鹬蚌相争的教学反思

时间:2021-10-10 13:32:33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关于鹬蚌相争的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鹬蚌相争的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关于鹬蚌相争的教学反思

关于鹬蚌相争的教学反思1

  为没有作好充分准备,再加上面对的是一班完全陌生的学生,所以上课前心里多少

  有点紧张。还好,踏上讲台后,人忽然轻松多了。个人感觉上得不是太好,有点乱。

  主要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1、引入部分太长,有同事帮我算了一下时间,差不多花了8分钟,教师口述后再观看

  动画,不仅内容重复。而且浪费了时间,造成后来时间不够。

  2、对一些精彩的句子,教师的点评还不到位。(这也正是我苦脑的地方)

  3、对于重点词“毫不费力”处理得不太好,未能达到教材的要求。

  4、引导学生理解故事的寓意这环节放在课本剧的表演后显得有点脱节。科组建议再读课文后即引导学生说出寓意,然后再表演出来。

关于鹬蚌相争的教学反思2

  《鹬蚌相争》是苏教版第五册的内容,是一则寓言故事,通过鹬和蚌互相争执、谁也不让谁,最后让渔翁得利的故事,告诉我们要懂得谦让,不然反而会让第三方获利。文章非常短小,但寓意无穷。

  文章的大部分内容都是鹬和蚌的对话,把对话读通了,读顺了,读得有感情了,文章自然就理解了。例如,学生不理解“威胁”一词,我就通过示范朗读,让学生体会语气中“恶狠狠”的意味。学生不理解“得意洋洋”一词时,我让学生比赛谁读得得意,几位同学一比,“得意洋洋”中骄傲的意味就出来了。把鹬蚌的对话读好了,这些不易理解的词语自然迎刃而解。接着,我请了学生分角色朗读,一遍不够,两遍不够,学生的声音越来越响,就能明白当时“谁也不让谁”的紧张气氛了。然后我继续让学生读,直到读了五六遍,学生的声音都快嘶哑了,再也读不响的时候,就更能理解“筋疲力尽”这个词语的含义了。

  对于中低年级来说,单纯说教式的词语解释并不能让他们很好地吸收消化,也会逐渐降低他们的学习兴趣。相反,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词语的意思,在有趣的游戏化的朗读中体会词语的含义,是更适合中低年级学生的教学方法。

关于鹬蚌相争的教学反思3

  看完《鹬蚌相争》这一课的实录后,我深深地陷入了矛盾和沉思中……

  老师如是说:

  师:鹬蚌相争的结果是谁赢了?

  生:他们都被捉

  师:两败俱伤。谁来帮他们想想办法,他们怎样做才不会被渔翁捉走?

  生:蚌先松开。

  生:鹬或蚌互相让一下就可以不被渔人得利了。

  师:为什么?

  生:退一步海阔天空。

  师:嗯,你懂得真多啊,他们两个应该互相让一让。

  生:它们两个应该让步。

  (感谢刘老师的实录,让我对这则寓言有了新的思考方向!)

  “谁来帮他们想想办法,他们怎样做才不会被渔翁捉走?”

  怎样才能让鹬蚌两者都能全身而退?是蚌先将自己肥嫩的肉送到鹬的嘴边,还是鹬放弃食肉的本性……如果你是那枚钳住鹬的蚌,你会冒着生命危险去成全这位威胁你生命的侵略者吗?而这样的情况是“退一步海阔天空”所能涵盖完的吗?如果在自己生命正遭受到威胁的情况下,还是让我们无条件的“退”,这能说是教育的成功还是失败呢?

  弱肉强食是自然界的法则,优胜劣汰是社会的竞争机制,我们该怎样教孩子们在这复杂的社会中立足呢?如果还单单是抱住那更古不变的“退一步海阔天空”能成吗?我们现在是可以将残酷的现实阻挡在孩子们的世界之外。但我们能帮他挡多少次,我们能帮他挡多久?那苍白无力的“退让”是我们要教孩子的全部吗?

  这个社会中没有人是永远的强者,反之,也没有人是永远的弱者。只有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完善自我,才能有足够的能力去保护自己,保护别人。社会不需要不分场合,只知退让的“懦夫”;社会需要的是铁骨铮铮、见义勇为的“真英雄”!正如刘欢歌中所唱“路见不平一声吼哇,该出手时就出手哇,风风火火闯九州哇……”

关于鹬蚌相争的教学反思4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通过说话训练引入课文。然后围绕“为什么争?”“争什么?”“结果怎样?”这三个问题展开教学。课堂上,我希望自己既要注重语文的.工具性,带着学生抠词析句,品味感悟;又要注重语文的人文性,使学生明白了寓言所包含的道理。

  在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生把握整则寓言的内容。然后,在学生整体阅读把握的基础上,再让学生体会词句的意思。其中,我运用比较法引导学生来关注句中的关键词。帮助学生通过对关键词的理解来体会句子,把握情感。

  读,永远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最主要的方式。在这节课中,我采用了指名读、分角色读、比赛读等形式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又将体会读出来,品味文字。

  在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通过表演的方式让学生逐步接近角色,进而揭示道理。但是,我们不能为了表演而表演。在课中,我让学生表演了三次,每一次都适时地利用学生的表演引导他们通过点评去更深入地解读课文由相争到相持的过程。

  寓言带有讽刺和劝戒的性质,一般它们的创作都有作者当时的写作意图,他们希望达到的效果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它所揭示的寓意与学生的认知不尽相同,这造成了他们的理解困难。我关注了这一点,及时地补充了《鹬蚌相争》的典故。让学生了解故事产生的时代背景,了解这一寓言故事承载的历史责任:阻止燕赵两国交兵,以免秦国得利。在这样的资料补充下,学生会对寓意有更深刻的认识。

  类似于寓言这样短小精悍的文章,学生在阅读和理解上应该不会有太大的难度,所以,我们可以不把整堂课的时间都局限在这篇文章之中,可以从这篇寓言入手,然后以一篇带多篇,在课堂上拓展学生的阅读量开阔学生的视野。如,教师还可以再找几则其它的寓言故事,讲一讲。这也是对课文相关内容的外展,所以我认为学完本课可以带读《唇亡齿寒》、《螳螂捕蝉》等寓言,让学生对寓言这一体裁的特性更多的认识。

【鹬蚌相争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鹬蚌相争》教学反思06-28

《鹬蚌相争》教学反思-曲莹12-04

文言文鹬蚌相争教学反思范文07-24

三年级下册《鹬蚌相争》教学与反思04-20

鹬蚌相争05-07

《鹬蚌相争》后续04-30

新“鹬蚌相争”09-18

鹬蚌相争造句01-18

鹬蚌相争的故事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