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禅一味的修行心得体会

时间:2022-09-26 09:57:04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茶禅一味的修行心得体会(通用17篇)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那么好的心得体会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茶禅一味的修行心得体会,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茶禅一味的修行心得体会(通用17篇)

  茶禅一味的修行心得体会 篇1

  上完茶文化后,我感触良多,从中学到了许多做人处事的道理,老师的和蔼可亲让我对茶文化的课更是兴趣极高,很高兴也很幸运可以选到一门可以从中学到许多茶道知识并能了解人生道理的课。

  就快毕业了,以后的路不知道怎么样,心中的理想是那么的广大,但是有抱负没有行动是不行的,在茶文化中我了解了一种叫三味茶的少数民族的茶,先苦后甜,就像人生一样,必须经过拼搏才能得到成果,懒懒散散,毫无上进,没有吃苦能力的人生是没有作为的,作为我们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这个道理告诉我们,不要有大学生的优越感,凡是要从低做起,要能吃苦才能感到苦后的甘甜。

  茶道是一门学问,在古代,古人一对茶道的礼仪就有很严格的要求,就像做人处事一样,严谨得体,高贵典雅,学习茶道后我了解了一些古人的引茶心得,掌握了一些对自己文学方面很有帮助的古文知识,从中也懂得了不少做人的道理,在我看来茶道不仅是一门学问还是一种艺术一种人生道理。

  茶的一生也同样像人的一生,必须经过很多的`荆棘与曲折才能达到人生的顶峰,才能把茶最浓郁的清香散发出来,用平和的态度对待身边的人、事、物,提升自己的修养是靠自己的努力。即使面对困苦与艰难,也要用一种淡定,宁和的心态对待,用修养的力量让自己更加美丽动人。

  茶文化是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它起源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与宗教结缘。茶艺包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创造等一系列内容。茶艺背景是衬托主题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纯、幽雅、质朴的气质,增强艺术感染力。不同的风格的茶艺有不同的背景要求,只有选对了背景才能更好地领会茶的滋味。这个学期的茶文化课上完了,以后我相信还是有机会接触有关茶道的,现在学到得知识将为我以后奠定基础,我会紧跟老师教导及茶道人生道理去迎接我接下来面对的社会,好好生活,坚强做人!

  茶禅一味的修行心得体会 篇2

  经过这几次关于中国茶文化的学习,我对茶的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知,也大大的提升了对中国茶的浓厚兴趣,了解到中国茶的文化的历史是非常的悠久的和很有历史意义的,知道其中所包含的知识和文化不是我们一时就可以了解的,所以需要以后更加深入的学习的探索,通过这次的听课,也对中国茶的分类,地域的分布,还有一些简单的识别,以及泡茶所需要的用具有了一些浅层的了解。还欣赏了茶艺的表演。

  虽然中国茶叶的分类尚无统一的方法,但比较科学的分类是依据制造方法和品质上的差异来划分的,特别是根据各种茶制近中茶多酚的氧化聚合程度由浅入深而将各种茶叶归纳为六大类,即是绿茶、黄茶、白茶、青茶、黑茶和红茶。绿茶多酚氧化最轻,红茶氧化最重。这六大茶类被称为基本茶类。其代表性的分别是绿茶:龙井、碧螺春白茶:安吉白茶、白牡丹,红茶:金骏眉、丘山小种黑茶:普洱,青茶:铁观音、冻顶乌龙黄茶:湖南省岳阳洞庭湖君山的“君山银针”茶,安徽的霍山黄大茶、广东的大叶青等。

  茶的地域分布也是非常的广泛的,不同的区域有其各有的特色。近代,吴觉农等根据茶区的自然条件、茶农的经济情况、茶区的分布面积大小及茶叶产品的不同种类,在1935年提出,将全国划分为外销茶、内销茶二大类,13个产茶区,即外销红茶5个茶区(祁门红茶区、宁州红茶区、湖南红茶区、温州红茶区、宜昌红茶区)、外销绿茶2个茶区(屯溪绿茶区、平水绿茶区)、外销乌龙茶1个茶区(福建乌龙茶区)和内销茶5个茶区(六安绿茶区、龙井茶区、四川茶区、云南普洱茶区和其它茶区)。这一划分是根据各种条件综合提出的,所以对近代茶叶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不同地区,生长着不同类型和不同品种的茶树,从而决定着茶叶的品质和适应性,形成了一定的茶类结构。影响茶的不同的原因还有受栽培历史、劳力、社会经济、技术力量、交通运或、饮茶习俗、生活水平等影响。

  说道喝茶就不得不提起喝茶用的茶具,主要的茶具种类如下:

  1、陶土茶具

  陶器中的佼佼者首推宜兴紫砂茶具,紫砂壶其里外都不敷釉,采用当地的紫泥、红泥、团山泥抟制焙烧而成。

  2、瓷器茶具

  1)白瓷茶具2)青瓷茶具3)黑瓷茶具

  3、漆器茶具

  4、玻璃茶具

  在现代,玻璃器皿有较大的发展。玻璃质地透明,光泽夺目,外形可塑性大,形态各异,用途广泛。玻璃杯泡茶,茶汤的'鲜艳色泽,茶叶的细嫩柔软,茶叶在整个冲泡过程中的上下穿动,叶片的逐渐舒展等,可以一览无余。

  5、金属茶具

  6、竹木茶具紧接着我们欣赏了功夫茶,功夫茶,并非一种茶叶或茶类的名字,而是一种泡茶的技法。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为这种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功夫,功夫乃沏泡的学问、品饮的功夫。功夫茶的茶具主要有这几个:茶壶、茶杯、茶洗、茶盘、茶垫、水瓶与水钵。功夫茶的一些简单的步骤(只能粗略的说一下)

  1、茶叶放入盖碗或茶壶。

  2、温茶,沸水冲入几秒钟后将茶水倒出,亦可将水依次倒入公道杯,品杯中温一下茶具。

  3、泡茶,二次将沸水冲入盖碗或茶壶,泡茶时间可依茶或个人喜好。

  4、拿起盖碗或茶壶,把茶倒入公道杯中,公道杯上可以放置茶漏来滤掉茶叶沫。

  5、公道杯的作用是把茶水的浓度平衡,待茶水适量时,再用公道杯把茶水分别倒入品杯中。

  6、放松身心,举杯畅饮。

  茶禅一味的修行心得体会 篇3

  茶文化的定义及内涵茶叶是劳动生产物,是一种饮料。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茶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科技教育、文化艺术、医学保健、历史考古、经济贸易、餐饮旅游和新闻出版等学科与行业,包含茶叶专著、茶叶期刊、茶与诗词、茶与歌舞、茶与小说、茶与美术、茶与婚礼、茶与祭祀、茶与禅教、茶与楹联、茶与谚语、茶事掌故、茶与故事、饮茶习俗、茶艺表演、陶瓷茶具、茶馆茶楼、冲泡技艺、茶食茶疗、茶事博览和茶事旅游等廿一个方面。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茶的发现大约在公元前2737一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西汉已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茶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在晋代、南北朝时期,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人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在唐代茶文化便形成了。780年陆羽著《茶经》,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其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人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干人社"等。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廷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绘国外使节。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徒,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在明清时期,茶文化得到了普及。此时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饮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微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到清朝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式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茶叶从1949年产的7500吨发展到1998年的60余万吨。茶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为我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1959年,全国名茶评比会中评选出了‘中国十大名茶’,包括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庐山云雾茶,六安瓜片,君山银针,信阳毛尖,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祁门红茶。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个以弘扬茶文化为宗旨的社会团体――"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陆羽茶文化研究会",1990年"中华人联谊会"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抗州成立,1991年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西湖乡正式开放。1998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建成。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地茶艺馆越办越多。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已开到第五届,吸引了日、韩、美、斯及港台地区纷纷参加。各省各市及主产茶县纷纷举办"茶叶节",如福建武夷山的岩茶节、云南的`普洱茶节,浙江新昌,泰顺、湖北英山、河南信阳的茶叶节不胜枚举。都以茶为载体,促进全面的经济贸易发展。

  中国茶道

  喝茶能静心、静神,有陶冶情操、去除杂念、修身养性之功效,这与提倡清静、恬淡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茶道是一种以茶为主题的生活礼仪,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品茶,来修炼身心。 中国的茶道有悠远的历史渊源,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当时社会上茶宴是一种很流行的社交活动。在唐宋年间,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仪程都很讲究,有了一些约定俗称的规矩和仪式,茶宴已有宫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宋朝开创了「斗茶」,「斗茶」最早是以游艺的形式出现在文人雅士之间。在南宋末期日本南浦昭明禅师来到我国浙江省余杭县的经山寺求学取经,学习了该寺院的茶宴仪程,首次将中国的茶道引进日本,成为中国茶道在日本的最早传播者。吴觉农先生认为:茶道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因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手段。庄晚芳先生认为:茶道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民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庄晚芳先生还归纳出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为:廉、美、和、敬他解释说:廉俭育德、美真廉乐、合诚处世、敬爱为人。陈香白先生认为:中国茶道包含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道引导七种义理,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中国茶道就是通过茶是过程,引导个体在美的享受过程中走向完成品格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茶艺:讲究环境、气氛、音乐、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等。茶道: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品味人生,达到精神上的享受。

  茶道礼仪最基本的是奉茶之道,也就是客户来访马上奉茶。奉茶前应先请教客人的喜好,如有点心招待,应先将点心端出,再奉茶,俗话说:酒满茶半。奉茶时应注意:茶不要太满,以七分满为宜。水温不宜太烫,以免客人不小心被烫伤。同时有两位以上的访客时,端出的茶色要均匀,并要配合茶盘端出,左手捧着茶盘底部右手扶着茶盘的边缘。上茶时应从客人的右方奉上,面带微笑,眼睛注视对方并说:这是您的茶,请慢用!奉茶时应依职位的高低顺序先端给职位高的客人,再依职位高低端给自己公司的同仁。

  茶文化的作用

  茶文化对现代社会的作用主要有五个方面:

  1、茶文化以德为中心,重视人的群体价值,倡导无私奉献,反对见利忘义和唯利是图。主张义重于利,注重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倡对人尊敬,重视修生养德,有利于人的心态平衡,解决现代人的精神困惑,提高人的文化素质;

  2、茶文化是应付人生挑战的益友。在激烈的社会竞争,市场竞争下,紧张的工作、应酬、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各类依附在人们身上的压力不轻。参与茶文化,可以使精神和身心放松一番,以应付人生的挑战,香港茶楼的这个作用十分显著;

  3、有利于社区文明建设。经济上去了,但文化不能落后,社会风气不能污浊,道德不能沦丧和丑恶。改革开放后茶文化的传播表明,茶文化是有改变社会不正当消费活动、创建精神文明、促进社会进步的作用;

  4、对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丰富文化生活的作用明显。茶文化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和康乐性,品尝名茶、茶具、茶点,观看茶俗茶艺,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5、促进开放,推进国际文化交流。国际茶文化的频繁交流,使茶文化跨越国界,广交天下成为人类文明的共同精神财富。

  茶禅一味的修行心得体会 篇4

  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扎根于中国文化之中,茶文化的内涵其实就是中国文化内涵的一种具体表现。茶文化是以茶道(即德)为核心内容的,同时它也体现出定力、孝心、感恩心和孝敬心等等。中国茶文化糅合了中国佛、儒、道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我们学习茶文化不仅要学习茶知识,更要学习其中的蕴含的高深人生之道

  茶的韵味,是由心的味道决定的,所以佛家常讲“茶禅一味”。禅意太深,但弄茶时,专注于安处自在的深处,常常带我走入青灯古寺的宁静。

  我经常会在袅袅的茶香中,闻到自己内心的孤独,喜悦,但更多的是笃定。无论在都市的喧闹中,还是在空谷幽静的山野,那杯盏之间发出的清脆,有如钟罄之声,让人洗尽铅华。

  在这一学期的选修课中学习了茶文化,于是也试着去品尝。尽管苦涩绕于舌间,情境的惬意与美好,却牵着我慢慢走近茶的深邃。有人说饮茶时,茶的品质不是最重要的。泡茶人的心情,同饮人的心境,是决定茶道高低的根本。一人得智,二人得慧,三人就只能得趣了。想起最初学泡茶,茶是最普通的,老师的教导是真诚的,朋友的陪伴是最真实的,陪着自己慢慢的品,浅浅的`尝,心事说尽,茶也在此起彼伏的心境中,尽显人生百态。

  如今,学会了这份知识丰富了我的人生色彩,更让我摸清了这个难走的隧道它的真正方向。如今,我同事虽然各据一方,倒真地体会

  到一点点物是人非的人生况味,但那份情怀,却如这茶香,在心的最深处,挥之不去。茶的真味就是于任何情境下,都拥有一份不被打扰的心情;于任何因缘中,保持最真挚的情感,予人,予己,予茶。 中国是中国茶的故乡,也是中国茶文化的发源地。中国茶的发现和利用,在中国已有四五千年历史,且长盛不衰,传遍全球。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中国何时开始饮茶,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这个说法是最普遍的,也是最有说服力的,因为《茶经》的权威性是千百年来经久不衰的。

  茶叶在中国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还有许多的功能。据现代科学证实,茶叶中含有蛋白质、脂肪、茶多酚、咖啡碱和十多种维生素等各种成分多达350多种,富有营养,能调节生理功能,具有多方面的保健作用和药理作用。茶叶被发现就是从药用开始的。“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这个传说是众所周知的,从而证明茶有解毒的功能《神农本草》云:“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本草纲目》中更系统地总结了茶的药理作用,书中说:“茶苦而寒,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温饮则火因寒气而下降,热饮则茶借火气而上升散,又兼解酒之功能也。”另外茶叶能降低血压防治动脉粥样化等等。

  茶禅一味的修行心得体会 篇5

  茶不醉人人自醉,醉的是惬意,醉的是舒心,醉的是那人生百态与世间冷暖。

  著名作家宗璞在《风庐茶事》中写道:“饮茶要谛应在那只限一杯的‘品’,从咂摸滋味中蔓延出一种气氛。成为‘文化’,成为‘道’,都少不了一种捕捉不着的东西。而那捕捉不着,又是从实际中来的。”

  品茶,真正的内涵便是品生活。有了这一个“品”字,生活就有了味。甜也罢,苦也罢,人生的酸辛,就从这“寻常茶话”中透现出来。

  朱竹坨在《扫花游?试茶》词中说道:“培香气,袅一缕早烟,人静门闭。”“清话能有几,任旧友相寻,素瓷频递,闷怀尽矣。”这里似道出了饮茶的两般境界。其一:雷震春山,谷雨初晴,独处于清室,嫩芽初试。以止水之心,而舌头之味,鼻观通神,是为自得其乐。其二:知己二三,活火新星,剧谈半日,畅叙款曲,此则阖座怡颜,这是文人的雅趣。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四川一带已盛行饮茶。西汉时,茶是四川的特产,曾通过进贡传到京城长安,原来我国古代四川东鄂西就是茶树的发祥地,而这里正是三皇五帝最早生息之地,可见茶之文化由来已久。品味茶趣,知晓人生,境界亦如此。

  一杯香茗在手,观其色而知苍生万物,品其味而晓人世沉浮者,寥寥无几。而这样的人又往往都是白发苍苍、仙风道骨般的长者。他们经历了人世万变,沧海桑田,已然臻致妙明真心。举杯把盏之间,万物已了然于胸。他们,可能过多的并不在乎茶的优劣,而是那一份恬淡雅静的心情。

  国人爱茶,一日不可无此君。沏茶敬茶是待客饷宾迎亲会友不可或缺的礼节。每到一处,主人除了给你介绍山水胜迹,少不了要让你品尝当地的名茶。一杯热茶端上来,自然有种心灵的沟通,感情的融合,一切尽在不言中。

  茶是平淡温和的,不像酒那样热性张扬,也不似咖啡浓艳激人,即使是香味也只像梅的冷香、水仙的幽香,她的水色、韵味、品位可与玉与水晶媲美。正是有了这些特性,才和中国人主张中庸之道,养心养情之说相契合,茶自然是国人的所癖所好。

  茶为神树,一身清正,忌俗、忌尘、忌噪音、忌油腻、忌膻腥,她是天地日月孕育的精英,呼吸山岚云雾雨雪之清。或是沏泡在壶中,抑或是收藏在罐里,虽然经历采摘、揉搓、滚煞、烘炒、气蒸等多道工艺,她都是一个活的生命,只要一遇到水,她就演绎生命的精彩,释放生命的本色,让你体味生命的原味。因而,她对水质、水温的要求极高,唯有地母之乳、名山之泉、天落雪水才能和她匹配;火之过燥,沏之过急,闷盖过久,都得不到茶的真味,只能闻到烟火的熟汤气。

  如今,喝茶花样迭出,又是柠檬,又是玫瑰,又是茉莉,又是菊花,都失去了茶的本色,把茶的清纯幽香,涩中回甘,沁心润肺,两腋生风,耳目清亮的体验全都丢失了,那并不能称其为真正意义上的喝茶。

  喝茶,是种心灵的.愉悦,精神的滋润,三五好友,假座山水之间,选个幽静茶馆,泡上一壶阳羡雪芽、太湖翠竹、茗鼎名茶……慢慢等待,细细去品,让你浮躁的心态平稳下来,让你矜持的神情放松开来,然后你嗅到飘逸的茶香,看到叶片在杯中自在沉浮的姿态,于是你注意到窗上的竹影摇曳,听到高树的鸟鸣,于是你的思绪变得清新而高远,怡悦的快感渗透到身体的每个细胞,这时,神茶在你不知不觉中助你进入“宁静致远”、“天人合一”的境界。

  喝茶是一种心境,感觉身心被净化。茶是一种情调,一种欲语还休的沉默;一种欲笑还颦的忧伤。茶是对春天记忆的收藏,在任何一季里饮茶,都可以感受到春日里那庸懒的阳光。坐在一个人的房间,待上一杯茶,看着茶叶的翻卷也常会生出颇多感慨:茶要沸水后才有浓香,人生也要经历磨练后才能坦然。滤去浮躁,沉淀下来的是深思,在肺腑间蔓延开来,涤尽了一时的疲惫冷漠。孰能不醉,朦胧中,久久不愿醒来。是夜的芬芳,茶香满室,杯中茶由淡变浓,浮浮沉沉,聚聚散散,苦涩清香中慢慢感悟:人生亦如茶。

  茶禅一味的修行心得体会 篇6

  有一种时光,一直不敢奢望。独坐在绿苔滋长的木窗下,泡一壶闽南特有的香茶,不去思索那些烦躁的情、欲、事,只是一个人静静地聆听,用心喧嚣之后的宁静,不去想,那些走过的岁月,到底多少是真,多少是假……

  ——题记

  最近的日子,似乎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美好,也许是天气变化的缘故,也许是自己对身体的照顾欠佳,浑浑噩噩,颇感不适……

  有些时候也静下心来去深思最近一段时间的起心动念是否有违背了大道,因为按照佛学中所禅悟的话语就是:起心动念产生了问题……所以现在的很多时候,学会了安静,学会了静思,学会了打坐,毕竟工作以来,自己已接触到这种文化有半年之久的时日。

  记得心法中有句话说的很好:心里有什么就会看到什么,从自己所看到的,修正自己身上的……其实,更多时候我们把小我,看的很重,所以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不能把心真正的放在一件事情,最后也就问题倍出。换句话说一个人的成长,就是看你能接受,承受多少外来的能量!看得起别人是一种成长,接受得了现实,也是一种成长!当你有一天素心冥想时,你会发现心念的`开始,便早已决定了事物的好与坏。

  正如张导:心怀慈悲,立足成就他人的,用善良心做人,用真诚心做事,后半生将致力于用自己二十年的悟道经验影响更多的人放飞灵魂、历练人生,享受至高的精神!

  生命本无常,红尘本浮沉。静静的听着一首音乐,只是冥冥之中想找寻那种淡淡的感觉。累的时候,便走出门,一个人静静地站立在天台,看风景,看远方,走心,品心。很突兀,好几个月没有下雨的厦门,今天竟然飘起了雨雾,萌萌哒,润润的,起初还感觉很是美好,只是略显清凉,随后便是珠帘大雨,所以不得不裹紧衣服,急匆匆跑到了房间。

  推开门的那一刻,恍惚,时间差已过去很久,宛若走进了一个久违逢别的地方,满满的亲切感,只是一切依旧,墙角的书桌上放着没有写完的残稿,电脑的荧屏泛着刺眼的亮光,熟悉而又欣然,似乎这一切的发生都是在安排中,有条有序的进行着……

  记不清多少次在阴雨绵绵的夜晚,也是一个人默默站在窗前,看华灯初放,跳跃的灵感不期而至,一阙低吟,道不尽风花雪月;一笔沧桑,轻叹尽人间写意。那些岁月都搁浅在记忆的旮旯,一点点腐蚀,一点点发酵,不言的情愫,灵心舞动,不是没有伤,也不是没有痛,或许经历的太多,心,才渐渐学会了坚强,就像那漆黑的夜空,包容着万物,接纳着苍生!

  沏一杯淡淡的清茶,不喝,只是轻嗅这那份馨香,回想着最近发生过得所有!走过了,才知道痛,伤过了,才知道疼。翻阅流年,总会惊醒在往昔的里,时光的指尖划过思想,于悄无声处温婉了曾经。就这样喜欢上了安静,不带一丝的掺杂,缱绻,在缠绵中恬淡……

  朋友说:最近要在厦门买房子了,现在也有了宝宝,压力大,以后可要成为房奴了……一阵阵的寒暄后,感叹生活,但每每说到自己刚刚出生不久的宝宝,又总是满满的幸福!也许这就是生活吧,有喜有忧,掺拌着爱与被爱,或许,这一路走来,每个人都在修炼,一路阳光一路雨,一番伤痛才会成长,才会收获更多……

  有人说,安静是岁月留下的简约。流年无恙,浮世清欢,经过了岁月的洗礼,生命宛如一条河流,已变得舒缓平静。似乎那一刻可以容纳所有的事物,给予万般的温暖。

  时至今日,又是快一年的时日了。但有时却还是感觉自己像个没有长大的孩子,会欣然的涂鸦一番,看不懂是什么,但却又极力在混乱的色彩中,找寻满意的画面。都说时光会老,都说容颜易逝,可又知否,老去的曾经,便是幸福。只是那些曾经的伤痕,早已风轻云淡;那些曾经的快乐,也恬静成了唇边的一缕微笑。

  很久没有放松自己的了,某一刻真想,放下手中的所有去外面走走,或随意拍几张照片或随意爬爬小山。也许真的是工作的压力太大了,就连同事也一直在抱怨说,公司好久没有组织出游了,让我找个时间带大家放松放松……说来也巧,这个想法自己很早就有了,只是现在终于找到了道友,于是乎,在心中就萌生着这个小秘密,只要是在恰当的时机,就可以开始我们的行动。静下来的时候,回想这所有的一些,感觉很是温馨,每一天都在收获中成长,点点滴滴,就像甘甜的乳汁,滋润着……

  落指轻柔,红尘尽处。黑夜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一曲《藏传大悲咒》循环的播放,一杯泡了再泡的清茶,一个安静不能在安静的夜晚,让所有的,醉倒在孤寂的夜空,看着窗外,又试图聆听夜的呓语,某一刻双手合十,虔诚的回想,这一生又有多少人成为自己生命中的过客?也许只是沿途的一次驻足,一次回眸,便注定了这一世的情缘……

  后记:清风徐来,凌空遐思。淡淡的月光,浅浅的情愁,感叹时光,若水穿尘,煮一壶云水禅心,参一道似水流年,回眸处,岁月静好;于默默里随眸光放牧思想……

  茶禅一味的修行心得体会 篇7

  禅茶真境无一物中物尽藏,只有认识了世界“本来无一物”才能进一步认识到“无一物中物尽藏,有花有月有楼台。”茶学界普遍认为,只有了悟了“无”的境界,才能创造出“禅茶一味”的真境。“无”是茶道艺术创造的源泉。

  “无”是历史上禅僧常书写的一个字,也是茶室中常挂的墨宝。“无”不是世俗所说的“无”,而是超越了世俗认为的“有”“无”之上的“无“,是佛教的世界观的反映。

  讲到“无”,不能不提起五祖传道的典故。禅宗五祖弘忍在将传授衣钵前曾召集所有的弟子门人,要他们各自写出对佛法的'了悟心得,谁写得最好就把衣钵传给谁。弘忍的首座弟子神秀是个饱学高僧,他写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弘忍认为这偈文美则美,但尚未悟出佛法真谛。而当时寺中一位烧水小和尚慧能也作了一偈文: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弘忍认为,“慧能了悟了“。于是当夜就将达摩祖师留下的袈裟和铁衣钵传给了慧能。因为慧能明白了“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的真理。

  茶禅一味的修行心得体会 篇8

  采下几只金盏花,晒好几片迷迭香冲一杯西湖龙井,回味百合的悠长、紫罗兰的沉寂。我想我喝下的不只是花草香意,那是每一朵花、每一片草的生命体验。禅意,尽在泡茶的玻璃壶中荡漾。

  喜欢禅意的恬淡和闲情: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不雨花犹落,无风絮自飞。我们饮茶的同时,也在脉脉追寻古代诗人的恬淡与美丽。

  我一直认为,茶更接近文人的本质,文人的洁身自好、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与饮茶颇相吻合。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那恬淡,是岁月的花开,开到茶蘼,然后结下饱满坚实的果,是沧桑过后的一丝丝凉意,是人生滋味满满的积淀,是阅历日复一日的丰富,是性格圆润丰满的成熟,是过尽千帆之后的豁然开朗……

  一直很喜欢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一句话: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我向往这种天高云淡、鸟飞云飘的世界。它有着安静、淡泊、悠远而又无法说出的禅趣韵致。

  苏轼秀口一吐:“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须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正是苏东坡对禅意人生的阐释,正是这恬淡的心境成就了苏东坡万世的文采。

  有人说参禅需要三种境界:第一种是“叶落满山空,何处寻行迹”;第二种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第三种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一杯清茶,也有着同样的参悟滋味。用心灵掬起一捧淡茶,那沁人心脾的幽香足以让你流连忘返。

  慧能拔山涉水,拜弘忍为师后,潜心研习佛法,不思善不思恶,闲暇之余细品茶香,终于得出:“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的.至高境界。那是属于他的“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仰慕古人参禅打坐、品茶作诗的悠然与恬淡,禅悦茶香,品茶也是一种行禅。

  看着绿叶在水中翻滚,思绪随之荡漾在青绿色的茶水中。人生,不也像一杯茶么?不会苦一辈子,但,总得苦一阵子。禅悦茶香,一壶菩提茶水,一个绿色的人生。菩提本无树,人生本绿色,然,何苦惹尘埃?

  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高度的物质文明并没有造就高度的精神文明。每天都快节奏地奔跑,难免会疲惫不堪。闲暇之余,饮一杯茶,禅悦茶香,摆脱喧嚣和浮躁,伴随着幽幽茶香,心静如水,别意无缺,风渐,雨歇……

  茶禅一味的修行心得体会 篇9

  案头香茶,琵琶绕梁,香烟袅袅,提笔写下“茶.禅.生活”后,久久不能行文,陷入那清净深远的境界中。抚心自问,自古茶事博大精深,禅宗神机,岂是我等此辈所能拙言所述。后想,世人皆凡人,我也凡人,但借生活赋予我的那点悟性,也斗胆妄言二三吧。

  我羡慕古时的主人“寒夜客来茶当酒”的幽雅礼敬。更时常梦回牵饶“临山傍水,茂林修竹,陋室茶香,香炉紫烟,幽兰清心,抚琴自乐,与君品茗,赏景,赋诗”的恬静愉悦、超然物外的脱俗意境。茶以清为精神。多少文人墨客以此明志人生,吟诗弄来,文清细腻,传后人与佳作。有诗为凭:

  “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清言”(颜真卿等《五言月下啜茶联句》)

  “此物清高世莫知”(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

  “数朝诗思清”(李德裕《故人寄茶》)

  “五碗肌骨清”(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羡君潇洒有余清”(欧阳修《和梅公仪尝茶》)

  “愿携茶具作清欢”(梅尧臣《依韵和吴正仲闻重梅已开见招》)

  “更作茶瓯清绝梦”(陆游《夜饮即事》)

  “故人气味茶样清”(杨万里《谢木韫之舍人分送讲筵赐茶》)

  我想,清故是茶的本质。清者,廉洁清白,清心健身之意。清茶一杯,以茶代酒,古时之风,更是现代提倡精神文明的最高风尚表现。也是中国茶德“廉、美、和、敬”中“廉”的一说吧。历代文人雅士,品茶之时,并非粗糙不知味,大都追求一种心境特殊的升华。有诗云:“高灯喜雨坐僧楼,共话茶杯意更幽。”茶,作为心神一缕馨香,与琴、棋、僧、鹤、酒、竹、石,不失才子佳人所偏爱,诗中之物,晚唐时期,更为盛行。

  说到现在茶,茶到底为何物呢?其实,茶是茶树聚山水之灵气,浴自然之雨露,天然生成,红尘一物。

  茶树属山茶科茶属。山茶科包括23个属,380个种。茶属有50余个种其中之一。茶由茎、芽、叶、花、果组成。茶树的芽是枝、叶、花的原生体。位于枝条顶端的称顶芽,位于枝条叶腋间的称腋芽。顶芽和腋芽生长而成的新梢,是人们用来加工的原料,是最有利用价值的部位,通过多道程序的制作,成为爱茶人的盏中之物。

  茶,微苦微甘而凉。清心神,醒睡除烦;凉肝胆,涤热消痰;肃肺胃,明目鲜温。此药用价值,自“神农尝百草”中就有一说,后者陆羽《茶经》中也有一叙。

  茶演化到今天,和酒一样变成了千家万户日常生活的饮料。不是有“粗茶淡饭”,“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俗语吗。今天,茶被视为“国饮”,其历史悠久,必与国人休戚相关,难舍难分了。

  事实上,茶就是凡尘一物,几千年的风雨沧桑,爱茶的人赋予了不朽的清远风雅的情怀,提炼出人与自然的精髓,开创出有中国特色的茶道精神。我们推崇茶道中蕴涵的精神境界和道德风尚,融与生活的哲学中,成为我们人生旅途的指南。有名的茶研究者陈香白教授就指出“中国茶道,就是通过茶事过程引导个体走向完成品德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

  如果说,茶宣扬的是一种精神与理念。借盏中之物,悟透人生的悲与欢,离与合,成与败,得与失,空空寂寂。这倒与佛教中的禅宗如出一辙,准确的说就是那一层共同包含的韵味,异曲同工之妙。否则,就没有千古流传的“茶禅一味”的佳话了。

  自古茶与佛门有缘,渊源甚深。山门野寺,开山农作,必满山种茶,受五戒,禅定入佛,香茶一杯,青灯古影。香客祈福还愿,游僧到访,自有茶堂出入,奉茶为敬,寺中清心寡欲之举。

  茶在佛门中润化,承佛教文化的滋养,提升茶道的精华。茶道与佛典、禅语的完美结合,激发人的慧性,启悟茶道的内涵,感知那悟道的乐趣。有诗吟道“石蕴玉而山晖,水含驻而川媚。”更为体现“茶禅一味”的关系,如石蕴玉,如水含珠。

  我在看禅宗的'禅史文篇中,记得“赵洲茶,云中饼”的妙品。前者就是弘念大师所说的“吃茶去”,那意味深长的无我境界,所要表述的就是“茶中有禅,禅中有茶”这个道理,世人又有几许做到。

  佛法讲究机缘。禅,就是机缘。你懂得,无时不禅,无处不禅,无人不禅,无事不禅。不懂,即使说得天花乱坠,也与禅无关。万物皆有缘,万物皆是禅,一切皆禅也。正如喝茶人,能饮茶,不代表会品茶;会品茶人,不见得能悟茶;其实是一个道理。

  茶道所谓修身养性,与佛家身修,口修,意修实为一种修为。佛云:身修则有不杀不盗不邪淫;口修则有不妄语、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意修则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本质上说,两者皆然,修得身心清净,真性情也。

  既然万物皆禅,一切皆禅,禅是什么?禅就是生活。就像唐朝道悟禅师教诲弟子说的,禅没有法要,日常生活的搬柴运水,喝茶吃饭,无不蕴藏无限的禅机,这就是禅。

  我感激茶的香远,茶的飘逸,茶的朴实,禅的宁静,禅的深远,禅的智慧,让我的内心震撼,在思索中回味那缕清香。或许,某一日,我心烦意乱,想逃离城市的喧嚣。蜷缩在某一处馨香的茶楼角落,细细的,静静的品味那一杯绿茶,放飞我即将枯竭的心灵。我想我会懂得这就是茶、禅、生活。

  茶禅一味的修行心得体会 篇10

  杭州实在游客很多,西湖边都是拍照留影的人,梅家坞茅家埠都是吃饭喝茶的人。不如寻一处听得到暮鼓晨钟的清幽所在,喝一杯清茶,便有了放空心灵的禅意。

  夕阳古刹修身更是修心

  即便是土生土长的杭州人,知道永福寺的也不多。灵隐西面的石笋峰下,与灵隐寺比邻而居的便是千年古刹永福寺。驾车往梅灵北路方向,经法云古村,沿着乡间小道蜿蜒而上,不出5分钟,隐匿于山林间的千年禅寺就现出层层叠叠的玲珑俊秀。

  在永福寺中,因为有那些葱郁古树的掩映,气温适中,还有穿堂的凉风,空气特别清新。

  永福寺有着唐代的建筑风格和江南园林的空间格局,一砖一瓦、一花一草都有布局,据说2003年重修永福寺时,由深谙水墨之道的月真法师规划和监建。这位月真法师20年前出家之前是学艺术的,水墨山水和书法练得颇具境界,再融入因循自然的空灵之气,永福寺自然不同凡响。院中的一条石阶小径,两旁密密地种植着新竹和树木。小径尽头,就是寺院高处的僧客楼,是给远道而来的禅修客人居住的'地方,总共有50间客房,收拾得一尘不染。

  永福寺的素斋也别有风味:一个方形红色漆盒,盛着几样素色小菜。虽然是毛豆雪菜、蒜泥蒿菜以及腐皮之类杭州人常吃的家常小菜,却异常爽口。尤其是白米饭,软糯适中,夹着一股清香。

  最美的时候是傍晚,在寂静的古刹前仰望夕阳下的天空,安静得只听见自己的呼吸。深吸一口气然后再慢慢吐纳,那些俗世中庸庸碌碌的烦恼,全都烟消云散,整个人,就此彻底安静下来。

  永福寺有着极好的禅修氛围,每个周末都有师父在此传授佛经。参加禅修的游客也可以在僧客楼住下来,跟着师傅们清晨4点半起身做早课,诵经参修。

  选择禅修旅行,通常只奔着一个目标去:暂时放下日常生活的困扰,在修心过程中舒缓压力。

  茶禅一味的修行心得体会 篇11

  一片清清纯纯的翠绿,自水杯深处,沿着夜色,幽幽淡淡地舒展开来,我闻到茶叶清纯的香味了。确切地说,我品茶,但不喜欢喝茶,在我的杯子里,从来就没有离开过茶。

  每每看书写字,我喜欢泡一杯茶,放在旁边,就感觉在文字上行走的夜晚,并不孤独。四五粒茶叶,在滚烫的开水里浮着,起初还是团团的,一会儿,慢慢地舒展。最先的一片,悠悠地沉入水底,接着,一片一片地悬落,水色逐渐氤氲出清澈的绿来。清清香香的茶烟,袅袅娜娜地飘着,一缕缕,一朵朵,忽隐忽现。我被它带入梦幻了。

  我闭上眼睛,深吸一口气,等睁开时,茶叶已在杯底,懒洋洋地躺着了,很悠闲,很惬意。这时,叶面上的纹理和边牙,清晰得可以看到它们的呼吸。茶水也更加清润了,原本的清澈更多了一层凝脂般透明的诗意,淡雅而安静。

  而我只是看着,并不喝它。我埋头写着文字,茶水凉了,我便倒掉,再冲上热的。当它的颜色一遍一遍地淡了,香味一缕一缕地少了时,我去睡觉,它依然站在那里,静静的`,如处子一般。第二天晚上,我把茶水倒掉,换上新的。我静静地读写,它默默地舒展。我们互相陪伴着,很默契,很平和。

  一种惬意的感觉和默默无声的温暖,常常自暗夜深处,伴着翠绿的声响向我舒展而来,我的情感便会倚着那抹茶烟,诗意袅袅,如淡淡飘逸的人生,于醇香的四季里走过,弥笃了,憧憬的味道,演绎着浓浓淡淡的梦境……

  茶禅一味的修行心得体会 篇12

  禅宗的五宗七派中,黄龙宗的禅风是比较凌厉的,大都属于棒喝而顿悟之类。因其是临济宗支派,故有“德山喝,临济棒”的遗风。临济宗之后出了无数大德,却都是一路棒打出来的!

  黄龙宗的始祖慧南禅师亦极具刚健奔放的气质,深得临济禅扫荡偶像的精髓。他说:“登山须到顶,入海须到底。登山不到顶,不知宇宙之宽广;入海不到底,不知沧溟之浅深。”这样追根问底、直面本心、杀佛骂祖,是从赵州和尚的吃茶走下来的。他将学人逼到理智的悬崖,促其悬崖放手,彻底否定有形而了悟。慧南有《赵州吃茶》诗:

  相逢相问知来历,

  不拣亲疏便与茶。

  翻忆憧憧往来者,

  忙忙谁辨满瓯花?

  禅者觉悟出人事茫茫不过往来纷乱,山河大地、十方虚空并皆消殒,这虽不是禅的最高境界,却也从否定始,已入门径了。

  这样的否定让我联想到日本的茶道鼻祖村田珠光。一日,珠光用精美的茶碗点好茶,捧起来正准备喝的一刹那,师父一休突然举起铁如意棒大喝一声,将珠光手里的茶碗打得粉碎。但是,珠光毫不动声色,回答说:“柳绿花红”。这一公案虽彰显着珠光坚韧不拔的茶境。其实他的话是没讲完的,原句是苏东坡的“柳绿花红真面目”!(东坡真是宋朝以禅入诗的第一人!)此时珠光已然悟得:佛法并非有特别的形式,它存于我们每日的花开花谢、桃红柳绿之中,自然亦可存于茶汤之中,存于汲水拾薪、烧水点茶之中。

  当然,这时的茶已非茶,禅已非禅,或者说茶仍是茶,禅仍是禅。

  从村田珠光上溯两百年就会发现一休的禅风是有渊源的,因为被誉为日本茶祖的荣西禅师,第二次入宋后参修的正是临济宗黄龙派的凌厉佛法。他回国后一定是把壁立千仞的“黄龙三关”带回了日本,也把宋朝的一套点茶法传入而著出了日本茶道第一书《吃茶养生记》。他甚至主张用禅和茶两大武器来拯救处于末法时代的国家!这比早前的遣唐使以及最澄、空海、永忠等日本的学问僧带回去的要多得多。 此后日本茶道的发展无不建立在临济宗的禅修和宋的点茶法之上。 如果说,在中国,茶只是禅修的辅助手段的话,那么在日本,茶道其实就是禅道。他们将禅带入茶道,因而茶道的日常行为也就上升为禅法的修行了。或者说,茶人欲学茶道,必先要修禅,因为,日本茶道是出于禅宗的。比如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千利休学习茶道时,求教的就不是茶道老师而是禅宗师父。这样想来,他能总结出“和敬清寂”的茶道精神其实是很自然的事情。他确是把喝茶当作禅修的,且看他描述茶室的诗句:

  一眼望去

  没有花朵

  没有着色的叶子

  海滩上坐落着

  一椽孤寂的茅屋

  在秋夜朦胧的

  微光下

  这秋夜的月光下有的是简素自然、幽玄脱俗的茶境和禅境。禅宗的终极关怀是回归人类的精神家园,茶道亦然。精神的流浪最终要归于本心,归于俭素的茶室之中去感悟“庭前柏树子”般的平凡与真实。

  但缘于日本岛国的地域特征,古来偏安一隅,民族的'单一精致和善于挖掘使其禅宗呈现出褊狭和深邃的特质。源于禅宗的日本茶道自然不会像中国茶道受儒、道、释三位一体的综合影响,入明、清而最终归于中庸平和、清雅阔大的境界。这看法不是出于民族情绪的主观臆断,而是由日本地域特征及民族性决定的。比如以上千利休的诗句细细品来就还有着丝丝枯槁和静寂的气氛,而无茶的新鲜,更无临济宗禅道的通脱活泼了。也正是到千利休手里,茶室越来越小,最终小到只有“一贴半”!他的精神的内敛孤寂和强悍而霸气的丰臣秀吉自是不能相融,所以千利休最终以被赐切腹来收场也是必然。丰臣的野心自然不能收敛于这小小的茶室之中。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川端康成说:“极其狭隘简朴的茶室反而内藏着无边的广阔与无限的优丽”是有些民族自傲的,在我看来拘于这样的境界毕竟小气、虚无了点,与空明澄澈的中华禅的大道有别。

  这稍有贬抑的结论之得出仍非出于民族情绪。

  茶禅一味的修行心得体会 篇13

  实际上,我谈茶还勉强,而禅真不敢妄加评论。其实,我没觉禅多神秘,只是不想给大家一个印象,说东说西的,都不是本质。而真正有感悟的一定在于心,而心却是虚无的。

  禅的原意是静虑,静下来好好思考,等你的心清净的时候,再来看这个世界,一定是另一种眼光。跳出尘缘,跳出烦恼,满眼望去,尽是青山绿水。坐下来,静下来,放下一切,应该听听自己的声音。

  有的人,从来就没有真正看清过自己,只是随着欲望生活,欲望是无穷的,而生命却是有限的。在有限的生命里充斥着无穷的欲望,只能是徒添烦恼。在得失之间较量,才会有幸福和痛苦。不要试图去解析,也不要做真理权威,每个人应该有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方式,自己的选择。但无论如何,你一定要让自己快乐。

  茶里无非是叶子和水,禅里无非是心和自己。再好的茶也好不过你心里喜爱喝的茶,再酷的禅也超越不了自己生命的极限。都看成往事如如的过客,像风翻过的'日记,记住的时候,就是自己的影子,记不住的时候,也就忘记了自己。

  呵呵,蒙了吧,还是那句话,因缘。

  好了,该说说茶禅一味的典故了。唐朝时候,有一位赵州和尚,修行极高。一天,从寺外来了一个行脚和尚(就是江湖行脚,没有固定的庙),赵州和尚就问:“喝过茶了吗”?那和尚就说:“没有”,“吃茶去”,赵州和尚说了一句。过了一会,又来了一个和尚,赵州还是问:“喝过茶了吗”?那和尚说:“喝过了”赵州和尚一动不动地说:“喝茶去”。这时,一直在旁边的一位和尚忍不住地问赵州:“师父,没喝过茶的去喝茶,怎么喝过茶的还要去喝茶呢?”赵州眼都不眨地说:“喝茶去”。

  这就是流传已久的著名公案。大家不妨,也来试试,先泡一杯茶,静下来,好好想想。到底茶禅一味是什么味

  茶禅一味的修行心得体会 篇14

  文化的精神是“正、清、和、雅”,这一种精神决定了禅茶文化具有一种不同于哲学和伦理学的社会化育功能。禅茶文化离不开人文关怀,离不开人生日用,离不开禅的关照与感悟,离不开茶的精清、淡洁、涤烦、致和修养功夫。从这个角度来看,将禅茶文化的功能定位在“感恩、包容、分享、结缘”这八个字上,最为恰当;既理事圆融,又雅俗同归,具有在人生日用事中普遍落实和操作的现实意义。

  感恩,用感恩的心态喝这杯茶,这杯茶就不仅仅是一碗茶汤,而在其中充满人文精神,充满了天地万物和谐相处、相互成就、共融共济、同体不二的精神,化解戾气,发扬正气,成就和气。

  包容,用分享的心态来喝这杯茶,人间的恩恩怨怨都会像片片茶叶一样,把芳香甘美溶化到洁净的淡水中,变成有益于优化彼此身心气质的醍醐甘露,人间的正气和气就会在把盏相敬中得到落实。

  分享,用分享的心态来喝这杯茶,培养我们推己及人的仁爱胸怀,想到人间还有诸多苦痛,想到社会还有种种缺陷,每个人都有责任把爱奉献给对方,少一点私欲,多一分公心;少一点冷漠,多一份爱。

  结缘,用结缘的心态来喝这杯茶,以茶汤的至味,同所有人结茶缘,结善缘,结法缘,结佛缘,让法的智慧,佛的`慈悲,茶的香洁,善的和谐,净化人生,祥和社会。

  禅茶文化的精神“正、清、雅”;禅茶文化的功能“感恩、包容、分享、结缘”。将正气溶入感恩中,将清气溶入包容中,将和气溶入分享中,将雅气溶入结缘中;在弘扬禅茶文化的精神和落实禅茶文化,发挥禅茶文化凝集人心、化解矛盾、优化自身素质、和谐自他关系的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是弘扬禅茶文化的根本社会价值所在。

  茶禅一味的修行心得体会 篇15

  酒气醉诗情,茶香催禅心。茶叶的清淡之性与禅林的疏朗之风有相近之处。行茶的关键是要以正念经行,以正念关照茶息,以正念体会当下步行,将正念融入我们的日常茶事和行茶中来。行茶时要时刻观照胸腹间的那一股氤氲“茶息“,让饮茶后的通畅和喜悦充满身心,此时万缘俱息,万相俱灭,心里不要有任何杂念,只一心观照茶息,调匀呼吸和步伐,在小径上慢步经行。

  你迈出的脚步是轻快而平实的.,每一步都充满着尊贵、祥和与平静,每一步都蕴含着无限,妙不可言。你踏着小径直行,没有忧伤,没有烦恼,也没有尘世间的纷扰和羁绊。你的脚步间充溢着茶意的芬芳和甘醇,茶息萦绕着你的全身,而沉浸在这茶息中的,是禅的喜悦和平静。

  一念清净,直下承当,就是禅,就是解脱,禅法不离于日常茶事禅宗强调“不立文字,直下承当“,“直下承当“是要在日常生活中完成的。如果我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时刻保持正念,时刻关照自心,一念清净,直下承当,就是禅,就是解脱。所以禅法不离于日常生活,不离于日常茶事,只要我们时刻以正念关照日常茶事,禅就和我们在一起。正如一行禅师说的那样:“在我们修行的道场,与一般人的生活一样,有扫地、吃饭种种事情,不同处是以正念来做。

  吃饭时以正念来吃、来体验,如同体验柏树子一样。饮茶、扫地、煮饭时,都应该深入关照去做。要体会涅盘、佛性,并不是非要到禅堂才能体会,在生活中处处都可以体会。“有僧人问大珠慧海禅师:“和尚修道还用功否?“师曰:“用功。“曰:“如何用功?“师曰:“饥来吃饭,困来即眠。“曰:“一切人总如是,同师用功否?“师曰:“不同。“曰:“何故不同?“师曰:“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须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所以不同也。“(《五灯会元》卷第三)不计较、不思索,当下空寂,这就是正念。

  可见,无论是禅修或者吃茶,无论是行禅或者行茶,保持正念最为重要。

  茶禅一味的修行心得体会 篇16

  京城的深冬,缺少令人心仪的色调。由此,每临岁末,我常在散步时,任随目光穿越萧条落寞,远眺南方。

  江南,四季都不失绿色,像是从春到冬,在杯中永葆翠色的香茗。

  冬晨拂晓,一篇作品结尾,玻璃杯中的茶色也淡了下来。窗外,一片寂静、夜色依然。我离开电脑,坐在藤椅上,深忆江南……

  江春春早,远山近水间,是一幅醉人的大写意,特别是名曲与名茶相得益彰之地。湖北黄梅县便是其中之一。记得当时,我爱庐山。走出云雾,直奔黄梅。

  黄梅县大别山脉,出产名为“紫云松针”的名茶。进入县境,透过车窗欣然四顾,见紫云山、太平山如一架披着绿毯的钢琴。我摇下车窗,深吸一口气。略带泥香的气流,便徐徐涌入。

  太平山,也称为黄梅山。千百年来,萌发的雨前、明前茶,伴随优美曲调而生。每当早春二月,晨光掀起“盖头”时,结伴而来、身着青花衫、姿容秀丽、胸前悬挂采茶篮的少女,轻盈移动在“绿色琴键”之间。十指纤纤、笑容可掬,在采撷新茶的同时,相互对歌,清脆声韵在田野回荡。

  这歌声,与全国非遗——黄梅戏有几分相似。多年以采写为职业的我,向接待者——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咨询。于是,脑际闪出清乾隆年间一个画面:迷蒙的黄昏,特大山洪袭来,黄梅县成为泽国。幸存者离乡背井、沿路乞讨。鄂东世代传承、音韵悠扬的黄梅调,变为悲凉、凄婉、维系生存的卖唱曲。这些曲调,随着灾民的迁徙,渐渐传到安徽怀宁、安庆,逐渐形成韵味柔美、情感丰富的黄梅戏……

  我只顾追怀旧事,不觉车已下山。热情的接待者,早已在茶楼等候多时。餐桌上,新采摘、炒制的绿茶让我眼前一亮。长圆形玻璃杯中,玉簪般翠芽在70o水温的山泉中,徐徐沉落。

  品茶,有如人生经历。初饮,略带些苦涩,“二泡“之后再品,顿感神清气爽、咽部回甘。及至茶色微淡时,茶情愈发浓郁。

  我在品茶时,思绪再度飞扬。想一场洪灾,导致千里荒漠、哀鸿遍野,本不堪回首。然而,恰恰因为这场洪灾,让演唱环境受限,唱词、曲调浅俗的采茶调走出黄梅、走向市场,继而精彩扩展、不断升华,直至享誉海内外……与绿茶先苦后甘、余味悠长岂不是异曲同工?

  漫步黄梅县,总生发几分憬悟。史潮漫漫、百代更迭、世情百变,惟有暮雨禅林风姿依旧。中国禅宗,共有6位祖师震古烁今。从黄梅这个偏远小县,竟然走出3位!特别是六祖慧能这样的高僧大德,让“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顿悟理念,直指人心、播扬海外。

  四祖寺内,三株苍郁的古柏格外醒目。那是四祖道信大师创建中国第一座禅宗寺院时亲手栽培。岁月更迭、时代演进,被称为“龙柏、云柏”的古木,容貌虽然苍老,但晨曦轻抚下的枝叶不失光鲜。我登上高阶后,四顾环视,但见延伸向远的农田花蕾饱满,片片沃野地肥水美,由此,千年过往涌上心头。唐初,武德七年(624),道信大师在此建寺传道,一时间,古刹兴盛、香客如云。然而,四祖圆寂200余年后的唐代晚期,突如其来的“废佛运动”,让全国4600余所寺院毁于一旦,以“一僧一衣钵走四方”的行者们,面对突变,四顾茫然,无所适从。

  当时,大江南北,惟有四祖寺的僧人,仍在斋堂饱享新粮鲜蔬,在充盈的库房内清点丰盛的五谷。中国首家力倡“生活禅”、主张“农禅双修、自食其力”的寺院,从此改变僧人仅靠云游化缘生存的历史。

  寺院中,一座古色古香的鲁班亭,折射出僧众的'勤劳智慧。翠柳小溪边的石刻,清晰可见柳宗元的诗句。其中“破额山前碧玉流,骚人遥驻木兰舟”,让驻足观赏者,看到一幅尘封已久的诗意画面:与唐代韩愈并称“韩柳”的文学大家柳宗元,当时,正在山前江流上独自泛舟,在碧流间观赏古寺塔影,或停舟赋诗、或品茶思远……

  位于东山山腰的五祖寺,与四祖寺遥遥相对,是禅宗大师弘忍的道场。亭阁楼台、殿宇僧舍隐映于繁茂林丛中,信步观看,重门相通、小路相连,既有廊院式布局,又注重园林情趣,“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妙趣,随处可见。

  五祖弘忍,留下诸多发人深省的趣闻轶事,尤其是用“偈语接龙”的测评方式指定传承人,传为佳话、至今不衰。

  老禅师归西之前,要求众僧,把感悟体现在偈语中,看谁能胜出。

  明晨古寺、初日照林,寺院首座神秀在南墙上写出一偈,把身比作菩提树,心比作明镜台。强调学佛应“渐悟”,要“勤拂拭”、避免“惹尘埃”。这时,自南方而来,正在磨房劳作的小和尚慧能,说出更精彩的一偈,以“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的顿悟,让五祖点头微笑、欣然认可,传之衣钵。不久,六祖慧能返回南方,与北方的神秀,形成南北互动,播扬禅宗大法。五祖寺山门上镌刻的“上接达摩一脉,下传能秀两家”的宏愿,在弘忍大师飘然西去后,得以实现。

  思忆到此,漫天丝雨飘落,梵音时隐时现。黄梅县境的几座禅寺,在山谷耸翠间略显朦胧。我在想,模糊不清的,或许仅为一时的视感。但朦胧之后的靓丽,应是高悬朗空的彩虹……

  茶禅一味的修行心得体会 篇17

  《茶经》云:“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但最初茶是作药用的,神农尝百草用之解毒。后逐渐成为皇室贵族的特权饮料,至晋隋才在民间普及。陆羽于公元760年隐居湖州苕溪,闭门十余载著述《茶经》,影响天下声名海外,世尊为茶圣。

  陆羽是弃儿,被竟陵笼盖寺住持僧智积收养,壮年后与僧人皎然结忘年之交。皎然是中唐著名学僧,传世文集10卷,诗文中多处提到与陆羽的友情,以及共同采茶、制茶和品茶。所以,陆羽的茶文化思想吸收了许多佛家思想。

  佛教崇尚饮茶,有“茶禅一味”之说。“禅”是“禅那”略称,意为“静虑”、“修心”。禅宗自南朝宋末达摩在中国创立,至六世分南北两宗,而南宗慧能的顿悟说较北宗神秀的渐悟说更近禅旨,得以承继五祖弘忍衣钵,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风流所及,宗派纷纭,于南宋传入日本。

  茶之作为饮食在寺院里盛行,起始是因为形而下的健胃和提神。禅僧礼佛前必先吃茶,而且学禅务于不寐,不餐食,惟许饮茶。如此修心悟性,以追求形而上的心灵净化,对自然的感悟和回归,在静思默想中,达到真我的`境界。禅的意境多少和茶的精神意趣相通,茶的清净淡泊、朴素自然、韵味隽永,恰是禅所要求的天真、自然的人性归宿。

【茶禅一味的修行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禅茶一味:禅茶的味道 -资料04-26

关于修行的说说04-04

淡定是一味良药05-06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心得体会03-20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03-08

人间有路是修行散文(精选61篇)09-23

口头禅的作文03-17

禅在心中的哲理02-28

爱如禅作文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