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记者演讲稿五篇
演讲稿的内容要根据具体情境、具体场合来确定,要求情感真实,尊重观众。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中,接触并使用演讲稿的人越来越多,你知道演讲稿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记者演讲稿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记者演讲稿 篇1
今年8月底,我从太平洋一艘名叫“海洋六号”的科考船出海归来。这艘船上的中国地质人,常年在国际公海进行资源调查,为国家探寻海底矿藏。
起航没几天,大海就变得喜怒无常。七八级风,浪高4米,我感觉头晕目眩。船长蓝明华摇摇晃晃在四处排查隐患,他叮嘱我最好回屋躺着。层层巨浪疯狂地拍打着窗户,凌晨1点多,船要翻了似的发出坍塌般轰鸣,瞬间就把我从床上狠狠地甩了下来。蓝明华冲进驾驶台发出一连串指令:“艄向过左30度!船速降3节……”他跟我说,“海洋六号”摇到30度就可能翻船,一个横浪过来,船摇到了20多度,好险!就这样,“海洋六号”带着深海找矿的国家使命,与一个个台风擦肩而过。
海况一好转,大家就得忙着把上百件高精尖设备送到海底去采样。科考队员王俊珠拿给我一件救生衣穿,他说,甲板湿滑,设备多绳索。如果不小心套住脚或被摇晃的仪器撞到,都会容易落水。果然,就在送设备下水时,他一转身不小心碰伤了腿,但只是咧了咧嘴,就跳上1米多高的取样箱去挂钩了。还有一次,一台操作机器突然失灵,千米长的钢缆紧贴船尾,一旦卡住螺旋桨,整条船的人员和物资都有危险。抢修小组一头扎进40多度的机舱连续5小时排险,电机员说,这已经是今年第20次了,时间最长的一次是连续9小时抢险。就在这种压力下,科考队员们24小时不间断地测深海、采样品、做实验。
“海洋六号”也有鲜为人知的传奇经历。7月中旬,“蛟龙”号来到附近海域准备下潜,希望“海洋六号”协助测量深海数据,首席科学家刘方兰当即安排并全程跟踪测量。他告诉我,当年“蛟龙”号下潜7000米刷新世界纪录让全国振奋,但很少有人知道是“海洋六号”连续两年提供技术支撑。那时,“海洋六号”连续4个晚上穿越地球最深处马里亚纳海沟,最终测出地球最深点应该是10923米。我问他,为什么不用国外最新数据,还要反复去测4遍?他说:“这就是科学,追求精准,我们要发出中国自己的声音。”
如今“海洋六号”再次协助“蛟龙”下潜,刘方兰把数据传送过去,收到对方的邮件说:“‘海六’为‘蛟龙’保驾护航,默默奉献,深潜英雄没有你们的名字,劳动奖章找不见你们的身影。即便这样,相信共和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对此,刘方兰说,恰如“海洋六号”常年开展的大洋资源环境科考,其实都是最基础的幕后工作,为的是在国际海底圈定中国自己的矿区,在大洋深处烙下“中国印”。
40多天很快过去了,我每天都认真写随船手记,把他们勇于担当、团结进取、科学务实和无私奉献的'故事传播出去,也渴望能更深入地了解这些人、这份事业。于是我申请了一个岗位 ,请求轮换凌晨1点到7点的大夜班。那一夜,海上疾风骤雨,我和队员们拼命拉住止荡绳,把1.2吨重的设备送到海底,把双手插进冰凉的海底淤泥去采样……我头一次知道,原来戴着厚厚的手套,粗糙的绳索在手里翻滚也会钻心地疼,原来热带太平洋的夜晚也会让人感到刺骨的冷!我体会到,即便困乏到极点,鞋子和衣裤灌满了雨水,依然要顶着湿冷的海风坚守岗位的艰辛。
现在,这艘船已经在深海连续奋战了大半年。在实现海洋强国梦的航程中,他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的精神在我心里打下了永恒的烙印,让我的新闻理想在一线扬帆远航!
记者演讲稿 篇2
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关于敬业与家业的三个小故事。
其一,我和菜贩的故事。
时光回到1996年。那是一个滴水成冰的冬日,为了解城市卖菜人的生活状况,我,一个刚工作的小女孩,独自一人跟着陌生的菜贩,深夜去批发市场购菜、白天又到农贸市场卖菜,从前一天的晚上一直跟到第二天下午,通宵未眠!
辛劳之余,一个温暖的细节,至今印在我脑海:那天凌晨,刚刚还在为一毛两毛精打细算的菜贩在忙碌了一夜之后,热情地邀我在小摊上吃了一顿热乎乎的青菜面,我抢着去付钱,他却立刻跟我翻了脸:“你瞧不起人?”
那一刻,平凡的人给我最深的感动!带着情感一挥而就的《与菜贩冯学至同行一昼夜》,让我在工作的第一年即收获了江苏省好新闻一等奖。18年过去了,我还在路上,始终关注百姓的冷暖,努力打捞沉没的声音,成为我矢志不渝的追求。
其二,我和县长的故事。
20xx年的一天,我正在省环保厅采访,偶然听说厅长要去省监察厅,对治污不力的灌南县长进行“联合约谈”。 我立刻断定这是条“鲜活好鱼”,就自己跑到厅长办公室,死磨硬缠获得了独家采访的机会。
“问责政府现场直击”见报后,在全省激起强烈反响。被问责的陈县长此后被调任巿环保局局长。不少人戏称我“一篇报道挑落了一个县长”。3年后,“不打不成交”的陈局长在接受本报回访时这样说道,“问责的具体日期我现在都还记得很清楚”,他更发自内心地说,发展经济一定不能给当地留下污染的烂摊子。这样的转变,何尝不是对新闻价值的最好肯定?
直面热点,直击痛点。回望近20年职业生涯,最让我满足的,是自己的纤弱之笔,能够担当记者的应有之责,推动社会的点滴进步!
其三,我和孩子的故事。
面对6岁的女儿,我常常感到"爱不够”的歉疚。因为她,可以说是我历经磨难才得来的。
永远不会忘记!20xx年5月31日。那天,我已怀有84天的身孕。一大早,我赶到江浦的江滩上去采访,乡间小道,一路颠簸,采访结束,我发现自己流血了……而这一次失去孩子,带来此后多次怀孕不顺,成为我人生最深的痛。
一年后,我准备再次怀孕,医生却给出了这样的诊断:“因上次流产损伤严重,可能怀不上了”,顷刻间如五雷轰顶,短短几天,我的双鬓竟然长出了白发!
意外的是,在悲伤焦灼中,我却怀上了。然而,快七个月时,这个让我满怀期待的孩子忽然早产了,我哭着请医生不惜一切代价抢救,但最终孩子仍离我而去……
两年后,好不容易收拾好心情的.我又痛苦地遭遇了第三次怀孕失败。
那些年,领导同事都劝我多注意休息,但对新闻事业的挚爱却让我不愿懈怠:我一边坚持繁忙的工作,一边挤出时间看中医,天天喝苦涩的中药,常常背着医院代煎的药包去出差……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20xx年,距离我第一次流产6年之后,我以躺在床上8个月为代价,才换来了这个心肝宝贝。
孩子出生的刹那,我发誓一定要将全部心力扑在她身上,但很快我就食言了。女儿出生6年来,我6次获得省级好新闻一等奖。荣誉背后,是我常常工作到女儿熟睡的深夜。一天,我晚上8点多回到家中,女儿惊喜地扑上来,“妈妈,你怎么回来得这么早啊!”
此爱绵绵,此憾千千。虽不能常伴左右,乖巧的女儿还是给了我最好的回报。此刻,我的脑中映现出这样一个镜头:躺在爸爸怀中撒娇的女儿,看到床的另一头故作妒忌的我,特意爬过来悄悄哄我:“妈妈,我不跟你睡一头,其实是怕爸爸脚臭……”那一刻,我感受到了幸福的味道!
记者演讲稿 篇3
敬爱的老师,家长们,大家好。我叫虞xx,今天我站在这里,是来回顾我这两年来在小主人报的经历和感受。
我来小主人报已经两年了,回想当初,我还是一个四年级的.小孩子,对采访、写稿方面一无所知,只能唯唯诺诺地跟在学长后面照猫画虎。而如今,我已经成为一个小记者。采访写稿、编辑都难不了我。我现在已经成为别人眼中的学长了。记得第一次外出,第一次自己一个人在外面住酒店,第一次和小伙伴们一起行动……我曾经是那样害怕:怕黑、怕虫子、怕受伤……但随着一次次历练,我已经可以一个人做各种我以前办不到的事。我已经长大了。也结交了许多朋友。以前,我的电话薄里只有寥寥无几的电话,现在,里面有着许多等待联系的朋友。我时常在周末打电话约上三五好友,到一个地方尽情玩耍。小主人报真的改变了我的生活。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记者演讲稿 篇4
各位领导、同事们,大家好:
首先,我简要介绍一下自己:
我叫xxx我的生日很吉祥:1972年8月8日。1999年11月到安阳日报社工作,采写的第一篇稿子是《跨世纪老人》,到现在,还记得当时的情景。接到任务,已是中午11点多,我拿起领导分给的人名和电话,拔腿就跑。到大门口,才想起来打电话问详细地址。当时我刚到安阳,根本不知道方向。直到下午1点多,才找到采访对象。还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花了一个多小时才整好。晚上10点多,我如释重负,这时才感到肚子饿。
第二天,看到了自己的第一篇作品,而且是发在安阳日报社会特刊的头版头条,当时,我真的很高兴。也是从那时起,我喜欢上了记者——这个神圣,又充满挑战性的职业。
20xx年9月,我来到河南商报,一个月下来,瘦了十几斤。但我喜欢挑战,每次看到自己的作品见报,所谓的劳累和疲惫,一下子全都没有了。
去年6月18号,我听一出租车司机说不少养鱼的在使用致癌、致畸、致突变的孔雀石绿为鱼杀虫,而且潜伏期很长。当时,我感到这是个很好的报料。6月22号到25号,我受报社指派,带一名同事到湖北武汉、仙桃、洪湖等地,做孔雀石绿调查,当时正赶上三伏天,鱼塘里湿热得简直要把人蒸熟。
刚开始,我还不好意思脱衣服,后来就斯文扫地,索性脱光了上衣,娩起了裤子。但汗还是一个劲地往下流。
在湖北采访了3天,我每天中午,就靠买鱼塘边的零食和矿泉水充饥。当时真是又热又饿,我接连中了两次暑。
第一篇报道发出后,省里面和湖北方面没任何动静。我几次打电话给省农业厅和农业部,但对方根本就不把我放在眼儿里。
后来,我就想起了敲山震虎一招。我通过省工商联张玉鳞会长的秘书牛卫国,找到5个省人大代表和2个全国政协委员。当时,我拿着报纸给他们看,并让他们对这件事儿,谈点看法。
第二天,我将他们的编成消息,以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关注孔雀石绿为题,做了个后续。河南省农业厅和省畜牧局看到报道,非常重视,当天就下发通知,开始在全省范围内进行稽查孔雀石绿。到这个时候,报道才有了进展,我才松了一口气。
接着,我又联系湖北省农业厅。但对方更牛,根本不理我。实在没法了,我就又给农业部打电话,说此事很严重,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已开始关注,网友也很关注,希望农业部也能给予重视。
当天下午5点,农业部终于了有了反映,要我把所有发过的报道全部传真过去。
7月7号,农业部给我打电话,说他们已发了通知,并专门向本报发来了通知原文,还对本报舆论监督表示感谢。
第二天,我们就将农业部,就本报报道发的稽查孔雀石绿的通知,原文进行了刊登。到这个时候,孔雀石绿已经被人传为,苏丹红第二。孔雀石绿变成了过街老鼠,全国各地纷纷喊打。
今年5月22号,我采写潼关事件。第一篇报道发出后,社会反响很大。我又奉命到陕西做追踪。因为有中央电视台媒体的两路记者参与,当时,心里感到很轻松,连续向报社发后续报道。但过了两天,国务院纠风办、公安部、交通部,三部门组成联合调查组到陕西,专门督办潼关事件。
当天晚上,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也将此事进行了报道。陕西有关部门对此非常恼火,第二天就组织当地媒体大势反水。
当天晚上,总指挥孟总和朱总,问我能不能顶住,用不用支援。我说,你们快派人过来吧,我实在是顶不住了。当天晚上,报社领导就指派部门主任和两名同事赶到陕西。
在西安的8天里,我每天除了写稿,还要当司机,每天开车往返潼关和西安。晚上还要在网吧里盯网,关注事件进展。每天只睡一两个小时,但一点都瞌睡。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确实又苦又累,还有风险,但感受最深的就是:痛快。
在河南商报工作的两年,我也曾采写了不少大大小小的报道,如果说有点成绩的话,这里面,还更包含着报社各位领导和同事的汗水心血。
下面,我就竞聘岗位谈一下自已的认识。
我认为一名称职的热线部主任,首先要不怕苦、有任劳任怨的精神;
二要有敏锐的捕捉新闻、判断新闻,及时组织策划大型报道的能力。
三是对监督性报道,要有咬住不放、一追到底的决心。如我采写的执法局喊着一二三,撞死看门人的报道,当时,好多人过来说情,报社领导顶住压力发稿子,我们联系发出4篇后续,直到将肇事人开除工职,一次性赔偿死者家属60万。
我认为,热线记者部是民生新闻的主力军,随着都市报竞争的白热化,媒体在搞好舆论监督的同时,更要增强服务性和贴近性,要向服务性报道方面倾斜。而热线记者部,作为都市报直接伸入读者心中的触角,其每天都能感受到读者需要什么样的帮助,他们最关注什么。
最近在网上比较热门的话题还有一个,那就是关于春节该怎么放假的话题,猫扑等论坛上有许多网友质疑年三十了,中国的除夕了,按照规定还得把人固定在工作岗位上,这种安排很不合理。
论坛上有很多网友响应这个话题,像这种关系民生的话题我们完全可以跟进一下,热线部完全可以利用自己的优势跟读者互动,通过读者热线调查,征集民意,记者跟踪报道,依据调查得来的民意,委派记者采访相关学者、有关部门,探讨更改假期的必要性、可行性。通过一系列的连续报道,最终将探讨修改春节假期的`舆论炒热、做大,从而达到用报纸促进民生、影响民生的目的。
在服务于民生的过程中,我们商报也增加了自己在普通百姓中的影响力。报纸成了政府官员与普通百姓对话和沟通的桥梁,成为密切联系两者的纽带。从而影响和矫正商报因舆论监督过多,在政府部门中丢掉的形象分。
在这一方面,作为部门主任,就需要及时、准确地捕捉这些既有服务性,又有新闻价值的信息。
对这些信息,一方面及时整合,组织记者精心策划,做大做强。每周,包括每天,都要发出独家的,或者高人一筹的声音。
另一方面,有义务将线索有针对性分解到采编、经营各部门。
同时,还需要将信息分块整理、归纳,及时汇总,定期上报编委会,为报社组织、策划整体报道提供参考和依据。
四是,在同题作文中,热线部主任要在确保不漏发新闻的基础上,督促记者,从捕捉新闻点,到标题、导语制作,甚至报道形式上,大胆进行创新。力争同中求异,别出心裁。
五是、部主任要立足整个报社发展大局,一切新闻采访和稿件的编发,都要服从和服务于报社的总体发展。
我认为,自己有能力胜任热线部主任工作。
7年的工作经历和生活积累,让我养成了一种习惯,也可以说是一种生活态度:无论是对工作,还是对生活,我的第一个信念,就是:我能够做好,而且必须尽全力做好。
有了这个信念,我总是以极大的兴趣,和热情去面对任何事情,开动脑筋应对,和解决出现的各种状况,和问题。
应该说,我是一个有理想、有目标、有追求的人。
面对目标,我并不总是成功者。有些事情成功了,有些事情失败了。但岁月带给我最大的收获,就是面对成败,我不再浮躁,不再脆弱。我学会了在成功的时候,去寻找不足,然后去争取更大的成功;失败的时候,总结经验,争取下一次成功。
记者演讲稿 篇5
今天我要跟大家分享的故事与爱有关,这是一个关于一群老人与一座城市的故事。
在xx,有这么一群老人,他们年事已高,平时自己种的蔬菜吃不完就拿到街上去卖,因为没有固定摊位,他们成了这个城市的“高龄流动商贩”。一边是城市的秩序管理问题,一边是高龄老人四处摆摊的问题,老人与城市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
随后,因为一篇篇报道,xx“爱心市场”得以顺利建成并投入使用,这是一个记者理想照进现实的时刻,这也让我深深感受到了xx这座城市浓厚的人情味儿与温度。同时,这次采访也让我体会到,唯有贴得更近,听得更多,才能写得更真。走进普通百姓的.生活,从而写出更多有价值、有意义的文章。
我今天要分享的采访经历发生在6年前,当时我们沿着崎岖、泥泞的山间公路,来到了震后初步恢复的清平,准备去采访传唱至今的羌汉山歌。
在清平银杏广场,我们采访了羌汉山歌的主人公孟开金和张扬惠。20xx年,清平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张扬惠家被大水漫灌,积水最深的时候甚至到了脖子这个地方,当时她没有考虑自己的安危,也没有顾及家里的财物,一心想着的就是家里的羌汉山歌集,她把歌集的手抄本放在背篓里,顶在头上,她说万一自己倒水里面了,背篓还有浮力,就有机会漂到安全的地方。
羌汉山歌的故事告诉我们,每一个记者应该用什么态度去坚守自己的职业和最初的梦想,不管我们遇到了怎样的困难,只要我们不放弃,就一定能重见曙光。
今年7月,xx一直阴雨不断。11日凌晨,暴风雨席卷凯城。霎时间,永太、杰兴、黄鹿、集凤……汛情灾情不断告急。道路塌方、河道冲毁、房屋坍塌、通讯中断,转移、安置、处险,一连串的应急处置汇成xx最痛心的高频词。
作为参与本次抗洪报道的记者之一。通过这次人生课堂的洗礼,让我对这份职业有了重新的认识,白加黑,五加二,扛着摄像机、举着话筒,只为给广大市民传递最新资讯。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上,所有记者昼夜奋战,从抗洪一线发回报道100余篇,新闻图片370余张......呈现出抗洪一线干群合力战胜洪魔的生动事迹。
记者,一定是裤脚沾满泥泞、内心充满温暖并且不断向前奔跑的人
去年9月,我和同事前往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金阳县,拍摄xx对口帮扶工作纪录片。那里山高路险,孩子们上学非常不容易。在前往黑猪洛小学拍摄途中,虽然只有仅仅5公里的路程,我们却走了两个小时。
我们抵达的时候正好课间休息,孩子们看到我们的到来很高兴,嬉笑着把我们团团围住,因为他们知道我们一定会给他们带礼物。
金阳之行是我永生难忘的采访经历,这里面包裹着拍摄过程中所有的辛酸苦辣,援彝干部推进产业扶贫项目,搭建xx金阳合作平台,推动金阳教育、卫生等各项事业的发展的振奋人心,更留存着彝族同胞动人的微笑和回荡在群山里朗朗的读书声。这一帧帧的画面是珍贵的影像、是希望、更是激励我们新闻工作者继续前行的力量
【记者演讲稿】相关文章:
记者的作文03-02
记者节记者发言稿11-03
记者述职报告02-17
记者来了作文05-07
记者节记者评选方案(通用10篇)10-31
记者的实习总结01-10
记者工作心得05-02
记者实习鉴定12-29
记者的实习心得06-08
记者实习心得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