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集合)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1
加快溶解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通过搅拌和提高水的温度,能够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同样的水中溶解相同食盐的速度。
2.能用搅拌的方法使水中的物质充分溶解。
科学态度目标
学会使用对比的方法观察实验现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各种方法加快溶解的速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对比实验,使学生理解加快溶解的方法。
难点:感受对比实验的重要性,以及实验中的变量与不变量的控制问题。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相同质量的食盐4份,两杯不同冷热的水(自来水、热水)、两杯冷水、玻璃棒2根、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器材一套、奶茶粉一包。
【教学过程】
一、聚焦
课件出示一包奶茶。
1.谈话:想喝奶茶吗?这是一包奶茶粉,有多少种方法泡好这杯奶茶呢?
2.学生得出四种方法(冷水、冷水搅拌、热水、热水搅拌)。
3.提问:你们认为哪种情况下奶茶溶解最快?是什么因素影响了奶茶粉的溶解速度?说说你的理由。(板书:温度、搅拌)
设计意图:奶茶粉具有颗粒小溶解快的特点,也是学生熟悉且感兴趣的食物,借此引入,激发兴趣。
二、探索
活动一:探索温度与溶解快慢的关系
1.谈话:刚才我们作了猜测,需要实验来验证。如果让你们选,你会选择先证明哪个因素?(板书:热水与冷水。)
2.学生讨论得出对比实验中应相同的条件。(板书:同样多的水、同样多的盐、同时加入)
3.课件出示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1)将两份同样多的食盐分别放入同样多的冷水和热水中。
(2)静置10分钟,每2分钟记录一次现象。
(3)小组分工合作,完成活动手册。
4.教师分发材料,巡回指导,小组合作实验。
5.小组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由“扶”到“放”探究影响溶解快慢因素的实验,突破重难点。让学生明确对比实验应注意进行变量的控制,只能改变一个条件,其他条件保持不变。为后面的实验探究做好铺垫。在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倾听别人的发言,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培养学生增强合作互助的意识。
活动二:探索搅拌与溶解快慢的关系
1.提问:我们已经用实验证明了温度与溶解快慢的关系,那怎样证明搅拌与溶解快慢的关系呢?
2.课件出示记录单:探索搅拌与溶解快慢的关系。小组讨论设计一个搅拌与溶解快慢关系的实验,完成活动记录单。
3.学生讨论得到实验方案,确定要改变的条件:搅拌与不搅拌。相同的条件:同样多的冷水、同样多的盐、同时加入。
4.课件出示实验材料:两份质量相同的食盐、2杯同样多的冷水、1根玻璃棒。
5.课件出示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1)将两份同样多的食盐分别放入同样多的水中。
(2)一个烧杯搅拌,另一个不搅拌,每2分钟记一次现象。
(3)小组分工合作,完成活动手册。
6.教师分发材料,巡回指导,小组实验。
7.小组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在探究了温度对溶解快慢的影响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设计搅拌对溶解快慢的影响实验,强化学生对对比实验只能改变一个条件的认识,培养学生初步设计对比实验的能力。
三、拓展
1.提问:我们发现了加热和搅拌的方法可以更快地溶解食盐,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呢?(把物质的颗粒变小)
2.学生说一说,猜测颗粒大小对溶解快慢的影响。
3.引导学生设计物质的颗粒大小影响溶解速度的对比实验。(大颗粒热水搅拌——小颗粒热水搅拌)
4.视频播放——颗粒大小与溶解快慢实验。
5.引导学生总结加快溶解的方法。
设计意图:利用视频,清晰展现颗粒大小对溶解快慢的影响,充分探究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同时节省课堂时间,加深学生对对比实验的认识。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认识到影响物质溶解的快慢的因素有温度、搅拌、颗粒大小等。因此我们可以用加热、搅拌、减小物质的颗粒大小等方法来加快物质的溶解。
上夜班的动物
教学目标:
通过多层次的观察提问,探究昼夜变化对动物行为的影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夜间的巡警
一、引入
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让我们来看一下我们的存款现在有多少了。今天就让我们来从中选出一些问题来解决吧!
今天你想解决什么问题?
……
生:我从问题银行中提取了一个问题:晚上,动物是否都安静的睡觉呢?
生:有些动物白天睡懒觉,晚上干什么?
今天就让我们来解决这两个问题吧!
二、夜间的巡警
打开课本37页,以小组为单位认真阅读,然后小组成员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在全班为大家展示一下!
学生阅读课文,分配角色,教师巡视。
学生展示。
说说你在刚才活动中的感受,在这些角色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第二课时动物夜间通行证
一、引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还知道哪些上夜班的动物?关于它们我们还想知道些什么?把你的问题提出来。
小组交流讨论,把我们的问题记录在小科学家记录本上。
二、观察与讨论
这些动物是怎样上夜班的?
它们上夜班都在做什么?
小组内整理一下我们所知道的,记录在小科学家记录本上。
汇报交流。
三、动物夜间通行证
有些动物是上夜班的,给他们办一张“动物夜间通行证”吧,否则猫头鹰警官会抓他们的!
在办证之前我们需要做些什么?
我们需要了解关于这种动物的`那些资料?你们还有哪些问题?
老师这有一张蟾蜍的夜间通行证,请同学们欣赏一下!
小组选择一种上夜班的动物,为它们办一张通行证吧!
全班展示交流。
地球上的水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能从适当的情景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2)能向大家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2.知识与技能:
(1)了解自然界水资源的分布。
(2)知道水资源在工农业生产、人类中的应用。
(3)知道常用的节水措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欣赏大自然中美丽的水体,产生对祖国河山的喜爱之情。
(2)意识到水资源的缺乏,我们应该保护它。
(3)体验缺水的痛苦和节水好处。
(4)养成节水的行为习惯。
教学准备:地球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引入。
(二)自主学习:
1.欣赏自然界美丽的水体。
(1)观察地球仪,认识地球上水的分布。
(2)师生共同欣赏自然界中美丽的水景,感受大大自然的美丽。
2.指导学生亲身感受淡水资源的缺乏。
(1)尽管地球表面上大多数被水覆盖着,但这些水中绝大部分是海水,真正与我们生产、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淡水却很少、很少。
(2)模拟感知地球上的水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P32页。
学生分组操作。
3.引导学生讨论淡水的用途。
(1)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充分发表意见。
(2)教师介绍工农业生产、人们的生活都需要水。
(3)师生小结:工农业生产、人们的生活都需要水。
采用“头脑风暴”的方式:先分组讨论发言,形成一个小组意见,写在纸上,然后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向全班发言,最后把各小组的内容张贴在教室内的墙上。
4.引导学生寻找身边的浪费水现象,提出节水措施。
(1)师生讨论。
(2)老师补充介绍农业、工业等高科技节水技术。
(三)作业:
想象,如果没有水了,将会怎么样?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探究使学生知道物体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
2、能力目标:通过实际操作发展学生观察和辨认不同材料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发展进一步研究材料的兴趣。
教学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观察和辨认身边不同的材料;
2、教学难点:用适当的词语描述木材的特性。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生活中常用的物品
1、生活中常用的物品有哪些?它是由什么东西做的?(板书学生说到的几种材料)
这些能被我们做成物品的东西我们把它叫做材料(板书:课题)
2、出示单一材料做成的物品——尺子:认识吗?它是由什么材料做成的?(板书:塑料)
3、出示几种材料做成的物品——眼镜:认识吗?它是由什材料东西做成的?还有吗?(板书:玻璃、铁)
4、小结:看来物品可以有一种材料做成的,也可以有几种材料做成的?
二、我们知道的材料
1、生活中你还见过什么材料。(学生说教师板书、当学生说到物品而不是材料时教师指导)
2、说说有这种材料做成的物品。
三、调查身边的材料
1、我们身上的物品
在我们身上就有很多物品,它们又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呢?我们不妨来调查一下。在调查前请大家先来看几点提示:你可以找现在身上穿的、佩戴的、身上携带的物品。同一物品名称不要重复。碰到不认识的材料可以用⑴、⑵、⑶……来做一下记号,讨论时尽量保持轻声。
(1)活动开始
(2)汇报交流(学生上台展示)教师板书学生说到的材料。
师:你能具体指一下这个物品吗?
师:大家对他们小组的调查还有什么看法吗?
师:对于这些物品,谁能说说自己的看法。
2、观察书包里的物品,它们是什么材料做成的?
通过我们调查身上的物品,又发现了几种材料,而且我还发现同学们找材料的这种情趣非常高,接下来我们就来观察一下书包里的`物品,它们又是有什么材料做成的?大家可以把调查记录在老师发给的表格中。
(1)活动开始
(2)汇报交流
大家对他们小组有什么不同意见吗?看来大家都能熟练的找出做成物品的材料,接下来我们在做个游戏。
先听清楚我的要求:我在教室里指一件物品,看看你能否说出它是有什么、什么、什么材料做成的,准备好了吗?
门、窗、椅子、灯……
四、小结
通过刚才的调查,我们发现,在我们的周围有这么都材料、物品可以有一种材料做的,也可以有几种材料做成的。
1、各种材料的特点
这些材料,你觉得它们有什么特点吗?比如说,我们穿的衣服为什么要用布来做,而不是用铁呢?
我这里给大家准备了几种我们身边常见的材料,每小组可以选择其中一种材料进行观察。小组代表领取材料。
(1)活动开始
(2)汇报交流
小结:你们说的这些特点都是真的吗?我们将会在接下来的科学课中花大量的时间去研究这些材料的特点,相信同学们通过自己的研究能顺利的找到你们想要的答案。
2、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堂练习
1、观察并记录制作周围物品的材料,请在相应材料下打“√”。
物品名称使用的材料:塑料纸布金属木材玻璃
2、通过统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我们身边使用最为广泛的三种材料。
3、写出你知道的木材的特性:
4、选择题
(1)我们身边的物品大多是用()材料制成的。
A、、一种B、两种C、两种以上
(2)我们吃饭用的碗大多是用()材料制成的。
A、纸B、塑料C、金属
D、木材E、玻璃F、、陶瓷
作业安排
1、课后将相应的科学活动手册填写完整;
2、不同材料给我们生活带来不同使用价值,写一篇我们生活周围与材料有关的随想。
自我问答
问:在处理一些学生小组合作调查的环节中,需要注意些什么问题?
答:要大胆的放手,不要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究材料的时间和空间上有所局限。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科学课探究活动要有更新的认识,让学生参与活动、主动参与活动、自主参与活动,要注重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科学,探究科学的精神。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3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水能溶解食盐和小苏打。
2、同样多的水能够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质量是不同的。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同样多的水中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质量。
2、能用搅拌使水中的物体充分溶解。
科学态度目标
学会使用对比的方法观察实验现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这种变化为生活服务。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对比实验探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难点:设计对比实验来说明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食盐20g,平均分成8份;小苏打20g,平均分成8份;装有水的烧杯2个、玻璃棒2根、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出示图片:红糖在水中慢慢溶解。
提问:在生活中我们经常把食盐和红糖放入水中,食盐和红糖会溶解在水中。还有哪些物质也能溶解在水中?
2、引出小苏打并简单介绍。
3、出示一杯清水和若干食盐、小苏打。
提问:如果我们把它们不断地加入这杯水中,它们能一直溶解下去吗?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引入,唤起学生的前概念“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并进一步引发学生思考: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无限的吗?激起学生对“比较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的探究兴趣。
二、探索
活动一:设计对比实验
1、教师提问:猜一猜,食盐和小苏打哪一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强?我们可以怎样做这个实验?
2、引入对比实验。
通过向两杯等量的水中,分别加入食盐和小苏打并比较它们的溶解能力。
3、实验设计,小组讨论。
(1)对比实验应该设置哪些实验条件?
(2)怎样取同样多的水?
(3)食盐和小苏打每次放多少?
4、明确实验方法。
(1)在两个相同的'透明杯中分别倒入50毫升冷水;
(2)分别往两个水杯中加入1份食盐和1份小苏打;
(3)用搅拌棒搅拌至完全溶解;
(4)重复第二步,直到食盐、小苏打不能溶解为止。
5、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在做实验时,为什么要一份一份地加入?
若某一份没有全部溶解,份数如何计算?
6、出示实验记录单。
活动二:探究溶解能力
1、出示实验材料。
2、出示实验提示。
(1)明确分工,相互合作。
(2)轻轻搅拌,不要溢水。
(3)没有溶解,不算一份。
3、分发材料,小组观察,教师指导。
4、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50毫升水中溶解了多少份食盐?多少份小苏打?
食盐和小苏打的溶解能力相同吗?
设计意图:对于刚上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让他们直接设计对比实验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设计实验时,教师要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做可以使对比更有效。明白了对比实验的重点和难点,可以为学生后续规范地进行对比实验打好基础。
三、拓展
1、拓展资料。
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在温度等条件发生变化时,同一物质的溶解能力也有变化。
2、课后实验。
厨房中有许多物质都能在水中溶解,比如白糖、味精、食盐、小苏打等。
哪一种物质的溶解能力比较强?如果想在家里做实验,我们可以怎么做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课堂的实验延伸,课后寻找生活中溶解的例子并继续研究,促进学生进一步了解溶解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用科学思维的方法开展调查,并对各种现象进行解释。
(2)初步运用图画、图表、书面报告等形式,交流调查研究活动的方案和结果。
(3)能初步运用实验方法,说明水污染的危害。
2.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家乡水资源缺乏,及有限的水资源已被污染的情况。
(2)知道水污染的危害及主要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小鱼在污水中的表现,体验水污染对生命的危害。
(2)通过查阅资料,感受水污染对人类生存环境、人体健康所造成有破坏和影响。
(3)经历考察家乡水的过程,积极提出保护水源,减少污染的建议。
二.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准备学校附近一些水资源的图片资料。准备一些污水。
2.学生准备:自带一些洗涤用品。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引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
1.说说周围的水资源情况:
(1)在你家或我们学校附近,你观察到的这些水资源,你对他们有什么了解?或者说你对这些水有想说些什么?
(2)学生回答。
2.提出研究性的问题:
(1)教师根据回答列出几个小专题:
A.家乡水资源状况;
B.污水对动物的影响;
C.污水给工农业生产、人们生活带来的危害;
D.水污染的原因。
3.4人小组选择研究课题并制定研究计划:
(1)根据以上的几个问题,选择一个,4人小组共同研究。要求先制定研究计划。
4.外出考察:
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外出考察并完成考察报告。
5.整理阶段。
课后把自己考察的情况,做认真的分析,可以查阅一些书籍等资料,结合自己的研究写出自己的研究性报告。报告中可以包括考察情况分析、各种建议等。
6.完成后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各组将研究报告贴在班级黑板报中。
(三)课后延伸:
完成自己没有完成的考察项目,继续查阅有关资料,完善自己的研究报告。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5
第一单元植物
第一课我看到了什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
初步认识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的,制订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的进行。
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
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的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
用简单的词语记录观察的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从图片上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
发展观察大树的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感受。
在观察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观察的目标和方法,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对大树的.观察要指向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一些观察用的测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镜等),观察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引言
二、看照片上的大树
三、回忆中的大树
四、观察真正的大树
第二课校园的树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的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
树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有一定的生存需要。
过程与方法:
用各种方法观察一棵树,描述一棵树。
用简图描述树的整体形状。用拓印树皮的观察树干。
用实物来补充语言描述的不足。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客观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能继续关注树木的变化。
【教学重点】能尝试通过对树有序的观察描述和比较后指向树木作为生命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讨论树木的相同之处。
【教学准备】
校园中选定一些大树供各小组观察所需,同时为各小组准备:一张观察记录纸,一支蜡笔,一把软尺,一个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观察树木的方法
二、观察记录一棵树
三、整理我们的观察记录
板书设计:
树的相同之处:
它们都长在泥土里
都需要阳光、水
都有树干、树皮
都有树叶、果实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6
【教学内容】
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八课
【教学目标】
1、会进行假设和猜想;学会正确使用量筒;会用量筒对水及其它液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作简单记录。
2、知道怎样比较物体的多少;知道使用测量工具观察比感官更准确、更有效。
3、通过测量,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在探究过程中,愿意合作与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养成认真细致的科学习惯
【教学重难点】
能够运用多种方法比较液体的多少,体验科学的探究过程。学会正确使用量筒,知道使用量筒观察比目测更准确。
【教学准备】
每组三个大小不同的杯子,装的水不一样多。每组一把尺子,一支水彩笔、一块抹布。
透明的一次性塑料杯、小酒杯、量筒、烧杯、带梁的小桶、弹簧秤、6杯事先测量好的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教师首先出示三杯水(杯子相同,水位不同),然后让学生观察回答哪杯水多?哪杯水少?教师板书:哪杯水多
2、教师提问:哪杯水多?你是根据什么来判断的?
3、学生回答。
4、教师引导:除了水位高还有别的条件吗?学生会说杯子相同,总结出杯子相同的情况下,水位高的水就多。(教师板书:杯子相同,看水位高低)
5、再出示三杯水(水位相同,杯子粗细不同)让学生观察,哪杯水多?并说出根据什么判断的,学生总结出水位相同,看杯子粗细。(板书:水位相同,看杯子粗细)
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究
1、教师引导:每个组的桌子上都有三杯水,杯子不同,水位也不同,让学生再来猜一猜哪杯水多?
2、学生猜测。
3、教师引导: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答案?原因出在哪?学生会总结出杯子不同,水位不同。(板书:杯子不同水位不同)哪种猜想正确呢?能不能想个办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4、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学生经过认真地讨论分析后会设计出多种方案。如:用相同的杯子量;分别倒入一个大杯子画刻度;称重量;同样的杯子比杯数;用注射器抽;打孔比谁先流完等。
5、学生汇报实验方案,教师总结,这些都是测量的方法。(板书:测量)
6、教师给大家准备好了各种仪器,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方案选择仪器进行实验验证。
7、教师强调实验注意事项。如:倒水时不要洒了、选择适当的材料、合理分工,不要把水弄混了等。
8、在学生弄清了实验注意的问题后,各小组开始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实验结束,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各组采用了不同的方法来实验,但结果都是一样的。
2、教师引导:有没有简单有效的方法知道水的多少呢?人们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发明了量筒(板书:量筒)
3、认识量筒
学生分组观察量筒,认识量筒的构造,比如:单位、最大量程、每一小格所代表的量。(板书:毫升ml)课件展示倒上水的量筒什么样。
4、播放微视频“量筒的使用”使学生学会使用量筒。先让学生说量筒该怎么用,然后微视频展示量筒的用法。 5、使用量筒测量,发现存在问题
第一步:每组测量一杯老师提前测量好了的40ML的水,强调注意事项第二步:汇报结果。有的小组测的比较准确,有的小组测的结果差别行大。第三步:找出失败原因,巩固量筒的正确使用方法。
四、总结概括,抽象提升
1、教师引导:因为有了第一次测量的经验,所以让学生先估计一下桌上杯子里的水有多少,并把估计的数字填在实验报告上,再用量筒进行测量。学生测量出3号杯70毫升、2号杯60毫升,1号杯65毫升。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介绍量杯。刚才我们用量筒准确地测量出每杯水的体积是多少,实际上在实验室里还有许多测量液体体积的仪器,这叫量杯。
2、认识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测量液体的`工具。那么,除了这些实验室里用的测量液体体积的仪器外,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测量液体体积的工具,(学生会说家里的水表、针管、奶瓶、杯子、药瓶),为什么要有刻度?(知道用了多少水,打多少药,喝了多少奶等)
3、自己动手制作一个量杯。大家知道的真不少。既然测量液体的体积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得这么广泛,大家想不想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测量工具?(学生说想),请同学们课后研究研究,自己也做一个,可以用它来测一测自己买的饮料够不够数?自己喝的一杯水到底有多少?
(设计方案:每组大、中、小,粗细不同的塑料瓶各1个,水量分别为130毫升、150毫升、100毫升;量筒1个,杯子1个,铅笔、彩笔、橡皮各一个,测量记录单1张。教师用:量筒图,测量总记录表,三个大小、粗细不同的塑料瓶,里面装有色水分别为130毫升、150毫升、100毫升。)
六、自我检测
1、要准确地测量水的多少,就要用到。它是测量的工具,一般用作单位,用表示。用它测量时视线要和相平。
2、下面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
(1)量筒是测量液体体积的工具。
(2)一瓶矿泉水大约有50毫升。
(3)使用仪器测量比感官更准确。
(4)量杯也是测量液体的工具。
3、生活调查:下列饮料一瓶的容量是多少毫升?可乐、酸奶、葡萄酒、啤酒、杏仁露、矿泉水、橙汁。
七、板书设计
哪杯水多杯子相同,水位不同水位相同,杯子粗细不同杯子不同水位不同测量量筒ml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7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砂糖,高锰酸钾等物品在水中的溶解过程,知道什么叫“溶解现象”
2、 通过实验知道哪些物体可以在水中溶解,哪些不能.。
3、 能够仔细,耐心观察实验现象并积极主动的与同组同学相互合作交流,认真倾听同学们的发言。
教学重点:
知道什么叫“溶解现象”并能分辨出什么物体在水中可以溶解,什么物体在水中不能溶解。
教学难点:
知道加快物体溶解的常用方法有哪些。
教学准备:
教师用具:砂糖、高锰酸钾、一盆凉水、一瓶热水.
学生用具:共分五组,每组一次性杯子5个、木棒一根、砂石、食盐、味精、五香粉各一小包,方糖一块,实验表一张.
教学方法:小组观察、讨论、动手实验等等多种方法相互协调使用。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借助日常生活中常见问题引入
(1)师出示一撮砂糖问:同学们看我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什么?我们平时用它来干什么?
(2)现在我们就来冲一杯糖水喝,(师边说边冲)谁来尝尝?指名尝试。.师及时提示:注意不熟悉的物品我们能不能直接用口尝?为什么?
(3)师举起杯子让学生仔细观察提问:糖到哪里去了?并直接板书课题。
(4)师重复是否真的化了呢?我们并没有亲眼看出来,得用实验验证一下才行。
2 、设计实验证明
师述:为了让同学们清楚的看到实验现象,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种有颜色的`物品————高锰酸钾,来代替砂糖。师出示高锰酸钾让学生观看并解释:高锰酸钾是一种化学药品,现在跟我一起认识它(教师带领学生齐读两遍)不要看它这么小它可很神秘噢!我把它放入水中你们可要仔细观察.
师提问:高锰酸钾在水中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它到哪里去了?谁来说说?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高锰酸钾在水中变得越来越小,最后消失了,均匀地分散在水中
师总结:我们把像砂糖、高锰酸钾等物品在水中发生的现象叫溶解现象.
3、运用知识判断
师述:在我们周围还有很多物体,它们能否也在水中溶解呢?老师也带来了几种物品,同学们看看有哪些?那我们应怎么来做,小组商量说出你们的方法
集体研究做好记录,教师巡回指导.
做完后集体订证.
4、实验问题引出加快物品溶解方法。
师提问:我们刚刚在做实验时,在能溶解的物体中哪一种物体溶解的最慢?(学生回答后)下面我们就来进行一场比赛,看哪一组最先使一块方糖在水中溶解?优胜组我们就奖他们一面小红旗。
各小组先讨论出你们的实验方法,商量好后可以来老师这领实验材料.
小组分别实验,实验完后总结经验。
板书: 加热 搅拌 可以加快溶解 捣碎
把你们的方法记下来.
5、运用所学总结全课.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学以致用:在我们周围有很多亲人为我们操碎了心。如:我们的爸爸、妈妈、老师、同学等等 ,我们是不是应该感谢他们呢?学了今天这一课后我们就可以为他们冲一杯牛奶来表达我们的心意,老师这里有牛奶,谁愿意上来冲一杯,不过要先说出你的方法噢。
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回家可不要忘了给自己的亲人冲杯茶水或牛奶噢!再见!
板书设计:
糖到哪里去了
砂糖 、高锰酸钾
溶解现象
水
加热
搅拌 可以加快溶解
捣碎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8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知道科学这门学科的学习内容和自己平时所经历的科学过程。
2.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推理归纳能力。
3. 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是使学生知道科学就是研究事物的.规律的。
2.推理归纳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的是难点
【教学准备】
1. 实验材料。按课文要求准备。
2. 挂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要点】
1.让学生懂得要进入科学领域必须从自己开始。
2.让学生对自己的外表、特征有所了解。
3.学会使用测量工具和记录数字。
【教学过程】
一、引入活动
1.通过插图提出问题,产生好奇心。
图片与插图相结合;口头与教材相结合。
2.通过演示提出问题,产生好奇心。
简单易做的小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提问题,不解释为什么。
3.参考实验:挂物体吸盘、空气占据空间。
4.通过观察提出问题,产生好奇心。
5.关于电视提问题,可安排小组讨论。
注意:让学生提问题,首先让学生有问题,其次能够提出问题,要给出时间、机会。本活动的重点是提出问题的训练,而不是问题的训练。
二、体验活动
1.提现成问题“向两片纸中间吹气,猜一猜会发生什么现象?”
2.让学生自己填写“我认为”。
3.两人一组体验,交换角色体验。
4.填写观察到的现象。
5.填写我的解释。
6.交流我的解释。
三、小结:
同学们所提出的问题就是我们科学上要解释清楚的问题。这些问题也是我们今后要研究的课题。只要我们努力学习积极探索,科学这一门学科将会学得更好,同学们一定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性。
注意:重点是唤起学生的探究兴趣,不要纠缠学生答案的对与错。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9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通过搅拌和提高水的温度,能够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同样的水中溶解相同食盐的速度。
2.能用搅拌使水中的物体充分溶解。
科学态度目标
学会使用对比的方法观察实验现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各种方法加快溶解的速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生认识到通过搅拌和提高水的温度,能够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难点:设计对比实验进行探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实验材料一套。
小组准备:相同质量的食盐4份、四杯水(三杯自来水、一杯热水)、玻璃棒1根、秒表1只、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2分钟)
[材料准备:食盐1份,一杯水]
1.出示食盐和水。
提问:把食盐放入水中会如何?(预设:食盐会溶解在水里。)
提问:这些食盐完全溶解在水中大约需要多少时间?(预设:5分钟、6分钟、10分钟)
提问:谁有办法使食盐更快的溶解?(预设:用热的水、用玻璃棒搅拌)
2.揭示课题:加快溶解(板书)
二、探索:加快溶解(预设30分钟)
活动一:如何进行实验。
1.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我们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用热的水、用玻璃棒搅拌可以加快食盐的溶解?
2.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3.教师小结:我们可以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做对比实验时,只能改变其中的一个条件而保持其它条件不变。
活动二:探究温度与溶解快慢的关系。
[材料准备:每组相同质量的食盐2份、两杯水(一杯自来水、一杯热水)、秒表、学生活动手册等。]
1.提问:要研究温度与溶解快慢的关系,需要哪些材料?(预设:食盐、烧杯、冷水、热水)
2.出示实验记录表
3.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上面的'实验记录表。
4.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5.介绍实验要求以及学生活动手册的填写方法。
(1.小组合作;2.分步进行;3.及时记录。)
6.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并完成学生活动手册。
活动三:探究搅拌与溶解快慢的关系。
[材料准备:每组相同质量的食盐2份、两杯水、玻璃棒1根、秒表、学生活动手册等。]
1.提问:要研究搅拌与溶解快慢的关系,又需要哪些材料?(预设:食盐、烧杯、水、玻璃棒、秒表)
2.出示实验记录表
3.组织学生结合上一个实验,完成上面的实验记录表。
4.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5.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并完成学生活动手册。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6分钟)
[材料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1.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影响食盐溶解快慢的因素有哪些?你是怎么知道的?
2.学生反馈交流。
小结:通过提高水的温度和搅拌,能够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3.提问:如果要让食盐更快地溶解在水里,还可以怎样做?
四、拓展:请在生活中继续寻找加快溶解的方法。(预设2分钟)
1.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加快食盐溶解的方法有哪些?
2.影响食盐溶解快慢的因素不止两个,你们还想做实验研究其它影响食盐溶解快慢的因素吗?
【板书设计】
6.加快溶解
对比实验:只能改变一个条件
加快溶解的方法:用热水
搅拌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10
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方法认识材料。
2.能名对常见材料进行简单分类。
(二)知识与技能:
1.认识一些常见的材料。
2.知道材料有天然的,也有人造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人们为了满足各种需求,在不断研究、发明、生产新材料。
二.教学准备:
1.学生自备一些玩具。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
1.检查学生带来的玩具。让学生说说自己带来的是什么玩具?
2.学生研究自己带来的玩具是什么材料做成的。
(1)教师说说研究的要求。把各自带来的玩具合在一起,研究它们是什么材料做成的?4人小组共同研究,将研究的结果记在P85的'表格中。
(2)用同样的方法研究教室里的物品以及你平时见过的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学生可以下位到教室里的各个角落去研究。
3.小组汇报。
钢铁、不锈钢、塑料、木块、布、玻璃、纸……
4.指导学生将自己发现的这些材料分类,分类的标准学生自定。
(三)课后作业。
课后研究家里的物品都是些什么东西做成的?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11
纺织材料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适当工具,对纺织材料进行探究。
(2)能够根据材料的特性、用途、来源或其他标准对纺织材料进行分类。
2.知识与技能:
(1)认识一些常购买的纺织材料,如:棉、丝、毛和人造纤维。
(2)知道这些材料的主要区别、特点和用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2)意识到人们为了满足各种需求,在不断研究、发明、生产新材料。
教学准备:
学生自带各种纺织布料,放大镜、镊子、火柴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检查学生带来的纺织布料情况。
(二)自主学习:
1.认识纤维。
师出示几种纤维。人们穿的衣服都是纤维做成的。根据加工的方法,纤维一般分为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化学纤维又可以分为人造纤维和合成纤维。
2.学生认识布料。
(1)4人小组全在一起,共同研究自己带来的布料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按照P53上图的方法(棉布、丝绸、羊毛、合成纤维)分类。如果认为还有其他的类别,也可以列出。
(2)分组研究。
(3)小组汇报。
(4)同学分的对不对呢?
3.教师讲解一些辨认的方法。
(1)讲解用火烧的方法辨认布料。棉、麻是植物纤维,燃烧时易燃,有烧纸张的气味,燃烧后有灰烬。丝、毛燃烧时有烧头发的气味,燃烧后灰烬很少。合成纤维燃烧时成黏胶状熔化物,燃烧后的灰烬呈黑色固体物质。
(2)注意安全。取得布料一定要小,不能太大。
(3)学生分组用火烧的方法辨认带来的布料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4)小组汇报辨认情况。你们是怎样做实验的,你还发现了些什么现象?它们都是些什么材料做成的?
(5)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
(6)通过衣服上的标签来辨别布料的成份。
4.指导学生比较各种布料的不同点。
(1)让学生通过用眼看、手摸、观察纤维的光泽、粗细、长短和弯曲情况,比较各种布料的不同点。可以从柔软必、透气性、牢固性、吸水性、防水性等方面去研究。
(2)从以上几点判断布料的优劣。
5.研究布是怎样织成的。
(1)利用放大镜等工具,通过拆布料的方法,研究一下布是怎样织成的。
(2)学生汇报演示:布是怎样织成的。
(三)课后作业;
搜集有关一些纺织材料的发展史。
植物的叶
【学习目标】
科学概念:
1、树的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功特征。
2、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3、叶也是有生命的,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
流程与方法:
统计捡到的树叶的数量和树叶的种数;根据一定的判断依据,划分出同一种树叶和不同种的树叶。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研究树叶的兴趣,培养爱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态度和意识。
【学习重点】
开展观察叶生命现象的活动,建构起叶也是有生命的科学概念。
【学习难点】
是否是同一种树叶的判断。
【学习准备】
学生自备材料:捡一些落叶。
分组材料:同一种植物的新鲜叶和落叶。
教师准备:一条有大小不同叶片生长的树枝。
【学习流程】
一、统计收集到的树叶
课前大家分别从不同的地方收集到了各种树叶,说说你是怎么收集树叶的。是呀,树木是我们的朋友,他们是有生命的,所以我们不能随意摘树叶。现在把树叶放在桌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统计:我捡了几片落叶?这里面有几种树叶?
二、观察比较树叶
1、质疑:我们小组共有几种树叶?这些叶子是同一种叶吗?
2、讨论:观察到了什么,才说它们是同一种叶?观察到了什么,才说它们不是同一种叶?同一种叶的主要特征有哪些呢?
3、比较:同时观察所有完整的叶,我们能发现不同种叶有什么相同的结构吗?是呀,大部分叶具有叶柄、叶片结构,叶片上还有叶脉。
三、观察叶的生命特征
1、观察:比较新鲜的叶与落叶,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思考:长在树上的新鲜叶与落叶的的不同表现在哪里?是呀,新鲜的叶是活的,而落叶是死的。
2、描述:观察一种植物的叶,我们能从中看出叶的生长变化流程吗?能找到这条树枝上有几种不同的生长阶段的树叶吗?(如叶芽、小叶片、嫩叶、成熟的叶、老叶、将枯的叶等)能从几张叶的不同生长阶段去推测一片叶的生长流程吗?
3、总结:叶也是有生命的,它从叶芽长成小小的嫩叶,又慢慢地长大,变老。许多植物的叶从春天长出来,到秋天枯黄死去,完成了叶的一生。有些树木虽然秋天不落叶,但它们的叶同样也有生长和衰老的完整流程。
蚯蚓的邻居
教学要点:
观察土壤里的动物,设计不同土壤对生物生长影响的探究性实验。
教学目标:
1、认识土壤对生物生长、生活习性等多方面的影响。
2、引导学生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意识到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
3、培养学生在科学学习过程中爱提问、愿意合作与交流、持之以恒等科学态度
教学准备:
漏斗、肥沃的`土壤、台灯,干湿不同的沙质土、黏质土、壤土和蚯蚓、蚕豆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观察土壤里的动物
一、引入。
我们已经参观了蚯蚓的家园,蚯蚓还有许多邻居呢,让我们一起去认识认识吧
二、观察土壤里的动物。
同学们现在让我们做一个小小的探究试验。
取一些肥沃的土壤,放入漏斗中,在漏斗上面约20厘米处用灯光照射。
你们发现了什么?把你们的发现和大家分享一下!
学生汇报交流。
同学们你们真是太棒了,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了这么多小动物,它们都是蚯蚓的邻居。那么,现在我们该把这些小动物怎么办呢?
学生讨论。
我们应该把它们送回原来的地方。
第二课时探究土壤对动物、植物的影响
一、探究土壤对动物、植物的影响。
在前边几节课的研究中我们了解了很多有关蚯蚓的知识。那么,你认为蚯蚓喜欢什么样的土壤呢?
学生猜测。
我们应该怎样设计实验验证我们的猜测呢?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我们的实验方案
学生设计试验方案,教师巡视指导。
汇报交流,完善实验方案。
学生动手实验。
通过刚才的实验你们发现了什么?
孩子们你们真是太棒了,不愧为小小科学家。你们认为不同的土壤对植物的生长会有什么影响?我们该怎么办呢?
生:设计实验。
师:怎样设计实验?
学生讨论。
师:这个实验实在是太好了,可是我们用这40分钟时间是不能看到实验结果的。这就需要同学们具有科学家持之以恒的精神在课下坚持不懈地进行研究,你们能像科学家那样做研究吗?
……
师:不要忘了做记录哦!
二、调查。
土壤是我们赖以生存最宝贵的资源,如果土壤都被迫害了,我们会怎么样呢?
可是我们的有些行为已经破坏了土壤,人类有哪些行为破坏了土壤?
课下的时候请各位同学向身边的人进行调查或进行查资料,了解人类破坏土壤的行为以及危害,记录在小科学家记录本上。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沸腾是水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过程中水的温度不再发生变化。
科学探究目标
1.探究活动中,通过猜测、观察、实验、研讨等发现事实,发展思维。利用文字、图表、图画等方式描述观察、实验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2.探究活动中,发展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和表达能力。
科学态度目标
形成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资源,形成保护水,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水加热过程的变化。
难点:实验器材的组装和使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漏斗、塑料袋、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小组准备:三角架、石棉网、烧杯、酒精灯、温度计、硬纸盖、水、(计时器)。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2分钟)
[材料准备:教学课件]
1.课件出示图片
提问:如果我们不停地给水加热,会出现什么现象?
2.揭示课题:水沸腾了(板书)
二、探索:给水杯里的'水加热(预设20分钟)
(一)预测活动
(如果我们不停地给水加热,会出现什么现象?)说一说或画一画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记录在书本的记录框里。
(预设:①说:水里看见气泡,水面上看见白色的气体等;②用画图的形式。)
(二)给烧杯里的水加热
[材料准备]
教师准备:漏斗、塑料袋、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小组准备:三角架、石棉网、烧杯、酒精灯、温度计、硬纸盖、水。
1.给水加热的实验,我们的需要安装什么样的装置呢?
2.ppt展示实验装置,认识实验器材名称及作用。
3.结合微课或其他视频了解酒精灯的使用。
4.结合ppt,学生了解测量水温的方法。(教师补充介绍。)
5.实验安全提示。
6.分组组装实验装置,开展实验,在活动手册上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屏幕出示电子计时器或分组提供计时器。)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8分钟)
1.提问水在加热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
水在加热的过程中温度不断上升,沸腾后温度不再上升。水在加热的过程中,我们看见杯底有气泡产生,气泡上升并且不断变大,到水面时气泡破了,水面看见热气产生。
2.提问:水在达到什么温度时沸腾?
正常压强下是100℃。(同时让学生明确温度计的100℃就是以水沸腾时的温度为基础规定的。)
提问:水在沸腾过程中我们看见了什么现象?
水在沸腾过程中我们看见温度保持不变。
3.演示实验:水变成水蒸气的体积变化
小结: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会变大。
【板书设计】
2.水沸腾了
水中:气泡产生
水加热水面:气泡破裂
水面上:热气产生
水沸腾:100℃
水变成水蒸气,体积大大增加。
(响水不开,开水不响)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13
一、教材分析:
本课顺应学生的天性,从学生身边常见的动植物入手,通过与常见动植物“面对面”地接触,开始正式地进行科学研究,使学生丰富有关动植物的知识,认识动植物的不同与相同,感受动植物世界的纷繁多样,培养学生热爱动植物、热爱大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激起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
关于生命世界,儿童充满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喜欢与动植物交朋友,喜欢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对有趣的动物、奇特的植物充满了好奇。学习本课时,就要尽可能地让学生搜集资料,把自己喜爱的小动物、经常食用的蔬菜或常见的花带到学校里研究。本课的学习,重要的是让学生热爱动植物、热爱大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三、教学目的:
1、能力目标:能用各种感官感知动物与植物的外部特征,并用语言或图画等方描述所观察的动植物的形态特征。
2、情感目标:在对动植物的观察活动中,体验合作的愉快,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3、知识目标:知道生活中常见动物、植物的名称,初步学用不同标准对动植物进行分类。
四、重点、难点:
1、能用各种感官感知动物与植物的外部特征,并用语言或图画等方描述所观察的动植物的形态特征。
2、知道生活中常见动物、植物的名称,初步学用不同标准对动植物进行分类。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一些常见动植物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学生准备:自己喜爱小动物、经常食用的蔬菜或常见的花。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教师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动物吗?课前通过观察动物,你们有什么发现?(学生踊跃发言,有的说出小猫的外形特点,有的介绍电视上《动物世界》中狮子的食性,有的发现麻雀既能在天上飞,又能在树枝上站着,还能在地上跳着走,但对麻雀有几个脚趾说不清楚)。
2、教师小结:大家说得都很好,但课前观察还不够仔细,大家想不想直接与周围常见动物面对面,研究动物的秘密?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我们周围的动植物》(板书课题)
(二)进行探究活动
一:我们周围有哪些动植物?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1、观察动物
(1)教师谈话:作为一名小科学家,我们观察动物时应注意什么?
(2)学生讨论并进行观察学生带的动物(此处板书我们周围的动物)
(3)教师谈话: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真了不起,想不想知道更多的动物?下面让我们交流课前搜集的动物图片、文字资料以及观察记录吧!(课件出示)
(4)继续交流:通过看这些资料你们了解了什么?学生回答。
(5)教师小结:同学们,通过观察我们总结了很多研究动物的好方法。如看看外形、摸摸皮毛、量量长短高矮、喂喂食物等。观察动物要按一定顺序观察,要注意安全,要多做比较。因为我们周围常见的动物是丰富多彩,多种多样的。
2、观察植物
(1)教师谈话: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我们带来的植物,而观察植物我们又需要注意什么?(板书:我们周围的植物)
(2)学生讨论进行观察并做好记录
(3)交流发现
(4)教师谈话:同学们发现的可真不少!下面让我们再来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5)继续交流:通过看这些资料你们了解了什么?学生回答。
(6)教师小结:同学们,通过观察我们知道了很多研究植物的好方法。如看看外形和高度、摸摸树皮的粗糙程度和叶片的绒毛细刺、闻闻花的气味、尝尝果实的味道等。但记住不要伤害这些植物,也要注意自己的安全。[设计意图:此环节我采用动植物分开观察,分开研究,这样便于学生理解,使课堂条理清晰。]
活动二、提出我们感兴趣的`问题n1、教师谈话:每个动植物的身上都有许多秘密,比如壁虎为什么能在墙上爬?蚂蚁是怎样认路的?一棵大树的根究竟有多长?你想知道有关动植物的哪些秘密呢?看谁能从不同角度提出来,并进行大胆猜想。
2、学生提问:
3、学生猜想: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进行大胆猜想。如一生答:我想可能是因为壁虎的脚上有一条深沟,那是它的吸盘,能吸住墙,所以能在墙上爬。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选择部分问题进行猜想,不要面面俱到,教师要允许学生提反对意见,鼓励学生在争论中探求真知。
4、教师小结:有位科学家曾经指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们平时要多观察多研究动物,多提有价值的问题。现在能解决更好,现在解决不了,可以放到课下甚至将来解决。[设计意图:本环节是在上一环节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对上一环节研究的延伸,能够培养学生的提出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三)深入研究
1、教师谈话:要想对动植物进行深入地认识,就要与动植物交朋友,进行长期细致地观察与研究。下面谁能说说动植物和人类有怎样的关系?
2、学生发言:学生可能会说,动植物是人类的朋友,动物给人类提供了肉、蛋、奶、毛皮等,植物给人类提供粮食等。
3、教师出示课件:出示人类保护动物和伤害动植物的画面,让学生谈看法。
4、小组讨论:你是怎样保护动植物的?遇到动植物受到伤害,你怎么办?我们应怎样保护动植物?教师鼓励学生从多个方面进行回答,如不伤害小动物、不乱捕动物、不掏鸟蛋、看到受伤的小动物要给它治伤,并放归大自然等。
5、汇报交流: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保护动物方面的设想及做法。如有的学生画动物宣传画,呼唤人类保护动物,有的学生写保护动物决心书,写出了自己的誓言,有的学生制作保护动物知识卡片等,教师指4—5生上台展示,师生共同评价。
6、教师小结:大家交流的很成功,我发现大家特别关爱动植物的生命、关心动植物的生活环境,关注与保护动植物有关的社会问题,希望大家从自我做起,做一个动植物伙伴的宣传者和保护者。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板书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设计意图:本环节首先让学生自己谈论动植物对人类作出的贡献,让学生明白我们应该爱护动植物;再通过讨论对动植物的保护来达到学本课的目的,从而培养学生爱护动植物、爱护大自然的情感。]
(四)课外拓展
这节课,我们研究动植物的兴趣很浓,提出了很多有趣的问题,并与动植物交上了朋友,课下你们可以种植一株植物或饲养自己喜爱的小动物,长期观察研究,它们在四季中的变化,记录它们的生长情况。[设计意图:把本课的学习延伸到课下,让学生的研究兴趣延续下去。]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14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
2.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科学探究目标
1.观察、记录水结冰过程中的各种变化。
2.观察、比较水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科学态度目标
1.初步感受、体验物质状态的变化。
2.乐于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在自然环境中,水与冰可以相互转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发现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难点:初步建立水的形态变化与热量变化有关系的概念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试管、清水、碎冰、水银温度计、烧杯、食盐、小勺、彩色橡皮筋、直尺、食用色素、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各种冰的图片、热水、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热水、水银温度计、各种冰的图片]
1.出示一杯热水并测量水的温度
提问:如果我十分钟后再测这杯水的温度,温度会如何变化?(预设:温度会下降一些。)
2.出示几张各种冰的图片。
提问:如果一直让水的温度下降,会出现什么情况?(预设:会和室内温度一样。如果继续下降会怎样呢?水会结冰。)
3.揭示课题:水结冰了(板书)
二、探索:水结冰过程中的各种变化(预设15分钟)
[材料准备:试管、清水、碎冰、水银温度计、烧杯、食盐、小勺、彩色橡皮筋、直尺、食用色素、学生活动手册]
1.引导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后组织学生讨论本课的实验方法。提问:说一说我们对这个问题的想法?今天在教室里,我们可以怎么做实验?
2.学生相互合作,测量水结冰过程中温度的变化,同时体会变化过程中的热量变化。
在活动中,教师要提醒学生:
(1)做两次标记:第一次是试管中倒入清水后(为了便于观察,可以在清水中滴一滴食用色素);第二次是试管中的水完全结冰后;两次用不同颜色橡皮筋标记;
(2)温度计插入试管塞的小孔中,保持在中间的位置不能动,不要碰到试管壁;
(3)仔细观察水结冰的变化过程,需要把试管经常拿出来观察是否开始结冰,当水开始结冰时,记录温度。
(4)冰块尽可能碎一些,再加入一部分食盐(食盐多一些,降温速度快一些),有利于降低烧杯内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5)因为需要拿出来看,碎冰可能会使橡皮筋移动,所以需要直尺重新确定一下标记位置是否正确。
3.出示活动手册第9页,明确实验要求,并记录观察比较水和冰有哪些相同点与不同点。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5分钟)
[材料准备:结冰后的试管、碎冰内加食盐的烧杯、碎冰内不加食盐的烧杯、直尺、水银温度计]
1.学生反馈交流:水在什么条件下会结冰?
小结: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水结冰时,冰水混合物的温度长时间保持在0℃时。
2.提问:水结冰后有哪些变化?
水结冰后占据了更大的空间。
3.冰还是水吗?
引发学生去思考冰和水是同一种物质。
4.为什么烧杯外壁有小水珠或一层白白的?它是冰吗?和试管里的'冰一样吗?它是哪里哪里来的?和哪些现象类似?
烧杯外的水蒸气遇冷(0℃以下)凝结成霜。不是冰,不一样。(当外界温度较高时,也会只是液化成小水珠。)
5.在碎冰里加入了食盐,有什么作用?
碎冰中加入食盐可以让冰在同温度下融化,这样有利于降低实验的温度,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拓展:固态的冰能重新变成液态的水吗?(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结冰的水、试管、烧杯、清水]
1.提问:水结冰这种现象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好处和不便?
好处:可以看到美丽的冰雕,吃到冰淇淋。
不便:路滑给人们行走带来了不便。
2.出示装有冰的试管。提问:我们有什么办法能把冰取出来?
比一比谁的方法更科学?你为什么这么想?
3.提问:固态的冰在什么条件下重新变成液态的水呢?
学生猜测。引导学生课外自主探究
【板书设计】
3.水结冰了
水(液态)凝固(0℃或0℃以下)冰(固态)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15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到“人、动物、植物的生存都离不开水”。
2、探究“水到哪里去了”,引导学生经历科学的探究过程。
3、意识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能做到节约用水。
重点难点:
1、通过实验,总结水的性质。
2、清晰,完整的表达观察的现象。
教学准备:课件,一些植物的茎、叶、果实(分组),一盆植物,等。
熟悉学生,和学生一起做“叶的蒸腾作用”的实验。
教学过程:
一、通过观察与讨论,初步感受“人、动物、植物的生存离不开水”
1、师:同学们,今天我为大家准备了几张跟水有关的照片,请注意观察。
课件出示几幅“水与生命”的照片。
问:这些照片反映的是什么?
2、师:同学们观察的很认真,讲的也好。观看了这些照片,你有什么想法吗?
3、师:讲的真好,人、动物、植物是地球上有生命的物体,它们的生存离不开水。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水与生命”相关的问题。
4、师:像这样关于“水与生命”的例子,你平时还见过哪些?能不能再举出一些来?
生讨论后任意例举,当学生只是谈到人要喝水时,可问:如果把我们不喝水,能不能从别的食物中获取水分呢?
师:同学们平时很注意观察生活,看来,我们人类,许多动物、植物都需要“喝”水。没有水,我们将无法生存。
二、探究“水到哪里去了”,深入体会生命离不开水
1、提出问题
师:通过以上的讨论,我们知道了人类,动物,植物都需要喝水,对于这件事情,同学们还想研究什么吗?
生:他们为什么需要喝水?
生:怎样喝水?
生:水最后到哪里去了?
师:人、动物、植物怎样喝水,谁知道?
植物怎样喝水,教师引导学生谈,并讲解植物的身体构造。
师:余下的两个问题,我们先研究哪一个好呢?现在我们一起来研究“水到哪里去了”。
2、探究研讨“水到哪里去了”
(1)探究“人和动物喝水后,水到哪里去了”
师:我们先来讨论人类,人喝的水到哪去了?有谁知道?
生:尿、血液、汗、眼泪……
师:我们喝的水是不是都被排除到体外了呢?
问:动物喝的水到哪去了?能举例说明吗?
生:尿……
问:动物体内是否也保留了一些水分呢,有没有例子证明一下?
生:杀鸡时,有血,肉里面也有水分。
师:你们说说,人和动物喝水后,水到哪去了呢?
生答课件出示:一部分保留在人、动物体内,一部分排除体外。
(2)探究“水到植物身体的哪些地方了”
A、提出猜想
师:猜一猜,水从根部进入植物的身体后,跑到哪儿去了?
生:到叶子、茎里了。
师:如果这棵植物结了果实,比如苹果树,水会不会到苹果里面去呢?
或者启发:还会不会到其它的地方呢?
B、设计方案,实验探究
师:怎样才能知道植物的身体里哪有水,有多少水,你们有办法吗?
生谈师小结:我们可以用刚才大家谈的方法,用切,挤,压等方法,研究一下植物,看里面有没有水,有多少水。
师为生分发植物,生分组实验。
汇报:谈一谈你的做法和发现吧。
师:通过实验,我们知道植物的身体里藏有许多水份。我现在有一个问题不明白,我们每天给植物浇水,植物怎么没有被胀坏呢?昨天我在家里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师出示一株植物,上面罩有袋子。)这株植物在太阳光下晒了一天,现在请大家观察一下,袋子里面有什么现象呢?
师在教室走动,让生观察
问:知道这些水珠从哪里来的吗?
师:这是植物被太阳照射后,从叶子的小孔里冒出来的。那我现在问你,植物喝水后,水都到哪里去了啊?
生谈课件出示:一部分水保留在植物体内,一部分跑到空气里去了。
3、了解水对生命活动的意义
师:同学们,我们知道水在生物体内,一部分会留在他们的身体内,一部分会排放到身体之外,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对于生物来说,有什么好处呢?请大家看电脑小博士是怎样讲的`。
课件出示:水是人类、动植物身体的主要组成部分。水在植物的根、茎、叶里流动,可以帮助植物运输营养,一部分水从叶子的小孔里跑出去,能调节植物身体的温度,还能使空气变的湿润。人和动物的血液绝大部分是由水组成的。血液能将氧气和营养运输到全身各个地方。一部分水排除体外,能带走身体里的废物。
问:通过前面的学习,你认为“水与生命”有怎样的关系呢?
三、了解地球上水资源的现状,意识到节约用水
师:同学们,现在地球上有近60亿的人口,有数不清的动植物,每天都要喝水,用水,那么,我们地球上的水资源到底是什么情况呢?我这里有一段话,请大家注意听。
课件出示有关地球上缺水的现状。
问:看到这些,你又有什么想法?
要节约水,保护水,我们可以想出那些好办法?
课后制订一份家庭节约用水的计划书,和家长一起努力,节约用水。
你现在想对水说些什么呢?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的教案05-20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的教案02-10
(精选)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的教案06-01
(合集)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的教案05-23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04-01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的教案[集合]06-02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06-28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06-29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优秀05-08
(优)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