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孝经学习心得体会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孝经心得体会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到底应如何写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孝经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孝经心得体会1
《孝经》一书集成了儒家的“孝道”思想,指出“孝”为所有德行的根本,《孝经》一书所提出的观点乃我们祖先历代传承与奉行的,它能传承两千多年而不衰,是因为它所提倡的思想是天经地义的,是万物沿着正确美好途径发张所必须具备与准守的道理。
“百善孝为先”、“孝是人道第一步”、“诸事不顺因不孝”当今社会所出现的道德败坏现象以及各种关系日趋紧张的局面,从一定意义上讲是由于人们违背了“孝”。可见学习《孝经》是多么重要,而在实践中传承“孝”更是改变社会现状所必须提倡的。
所以,学习《孝经》不应该只是以获取知识为目的,更不应该只是为增长见知见解为目的,学习贵在践行,“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也是儒家经典论语所提到的。真正的儒家科学知识,不只是光有理论,是有真实实践手段的。学习经典,晓义明理,努力践行,迎难而上,以身作则。
《孝经》所讲的都是天经地义,是我们人类所不能违背的,它指导着我们如何正确地对待我们的父母、上级以及国家,是我们的行为准绳。倘若我们违背了它,轻则我们将会使我们的家庭破碎,重则将会导致国家动乱,可见《孝经》的地位之高。何为经典,经典就是每句话都是真理,每句话、每一个字都不能被改变的。经过我们的祖先代代相传以及经过两千多年的历史检验《孝经》依旧为人所认可,被人视为经典,所以作为新一代的我们更有责任与义务去学习《孝经》。现如今的社会里会出现过不少子女虐打年老父母,职员工作松懈,官员贪污等案例,这些事情发生的缘由是人们都将《孝经》所推崇的教义都抛在脑后。
《孝经》所讲的“孝”不止只包括子女对其父母的孝顺,还指下级对上级的尊重以及人民对国家的爱戴,《孝经》对不同身份的人作出了不同的要求,其目的在于人们相互之间能和谐相处,在于国家社会能平稳安定。我们国家领导提出要创建和谐社会,而实现这个伟大的目标的唯一途径就是学习《孝经》的思想。 《孝经》作为儒家十三经之一的经典著作,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孝经》不但被历代统治者奉为治理天下的'至德要道,同时也是普通百姓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中国传统精神的蕴涵是极为丰富的,这就是弥漫在整个文化中的薪火相传的中华民族所特有的道德观念、生活情理;是中国人民的信念、良心和善。
学是为了做,为了成就人生。不是为学识,应该是努力践行,真正落实去做才能得真实利益,这本书教会我们认识自己、放下自我,谦和进取、包容别人,接纳世界,最终做到立身处事的究竟圆满,从而实现人生理想和价值。“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于德义,而民兴行。”真正用孝心、博爱心对待一切的老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大家看到了这么做,也会纷纷效法,也就不会嫌弃、不会亏待自己的父母。“陈之于德义”是教学,自己做好之余,还要去讲、去教学,推广、宣传德义忠孝的道理,传播善知识,大家学到了,自然就能够行孝。每个人都应该、也都能够行天子之孝、行诸侯之孝,都能做到五孝,这才叫活学活用。只有用到生活中,圣贤之教对我们才有真实的益处,否则学到最后,只是增长一些皮毛常识,对自己的生活、对自己灵性的提升,不会有太大的用处,“学儒”和“儒学”的区别就在此。我们学这些儒学典籍,学儒,学得跟圣人一样,学得跟孔子一样,落实了德行,这是学儒。我们不是单纯搞儒学研究。单纯做学问,搞研究,写报告,写论文,“长浮华”,对人民百姓,对真正和谐社会、和谐世界没有什么真实利益。我们学习儒学典籍,学儒,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重在落实。
光学不做就只是空想,根本无法从源头上改变自己,改变社会,无法实现大同社会。只有在学习了《孝经》的经典教义后加以思考,并付诸实践才能让《孝经》起到作用,服务于我们自身、服务于社会。
其次,我们践行《孝经》所提倡的内容更是为了弘扬《孝经》的思想,为了发扬光大。经过我们的践行,我们与其他人之间的关系更加缓和,国家社会更加和谐。《孝经》之所以能历经两千年而不衰,一方面是因为《孝经》的内容实为经典,另一方面就是因为两千年来我们的祖祖辈辈通过他们的践行,对《孝经》的内容进行不断地验证,正是他们的践行以及经验,我们后辈才能知道《孝经》的重要性。
所以践行《孝经》的内容,不光我们自身收益,也能对《孝经》的传承作出贡献,这是一个相互作用过程。
《孝经》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作为中国人,我们更应该去学习《孝经》,读懂《孝经》并践行《孝经》。在这个浮躁的世界里,能够找到心灵的一方净土实属不易。生活中的名利。财富等因素总在引诱着我们朝着罪恶的方向发展,我们需要精神上的支撑,我们需要对我们行为进行规范,不然一不留神我们将在利益的驱动之下走向歧途。所以我们需要《孝经》,虽然它已经走过了两千多年,但它所讲的内容永远都不会过时,它就是经典,它就是天经地义。
只有践行《孝经》,在生活中做到《孝经》所要求的内容我们才能真正获利,我们的社会才能发展为和谐社会,否则一切都为空想空谈。只有践行《孝经》,它才能更好的被传承下去。
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孝经》并践行《孝经》。
孝经心得体会2
中国的孝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孝道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观,关乎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孝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是传统美德。至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系统地论述孝道。
《孝经》中,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法则,是应该身体力行的。诚然,儒家孝道也有时代局限性的陈旧观念,夹杂封建性的`糟粕,比如"父为子纲"、"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三年之丧",均已过时,应毫不吝惜地抛弃或予以批判。
《孝经》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特别是西汉统治者宣扬"以孝治天下"之后,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它成为人们修养的必读书目之一。《孝经》,是古代的圣人孔子的学生曾子所著,它是儒家经典著作中专门谈"孝"的一部著作。《孝经》一共有十八章,每一章都是经典。第一章为开宗明义章,是全文的主旨:"夫孝,德之本也,孝之所由生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短短33个字就总结了孝之始,孝之终。第二章至第六章分别为天子章、诸侯章、卿大夫章、士章和庶人章,规定了不同地位的人的孝道标准。第七章为三才章,强调了孝的地位和作用:"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利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第八章为孝治章,讲圣明的君王如何以孝治天下。第九章为圣治章,讲圣人如何用孝道教化百姓。第十章为纪孝行章,讲孝子应如何孝敬父母。第十一章为五刑章,讲不孝为诸罪之首。第十二章为广要道章,讲孝为什么是重要的道理。第十三章为广至德章,讲孝为什么是最高的德行。第十四章为广扬名章,讲孝道与扬名后世的关系。第十五章为谏诤章,讲父母有了过错孝子应该怎么办。第十六章为感应章,讲孝道与神明的关系,孝道达到极点就可以感应神明。第十七章为事君章,讲孝子与事君的关系,孝子事上,"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第十八章为丧亲章, 讲父母去世孝子应该怎么办。《孝经》,短短十八章,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孝道上至诸侯、天子,下到黎民百姓无一不是要遵守孝道的。《孝经》,它不仅能教我们学会孝,还有教我们要效法天地,自然和万物!
孝经心得体会3
《孝经?开宗明义章》:“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圣人告诉我们行孝悌之道从爱护自己的身体做起。一个人如果不爱护自己的身体,使身体有丝毫损伤,就是不孝。自杀就更是极端不孝之举了。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这句话从时间角度和空间角度阐述了践行孝道各个方面的内容及顺序。时间上说到了“事亲”“事君”“立身”几件事情的前后的顺序。从空间上有事情要有时须兼顾去做。把《孝经》里这两句话联系起来,可以做如下理解:爱护自己的身体是践行孝道的基础部分,又兼具四种孝道(孝父母之身、之心、之志、之慧)的意义。“事亲”则是孝道的初始部分,是孩提时,还没有直接涉及到“事君”“立身”的时候首先要做好的事情。“事亲”也是孝道的核心内容,人生至始至终都要做好这件事情。《弟子规?入则孝》中详细列出了“事亲”的29件事——养父母身体:冬温、夏凊、尝药、侍床。养父母精神:呼应、命行、教听、责承、晨省、昏定、出告、反面 、爱孝、憎孝。养父母心愿:居常、业常、谨为、慎藏、具好、去恶、惜身、养德、丧悲、居变、食简、丧礼、祭诚。养父母智慧:谏过、复谏。而“事君”“立身”则是成人之后在“事亲”的基础上进一步去做的两件事情。“事君”是“事亲”的迁移,“立身”即立身于社会,则是践行孝道的最后一件大事。“立身”所要做好的事情还是“事亲”“事君”,而所须品质则是“仁”“勇”“智”。这是从《孝经》里涉及到的人生的四件大事(“爱身”“事亲”“事君”“立身”)从哪件事情做起的角度谈的“首孝悌”的意思。 我认为,要让中国成为真正的大国,那么就应该从孩子们的教育抓起,而孩子们的教育,应是以道德为基础的。《弟子规》应该重新回到教育的基础中来,让未成年人懵懂之时,就开始习读《弟子规》,践行《弟子规》,做有素质的国人,民众素质高,不愁国不强。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以《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主要记载了圣人对学生的训示,是启蒙养正,
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让我们体会先人智慧的同时,不仅可以了解古文化知识,还教育我们如何孝敬父母、如何礼貌待人、如何为人处事……
这本书大概是说了:我们要关心自己的兄弟姐妹,要关心自己的长辈,还要懂得该怎样做人
弟子,就是学生;规,就是规范;合在一起就是:学生的规范。中国古籍《礼记?学记》有云:“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因为教育是国富民强的基础,所以要想使国家繁荣富强,就要先教学。所谓年龄越小的儿童越容易教好,基本不会走上邪道,所以教育应该先从儿童着手。我非常赞成以道德为基础的教育方式。因为你做人首先得讲道理,要文明要有修养,这样才是一个真正的人。在这个基础上,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学识素养,若是你能掌握得很好很深,那么你就是一个优秀的人了。
毕竟人的智商,人的接受能力等总是会有差异的,这样导致人的成绩有高低,但是,道德这方面,就拿《弟子规》来说,你想做就一定能做到,但每时每刻都做到,那需要时间,需要毅力。古时候,孩子们都学习儒家思想,做一个有道德的人,那才会受人尊重与敬爱。那时,除了贫穷和不爱学习的孩子,大多数孩子们都努力学习,特别是隋朝开始了科举制度,“学而优则仕”,有志之士就通过科举,考取进士后就可以做官,为百姓造福。因此,历史上自从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的时期,除战争时期外,神州大地都很先进,很繁荣。而中国,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大国,部分人民的素质却是有些低,导致一些人去日韩和东南亚等地旅游时,由于行为不雅为外国人耻笑,有伤中国国体,大丢颜面。
《弟子规》是我们生活的典范,让我看了深有体会。这本书是根据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它告诉我们许多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妹,在一切言行中,要谨慎。看见别人有了进步,就要虚心向他学习,在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慈……
天地有道为善,人身是(儒家称为“仁”)。善道之要为敬,人心是(重在发心,谦在敬中)。敬道之要为爱,手足是(重在行动,忏悔在其中)。爱道之要为孝,人首是(爱人从爱父母做起,亲仁亲师在其中)。以此论,孝为善道之首。所以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孔子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又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两句皆引自《孝经》)这里的天地乃指自然,天经地义就是自然之道,“民”就是“人”的意思。“德”是按自然规律去做的意思。概括两句话的意思,就是孝是自然规律,人要按自然规律去生活,
行孝道是根本。人则必有父母,为人子是确定的,但倘为长子,则不能为人弟,所以悌道随附在孝道之后,而合说成“孝悌”。在各种人伦之关系网中,孝是两辈人之间的道,自下而上;悌是同辈人之间的道,由此及彼。再将孝悌推而广之——“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孝经?广至德章第十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这样就有了一纵一横两种爱,一张网络了所有人的仁爱之网就织就了。孝悌之道是天地之道之首,这就是“首孝悌”的根本意思。
孝经心得体会4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古人说的“孝、悌、忠、义、礼、义、廉、耻”这八德,孝排在第一位,可见“孝”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十分重要的东西,所以,“孝”是我们每个人都要必须做到的。
《孝经》,经过孔子和弟子曾参之间的对话,精要地阐述了儒家对孝道的见解,认为孝才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一切教化得以推行的关键。
《孝经》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让我明白一个人的躯体、四肢、毛发,皮肤,都继承父母,要好好爱惜,不要随意毁伤,这是孝行的起点。这句话令我感动。还记得在我我四岁的时候,有一次我玩喜洋洋(就是一元一次的那种摇摇车),一不细心从一米多高的地方摔了下来,我一向哭,妈妈问我是不是很疼啊。我说:“妈妈,胳膊刷坏了,让您担心,我才哭的呢。”妈妈搂着我直说我是个孝顺懂事的好孩子。
对啊!爸爸妈妈把我养大,费了多少心血啊,我们要是不孝顺父母的话,就是大逆不道!所以,我出去吃饭的时候,总是给妈妈碗里夹肉,妈妈直说我长大了;平时,我也做家务,去买早餐让大人吃,晚上放学去买馒头。让爸爸妈妈多休息;我还早起晚睡,好好学习,不要因为贪玩耽误功课让父母担心。
《孝经》是孔老夫子留给我们的瑰宝,从《开宗名义章》起,共18章,讲了孝的功能、孝的本质、孝的资料,讲了从天子到庶人尽孝的标准,讲了以孝治天下的`原理等等。我喜欢孔子,孔子的觉悟很高,我也想穿越到孔子时代,过一把当孔子弟子的瘾。我的好朋友AI博士有一台时空机,我请求他让我穿越到孔子时代,AI博士二话不说就同意啦!
孔子弟子三千,有七十二位杰出的弟子,我拜孔子为师后,老夫子把我收为他的第521位弟子。之后,我刻苦钻研《孝经》,成了他得意弟子的第73名,叫小白。在当时,我是世界第二孝。(因为闵子骞比我还孝顺)。可是,好景不常。AI博士的时空机只能在时空隧道里呆一天(相当于24年)。所以,我又穿越回来了。可是孝道已经在我的心中生根发芽了,直到今日,我在生活中还是很孝顺父母。
总之,孝是德行根本,我们必须要孝顺父母,做善事,才能做大事。
孝经心得体会5
最近,我很荣幸拜读了影响华夏五千多年文明史诗的神圣着作——《孝经》,它恰若无声的细雨,潺潺流入我的心田,缓缓润泽了我的人格;又如用今世的水泡了一杯前世的茶,透明清澈的水中,沸腾的是前世的孝行,沉淀的是今世的孝思,氤氲的`水汽是一条绳,牢牢的拴住你我的情缘,弥漫的茶香是亲情的惠泽,默默的陶冶着典雅的文明底蕴。
当我读的"事亲者,居上下骄,为下不乱,为丑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告诉我们侍奉父母,即使身居高位,也不骄傲自大;身为别人的下属,也不为非作乱;身为普通的百姓,也不与别人争斗。身居高位却骄傲自大,最终会招致灭顶之灾;为人下属却犯上作乱,最终会遭受酷刑的惩罚;身为普通百姓却总与人争斗不休,最终会动刀动枪,互相残杀。如果居高位而骄、做下属而乱、处卑微而争这三种违背常理的不良行为不能去除,就算每天用牛、羊、猪三牲做成的美味佳肴孝敬父母,也不能让父母安心享用,也不算尽孝道啊!
盈盈月光,我掬一捧最清的;落落余晖,我拥有一缕最温暖的;灼灼红叶,我拾一片最热的;萋萋芳华,我摘一束最灿烂的,送给我亲爱的父母。曾记得,著名作家毕淑敏告诉我们:"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接触的链条,一旦断裂,就无法连接,最可贵的是,孝是人们的责任和根基。",我们更应该牢牢的铭记:父母恩情似海深,人生莫忘父母恩。生儿育女循环理,世代相传自古今。为人子女要孝顺,不孝之人罪逆天。家贫才能出孝子,鸟兽尚知哺育恩。父子原是骨肉亲,爹娘不敬敬何人?养育之恩不图报,望子成龙自费心。
我们应该读懂孝经,并把他记下来。而不是简单单的浏览一遍就算了。
孝经心得体会6
春雨润万物,校园的一切更加清新、温润、生机勃勃。国学堂内坐满了总务处各部门的老师们,今天跟着姚娜老师一起学习《孝经》庶人章的内容。何为庶人?就是指的是我们这些普通老百姓,庶人章里讲的就是我们身边普通人要遵循的孝道。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中国古代为农耕社会,我们的祖先对土地倾注了无限的感情,希望通过土地取得收获,并精打细算达到生活的富足来赡养父母和家人,这是儒家文化最朴素的孝道,也是我们普通老百姓要明白和遵循的基本道理。但在当今这个多元化的社会里,我们普通人的物质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孝敬父母就不单是吃饱穿暖那么简单的事情了,要更多地注重和父母在精神上的交流。多抽时间陪父母聊聊天,唠唠家常,不因自己的心情不好给父母脸色看,更为重要的是让父母按照自己的意愿开心的生活才是我们做晚辈要做到的。
我记得有一次,我的一个高中校友在微信上发了一组母亲在自家老宅做鞋垫的照片让大家甚是感动,点赞无数。他对大家是这样讲的,说母亲让他把做的鞋垫拿到他工作的地方去卖,他答应了母亲。(要知道这位校友现在已是西安某旅游公司的老总,应该不需要母亲所做的鞋垫来维持生计了。)这位校友的话引发了大家的深思,他讲他以前读书的时候,母亲时常用不舍得吃的鸡蛋和辛苦做鞋垫卖的钱来补贴家用,供他读书求学。现在他们家条件好了,不想让母亲再如此辛苦劳作,但他能从母亲的言谈中体会到母亲劳作的快乐和满足,于是他就告诉母亲,现在手工鞋垫能卖上好价钱。此外,他还给母亲讲网络、微信,还告诉母亲可以在朋友圈里卖鞋垫,虽然母亲年龄大了,不太懂,但看到母亲心情好,开心快乐他就很满足了。
通过这件事和这学期学校组织的《孝经》学习,我认为新时代的孝道不仅要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和衣食住行,重要的是要关心父母的.精神世界。虽然现在的小辈们工作繁忙,大多 不在父母身边,但要经常给父母打打电话,多交流,认真听取父母的意见和建议。正如歌里唱的那样“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平平安安。”
今天学校要求员工们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孝经》,就是让大家对中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一个新的认识和理解。汲取对自己有用的东西,补充个人精神缺失的元素,提高自己的个人素养,在家里孝敬父母和长辈,在工作单位尊敬师长,敬重同事,搞好人际关系,提高情商,以自己最好的一切来回报父母,就是最大的“孝”。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我们传统孝道的精髓,是将对父母和长辈的孝和爱转化成对社会大家的大孝和大爱,这也是学校要坚持的主流文化,是我们世世代代相传下去的精神财富,我们责无旁贷。
孝经心得体会7
寒假期间,我阅读了国学经典诵读《大学中庸孝经》,《孝经》的资料好象都比较难懂,爸爸妈妈又和我一齐阅读了《二十四孝》,我觉得其中的故事都十分感人,小时候那些孝顺的人,长大都有了很大的成就。
自古以来,孝是人类最基本的感情,是一切爱的基础。孝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天地间的自然规律,是人类一切德行修养的基础,是思想教化的源泉。
生我者父母,养我者父母,没有父母伟大无私的爱,我们很难健康地成长,父母给予我们一切,父母的眼睛时刻关注着我们,父母对孩子的.关怀总是那样的无微不至,劳而无怨。
百事孝为先,我们每一个普通人的孝道就是要尽心尽力的供养父母。如果一个人连自我的父母都不爱,又怎样能去爱他人、爱国家呢?
此刻我们中间的很多人,异常是我们这些00后,经常一天到晚想的都是自我要向父母要点什么,想要怎样样玩耍,自我喜欢怎样样就要怎样样。与父母一齐时,自我必须要选最好的,要玩自我最喜欢的;吃东西时必须要选自我最喜欢吃的。有时,父母指出我们的错误期望我们改正时,我们不仅仅不愿意承认,反而还会发脾气;有时甚至还会在对父母、长辈说话时很不礼貌。
所有这些表现,和《孝经》中的要求相对照,关键是“孝顺”二字没有做好,我们距离《孝经》中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读了《孝经》这本书,我以后必须要孝顺父母,尊敬老人,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美德。让我们自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吧!
孝经心得体会8
《孝经》乃孔子与曾子的问答之词,百善孝为先,《孝经》的通篇理论便是孝道,但是这个"孝"并不只是对父母的奉养,而有更深刻的含义。
在《孝经》中,孔子认为,对国家,对社会做出贡献的,能光宗耀祖的,才是大孝在书中,孔子描述了不同等级的人应该向父母履行的各种不同的孝道,表现出了明显的等级观念,然而,孔子说的孝并不是对父母的一味顺从,而是当父母行为不正时,勇于提出,这与后来封建社会的愚孝是不同的。
《孝经》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对中国的政治、历史、文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我在《孝经》中最喜欢的一句话就是"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比有先也,言有兄也。"这句话的大意就是天子不但不以自己为尊,还要尊其父,不但不以自己为先还要先其兄。对待兄弟们都以理对待。这也就是孔子的理论不同于其他的'地方吧。《孝经》提出要借用国家法律的权威,维护其宗法等级关系和道德秩序,它还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它把维护宗法等级关系与为君主服务联系起来,主张"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并按照父亲的生老病死等生命过程,提出"孝"的具体要求:"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学校为我们推荐《孝经》这本书,就是想让我们对自己的父母多一些理解,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时候才后悔。其实,父母比想象中要更加爱你,只是方式会有些特殊,我们都要理解父母,记住一个字—孝!
孝经心得体会9
本周聆听了王宝寨老师开解的《孝经》的《天子章第二》,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天子是高高在上的,所以他很容易有傲慢心、好恶心,孔子就用一个“孝”字来帮助天子格除这种不好的习气。因为一个好皇帝必须是和百姓心连心的,如果有了傲慢心、好恶心,怎么心连心?那天子是九五之尊,谁有本事让他格除这样的习气?就只有用他与父母的这种关系来唤醒他的爱、敬之心,去掉他的傲慢心、好恶心。父亲是天,母亲是地,天子跟母亲的关系没有距离,是“亲”,很亲切,跟与大地的关系一样;但是跟父亲是有距离的,那是“敬”,跟与天的关系一样。如果一个天子的孝心一开,百善皆开,那跟百姓就相亲相爱了。第二个,天子这样做,为全国人民做出榜样。上行下效,全国人民就都会效仿。那样人民的良心都打开了,不就是万众一心了吗?
末学觉得王老师的智慧开解妙就妙在无论你是一个什么层次的人,你都能从中获得智慧。你看,这里的`表面上是在说天子,好像与一般的老百姓无关。其实,老师一推展开来,就什么人都可以用得上这把钥匙了。怎么说呢?因为王老师在讲解《开宗明义章第一》的时候就说了,“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这里的“天下”就可以推展到任何一个团队、一个集体、如一社区、一个家庭、一个学校、一个市、一个省。那这里的“天子”当然就可以推展到任何一个团队、一个集体的一把手了。是不是当一把手的人都容易有跟天子一样的习性?有傲慢心、好恶心?这么一来,我们就很容易对照自己了。
比如一个班主任,回到家还像班主任一样教训丈夫,这是傲慢心。看孩子呢?这个不顺眼,那个很可爱,这就是好恶心。那如何去掉这两种心呢?还是得回到根本,要培养自己的“孝心”。“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没有以亲爱、恭敬的心情尽心尽力地侍奉双亲,在和学生、家长打交道的时候,就不可能有“爱、敬”之心,所以处理问题往往就不顺利。因为“悌道”是从“孝道”延伸出来的,找到了“孝道与悌道”,才有可能“泛爱众”。才有可能爱护、恭敬一切生命。
我以前做事情,常常生烦恼,只能处顺境,不能处逆境。这其实呀都是孝心还没有完全打开的原因。怎么这么说呢?如果真正懂得“孝”了,应该是“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那么对应过来,做为班主任,应该是“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家长、学生,刑于班级”。那为什么我现在对自己的父母懂得爱敬了,还是无法完全刑于班级呢?那我觉得就是因为“亲爱我,孝何难?”我父母都那么爱我,我孝敬他有什么难的呢?所以影响力就不那么强了呀。你看舜帝,他的后母想方设法地想害死他,他不但不怨恨母亲,还总是反省自己,是不是哪里做得不够,而让母亲如此恨自己。他的这种孝才是“亲憎我,孝方贤”,所以舜帝能感化天下人民啊。而我如果是真正把孝领悟透彻了,就应该是从孝敬自己的父母,到孝敬别人的父母,这才是真正的拓宽心量。那教学生与别人的父母有什么关系?把学生教好了,学生的父母不是就安心放心了嘛?学生的父母的父母不是也安心放心了嘛?那学生不好教,怎么办?我就抱怨他们的父母吗?那如果学生都好端端的,他父母把孩子都培养得品德优秀,那还要我们老师干嘛呢?老师不就可以下岗了么?你会说,我们在学校教给孩子很多知识啊。在这个全球信息化的时代,如果我们只是教孩子知识技能,那不用我们教师,电脑就行了。而我们教师最关键的使命是什么?是“传道、授业、解惑”,我们如果不传道,不解惑,光是授业,那就有辱教师这门神圣的职业了。那即便这此道理都懂了,我也愿意好好去传道了,学生还是难教,怎么办?那还是我们的德行不够,感动不了别人,这时候就想想“亲憎我,孝方贤”。给孩子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孩子还是不听话,家长也不理解,那这个时候,就是提升自己最好的境缘了。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我们还能一如既往地爱孩子,想尽一切办法去帮助他,而不是厌恶他,也没有丝毫地怨恨家长,那我们的心就真的是“慈悲心”了,也就是真正地放下了自我,放下了名利,就有一颗清净心了,这样烦恼也就随之消失了。
所以,我总结,要想断除自己的烦恼,第一是要从孝道入手,完全打开自己的良知,同时也打开学生的良知、家长的良知;第二就是要明白自己做为教师的本分,就是要敦伦尽分。不然总觉得自己做的努力好像是额外多做的事情,于是就想着回报,得不到回报就生怨恨。第三是要明因果。我所存的一切善念与所做的一切好事都不会白废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嘛。关键是不能是假善,不能是为了名利去行善。不能是为了别人说你的好你才行善,这样的果报会完全不一样的。同时,明因果还有一层意思就是,你所有遭遇的逆境都不是偶然的,你应该心平气和地去接受,一旦抱怨命运不公,抱怨老天爷,老天爷就可能还要给你点颜色看看,因为如果不这样,你还是意识不到自己身上的问题嘛。
很长一段时间,我带着孩子们学习《孝经》的同时,一边在听着《太上感应篇》的讲解,如今大德老师建议我多读读《了凡四训》,我觉得这些学习对自己真的起了很大的作用。我感觉我的心真的就慢慢平静下来了,看到不听话的孩子,没有以前那么急躁了,目光柔和了很多,我的心也渐渐更加柔软起来。我想真正清净心现前,智慧也就会现前了。这些先贤的教诲真的是如同一盏盏明灯,照亮我生命的旅程,让我少了很多迷茫、很多纠结、很多挣扎,我发愿我会一直当个好学生,老老实实地一直学下去,做下去。
以上是末学本周学习《孝经》第二章的心得体会,领悟不当之处,敬请大德们批评指正,惭愧末学鞠躬感恩!
孝经心得体会10
百善孝为先”, 孝,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近期,有幸作为公司代表参加了上海东方智慧研究院在扬州琼都宾馆举办的一场为期两天的“孝立人生”公益专题课,刘碧英老师以中国十三经之首的《孝经》为基础教材,带领大家领略孝的真谛。培训会结束后,大家感想颇多。感谢公司又给了我们一次洗涤自己灵魂的机会。
孝,是我们中华文化的重要思想之一,是中国传统“家、国、天下”的一种延续。“忠、孝、节、义”向来被认为是中华传统美德,其中的“孝”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孝”是中国儒家文化的灵魂,是天地大道的直接体现。《孝经》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人之行,莫大于孝”,“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而“教”字就是由“孝”和“文”组成的,说明一切教育都要从孝开始。“孝”不仅是中国基本文化和传统文化的`核心,而且也是现行文化的灵魂,企业文化建设同样离不开孝道。正所谓“小孝可治家、中孝可治企业、大孝可治国平天下”。 小羊跪乳,乌鸦反哺,何况人乎?我们要尽全力做好“父母四养”:
养父母之身:要侍养父母的身体,让父母的吃饭、穿衣、住宿、医疗都能得到有效的保障。养父母之心:对于年老的双亲而言,孝不光是物质的满足,更是精神的支柱,身为儿
女,应该时刻关注父母所忧及所虑,并尽可能的去做一些事情解除他们心中的忧虑;养父母之志: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尽力的去完成父母没有完成的志向和心愿,节假日有空常带父母外出旅游,完成他们心中年轻时的梦想;养父母之慧:工作之余,尽力抽出时间,与父母聊聊自己的工作,说说最近发生的社会事件,让父母学习明白更多的现代知识,增长父母的智慧。 十八章经典内容,一天的时间,大家跟随老师逐句拜读,既领悟了圣贤、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等不同孝的内涵,又感受到忠顺、爱敬在职场、人际关系中的现实教益。 在实际工作、生活中,我们都会或多或少的遇到或大或小的困难、问题,如遭受挫折,被人误解,受到批评等等,当时是满腹的委屈,很多时候会心情烦躁、抱怨。而解决这些问题,离不开领导教诲、同事们的互相支持与配合,离不开身边亲人们的支持与理解。因此,学会心怀爱,就会减少很多愤怒,也只有心怀敬,自身才会真正快乐起来
在培训最后,大家结合自己的所学所感,交流了各自内心的深切感受,并表示将永远怀有一颗感恩的心,为建设文明企业,创建公司和谐文化、推动公司创新发展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
孝经心得体会11
自读《孝经》后,“孝”这个字就像清甜的泉水,轻轻的、柔柔的、深深的扎根在我的心里,让我读懂了——孝:它并不仅仅是一个字,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百善孝为先”中国传统的一个“孝”字,它的上半部分是“老”,下面则是“子”,它的含义就是让晚辈尊敬长辈。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历史,尊老爱幼,孝敬父母,代代相传。一个人,无论他的地位卑微与显赫,无论他是富有还是贫困,有着传统的美德,都可以鼓舞他们的一生。
同学们,当我们手拿《孝经》时,不妨从甜甜蜜蜜的'生活中拿出一些实际行动给父母,不妨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回报一个父母。比如:在生活中我们不妨帮父母分担一点生活中的忧愁,生活中的痛苦,让父母感到温暖。吃东西时,我们首先应该想到父母,看父母吃过没,让父母尝尝。做每一件开心、幸福的事永远都应该先为父母着想,让父母体会到开心与幸福,体会到我们的孝心,我们的爱。用我们的爱去感动父母,去感动他们内心的每一处,让亲情在我们之间传递。因为父母幸福的笑脸,永远都那么美丽!
爱——父母的爱,祖父祖母的爱,兄弟姐妹的爱,朋友的爱,师生间的爱,地球大家庭的爱,这些爱重叠在一起,形成一股暖流,温暖人心,形成一个“爱的世界”,让我们在这个世界幸幸福福,快快乐乐,甜甜蜜蜜的生活。
几乎所有的父母和长辈都把自己的爱无私的献给了儿女,但是他们却根本没想得到回报;也并没想把自己的爱给儿女,让儿女多孝顺自己一些,多回报社会。为什么?为什么?人间最温暖的亲情只是父母想着儿女,而不是儿女想着父母,孝敬父母呢?
当父母辛苦一生,操劳一生,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我们,把我们养大成人后,他们慢慢的老去后,当父母走到每个人都不想看到的情景,走到每个人都无法避免的状态的时候,特别需要爱,特别需要呵护的时候,有些父母可能面对的是寂寞、孤苦、无助与凄凉。
同学们,在我们的甜蜜生活中,不妨想想父母的辛苦,所以,我们更应该想想父母,孝敬父母。
“孝”这个含有传统美德的字,必将世世相传,必将一代一代的传下去。因为,“孝”是一种传统美德!
孝经心得体会12
《孝经》,通过孔子和弟子曾参之间的对话,精要地阐述了儒家对孝道的见解,认为孝才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一切教化得以推行的关键。
《孝经》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让我知道一个人的躯体、四肢、毛发,皮肤,都继承父母,要好好爱惜,不要随意毁伤,这是孝行的起点。这句话令我感动。还记得在我我四岁的.时候,有一次我玩喜洋洋(就是一元一次的那种摇摇车),一不小心从一米多高的地方摔了下来,我一直哭,妈妈问我是不是很疼啊。我说:“妈妈,胳膊刷坏了,让您担心,我才哭的呢。”妈妈搂着我直说我是个孝顺懂事的好孩子。
对啊!爸爸妈妈把我养大,费了多少心血啊,我们要是不孝顺父母的话,就是大逆不道!所以,我出去吃饭的时候,总是给妈妈碗里夹肉,妈妈直说我长大了;平时,我也做家务,去买早餐让大人吃,晚上放学去买馒头。让爸爸妈妈多休息;我还早起晚睡,好好学习,不要因为贪玩耽误功课让父母担心。
《孝经》是孔老夫子留给我们的瑰宝,从《开宗名义章》起,共18章,讲了孝的功能、孝的本质、孝的内容,讲了从天子到庶人尽孝的标准,讲了以孝治天下的原理等等。我喜欢孔子,孔子的觉悟很高,我也想穿越到孔子时代,过一把当孔子弟子的瘾。我的好朋友AI博士有一台时空机,我请求他让我穿越到孔子时代,AI博士二话不说就同意啦!孔子弟子三千,有七十二位杰出的弟子,我拜孔子为师后,老夫子把我收为他的第521位弟子。之后,我刻苦钻研《孝经》,成了他得意弟子的第73名,叫小白。在当时,我是世界第二孝。(因为闵子骞比我还孝顺)。但是,好景不常。AI博士的时空机只能在时空隧道里呆一天(相当于24年)。所以,我又穿越回来了。但是孝道已经在我的心中生根发芽了,直到今天,我在生活中还是很孝顺父母。
孝经心得体会13
学习“孝经、新24孝行动标准”心得体会
本月为我院孝文化月,我科于20xx年3月10日组织学习并讨论了《孝经》、《新24孝行动标准》,感触很深,通过学习与讨论使我深刻领悟到“孝是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的真正内涵,它是个人心灵和谐的最基本元素,是家庭和谐、社会和谐的基础和起点。
《孝经》全文不到二千字却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是一部真正的经典。在过去受人推崇,到今天依然让人接受;《孝经》首次将孝亲与忠君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推而广之,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它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孝道是修身养性的基础,通过践行孝道,使我们每个人的道德可以完善,否则,失去孝道,就失去做人的最起码的德性。在家庭,孝就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是家庭中晚辈在处理与长辈的关系时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和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实行孝道,可以长幼有序,规范人伦秩序,促进家庭和睦。在单位,孝道推崇忠君思想,倡导报国敬业。在社会,孝道的思想可以规范社会的行为,建立礼仪制度,调节人际关系,从而凝聚社会,达到天下一统,由乱达治。因此,孝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丰富的哲学和伦理内涵,深刻地影响着世代中国人的道德思维和行为实践。
了解《孝经》的内涵并对照《新24孝行动标准》,自己感到惭愧无比,感到自己是个不孝之女,无论在家庭中、社会上还是工作中自己相差还很多,尤其是为父母做的太少了,生我者父母,养我者父母,父母给予我们一切,没有父母伟大无私的爱,我们很难健康地成长,父母是我们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父母的眼睛时刻关注着我们,父母对孩子是无微不至,劳而无怨。乌
鸦知反哺,羊羔知跪乳,而我们又怎么能不孝?孔子说∶“孝子对父母亲的侍奉,在日常家居的时候,要竭尽对父母的恭敬,在饮食生活的奉养时,要保持和悦愉快的心情去服事;父母生了病,要带着忧虑的心情去照料;父母去世了,要竭尽悲哀之情料理后事;对先人的祭祀,要严肃对待,礼法不乱。这几方面做得完备周到了,方可称为对父母尽到了子女的责任,所以那种不敬爱自己的父母却去爱敬别人的.行为,叫做违背道德;不尊敬自己的父母而尊敬别人的行为,叫做违背礼法。“夫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在这里,既有家庭观,又有理想观。能仁爱他人,忠于事业,热爱国家,通过努力,成就圆满人生,实现人生目标就是我们今天要倡导的道德观。
然而,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孝的回归,是历史的必然。我们应当有所继承孔孟儒学提倡的合理孝道,借鉴古代的孝悌思想,用以谐调、亲和家庭成员的血亲关系,促进家庭的和睦与稳定,进而在社会上形成尊老爱幼、互助友爱的风尚,促进精神文明的建设。让我们一起来营造一个敬老养老的社会氛围,让中华民族敬老养老的优良传统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得到发扬光大!
孝经心得体会14
近日读到一篇报道:湖南人民广播电台在播出"我心目中的爸爸妈妈''节目后.在一个月内受到500多封的来信.竟有90%的孩子表达了对父母的不满.掩卷长思,如鲠在喉.父母殚精竭虑,却得不到孩子的理解,岂不可悲?即使我的声音得不到真切的回应.我仍要大声呼喊:请孝敬我们的父母,因为"百善孝为先''.
孝敬父母我们可以得到很多.帮父母出谋划策,培养了我们睿智的头脑;帮父母干家务活,锻炼了我们健壮的身体;了解父母关心父母,使我们的心肠仁爱;体谅父母,忍让父母,使我们的心灵坚忍。
"勿以善小而不为",如果我们早点注意这些看似寻常的小事,四年前那场夏令营里的较量或许是另外一个结局了。那场较量林法的大讨论,不只讨论"父母如何教育孩子",更应讨论"孩子如何孝敬父母"。如果那些"小太阳"们能在家中从孝敬父母的小事中得锻炼,他们能在夏令营里臭态百出吗?
四年,多少个昼夜,或许长得已经使人淡忘那个惨痛的教训:四年,弹指一挥间,或许短得还未唤醒睡熟的国人。炎黄子孙,你真的就甘心这样了吗?
都说下个世纪是中国的.世纪,我们是中国的脊梁。但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孝敬不了的人,怎能去效忠祖国母亲?更何谈为一国之栋梁,挑民族之重担?
孝敬父母已经不只是一种家庭美德,更关系到一个人,一代人以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素质。我们岂能等闲视之!让我们再读一部孝敬之经吧!这不仅是对父母重叹德国诗人海涅之所叹:"我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
孝经心得体会15
孝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抚养、送终等等,是传统社会的基本道德。从动物学上说,实质上是一种"反哺"的行为。
在我国,孝的观念源远流长,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孝"字,这也就是说,在公元前11世纪以前,华夏先民就已经有了孝的观念。至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是一位全面地系统地论述孝道的人,《论语》、《孝经》等书记载了孔子在这方面的大量言论。
《孝经》中,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孔子认为为人子女,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法则,是人们应该身体力行的。可见孔子对孝道的看重与推崇。
诚然,儒家孝道也有时代局限性的陈旧观念,夹杂封建性的'糟粕——比如西汉经学大师董仲舒提出的"父为子纲"(指父亲对子女有绝对权威),于今已绝对不适合我们这个人人平等的民主社会;又如"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我们在信息便捷的今天,已可以不必理会这句话,这是因为当时联络多有不便,也是社会生产力限制下的说法;再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也已不足取,我们是提倡男女平等的;还有关于"三年之丧"这个问题,四科中十哲之一的宰我就此事曾与孔子讨论过,这位因为白天睡觉而被夫子斥为"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的学生认为,为父母服丧三年时间过长了,一年就可以了。无论三年,还是一年,这显然是一种弊端较多的行孝方式,我们就无须效仿了。诸如以上孝说,到了今天,无疑均已过时,我们应毫不吝惜地抛弃或予以批判。
孝做为华夏民族固有的道德观念,又经孔孟儒学的发挥,以及历代帝王的提倡,孝道在古代确实是深入民心,难以动摇。佛教传入中国,最后也不得不把"无夫无君"的教义改变为"忠孝"的'说教;__传入中国之初,也不得不改变"不能崇拜偶像"的诫条,允许信徒"祭祖"……
儒家讲的孝道,已不仅仅是一种通过行为表现出的人伦道德,而且还是一种社会性行为,行孝者对社会公德负责,肩负着社会责任,孔孟儒学提倡这种孝道,毫无疑问是完全可以以肯定的。对于今天来说,也适合我们现代社会。
五四以来,我们虽都在提倡"尊老敬老爱老",但是相对古时"孝"与"忠"并列成为中国古代民众最讲究最看重的两大思想观念来说,显得是那么的微不足道。事实上,现代的中国人"孝"的观念已明显淡薄了很多很多。如果长此以往又听之任之的话,若干年后,又将是怎样?细细寻思,我们很有必要继承我们所应该继承的孔孟儒学所提倡的合理孝道,以使之符合当今的社会道德规范并发扬光大!
【孝经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孝经》里的经典名句10-13
《孝经》新读12-13
《孝经》读书笔记10-21
孝经读书笔记范文04-07
《孝经》思想精华通论12-11
《文昌孝经》辨孝章11-07
孝经学习心得体会800字(精选22篇)07-19
论《孝经》对孔子孝的思想的发展12-11
《孝经》的读书笔记500字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