4个圆形、其中1个扁一些

  4. 4个圆形、其中1个颜色不同

  5. 3个圆形、1个正方形

  6. 3个圆形、1个三角形

  7. 3个圆形、1个长方形

  8. 4个正方形、其中1个大一些

  9. 4个正方形、其中1个小一些

  10. 4个正方形、其中1个扁一些

  11. 4个正方形、其中1个颜色不同

  12. 3个正方形、1个圆形

  13. 3个正方形、1个三角形

  14. 3个正方形、1个长方形

  15. 4个长方形、其中1个大一些

  16. 4个长方形、其中1个小一些

  17. 4个长方形、其中1个扁一些

  18. 4个长方形、其中1个颜色不同

  19. 3个长方形、1个圆形

  20. 3个长方形、1个三角形

  21. 3个长方形、1个正方形

  22. 4个三角形、其中1个大一些

  23. 4个三角形、其中1个小一些

  24. 4个三角形、其中1个扁一些

  25. 4个三角形、其中1个颜色不同

  26. 3个三角形、1个圆形

  27. 3个三角形、1个长方形

  28. 3个三角形、1个正方形

  共有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4种图形。

  说明:天空上每次飘来4朵白云,每朵云上有1个图形,鼠标变成小鸟飞,移到正确答案上点一下。

  看看白云让的图形哪一个和其他的不一样?

  仔细观察屏幕上的图形,找出哪一个和其他的不同,移动你手上的小鸟,让它飞到图形上点一下!

数学设计教案15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找出最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的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学具准备:

  数字卡片、1角、2角、5角的人民币。实物、练习本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今天小朋友们比一比看谁最聪明,行吗?

  动手操作,探索规律

  1、 用1和2两张卡片摆数。

  (1)生 :自己动手摆一摆,看一看谁最爱动脑筋,谁的小手最巧。

  (2)独立动手摆,然后在班内说一说自己用这两张卡片摆了那些数。展示大家看。

  2、用、1、2、3三张卡片摆数。

  师:激励学生动脑摆一摆。

  生 :拿出卡片,自己动手摆一摆。

  引导学动脑,找规律去摆,我们比一比谁摆的数朵而不重复。

  3、学生摆完后,小组交流,组长把成员摆的数记下来,并总结摆数的方法。

  4、小组汇报

  师生总结,指明学生说一说。

  小组合作,巩固发展

  (1)三人做握手的游戏。每两人握一次手,一共握几次。

  (2)小组汇报,三人到台上有规律的握手,得出结论。(3次)

  2、师:我这由三本练习本卖5角钱可以怎样付钱。请同学们拿出你的人民币,动手试一试。谁想来卖?

  生:用不同的方法到台上来卖。

  板书学生的方法。

  课堂小结

  这节玩 的.有趣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2、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具学具:动物图片、语文、数学、自然等教科书。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

  故事导入:森林王国要举行运动会,入场时要组织一个花束队,鸡大婶让蓝猫和非非准备一束花,鸡大婶说:“他们拿的分别是红花和蓝花。”蓝猫说:“我拿的不是红花。”鸡大婶说:“请同学们猜一猜,蓝猫和非非分别拿的是什么花?”

  师:今天有许多这样的问题等着同学们去猜,大家要比一比谁最爱动脑筋。

  1、教学例2:

  (1)出示例2的第一组图让学生注意观察。

  让学生猜一猜他们拿的是什么书?

  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 小组活动

  a、4人一组,两名同学分别拿语文数和数学书,其中一名同学说:“我拿的不是什么书。”另外两名同学比赛看谁猜得快。交换进行。

  B、同桌活动。

  拿出准备好的动物卡,又一名同学操作,左(右)手拿的是(不是)什么,另一名学生猜,交换进行。

  2、教学例3

  (1)找三名同学配合,创设真实情景,根据例题做一做,让学生猜一猜,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2)小组活动

  a、师 :把猜一猜的游戏规则说一说。4人一组轮流进行,每人至少猜一次。

  B、进行活动。教师不做任何规定,让学生撇开思维,自己去猜。

  C、小组交流,向全班汇报活动过程。

  3、观察比较例3和例2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巩固练习

  师生一起做游戏。

  课堂总结

【数学设计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设计教案01-02

数学教学设计教案02-15

初中数学设计教案02-25

数学设计教案(15篇)01-02

数学设计教案15篇01-02

数学作业:设计教案(2010.10.28)12-16

初中数学设计教案(14篇)03-02

数学《认识钟表》教案设计04-01

中班数学设计排序教案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