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时间:2022-11-14 15:33:50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语文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可以将其记录在心得体会中,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那么要如何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课程培训心得体会,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语文课程培训心得体会1

  本次培训,通过聆听专家精彩地讲课,与同行进行广泛地交流,使我对如何开展《大学语文》教学,在学科定位、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等方面,均得到极大的启示。以下就三天听课内容谈谈个人的一些心得体会。

  把好学科定位,定好培养目标。李瑞山教学授鲜明地提出了大学语文的本质是“高等母语教育”的论断。一段时期以来,由于教学理念的偏差,人们给大学语文承担了太多的重负,以为大学语文是个大全,除了要履行工具性的任务外,还必须具有人文素质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历史教育、美育的功能。学科的定位太高,目标实现不了,功能要求面面俱到,结果不勘重负,大学语文沦为四不象的边缘学科。因此,必须守正出新,创新大学语文教学理念。本次培训中,李瑞山、陈洪教授提出大学语文是“高等母语教育”,“根系民族文化、根植中文学科”的观点,给出了大学语文准确的学科定位。只有教育目标、培养方向明确,才能使大学语文在大学教育中真正占有一席之地。

  选“好教材”,用“好文章”。本次培训中,周志强教授给出大学语文教学内容的新理念:《大学语文》教材地编写要遵循一个“好文章”的思路,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提高,着眼于通过“好文章”的欣赏和体味来提高语文能力。“好文章”要讲究经典,大学语文课本中的经典文本是几千年先人智慧的结晶,思想的硕果,反映的是先贤哲人的生活与情感,虽然远离现实,年代久远,但这些文明的积淀并没有消亡,仍然生生不息,给人以启迪和感悟,依然能成为培养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的很好的范本。“好文章”的选择也要与时俱进,在经济全球化影响下,中国社会文化已发生了重大转型,许多文学研究者,将自已的研究视点,聚焦到日益变化的社会大潮中去,用全新的方式去阐释新产生的各种社会文化现象。通俗歌曲、影视文化、广告文化、网络文学等都进入了文学研究的视野。因此,大学语文课程也必须面对全球化的大众文化语境,更新教学内容,构建与时俱进的教学文本体系。只有以“好教材”为依托,以“好文章”为核心,大学语文教学才能以丰富优秀的民族文化熏陶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以科学合理的训练体系,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用“好方法”讲“好文章”。大学语文教学中,要盘活“教”与“学”的关系,要摆正“教师”与“学生”的地位。教师如果满堂灌,以一家之言强加于学生,而学生囿于教师权威的说教,缺乏学习的自主权,那么,大学语文的教学就不能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无以实现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目标。大学语文文本的“好教法”是引导法。教师是导游,引领学生在文本的山山水水一路游去,碰到风光无限处可以驻足,指指点点,略作介绍,自己真认为好时也可以大叫一声“好”!但不要作定性地指导,把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学生,尤其不要重复别人的陈词滥调。而是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文本欣赏强调的是整体感受,不能脱离整体感受来讲具体的技巧。首先,把课文当成一个审美的对象,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体味感受文本是美文,是好文章,然后教师才能在技术层面上指导学生去把握为什么好,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既使学生从反面理解文本,教师也不能强求学生观点的归一。只有允许对文本理解的多样化,只有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体参与,才能把“好文章”讲活。本次培训中,周志强教授现身说教,用十篇文章诠释了“好文章”的“好教法”。把教学方法用活了,用对了,教学相长,教师乐教,学生乐学。

  用“新技术”“新手段”上好一堂课。传统的`教学手段是“一本教材一张嘴,一块黑板一粉笔”,其局限性是课堂容量小,教师所讲受限,学生所学不多;教学形式单调,教师腻味,学生乏味,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大学语文教学的需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包括多媒体技术在内的新技术成为除了传统教学模式外的主要教学手段,在大学语文课堂中占据重要地位。本次培训中,冯大健博士给我们具体讲授了新技术条件下的大学语文教学方法,包括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制作、教学网络与建设、网络教学软件使用等知识,充分诠释了现代教学手段的优势:1.提供更丰富的教学资源。网络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无穷无尽的信息,供广大师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尽情地挑选,为大学语文教学内容的延伸提供了信息支持。2.新技术形式多样化,如多媒体技术能综合处理图像、声音、文本、视频,使教学信息处理多维化、集成化,大大丰富表现力,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形象性、趣味性,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3.促进教学活动的交互性。在新技术的支持下,人与人的互动,人与机器的互动,超越了时间、空间的限制,教学更为灵活,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激活学生创造性思维,为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能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天短暂的培训,使我有机会学习、借鉴名师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受益匪浅,我将把本次学习的收获用于今后的教学实践中。

语文课程培训心得体会2

  十月金秋,清风送爽。满怀着激动与渴望,我们牛山小学三位老师踏上了南下的征途。目的地是六朝古都南京,资料是参加江苏教育学院主办的江苏省第十六期小学语文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培训。我把我校此次外出学习组织取名为“三人行学习小组”,大圣人孔夫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三人行”之中,我最为幸运。到牛山小学还没有两年,领导就给了这次高级别的学习机会,我十分感谢;接触小学教学一年多时间,就作为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参加培训,我已觉汗颜。于是,我倍加珍惜这次学习的机会:专心上课,勤于思考,认真记录,虚心请教。在这短暂的一周时间里,培训班的领导和老师们对于我们教学中的迷惑与不足,开出了一副副妙药良方,让我受益匪浅,我的思想得到了洗礼、心灵得到了震动、理念得到了革新。

  时间渐行渐远,有些东西的印象早已模糊。然而,我的学习笔记依然鲜活存在,展开来,专家名师的可敬身影犹在眼前,谆谆教诲响在耳畔:李新宇教授的讲座,体现了他对语文课改理念与实践的深入思考,让我认识到语文课改取得了成绩,也还有不足之处,还需要一线教师用心参与其中,使其更加完善。

  聂老师的讲座,体现了他对“高效课堂”的新认识,让感受到他周身迸发出的智慧和激情;宋运来校长的讲座,热情激昂中透着幽默风趣,他对当下作文难做了求解,让我对作文教学有了进一步认识,了解了学生习作的基本原理,掌握了一些科学有效的习作指导方法;刘军老师对小学识字教学的精彩讲座,让我看到了一个成功教师成长的足迹,体会到她的魅力,让我感悟到她对语文教学的`锲而不舍的追求;何强生教授指导语文教师对课程的科学领悟,使我明白了课程设置不是教师遥不可及的、我们也能参与到课程改革中来;王一军老师的讲座,深入浅出,旁征博引,他的语言给我们呈现了自己在科研中的智慧和渊博的知识,让我们从更高的层面认识了科研的价值和好处。

  太多太多的教诲,太多太多的感触,我只能用我的笔选其重点表达我的学习感受。

语文课程培训心得体会3

  本次有幸聆听了吴中豪教授关于语文课程改革方向的培训,吴教授精彩的演讲使我的教育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课堂教学面貌焕然一新。成长记录、教学反思,引导我走上一条研究之路。课改实验,带动了教科研工作的开展,使我具有了研究意识,养成了课后反思的习惯,不仅重视授课前的设计,而且重视课后的总结和反思,即对照新课程的理念,反思教学过程中对课程标准的把握,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课程功能的落实等。研究方式的改变带动了我工作方式的改变,我走出封闭的教室,打破学科壁垒,与其他学科教师相互沟通学习,共同研究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教师之间更加紧密地合作。

  一、实现思想观念的更新

  课程改革是一场文化的变革,教师要融入这个变革之中,追求先进文化和先进思想,不是一般的拓展知识面,多读几本书,而是以思考的眼光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知识更新。做为一名实验者首先要树立全新的教育观。

  做为语文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以平等的姿态走近学生,尊重学生,相信学生,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民主的和谐的教学环境,在课堂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充分地读,自由地议,大胆地评,让创新的火花在读中迸发,从而真正树立以人为本、以读为本、以创新为本的现代阅读教学观念。并做到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树立了个性教育意识。

  二、实现知识结构的更新。

  面对新教材的新内容、新要求,我重新审视自己的知识结构,看到自己在存在的`缺漏和差距,在吃透课程标准,精研教材的同时,花大力气,下大功夫,深入学习所教语文专业的新理论、新知识,把握专业领域发展的前沿动态,及时吸收专业推出的新成果;与此同时,一方面还进一步学习掌握相关学科的新知识,借鉴教育同行在教学中总结出来的新经验,另一方面还要加强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以此从全方位、多角度来使自己的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知识和实践性知识不断充实,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以形成能适应新教材教学要求的过硬的业务功底。

  三、教学方法的更新。

  课堂上我努力让学生感受到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我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的亲密朋友,让教室也转变成为学生的学堂;我努力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所以在课堂上学生或质疑问难,或浮想联翩,或组间交流,或挑战权威。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比如,接受、探索、模仿、体验等,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有个性。学习方式还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在学习中我让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和评价目标,使学生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总之,在课改浪潮中,构建“自主合作,主动探究、乐于合作”的学习方式是每个老师孜孜以求的境界。要使课改一路走好,并取得实效,就要认真研究课标,谨记学科特点,不忘学生的年龄特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不断努力,不断探索。

语文课程培训心得体会4

  本次我参加尚卿中心校举办的20xx版语文新课标的培训活动,受益匪浅,读着新课标,想着旧课标。总觉得“新”和“旧”之间,只是换“汤”不换“药”,但是这换的“汤”却是这课改走过十年历程的一次总结和再革新。正如鲁迅对我国传统的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一样,新课标坚定了旧课标中正确的,摆正了原来偏颇的,有了一些新的尝试。

  一、人文性和工具性的高度统一

  新课标一如继往地坚持语文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坚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融合的三个维度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坚持低段的学生“认写分开,多认少写”的识字写字教学原则;坚持阅读的个性化、阅读量的保证、课外阅读和课内阅读一样重要……

  二、倡导“自然的朗读”

  叶圣陶先生对朗读的功用做过这样的描述:“我们默读时,仅仅调动了心和眼,而朗读时则心、眼、口、耳全部调动起来了,对于文章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就会有成倍的收获。”所以有人说:“朗读法是教语文的根本之法。”

  正因为朗读教学的特殊功能,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关于阅读教学的建议中,增加了这么一段话:“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

  这样的改动,进一步凸显了朗读教学的重要性,使朗读教学的要求更加明确、具体。更重要的是,这是对当前朗读教学中存在误区的纠偏。新课标中“自然的朗读”,是要朗读像说话一样自然?那朗读和说话的区别在哪?说话,分场合。我想,朗读亦是如此。面对不同的情境,学会不同的朗读。比如,同样一个句子,在题目里语速可以稍快,在原文中应该根据文本特性来把握。一切都是由感情决定的,以情带声。用恰当的语气表达思想感情地语调、语势,音随意转,气随情动,因情用气,以情带声。朗读者得心应“口”,听者才能心从耳顺。

  总之,经过这次培训,我体会到了新课标的理念精神,在以后的语教学中,将会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

语文课程培训心得体会5

  2月14日—21日,四川省高中语文省级骨干教师四川师范大学培训班104名学员参加了我校举行的培训。短短8天时间,他们聆听了10余位学者专家的专题讲座,我校孙雪梅老师和另外两位外校老师就《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一课进行了精彩的同课异构。以下是黄燕老师的听课感受。

  12月20日上午,七中嘉祥外国语学校的大阶梯教室里济济一堂,四川省高中语文骨干教师培训在我校热情绽放。今天培训课题是对语文教学的同课异构,即用不同的教学设计去构造同一堂语文课。

  冬日的晨雾并没有遮挡住语文课堂的阳光,湿冷的空气中弥散着语文课堂的热情。本次同台献课的`有来自绵阳中学实验学校的任文川老师,成都七中刘源老师和我校孙雪梅老师。三位老师以其敏捷的才思和深邃的才情给在座的老师献上了三堂精彩纷呈的语文课——曾荣获普利策新闻奖的《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他们所教授的内容虽然相同,但是三位老师所传递的语文教学之美却是截然不同的:绵阳中学任汶川老师对文本的深沉探索,七中刘源老师真诚地和学生一起溯游文本,我校孙雪梅老师怀着对历史的深情祭奠让人动容,他们的语文课堂无一不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感受到了他们身上所绽放的思维之光。

  课堂上,《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让学生怀着沉重的心情去缅怀那段不忍回顾的历史,让孩子们在拥有美好的世界里去追问历史留给我们的思考,让在座的所有老师也随着三位老师的讲述找寻那种油然而生的使命感。语文课堂不仅是传授之乎者也的花园,更多的应该是让学生们在老师的精神感召之下有一种责任感和反思精神的阵地。

  这次培训时间很短,三堂课留给我们更多的思索应是如何在语文课堂里营造更多的美,思想之美和语言之美,人文之美和人性之美。这次的培训不仅仅是一堂堂语文课,更让我们感受到是一场场精神盛宴,让我们向语文教学更深处漫溯吧!

【语文课程培训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语文课程培训心得体会5篇12-01

语文课程标准培训心得01-04

教师语文课程标准培训心得体会10-08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培训心得04-27

语文课程标准培训学习心得03-30

语文课程教学心得体会10-18

小学语文课程心得体会04-23

语文课程学习心得体会06-02

小学语文课程解读心得体会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