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何以为家》观后感范文(精选19篇)
当认真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领悟呢?观后感就是自己的一种思想感悟,观后感相当注重“感”,也就是从作品中领悟出的道理与思想。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何以为家》观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何以为家》观后感 1
美好的周六晚上,和一起跑步的学姐,说走就走看完了这部电影。
这部电影根据真实故事改编,以中东地区为背景,从一场特别的庭审开始串起了主人公艰辛的流浪之旅。
整个电影没有炫酷的.镜头,只是平铺直叙,却看得让人揪心、心痛和愤懑,一切都因为那份真实,由衷感受到真实是最有力量的。
来自法庭上的那场对白,到底谁对谁错,我不知道,但各人有各人的艰辛,各有各的“活法”。
这场电影中,我们看到的是因为经济不发达导致的这一切——暴力、凶杀,但是在中国,在我所处的教育行业当中,已经不再是物质条件的制约,而是教育理念的制约,多少父母还没有准备好,还没有学会做父母就有了孩子,成为了爸爸妈妈,他们用上一代对待他们的方式对待的下一代,因为工作忙就像电影中的那个镜头,把孩子捆在了家中。
事实上很多父母不理解自己的孩子,所以要么放任不管,要么疯狂溺爱,生活当中充满了各种“冷暴力”,这样导致的结果和电影中主角的经历并无太大差别。
“愿那些勇敢的孩子能够被世界温柔以待。”这是我们对那些尚未被社会关注到的儿童最美的期许。
《何以为家》观后感 2
“赞恩,这是护照照片,不是死亡证明。笑一笑。”《何以为家》片尾,小男孩赞恩终于露出了笑容,但这个难得的笑容却让人心头百般不是滋味。这部电影让人想起《无人知晓》和《佛罗里达乐园》,但它更残酷,更让人心碎,它提醒大家,在黎巴嫩,还有无数个像赞恩一样的孩子。
《何以为家》并不是一部消费苦难的片子,导演娜丁·拉巴基用了大量手持摄像机的拍摄方式,尽最大可能真实地呈现黎巴嫩孩子的童年。虽然这是一部虚构的剧情片,但影片所呈现的现实和社会都是源自真实的,甚至真实得让人不忍直视。
12岁的小男孩赞恩,把亲生父母告上法庭,他控诉父母给了他生命——他们无力抚养和教育孩子,但依然不停生育,一家人挤在漏水的房子里,食不果腹。赞恩是家中长子,聪明、早熟,看上去还非常瘦小的`身体早早扛起了生活的重压。
片中有一幕是妹妹萨哈第一次来例假,她本人浑然不觉,反倒是赞恩主动把她拉到公共卫生间,让她清理干净,还用衣服制作了一个简易的姨妈巾教妹妹用。赞恩不断地叮嘱妹妹,千万不要被父母发现,他知道,一旦父母知道女儿在生理上已经成熟,妹妹唯一的命运就是被卖掉。然而,妹妹最后还是被强行卖给了商贩为妻,愤怒的赞恩因此离家出走。
赞恩在开往另一个城市的汽车上,偶遇了在游乐场扮演蟑螂侠的老人,他中断了原计划,来到游乐场希望能找一份工作。在这儿,赞恩认识了没有身份证明、在餐厅打黑工的拉希尔,他帮拉希尔照顾年幼的宝宝,没想到有一天,拉希尔还是暴露了身份被抓走了……
影片中绝大多数都是非职业演员,扮演赞恩的小男孩也叫赞恩,片中看不出任何表演的痕迹,因为他的童年生活,和片中呈现的并没有太大差别。导演说,她几乎是放任演员让他们自由发挥,也正因为这样,赞恩这个角色演得越好,就越让人心疼小演员的遭遇。多么希望,他没有体验过这样的生活,多么希望,这一切只是发生在电影里的故事。
《何以为家》观后感 3
对于赞恩来说他一直都在艰难的对抗着他所生活的环境,都在坚守着他认为对的事情,过上自己想过的生活,因为心中有愿景所以对现状很不满意,他用自己的倔强对抗着这个让人绝望的环境
生活中最可怕的其实不是恶劣的环境,而是没有一颗向更好的心,安于现状 固步自封 理所当然,然而不好的生活,不公平的待遇是正常的吗?明明有人在过着更好的生活为什么自己要过着悲惨的.生活呢?无论我们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应该有一颗向好的心并且为之付出努力,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会努力克服向着自己的目标努力,那么面包会有的,身份证也会有的
马斯洛的人类五种需求由低到高: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生理需求如吃喝拉撒睡等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下去的需求。赞恩所面对的正是最低的需求,可能很多人面对的需求的层面不一样,已经满足了基本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那么此生无忧,何必再进一步让自己难受呢?而生理需求还得分多种,是简单的还是优雅的,是普通的还是更好的?
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的苦难,除了克服这些苦难意外还要想的是追求
如今很多不负责任的父母也是大有人在,思想开放的乱象下必然是下一代诞生的入口的增多,而在这现代的城市中虽然不足以和赞恩的境遇相提并论,但是单亲无亲贫穷做很多事情并且在没有关爱的家庭中执著自己的梦想也是多么困难,无异于现代城市的黑户。
影片中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是什么让这些手无寸铁的天使变得堕落?是什么杀害了他们的良知?是什么让他们走出了不好的地方?
《何以为家》观后感 4
《何以为家》这部电影是战争背景下12岁赞恩一家在黎巴嫩小镇因为非法移民而没有相关身份证明材料的窘迫生活,电影的开始就是赞恩起诉控告自己的父母,控告父母本就没有养育那么多孩子的能力的情况下,却生下他们,整个片子在稚嫩的孩童脸庞上无时无刻诠释着成人世界的责任和成熟。
这部电影有很多孩童成人化的情节,印象最深的有两个情节,也对我震撼最大:
1、赞恩对自己妹妹萨哈的看护和关心。当他发现妹妹月经初潮,因为怕父母知道便会将妹妹卖给杂货店老板阿来换取自己家生活所需物质,他脱下衣服让妹妹夹在双腿之间充当卫生棉,后又以自己瘦弱的身躯极力阻止父母将妹妹嫁给阿而安排与妹妹的`“出逃”,在听闻妹妹难产死去与阿有关时,立马拿起一把刀冲向杂货店,种种行为中他告诉我们亲情重于物质,他所有的童年都是在与现实残酷的世界抗争,他的童年艰难成熟,越发反映出社会问题家庭伦理。
2、《何以为家》中,收留赞恩的单亲妈妈没有合法身份,还是拼尽全力带着孩子约纳斯争取生存的机会。上班时候把他藏在厕所,趁着休息的功夫偷偷去喂奶。没钱买,就捡来别人剩下的大块生日蛋糕给孩子庆生,也欢迎赞恩加入他们的生活。最后走投无路的时候,孩子也是她的底线。流浪的赞恩,在别人的妈妈这感受到了信任与温暖,在约纳斯妈妈因无合法身份被捕,赞恩撑起他与约纳斯的生活。
赞恩是悲剧家庭的受害者,可赞恩的父母,又何尝不是呢?他们饱受中东战乱,流离失所。他们不是不爱自己的孩子,而是在战火纷飞的时局里,不懂如何去爱。
幸好,赞恩没有变成跟父母一样的人。酗酒,制毒,成为奴隶,一直不停地生育……固定模式的重复悲剧,在赞恩这里停住了。
《何以为家》观后感 5
相信这几日中大家除了追漫威电影之外,另一部在这几日崛起的电影,想必也是不会错过了。《何以为家》的到来让观众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现实观,在今年的影视市场,我们都在讲求着现实主义,那么这部来自于黎巴嫩的电影《何以为家》完全是现实中的现实。
该片最让人受到震撼的并不是其中的剧情,而是在片尾的时候赞因那个带着笑容纯真的笑容,这部电影带给我们更多的是拷问,不管是家庭教育还是孩子的成长,似乎都离不开原生,没错,原生这个词刚开始出现的时候是在电视剧《都挺好》中,在这部电影中,原生的确是有些残酷了。
至于剧情方面,暂时不做任何的解释,这种经典电影还是自己去电影院体会比较好。而《何以为家》观影之后,深思的却是我们任何一个人。我们任何一个人都会成为父母,也会成为子女,在如今的生活环境下,我们不会像扎因那样,毕竟黎巴嫩对于大家来说其实并不是很太平。
生活在那样的一个环境中,能造就出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呢?家庭暴力、不负责任、视自己的子女为生活的筹码?这些元素的出现让这部电影走上了一个高潮。赞因的父母对他家庭暴力这点,的确是让人泪目,毕竟这样的场景似乎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甚至是我们自身。正如在片中赞因提到的要起诉自己的父母,为什么生下来他?这是一句来自良心的拷问,那么在现实身边,不喜欢孩子、家庭暴力、打骂孩子,那么父母又为什么要生下来呢?
没错,在我们身边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而作为赞因小小的内心受到的伤害,更是这种来自于原生家庭的伤害,这就是原生最纯正的伤害了。小孩子的内心教育在这几年越来越重要,小时候的悲剧会导致内心的扭曲,更会导致无法预计的后果出现,正如我们看到的青少年犯罪中,鲜活的案例足以说明一切了。在《何以为家》中,即便父母双全,即便姐妹弟弟都在,但是这种没有爱的家庭中,延伸出来的只是悲剧。
要说错在于父母?其实也是正确的,在我们这个时代,我们的父母有大多数是没有太多的文化,就如片中赞因的父母是一样的.,总以为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因为孩子是父母生的,父母便是有一种优越感,孩子无时无刻都要服从自己的安排,这样只会适得其反了。
《何以为家》哪里才是家?这是全片拷问我们的一个问题,不过看着年仅12岁的赞因就学会了赚钱、学会了家务、干重活,这一点不能说是值得我们去学习,但是足以说明如今现实中孩子们的生活是多么的安逸,蜜罐教育永远是让孩子失去了飞向天空的翅膀,被宠大的孩子会有一颗自力更生的心吗?或者问,会有一颗感恩的心吗?赞因的坚强和能干,是我们在片中唯一钦佩这个小孩的`地方,大家可以想想自己的童年,这个时候,究竟在做什么?
原生的创伤是很难愈合的,它总是需要一个爆发点,这部电影中的爆发点就是扎因的姐姐离开了这个世界,这让赞因终究突破了内心的那道良知。毕竟12岁年龄的他,在众目睽睽下,状告了自己的父母。一个不甘于现实的孩子,他的内心更是压着火,有父母对他的打骂、有现实生活的磨砺、种种压力下,谁都会爆发。兔子也会咬人就是道理了。
或许现在还在用棍棒教育孩子的家长应该反思,或许现在还在与父母置气、花父母钱的子女也应该反思,给予的终究不会永远给予,失去的达到一定质变后总会失去。家庭教育与现实的真实写照,《何以为家》有爱的一部电影,却也是有伤的一部电影。收养赞因的好人家,终究却看着自己的儿子不在了,而这种悲痛对于扎因来说也是一种触动,他仅仅是一个12岁的孩子,有些事情,他真的无能为力。
家原本是温暖的港湾,在这部电影我们看到的却是原生家庭和大环境下延伸的悲剧,环境影响人,这句话一点都没错,真实的故事总是有人关注,正如我们的主人公赞恩阿尔拉菲亚一样,只希望这悲惨的童年,成为终究的回忆,只希望未来的他,过的都挺好。
《何以为家》观后感 6
“真主想让我们做脚下的地毯,生活就像一堆狗屎,比我脚下的鞋还脏。”这是得有多么悲伤,才会说出的话啊,更难想象的,便是这话出于一个十二岁孩子之口。
赞恩是一个十二岁的男孩,他受唾弃,遭着父母的嘲笑,可是生活并未因此而停下。虽然在这样的环境中,赞恩已学会了比同龄任何一个人都要成熟,他的眼里总是饱含忧郁,可他却并未因生活的不公而自暴自弃,正因为如此,他才在一个没有责任感的世界里,用小小的身躯扛起一份又一份责任;他抱着生活的艰辛,却还不忘自己的梦想——去念书,去一个平安幸福的国度念书。
赞恩就如一朵莲花,不是吗?人们总是怀着陈旧的思想去束缚他,可是他仍保持着自己最初的信念,于是他用一个畸形如7岁孩童的身躯,毅然离家出走,去寻找自己的梦想。他虽然表面冷酷,却还仍是个孩子,他会被游乐场所吸引,因为那是他从未拥有过,却渴望拥有的欢乐、温暖和来自家人的亲情。
他又一次被自己的善良做出了选择,面对一个毫无血缘关系的婴孩,他付出了自己的责任。面对婴孩时,他是那么亲切,亦或许孤独的人最亲切,悲伤的'人笑得最欢,因为他们不想让别人经历他们所承受的。就像赞恩希望自己能给弱小的婴孩更多一点温暖,再多一点有人关怀的时间,不要又如自己一样,成为一个被人唾弃的孩子。
所以,赞恩喊出了“我要控告我的父母,因为他们生下了我”这样令全世界震惊的话语。
生活从未因任何一个人而停止,生活太快,让一些身于苦难中的孩子,还未来得及去追赶,就已被唾弃,被掷倒,最终被自己放弃,心安理得继续在世界的黑暗面生活,成为又一个可怜人。正因为如此,坚强的赞恩才更显难得,不是吗?我们没有谁,能像他那样做一朵生于地狱中,不畏风寒的白莲花,引得生活回头,重又注意到。
我们不可一味哀叹。
要做一朵莲花,在过快的生活中,莲心犹存,才不会忘记初衷。
《何以为家》观后感 7
命运挫折,却总有人顽强拼搏;道路崎岖,却总有人勇往直前。
《何以为家》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十二岁男孩赞恩的故事,在苦难的逼迫和现实的压迫下,离家出走,颠沛流离。一次次的希望,无数次的破灭,但在不懈努力下,起诉亲生父母,夺回尊严。电影运用了倒叙的手法,刚开始,直接就起诉自己的亲生父母,理由是:“因为他们生下了我。”触动人心。
家,是幸福的港湾,可赞恩的家,却是无尽的沦丧,对他来说,这儿已不再是家,带给他的只有折磨与痛苦。我想:他的父母竟然如此愚昧,而赞恩却如此可怜,他的地位与遭遇甚至不如别人家的狗!为什么?
当赞恩离家出走,遇见哈瑞与她的儿子尤纳斯,并在哈瑞被捕后,仍旧不离不弃照顾尤纳斯时,是一颗顽强的心,是一片温暖的情支撑着他。在辱骂、暴力和屈辱下的赞恩,在破败不堪社会下的他,仍旧心存善念,这样的意志该是怎样的顽强?
法庭之上,赞恩带给观众的是无尽的心灵打击和感动。因为生了他,所以起诉父母。这不负责任的`生育无异于一场谋杀!但深不见底的幽暗,不透明的体制,该向谁来追讨罪恶呢?这些罪恶何以得到延伸,且代代相传?居然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无力生育和教育又为何要生?这是对道德的质疑,对人性的谴责!
影片最后,赞恩笑了,唯一的笑容,是直击心灵的震撼。他的笑是因为他拍的是身份证,而不是死亡证。他摆脱了一切的排挤,他有了自己的身份,他不再是一堆腐烂的肉。他的尊严,宛如他的笑一般绽放。这笑,就像是行走在荒漠,听见驼铃声的笑……
生而不养,断指可报;生而养之,断头可报;不生而养,无以为报。愿每一个勇敢的小孩,都能被世界温柔以待;愿每一个社会的走狗,都会被世人谴责唾弃。在命运的安排下,我们似乎都是蝼蚁,但不屈服于命运而努力奋斗的,将会是命运的主宰者。坐在黑暗中死荫里的人,何处是家?我们要尊重每一个人,同情是世界上最傲慢的东西。
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是什么让这些天使变得堕落?又是什么让这些天使展翅高飞了?乱象不灭,何以为家?
《何以为家》观后感 8
这是一座地狱之城。没有尽头的苦难,混乱,堕落,战争。没有鸟儿愿意在那里停留,没有色彩,没有希望。
12岁的黎巴嫩男孩赞恩用刀捅了人,并将他的父母告上了法庭,理由是:因为生下了他。
赞恩作为家里的长子,承担起照顾弟弟妹妹的义务,当他看到年仅11岁的妹妹被父母抓去卖给别人时,无能为力的他离开了这个绝望的家。之后他遇到了一对没有合法身份的母子,互相扶持生活。但当他再次回到家时,却听到了妹妹的死讯,他去捅了那个买下妹妹的男人。
镜头回到了法庭之上。赞恩接着说,我希望,无力扶养孩子的人,别再生了。关于穷人是否应该生育,这是一个社会问题,我了解的不多,就不多阐述了。这部电影看的让人压抑和悲伤。整部电影从开头到结尾的配乐都是沉重的,我能想到的唯一一处轻松的音乐,是赞恩被关进监狱里时教徒弹着吉他慰问犯人们,监狱里看着电视唱着歌的犯人比监狱外的绝望的.人们更快乐。
电影之外,扮演赞恩的.演员也是一个难民,在出演了电影后,得到了联合国的帮助,和父母一起去往挪威这个和平的国度生活。对于赞恩来说,这算是一个圆满的结局,但是,在被战争和混乱包围的地区,还有多少个赞恩,正在背负着苦难,绝望而艰难的前行着呢?
而生在中国的我们,不知道比赞恩幸福多少倍的我们,是不是应该好好想一想,今天,我们能看到这美丽的风景,能吃上美味的食物,有爱我们的家人,还有希望,是不是应该感到知足?当面对困难的时候,请想想,在那个充满苦难的国家,弱小的赞恩尚可拥有无比坚强的内心和强大的勇气,哪怕身处在在绝望之中仍然守护心中那一点光芒而不放弃,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抱怨和自怜?作为一个人,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都要坚强和勇敢。并且要记住,知足才是幸福,这是这部电影带给我的最大的启发。
《何以为家》观后感 9
你是人间的天使,你来这世上,要和心爱的人一起看看太阳。
我曾经以为所有的孩子都像我们一样,不管家境富裕与否,我们都是带着满满的期待被带到这个世界,我们都会被父母的爱始终包围,可这样根深蒂固了十几年的想法却在这样一部影片面前被击碎了,鲁迅说悲剧就是将你认为美好的东西毁灭了给你看,又或者,只是将你看不到的黑暗撕碎了仍在你眼前,那种无助和无能为力也许才是最令人感到痛苦的吧。
从来没有因为某个影视剧或影片而难过很久,因为我很清楚的知道,演出来的大多是夸张的不现实的`桥段,但这部《何以为家》之所以可以让全世界的人为之动容,我想最重要的便是这故事里大多数的情节居然是小小的男主人公自己的亲身经历。我们永远无法想象在看不到的地方,有着什么样的黑暗和苦难。就像相信每天的日出一样,我们无条件的相信着父母给我们的爱,那是一种每个人都从未有过怀疑的,如同饿了就吃饭渴了就喝水般的相信,可我们难以想象的是,这个世上真的有人会为了自己的生存而不顾自己孩子的`命运。我没有权利评价别人的做法,因为我无法体会他们的苦难,但听到小小的赞恩说出那句:我要控告我的父母,因为他们生下了我,我想每一个人都会被这句话所触动吧,他是有多绝望才会觉得还不如从未来过这人世间,这个年仅十二岁的孩子被迫承担了太多他本不应该承担的责任和苦难,说到底他还只是个孩子啊,是个尚不懂世事的脆弱的孩子,可命运带给他的,确是我们永远无法品尝的苦涩,如果有一天,父母都无法依靠,无法相信的时候,那该是多么的无助和荒芜啊。
我曾以为父母爱子是本能,可现在我终于相信,在面对生活,社会的无尽黑暗的时候,所有人都会选择自己,就像影片里对于自己女儿的死亡在短暂的悲痛之后又恢复了麻木的母亲,她不是不想拼了命的去保护自己的孩子,她是无能为力,就是这种深深的无力感使观者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仿佛被钝器来回撕扯。孩子,唯愿你坚强,唯愿你相信苦难终会过去,唯愿你从绝望中醒来,不再哭泣。
其实悲剧永远都不只是一群人的苦难,而是一个社会,一种制度的悲哀,所幸总会有人带着光明照亮每一寸的黑暗。孩子是降临人间的天使,人世一趟,愿他们都能被温柔以待,平安喜乐。
《何以为家》观后感 10
十二岁的男孩赞恩在法庭控告他的父母,原因是父母把他带到这个世界上。
赞恩是一个成熟懂事的孩子,他不停的在找工作照顾家里的小孩并且处理家事,甚至还帮助妹妹面对突如其来的生理期。但是懂事的孩子并没有糖吃,他从来没享受过一个孩子应该有的宠爱和应有的权益。小男孩就是一个伤痕累累的反抗者。影片中的赞恩从来没有有成为过小孩子,在现在的`逼迫下,无奈下找工作,都成为一种目的或者工具。
电影的官宣卖点“不是所有人的父母都有资格做父母”,故事中,赞恩的父母在没有经济条件的基础上,无力抚养以及教育孩子的状况下,不停的生育。这是在鞭策成年人,也同时在变成孩子们,对比起来自己的.生活有多幸运。
影片中最让我感动的是,他很少想到自己的事情,懂事的像个成年人。一个被生活百般折磨,没有得到关爱的孩子,却始终有一颗善良而柔软的心。
影片最后是赞恩拍护照的镜头,按要求要摆各种姿势,可是就是不会微笑,这时,摄影师说这是照片不是用在监狱上,是用在护照上时,他笑了,笑的那么猝不及防,阳光灿烂,这是长达两小时电影里赞恩最开心的时刻。愿每个孩子都可以被世界温柔对待。
归根结底,当我们谈论家的时候,到底在谈论什么?家不是一栋建筑,也和家长的性别、人数无关,更非只有富人才有家。应该有人提供庇佑,有人受到保护;有人承担责任,使孩童免于流浪、迷茫和惶恐。免于错位、伤害和憎恨。
不要让孩子憎恨生育和生命,让他们明白这是伟大的创造。
影片中还有许多有意思的细节设计,无论是小男孩还是其他人物或者环境因素,或者是剧情许多的细节点。当你沉下心去体会,一切都是如流水般一点点的流入你的血液扎进你的心里。
《何以为家》观后感 11
夜深了,我眼前一片黑暗,没有一点光亮,房间安静得可怕,我却睡不着,脑中仿佛一直在放映着电影里的场景……
赞恩,一个黎巴嫩的小男孩,电影中的主角,他生在一个没有爱,没有温暖的家庭。他有很多个弟弟妹妹,一开始,未经世事的他们生活得还很快乐,赞恩每天都靠卖甜瓜汁为生,虽然辛苦,但他已习惯了。可是一天,他最疼爱的妹妹被父母卖出去了,这让他痛不欲生,因此,他选择了在外流浪,后来,他还亲手捅伤了杀死他妹妹的人。
我看完这部电影的第一感觉是:不平等!当他那只有12岁的妹妹被卖给有钱人为妻时,我体会到了第一个不平等;当我看到有些难民没有身份证时,我体会到了第二个不平等。当赞恩说出“请你们不要生孩子了”的时候,我受到了心灵的震撼。
一个那么小的孩子,为什么能说出这样的`话?是因为他在流浪期间看到了人间的疾苦,尝到了生活的酸甜苦辣。这句话是他从内心深处发出来的`,不得不说很有道理。既然你生了孩子,就得负责,就要去爱他,去关心他,保护他。如果你不管你的孩子,把他们沦为赚钱的工具,或一个玩具,那当初又何必把他生下来呢?
现在社会,也有很多像赞恩父母的人,他们生了孩子又不管,甚至因为孩子是个残疾,就丢在垃圾堆里不管了。难道他们是残疾,就没有生而为人的尊严了吗?就可以把他们随意抛弃吗?这和禽兽又有何区别?
愿人人平等,人人被世界善待!
《何以为家》观后感 12
什么是家?
有人会说那栋房子就是家,有人会说家人就是家,有人会说厨房里妈妈烧菜的香味就是家……那么,究竟什么是家?
于我而言,家是爱。我见过吃穿住都在车上的养蜂人夫妇,没有房子,可那是家;我见过没有血缘关系的人相依为命,相亲相爱,那也是家。而这一切,都建立在爱的基础上,是以爱为纽带联系的。
显然,小男主人公赞恩没有家,他生活在一个冷漠暴力的家庭中,从未感受过来自父母的爱。所以,在妹妹萨哈离开后,他义无反顾地离开了。赞恩宁可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也要让自己逃离无爱可言的家。
对赞恩而言,“无爱可言”似乎比“无家可归”更令人恐惧,那么有家可归有何意义?
家令你感到安心。只有在家中,才敢脱去满身荆棘,做真正的自己。只有在家中,才能放肆笑,放肆哭。然而,小赞恩如履薄冰的生活着,在父母眼里,他不是家人,而是工具。所以,他无法感受到安心幸福,身处于此只有痛苦。
家令你感到放松。印第安人有句古话说“双脚走得太快,需要停下来等一等灵魂”。而家,就是那个歇脚的地方,让你等回自己的灵魂。纵然安家于闹市中,安家于战火里,亦可感受到来自灵魂的放松与舒适。
可有家并不容易。赞恩拖着幼小的尤纳斯走在灯火通明的街,可这万家灯火,无一处容他们栖身。他多渴望有个家,真真正正的家,可以家徒四壁,但有他爱的人萨哈、尤纳斯,有他想要的爱。很遗憾的是,萨哈走了,尤纳斯离开了。扎因的.哭泣已不再是难过,而是绝望,是再无家可归的绝望。
影片定格在赞恩逐渐绽开的灿烂的笑,让我热泪盈眶。是的,他还有希望,有拥有一个家的希望。亲爱的赞恩,愿你归来时,有人为你做羹汤,回家路上都是饭菜香。愿你看到最美的风景,等到最暖的灯火。
《何以为家》观后感 13
愿每一个勇敢的人,都被世界温柔以待。这世界,并没有你想象中的美好,也没有现实中的残酷,只是在不同人的经历里,有不同的故事,不同的角色。
看完《何以为家》最大的感受就是真实,真实的`世界从来没有太多七彩的泡泡,贫民没有,富人也不算拥有。
影片讲述的是12岁男孩赞恩的艰难生活。赞恩出生在黎巴嫩社会最底层,父母因贫穷无力教养孩子,却一个接一个的生孩子,让他们帮忙补贴家用,可能也有一些希冀有一个孩子能出人头地,带着她们走出贫困。孩子们从出生开始就没有太多平静喜乐的时光,总是对在生存的边缘奋力挣扎的日子印象深刻。
赞恩以最纯贞的心智不断扣问这个残酷的世界,不停的想要寻找世事为何如此的答案。当他遍体鳞伤的坐在牢里才知道没有人能给他任何回音,从一个12岁的男孩眼里显露了绝望。
印象最深的是法庭上赞恩安母亲对法官说的话:你们没有权利指责我,如果你像我一样,你早就自杀,喝药了。的确,坐在庭审席上的任何人都没有体会过这些无身份证明的人们暗无天日,东躲西藏的生活,他们并没有权利站在生活的高处去指点江山,为别人规划未来。因为他们无法明白身处其中的生存窘境,绝望与悲哀。其实当赞恩将约纳斯卖掉的`瞬间,其中也有他父母的影子,无奈的松手,即使心里再不舍。因为他知道自己在保护不了他了,显然赞恩的父母也是如此。小小的人真正能对抗住所有不公,无奈,强大的生活惯性的还真不多见。
这就是黎巴嫩底层人民的生活,也许他们已经做得够好了,不是吗?
愿每一个勇敢的人,都被世界温柔以待。
《何以为家》观后感 14
以前我总抱怨穿的不好看,食物不好吃,当我看完这部电影——《何以为家》时,我改变了自己的想法。
这部影片讲述了一位12岁的男孩“扎因”,因为战乱随家人逃到国外,过着艰苦的生活。虽然条件很差,但扎因的父母还继续生着孩子,小小的扎因迫不得已承担起了养家糊口的重任:卖果汁赚钱、买菜、送货、带弟弟妹妹……一天,扎因的妹妹被父母抵押给房东的儿子做童养媳,但不久后却意外身亡。扎因十分气愤,拿起刀捅向了房东的儿子……
我未曾想过在观看影片时我会落泪,但这一幕却直戳我的泪点:扎因把小尤纳斯交给那位办了假证的人时,我从扎因眼里看到了满满的不舍。可是他也没办法啊!若带着小尤纳斯,他们很有可能都会饿死。把小尤纳斯交给别人,自己既有了钱又可以出去旅游,小尤纳斯也能找到更好的人家,且不是一石三鸟?当扎因走的时候,他无数次的回头望了望小尤纳斯,可谓是一步三回头。当看着小尤纳斯边天真无邪地笑边朝着扎因挥手再见时,眼泪像雨滴似的打了下来。扎因不知道那个人会对小尤纳斯做什么,也许是把器官割下来售卖,也许又转卖给别人,或许……是我们不敢想的结局。
在影片的最后,扎因一脸平静地在拍照片。这时,我的心不由得震了一下,难道扎因没起诉成功?但接下来摄影师的一句话打消了我的`念头:“开心点,扎因。这是护照照片,又不是死亡照片。”然后,扎因第一次在影片中露出了笑容。
若扎因的父母对每一个他们生育的孩子都负责,并有一定能力的话,我想扎因他也不会做出这样的事来,这该是多么幸福的一家!
我不会再抱怨任何物质上的需求,因为世界上有无数个像扎因一样的孩子,跟他们相比,我是多么的幸福,我还有什么可抱怨的呢?同时我也希望,世界上每一位儿童都能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
《何以为家》观后感 15
影片《何以为家》(《CAPHARNAM》)由黎巴嫩、法国、美国合拍,以小男孩赞恩的视角,呈现出黎巴嫩社会底层两家人的无奈与悲欢离合。
赞恩为什么下定决心状告父母?母亲(舒亚德)探监时告诉赞恩自己又怀孕了,赞恩被瞬间点燃;既是对父母不负责任的愤怒,也不愿自己未出世的弟弟(妹妹)再遭受他和萨哈的痛苦。
赞恩父母把生活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正如瑟利姆(赞恩父亲)所说:不生孩子日子就没指望,还有人说孩子能给我们支持!因此,他才会阻止赞恩上学;直到舒亚德不断强调给家庭带来的种种好处、赞恩许诺不会耽误打工挣钱之后,才勉强同意。为了与房东拉近关系获得好处,夫妻俩执意将11岁的女儿萨哈嫁给房东的儿子。
赞恩一心想要保护萨哈,却由于自己的力量不足,最终没能阻止这桩婚姻、也没能带萨哈逃离这个家;他的希望破灭了,他对这个家的最后一丝幻想也随之破灭。
相对于瑟利姆夫妇对孩子的态度,拉赫似乎很爱自己的儿子约纳斯。然而,看完影片您会发现:拉赫与瑟利姆夫妇一样任性!拉赫是位外籍劳工,在打工期间生下约纳斯。不仅使孩子成黑户,也让自己失掉合法身份,不得不购买假身份维持生计;把自己一步步陷入被动,最终被抓,孩子被卖!
被赶出家门的赞恩与拉赫母子相遇了,赞恩请求拉赫收留他;两个落魄人同病相怜,短暂的相聚让他们感受到了家的温暖。随着拉赫的被捕,得不到任何信息的赞恩担负起照顾约纳斯的重任;如果不是路遇年龄相仿的女孩梅森(叙利亚难民),赞恩可能还会咬牙坚持下去;梅森对瑞典的一番憧憬,让赞恩燃起了希望:他要带着约纳斯随梅森去瑞典!
赞恩拼命挣钱,攒的钱却由于房东突然换锁打了水漂;为了去瑞典,赞恩把约纳斯交给阿斯普罗,换来五百美元,从被害者变成了施害者。
导演将赞恩设置为12岁左右是有寓意的`:13岁左右是孩子的心理自立期,同时,13~18岁是孩子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在这个阶段,他们开始用自己的`视角观察这个世界。
梅森自在度比较高,用自己的勤奋努力实现了换道超车;并在临走时将自己的全部生意交给了赞恩(善缘广结)。只是,她换的这个道存在着巨大的风险,还不如放弃幻想,继续留在黎巴嫩发展。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建立在需求基础上!实现自己的利益,不能以损害别人的利益为代价。
影片中的瑟利姆夫妇、拉赫、赞恩、萨哈和梅森唯命是从,期待走捷径改变命运,结局都不好。改善命运的途径在于惟道是从,不断地修性补漏、积德聚能布场!
《何以为家》观后感 16
“你儿子还没有出生就死了,他并不存在,即使是番茄酱也有名字,有生产日期和保质期,而他没有。”这是电影《何以为家》中傲慢冷酷的蛇头对没有证件的无助又痛苦的单亲黑人母亲的刺激。这一幕瞬间击中了我的内心。
这不是黎巴嫩的过去,而是黎巴嫩的现实:黑户的孩子无法办理身份证,他们生来只能藏在世界的阴影中——充盈着肮脏、暴力、贫穷、荒谬,他们不知道自己的年龄生日,没有资格接受教育,甚至没有资格去医院看病……
诚然,人各有命,命运不是自己能够选择的。但是那些黑户父母们呢?他们有权利选择在能力范围内生育,但他们没有!贫民窟里,孩子们瘦骨嶙峋;地板上,脏兮兮的小身体东倒西歪。在富人家的孩子欢乐学习时,他们却光着脚丫去卖饮料,去杂货店打杂工,甚至被卖给杂货店老板当童妻而不治身亡。可是,赞恩的父母像动物一样还在不停地繁衍着……
他们没有家庭责任感,不配做父母!——我曾这么想。直到我看见站在法庭上那因贫困病痛而老得不像这个年纪的赞恩的父母激烈地为自己辩护时,我发现是我站错了位置。他们的眼眶溢满委屈的泪水,哽咽着说他们本来想让女儿萨哈过得好,不想在自己家里没有活路,没吃没喝,没地方睡,没被子盖。并且他们小时候就是这么过来的,他们要是有选择的余地他们会比别人做得更漂亮。
我的眼眶湿润了——我不该俯视。他们是难民区的小人物,世界的最底层。这里生活的人们没有被文化熏陶过,没有被父母教育过——他们一辈一辈都是这么荒唐过来的。就像曾经的中国农村,外公这辈人谁家不是十几个弟兄,养不起了和人家换换结个亲,再不济丢掉一两个。就像百年孤独奥雷里亚诺何塞这个封闭的大家族扭曲的价值观——源于社会的荒谬,更多的兴许是现实的无奈,毕竟这只能是黎巴嫩黑户难民父母唯一的选择。难道悲剧般的命运真的只是不公的命运造就的吗?魏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曾写过秦人为躲避战乱携妻儿逃至桃花源,安居乐业,生活沉浸在美好里,令武陵人流连忘返。同是落难者为何处境大相径庭?回顾整部影片,让我感到悲哀的不是不公的.命运,而是人性的泯灭。
法庭上,坐在轮椅上的男人毫无表情地说他没想到萨拉会死。他认为包括赞恩的母亲,当地的女孩子都是十一二岁当童妻给了人,也都活得好好的。而赞恩的父母也如此认为。这竟成了习以为常。萨拉的死没有唤醒这一群麻木的底层。
贪婪,变态,软弱,胆怯,欺软怕硬,患得患失,目光短浅的人啊,遍布在黎巴嫩的难民区里。他们扮作看客,去消费生活。我想到了《局外人》,这是一群置身于情感之外的冷漠无情的.局外人。命运本身只是毛边纸和宣纸的区别,只要有灰暗人性的墨汁,都能染成纯粹的黑。
所幸的是,我看到了十二岁的赞恩的反抗。他保护妹妹把自己衣服给来月经的她当卫生巾以免被大人发现让妹妹嫁人,他帮黑人妈妈带一岁弟弟直到实在无力生存,他为妹妹萨拉复仇而怒杀杂货店老板……
所幸的是,我听到了赞恩的呐喊。他状告自己的父母“不该生下我”,这样的话深深地刺痛了我,我相信,它也能穿越整个黎巴嫩,抵达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给世人以警醒。
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何以为家》观后感 17
命运挫折,却总有人顽强拼搏;道路崎岖,却总有人勇往直前。
《何以为家》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十二岁男孩赞恩的故事,在苦难的逼迫和现实的压迫下,离家出走,颠沛流离。一次次的希望,无数次的破灭,但在不懈努力下,起诉亲生父母,夺回尊严。电影运用了倒叙的手法,刚开始,直接就起诉自己的亲生父母,理由是:“因为他们生下了我。”触动人心。
家,是幸福的港湾,可赞恩的家,却是无尽的沦丧,对他来说,这儿已不再是家,带给他的只有折磨与痛苦。我想:他的父母竟然如此愚昧,而赞恩却如此可怜,他的地位与遭遇甚至不如别人家的狗!为什么?
当赞恩离家出走,遇见哈瑞与她的儿子尤纳斯,并在哈瑞被捕后,仍旧不离不弃照顾尤纳斯时,是一颗顽强的心,是一片温暖的情支撑着他。在辱骂、暴力和屈辱下的赞恩,在破败不堪社会下的'他,仍旧心存善念,这样的意志该是怎样的顽强?
法庭之上,赞恩带给观众的是无尽的心灵打击和感动。因为生了他,所以起诉父母。这不负责任的生育无异于一场谋杀!但深不见底的幽暗,不透明的体制,该向谁来追讨罪恶呢?这些罪恶何以得到延伸,且代代相传?居然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无力生育和教育又为何要生?这是对道德的质疑,对人性的谴责!
影片最后,赞恩笑了,唯一的笑容,是直击心灵的震撼。他的笑是因为他拍的`是身份证,而不是死亡证。他摆脱了一切的排挤,他有了自己的身份,他不再是一堆腐烂的肉。他的尊严,宛如他的笑一般绽放。这笑,就像是行走在荒漠,听见驼铃声的笑……
生而不养,断指可报;生而养之,断头可报;不生而养,无以为报。愿每一个勇敢的小孩,都能被世界温柔以待;愿每一个社会的走狗,都会被世人谴责唾弃。在命运的安排下,我们似乎都是蝼蚁,但不屈服于命运而努力奋斗的,将会是命运的主宰者。坐在黑暗中死荫里的人,何处是家?我们要尊重每一个人,同情是世界上最傲慢的东西。
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是什么让这些天使变得堕落?又是什么让这些天使展翅高飞了?乱象不灭,何以为家?
《何以为家》观后感 18
与两友在纽约film forum看黎巴嫩导演Nadine Labaki新片《迦百农》(2020),戛纳评审团奖。一友哭得很惨;我极力克制与分析,也有一段没忍住眼泪(似乎是第一次出现监狱那场,感觉到了、读导演访谈也印证了,那是真的监狱、真的犯人,很多孤苦无依的小孩,很多非法移民,大概是这种真实的惨令人难过)。
与是枝裕和的《无人知晓》与《小偷家族》一样,关于贫困家庭、关于父母生了孩子却不养护或无能力抚养给孩童造成的痛苦与创伤。而在黎巴嫩,因为多年战乱,及近年的叙利亚战争难民绝大多数都由发展中国家接收,如黎巴嫩和土耳其。近年黎巴嫩已接纳超过一百万的叙利亚难民,而扮演主人公Zain的12岁男孩Zain就是叙利亚难民,已随父母在黎巴嫩生活了八年,没有学上,在街头长大,艰难度日,从未睡过真的床,全家人挤睡在地上也明白为何片中多次出现全家人拥挤睡眠的镜头,皆来自真实。Zain因为这部电影获得一个难民署的注意,已全家移居挪威,终于睡到了真正的床,也开始学读写。
而成千上万在黎巴嫩或巴西贫民窟或美墨边境骨肉分离的孩子,并没有像Zain那么幸运,依然挣扎在饥饿中、置身于战争、政治体系、街头或父母的暴力之下。Labaki怀孕期间更加留意贝鲁特街头巷尾的穷孩子,他们乞讨或作童工为生,她花三年时间调研,采访这些流浪孩童,了解他们的境况,让他们的真实经验说话。她与摄制组在街头找到Zain,找到叙利亚难民女孩Maysoun。也找到Rahil,那位埃塞俄比亚非法劳工,及婴儿Yonas(她现实中是女孩)的真正父母,而他们,拍摄之后也真如电影中一样被逮捕。
因为他们表达自己的真实经验与情感,有颇多现场发挥,比如Zain追着妹妹Sahar跑那段,他忽然跑起来,全摄制组都跑起来,于是有大段纪录片般剧烈晃动的手持摄影长镜头。实景拍摄,真实人们,所有力求导演不干涉的真实性使得职业演员出身的Labaki认为自己在片中出现不妥,只给扮演Zain律师的自己几个简短镜头(依然有点违和感)。影片拍摄六个月,素材五百小时,初剪12小时,花了一年多时间才剪到现在的版本两个小时,但感觉最后半小时还有剪裁的可能。Labaki与丈夫(也是本片作曲)Khaled Mouzanar抵押了房子才获得资金拍摄此片。音乐在后半段偶有不克制之嫌,再少点煽情力量会更有力。
《迦百农》以法庭戏结构全片令人想起伊朗导演阿巴斯《特写》;关于这个战乱中儿童承受成人之罪的`令人惊异与心痛的小男孩又令人想起罗西里尼的《德意志零年》。Capernaum(迦百农)原为圣经中一个地名,阿拉伯语意为混乱。这些最易受到伤害的孩子怨恨自己为何被带到这成人制造的人间地狱这些令欧美观众认为匪夷所思的奇观,也被有些影评人批评为poverty porn,导演对这种cynicism不以为然,她说:应该走出你写批评的咖啡馆,到真实世界去看看----很遗憾,绝大多数写批评的人都不会去到贝鲁特,看到他们认为惨绝人寰到虚假的奇观真的是那里的日常。真正的Zain认识小女孩12岁被迫结婚或被卖,儿童被强暴、被虐待这样的电影,不需要多高深的哲理或技巧,这样有切肤之痛的题材、这样真切的关注、这样并非猎奇的态度,就值得推荐。当很多人从欧洲视角妖魔化叙利亚难民,我们可以从近乎难民发源地理解他们的苦痛,而身在充当了战争灾难催化剂的美国的影评人却鲜有人提到此点,只狭隘地解读为个体卖惨故事。
《何以为家》观后感 19
黎巴嫩爆炸了。本届政府集体辞职。
地图上找半天,原来黎巴嫩在这儿啊。
在这样的当口看了这部去年上映的电影,《何以为家》。看完之后觉得,还是它的原名Capernaum更贴切主题,Capernaum是圣经新约中记载的一处位于中东的村庄迦百农,现在已成废墟,在法语中有“混乱”之意。这部被称作眼泪收割机的电影,我看完居然没有流眼泪,只是叹息和沉重。
难民问题不是小家这个视角可以囊括的,它是无法忽视的`全人类的问题,某个个体和家庭的救赎与整个难民问题和背后的深层次原因相比,显得十分渺小和无力。这种视角下,眼泪不值钱,真正有价值的是变革的力量。当然啦,大陆的翻译比起港台好听太多,湾湾走煽情路线,译作《我想有个家》,香港更娱乐味十足,《星仔打官司》,你听听,是不是有港媒那味儿了。
我不想复述剧情,太麻烦了,强烈推荐没看过的去看。真实的苦难是超出我们想象的,这部电影带来的冲击正是因为真实。冲击的点太多了,不到十二岁被父母送出去的“小新娘”,两口子生了一堆孩子没一个能受教育,为了“黑”下来每天往脸上点痣的非洲妈妈,卖毒品的小孩子和烟雾缭绕中的瘾君子少年混混……战争、贫穷、愚昧、封闭,不幸碰到哪个都能让人坠入地狱,但它们又通常一起到来,买一赠三,难分难解。几年前曾经跟联合国难民署的人聊天,第一次直观感受到难民问题的存在。可是故事和文字显然没有影像给人印象深刻,谢谢这部电影提供了一个纪录片般的视角。
影片结尾男孩全家得以移民欧洲,男孩终于有了自己的合法身份。然而,这是终点吗?难民成功移民就是解决之法吗?对男孩父母无力抚养和教育的状况下依然不停生育的.指责意义大吗?
虽然我也无法给出答案,但我想,这些同情也好,诘问也罢,都是在隔靴搔痒,并不触及根本。中东一日不和平,非洲一日不发展,这些人道主义灾难永远不会消失。它们就在那里,叩问着全人类的良心。除了中东和非洲人民自己,不存在什么救世主,欧洲不是,美国不是,中国也不是。这是《国际歌》告诉我们的。一面剥削,一面同情,是比无知更邪恶的伪善。
民族独立,和平稳定,消除贫困,普及教育,繁荣发展,哪一步的实现都异常艰难,但无一不是靠自己。中国走过的百年苦难史至少可以给中东和非洲人民做例子,告诉他们,光明是有的。
天安门城楼上的那句不是空话:“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人民是最苦难的,也最有力量,希望人类明天更好。
【《何以为家》观后感】相关文章:
何家正10-25
何家大院10-28
《何以为家》观后感12-18
金兵未灭何以为家作文素材08-31
以为10-25
幼儿园音乐优质课何家公鸡何家猜教案08-26
何劳(何勞)10-27
评何家弘《法律英语》(第二版)12-10
何从10-07
何家幼儿园第七周的工作总结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