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时间:2023-01-07 01:58:13 其它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通用16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通用16篇),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通用16篇)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适当工具,对纺织材料进行探究。

  (2)能够根据材料的特性、用途、来源或其他标准对纺织材料进行分类。

  2、知识与技能:

  (1)认识一些常购买的纺织材料,如:棉、丝、毛和人造纤维。

  (2)知道这些材料的主要区别、特点和用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2)意识到人们为了满足各种需求,在不断研究、发明、生产新材料。

  二、教学准备:

  学生自带各种纺织布料,放大镜、镊子、火柴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检查学生带来的纺织布料情况。

  (二)自主学习:

  1、认识纤维。

  (1)师出示几种纤维。人们穿的衣服都是纤维做成的。根据加工的方法,纤维一般分为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化学纤维又可以分为人造纤维和合成纤维。

  2、学生认识布料。

  (1)4人小组全在一起,共同研究自己带来的布料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按照P53上图的方法(棉布、丝绸、羊毛、合成纤维)分类。如果认为还有其他的类别,也可以列出。

  (2)分组研究。

  (3)小组汇报。

  (4)同学分的对不对呢?

  3、教师讲解一些辨认的方法。

  (1)讲解用火烧的方法辨认布料。

  棉、麻是植物纤维,燃烧时易燃,有烧纸张的`气味,燃烧后有灰烬。丝、毛燃烧时有烧头发的气味,燃烧后灰烬很少。合成纤维燃烧时成黏胶状熔化物,燃烧后的灰烬呈黑色固体物质。

  (2)注意安全。取得布料一定要小,不能太大。

  (3)学生分组用火烧的方法辨认带来的布料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4)小组汇报辨认情况。你们是怎样做实验的,你还发现了些什么现象?它们都是些什么材料做成的?

  (5)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

  (6)通过衣服上的标签来辨别布料的成份。

  4、指导学生比较各种布料的不同点。

  (1)让学生通过用眼看、手摸、观察纤维的光泽、粗细、长短和弯曲情况,比较各种布料的不同点。可以从柔软必、透气性、牢固性、吸水性、防水性等方面去研究。

  (2)从以上几点判断布料的优劣。

  5、研究布是怎样织成的。

  (1)利用放大镜等工具,通过拆布料的方法,研究一下布是怎样织成的。

  (2)学生汇报演示:布是怎样织成的。

  (三)课后作业;

  搜集有关一些纺织材料的发展史。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知道科学这门学科的学习内容和自己平时所经历的科学过程。

  2.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推理归纳能力。

  3. 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是使学生知道科学就是研究事物的规律的。

  2.推理归纳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的是难点

  【教学准备】

  1. 实验材料。按课文要求准备。

  2. 挂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要点】

  1.让学生懂得要进入科学领域必须从自己开始。

  2.让学生对自己的外表、特征有所了解。

  3.学会使用测量工具和记录数字。

  【教学过程】

  一、引入活动

  1.通过插图提出问题,产生好奇心。

  图片与插图相结合;口头与教材相结合。

  2.通过演示提出问题,产生好奇心。

  简单易做的小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提问题,不解释为什么。

  3.参考实验:挂物体吸盘、空气占据空间。

  4.通过观察提出问题,产生好奇心。

  5.关于电视提问题,可安排小组讨论。

  注意:让学生提问题,首先让学生有问题,其次能够提出问题,要给出时间、机会。本活动的重点是提出问题的训练,而不是问题的训练。

  二、体验活动

  1.提现成问题“向两片纸中间吹气,猜一猜会发生什么现象?”

  2.让学生自己填写“我认为”。

  3.两人一组体验,交换角色体验。

  4.填写观察到的现象。

  5.填写我的'解释。

  6.交流我的解释。

  三、小结:

  同学们所提出的问题就是我们科学上要解释清楚的问题。这些问题也是我们今后要研究的课题。只要我们努力学习积极探索,科学这一门学科将会学得更好,同学们一定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性。

  注意:重点是唤起学生的探究兴趣,不要纠缠学生答案的对与错。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用科学思维的方法开展调查,并对各种现象进行解释。

  (2)初步运用图画、图表、书面报告等形式,交流调查研究活动的方案和结果。

  (3)能初步运用实验方法,说明水污染的危害。

  2、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家乡水资源缺乏,及有限的水资源已被污染的情况。

  (2)知道水污染的危害及主要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小鱼在污水中的表现,体验水污染对生命的危害。

  (2)通过查阅资料,感受水污染对人类生存环境、人体健康所造成有破坏和影响。

  (3)经历考察家乡水的过程,积极提出保护水源,减少污染的建议。

  二、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准备学校附近一些水资源的图片资料。准备一些污水。

  2、学生准备:自带一些洗涤用品。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引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

  1、说说周围的水资源情况:

  (1)在你家或我们学校附近,你观察到的这些水资源,你对他们有什么了解?或者说你对这些水有想说些什么?

  (2)学生回答。

  2、提出研究性的问题:

  (1)教师根据回答列出几个小专题:

  A、家乡水资源状况;

  B、污水对动物的影响;

  C、污水给工农业生产、人们生活带来的危害;

  D、水污染的`原因。

  3、4人小组选择研究课题并制定研究计划:

  (1)根据以上的几个问题,选择一个,4人小组共同研究。要求先制定研究计划。

  4、外出考察:

  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外出考察并完成考察报告。

  5、整理阶段。

  课后把自己考察的情况,做认真的分析,可以查阅一些书籍等资料,结合自己的研究写出自己的研究性报告。报告中可以包括考察情况分析、各种建议等。

  6、完成后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各组将研究报告贴在班级黑板报中。

  (三)课后延伸:

  完成自己没有完成的考察项目,继续查阅有关资料,完善自己的研究报告。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水能溶解食盐和小苏打。

  2、同样多的水能够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质量是不同的。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同样多的水中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质量。

  2、能用搅拌使水中的物体充分溶解。

  科学态度目标

  学会使用对比的方法观察实验现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这种变化为生活服务。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对比实验探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难点:设计对比实验来说明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食盐20g,平均分成8份;小苏打20g,平均分成8份;装有水的烧杯2个、玻璃棒2根、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出示图片:红糖在水中慢慢溶解。

  提问:在生活中我们经常把食盐和红糖放入水中,食盐和红糖会溶解在水中。还有哪些物质也能溶解在水中?

  2、引出小苏打并简单介绍。

  3、出示一杯清水和若干食盐、小苏打。

  提问:如果我们把它们不断地加入这杯水中,它们能一直溶解下去吗?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引入,唤起学生的前概念“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并进一步引发学生思考: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无限的吗?激起学生对“比较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的探究兴趣。

  二、探索

  活动一:设计对比实验

  1、教师提问:猜一猜,食盐和小苏打哪一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强?我们可以怎样做这个实验?

  2、引入对比实验。

  通过向两杯等量的水中,分别加入食盐和小苏打并比较它们的`溶解能力。

  3、实验设计,小组讨论。

  (1)对比实验应该设置哪些实验条件?

  (2)怎样取同样多的水?

  (3)食盐和小苏打每次放多少?

  4、明确实验方法。

  (1)在两个相同的透明杯中分别倒入50毫升冷水;

  (2)分别往两个水杯中加入1份食盐和1份小苏打;

  (3)用搅拌棒搅拌至完全溶解;

  (4)重复第二步,直到食盐、小苏打不能溶解为止。

  5、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在做实验时,为什么要一份一份地加入?

  若某一份没有全部溶解,份数如何计算?

  6、出示实验记录单。

  活动二:探究溶解能力

  1、出示实验材料。

  2、出示实验提示。

  (1)明确分工,相互合作。

  (2)轻轻搅拌,不要溢水。

  (3)没有溶解,不算一份。

  3、分发材料,小组观察,教师指导。

  4、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50毫升水中溶解了多少份食盐?多少份小苏打?

  食盐和小苏打的溶解能力相同吗?

  设计意图:对于刚上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让他们直接设计对比实验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设计实验时,教师要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做可以使对比更有效。明白了对比实验的重点和难点,可以为学生后续规范地进行对比实验打好基础。

  三、拓展

  1、拓展资料。

  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在温度等条件发生变化时,同一物质的溶解能力也有变化。

  2、课后实验。

  厨房中有许多物质都能在水中溶解,比如白糖、味精、食盐、小苏打等。

  哪一种物质的溶解能力比较强?如果想在家里做实验,我们可以怎么做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课堂的实验延伸,课后寻找生活中溶解的例子并继续研究,促进学生进一步了解溶解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肥皂泡,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2、学会归纳、总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做科学的科学志趣。

  3、小组合作,运用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4、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确定自己小组研究的问题并知道如何去研究。

  教学难点:用自己准备的材料进行合作性的研究。

  教学准备

  “七彩”(吹肥皂泡的器具)、肥皂泡的相关资料、录像(彩虹的形成和各种肥皂泡)

  教学时间:第一课时

  教学活动过程

  (一)教学导入,激发学生研究肥皂泡的兴趣

  1、谈话:课间我看到有的同学在玩肥皂泡,同学们兴趣很浓,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一下它,好吗?

  2、生回答。(好!)

  (二)自主学习,研究肥皂泡

  1、教师:请带了“七彩”的同学吹一吹,大家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现象?你能提出关于肥皂泡的哪些问题?

  (1) 学生活动。

  (2) 学生回答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提)

  2、教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提出了很多问题。请思考一下,这些问题归纳起来有哪几个方面?

  3、生回答。(颜色、形状、大小、弹性)

  4、教师:请你选择一下最感兴趣而且是你可以研究的问题来研究。

  (学生选择问题)请大家按选定的.问题自由结组。

  (学生自由结组)

  5、教师:每组同学对你们的问题先进行一下讨论,你认为这个问题是怎样的,准备怎样研究?

  (学生讨论)

  6、教师:请各组选一位代表,汇报一下你们的研究方案,其他同学可以给他们提出建议和意见。

  (生汇报方案)

  (三)观看录像,改进自己的方案

  1、教师:老师也准备了一些资料,看完后,也许对你们的研究有所帮助。

  2、学生观看录像,改进研究方案。(可与学生先探讨一下)

  (四)扩展

  1、教师:同学们的想法非常好,下课后,请同学们努力搜集有关资料,继续丰富完善你们的研究方案,分工合作,准备研究所需的各种材料,也可以请老师、家长帮忙。

  2、学生准备。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能够从“玩”中提出问题。

  (2)会提问题。

  2、知识与技能:

  找出与科学家发明创造的相似之处,认识科学是什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起我们也能做科学的信心,立志做一位小科学家。

  二、教学准备

  学生自备:自带各种玩具。

  三、教学过程:

  (一)导课: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爱迪生。

  (二)自主学习:

  1、讲科学家的故事:

  (1)同学们相互讲;

  (2)学生阅读P5的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

  (3)老师讲青霉素的发现和滤毒罐的发明故事。

  2、将爱迪生发明电灯的过程与我们吹泡泡的游戏比较,有什么相似的地方?把它记在书后的活动记录上。

  (1)学生比较并记录;

  (2)学生相互交流;

  3、玩自己带来的玩具。

  (1)玩一玩从自己家里带来的玩具,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2)学生分组研究;

  (3)汇报交流;

  (4)得出结论。科学就是这样的`。原来科学离我们这么近。我们也能做科学家。

  4、看P6上的一幅图,说一说科学是什么?

  (1)学生观察研究;

  (2)师生讲座后得出:

  自然界→提出问题→观察测量 查问资料→思考→得出结论。

  5、观察我们周围的事物,每个小科学家提出10个科学的问题,记在书后P74页的表格里。提出后最好能够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

  附板书:

  2、做一位小科学家

  自然界→提出问题→观察测量 查问资料→思考→得出结论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学会用多种感官认识水、并能在观察中发现水的性质。

  (2)能用语言、文字描述观察水的结果。

  (3)初步认识物体的方法,能够在多种液体中快速鉴别水。

  (4)能区分什么是假设,什么是事实。

  2、知识与技能;

  (1)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学会做溶解实验,理解溶液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知道水能产生毛细现象,了解毛细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3)了解水的表面张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过程中,能够细心观察,尊重事实,尊重别人的意见。

  (2)喜欢研究与水有关的事情,愿意与同学交流看法。

  二、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烧杯、滴管、蜡纸或锡纸(铝箔),方糖(或食盐)、木筷子、墨水、曲别针(或小钉子);酱油、牛奶、白醋、糖水(或盐水)、雪碧、水六种液体及热水等。

  2、学生准备:

  纸巾(或手纸)、硬币、白纸、水杯、调料袋、塑料瓶盖。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上一节课研究了生命离不开水,那么为什么生命离不开水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揭开它的奥秘。

  2、揭题。

  (二)自主学习:

  1、观察水,描述水。

  (1)请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和桌面上的仪器或身边的可利用的物体,观察一杯水,你对这杯水有什么新的发现。我们比一比,哪一组发现的水的奥秘多,把你们的发现用文字或图画记录下来。

  (2)学生分组活动。

  (3)教师鼓励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研究:

  杯中的水是什么样的?当被水溅出来、洒出有什么现象?水滴在别的物体上,会发生什么现象?当越来越多的小水滴聚成大水滴时,水形成的圈有什么现象?几滴水从空气中落下时,呈现什么形状?……

  (4)学生分组汇报交流。要求从多角度描述水是什么样的物体。

  2、辨认水。

  (1)师出示六杯液体,请学生找出哪一杯是水。教师介绍辨认方法:“一看、二闻、三尝”。不认识的物体不能随便尝,以防中毒。

  (2)分组活动。

  (3)汇报交流。

  3、认识水的溶解现象。

  (1)研究糖水。糖水是怎么做出来的,糖到水里后有什么变化?

  (2)研究溶解。学生汇报后,教师强调同学们说的“化了”、“溶化了”等,在科学上叫做溶解。

  (3)研究固体、液体、气体都能溶解在水里。溶解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它既有好处也有坏处,说说生活中溶解的应用。

  4、认识毛细现象。

  (1)师演示实验:窄纸巾的下部插入带色的水中,先猜猜会发生什么现象?再试试结果怎样?

  (2)学生分组实验。

  (3)汇报交流。

  (4)生活中还看到过哪些水往上爬的现象?

  (5)师生共同小结:科学上把不沿着缝隙往上爬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

  5、认识水的表面张力。

  (1)师演示实验:

  往硬币上滴水,大家共同数一数,直到水溢出时,一共可以滴多少滴水?再从多个角度去观察水面,你能发现什么?

  (2)学生分组实验。

  (3)汇报交流。

  (4)师生讨论。得出“水的表面张力”的概念。理解“张力”的意思。

  (5)书上P27下方的图中的实验。

  (6)学生共同研究这些问题。

  (三)课后作业;

  1、找找生活中,还有哪些物质能够溶解在水里?它对人们的生活有益,还是有害?

  2、完成P27下的两个研究实验。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篇8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会观察比较与描述陶瓷与玻璃的相同与不同。

  (2)会观察比较与描述陶和瓷的相同与不同,如硬度不同,表面光滑程度不同,颗粒的粗细不同等。

  2、知识与技能:

  (1)认识玻璃和陶瓷特点的相同点,如不会生锈、腐烂,不容易深化,容易清洗,都容易被打碎等。它们的不同点是玻璃可再生,而陶瓷不可再生等。

  (2)了解玻璃与陶瓷的'用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制造陶瓷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伟大发明创造。

  (2)体会到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陶瓷的应用还相当普遍。

  二、教学准备;

  1、学生自带一些玻璃、陶瓷用品,变色眼镜玻璃片、陶片、瓷片、放大镜、简易显微镜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检查学生带来的物品。

  2、复习引入。

  (二)自主学习:

  1、让学生说说自己带来的物品是什么做的,干什么用的。

  (1)学生汇报。哪些物品是用玻璃做的,哪些物品是用陶瓷做的。在些什么用途?

  (2)师生小结。

  2、研究玻璃和陶瓷。

  (1)用放大镜观察、铅笔敲、互相刻划以及其他工具,研究比较玻璃和陶瓷的不同点与相同点。还可以用到其他的方法。

  (2)学生研究后汇报。

  (3)教师演示用其它的方法比较玻璃和陶瓷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用酒精灯加热玻璃管后会变软,而陶瓷不会变软;玻璃可以再加工,而陶瓷不能再加工。它们都可以作为盛东西的容器,而且保存效果好,因为他们不会生锈、腐烂。

  (4)师生共同小结小结玻璃和陶瓷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3、比较陶片和瓷片有什么不同。

  可以用互相刻划比较软硬,放大镜观察颗粒的大小。从而区别陶与瓷。

  4、古代人是怎样发明陶瓷的。

  (1)介绍中国的陶瓷技术。中国是陶瓷的发源地。在英文中“陶瓷”与“中国”是一个词,“ahina”。

  (2)学生阅读P56的图,想象古代人是怎样发明陶瓷的。

  (3)小组交流。

  (4)个别同学汇报交流。

  5、介绍陶瓷和玻璃的广泛用途。

  (三)课后作业。

  用泥土制作一个陶瓷模型。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篇9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能从适当的情景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2)能向大家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2、知识与技能:

  (1)了解自然界水资源的分布。

  (2)知道水资源在工农业生产、人类中的应用。

  (3)知道常用的节水措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欣赏大自然中美丽的水体,产生喜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2)意识到水资源的缺乏,我们应该保护它。

  (3)体验缺水的痛苦和节水好处。

  (4)养成节水的行为习惯。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引入。

  (二)自主学习:

  1、欣赏自然界美丽的水体。

  (1)观察地球仪,认识地球上水的`分布。

  (2)师生共同欣赏自然界中美丽的水景,感受大大自然的美丽。

  2、指导学生亲身感受淡水资源的缺乏。

  (1)尽管地球表面上大多数被水覆盖着,但这些水中绝大部分是海水,真正与我们生产、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淡水却很少、很少。

  (2)模拟感知地球上的水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P32页。

  学生分组操作。

  3、引导学生讨论淡水的用途。

  (1)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充分发表意见。

  (2)教师介绍工农业生产、人们的生活都需要水。

  (3)师生小结:工农业生产、人们的生活都需要水。

  采用“头脑风暴”的方式:先分组讨论发言,形成一个小组意见,写在纸上,然后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向全班发言,最后把各小组的内容张贴在教室内的墙上。

  4、引导学生寻找身边的浪费水现象,提出节水措施。

  (1)师生讨论。

  (2)老师补充介绍农业、工业等高科技节水技术。

  (三)作业:想象,如果没有水了,将会怎么样?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通过多层次的观察和提问,认识季节变化对动物的影响。

  教学准备:

  蚯蚓、蚂蚁、蛇、青蛙、喜鹊、燕子、熊、猫等常见动物的卡片或模型。

  教学过程:

  一、观察与提问。

  1、观察提问

  “小蚂蚁找朋友”是在巡访蚂蚁的基础上,更宏观的观察活动和有意识的提问。阅读这个小故事。

  小蚂蚁在找什么朋友?

  找到的都是那些朋友?

  朋友们在干什么?

  其他动物是怎样过冬的?

  小组讨论,查找资料。把搜集到的资料写在“小科学家记录本”上,并与同学们互相交流。

  2、分类

  同学们大家真是太棒了,通过搜集资料与小组交流你们还发现了什么?

  动物们过冬的方式有什么不同?

  让我们打我们搜集到的动物的过冬方式进行分类吧!

  动物的过冬方式可以分为几类?你们是怎样考虑的?

  冬眠:熊、青蛙、蝙蝠、蛇……

  备粮:蚂蚁……

  南飞:大雁……

  换毛:猫、狐狸……

  3、游戏:卡片竞答

  每组两人,轮流抽取卡片,讲讲每张卡片上的动物是怎样过冬的,看谁知道得最多。

  4、角色扮演

  通过学生喜欢的`活泼的方式,激发对已知事物的感受,展示生命世界的丰富多彩,激发热爱生命的情感。

  我们来排练一个小节目,扮演准备过冬的动物。

  看那一小组的表演最棒!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篇11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到“人、动物、植物的生存都离不开水”。

  2、探究“水到哪里去了”,引导学生经历科学的探究过程。

  3、意识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能做到节约用水。

  重点难点:

  1、通过实验,总结水的性质。

  2、清晰,完整的表达观察的现象。

  教学准备:课件,一些植物的茎、叶、果实(分组),一盆植物,等。

  熟悉学生,和学生一起做“叶的蒸腾作用”的实验。

  教学过程:

  一、通过观察与讨论,初步感受“人、动物、植物的生存离不开水”

  1、师:同学们,今天我为大家准备了几张跟水有关的照片,请注意观察。

  课件出示几幅“水与生命”的照片。

  问:这些照片反映的是什么?

  2、师:同学们观察的很认真,讲的也好。观看了这些照片,你有什么想法吗?

  3、师:讲的真好,人、动物、植物是地球上有生命的物体,它们的生存离不开水。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水与生命”相关的问题。

  4、师:像这样关于“水与生命”的例子,你平时还见过哪些?能不能再举出一些来?

  生讨论后任意例举,当学生只是谈到人要喝水时,可问:如果把我们不喝水,能不能从别的食物中获取水分呢?

  师:同学们平时很注意观察生活,看来,我们人类,许多动物、植物都需要“喝”水。没有水,我们将无法生存。

  二、探究“水到哪里去了”,深入体会生命离不开水

  1、提出问题

  师:通过以上的'讨论,我们知道了人类,动物,植物都需要喝水,对于这件事情,同学们还想研究什么吗?

  生:他们为什么需要喝水?

  生:怎样喝水?

  生:水最后到哪里去了?

  师:人、动物、植物怎样喝水,谁知道?

  植物怎样喝水,教师引导学生谈,并讲解植物的身体构造。

  师:余下的两个问题,我们先研究哪一个好呢?现在我们一起来研究“水到哪里去了”。

  2、探究研讨“水到哪里去了”

  (1)探究“人和动物喝水后,水到哪里去了”

  师:我们先来讨论人类,人喝的水到哪去了?有谁知道?

  生:尿、血液、汗、眼泪……

  师:我们喝的水是不是都被排除到体外了呢?

  问:动物喝的水到哪去了?能举例说明吗?

  生:尿……

  问:动物体内是否也保留了一些水分呢,有没有例子证明一下?

  生:杀鸡时,有血,肉里面也有水分。

  师:你们说说,人和动物喝水后,水到哪去了呢?

  生答课件出示:一部分保留在人、动物体内,一部分排除体外。

  (2)探究“水到植物身体的哪些地方了”

  A、提出猜想

  师:猜一猜,水从根部进入植物的身体后,跑到哪儿去了?

  生:到叶子、茎里了。

  师:如果这棵植物结了果实,比如苹果树,水会不会到苹果里面去呢?

  或者启发:还会不会到其它的地方呢?

  B、设计方案,实验探究

  师:怎样才能知道植物的身体里哪有水,有多少水,你们有办法吗?

  生谈师小结:我们可以用刚才大家谈的方法,用切,挤,压等方法,研究一下植物,看里面有没有水,有多少水。

  师为生分发植物,生分组实验。

  汇报:谈一谈你的做法和发现吧。

  师:通过实验,我们知道植物的身体里藏有许多水份。我现在有一个问题不明白,我们每天给植物浇水,植物怎么没有被胀坏呢?昨天我在家里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师出示一株植物,上面罩有袋子。)这株植物在太阳光下晒了一天,现在请大家观察一下,袋子里面有什么现象呢?

  师在教室走动,让生观察

  问:知道这些水珠从哪里来的吗?

  师:这是植物被太阳照射后,从叶子的小孔里冒出来的。那我现在问你,植物喝水后,水都到哪里去了啊?

  生谈课件出示:一部分水保留在植物体内,一部分跑到空气里去了。

  3、了解水对生命活动的意义

  师:同学们,我们知道水在生物体内,一部分会留在他们的身体内,一部分会排放到身体之外,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对于生物来说,有什么好处呢?请大家看电脑小博士是怎样讲的。

  课件出示:水是人类、动植物身体的主要组成部分。水在植物的根、茎、叶里流动,可以帮助植物运输营养,一部分水从叶子的小孔里跑出去,能调节植物身体的温度,还能使空气变的湿润。人和动物的血液绝大部分是由水组成的。血液能将氧气和营养运输到全身各个地方。一部分水排除体外,能带走身体里的废物。

  问:通过前面的学习,你认为“水与生命”有怎样的关系呢?

  三、了解地球上水资源的现状,意识到节约用水

  师:同学们,现在地球上有近60亿的人口,有数不清的动植物,每天都要喝水,用水,那么,我们地球上的水资源到底是什么情况呢?我这里有一段话,请大家注意听。

  课件出示有关地球上缺水的现状。

  问:看到这些,你又有什么想法?

  要节约水,保护水,我们可以想出那些好办法?

  课后制订一份家庭节约用水的计划书,和家长一起努力,节约用水。

  你现在想对水说些什么呢?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篇12

  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方法认识材料。

  2、能名对常见材料进行简单分类。

  (二)知识与技能:

  1、认识一些常见的材料。

  2、知道材料有天然的,也有人造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人们为了满足各种需求,在不断研究、发明、生产新材料。

  二、教学准备:

  学生自备一些玩具。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

  1、检查学生带来的玩具。让学生说说自己带来的是什么玩具?

  2、学生研究自己带来的玩具是什么材料做成的。

  (1)教师说说研究的要求。把各自带来的玩具合在一起,研究它们是什么材料做成的.?4人小组共同研究,将研究的结果记在P85的表格中。

  (2)用同样的方法研究教室里的物品以及你平时见过的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学生可以下位到教室里的各个角落去研究。

  3、小组汇报。

  钢铁、不锈钢、塑料、木块、布、玻璃、纸……

  4、指导学生将自己发现的这些材料分类,分类的标准学生自定。

  (三)课后作业。

  课后研究家里的物品都是些什么东西做成的?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篇13

  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方法认识材料。

  2、能名对常见材料进行简单分类。

  (二)知识与技能:

  1、认识一些常见的材料。

  2、知道材料有天然的,也有人造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人们为了满足各种需求,在不断研究、发明、生产新材料。

  二、教学准备:

  1、学生自备一些玩具。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

  1、检查学生带来的玩具。让学生说说自己带来的是什么玩具?

  2、学生研究自己带来的玩具是什么材料做成的。

  (1)教师说说研究的要求。把各自带来的玩具合在一起,研究它们是什么材料做成的?4人小组共同研究,将研究的结果记在P85的表格中。

  (2)用同样的'方法研究教室里的物品以及你平时见过的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学生可以下位到教室里的各个角落去研究。

  3、小组汇报。

  钢铁、不锈钢、塑料、木块、布、玻璃、纸……

  4、指导学生将自己发现的这些材料分类,分类的标准学生自定。

  (三)课后作业。

  课后研究家里的物品都是些什么东西做成的?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

  2.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像空气一样的气体。

  科学探究目标

  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水去哪儿了”的探究活动。

  科学态度目标

  1.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形成细致、客观地观察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水在人们生活中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了解水蒸气的一些特点;

  2.能设计实验证明“水到哪里去了”。

  难点:

  1.区分“水蒸气”与“白汽”;

  2.明白水蒸气还是水。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小组准备:两个完全相同的透明杯子、一片透明塑料薄膜(或保鲜膜)、一根橡皮筋、一个透明塑料盒。

  教师准备:班级记录表、有关水的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干净的抹布、黑板,一杯清水]

  1.出示一杯清水,提问:这是一杯清水,水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一年级我们就观察过一瓶水,你能说说水有哪些特点?教师用抹布蘸清水板书“水”,为后续的探索阶段埋下伏笔。

  2.学生交流他们知道的有关水的知识。(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注意把水和水蒸气的共同特点有意识地板书在中间一点。)

  3.揭题:黑板上的“水”消失了,提问:水到哪里去了(顺势板书课题)。

  二、探索:水到哪里去了(预设20分钟)

  [材料准备:两个完全相同的透明杯子、一片透明塑料薄膜(或保鲜膜)、一根橡皮筋、一个透明塑料盒、学生活动手册]

  1.提问:水到哪里去了?(预设:蒸发了、跑到空气中去了)

  2.追问:你知道什么是蒸发吗?

  小结:哦,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就叫做蒸发。

  3.说一说,我们在生活中还遇到过哪些类似现象。(学生举例)

  当学生将煮食物(或烧开水)时上方飘着的白汽理解为水蒸气时,教师出示课件(烧开水的图片或小视频),观察壶嘴与白汽之间的部分,帮助学生理解水与水蒸气之间的变化。

  4.你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水是蒸发了(跑到空气中去了)呢?空气中的.水能不能回到杯子里呢?

  5.学生分小组讨论方法。

  6.交流方法。

  7.课前的实验方法参考

  实验要在前几天完成实验并记录。

  方法一:准备两个大小、形状一致的透明水杯,向两杯水中加入相同量的水,并做好起始水位的标记,其中一个杯子用塑料薄膜盖好并用皮筋扎紧,另一个敞口。两个杯子同时放置在同一个通风、向阳的位置一段时间(注意不能去碰,以免影响实验效果),观察并记录下实验现象。

  方法二:将一只塑料盒倒扣在地面,放置一段时间,观察现象。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3分钟)

  [材料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1.围绕三个问题,学生先进行小组内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2.派代表作集体交流,问题逐个解决。

  问题一:怎样解释两个杯子出现的不同现象,依据是什么?

  小结:没有盖料薄膜的杯子里的水都“跑”到空气中了,而盖了塑料薄膜的杯子里的水在跑出去的过程中被拦住了。

  问题二:你在透明塑料盒中看到了什么,你认为它们是什么?

  预设:一是小水珠,二是水蒸气

  小结:这确切地来说是水蒸气凝结形成的小水滴。

  问题三:水和水蒸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水蒸气也是水吗?(根据学生回答适时板书,形成韦恩图,学生补充修改自己的活动手册。)

  四、拓展(预设2分钟)

  思考:水蒸气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请你课外通过各种途径去搜集信息。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篇15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沸腾是水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过程中水的温度不再发生变化。

  科学探究目标

  1.探究活动中,通过猜测、观察、实验、研讨等发现事实,发展思维。利用文字、图表、图画等方式描述观察、实验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2.探究活动中,发展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和表达能力。

  科学态度目标

  形成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资源,形成保护水,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水加热过程的变化。

  难点:实验器材的组装和使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漏斗、塑料袋、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小组准备:三角架、石棉网、烧杯、酒精灯、温度计、硬纸盖、水、(计时器)。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2分钟)

  [材料准备:教学课件]

  1.课件出示图片

  提问:如果我们不停地给水加热,会出现什么现象?

  2.揭示课题:水沸腾了(板书)

  二、探索:给水杯里的水加热(预设20分钟)

  (一)预测活动

  (如果我们不停地给水加热,会出现什么现象?)说一说或画一画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记录在书本的记录框里。

  (预设:①说:水里看见气泡,水面上看见白色的气体等;②用画图的形式。)

  (二)给烧杯里的水加热

  [材料准备]

  教师准备:漏斗、塑料袋、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小组准备:三角架、石棉网、烧杯、酒精灯、温度计、硬纸盖、水。

  1.给水加热的实验,我们的需要安装什么样的装置呢?

  2.ppt展示实验装置,认识实验器材名称及作用。

  3.结合微课或其他视频了解酒精灯的使用。

  4.结合ppt,学生了解测量水温的方法。(教师补充介绍。)

  5.实验安全提示。

  6.分组组装实验装置,开展实验,在活动手册上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屏幕出示电子计时器或分组提供计时器。)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8分钟)

  1.提问水在加热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

  水在加热的.过程中温度不断上升,沸腾后温度不再上升。水在加热的过程中,我们看见杯底有气泡产生,气泡上升并且不断变大,到水面时气泡破了,水面看见热气产生。

  2.提问:水在达到什么温度时沸腾?

  正常压强下是100℃。(同时让学生明确温度计的100℃就是以水沸腾时的温度为基础规定的。)

  提问:水在沸腾过程中我们看见了什么现象?

  水在沸腾过程中我们看见温度保持不变。

  3.演示实验:水变成水蒸气的体积变化

  小结: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会变大。

  【板书设计】

  2.水沸腾了

  水中:气泡产生

  水加热水面:气泡破裂

  水面上:热气产生

  水沸腾:100℃

  水变成水蒸气,体积大大增加。

  (响水不开,开水不响)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篇16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

  2.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科学探究目标

  1.观察、记录水结冰过程中的各种变化。

  2.观察、比较水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科学态度目标

  1.初步感受、体验物质状态的变化。

  2.乐于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在自然环境中,水与冰可以相互转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发现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难点:初步建立水的形态变化与热量变化有关系的概念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试管、清水、碎冰、水银温度计、烧杯、食盐、小勺、彩色橡皮筋、直尺、食用色素、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各种冰的图片、热水、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热水、水银温度计、各种冰的图片]

  1.出示一杯热水并测量水的温度

  提问:如果我十分钟后再测这杯水的温度,温度会如何变化?(预设:温度会下降一些。)

  2.出示几张各种冰的图片。

  提问:如果一直让水的温度下降,会出现什么情况?(预设:会和室内温度一样。如果继续下降会怎样呢?水会结冰。)

  3.揭示课题:水结冰了(板书)

  二、探索:水结冰过程中的各种变化(预设15分钟)

  [材料准备:试管、清水、碎冰、水银温度计、烧杯、食盐、小勺、彩色橡皮筋、直尺、食用色素、学生活动手册]

  1.引导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后组织学生讨论本课的实验方法。提问:说一说我们对这个问题的想法?今天在教室里,我们可以怎么做实验?

  2.学生相互合作,测量水结冰过程中温度的'变化,同时体会变化过程中的热量变化。

  在活动中,教师要提醒学生:

  (1)做两次标记:第一次是试管中倒入清水后(为了便于观察,可以在清水中滴一滴食用色素);第二次是试管中的水完全结冰后;两次用不同颜色橡皮筋标记;

  (2)温度计插入试管塞的小孔中,保持在中间的位置不能动,不要碰到试管壁;

  (3)仔细观察水结冰的变化过程,需要把试管经常拿出来观察是否开始结冰,当水开始结冰时,记录温度。

  (4)冰块尽可能碎一些,再加入一部分食盐(食盐多一些,降温速度快一些),有利于降低烧杯内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5)因为需要拿出来看,碎冰可能会使橡皮筋移动,所以需要直尺重新确定一下标记位置是否正确。

  3.出示活动手册第9页,明确实验要求,并记录观察比较水和冰有哪些相同点与不同点。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5分钟)

  [材料准备:结冰后的试管、碎冰内加食盐的烧杯、碎冰内不加食盐的烧杯、直尺、水银温度计]

  1.学生反馈交流:水在什么条件下会结冰?

  小结: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水结冰时,冰水混合物的温度长时间保持在0℃时。

  2.提问:水结冰后有哪些变化?

  水结冰后占据了更大的空间。

  3.冰还是水吗?

  引发学生去思考冰和水是同一种物质。

  4.为什么烧杯外壁有小水珠或一层白白的?它是冰吗?和试管里的冰一样吗?它是哪里哪里来的?和哪些现象类似?

  烧杯外的水蒸气遇冷(0℃以下)凝结成霜。不是冰,不一样。(当外界温度较高时,也会只是液化成小水珠。)

  5.在碎冰里加入了食盐,有什么作用?

  碎冰中加入食盐可以让冰在同温度下融化,这样有利于降低实验的温度,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拓展:固态的冰能重新变成液态的水吗?(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结冰的水、试管、烧杯、清水]

  1.提问:水结冰这种现象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好处和不便?

  好处:可以看到美丽的冰雕,吃到冰淇淋。

  不便:路滑给人们行走带来了不便。

  2.出示装有冰的试管。提问:我们有什么办法能把冰取出来?

  比一比谁的方法更科学?你为什么这么想?

  3.提问:固态的冰在什么条件下重新变成液态的水呢?

  学生猜测。引导学生课外自主探究

  【板书设计】

  3.水结冰了

  水(液态)凝固(0℃或0℃以下)冰(固态)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的教案05-20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的教案02-10

(精选)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的教案06-01

(合集)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的教案05-23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04-01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的教案[集合]06-02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06-28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06-29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优秀05-08

(优)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