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册《认识图形》的教学反思(精选16篇)
在充满活力,日益开放的今天,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反思过往之事,活在当下之时。那么问题来了,反思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年级上册《认识图形》的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年级上册《认识图形》的教学反思 篇1
一年级上册《认识图形》这一课时,主要教学目标是会认会说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上这趟课之前,虽然我是做了一些准备,但是上完后还是出现了很多问题。
上课之前我收集了很多的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的具体实物,上课的第一个环节就是请学生上台来把这些物体分类,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感知。这个环节中,有学生在分类过程中把一个长方体分到了圆柱体里,并且很多同学赞同他的分法。当时我就直接否定了,事后,我反思认为这个地方不应该直接否定,因为对分类来说,只要自己觉得整齐都是没有对错的,只有更好。所以这个地方我应该这样说“好,我们把分类结果先放在这里,等上完这节课,我们再分分看,还是不是这样分。”这样,就起到了一个前后呼应的效果,第一个环节与后面巩固练习的'环节紧紧相扣,会使教学效果更上一个台阶。
这节课比较成功的地方我认为是巩固新知与小组合。在最后一个环节,我设置了一个“摸一摸,猜一猜”,请一个学生上台,然后蒙上眼睛,我给他一个形状让他摸,他说出名称。这个环节学生的兴趣很浓厚,参与度也非常高。每个同学都很想玩,然后我再让他们小组合作玩这个游戏,每个小组都积极动手参与。这个环节让我意识到,不是学生不爱学习,而是我们老师没有让学生爱上学习,所以我要努力让自己的课堂变得有趣生动,让学生爱上学习。
一年级上册《认识图形》的教学反思 篇2
《认识图形》这一单元新课有2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这几个平面图形,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就是在认识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再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这几个立体图形
我在认识立体图形的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各种操作活动。一是通过创设情景“堆积木”复习学过的物体: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再通过摸一摸“从老朋友中来找新朋友”,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由此引入新课的教学。二是出示长方体模型,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模型的底面,提问:“你有什么感觉?”促使学生独立发现它的面是平的、光滑的,同时激励学生想出不同的办法,从而体会“面”在“体”上;再描一描、画一画、用手比划等实践活动中是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培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进一步体会面与体之间的关系;学生学会从“体”上找“面”的方法,并充分体验到与人合作及成功的快乐。三是在生活中找一找这三种平面图形,这个环节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思维空间和交流机会,并在区分图形的过程中,相互启发,发现图形的本质特征。四是动手在钉子板上围一围,这一过程让学生通过围,对这三种图形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在钉子板上是围 不出圆的。五是动手在方格纸上画一画,通过画学生体会到画长方形时上下格数相等,左右格数相等;画正方形时上下左右格数都相等;这一过程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在操作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五是忆中说图形,加深对图形的认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通过这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学、动中悟,在自由、轻松的课堂气氛中学习数学。
一年级上册《认识图形》的教学反思 篇3
认识图形这节课堂教学是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初步认识,这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识别这些图形,但不要求学生准确的表述这些图形的特征。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基于学生在学习以前,对这些立体图形已经有了一些认识,所以在教学时我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让学生通过观察图形,动手摸一摸使学生从中感觉每个图形的形状,通过教学活动,加深学生对图形的认识。这节课的教学目的,主要是通过让
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动手分类、小组合作、概括总结出四种立体图形的名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想象、动手操作和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本节课教学比较好的方面是:在上课时我在课前的谈话中,设计了情境,提高了学生的
学习积极性。导入部分,我通过让学生认识、观察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物体动手操作等经常见到的物体根据不同的形状进行了分类。另外我能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所分物体的不同形状抽象概括出了球、圆柱、正方体、长方体的名称,从现实的生活中引出数学内容。通过教师提供的大量实物素材,例如:乒乓球、魔方、茶叶筒、积木块等实物,使学生感受到了生活中就有数学知识,对要认识的这些图形有了最直观的'感受,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小组合作、动手给物体分类、观察分类后每种物体的特点,抽象概括出了每种立体的名称。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对于每一种图形的认识都经历了引入抽象给出图形名称三步,帮助了学生在直观的基础上建立球、圆柱、正方体、长方体的表象。通过,列举生活中见到的物体,有利于学生把课本上的使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
不足之处:
(1)上课时学生好动、注意力不够集中。
(2)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对长方体的认识是一个难点,由于长方体的的形状种类较多,学生掌握起来比困难,我设计的作业拓展性不够。
教学改进的措施:
(1)让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是这些形状的。把数学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慢慢学会发散地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加学生用数学的乐趣。
(2)精心设计练习,通过小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以达到加深各类物体特征的认识的目的。
(3)让学生拿出四种物体放在桌面上滚一滚,从而发现圆柱和球,很容易滚动,长方体和正方体不易滚动只能推动。
(4)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向学生设疑:圆柱和球都能滚动,那滚动时有什么不同吗?可让学生拿实物在桌面滚 一滚,看发现什么?让学生在小组内充分发表意见得出结论。
(5)给学生提供充分动手实践的机会,通过观察、操作、发现,用感观来体验不同立体图形有不同的特点,加深对各立体图形的认识,培养学生动手操做,用脑想的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合作与创新。
一年级上册《认识图形》的教学反思 篇4
一直以来,“做数学”得到了广大教师的认可,新课改倡导让孩子们在做中学。在课堂上把做数学看成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做数学可以让孩子获得亲身体验,在体验中获得真知,享受体验的快乐。在与孩子们相处的课堂上,我与他们共同一同分享着做数学给我们带来的快乐。
在教学《谁的手儿巧》时,课前我布置学生将生活中的物品带进课堂。原本也很矛盾,这么大的班额,让每位学生都从家中带两至三种物品,课堂上一定会很乱,教师课堂上不好组织怎么办?后来一想,只要能有利于学生发展,一定要有敢于挑战困难的勇气。因此,我坚定了自己的想法,让孩子们从家中每人带二至三种物品。课堂上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用所带的物品进行拼搭。我对孩子们说,这节课咱们比比看,谁的手儿最巧,哪个小组合作得最默契,拼搭的图形最漂亮?一时间,孩子们情绪高涨,个个跃跃欲试,接下来孩子们就忙活起来了。小手拼摆着、比划着,小脑袋晃动着,小嘴说着,真是忙得不亦乐乎!这时我巡回在孩子们中间,当走到二组时,我看到一个调皮的男孩手中拿了一个大大的塑料球时,这个球的大小和篮球的大小不相上下,当时我的火一下子就上来了。我批评他说:拿这么大的球能拼搭图形吗?说完我到别的小组去了。一会儿每个小组的孩子们陆续地拼出了非常漂亮的作品。看,一幅幅经过孩子们用心雕琢的作品产生了,有的拼出了火车、火箭、宇宙飞船、高楼、楼前还有一个美丽的`花园、电脑、机器人,真是难以想象,这些作品是出自一年级孩子之手。有人说学生的潜能是巨大的,不可低估的,在我看来,学生的潜能则像空气一样,充斥着生活的舞台。走近儿童的世界,那儿将有你意想不到的惊喜与收获,那儿你将收获"意外",补充知识。着实让我为他们课堂上精彩的表现而喝彩,孩子们的表现更是让我惊诧于学生的智慧,孩子们的思维不时地迸发出创新的火花。让我激动不已。我发自内心感慨:可不能小看了这些刚入学的孩子们。孩子们笑嫣如花,我从那一张张灿烂的笑容中感受到了幸福。接下来,每个小组要分别介绍自己的作品。这时二组同学介绍了他们小组的作品,他们设计的是一个机器人,当我看到这个机器人时,我惊呆了。他们把那个大大的球放在杯子上,做成了机器人的身体。我问:能说说你们在拼搭图形的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吗?这时,带那个大大的球的男孩告诉我:我们在用这个球拼图形时,发现把球放在下面球就会来回滚动,没法拼,这时我们就想出了一个办法,在球的下面放一个不锈钢的水杯,这样球就定住了。我表扬了他们,我庆幸给他们了一个做数学的机会,同时也给他们一个说的机会,试想,如果当时我没有给他们一个说的机会,就会扼杀一个孩子的灵动的思维。另一个小组孩子的作品也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
六组他们用各种形状的物体拼出了一个非常漂亮的楼房,在介绍中,他们说这是我们第二小学,不知怎么的,听到他们的介绍,我的眼泪在眼眶中打转,对于刚上一年级的孩子,就对他们的学校有着如此深的感情,真令人感动。我没有放过这个好的教育素材,我对全体学生说,老师很高兴,这个小组能用手中的物品拼出我们的学校,我为你们自豪,看来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我庆幸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做数学的机会,课堂上,我是真诚的,学生是激动的,这种真诚的情感使师生之间的关系那么融洽,那么平等。学生不再拘束,思维得到激励,不再禁制,在心灵的舒畅中开放了教学,开放了空间。我想:在今后的数学课堂上我将与我的学生一起携手,让每一节课都能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摇篮。
一年级上册《认识图形》的教学反思 篇5
《认识图形》是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的内容。本课在设计和教学中,紧紧围绕“三维目标”和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及主动探索的学习方式进行组织教学,较好地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同时具有较浓的“数学氛围”。
1、让孩子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愉悦的情感体验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孩子们面对可爱的物体小精灵、有趣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棱角学具时所流露出的是满心的愉悦,对数学充满了兴趣。
2、在活动中让孩子学到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发展了思维
①通过老师引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形式在几个活动中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初步了解了这几个平面图形的特点,能够正确辨认。
②在我提出了“你能想办法将这些平平的面表示出来让大家看一看吗?”的问题后,孩子们积极开动脑筋分别想到了用“看一看”、“摸一摸”的办法。这些可贵的思维亮点充分表明了他们进行数学思考的成果。
在学生或自己、或合作在其他物体的面上寻找其他的平面图形时,他们用刚才找到的那几种办法很快就找到了,极易地体会到了“面从体出”。而且,在探究合作的过程中,观察能力、动手实践、语言表达、合作交流等能力都得到了锻炼,体会到了解决问题方法和策略的多样性。
3、让孩子体会数学就在生活中,感受数学美
在学习了新知之后,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平面图形,利用平面图形组成漂亮的图画时,孩子们明显很兴奋,他们都感受到了数学在生活中不仅很有用而且数学还很美!
4、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放手让他们自己学习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虽然我也有重视放手让孩子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但是因为孩子年龄和知识结构的`特点,在寻找物体上的面时孩子们想到的方法不够全面、精确,在以后的教学中还应该加强对孩子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他们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透过学生的这些反应,让我真切地感受到,新课改下的数学教学一定要从孩子们出发,勇于开拓、敢于创新,创设孩子们喜欢的各种实践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增长知识,获得各种能力。
5、突出了数学基本模型的建构。
教学中,始终围绕“平面图形”的特点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揭示平面形象的本质—在物体上感受“平平的面”。
6、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教者利用激励性和富有变化的语言,不断调节课堂氛围,增强学习信心,给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7、尊重教学规律,创造性处理教材内容。
最后一项练习是让学生用纸剪出大小不同的长方形、正方形等各种图形,拼出一幅美丽的图画,我放手让学生回家动手先剪后拼,再到班上交流,第二天当学生拿出亲手做的作品时,看到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时,心中非常高兴,有的是按照书中的图案拼得、有的是自己动脑筋想的,于是我把学生的作品一一放到展示台上让学生看,再评出最好的图画,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也很开心。
一年级上册《认识图形》的教学反思 篇6
《认识平面图形》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讲是一堂比较抽象的课,他们还不能深刻去理解各种图形的特征。为了让学生掌握好本节课的知识,我制作了一个较为生动有趣的课件来吸引学生的注意,让他们深刻感受到平面图形是由立体图形的表面抽象出来的,让他们知道在日常生活中许多知识都与我们数学是息息相关的,培养他们多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
在本节课开始,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我设计了一个各种立体图形娃娃去看望小狗探探这一故事来引发学生的兴趣,从中复习了上一节课所学的知识,因为立体图形娃娃们比较调皮,把小狗探探的家弄得满地都是脚印,希望同学们帮它弄干净——就是找出各种脚印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图形。这样的设计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能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良好品德。让学生自己去找出立体图形相应平面图形,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平面图形是立体图形的一个面;本节课的第二环节是印图形,先让学生思考一下有哪些办法可以得到立体图形身上的平面图形,激发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最后是定下一种方法——画图形,把画好的图形贴到黑板上,这一环节使整堂课的气氛活跃起来,本节课最关键的.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区分好正方形与长方形,圆与球;为了让学生正确区分正方形和长方形,我每个学生都准备了一张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白纸,为了告诉学生长方形的对边是相等的,我叫学生沿着中线上下,左右对折,学生在自己动手操作过程中感受到长方形的对边是相等的,对折完长方形后我叫学生思考一个问题,我们按刚才的方法对折正方形也得到同样的结果,到底怎样区分它们两个了,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最后有一个学生发现沿着对角线折时,正方形四条边都能重合,得出了正方形四条边是相等的;在教学圆与球的区别时,我告诉学生球可以到处滚,但圆只能沿着一个方向滚,只是这样跟学生讲解过于抽象,于是我找了一个可以切开的球,先让球到处的滚,接着把它分开两半,把球的一个面展示给学生看,让它们深刻感受到圆是球的一个面。最后就是联系生活让学生自由发言,想想在哪里曾经见过长方形,正方形,圆和三角形。
本节课设计较为严密,能捉住重点,难点,学生易错的知识点来着重去讲解,能根据新课标所提出的要求让学生感悟平面图形特点,培养学习兴趣,发展空间观念。但是有些地方仍然做得不太好,让学生把画好的平面图形贴到黑板上,出发点是好的,但在板书设计上不大好,应该先帮学生分好类,老师先在黑板上贴好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然后一组一组轮流上去贴,但是我却交代不清,而且高估了学生的能力,没有深入去理解一年级的学生。本堂课能强调平面图形是由立体图形得来的,强调学生在回答问题是一定要强调面,例如:黑板的面是长方形。学生在回答问题是有一个错误就是喜欢把圆说成圆形,最主要的原因是受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这种说法的影响。总的来说,本节课内容较为充实,设计较为新颖,既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一年级上册《认识图形》的教学反思 篇7
成功之处:
将游戏活动贯穿其中是低段教学的重点
1、让孩子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愉悦的情感体验
在教学时,我把复习旧知识融入游戏活动中,利用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通过富有儿童情趣的变魔术 从口袋中依次变出四种立体图形(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三棱柱)让学生来猜猜它们都是那些数学朋友,猜对了我就用展示它们,再人人动手、动脑,通过摸,初步感受物体的面,一下子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这样学生的好奇心、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了,使学生轻松地进入了新课,同时对数学充满了兴趣,达到了复习旧知的目的。
2、在活动中让孩子学到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发展了思维
在探索阶段(体,到,面的认识)我设计了找、画、说、做、拼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学生通过找、描、分,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认识这几种平面图形并体会面在体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描一描,画一画这一环节中,通过设计富有童趣而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了学生主动思考和创造的欲望。如:师:这些图形的家都安在这些物体上,你能想办法把他们从物体上搬下来吗,单独留在纸上吗?孩子们积极开动脑筋想到了很多的办法,可以把立体图形放在纸上,用铅笔沿着立体图形的边画出来。可以把物体用纸包住,然后使劲按他的边,这样就可以看到图形了。在学生或自己、或合作在其他物体的面上寻找平面图形时,他们用刚才找到的那几种办法很快就找到了,极易地体会到了面从体出,并让孩子说说是从哪个图形上面搬下来的,从而融化了教学难点。而且,在探究合作的过程中,观察能力、动手实践、语言表达、合作交流等能力都得到了锻炼,体会到了解决问题方法和策略的多样性。
3、让孩子体会数学就在生活中,感受数学美
在学习了新知之后,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平面图形,利用平面图形组成漂亮的.图画时,孩子们明显很兴奋,在最后的教学环节中我还安排了让孩子们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有趣图形他们都感受到了数学在生活中不仅很有用而且数学还很美!
不足之处:
1、教学常规管理方面有待提高,特别在学生对于学具的操作上,大部分孩子很听话的按照老师的话去做了,还有一小部分的孩子总在摆弄自己的学具,等我讲到下面的部分时,这部分孩子就没有听到,也就达不到好的学习效果,课堂效率也降低了。
2、小组合作和全班交流中的引导不够明确,使少部分学生在操作时无目地,教学设计时没有充分的考虑到实际操作时,孩子们却是截然不同的表现,例如有的孩子在小组活动时仅仅是个旁观者,而没有真正的投入到活动交流中去。这也需要我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注意关注每一个孩子,力求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和提高。
3、多关注学困生的掌握情况,有些孩子在幼儿园时就已经学会认识了这几种图形的特征,但对于学习较差的那部分孩子而言,掌握起来相对就要困难许多,由于学困生大部分也是学习习惯较差的孩子,所以对于他们的关注我还做的不够。
今后需要加强的地方
1、加强孩子的常规训练,例如在操作学具方面,能很好地锻炼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让孩子在这方面做到有收有放,该拿出来的时候就整齐快速的拿出,该收起来的时候就迅速的收好并摆在指定的位置。
2、数学课堂教学,要给学生提供自我思考、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实现的实践机会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一种心理自由与心理安全的状态下,自主的学习,大胆的创新,主动的发展。例如在用什么方法找出物体的面,让学生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在展示学生的探索结果是不急于评价是很好的做法,让学生自己评价,让学生成为主体,老师是引导者。如果老师直接讲授,学生可能比较难以理解,只有通过自己的探索,找出方法所在,这样掌握的知识是比较扎实的。
这节课我觉得教学的最大特点在于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数学;在活动中交流,建构数学;在活动中发展,创新。透过学生的这些反应,让我真切地感受到,新课改下的数学教学一定要从孩子们出发,勇于开拓、敢于创新,创设孩子们喜欢的各种实践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增长知识,获得各种能力。
一年级上册《认识图形》的教学反思 篇8
在《认识图形》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各种操作活动。一是通过动手操作复习学过的图形,在学生动手的过程中回忆学过的知识,“从老朋友中来找新朋友”。二是画图形,让学生在钉子板和方格纸中给图形“找家”,让学生学会利用直尺、三角板等画图工具来完成。三是动中摆图形,这一过程让学生通过摆小棒,对几个图形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四是折图形,让学生动手折一折,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对图形的认识,发挥其想象。通过这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悟,在快乐的课堂气氛中融入学习活动中,也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思考探究的能力。
由于课前准备的不足和学生不是经常训练动手操作实践的活动,所以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不是很听老师的指挥。而且课堂随意性较大,不能够完全按预先设计好的教学流程进行课堂教学;语言不够准确精练,课堂组织教学及驾驭课堂的能力不够强,没有很好的感染学生、引导有序活动;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学习方法缺乏指导;评价学生的方法不够灵活。
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一年级上册《认识图形》的教学反思 篇9
本节课是学生学习“图形与几何”知识的开始,主要是借助直观的感知使学生初步认识立体图形。北师大版的教材在认识图形这一部分内容的编排上采用的是“先体后形”的策略,主要是考虑到学生对图形的认识是有先整体后具体的特点,因此我们团队在进行备课时也是力求从学生的视野来设计这节课。比如在流程的安排上,教师先让学生通过对物体的外部观察和感知对一些物体进行分类,然后再具体观察每一类物体的形状并找寻特点;由于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是有非常多的生活经验,因此在教学素材的选取上,我们也是力图从生活入手,借助生活实际并应用于生活实际。
整节课基本顺利实施了我们团队对这节课的想法,并大胆的组织低年级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虽然有诸多问题,但对一年级学生来讲已属不易,并且在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归纳能力也做出一些尝试和努力,帮助了学生在直观的基础上建立球、圆柱、正方体、长方体的表象。在教学的最后,通过列举生活中见到的物体,有利于学生把课本上的使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
但是,在整节课的`调控组织方面,我们还都需要继续学习和努力;在学生交流合作中,也有部分学生没有参与其中,我们将在教学中不断实践使学生适应并喜欢这种学习方式;另外,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认为学生对长方体的认识是一个难点,由于长方体的的形状种类较多,学生掌握起来比困难,我们设计的作业拓展性不够,但是如果对长方体的内容进行过多的探讨就会涉及许多平面图形的问题,因此这一问题一直悬而未决。
以上就是我对我们团队这节课的教学反思。
一年级上册《认识图形》的教学反思 篇10
《认识图形》这一单元新课有2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这几个平面图形,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就是在认识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再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这几个立体图形。
我在认识立体图形的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各种操作活动。
一、是通过创设情景“堆积木”复习学过的物体。
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再通过摸一摸“从老朋友中来找新朋友”,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由此引入新课的教学。
二、是出示长方体模型。
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模型的底面,提问:“你有什么感觉?”促使学生独立发现它的面是平的、光滑的,同时激励学生想出不同的办法,从而体会“面”在“体”上;
再描一描、画一画、用手比划等实践活动中是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培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进一步体会面与体之间的关系;
学生学会从“体”上找“面”的方法,并充分体验到与人合作及成功的快乐。
三、是在生活中找一找这三种平面图形。
这个环节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思维空间和交流机会,并在区分图形的过程中,相互启发,发现图形的本质特征。
四、是动手在钉子板上围一围。
这一过程让学生通过围,对这三种图形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在钉子板上是围不出圆的。
五、是动手在方格纸上画一画。
通过画学生体会到画长方形时上下格数相等,左右格数相等;
画正方形时上下左右格数都相等;
这一过程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在操作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五是忆中说图形,加深对图形的认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通过这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学、动中悟,在自由、轻松的课堂气氛中学习数学。
一年级上册《认识图形》的教学反思 篇11
“认识平面图形”是在“认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平面图形的认识要比立体图形抽象。因此,我在设计这节课时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将体和面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再抽象出平面图形,便于学生较好地理解和把握新知。通过教学,现将反思如下:
一、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情境引入,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由于一年级学生爱玩玩具,抓住学生的这一年龄特征,我将本节课要学的数学知识设计成一辆学生喜欢的动态玩具车,学生看到漂亮的玩具车,马上对它产生浓厚的兴趣。当学生明白这辆车是由一些简单的图形组成时,他们觉得这些图形很神奇,激发学生认识这些图形的.求知欲,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二、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出发,将新旧知识有机结合起来。
由于立体图形学生已认识,请学生从立体图形中找出平面图形,并将它画在纸上,然后同立体图形进行比较。通过这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学生从中深刻领悟到面就在体上以及面和体的不同之处,将面和体有机结合起来。既巩固了旧知,又能为学习新知做好了铺垫。
三、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自主探索平面图形的特征。
由于平面图形的特征比较抽象,而一年级学生又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因此只有借助直观、形象的图形,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数一数、折一折等活动,从中理解平面图形的特征。这样组织教学,让学生亲历新知的形成过程,既能较好地落实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又能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得到培养。
四、注重数学知识生活化。
学生初步认识了平面图形的特征之后,组织学生找生活中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样,既能巩固平面图形的特征,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新知,又能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数学就在生活中,学习数学是为生活服务的,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遗憾之处:
在学生发现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不同之处时,没有及时用课件加以演示,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体和面的区别,因此学生对于“在五个图形中,有四个图形是体或面,有一个图形是面或体,请圈出不同类的图形”这类题错误率较高。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弥补以上不足,让学生更好地区别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较好地落实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一年级上册《认识图形》的教学反思 篇12
教材把认识平面图形的内容编排在《认识立体图形》之后,它通过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引入教学。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直接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随时随地都能看到物体的面。这样就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一些学习活动帮助其直观认识常见的平面图形。
我在教学时让学生在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三棱柱的基础上,让学生用摸一摸、找一找、说一说、画一画等环节的学习活动,既注重了让学生以自己内心的体验来学习数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新意识,又使学生初步感知这些实物(模型)的表面,体会“面”在“体”上,并初步感知它们的特征。同时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在“找一找”这一环节上,学生通过找立体图形、平面图形,对图形进行了分类,并且初步渗透了分类的思想,为下一部分内容的`学习做了铺垫。
尽管课前我认真做了一些准备工作,但课后感觉还是有很多不足。
1、课堂上与学生互动过程中,给予学生鼓励的形式有所欠缺。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的鼓励形式要多样化,努力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语速偏快。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尽量让自己语速放慢,让自己讲得清楚,让学生听得懂,学得认真。
3、课前准备还不足。一些自制的图形卡片颜色不够鲜明,不够丰富、拼图样式太过简单,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年级上册《认识图形》的教学反思 篇13
《认识图形》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的第一课时,是学习平面图形的起始课,是图形与几何领域中的重要内容,是“有趣的图形”这一单元的重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平面图形,乃至运用图形描述问题、借助图形直观进行思考的重要基础。
本节课针对孩子好动、爱玩的特点,将知识点蕴含在四个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索欲。活动一:通过创设图形城堡情境,让学生回忆立体图形;再通过质疑机灵狗为什么要用圆柱做车轮,而不用长方体,引导学生从立体图形上找一找、摸一摸“平平的面”引入对新知的学习。活动二:让学生通过描一描、印一印的方法把立体图形上平平的面“请”到纸上,帮助学生体会“面在体上”,也帮助学生体会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联系与区别;活动三:联系生活实际,找一找身边的平面图形。活动四:让学生观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点进行分类,在分类过程中更清楚地认识平面图形。
本节课虽然充分提供材料让学生动手操作,在实践中感悟。但是有很多方面存在的不足:一是质疑机灵狗为什么要用圆柱做车轮,而不用长方体时,只让个别学生摸长方体“平平的面”和圆柱“弯曲的'面”,没有让全班学生体验;二是学生上台汇报从立体图形上“请”的面是什么图形时,没有让学生说说它们的特征;三是教学常规管理方面有待提高,如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方面。4.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儿童化,拉近和孩子的距离,激励评价语言有待加强。
一年级上册《认识图形》的教学反思 篇14
认识图形这一课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的起始单元,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各种形状的物体,有一定的感性认识,通过本课的学习将他们的已有的感 性经验进行整理抽象。针对对本课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点的理解和处理,为了在教学中取得好的效果,主要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主要关注:
一、注重动手实践,让学生在玩中学数学。
在 本节课中一系列的知识点都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来获得。兴趣是推动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驱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同时根据学生好 奇、好动心理,课上就让学生把课前准备充足的活动材料,每个小组一堆实物(如:牙膏盒、乒乓球、易拉罐、魔方、小木块等)玩一玩,分一分,在这样的过程 中学生不知不觉地感知了这些实物的形状,并为后继学习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又如:在摸一摸环节中,让学生认真地看一看、摸一摸球、圆柱、长方体、正 方体有什么感觉,跟小组同学说一说。这样不仅每个学生自我表现的欲望得到满足,而且学生在实践中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形体的特征。充分调动了学 生的全员参与和全身心投入,让学生在活动的`课堂中逐步加深了对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的认识,体会感悟出其特征,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二、创设游戏环境、让学生快乐学习
为 了更好的联系生活,应用所学知识,教师设计了多种有趣的游戏。找朋友的游戏,让学生根据对正方体、长方体等的认识,寻找生活中的实物,这样能把物体、 几何图形、图形名称联系起来感知。猜一猜的游戏,让学生通过在对图形的观察、触摸、感知后,直接用手进行触摸物体,使学生能通过触摸准确想象出物体的 形状,并同几何图形联系到一起,说出物体的图形的名称。找一找的游戏是让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内容,学生通过触摸,找出物体。摆一摆的游戏,让学生 通过摆长方体或正方体等图形,感知拼摆后所形成的图形,并有效感知其数量,如用四个小正方体摆一个大正方体需要几个,并从不同侧面观察拼摆图形的形状。
在游戏中,让学生快乐运用所学知识,并进一步进行升华,提高对图形的认识,有效的分清物和图的联系,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纵 观学生在课上的表现,参与热情高、学习兴趣浓,从他们欢乐的笑脸上,从他们友好的话语中,从他们不愿离开的脚步里,从他们天真的眼神中,我又一次感受到做 教师的快乐,为师者还有何求呢!拥有这些足以!
一年级上册《认识图形》的教学反思 篇15
一年级学生刚从幼儿园的小朋友升为一年级的小学生,他们采用的思维方式是形象思维为主。怎样让孩子认识生活中的主体图形,并以实物体中抽象出简单的立体图形呢?课前一段时间里,我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平日里注意收集好生活中的物品以备教具使用,如长方体的牙膏盒、文具盒等,正方体的饼干盒、魔方等,圆柱体的茶盒、茶杯等,球体有乒乓球、皮球等,并在卡片上画出数学模型图。同时在课前让学生按要求收集好相关生活物品以作学具。教学中,首先出示我收集的各种图形,让孩子们一一识别,然后让孩子们拿出自己的学具,试着把自己认为是同一类形状的.物品分在一起,接着出示牙膏盒,让孩子了解它的大概形状特征,如数一数有几个面,哪些面的大小是一样的,这样引导孩子在有目的的思考中探究并认识,像牙膏盒这种有6个面组成的,对着的两个面的大小一样的物体就是长方体,然后我再出一个与牙膏盒的大小不一样的纸盒,让孩子观察说说特点,强化认识长方体,学会变通。接着在孩子们认识长方体实物的基础上在黑板上贴出抽象的长方体模型图片,将孩子对长方体的认识,从具象的感知的认识上升到抽象的、理性的认识,并用类似的方法引导孩子认识正方体、圆柱、球,让孩子在动手操作实践中直观感知长方体和正方体不能滚动、圆柱和球能滚动等特征。
这堂课准备还算较充分,课堂设计也符合孩子们的学习特点,整堂课学习氛围浓。但是在讲到长方体与长方形、正方体与正方形的时候,学生很明显就不能理解了。因此,在以后的课堂中,还需要给让学生观察,找到它们的不同之处,进而进行分辨。
一年级上册《认识图形》的教学反思 篇16
认识图形这节课是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初步认识,这节课的教学目的,主要是通过让学生动手分类、初步感知、小组合作、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初步认识这些立体图形的的特点并知道它们的名称。要求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识别这些图形,但不要求学生准确的表述这些图形的特征,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想象、动手操作和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在课的导入时,运用演示创设情趣,引领学生帮助喜羊羊解救他的小伙伴,选择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材料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快的数学学习体验,巧妙地引导学生认识立体图形,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又使数学知识直观化、形象化、系统化。在新授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图形,动手摸一摸使学生从中感觉每个图形的形状,通过教学活动,加深学生对图形的认识。课堂中通过不同的环节为学生提供大量观察、操作、探索、合作、交流、展示的空间和机会,让学生通过活动获得知识、获得情感经验,同时把操作与思考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操作中进行思考,在思考、操作中探索、在探索中再创造。
本节课教学比较好的方面是:
1、 在上课时我在课前的谈话中,设计了情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于情境的设计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比较恰当。因此,全班学生在整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态度积极,主动参与,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新授部分,我通过让学生根据不同的形状进行了分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所分物体的不同形状抽象概括出了球、圆柱、正方体、长方体的名称,从现实的生活中引出数学内容。通过教师和学生提供的大量实物素材,例如:乒乓球、魔方、茶叶筒、积木块等实物,使学生感受到了生活中就有数学知识,对要认识的这些图形有了最直观的感受,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于生活”。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滚一滚、数一数带领学生认识每种图形的特点,由扶到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对于每一种图形的认识都经历了引入—抽象—给出图形名称三步,帮助了学生在直观的基础上建立球、圆柱、正方体、长方体的表象。通过,列举生活中见到的物体,有利于学生把课本上的使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
不足之处:
(1)上课时学生好动、注意力不够集中。
(2)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对长方体的认识是一个难点,由于长方体的的形状种类较多,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
(3)生生间的交流不够充分,没有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充分描述四种物体的形状特征。没有给孩子一定的时间去联系生活找一找生活中四种物体。
(4)教学活动中可适当增加一些游戏环节,让学生学习的热情始终那么高涨,在游戏中消化所学
【一年级上册《认识图形》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04-12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04-22
教学反思:认识图形04-28
《认识物体和图形》教学反思11-08
认识立体图形教学反思04-11
《平面图形的认识》教学反思05-02
《认识图形》反思03-14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通用33篇)02-20