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养殖致富能手事迹材料(精选10篇)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事迹吧,根据范围的不同,事迹可分为集体事迹和个人事迹。到底应如何拟定事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养殖致富能手事迹材料(精选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养殖致富能手事迹材料1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不是等出来的;我坚信只要勤劳肯干,日子总会越过越好的。”太湖县江塘乡五星村贫困户石纯英动情地说。
今年57岁的石纯英,妻子去世的早,自己又身患膀胱癌,治疗费用花光了家里的积蓄,生活十分困难。2014年精准扶贫政策开始,经评定,石纯英被评为贫困户。乡村扶贫干部了解其家庭情况后,鼓励其发展产业致富。石纯英通过了解养殖行业发展情况,查询相关政策,最终决定养殖肉猪,每头生猪净收入200元,一年两批100头就能收入2万元,前景巨大。说干就干,2016年,石纯英通过小额扶贫贷款5万元在新屋组山场搭起了猪棚,养猪生猪50头。从养殖场的选址,到买饲料,到购买猪崽再到养猪的.防疫等,帮扶干部和村干部们都一起为他牵桥搭线。2016年当年,石纯英户生猪养殖就赚了2万多元,再加上残疾人补助、产业补助、减免新农合等政策,石纯英户住房、医疗得到了保障,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多元,年底顺利通过了省第三方评估,实现了稳定脱贫。
天有不测风云,正当石纯英户生猪养殖发展的如火如荼之际,2019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瘟疫造成石纯英户所养的近一百头生猪死亡,经济损失达8万余元。刚刚过上的好日子顿时又有陷入困难风险,但是在困难面前,石纯英并没有丧失生活的信心与奋斗的目标。通过乡村两级帮扶干部的帮助和石纯英本人的努力,石纯英利用原有猪棚又干起了家禽养殖业,养殖鸭、豚等肉禽达到3千多只。每只家禽净收入约5元,年出栏三批,年养殖净收入达到5万余元,一年就将瘟疫造成的损失赚了回来,石纯英又对未来生活充满了信心。
“养殖的过程中,一定要学习养殖技术,特别是防疫知识,注重风险的防范,这样才干得长,养得久”石纯英现在面对帮扶干部经常这样说。
石纯英户的脱贫故事感染了很多人,增强了周边贫困户通过自身发展脱贫致富的信心。五星村现有贫困户212户710人,已脱贫203户686人,贫困发生率已降至0.5%,今年将实现所有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020年五星村自身发展产业的贫困户达到120户,越来越多的贫困户通过自身的发展实现了脱贫致富。
养殖致富能手事迹材料2
陈建能于2003年在村委会工作,担任团支书一职、平时完成好村会的各项工作之余,利用空闲时间,从事渔业、生猪方面的养殖。
农业的发展随时代步伐而改变,简单的病害都依靠科学,不能以传统的防治办法,既费时又担误防治的适合期,他结合实践与交流经验,听取科技人员推广新出产的药品进行对症下药,做到事到功倍。在经济市场的环境下,以最小的空间创造最大经济利润、投资少获利多是农民朋友最大的心愿。前年的.生猪市场价格下滑波动比较大,亏损现象比较严重,在此期间他亏损基本为零。原因是采用一条龙的效益生产,即由母猪到商品猪出市都是自产自养,可以从中提高生产效率,同时相应减少仔猪死亡率而提高效益。今年生猪价格高涨,他采用自繁自养的生猪饲养技术,平均每头猪可增多200元的利润。
在渔业、生猪养殖取得较好效益的同时,他没有忘记昔日传授自己养殖优质鱼和饲养生猪技术的养殖户,他决心帮助他们更早走向致富之路:一、迅速将自繁自养的生猪饲养技术向全村推广,与群众共同致富。二、更好地帮助饲养户掌握好技术,扶持生猪饲养。他把自己在生猪自繁自养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成功经验,毫无保留地向当地的养殖户推广。向本村生猪饲养户介绍技术关键所在,推广生猪自繁自养技术。在一年的推广期间,本村现进行自繁自养的养殖户有20多户,年增长利润约60万元。
良好的政治作风作为村委干部必须具备,树立刻苦学习的精神,努力改造人生观、世界观,事事走在群众的前面,在平时岗位上做好群众表率,发挥党员的先模范作用,绝不参占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
养殖致富能手事迹材料3
猴场镇腾道村属紫云自治县偏远山村,在该村的一个小山坳里,有一个林下生猪养殖场。养殖场由9户农户合建,宋庭品在返乡创业的过程中找准人生中最坚实的发展着力点,成为该村发展林下生猪养殖的带头人。
返乡创业遭挫折
出身贫困家庭的宋庭品,为减轻家庭负担,初中未毕业就外出务工,历经多年打拼赚了些钱,家庭经济面貌有所改善。因文化水平不高,宋庭品在外务工期间大多从事体力劳动类工种,30岁时患上了痛风病。不能做劳动强度大的活,无奈中只能返乡另寻出路、再作打算。
回乡后,宋庭品把能想到的营生都做了个遍。他曾经把精力放在了种植竹荪上。然而竹荪“娇气”,种植条件过湿过干都不成,需风调雨顺年才能有收成。“两年亏本两年赚,除去请人工、土地流转金等成本,亏赢互补,没亏本已经谢天谢地了。”宋庭品说。
不甘失败的宋庭品开始审视自己的创业路。近年来,村里经济条件每况日上,迎来改善居住环境的建房热潮,宋庭品觉得开办砂石厂有利可图。2008年,宋庭品邀约5个曾经一起在外打拼的同乡合伙在猴场镇境内开设一个砂石场。经营两年后,因诸多原因,共亏损80余万元,每个生意伙伴各自投资的10余万元都打了水漂,经营砂石厂的尝试以失败告终。
养猪助脱贫
眼看打工赚来的钱所剩不多了,两个孩子在读中学,自己做不了重活,沉重的家庭负担落到妻子肩上,经不起折腾的宋庭品经多方考察发现,腾道村山多草多,适合发展养殖业。
2010年,宋庭品买来20余只黑山羊,放羊这活儿不背、不抬、不挑,患痛风腿脚不便的他每天上午赶羊上山,傍晚妻子回来帮忙把羊赶回去,6年间,养羊最多时有100余头。
“养羊是我患病创业期间收获的第一桶金,每年养羊创收2至3万元。”宋庭品说,养羊虽然能让他有稳定收入,但养羊对森林存在破坏,喂养数量上也会受到限制。
腾道村一带树林较多,森林覆盖面积大,适合生猪散养,散养的猪肉质好,价格有市场。鉴于此,宋庭品开始筹划开办一个大型林下养殖场,成立林下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
2015年6月,宋庭品邀约8个村民发展林下养殖,选址在一个四面环绕森林的小山坳,9人共投资15万元,花了3个月时间搭建起猪棚。
同年9月,宋庭品和他的合作伙伴买来70头猪仔,两人一组9人轮流喂养。只要天不下雨,早上将猪喂饱后赶到山上的树林下放养。慢慢地,猪棚规模开始扩大。
“今年10月,我们把剩下的105头生猪全部卖了,虽然放养猪不肥,但售出价比圈养猪的要高,共收获26万余元。”宋庭品说。
做大规模同致富
“猪仔窜入树林后,不仅能觅食,还可以除草护林。”感受到生猪养殖巨大潜力的宋庭品决定增加猪仔数量,之后,大伙又买来76头猪仔。
“刚开始时不注重生猪的'防疫,养殖经验不足,喂养的猪遭遇病症,死去了40头。”宋庭品说,所幸发现早,他及时用药,抑制住了病症蔓延;后请来畜牧兽医技术人员实地查看,才知道是猪棚透风,棚内地面冰凉,风寒引起病症所致。
养殖场堆放的砖和沙子是用来建猪栏的,过去搭建的猪棚四面透风,白天放养的猪晚上归栏后,很容易让猪引起风寒,宋庭品准备将原先猪棚全部改建成猪栏,注重养殖的科学性,不断提升养殖效益。
宋庭品说,他们将逐渐扩大养殖规模,并已申请成立林下养殖专业合作社。
“藤道村地理环境适合发展林下养殖,林下养殖出来的猪肉品质好,有市场优势。”
猴场镇镇长罗刚华说,猴场将大力支持和鼓励村民发展种养殖业,并注重发挥宋庭品等人的带动作用,为贫困村民做好榜样,共同向同步小康迈进。
养殖致富能手事迹材料4
野鸡又名雉鸡,是集肉用、蛋用、观赏和药用于一身的名贵野味珍禽。虽然是一项很有前景的致富项目,但在我县,还没有大规模养殖野鸡的养殖户,张丹丹怎么就发现了养殖野鸡这条致富路的呢?下面带大家一起了解下。
在我县古恰镇仓粮村有一户人家,院子挺大,但都被一张张大网扣住了。走进去一看,满院子里跑的都是鸡雏,细看还和普通的肉鸡或蛋鸡的鸡雏不同。据这家女主人张丹丹介绍,这些都是她养的野鸡,有八百多只,野鸡不像驯化了的`家鸡,飞行的能力还没退化,但放在笼子里养,野鸡的羽毛又长不好,所以只能在院子里扣上网防止野鸡飞走,又能达到散养的目的。
说干就干,张丹丹从网上查找资料,翻看养殖野鸡的专业书籍。和父亲一起研究养殖的一些技巧,注意事项,并把院子和屋子都重新按照野鸡养殖的要求修整一番。在今年六月份,购进了第一批野鸡雏,但是因为缺乏大规模养殖的经验,损失了不少。
第一批五百只鸡雏的损失,给张丹丹非常大,她也一度想到放弃,但是她是个重承诺的人,小女子却又一颗君子之心。第二批五百只鸡雏她硬是咬着牙给取回来了。
即使张丹丹知道,喂一些饲料,野鸡雏长得会快一些,体质会强一些,她的损失也会少一些,而且野鸡的体型也会均匀一些,卖的时候,价格也会高一些;但是张丹丹,没有,她坚持绿色养殖,尽最大可能保持野鸡肉和蛋的天然口感。
在张丹丹的养殖场里,我们发现公鸡比母鸡多。原来,野鸡无论从外观还是肉质方面,公鸡都比母鸡受欢迎,公鸡全身的羽毛特别漂亮,,非常光滑,体型还较大,而母鸡全身就一个颜色,个头也特别小。但是,公鸡好斗,稍不注意就会将母鸡或体型小一些的野鸡啄伤,造成严重损失。所以,为了减少这样的事情发生,张丹丹就给野鸡带上了 “眼镜”。
由于我县还没有完善的野鸡销售市场,而且张丹丹的家就在大广高速边上,所以她打算在野鸡出栏以后都是销往外地。同时,她也想在我县打开一种独特的销售方式。
当记者问张丹丹有什么长远打算时,她说没有太远的,就是打算明年把鸡舍盖起来,再一点点的,把家里的四晌的林地圈起来,在林子里也扣上大网,搞林下养殖。
养殖致富能手事迹材料5
养殖狐狸,当然是卖狐狸皮了。狐狸皮的价钱要看狐狸大小,还要看狐狸的品种、毛发纯度、毛绒长度、密度等。这几年,黑龙江伊春市大昆仑经营所职工靠养狐走上了一条致富路。经营所现养殖狐狸3000多只,有两个规模较大的养殖基地,加上散户,一共有6户养狐户。这6户,个个精通“狐狸经”,都是有多年经验的“老江湖”。
走进其中规模最大的一家养殖基地。饲养员孟凡珍正在给狐狸喂食,小家伙们一跃而上,不一会儿就将食槽舔了个干干净净。记者好奇的向孟大姐打听起了养狐狸的“秘笈”。孟大姐说:“狐狸的伙食比人吃得都好,主要是鱼和肉,煮烂了拌上饲料,一天三顿,只有吃得好了毛发才能漂亮。养狐狸不难,但确实是个辛苦活,不能怕脏怕累。我们这儿养了1500多只狐狸,要喂好它们,是个大工程。”每年的6月份是狐狸的`产仔期,别看它们个头小,但肚子里装的崽子可不少。一只母狐一窝能产崽10只左右,但是幼崽的存活率常常只有一半。狐狸在怀孕的时候非常“矫情”,容易受到惊吓而流产。谁家要是结婚放个鞭炮或者雨天打几个大雷,都容易让它们流产。怀孕期间,母狐狸需要静养,还得吃点好吃的,除了食物要保持新鲜以外,鸡蛋、牛奶等蛋白质高的东西是它们的最爱。养殖户最怕的就是狐狸生皮肤病,发现不及时,相邻笼舍就会一片片的病倒,那损失可就大了。
在大昆仑经营所,提起养狐大户李学峰,那是无人不知。来到老李家,院子大门刚一开,一群大狗小狗呼啦一下子冲上来。李学峰一边“掩护”记者一边解释:“养殖场人手不多,这些狗是狐狸的保镖,所以霸气十足。”这几天,李学峰正忙着给狐狸调笼,这样做是为了把大小相近的狐狸归置到一处,方便管理。宽敞整洁的院子里,装银狐、蓝狐的铁笼子一字排开,一只只欢实的狐狸在嬉戏、玩耍。在李学峰的精心饲养下,这些小家伙个个毛发光亮、目光炯炯,见到有人闯入,怕生的用警觉的眼神四处张望,不怕生的扒着铁丝笼来回窜动。李学峰笑着说:“很漂亮吧!这是种狐,但是不能卖,还要指望它配种呢。”
今年已经是他养狐的第10个年头了,2005年,怀着发家致富的梦想,李学峰从外地引进20只种狐。初来乍到没经验,第一年下来基本没什么收益。经过一步步摸索学习,不断提高养殖技术,到2010年,李学峰的养殖场已经发展到有种狐100多只了。这几年,皮毛市场一直很景气,连续几年狐狸皮都卖上了好价钱。现在,他的养殖场已经有狐狸1000多只了,每年能卖800多张皮,多是河北、辽宁等地的客商上门收购。除去人工、饲料等成本,每张皮能盈利300多元,保守估计一年也有20多万的收入。养狐狸,一年一窝,基本都是6月产崽,12月份卖出。看着这些活蹦乱跳的宝贝,李学峰充满信心地说:“明年,我要继续扩大规模、丰富品种、提升技术,把养殖场搞得越来越红火”。
养殖致富能手事迹材料6
近年来随着师市对自主创业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新疆兵团职工创业的思路拓宽了,创业的方式也越来越多,今天我们就去认识一位进行特色养殖创业的职工刘国民。
这位正在给大雁喂饲料的就是阿拉尔农场8连职工刘国民,而这群大雁就是他致富的新途径,刘国民告诉记者,在养殖大雁以前,他承包了60多亩的梨园,2014年春天一场突如其来的降温一下让他的梨园减产近7成,从那时起他就考虑在种植梨园的同时兼顾发展一些别的产业。
刘国民告诉我们,起初选择养殖大雁是因为自己曾经有过饲养经验,而且也可以充分的利用果园的空间,为了补贴家用,并没有考虑过能够扩大规模,但有一次看电视,他了解到大雁除了作为一道美味,全身上下都是宝。比如羽毛可以制作成工艺品、羽绒服和羽绒被等等。
凭借自己的养殖技术,2015年三月,刘国民投入了20余万元从山东引进了60多只雁苗,准备大批饲养,但是雁苗才引回来就遇到了降温天气,先后有20多只雁苗由于不适应温度病死了,这让已经把全部家产投入到养殖产业的刘国民有些措手不及,就在刘国民考虑是不是放弃这个产业的时候,农场工会对他伸出了援助之手,为刘国民无息贷款了10万元。
有了资金的扶持,今年刘国民又新增了孵化设备,并且专门到内地学习了孵化养殖的.技术,考察了大雁羽毛工艺品的市场,现在他家的大雁已经发展到了300余只,大雁和雁蛋还没上市就已经有不少市民前来订购,大雁养殖业已经成为了他致富的新途径。
对于大雁养殖的发展前景,刘国民充满信心。他希望,以后可以将这项养殖技术推广下去,让周边的连队职工也能共同走上致富之路。
养殖致富能手事迹材料7
近日,我们走进位于重庆开县南雅镇南雅村1组的先华养猪场,只见宽敞的猪舍内,用条石板隔成的20多间猪圈很干净,闻不到一丝臭味。膘肥体壮的猪听到声响后,将两只前蹄搭在石板上“嗷嗷”直叫,主人撮了一瓢饲料倒入猪圈,大肥猪便争相抢食。
这个养猪场的老板叫郭先华,今年49岁。13年来,他从3间简易猪舍、10头猪,发展到如今占地200余平米的养猪场,终于圆了自己的致富梦。
榨油坊老板转行养猪
郭先华之前在家开榨油坊,乡亲们将油菜籽送到他的榨油坊加工成菜籽油,旺季的时候每天要加工2000多斤菜籽。随着种植油菜的农户逐渐减少,前来加工菜籽油的人也越来越少。
郭先华觉得养殖生猪这个行业不错,于是决定改行。2003年,他将榨油的机器转让了,妻子谭代会虽然心里没底,但对丈夫的行动非常支持,“养猪不轻松,活路繁杂得很,天晴下雨都要为猪的草料操心,一年到头都没有休息时间。”
刚开始,郭先华买回养猪方面的书学习技术,遇到难题就到南雅镇畜牧兽医站搬“救兵”,一些小问题他都能自己动手解决,“养猪时间久了,就晓得哪些方面该注意,措施做到位了,养起猪来很顺利。”
开面坊降低养殖成本
郭先华把养猪赚的钱用来扩大养猪场,还将自家的房子建成楼房,让全家人住进了“安乐窝”。
“养猪有风险,投资需谨慎。”郭先华说,13年养猪经历让他明白了这句话的含义,“在猪崽价格不断上涨,生猪价格时有回落的时候,我把饲料成本除开,人工钱不算,就只能保本。”
在郭先华家里,记者看到用塑料袋装好的挂面整整齐齐地码放在木板上,足足有300多斤。
“你们家办养猪场还开面坊?”记者有些惊讶。
“前几天才做的挂面,卖了100多斤,周围的人都喜欢买我家的`面条。”谭代会说。
原来,郭先华利用自家楼顶宽敞的优势,购置了一台挂面机开起了面坊,收购的麦子做面,麦麸就用来做猪饲料。
“养了这么多年的猪,活路做顺手了。”郭先华说,开面坊是降低养猪成本的一种方法,卖挂面还能增加一部分收入。
总结出科学养猪经验
郭先华说,今年养猪场只养了110头猪,猪崽价格每斤近20元,一头猪崽买回家成本价要800—1000元。他去年淘汰一批母猪后,新培育的8头母猪已先后怀了猪崽,等到下半年每间猪圈都将满员。
“有的养殖户遇到行情不好,就淘汰弃养,等到价格起来时再赶,已经来不及了。”郭先华养殖生猪有了一整套经验,他用平常心看待生猪价格的涨跌,“逢贵不赶、逢贱不懒”成了他的口头禅。
“搞养猪场也要精打细算,我们没请人,啥事都是我和妻子做,有点空闲时间就出去拉猪饲料或者割草。虽然比较辛苦,但我相信只要坚持下来就是赢家。”郭先华说,先华养猪场养猪最多的时候有300多头,遇到行情好,年收入可以达到10多万元,圆了他的致富梦。
养殖致富能手事迹材料8
在金溪县琉璃乡蒲塘村,有个长林鹌鹑养殖合作社。它虽然成立不久,但发展迅速,在短短半年时间便带动周边30余农户致富,解决近百人就业。这个合作社的创始人,就是该村村民徐长林。
徐长林的养殖场,看到两栋整齐的现代养殖场房,工作人员正忙着拾鹌鹑蛋。进入养殖区,不仅要戴头套、鞋套,还要经过紫外线消毒,通过四道防护、消毒“关卡”。
养殖技术负责人徐天申告诉笔者,养殖场总投入200多万元,目前有12万只成年鹌鹑、6万只幼鸟。每天能产1000公斤鹌鹑蛋,除去饲料、人工等成本,一个月的'收入大概为6万元。
徐长林之前一直在开办红砖厂,一次去东乡县送砖时看到当地有人养殖鹌鹑,经询问,发现收入可观。去年5月,他建起厂房、买来设备和幼鸟,短短两个月时间,一切准备就绪,第一批鹌鹑入住厂房。然而,现实却给了他一个大大的打击,第一批3万只幼鸟全军覆没。
原来,幼鸟对温度要求极高,一直要保持38℃至39℃的恒温,而且幼鸟对环境要求也极高,一旦受惊扰便不进食,饲养起来需要加倍小心。为此,徐长林花费近40万元购买了恒温设备,还买来了音响。每天给鹌鹑播放音乐,目的是让它们适应外界的声音,免受影响。
今年年初,徐长林成立了养殖合作社,吸引了周边村组30余户农户加入鹌鹑养殖行业。目前,合作社的鹌鹑养殖总量已达40万只。
徐长林负责提供鹌鹑幼鸟和技术,周边农户负责养殖,成熟后徐长林统一收购。徐长林还经常邀请养殖户到他的养殖基地参观、学习,亲自现场传授养殖经验。
养殖户都亲切称徐长林为“鹌鹑状元”。徐长林说,目前已经跟南昌一家公司签订了购销合同,鹌鹑蛋很受市民欢迎,销量很好,成年鹌鹑也有公司大量收购,他计划下个月再购买6万只鹌鹑幼鸟,厂房也要逐渐扩大。
徐长林对养殖鹌鹑有个长远的规划,那就是把周边百姓都带动起来,当养殖达到一定规模,他将进行鹌鹑的深加工,把鹌鹑做成一个产业,只有做成产业了才能得到更多的收益。
养殖致富能手事迹材料9
“在甘肃文县碧口镇,很多人都知道剪子沟,因为那里有人养娃娃鱼,特别是他们的娃娃鱼滋补汤,特别有味儿。”不久前,在一位食客的介绍下,我们采访了许德彦的娃娃鱼养殖基地,了解了他的生态生财之道。
出文县碧口镇向南14公里,记者在当地群众的指引下找到了许德彦家所在的水蒿坪村剪子沟社。这里群山环抱,生态良好,溪水清澈见底,养殖基地跟自然环境融为一体。3000余尾娃娃鱼幼苗和1000余尾商品娃娃鱼长势良好,特别是200余尾种鱼,被许德彦视为珍宝。
“你们看,我这条最大的种鱼重32斤,是我的镇场之宝,有人出价50万元,我都没舍得卖。”许德彦很自豪地说。
许德彦曾是一名国企员工,因为公司破产,下岗后自谋出路。东奔西跑中,他意识到家乡良好的生态环境藏着致富经。从2007年开始,许德彦一边尝试养殖娃娃鱼,一边经营农家乐,还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带领村里人种茶叶,这让他和乡亲们尝到了甜头。
“我们的娃娃鱼是真正的原生态养殖,用山泉水养殖是我们养殖场的特色。”许德彦说。
目前,虽然人工养殖娃娃鱼的.市场价格大幅回落,武罐高速公路却给这里的乡村旅游带来了良好机遇。许德彦非常看好发展乡村旅游,他利用流转的近10亩土地作为娃娃鱼养殖基地,并配套茶园观光发展了集餐饮、休闲、住宿于一体的农家客栈,旺季每天可接待游客200人左右,其中,慕名而来的北京、成都等地游客也不在少数,仅今年夏秋季节就接待游客3000多人。在许德彦的带动下,文县源泉农民专业种植合作社在剪子沟村成立,7户社员共种植龙井43号及其他品种茶叶120多亩,村民们足不出村就能获益颇丰。
谈及今后的发展,许德彦说:“相比四川、陕西,我们这里的旅游业还有很大差距,我们将寻求有资金实力的人共同开发,共同打造新的旅游环境。”他还说:“发展乡村旅游,网上营销更有效,希望政府能够帮助解决不通网络的难题。”
村里如何抱团发展原生态乡村旅游,许德彦心里有一个非常完整的计划,他坚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取得跨越式发展。
养殖致富能手事迹材料10
一头利落的短发,身穿牛仔裤,脚蹬板鞋,初见刘芳,这位朴素的80后女孩正在基地处理蚯蚓粪便。两年前,山东淄博的刘芳创办了临淄区皇城镇瓦力蚯蚓养殖有限公司,如今不但自己发家致了富,更是帮助当地不少贫困户一起脱贫致富。
因花结缘蚯蚓 收获意外惊喜
刘芳大学毕业后,一直和丈夫在宁夏做煤炭生意。直到2010年,煤炭行业寒潮来袭,无奈之下,刘芳和她丈夫选择回老家创业。
从宁夏回到淄博,已经31岁的刘芳有一年多的时间处于低谷期。“那段时间一直在寻找接下来的创业项目,但是一直没找到合适的。”刘芳介绍,她老公喜欢养花,有段时间从花卉市场买回的花,养一段时间泥土就会出现问题,即使浇水也无法解决。后来从网上查询到蚯蚓粪可以解决这一难题,试验过后,效果果然出奇的好,这萌发了刘芳要养殖蚯蚓帮助更多喜爱养花人士的想法。
“起初,我们从渔具店买了200条蚯蚓,回家养在盒子里,没想到成功了,还繁殖了很多。”刘芳说,对于蚯蚓养殖,他们完全凭自学、查阅资料并进行创新改良。2012年春天,刘芳看着自己养的蚯蚓繁殖的越来越多,她和老公在户外找到养殖基地,开始了一亩三分地的创业之路。
蚯蚓变有机肥 开启创业之旅
两个大学生就这样成了地地道道的农民,他们一边学、一边尝试。刘芳一边介绍,一边拿出一包用蚯蚓粪便加工生产的.生物有机肥给记者看。“后来我们发现蚯蚓除了可以用于改善土壤之外,蚯蚓粪可以用来做有机肥,蚯蚓本身可以处理厨余垃圾、用作科研,还可以直接送往制药厂提炼药物中所需要的成分。蚯蚓的成活期一般在两年,到时间后,这些蚯蚓还可以用作饲料。”刘芳说,越接触越发现蚯蚓浑身都是宝。
发现商机后,刘芳和她老公开始研究生产有机肥。第一批有机肥生产出来后,刘芳拿着它来到了山东农科院,请那里的研究人员对有机肥成分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各项指标都非常好。“我们的第一个客户,是农科院教授介绍的,我们用最低的价格给他们提供有机肥。客户反应用有机肥种植出的农作物结出的果实口感确实更好。”刘芳说,这增加了他们的信心,真正开启了蚯蚓有机肥事业。
干事业扶贫 一样都不少
2014年,刘芳将一亩三分地搬到皇城镇,蚯蚓养殖基地规模扩大到400多亩。目前,刘芳和她的团队经过对蚯蚓粪便的深加工,研究出一种黄腐酸水溶菌肥,刘芳介绍在二期生产厂房建成之后,年产量可达到10万方蚯蚓粪生物有机肥。
如今,在刘芳的带领下,公司发展越来越好,产品供不应求。公司不断发展的同时,刘芳心系贫困乡亲的生活状况。今年,她与皇城镇10户贫困户签订帮扶计划。对有劳动力的,为其提供就业机会,进入公司工作,每月按时发放工资,无劳动力的则每月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带动增收脱贫。
今年70岁的张国忠是皇城镇北洋村人。年轻时候的张国忠因家境贫寒未娶上媳妇,靠打点零工勉强维持生活。如今身体状况欠佳,已无法外出打工,刘芳了解情况后,安排张国忠在基地修剪树木枝条。“我主要的工作就是打理基地种植花草,一点也不累,每天还能拿到60元的工资。”张国忠说,到公司以后不但可以赚够每天的生活费,更重要的是有伴聊天说话,再也不孤独了。
【养殖致富能手事迹材料】相关文章:
养殖致富能手事迹(精选11篇)10-12
养殖致富能手事迹简介(精选5篇)10-11
致富女能手事迹材料03-04
养殖业致富能手事迹(精选6篇)10-11
残疾人养殖致富能手事迹(精选13篇)05-11
致富能手事迹12-06
养殖能手事迹材料(精选11篇)10-11
农村种植致富能手事迹材料(精选5篇)10-11
残疾人致富能手事迹材料(精选5篇)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