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陈芳允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事迹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要用到事迹的情况还是蛮多的,事迹可以起到引导读者认识先进,学习先进的作用。事迹到底怎么拟定才正确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陈芳允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事迹,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陈芳允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事迹1
1968年,我国研制出了四代计算机和多普勒的测速设备,利用这个设备对美国的“探险者”22号、27号和29号3颗卫星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跟踪测试以后,发现最管用的是多普勒测速设备。这套系统特点之一是设备很简单又非常可靠,而且测量的角度范围非常大,达到60度。当卫星从地平面上刚一冒出来,它马上就能观测到。所以,逐步确定将多普勒设备作为我国第一颗卫星的主要测轨设备。
陈芳允常说,“我国底子薄,经济条件有限,在科研上,一定要用最少的钱,办最大的事。”当时,在建立地面测控系统遇到的首要问题是资金短缺。国外发射卫星均在全球布站,花费大量资金租用别国的土地,但我国经济基础薄弱,花不起这个钱。就连在国内建站和研制设备,也得把费用减小到最低限度,并且要达到 “投资少、见效快、一次成功”的目标。为实地勘测卫星跟踪测量点,陈芳允带领技术人员走南闯北,跋山涉水,从炎热的南方到寒冷的'西部大漠,从东海之滨到北国边疆,到处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这种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深深感染着周围的科技人员,在那种艰苦的环境下,大家以苦为乐,团结协作,拧成一股绳,干出了令人嘱目的成就。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升空,地面观测系统很快抓住目标,进行持续跟踪、测量与计算,及时预报了卫星飞经世界各地的时刻。实践证明,由陈芳允主持完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卫星测量方案非常有效,实现了“抓得往、测得准、报得及时”的目标,而且在轨道测量精度上与其他国家相比也达到了较高水平。我国第一颗卫星测量任务的圆满完成,为我国卫星测控网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陈芳允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事迹2
人造卫星的研制工作由中国科学院转到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进行。1967年,陈芳允调至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新成立的卫星测量部,指导卫星测控设备的研制和发射台站的建设等工作,直到1975年为止。1976—1984年,他任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测量通信总体所副所长,在此期间,主要领导了微波统一跟踪测量控制系统的研制和星地协调工作。1984年,他调至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任科技委常委,1988年后为顾问。
在中国科学院电子研究所工作期间,他主要从事电子线路和雷达方面的研究工作。他首先提出利用采样原理制作实用的采样示波器。1961年,在他的指导下研制出可以观察到纳秒(109秒)量级的脉冲和甚高频连续波采样示波器,这是国际上最先做成功的。这些工作在以后的计算机研究方面得到了应用。在对雷达的研究上,他提出利用单脉冲体制代替一般的圆锥扫描体制,并进行了总体设计。在陈芳允和曾宪泽、李力田等人的共同努力下,成功地解决了飞机载雷达的`抗干扰问题。这种雷达以后被安装在我国的歼击机上。在配合我国原子能研究方面,他所领导的研究室成功地研制出多道脉冲分析器,填补了我国核弹试验中的一项重要测量仪器的空白。
我国开始考虑发射自己的人造地球卫星,一批光学、电子学和天文学的专业科技人员承担了卫星跟踪、观测和轨道预报等科研任务。在我国,发射的近地卫星无线电测量设备以多普勒测速为主,第一、二颗卫星用单频多普勒测速为主,其后改用双频,目的是消除电离层的影响。陈芳允提出把遥测信号并入双频信标机来传输,试验证明这一方案既不影响测速精度,还可以节省星上和地面设备。他和魏钟铨在听取各方面专家意见之后制定了我国中、低轨道卫星的观测台站设置和观测设备的方案。在以后的实施过程中虽有所修改,但基本上是按这个方案实施的。
陈芳允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事迹3
经过不懈努力,陈芳允和团队在祖国的东西南北设立了4个多普勒测量站。不久后,他们提出了比较完整可行的技术方案,终于将卫星测控系统研制成功。
当测控网指挥着“东方红一号”在高空奏响《东方红》乐曲,同时准确无误预报出卫星飞经世界多个城市上空的确切时间时,举国上下都在欢呼!“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使中国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第五个用自制火箭发射国产卫星的国家。
1986年3月,陈芳允和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三位科学家联合向中央提交了《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这就是后来让中国科技腾飞的“八六三计划”。
这一年,美国将建设中的GPS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开放民用,而彼时的中国,刚刚完成第一颗通信卫星的发射,仅迈出了第一步。陈芳允意识到,中国也必须有自己的导航系统,才能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面。
陈芳允凭借中国刚刚掌握的地球同步轨道卫星技术,提出了一个创造性的打破传统的`科学设想,后来被称为“双星定位”。
为了验证这个设想,陈芳允带着研究小组辗转多地的卫星测控站,利用通信卫星的空余时间做试验。每天的24点到凌晨2点,是测试唯一能利用的时段,于是熬夜成了他们的家常便饭。
陈芳允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事迹4
当时我国还没有基础,虽然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对国外的卫星可以作出轨道计算和轨道预报,但是使用的是光学跟踪设备。显然,光学跟踪设备用于跟踪我国第一颗卫星是不够的,因为光学设备受天气的影响很大,卫星受天光和地影的影响,遇到这种情况,就没办法跟踪测量卫星轨道,卫星轨道预报误差会很大。所以,必须研究我国卫星观测系统到底要采取什么技术、什么办法,研制什么设备。
一种方案是研制单脉冲雷达,另一种方案是当时陈芳允通过对国内外技术发展趋势的分析,基于我国研制技术水平的实际情况,提出运用多普勒测速设备对卫星进行跟踪测量。陈芳允所提方案的好处是,在卫星上安装的信标设备非常简单,而且地面上设备也非常简单,一个设备就可以了。当时关于采取哪一种方案,进行了很多讨论。讨论的结果是以雷达为主,多普勒测速为辅。
1968年,我国研制出了四代计算机和多普勒的测速设备,利用这个设备对美国的“探险者”22号、27号和29号3颗卫星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跟踪测试以后,发现最管用的'是多普勒测速设备。这套系统特点之一是设备很简单又非常可靠,而且测量的角度范围非常大,达到60度。当卫星从地平面上刚一冒出来,它马上就能观测到。所以,逐步确定将多普勒设备作为我国第一颗卫星的主要测轨设备。
陈芳允常说,“我国底子薄,经济条件有限,在科研上,一定要用最少的钱,办最大的事。”当时,在建立地面测控系统遇到的首要问题是资金短缺。国外发射卫星均在全球布站,花费大量资金租用别国的土地,但我国经济基础薄弱,花不起这个钱。就连在国内建站和研制设备,也得把费用减小到最低限度,并且要达到 “投资少、见效快、一次成功”的目标。为实地勘测卫星跟踪测量点,陈芳允带领技术人员走南闯北,跋山涉水,从炎热的南方到寒冷的西部大漠,从东海之滨到北国边疆,到处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这种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深深感染着周围的科技人员,在那种艰苦的环境下,大家以苦为乐,团结协作,拧成一股绳,干出了令人嘱目的成就。
陈芳允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事迹5
1957年,苏联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送入太空后,陈芳允对其进行了无线电多普勒频率测量,还计算出它的运行轨道参数。
1958年,他转向脉冲技术研究,成功研制出国际领先的毫微秒脉冲取样示波器。1963年,他参加论证并提出我国脉冲鉴别器的试制方案,合作研制出原子弹爆炸测试用的多道脉冲分析器,该仪器在原子弹的爆炸试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带领团队又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代机载单脉冲雷达,投产后,装备了空军大量歼击机,这是我国第一次在飞机上使用单脉冲体制的雷达。
1965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工作正式启动,陈芳允担任卫星测量总体技术的.负责人。
当时卫星测量在我国是一个全新的技术领域,对于跟踪观测卫星应该采用哪种手段和方案,我国一点经验也没有,一切从零开始。关于无线电跟踪设备的方案争论激烈,陈芳允没有选择呼声较高的方案,而是根据我国国情与国际上技术的发展趋势,带领技术人员大胆实践,反复论证,不仅主持了技术方案的设计,还参加了设备研制和测量台站的建设工作。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升空,由陈芳允主持完成的卫星测量方案非常有效,实现了“抓得住、测得准、报得及时”的目标,在轨道测量精度上与其他国家相比也达到了较高水平,圆满完成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测量任务,为我国卫星测控网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陈芳允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事迹】相关文章:
简允(簡允)04-29
检查教案作业的看点-陈燕芳04-25
允顺(允順)04-29
红领巾奖章事迹11-14
(经典)红领巾奖章事迹10-23
红领巾奖章事迹03-25
王允04-29
允帖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