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实践

时间:2023-04-30 18:03:36 社会实践报告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实践

作者:李卉

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实践

2015年02期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信息化、国际化、城镇化的进程深刻地改变着社会生活与经济发展方式,推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进入新常态,企业生产经营与管理运作模式也随之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直接导致对人才的需求发生根本的变化:一个人一生只要掌握一种特定专业(岗位)技能,一个人一生只从事一份特定工作,一个人一生就是从学校到工作岗位的简单生涯发展模式已经完全颠覆。现代职业教育应使受教育者具备跨岗位、跨职业发展的能力和终身学习意识,以不断适应未来社会变化。

综观我国中职教育,不少学校领导和教师更多地是片面理解以就业为导向,片面认识技能大赛的意义,用“应试教育”的方式强调技能培养,中职生的文化基础教育不断压缩,人文教育严重弱化,导致中职学校教育停留在培养“熟练工”的状态。

进入新时期,党和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适应经济新常态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需要,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教学标准体系,健全教学质量管理和保障制度,推进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以提升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素养和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

基于以上分析与思考,为适应经济新常态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需要,破除传统教育弊端、创新体制与机制建设势在必行。对此,上海市西南工程学校作了一些实践探索。

一、系统架构,构建中职教育新机制

为建立适应现代职业教育要求的体系,西南工程学校坚持以人为本,以“技德为本,文理兼融”为办学理念。学生“就业有实力、升学有能力、发展有后劲、综合素质高”成为学校系统架构“双轨并行、三证结合”人才培养机制的出发点与目标(见下页图1)。

“双轨并行、三证结合”人才培养机制强调立德树人,将人文素养教育与职业能力(与专业能力不同)并行培养,使学生既掌握必要的文化基础,又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既掌握熟练的就业技能,又具有职业发展的潜能。其主要亮点在于引入职业通用能力培养和证书,将传统狭窄的专业技能培养调整为更为合理的职业能力(专业技能+职业通用能力)培养。在各校普遍开始推行“双证”制的时候,学校率先试行三证结合,从办学、教育、教学模式到教育内容、教师队伍建设、管理和评价等方面整体推进教育改革,不仅顺应了经济社会、科技发展与教育本身改革发展的需要,也为全面履行学校教育职能,科学处理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和职业能力培养、文化基础教育和职业技能训练以及学生就业需求和可持续发展需求这三对关系提供了机制保障。

职业通用能力与岗位专业技能是学生将来职业生涯的必备能力:职业通用能力是基本能力,能帮助劳动者在变化的环境中(职业发生变更或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时等)获得新的职业技能和知识,是伴随人终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以重点建设专业为抓手,先试先行“双轨并行、三证结合”

人才培养的改革创新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把握全局、整体建构。本着小步试点、扎实改革、科学探索、稳步推进的科学精神,学校从所有专业中选取有改革基础、满足基本条件的三个专业群的龙头专业——建筑装饰、国际商务和楼宇智能化设备安装与运行,进行“双轨并行、三证结合”的先试先行。这三个专业均为上海市重点专业和精品特色专业,分别承担着上海市职业教育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的专业试点,上海市中高职教育贯通专业试点和上海市提升职业教育办学能力,实践“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理念的专业试点任务。几年来,学校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努力构建与产业结构、职业岗位对接的专业体系,做到专业建设“五个对接”(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课程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与生产对接;学历与职业资格对接;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目前,这些专业不论是基础能力、设施条件还是师资队伍,不论是改革意识还是创新的迫切需要都更加强烈。在这些专业开展“双轨并行、三证结合”人才培养的改革创新实践既具有标杆作用,又具有引领示范意义。总体来说,“双轨并行、三证结合”在三个重点专业中先试先行的做法基本相似,有所不同的是因各专业的特点而在具体内容和运作方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以建筑装饰专业为例,实施“双轨并行、三证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第一,按照“五个对接”的要求,准确定位人才培养所需要的职业能力(专业技能+职业通用能力)与人文素养内涵及要求。专业组按照确定生涯路径、分析岗位职业能力、选定职业能力对接对象、确定职业能力标准、设计核心课程等步骤开发制订国际水平的专业教学标准①,以突出职业能力提高与人文素养提升的同步培养。

第二,构建满足相应要求的课程体系、活动平台与载体,搭建本专业“双证并行、三证结合”的架构体系。

第三,更新课程内容、开发教材。专业组开发上海市和校级精品课程“装饰设计”“音乐欣赏”等,开发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职业能力提高的《艺术设计基础与欣赏》《音乐欣赏》《个人管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等校本教材,为实施“双轨并行、三证结合”提供资源保障。

第四,组织教学实施与开展评价。学校通过“引企入校、校企合作”、特聘企业兼职教师等方式,引进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与新案例,将实际工程和项目与学校教学任务相融合,实现教学环境与工作情境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实施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通用能力证书三证结合,保障双轨有效并行。

三、总结经验得失,促进改革发展

西南工程学校开展“双轨并行,三证结合”人才培养机制实践探索以来,已取得阶段性成果,职业通用能力课程建设基本成形,部分教师的观念发生改变,学生综合能力得以提升。但这一切还只停留在初级阶段,还有诸多问题需要深入解决。目前,至少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进一步思考与解决。

第一,加大宣传力度,推动转变教育观念,使广大教师自觉接受并乐于参与教育改革。因为实践“双轨并行、三证结合”新机制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将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促进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模式、评价方式等的改革。

第二,从顶层设计角度来说,“双轨并行、三证结合”并不是简单引进几门独立的职业通用能力课程,完成简单的“1+1+1”,而是需要科学实施、准确把握三对关系、加强过程管理。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发展,提高教育质量。

第三,职业通用能力培养课程覆盖面还不够,需要更加科学地完善课程体系,特别是职业通用能力实际上在所有的课程、实践和活动中都有所涉及,必须改革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重视协同推进与渗透培养。

第四,科学制订职业通用能力标准,建立以能力为核心的科学评价模式(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方式方法等),有机衔接学校考试与职业资格鉴定,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与综合素养。

在信息化时代,我们不能停留在“能力为本”上,把人作为工具,把教育作为人谋生的敲门砖,而必须树立努力培养身心健康、情感丰富、自信且人格完善的具备可持续发展潜力的劳动者的思想,弘扬人文精神。

①参见:上海市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教材改革办公室、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编.《国际水平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开发指导手册(试行本)》.

作者介绍:李卉,上海市西南工程学校校长(上海 201104)。

【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实践】相关文章:

浅谈创新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05-01

创新的机制与过程04-30

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05-01

创新活动的思维机制04-28

对构建继续教育创新机制的思考04-30

学前教育系中职人才培养方案05-17

创新活动的生成机制探析04-28

中职语文教学中创新教育的策略04-29

都市型农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创新实践04-29

论创新观念的实现机制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